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最喜欢做的那些事,现在我想大声告诉你你为什么

科学新闻没有告诉你的那些事儿:怎样摆脱幼稚状态?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科学新闻没有告诉你的那些事儿:怎样摆脱幼稚状态?
怎样才能长大?小孩子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中国民间有一个“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说法,说在这两个年龄上的人更容易去世。这个定律从直觉上就不太可能是对的。我们设想,应该是因为孔子和孟子分别死于这两个年龄,人们认为这是人生中的两道大关,然后每当听说有人在这个年龄去世都会进一步加深印象,以至于总结了这个纯粹是错觉的定律。但有人不满足于直觉分析。
认为这是一个“科学家验证”了的规律:“科学家的回答是肯定的”。这篇文章说“科学家们经过了反复的研究”,发现“人的生命有一个周期性的规律,大致是7~8年为一个周期”,而73和84岁正是这个周期的低潮。
这篇文章问题是,把“能找到一个理论解释”,当成判断一个学说是否科学的标准 —— 如果能用理论解释,它就是科学验证了的吗?
绝学与证据
不管你用来解释的理论对不对,这都是一个错误的判断标准。能用理论解释的结论未必正确,不能用理论解释的结论未必错误。古代文人的思维习惯,是遇到无法判断对错的局面就查经典,想获得理论上的指导。而科学家的方法则要朴素得多:你直接用事实验证一下不就行了么?我们根本不需要任何学派的任何医学知识,甚至不需要什么逻辑推理,只要随便找个就会发现73岁和84岁并不比其临近年龄更容易让人死亡。这个工作是如此简单,连北京电视台都做过。
古人说“为往圣继绝学”,很多现代人也追求用某种特定理论来指导实践,而科学家强调的则是事实。有人指责科学家说你们只相信现代科学理论难道不也是一种迷信么?但科学家其实不迷信任何理论 —— 很多情况下他们完全用不上什么绝学,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把事实搜集在一起,就好像集邮一样。只要有证据,反驳一个理论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但是要想用证据建立一个理论,则要困难得多。只有运气好的时候,科学家才能在大量事实中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以至于可以向形成科学理论的目标前进一步。
相关性思维
最简单的规律叫做“相关性”。人是如此复杂的东西,我们在根本没办法精密计算各种物质致癌的概率,比如说吸烟对肺癌的作用。科学家常用的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需要任何高科技仪器,更谈不上什么门派的办法:他们直接调查吸烟人群和不吸烟人群的肺癌发病率。
这种研究要把被调查的人分组,比如分成两组:得了这种病的患者一组(叫病例组,case),没有这种病的人一组(对照组,control)。然后考察这两 组人在生活习惯上和饮食、吃药方面有什么不同。如果你发现患有肺癌的人中烟民比例显著地高于没有肺癌的人,你就得到了肺癌与吸烟的一个正的“相关性”。这个方法很简单,得到的证据却是强硬的。
—— 我们看到的大量科学新闻本质上都是相关性研究。
相关性研究只是科研的初级阶段。但就是这样它也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思维本能。某些人只要被某地区生产的产品坑过一次,就会认为这个地区的所有产品都不好, 他们的发现连相关性都算不上。我们每天看到铺天盖地的各种营养品的广告往往都能找到几个用户出来现身说法,可就是没有一个疗效相关性的数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人这种动物的最自然思维,而使用大规模统计发现实在的相关性这个最简单的科学方法,是我们摆脱童稚状态的第一步。
绝大多数人没有相关性思维。比如在中,作者援引“戒网专家”陶宏开的数据说,
中国80%的青少年犯罪与网瘾有关,中国20%的网瘾少年有违法犯罪行为。
在中有人进一步指出,
济南在押的1500名少年犯中,80%是“网瘾”造成的,北京更是有90%的青少年犯罪案与“网瘾”有关。
我们能否根据这些数字得出结论说网瘾人群比没有网瘾的人群更容易犯罪呢?
