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 求中世纪2全面战争穷人的生活。谢谢,谢绝复制粘贴。

世界中世纪生活习俗史
&&&&&&&&&&&&&&&&
/ 世界中世纪生活习俗史 
内容提要  本书描述了丰富多彩的中世纪世界的生活习俗,帮助读者了解中世纪人 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对欧洲、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东亚、美洲的 生活习俗史分别进行叙述,内容包括节日习俗、生活习俗、人生仪礼、文娱 竞技等几方面。本书对各地区生活习俗形成与变迁的历史及原因进行了说 明。中世纪是世界三大宗教形成并发展的时期,本书着重分析了各大宗教对 中世纪各地区的习俗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书中虽有宗教习俗的内容,但大量 的是在宗教习俗影响下形成的日常生活习俗。中世纪发生过大规模的民族战 争、民族融合,欧亚许多国家形成于中世纪,经过交流与融合,各民族的生 活习俗也于中世纪形成并得到发展。本书勾勒出各地区生活习俗形成的基本 轨迹,对于近千年来生活习俗发展的重要事件进行了说明。在叙述历史过程 中着重介绍了历史上的重要生活习俗现象。  一、概述  中世纪界定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的这一历史时期。  中世纪是全世界封建制社会形成到发展的时期,也是世界三大宗教形成 并广泛传播的时期。中世纪习俗具有一般生活习俗共有的特点,如历史性和 传承性,时代性和变异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由于中世纪历史的特殊性, 又形成中世纪生活习俗固有的特点。1.各地区、各民族生活习俗的交流与融合  中世纪是世界大动荡、国家大改组、民族大迁徙的时代。欧洲从统一的 罗马帝国分裂成许多国家。西亚从分裂走向统一,最后又分成几个国家。南 亚、东亚都经历了统一——分裂——统一的过程。在这分裂——统一的过程 中,各民族在战争中增加了交流与融合。  促进民族文化生活习俗交融的原因,首先是政治的因素。中世纪战争大 多是相对落后的民族战胜了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更先进的民族。他们 带着勃勃生机和无穷的活力战胜了许多老大帝国,如蛮族人对罗马的征服, 阿拉伯人对波斯对叙利亚的征服。蒙古对我国宋朝的征服。蛮族、阿拉伯人、 蒙古人在征服别国之前尚处于部落社会,其政治组织比较简单,当它们建立 封建国家的时候,只能借鉴已经有过国家体制的老帝国。法兰克人建立国家 时必须改变其部落联盟式的酋长制政治体制,借鉴罗马的国家形式。阿拉伯 人也是如此,他们原是游牧的贝杜因人,穆罕默德建国后一直保持本色,是 一个没有宫室、没有奢侈品的沙漠中的酋长,与本族人平等地住在帐篷里。 但是在统一了中东以后,这样的政治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它对中东的统治。叙 利亚、波斯都是有悠久历史的古国,阿拉伯帝国借鉴了他们的政治制度,其 朝廷重臣,许多是有高度文化教养的波斯人。波斯的习俗潜移默化地融入阿 拉伯民族之中。波斯崇拜绿色,以后绿色成了阿拉伯帝国旗帜上的颜色。蒙 元入关建都以前,一切是“并从旧俗”(《元史志》二十八),各部首领在 帐篷朝见大汗,没有礼仪规定,所穿之衣服杂乱无章,皇帝出巡也无仪仗。 建元以后“近取金、宋,远法汉、唐。至英宗亲祀太庙复制卤薄”(《元史 志》第二十八)。特定出天子的冕服,太子的冠服,官员的法服,以及士庶 人的服色。使其“秩然其有序”,于是形成“朝廷之盛,宗庙之美,百官之 富,有以成一代之制作矣”。封建朝廷讲究礼仪、讲究尊孔,每年有祭孔典 仪,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天下之道。蒙古统治者全部接受了君臣父子等儒家观 念及有关的礼仪制度。  第二,经济文化类型的转化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的融合。中世纪 的国家有的以农业经济为主,有的以畜牧业经济为主,从而形成农业文化和 牧业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农耕地带的居民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上比较 先进。中世纪的民族大迁徙,总趋势是畜牧业地方的居民向农耕地方迁徙, 如日耳曼人迁入罗马、蒙古征服宋王朝。游牧民族征服农业国家后,怎样安 排生产和经济呢?元太祖中使别迭曾进言:“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去 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元中书令耶律楚材则采取恢复汉地生产习俗, 课以地税、商税的制度。从此元朝的各级官员从游牧的牧民一变而为农业经  济的管理者,他们当然是缺乏经验的,因此学习汉文化,实行汉制就是必然 的过程。入主中原的蒙族人的文化从牧业文化类型转向农业文化类型,其习 俗也随之而改变。比如:元月十五观灯、端午节、七夕乞巧、九九重阳节等 习俗都被元代宫廷所重视,至时都有各种庆祝活动。元朝袭汉制,按《周礼》 “冬至圆丘礼天,夏至方丘礼地”(《元史·志·祭祀一》),更进一步表 现出其向农业文化类型转化的过程中礼仪的变化及其与汉民族礼仪的融合。 第三、杂居和通婚,是民族之间生活习俗交融的直接因素。比如,568 年伦巴德占领北意大利,建立伦巴德王国。伦巴德人定居意大利后,逐渐意 大利化,讲意大利语,信奉罗马天主教。12 世纪《腓特烈时代大事记续编》 曾记述伦巴德人来到意大利后“逐渐放弃其野蛮残忍的习俗,并和当地人通 了婚。这样,他们的后裔就从母亲的种族,从当地风土人情的特点中获得了几分罗马人的文化和修养,并保持了拉丁人语言举止的优雅。” 中世纪各民族文化习俗的交融,虽然有各种有利的因素,但实际的融合过程还是很漫长的。主动仿效,学习外族文化习俗是一种情况,如日本派遣 唐使,学问僧到唐、宋学习汉民族文化,查理大帝虚心学习拉丁文,并创办 各类学校,这样使两种民族文化达到较快的融合。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之中 缓慢的融合。也有通过斗争或战争的交融,如诺曼人征服英国之后把法国制 度、法国文化、习俗带到了英国,使英国封建制度形成,并使诺曼人与盎格 鲁·撒克逊人融合为一。总之,中世纪发生了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大冲突、大裂变,它们促使许多新国家出现,也促成了民族生活习俗的变革、交流与融合。在民族的冲 突与融合之中,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对抗之中,产生了新的文化,促进了欧洲 古典文化向封建文化的转化,使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呈现出新的面貌。2.各地区生活习俗概况及其所受宗教的影响  中世纪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都已形成,并已得到 广泛传播和发展。在科学尚不发达的中世纪,宗教有很高的权威和很强的感 召力。宗教的权威性规范着各地区人们的生活,直接影响了各地习俗的形成 和变迁。(1)欧洲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取得了万流归宗的地位。 欧洲人的生活与宗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各阶层的人,无论是国王,还是领主,无论是骑士还是普通百姓,只能在宗教的框架内思想与生活,绝对 不能够超越。12 世纪基督教规定了宗教仪式有七种:洗礼、坚振礼、忏悔礼、 圣餐礼、终敷礼、婚礼、授职礼。除最后一项外,都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 臣必须施行的。可以说人生的一切重大事件都被基督教会的宗教仪式所包 容,从出生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人的一生都在宗教的制 约之下。