会计审计工作质量仍需提升什么?

“2020注册会计师行业质量管理提升”高峰论坛顺利举行

8月28日,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联合主办的“2020注册会计师行业质量管理提升”高峰论坛在学院顺利举行。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院长秦荣生,工信部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创新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明英,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副主任张娟,国务院国资委产权管理局、规划管理局原局长邓志雄,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及财政部高端会计人才五个在训班级的六名学员代表作为演讲嘉宾出席了论坛。本次论坛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党委委员、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委副书记梁立群和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务部负责人张静共同主持。高峰论坛分为前沿课题专家研讨和“‘后疫情’下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与创新圆桌论坛”两个篇章。论坛还开通了全网线上免费直播,与广大行业人员同步分享论坛精彩内容,共吸引约4200人次参与了论坛观看及直播互动。

数字化转型与数据导向审计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院长秦荣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生动务实地给学员们讲授了《数字化转型与数据导向审计》。秦院长的发言从大学会计专业招生大幅下降等现象引入,围绕“认清一个事实——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了解一些技术——新兴的数据化技术”“探索一条道路——数据导向审计研究”“学会一种思维——数据导向审计思维”等四个方面,从数字化对传统行业产生颠覆性冲击,提出万物皆数据,一切都可以数字化的理念。秦院长系统讲解了数据如何优化、革命、颠覆和改变工作和生活,以及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边缘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和5G等新兴数据技术。秦院长指出,数字化时代注册会计师应审时度势更新观念、技术和方法,加速实施审计变革,构建新审计模式,创新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道路。

秦院长的讲座内容具体详实,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也加强了学员们对数据审计的理解。学员们进一步认识到思维方式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采取的方案和收获也将不同,改变思维可以改变人生,数字化思维将赢得更好结果。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副主任张娟关于《国际会计准则发展趋势》的演讲,是一场让专业人士听起来十分解渴的讲座。虽然时间短,但她从上一轮重大准则项目修订完成并生效、新一轮准则项目密集开展并取得重大成果与进展、国际会计准则发展趋势的思考与总结等三方面介绍了最新修改的国际会计准则,内容精炼,重点突出。

张娟副主任的精炼总结和专业讲解让学员们认识到,国际会计准则不断修订,要从会计报告使用角度和业务角度不断探索业财数据的高效衔接。数字经济的发展,使得全面、动态、及时地把业务数据形成会计报告将成为大概率事件。随着我国数字经济走向世界前列,我国会计准则在与国际准则趋同的情况下,也会由跟随走向引领。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年轻一代专家型领导,工信部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创新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明英指出,目前的人工智能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将从显著提高生产力、创造和改变商业机会、重塑现有产业格局、增加就业四个方面促进经济增长;从调整社会结构、重新定义人类角色、挑战伦理道德、重塑法律体系、改变战争形态五个方面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他结合人工智能在世界的发展状况,提出了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四大优势,即强有力的战略引领和政策支持;海量的数资源;丰富的应用场景;具有潜力的青年人才快速成长聚集。

《人工智能赋能社会经济》讲座丰富的内容让学员们收获满满,也深深感到人工智能已经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注册会计师行业在专业理论、作业方式、人才和组织建设等多方面都面临根本性变革。

国务院国资委产权管理局、规划管理局原局长邓志雄以《国企混改的难点与对策》为主题,系统介绍了国企混改背景、国家政策和操作程序等内容,给注册会计师参与国企混改提供了政策性和操作性指导。邓局长指出,混改应在复合的资本市场中规范操作,产权混合是不同性质资本的相互交易,应在资本市场上公开竞争、阳光操作,以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防止国资流失、预防交易犯罪、控制权力腐败。邓局长还介绍了产权转让、增资扩股、资产处置、并购投资、合资新设和PPP等混改具体操作方式。

通过讲座学员们学习了混改的背景、意义和动因,熟悉了混改的流程和操作方式,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参与国企混改的鉴证业务执业能力,更增强了大家为混改出谋划策的咨询服务能力。

双循环新格局下的财税政策选择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教授带来的《双循环新格局下的财税政策选择》讲座,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背景、内循环的财税政策如何着力和外循环税收政策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她指出,双循环一方面需要强化内部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坚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内循环方面,李旭红教授分析了相关财税政策应该如何着力。在外循环方面,她讲解了国家《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的相关制度设计如何大大提高了贸易的灵活发展,说明了外循环应在基于多边合作角度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国的对外开放。

