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傈僳族歌曲原汁原味的商铺。。谢谢。还有傈...

2016僳僳族刀杆节,2016僳僳族刀杆节什么时间举办呢?2016僳僳族刀杆节地点在哪了?3158展会网为你提供2016僳僳族刀杆节的相关介绍。2016僳僳族刀杆节时间:日(每年正月十五日)2016僳僳族刀杆节地点: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傈僳族刀杆节,傈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日,云南省泸水县申报的僳僳族刀杆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刀山,下火海"是刀杆节中主要的习俗表演活动,刀杆节,相传是纪念一位对傈僳族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
明代兵部尚书王骥受朝廷派遣,率兵马到云南边陲傈僳族居住地区部署军民联防,平息叛逆,收复被侵占的土地,在当地百姓的配合下,赶走了入侵的敌人。为了使边境民富兵强,他带领傈僳青年习武练勇。后来皇帝听信谗言,毒死王骥。傈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刀杆节,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
如果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追究其法律责任!
展会时间: 至
展会时间: 至
展会时间: 至
展会时间: 至
展会时间: 至
扫!看最新展会动态
服务号:Zhanhui023
订阅号:3158展会网傈僳族情歌
演唱后傈山娃组合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当前位置:&&&&&&&&&正文
德昌县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
日 09:16&&&&作者:王勇&&&&来源:德昌农业科技网&&&&
  傈僳族因所穿麻布衣服的颜色不同,分为白傈僳、黑傈僳和花傈僳。德昌傈僳族为花傈僳,主要分布于金沙和南山两个傈僳族聚居乡,因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被誉为保持最原始风情的傈僳族分支。
  傈僳族原生态歌舞、服饰、婚俗、阔时节、口弦、葫芦笙、火草织布技艺、民间文学等等,都是本县最具民族特色的极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一不闪烁着德昌傈僳人民的睿智光芒。目前,德昌县已成功申报了5个省级(另外还有4个已进入省级名录推荐名单,正待公布)、8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3个省级、8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6月,德昌县傈僳族服饰、刺绣、葫芦笙三个项目亮相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为2万多平方米的博览展区内展出的90项国际非遗项目以及1300余项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备受世人关注。
  2010年8月德昌县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葫芦笙演奏参加了第六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备受游客青睐。
  日至6月11日,德昌县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参加第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演,傈僳族文化再一次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傈僳族保留至今的手工织布。左文孝摄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傈僳族服饰