不能。我可以构建这么一个国家,这个国家80%以上的青少年有网瘾,而这个国家的所有青少年,不管有没有网瘾,都有20%的犯罪概率。这个虚拟国家完美符合以上数据,但是它的犯罪与网瘾完全无关。实际上,如果你把“网瘾”改成“钱”,甚至“空气”,那么我们可以说“中国xx%的青少年犯罪者都缺钱/需要空气,中国yy%的缺钱者/需要空气者有犯罪行为”,而缺钱和需要空气不是毛病。
这个错误就是没有建立对照组。我们缺少的关键数据是没有网瘾的青少年的犯罪率,以及没有犯罪的青少年的网瘾率。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错误。这就好比说列举再多“发达的民主国家”,也不能说明民主与发达的相关性,你还必须统计那些不发达的民主国家、不民主的发达国家、和既不发达也不民主的国家。
发现相关性,已经是一个足够发表的科学成就,但相关性结论并不能指导实际生活。假设我用无可质疑的统计事实告诉你“吸烟的人更容易得肺癌”,而你不想得肺癌,那么你是否能推论出应该因此戒烟呢?
怎样发现因果
还是不能。因为你无法从“吸烟的人更容易得肺癌”,和“肺癌患者大部分都爱吸烟”这两个统计得出“吸烟导致肺癌”这个因果。也可能肺癌导致吸烟,比如说也许癌变的肺会使人对烟产生需求。也可能存在某种基因,这种基因会使得一个人天生就容易得肺癌,而这种基因同时还让一个人天生就喜欢吸烟。也可能吸烟的人往往是喜欢深夜工作的人,是深夜工作导致肺癌。也可能吸烟的人往往是经济状况比较差的人,其居住环境和营养不行,是贫困导致肺癌。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发布的
是一份值得发表的研究,因为其中给出了一些明确的相关性数据,比如:
自我评价学习成绩越不好的在校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越高。认为自己“成绩较差”的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达到28.7%,认为自己“成绩一般”的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为14.5%。而自我评价“成绩很好”和“成绩较好”的 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均在11%左右。
那么根据这份报告我们能否得出结论说网瘾是个坏东西呢?
不能。也许并不是因为网瘾导致青少年成绩差,而是那些成绩差的青少年更容易得网瘾。报告没有统计网瘾与犯罪率的关系,但就算真的是越有网瘾的人群越容易犯罪,我们仍然不能说网瘾导致犯罪。比如我可以提出这么一个假说:
我认为网瘾是个好东西,因为它可以减少青少年犯罪。在任何国家的任何时候,都一帮青少年对学习不感兴趣,整天无所事事。他们喜爱在街上游荡,都是潜在的犯罪者。因为网络游戏的出现,相当一部分这样的人被留在了家中和网吧里,他们的野性在游戏中得到了发泄,以至于减少了出去犯罪的欲望和时间。
报告和前面提到的所有统计数字都无法反驳我这个假说。我甚至可以用这份报告支持我的假说。报告中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统计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网瘾青少年的比例更高”,这正好可以说明无所事事的人更容易得网瘾。
想要明确证明吸烟导致肺癌,唯一的办法是做实验。找完全相同的两组健康的人,让其中一组吸烟另一组不吸,其它各方面生活都完全一致。20年之后如果吸烟组中的肺癌患者数高于不吸烟组,那么鉴于这两个组的唯一区别 就是吸烟,我们就可以断定是吸烟导致了肺癌。
可是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组人,这种理想实验无法进行。好在科学家有一个退而求其次的巧妙办法:找一群人,然后完全随机 地把他们分为两组去做实验。在样本数足够大的情况下,随机性可以保证任何不同因素都可以大致均匀地分配到两个组里。这就是在关于人的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可靠的办法。然而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完美的随机实验,比如为了让实验结果具备推广价值,样本应该尽量多样化,男女老幼,各种收入状况,各个种族都有才好,但这其实很难做到。很多实验心理学家选择的样本全是在校大学生,他们的结果能推广到所有人么?对此讥讽说他们研究的心理学应该叫“大学生心理学”。