各种习俗都打上深刻的宗教烙印,几乎所有习俗都带着浓厚的宗教 色彩。许多节日都与宗教有关,如仲夏节是为纪念施洗者约翰、冬至日是纪 念圣女露西亚、圣诞节是纪念耶稣诞生,万圣节是为纪念所有死去的圣徒、 情人节是纪念圣瓦伦丁神父等等。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教会和宗 教相关,即使是演剧也都演圣经中的故事。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与西欧不同,它较好地保存了古代文化,一 直延续着罗马庄严的礼仪和专制政治制度,其皇权高于教权,其教会也不受 制于罗马。然而与西方的教会一样,欧洲东方的基督教在精神方面影响和感 化了整个斯拉夫世界,使他们的全部生活也在基督教的规范之内。其节日习 俗、生活习俗也与教会密切相关。(2)西亚及北非西亚和北非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地区。 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这个国家阿拉伯穆斯林(教徒)享有特权,地位最高。非阿拉伯人,改信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可以免去人头税。 非阿拉伯人,不肯改变原来信仰,不肯皈依伊斯兰教,要交税,没有政治权 利。地位最低的是奴隶。实际上阿拉伯帝国统治地区的人绝大多数改宗伊斯 兰教。伊斯兰教的法律就是阿拉伯帝国的法律。《古兰经》就是阿拉伯帝国 人们的生活准则。  西亚及非洲的许多国家的生活习俗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教徒按规定每 天要祈祷并向麦加方向礼拜五次。每年有一个月的斋月,其间白天禁食。他 们的节日都是伊斯兰教的节日。其婚姻每个男子可以娶四房妻室,其葬礼各 国都大同小异,阿拉伯的习俗并非凭空而来,穆罕默德根据阿拉伯民族的生 活特点,传统习俗,取其符合教规的部分让全体穆斯林遵循。其生活习俗注 意讲究卫生,其人伦习俗纯洁干净,并视穆斯林均为兄弟。其宗教习俗单纯 而严肃,十分易于实行。阿拉伯帝国在阿拔斯(750—1258)时期已分裂,至 10 世纪这个大帝国已分裂为许多国家,只剩下以巴格达为中心的地区。不久结束了政治上的统 治地位,只有宗教的统治地位。然而伊斯兰教却深入到整个西亚地区、北非, 部分欧洲、中亚、南亚地区。所有改宗伊斯兰教的国家仍崇奉伊斯兰教。伊 斯兰的广大穆斯林之习俗,以其古朴、肃穆、严正,纯洁之特色,呈现于中 世纪。(3)南亚、东南亚南亚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 印度是佛教发祥地,但到八、九世纪,佛教衰微,印度教兴起,印度教在印度成为主要宗教派别。印度教是由婆罗门教和佛教融合而产生的。它主张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生前作恶来世托生为畜类。主张人生忍受苦难, 以求来世幸福。穆斯林统治北印度后,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彼此对立,也相互影响。 印度教有许多礼仪,从出生、剃发、入教、居家、结婚、生育都有教规,印度教徒要按教规行事。印度教徒的生活,处处渗透着宗教意识。 印度古老的历史传统,特殊的种姓制度,特别是印度教的影响,农业文化的特色,与伊斯兰教的对立和互相影响,长期战争及分裂的局面,都影响 了中世纪的印度民俗,使印度中世纪民俗充满丰富多彩、神秘悠远、仁慈爱 物等特色。  东南亚的泰国、柬埔寨、缅甸、南亚的锡兰等国的生活习俗也都深受佛 教和印度教的影响。  (4)东亚  东亚中国、朝鲜、日本,不仅地理位置相近,风俗习惯也十分相近。中 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发展很早的国家,中世纪前期已是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 社会。中国的文化在东亚处于中心地位,对当时的日本、朝鲜影响十分深刻。 当然,通过“丝绸之路”,也进一步加强了东西方的文化习俗交流。  中国虽然盛行佛教、道教,但中国不是一般的教权国。中国是封建帝王 专制的国家,是深受儒教影响的国家。在中国各种宗教必须在帝王的统御之 下,帝王自命天子,代表上天统治中国,任何把神奉为至高无上,而把皇帝 看作没有神性的宗教,在中国都是不允许存在的。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中国人以家庭、家族为生产生活聚集的单位,宗法 制在中国有特别的意义。整个中国都在宗法制笼罩之下,形成君臣父子的种 种关系,社会有严格的等级,人们有确切的名分和职责。反映这种宗法制的 儒家思想,就是历代的统治思想,它深入到所有的村镇,每个家庭、每个人, 一切人必须按儒家伦理道德去生活。和西方基督教神学文化不同,中国形成 以儒学为主体的封建伦理文化。即儒教文化,就儒教的以天人关系为核心的 信仰及其外在崇拜的对象和仪式来看,儒教也是一种宗教。儒教提倡祭天地、 祖先、孔子、先贤的价值观,通过祭祀以教化人民树立等级观。中国的习俗 与儒教文化密不可分。中世纪的中国正处于隋唐宋元时代,民族众多,但汉民族的封建伦理文化,儒教思想一直处于中心地位,无论哪一个朝代、那一个民族当权,都提 倡尊孔,都奉行相似的礼制。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所有的礼仪都体现着儒教的伦理道德的精神。如婚礼要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丧礼要大办要隆重,以示对父母的尊崇。朝廷 更有一套尊卑之礼,服饰冠履也要遵制,高低贵贱一眼可明。另外中国以农业立国,几千年的农业文化体现在丰富多采的民俗中,如春社秋社的活动,鞭春牛、祭织女、祭社稷等活动,深刻反映出中国农业文 化的特色。中世纪中国的生活习俗是古代生活习俗的继承和发展,是后代生活习俗的开端和基础。隋唐以来的习俗继承了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习俗,如春节、 上已、端午、重阳等节日古来已有。有的习俗在古代习俗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如人生礼仪的更加完备,节日礼俗的更加丰富,衣裳服饰的日益变化等。有 的习俗在中世纪兴起并得到发展,如茶俗,从唐代陆羽写《茶经》后,便日 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茶具、品茶、制茶、茶会等各方面形成一种风气,成 为我国一项重要的习俗。  日本中世纪是各种生活习俗形成并日益完善的时期,许多生活习俗通过 日本僧人和学者从中国传入日本,成为日本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并形成了具 有日本民族特色的习俗。朝鲜为我国近邻,中世纪交往密切,在生活习俗上也深受中国影响。(5)美洲  中世纪美洲有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那时印地安人是美洲的主人,他们 属于蒙古人种,是 5 万年前从白令海峡来到美洲的。美洲各地区经济发展不 平衡。中世纪北美、中美及南美已经有发达的农业,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 安第斯高原的印第安人创造了发达的农业文化,他们是玛雅人、托尔特克、  阿兹特克人、奇布查人和印加人。他们以玉米种植为基础,建立了城镇,开 始进入早期的阶级社会。  美洲文明带分布在两个地区,一是墨西哥高原至危地马拉一带,另一是 南美安第斯高原及太平洋沿岸一带。前者为玛雅文明,后者为印加文明。印 加文明发展的顶峰在 16 世纪,玛雅文明无论是在古典时期或后古典时期都有 辉煌的成就,它的民俗是本书所要叙述的美洲主要民俗历史。玛雅人为多神 信仰,他们祭祀的主神有十多个,祭祀在他们生活中是重要的内容。他们相 信每天都有一个特定的神主宰,所以生日之神已决定了他们的一生命运。相 信神祗和祭司,这种生活态度影响了他们的习俗和他们民族的命运。3.城市生活习俗的兴起  中世纪世界各地的经济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以手工业、商业为中心的城 市得到迅速发展。英国 13 世纪已有 166 个城市,人口已达 100 万左右。