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怎么调攻击模式背景,和攻击的外形

专家:歼16战机曝光 攻击力强可替换歼轰-7_中国防务_防务资讯网
专家:歼16战机曝光 攻击力强可替换歼轰-7
解放军最新的歼-16战斗机高清照片日前在网络上曝光,有外媒报道称,歼-16正在交付中国海军航空兵。军事专家尹卓在接受央视《今日关注》采访时表示,歼-16对海对地攻击力强,可以作为歼轰-7的换代飞机。
从网络上曝光的照片可以看出,这架战斗机机头上有明显的&1601&编号,有人由此推断其为我国正在研制的歼-16战斗机型号。据悉,歼-16是从歼-11B系列发展而来的第3.5代多用途双座战机,最大特点是具备远距离超视距攻击能力和强大的对地、对海打击能力。
美国战略之页网站1月3日发表文章称,中国得到了约100架苏-30MK2,现在,与苏-30MK2几乎一模一样的歼-16出现了。流露出来的许多歼-16照片表明歼-16是俄罗斯苏-30MK2的翻版,已经至少生产了24架歼-16,并正在交付中国海军航空兵。
谈到歼-16是否交付给海军航空兵的问题,尹卓表示,现在没有官方的消息证实,但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歼-16有很强的对海、对地的攻击能力,而海军的作战飞机就需要这种能力。虽然歼-16不是航母舰载机,但是,海军航空兵是两条腿走路,一是舰载机部队,二是岸基航空兵部队。歼-16是双座可携带武器集中对海对地攻击,可以作为歼轰-7的换代飞机。
苏-30MKK战机
网络曝光的歼-16战斗机
&这次&雪龙&号引起关注之后,中国新的破冰船制造可能会加快进度。&雪龙&号被困冰海后,科技日报记者采访的一位极地科考人员说。极地科考队员一直盼望新船下水。中国新一艘极地考察船计划今年开工建造,它的加入将提升中国的极地科考水平。
&雪龙&号极地科考船
&雪龙&号是中国拥有的第一艘破冰船,本为前苏联开工建造,1993年从乌克兰购入。20年来经历过几次大修,&雪龙&号一直作为极地科考船和运输船,北半球夏天时去北极,南半球夏天时去南极,长年忙碌。
能破1.2米厚冰的&雪龙&号,在破冰船里算能力比较弱的。某种程度上它并非专门的破冰船。而且,设计为运输船的&雪龙&号,附带的科研机能也不算很强。因此增加新的极地船也势在必行。
2011年,中国新的破冰船计划获批。计划中的破冰船排水量8000吨级、续航力2万海里。将与&雪龙&号一起实施南北极多学科综合考察。
中国&雪龙&号极地科考船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介绍,这艘新船比&雪龙&号小,船身短,船头和船尾都装备了破冰刀。一旦需要,新船不必掉头,直接倒车破冰。它的能力提高到可破2米厚冰雪层。
另外,新船还有动力定位装置,在大风情况下能保持原来位置不动;它装备的科研设备将达到国际水平。有船载直升机,还有支撑无人缆控深潜器、无人遥控深潜器和水下探测系统的平台,能满足各种科学调查需求。新船的动力系统、甲板面积、实验面积都十分优越。总之,远胜&雪龙&号。
中国新的破冰船将由国内外联合设计、国内制造。按照先前计划,它将在2014年开始建造。曲探宙说,它可能在2015年&2016年投入使用。
如今拥有最先进破冰船的,基本都是北极圈周边的国家。从澳大利亚前往救援&雪龙&号的美国破冰船&北极星&号,也是全球最大的常规动力破冰船。
而装备破冰船数量最多,破冰能力最强的还是俄罗斯。它拥有6艘&北极&级核动力破冰船。最大的破冰船,据有些材料显示,可以在极端条件下破6米厚的冰层。前苏联的&北极&号破冰船,也是第一艘达到北极的舰船,那是1977年8月,当时它还叫&勃列日涅夫号&。
前苏联发展破冰船是很自然的&北冰洋沿岸冰封万里,而且前苏联内河道也会结冰,破冰船是维持航道必须。另外,前苏联破冰船还可为核潜艇提供保障。核潜艇在北冰洋上浮,可发射洲际导弹攻击所有发达国家,但厚冰层是其最大障碍。破冰船还可以在必要时救援核潜艇。
近日,一架采用了3D打印技术生产的零件的&狂风&战斗机完成试飞,这被英国媒体视为航空制造领域大规模使用3D打印技术的标志性事件。实际上,目前3D打印技术已经在多国、多种飞机上得到了广泛使用。中国航空工业部门在3D打印的部分应用领域已经进入世界第一集团。不过,专家认为,3D打印技术并非万能,短时间内3D打印还无法完全代替传统的加工制造业。
外国激光成形技术
打印版&狂风&战机首飞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5日报道称,英国防务巨擘BAE系统公司&最近加入了利用3D打印技术帮助制造战斗机部件的公司行列&。 该公司称,使用了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的部件的&狂风&战斗机在上个月进行了成功试飞。这为战机制造过程中广泛使用3D打印技术铺平了道路。报道称,这次飞行意义重大,因为这被视为使用类似部件制造的作战飞机的第一次飞行。报道称,这些零部件包括座舱无线电整流罩和起落架的部分结构以及进气道支架,它们均在皇家空军基地的一处设施内生产,一年的维护和修理成本将节省数十万英镑。
在航空航天领域使用3D打印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航空航天机构的潮流。据《每日电讯报》报道,罗&罗公司去年称,它计划使用3D打印技术生产部分飞机喷气发动机的部件,而美国NASA最近测试了使用3D打印技术研制的火箭发动机部件。
中国3D打印技术应用
贯穿飞机研发全过程
据报道,3D打印技术最初发展于1980年代,从2010年开始在商业方面得到了广泛使用。目前3D打印技术在飞机的设计、制造和维护全过程中都得到有效应用。在研制阶段,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其等比例模型;而在制造阶段,3D打印技术可用于加工制造关键零部件;在维修过程中,可通过3D打印技术,用同一材料将缺损部位修补成完整形状,修复后的零件性能不受影响,大大节约了时间和金钱。