  德昌傈傈人从前穿的自制麻布衣(俗称“火草衣”)。男子头上包缠青布“葫芦”帕,着偏襟短衫,衣长至脐,裤长过膝,腰系麻布带,外罩一件无领无袖的山羊皮褂(冬天增加一件用羊毛捻线织成的上衣)双脚缠青布(带)裹腿。成年妇女头上包缠青布帕,帕宽尺许,纹呈“人”&字,盘大盈尺身穿花领偏襟绣花窄袖上衣,衣长过膝;裙多皱折,长至脚踝,裙边绣数行水波纹(俗称“火草裙”);腰扎一条用羊毛编织的红腰带,带宽5—6寸。小孩不分男女,幼时只穿上衣。年龄稍大才穿裤(裙)。男女老幼均赤脚,夜间傍火塘而眠。德昌傈僳服装多用自织的布(俗称“火草布”),系将自种的火麻以及于山坡采来的火草,分别捻成线,再用织布架自编成布。男装多为本色(白色),稍加绣饰;女装则精心搭配彩线,挑花刺绣,主要绣饰衣领、衣袖、裙子脚边、背裙、盖头和挎包(傈僳语叫“腊表”)。绣的花样有:三跳针、羊蹄叉、波浪花、八角花、小虫连串、树林、蝴蝶花、小动物等,图案古朴大方,色彩艳丽。腰带织成后,用野生大血藤、倒钩刺果煮染成血红色,衬以黑纹路,独具特色。傈僳人无论男女老幼,外出均挎一只白底绣花布包,包为方形,长宽尺许,十分美丽。家中所有成员的衣服穿戴,均由妇女编织、缝制。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嘎且且撒勒舞
  “嘎且且撒勒舞”傈僳语意为来跳美好的舞蹈。相传是由72种曲调组成的72种舞蹈。傈僳人但凡祭庆典礼、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庆贺丰收和战争、祈祷神灵,或男女青年相聚,都跳嘎且且撒勒舞,充分展示了傈僳人热爱生活,以及丰收的喜悦,节日的欢乐,男女间美好的爱情和战争胜利的狂欢等等。嘎且且撒勒舞又是傈僳青年男女表达情爱,建立个人关系的重要媒介。但原则上是点下包谷到收成之前是不跳欢庆舞的。
  嘎且且撒勒舞包含很多种不同曲调、不同内容和形式多样的舞步,往往是一曲接着一曲,连续不断的跳完为止。主要有《衣采拜华》、《七古尼查》、《匡娃娃》、《拉不拉呆呆》、《马噜塘嘛更夺呆》、两脚、三脚、四脚舞等等。
  德昌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的跳法是:数人或数十人拉圈或两排相对,以吹葫芦笙作跳舞曲,同时也起着指挥的作用。起跳时,均以慢动作《鄂且》作起势,然后由慢到快转入各种曲牌的舞蹈,一般是女的先跳,然后男的在外围观察,看好同辈的女伴再插进队列中拉手共跳,若是同性别就不论辈数高低均可拉手共跳。结伴领队有一定规矩,如兄弟姐妹不能排在一起,辈份不合者不能紧挨,凡关系不合规定者中间一定要插入两男和两女隔开。表兄妹姐弟可以随意结队。&婚丧有专门曲调,女的先跳。选择专人参加。如婚礼中领舞由领亲调伴奏,仅限领亲有娃拿扒和送亲的几位女伴跳。领亲舞节奏缓慢,舞步轻盈、充满依恋之情,再跳合拢舞,节奏明快,脚有力,以示团结、强盛。整个领亲舞共跳三次。婚礼时顺时针三圈,意是送走不好的东西,然后才重三圈,将不好的踩死踩扁。请拜仪式完后,打跳开始前还须重复一次,之后才是集体舞蹈。
  丧舞有父母的不能跳,逆时针三圈,再顺时针三圈,其后外面的人才能加入其中,前面凄冷,意思是在世时养儿育女,人死后唱歌流泪,比赛跳,男女方家里的人比赛跳。
  傈僳族的舞蹈并不是随意就可以跳的,跳舞的时间只能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半到次年的二月末的这七个多月的时间里,种下包谷以后就不能跳了,跳的时候要在七月半祭祀以后才能跳。
  舞蹈的动作挖苕、扳包谷、摘东西、纺麻……这些是来自于生产劳动;撵麂子、鸟儿喝水、等又来自于狩猎;哐娃娃、团结舞、找朋友等动作又来自于生活……
  德昌傈僳族的原始歌舞嘎且且撒勒以群体性的群众表演为表现形式。参加跳舞的少则几十上百人,多则千人以上,而舞蹈动作则以操练式、模拟式为表现,原始舞蹈的特征十分显著,艺术气息和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伴郎、伴娘与新郎、新娘同宿一床。刘宁岷摄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傈僳族婚俗
