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一人,死了,给他短文父亲留下的书香了一箱子书信,通...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通鉴故事选.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_幸福瞬間︶ㄣ。
UID 887616
积分 15864
帖子 13578
金币 93321
威望 15864
阅读权限 70
务实而不羡虚名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乌鸦和狐狸”的故事。
  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狐狸说:可爱的乌鸦呀,你的歌声一定很美很美,我好想听你唱歌哦!乌鸦张开嘴,那块肉就掉进了狐狸的嘴里。
  随着各种骗术的发展,这个故事出现了另外一个版本。狐狸对乌鸦说:“我常听大家说你唱歌很难听,真的吗?”乌鸦气不过而引吭高歌,嘴里的肉同样被狐狸骗掉。
  两个版本的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正聪明的人在为人处世时,不追求浮夸的虚名,而只求最后见到真正的效果。通常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默默地把事情圆满完成以后,并不用语言来夸耀自己的高杆,另一种是事情办失败以后,也不用喋喋不休地向别人解释。
  但是偏偏有些人不仅不懂得做事,而且还会夸夸其谈地用一套大道理来为自己辩护。这样的人虽然能够瞒得了一些稀里糊涂的读书人,但是却无法面对因其无用而受到牵涉的当事人。
  汉朝的另一位宰相丙吉,做事也很懂得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有一套自己的哲学,将各种关系处理得有条不紊,井井有条,大事小情都处理得恰当适合。
  一年春天,他乘车在繁华的都市街头经过。正走着,看见街中心一群人在殴斗,鲜血溅了一地,惨不忍睹。
  丙吉并未说什么,只是摆了摆手,命令车子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迎面来了一辆牛车,拉车的牛正长伸着舌头,鼻侧唇角满是白沫,很吃力地拉着车子往前走,丙吉命令停车,伸手指着那牛道:“你们看,那头牛伸舌狂喘,不知何故,你们去问问牛的主人,这头牛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侍从们更是惊诧,丙吉看了出来,问道:“你们可知这是何处所在?”
  有人答道:“大人,这不是长安城吗?”
  丙吉又问:“既然是长安城,这长安城由谁负责治理呢?”
  众人回答:“大人,当然是长安令的职责。”
  丙吉点头说:“是啊。我的职责是要评定他们的职务功过。然后再将其赏罚情况上报圣上便可,这取缔群殴之事本属他们分内之事,本官没有必要去查管。”
  丙吉又问。“你们可知现在是什么时节?”
  众人道:“初春时节。”
  丙吉点头,说:“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尤其初春,春雷惊响,万物复苏,又要一度四季轮回。那头牛却值此时节吐着长舌喘气不止,我担心是阴阳不调之兆,而本官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顺调阴阳。阴阳是否顺调,关系到国计民生,事关百姓一年的生计,本官又岂能不理不问。”
  实际上,丙吉这一番议论,不过是一介腐儒之见,纯属胡说八道。判断一件事情如何处理,不仅要依据事情的轻重,更要看事情的缓急。在鲜血四溅的斗殴现场,无论是哪个级别的官员无论有多么重大的事情,如果不是刻不容缓,都应立即命人制止斗殴,救治伤者,而不是一走了之,并且还用大话欺人。
  这和无为而治和秉要执本是根本的两码事。
  历史上很多人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他识大体,顾大局,如果不是和丙吉一样毫无人性的话,就是和丙吉一样的颟顸无用。
  一个说话太多的人,用广东人的说法叫做“口水多过茶”。这种人往往没有责任心。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用行动说话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所以,处理任何问题都必须以要达到的实际效果为目标,而不是逞口舌之快。
  南北朝时,郗愔在北府任司空职,桓温忌惮他掌握兵权,一心想除掉他。一次郗愔写了一封便笺让人送给桓温。这时他的儿子郗超听说这件事,急忙追上正在路上的送信人,取出信来看到上面写着:“我要同您共同为王室出力,收复失地,重修园陵”等语句。
  郗超将信带回,代父亲重写一封,自称身患旧病,不能忍受世问繁杂事务,希望得到一块闲地,来颐养天年。桓温看到信喜出望外,趁机派心腹担任会稽太守,使郗愔免受桓温之害。
  后来郗超病重时,收拾了一箱子书信文札,嘱咐家里人说:“我父亲若悲哀太过,就把这些给他看。”
  郗超死后,郗愔无法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痛,哭得死去活来,无法自制。家人就开箱给他看儿子的遗物,结果里面全是郗超与桓温谋划叛逆的内容。郗愔看后气得七窍生烟,骂到:“这个不肖的逆子,真是禽兽不如,他死得太晚了!”立即止住悲声。
  郗超与桓温暗里勾结,但却给用计使父亲免遭祸患,保全了父亲的性命和名节,而且死后还能用办法制止父亲的哀痛,不能不说是务实而不羡慕虚名的智者。
  要追求办事达到的实际效果,有两种训练是不可少的,那就是沉默与优美而文雅的谈吐。如果我们不会机智的谈吐,又不会适时沉默,可能会经常处于尴尬之中。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650) {this.resized= this.width=650;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650) {this.resized= this.width=650;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_幸福瞬間︶ㄣ。
UID 887616
积分 15864
帖子 13578
金币 93321
威望 15864
阅读权限 70
第二章 行而不言的智谋
此时无声胜有声