法国 里昂、诺曼底等地集市贸易十分活跃,以巴黎为中心的国内市场已开始形成, 拜占庭的威尼斯也是有名的商城,比萨、热那亚、佛罗伦萨等都是意大利的 贸易大城。西亚的巴格达是国际贸易城市,中国唐代的长安,宋代的汴京、 临安、元代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会。都市生活习俗最突出是表现在商业上,西欧的城市里遍布纺织、印染、皮毛、珠宝、金银,绸缎等行业,有手工业作坊,有商店;西欧城市生活习 俗表现在行会制度上。城市繁荣推动了文学艺术、民间和宫廷的文化娱乐活 动。巴格达有歌舞娱乐的场所。汴京有瓦舍勾栏。城市的出现,使各种节日 活动显得更加有声有色,形成万人空巷的规模宏大的庆典。如欧洲的狂欢节, 不仅街道上人山人海,各种戴假面具的人物狂歌劲舞,而且街道两旁楼房的 窗户和凉台上也都是围观的人,其热闹景象绝不是农村可比拟的。中国城市 习俗在宋代得到长足发展,商业店铺的活动形成规律。夜市繁荣、酒店、饭 店、茶食、衣服鞋帽的买卖俱全,并发展出各种特色商品,创出了名牌。瓦 舍勾栏的各种伎艺演出丰富多彩。正月十五灯节,皇帝与民同乐。彻夜放花 舞灯,达到城市生活的最高潮。二、欧洲生活习俗  中世纪前期,欧洲出现了众多的蛮族国家,蛮族人最终取代罗马成为欧 洲的统治者。  5—10 世纪是欧洲中世纪生活习俗发展的第一阶段,这阶段社会文明程 度还比较低,罗马的古文明被破坏,新的文明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以法国 来说,迟至公元 10 世纪,全国大部分人不识字,只有神职人员掌握文化。这 时期欧洲人还远不能正确认识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他们的习俗中还有着原 始性、神秘性的色彩,还有着氏族部落时期一些野蛮习俗的痕迹。比如 6 世 纪法国颁布的《萨利克法典》还沿用氏族时期的神明裁判。神明裁判不是依 靠事实和证据,而是相信神明会做出判决。比如两人争讼,无法断定谁是谁 非时,就把二人的手放入沸水中,没有烫伤则为胜诉,有烫伤是神明惩罚, 则为败诉。许多原始民族都使用过神明裁判法。另外他们的禁忌富有神秘性, 比如《萨利克法典》对于剪掉别人头发,尤其是剪掉儿童头发的,给以严厉 处罚。在那时代,法国人还认为头发里藏着人的灵魂,剪掉头发几乎和要人 的命一样。掌握别人的头发就可以拿走他的灵魂。不仅是法国,其他国家也 有类似的禁忌,英国 10 世纪后期尚流行类似的习俗。这个历史时期不仅封建 王朝的礼仪还没有形成,就是封建王朝的制度也很不完善,帝国靠武力征服 而取得的权力,查理大帝没有象样的宫廷,他率领部下在自己的几个庄园巡 行,由庄园提供各种军需品。这阶段教会的势力不断加强,教皇国形成,各 地教会都占有大片领地,僧侣成为封建主,在物质和精神上对群众产生着更 大的影响,与宗教有关的各种习俗开始逐渐形成。11—15 世纪是欧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世纪欧洲民俗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封建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文化得到发展,文明程度大为提 高。神明裁判法被废除了,城市发展起来,城市习俗开始形成;封建王朝政 治制度更加完善,开始注重礼仪;主要的几个民族国家形成,如英国、法国、 意大利。教会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更加严密。这个阶段民俗中宗教色彩很强, 世俗的成分也增多了;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在不断 发展变化。如咖啡的饮用,威士忌的饮用,都在这一时期开始;大部分的宗 教节日习俗是这个阶段形成的。从 5 世纪末到 15 世纪中期是欧洲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北方民族不断南移,从日耳曼人社会变成封建的欧洲社会。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物质文化水 平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改变了,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创 造出中世纪欧洲丰富多采的民俗。1.节日习俗  要了解欧洲的节日习俗,首先要研究基督教的宗教节日。宗教节日既有 宗教意义,也融汇了各种古老习俗。基督教创立初期,遭到罗马帝国残酷迫 害,不能公开活动,教徒们把宗教庆典巧妙地与罗马节日活动结合起来,以 避免迫害,保护教徒生命。4 世纪以后罗马定基督教为国教,教会与罗马的 矛盾得到解决,宗教节日庆典按以前的定制延续下来,如圣诞节就是罗马农 神节改造的。欧洲从古以来有许多农事节气的古老习俗,基督教为适应人民 长期以来的习俗,把宗教节日与世俗节日合一,以便群众接受。中世纪以后,  罗马古老的农业节日都被宗教节日习俗取代了。 下面先介绍一下中世纪有民俗意义的宗教节日。(1)宗教节日  ①主显节(1 月 6 日)。据《新约圣经》记载,耶稣曾经三次向世人显 示他的神性。第一次(见于《马太福音》2 章)是耶稣诞生时,三个东方占 星学者看到伯利恒升起一颗明亮的大星,他们来到伯利恒,看到那颗星星一 直在他们前面移动,到了圣母玛利亚分娩的房子上空才停下来。他们看到圣 母抱着一个刚生下来的婴儿。这个婴儿就是耶稣。三个学者马上伏在地上拜 见圣子。并且把他们带来的宝盒打开,把黄金、乳香和没药献给他。这就是 耶稣在三位非犹太人的学者面前第一次显圣,显示他是上帝派来的基督。这 一天是 1 月 6 日(相当于公历 1 月 18 日或 1 月 19 日),称为“主显节”。 又称为“三王来朝节”。第二次是耶稣传道受洗时,“圣灵”变化成鸽子降 在他的头上。显示出他是上帝的儿子。第二次显圣(《见于《马太福音》2 章)又叫“主领洗节”。东正教和其他东方教会更注重第二次显现。第三次 显现(《见于《约翰福音》2 章)是在迦拿城的婚礼上。迦拿是加利利的一 个城镇,位于拿撒勒东北约 8 英里的地方。有一次迦拿的一家人娶媳妇,耶 稣和他的母亲及门徒们都参加了婚宴。婚礼进行中酒喝光了。玛利亚对耶稣 说:“他们没有葡萄酒了”。这家里有六个犹太人洁身用的石缸,每缸可以 盛两三桶水,耶稣对佣人说:“往缸里倒满水吧”。佣人把缸都装满了水。 耶稣让他们舀出来给管宴席的人,管宴席的人一尝是上好的葡萄酒。这是耶 稣的又一个奇迹,从此声望大增。这是第三次显圣。为了纪念耶酥的三次显圣,基督教规定每年 1 月 6 日为主显节。主显节时人们除了进行宗教仪式外普遍地要大吃大喝一通。据《英语国家史略》(温 斯顿·丘吉尔著)记载,公元 878 年 1 月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与入侵的 丹麦人大战,撒克逊人的司令部和宫廷设在威尔特郡的奇普纳姆。那是主显 节的夜晚,经历长期艰苦生活的撒克逊人庆祝这个宗教节日以自娱,因而放 松了警惕,只顾虔诚地举行礼拜仪式,或喝得酩酊大醉。致使敌人乘虚而来, 遭到惨重的失败。由此可见,人们庆祝节日以自娱,吃喝是一个主要内容。 欧洲各国庆祝主显节风俗也有所不同。在法国,主显节的吃进一步发展 为富有特色的节日馅饼。这种馅饼中有一只包有蚕豆等物,吃到的人被举为节日国王。在塞浦路斯基督徒燃起篝火虔诚祈福。  ②圣·瓦伦丁日(2 月 14 日)。这个节日起源于古罗马的牧神节,后来 发展为情人节。古罗马人每年 2 月 15 日都要祭祀掌管自然的牧神卢佩库斯。 那一天有青年男女的聚会。会上有一个装着许多姑娘名字卡片的盒子。未婚 男子可从盒中抽任何一张名片,并与这张名片上的姑娘作为节日伴侣,如果 青年喜欢这个姑娘便可以继续交往。这种节日习俗常常使一对对青年男女结 成终身伴侣。基督教对这种盛行一时的异教的仪式无法制止,就试图以纪念 一个基督教的殉教者来取代古代习俗,他们选中了瓦伦丁主教。  公元 270 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二世为了战争和镇压人民起义需要兵员,颁 布法令,不准青年结婚。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对此十分不满,又没有办法。这 时基督教恩特兰纳的瓦伦丁主教约请青年爱侣到他的教堂去举行婚礼,成全 了许多人。罗马皇帝克劳狄二世派人把瓦伦丁抓到宫里,劝他皈依罗马诸神, 以免死刑。瓦伦丁神父坚决拒绝。