  德昌傈僳族传统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允许男子入赘女家,本人及所生子女均不改姓。缔结婚姻首先满足“姑表亲”,即姑娘家的女儿必须首先嫁给舅舅家的儿子(俗称“逮猪份子”),其次,堂“姑表亲”和“姨表亲”,时兴“掉换亲”。因此,无婚姻自由可言。傈僳族民谚:“嫁猪随猪,嫁狗随狗,嫁给石头坐地守。”“姑娘菜籽命,撒在哪里哪里生。”因此,妇女受害尤烈,婚姻悲剧屡屡发生。旧时,寡妇再婚,须按亲疏顺序择人“转房”。无“转房”对象的,才允许另嫁,但男方须给女方原夫家一件布(俗称“奶母布”),以作补偿。儿子结婚后另建新屋,同父母分开居住;幼子或独子才留在父母身边,并继承家产。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旧的婚俗逐渐被新风尚替代。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知识得到传播,傈僳人近亲婚配得到控制。现时,傈僳族的青年男女基本上已经是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建立家庭。
  德昌傈僳人婚嫁礼仪,至今保留下极富情趣的民族特色。每年农历三月至八月,因忙农事无暇娱乐,更不举办婚事。说亲、订亲日期,一般都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以后(忌在七月、九月、冬月等单月进行)。不兴媒人,不讲究彩礼,通常由男方父母(或哥、姐)出面去女方家说亲,仅赠送糕点、挂面之类微薄礼品。若女方家同意联姻,当即收下礼物,并将女儿的生庚、属相告诉男方家。婚期多定在腊月至次年二月。
  领亲前,男方家请两名男子作证婚人(傈僳语叫“娃拿扒”)主持操办婚礼。同时,请一位辈分高的老人(傈僳语叫“阿巴莫”)&在领亲前祝告家神、祖先,为娃拿扒各挎上一条麻布,作为领亲人的标志。娃拿扒带上两名小助手接受新郎一拜之托,带上一小截羊腿骨启程。四人来到女方家,先将那截羊腿骨交与女方家,表示“婚事既成,绝无反悔”。接着,女方家请的一位阿巴莫对女方家家神、祖先念诵祝福语,并为娃拿扒各挎上一条麻布,将两条麻布交叉、打结,表示承诺领亲。之后,娃拿扒与女方家邀来的女歌手(傈傈语叫“嘎妈”)对歌。嘎妈高唱《婚姻调》(傈僳语叫“夫嘎”),诉说父母养育女儿的艰辛;自谦新娘年幼无知,不会理家,托咐男方体谅,耐心开导,多加关照等。娃拿扒以歌作答,晓以理,动以情,劝慰女方家的人放心,让姑娘出门。双方有问有答,层层深入,生动感人,句句显示歌手的机灵和智慧。对歌结束,娃拿扒与女方的伴郎、伴娘(一般是新娘的姨婊、姑爹或姐姐、姐夫)和姐妹在堂屋里跳罢《送亲舞》,然后领新娘出门。傈僳人婚嫁历来简朴从事,男方不给聘礼,女家不给陪奁,女儿的嫁装,仅仅是一件长布衫、一张长布帕,家境好的陪送一床被盖。
  女方家请的葫芦笙手一路吹奏《送亲调》,引着送亲客转山绕水缓缓前行,队伍浩浩荡荡,热闹无比。途中,嘎妈与娃拿扒即兴对歌,唱旅途的艰辛,赞新人的能干,借诙谐、调侃遣去跋涉的劳顿。经过三次休息,来到男方家附近。男方家派出葫芦笙手吹奏《迎亲调》前来迎接。新娘进屋前,伴娘、伴郎和送亲姐妹赶快将所带被盖高擎四角遮护新娘,此时,男方家的人抓些羊粪丸撒去,以示驱走贫穷和疾病,让新娘带来一生幸福和吉利。新娘进屋后,新郎及其家人暂不露面,意为可避免婚后相处不和睦。送亲仪式以娃拿扒和女方伴娘、伴娘带领大家在场坝上跳《领亲舞》后即告完成。
  傈僳人的婚宴简朴、别致:在地坝上摆四块劈柴当坐凳,中间散放些青松针为饭桌。待九碗菜上齐后,新郎先来席间叩谢双方的老辈;双方的父(母)作为亲家于席间正式见面。晚上,在堂屋里举行拜堂仪式。
  新人拜堂,称为“请拜”。赠送新人礼金,叫做“丢拜钱”。谁先谁后,依照辈份高低进行;赠多赠少,绝对无人计较。喝了小助手敬的酒,祝新人永世没有口角;活到头发雪白,活到两眼细小。贺亲的客人丢完“拜钱”,阿巴莫给新郎、新娘吃“结合酒”(傈傈语叫“知四巴”),念祝福语:“对门流出一股银水,这里流出一股金水,金水银水合上了,养儿育女,有吃有穿”。
