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龙山中学吧的龙山公园的奇丽景观有什么?

跨世纪知识城——中国名胜
&&&&&&&&&&&&&&&&
/ 跨世纪知识城——中国名胜 
中国名胜长城  万里长城,以它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和悠久的历史著称于世,被列 为世界奇迹,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  万里长城是公元前 7 世纪开始修的。当时,中国北方诸侯割据,他们为 了防御邻近诸侯的侵袭,在各自的领土上先后筑起了一段段的防卫墙。与此 同时,燕、赵、秦三个诸侯国的北方,又与少数民族中以游牧为主的匈奴族 为邻,为了防御匈奴奴隶主的骚扰,三国各自都在他们的北方修筑了长城。 到了公元前 3 世纪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把一段段的长城 连接起来,成了现 在万里长城的基础。后来经过历代增建,及至明朝,就修成了现在的这个样 子。它东起渤海湾的山海关,经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到 甘肃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长约 12000 多华里, 因而名为万里长城。  在古代交通运输工具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修建如此巨大的工程,实在是 一件了不起的事,特别它不是一般的土墙,而是用整齐的条石和结实的青砖 砌筑的。有人计算,如果把明长城所用的砖、石和土方,筑成一道 2 米厚、4 米高的围墙,可以绕地球一周。不用说烧制这些砖石,就是把它们通过崎岖 的山间小路送达修建工地,已经是一项十分庞大的工程。因此,游览长城的 人莫不为先民的伟大气魄和坚毅精神所感动。长城由关隘、城墙、城台和烽火台四部分组成。关隘一般都建在形势险要之处,坐落在北京郊区的居庸关就是一个突出代表。居庸关和八达岭附近 的长城,城墙平均高 7.8 米,最高达 14 米,城墙的外侧一般都选建在陡峭的 山崖上,以增加攻城者的困难。每隔不远,有一座拱门,称“券门”,守城 士兵由此上下。城墙顶宽达 5.8 米,可容五马并骑。城台是每隔 300~500 米的一组高出墙顶的方形建筑,是巡逻放哨的地方。烽火台专门传递军情。 规定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人 100 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 500 人左右;1000 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如此传递,千里之外的敌情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使朝廷了解。故宫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 群。  紫禁城东西宽 750 米,南北长 960 米,周长 3420 米,墙高 10 米,外层 用澄浆砖包砌,里面是夯土。它共有四门:正南是午门;向东的名东华门; 向西的名西华门;向北的明朝叫玄武门,清康熙年间因避康熙帝名字玄烨之 讳,改称神武门,沿用至今。紫禁城周围环有 52 米宽的护城河,城四角各有 一座角楼,结构精巧,造型秀丽。紫金城占地 72 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 9000 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 是沿着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 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 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 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 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是世界上罕见的。它标志着我们祖国悠久 的文比传统,显示着 5O0 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现在,故宫成 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游览地之一,每年都接待数百万国内外的游人。故宫是明代皇帝朱棣花了 14 年的时间建成的( 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24 个皇帝。参观这座庞大的宫殿和陈列在各个殿里的文物, 游客们可以对中国古代皇帝的宫廷生活有一粗略的了解。故宫里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 8 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 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 28 米,东西 63 米,南北 35 米,有直径达 1 米的大柱 92根,其中 6 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 2 米的台上, 前面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 金碧辉煌,庄严绚丽。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或演习礼 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三大殿东侧是文华殿、文渊阁、内阁,西侧是武英殿,它们是中心区的两翼。文华殿,在明朝是皇太子活动的东宫,清朝主要用于举行经筵,即按 一定日期,皇帝和大臣们一起讲儒家经典,然后赐茶、赐宴。文华殿后的文 渊阁是专为收藏乾隆年间编纂的共有 79000 多卷的《四库全书》而修建的。 文华殿对面一片较矮的房子是内阁,内阁大学士、学士们在此办事。  武英殿在明朝是皇帝斋戒及召见大臣的地方,后来,后 殿的群房曾是 宫延画家们作画的场所。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曾在此登极称帝。清初 首先来北京的摄政王多尔衮也在武英殿办事。后来武英殿成为修书处,为皇 家刻印了大批书籍,称为殿版。  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分叫内廷。内廷部分,从乾清门开始,包括中轴线上 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简称后三宫)和御花园;后三宫东面的斋宫、 毓庆宫、奉先殿、东六宫,最东面的皇极殿、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堂、颐 和轩;后三宫西面的养心殿、西六宫和最西面的慈宁宫、寿安宫等。内廷是 皇帝办事、居住和后妃、太后、太妃、皇帝的幼年子女们居住的地方。前半 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 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    游览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 的文物。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共达 1052653 件之多,统称有文物 100 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 1/6,其中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宝。颐和园  颐和园是以湖光山色著称的我国古典名园,面积达 290 公顷(4305 亩), 其中水面约占 3/4。