  智谋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让人一看就觉得十分高妙的,比如古代的辩士滔滔不绝的游说;另一类则是表面平淡无奇,然而却包含了极深的玄机,不易让人识破,就象诸葛亮所摆下的石头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只是在关键时刻才显露山水,让人恍然大悟,叹服不已。
  战国时代,范蠡帮助越王灭吴后离开越国,来到齐国,化名鸱夷子皮投到齐大臣田成子门下。
  后来,田成子离开齐国,逃往燕国,子皮背着符信跟随着田成子。到瞭望城,子皮说:“您是否听说过涸泽之蛇的故事?涸泽中的蛇为了活命要迁走,有一条小蛇对大蛇说:“您走,我跟随您一起爬,人们都认为我们是逃亡的蛇,一定会杀了我们,还不如我们互相衔着,您背我走。这样人们会以为我是神,我们就能免于一死。同样的重,您美我丑,我做您的仆人,人们顶多只会会认为您是一位土财主。如果以您作我的仆人,别人会觉得我是万乘之国的大臣。”
  田成子一听有道理,就背起符信跟在鸱夷子皮的后面。到了迎接宾客的旅舍,旅舍的主人果然对他们十分敬重,并献上酒肉来招待他们。
  这是用反常之举来暗示自己的身份不同寻常,其根本在于摸透了人们的惯性思维,因而成功。
  宋朝时,秦桧掌权,各地送来的贡献,先进献到他家,其次才送给宋高宗。有一天,秦桧的老婆王氏进宫,宋高宗的母亲显仁太后提到这些日子很少见到大鱼,王氏回答说:“我家有大鱼,我给您进献一百条。”
  王氏回来告诉秦桧,秦桧听后怪她说走了嘴。第二天,秦桧派人进宫献上从街上买来的糟青鱼一百条,显仁太后对别人笑着说:“我说这婆子土里土气,果然不出所料。”
  程厚做太子中舍时,有一天被邀请到秦桧府第。他被请到书房,见室内十分冷落,只有桌子上有一篇文章,署名是“学生类贡进士秦埙呈”。
  程厚独自一人默然翻阅,发现文章写得文采飞扬,因此连看了几遍,几乎能背出其中一些句子。在他翻看的时候,不断有人送上酒肴茶点。但一直等到天色很晚,秦桧也没有出来接见他。
  程厚莫名其妙地回去了。几天以后,朝廷命他担任科举主考官,他才完全明白过来,于是就以在秦桧家看到的那篇文章的题目命题。结果秦埙的文章文词出众,考了第一名。
  秦桧的做法虽然属于弄权循私的行径,但是他处理问题的手法,却充满了常人不及的智谋,下下人有上上智,不可不知。与此类似的还有一个故事。
  宋代王随字章惠,考进士时,家境十分贫寒。他游学于翼城时,欠人饭钱,被抓进县府。当时石务均的父亲任县中官吏,为他还了饭钱,又把他领到家中住下,石务均的母亲对他尤其礼遇。
  一日石务均酒醉,令王随起舞,舞步不合拍节,就殴打他。于是王随愤而离开了石府。
  第二年王随榜上题名,中了进士,过了些年,又当了河北转运使。石务均听说王随回来了,十分害怕,到处躲避。后来,石务均被人诬陷,被抓到狱中。他父亲又急又气一病身亡,家里的人向王随诉说冤情,请求援救。
  这时王随已做了御史中丞,并没有派人重新审理案子,而是派人送了几锭银子到翼城县中,请县令帮助安葬石务均之父。石务均也就安然无事了。
  这是巧用送礼金来暗示自己与当事人的关系,虽然不置一词,但所要表达的意思尽在不言中,不可谓不巧妙。可惜的是,这一智谋为后世不少人学来作为贪赃枉法的工具,不过这已经不是智谋本身的错了。
650) {this.resized= this.width=650;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650) {this.resized= this.width=650;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_幸福瞬間︶ㄣ。
UID 887616
积分 15864
帖子 13578
金币 93321
威望 15864
阅读权限 70
顺时应势 应运而生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长,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
  一粒种子,如果落到肥沃的土地上,得到充分的水分和阳光,就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春来繁花满枝,秋来硕果累累。但如果落在贫瘠的土地上,再没有水分和阳光的滋润,就可能先天不足,不是没发芽就干枯,就是长得十分弱小。
  事物在不同的时间看不同的时势,在不同的地点、地位、位置,也会有不同的位势。对于人来说,时势就如同肥沃的土地和阳光水分一样。古人讲: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就是讲时势。一个人要想充分发挥才干,就要选择或把握时势。或者趋生,找到能容纳你成长的上级环境,或者避克,适当避开对你克制太过的环境,总之一条:要强化自身,形成强大的势能,才是调整位势的上上之策。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时势弄人。
  《红楼梦》中有一首诗描写探春说:
  才自聪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江风一梦遥。
  这里面所再三咏叹的,就是生不逢时的悲哀。所谓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位势不利时再大的威力也不能发挥出来,此时,忍耐、积累、准备是惟一的办法,必须审时度势、韬光养晦、运筹帷幄,以待其时。
  商朝末年,姜子牙韬略满腹,可是有遇到周文王前的80年里,可以说是倒霉透顶。
  他七十二岁才娶上老婆,却被老婆逼着去学做生意。他去卖面粉,遇到大风把面粉全吹跑了。去卖扇子,可是遇到连阴天出奇地凉快,扇子一把也没有卖掉。老婆一生气,自己跑路了。
  姜子牙听说了周文的事以后,就到碧溪去用直钩垂钓。
  他钓的就是机遇和时势。因为他看到纣王的残暴已经激起了天下人的反抗,周文王胸怀宏图大志,但却偏居西岐,如果没有能够治国安邦的相才,是不可能与纣王抗衡的。
  在这样的机遇下,姜子牙出世的所有条件都具备了,于是人类历史上一位大谋略家也就应运而生了。
  所谓的机与时,就是一种状态和态势,从时间上说叫时势,从空间上说叫位势。
  按照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来讲,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有五种不同的势:旺、相、体、囚、死。旺即旺盛、兴旺的状态;相则是次旺;体是休息、体安无事;囚是被囚困、被禁锢,是衰落的状态;死是被克制而全无生气的态势。
  当某一类处于旺态,它所生的一类便处于次旺盛的态势,即相,生它的一类处于体态,克它的被囚,被它克的便处于死的态势。