瓦伦丁被关入监狱,他爱上典狱长的女儿,  盲姑娘阿斯特里乌斯,并为她治疗眼疾使她重见光明。瓦伦丁神父由于拒绝 背叛基督教,最后被乱石和木棒打死,死后又被斩首示众。瓦伦丁临刑前给 姑娘的告别信最后写“你的瓦伦丁敬上”。姑娘在瓦伦丁死后眼睛又失明了。 瓦伦丁主教死于 2 月 14 日。不久又一叫瓦伦丁的主教也于 2 月 14 日被杀。  公元 496 年罗马教皇取缔了 2 月 15 日的牧神节,规定 2 月 14 日为圣·瓦 伦丁节。在这节日中保留了抽签的方式,但盒子里装的不是未婚姑娘的名条, 而是基督教圣徒的名条,男女都可以抽签。教会这样作是希望他们仿效圣人 去生活。但是名条抽中的圣徒的名字,不免使青年人感到索然无味。  罗马的牧神卢佩库斯统领着大自然和人间的婚姻,并在 2 月中让情人相 会,男女求爱。这种习俗反映了人们的愿望和青年人的需求,但严厉的教皇 坚决地否定了这一节日的内容,当时是无人敢违抗,无人敢恢复过去的抽签 活动的。于是青年男子采取了另外一种手段,他们在这一天给自己心爱的姑 娘赠送情人卡,用来表达对她的爱情,这就是圣·瓦伦丁卡。目前发现的最 早的情人卡是 1415 年由奥尔良公爵查理斯在伦敦塔狱中写给妻子的情人 卡。  ③谢肉节(狂欢节 2 月)。谢肉节也是基督教的一个节日,时间一般是 在四旬斋(又叫大斋)节的前三天,其间举行大的庆祝狂欢活动。谢肉节的名字是从拉丁语 Carne vale 而来,意思是“与肉告别”。因为教会规定大斋节期间要长时期的禁止吃肉和娱乐活动,所以人们趁封斋之前 举行宴饮舞会,尽情享乐。据《基督教百科全书》(丁光训,济南出版社)第三章说“狂欢节,特指”“天主教徒所过的狂欢周”,该节名称,内容、时间,因地而异,一般 始于大斋前的主显节。狂欢节的情况,通过安东尼·芒戴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一斑,“罗马有一次狂欢节,大约持续三四天,他们称之为‘谢肉’。这一期间教皇有意 离开罗马,听任城中喧闹狂欢。绅士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有的装扮成女 郎,有的则扮成土耳其人,总之,每个人都显得稀奇古怪。他们不是骑马就 是坐在车上,没有人徒步行走,因为徒步行走过于危险。满街车马横冲直撞。 我还从没见过如此疯狂的场面。”“艺妓们兴高采烈,他们在窗台上铺上床单,人就斜靠着站在上面,听凭下面的绅士们将香水之类抛洒在自己脸上。” “人人都戴着面具,因此彼此面对面也不知道是谁。如果有人嫉恨某人,也许这时就是诛杀仇敌的最好机会,谁也不会制止他,这时刻,法律业消声 匿迹??伤害事件层出不穷,有的是蓄意谋杀,有的则遭车马的践踏或冲撞。 然而,人们对此毫不在意,照样狂欢不误。”(《狂欢史·中世纪和文艺复 兴》,100 页,安东尼·戴芒著)  从以上记述可以看出狂欢节中人们化了妆或带上假面具上街游行,街边 窗口也站着人。窗口的人与街上的人互相嬉闹,因为戴着假面谁也不认识谁, 这种活动可掩饰许多暗中的活动甚至罪行。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在人们的喧嚣欢闹声中,时钟敲响了 12 下,大街小 巷顿时安静下来,四旬节开始了。  谢肉节的发源地是天主教街较多的南欧,意大利、法国、瑞士等国,特 别是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尼斯等地方。从 16 世纪宗教改革以后,狂欢  节一度趋向衰落,狂欢节总有着纵欲的倾向,宗教改革首先要求神职人员坚 持独身,禁欲行为逐渐蔓延开来。新教国家一般不举行狂欢节。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狂欢节是迎春节日,人们戴上假面,或脸上涂上彩 色,或扮动物,载歌载舞,不相识的人们在狂欢节中互相嬉戏。市中心胜马 可广场上年轻人进行生命战胜死神、春天战胜冬天的表演。他们穿着盔甲, 手持长矛,模仿战场上的战斗情景,以春天胜利表达人们迎春的喜悦心情。 德国狂欢节是古已有的传统活动,实际上是农民的春节,节日的活动表 现农民抵御恶魔,驱逐寒冬,庆祝丰收,迎接春天的内容。德国狂欢节要持 续两三个月,从 11 月 11 日开始直到来年复活节前四十天。它的高潮是在最 后一个星期。狂欢节有大型的集会、舞会,也有小型聚会,人们在狂欢中狂 放不羁。狂欢节的最高潮是狂欢节结束的前一天,这一天一定是星期一,有“疯狂的星期一”之称,内容是化妆游行和狂欢集会。 捷克的冬至节后是狂欢娱乐的时候。各地区有不同的方式进行庆祝,都是古代的风俗。 在西利那的契契曼尼和罗蒂斯,人们使用一种象征自然灾害的野牛面具。古时候,野牛到处破坏庄稼,因此农民要献礼给“野牛”让它躺下,以 便让马铃薯生长更好。另有一种风俗,罗蒂斯的农民一面唱歌,一面将“野 牛”杀死。每逢节日人们要戴起动物面具,唱歌欢乐。在西利那地区,狂欢节戴的面具用草绳子编成,它象征丰收。人们常用稻草编带子做裙子。 另一种风俗在基苏卡很流行,青年人抬一个布做的人像,把它叫“婴孩”,到处奔走,挨户访问,主人给他们吃的东西。(取材于克尔希曼利《斯洛伐克农村的狂欢节》引自《外国风俗趣谈》) 瑞士的狂欢节更有民族特征。据李念培著的《瑞士》一书记载,瑞士的楚格市狂欢节前后另有三项古老的活动。a、圣阿加莎日(2 月 5 日)之前的星期三,面包师、磨坊主、糖果商到教会一起聚餐。城市的孩子们聚集在中 心广场,高呼:面包师,给吃的。面包师等人给孩子们投下小点心、香肠之 类的吃的。圣灰节前的星期一,楚格街上出现谢尔大婶的形象。据说,古时 候谢尔大婶的男人经常喝酒,烂醉如泥,大婶把他用篮子背回家。大婶身后 有七个穿彩服的傻子。孩子们在这个活动中会得到糖果。中世纪法、英有一 种“极乐社会”的团体活动,这种活动的主持者是“傻王子”、“疯妈妈” “荒唐神甫”。瑞士的谢尔大婶与以上形象前后出现,其间是否有联系,还 待考证。瑞士人民创造出善良的谢尔大婶,使狂欢节,别有一番情趣。在忏 悔的星期二,大家在街上进行化装舞会。  瑞士西南部瓦莱洲,有个叫勒琴塔尔的小山谷,山谷中有四个村子,专 门制作面具,冬天开始进行制作生产,到狂欢节时戴。“狂欢节戴上它,披 上兽皮、麻片,带着大牛铃,到处吓人。”(《瑞士》)这个风俗曾被教会 禁止。这一风俗源于古代,从穿着看也是上古中古的产物。那时人们相信鬼 神,认为有恶鬼住在烟囱里,飞出时满面是灰,制作面具,装成可怕的样子 用以破鬼。  最有讽刺意义的是,教会规定的忏悔的星期二,不仅没有人去忏悔,反 而是狂欢节的最高潮。“人是欢乐而生的”,欧洲人通过这些民俗活动把自 已的意愿充分表现出来,他们要充分享受生之欢乐。④大斋节(斋戒节、封斋节、四旬斋节)。大斋节在每年复活节前 40天为节期,是基督教的斋戒节期。教会规定节期内不准举行结婚仪式,禁止 吃肉,停止一切非宗教性娱乐活动。(可以吃鱼,因为鱼是冷血动物)。  四旬斋的来源。相传耶稣开始传教前曾在荒野苦修四十天。这个时期是 耶稣基督断绝肉食,进行忏悔,以洁身、赎罪的四十昼夜。为纪念这一事件, 基督教把复活节前四十天定为斋戒节。四旬斋节从“圣灰星期三”开始,所 谓“灰”是告诫人们:活着的人不久将归于尘土。一般于星期五守大斋(禁 食)和小斋(不吃肉)。四旬节最后一周的星期日开始进入“圣周”。这一 周的最后 3 天称为“圣星期四”(“最后的晚餐”纪念日)、“圣星期五”(耶稣逝世纪念日)、“圣星期六”(复活前夜)。 信徒们从“灰的星期三”这天开始就是改悔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一方面要使信徒牢记基督在旷野斋戒的苦行,一方面要让他们做好迎接耶稣基督 受难、死去、复活的准备。除了要信徒做斋戒之外,他们还必须忏悔自己的 罪过和人类的罪过。  在这段改悔的时间里,不管在举行宗教仪式的场合,还是在其他场合, 教徒要穿表示悲哀的紫色衣服。  到了复活前夜,要点起火,以象征基督的死而复活。东正教一直严守这 一节日习俗。⑤濯足节。根据《圣经》新约第 13 章记载,耶稣在受难的前一天(星期四),曾为门徒洗脚,并亲吻了他们的脚。为纪念这一事件,基督教定于复 活节前三天的星期四为濯足节。教堂举行濯足仪式。据《英国》第十一章(李念培著,世界知识出版社)记载,古时的英国国王为了表明自己是虔诚的信徒,每到复活节前的星期四,都在大教堂为穷 人洗脚,并跪下来吻他们的脚。享受这种殊荣的穷人是精心挑选的,事先由 国王侍从给他们洗过脚,并且洒上香水。举行过这个典礼后,国王还要赏给 他们一些食物和布匹。这一习俗在延续了几百年之后于 17 世纪改变了形式。 国王不再给穷人洗脚和吻脚,而是向到场穷人赠送一些新铸的钱币,以象征 惜老怜贫之意。⑥哀悼耶稣受难日。