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 41 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 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山脚下建了 一条长达 728 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练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 连缀在一起。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 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颐和园原是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公元 1750 年,乾隆在这里改建为清漪 园。186O 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 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 3000 万两白银重建,改称今名,作消夏游乐地。到 1900 年,颐和园又遭“八国 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 1903 年修复。后来在军阀,国民党统 治时期,又遭破坏,解放后不断修缮,才使这座古老的园林焕发了青春。  这座巨大园林依山面水,昆明湖约占全园面积 3/4。但它的水面并不单 调,除了湖的四周点缀着各种建筑物外,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一座美丽的 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在湖的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 颐和园里有许多景点是效法了江南园林的一些优点。如谐趣园就是仿无锡寄畅园建造的;西堤,是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颐和园前山的正中,是一组巨大的建筑群,自山顶的智慧海,往下为佛 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 中轴线的两边,又有许多陪衬的建筑物。顺山势而下,又有许多假山邃洞, 游人可以上下穿行。颐和园的大门叫东宫门。以东宫门内的仁寿殿为中心的一组建筑物,是当时的政治活动区。  在颐和园里,共有各种建筑 3000 多间,几乎集中了所有古代建筑形式, 亭台楼阁、殿堂厅室,廊馆轩榭、塔舫桥关,应有尽有,除了木建筑以外, 还有铜铸、石砌、琉璃镶嵌等。高 41 米的佛香阁,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 项目。全部登上佛香阁,周围数十里景色尽收眼底。  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城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 地方。它的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 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美丽的古建筑群,在世界上也享有极大的声誉。  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与故宫同时修建,面积约为 270 万 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物都在内坛。南有圆丘坛、皇穹 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高 2 米半、宽 28 米、长 360 米的甬道,把 这两组建筑连接起来。  天坛的总体设计,从它的建筑布局到每一个细部处理,都强调了“天”。 它有 300 多米长的高出地面的甬道,人们登临其上,环顾四周,首先看到的 是那广阔的天空和那象征天的祈年殿,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就油然而生。这 条甬道又叫海漫大道,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到天坛去拜天等于上天,而由人间 到天上去的路途非常遥远、漫长。  祈年殿高 38 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殿檐颜色深蓝 是用琉璃瓦铺砌的,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  它在建筑上出色之处是,大殿的全部重量都依靠 28 根巨大的楠木柱和各 种互相衔接的斗、棋、枋、桷支撑着,力学结构巧妙、完整。而这些柱子和 横枋都有象征的涵义。当中四根高 19. 2 术,两个半人才能合抱的“龙井柱”, 象征一年四季;中间 12 根柱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层 12 根柱子象征一天 十二个时辰:整个 28 根柱子象征天上 28 星宿。殿内地面正中,是一块圆形 大理石,上面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中央的盘龙藻井遥遥相对。大殿金 描彩绘,富丽堂皇。殿前东西两侧各有配殿一座,背后又有一座皇乾殿,前 后左右连成一气,显得庄严,雄伟,气势磅礴。这座大殿坐落在面积达 5900 多平方米的圆型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分 3层,高 6 米,每层都有雕花的汉白玉栏杆。这个台基与大殿是不可分的艺术 整体。它犹如一座精致托盘,托起一件无价的艺术品。祈年殿只有坐落在这 样的台基上才更显出庄严、雄伟的气势。天坛的另一座重要建筑物是皇穹宇,原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高19 米多,直径 15.6 米。它用砖木建成,小于祈年殿,但结构与祈年殿基本 相同,是单檐蓝瓦,殿顶也有鎏金宝顶,殿下也有台基和汉白玉的栏杆。远 远望去,像是一把金顶蓝伞高撑云空。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圆形磨砖对缝的围墙,门向南开,这就是人们熟悉的回音壁。 布达拉宫耸立在西藏拉萨玛布日山上的布达拉宫,气势雄伟,巍峨壮丽。 布达拉宫是藏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我国,以及世界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宫内拥有无数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使它成为名符其实的艺术宝库。 布达拉宫起基于山的南坡,依据山势蜿蜒修筑到山顶,高达 10 多米,东西宽 360 多米。全部是石、木结构,下宽上窄,镏金瓦盖顶,结构严谨。人 们走过拉萨河大桥,高耸山顶上的布达拉宫雄姿就映入眼帘。朱红色的宫墙, 金碧辉煌的宫顶,在蓝天雪山的陪衬下,显得格外壮丽。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 7 世纪,至今已有 1300 多年的历史。布达拉意 为“佛教圣地”。据说,当时吐蕃王朝正处于强盛时期,吐蕃王松赞干布与 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下令修建这座有 999 间殿堂的宫殿,“筑 一城以夸后世”。  布达拉宫始建时规模没有这么大,以后不断进行重建和扩建,规模逐渐 增大。17 世纪中叶,达赖五世受清朝册封后,又由其总管第巴·桑结嘉错主 持扩建重修工程,历时近 50 年,始具今日规模。到第十三世达赖,布达拉宫 又进行了历时 8 年的修建。据说,这次修建,仅白银就花费了 213 万两。从 松赞干布到第十四世达赖,在这 1300 多年间,先后有 9 个藏王和 10 个达赖 喇嘛曾在这里施政布教。布达拉宫主楼 13 层。