  事情的成败,都有主客观许多因素,只有把握住最有利的条件和机会,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成功。相机因时的谋略的实质还在于,事物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主客观条件也是不断变换着的,只有能够随着时间、地点和机会的变化而灵活地作出不同选择的人,才能把握住成功的主线。
  一位部门经理因为工作努力表现优异而被提拔为副总经理,他更加努力。但是只过了两个月,他就被撤职了。
  他迷惑而愤怒地找到了总裁。总裁淡淡地看了他一眼:“你确实比当经理时更加努力,但是你忘记了自己已经是副总经理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一味地依随过去成功的影子,而不是因应时势地位的变化,采取新的策略,就必将被时势所淘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智者之所以能够与水联系起来,恐怕是因为水没有固定执着的形象,而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
  智者和水一样,常常能够随机应变,明察事物的发展,并且顺应它们,而不是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智者总是活跃的乐观的,很少在人生的悲剧里出演角色。
  相机因时,就是对事物的各种态势进行准确的判断,使自己的行动切合实际,因时势的不同而作出相应的变化,最终的目的是保证自己处于优势地位,保证行动的成功。
  为此,不但要对自己的处境、事态的发展变化有充分透彻的了解,对对手的情况了若指掌,而且也要细心听取多方面的意见,经过认真比较斟酌,作出自己的选择,并付诸行动。
650) {this.resized= this.width=650;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650) {this.resized= this.width=650;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_幸福瞬間︶ㄣ。
UID 887616
积分 15864
帖子 13578
金币 93321
威望 15864
阅读权限 70
因时而动 见机而行
  事物在萌芽状态而未露端倪的时候叫机,而机在不非常明显时,是不容易被觉察到的。把握时机而有所作为的叫势,势如不发展到顶头是不会自动断绝的。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对时机的把握与利用,认为凡事可违背时势的发展。春秋时齐国的名相管仲说:“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智者善谋,不如合时。”意思是说,圣人只能顺应时势捕捉时机,不能违背时机。聪明的人虽然善于谋划,但总不如顺应时势显得更为高杆一些。
  范蠡说:“时不至不可琼森,事不容不可强成。”节令未到,不可以勉强植物生长;形势不允许,不应当勉强追求成功。
  因此,一切战略策略,必须以适合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当,一旦过时了就应该放弃。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办法,不一定适合彼时,反过来也一样。刻舟求剑者的最大错误在于不识时务,以固定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变化的情况,以不变应万变。
  具体来说,在进行全局性、长远性的规划时,战略必须宏观,大而化之,但这种战略却不能用来处理具体事情;当事情迫在眉睫或危如累卵时,就必须讲究权变,但权变不适合于在安定太平的环境里使用;威猛暴烈、苛刻寡恩的方法,对于镇压内乱很有效,但靠它来处理外部关系,就很容易导致众叛亲离;讲捧场、比豪华的方法,在与外人打交道树立形象很需要,但如果平时也这样做,就只能算劳民伤财。
  人的才智再多,如果不趁着时势运趋行动,仍将没有什么作为,想要事业成功,不能单凭自己的实力硬闯,必须配合时势流与机运,耐心沉着,等待出击的最佳时刻。
  有实力又能乘势的人,才是生活中的佼佼者。
  晋文公即位后,马上致力于操练民众。第二年,文公想使用他们。子犯说:“晋国战乱多年,人民还不知道什么是义,还没有安居乐业。”
  于是晋文公加强外交活动,护送周襄王回国复位;回国后又积极为人民谋利益,人民开始逐渐关心生产,安于生计。
  不久,文公又想用兵,子犯又说:“民众还不知道什么是信,而且还没有向他们宣传信的作用。”于是晋文公又征伐了原(小国名),约定三天内攻不下来撒兵。三日后晋文公真的信守诺言,退兵三十里,向国内外证明他的诚实和信用。
  在这一系列行动的影响下,晋国的商人做生意不求暴利,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全国形成了普遍讲信誉的好风气。
  于是晋文公说:“现在总可以了吧?”子犯说:“人民还不知贵贱尊卑之礼,没有恭敬之心。”
  于是文公用大规模的阅兵来表示礼仪之威严,设置执法官来管理官员。这样一来,人民开始习惯于服从命令,不再有疑虑,这时才使用他们。城濮一战,迫使楚国撤兵谷邑,解了宋国之围,一战而称霸诸侯。
  时机的到来,时间极为短促,明智之人,总是无机则造机,有机则乘机,见机则借机,左右逢源,事半功倍。蠢人则不然,即使机在鼻子底下,他也看不见,抓不住,眼睁睁地让良机付之东流,却要硬着头皮往南墙上撞。
  时机有三种:一是事机,二是势机,三是情机。
  当事情正在发生变化,可能会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时,就需要找到变化的关键点,这就是事机;当形势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可能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时,就应马上拿出克敌制胜的办法,这是势机;当人心向背正在发生变化,就要找到其中对自己有利的转变点,这是情机。
  无论是事机、势机还是情机,多是在事态的自然演化中,随着参与者的互动而出现的。张绣打曹操就是一例。
  曹操征伐张绣,有一天突然率兵撤退。张绣大喜,亲自带兵追击曹操。谋士贾诩对张绣说:“不要去追,追的话肯定要吃败仗。”张绣不听贾诩的意见,领兵前进与曹操交战,结果大败而归。
  贾诩见张绣吃了败仗回来,马上对张绣说:“赶快再去追击,再次交战必定能够取得胜利。”
  张绣不好意思地说:“先前没有采用您的意见,以至于到这种地步。如今已经失败,怎么又要追呢?”