李旭红教授的演讲清晰具体,对注册会计师理解和把握国家六稳六保政策、内外循环财税政策重点,提供了有益的政策指导。

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宋永豪的精彩主持下,来自高端会计人才班的五位学员针对“后疫情下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与创新”与大家分享了各自的深刻思考。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合伙人黄源源认为,后疫情时代,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创新发展与信息化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未来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化实现内部管理创新、审计手段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

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广州分所)合伙人付细军谈到,行业竞争在客户成本压力下日益加剧,作为国内大型事务所应如何进行成本创新以及如何继续开拓国际业务,他认为作为国外客户的内部机构为客户提供审计服务是一个机会;另外在国外疫情不断蔓延的情况下,国内大型事务所开拓国际业务也是一个契机。

针对企业如何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采取更有效的成本管理这一主题,来自中兴财光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郭素玲认为,推进作业成本法管理体系首先要实现“数据精细化”,提升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及过程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实现“责任体系化”,形成并有效运用标准成本制度进行对标找差和PDCA,做到责任清晰、体系完备。郭所长强调“信息流”“价值流”和“物流”的结合,跟踪重点作业动因、促进作业改善。

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季丰分享了远程审计试验的体会和启发,以及疫情之后事务所信息化审计发展策略。他认为,疫情对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远程审计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第一时间发布了疫情期间的远程审计指南,下一步将成立审计创新中心,聚焦事务所信息化,大力投入审计工具开发。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深圳分所)合伙人廖文佳围绕着“后疫情下审计发展与创新”主题进行发言,认为审计发展需要在审计工作方式上进行提升,需要对智能化作业进行创新,需要重视人才的战略与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识好、解决好各种形式的新老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的本领,增强本领就要加强学习,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在圆桌论坛的最后,主持人宋永豪做了总结。他表示,为期五天的培训,让大家学习到了大量的前沿技术、宏观见解和精彩分享,“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作为财政部高端会计人才今后要主动把这些思路、知识和信息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增强工作本领,让注册会计师行业和大家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圆桌论坛结束后,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务部负责人张静作了总结发言。她指出,领军学员思维活跃,百花齐放,各有所长,展示出了良好的领军人风采。本次论坛是一场令人振奋、充满智慧的交流,演讲嘉宾结合自己所在行业以及工作实践分享了最新的发展资讯、近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理念,让大家对经济新业态下如何推动行业质量管理提升产生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知。中国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新业态风起云涌,相信高端学员在财政部和中注协的正确领导下,必将汇聚起强大的动力,推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次高峰论坛是财政部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注册会计师类)第五次联合集训的最后一项活动。此次联合集训为期五天,邀请了财政部、证监会、国务院国资委、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防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8位专家精彩授课。集训期间举办1次高峰论坛,邀请6位部委专家分享前沿课题成果,同时举办圆桌论坛邀请6位学员分享心得体会。集训期间还举办了班内小组主题讨论1次;以金融审计、管理会计咨询、信息化方向为主题的专题交流分享3次;5位学员代表就“疫情下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分享了减重与运动的经验;金融审计方向四期班召开了毕业告别班会。集训期间共形成文字成果35万字,包括学员个人年度成果汇报191篇30余万字,形成培训简报5篇、学习体会3.1万字。

至此,2020全国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注册会计师类联合集训圆满结束,学院也期待与各位高端会计学员再次相会,共同为注册会计师行业提供助力。(教务部供稿)