宫内有宫殿、佛堂、习经堂、寝宫、灵塔殿、庭院等。殿堂又分红宫、白宫两个部分。红宫是供奉佛神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 红宫内有安放前世达赖遗体的灵塔。塔身以金皮包裹,宝玉镶嵌,金碧辉煌。 在这些灵塔中,以五世达赖的灵塔最为壮观。这是一座修建在大殿里上下贯通 3 层楼的大金塔,塔形宛如北海公园的白塔,高 14.85 米,从上到下全部用黄金包镶,外镶无数宝石。仅此一塔就用了黄金 11 万两。在红宫内还保存 有大量珍贵文物,如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西藏官员的诏敕、封诰、印鉴、礼品 和精雕细镂的工艺珍玩,罕见的经文典籍,以及各类佛像、唐卡(卷轴佛画)、 法器、供器等。在红宫两侧的殿堂称为白宫,是达赖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地方。这些殿堂建筑和陈设精美豪华。 布达拉宫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每一座殿堂的四壁和走廊里,几乎都绘有壁画。这些壁画题材丰富,画笔精细,色彩鲜艳。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是在 1974 年发现的,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 馆,于 1979 年国庆开放。  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占代 的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 观众们惊叹不已。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 1 公里半,先后发现一、二、三号三个坑。 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 大,东西长 23O 米,宽 62 米,深 4. 5 ~6.5 米,总面积达 14260 平方米。在 这个坑内有约 60OO 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 1000 多个。在地 下发现形体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实在是一件令人难 以置信的事。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 5 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 真人大小、全副戎装的武士俑,全身呈古铜色,高 l. 8~l. 97 米,一个个 栩栩如生,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 32 匹,陶马 4 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示出的 军功和军威。这些兵马俑在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 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这批兵马俑是 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 补充了光辉的一页。一位欧洲国家的领导人参观了兵马俑博物馆后,赞叹地 说:“这些艺术珍品,表现了中国人民一贯的非凡才能,全人类都将在这里 受到鼓舞。”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戈、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土里2000 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 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云冈石窟  处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云冈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也是世 界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  艺术家们把它比喻成东方的罗马石雕。有人发现这些石雕作品,融合了 中西的艺术,因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和平年间(公元 460~465 年),距今已有 1500 多 年的历史。前后用了约 30 年的时间才基本上完成了这个浩大的艺术工程。整 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 1 公里,现存主要洞窟 53 个,大小造像 5100 多 个。石窟雕刻的题材内容,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 石窟中最大的佛像是第五窟三世佛的中央坐像,高达 17 米。佛像形态端庄,是中原文化传统的表现手法;但其脸部形象——额宽、鼻高、眼大而唇 薄,却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  第六窟内有一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 15 米。窟的三面石壁和塔 柱的四周,雕了 33 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 成道的佛教传说故事浮雕。这 个窟规模宏伟,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第二窟释迦坐像,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这个造像高 13.7 米,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  大同市在公元 5 世纪初,是北魏的都城,当时称为平城,至 5 世纪末北 魏迁都洛阳,在近百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北方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心。初期 的北魏王朝非常崇信佛教,并奉为国教。公元 446 年,太武帝听信司徒崔浩 的建议,焚毁佛寺佛塔,强迫僧人还俗,造成了佛教史上的“太武灭法”。 不久太武帝病,疑为灭法所致,大悔,杀崔浩。文成帝即位后,首先恢复佛 法。云冈石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由当时著名和尚昙曜奉文成帝之命,役 使了数以万计的劳动人民和雕刻家动工开凿的。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城南 12 公里。这里有一条伊 水,河两岸是香山和龙门山。自北魏至晚唐的 400 余年间,古代匠师在这两 座山上凿窟建寺,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的宝库。  龙门石窟南北长达 1 公里,共有 97000 余尊佛像,1300 多个石窟,题记 和碑刻 3600 余品。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长宽各 30 余米。 奉先寺的不平凡,在于中间那尊巨大的卢舍那雕像,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  卢舍那佛像总高 17.14 米,头高 4 米,耳长 1.9 米。据佛经说,卢舍那 意即光明遍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 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 在塑造这尊佛像时,人们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 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整个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卢舍那大佛侧旁还有其弟 子阿难、迦叶,胁侍菩萨和力士、天王的雕像。