目前的3D打印技术通常分为4类,包括固化成形技术、叠层实体制造技术、熔融沉积造型技术和激光烧结技术。航空制造领域最前沿的3D打印技术当属高性能金属构件激光成型技术,该技术是以合金粉末为原料,通过激光熔化逐层堆积,从零件数模一步完成高性能大型复杂构件的成型。其优势在于能够制造出采用传统铸造和机械加工方法难以获得的复杂结构件,且很少或几乎没有材料浪费。例如,美国的F-22飞机中尺寸最大的钛合金整体加强框所需毛坯模锻件重达2796公斤, 而实际成形零件重量不足144公斤,造成大量的原材料损耗。
中国3D打印技术应用
另外,3D打印技术所需的制造设备相对单一。传统方法通常需要大规格锻坯加工及大型锻造模具制造、万吨级以上的重型液压锻造装备,制造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在铸造毛坯模锻件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也降低了加工制造的效率。而激光3D打印技术能克服上述缺点。航空航天装备中的零件构造越来越复杂,力学性能要求越来越高,通过传统工艺很难制造。而3D打印则可以满足这些需求。
中国3D打印技术进入第一集团
中国航空业在3D打印技术上已经走在了前列,多个型号飞机使用了3D打印部件,部分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中航工业的资料显示,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重点发展以钛合金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型技术为主的激光3D打印技术。中国首款舰载机歼-15的总设计师孙聪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钛合金和M100钢的3D打印技术已广泛用于新机设计试制过程。其中于2012年10月至11月首飞成功的机型,广泛使用了3D打印技术制造钛合金主承力部分,包括整个前起落架。目前,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飞机钛合金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型及技术的国家。
此外,由北航等单位组成的团队制造出了迄今世界尺寸最大的飞机钛合金大型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型工程化成套设备。该团队利用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制造出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客机C919的主风挡窗框。此外, 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激光立体成型&3D打印技术已经用于国产大飞机C919的制造。中国利用激光打印直接制造C919飞机的中央翼根肋,传统锻件毛坯重达1607公斤,而利用激光成型技术制造的精坯重量仅为136公斤,节省了91.5%的材料,经过测试,其性能比传统锻件还要好。
不过有专家认为,3D打印技术短时间还无法完全代替传统加工制造业。就以激光3D打印技术来说,它比较适合高性能的昂贵部件,别的手段做不出来的零部件。
日前出街的2014年第1期的《兵器》杂志(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主办),巨幅中插照片令识货的行家眼前为之一亮&飞行中的556号歼-15舰载战斗机(&飞鲨&战机)的肚皮下面,挂着一个类似于导弹、却比导弹粗短的东西。这就是伙伴加油吊舱。
外军飞机进行伙伴加油(资料图)
这意味着,我们的&飞鲨&战机,也可以实现同型机之间的&伙伴加油&。对于中国的航母舰载机而言,拥有这种本事,不仅能在紧要关头&救命&,更弥补了&辽宁&号滑跃式航母的最大软肋,大大延伸了&飞鲨&的载弹量和作战半径。
在军事专家眼里,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吊舱,却能带来海军战斗力质的提升。
性能先进 5分多钟为&小伙伴&加满油 加油速度或为世界最快
伙伴加油,一般指同类型飞机间、通过加挂加油吊舱和软管实现的空中加油。不过,现在只要是非专门加油机进行的空中加油,即使是异型飞机之间,也叫&伙伴加油&。
在2006年珠海航展上,国产RDC-1软管空中加油吊舱模型亮相,被应用于轰油-6加油机上。而在2012年珠海航展上,某科研机构的介绍资料透露了&我们在掌握了软管式空中加油技术以后,又突破了大流量空中加油平台的一些关键技术;我们生产的伙伴加油吊舱,将进行飞行试验&
外军飞机进行伙伴加油
在军事分析家看来,首次披露的歼-15伙伴加油吊舱,外形与俄制UPAZ空中加油吊舱非常相似。因此,了解UPAZ,有助于我们了解&飞鲨&的伙伴加油能力。
&UPAZ在俄语里是&通用加油吊舱&的缩写,研制于苏联时期。&超级大本营军事网站主编李小健告诉记者,与西方国家常用的Mk.32吊舱相比,UPAZ没有头部螺旋桨状的风力发电机,但它有一个小型空气涡轮机,用于驱动供油泵。取消了螺旋桨,它更能适应高速飞行。
&UPAZ虽然比Mk.32更大更重,但它最大的优点是供油速度快,在全球软管式加油吊舱中处于领先水平。&李小健透露,苏联曾在苏-27UB试验过的该型吊舱,加油软管长26米,加油速度可达每分钟2300升(约等于1.78吨)。如果歼-15机内燃油是外界猜测的9.5吨,UPAZ仅需5.3分钟,便能给一架歼-15加满油。而Mk.32每分钟供油仅1500升,加满一架歼-15的油箱要花8.2分钟。
飞机在空中加油时是非常危险而脆弱的,不仅有相撞和燃油泄漏的可能,如果遭到突袭更是束手无策。因此,尽量缩短空中加油时间,意义很大。
携带伙伴加油吊舱的歼15舰载战斗机
值得注意的是,歼-15的原型机就在机头左侧安装了收放式受油探头。挂上伙伴加油吊舱后,&飞鲨&们之间的空中加油已经唾手可得。
机动灵活 跟着大部队深入火线 扔掉吊舱就变回战斗机
KC-10、KC-135、伊尔-78、A330MRTT&hellihelli这些身躯巨大、有着&空中奶牛&之称的专用加油机,一次满载起飞足以为十几二十架&嗷嗷待哺&的战斗机加满油。有了它们,为什么还要搞貌似&小儿科&的伙伴加油呢?