}

不同制度环境下非审计业务对审计质量的作用-审计论文-会计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经过恢复、重建和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 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弱等诸多原因,其整体水平与我国 发展要求和全球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水平仍有很大差距[1].当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审计领域,审计业务收入超过 70%,非审计业务收入不到 30%,这与国外同行的业务结构比例正好相反.由于事务所业务过度集中在审计领域,导致审计业务市场过度竞争,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和诚信水平受到威胁.为促进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推动其服务领域由传统的审计领域向内部控制、管理咨询、投资决策等非审计领域延伸,促使其在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提高经济信息质量、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等方面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2009 年 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9]56 号),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大幅度拓展新的执业领域.2010 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出台了《会计师事务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领域业务拓展工作方案》, 性地提出了注册会计师行业业务结构转型目标:力争用 8 年左右的时间,使审计业务与非审计业务收入比重达到 5:5[2].显然,决策者们试图通过拓展非审计业务来缓解目前我国审计市场收费偏低、竞争过于激烈、审计质量不高的状况.由于已有的就非审计业务对审计质量影响的研究并没有一致的观点,我们需要用事实来说明促使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非审计业务的政策颁布是否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同时,由于制度环境也是影响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Francis Wang,2008)[3],目前尚无文献将非审计业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与制度环境相结合进行研究,为此,本文拟重点研究不同制度环境下非审计业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非审计业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关于非审计业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学者们主要利用委托代理理论、知识溢出效应、寻租理论等理论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   1.对审计质量产生不利影响.Firth(2002)利用1996 年在国际股票市场上市的 1 112 家英国公司的资料,实证研究发现,对支付非审计费用越高的公司,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小[4].Ruddock et a(l2004)使用澳大利亚公司的资料研究发现,或有非审计收费与公司的重大错报金额呈显着的正相关,而且当公司支付超出预期的非审计费用时,会有更多非正常性应计利润[5].Causholli et al(2010)研究认为,当客户承诺支付高额的非审计费用时,客户的盈余管理行为会更多地得到满足,未来丰厚的非审计费用会使注册会计师在高压环境下容易屈从于客户,从而损害审计 性[6].陈丽英和李红(2009)利用 年间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非审计费用比重与财务报表重述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认为非审计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7].   2.不会对审计质量产生不利影响.Dopuch et al(2003)认为,由于发展非审计业务可以被看作是对名誉的投资,为了降低审计失败的风险,事务所在提供非审计业务后会为了提高声誉而投入更多资本,并增加其审计 性,从而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8].Craswell et a(l2002)通过实证研究认为,非审计业务收费不会影响注册会计师是否出具保留的审计意见[9].Kinney Libby(2002)认为,非审计业务发展能够使注册会计师更加深入了解客户,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从而缩减交易成本,提高审计质量[10].Qick Warning-Rasmussen(2005)以实验的方法研究在丹麦这样的北欧国家,注册会计师提供非审计服务对审计 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审计服务对审计 性没有影响,这可能由于丹麦独特的文化与市场环境所致[11].刘星等(2006)以 年间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公司支付的非审计费用及其占总费用的比重对操控性应计利润没有显着影响[12].董普等(2007)以 年间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非审计服务的提供反而提高了审计质量[13].   (二)制度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戴维斯和诺斯把制度环境定义为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的 、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14].陈小林(2007)认为,制度环境就注册会计师而言,是指注

}

审计观察 | 关于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管理准则演进的几点思考 原创 范庆春 审计观察

自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重建以来,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高水平的审计质量对于强化资本市场信息透明、健全市场经济监督体系、保障社会公众利益、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提高审计质量一直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然而,一方面,现阶段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机制运作不一,如规模较小的事务所易将主要精力投入拓展业务数量,忽视对审计质量的管理,继而发生潜在的审计质量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委托和雇佣的关系,现阶段审计业务的主动权往往掌握于被审计单位,面对审计业务的激烈竞争,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为持续经营而降低审计成本,进而导致审计质量水平下降。

有鉴于此,要使审计服务达到理想的质量标准,必须有的放矢地进行审计质量管理,而唯有根据形式、环境、任务的不断发展及时对审计管理准则进行修订和完善,才能使审计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2020年11月,财政部批准印发《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管理》等三项准则,为我国审计质量管理进一步夯实了制度基础。本文首先对审计质量管理准则演进的动因进行透视和剖析,然后对审计质量管理三次制度变迁的规律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准则提出展望,以期进一步丰富审计质量管理理论,并为我国审计质量管理准则制定工作提供参考。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管理准则演进的动因

(一)从成本效益角度进行动因分析

审计质量管理准则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其演进主要基于成本和收益,而审计准则具有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只有当预期的收益大于成本,才有变迁的动力。成本方面,审计质量管理准则变迁的成本主要包括计划成本、执行成本、协调成本等。其中,计划成本主要指准则设计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等;执行成本主要指对准则的推介成本以及培训成本等;协调成本主要包括准则演进过程中调查研究、征求意见、修订完善等组织成本。收益方面,审计质量管理准则变迁的收益可以分别从会计师事务所、政府、注册会计师协会等角度出发探讨。首先,会计师事务所通过新审计质量管理准则将直接约束和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有助于事务所全面健康发展,进而增加事务所的公信度。其次,审计质量管理准则的改进有利于政府进一步规范会计师事务所行为,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最后,审计质量管理准则的完善将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行业内的地位并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高水平的审计质量管理准则将得到国际认可,有助于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国际地位。

