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见了一个家族 叫 血祭术家族 需要要一个家族口...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 )、深( )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
)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 ) 守祖训,流风余韵,绵延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家风。
小题1: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萃孚fóu佳恪gé
B.粹负fú佳恪kè
C.粹负fù嘉恪gé
D.萃孚fú嘉恪kè
小题2: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选项是
A.家风是一个影响力和美誉度都好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B.家风即便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
C.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D.家风是最为宝贵的一个家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
小题1: D小题2:C
小题1:试题分析:出类拔萃:形容卓越出众,不同一般。萃:原意为草丛生,引申为同类丛聚,据义定形,“萃”字从“草”不从“米”。深孚众望:使大家信服,符合大家的期望。孚:使人信服,读fú,褒义词。深负众望:指深深辜负了大家的期望。负:辜负,读fù,贬义词。懿行嘉言:指有益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嘉,“美好”的意思,不能写作“佳”。“嘉言懿行”2009年湖南字音题曾考过。恪:读kè ,形声字不能套读。本题属于一题多考,既考字音、字形,又考成语运用。题目新颖,含金量高。小题2:试题分析:一看搭配,A项中 “影响力和美誉度都好” 中“影响力”与“都好”主谓搭配不当;二看语序,BD两项从句义上来语序不当。家风首先应该是家族的必备要素,然后提升为宝贵的精神财富;D项 “最为宝贵的一个家族的精神财富”定语位置不当,应为“一个家族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综合两者,选C项最为恰当。本题选料紧扣热点和经典,出自《光明日报:家风乃吾国之民风》,作者系著名文化学者鲍鹏山。原文是:“家风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深孚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训,流风余韵,代代不绝……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核心的价值。”一题三考,考病句辨析、句式选用和简明连贯。
试题“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主要考察你对
等知识点的理解。
阅读阿来的如花世界(15分)迟子建①阿来与花,是否有着前世的姻缘?至少,我没见过像他那么痴迷于花的男子!我与他多次同行参加中外文学交流活动,无论是在新疆、黑龙江,还是在俄罗斯、意大利或是阿根廷,当一行人热热闹闹地在风景名胜前留影时,阿来却是独自走向别处,将镜头聚焦在花朵上。花儿在阳光和风中千姿百态,赏花和拍花的阿来,也是千姿百态。这时的花儿成了隐秘的河流,而阿来是自由的鱼儿。印象最深的是他屈膝拍花的姿态,就像是向花儿求爱。②未认识阿来之前,读了令他名声大噪的《尘埃落定》,判定写它的人一定是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人。比起他的小说,阿来不高大,但他气质不俗,面上总是洋溢着平和的微笑,走起路来微微踮脚,富有喜剧色彩,整个人就像一首精短的抒情诗,与他热爱的花朵相得益彰。他幽默、睿智、豪爽、率性,与他同行,就是与快乐同行。记得在阿根廷,一个月色很美的夜晚,在一家乡村旅馆里,阿来请全团的人喝酒,他喝兴奋了,歪戴着帽子,拍手舞蹈着,唱起藏族的《祝酒歌》,那是我那一年听到的最动人的旋律。阿来如果不写小说,一定是个出色的歌手。他的歌声深情而忧郁,把我们深深感染了,大家情不自禁地跟着他唱起家乡的歌谣。那个夜晚的阿根廷的月亮,一定成了扩音器,把来自大地的歌声,播撒到了天庭。③阿来是个会享受生活的人。他常带上钟爱的相机,带上书和茶,独自驾车出游。他的博客和微博,像花园,也像森林氧吧,你走进那里,总能看到花儿的影子,嗅到植物的清新之气。他的作品,也是这样的充满了生机,大气而唯美,绝无顾影自怜的小伤感,更无貌似深刻的装神弄鬼。他有一支开阔而富有韵致的笔。众生在他笔下,都是平等的。如果说好小说是露珠的话,阿来的文字幻化成的就是露珠,熠熠闪亮,有着经典的光泽。《尘埃落定》之于阿来,是一顶沉重的桂冠。如果是一个心在庙堂的作家,可能会就此迷路,不知所向,失去创造力。而阿来是个被山峦照耀着的作家,是被河流滋养着的作家,这样的作家,本身就是一座山,就是一条河,在他自己的疆域驰骋,永不疲倦,留下艺术的脚步。所以我们能在《尘埃落定》之后,仍然能听见《空山》的回音,能看见闪光的《格萨尔王》。④阿来出生于四川省阿坝州的藏区,有藏族血统。记得他在墨西哥,为母亲买了一串珊瑚项链。他提着项链对我说,一串好的珊瑚项链,就是一个藏族女人的梦。阿来写过诗,他的话充满诗意。他对藏族的感情,除了融汇到作品里,还体现在他的言论上。