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什么商品可以快速流通?

强化各学科的主干知识,掌握主干知识的基本内容,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以主干知识辐射热点问题,并配以适当的典型题,帮助学生理解运用知识,并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第一课 商品 货币 价值规律

1.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社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特别要弄清几个比例关系

3.  货币的本质和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注意货币五种职能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4.  纸币与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流通中需要的货币取决与待售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注意纸币只是货币的符号,不全部具有货币的五种职能。纸币的面值与实际购买力不一致,原因与货币的发行量有关。

5.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这种现象就是通货紧缩(通常出现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治理措施:●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或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三手段,实施正确的财政税收政策和正确的货币政策(货币发行量)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的构成相一致。联系当前的金融危机。分析两者形成的原因、表现、实质、危害、影响、对策。

6.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表现形式、价格、供求、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作用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表现出来的。在市场上,由于商品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引起价格与价值相背离,而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供求,使之趋向平衡。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①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③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集中到一点,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答案:7.稳定粮食需求。措施包括:杜绝粮食浪费;限制工业用粮;减少或禁止粮食出口;完善粮食储备制度等。从长远看,采取有效措施,增加粮食生产。措施包括:坚持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坚持和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机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耕地面积等。

8.⑴ 市场价格的涨跌是受市场的供求影响的;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反映出该市场求大于供的状况,这与前些年的投资过热有关。(2)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会引起空调生产成本的增加,这可能会推动空调价格的上升,但是,商品只有通过市场的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而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了商品交换价格的涨跌,因此,空调价格的下跌反映出在该消费品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状况。

二、特别关注的几个现实热点和理论问题

2.保护文化遗产、旅游景点及各种设施的经济学观点,必要性、重要性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保护旅游景点,文化遗产,各种设施是传承文明的物质载体

或旅游价值彰显的物质载体。●过度开发市场的缺陷、不足,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开发与保护并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经济效益于社会效益的统一。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更好的满足人民的需要。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三手段并用、控制人数,分流,加大投入保护力度。

●开发与保护并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经济效益于社会效益的统一。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素质,加强教育。

变式。把握知识产权的必要性、重要性措施。或从政治学分析,如何保护。或者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3.正确认识分析商品价格的涨落:

●价值(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格; ●供求关系(生产者、市场需求)影响价格  市场定价 ●货币发行量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货币价值的变化

全面分析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价值决定价格。社会劳动市场率的变化,成本的增加(含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生产者供应量的多少,如石油与开采量(限产);粮食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耕地面积相关;市场需求、消费也有关系与对其需求量增加、减少相关。●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经济形势,也会影响价格的变动。●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上某些重要商品的价格变化会影响到国内商品的涨落。如:石油、粮食、钢材等。●进出口量的变化也会影响价格。如:汽车降价等。

●市场调节、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商品价格稳定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对国家的影响:价格上涨 供需不平衡 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对企业:价格上涨,市场该商品的利润增加,促进该行业的发展;或需要该商品的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不利发展。价格下降(反之)。

●消费者:价格下降,就可以买到更便宜的商品;价格上升幅度较大,会影响人们购买力,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措施,解决办法(区别对待):注意从市场机制、包括市场手段,(推向市场遵循价值规律)、宏观调控、政策、财政税收、投入、规范竞争和市场秩序入手。特别还要从供需两方面综合考虑。再加入题目所问的具体内容。如:住房就要考虑土地、贷款等因素。

4.特别注意价值规律与商品生产者、市场机制的关系

三、典型题练习和解题方法指导

1.(2006年高考·全国卷1)有一道趣味智力题:某商店出售汽水,每瓶1元,每2个空汽水瓶可以换得1瓶汽水,但不可兑换现金。使用10元现金,通过购买、换领、借入汽水并归还等方式,最多可享用20瓶汽水。回答下面问题。在获取这20瓶汽水的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包括  

2.(2008重庆卷)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少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标价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选编自圣·德克旭贝里《小王子》)回答材料中提到的“十万法郎”是

3.(2006文综天津卷)犹太人有句名言: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卖豆子的农民如果没卖出豆子,可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就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如果豆苗卖不动,可以移植到花盒卖盆景;如果盆景卖不动,那么就把它移植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就会站出许多豆子。要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卖豆子的农民应该  

A.等制成盆景时卖出             B.在价格最高时卖出

C.等结出更多豆子时卖出           D.在能够卖掉时卖出

4.(2006文综重庆卷)我国政府鼓励企业发展煤变油等新能源。但某企业家认为,煤变油项目上马的关键,在于油价能否长期维持在45美元一桶,否则这个项目会变得无利可图。“煤变油项目上马的关键,在于油价能否长期维持在45美元一桶”主要说明,价值规律

A.调节市场的供求关系 B.促使企业自主创新

C.调节生产要素的分配 D.促使企业优胜劣汰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及贵(《史记`货拉列传》)据此回答5-6题。

5.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6.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

 A.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B.计划机制作用的结果

 C.劳动决定价值的体现 D.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

7.(2008全国卷Ⅰ38).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为了防止粮食危机蔓延到我国,造成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14分)

8. (2004年广西卷)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部分生产资料(如钢铁等)的价格上涨,但是,今年国内空调生产企业仍然出现了新一轮的降价大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根据有关机构预计,现有300多家空调生产企业有200余家可能倒闭。

用所学的经济学常识回答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没有引起空调价格的上涨。

5.答(1)①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信号和自身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 ②通过市场可以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同时,市场调节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从而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波动。 ③目前,钢铁业出现一定程度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就是市场本身固有缺陷的表现。

(2)答①政府是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必须履行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②由于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经济职能的充分发挥,加强宏观调控。③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是我国政府工作应把握好的重大问题。面对当前钢铁业过热带来的问题。政府应该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调节手段,使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符合实际情况。