那是因为,伙伴加油有着加油机无可比拟的特长。
&满载燃油的空中加油机,与预警机一样都是对方眼里的高价值目标,成为敌军重点猎杀的目标。而现役大中型加油机除了有限的红外或电子对抗的&软杀伤&自卫手段外,基本没有机载武器来进行自卫。它们块头大、速度慢、动作又笨拙,一旦遭到攻击,基本上就完蛋。&著名空军理论专家徐勇凌说。
因此,大中型专用加油机在作战中,都普遍部署在远离战场的较安全空域。这样,它们自己是安全了,却没办法同步伴随攻击机群的作战,想要加油的战机,必须远远撤离战场来加油。作战灵活性必然打折扣。
&而伙伴加油的加油机,可以与战斗机编队飞行,实现同步。遇到敌机,加油机把加油吊舱一扔,就可以加入战团。因为它们本身就是战斗机,不需要护航。&徐勇凌表示,挂上加油吊舱就是加油机,去掉吊舱就是战斗机,配备灵活,响应快速及时。
伙伴加油改装简易、拆卸方便。&把普通战机改成伙伴加油机,主要针对机翼或机腹的油路设计,其它方面改进很小,如夜间照明、后视设备等。伙伴加油吊舱一般不到900公斤,而且使用标准接口,挂它,跟挂导弹和副油箱没多大区别。&有必要的话,可以从加油机自己的油箱,抽取燃油,给&小伙伴&们&输血&。
此外,伙伴加油的加油机与受油机性能相似,比较容易协调一致。
瞄着&攻防兼备&的目标,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必然追求强大的空中加油能力。然而目前,解放军还没有一款顶用的大型专用加油机,载油量有限的轰油-6只是聊胜于无。在徐勇凌看来,在一些进入敌方纵深空域远程突击任务中,倚重伙伴加油技术,是符合逻辑的选择。
近日,一组网络图片曝光了十多年来传闻不断的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和鹰击-100远程反舰巡航导弹。军事专家杜文龙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中国反舰导弹组成六层反舰火力网,可肢解水面平台的防御功能或逐步瓦解其作战能力。
网络流传的歼轰-7A携带鹰击83空射型反舰导弹图片
据悉,鹰击-12采用了轴对称四进气道布局,进气道呈X形布置在弹体周围,这种布局的优点是在正常飞行状态下的进气道性能较好,同时结构也比较简单,进气道以后有利于导弹的总体布局,对于飞控系统要求较低。
一些分析人士称,鹰击-12导弹的体积远比之前报道的小,长度在6米左右,直径0.55米至0.6米,尺寸比俄制3M55和3M80要小很多,说明其射程和飞行速度并没有之前估计的高,目前,比较合理的猜测是,鹰击-12导弹的最大射程在220千米左右,最大飞行速度为马赫数3左右。
外媒报道称,鹰击-100是我军在长剑10巡航导弹的基础上研制的空射型超远程反舰导弹,其射程估计在550至650千米之间,其射程衔接了鹰击62系列和DF-21D系列反舰弹道导弹之前的距离。
中国c602反舰导弹
报道称,鹰击-12导弹在解放军的武器序列中,将主要作为空射型反舰导弹为主,与鹰击-9、鹰击-83系列、鹰击-91、鹰击-18、鹰击-62系列、鹰击-100和DF-21D反舰弹道导弹组成六层反舰火力网系列。
谈到中国反舰导弹组成六层反舰火力网的概念时,杜文龙表示,这六层反舰火力网按照目前的射程和威力,基本上可以形成肢解一个大型水面平台的作战效应。他指出,击伤、打残、摧毁是三个不同程度的毁伤描述。对大型作战舰艇来说,不可能一发弹把它全部送入海底,只能依靠多种火力的连续打击,或者是密集突击,让它逐渐丧失作战能力。比如在很远的距离,可以使用东风-21把它的甲板摧毁,让它的作战飞机在海上没有办法起降,受到了重大伤害,没有太大的机动能力。然后鹰击-100、鹰击-62等远程导弹可以将其打残,至少在关键部位命中之后,让它的机动能力大幅度下降。最后再到近程导弹和远程导弹同时使用,这就是摧毁的问题。
杜文龙说,今后对于大型水面平台,鹰击系列、东风系列、鹰风组合有可能会发挥、综合效应,让远、近、中,以及高空、低空、水面的密集突击形成非常大的毁伤能力,肢解水面平台的防御功能或是逐步瓦解其作战能力,这是六层反舰导弹所形成的作战效果。
中国海军舰艇发射反舰导弹
近日,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中航工业南京机电承研的国家&863计划&深海潜水器作业工具、通用部件与作业技术7000米主、从伺服液压机械手,在无锡进行了深海7000米压力下功能试验,整个试验过程机械手动作平稳可靠,能正确完成预定任务。
中国某电液伺服阀
试验表明整个项目的主要功能满足研制要求,完成水下7000米真实工况下的海试试验指日可待。该型机械手为国内具有自主产权的第一套机械手,为其配套的电液伺服阀也为国内具有自主产权的第一台套电液伺服阀,对深海电液伺服阀和深海潜水器的研制均具有里程碑意义。
深海电液伺服阀作为&深海潜水器作业工具、通用部件与作业技术&7000米主、从伺服液压机械手的主要控制元件,能实现&控制机械手大臂俯仰、小臂俯仰、指齿啮合&等7大功能。南京机电在该深海电液伺服阀的研制过程中,克服了研制周期短、技术难点多、验证设备少等种种困难,解决了深海环境下电液伺服阀出现的技术问题,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取得了多项重大技术突破。该技术首先克服了超高压变化引起的压力零漂大的技术难题;第二,解决了因高压环境下工作液粘度变化而导致的输出流量变化问题;第三,采用特殊设计开辟了解决产品高压稳定性的新途径,产品满足了设计要求,机械手控制平稳可靠;第四,产品满足设计要求,承压能力良好。
中国某型电液伺服阀深海功能试验成功
目前,该产品已跨入极端深海工作环境。以往,极端深海领域只是美国、俄罗斯等国的舞台,中国随着&蛟龙号&的研制成功,也开始涉足该领域,但因其主要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从而大大制约了国内该领域的科研能力和研发速度。7000米主、从伺服液压机械手及深海电液伺服阀的研制成功,大大缩短了该领域与国外的差距,填补了国内空白。
1月5日,国防部对&中国军队将适时建立联合作战司令部&的报道做出回应,称&报道是没有根据的&。
国防部称军队体制改革已在两月前回应
近日,有关&中国军方证实将建立联合作战司令部&的消息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
解放军展示接受检阅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军方证实,中国军队将&适时&建立联合作战司令部,以增强应对突发事态的协调能力和战斗力,建立联合作战司令部是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军方已着手设立联合作战司令部的试点工作。
昨天,国防部对这一消息作出澄清,称媒体有关&中国军队将&适时&建立联合作战司令部,并已开展试点工作&的报道是没有根据的。关于中国军队体制编制改革的相关情况,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已在日的例行记者会上作出明确回应。
&现有机构不变,加大沟通协调&
此前,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在去年11月的例行记者会上称,根据中央有关决定的精神,我们将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之路。
中国国防部大楼
对此,中新社报道称,有分析人士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但&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与&建立联合作战司令部&不是一回事。这可能是一些人士的主观推测,也可能是因为中英文翻译上的误解造成的。
国防部相关人士5日也向新京报记者表示,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是目前各个国家都在发展的一个方向,建立联合作战体系不代表需要单独成立一个联合作战司令部,这是两个概念。联合作战司令部只是加强联合作战的一种办法,所以搞联合作战并不一定要单独建立一个机构。我们可以在现有机构不变的情况下,加大相互之间的融合沟通和协调。
国防部:探索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制