记得他写过一篇关于西藏的文章,没有那种强加于人的说教,他褪去了西藏那层“外人”幻想的神秘色彩,还原了一个历史的西藏,现实的西藏,文化的西藏。按照他的说法,就是把一个越来越形容词化的西藏,客观地厘清,成为一个名词的西藏。这样的西藏立场,深刻,全面,充满人性。⑤阿来喜欢读书,今年我们在意大利参加首届中意文学论坛,在听完阿来的演讲后,同样饱学诗书的清华大学教授格非,高度赞扬他的演讲。说从同行者的发言中,能看出他们的边界在哪里,而阿来的却看不到,他是不可限量的。我想,他骨子里流淌着藏族血液,在山里长大,早年有过“游走”经历,对历史有着独到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文学有着自觉的审美追求,的确,他的天空是没有边际的。⑥中国能够真正走向世界的作家并不多,阿来是其中的一个。走向世界,在我眼里,并不仅仅是你的作品被翻译的语种多,更不是你的译本多么畅销。因为在这个时代,那往往是政治的投机或是商业的迎合所带来的热闹。真正的文学,还是有它自己的尺度,有它自己的价值。阿来的作品,因为唱诵着本民族独有的歌谣,因为那股与生俱来的神性色彩,因为作品漫溢的人性光辉,真正代表了中国文学。要知道,不论什么样的出版商,在面对着能给读者带来心灵泉水的作品时,都不会无动于衷的,而阿来的作品就具有这种品格。⑦虽然认识阿来很多年了,但交往并不多。相信他也有不为人知的忧伤,有他的脆弱,有他在文学之路上的困惑和彷徨,那是每个好作家都必然经历的。写他的这篇印象记时,恰好读到阿来写果洛的一篇散文,我非常喜欢其中的这段话:“风景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敞开,逼近,再敞开……然后,是我这个旅行者,以及载着我的旅行工具,从其间一掠而过。风景从身边一掠而过:缓缓起伏的丘岗,曲折萦回的溪流,星星点点的湖沼,四散开去的草滩,还有牧人,和他们的帐幕,和他们的牛羊……再然后,那些风景在身后渐渐远去,闭合,滑落到天际线下。”⑧阿来不知道,他穿行于这样的风景当中时,自己也成为了风景。他的如花世界,在尘埃与云朵之间,如此绚丽!
—选自《中华读书报》;日。小题1:根据全文的内容,概括介绍阿来其人。(80字左右)(4分)小题2:结合文意,根据要求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1)这时的花儿成了隐秘的河流,而阿来是自由的鱼儿。这个句子运用了
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分)(2)阿来的文字幻化成的就是露珠,熠熠闪亮,有着经典的光泽。划线词语“经典”的含义是
(2分)小题3:简要分析第⑦、⑧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3分)小题4: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阿来的如花世界”巧妙道出了作者对阿来其人的总体印象及评价。
B.全文结构安排匠心独运,清晰有序,让读者对阿来的认识由表及里,不断深入。
C.本文熔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质朴平实,篇章隽永,耐人寻味。
D.“他穿行于这样的风景当中时,自己也成为了风景”化用自卞之琳的《断章》中句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阅读《丁香赋》,完成小题。(12分)①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轮美奂。③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簇簇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像的驰骋。④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了,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⑤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⑥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洁,同向春风各自开”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⑦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⑧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⑨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纤细的枝干,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⑩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11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哈尔滨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12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小题1:请给下面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2分)一簇簇的(
)小题2:认真阅读全文,然后从三个大的方面归纳:哈尔滨人为什么喜欢丁香花。(3分)(1)(从①至④段中归纳):
(2)(从⑤至⑥段中归纳):