(3)①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任保事物都与周围的其它事物联系着。②对钢铁企业来说,它的发展固然受社会需求的刺激与拉动,但同时也受其它社会因素如能源、电力、运输、资金等的制约,企业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关于投资的各种相关因素,才能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③对政府来说,要把整个国民经济看成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根据实际条件来制定发展战略,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来协调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二课 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①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意质的提高。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实行政企分开,有利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国家和集体控股,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必然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又称所有制结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重要力量。发展生产、扩大就业、繁荣市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增加财政收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特别要注意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定性、作用、国家的政策

我国的分配制度及必然性: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在公有制范围内);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以及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性分配和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收入)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区分劳动所得的三种不同形式,分清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按生产要素和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要性,重要性。

4.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与市场机制: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价格、供求、竞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5.       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另外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注意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手段、作用来全面把握。区分宏观调控三手段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其基本标志;实现共同富裕是其根本目标;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特别关注的几个现实热点和理论问题

总要求:现阶段,对所有经济现象的分析均要放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认识.既要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市场的缺陷、三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手段(财政、税收、银行)

●造成的危害(本身、整体),做的意义

●治理措施,市场,宏观调控的手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清理整顿市场,加强市场监管,培养科学投资理念,鼓励投资者信心。合理刺激投资增长,鼓励民间投资。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解决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帮助消费者树立信心。依靠科技,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发挥关税的作用,保持进出口贸易平衡。

变式一:针对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变式二:国家怎样实现国民经济友好又快的发展。

变式三: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措施。

国家 地方经济发展的措施通用观点是

2.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性,重要性,

措施(1)发展经济,发展生产,扩大和增加就业,增加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分配。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同时要联系哲学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关系,发展的观点。以及认识论中实践的观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环节。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意义、影响: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赋予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开放适应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和平与发展的要求,使中国更进一步融入世界,抓住了机遇。

4.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主创新,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科学发展观;公共安全,安全生产,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建立诚信社会;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和我国的对外贸易;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形成,采取的对策;就业、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地方和国家经济的发展等等都必须放在市场经济这一背景下思考.既要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三、典型题练习和解题方法指导

1.(2006文综四川卷)债券所得,属按资本要素分配的收入。对这一分配形式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它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 ②它是资本要素创造价值的结果 ③它是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形式 ④它是由宏观调控决定的分配形式

2.(2008文综北京卷)稳定物价可采取调节利率、汇率和变动财政收支等多种手段。从防止物价过快上涨角度看,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提高利率→投资下降→生产资料需求减少→商品价格水平下降

B.本币升值→商品出口量增加→外汇流入减少→商品价格水平下降

C.征收消费税→消费者税负增加→消费需求减少→商品价格水平下降

D.扩大政府投资→生产规模扩大→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商品价格水平下降

3.(08全国一卷)24.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下列行为属于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是

4.(08宁夏卷)14.维持市场平衡健康发展,防止股市泡沫,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当股市增长过快时,政府可采取的调节措施是

①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 ②降低利息税 ③上调股票交易印花税 ④扩大基金发行规模

5.(2007广东)近年来我国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为了抑制房价涨幅,政府可以选择的措施有

6.(2005文综全国卷3)(32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3年以来,在房地产、汽车、机械等行业快速发展和基本建设需求旺盛拉动下,国内钢材价格出现了持续大幅度上涨,民营企业纷纷投资钢铁业。

材料二:2003年我国钢年产能力已经超过2.5亿吨,在建的钢铁项目全部建成后,到2005年底全国至少达到3.3亿吨钢生产能力。有关资料显示,新近投资的钢铁项目中仍有部分是100立方米的小高炉、落后的叠轧薄板生产线。

材料三:许多企业涌入钢铁业,不仅出现了一定程度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而且,造成了我国铁矿、焦炭和电力供应以及运输等支撑条件十分紧张的问题,并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从2004年开始中央决定采取一系列加强宏观调控措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2005年4月1日起中国政府取消对钢坯13%的出口退税政策……(1)运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目前我国钢铁业投资过热的原因。(10分)(2)运用所学政治常识说明我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1分)

    (3)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说明企业理性投资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依据。(11分)

1.       股份制企业与股票,特别注意股票价格的计算和影响股市波动的因素。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利息的一种有价证券。股票价格与股息收入成正比,与银行利息成反比。股份公司发行股票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一种形式。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国企改革,明确经济效益的含义、地位、意义、措施: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消耗,降低成本;实行破产兼并、强强联合、资产重组,扩大生产规模,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二、特别关注的几个现实热点和理论问题

变式一各类型企业应如何发展自身,提高竞争力,或所有企业发展的共同举措。

(1)依靠科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关的经济学理论。

●价值规律的第二个作用: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创立品牌,提高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收入。

●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应对经济全球化。

●依靠科技是发展所有行业的关键(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文化产业,汽车行业,新型工业化,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节能降耗,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等)

(2)发展科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必要性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创新成果,科技进步贡献率,研发投入,对外技术依存度等方面存在差距。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树立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有利于推动社会 技术进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有利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有利于在高新技术中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变式:神七发射的经济意义。奥运会举办的经济意义

(3)国家,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国家: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财政、税收的作用,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保护知识产权,实施两大战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把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加大科技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个人: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能力。

3.企业在赢利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三、典型题练习和解题方法指导

1. (2007文综全国卷I)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兼并和破产现象也越来越多。企业间的兼并和企业破产

3.(32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高投入、高产出、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登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

(1)分析图8显示的经济信息。(8分)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12分)

(3)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试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得原理加以说明。(12分)

如何答好意义类的问答题:即重要性、作用、影响等。

(1)最根本的还是就事论事,即结合材料,根据设问的特殊角度和规定,这是根本。

(2)经济意义:促进经济发展(结合材料具体化),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解决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政治意义: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4)在加上相关时政语言。

(5)评价、评析、认识、看法、影响等类型的设问角度要注意从正反俩方面辩证分析,既要答积极作用、意义,又要回答消极因素和不利后果。

第四课 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和劳动者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地位,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是经济自立、社会稳定的基础,粮食是安天下的战略物资,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2)现状: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