更大的困难在于,大多数情况下你不能拿人做试验,比如不能逼人吸烟。这时候就只能被动地集邮,而通过纯粹的被动调查来做研究的方法叫做 epidemiology(流行病学)。最容易的流行病学研究是所谓回顾性(retrospective)的问卷调查:先找到病人,然后询问并比较他们的生活方式。这种调查的难度在于病人对自己以往生活的回忆常常不准确,甚至是有偏见的。他们可能会自己推断一种病因,然后刻意地强调这种病因。就好像想要讨好医生一样,那些得了肺癌的人可能会夸大自己的吸烟史。一个更可靠的办法是前瞻性(prospective)调查。比如说科学家想知道核辐射对人体的损害,现在日本地震导致核泄漏之后哪些地区的哪些人受到了辐射是非常明确的,根本不用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自然也就没有偏见。有了干净的初始数据,科学家只要长期跟踪这些被打了核辐射标签的人群,再跟正常人对比,就可以知道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可是这里的困难就在于“长期”,核辐射的影响也许几十年才能看出来,那时候也许病人还没死科学家已经先死了。
”这个研究,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流行病学的调查,你不可能拿孕妇做实验。是回顾性的,研究者找到一个治疗儿童多动症(ADHD)诊所的6-12岁的203个孩子,询问他们的妈妈怀孕的时候是否有过心理压力,结果发现怀孕时心理压力越大的妈妈,其孩子的症状更明显一点。这就是一个不太可靠的研究,有谁准确记得自己6年前的心态?多动症儿童的妈妈很可能会为了配合一个理论而高估自己当初的焦虑。
而则是前瞻性的。研究者先锁定了澳大利亚某地的2900名孕妇,在怀孕的时候记录下离婚,搬家之类容易让人产生压力的事件。等她们的孩子长到2岁以后,再看其中哪些孩子有ADHD。这个研究就可靠得多了,而可靠的代价是研究至少要进行多年。
要想从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因果性,就必须尽可能的统计各种影响因素。怀孕压力与小孩多动症的相关性数据并不能直接说明压力导致多动症 —— 也许那些在怀孕期间离婚的女人本身生活就不靠谱,是她们的不靠谱导致了孩子的多动症。所以这两篇论文都统计了一些其它的因素,比如孕妇是否吸烟喝酒啊,怀孕年龄啊,收入状况啊这些数字,然后使用统计方法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叫做 control),最后的结果才更有参考价值。可是你不可能统计所有的可能性,实际上两篇论文统计的项目就并不一致。这就需要把一系列论文放在一起综合分析。
不管调查到什么程度,都只是对真实世界的管中窥豹。科学研究的是有限的真理。当一篇论文说什么东西可能或者不可能导致什么疾病的时候,它说的其实是在这次研究所调查的这帮人里面有这么一个结论。这个结论能推广到所有人群么?记者一定比科学家更乐观。
科学的目标
得到因果性远远不是科学家的目标,科学不是一本写满什么东西会导致什么现象的菜谱。好的科学除了能证明因果关系之外,还必须有一个机制,得能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比如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变暖,其机制是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它能够吸收从地面反射回空中的红外线,再把这个能量辐射出去促使大气温度升高。
相关性思维和因果性思维只是思维方式的转变,真正的技术含量在于发现机制。你必须说明是吸烟导致肺变黑,而变黑的肺容易得癌症,还是烟草中有什么化学物质可以直接致癌(正确答案是后者)。机制提出来之后,这个机制中的每一步也必须是可以验证的,一个课题只有做到这个程度才算摆脱了集邮阶段。也只有到了这个程度,才真正谈得上把各种不同机制综合在一起建立模型去预测未来。