这些雕像,有的慈悲,有的 虔诚,再看边上的天王、力士像,则是面目狰狞、咄咄逼人,把主像烘托得 更突出。龙门石窟中另一个著名洞窟是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 24 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 11 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 体态端祥,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没中原有两幅大型浮雕《皇帝礼佛 图》、《太后礼佛图》,画面上分别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为中心,前簇 后拥,组成礼佛行列,构图精美,雕刻细致,艺术价值很高,是一幅反映当 时帝王生活的图画。可惜在解放前被美国人勾结我国奸商盗运到美国,现分 别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和纽约市艺术博物馆。敦煌莫高窟  敦煌,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家的圣地,也是一处十分吸引人的旅游胜地。 敦煌,在我国西北部甘肃省。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在敦煌县城东南 25 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石窟长约 1600 米,高 50 米,重重叠叠,密如 蜂房。它保留了前后历经 1000 多年的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 五代、宋、西夏、元十个朝代的壁画和彩塑的洞窟 492 个,壁画 45000 多平 方米,彩塑 2000 多座。这些壁画和彩塑技艺造诣之深,想象力之丰富,都是惊人的。 外国的旅游者的评价是:“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敦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 “它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洞窟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个富丽多彩的图画世界。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楼台亭阁,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使这些神秘的洞窟里出现 了一派“满壁风动,天云飘忽”的佛国风光。如果把莫高窟所有的壁画连接起来,长达 50 华里。在这样一个长长的画廊里,从十六国经隋唐到宋元,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流派,形成了各有特色 的画幅,有的雄浑粗犷,有的富丽华艳、绚烂多彩。在艺术上,这些壁画不 仅体现了中国的民族风格,而且吸取了印度、希腊、伊朗等国古代艺术之长, 堪称是东、西方艺术的结晶。在这些壁画中,公认“飞天”是最美的形象。还有一个反弹琵琶的伎乐天的形象,随着大型舞剧《丝路花雨》的演出,也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莫高窟里的彩塑,躯体肌肉骨骼之准确,使你深信古代艺术匠师是很熟悉人体解剖的,艺术造诣之高,令人叹服。  每一个洞窟中的壁画和彩塑,在布局和色调上,浑然一体,十分协调。 莫高窟的价值还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其壁画很多是表现当时生活的图 景。在其洞窟中还有大批经卷、文书,这些文物不仅对我国古代文献的补遗、 校勘有很大的价值,而且连同那丰富多彩的壁画,为我们研究古代的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科学、民族历史以及对外友好往来、文比交流等,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以壮丽河山的天然胜景闻名中外。它 西起四川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全长 204 公里,两岸悬 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唐代大诗人李白经过这里留下了优美的 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 重山。”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三峡的第一个峡叫瞿塘峡, 又叫夔峡。长江到了这里骤然变窄,最窄的地方只有 100 多米。两岸峭岸壁 立,山势险峻,滚滚江水倾入峡谷,浪涛翻卷,奔腾咆哮。峡口有夔门,人 们称“夔门天下雄”,意思是说,天下最雄伟的地方莫过于夔门了。  瞿塘峡全长只有 8 公里,人在船上,抽两支烟的工夫,就经过了。这 8 公里是三峡最险峻的地方,江水的最大流速达到每秒 8 米,每小时 20 多公里。 在这样的峡谷里航行,峭壁参天,江涛拍岸,使人惊心动魄。  瞿塘峡内,以前有一块巨大的礁石,叫滟滪堆。船进峡的时候掌握不稳, 会被汹涌的急流冲到滟滪堆上,撞得粉碎。解放后,人民政府疏通河道,把 滟滪堆炸了,过往的旅客不用再为葬身鱼腹而提心吊胆了。过了瞿塘峡就进入巫峡。巫峡自四川巫山县大宁河口至河北巴东县官渡口,全长 40 公里。这里水道曲折迂回,两岸奇峰兀立。船在江中行驶,好像 处处被大山挡住去路,但是驶到跟前,峰回路转,前面又展现出一段水道。 两岸都是奇丽的山峰,形状变幻无穷,这就是著名的“巫山十二峰”。有人 形容这一段峡谷是“一条迂回曲折的山水画廊”。接着就到了西陵峡。西陵峡自官渡口到南津关,全长 156 公里。古人有“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的说法。这里有几个险滩:青滩、泄滩、崆岭 滩。过去,这一带触礁沉船的事故层出不穷,青滩北岸还有一座“白骨塔”, 以堆积死难船工的尸骨而得名。解放后,这些险滩经过整治,数千吨的轮船 都可以安稳地通过,险滩已经成了历史的陈迹了。在这条长 200 多公里的峡谷里,不但自然景物雄壮瑰丽,而且还流传着跟许多名胜古迹相关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桂林山水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特殊的喀斯特地形,造就了桂林秀丽奇 绝、卓约多姿的山水,使它以雄奇秀逸的风光誉满中外。  桂林之美,美在碧莲玉笋般的万点尖山,美在如情似梦的一江清水,美 在幽雅深邃的岩洞,美在玲珑秀丽、争奇献异的山石。桂林山水集“山青、 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为一体,并冠甲天下。  桂林的山,不像三山五岳高耸险峻、蜿蜒磅礴,多为拔地而起,孤峰矗 立,奇中见秀。“簪山带水,山水相连”是桂林山水的一大特色,漓江、桃 花江、灵剑江、水东江、南溪、良丰河、相思江等,或在市内,或在城郊, 蜿蜒于群峰之间,萦绕于山地之中,山水相依,融为一体。登高举目,“千 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蓝天、白云、青峰、古树,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江 水之中,构成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难怪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说:“山得 水而活,水得山而媚。”  桂林的山,不但气势雄伟,森若剑戟,而且形态奇异,变化万端,比拟 无穷。