(3)发展农业的目标和措施必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 这就必须: 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尤其是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减轻农民负担;贯彻科技兴农战略是关键;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城镇化进程等。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1)地位、作用: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

(2)工业化进程与振兴我国的支柱产业,与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第三产业的含义和划分四个层次,注意其现实表现:

(2)地位 作用 意义: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提高,是国民经济的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4.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内容   各自的对象,覆盖城乡、原则、意义: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内容:①社会保险(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②社会救济③社会福利④社会优抚。原则:①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②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意义①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②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③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5.       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意义: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水平,直接决定产品质量的好坏,代表国家的技术实力和生产力水平。

重要性、必要性: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富民之本、安国之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是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增加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可以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措施:根本性措施——发展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体的措施:①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②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④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农村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非农产业。⑤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⑥发挥财政、税收和金融的调节作用。⑦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合理组织劳务输出等。⑧劳动者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积极接受就业、再就业培训,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努力实现积极自主业。

二、特别关注的几个现实热点和理论问题

“三农”问题应该关注的热点

1.提高农民素质和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问题:现状(存在的问题):科技水平低,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低,农业粗放型经营,农民受教育水平低(受教育水平),市场意识弱,农民综合素质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必要性: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是第一生产力.。职业技能(权利与义务)的必要性,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发挥科技的作用需要大批高素质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的新型农民。理论依据:劳动者职业技能高低的重要性。(义务);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必须依靠科技、提高农民素质。意义:利三农、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共同富裕、科学发展观。

措施:(或者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措施)●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加强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国家加大投入,发挥财政、税收的作用,提供服务、加强引导、提供信息。●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提供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创造条件引导农民就业●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完善科技下乡、文化下乡活动,既提高农民素质,又让农民懂得和掌握实用技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土地承包的合理流转。●农民自身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学会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并面向市场积极就业。

2.国家加大对农业投入,发展农村社会失业的必要性、重要性:问题: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的缺陷;作用: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意义,与社会公平的意义。

措施:●充分发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作用,发挥税收作用。增加投入。●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作用。●鼓励民营、外商资本投资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股份制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3.完善土地承包合理流程的必要性,重要性,并比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其的异同。特别要注意从哲学角度分析这些政策调整的角度。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土地是农业发展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我国面临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现阶段农村土地抛荒现象严重,土地流转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解放农村的劳动力,有利于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而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利三农。●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贯彻科学发展观。

4.保护耕地问题:●我国面临着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土地是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市场的缺陷、城镇化、工业化、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的,耕地面积减少,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保护耕地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

措施: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规范土地审批、加强监管、严禁乱占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土地治理,保持水土等。

5.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与消费,扩大内需的问题:

2.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与现状,如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特别要注意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变化要联系第三产业的地位。

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工业整体素质不高,没有实现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同发达国家比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调整措施: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工业整体素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最根本的是发展生产力、依靠科技、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结构。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重要性、必要性●我国国情农村的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的不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需要公平对待。●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有能力来完善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保障人权的需要。●完善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是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更加全面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措施: ●确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建立健全农村保障的管理机构和法律体系。●正确处理社会保障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三、典型题练习和解题方法指导

解答为什么类(必要性、重要性)问答题的常规思路和基本理论:

1.(2006文综天津卷)科学研究发现,有一种微生物能清除土壤和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某大学掌握了克隆该微生物的核心技术,建立了国际上首条高效降解菌剂生产线,并投入批量生产。经过在全国三百多万亩农田上试用,效果显著。这表明科技创新有利于

①农业可持续发展  ②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④提高居民消费质量

2.(2006政治广东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指出,在解释农业产量的增长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质量差别是相当重要的,农民的能力差别是最重要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舒尔茨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不再需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②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③要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与科学素质    ④要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3.(2006政治广东卷)过去20多年,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增长了近10倍,年均递增10%以上,其中,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在第三产业占据主导。但服务业在我国经济总量中仅占四成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则高达70%以上。这表明

A.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的程度还比较低B.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取得了巨大成功

C.传统服务业发展过快成为当前第三产业面临的主要矛盾

D.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还不合理

4.2006政治广东卷)近年来,具有专业技术等级的专业技师严重短缺,技能等级越高,短缺程度越严重。其中,对一级技师的需求量是供给量的3.2倍。上述事实说明

A.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求结构失衡     B.年轻人要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5、 (08北京卷28).某地采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即出职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工资分配形式、支付办法和工资标准等进行平等协商,在此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该制度

①提高了劳动者的竞争意识 ②实现了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③保护了劳动者获得合法报酬的权利 ④体现了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意志

6.(3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2005文综全国卷1)

(1)根据表1简要说明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的状况。(3分)

(2)根据表1所显示的信息,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增加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的主要经济措施。(7分)

(3)农民工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近年来,由于农民进城务工收人增长缓慢,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等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农民务工人数增长趋缓。对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请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理由。(10分)

(4)表1反映了我国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党和政府根据农村实际推行了包括家庭承包制、科技兴农及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兴农富民的政策。试分析这些政策的哲学依据。(12分)

1.国民收入中的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按其最终用途,国民收入分为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和消费(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两部分。

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恰当安排两者比例,确定合理的积累率;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注意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的用途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同时基金部分同国民收入中的物质构成相一致,涉及到PPI、CPI

2.财政的作用: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来实现的。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它包括税、利、债、费四种形式。财政支出就是国家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财政支出反映了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作用:①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②促进经济发展。③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④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⑤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3.我国税收的特征,性质,作用,几种主要税种。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作用:①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②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③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纳税人: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我国主要税种:增殖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关税。

特别注意国家税率的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同时要了解几种主要税种各自的特殊作用和征税对象、范围。

二、特别关注的几个现实热点和理论问题

1.国家加大财政投入的必要性、重要性: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是根本原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自发性、盲目性、落后性等缺陷,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财政的作用。加大财政支出反映了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能有效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要求。