复活节(星期日)前的星期五,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的日子。  从 15 世纪开始,瑞士弗里堡州的罗芒,虔诚的天主教徒每年在耶稣受难 的圣星期五举行哀悼耶稣受难的活动,怀念为人类献身的耶稣以寄托哀思。 哀悼活动作为全城的活动进行。下午在教堂作弥撒,由神父宣读记载耶 稣受难过程的《圣经》有关章节。读到为耶稣送葬时,全体与会者走到街上 游行。游行队伍里有一个由小姑娘装扮的圣母玛利亚。女人们身穿黑衣,面 罩黑纱,慢慢走在圣母玛利亚的后面。玛利亚前面有一个巨大的十字架,由 一个忏悔者扛着。哀悼者们用红垫子托着与耶稣受难有关的各种物件,如荆棘冠、鞭子、钉子、锤子等等。 这个活动中全城人都要祷告、读经、吟诵圣诗。(见《瑞士》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英国人在这一天食用一种印有十字凹纹的小圆面包,这是一种甜面包,里面放有葡萄干等香甜的干果。在入炉烤制之前,面包上先印有两道十字交 叉的深纹,这样烤制出来的十字面包是为了纪念牺牲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这 种面包上面抹上黄油,趁热吃。在欧洲这种热十字面包已成为普通的节日食 品。  ⑦棕枝主日(3 月)。棕枝主日是纪念耶稣最后一次进耶路撒冷城。时 间是复活节前一周的星期日。  据《圣经》《约翰福音》12 章说,耶稣最后一次进耶路撒冷城,准备参 加那里的逾越节。他入城时,耶路撒冷的群众,手执棕树枝热烈地向他表示 欢迎。后来他就被犹大出卖,当他在客西马尼园作最后祈祷时,被士兵抓走, 直至受难而死。为了纪念耶稣最后一次来耶路撒冷,这一天定为棕枝主日。 棕枝主日这一天,教堂里到处装饰着棕枝,教徒们手拿棕枝,绕教堂巡行一周。 中世纪时,棕枝主日,除了在教堂内进行纪念活动外,对于劳动的人要多给一些休息,有的还放假一天。法国中世纪作家拉伯雷的《巨人传》中曾 提到这一事实,一般教徒要梳妆打扮去教堂带一把棕枝。  ⑧复活节(4 月)。复活节是纪念耶稣死而复活的节日。是西方第二大 节。  据《圣经》《马太福音》28 章说,耶稣是上帝之子,是救世主。他在巴 勒斯坦收下 12 名弟子,并到处传道,表演起死回生,医治病人、驱逐妖魔的 奇迹。3 年之后,由于犹太上层分子法利赛派和撒都该派的挑唆,罗马总督 以冒渎神灵和政治性的罪名准备逮捕他。他的 12 门徒之一的犹大出卖了他, 罗马总督彼得拉把耶稣抓获。对他处以鞭刑,逼他带上荆条冠,最后把耶稣 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死于耶路撒冷郊外一个叫髑髅地的地方。《旧约》曾 预言耶稣会复活,果然,在耶稣死后第三天,他又复活了,他曾显灵,在他 和弟子交往了 40 天后,在橄榄山上,当着弟子的面徐徐升天。(参阅《圣经》《新约·马可福音》16 章)  耶稣死于去耶路撒冷参加“逾越节”的日子,根据罗马帝国 325 年的一 次教士会议的决定,复活节定于每年春分后第一个月圆后的星期日。复活节教会要举行庆典。复活节前一夜叫“复活夜”,欧洲教堂于当晚举行传统的宗教仪式,神父手持蜡烛进入教堂,象征耶稣复活给人间带来光 明。中世纪复活节时基督教举行浸礼仪式,受礼者穿白色亚麻布长衫进入教 堂受礼。英国教徒都要去教堂做弥撒,领取圣餐。圣餐是由一块面包蘸上红 葡萄酒做成,《旧约》记载,在最后的晚餐时,耶稣和 12 门徒一起用餐,他 已知被叛徒出卖,他拿起面包谢主赐食,然后把面包分给众人说:“吃吧, 这是我的身体”,接着他又拿起一杯葡萄酒递给门徒说:“这是我的血,是 我立约为众人而流的血”。领圣餐这一仪式是为纪念耶稣的牺牲精神,也是 为坚定信徒的信仰。1215 年罗马教廷批准变体论,承认祝福过的面包和葡萄 酒有神性,领圣餐于是盛行。复活节时,拜占廷帝国举行宗教游行,由神父 率领教徒进行。  复活节的民俗活动也很多。主要有品尝节日食品,鸡蛋是复活节最重要 的节日食品。古代时鸡蛋象征生命复苏,象征繁荣兴旺,多子多福。基督教 兴起后,从公元 2 世纪开始就用彩蛋象征耶稣的复活。人们把煮熟的鸡蛋染 成红色或绿色,做成复活节彩蛋。红色象征生活幸福,鸡蛋又象征耶稣的墓 地。彩蛋不仅是给孩子们吃的食品,也是亲友间互相馈送的节日礼物。小兔 子也是复活节象征,兔子繁育能力特别强,人们用它象征生命的繁衍。据《英 国》介绍,远古时代英国人用兔子祭祀春天女神。人们习惯于这一天吃野兔, 做野兔肉饼吃。热十字面包也是复活节食品之一,古代人们对这种面包有种 种迷信,认为复活节的十字面包可以为人畜治病,甚至可治療痢疾。    复活节民俗文化综合了古代各种古老民俗、异教习俗而形成。复活节英 语为 Easter,是春天女神之名,古代把复活节与北欧人的“春太阳节”习俗 融合为一,北欧人于这个节日要礼拜初升的太阳,庆祝春天降临。基督教把 太阳复苏和耶稣复活统一起来,把人们对太阳的礼拜变成宗教的旭日庆典。 复活节早晨的旭日庆典有着古老的历史传统,是时人们向东方膜拜,然后去 教堂祈祷。后来春太阳节逐渐被复活节所代替。复活节的日期最早的可以在 3 月 22 日,最晚到 4 月 25 日。⑨耶稣升天节(主升天节 5 月)。这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升天的节日。 据《新约》20 章记载,耶路撒冷以东约 800 米处有一座山丘名叫橄榄山,传说耶稣复活后第 40 天在这里升天。基督教会将复活节后第 40 天定为“耶 稣升天节”,大约在 5 月 1 日至 6 月 4 日之间,一般是在星期四。东正教节 日比公历晚十三、四天。这一天各地教会都有庆祝活动。  各国庆祝的方式不同,据《瑞士》一书记载,瑞士节日中有骑马巡行的 风俗,这一风俗起于 15 世纪。由神甫手捧圣餐,其他信徒陪同骑马出巡。至 今瑞士乡镇有骑马巡行核查地界,巡视边界线的习惯。这是与基督教主升天 节(一般在 5—6 月之间)结合而形成特有的地方习俗。古时神甫一路上要布 道颂经,最后在教堂前要举行祝福仪式。⑩圣灵降临节(降灵节 5 月)。这个节日也译为“神圣降临节”,是基督教第三大节日,约 3 世纪末开始守此节。《圣经·新约》记载,耶稣在复 活后第 40 日升天,又过了 10 天,派遣圣灵降临。圣灵与圣父、圣子三位一 体,所以圣灵既代表了天主,也代表了耶稣基督。圣灵降临,门徒领受圣灵 后开始传教。是基督教向世界广为传教的开始。教会规定每年复活节后第 50 天为“圣灵降临节”又称“五旬节”。因为复活节的日期不固定,这个节的日期也是不固定的。 这一天,教徒、城镇居民都要到教堂参加宗教活动。 中世纪时,教堂在这一天有“向穷人施舍”的风气。(《英国》202 页)。在英国还有的村镇,有一种古老的风习。据说该地过去没有水源,居民祈祷上天后,忽然出现一道甘泉,于是他们便杀了小羊以供献给上天,以后这种 风习与圣灵降临节结合,于是在节日这一天“屠宰一只小羊,抬着游行、跳 舞,然后把小羊烤熟,将肉卖给参加活动的群众”。(11)圣体节。圣体节是纪念耶稣身体存在于圣体圣事中所用的饼和酒中。  这个节日又叫圣体节大瞻礼。教皇乌尔班四世于 1264 年颁布建立这个节 日,1311 年教皇克雷芒五世定圣灵降临节后第一周的星期四为基督圣体节。 教徒和居民于这一天要到教堂参加巡行祈祷。人们都穿上整洁的衣服, 妇女盛妆艳服参加这一宗教活动。教徒手执烛火、彩旗、花束列队行进,唱赞美诗,或诵念经文,在教堂附近巡行一周。 圣体节是仲夏时节的重大节日。《英国社会史》记载,15 世纪,每逢仲夏,各城市行会组织就以文化形式表现自身生活。这种风习影响了圣体节, 每逢节日各行会都要演出有关圣迹的舞台剧或场面剧,15 世纪首先由僧界根 据《圣经》编排神迹剧,进行演出,以后从僧界扩展到俗界。(12)圣母升天节(8 月)。这是纪念圣母“荣召归天”的节日,时间为 8月 15 日;东正教由于历法不同,在 8 月 27 日或 28 日。这是关于圣母最古老 而神圣的节日,表现教徒对圣母的崇拜。  传说圣母玛丽亚是以色列大卫王的子孙,她是耶稣的母亲,从圣灵受孕 生下救世主,她本身是纯洁的童贞女,故被称为圣母玛丽亚。她无罪,死后 肉体不腐,并随她的灵魂一起上天国。  这个节日最早起于巴勒斯坦公元 5 世纪,西方天主教于公元 7 世纪举行 纪念,中世纪人们对圣母十分虔诚。对圣母的信仰由来已久。但丁《神曲》 中有对圣母的祈祷。  (13)米迦勒节(9 月)。这是纪念天使米迦勒的节日,时间是 9 月 29 日, 东正教是 11 月 8 日。  天使中曾有背叛上帝的,米迦勒是大天使,率领天使军与叛逆者战斗, 后来米迦勒就成为帮助基督与异教徒战斗的代表,也是战胜魔鬼以保护信徒 的使者。9 月 29 日正值欧洲秋收季节。庆典很隆重。 各国习俗不同,英国人在这一天吃鹅。爱尔兰人把戒指放在面饼里,传说吃到戒指的人会交桃花运,有新婚之喜。 