有的像南天一柱,有的像北斗七星,有的像紫金凤冠,有的像采锦叠 翠,有的像海中轮船,有的拟人,有的拟飞禽走兽,干姿百态,诱人遐思。 象鼻山、骆驼山、骑马山、斗鸡山、月牙山、老人山、芙蓉山、净瓶山?? 一个个活灵活现,惟惟妙惟肖,一派万象森罗的景象。其中象鼻山最为酷肖, 它是一个形状独特的石山,直插江中,江水穿洞而过,水中倒影空洞如满月 沉江,故称“水月洞”;洞壁外侧岩体垂直孤悬江中,恰似巨象伸鼻汲取漓 江碧水,那斜拱的背脊、那细眯的眼睛、那探水的前脚,太逼真了,太生动 了,简直绝了。象鼻山的神奇古往今来被人们传颂着,相传在很久以前,天 帝带一班人马和神象南巡,当路过桂林时,神象累倒在江边,玉皇大帝带着 人马而去,将神象丢下不管。后被漓江伯发现时,神象已奄奄一息,漓江伯 赶忙招呼众乡亲,把它抬到树荫下,并喂食喂药,终于把神象救活了,神象 为了报答漓江人的恩情,又见这里山青水秀,就留在这里为人们耕耘。天帝 得知神象为凡人干活,觉得有损天庭尊严,派天兵天将收拿神象,神象誓不 回宫,与天兵天将奋战三天三夜,不分胜负,天将就欺骗神象歇战,并趁神 象伸鼻饮水时,偷偷从背后将神象刺死在江边。随着历史的变迁,象鼻山的 名称也一变再变,但人们始终还是爱称它“象山”、”象鼻山”。象鼻山不 仅是桂林山水的代表,盛名远扬,还被作为桂林的城徽,新添美誉。桂林河湖的流水皆澄绿秀美,一来漓江诸水源头植被茂盛,泥沙含量极少;二来桂林属纯石灰岩地区,经过石灰岩层的过滤作用,水更加清澈。因 此碧水萦回,游鱼可数。桃花江斜贯桂林宫,江曲流缓,水清见底,江面平 如瑶池明镜,奇峰夹江似玉笋碧簪;榕湖、杉湖像碧玉嵌在市区,澄湖碧水, 繁花茂树,曲桥亭阁,素为桂林胜境。榕湖两岸桂花夹道,林荫葱翠,湖畔 千年古榕,盘根错节,湖心小岛花木葱茏,亭阁雅致,岛与北岸有九曲桥相 通,故有“九同平湖”之称。杉湖东临淳江,南望象山,湖光山色,清新泛 彩,湖心小屿亭阁水榭,别具一格,远物近景,相映如画。  桂林秀在山峰,奇在岩洞。桂林山多,洞也多,可说是无山不洞,无洞 不奇。岩洞类型多样,形态各异,有好似一轮明月,高挂碧空的穿山月岩; 有三面环水,江水横贯洞中的象山水月洞;也有曲折幽深的芦笛岩、七星岩。 位于桂林市西北光明山南侧的芦笛岩,是最吸引游人的地方。洞深 240 米,  岩内遍布各种形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和石幔,晶莹剔透,色彩瑰丽,梦 幻多姿,被人们誉为“大自然艺术之宫”。芦笛岩集岩溶洞穴景观之大成, 奇观妙景,令人目不暇接,有的像老人、像狮子、像大象、像猴子、像金鱼; 有的像苍松古柏、像瓜菜蘑菇、像人参当归;有的像金丝帷幕、像圆顶蚊帐、 像兵舰刀戟。各种形象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前半部分景物最为集中, 有“狮岭朝霞”、“石乳罗帐”、“丰收小景”、“盘龙宝塔”、“蘑菇山”、 “药材山”等,其中以“石乳罗帐”最富特色,又圆又大的帐盘高挂,折皱 有致的帐身圆垂,条纹流畅,散射五彩光芒,对面高悬洁白纯净的石钟乳, 形似银河落九天。中部大厅“水晶宫”宽达 93 米,宏伟壮观,这里有一个宽 阔的高台,台高 18 米,是洞内最高处,“云台揽胜”是芦笛岩最引人入胜的 奇景之一,凭栏远眺,“双柱擎天”、“原始森林”、“帘外云山”、“远 望山城”,一处比一处美,一处比一处妙,气势不凡。“龙宫水府”是芦笛 岩最宽最美的地方,这里洞天高阔,水光盈盈,四周石壁,绚丽多彩。  桂林的山石,玲珑奇巧,美不胜收。无论是岩洞中的石乳、石笋,还是 山上山下、山前山后的石林危块,无不仙姿神态,争奇献异,别有情趣。西 山“龙头石林”,怪石林立,栩栩如生;路口村八字岩山峡中的“鸭子石林”, 三五成群,伏地而生,嬉戏水上:七星岩的飞来石、月牙山的剑把石、象鼻 山的垂钓石、南溪山的悬云石、伏波山的试剑石、叠彩山的龟石等等,都十 分逗人喜爱。桂林山石如太湖石一样,具有“透、瘦、漏、皱”四大特点, 著名的山石还有普陀石林、隐山石林以及芙蓉石、灵剑石、呼云石等,自古 为人们所珍视。秀丽的漓江和阳朔风光,也是桂林山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漓江为桂江上游,源于桂林北部兴安县苗儿山,流经桂林、阳朔,至阳朔以下称桂江。从 桂林到阳朔,奇秀的青峰与澄澈的碧流相辉映,山映水,水含山,构成一幅 瑰丽多彩的锦秀画卷,在 83 公里的水程内,处处充满诗情画意。从桂林乘船 下行,不但可以饱赏“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山水特色,还能领略“深 潭、险滩、流泉、飞瀑”之胜景,好似“青山簇簇水中生”,有如“船在青 山顶上行”。“清、奇、巧、变”是“漓江风景真如画”的四大特点。清,是指漓水清澈透明。奇,是指漓江的山奇异峻美,有的像玉笋,有的像苹果,有的像 石塔,有的像屏风,有的欲指青天,有的欲倾惊人,有的斑斓如绣,有的苍 翠欲滴,无怪宋代诗人范成大说:“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巧,是说 漓江景致的奇巧,沿江山峰,奇岩怪石,拟人似物。“仙人推磨”、“九牛 过江”、“猴子抱西瓜”、“珍珠宝塔”、“净瓶卧江”,无不惟妙惟肖, “九马画山”、“绣山八仙”、“仙人坐车”、“黄布倒影”、“碧莲浴水”、 “秀才看榜”,耐人寻味。漓江众山之中,画山为最。亡九峰相连,耸立江 边,临水石岸是一面平直如削的巨壁,壁上石纹交错,色彩斑驳,好像是一 群姿态各异的骏马跃然壁上,有的昂首嘶鸣,有的低头吃 草,有的饮水江 边,有的飞蹄驰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说是共有九匹骏马,但是到 底有多少,须凭各人猜测。最为奇妙的是,九马的形象位置并不固定,很是 耐人琢磨。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几 多双?看出七匹中榜眼,能见九匹状元郎。”古往今来,还真有不少文人痴 迷画山,歌咏题刻。漓江的岩洞,更是别有天地的胜境,父子岩、冠岩、绣 山岩、螺蛳岩,洞洞奇幻,景色极佳。冠岩有地下水流出,可乘筏入岩,明人田泄成赞誉之:“兼山水之奇者,莫如冠岩之胜。”漓江的沙滩礁石也很 引人入胜。“双泉锣鼓闹鸳鸯”就是由鸳鸯滩、锣鼓滩与两股山泉构成的绝 妙景观。江上有景,水中有影,山景、石景、洞景、水景,构成无数奇巧的 景致。变,则指一路轻舟,沿岸景致,江中丽水变化万千,忽而孤峰峙立, 忽而奇峰片片;忽而水曲流缓,忽而江直水急;忽而波平浪静,忽而银花四 溅??。不仅如此,漓江的景色还随季节、昼夜、早晚时间的不同,千变万 化;也随天气晴雨的不同,气象万千。  阳朔山川明秀,素有“碧莲峰里住人家”之称。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 称它是“碧莲玉笋世界”,近代诗人吴迈则在其题刻中写道:“桂林山水甲 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其实阳朔、 桂林一水相连,就山水风光而言,是难分高低的。它们同为喀斯特地貌景观, 都以山奇水秀著称,只不过风光特色各有不同。桂林的山,孤峰矗立,小巧 玲珑;阳朔的山,峰峦密集,气势磅礴。从桂林到阳朔,仍会给人山有新意, 水有别情的感受。碧莲峰、书童山、雪狮岭、阳朔公园、大榕树、穿岩和月 亮山等名胜,勾绘出一个奇秀的碧莲世界。  桂林山水是我国喀斯特地貌中的佳胜,其规模和发育的完美程度,在世 界岩溶山水风光中,也堪称最美。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大约在 3.25 亿年以 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因经历了几次造山运动和中间相间的海浸,形 成了分布广泛的石灰岩层,由于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因而能被含有 二氧化碳的雨水所溶蚀。桂林地区石灰岩质纯层厚,层理、节理发达,构造 断裂多,并且随着地壳的抬升,溶蚀基点在不断变比。这样既有利于溶蚀作 用的进行,又使被溶蚀的岩层呈现千姿百态的变化。桂林地处亚热带,年平 均气温约为 19℃,平均年降水量为 1800 毫米左右,具有“盛夏无酷暑,严 冬少霜雪”的温暖湿润气候,较高的气温有利于溶蚀作用的进行,充沛的降 水更大大加强了对岩石的溶蚀、冲刷能力。在整个地球表面,石灰岩的分布 是非常广泛的,但并非每个地方都能形成这样的奇山秀水,这无疑更增添了 桂林山水的魅力。  