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Visio2003怎么画光电耦合器的用途

RS232串口光电隔离保护电路怎么画?谢谢_百度知道
RS232串口光电隔离保护电路怎么画?谢谢
1.光电隔离电路的作用是在电隔离的情况下,以光为煤介传送信号,对输入和输出电路可以进行隔离.因而能有效地抑制系统噪声,消除接地回路的干扰,有响应速度较快、寿命长、体积小耐冲击等好处,使其在强-弱电接口,特别是在微机系统的前向和后向通道中获得广泛应用。 2.其指标主要是从绝缘能力和传输能力上考虑的. 光电耦合器的电参数可分为发光器参数、受光器参数、耦合参数和总体参数等几类。 发光器参数如下: (1)发光二极管正向压降Vf (2)发光二极管正向电流If (3)发光二极管反向电压的极限值Vr 对于光敏二极管、三极管(含达林顿型)受光器而言,其特性参数为: (1)输出晶体管饱和压降Vce (2)基极开路时集-发间击穿电压Vceo (3)电流放大系数hfe (4)上升和下降时间tr、tf或开关时间ton、toff 对于光敏可控硅型受光器,则有如下参数: (1)断态输出端电压极限值Vdrm。 (2)电压上升率dv/dt (3)不重复峰值浪涌电流Itsm 对晶体管输出描述其耦合特性的参数有: (1)电流传输比CTR,指的是If/Ic的百分比。值得注意的是CTR并非固定不变,它随If和光敏三极管的基极电阻Rb以及外境温度而变化。 (2)发光器受光器之间绝缘电压 对于光敏可控硅输出,耦合特性参数有: (1)LED触发电流Ift (2)可控硅维持电流Ih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用光电耦合器TLP521-1将收发隔离就可以了记得电路中还要用电平转换芯片,max232或MC1488之类的参考这个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光电隔离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所有资料仅供参考。部分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将尽快删除。你所看到的就是全部内容。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烘箱温度单片机控制系统
下载积分:900
内容提示:烘箱温度单片机控制系统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0:36:3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烘箱温度单片机控制系统
官方公共微信光耦合器_百度知道
请教:是不是所以8只脚的光耦合器管脚都是一样的,可不可以互换,谢谢
提问者采纳
不是所有8只脚的光耦合器都可以互换。光电耦合器(简称光耦)是开关电源电路中常用的器件。光电耦合器分为两种:一种为非线性光耦,另一种为线性光耦。 常用的4N系列光耦属于非线性光耦 常用的线性光耦是PC817A—C系列。 非线性光耦的电流传输特性曲线是非线性的,这类光耦适合于弄开关信号的传输,不适合于传输模拟量。 线性光耦的电流传输手特性曲线接进直线,并且小信号时性能较好,能以线性特性进行隔离控制。 开关电源中常用的光耦是线性光耦。如果使用非线性光耦,有可能使振荡波形变坏,严重时出现寄生振荡,使数千赫的振荡频率被数十到数百赫的低频振荡依次为号调制。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对彩电,彩显,VCD,DCD等等,将在图像画面上产生干扰。同时电源带负载能力下降。 在彩电,显示器等开关电源维修中如果光耦损坏,一定要用线性光耦代换。 常用的4脚线性光耦有PC817A----C。PC111 TLP521等常用的六脚线性光耦有:TLP632 TLP532 PC614 PC714 PS2031等。 常用的4N25 4N26 4N35 4N36是不适合用于开关电源中的,因为这4种光耦均属于非线性光耦。 以下是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高速光藕型号:
100K bit/S: 6N138、6N139、PS8703 1M bit/S: 6N135、6N136、CNW135、CNW136、PS8601、PS8602、PS8701、PS9613、PS9713、CNW4502、HCPL-2503、HCPL-4502、HCPL-2530(双路)、HCPL-2531(双路) 10M bit/S: 6N137、PS9614、PS9714、PS9611、PS9715、HCPL-2601、HCPL-2611、HCPL-2630(双路)、HCPL-2631(双路) 光耦合器的增益被称为晶体管输出器件的电流传输比 (CTR),其定义是光电晶体管集电极电流与LED正向电流的比率(ICE/IF)。光电晶体管集电极电流与VCE有关,即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压。 可控硅型光耦 还有一种光耦是可控硅型光耦。 例如:moc3063、IL420; 它们的主要指标是负载能力; 例如:moc3063的负载能力是100mA;IL420是300mA; 光耦的部分型号 型号规格 性能说明