特别要联系到财政的4万亿投资既是扩大内需的投资需求,又是财政政策的组成部分,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2.增值税改革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鼓励企业增加投资更新生产设备,使企业有更多的财力应对困难,保持经营和生产,避免减产减员,可刺激投资提振内需,促进企业技术更新改造,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3.(1)①年间,我国GDP持续、平稳、高速增长;同期,能源消费总量也高速增长。 ②从2002到2003年,能源消费的增长明显快于GDP的增长。年间能源消费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都没有显著变化,但前者的数值远高于后者的数值。年间能源消费增值率下降,同期GDP增长率保持稳定,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较高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2)①企业应该降低物耗、能耗,节约资源;降低三废排放,减少环境污染;由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②为达到这一目标,企业应: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企业职工的劳动技能;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或发展循环经济、采用清洁能源、循环利用、降低废品率、提高产品质量、创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等)

(3)①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我们既要尊重经济增长的规律,又要尊重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在: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动地认识相关规律,在实践中创造条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5.(1)在农民收人的构成中,工资性收人比重前三年是上升的,2004年略有回落。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前

三年是下降的,2004年有所回升。转移性收入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

(2)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增加农民务工的机会;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3)①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农民工的经济、政治以及受教育等合法权利应受到法律的保护。政府必须履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职能。

②国家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  

③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4) ①20多年来,党和政府根据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并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根据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而公有制程度过高的情况,进行生产关系改革,实行家庭承包制,体现了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深刻认识。

③振兴农业,不仅要靠政策,还要靠科技,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

④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民利益的满足上,减免农业税体现了“以人为本”、利为民所谋的价值追求。 

⒈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管理全国金融事业,是我国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是: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和管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经理国库;持有、管理、经营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⒉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利息的计算、利润的形成、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

⒊银行的地位作用:第一,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第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做出正确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第三,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优化产业机构,提高经济效益。

二.特别关注的现实热点

⒈国家现阶段的货币政策,现实表现为哪些属于货币政策,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以及银行自身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银行降低存贷款利率对国家企业个人各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存款利率变动的影响(对居民的影响):利率上调会吸引储蓄,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生活消费金额相对下降;利率下调使储蓄下降,使流通中的倾向量增大,生活消费金额增加;还会改变居民的投资方向,如转向股票和债券等。可见,存款利率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节存款量来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和社会对生活资料的需求量。

贷款利率变动的影响(对企业的影响):贷款利率上调会加大借款成本,抑制借款者的积极性,从而抑制贷款规模,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并使生产性需求相对下降;贷款利率下调会减少借款成本,刺激借款,使银行贷款规模扩大,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使生产性需求增加。可见,贷款利率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节贷款量来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和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量。利率杠杆的运用通常是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总供给与总需求比例状况和物价指数进行逆向调节,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或出现通货膨胀时,会提高利率以减少货币量,掏总需求和物价增长,相反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和物价指数过低时,会降

低利率,增加货币量,刺激总需求的增长。

⒉凡涉及到国家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不仅要想到其本身的理论,一定要联系到宏观调控的相关理论。

典型题练习和解题方法指导

选择题解题方法指导:抓住题目的规定和设问的角度,对材料的把握既要从整体上全面把握,不能断章取义,又要抓住关键词。同时注意所给的答案是否符合题意,表达是否准确、规范,对照题干,排除与题干无关,保持引言、提问及题肢的一致性,据此选出正确答案。

特别注意两点:对于题中所给材料的内容,既不能延伸扩大,也不能缩小,或忽视其内容,就事论事,同时,一般材料总有主旨,抓住主旨

二是对设问规定的条件、角度的限制与要求,原因与结果的要求,根本与直接等,第二点比第一点更重要。因为材料最终是为设问服务的。

1. (2008全国卷Ⅱ25).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自2008年3月1日起.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l600元/月提高到2000元/月。按照经济学原理.这一调整将

3.(2007四川卷)下列银行中,经营货币存款业务、已经或可能成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有

4. (2007天津卷)如果你以7.70的汇率卖出1万美元,并将换得的人民币存入银行,存期为三年,年利率为4%,利息税率20%,存款到期应得本息为

5. (2007文综全国卷I)2006年4月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发布的《消费税税目调整细则》生效。该《细则》规定,新增高档手表(指销售价格在10000元(含)以上)、木制一次性筷子税目,其税率分别为20%、5%;取消护肤护发品税目。国家对消费品有选择征税的目的是

①抑制高速通货膨胀 ②合理调节消费行为 ③间接引导投资流向 ④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6. (2008重庆卷28).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是全国第一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当年吸收存款达1 717万元,发放贷款1 124万元,有效满中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各种资金需求。材料反映了     ① 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服务功能 ② 银行为经济建设等集和分配资金的功能③ 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功能④ 银行能够为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7.(2006年高考·北京卷)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9%左右,而居民人均消费增长率只有6%左右。造成人均消费增长率低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原因可能是

答案:9.6)从整体上看,玉米总产量在扩大,总需求也在增长,主要原因在于饲料消费、工业加工对玉米需求量的增加。从 2001 年至 2006 年,玉米总需求一直大于总产量(总共给),且供需差额先扩大再缩小。因此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玉米价格应该逐步上扬,但上扬的幅度将会逐渐减小。玉米价格的上扬将会进一步刺激生产者采取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改进耕种技术等措施,增加玉米产量    (7)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调整产业政策,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原理;从玉米深加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来统筹考虑相关政策,体现了整体和部分辩证统一的普遍联系的观点。