教会于这一天要举行庆祝米迦勒的宗教仪式。  (14)万灵节(10 月)。万灵节在万圣节前夕。按罗马天主教会规定万灵 节是 11 月 2 日,万圣节在 11 月 1 日,两个节日相距很近,加之古已有之的10 月 31 日过桑巴因节的习俗,英格兰、苏格兰人仍在 10 月 31 日夜过万灵节。万灵节又叫鬼节,是人们为死去的亲人祈祷的日子。从 10 月 31 日到 11月 2 日可以看作一个传统节期。  公元 6 世纪,欧洲的克尔特人就已有过桑巴因节的习俗。克尔特人(住 在英国、法国、爱尔兰等地)的新年是从 11 月 1 日开始,从冬天开始;10月 31 日是他们的除夕。10 月 31 日是温暖季节结束以后,昼短夜长,寒冬降临,克尔特人认为是黑暗之神于这时降临了,于是为死亡和黑暗之神举行祭 拜。他们以为 10 月 31 日死人的亡灵会从坟墓里跑出来,他们为自己死去的 亲人摆上祭品,供鬼魂来享用。人们耽心恶鬼出来作祟,就戴上兽头、披上 兽皮,扮成鬼怪,以驱逐恶鬼。他们“到处燃起篝火,点上火把驱赶恶鬼”, 制服妖怪。他们还在这一天“占卜自己的命运”(《英国》242 页)公元 835 年罗马天主教规定 11 月 2 日万灵节这一天,要为去世的基督徒作祈祷,还要为鬼涤清罪过。 人们把桑巴因节的内容融于基督教的万灵节,戴假面、跳舞驱鬼,从中世纪一直流传至今。  英国在 10 月 31 日还流行一种“啃苹果”的游戏。用线拴住苹果吊在空 中,或放在大盆里飘浮在水上,把人们眼睛蒙住,手背着,看谁能啃到苹果。 这种活动是收获苹果季节的活动,也是古代的游戏,与鬼神无关。只因为 10 月正是摘苹果的时候,所以也成为万灵节这天的活动。这个晚上女孩子们把 干果或苹果籽投到火里,根据它们燃烧的形状,来预卜自己在婚姻上的前景。 (15)万圣节(10 月)。万圣节定为 11 月 1 日,是专门用来纪念为基督 教殉难的圣者的节日。为公元 9 世纪基督教会所定。万圣节的起源可追溯到 公元 7 世纪,当时罗马教皇卜尼法斯把罗马的万神殿改为基督教的礼拜堂,并在礼拜堂合祭了所有的圣者。 以后万圣节扩展为对一切得救信徒(升入天堂的人)的纪念。 万圣节与万灵节相距一天,人们普遍把鬼节与万圣节合而为一,对圣者和普通公民同等对待。  万圣节时为亡灵化缘也是古代的活动,人们怜悯那些罪过不大而落入炼 狱的亡灵,在这个时候给他们化募糕饼。  从基督教的教义看,生活在人间的基督徒是兄弟,生活在天国的圣人也 是活着的基督教徒们的兄弟,天上人间仿佛是一个亲密家族。教会在这一天 要和众圣者一起度过,一起欢乐,并对上帝感恩,对所有的圣人表示崇敬。 这就是万圣节最初的意义。  (16)圣露西亚节(12 月)。12 月 13 日为圣露西亚节。在瑞典,圣露西 亚节这一天是阳光最少黑夜最长的一天,相当于我国的冬至。它与夏至仲夏 节相对。  圣露西亚女神是美丽、善良、光明的象征。传说她出生于 2 世纪的罗马, 因信奉基督教,被罗马当局派人刺瞎了双眼,但她坚贞不屈,虔诚向上帝祈 求光明,最后奇迹出现了,她又重见了光明。圣露西亚是基督教世界的光明 仁慈的女神。  基督教进入瑞典、圣露西亚传说也进入瑞典后,瑞典人把她奉为光明之 神。12 月 13 日这一天漫长的冬夜到了极点,阳光逐渐增多,所以人们要为 她庆贺。瑞典人传说,圣露西亚女神在这天降临人间。圣露西亚节在瑞典尤 为隆重。圣露西亚节最初的庆祝仪式只有男人能够参加,他们大量饮酒,进食,以抵御寒冷。中世纪这个节日远没有以后的富丽多彩。  (17)圣诞节(12 月)。圣诞节是基督教国家最重大的节日。是纪念耶稣 诞辰的节日。中世纪时的圣诞节还没有现代这样隆重、热闹,这样世俗化。 圣诞节的内容也不如现在这样的丰富多彩。但构成圣诞节内容的各种文化因 素,却早在中古时代已经形成。关于耶稣的诞辰和圣诞节的确定。  据说耶稣诞生于公元前 4 年,由于教士推算错了四年,以至一直错到现 在。谁也无法证明耶稣的具体生辰日期。12 月 25 日这一天庆祝耶稣诞生是 4 世纪初叶由基督教会的神父提出的,目的是与当时异教的节日抗衡。公元前1 世纪至公元 4 世纪初叶罗马人中异教徒占大多数,他们信仰太阳神密特拉。这是起源于波斯的信仰,到公元 3 世纪罗马人已普遍信仰太阳神,并于 12月 25 日举行纪念活动。从节气上看,12 月 24 日是北半球的冬至,25 日开始 太阳的光照越来越长,太阳给人间带来温暖,所以古代人向太阳顶礼膜拜,于 25 日庆祝太阳新生。基督教认为耶稣也是给人间带来温暖光明的太阳,所以把他的诞辰日与太阳节定为同一天。这样就巧妙地把两者结合起来,给太 阳神节注入了宗教的内容,以便于罗马人接受。另外,12 月 17 日至 24 日是 罗马农神节,把圣诞节定于 12 月 25 日,使世俗的农神节与圣诞节也一致起 来。圣诞节期为 12 月 25 日—1 月 6 日。  圣诞老人,即圣尼科劳斯,或圣尼古拉,是公元 4 世纪时人,生于土耳 其,年轻时即献身于宗教,曾任小亚细亚米拉城主教,传教中使许多人皈依 了基督教。他还是创造过奇迹之一的圣徒,传说他曾使波涛汹涌的大海平静 下来。史传他对穷人慷慨帮助,又特别喜欢儿童,在罗马迫害教徒的过程中 他被捕入狱,直到君士坦丁大帝上台他才被释放。他曾以要员身分出席过君 士坦丁召开的第一次教会会议,他于 340 年 12 月 6 日去世,后来成为俄国、 希腊、西西里的主保人,他的慷慨解囊和热爱儿童使他成为圣尼克劳斯。1087 年意大利船员中的基督徒,将圣尼古拉的遗体从小亚细亚运到意大利,并为  他修造了一座教堂。以后时常来这里举行祭奠。  12 世纪时每年 1 月 6 日已有圣尼古拉节,是一个分送礼物施舍仁义的日 子。西欧荷兰、瑞士等国流传一个传说:在圣尼古拉节前夕,尼古拉会把糖 果玩具放在孩子们的袜子里,孩子们在圣尼古拉节时挂出长袜,放好靴子, 等着圣尼古拉的礼物。这种习俗可追溯到很久以前法国孩子们穿木头鞋的时 代。与圣诞节有关的活动包括:  第一、节礼节。起源于中世纪的节礼节是 12 月 26 日,这一天教堂施舍 礼物给穷人。中古时期教士们这天打开募捐的盒子,把钱分给教区的穷人。 第二、圣诞树。据说圣诞树起源于公元 8 世纪的德意志,有一次不列颠 的教士圣卜尼法斯在德国的盖斯马尔城外向德意志的德鲁依特传道,当地人 有崇拜偶像习惯,认为橡树是神树;为了证明橡树不是不可侵犯的,教士当 场砍倒了一棵橡树,橡树倒下来砸坏了所有的小树苗,只有一棵枞树(冷杉) 完好无缺,圣卜尼法斯说“枞树的幸存是个奇迹,我们要将它叫做圣婴树。” 德意志人以后在圣诞节时,崇尚冷杉,将冷杉种上,教徒们以冷杉象征基督教的崛起。 从历史上追溯,圣诞树起源于远古人民对于代表生命的长青之树的喜爱。古代欧洲人每到冬至时节便向长青的绿色枞树、冬青树、槲寄生树等祈 求生命的复苏。古罗马人冬至节时,把常青树枝挂在室内,表示生气盎然; 古代人认为寒冬时候常青树的绿色象征生命的永不止息;古罗马祭典太阳神 时,常青树便作为太阳神赐给万物生机的标志。中古时代人们仍喜爱常青的 绿树,如英国人偏爱冬青,因为冬青叶上的小棘,使人们想起耶稣的荆棘冠: 槲寄生树在原始时代就被视作神圣之物,认为它可以医治百病,实际上槲寄 生树有某些成分可以治疗精神的疾病。人们把这种树挂在墙上或门口,用以 表示对客人的友善和欢迎。中世纪初期人们对常青绿树的喜爱甚至崇拜,曾 被基督教当成异端行为,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种对于常青树的喜爱的古老风 俗也融于圣诞节的习俗之中了。第三、唱圣诞的颂歌。据《英国》作者认为“圣诞前夕唱圣诞颂诗本来是一个古老的风俗,但在英国 16 世纪宗教改革时??强行禁止。” 第四、圣诞餐。“圣诞餐在英国古代都铎王朝时期(1485 年以后)是庆祝圣诞的主要形式。在封建地主的庄园里,这餐饭要延续八九个小时。”一般人家“每逢圣诞也要设法吃上一只较大的家禽,起码是一只鸡”(《英国》185 页)。  圣诞节从公元 4 世纪确立,发展到现在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在最初的 几个世纪,它的庆祝规模比较小,只是几个朋友在一起,或者与神父在一起, 内容也多是依照罗马习俗互赠礼物,宗教仪式及圣诞晚餐。《法兰克人史》382 页(都尔教会主教格雷戈里著,商务印书馆)记述了 6 世纪这样一件事 “西卡尔在芒特朗村同该地几个其他人士庆祝圣诞节的时候,当地神父派一 个仆人来邀请某几个人到他家同他饮酒。”从以上可以看出:庆祝圣诞节在6 世纪时是很普遍的,书中写这个村庄里的几个人士自动聚在一起庆祝圣 诞,可见圣诞节已是家喻户晓的节日;神父准备了圣诞晚宴,请熟人喝酒, 圣诞晚餐从那个时代已经存在了。以后,12 世纪圣尼古拉节的普及,游吟诗 人在圣诞时唱耶稣圣迹的诗,城市行会上演圣迹剧,冷杉便成为圣诞标志。 这一切都为西欧最盛大的节日圣诞节做好了准备,使圣诞节发展成现代的规 模,它是十几个世纪欧洲人民创造的几种民俗文化的综合体现。  