在日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请问这个调整改革什么时候开启?具体怎么调整?第二个问题,目前我国军队总规模是230万人,请问这次调整改革之后,军队总规模将会维持多大?第三个问题,外界预测中国军队会建立联合作战司令部,甚至还会成立陆军司令部,请予以证实。
杨宇军:你所提的这几个问题都是关于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我想从两个方面回答。
关于第一个问题。现代战争是信息主导、体系对抗、联合制胜,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是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必然要求。我军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根据中央有关决定的精神,下一步我们将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适时深化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之路。
关于第二个问题。优化军队规模结构,是我军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军官兵比例、部队与机关的比例还不够合理,需要着眼有效应对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进一步优化军队规模结构,提高作战成分比重,使军队的职能任务能够进一步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
解放军尚无跨军种常设指挥机构
军事专家宋忠平表示,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就是指军令指挥系统的完善化、快捷化、规范化。
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军社说,联合作战一般是指两个军种以上跨军种的联合作战,如三军联合登陆演习。作为此类演习的指挥机构,通常也都称为&联合作战指挥部&或&联合作战司令部&。
张军社表示,联合作战是相对于合同作战而言的,一般来说同一军种不同兵种的叫做合同作战,或者协同作战。
据媒体报道,在我军的编制体制内,没有特定的跨军种常设联合指挥机构。在战时,若需要由不同军兵种联合承担作战任务,则会成立战区指挥机构,由大军区领导与辖区内海空军、二炮部队等领导会同联合指挥,在中央则会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各方面的统一协调。
据官方资料,中央军委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对各军区、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实施作战指挥。
驻各军区的陆军集团军和兵种部队归所在军区建制领导和指挥。部署在各军区的海军、空军部队,建制归海、空军,受军区和军委海、空军的双层领导。
军区内三军联合作战行动由军区统一指挥。第二炮兵在军委集中领导下,实施垂直指挥。省军区、军分区、县(市)人民武装部隶属军队系统,归所在军区建制领导,同时又是所在省、地、县(市)党委的军事工作部门和政府的兵役机关。
美国情报机构分析称,日,中国在山西五寨导弹及航太测试中心试射了&东风41&,这款新型公路机动发射导弹可携带10枚分导式核弹头,射程范围达到1公里,并可能具有突破美国反导系统能力。除&东风41&外,中国还开始部署潜艇&巨浪2&弹道导弹,后续或会研究可以搭载3个弹头的&巨浪2A&。
094型核潜艇
美国智库&国际评估与战略中心&中国军事问题专家里克&费舍尔指出:&美国海军估计中国会有5艘可搭载12枚导弹的094型核潜艇,这表明导弹潜艇会成为中国弹头快速增长的原因。&
中美核力量对比已改变
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强大的核力量国家之一,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特别是国防实力的提升,近几年来,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潜在的战略对手。美国不仅关注中国的常规武装力量建设,更关注中国的核战略武装力量建设。
在美国看来,过去由于中国的战略弹道导弹尚不先进,因此,其核弹头的战略威慑作用有限。近几年来,中国不断提升导弹性能,战略威慑力量也明显增加,中美两国的核战略力量对比已经发生变化。
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
美国的核反击决策体系包括战略预警系统和决策系统,战略预警系统由陆、海、空、天情报侦察力量组成,如部署在北极圈的雷达网络,以&国防支援项目&卫星为主、旨在发现和探测来袭弹道导弹的天基侦察系统等。而决策系统由以总统为首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组成,一旦发现核武来袭,战略预警系统会立即警报,并向最高决策层报告,等待总统做出核反击的命令;然后将命令传递给长期处于警戒状态的核力量,发射反击。
尽管美国可以在13分钟内对核打击作出快速反应和判断,启动反导系统,但对于突如其来的核袭击,都没有绝对把握成功拦截。在美国看来,&东风41&由于具有机动发射,特别是可携带多弹头的性能,令美国担心中国会改变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战略,这样,美国必须随时准备应对来自中国的核威胁。
美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成员拉里&沃策尔在日表示,&东风41&是中国不断增长的核导弹武库的一部分。中国正通过核部队现代化活动提升核威慑能力,采取的措施包括研发机动发射的&东风41&。
中国094核潜艇发射巨浪-2能攻击美国本土
突破反导考验攻守双方
研究中国核专案的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菲力浦&卡博提出警告说,&东风41&搭载的核弹头足以瞄准每个人口超过5万的美国城镇。
作为多弹头的洲际导弹要具有杀伤力,当中有许多技术难点。这是因为,战略导弹只有在导弹的再入阶段才能打开多弹头装置,而在导弹发射阶段、助推阶段、入轨飞行阶段是不会打开的。然而,要突破反导系统不仅要突破对方的末端反导系统,还必须突破中段反导和初始段反导,否则,有可能被提前拦截或摧毁。
多年来,美国在俄罗斯和中国的周围地区,部署了号称疏而不漏的反导天网,仅太平洋就最少设置了三层以上的中段反导天网,如果&东风41&一如美国所说的,具备先进的突防能力,就必须冲破这个天网而不被拦截和摧毁。
此外,突破美国部署的初始段反导和中段反导网后,在进入美国本土上空后,还要经受美国标准反导系统、&爱国者&反导系统、镭射炮反导系统、电磁干扰系统、电磁炮反导阵地,以及随时可在美国本土起飞的拦截飞机的各种拦截,这就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和装备。
近日,十多年来传闻不断的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和鹰击-100远程反舰巡航导弹首露真容。根据网络图片,大致可以推测鹰击-12导弹的几何尺寸、重量等要素。据分析,鹰击-12为空射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装备于中国海军的轰-6轰炸机和新型歼轰-7B战斗机。据分析人士称,鹰击-12和鹰击-100的战斗部威力惊人,命中一枚就可以瘫痪或击沉1万吨级的作战舰艇。
我军轰6轰炸机携带鹰击-100反舰导弹
据悉,鹰击-12采用了轴对称四进气道布局,进气道呈X形布置在弹体周围,这种布局的优点是在正常飞行状态下的进气道性能较好,同时结构也比较简单,进气道以后有利于导弹的总体布局,对于飞控系统要求较低。
一些分析人士称,鹰击-12导弹的体现远比之前报道的小,说明其射程和飞行速度并没有之前估计的高,目前,比较合理的猜测是,鹰击-12导弹的最大射程在220千米左右,最大飞行速度为马赫数3左右。鹰击-12导弹在解放军的武器序列中,将主要作为空射型反舰导弹为主,与鹰击-9、鹰击-83系列、鹰击-91、鹰击-18、鹰击-62系列、鹰击-100和DF-21D反舰弹道导弹组成六层反舰火力网系列。