  贾诩说:“战斗形势起了变化,赶紧追击必能得胜。”
  张绣听了,连忙聚集败兵追击,果然大胜曹军而归。
  张绣打了胜仗,却莫名其妙,他问贾诩:“我先用精兵追赶撤退的曹军,而您说肯定要失败;我败退后用败兵去袭击刚打了胜仗的曹军,而您说必定取胜。为什么会精兵失败、败兵得胜呢?”
  贾诩说:“这好理解,您虽然善于用兵,却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刚撤退时,曹操必然亲自殿后;我们追兵虽然精锐,但不是他们的对手,因此我知道我军必败。曹操先前在进攻时突然退兵,肯定是后方出了什么乱子急于回去,他打败您的追兵,一定会轻装快速前进,即使留下一些将领在后面掩护,那些将领出也不是您的对手,因此,您虽用败兵而打起来必定得胜。”
650) {this.resized= this.width=650;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650) {this.resized= this.width=650;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_幸福瞬間︶ㄣ。
UID 887616
积分 15864
帖子 13578
金币 93321
威望 15864
阅读权限 70
静以待变 后发制人
  与先发制人抢先一步相反,后发制人是先退让一步,以退为进,然后抓住机会一招制敌。
  先一步下手固然厉害,但如果不能置人于死地,必然暴露自己,这就给先让一步的人造成机会,变后发制于人为后发制人了。
  两个拳师捉对厮杀的时候,一个往往退让一步,而另一个则其势汹汹,一上来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中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与林冲较量,使出毕生功夫,大叫着向林冲进攻,林冲退后几步,看准洪教头的破绽,飞快地一脚踢上去,立时把洪教头踢翻在地。
  这是对后发制人生动而传神的描写。
  在理论方面,三十六计中的以逸待劳、减灶诱敌、欲擒故纵、开门揖盗、假痴不癫都是后发制人。历史上后发制人的事例极多,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举了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有名的战例。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残酷暴虐、荒淫无度的庸君。他肆意杀害宗室大臣,毒刑整人。他以残害百姓为乐。大臣多次强谏,纣王竟不悔悟,反而恼羞成怒,把这些大臣驱逐出朝歌。
  周武王派人到商,察看国情,了解情况。不久,被派去的人捎信说:“商朝现在是奸人当道,群臣离心离德。”武王认为伐商的时机还未到。
  后来,武王又接到报告说:“商朝的百姓只是内心愤怒,闭口不敢说话,却咬牙切齿。”武王还是按兵不动。
  最后,被派去的人又捎信说:“商朝国势危殆,民心动乱,一场大的暴动正在酝酿着。”
  武王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联合八方诸侯国,向商朝发起总攻。纣王自以为自己兵多士众,派出17万大军迎战。可是他万万没想到,两军相遇后,奴隶兵突然阵前暴动,倒戈反击,引周军杀入朝歌。纣王逃奔鹿台自焚。
  所谓时来莫错过,无机莫强求,在时机没有到来的时候,则不可勉强求得。有不少事情是必须靠等待的,如瓜的生长,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才会瓜熟蒂落。如果揠苗助长,效果就适得其反。
  晋桓温病重,请求朝廷为他加九锡(皇上赏赐大功者衣物九种,叫九锡),以避免身后被清算。皇帝慑于其威势,不得不同意了。
  谢安理解了皇帝的心意,就让袁宏草起奏文,起草后,谢安看了,让袁宏再修改。就这样,看了改,改了看,过了十几天,直至恒温死了还没有定稿,加九锡的问题却解决了。
  这是用拖延的办法来得到事机和势机的例子,事半而功倍,谢安确实是深谙无为而有为的道理。战国时的郑庄公就是一个深谙其中之道的高手,我们来看一下他的表演。
  春秋初年,郑武公去世后,太子寤生即位,就是郑庄公。但他的地位却被生母和胞弟威胁着。
  郑庄公出生时,武姜难产几乎送命,所以十分讨厌他,而偏爱他的胞弟公叔段。兄弟俩长大之后,武姜曾几次请求立公叔段为太子,但武公没有答应。
  武公一死,武姜以母亲的身份要求继任的庄公,把制邑封给公叔段。制邑是军事要塞,庄公没有答应,武姜又替公叔段要求易守难攻的京城,庄公只好答应了。
  公叔段一到京城,就加高加宽城墙。郑国大臣们对此议论纷纷,对庄公说:“丰等级都邑城墙的高度,先王都有规定。如今公叔段不按规定修城,您应及时阻止他,以免后果难以收拾。”庄公说:“我母亲希望这样,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公叔没看哥哥没有对自己采取限制措施,便更加放肆起来,下令让西部、北部的军队听命于自己,并私自接收了周围的城邑来作为自己的封地。公子吕对庄公说:“应及早下手制止他,否则军队慢慢就会被他掌握了!”郑庄公还是不紧不慢地说:“用不着。不仁不义的事做多了,就会自取灭亡。”
  公叔段看到哥哥还没有反应,更加肆无忌惮起来,聚集粮草,修治武器,扩充部队,准备攻打庄公。国人对此纷纷议论。