  “请拜”完毕,娃拿扒给新郎、新娘起新名(傈僳语叫“夫米咪”),表示新生活的开始。在场的人接受娃拿扒分赠的熟羊肝颗嚼食,一边听他起新名,直到认为起的新名合意了,便齐声欢呼“嚓喔——”“嚓喔——”表示赞成、通过。从这时起,新郎、新娘不再用原来的名字。起了新名,婚礼结束,男女双方客人齐聚场坝上,围着大堆篝火跳《山羊、绵羊合拢舞》。舞步欢腾,气氛热烈,往往通宵达旦。
  结婚当晚,新郎、新娘同屋“不同房”,须由伴郎、伴娘相陪,同宿于新房内。次日早饭后,新人带着男方家未成年的弟、妹上山放羊,伺机避开弟、妹,自寻僻静处亲热。婚后三天,新娘回门。一般当日返回,路程远的,可留宿两夜。
  阔时节傈僳族少女正在进行梳头比赛。&赵泽卫摄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傈僳族阔时节
  僳僳族阔时节是傈僳族传统节日。傈僳族语音译,意为新年歌舞节、年节或春节。但是各地节期不一,云南省华坪县等众多傈僳族聚居地的阔拾节是公历12月20日起的半个月,而四川省德昌县傈僳族的阔拾节由于封闭,又少受外界影响,仍保留着正月初一至十五这个时间,节期与汉族的春节统一,习俗极传统。腊月十五之后,各家各户一般按测算好的吉日开始扫尘,砍几株株木树枝叶,把屋里屋外扫得干干净净。而房屋周围的坝子、苞谷楼下则二十九日下午必须将垃圾扫成堆。腊月的三十这一天一早,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弥漫在烟雾里,人们都在烧扫尘堆积物。据说这个时候的烟雾会熏瞎老鹰的眼,新的一年家里的鸡不遭老鹰袭击。
  节前必须把衣服洗完,于是在腊月里,村寨旁的沟溪里便到处是洗衣的傈家女,只见她们用脚踩着衣裙,虽洗衣却仿佛在跳舞,双脚有节奏地舞着,而旁边木栅栏、树枝、石上则晾晒着五彩缤纷的衣物,这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年三十这一天衣物不能晾在自家房前屋后,意为新的一年鸡不被老鹰叼,人一年四季不得病。不洗衣被认为不吉利。小孩子年三十前则到山坡上去采摘松毛,要选黄绿色长得好的松针,越好表示来年庄稼越好。年三十祭祀活动极为复杂,白天要上山寻一树,在树下杀公鸡祭神,若离家远,则一般要在树下将鸡煮好背回让全家团年时吃。
  饭前用猪头祭祀,饭后再烧猪头炖。之后贴专门制作的有孔的红纸祭祀,先天地、再家神、老人、门神、灶神、羊圈、苞谷楼、蜂桶、柴堆……祭祀完毕,收拾屋里屋外,特别要将乱绳理顺,意为新的一年里免遇蛇。晚上准备好松明、松毛、水之后,人们就可串门聊天闲耍了。初一早上,天不亮大人就悄悄收拾起床,不惊动他人。先在屋顶上撒松毛,再烙糯米粑,在老人灵位上放上糯米粑,然后鸣枪、放鞭炮,迎接去世的老人回家,在屋外烧香纸祭族中死去的孤寡老人。傈僳族是狩猎民族,尊崇猎狗(他们称为“撵山狗”),饭前要先喂猎狗,喂时放上糯米粑、肉、大米饭,看猎狗吃啥就表示新的一年主人家里的这一物丰富,吃不完。之后,人才开始以地上的松毛为桌开始吃饭,要长辈先吃,吃饭必须先加三次饭后才能泡汤,据说不然出门遭雨淋。这一天是傈寨中最热闹的,女子早上就举行梳头比赛,之后就织布比赛;男子则撵山(狩猎)比赛,由于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的实施,今天撵山比赛没有了,可男子仍多要举行打靶比赛;小孩则以打弹弓、做游戏为乐。初二一早,村寨里到处可见背背篼的人,他们背着糯米粑、腊肉等去拜年,拜年对象主要是女方娘家父母等。初二至初六是傈僳族走亲访友的日子。初六白天洗衣、找柴,晚上烧猪脚,祭祖先。初七这一天太阳未出来时要举行送神活动,要祭锄、刀等生产工具,祭后才开始使用。正月十五,祭献猪项圈,祭献家神大地等,阔拾节结束。
  嘎且且撒勒舞。&左文孝摄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傈僳族葫芦笙制作技艺
  傈僳族葫芦笙的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四川省德昌县金沙乡和南山乡是葫芦笙制作技艺水平较高的村寨。