图片为我军轰6轰炸机携带鹰击-100反舰导弹的照片,据外国媒体称,鹰击-100是我军在长剑10巡航导弹的基础上研制的空射型超远程反舰导弹,其射程估计在550至650千米之间,其射程衔接了鹰击62系列和DF-21D系列反舰弹道导弹之前的距离。
一些分析家称,大致推测鹰击-12长度在6米左右,直径0.55米至0.6米
一些分析家称,大致推测鹰击-12长度在6米左右,直径0.55米至0.6米,尺寸比俄制3M55和3M80要小很多,因此发射重量可能也要少一点,考虑到超音速反舰导弹抛弃助推器时的质量和末段质量之比较大,所以它的发射重量可能仍然相对较大,估计在公斤左右。(图片为网上公布的中国鹰击-12反舰导弹图片)  从图片上来看,没有看到助推火箭,显现它应该是整体式冲压发动机,所谓整体式冲压发动机就是助推火箭与冲压发动机融为一体,助推火箭燃料完毕后的壳体作为冲压发动机的燃烧室,从而降低了导弹的体积和重量,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整体式冲压发动机,包括液体和固体和固液等多种,根据鹰击-12的用途来看,笔者认为是液体冲压发动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这是因为是液体燃料的理论空气量大、能量高,另外推力可调节,多适用于飞行包络(高度和速度)较宽和射程较远的用途,对于反舰导弹来说,考虑到它的射程、飞行高度等,可能还是液体冲压发动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从图中来看,YJ-12采用了四个X形布署的进气道,这样的好处就是大迎角的进气性能较好,也就是说当导弹进行较大迎角飞行的时候,仍旧会有两个进气道保持正常进气,但是它的缺点就是进气道总压恢复受到限制,另外由于弹体开口较多,结构比较复杂,需要进行加强,另外YJ-12的弹翼较小,这样作的可能是减少导弹的飞行阻力,导弹的速度越快,弹身对于升力的贡献越大,但是总体来讲,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升阻比普遍不高,一般在亚音速导弹的五分之一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冲压发动机属于亚燃冲压发动机,就是超音速气流需要减速后才能进入燃烧室,这个过程中由于气动生热,所以亚燃冲压发动机的速度受到限制,一般在6马赫以下,考虑到油耗及工程运用,所以现在的冲压发动机的工作速度一般在2马赫和4马赫之间,至于更快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是各国努力研制的重点,但是还没有大的空破,国此YJ-12的速度很难超过4马赫,笔者认为大致在2-3马赫。  从整体上来看,YJ-12似乎象一枚缩小的3M80反舰导弹,这应该不是意外,我国海军已经使用3M89反舰导弹有一段时间了,另外我国已经引进生产了KH-31P导弹,后者也是这个布局,对这个布局的导弹十分熟悉,更重要的是这个布局轴对称,比较适合整合到垂直发射系统当中去,至于我国为什么没有采用3M55反舰导弹的弹头进气布局,笔者觉得这种布局虽然结构比较简单,但是弹头进气激锥较小,限制了末制导雷达的大小,尤其是天线孔径,降低了它的探测能力,另外就是大迎角较低,限制导弹的机动性能。
隆冬寒夜,太行山区雾气弥漫,陆军第54集团军某团10余辆新型战车碾冰轧雪,在低温、夜暗、大雾等复杂天候条件下挺进生疏地域研练战法。记者在夜训现场了解到,这是该团一年内第6次在不同地域天候条件下挖掘新装备作战潜能。
解放军新型两栖登陆车
该团此举缘于一段&走麦城&的经历。2010年,他们在上级组织的新装备训练验收中受到好评,一项经验还被转发全军。然而,当年底部队长途机动开展海训时,新型战车接连&报警&:空气潮湿导致信息系统反应迟钝,海水碱性大使得电子元件腐蚀&hellihelli
昔日纵横驰骋的铁马缘何&水土不服&?团党委反思认为,必须利用各种复杂环境摔打锤炼,提高部队全时全域作战能力。随即,该团在海际滩头展开研讨式训练,收集该型装备海上训练各类战技术数据上千组,掌握了海上驾驶、海上装卸载、抢滩登陆等训练课目的一批鲜活资料,摸索出的新装备训、管、保、修等方面的经验,被总部向全军相关单位推广。
在此基础上,该团围绕新装备全域作战进行理论攻关,在平原、山地、城镇等多种地形和浓雾、冰雪、夜暗等10多种天候条件下,开展30多个险难课目的强化训练,还把新装备拉到海拔4800米以上的高原驻训。为使装备克服&高原反应&,他们自主革新工具器材,摸索出40多种高原、高寒山地战法训法。
我军步兵战车演练登陆作战
持续不断的探索实践,使新装备的作战潜能被挖掘出来。团政委赵玉先介绍说,目前他们已基本掌握多种地形和天候条件下新型战车战法运用、指挥控制、战场保障等方法。
&随着中国不断探索,南极变成另一个边疆&,美国《商业周刊》的报道标题则代表了一些外媒对这场救援的另一种解读。文章称,从圣诞前夕开始受困南极的这些人是幸运的,因为中国正努力成为全球科技强国。俄罗斯科考船上52名乘客被困南极坚冰长达9天,最后是中国直升机将他们转移至安全地点。&雪龙&号去年11月从上海出发,开始第30次南极之旅。为了扩大在南极的存在,中国政府拨款在南极建立第四座基地。中国也在扩大它在北极的脚印,&雪龙&号早已四赴北极。中国的探索行动并不仅限于南北两极,中国还在进行深海探索,并成为亚洲各国太空探索新浪潮中的佼佼者。德国《日报》以&中国从月球到南极&为题称,&雪龙&号援救行动受阻,不仅说明救援行动的难度,而且也表明中国已渗透到世界最偏远的区域,不仅限于探测器进入太空、踏上月球。
&雪龙&号破冰船
《华尔街日报》5日称,中俄船只遇困显示了南极附近的严酷条件,尽管如此,这一地区仍吸引越来越多的科研和战略关注。伦敦大学地缘政治学教授克劳斯&多兹在英国《每日电讯报》上撰文说,&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乘客的安全获救归功于国际合作,1959年出台的《南极条约》要求所有签字国彼此合作。现在中国已成为主要的极地探索国,中国认为南极为全球共有,它不仅遵循《南极条约》的规则,而且主张在南极拥有利益。与其他探索国一样,中国也对南极潜在的资源感兴趣,澳大利亚等国担心中国的极地脚步。中国南极大救援也许是时代正在发生变化的迹象。
香港《南华早报》5日称,这次挫折不会阻碍中国探索南极的雄心,中国在&雪龙&号被困后马上宣布将建造一艘比&雪龙&号更先进更大的新破冰船。
&雪龙&号破冰船进行营救活动
我国&雪龙&号破冰船
如果说新型快艇是共和国蓝色疆土上的&快剑&,那么艇长就是挥舞&快剑&的人。
东海舰队某导弹快艇大队接装组建之初,50%以上的官兵都是从各部队抽调而来。面对&无资料可查、无前路可学、无经验可取&的实际,年轻的艇长们开始与时间赛跑。
集体研究训练航线
某年,上级举行舰艇专业大比武,为提高装备操作水平,艇长周俊连续几个月加班加点备战,在比武中脱颖而出,获得舰艇长专业第一名,并荣立三等功。
视战位如生命,恋战艇胜恋家。几年来,艇长们如饥似渴地研读《某型导弹艇战术基础》《海军兵力及战斗使用》等专业书籍,通过有效训练,形成了新型导弹快艇一系列新战法新训法,全部通过了独立操作及全训考核,8人走向了教练艇长及大队领导岗位。(方立华王俊跃叶文勇代宗锋)
艇长,对于一艘战艇来说,不仅是一名指挥官,更是一个作战单元的&大脑&。演练场上挥汗如雨的劲头,用在观念的更新上,同样不可小觑。
他们从技术的视角审视战争的规律&集中收看高科技战争纪录片,隆隆炮声犹如重锤击鼓:存在&代差&的战争,胜负的天平是一边倒的。
艇长林宝华(前一)下达作战命令
他们从军人的视角审视使命的担当&艇队上下围绕&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能力素质&展开研讨,定下决心:驾驭信息化装备,打赢信息化战争,责无旁贷。
他们从超越的视角审视失败的意义&组织分析失败原因,查找工作差距,官兵们达成共识:转型中跌几跤、走点弯路在所难免,关键是要敢闯、敢试,不怕失败。
三步棋如三道闪电,把大队战斗力建设的新观念射进每一名官兵的心田。
初春,东海演兵场,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新型火炮首次对抗射击拉开帷幕。
&脱靶!&一个不愿承认的事实出现了。
出海归来,艇长林宝华白天钻进指挥室仔细查证数据,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梳理射击过程,一个月下来,人瘦了3公斤&hellihelli不久后,第二次对抗射击训练再次展开,一阵暴风骤雨般的炮声响过,目标被准确摧毁!