(3)(从⑦至12段中归纳):
小题3:丁香花在文中有怎样的象征意义(用原文回答)?(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4:如果把标题“丁香赋”改为“哈尔滨人的颂歌”好不好?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5:请仿照下面的句子,选择你熟悉的事物,运用象征手法写一句话。(2分)示例:蜡烛——站得最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苦。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丽的邂逅①我喜欢读书,喜欢到旧书摊淘书。 ②那是一个深秋雨后的傍晚,在路边一个不起眼的书屋里,我随意地在杂乱的旧书摊上翻寻着。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林清玄散文》跃入眼帘。我赶快把书抽出,店里的书可都是二手书,基本上都是单独一本。 ③ 这本书是1996年1月第三次出版的,一幅抽象的图画连贯着封面和封底,黄色白色相间的扉页上录有林清玄先生的经典语句。句子左下方的页脚处,有几个竖写的蝇头小字:“慧藏书96.5.26”.整本书除了书脊上下两端有些微的破损,没折叠,没涂画,像新的一样。 ④一个个或月光流泻、或雨打芭蕉的夜晚,我倚在床上,追随着林清玄先生的脚步,锦绣山河、风土人情、异国风光、人情冷暖、小人物的生存和命运……这一切充实、温暖和美丽着我的心灵。“一株草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有了亲自种的心血,就高贵起来。”“如果树是生命,果实就是它的心。”细细聆听先生的心灵独白,轻轻吟诵先生的絮语箴言,一脉温情和馨香弥漫了整个心田。这些篇章大部分是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结晶,十多年后被这个叫慧的女孩珍藏,女孩珍藏了十多年后变成了我枕边的读本。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缘分吧,素未谋面的美丽邂逅。 ⑤掩卷沉思,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 ⑥都说字如其人,她是不是如她的字一样娟秀、精致和美丽?页脚签署的这个日子对于她有什么特别的纪念吗?我猜想:她必定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女孩,是一个碧玉闺秀,因为喜欢读书的女孩典雅、娴静。古时评判美女的一个标准就是诗词为心,兰心蕙质。我仿佛看见轻风微拂中,淡淡斜阳下,一个明眸善睐的少女沉醉于书卷中,不时浅浅地笑,融入时光深处。一个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书本上的人,除了纪念这个日子,说明书的出处和归属,更有一份喜爱和珍藏在内。这么多年,这本书还保持完好和整洁也说明她对这本书是多么的爱护和珍惜。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十年足以翻天覆地。但是,生活越来越富裕日子越来越美好的时候,她为什么忍心把喜爱的书遗弃?一起遗弃的可能还有别的书吧?是乔迁新居吗?如果乔迁新居也不差这一本书的方寸,对于一个喜爱读书的人来说,不管走多远,书籍都是不舍的伴侣,精神的家园。十多年的光阴,有多少的尘俗和烟雨,再靓丽的青春也难以抵抗岁月的侵蚀。这个叫慧的女孩也应该不再年轻了,曾经的梦想和追求也许被折断了翅膀,在生活的磨砺中,原本纯洁、满怀憧憬的心灵是不是随着网络快餐文化的盛行、社会的浮躁和功利,而变得越来越荒芜和浮躁? ⑦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个不起眼的书屋,一本写着藏书人名字却被遗弃的好书,一段人生和当今文学的现状,使我思绪万千:今天,有多少人还会静静地捧读一本书?有多少人还会孜孜以求三国水浒西游记和金陵十二钗? ⑧这时候,我耳畔向起了温总理感人肺腑的声音:“读书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⑨那个深秋雨后的傍晚,一段美丽的邂逅,充实、温暖和美丽着一个个夜晚。但此刻,我甚至宁愿我没有得到这一本书,宁愿这本书一直珍藏在慧的书架慧的心中……
小题1:作者为什么把在旧书摊上淘到一本书称作一段“美丽的邂逅”?(3分)
小题2:结合下面句子中划线的文字,从语言角度品析作者是怎样表现“邂逅”的美丽的。(4分) 一个个或月光流泻、或雨打芭蕉的夜晚,我倚在床上,追随着林清玄先生的脚步,锦绣山河、风土人情、异国风光、人情冷暖、小人物的生存和命运……这一切充实、温暖和美丽着我的心灵。
小题3:读第⑥段,说说作者在“掩卷沉思”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并概括情感产生的原因。(4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句以两个“宁愿”表达了作者的愿望。请结合文章的主旨,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愿望。(3分)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家族o传承 | 家族衰败史:一个家族需要一个得力卓越的领导人
核心提示: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后人没有能扛起统领家族的人才。“无论是家族、企业家阶层,还是知识阶层中,家族衰败的征兆之一,是一个家族没有一个得力卓越的领导人。如果家族丧失...