  傈僳族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等都离不开葫芦笙。德昌傈僳族妇女喜欢弹口弦,男子喜欢吹葫芦笙,葫芦笙多为自制的五管葫芦笙。制作葫芦笙的主要工具为几把专用刀具,原料包括黄竹、泡竹、空心竹、葫芦、黄蜡等。制作过程主要有摘葫芦、砍竹子、削竹制管、制作舌片、加工葫芦笙斗、粘管、配上增音器、调音等工序。
  省级非物质遗产推荐名录——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
  德昌傈僳族自织的布俗称“火草布”,系将自种的火麻以及于山坡采来的火草,分别捻成线,再用织布架自织成布。其间,要经过割、晒、淋、泡、理、漂、绕、纺织等20多道加工环节,每一道工序都是靠她们的双手亲自来完成。
  每年的六、七月间,勤劳的德昌傈僳族妇女们便三五成群地上山采撷大山深箐里的野生火草的叶片和割火麻杆。回到家后,将野生火草的叶片洗尽稍焐,剥下叶片背面的白色外皮搓成线,绕成团,叫火草线。把麻杆泡水剥下外皮后用自制的木头纺线机纺成线,绕成团,叫火麻线。备织布时用。
  德昌傈僳族传统的火草织布方法是用简易的自制织布机来编织,这种织布机操作起来简单方便,用这种织布机可以织出单层和双层的布料,也可以织出带斜方格的图案、带花边的腰带,但火草布一般采用单层且不带图案的织法。在织布前傈僳族妇女总要三五成群地约好,相互配合拉好线,拉线方法的不同可以决定布料的单双层和长度宽度,一般每匹布要拉十多抱长(成年人两手向身体两测平举的长度为一抱),宽度可以放一百多股线;然后把这些线一对一对穿过织布机子(傈僳语:耶喃),穿法的不同可以决定是否有方格图案和图案的大小多少;最后把线的两端固定在柱子等东西上,把织布机挂好就可以开始织了。
  织布时,织布者坐在机子前用脚踩动脚下的竹板,竹板会带动机子一上一下把穿好的线平均地分成整整齐齐的两份,这时织布者就把线放到中间然后再踩一下竹板就算织好了一道。火草线和麻线交织穿插使用,布是由火草线和麻线织成的。如果要织带花纹的布,此时只要加上一些不同颜色的线就可以织出带花纹的布匹了。为了使放好的线更紧,傈僳族妇女用竹片或光滑的木片向放线的方向反复用力,有的家庭还配备了用几百根细竹片密密的像算盘一样的竹盘子(傈僳语:耶玛),使用前也把拉好的线先一根根穿过去,每织一道线用它来加紧一次,用这种工具织出来的火草布又美观又结实,而且省时省力。一般有经验的傈僳族妇女织一匹火草布只需要两三天的时间。
  织好火草布后傈僳族妇女们会根据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火草布上染上各种颜色,绣上美丽的花纹,做成像彩虹一样的腰带;纳千针引万线,做成像白云一样的白褶裙;在上面绣上美丽的花草万物,做成傈僳人永不离身的花挂包。
  过去朴实善良的傈僳族妇女姐妹们在农闲的时候聚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交流织布的手艺,不断进行创新与改进,现在有些地方的傈僳族妇女还学会了不用工具徒手织火草布的方法。(&文/王勇&)
  葫芦笙吹奏。&张奕新摄
  傈僳族少女服饰。&左文孝摄
【责任编辑:】
在武汉海昌极地海洋公园里有这样一对母女“美人鱼”。&
| 凯风网版权所有傈僳族节日 傈傈族各地的阔时节有什么不同
栏目:&>&&>&
傈傈族各地迥异的阔时节
“阔时节”是傈傈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而在傈傈族又因地域及人文环境的不同,各地傈傈族的“阔时节”时间也有所不同。“阔时节”在傈傈族文化中起着很重要的传承作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傈傈族各地迥异的“阔时节”。
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五到第二年正月初十这段时间内,前后约有一个月。这期间正是樱桃花开的季节,所以每年樱桃花开时就是傈僳族过年的日子,也就是傈傈族的“阔时节”。
过“阔时节”目的概括起来有四:一是拜天拜地祈求保佑;二是祭祖祭宗,祈求赐福;三是求达各玛(三角架)保护,驱赶天神地鬼;四是求天地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就是阔时节的来历。