10. ( l )表1 显示:从2001 一2002 年,城乡居民的实际收人都有较大增长,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收人增长较慢。表2 显示:从2001 —— 2002 年,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都有增长。我国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有力地拉动了投资的增长。但农村消费量不如城镇消费量,且增长也慢,投资增长主要依靠国有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集体经济和城乡居民个人投资远远落在后面。表3 显示:从2001 一2002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稳定增长。从2002 年看,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投资和消费构成内需,净出口即为外需。在8 %的经济增长率中,内需贡献了7 . 7 % ,外需贡献了0 . 3 % ,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
    ( 2 )为了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必须立足于扩大内需,实现投资和消费的双拉动。在近期,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可以增加对能源、原材料、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要积极引导增加集体经济和居民个人的投资。.提高居民的收人,特别是提高农民的收入,这将有利于促进消费对经济的拉动。

⒈商品服务市场的构成,现实表现,地位:商品服务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是基础市场,是载体。

2.市场交易原则:自愿(买卖双方不强买强买)、平等(地位平等、机会平等)、公平(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诚实信用(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

3.家庭消费的内容、分类,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家庭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的变化,恩格尔系数:分类:按照消费的内容——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按消费的目的——生存消费、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理解消费结构的内容)③影响因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制约因素)、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因素,增加收入是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物价水平、人口数量等。

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消费的重要性,培育新的消费热点。①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并为消费创造动力。②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当前,我国采取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方针,目的就在于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拉动经济增长。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家庭消费要与国情和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要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倡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精神。

6.消费者的权利:安全(消费者最主要的权利)、知情、自主选择、公平交易、求偿、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等权利。

二.特别关注的现实热点

1.家庭消费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家电、看病、上学、住房各是什么。

2.我国现阶段扩大内需的方针

⑴方针是什么: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双向拉动经济增长,正确处理好内需与外需的关系,鼓励出口。

从现状问题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受阻。我国经济发展减缓,面临新的困难。我国国内市场广阔,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理论依据: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弥补市场缺陷和不足。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国家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有利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作用意义:只有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才能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应对金融危机,才能抓住机遇,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积极的财政政策:4万亿,用于原材料、能源、交通、灾后重建、民生等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的投资,积极引导社会和民间投资。税收优惠。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降息。树立信心。

刺激消费:发展经济,增收,特别是农民增收,家电下乡,开拓农村市场。树立消费者信心

3.正确认识“家电下乡”

要从国家的宏观调控,财政的作用,扩大内需,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开拓农村市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家电企业的发展,共富(城乡差距)等方面把握。

必要性、重要性:①农村消费水平低,城乡有差距②农村市场广阔③消费的反作用④扩大内需方针的需要⑤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⑥利三农⑦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共同富裕,缩小差距,构建和谐社会⑧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发展

措施:①发展经济(根本)②多渠道增收,发展农业,增加工资性收入③完善分配制度④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⑤国家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大公共投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⑥家电下乡及相关举措

三.典型题练习和解题方法指导

1.(2006年高考·江苏卷·不定项)近年来,手机短信为人们相互交流提供了便利。但是,也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短信陷阱”。“短信陷阱”侵害了消费者的

就是生动的事例。在20世纪50、60年代,“三大件”是指缝纫机、手表和自行车。以后“三大件(2005文综全国卷I)居民消费是不断变化的。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大件”的变化”逐渐演变为彩色电视机、冰箱和洗衣机;电话、空调和计算机;轿车、房子和旅游。回答2~3题。

2.从消费内容来看,缝纫机、手表和自行车的消费属于  

3.决定居民消费从低级逐步向较高层次发展的根本因素是  

 A.对外开放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财政收入状况    D.通货膨胀水平

4. (2007文综全国卷I)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反作用。下列选项中,体现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反作用的是

A.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视听效果更完美的产品

B.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C.网上购物方式不仅方便了消费者,而且降低了企业成本

D.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推动了绿色食品业的迅速发展

(6)根据表 2 中玉米产量与需求变化情况,分析玉米价格变化的趋势,并指出这种趋势对玉米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10 分)

作为世界最大的玉米生产国,美国把玉米加工产业当作一个绿色能源产业加以发展。近年来,出于开发新能源和消化陈化粮等多种考虑,中国发展了燃料乙醇等玉米深加工产业。当中国玉米燃料乙醇工业迅速发展引起玉米供需关系明显变化,库存迅速下降,并影响到其他相关产业正常发展的情况下,2006 年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明确表示不支持玉米燃料乙醇等产业过度发展。

(7)运用唯物的辨证的观点分析中国玉米深加工产业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10 分)

10.( 2003 年江苏、广东)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注:从1998 年开始,国家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连续5 年累计发行了6600 亿元长期建设国债。


( l )表1 、表2 和表3 分别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
( 2 )综合上述各表,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看法。

关于经济学图表题解题方法

读懂图表,最关键的是看标题和表头,这是确定表格内容和答题方向的依据。对于表中的数据,要全面把握,不要遗漏,既要横看,又要纵看,特别是表格中关键性的数据的变化,还要注意表下的注。如:快慢、差距是扩大还是缩小,变化趋势哪一年较明显等。横比和纵比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俩个表格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因果还是相互影响。在回答时使用结论性的语言和规范性的政治术语,并结合相关教材理论。同时还要注意表格中标的年份的时代背景。

1.世界市场的形成: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发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代市场的特点: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商品结构复杂化、区域集团趋势加强、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化。

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特别要联系三次科技革命新特点

2.外汇的形成、组成部分、汇率的计算: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我国通常用100单位外币作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我国的外汇储备,包括拥有的外国货币、外国政府公债和外国公司债券、股票等。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剥削,主要是通过不等价交换进行的。

3.世贸组织的原则、作用

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作用、影响: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生产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资金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信息传播的国际化。

我国应如何应对: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积极应对,趋利避害。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样化战略及“走出去”战略;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完善对本国的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防范经济风险,维护经济安全;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合作与对话,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变式: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5.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重要性,关于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国策。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6.对外贸易的范围、主要内容、进口、出口、贸易顺差、贸易逆差、贸易平衡、不平衡、各自的地位:

7.关税的征税者、征税对象、作用:关税的作用:征收关税是一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措施,同时还起着对一国进出口贸易的调节作用,调节了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也是反倾销的重要手段。