【导读】每一个家族的接班与传承,在目前的阶段,都无法判断能走多远,能否富过三代。时间太近,再过20年、30年,乃至半个世纪,或许方可清晰。华人财富家族经历的衰败,原因各不相同。正为接班传承焦虑的国内企业家,或可从中借鉴一二。
山西海鑫集团董事长李兆会遇到了大麻烦。他父亲李海仓交给他的海鑫钢铁传出负债百亿元。
2003年,48岁的李海仓遇刺身亡。他身后留下的是多达数十亿资产的家族企业。22岁的儿子李兆会不得不中断学业,仓促接班,成为李氏家族的第二代掌门人。接班后,李兆会把父亲的左膀右臂调离权力核心,排挤出局,包括他的叔叔。大权独揽之后,这位胖乎乎的年轻人,年轻气盛,对父亲的产业并没有太多兴趣,更不愿意呆在并不发达的山西省闻喜县老家。他不再固守以钢铁为本的海鑫,而是抽出海鑫钢铁的利润,四处出击,在资本市场玩得不亦乐乎。
至少从目前看,李兆会的接班并不成功。他是否有智慧化解危机,成功突围,仍需时日检验。
虽与李海仓因突发事件离世不同,大多数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身体仍健康,但都步入衰老阶段。接班,已迫在眉睫。许多知名企业家都在培养儿子或者女儿担任高管,乃至总裁,当然大权仍握在父辈手里。
每一个家族的接班与传承,在目前的阶段,都无法判断能走多远,能否富过三代。时间太近,再过20年、30年,乃至半个世纪,或许方可清晰。
晚清的最后十年,出现了众多实业家,发展至民国,更加壮大。遗憾的是,在战乱、动荡之中,这些知名企业多在第一代覆亡,即便成功传至二代,例如无锡茂新面粉公司的荣毅仁,也因随后的政治变幻,失去了企业和财富。无论是传承成功的案例,还是传承失败的案例,都不存在。
倒是那些出走海外,在艰苦卓绝的东南亚、香港环境中打拼出来的华人企业家,历经一百多年,既有传至二代、三代乃至更多代的家族,亦有在传承多代中逐渐衰落的家族。从他们那里可寻找到财富家族传承的华人经验。
衰落的东南亚“四大天王”
20世纪初始,东南亚华人企业家中,有“四大天王”,分别是陈嘉庚、黄仲涵、陆佑和胡文虎。在中国,四人以陈嘉庚声名最隆,主要是他创办了厦门大学,影响至今。而当年缔造的商业王国,在他有生之年即已衰落,未能传承。不过,他的女婿李光前独立创业,大有超过岳父的势头,现已传至三四代,仍是新加坡的显赫家族。而黄仲涵、陆佑和胡文虎三个家族,都经历了多代传承,不过其家族均已衰败。
黄仲涵被视为张弼士之后而早于陈嘉庚的一代巨商代表。他的父亲黄志信是“创一代”,1866年在爪哇创立建源公司,在中国和印尼之间做特产贸易,后成为较大的商人。黄仲涵继承了父亲的公司和财富,投入大量资金发展糖业,引入现代设备,聘用西方管理人员,迅速成为一代“糖王”。此后,他又进军银行业和航运业。
1924年,58岁的黄仲涵病逝。他妻妾成群,子女众多,多达数十位,最小的儿子在他去世后方才出生。在选择接班人的方式上,黄仲涵效法父亲。当初,黄志信选择黄仲涵接班,但对其他儿子给予了可观的遗产。黄仲涵同样选择了两位儿子进行培养,分别是黄宗宣和黄宗孝,另有6个儿子可以参与家族企业,其他儿子则获得了数额不菲的一笔遗产。
不过在公司面临困境之际,黄宗宣主动退出家族企业,打击了家族信心。更致命的是,1950年,家族企业的掌舵人黄宗孝因心脏病突发病逝,时年仅45岁。此时,黄氏家族尽管家大业大,却无人能扛起整个家族的重任,导致家族成员分崩离析,各自为王,犹如春秋战国之状态。自此,传承百年的大家族正式解体。
著有《家世—百年中国家族兴衰》一书的学者余世存接受采访时,分析大家族衰亡,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后人没有能扛起统领家族的人才。“无论是家族、企业家阶层,还是知识阶层中,家族衰败的征兆之一,是一个家族没有一个得力卓越的领导人。如果家族丧失了主心骨,这个家族离崩塌也就不远。”华人向来喜欢儿孙满堂,但同样可能都不成器,造成分裂。
相较于黄仲涵,陆佑家族如今仍存在,不过已是没落的贵族。陆佑在东南亚从苦工做起,稍有积蓄,买下一座废弃的锡矿,开采锡矿石,从此发达,他也因此成为一代“锡矿大王”。此后,他的商业延伸到金融、地产、航运、种植和电影等。待到1917年他去世之时,遗产多达两千万元。