(二)从供给需求角度进行动因分析

制度一般存在均衡和不均衡两种状态,而均衡状态是一种不常见的偶然现象,不均衡状态才是常态,当旧的准则处于不均衡状态,将推动审计准则的创新和变迁,进而达到准则均衡状态。审计质量管理准则的需求方面,为了避免审计失败发生的可能,同时为了满足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要,社会各界对审计质量管理需求的层次与水平进一步提升,审计质量的提升必须从源头入手,不断创新审计质量管理准则,进而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水平,才能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审计质量管理准则的供给主要取决于政府及注册会计师协会提供新准则的意愿和能力。在我国,政府在审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而注册会计师协会是审计质量管理准则的实际制定者,政府和注册会计师协会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注册会计师的实际状况出发,制定审计质量管理准则,使得准则既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又能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利益不受损害。审计质量管理准则的演进受准则需求与准则供给的共同影响,其中准则需求对演进起着决定性的导向作用,准则供给对演进起着约束性的平衡作用,两者在对立统一中不断寻求平衡,客观上推动了审计质量管理准则的进步和发展。

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管理准则演进的动向

(一)审计质量管理的第一次制度变迁及影响

1996年12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注册会计师法为制定依据,拟定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于1997年1月1日由财政部批准正式发布,这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管理正式进入1.0时代。目标方面,1.0时代侧重于单一工作过程的质量控制,强调审计工作必须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层次方面,1.0时代的会计师事务所分两个层次合理制定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即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的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以及各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程序。要素方面,1.0时代质量控制的政策与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督导、咨询、业务承接、监控等。1.0时代的重要意义在于开创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的先河,从无到有地制定了一套科学的审计质量控制准则。

(二)审计质量管理的第二次制度变迁及影响

2006年, 我国重新修订了审计质量管理准则,以《会计师 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替代了原有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此次对原有审计质量控制准则进行了实质上的变动,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管理进入2.0 时代。随后,考虑到与国际惯例接轨和可操作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10年11月按照新体例对新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但此次修订在内容上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仅在形式上更加清晰,具体表现为准则的结构更合理、语言更简练、对条款的阐述更严谨等。目标方面,2.0 时代不仅重视审计过程的质量,具体体现为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合理保证其人员遵守职业准则和法律法规,而且重视审计结果的质量,具体体现为要求事务所及其项目负责人根据具体情况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层次方面,2.0时代强调针对所有类型的业务建立统率性的质量控制制度 ,再对特定业务制定质量控制准则,逻辑上更加清晰。要素方面,2.0 时代质量控制的政策与内容包括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监控共六项,内容更丰富、更强调系统控制观念。综合来说,2.0 时代的重要意义在于:其一,强调审计质量的领导责任,分别对项目负责人和主任会计师的责任进行了划分。其二,强调审计工作底稿责任,要求事务所对归档的工作底稿实行有效管理、实施有效的事后监控,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周期性地选取已完成的业务进行检查。其三,强调项目质量控制复核,规定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要复核八项内容,同时明确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并不减轻项目负责人的责任。

(三)审计质量管理的第三次制度变迁及影响

面对审计环境的变迁以及各方利益相关者对审计质量的关切,同时考虑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可操作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进一步修订了质量管理的相关准则。2020年11月19日,财政部批准印发《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管理》《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准则第5102号 ——项目质量复核》《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管理》共三项准则(统称“新质量管理相关准则”),这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管理正式进入3.0时代。目标层面,3.0时代一方面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在执业及履责方面应遵守职业准则和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求事务所和项目合伙人出具适合具体情况的报告。层次方面,3.0时代要求事务所分别针对事务所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财务报表审计的质量管理合理制定质量管理政策与程序。要素层面,3.0时代的事务所质量管理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评估程序、治理和领导层、相关职业道德要求、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业务执行、资源、信息与沟通、监控和整改程序共八项。

3.0时代的重要意义在于:其一,将原“质量控制制度”变更为“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实行风险导向的质量管理体系,将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作为一个基于风险的、全新的、富有主动性的 体系;3.0时代引进2013年版COSO(内部控制整合性框架)及风险管理架构,将风险导向概念纳入事务所质量管理范畴。在每个年度,不同层级应先设定质量管理的目标,再针对可能影响目标达成的质量风险事件或情况进行辨识,并评估其风险高低程度,据此拟定质量管理对策。同时,事务所也要持续修订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这与现行审计准则所要求审计人员应识别、评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概念类似。