初期的圣诞节作为一个宗教节日是很庄严肃穆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它 已成为欧洲人民最欢乐的民俗节日。(2)世俗节庆  ①新年。希腊除夕前,提诺斯岛上要搬进一块长满藓苔的大圆石头,象 征财源茂盛、五谷丰登。克里特岛上,人们则在拜年时带上一块大石头,进 屋后把它放在地上,并祝愿主人有象石头一样大的一块金子。  西班牙除夕要设路障,放捕兽器、挖好陷阱以对付恶魔。瑞士除夕村人 围着篝火,8 名男子用力击打一块打谷板以驱逐恶鬼。  意大利元旦这天,各家都要燃起一炉旺火,昼夜不息。这种风俗来自古 罗马,人们认为人类最初的火来自太阳,如果元旦那天家中的火种一断,将 一年见不到太阳。许多人家都要从窗口扔出旧东西,以此扔掉烦恼和恶运。  ②太阳日(挪威)。“太阳日”是号称“北极之门”、挪威大陆最北端 的城市——特罗姆萨城的节日。节期是每年的 1 月 21 日。  这个城市每年有近六十天处于日夜黑暗之中,从 11 月 25 日开始,这一 年再不见到阳光,直到来年 1 月 21 日太阳才开始露面。1 月 21 日的太阳从 特罗姆萨城匆匆而过,只停留几分钟,但它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光明,暗夜 终于过去,光明就在前头,太阳又和人们见面了。每逢这一天,这里的居民 都欣喜若狂,这是他们最快乐的一天,他们欢腾地跳着唱着太阳颂歌。③巴塞尔三怪舞(瑞士)。莱茵河上的小巴塞尔市,每年 1 月后半月的一天(13 日、20 日或 27 日)要举行一次三怪舞活动。这个活动是由中古时 期一个雕像引发,当时三怪舞是针对大巴塞尔进行的。届时莱茵河上游飘下来一只船,船上有两名鼓手、两名旗手、两名炮手,炮手不断鸣炮,船上还有一个戴着面具的人,作野人打扮、野人手中挥舞着 一棵连根的松树,他面向着小巴塞尔市区。船到中央桥时,又有两个怪物上 船,一个是直立的狮子,一个是大嘴鸟。中午时,三怪走上桥,在鼓声的伴 奏下在桥上跳起舞来,他们不屑于看大巴塞尔市区。三个怪物象征小巴塞尔 的三个街区。本来三个街区分别组织怪物出来跳舞,以后三个街区合并举行 这一次活动。这个活动的起源是大巴塞尔与小巴赛尔的长久以来的矛盾,两地互相蔑视。大巴塞尔临河的一个建筑上有个中古国王的头部雕塑像。头像伸出舌头 对河对岸的小巴塞尔表示蔑视。小巴塞尔于是每年一月举行三怪舞,以示报 复。据说,三怪以背对大巴塞尔狂跳,跳完的时候最后要扒下裤子,以屁股 对着大巴塞尔,以表示轻蔑。④阿甫赫利阿仪式(1 月)  公元 9 世纪,北欧海盗(即威金人或诺斯人)侵入英国,并占据英国, 长期生活下来。当时他们举行叫“阿甫赫利阿”的仪式。在设得兰群岛上的 威克市,每年一月最后的一个星期二,进行这种仪式。  他们先造好一艘巨大的威金式木船,船头是一只龙头。两边有许多桨, 还有各种颜色的盾牌,主桅杆上升起大旗。船上的人全是海盗式打扮,入夜 他们 300 人在首领率领下,手持火把,拉着大船经过市区,一直到海。人们 从船上下来,城里放爆竹,海面其他船放焰火,所有的人把火把扔向大船。 船燃烧起来十分壮观。把船放在海中任其飘流。古代威金人用这种方式庆祝太阳战胜冬天的黑暗。他们把船放进海中,船上放着一个酋长的尸体。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使酋长到达一座叫“瓦尔哈拉” 的宫殿,在那里参加盛宴。  ⑤圣大卫节(威尔士 3 月)。每年 3 月 1 日威尔士人举行圣大卫的纪念 活动。传说圣大卫是威尔士人的保护神。  圣大卫节这一天,各地的威尔士人都穿上节日盛装,佩戴上国花水仙花 和青葱,举行宴会和庆祝活动。这个节日相当于威尔士的国庆节。  关于圣大卫的历史记载已经不多。传说圣大卫是早期基督教的圣徒。他 生活艰苦,有几年天天只吃青葱和面包。  ⑥法耶节(西班牙 3 月)。每年 3 月 12 日至 19 日是西班牙的法耶节。 “法耶”是拉丁语“篝火”的意思。  法耶节以火为节日主要内容,人们要燃烧木制模型,在熊熊烈火中欢乐 庆祝,载歌载舞。一般 3 月 19 日午夜 12 时点火燃烧模型,一直到所有的模 型烧成灰烬节日才结束。  据说“法耶”节是阿拉伯人统治西班牙时遗留下来的风俗,有力论据就 是这个节日中充满了拜火式的狂欢。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是在 8 世纪初,这 个节日中古前期已经存在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纪念耶稣父亲约瑟的节日。传说圣约瑟是个木匠,因 此这一天是木匠节日。这一天以烧废木料作纪念。当时有些木匠把废木头做 成简单模型,对周围事物、邻居丑行进行讽刺,表现含蓄,用意很深。在供 大家观赏后把它烧掉。以后这种仪式就成为法耶节特定的仪式,用模型以讽 刺现实也成为一种传统。燃放爆竹焰火也是这个节日的特色。⑦圣帕特里克节(爱尔兰 2、3 月)。圣帕特里克是爱尔兰的保护神,3月 17 日是纪念他的节日。这一天各地的爱尔兰人都要举行庆祝活动,每人佩 戴爱尔兰国花三叶白色花酢浆草,衣服上有绿色。吃带绿色的蛋糕。圣帕特里克公元 385 年出生在不列颠(可能是威尔士)一个小村,该地属于罗马帝国,他是罗马天主教人。16 岁时,爱尔兰人袭击了他的村庄,掠 走了他和几百名村民,他被当做奴隶卖掉。他在爱尔兰当了六年牧羊人。后 来他逃离爱尔兰,脱离奴隶地位,改变了少年时代的放荡习性,在高卢修道 院学习多年。后来他重返爱尔兰,做为神甫,任当地第二任主教。他做了许 多好事,有了许多皈依者,因此激怒了克特尔的祭司,曾多次被捕;他在爱 尔兰创办了许多修道院、学院、教堂,将这个岛变成了“圣人岛”。爱尔兰 是欧洲唯一未经暴力便改信天主教的国家。圣帕特里克为爱尔兰的发展,特 别是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圣帕特里克逝世于公元 461 年 3 月 17 日。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卓越贡献, 便决定这一日为圣帕特里克节。从中世纪开始纪念,一直到现在。  ⑧愚人节(4 月)。愚人节是每年的 4 月 1 日,是人们开心取乐,玩各 种恶作剧,用以轻松一下的节日。  中世纪初期的愚人节是一个公开举行大规模胡闹的节日。那时愚人节与 近代愚人节不同。  据《狂欢史》记述,愚人节本来与基督教无关,但教会的基层教士都卷 入到这一活动中来,有时公然在教堂由神甫主持这一活动。这可能是由于愚 人节的活动正是在当时的割礼节那天举行的原因。愚人节时各地教会还提供 物质支持,1398 年欧克塞尔教长针对愚人节抱怨教会向狂欢者提供酒,两年 后教会颁布一道命令禁止男女在街上打闹。    愚人节各地活动的风俗不一样,“在博韦,人们将一头驴牵进教堂,然 后主持弥撒的神父学三声驴叫,表示‘弥撒开始了’;在圣·奥米尔,‘愚 人们’假扮成主教或教长,装作讲道的模样,教徒们则跟着大声诵经或者吼 叫一通”。在有些城市神甫们还要向群众扔黑香肠(此字最早有粪便的意 思)”,“戴面具一直是这一庆典的一个特征,这特征极为流行,也最为当 局所感到愤怒。在愚人节,人们常常打扮得奇形怪状,骑在驴上”。“一个 教士扮成模样滑稽的主教,倒骑毛驴,率领着众人向教堂走去。他一路上还 喝着肉汤和啤酒,一大群人吵吵嚷地紧随其后,教堂里火把代替了蜡烛,教 士们反穿罩袍大跳其舞。”(《狂欢史》86—88 页。(美)伯高·帕特里奇 著)这本书援引了巴黎神学教授 1445 年对愚人节的指控,“神甫和教士们在 布道时头戴丑恶的面具,身着女人或老鸨或者吟游歌手的衣服,合着乐队的 节拍,一边跳舞,一边唱着淫荡的歌。当神甫应该主持弥撒的时候,却在祭 台的台阶上吃起了黑香肠。他们还在那儿玩骰子,点燃旧鞋底,使其散发阵 阵恶臭。他们在教堂又蹦又跳,毫无愧色。最后,这些人乘两轮马车来到城 外,一路上还在车上表演各种动作,一批人跟随着,又笑又闹,种种丑态不 堪入目,还吸引了一大群旁观者。”愚人节在教堂的恶作剧使教堂不堪忍受,1444 年,桑斯教堂明确规定,晚祷时不得向唱诗班泼三桶以上的水。 中古时代愚人节引起卫道士的抗议,但是所有企图取消愚人节的动议都成为无效,中古时代愚人节与教会的紧密联系直到伊丽莎白时代才得以中止,它才变成了真正世俗的节日。 关于愚人节起源的说法有三种,一是古代新年曾是 3 月 25 日,而 4 月 1日是新年后的第八天,新年假日的最后一天,所以允许人们再欢闹一次,另有说耶稣曾在 4 月 1 日遭受犹太人的戏弄,所以这天便成了愚弄人的日子。 另有一说起源于法国,16 世纪与中世纪前期的愚人节是不同的。⑨罗马城纪念日(4 月)。