4N25 晶体管输出 4N25MC 晶体管输出 4N26 晶体管输出 4N27 晶体管输出 4N28 晶体管输出 4N29 达林顿输出 4N30 达林顿输出 4N31 达林顿输出 4N32 达林顿输出 4N33 达林顿输出 4N33MC 达林顿输出 4N35 达林顿输出 4N36 晶体管输出 4N37 晶体管输出 4N38 晶体管输出 4N39 可控硅输出 6N135 高速光耦晶体管输出 6N136 高速光耦晶体管输出 6N137 高速光耦晶体管输出 6N138 达林顿输出 6N139 达林顿输出 MOC3020 可控硅驱动输出 MOC3021 可控硅驱动输出 MOC3023 可控硅驱动输出 MOC3030 可控硅驱动输出 MOC3040 过零触发可控硅输出 MOC3041 过零触发可控硅输出 MOC3061 过零触发可控硅输出 MOC3081 过零触发可控硅输出 TLP521-1 单光耦 TLP521-2 双光耦 TLP521-4 四光耦 TLP621 四光耦 TIL113 达林顿输出 TIL117 TTL逻辑输出 PC814 单光耦 PC817 单光耦 H11A2 晶体管输出 H11D1 高压晶体管输出 H11G2 电阻达林顿输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光耦合器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PROTEL99 原理图中光耦817分两部分画,封装怎么画啊,两个元件共用一个封装吗,难倒我了,求高手解答_百度知道
PROTEL99 原理图中光耦817分两部分画,封装怎么画啊,两个元件共用一个封装吗,难倒我了,求高手解答
提问者采纳
画好第一部分后按T、W再画第二部分,画原理图的时候放置该元件如图可以选择第几个来放,注意元件序号要相同。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这是相当于一个封装里有多个元件的情况,如运放。先用运放来说明。一个封装里可能有2个、4个运放,在画原理图时这几个运放可以到到不同的地方,但在PCB却都在一个元件里。能这样的原因是,这些运放在制作原理图时,其引脚是不同的,或不同部件(2个运放即有2个部件),其输入、输出的引脚不同,如图所示。但不同部件的共同引脚是一样的,如电源,图中隐藏了。并且它们都叫U1,只是后面自动加了&:A&,&:B&,如果是4运放,后面还有C,D。现在回到你的光耦。你可以把光耦画成多部件的,但这个和运放稍不同,运放的多部件的图是一样,你这二个部件的图不一样,这个是没关系的,同样你要把这二个部件的引脚编号定好,在原理图时,如果这个光耦是U2,则二极管端叫U2:A,光接收端就叫U2:B。
懂了一点 !不过还是有一点不懂,因为每个元件的属性里面都有一个封装,这样会有PCB中两个封装在里面,
在一些实验室或高要求场合,为了实验人员的安全,一般将实验的输入电源采用1:1的工频变压器与市电进行隔离,这样一来,实验室实验人员无论碰到线路的哪一根线都不会有触电的危险,因为隔离电源与大地是没有连接的。在工业控制设备中,有时候要求两个系统之间的电源地线隔离,如隔离地线噪声、隔离高共模电压等,采用带变压器的直流变换器,将两个电源之间隔开,使他们相互独立。
  在一般的隔离电源中,光耦隔离反馈是一种简单、低成本的方式。但对于光耦反馈的各种连接方式及其区别,目前尚未见到比较深入的研究。而且在很多场合下,由于对光耦的工作原理理解不够深入,光耦接法混乱,往往导致电路不能正常工作。本研究将详细分析光耦工作原理,并针对光耦反馈的几种典型接法加以对比研究。
1 常见的几种...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光耦817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光藕是什么?_百度知道
光藕是什么?
光电耦合器(简称光耦)是开关电源电路中常用的器件。光电耦合器分为两种:一种为非线性光耦,另一种为线性光耦。
常用的4N系列光耦属于非线性光耦
常用的线性光耦是PC817A—C系列。
非线性光耦的电流传输特性曲线是非线性的,这类光耦适合于弄开关信号的传输,不适合于传输模拟量。
线性光耦的电流传输手特性曲线接进直线,并且小信号时性能较好,能以线性特性进行隔离控制。
开关电源中常用的光耦是线性光耦。如果使用非线性光耦,有可能使振荡波形变坏,严重时出现寄生振荡,使数千赫的振荡频率被数十到数百赫的低频振荡依次为号调制。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对彩电,彩显,VCD,DCD等等,将在图像画面上产生干扰。同时电源带负载能力下降。
在彩电,显示器等开关电源维修中如果光耦损坏,一定要用线性光耦代换。
常用的4脚线性光耦有PC817A----C。PC111
TLP521等常用的六脚线性光耦有:TLP632
PS2031等。
常用的4N25
4N36是不适合用于开关电源中的,因为这4种光耦均属于非线性光耦。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电耦合器的用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