有&海上狙击手&之称的某导弹快艇进行实弹射击训练
&不服输,才不会再输;不言败,才能反败为胜。&这是写在林宝华笔记本首页的一句话。
在大队,让艇长们记忆深刻的不是不胜枚举的辉煌&战绩&,而是一次次演练的失败。
去年初的一次复杂电磁环境下海上对抗演练,&头门山海战英雄艇&所在的&红方&编队通过隐蔽待机战术刚把&蓝方&舰编队击沉。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支&黄方&编队突然杀将出来,将&红方&打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虽然&败了&,但艇长陈勇和官兵们心里明白,这次失败比之前数十次的胜利来得更有价值。
事后,陈勇带领艇员们多方总结经验,搜集整理了10多万字的技术资料,完善了多项战法训法,全艇艇员独立操作合格率达到100%。
采访中,大队政委王志坚告诉记者,新型导弹艇战斗力生成的过程,就是一部大队官兵立足实战,攻坚克难的奋斗史。
官兵们说,跟着军事技术过硬、指挥水平高超的艇长出海打仗,我们心里踏实!
在&大洋剑客&的带领下,艇队涌现出一大批训练标兵,7人获得&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艇队10余次被上级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海风猎猎,征程漫漫。年轻的艇长们以&忠诚骁勇、卫海先锋、快速机动、首突建功&的团队精神,驾驭着一艘艘身披蓝色迷彩的新型导弹快艇,似&无影利剑&在深海大洋,一往无前。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月2日报道,中国同意向巴基斯坦提供65亿美元贷款以便在其南部港口城市卡拉奇建造两座核电站,这是中国迄今为巴基斯坦单一项目提供的最大融资交易。
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站
英媒称,巴基斯坦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卡拉奇核电站将让其发电能力提高15%。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将该项目誉为&电力供应的一大来源&。
熟悉中巴来往日益密切的分析人士表示,中国为卡拉奇提供的支持意味着中国政府在巴基斯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一位要求匿名的驻伊斯兰堡西方高级外交官表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中国人似乎在说,他们站在巴基斯坦人民的一边,想要帮助减轻他们的苦难。&
巴基斯坦核发展专家沙希杜尔-拉赫曼表示,中国日益加大对巴基斯坦核项目的承诺,也是出于为其核技术吸引新客户的商业战略的考虑。
拉赫曼表示:&巴基斯坦是中国人在海外建造核电站的首个国家。如果他们能够展示在巴基斯坦的成功故事,我确信将会有其他潜在的客户。&
中国大亚湾核电站外景
报道还说,过去,西方世界一直禁止向巴基斯坦提供民用核技术,尤其是在2003年曝出巴基斯坦核项目创始人阿卜杜勒-卡迪尔-汗向伊朗、利比亚和朝鲜出售核技术的消息以后。
报道指出,中国愿意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装备和核技术,从总体上提高了它在这个国家的受欢迎程度。巴基斯坦外交部一名高官表示:&中国被普遍视为巴基斯坦真正的朋友。人们将中国人视为我们的兄弟。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属于这一类别。&
中国岭澳核电站外景图
据美国战略之页网站1月2日报道,目前中国曝光了一组有关其新家族装甲车的手机照。多数照片是在这些装甲车运输时拍摄的,很明显这些装甲车正从工厂交付其使用者。报道指出,这些&X&式步兵战车形似89式步兵战车。这种战车车体约重14至15吨,车长6.15米,无炮塔可搭载2名驾驶员和13名操作人员,有炮塔型加装25毫米火炮,可搭载3名操作人员和7名乘客。89式步兵战车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列装,是在63式装甲车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而63式装甲车则是克隆自俄罗斯的BMP 1步兵战车,只是未装炮塔。63式装甲车可搭载两名操作人员和10名乘客,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服役。这款战车共建8000多辆,是89式步兵战车的五倍。
解放军摆脱人海战术 坦克装甲车世界领先
与俄罗斯和许多西方国家类似,中国也研发了现代化轮式装甲车。92式步兵战车是最成功的一款。这款战车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研发,与美国史崔克装甲车或加拿大LAV装甲车类似。92式步兵战车是一款重18吨的6x6装甲车,通常用来执行步兵运送任务。这些装甲车可搭载3名操作人员,外加9名步兵。92式步兵战车多数为多数装甲运兵车,仅武装有一挺12.7毫米机枪。
报道指出,除基本步兵战车配置之外,新X式步兵战车还包括多种配置(工程、指挥、120毫米迫击炮、侦察与救护),暗示这款战车将用来取代63式装甲车,而非89式步兵战车(存在许多问题,从未大规模生产)。
我军新一代ZTZ-99A主战坦克
报道称,中国在步兵与新型步兵战车相互融合方面仍然存在问题。这是因为标准9人步兵班并不适合许多步兵战车。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在过去十年里,中国机械化步兵部队在设备、武器与训练方面已达到现代化标准。这是中国为现代化其陆军做出的努力的一部分。例如,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实现了步兵师现代化(至少在纸面上)。在此之前,许多步兵仍然徒步行军,或由铁路运输,而其一些重型装备仍由马匹运输。现在,许多步兵部队正在获得第三代装甲车或步兵战车。这使之成为机械化步兵部队。
目前解放军陆军步兵战车的标准是:每辆步兵战车可搭载一个9人步兵班,装备6挺95式突击步枪、1挺机枪(枪手配备一把手枪),以及1名火箭推进榴弹炮手(同样配备一把手枪)。士兵身穿迷彩服(绿色),头戴与美军类似的头盔,还穿有防弹背心(主要用于防御弹片与手枪子弹)。车下步兵班配备有两台步话机,而步兵战车则配备覆盖范围较长的无线装置和对讲系统。中国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组建了首个机械化步兵旅,现在已约有30支这样的部队。