节日前,傈僳人家宰猪杀羊,酿制水酒,做好玉米耙耙,互相馈赠,视求新年丰衣足食。青年人则在村头寨场扎彩门,围起活动场。节日这天早上,各家各户争先采来青松枝叶,铺撒屋中,插在门口,以示吉祥。然后,人们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所属村寨公共场所,由祭师毕扒主持,举行除旧迎新的仪式。
仪式开始,将一棵松树栽在草坪中央,树枝上挂弩箭和姑娘们精心绣织的飘带衣物。树下放一个装满荞麦的大箩,周围摆上12小箩荞麦、12坛新酒,以象征一年十二月。毕扒站在中间,念诵民族历史,祝福新年吉祥如意。
接着,毕扒带着12对男女青年吹起葫芦笙,唱起欢乐的山歌,到山林里抬来12棵小松树,栽在12个小谷箩的旁边,意为接回了吉祥的新年。继而将12坛荞麦酒分斟给大家喝,并开始射弩、跳舞、对歌和荡秋千活动。全村男女老少均陶醉在节日欢乐的气氛中。
阔时节射弩比赛无须报名或交费,人们把自愿带来的油煎粗粗、肉成当箭靶,射手们按顺序进行比赛,谁射中了,粗粗和肉片就归谁。射得粗粗和肉片最多的人,就是最优秀的射手。
傈僳族自治州习俗
傈僳族在云南省怒江流域分布最为集中,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中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当地的傈僳族群众过春节,家家都要舂籼米粑和糯玉米粑,酿制香醇的水酒。为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每家都要把第一舂的籼米粑放一点在桃树、梨树上。
除夕这天,不能到别人家吃饭,否则就会像月亮一样消失。所以当天晚上,每个家庭成员都不能在外边,全家老小要聚集在一块吃团年饭。在傈僳族的古老传说中,是狗给人间带回来谷种,傈僳族在新年祭祀时还要把一碗饭、一块籼米粑、一块肉先祭祀狗,表示对狗的回敬。
怒江州内地习俗
各地傈僳族过“阔时节”各不相同,就是怒江州内各地也不一样。福贡、碧江的傈僳族过“阔时节”,从年节第一天到第十二天,表示一年有十二个月。过年期间全家都休息,每人都穿上最好的衣服庆祝节日。村中架起秋千架、跳高架,开展打秋千、跳高等体育竞赛。
男青年怀抱琵琶,邀请姑娘到野外唱歌跳舞;或到怒江边的沙滩上进行“江沙埋人”的游戏和划竹筏竞赛。老人则喝酒“唱调子”,唱累了,喝一碗水酒,休息一会儿,接着再唱,一连唱几天几夜。年节的第七天是妇女休息日,这天妇女不背水不做饭;第九天是男子休息日,这天男子既不背水也不做饭,不上山打猎。这种女七男九轮回相冲的习俗,是傈僳族代代相传的古老风俗。
泸水县地区习俗
在过“阔时节”期间,泸水县的傈僳族有“春浴”的习惯。凡是有温泉的地方,都是他们欢聚沐浴的场所,自治州首府六库附近的“峡谷十六汤”,也为“春浴”提供了绝佳的场所。六库附近的登更澡堂、麻布澡堂的“澡堂会”,至今有好几百年的历史。
“阔时节”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后,傈僳族全家人一起带上行李,准备好食物,到温泉附近搭起竹棚,吃住在温泉边,洗温泉澡。为了洗温泉,有的人家要走上百里山路。附近几十里、上百里的歌手都要聚集到这里,分成男女两组,对歌赛歌,或翩翩起舞。
饿了,就吃自己带来的美酒佳肴;累了,就到临时搭起的帐篷中休息。吃饱了,睡足了,再尽情地唱歌跳舞。同时,还举行打秋千、射弩、文艺演出,男女青年通过各种活动交流感情,选择伴侣。
云南保山地区习俗
云南保山地区腾冲县的傈僳族,还会举行“上刀山、下火海”表演。他们选择72把钢刀,先试一试是否锋利,不锋利的不要。然后把钢刀牢牢拴在两棵杆子上,扎成一把“刀梯”,树立在一块平地上固定好。赤脚的傈僳族汉子,脚踏钢刀,一步一步爬上刀梯顶端,在上面表演各种动作,把杆顶插着的红旗掷向四方。
然后又一步一步下来,两脚毫发无损。晚上,他们在地上堆出一片烧得通红的木炭,赤着脚从熊熊炭火上不紧不慢地走过去。看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不仅感到心惊肉跳,而且深深为他们的勇敢折服。
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一千多年前,在青海南部有一块一望无垠的坝子,杂居着几百户人家,他们和睦相处,互通有无,过着平静美好的生活。这当中有一户叫阿朴德扒的,膝下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阿朴德、二儿子叫阿朴华、三儿子叫阿友恒,还有阿朴德妈。