有时候这个过程会反过来,也就是用现有的机制理论推导一些现象,再去寻找证据证实。但探索未知最基本科学方法是证据第一,然后谋求建立因果关系,然后是提出机制。仅仅是对其中一步作出很小的贡献,就可以发论文。大部分这样的论文事后会被证明没有太大意思,甚至是错误的。比如研究孕妇焦虑与儿童ADHD的论文虽然有好几篇,但它们说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微弱的效应 —— 也许将来我们会发现儿童多动症的真正原理根本就不是孕妇焦虑。但科学就是这么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每一篇论文都是我们从个人感觉到客观事实,从客观事实到因果关系,从因果关系到能推广使用的机制,这个过程中的一小步。这个过程的每一步不是完美的,但只有这么做,我们才能摆脱童稚状态。
谨以此文标题纪念王小波。他曾经讲述过类似的道理。可惜大多数人只记住了他文章的结论和价值取向,而没有学会他使用的方法。比如据有识之士尼伯龙根o蜗藤指出,
本文为 科学新闻没告诉你的那些事儿 系列第3篇
阅读前两篇:
你可能感兴趣
心理学控,人类性行为研究爱好者
有一种东西叫做段前空格
软件工程硕士
引用蘑菇兔__豆包的回应:有一种东西叫做段前空格那叫缩进
相关性与因果性常常混淆人的判断力。个人认为很多情况下,谣言和错误的判断也是由于这两者混淆产生的。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127)
相关性与因果性常常混淆人的判断力。个人认为很多情况下,谣言和错误的判断也是由于这两者混淆产生的。
心理学控,人类性行为研究爱好者
有一种东西叫做段前空格
甚好……萨缪尔森的那本厚厚的经济学在书的开始章节提到分析问题时也要注意相关性与因果性……
软件工程硕士
引用蘑菇兔__豆包的回应:有一种东西叫做段前空格那叫缩进
生态学硕士
为什么恍惚觉得……“理性”与“童稚”互斥是个伪命题……
好文章好长的文章……没点耐性只追求结论的人根本看不下去吧……
额,打开链接一看,亦凡的,这么多年了,还在,不容易当年在亦凡看了不少书
哲学控,心理学控,文学爱好者
我总结了一个比较简单方便的区分相关性与因果性的小窍门,做示范如下—— 【吸烟对肺癌的作用】这个论题,科学家们所采用的是统计学办法去处理这个问题,但肺癌却是一个生理疾病,属于医学问题:因而关于肺癌的因果关系不是由统计学结果来决定的,而是生物学与医学的任务
那种“相关性”我觉得不是“吸烟与肺癌”之间的相关性,而统计学跟医学的学科相关性。不管如何,通过区分论题所在的理论范畴,总是一种区分办法。
因果性本来是个哲学问题,统计学中的因果性检验把它简化为“有相关性,且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了。要应用于社会学研究的话,还要加上一条:“没有第三个变量的影响”。想起当年搞辩论的时候教练提到网瘾那个例子,说“那有什么,100%的罪犯都吃饭,我们能说吃饭导致犯罪吗?”噗~
软件工程师,小众软件爱好者
引用蘑菇兔__豆包的回应:有一种东西叫做段前空格引用Derek.Ye的回应:那叫缩进正解+1 段前加空格是不正确的做法.应该利用编辑器的缩进功能. 但果壳后台有么
我还是觉得73的解释不对,如果是8的倍数的话应该是72才对啊…………
很好的东西嗯...看过留名...
我记得这张图好像用过
引用lithium2011的回应:因果性本来是个哲学问题,统计学中的因果性检验把它简化为“有相关性,且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了。要应用于社会学研究的话,还要加上一条:“没有第三个变量的影响”。想起当年搞辩论的时候教练提到网瘾那个例子,说“那有什么,100%的罪犯都吃饭,我们能说吃饭导致犯罪吗?”噗~罪犯路過,大家好啊~
果壳网主编,科学松鼠会成员
七十三八十四那期节目我恰好看过。。。是(我所看过的)【真相大调查】为数不多的能看的节目之一。。。他们去昌平火葬场翻的账本。。
其实数据的合理性是一个纠结的问题
数学物理控
我怎么觉得。。。流行病学研究一样还是只能发现相关性而不能发现因果性呢。。?
转心事鉴定组:赶紧来反“反人性”哦~【挥手帕
引用霉耳朵的回应:相关性与因果性常常混淆人的判断力。个人认为很多情况下,谣言和错误的判断也是由于这两者混淆产生的。+googol
几周前方舟子就在批评果壳只会揪相关性和因果性流行病学和心理学之类的很多都只能做到相关性,然后猜机理,然后看是否符合。有些研究,因果性本来就弄不出来。引用eaglefantasy的回应:我怎么觉得。。。流行病学研究一样还是只能发现相关性而不能发现因果性呢。。?