4 月 21 日是罗马城纪念日。罗马城是罗马帝国的都城。传说战神玛斯与努米托雷国王的女儿西尔维亚结合,生下一对孪 生兄弟罗莫洛和雷莫,后来阿努利奥纂夺王位,处死西尔维亚,把兄弟俩放 在筐中抛入台伯河。在涨潮时筐子挂在一棵无花果树上,两兄弟幸免一死, 后被一只母狼用奶水养大。兄弟俩长大后杀死阿努利奥。并于公元前 753 年4 月 21 日来到母狼养育他们的台伯河岸建城,命名为罗马。“母狼奶婴”成为罗马古城城徽,4 月 21 日成为罗马城纪念日。  ⑩五朔节(5 月 1 日)。五朔节是祭祀树神、谷物神,庆祝春天来临, 盼望收获的节日。每年 5 月 1 日举行,是欧洲人民独特的节日。  五朔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是人们最快乐的节日之一。五朔节前夕城镇 和乡村的男女老少先去山林彻夜狂欢。他们来到树林、草地、山坡或山顶上, 共同欢度良宵,直到早晨才带着木柱(高大的无花果树或杉树)、树枝回来, 这木柱是他们最崇敬的东西,也是舞蹈时用的花柱。他们赶着几十头牛,牛 角上缚着一簇簇的鲜花,木柱就是由牛拖回家。牛车上堆簇着鲜花和香草。 木柱要把树皮全部剥去,树叶全部削去,再在上面涂上各种颜色,柱头上插 满各种条饰或旗帜。成群的妇女儿童以最虔敬的心情紧随车后,然后把圆柱 立在空旷的场地上,这就是象征生命与丰收的“五朔花柱”。回到家,又重 摆宴席,围着花柱吃喝、唱歌,跳着庄严的祭礼舞蹈——五朔柱舞。  人们在五朔节祀奉花柱是为了促进五谷生长,祈祷神灵保佑子孙繁衍、 六畜兴旺。这个节日在欧洲许多国家流行。但在中世纪五朔节不是很公开的,  因为基督教认为这与异教徒偶像崇拜一模一样,所以经常遭到指责。 (11)娃波节(芬兰,5 月)。每年 5 月 1 日是芬兰的娃波节,也是春节。 娃波指的是娃尔波丽丝,她本是一位英国公主,后来向日耳曼民族传播基督教,曾到德国的海登海娃修道院任院长。死后 7 世纪末的一个 5 月 1 日 被追封为圣女。从此德国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就有了这一个节日。这是一个 中世纪开始确定的节日。  中古的人们在这个春节的前夕都洒扫门庭,并敲击各种响器,点燃起篝 火,以驱邪避灾。因为据传,娃波节前夕,邪恶与灾祸的女巫骑着长把扫帚, 去和魔鬼幽会,它们躲在阴暗的角落向人类放暗箭。  这天农民开始播种,是播种月的开始。他们在户外开始放牧。城市人们 欢乐嬉戏,迎接春天来到。  (12)圣·埃菲基奥节(意大利、5 月)。每年 5 月 1 日至 4 日意大利撒 丁岛的人要庆祝圣·埃菲基奥节。  中世纪欧洲 1348 年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城里十室九空,到处尸体纵 横,这就是鼠疫。据说圣·埃菲基奥曾将意大利撒丁岛人从鼠疫中解救出来。 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的伟大功绩,从那时候开始每年 5 月 1 日都要为他举行 纪念活动。人们把圣·埃菲基奥的像放在牛车上环岛游行,然后到教堂去作 弥撒。(13)抛猫节(比利时、5 月)。抛猫节是从中世纪 1231 年开始的。比利时伊普尔市人在每年 5 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举行这一节日。 中世纪的人把猫看成不祥之物,进行捕杀。人们用向空中抛猫的仪式来结束耶稣升天节。从 1231 年以后抛猫成为一种游戏,作为商业节日中的庆祝活动,带有商业的色彩。那时由一个身穿红色服装的男子,登上高高的钟楼, 从口袋里捉出活猫,一只一只地向空中抛去,以祝贺商业的繁荣。(14)里斯本城市节(葡萄牙、6 月)。这个节日在 6 月 20 日,是纪念一个名叫圣安东尼奥的传教士。他曾把自己家里的钱财全部拿出来分给里斯本 城市的穷人。后来人们尊他为里斯本的保护神。据说圣·安东尼奥是 13 世纪 的人,自 13、14 世纪以来,这个节日就盛行起来,成为世俗的节日。庆祝活动主要在夜晚进行,晚上十点,人们参加节日游行,队伍中有赤脚姑娘组成的娘子军和头戴盔甲手持长矛和盾牌的男子军,到了午夜 12 点, 全城鸣放鞭炮、万众欢腾,尽情歌舞,直到深夜。(15)仲夏节(芬兰瑞典等国、6 月)。仲夏节是 6 月 24 日,仲夏节是一个古老传统的节日,可以追朔到公元 5 世纪。它本来是宗教性节日,是为了 纪念基督施洗者约翰的生日而举行的庆祝活动,古代又叫圣约翰日。圣约翰 比耶酥早六个月出生,并在约旦河为耶酥施洗礼,所以基督教称他为耶酥先 行者。他随圣母玛丽亚一起受到神的恩惠,他因指责希律王而被杀害。罗马 公教会把 6 月 24 日作为宗教节日庆祝,但人民群众早已把它作为民间节日而 庆祝了。对于瑞典、芬兰等北欧人说白天是可贵的,阳光更为可贵,而 6 月24 日正是夏至,是白天最长,阳光最充足的一天。北欧瑞典人大部分地区每 年从十月到次年四月之间,几乎半年不见阳光,夏至这一天自然成为人们快 乐庆祝,通宵享受阳光的一天(这一天斯德哥尔摩通宵都是光亮的)。  瑞典人在那天下午围聚在用各种花卉、叶子、花环装饰的十字形花柱周 围,欢乐地跳舞。芬兰人这天活动中心在首都西郊的塞乌拉萨里岛,岛上有演奏。晚上十点点燃篝火。北欧人古代时相信火能赶走瘟疫,给人光明,篝火点起,人群 沸腾,开始仲夏活动。次日在岛上立一扎满鲜花的花柱叶仲夏花柱,高 15 米,据说可带来好运。  瑞典少女在这天有选丈夫习俗,他们傍晚歌舞之后,要到田野去摘下七 种不同颜色的花,放在枕头下面,据说睡着了就能梦见自己理想的丈夫。  芬兰青年人也把仲夏节作为寻找伴侣的时节。男女青年着意打扮,在节 日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有的欧洲国家,如英国、奥地利、丹麦等将这一天作为夏至节。夏至节 夜的前一天夜晚称为仲夏夜。莎士比亚在 16 世纪所写的话剧中就有《仲夏夜 之梦》。  塞浦路斯在夏至夜的前一天夜里举行跳火节。每年 6 月 23 日在场院点上 篝火,人们光着脚,跳过火堆,边跳边唱:“臭虫滚蛋,跳蚤完蛋,圣·约 翰把害虫驱散。”  塞浦路斯人民举行这种庆祝仪式,是为了期望和平幸福的一年,他们认 为火有祛邪避灾的作用。  (16)葡萄节(瑞士)。瑞士韦维市庆祝葡萄丰收节始于 12 世纪。这个节 日不是每年举行一次,它只是在葡萄收成特别好的年头才举行。春天葡萄开始灌浆时就要对今年的葡萄产量作出估计,如果是特大丰收就早作预报,以筹备过节。在日内瓦湖畔的山坡上,世世代代种植葡萄,有 着最有经验的葡萄专家,他们能够准确预报葡萄的收成。筹备节日要准备排练歌舞和哑剧,准备服装和音乐。  葡萄节的活动,一是游行,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之神巴考士坐在六匹大黑 马拉的大马车上,走在最前面;接着有老牛拉着丰产女神赛丽斯,后面是男 女游行队伍,女的拿鲜花,男的举大旗。二是由巴考士和赛丽斯给最好的葡 萄种植人发奖。三是文艺演出,演出长达三小时,演员有四千人,城中的多 数居民都来参加演出。他们表演葡萄种植过程的哑剧,小孩扮植物,原来穿 土黄色服装,代表葡萄秧,然后把外衣脱掉变成绿色,表示葡萄生长叶子出 现,春之女神来了,音乐舞蹈齐上,色彩十分艳丽;夏之女神来了,家畜上 场,热闹而欢乐;秋天来了,接着是收获葡萄的季节,酒神来了,大家又高 兴又忙碌,下了第一片雪,冬天的葡萄枝枯萎了。整个戏演完,全部演员上 场,庆祝春天来到人间。从 12 世纪开始,节目音乐都没有多大变化。全城的 人共同筹备,大家参加演出,经济共同分担。这种节日大约二十年才赶上一次。每次活动举行两周。  (17)面包节(匈牙利)。匈牙利的面包节是 8 月 20 日,这是一个传统的 民间节日。这一天农民已收割完新麦,他们用新麦烤出第一炉面包,赠给尊 贵的客人并跳着舞庆祝丰收。  8 月 20 日是匈牙利伊斯特万一世的命名日。伊斯特万一世是匈牙利第一 个国王,他在公元 1000 年加冕称帝。(18)威尼斯赛船节(意大利)。威尼斯最早一次木桨船比赛于 1247 年 9月 15 日举行,被称为“历史性的雷加塔(木塔船赛)” 关于赛船的起源,据说是当年威尼斯附近小岛上的一些菜农,每天清晨去大运河边的菜市卖菜,途中常常举行划船竞赛,以后才形成表演。 (19)伯尔尼洋葱节(瑞士、11 月)。公元 1405 年,伯尔尼发生大火灾,500 多间房屋被烧毁,伯尔尼区弗里堡的数百名农民帮助市民清理火场重建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世纪2全面战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