8.对外贸易的方式、作用、原则: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对等贸易、展卖、加工贸易、补偿贸易。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增强经济实力;促使国内企业更新技术、提高国际化水平。原则:我们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必须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在发展对外贸易时,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

二.特别关注的理论和现实热点

1.回答国际经济学问题常用的理论观点和基本思路

⑴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⑵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外贸出口结构、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⑶融入经济全球化,抓住机遇,规避风险

⑷对外贸易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的原则,维护国家利益、国家经济安全

⑸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服务

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

2.政府发展对外贸易,如何应对贸易摩擦、贸易壁垒:

①要根据有关国际技术、和环保标准制订我国的相应法律法规,并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提高产品质量,应对国际挑战。②有关部门要加强应对非关税壁垒预警机制的研究和完善,为企业提供信息和服务,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③中国政府与贸易磨擦国积极磋商达成协议,使我国经济发展有了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④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协商和谈判的途径来解决摩擦和分歧,实现双赢。

3.我国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困境

⑴以市场为导向,遵循价值规律,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注重商品的质量,创立自己的品牌,实行正确的价格定位,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⑵依靠科技,掌握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素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成本。

⑶企业要进一步开拓新的市场,根据市场变化寻找新的商机,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发挥比较优势。

⑷面向国际市场,努力扩大增加出口,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结构,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

 ( 5 )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发挥财政、税收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妥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制造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6 )中小企业加强联合重组,树立信心。

变式:企业如何实现走出去战略,应对国际竞争?

①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实施互利共赢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战略,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改变外贸发展方式。③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增加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实行正确的价格定位,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 ④提高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提高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和应对别国反倾销及反别国倾销的策略。

4.我国政府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对外开放)

⑴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正确处理内需外需的关系,树立信心,做好自己的事。

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

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引进来走出去,融入经济全球化,抓住机遇,趋利避害。

⑷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的原则,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

⑸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与联合,共同应对。

5.人民币升值利弊 利大于弊

:有利于中国进口,有利于中国GDP国际地位提高,有利于中国百姓国际购买力的提高,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有利于企业实施“走出去” 战略,有利于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

弊:减少外商投资,影响外贸出口,增加企业的成本,增大就业压力,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使外汇储备价值缩水。

三.典型题练习和解题方法指导

回答经济学发展措施思路、应对、怎么办等常规思路和基本理论

经济学这类设问的范围、角度、内容太多太广,只能根据设问本身的角度寻找相关的观点。答案一般是由三方面所组成,一是经济学的常用理论:如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等二是找出所问的相关教材理论:如企业就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农业类的就是农业措施的六靠。三是国家当前在这些问题上的最新提法做法,或结合材料中的一些新做法将其理论化。如应对金融危机,就要提国家为企业融资采取的新举措。

下列这些措施类的角度设问应特别关注:

a)  国家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或如何实现经济发展?

b) 地方政府应怎样发展经济

c) 中小企业如何摆脱困境或企业如何应对贸易摩擦

d) 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或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e)农民工或大学生如何实现就业?

f) 国家扩大内需应采取哪些措施?

g) 国家应如何保持物价的平稳运行?

2.(2006年高考·上海卷)我国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后,人民币对美元有所升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会使

 C、来华购物的外国游客增多D、同样数量人民币能进口的商品更多

3.(2007全国卷II)到 2006 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已突破 1 万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 2500 亿美元。外汇储备迅猛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对外贸易出超迅速增加 B.社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C.人民币对美元较大幅度地升值 D.获得世界银行大额信贷支持

5.近年为,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大幅增加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扩大了对海外采购,有利于减少国际收支顺差

B.降低进口关税,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

C.扩大劳务输出,有利于减少国际收支顺差

D.鼓励居民海外旅游购物,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

6.(2007双项江苏卷)我省是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省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表现在

 C.有利于促进外贸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 D.可以减少居民赴美留学、旅游的费用

7(2007文综全国卷I).(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年中国制成品进出口货物分类表(单位:亿美元)

轻纺产品、橡胶产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

轻纺产品、橡胶产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一2006》,北京,中国镜计出版杜,2006。

注:表中敷据均取整。分类表中省略了“未分类其他商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项。

材料二 据统计,2005年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重巳重约为30%,但高科技产品主要还是依赖进口,如100%的光纤制造装备, 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制追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等依赖进口。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有所增加。面对这一状况,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列措,如完善我国涉外经济体制和法规政策,建立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开展与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战略时话、改革人民币汇手机制、积极增加进口、主动减免某些非洲国家的债务等。通过这些努力既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又避免了贸易摩擦的升级

(1) 根据材料一、二,描述我国制成品进出口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10分)

(2)针对从材料一、二中所看出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思路。(8分)

(3)运用政治常识中有关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在采取材料三中列举的措施后,既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又避免了贸易摩擦的升级。(14分)

7.(32分)答案要点:

(1)要我国成品国际贸易中,贸易总额逐年增加,其中化学类产品是逆差;轻纺产品、橡胶产品、矿冶产品等制品保持顺差,我国制成品贸易总额一直保持顺差,存在不平衡现象。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较低,核心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说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2)政府要鼓励进口先进技术的国内短缺资源,积极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

(3)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促进发展是当今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些措施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生动体现,既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充分考虑了贸易伙伴国的利益。通过协商我谈判的途径来解决贸易磨擦的分歧,可以避免贸易磨擦的升级,实现双赢。

}

到目前为止,很清楚的是,关于货币的特定的观点已经从马克思对商品交换的叙述中被概括出来。无疑,在价值的相对形式和绝对形式之间存在对立,随着交换逐渐扩展到一般社会活动范围,就出现了以一种有形货币商品为形式的一般等价物,虽然它掩盖了价值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的起源,但它代表了价值。我们现在就要更加仔细地研究这种货币形式。