引用工业聚的回应:我总结了一个比较简单方便的区分相关性与因果性的小窍门,做示范如下——【吸烟对肺癌的作用】这个论题,科学家们所采用的是统计学办法去处理这个问题,但肺癌却是一个生理疾病,属于医学问题:因而关于肺癌的因果关系不是由统计学结果来决定的,而是生物学与医学的任务那种“相关性”我觉得不是“吸烟与肺癌”之间的相关性,而统计学跟医学的学科相关性。不管如何,通过区分论题所在的理论范畴,总是一种区分办法。不错耶~ 你是想说不能单纯用统计数据作为因果判定的依据,和文中提及一样,需要找到确切的机制但是现在所有实验都用统计的方法研究问题,量化是科学实验的基本精神,这样一来不是否定所有因果性研究了个人觉得直接判断是不是为科学实验最简单,比如是不是严格random assignment, 有没有confound, sample如何,才有可靠分析~
其实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引用eaglefantasy的回应:我怎么觉得。。。流行病学研究一样还是只能发现相关性而不能发现因果性呢。。?
好文章,收藏了。
应用数学专业
最后一句亮了。还有马克下这句:也许并不是因为网瘾导致青少年成绩差,而是那些成绩差的青少年更容易得网瘾。
生物信息学硕士生
我想说的是有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叫“共生”。
“不管你用来解释的理论对不对,这都是一个错误的判断标准。能用理论解释的结论未必正确,不能用理论解释的结论未必错误。古代文人的思维习惯,是遇到无法判断对错的局面就查经典,想获得理论上的指导。”看到这句话,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上次跟一个中医科同事聊天,我说中医无实证,不能证伪,所以不能说是真理,也不能说不上真理。然后他说一定是真理,不然古人怎么创造出五行、经络、阴阳等这么完备的理论来解释呢?我一下子就无语了...
网瘾犯罪那个我有一个更好的结论:100%的犯罪是吃饭喝水造成的。这个结论是完全可以用对照组来验证的,不吃饭不喝水的那一组,就算没有饿死,也会饿到没有力气犯罪了,可见,直接要禁止吃饭喝水,犯罪率就可以降为0。
显示所有评论
(C)2013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十部电影告诉你,关于成长那些事儿
16:39:00&&&&来源:译言网&&&&编辑:huangqiaoxiao&&&&点击:次
     
Somehow, I am 39. I am 39, even though I still feel like I am maybe 17 and I still look around for the real &grown-ups.& As I stare down 40 and gear up for another phase of life, I find myself going back to the things that comforted me when I really was a teenager, and TV and movies were both very big parts of growing up for me in the '80s and early '90s. I cut my teeth on old school Sesame Street and The Electric Company, I grew up with the Cosby Show and Family Ties and later 90210, and the movies I watched over and over starred people like Molly Ringwald, Andrew McCarthy, Ethan Hawke and a whole lot of hairspray. Recently, I realized -- with some amusement -- that a few of the lessons I am trying to teach my kids didn't come from my parents or from school. Instead, they came from scenes in those movies that I can still recite in my mind:
稀里糊涂地,我就39岁了。尽管我仍感觉自己也许还只有17岁,还在四下寻找真正的&成年人&,但我的确已经39岁了。当我紧盯着&40&这个数字,准备迎接生命的另一阶段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回忆起了那些曾经困扰我的事情。那时,我真的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电视和电影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从儿童节目《芝麻街》(Sesame Street)和《电力公司》(The Electric Company)中接受启蒙教育,渐渐懂事。《考斯比一家》(Cosby Show)和《家庭纽带》(Family Ties)以及后来的《飞越比佛利》(90210)伴我成长。那些我看了又看的电影成就了许多明星,比如莫利&林沃德,安德鲁&麦卡锡,伊桑&霍克以及其他许多影星。最近,我意识到&这有些可笑&我试着教给我的孩子的那些道理很少是从我父母或学校那里学到的。它们反而来是自于那些电影中的情景,而这些电影我仍然历历在目。
1. Each of us is a brain, an athlete, a basket case, a princess and a criminal. (The Breakfast Club)
我们分别是一个书呆子,一名运动员,一个神经病,一位公主和一名罪犯。《早餐俱乐部》
Even in sixth grade, my oldest is starting to classify himself and his friends. I did the s I know how it goes in middle and high school. But I try to remind him that everyone he meets has so much going on behind the fa&ade he sees in the hallways at school -- that everyone is fighting a hard battle of some sort, and that no person fits neatly inside a simple label. It's a lesson I learn over and over again, even as an adult. In the end, as Patrick Dempsey's &geek turned chic& says in another favorite, Can't Buy Me Love: &Nerds, jocks. My side, your side... It's hard enough just trying to be yourself.&