1989年《陆佑纪念画册》出版,当时的香港大学校长王赓武在画册上题词祝贺道:鹤呜声闯仰殷商,山锡开源椽采浆。陆海潘江才早著,佑贤辅德义恒彰。华民中土同钦敬,侨士南洋共辉光。先后令名垂港粤,哲人风范永流芳。足见陆佑的影响力。
陆佑去世后,儿子陆运涛执掌,接管新、马等地的机构。1950年代,陆运涛创办电影制品厂,成立“电懋”公司,开创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张爱玲也曾为其写剧本。陆运涛也因此被人们尊为一代影王。不幸的是,1964年,陆运涛和公司高管所乘飞机失事,全部遇难。“电懋”遭受重创,一蹶不振。
到第三代陆容章执掌家族,仍有产业,但规模较小,已不能与香港大佬相提并论。传承至此,陆家虽衰落,愈发对慈善有兴趣,不断捐助教育和医疗等。百年前,陆佑曾为香港大学捐助百万元,港大为投桃报李,建造一幢钟楼,命名为“陆佑堂”,并在建筑物前竖立一座陆佑铜像。
胡文虎相对于前几位,更为年轻,在民国史上曾活跃过。他是“万金油大王”和“报业大王”。在继承父亲的一个中药店铺子后,胡文虎在缅甸仰光发明了虎标万金油,行销东南亚。即便是1929年全球经济大危机,胡文虎的万金油事业不仅毫发无伤,在和西药的争夺中,反而赢得更多市场。接着,他又创办了以《星岛日报》为代表的系列报纸。
1954年,胡文虎病逝,女儿胡仙接班。胡仙精明强干,将父亲开创的报业王国获得第二春。她的财富一度达到50亿港币的巨富量级。到了1980年代,她不再固守家族产业,而是大规模进入地产业。奈何地产业云谲波诡,香港金融危机频频,胡仙毫无觉察,一次次被套牢,深陷巨额债务危机。
尤其是1997年金融危机,胡仙负债更巨,不得不一次次出售旗下的报业。更为悲惨的是,1998年,她不得不将祖传家业虎豹别墅拱手出售给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虎豹别墅位于香港岛半山大坑道,1935年由胡文虎建造。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胡仙1972年在香港成立胡文虎基金会,又于1993年在福建成立胡文虎基金会,即便家族企业和财富衰落,仍有连接社会的渠道。
远去的香港四大世家
在香港,一百多年来,亦可分为“世家”和“新富”两大类别。诸如李嘉诚、李兆基、董浩云、霍英东等大家族,皆为新富。更早前,即1840年之后开埠,香港逐步发展出四大家族:何东(何启东)家族、许爱周家族、李石朋家族、罗文锦家族,如今被称为“四大世家”。他们的财富、知名度和影响力已无法比肩新富。
这四大世家,罗文锦家族为律师世家,并非财富家族。其中,以何东家族最为繁盛,为一代首富。何东乃是欧亚混血,先是任职怡和洋行华总经理,及后创办何东公司,投资地产业致富。何东采用了遗嘱继承法,众多女儿只获得少量的遗产,主要遗产由两个儿子何世俭与何世礼继承。何世俭及其儿子何鸿章一脉默默,倒是后来传出何鸿章与儿子反目、对簿公堂,为更多人熟知。何世礼曾主动放弃英国国籍,而加入中国国籍,在国民党军队从连长干到1949年的联勤代总司令。1962年何世礼以二级上将退役,到香港接手家族产业,接掌何东旗下的《工商日报》。何世礼之子继承了《工商日报》,此后成立家族基金会,推广佛学。
如今,何东家族的后人,均退出众人的视线。不过,何东的侄子何鸿燊则成长为港澳的巨富。不过,这已不能算作何东家族了。
许爱周是船运巨子,香港四大船王之首,后创办中建企业,进军房地产业。1966年去世后,其家族企业和财富分别由长子歧伯、次子士芬、三子世勋继承。许歧伯和许士芬分别于1973年、1989年去世。家族产业交由三子许世勋管理。许世勋的儿子许晋亨更加有名,并非企业做的多大,而是曾与刘嘉玲热恋,后娶何超琼,离婚后再娶李嘉欣。
许爱周高明的是,他采用了家族信托管理模式,子孙都没有直接分到遗产,每个月都从信托基金领取生活费,即便是许晋亨也不例外。这就让家族财产不至于因子孙众多而分散。家族后代即便不再有大的发展,也仍是豪门。