第三章篇幅很长,而且非常难懂。虽然它只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因为这应该是现在每个人都熟悉的情况。货币是一个单一的概念,但是它内化了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双重功能。一方面,正像曾经发生的那样,作为黄金的代表,作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起作用。在这种角色中,它必须具有特殊的性质,以在最大程度上提供价值尺度准确而有效的标准。另一方面,货币也必须保证交换行为顺畅地扩大,并通过设置最小的麻烦和困难做到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它也仅仅是作为一种媒介和手段,使处于我们身边的日益增多、大范围的商品运动起来。

在货币的这两种功能之间,存在一种对立和矛盾。例如,黄金作为价值尺度非常适合。它性质稳定且能够被永久保存;人们可以定量地分析它的质量;人们可以了解并控制它的生产和流通。所以黄金作为价值尺度是非常好的。但是,假设你每次去买一杯咖啡,都必须用一粒黄金去付款(就不现实了)。从大量小额商品流通的角度看,黄金是一种非常低效的货币形式。可以想象每个人都带着装有黄金颗粒的袋子,而如果某人在数金粒时打喷嚏,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虽然黄金作为价值尺度非常适合,但它是一种低效的流通手段。

所以马克思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第一部分)和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或媒介(第二部分)做了对比。那么,最终只存在一种货币(第三部分)。解决货币作为一种有效的价值尺度和有效的流通手段之间存在的对立,存在部分的可能性,或者说是一种必要性,即,另一种形式的流通即信用货币的存在,而且这种说法是有争议的。在此之后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关系,不仅开启了资本另一种流通形式的可能性,而且也开启了其必要性。换言之,在这一章出现的不仅是资本概念的可能性,同时也包括资本的现实性。同样,就像货币是从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可能性一样,也存在资本从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矛盾中产生出来的可能性。这些内容在如此庞大篇幅的章节中是一个重要部分。如果你在头脑中不断地思考这一问题,就更容易关注许多难懂而且有时甚至是混乱的细节。

“货币”和“货币商品”之间存在一种区分。马克思为了强化他早期的观点,也就是说,价值本身在物质上是不可衡量的,而是一种调节交换关系的表现,于是从假设黄金是单一的货币商品开始。这是“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在货币商品作为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所有商品都和它进行交换的关系中,价值被表现出来(或者我们能够称为“存在于”)。

如果没有这种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就不会被认识到并且被人们所掌握。

然而,这就产生了某些复杂情况并揭示了一些矛盾,需要我们详细研究。马克思首先关注价格是如何附着在商品上的。他谈到,价格是可以想象的,或者说是理想的(ideal)(这意味着是一种思想逻辑原则的产物或与“现实的”或从实证中得出的结论相反)。他谈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当我生产一件商品时,在没有把它带到市场之前,我不知道它的价值。我带着对它价值的一些想象的、理想的想法来到市场。所以我在它上面挂上了一个价签。这告诉了潜在的购买者我认为我的商品价值几何。虽然我不知道我是否能按那个价格把它卖出去,因为我没有对它的“市场”价值有任何预先的概念: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这种情况引起了种种最荒谬的学说。尽管只是想象的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但是价格完全取决于实在的货币材料。

想象的、理想的价格和市场上实现的价格之间形成了一种关系。卖者得到的价格应该是“理想的”,它代表商品的真实价值,但它只是一种表现,一种代表,而且是价值的一种不完全的表现。

我们明显地倾向于价值的定量表现是稳定的衡量标准。虽然黄金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由体现在它身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赋予,而且这也不是我们已经看到的那种稳定的情况。在具体的生产条件中产生的波动会影响黄金(或其他货币商品)的价值。然而,因为“这种变动会同时影响一切商品”,所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尽管这些价值这时都是在比过去高或低的金价格中表现出来,但它们相互间的相对价值不会改变”。

马克思还介绍了白银作为一种潜在的货币商品的选择,这是为了表达一个简单的观点:虽然黄金看起来是一种价值的可靠标准,但为了比较其他所有商品的相对价值,它被用来确立绝对价值却不可靠。例如,在1848年淘金热的时代,大量的黄金流入市场,随后黄金价格突然下降,那么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必须上调(所以当16世纪西班牙人从拉丁美洲带入黄金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我们经常将货币商品当作具有具体使用价值的东西,而且它自身生产的条件对它所代表的价值是有影响的。在最近几年,世界各地的黄金价格一直震荡(其原因我们会简短说明)。马克思在这里想强调的是,虽然任何货币商品都会造成价值尺度的变化,但是它的不稳定性没有使市场上被交换的商品的相对价值产生差异。

马克思继续观察到,“作为价值尺度和作为价格标准,货币执行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职能。”此处,在货币理论中出现了次级的二重性,它不应与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和作为流通媒介的货币间的巨大差异相混淆。货币商品“作为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它是价值尺度”,它是“理想的”表现形式,但它也是“要使金充当价格标准,必须把一定重量的金固定为计量单位”。是后者使我们认识到这种商品确实“值”这么多盎司的黄金。这一数量,即黄金的重量,是之前在我们的头脑中已经存在的,而且我们希望在商品交换后拿到手里。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最终会成为历史的原因,“使金属重量的货币名称同它的通常重量名称分离”。

目前,在《资本论》中没有明确的关于国家的理论,但是如果你回顾全文中的许多表述,就会明显发现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我们已经在第二章描述私有产权制度和一个适当发挥作用的市场时,暗含地提出了这一点)。

正如我们即将看到的,国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组织货币体系,调节货币名称,并保持货币体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这些历史过程使金属重量的货币名称同它的通常重量名称的分离成为民族的习惯。因为货币标准一方面纯粹是约定俗成的,另一方面又需要得到公认,所以,最后就由法律来规定了。