虽然才六年级,我的大儿子就已经开始将他自己和他的朋友们归类了。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也这么干过;我很清楚这在初中和高中校园里是怎么一回事儿。但我试着提醒他,他在学校走廊里遇见的每一个人,在他们的表面之下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每个人都在为了某些事艰辛地拼搏,没有哪一个人能恰好被一个简单的标签所概括。这个道理我学了一遍又一遍,即使在我成年以后也是如此。就像在另一部我也特别喜欢的电影《爱情非卖品》(Can't Buy Me Love)的结尾,帕特里克&丹普西所扮演的角色所说的那样,&小丑变酷哥,&&运动健将,蠢货。你那边,我这边(他们在打球)&只是做自己太难罢了。&
2. The world is full of guys. Don' be a man. (Say Anything)
这世界到处都是男的。做个男人,别当个男的。《情到深处》
In high school, my main goal in life was to be average. I didn' I wanted to blend. I think most teenagers do, as standing out is perceived as a bad thing too often at that age. But one thing I definitely want my boys and my daughter to know is that the world is, indeed, full of guys, as Lili Taylor's character states to John Cusack's Lloyd. I am trying to teach my children to strive for more than average, not to be afraid to be exceptional. I want them to do the right and genuine thing, even when it's harder, or even when it leaves them vulnerable. I hope they have standing-in-the-rain-with-boombox moments of their own someday.
高中的时候,我生活的主要目标就是做个普通人。我并不想与众不同,我想融入大家。我想大多数青少年都会这样想,因为那时候与众不同常被认为是一件坏事。但有一件事情我确定我想让我的儿子们和女儿明白,就是电影中莉莉&泰勒所扮演的角色对劳埃德(由约翰&库萨克扮演)说的那样,&事实上,这个世界到处都是男的。&我正试着教育我的孩子不要止步于平凡,也不要害怕与众不同。我希望他们正确真诚地做事,即使这会变得更困难,即使这会使他们更容易受到伤害。我希望在他们的生命中会有这样的时刻:某天,他们能勇敢地高举着录音机,伫立风雨中。
3. Your mom and dad were young and clueless and angst-ridden once, too. (Back to the Future)
你的爸爸妈妈也曾年少无知,焦虑不安。《回到未来》
It was something of a revelation for me when I saw Michael J. Fox's Marty McFly interact with his parents as awkward teenagers in Back to the Future. As Marty observes his dad's teenage cluelessness, he says, &It's a wonder I was even born.& Part of my job, I feel, is to allow my children to know that I was in their shoes once, and I still don't know everything... but I know more than they do. For now. OK, maybe not when it comes to new math, but still.
在《回到未来》中,迈克尔&J&福克斯扮演的马蒂&麦克弗莱同他的父母交流&他的父母还是手足无措的十几岁的少年。看到这些,我就领悟到了这一点。马蒂看到了他父亲的年少无知,他说,&我能出生简直是个奇迹。&我觉得我工作的部分职责,就是允许我的孩子知道,我曾经也走过他们现在的路,并且,我仍然还有不懂的事情&&但我懂的还是比他们要多。对于现在来说,这些知识足够了。如果将来碰上了新数学4,那就可能不够了。但不管怎么说,我懂的还是比他们多。
4. Sometimes awesome people might &live to like you,& and you might not feel the same way. That's OK. (Pretty in Pink)
有时,可能会有优秀的人(对你说)&活着是为了爱你&,但你却并不爱他们,那也没关系。《红粉佳人》
I loved Andrew McCarthy. I loved him even more when Blane really did want Andie back and sought her out at the prom. But I also struggled with the fact that I loved Jon Cryer's Duckie, too -- that his adoration for Andie seemed so simple and easy and loyal in comparison. Is it OK to pick the Blanes of the world over the Duckies? I think sometimes it is, especially when you are young and still learning about yourself and relationships. Inevitably, people are going to like my children that my children might not like back in the the same way, and vice versa. The trick, then, is to teach my children to treat people with respect and care, even if they can't return the same level of feeling. After all, you can't love someone back out of obligation. That's not the way it works.