知道李石朋的似乎不多,但知道东亚银行的多,这家香港最大的华资银行就是李石朋和两个儿子(李冠春和李子方)一起创建。
到了第三代,李冠春的儿子李福树是港英政府立法局、行政局议员;李福善是香港高等法院的首位华人法官,并参与起草香港《基本法》;李福兆牵头成立了“远东证券交易所”,被誉为“香港联交所之父”。李子方的儿子,李福和成为香港赛马会首位华人副会长,李福逑也成为首位担任社会福利署署长的华人。
到了第四代,特区政府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和特区立法会议员、香港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是亲兄弟,而特区终审法院首席大法官李国能则是他们的堂兄弟。李氏家族一门三杰,横跨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领域,令其他家族望尘莫及。
这个家族此后更多进入政界,因此被视为香港的“肯尼迪家族”。不过,在商业领域,建树不多。
除了逐渐远离公众的这几大世家之外,还有在何鸿燊之前的一代赌王傅老榕(真名傅德用)。他一度经营澳门赌业超过20载,赚得极多。不过在1961年,在赌业上,傅氏家族败给了联合起来的何鸿燊与霍英东等人,自此离开赌业。
赌业之外,傅老榕和儿子一起进军地产业,创办了富丽华酒店。1960年病逝后,儿子傅荫钊接掌家业。如今,这个家族已由第三代傅厚泽负责,他在1997年金融危机的前一刻,将富丽华酒店以69亿港币的高价出售给了丽新集团。不过,这个家族已无多少产业,傅厚泽做的事情也不过是炒炒二手房,在商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弱。
凋零的美国华人巨富
除了东南亚、港澳华人聚集区,欧美等地极少有华人财富家族。在美国,知名的华人企业家有王安、王嘉廉、杨致远等人。这三人都是白手起家,公司业务都与电脑有关。王嘉廉和杨致远的结局类似,都是在董事会竞争中被迫离开,尽管失去了企业控制权,但他们的财富都在十亿美元以上。
唯独王安走得最远,他创办的王安电脑公司,一度让IBM畏惧。王安也一度成为美国第五大富豪。不过,在选择接班人问题上,王安并没有像美国人那样,而是典型的传统中国人思维,他选择了儿子王烈接班。
因为父子的刚愎自用和自我封闭,当初跟随王安创业的元老纷纷离去,元气大伤。王烈则无法重组精干的管理团队。雪上加霜的是,王烈能力平平,执掌企业后失误频频,由他带领的王安电脑公司一败涂地。仅仅接班一两年,王安电脑迅速进入巨亏状态。1989年9月,病危之中的王安,不得不亲自宣布王烈辞职,另请高明。1990年王安去世后,王安电脑申请破产保护。
如果王安选择更懂市场的职业经理人接任企业管理权,儿女接掌股权,其企业和家族的结局可能都要改写。
中领院透视:
纵观历史,古今中外有无数企业历经商战血雨、树立于行业之巅,留名青史最终却又逐步陨落。究其原因最终都逃不过——家族继承与接班。
在每个公司发展的背后,总有一位领袖人物,他的作为引领了企业的方向,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未来。一位久经商战的企业家或许能在当时复杂的战事中取得胜利,但他却无法保证未来的“元帅”仍能依仗他的威武、战术取得未来的胜利。
对于企业接班,每位掌门人均有自己的答案和解决方式。但不论方法如何,只有提高接班人自身的本领、激发接班意愿或许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文章来源:中国慈善家)
<a href="/news/show-5411363.html" title="员工餐厅茶水间创意设计大赛&#8226; 员工餐厅茶水间创意设计大赛<spa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诛仙装备血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