  这时,庄公说:“时机到了!”派人探听到公叔段起兵的日期,派公子吕率领200辆战车攻打公叔段,公叔段只好逃亡。
  对共叔段的所作所为,郑庄公是了然于胸的,他是为了采用“引其发展,陷其不义,突发制人”的谋略,才放纵对方,以争取到臣心、军心、民心,抓住情机以后,终于置对方于死地。
650) {this.resized= this.width=650;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650) {this.resized= this.width=650;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_幸福瞬間︶ㄣ。
UID 887616
积分 15864
帖子 13578
金币 93321
威望 15864
阅读权限 70
随机应变 因以自保
  智慧也包括敏捷的,古人把一瞬间随机应变的智慧,称为“捷智”。
  春秋时,齐襄公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纠,一个叫小白。管仲跟随纠,而他的朋友鲍叔牙跟随小白。公子纠跑到了鲁国,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不久齐国国内叛乱,齐襄公死于乱军,这样齐就没有国君了。
  两位公子听说后,公子小白率鲍叔牙等人,公子纠率管仲等人,分别都日夜兼程向齐国进发,回国准备接位。
  两股队伍在齐国边境狭路相逢,管仲骑马装作问候,拉弓射了公子小白一箭,正好射中。
  然而,公子小白并没有死,那一箭只射在了衣钩上。鲍叔牙马上让公子小白向后倒下,假装被射死。管仲真以为小白死了,回去报告公子纠说:“你可以安安稳稳地登上国君的宝座了,公子小白已经死了。”他们的前进速度就慢了下来。
  鲍叔牙一行带着公子小白快马加鞭,赶车先进入齐国境内,公子小白当上国君,就是有名的齐桓公。
  鲍叔牙的聪明才智,就在于他能应和着射来的箭而让公子小白向后倒下装死,他的智谋来得真是快如疾风闪电。
  所以说,有些智谋是不可刻意追求的,必须依靠平时的修养积累,刻意追求者只能得其皮毛,或者取法其上而得乎其中。
  宋太祖时,张乖崖出任成都太守。一天,集合军队大校阅,他才出现在校阅场,众军就对他高呼万岁。
  张乖崖闻听,当即翻身下马,向着京城开封所在的东北方向跪倒在地,高呼三声万岁,随后起身上马继续前行。
  在封建社会,万岁是只能向皇帝喊的,众军不懂,把张乖崖看成皇帝的代表,所以向他高呼万岁。但张却明白,此事如果传扬出去,那就是株连九族之罪。因此他才急中生智,将万岁这一呼号,用自己的行动来转向远在京城的皇帝,在瞬间跳出了这一十分凶险的陷阱。
  有人说儿童的智慧,特别是急中生智的能力比成人更强。这话不无道理,下面是两位少年随机应变、化险为夷的故事。
  王羲之小时候很受大将军王敦喜爱,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帐子里睡觉。
  一次王敦先起床,接着钱凤入门来,两人便屏退别人秘密商量谋反,却忘记了还有小孩在帐中睡觉。王羲之当时已醒,听到了他们密谋的事。知道自己的性命难保。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羲之急中生智,用手指捅喉部引起呕吐,把自己的脸和被头都弄脏了,并作出睡得很香的样子。
  王敦他们密谋到一半,才想起王羲之还没有起床,两人都很惊恐,说:“这下子不得不把这个孩子除掉了。”
  等掀开床帐,见王羲之呼呼大睡,嘴里吐出来的东西流得哪儿都是,这样,他们相信这孩子一直在熟睡。王羲之靠这种办法才保全了性命。
  宋宁宗时,赵方在荆湖一带担任制置使。
  有一天,正犒赏将士,因为赏赐太少,军队要发生兵变。赵方的儿子赵葵,当时十二三岁,他发现这一动向后,来不及报告父亲,就让人以父亲的名义喊话:“方才那是朝廷赏赠的。本官另有赏赠。”
  一言既出,军心马上平定下来,没有出任何变故。
650) {this.resized= this.width=650;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650) {this.resized= this.width=650;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_幸福瞬間︶ㄣ。
UID 887616
积分 15864
帖子 13578
金币 93321
威望 15864
阅读权限 70
凡信用必有目的
  凡信用必有其目的,方能坚守不辍。如果以为信用是一种个人的美德,不应含有任何的功利,那就是混淆了生活的方法与目的,是大错特错的想法。如果允许绝对一点说的话,纵览中外历史,只有事因信而成的例子,没有人无信不立那回事。
  三国时刘备来投奔曹操,曹操任命刘备为豫州牧。
  有谋士对曹操说:““刘备有雄才大略而且很得人心,关羽和张飞两位大将,都有万夫不当之勇,而且都甘愿为他尽忠效命。依我看,刘备胸怀大志,谋略不可测度。古人说,一日纵敌,数代之患。现在不早点儿除掉他,必为后患。”
  曹操点一点头,又征求郭嘉的意见。
  郭嘉说:“这种想法有道理。不过话说回来,明公你现在起兵的目的,是为百姓铲除残暴的邪恶势力,以真诚和信誉来号召天下豪杰帮助你建功立业。刘备有英雄之名,因为走投无路才来投靠你,假如这时杀了他,虽然能够免除一个后患,但是就要背上妒贤害能的骂名,使普天下英雄灰心,把所有想来投奔你人才都吓跑,到那时你用谁去平定天下呢?值此安危之际,你不能不考虑其利弊得失。”
  曹操说:“讲得好!”