我大爱安德鲁&麦卡锡。特别是当布雷恩真心希望安迪回来并在舞会上找到她的时候,我更喜欢他了。但我很纠结,因为我同样喜欢乔恩&克莱尔扮演的达奇&相比之下,他对安迪的爱更为简单,质朴和忠诚。在这个世界上,选择布莱恩而非达奇,这样做可以吗?我认为这在某些时候还是可以的,特别是当你还年轻,还在了解你自己,还在学习怎样恋爱的时候。有人会喜欢我的孩子,这无法避免,但我的孩子可能不会喜欢他们,反过来也一样。这一点就是要教导我的孩子们,即使不能以同样的感情回应,也要尊重和关心他人。毕竟,你不能出于责任去回应某个人的爱。爱情不是这样得来的。
5. No matter what anybody tells you, words and ideas can change the world. (Dead Poets Society)
不管别人怎么说,文字和思想的确能改变世界。《死亡诗社》
We can bemoan the dominance of the Interwebz and social media in modern life all we want. We can justifiably grieve the fall of the local bookstore. The truth is, though, that ideas and words are still -- maybe even more than ever -- power they just travel (quickly) in a different format. I want my children to remember the power of their words, especially when they give them over to the Internet. Robin Williams's John Keating was not teaching his students about social media, but I am. The message stays the same. Words and ideas can change the world, and I want mine -- and my children's -- to change it for the better.
我们可以悲叹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统治&了我们都想要的现代生活。我们可以哀伤地方书店的倒闭,这也无可非议。然而事实是,文字和思想仍然是&或许比以往还要是&做出改变的强有力的工具;只不过,随着时光飞逝,它们发生作用的方式不同罢了。我想让我的孩子铭记文字的力量,特别是他们发到互联网上的文字更具影响力。和罗宾&威廉姆斯扮演的约翰&基廷不同,我让我的孩子们接触了社交媒体。但我们所要传达的信息是一样的:文字和思想能改变世界,我希望我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孩子能将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6. Life moves pretty fast. If you don't stop and look around once in a while, you could miss it. (Ferris Bueller's Day Off)
人生太匆匆。你若不偶尔停下来看看周围,就会错过很多风景!《春天不是读书天》
When I was driving my oldest son to school this morning, he made a remark about how I &always& make a big deal out of his mistakes and bad choices at school and, he feels, not enough of a big deal about the things he does well every day. He might have a point: I have high expectations, and it freaks me out a little when he strays off-path, especially now that he is getting older and the stakes are a little higher. But I do want him to break the rules sometimes. I want him to skip school every once in a blue moon, go on adventures with his friends, dance and sing Beatles songs in a parade. I admit that I can be a little uptight about school, but I want my kids to step outside the box of our days sometimes and, honestly, I need to do that more often too. Anyone know where I can find a 1961 Ferrari 250 GT California Spyder?
今天早上,我开车送我的大儿子去学校。路上他评论说,他感觉我&总是&对他每天在学校里所犯的错误和做的坏选择大做文章,而对他做好的事情却关注不够。他说的或许很有道理:我对他有很高的期待,所以他一&脱离正途&,我就会有些担心害怕。特别是随着他年龄的增加,这种风险也会稍大一些。但我还是希望他偶尔能摆脱规则的束缚。我希望他能难得地翘一次课,和朋友们一起去冒险,或是在队伍中雀跃着,唱着披头士的歌去游玩。我承认对于学校,我是有一点儿保守,但我还是希望他们能迈出我们那个时代的界限。坦白地说,我需要更经常地那么做。有谁知道我在哪儿能找到1961年出产的法拉利Ferrari 250 GT California Spyder跑车吗?