其二,新增两项全面质量管理要素,强调质量管理体系一致性、一体化。除了原有六项要素名称稍有变更并增修相关内容外,新增事务所风险评估程序、信息与沟通两项要素,并且强调八项要素彼此息息相关,需高度整合运作,才能有效提高审计质量,信息与沟通的对象、方式、时点、范围也是直接影响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

其三,强调动态优化与评价整改,准则适用的可扩展性或可收缩性较好,会计师事务所可运用专业判断适用准则规定,依照事务所规模、服务项目量身定做事务所质量管理的相关规定。

其四,强调质量至上原则的理念,其中特别强调项目质量复核在事务所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规范了项目质量复核人员的资质要求及其在实施和记录项目质量复核方面的责任。

其五,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轨迹与面临的独特问题,有利于处理好国际准则的一般规定与我国准则基于一般规定提出的具体要求之间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管理准则演进的展望

(一)配套准则“应用指南”

囿于有限的资源与人力,3.0时代的审计质量管理准则的充分落实与适用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完善新审计质量管理准则的重中之重是出台配套的“应用指南”,“应用指南”强调在准则框架下,发挥指南体例相对灵活的特点,对准则进行细化和具体化,进一步阐述相关准则的理论基础、核心程序、具体方法、对实务的影响等,通过解释、说明和举例,为注册会计师正确理解和运用准则提供指导。制定与审计质量管理相关的“应用指南”,可以将审计质量管理的有关内容系统化,并整理为相应的制度架构,进而成为会计师事务所落实质量管理的工具。需要说明的是,“应用指南”并不是一个绝对指标,其主要功能是提供事务所的参考范例,指引事务所如何落实审计质量管理的精神,事务所可以依据其规 模、信息系统使用程度、项目复 杂程度进行调整,并自行制定相关规定与程序。因此“应用指南”不仅为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准则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也能够帮助财务报表供应链上的利益相关者更好地理解新审计质量管理准则对于审计质量管理的新要求,最终助力准则顺利落地。

(二)量化审计质量指标

审计质量评价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的权衡与选择。由于审计质量难以直接观察,在目前国内外已有的审计质量量化研究中,选用的代理变量主要有审计收费、事务所规模或品牌、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非标审计意见、财务报告重述等。不同指标作为审计质量代理变量的适当性不同,其应用范围也不尽相同。学术界开发的审计质量评价指标适合于做大样本实证研究的需要,但难以满足实务界对审计质量评价和管理的需求。事实上,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多已采用审计质量指标(Audit AQI)作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之用,以普华永道为例,其依据九大方面制定至少22项AQI,九大方面有五项属于整体事务所层级,四项属于项目层级,但事务所内部所使用的AQI未必对所有利益相关者均有参考价值,类似的,许多国际组织、国家主管机构已经着手研究将审计质量量化为指标。随着各国监管趋势的变化,审计治理指标的揭露项目也须及时调整修正,如新加坡刚开始修订审计质量指标时曾将独立性评估纳入揭露范围,但近年来已将之删除,原因在于独立性是审计业务的必要基石,当整体审计业务的独立性遵循状况已经相当成熟时已无再强制的必要。我国采取了灵活的、原则导向的方法,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以定性指标为主,而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则主要采用定量指标。在我国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并得到广泛共识的审计质量指标评价体系非常必要,建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可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加强对审计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三)构建审计质量框架

审计质量框架是揭示审计质量的根本性影响因素,以利于审计质量综合评价的概括性指南。作为一种非强制的实务指南,审计质量框架可作为现有准则体系的有益补充,其主要目标是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一个理解审计质量的共同基础、一套用于评估审计质量的通用语言和工具,这要求审计质量框架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采用“原则导向”的制定思路可能更为合理。制定审计质量框架具有多方面益处,特别是在强制要求某机构公开披露内部关键信息的情况下,一个具有广泛可接受性的审计质量框架能够促进审计质量信息的公开披露,并推动审计师展开基于审计质量的公平竞争。在我国,审计市场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加之法律、监管环境不完善,市场上缺乏对高质量审计的广泛需求,会计师事务所大多数规模较小、实力偏弱,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低价竞争现象较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开展审计质量框架项目,吸引社会各界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能够提高利益相关者对于审计质量的认知程度,为审计师和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和协调提供通用语言,有助于培育重视审计质量的市场环境,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由价格竞争转向基于审计质量和声誉的竞争。(作者单位系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来源:《审计观察》杂志2021年第8期

原标题:《审计观察 | 关于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管理准则演进的几点思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