非机械化步兵采用12人班组编制,配备额外火箭推进榴弹炮和轻型机枪。机械化步兵班的规模必须要小,因为不能让12名士兵同乘一辆运兵车。新型运兵战车只能搭载7名乘客,因此在使用新型战车时,步兵班必须要分开行动。
日,我国使用&一箭三星&将三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三颗科学实验卫星分别为&创新三号&、&试验七号&以及&实践十五号&,由位于太原的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长四丙运载火箭执行本次发射,三颗卫星进入轨道后,将开展一项涉及太空机械臂操作的科学实验,太空专家认为&试验七号&上装有用于测试的机械臂,主要验证在轨道上通过机械臂捕捉另一个航天器的技术,美官方推测认为其相比较于2007年的反卫星实验,使用机械臂方式捕捉敌方在轨飞行器显得比较&文明&,至少不会产生大量的碎片,由此一种以卫星平台捕获另一个卫星平台的技术浮出水面。
F-15携带的ASM-135A反卫星导弹
反卫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简单地说就是就是阻止敌方通过卫星发现不该让他们知道的东西,古老的反卫星措施相当原始,由于侦察卫星轨道高度高,传统的防空导弹打不着,那玩意儿又老是在头顶上转悠,要想避免重要军事设施被发现,那么就只能通过其躲卫星,侦察卫星过境时把装备遮盖起来,这个方法为光学成像的卫星可能比较管用,后来侦察卫星发展了红外技术,那些遮遮掩掩的方法就不管用了,比如发动机红外辐射在红外成像中非常明显,那些车辆、战斗机只要过境前一段时间有动过而还没完全冷却下来的,都逃不过卫星上的&红外之眼&。
显然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侦察手段也越来越高超,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在研究如何把对方的卫星搞瞎后死不承认,传统意义上的反卫星途径依然有两种,很简单,一种是来&硬&的,另一种是来&软&的,&硬&杀伤主要是通过摧毁敌方卫星平台上的某一设备来达到使其失效的后果,比如传感器、电池板等,&软&杀伤很容易让人想到电子干扰,事实上电子干扰可以阻断卫星的通信链路,还有比较前卫的使用了激光反卫星,比较典型的为1997年白导弹试验场进行的陆基反卫星激光实验,使得MSTI-3卫星光学传感器出现饱和,这也是美军反卫星平台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STS-37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任务中通过机械臂部署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
可以认为美苏在反卫星领域有着很深的背景,苏联主要测试激光反卫星途径,通过激光技术将敌方卫星损伤,这个技术比较&流氓&,干完坏事还可以死不承认,传统的陆基激光反卫星平台可以对1500公里高度的中低轨道卫星有着良好的杀手作用,其特点在于速度快,光速攻击,功率给足、目标对准,然后就可以秒杀,其次是精度高,激光照射只要不算歪,基本是一打一个准,作战方式上也比较灵活,藏在哪里偷偷给你一下,所以效费比也比较高,苏联方面十分喜欢这种反卫星作战方式,基本上从准备到照射大约控制在1小时内,设备依然是咱们比较熟悉的氟化氘高能激光,一般是破坏卫星的光学传感器和姿控设备。美国人就比较特别,比较喜欢用动能拦截器反卫星,这种方式更加&流氓&,苏联好歹躲着偷偷照两下,让你的卫星出点小毛病,不太好使一些,美国人在反卫星上就比较&伊万&,1985年那次反卫星实验,把500公里高度的卫星打爆,美军的KE-ASAT动能反卫星平台具备一定的低轨道卫星拦截能力。
相比较于激光反卫星、动能反卫星,极早期的反卫星途径显得比较野蛮,用核弹来反卫星,一颗核弹能打一大片卫星,摧毁途径很明显是是电磁脉冲和核辐射,但是这样的方式不仅不科学,也会殃及池鱼,自己的卫星也会遭殃,于是就有了号称第三代反卫星激光和动能拦截途径,2000年之后,反卫星进入了更加文明的阶段,攻击方式更加隐蔽,那就是把激光武器放到航天器上,把反卫星平台放入轨道,这就有了天基激光反卫星武器。
国际空间站也有类似的机械臂
苏联依然是天基反卫星平台的早期鼻祖之一,1963年就可以立项通过共轨拦截途径发展反卫星拦截技术,拦截过程中使用了多次变轨技术、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这也是为什么我国要重点发展空间对接技术的原因之一。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在和平时期可以用于航天器对接、空间站建设等,用于军事途径就是反卫星,早期的苏联天基反卫星平台通过-9洲际弹道导弹入轨,攻击高度可覆盖200至1000公里的轨道高度,配备了早期的主/姿控发动机等,战斗部为高能破片杀伤,拦截过程依然是通过变轨机动使拦截卫星进入被拦截卫星的轨道面,苏联在1970年代的天基反卫星可以打掉中低轨道的卫星,但是对中高轨道的卫星依然没有有效的摧毁途径,毕竟那些卫星在3万公里以上的轨道,不是不想打,而是实在够不着。苏联装备了当时世界仅有的实战型天基反卫星武器,作战特点是变轨机动拦截速度快,从开始变轨到进入被拦截卫星的轨道面只要1个小时,这与早期的激光反卫星平台从准备到照射的时间差不多,拦截高度依然为1500公里的轨道。
天基反卫星平台的经典案例莫过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联盟飞船进行了天基激光反卫星实验,平台还是氟化氘高能激光,苏联当时甚至计划在礼炮号空间站上安装一个天基激光武器作战系统,不仅可以对接空间站,还可以单独分离进行空间编队飞行,对目标进行攻击。
一个典型的在轨捕获卫星使用6自由度的机械臂系统
天基激光武器的建立需要庞大的情报系统内支持,至少需要相对应数量的陆基雷达和遥测站,可以对低轨道大型目标进行跟踪,对高轨道的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相比较苏联而言,美军在与苏联接壤的阿拉斯加、东至欧洲部分部署可UHF频段的早期预警雷达,作为天基目标侦察和监视系统的主要跟踪对象,低轨道的目标必然收入眼中,对于高轨道目标而已,深空监视计划可以把目标跟踪高度提高到同步轨道的高度,比较经典的有天基空间监视系统组成的星座,工作波段覆盖的频谱宽,超长红外波段也可以覆盖。