  曹操明知刘备胸怀天下,日后与自己必有一争,仍然听从劝告,为了获得天下英雄之心而留用他。在曹操这儿,不拿信用当儿戏,不做失信于天下的事儿,并不是因为他品格如何高尚,其不过是为了达到聚集英雄豪杰为自己服务,有效地号令天下的目的。
  因为曹操清楚地意识到,即使欺骗别人一次,所付出的代价都可能是无可挽回的。
  齐桓公归国即位后,任用管仲、鲍叔、隰朋等贤人治理国家加强军事实力。齐国逐渐强大,开始吞并邻国。
  齐桓公五年,桓公派兵攻打鲁国。鲁国在位的庄公派大将曹沫迎战齐国,结果连连失利。庄公害怕了,请求割地求和,桓公同意了,于是双方会盟于柯地。
  齐桓公与鲁庄公坐在盟坛上谈判,曹沫突然拿着匕首劫持齐桓公。齐桓公的左右一时都愣住了,不敢轻举妄动。管仲沈住气问曹沫:“你这是要干什么!”
  曹沫回答:“齐强鲁弱,你们以强凌弱,强占我们鲁国土地,太欺负人了!我现在就要求归还那些土地。”
  齐桓公君臣见状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侵地。曹沫于是扔下匕首,走下盟坛,神色不变。
  齐桓公暴跳如雷。管仲劝他说:“现在我们是在诸候面前答应了别人,如果因为贪图小利而失信于天下诸候,我们就会处于被动,孤助无援,不如归还侵地,以此来取信天下诸侯,树立我们齐国的信誉。”
  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劝告,把战胜得到的土地都归还鲁国。齐国因此威望大增,各诸候国也都想归附齐国。
  齐桓公因为遵守信誉,肯于放弃小利,顾全大体,得到各诸候的信任,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所以说不论是国家、公司还是个人,要想成就事业,除了靠实力之外,还要讲求信誉,以信取人,不要顾小利忘大局。
  还有一个故事,说明守信的动员效果。
  诸葛亮正准备进攻陇西,长史杨仪报告说,军中现有四万人应该回去休息了。诸葛亮立即命令这些部队收拾行装,准备回去。这四万人将要起程时,魏军突然打来。
  杨仪建议,让这四万人留下,打完仗再走。
  诸葛亮说,用兵命将,以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军情再紧,也不能失信食言。
  诸葛亮让大家按时起程,说,你们的父母妻儿无不倚门而望,我怎么可以把你们留下呢。部队士卒异常激动,几次下令,却不愿走。诸葛亮只好令他们参战。
  魏军远来,一经交锋,蜀军大获全胜。
650) {this.resized= this.width=650;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650) {this.resized= this.width=650;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_幸福瞬間︶ㄣ。
UID 887616
积分 15864
帖子 13578
金币 93321
威望 15864
阅读权限 70
立信需要用苦心
  人要在官场、生意场上立足,信用最重要,它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所以要讲信用,就是为了使原本不信的人相信,这必须要花费种种的苦心。
  春秋时齐灵公喜欢他后宫里的后妃们穿男装,戴男帽,着男靴,佩男人的饰物。于是,风气一开,上行下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股女服男衣的潮流。
  灵公很不高兴老百姓学宫廷里的样子,下令各级官吏严禁,凡是在街道上,市集中,乡里之间,发现有女人敢穿男人服装者,就把她的衣褂扯碎,绦带剪断。
  可是这种风气始终屡禁不止。
  齐灵公气晕了,便问晏子:“寡人下了这样的命令,为什么老百姓敢于违抗,屡禁不止呢?”
  晏子说:“大王!你在宫廷里提倡,而在宫廷外禁止,就等于是挂了一个牛头在大门口,卖的却是马肉一样。你要想让全国的妇女不穿男服,只要宫廷内的先不穿,谁穿就罚谁的话,老百姓还会有人敢以身试法的吗!”
  灵公点了点头:“好吧。”
  命令发布不出一个月,齐国内再看不到一个穿男装的女人。
  信用这个东西,确实是一个聪明者的游戏。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征战不休。有一年齐国连吃败仗,齐景公很着急,很想找到一位得力的将领能够扭转局面。
  齐景公根据晏婴的推荐,决定令田穰苴为将军,领兵开赴前线回击敌军。
  田穰苴原来只是一名下级官吏,他拜谢景公后,诚恳地提出一条请求,说:“君王,我一向地位卑微,现在您一下子把我从卒伍之间提拔到将军之位,我担心士卒们不听我的,百官不信我的,这是因为人微权轻。我请求您派一位高尊的大臣,做我的监军,以助士气。”
  齐景公说:“这好办。”当即派他的宠臣庄贾走一趟。
  田穰苴与庄贾约定好第二天中午在军门外会合出发。第二天,田穰苴很早就带领部队来到军门外,列好队伍,等侯庄贾。
  可是到了傍晚,庄贾才大摇大摆地来到军门。田穰苴很生气地厉声喝问:“庄大人为什么这么晚才来?”
  庄贾因受景公宠爱,一向狂妄骄横,他哪里把小小的田穰苴放在眼里,就傲慢地说:“亲朋饯行,多饮了几杯……”
  田穰苴说:“眼下敌军入侵,大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士卒战死在边境,百姓的性命难保,你却为酒宴而违犯军法……”
  庄贾毫不在乎地说:“你不要太神气,才当了几天将军就教训起我来了。”
  田穰苴毫不示弱,厉声吼道:“违犯军法该当何罪?”
  旁边的司旗官回答:“当斩!”