杭州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 宜。”北来大诗人苏东坡的这首诗,历来被人们看做是吟咏西湖的绝唱。  杭州西湖古时原与杭州湾相通, 仅是钱塘江口附近的一个小海湾,以后 由于湾口泥沙不断堰寒,出现了断断续续的沙嘴,阻塞了西湖与湾外浅海的 流通,最终与大海隔离,在湾内形成潟湖,经山泉活水不断地冲洗及历代人 工疏浚治理,逐步形成了今日西湖。汉时传说湖中涌现金牛,为“明圣之端”, 故有金牛湖与明圣湖之称。唐代杭州刺吏白居易作石涵以泄湖水,称石涵湖。 因湖在杭州城西,人们通常叫它西湖。一代文豪苏东坡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 作我国古代美女西施,从此西湖又多了一个富有诗意的雅号,叫“西子湖”, 并且名声更加传扬四海。  杭州西湖处于平原、丘陵、湖泊与江海相衔接的地带,三面环山,层峦 叠嶂。西湖水面广阔,南北长 3.3 公里,东西宽 2.8 公里,湖周约 15 公里, 面积为 5.6 平方公里。湖水平静,碧波盈盈,纵贯南北的苏堤和横列东西的 白堤似两条绿色的缎带,把西湖分成外湖、里瑚、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 5 个湖区,并由多座桥涵互相沟通,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 3 个小岛鼎立 湖心。湖周山峦迭翠,繁花似锦,林木苍翠,峰岩洞壑之间穿插泉池溪漳, 青碧黛绿丛中,隐现着数不清的楼台轩榭,可谓“远山近水皆有情”,确实 使人有“古今难画亦难诗”之感。西湖山水秀丽,自南宋以来,就有西湖十景之称。它们来源于南宋宫廷画家所绘西湖画卷的题名,后来经过清康熙等的题字勒石,流传至今。“苏 堤春晓”因苏堤而得名。北宋时期,苏东坡组织民工疏浚西湖,并筑成一条 从南屏山直通栖霞岭麓的长堤,堤上建有六座石拱桥,名苏堤。苏堤景色四 时不同,尤以春日之晨最为秀丽,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知苏堤春早。 “柳浪闻莺”原为南宋御花园,滨湖柳浪桥畔尽是密密垂柳,风荡柳丝曳若 碧浪翻空,春日黄莺鸣啭其间,清脆悦耳,驻足聆听,令人心旷神怡。“三 潭印月”是西湖三岛之一,素有“小瀛州”之称。附近湖水最深处立有石塔 三座,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时所建立的,为三塔以内不准种菱植藕的标志,以 防西湖游塞,因为设计巧妙而成为一处胜迹。“三潭印月”是赏月的胜地, 每当皓月中天,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溶成一片, “一湖秋水欲溶秋”,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断桥残雪”中的断桥是白堤 的起点,元代称“段家桥”,因孤山来白堤的路到此而断,故名。冬末春初 积雪未消而春水初生,拱桥倒映,溸郎生姿,远山近水,银装素裹,分外妖 娆。我国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和许仙曾在此相会。“平湖秋月” 有孤山与白堤相接处,前临外湖,水面开阔,秋夜湖平如境,皓月当空,清 辉如泻,“一色湖光万顷秋”,更充满了诗情画意。宋时,曾被列为西湖十 景之首。此外,“花港观鱼”、“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曲院风荷”等,历来也赞誉之词不绝。  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于山。西湖群山以天竺山为主峰,环湖分为 南、北两支。南山主要包括龙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烟霞岭、大葱山、灵 石山、南屏山、凤凰山、吴山等;北山主要包括灵隐山、北高峰、仙姑山、 栖霞岭、宝石山等。两支山脉中最高、最著名的主峰是南高峰和北高峰,两 峰遥遥相对,雄峙西湖南北,于风云际会时,微露双尘,望如插云,因而名  “双峰插云”,为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这些山峰高度都不超过 400 米,但 峰奇山秀,林泉幽美。在连绵起伏的山峦间,参天的竹林深处掩映古刹灵隐, 距今已有 1600 多年的历史。寺庙气势雄伟,为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寺前 占木葱郁,荫天蔽日,冷泉流经处点缀着冷泉、壑雷、春淙、翠微等亭阁, 环境清幽静谧。灵隐寺南飞来峰古木参天,怪石峥嵘,由于长期受地下水的 溶蚀作用,形成许多奇幻多变的石灰岩洞壑,洞内怪石林立,许多象形岩石 还都附有济公的传说。在洞壁及沿溪涧的镵岩石壁上,有五代至宋、元年间 的石刻造像 380 余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喜笑颜开、袒腹露胸的弥勒 佛像,他一手按书袋,一手持念珠,造型自然生动,是飞来峰最大的造像, 为宋代造像艺术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除灵隐寺之外,杭州另有 一个著名的寺院叫净慈寺,位于南屏山麓慧日峰下,以“酒肉罗汉”济公曾 居于此而闻名,流传不衰的古井运木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净慈寺钟楼里有 一口大钟,每当暮色苍茫,万籁归寂,晚钟初动,丝丝扣人,山谷回应,因 而博得“南屏晚钟”的盛名。在西湖群山中,还藏着虎跑、龙井、玉泉等名 泉和烟霞洞、水乐洞、黄龙洞等洞壑,给湖山平添风韵,吸引着人们前往寻 幽探胜。虎跑泉、龙井泉、玉泉合称西湖三大名泉,其中虎跑泉素有“天下 第三泉”之誉;“龙井茶叶虎跑水”,历来被誉为“西湖双绝”。栖霞岭以 洞景著称。黄龙洞是栖霞洞景中最著名的一处;南高峰下烟霞岭的石屋、水 乐、烟霞三洞,古朴幽深,引人入胜。环视西湖群山,耸立在湖畔宝石山上 的保俶塔格外引人注目,它是西湖风景的标志。保俶塔高 45.3 米,塔基较小, 形成了几乎与地面相垂直的垂线,亭亭玉立,秀丽玲珑。人说“雷峰如老衲, 保俶如美人”,道出了两塔的不同丰姿。雷峰塔位于净慈寺前的雷锋山上, 夕阳西照,孤塔披一身金彩,兀立苍空,光耀夺目,故有“雷峰夕照”之佳 胜。遗憾的是该塔已于 1942 年坍圮。雷峰塔更因它与《白蛇传》的民间传说 有关,而远近知名。法海和尚破坏了白娘子和许仙的婚姻,又将白娘子禁锢 在雷峰塔下。过了许多年以后,修炼成功的小青救出了白娘子,法海则躲进 了蟹壳。美丽的西子湖不但以她那湖光山色的绮丽多姿闻名于世,而且更因众多悲壮动人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而生色。苍翠的栖霞岭南麓坐落着巍峨庄严的岳 王庙,这是后人为纪念“精忠报国”的南宋初年抗金名将岳飞而修建的。宋 孝宗时,追溢岳飞为“武穆”,改葬栖霞岭。宋宁宗时,又追封岳飞为鄂王,1922 年为岳飞建庙,始称忠烈庙,以后屡毁屡建。最后一次重修工程是 1979年完成的,庙宇宏伟,古柏常青。相传岳飞被害于大理寺风波亭后,亭畔的 一株古柏突然死去,挺立不仆达数百年,人称“精忠柏”,至今有几段陈列 在岳墓园。岳墓四周古柏参天,气象肃穆,重新铸造的秦桧等四奸佞,遗臭 万年。此外,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张苍水,清末革命家秋瑾、 徐锡麟等英烈都埋骨西子湖畔。他们的英名和浩然正气,将长留在西湖的青 山绿水之间。  “山外青山楼外楼”是西湖风景区不同凡响的特色。那亭台楼阁、那寺 庙精舍给山水秀丽的西子湖平添了许多金碧辉煌的人工雕琢,构成了“一色 楼台三十里,不知何处是孤山”的天下美景。西湖的美,不仅在湖、在山, 也在人工美与天然美的巧妙结合。三面云山一面城,环抱着西湖这一湖碧水, 挺拔的群山,清秀的湖水,繁茂多姿的花草树木,绿荫丛中隐现的寺院、宝 塔,迂回曲折的园林布局,配合得十分和谐,相映生辉,融为一体。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他那首著名的《忆江南》中,流露了诗人对杭州和 西湖深切真挚的感情,诗中写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五彩神池”话九寨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南坪县境内。