7. Say &bless you& when someone sneezes. (Singles)
当某人打喷嚏的时候,对他说&保重&。《单身一族》
One of my favorite scenes in Cameron Crowe's Singles was when Bridget Fonda's character bemoans lowering her standards for her love interests. She had started out looking for someone with &looks, security, caring, someone who has their own place, someone who says, 'bless you' or 'Gesundheit' when I sneeze, someone who likes the same things as me but not exactly, and someone who loves me.& She had since &scaled it down& to &someone who says 'Gesundheit' when I sneeze, although I prefer 'bless you.' It's nicer.& It might sound funny, but I have found myself consciously thinking of this line when I sneeze in front of my boys. I always prompt them to say &bless you,& because it's just a nice thing to do -- and it is a reminder to be polite and considerate in an age when our noses are too often buried in our smartphone screens.
在卡梅伦&克罗执导的《单身一族》(Singles)中,我最喜欢的情景之一就是布丽姬&芳达扮演的女主角抱怨她找恋爱对象的标准降低了。一开始,她找的人要&长得好看,有安全感,体贴,有地位,要在我打喷嚏的时候说&保重&或&祝你健康&,和我喜欢一样的事情,但又不完全相同,他还要爱我。&后来,她&降低了这一标准&,&那个人要在我打喷嚏的时候说&祝你健康&,虽然我喜欢&保重&。这样更好一些。&这也许听起来很好笑,但当我在我的儿子们面前打喷嚏的时候,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这句台词。我总是提醒他们要说&保重&,因为这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在这个我们总是低头看智能手机屏幕的时代,这是一种提醒:要有礼貌,要善解人意。
8. We are all Goonies. (The Goonies)
我们都是小精灵。《七宝奇谋》
The Goonies, complete with its Cyndi Lauper anthem, was one of the movies I loved in my own awkward tweenhood. My favorite line is actually at the end, when the kids are reunited with their parents and Data's father tells him, &You are my best invention.& We are all Goonies, and we are all valuable and loved. I hope my children know that no matter who they are, no matter how they show their inner Goonie-ness, the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to me in the world, my &best inventions.&
《七宝奇谋》配上辛蒂&罗波所演唱的主题曲是我在少不经事的岁月里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事实上,我最喜欢的台词是在电影快结束的时候,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团聚,达塔的爸爸告诉他,&你是我最伟大的作品。&我们都是小精灵,都有价值,都被别人喜欢。我希望我的孩子们明白,无论他们是谁,无论他们看起来是怎样的傻里傻气,对我而言,他们都是这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我&最伟大的作品&。
9. I'll be right here. (E.T.: The Extraterrestrial)
我永远在这儿。《E.T.外星人》
When I first saw E.T. in the movie theater, I cried hard when he had to leave Elliott. That kind of separation, that permanency of loss was not something I was prepared to handle yet. But when the alien pointed his long, spindly finger into Elliott's chest and said, &I'll... be... right... here,& I believed him. That concept -- that we can hold each other in our hearts and transcend time and space -- is a big one for even adults to grasp. When illustrated by a rubbery brown alien with an illuminated finger, it seems more plausible somehow. Ironically.
第一次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看到外星人不得不离开艾略特时,我放声大哭。我还没准备好去面对那种分别,那种永远的失去。但当外星人用他那又细又长的手指指着艾略特的胸,说&我会&永远&在这儿&时,我相信他了。那种情感&我们可以将彼此记在心中,这份情谊将会超越时间与空间永远存在&即使是成年人也难以体会到。而长着橡胶般棕色皮肤的外星人却用他的手指揭示了这一点,使我们从中得到了启发。不知怎地,这看起来似乎更加可信了,但也极具讽刺意味。
10. Never go in against a Sicilian when death is on the line. (The Princess Bride)
死神来临时,别与西西里岛人对抗。《公主新娘》
This one speaks for itself, yes?
这句活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不是吗?
原文标题:10 Movies This Child of the '80s Wants Her Kids to Learn From
原文作者:Allison Tate
原文来源:
译者: 深山烟岚
译言源地址:http://article.yeeyan.org/view/787
相关文章:
♥喜欢
24小时48小时周排行月排行
12345678910123456789101234567891012345678910}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