事实上,天基反卫星平台攻击手段较多,激光算是其中的一份子,还有动能武器、粒子束这类的科幻级武器,美军的目标是在未来数年内拥有天基小型动能拦截器,从攻击命令下达到摧毁敌方卫星只要12个小时,攻击范围覆盖整个近地轨道,其中就包括特有的反卫星拦截器打击位于中高轨道的全球定位卫星系统。我国在7月20日长四丙运载火箭发射的在轨反卫星实验中则突出了基于卫星捕获技术的反卫星概念,相比较于陆基中段反卫星实验而言,天基反卫星平台的建设显得更加重要,其建立在成熟的空间交会对接、天基目标测量技术之上。传统的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末速控制在每秒7公里左右,攻击高度在数千公里,对于1500公里至2000公里高度的卫星而言是绰绰有余,但是其意图明显,摧毁卫星会导致大量的轨道碎片,反观在轨卫星捕捉,后者明显比较隐蔽。
宇航员对在轨卫星进行维修
在轨卫星捕捉涉及到空间交会对接,在变轨机动后抵达预定的轨道,并与目标卫星形成一个组合体,其涉及到全向自由度的控制技术,其中还有很强的动力学耦合。早期的空间对接典型任务就是双子座飞船,从双子座8号开始,验证了空间交会对接的技术。空间对接技术也是在轨卫星捕获的雏形,对接需要来那个看天气有着一样的接口构型,要相互匹配,另一种在轨捕获就是通过机械臂实现,这也是&试验七号&上可能搭载的机械臂装置,类似的任务还有航天飞机在轨捕捉,通过SRMS空间机械臂将在轨卫星抓住,两者形成轨道组合体,可以对卫星进行维修,比较典型的任务就是维修哈勃空间望远镜,国际空间站也有类似的机械臂,DM舱外机器人系统就是一个小型的机械臂。在机械臂捕获过程中,如果是熟悉的目标,那么问题不大,如果是敌方卫星,那么就存在一定的不可预知性,就是说不知道敌方卫星具体外形,在捕获过程中我方卫星和目标卫星之间可能出现较强的动力学耦合问题,这样在机械臂末端捕获时如何控制就是一个难题,直接导致的问题是抓住目标卫星后如何控制姿态,这就对机械臂末端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般而言,捕获装置设计特点是简单,降低机械臂结构上的复杂性,具有较强的柔性,也就是包络范围要大,这样才不至于捉不住目标或者造成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局面,在捕获过程中速度要快,捉住要稳。
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上的机械臂捕获装置可以有人干预,而天基捕获卫星平台强调的是自主性强,不需要人工过度干预,捕获机构在缓冲有效载荷上效率要高,允许范围内的调整偏差灵活。如果在未来战争中需要捕获敌方卫星,那么快、准、稳是第一要务,侦察卫星普遍都使用了变轨发动机,即便是现在的同步轨道卫星都有远地点反推动力,因此敌方的侦察卫星都有着很强的变轨机动能力,可以逃脱在轨捕获。
在轨捕捉最常见的就是机械臂装置,但是还有诸如网状的捕捉技术,通过卫星平台向目标卫星方向发射出一张大型网,将整个目标卫星都包裹起来,这种方法没有机械臂强,无法长期进行在轨作战。一个典型的在轨捕获卫星使用6自由度的机械臂系统,同时也要配备实时的视频成像系统,在捕获过程中使用激光测距,远地点控制发动机。美国航天飞机使用的SRMS空间机械臂为6个自由度,质量为0.4吨左右,在失重环境下可以控制260吨左右的物体,所以此类机械臂控制卫星是绰绰有余的,整体结构由三个活动关节组成,还有两个臂杆系统,计算机系统可以即使将机械臂的状态告知宇航员。如果在反卫星平台上安装机械臂,显然要在视频监视等传感器控制的环境下将机械臂运动的方向、角度和速度及时反馈地面。
&试验七号&等进行的卫星捕获实验中作为关键的在于天基目标测量,需要掌握两个航天器的相对姿态信息,这样才能从对目标航天器实施靠近作业,至少要能感知目标航天器的几何构型,哪个部位适合&下手&,综合判断目标航天器是否可以满足捕获条件,这直接关系到捕获的成败。在我国前几次的空间交互对接任务中,交会雷达是一个重要节点,目前主要使用了Ku波段、毫米波段还有激光雷达等措施,尤其是激光雷达,在测量精度和分辨率上都较好。反卫星平台上使用CCD光学测量技术也有重要的用途,可以提供在轨捕获时的图像数据,对两个航天器相对姿态的判断非常重要,其主要用于近距离的接触,作用范围也比激光雷达和微波雷达要小很多,大概在几百米的近距接触上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综上,天基反卫星平台的打击手段呈现多样化,建立在空间交会对接基础之上的反卫星捕获技术有着其固有的特点,可以将配备机械臂的卫星部署在某个轨道上,需要时在1个小时内就可以展开对目标卫星的捕获作业,比传统的硬杀伤技术更加文明一些,在和平时期则可用于在轨航天器的维修作业。
近日,有关中国军队进行架构改革并&试水设立联合作战司令部&的传言流传开来,引发国内外较大关注和猜测。对此,记者1月5日下午从国防部权威渠道获悉,媒体有关&中国军队将&适时&建立联合作战司令部,并已开展试点工作&的报道是没有根据的。
大洋上驰骋的中国海军舰队
1月5日,有国内著名报纸以《解放军试水&联合作战司令部&》为标题报道称,中国军方已经&证实&,中国军队将适时建立联合作战司令部,以增强应对突发事态的协调能力和战斗力,而建立联合作战司令部是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中国军队已着手设立联合作战司令部的试点工作。
对此,国防部澄清说,媒体有关&中国军队将&适时&建立联合作战司令部,并已开展试点工作&的报道是没有根据的。关于中国军队体制编制改革的相关情况,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已在日的例行记者会上作出明确回应。
此前不久,即日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请问这个调整改革什么时候开启?具体怎么调整?第二个问题,目前我国军队总规模是230万人,请问这次调整改革之后,军队总规模将会维持多大?第三个问题,外界预测中国军队会建立联合作战司令部,甚至还会成立陆军司令部,请予以证实。
(责任编辑:沙漠之鹰)
中国军费未来五年持续增幅10%?中国核战略是否透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奇怎么调攻击模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