它由 6 条大的沟谷组 成,景区属于岷山山脉南段,朵尔纳山峰北麓。九寨沟是嘉陵江水系白水江 的源流之一,全流域面积 650.58 平方公里,流域内最高山峰“朵尔纳”海拔4764 米,最大相对高差 2768 米。九寨沟历史上属藏族中羊峒部落,古称翠 海,因沟内有 9 个藏族村寨,而称九寨沟。  九寨沟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年平均气温仅 7.8℃,年降水量 650 毫米 左右;河谷海拔在 2000 米到 3100 米之间,山脊高度在 4000 米到 5000 米之 间;在气候、植被和土壤等方面都具有从四川盆地边缘向青藏高原过渡的特 点。九寨沟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杉、松、栎、杨、槭、桦树等与珍 贵树种领春木、连香木,按不同海拔垂直分布。在长海附近还发现了别处早 已绝迹的原始草本星叶草和独叶草。这里有许多珍贵的动物,如金丝猴、白 唇鹿、苏门羚、据扭羚、毛冠鹿、金猫等。九寨沟也是大熊猫的故乡,在山腰 2000 多米的云冷杉林下,分布有冰川时期留下的植物箭竹,大熊猫就在其 间生息繁衍。九寨沟已是我国著名的大熊猫、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第一 批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比和自然遗产。 九寨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瑰宝,它集湖泊、瀑布、雪山、森林之美于 一身,构成梦幻般的仙境,有“童话世界”的美誉。九寨沟目前开放的景区约 50 平方公里,分为宝镜岩、树正沟、长海、日则、悬泉和扎如 6 个景区,大多数景点集中分布呈“Y”字型的树正、日则和则查洼 3 条主沟里,纵横60 多公里,沿途森林密布,鸟唱莺鸣,泉水漫溢,瀑声震谷;四周群山耸峙, 怪石嶙峋,林木葱郁,数十座巍巍雪峰,横卧天际,晶莹夺目;错落分布的 大小湖泊及湖水溢流形成的飞瀑、溪流,与雪山、森林掩映在一起,构成一 幅绝妙的“画图”,有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九寨美,美在水”。九寨沟最奇特迷人的景色是“海子”,即高山湖泊。这些湖泊分布在长约 30 公里的沟内,从海拔 1800 米的沟口至海拔 3000 米的沟顶,湖群呈阶梯状层层分布,小者数平方米,大者几平万公里,最大 的是“长海”,长达 7000 米。九寨沟几乎全由古生代至中生代碳酸盐地层组 成,因湖底沉积物不同,在阳光照射下,五彩池、五花海、卧龙海、熊猫海、 长海等高原湖泊呈现出蓝、黄、红、绿各种颜色,人称彩色湖泊;湖水的颜 色亦因水的深浅、山色变化和天气状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是九寨一绝。九 寨的海子平静如镜,每当天空晴朗之际,蓝天、白云、悬岩、雪峰、苍绿的 森林及火红的枫叶倒映湖中,水光浮翠,好似一幅栩栩如生的油画,恬静秀 美,有着无限的诱惑力。  在层层海子之间,钙质结成的乳白色堤埂上林木葱茂,流水从树丛中穿 过,形成许多宽阔的浅滩和无数的瀑布,为九寨沟增添了无限生趣。这梦幻 仙境的迷人景色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第四纪中,九寨沟内发育过古冰川, 曾下到海拔 2200 米,甚至比这更低的位置,九寨内一系列的海子是冰期中, 由冰蚀和冰川终碛阻塞形成。在海子堤埂上,从水下长出的灌木等树木是冰 后期植物长期适应水冷环境的结果。此外,九寨沟的地势大都呈台阶式,在 海子与海子之间,因湖水四溢形成许多瀑布。  九寨沟之美在于其原始幽深,在于其淳朴自然。神奇的山水,产生了许 多优美的神话。关于九寨湖泊的起源,就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在很久以前,  男神达戈倾心爱上了美丽的女神沃诺色莫,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意,达戈借来 九寨纯净的风云,磨砺了一面晶明的镜子送给沃诺色莫梳妆打扮时使用,当 沃诺色莫接受这份心爱的礼物时,沉醉在幸福之中的女神不慎失手,将镜子 摔成 108 块,散落在九寨的沟谷之中,化成 108 个五彩斑斓的“翠海”。 海子、堤埂、瀑布和雪山林海构成九寨沟山奇水幻的迷人风景,而高山 湖泊和瀑布群则是九寨两大奇观。树正景区的群海和瀑布具有典型的九寨风 格,树正寨的栈桥、水磨、寨房、经幡和藏尼经营的小饭店,组成了别具一 格的景观。树正群海自火花海向北,40 多个海子首尾相接,逶迤数里,间以 丛林和瀑布;湖底、湖堤都是乳白色碳酸钙结晶体,湖群自上而下呈阶梯状 分布,经过层层过滤,湖水清澈如镜,透明度达一二十米,湖中游鱼历历在 目。树正一海子,千亩水面深达四五千米,湖水清澄碧绿,湖心一条乳黄色 碳酸钙堤埂,似巨龙俯伏湖底,隐约可见。山风掠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 “卧龙”似苏醒蠕动,跃跃欲腾,人称“卧龙海”。在长约 1.2 公里的犀牛 海,备有独木舟和木筏,是九寨唯一的水上活动场所。树正景区瀑布成群, 碧水从堤埂层层跌落,飞泻而下,宛若飞花碎玉,其中最富有生气的是树正 瀑布,这是一条宽约 30 米,由十几条、几十条水练交织而成的瀑布群。晶莹洁 白的流水,沿着宽窄不一的红柳丛,穿林过滩,分流飞溅,飘瀑溅珠, 雪白眩目,美不胜收。日则景区集九寨之精华,景点密集,主要有诺日郎、高瀑布、珍珠滩三大瀑布,号称为九寨最宽、最高、最雄伟的瀑布。有倒影如画的镜海,有水 声悦耳、如铃如磐的金铃海,有色彩最丰富的五花海,有空濛雅致的熊猫海, 更有玉流珠跳的珍珠滩。诺日郎瀑布宽约三四百米,高约 20 米,恰似日则沟 的一道水帘。”诺日郎”是藏语山间流水的意思,瀑布中段急湍奔泻,气势 雄浑;南段珠帘倒挂,秀雅文静。盛妆的五花海是九寨神池之一,相传神水 洒处,万木青青,百花吐艳。五花海因水底植物、沉积物和岸边植被不同, 湖水色彩多变,变换一个位置,山色倒影和湖底色彩会随之变幻,湖心处墨 绿中又显出朵朵乳白和浅蓝的圆环,似孔雀之屏,如此一湖水色奇异多变, 世所罕见。五花海的海底光晕,更称九寨奇境之一,它是阳光下的幻术。五 花海与则查洼的五彩池有异曲同工之妙,被人们誉为“人间仙境”、“天上 瑶池”。与五花海仅有一湖之隔的珍珠滩是一个宽近 20O 米的斜滩,水流无 穷,溅起亿万珍珠,晶莹璀璨,清脆有声,涉水过滩,奇趣无穷,这是金铃 海的湖水自斜坡泻下,撞击石滩散溅而成的奇境。珍珠滩下的珍珠滩瀑布形 态之美,变化之多,为九寨瀑布之冠。  九寨沟是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这片以自然美、原始美而著称的神 奇土地,令人陶醉,有一位作家颇有感慨地说:没有去过那里想象不出它有 多美,去过那里形容不出它有多美!  太湖天下秀  “平湖万碧顷,峰影水面浮”是人们对“湖中有湖,山外有山”的太湖 的赞誉。大约在一百万年前,太湖还是个大海湾,后来逐渐与海隔绝,转入 湖水淡化的过程,变成了内陆湖泊。湖区号称有 48 岛、72 峰,湖光山色, 相映生辉,构成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图。人们赞美太湖既有湖的温柔,又有海 的豪迈,它以“势吞日月,波涌天地”的气魄,成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 2425 平方公里。太湖的水不深但浩 淼,山不高但绿秀,具有苍茫古朴、清幽秀雅的特点。洞庭西山是太湖最大 的岛,登临西山之巅的缥缈峰,“吴中山水”尽收眼底,尤其是晨曦着日出, 傍晚观日落,霞光水影,交相辉映,极为迷人。四周“茫茫复茫茫,中有山 青苍”,远处点点渔帆,空中飞鸟盘旋,“虽然无画都是画,不用写诗都是 诗”,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龙洞山的林屋洞,相传是大禹治水的遗迹,被 誉为“天下第九洞”。与洞庭西山一水之隔的洞庭东山,花繁果茂,素有“花 果山”的称誉。傍临太湖,借洞庭山水自然景色而建的席家花园,颇有诗情 画意。席家花园前的“柳毅井”,传为东山名泉,“旱涝无盈涸,风摇亦不浊”,因神话故事柳毅传书而得名。 位于湖畔充山半岛西端的鼋头渚,因半岛徐徐向太湖伸展,三面环水,状若鼋头而得名。