一家人勤耕苦干,夫妻相敬如宾,三个儿子听教孝顺,日子过得惹人羡慕。谁知有一年,京城里派人抓兵,说前方有战事,凡家有男子的都得去,抓兵者凶神恶煞地说:你们家有三兄弟,必须上前线两个,谁去谁留,限五天内答复。三兄弟敢怒不敢言,面面相觑。
晚上他们围着火塘边商量对策,研究怎样才能逃出魔掌。阿朴德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去当壮丁,由他们摆布,那是条送死的路;一条是逃跑,远走高飞也许还有活路。”两个弟弟也有逃跑之意,但兄弟情深,此处一别,生死难卜,都不吭声。
阿朴德又说:“我也不忍心与大家别离,但不跑就是等死,还是跑吧。”两个弟弟又深思了片刻才异口同声回答:“就这样定了吧。”说完,三弟兄一起举起鸡血洒同声发誓:走遍天涯海角,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行至天南地北,不忘祖宗留根之情,不求同行同居,但求不忘同胞骨肉,活着魂牵梦萦,死了魂归故里。
大胆地向前走吧,成功就在我们的脚下,年复一年又过年,人过一岁又“阔时”,有缘千里来相会,隔山隔水难隔心。树高干长有根啊,人行万里回故乡。樱花初开“阔时自”,杜鹊花开忙春耕。传统“阔时”年年,落叶归根是缘份。
翌日晚,三兄弟相互抱头放声痛哭,难分难舍,互相勉励,互相祝祷,告别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三弟扛起弩弓第一个离开了,不知走了多少夜,翻了多少山,最后漂洋过海,到异国他邦居住。二弟阿朴华垮起长刀边揩眼泪,边向大哥和母亲告别,逃往南方歇脚定居。
大哥阿朴德则扶老携幼,拖儿带女沿着阴森森的黑山老箐走。饿了,吃口炒面,渴了,喝口冷水,昼夜兼程。不知翻过多少山,淌过多少河,到了第十天,年迈体弱的母亲终于病倒了,阿朴德夫妇俩肝肠欲断但毫无办法,尽管叫了魂,祭了鬼,母亲还是撒手而去。
夫妻俩只好含泪把老人掩埋,然后揩干眼泪,背起家什,带着儿女继续西行。又过了五天,他们来到了澜沧江东岸,隔江望去,隐隐约约地看见对岸的雪峰下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木板房,屋顶上炊烟缕缕,全家人非常高兴,离家出走十多天来,他们才第一次看见农户人家,可是滔滔大江怎么渡过去呢?
阿朴德见澜沧江岸竹子茂密,计上心来,他操出大刀,嗖嗖几下就把竹子砍倒,然后又将他们捆成一排做成筏子,并削了两根做桨,自己在船头掌舵,叫妻子在船尾撑住,经过一袋烟工夫的漂流,一家人终于抵达澜沧江西岸。
稍微歇脚后,他们又继续向前赶路,不知又走了多少路,终于来到一个小寨子边,经询问知道,这是一个二十多户人家的傈僳寨子。由于兵荒马乱,也才从内地陆续迁移来不久。这里虽然山高坡陡,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但毕竟远离是非之地。
夫妻俩商量后,决定在此安家落户。第二天,大家七手八脚,砍料子的砍料子,割茅草的割茅草,抬石头的抬石头,开始建盖住房。经过几天的辛勤劳动,一所三间的蔑笆木板房盖好了!全家兴高采烈的住进去!
又过了几天,为了来年生活,大家挎着刀子,扛起锄头到有太阳的山坡、箐头、林边砍树,然后放火烧地,在平缓的地方种上水稻、麦子,坡陡的地方用树桩点播豆子、包谷、荞子、籼米、燕麦等作物。为了防止飞禽走兽糟蹋庄稼,大家还在地边搭棚子,派人看守。
没有活干的时候,男人到野外打鸟射鹿寻蜜蜂,女人在家缝补织麻布。时间过得真快,眼下又到了樱花吐艳的时节,“阔时自”(注:“阔时自”即新年树)就要到了。阿朴德对全家人说:“我们没有大肥猪,要到野外打野猪来;我们没糍粑,用天灿米粑来代替,用野猪头和天灿米粑祭祖宗,表示对亡故之人的思念。一年一次,永远传下去。”
欢迎您转载:http://www.huok.net/show/64.html
热门话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傈僳族歌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