然而,货币名称是一种拜物的建构。“物的名称对于物的本性来说完全是外在的。即使我知道一个人的名字叫雅各,我对他还是一点不了解。同样,在镑、塔勒、法郎、杜卡特等货币名称上,价值关系的任何痕迹都消失了”。也就是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被这些货币名称进一步掩盖了。马克思总结道,“价格是对象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货币名称(镑,达克特)与货币商品(黄金)不同,作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与价值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晦涩;但是,体现在商品中、作为劳动的货币名称的价值的概念,是需要记住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继续做了两个重要的观察。存在这两种可能性,他写道,“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而且这两种可能性内在地属于价格形式本身。“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地,却使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他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我把我的商品带到市场上,并标上价签(一个货币名称或设想的价值表现),你也把类似的商品带到市场上,并标上你的价格,另外一些人也带来其他的商品并标上不同的价格,那么,就会出现一个相同商品标有不同价格的市场。在将来的某一天,这种商品会在实际上达成的平均价格,取决于有多少人想要购买这种商品,以及有多少人来到市场上愿意卖掉它。所以,平均的、实现了的价格会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

均衡价格正是通过这一机制出现的。这种均衡价格,或者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所称的“自然”价格,是供求关系达到均衡时的价格。马克思将在后面指出,到达这一均衡点后,供求关系就无法解释其他现象了。供给和需求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件衬衣在平均水平上比一双鞋的成本低,以及在衬衣和鞋子间存在的平均价差。虽然在某一天,价格的波动会告诉你那一天鞋子的供求状况,以及为什么相比昨天价格出现了上升或下降。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平均价差是价值的反应,是在不同商品中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反应。所以,我们将货币名称置于商品上,并将价值尺度转变为这种理想的形式即价格的形式的事实,保证了可以通过价格的波动去平衡市场的供求,而且这也使我们能够更进一步地去明确作为均衡价格或自然价格的价值的一种适当的表现形式。价格的波动将会趋向于一种生产某种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水平。如果不存在这种量化的不协调,就不能排除市场中存在的供求差异,并集中反映在代表价值的社会平均价格上。

第二个观察理解起来更加困难:

价格形式不仅可能引起价值量和价格之间即价值量和它自身的货币表现之间的量的不一致,而且能够包藏一个质的矛盾,以致货币虽然只是商品的价值形式,但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有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誉等等,但是也可以被它们的占有者出卖以换取金钱,并通过它们的价格,取得商品形式。因此,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在这里,价格表现是虚幻的,就像数学中的某些数量一样。另一方面,虚幻的价格形式——如未开垦的土地的价格,这种土地没有价值,因为没有人类劳动对象化在里面——又能掩盖实在的价值关系或由此派生的关系。

如果你可以对某种物品进行标价,那么从原则上讲,你就可以对任何物品标价,包括良心和荣誉,更不用说身体的某一部分或儿童。你可以对自然资源标价,对瀑布景观标价;当然你也可以对土地标价,并在转手中从土地价格中投机。价格体系可以在其他这些维度上运行,并引起质的和量的不协调。这随后产生了一个问题:价格是否可以在它们的价值之外附加其他的东西?它们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出现与价值无关、在所有范围内的量化波动,并且马克思为什么如此关注劳动价值论?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家,甚至是当今的经济学家所提出的观点,即,价格概念已经包含了我们能够观察到的所有现象以及所有具有实际意义的东西,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如果是这样,那么它们就与劳动价值论不相关了?

马克思在这里没有维护他自己的判断;如果劳动价值论已被当代李嘉图学派的学者所广为接受的话,那么他这样做就不是特别必需的。但是在当今,由于劳动理论广泛地被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所质疑或抛弃,这就需要我们对此做出某种回应。

我认为马克思可能会求助于物质基础的概念:如果每个人都试图以瀑布的壮丽场景为生,或进行良心和荣誉的交易,那么将没有人能够生存。实际生产,通过劳动过程的实际的自然变换,对我们的存在至关重要;而且正是这种物质劳动形成了所有人类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我们不能穿良心和荣誉(记住皇帝的新衣的传说),我们不能穿瀑布的壮丽景观;衣服不是这样来的,它们是通过人类的劳动过程和商品交换提供给我们的。即使在华盛顿特区这样的城市,似乎那里正发生大量的关于良心和荣誉的交易,但仍然会一直存在每个人的早餐从哪来的问题,还包括维持日常生活的电力、纸张、汽车、房屋和高速公路。为了将所有这些都神奇地伪装成来自市场,凭借正好在我们口袋中的货币的神奇来实现,就要使全部现象服从于商品的拜物教。为了打破拜物教,我们需要将价值的概念确定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你是否相信马克思选择的这一立场是正确的,取决于你自己的决定。虽然如果你想按照马克思的原意理解《资本论》,你就必须准备好在某种程度上、按照这些原则去接受某个论点,至少直到你读到书的结尾时都应该是这样。而且,同样非常重要的是,你要认识到,马克思在这里承认有些事情非常重要。那就是,价格体系实际上是一种表面的表现,它有自己的客观现实(它确实是“正如它所表现的那样”),以及一个重要功能,即对需求和供给的波动的调节,这样它们就会最终集中到一个均衡的价格水平上,而且这一体系能够轻易地摆脱它本身的控制。正如我们即将在随后的内容甚至在本章中看到的,定量和定性的不协调会对市场体系和货币形式的运作产生严重的后果。(它们甚至不仅会造成爆发金融和货币危机的可能,而且还会造成危机的不可避免!)

但是马克思的假定——而且如果你能够理解他,你就必须在这一点上容忍他,即,价值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为问题的核心。如果我们假设价值是固定的(虽然技术和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持续变化不断提醒我们实际情况与此截然相反),那么我们将会看到长期以来,价格将围绕“自然”价格,在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均衡状态下波动。这种均衡价格仅仅是一种表现,是形成凝结在货币中的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代表。而且这一价值确实是市场价格围绕它波动的。市场价格持续地并且是必然地围绕价值波动;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使市场均衡。由于性质上的不协调,某些价格(例如,在土地价值和地租中的投机)在城市化进程和生产空间中起到了(这一内容直到第三卷都没有得到阐述)重要的物质作用。但这不是这里能够考虑的问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活图片 现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