  庄贾那颗气焰嚣张的脑袋立刻被砍了下来,挂到了旗杆之上,成了穰苴向全军示信的道具。
  田穰苴的举动,威震三军,将士们俯首帖耳地听从他的指挥。
  几个月后,击退了敌人,田穰苴率军凯旋,齐景公亲自迎接,后提升他为大司马。
  这是以权臣的脑袋为道具来立信于军中,与孙武借吴王两个宠妃的人头来展示军威如出一辙。三国时曹操用自己的头发作道具来立信,也需要一定的勇气,因为古人笃信“发肤父母给,不可伤”之道,割发视同自残,要承受不孝的骂名。
  曹操领兵出征,行军经过麦田,下令“士兵不得损坏麦子,违反命令的处死。”骑兵们都知道主帅军令如山,纷纷下马步行,有的还将倒伏的麦子扶起来。
  谁知曹操的坐骑并不给这位丞相面子,一下子跃入麦田,踏毁了一片麦地。曹操吩咐掌管刑法的主簿按法给自己定罪。
  主簿战战兢兢,不敢直接回答,而是根据《春秋》上所记载的道理回答说:“对于高贵的人不能施用刑罚。”曹操说:“制定法令的人却自己去犯法,怎么能够统帅好部队呢?然而我是军队主帅,不能自杀,请允许我处罚自己吧。”
  曹操拔剑割下自己的头发放在地上代替死刑。古人认为头发是父母给的,不能毁伤,否则就是不孝。
  曹操割发代首,既是对自己的严厉惩罚,也是在立信于人的一个策略。
  另外,要立信,不仅需要苦心和智谋,也需要实力。拿现代的银行信用制度来说事。从来不借钱的人的信用是零,所以他的承诺一点作用都没有,所以你在银行中一个子也没有的人肯定是不能高额贷款的。
  贷款信用最好的人就是经常拖欠银行大把大把钞票的人。因为他的承诺有效,欠了可以还,还了可以再欠,轮番往复,只有这样才有信用。所以说,信用这个东西也是一种市场经济的智谋动运作。
650) {this.resized= this.width=650;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650) {this.resized= this.width=650;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_幸福瞬間︶ㄣ。
UID 887616
积分 15864
帖子 13578
金币 93321
威望 15864
阅读权限 70
轻率许诺必寡信
  对于轻诺者必寡信这句话,我们可以从被许诺者和许诺者两方面来分析。
  从被许诺者的角度来说,凡是别人在某种情况下许诺什么,一定是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做出的某种牺牲。如果对方许诺得太容易了,这时就要考虑一下对方是不是能够实践这种许诺,特别是在许诺的特定情势消失之后,对方还肯不肯做出那种牺牲。
  魏昭王六年,秦国约赵国一起攻打魏国,说定取得胜利后,把魏国的邺城分给赵国。
  魏王受到秦赵两国的威胁,心中十分焦急,连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相国芒卯说:“大王不要忧虑,臣下有一对策可退敌兵。”
  魏王连忙请芒卯说下去。芒卯说:“赵国和秦国本来就有矛盾,这次联合,无非是为利益。大王可派一位能言善辩的人出使赵国,对赵王阐明利害关系。再抛给他一点甜头,要他与我们联合,共同对付秦国。以后的事,臣下自有办法。”
  魏王说:“好倒是好,先生可愿去担此大任?”
  芒卯说:“这事臣下不宜出面,臣下推荐张倚前往。”
  魏王于是同意张倚出使赵国,临行前,芒卯又对张倚如此这艇地交待了一番。
  张倚到赵国后对赵王说:“现在大王既然要联合秦国来攻打我们魏国,邺城这个地方我们是保不住的了。为了避免军事争端,魏王情愿把邺城献给大王,不知大王可肯接受?”
  赵王心中暗喜,嘴上却问:“魏王的美意敝国领受了,但不知贵国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张倚回答说:“其实也说不上什么要求。魏与赵世代友好,原来出于一国,而魏与秦却有着世仇。秦国是虎狼之国,秦兵凶狠残暴。魏王的意思,不外乎希望与大王永结邦交,如果大王看得起敝国,就请与秦国断绝关系。我们的邺城正等待着大王前去接收啊!请大王三思。”
  赵王为了稳妥起见,又征求了相国的意见,相国说:“与秦国联合攻魏,兴师动众,最终也不过是得到邺城,现在不动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何乐而不为呢?请大王接受赵王于是答应了魏国的条件,立即宣布与秦国绝交,下令关闭关卡,不准秦国人通过。秦赵两国撕破了脸,秦国放弃了进攻魏国的计划,反而把矛头转向了赵国。
  赵王派使节兴冲冲地到魏国去接收邺城,芒卯却领兵拒使节于边境之外。
  使节说明来意,芒卯说:“我国之所以派张倚出使贵国,目的就是为了保全邺城,怎么去把它拱手相让给你们呢?如果张倚真有这种说法,那是他弄错了,我可不知道。”
  赵国使节垂头丧气地回去报告赵王。赵王一听大惊,才知道上了魏国的当了,正要讨伐魏国背信,又听说秦国正在拉拢魏国一起来进攻赵国,更加惶恐不安,连忙召开紧急会议,反过来自动割让五个城邑给魏国,以求联合魏国共同抵抗秦国。
  赵国之所以在这次外交斗争中偷鸡不着蚀把米,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赵王过于贪婪,而忘记了轻诺者必寡信的道理。
  从许诺者的角度来说,有人认为,信用是一种美德,因此对人动辄许诺,或者只因为当时的气氛,或是一时冲动,使答应了非自己能力所及的事,结果给自己带来一层无法解脱的负担,这种行为相当没有意义,其结果必然是让周围的人对他失去信任,自己也很被动。
  三国时的华歆和王朗与同乡,有一次乘一条船避难。
  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这条船正好还宽大,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上船呢?”
  后来敌兵越追越近,王郎慌了手脚,就想把那个人扔下船。
  华歆止住他说:“当初我拿不定主意,就是为了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受了别人的请求,怎么可以在危急关头,把他抛弃呢?”于是仍然象起初一样将那人带在船上一同逃走。
  旁边的人因此判断华歆的人品比王朗更高,追随他的人也就多起来。
  所谓轻诺者必寡信,对于别人的请求和托付,不肯乱许诺,更不空许诺,因为一个讲信修义的人,为了保持自己的形象,是不会答应自己办不到事情的,答应别人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
  这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负担,因此如果我们从来不知拒绝别人,总有一天会把自己陷入到骑虎难下的境地。
650) {this.resized= this.width=650;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650) {this.resized= this.width=650;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_幸福瞬間︶ㄣ。
UID 887616
积分 15864
帖子 13578
金币 93321
威望 15864
阅读权限 70
城下之盟不必守
  人之所以要讲信用,乃是为了在交易中驱使对方按自己的意愿行动。所以,信用只能用来对待自己人及盟友。若对敌人也讲信用,那他就是个呆鸟。
  孔子住在陈国,外出时路经蒲国,恰好碰到公叔氏在蒲起事,与卫国为敌。
  他听说孔子准备经过蒲国到卫国去,于是派人中途拦住孔子,对他说:“你答应不去卫国,我们才能放你走。”
  孔子想了想,与拦路的军队订下不去卫国的盟约,于是被放出城。孔子一出城门,马上下令马夫驱车往卫国的方向疾驰。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刚刚订立的盟约能违背吗?”
  孔子答:“被迫订的盟约,是城下之盟,连神也不会信守的。”
  最守信用的人,也是不受城下之盟的约束,这就是大信不信的道理。
  战国时,楚襄王做太子时,在齐国当人质。楚怀王驾崩,太子向齐王告辞准备回楚国,齐王不答应,说:“给我楚国东边的土地五百里,你就可以回去;不给,你就别想走。”
  太子说:“我有太傅,请让我去问问他。”太傅慎子说:“把东边的土地给齐,是为了你回国继位,如果为了爱地不送死去的父亲,不义,臣认为可以答应献地。”
  太子去见齐王说:“按着您的要求,我敬献五百里地。”于是齐王同意楚太子归去。太子归楚后,即位为王。齐国派兵车五十辆来楚索取土地。
  楚王问慎子说:“齐使者来取东地,怎么办呢?”慎子说:“君王您明日上朝时,让大家都献计。”
  第二天,上柱国子良入见楚王,楚王说:“我能够返回故国,执掌国家大权,是因为许给了齐国五百里土地。如今齐来取土地,怎么办呢?”
  子良说:“您不能不给呀,您是金口玉言,已经答应把边地献给万乘之强的齐国,如果不给就是不讲信用,以后也难以缔约结盟于诸侯。我看,先给他地而后再向他进攻,给地是信,进攻用武也有理由,所以,还是先把地给他。”
  子良退出,昭常入见楚王,王问:“齐使来取东边的五百里地,怎么办呢?”
  昭常答:“不能给!万乘之国是因为土地广大才能称为万乘,现在我国去掉东边疆土五百里,是等于割掉我国的一半了。这样就只不过有万乘的称号,而连千乘之用都没有了,不行,臣认为不能给地。我请求镇守东边的土地。”
  昭常退出。景鲤入见齐王,王问:“齐使者来取东地五百里,你看怎么办呢?”
  景鲤说:“不能给他们。不过,楚也难以独自守住它。大王身为至尊,金口玉言,答应将地给万乘之强齐,如果不给,天下人会说不义。可是楚又无力独守,臣请求西去求救于秦。”
  景鲤出,慎子入。楚王把三位大夫的主张都讲给慎子,说:“子良对我说,不能不献东地,可以先献,后以武力夺回。昭说,不能献地于齐,他请求镇守东地。景鲤说,不能给齐地,但楚无力自守,应求救于秦。你看我用谁的办法呢?”
  慎子答:“大王都可以采用。”
  楚王不高兴地说:“你真是奇怪,都可以采用是什么意思?”
  慎子说:“我并不开玩笑,而是从他们的说法受到启发。你等我说完,就会知道此三计并行是可以的。大王您可以让上柱国子良带车五十乘向齐献地五百里。第二天,派昭常去东地守,第三日,再派景鲤带五十乘战车去向秦求救。”
  楚王按着他的三计并行之策,派子良到了齐国去献地,暗中吩咐昭常坚守东地。
  齐王高高兴兴地派人去接受东地,昭常站在城墙上对来者说:“我奉命守东地,同东地共死生,我这五尺男儿,年龄六十,以及三十多万的楚国士卒,虽然武器装备不好,但愿为守东地而献身。”
  使者回报齐王,齐王对子良说:“大夫您亲自来献地,可是昭常又镇守在那儿不走,这是怎么回事?”
  子良按照楚王教给他的话回答说:“臣亲身受楚君的命令,昭常是假传王命的,请大王进攻东地讨伐昭常吧!”
  于是齐王大举兴兵去讨伐昭常,可是还没有到楚国的疆界,秦国的五十万兵就到了齐的边界。秦帅右壤说:“齐阻止楚太子归国,这是不仁;又要攻夺楚国的土地五百里,这是不义。如果退兵那就罢了,不然,我们也就不客气了。”
  齐王听了大为惊恐,就放子良归楚,又向秦派出使者求和,以解除齐的危难。
  这件事情看上去好象是楚国言而无信,但是与其未动一兵一卒,东地仍归属楚国的战果相比,还是值得的。而且因为齐王无理贪求在先,强迫楚国立下城下之盟,因此楚国并没有背上“背信弃义”之名。
650) {this.resized= this.width=650;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650) {this.resized= this.width=650;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短文父亲留下的书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