鼋头渚是观赏太湖的理想之地,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赞誉:“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确,这里春夏秋冬景色迥异,阴晴雨雾意 境不同,早中晚各具风韵,依山傍水,可听太湖涛声,观湖中帆影,怀吴越 古情。漫步湖边,可见奇石错列,犹如云横天际,惊涛拍岸,看不尽粗犷豪 放的天然景色,建于半山的澄澜堂有一幅对联,道出了这里的景致:“山横 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云飞画栋,雨卷珠帘,此间风景胜洪都。”(洪都指江西南昌)意思是说,在此看太湖比在南昌腾王阁看鄱阳湖还要美。马迹,指太湖之滨马迹山,民间称马山,因山上巨石上留有 4 个马蹄印,相 传系神马所踏,而得名。马迹山,古名夫椒山。史载,赵王勾践施计射杀了 吴王阖闾,吴王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不可忘记越国杀父之仇。夫差潜心准备3 年,欲报越国之仇。越王勾践不顾范蠡劝阻,前去讨伐吴国。结果被吴王夫差大败于夫椒山。从此,勾践含辱称臣,卧薪尝胆。 蠡湖与太湖水道相通,是湖中之湖,它以“旷老逸谈雪月烟雨”取胜,相传是春秋战国时范蠡功成身退偕西施泛舟湖上之处,并由此得名。蠡湖景色秀美,加以人工点缀,堪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媲美。占有蠡湖一 角之地的蠡园,临湖而建,以水饰景,是江南著名园林之一。蠡园中间部分 是千姿百态的太湖石和大黄石堆砌而成的曲径假山,并摹拟云层的变幻,忽 上忽下,左盘右旋,忽明忽暗,大有身入迷宫之惑。东南部是千步长廊,尽 头有三孔石桥与湖心亭与湖中凝春塔相连。西北部以鱼池为主体,环湖长堤 似一条玉带,将一方方鱼池系在一起,栩栩如生,酷似十二生肖的太湖石排 列其间,各踞一方的四季亭分别植有春梅、夹竹桃、桂花和腊梅,代表了春、 夏、秋、冬四季。蠡园天青水秀,景色绮丽,在远山近水的衬托下,风光更加明媚。 太湖山青水秀,风光绮丽,它具有不带雕琢的自然美,与杭州西湖相比,太湖具有更大的气魄。湖滨丘陵起伏,湖山相映,园林点缀,令人陶醉,素 有“太湖天下秀”的美誉。太湖沿岸多古迹,尤以春秋战国吴越古迹最多。民间传说丰富多彩,越王勾践、吴王夫差等的故事遍布太湖。以湖光山色为 主体,融自然景观与悠久文化历史为一体的太湖风景区,无疑具有更大的魅 力。  太湖地处江南水网的中心,河网稠蓄量大,水位比较稳定,利于灌溉和 航运。富饶的江南水乡太湖平原地跨江、浙两省,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 土地肥沃,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太湖银鱼闻名遐迩,是上等的佳肴, 它与梅鲚、白虾共称“太湖三宝”。沿湖盛产水稻、小麦,植桑养蚕,是我 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太湖特产碧螺春是我国有名的绿 茶,其中以洞庭东、西两山所产的最佳。太湖还以产太湖石而闻名,它是我 国园林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饰品。  洞庭天下水  洞庭湖素以“八百里洞庭”而著称,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 2820 平方公里,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向吞吐长江,水连天,天接水,碧 波浩淼,气象万千。  洞庭湖区是我国古代楚文化的昌盛之地,东西南北交通便利,山川秀美, 人文荟萃。君山、杜甫墓、屈子祠、岳阳楼等名胜古迹散置湖周,并留下许 多感人的、缠绵悱恻的传说和故事。刘海戏金蟾、孟姜女千里寻夫等民间传 说均源于洞庭,至今传盛不衰。湖滨平畴绿野,牧童牛牯,风掀稻浪,水带 禽涟;湖上远影白帆,近飘荷香,鱼跃欢歌,陶然欲醉。早在唐宋年间,就 有“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赞誉。 尽管今日洞庭面貌大为改观,但浩然之气犹存,风光依旧动人。  在我国名传千古的江南三大楼阁中,至今保持古建筑原貌的唯有岳阳 楼。其前身相传为东汉末东吴名将鲁肃修建的阅军楼。直到乾元年间,李白 等诗人登楼赋诗,始称岳阳楼。在宋庆历年间,岳州知州滕子京未动国库银 两,凭其政绩集资于民,主持重修岳阳楼,据司马光《涑水记闻》载:“楼 成极雄丽,州人交口称赞。”宋庆历六年(公元 1046 年),滕子京的好友范 仲淹撰文《岳阳楼记》,熔记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情景交融,浑 然一体,把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和诗人的无限感慨描写得淋漓尽致,尤其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流传千古,使岳阳楼更加名扬 遐迩,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岳阳楼古 朴稳重,气势雄伟,建筑精湛,金碧辉煌。据史记载,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 甫,晚年流寓岳州,写下了千古“绝唱”《登岳阳楼》 这一著名诗篇:“昔 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 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舟系洞庭,登楼面 对满目疮痍的河山,凭洒轩泪,用深沉的笔调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为 了怀念这位忧国忧民的“诗圣”, 1962 年我国政府在岳阳楼西南的湖畔 修建了怀甫亭。坐落在洞庭湖中的君山与岳阳楼遥遥相望。君山原名叫  湘山,古称洞庭山,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洞庭湖的湖名就源于此。君 山婷婷玉立,山青水秀,在云水迷茫中,若沉若浮,是洞庭湖著名的风景名 胜。相传舜帝二妃娥皇和女英居此,又说秦始皇南巡泊此,故名君山。君山 形如螺髻,四周环水,山中大小 72 峰,斑竹满山,茶园片片,风景秀丽,名 胜古迹和神话传说众多。古人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来赞 誉此地形胜。著名的二妃墓,就在君山东麓。传说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 在衡山。娥皇、女英听到噩耗,日夜恸哭,泪洒竹成斑竹,风吹不干,雨拭 不去,又称湘妃竹。二妃悲痛过度,死于君山。墓前引柱有一副楹联:“君 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  唐代李朝威的传奇小说《柳毅传书》情节浪漫曲折,久传不衰,其故事 就源于洞庭湖。君山岛上龙舌山尾的“柳毅井”,相传是柳毅替龙女传书出 入龙宫之处,深不见底,可通太湖,井上石壁浮雕海神爷手持宝剑像,其意 为替柳毅指路。  君山今存两印,长 1.2 米,宽 0.8 米,字迹明显,笔法 遒劲,有释为 “封山”或“永封”,相传为秦始皇乘舟过君山,遇湘水神兴风作浪,故怒  焚君山并作“封山邱”止患。此外,君山还有吕仙吟诗处的朗吟亭,黄帝铸 鼎的轩辕台,以及后羿射蛟台等胜迹。  洞庭湖与鄱阳湖一样,同为构造断陷湖。在燕山运动时期,洞庭湖已是 一个很大的断陷盆地。据唐宋文献记载,洞庭湖方圆七八百里,所以才有后 来所谓的“八百里洞庭”之说。洞庭湖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但由于湖区 位置太低,尽管它有松滋、太平、藕池、调整弦“四口”与长江相通,但通 常起不到排洪疏沙的作用,加之上游流域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 沙伴随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注入湖中沉积,湖面日趋减少。同时, 人工围湖垦田更加剧了这一过程,近 300 年来,号称“八百里洞庭淤出八百 万亩良田”。而洞庭的东邻鄱阳湖,通过湖内强大的水量,从一狭窄湖口港 道,把大部分泥沙,排给了长江。虽说鄱阳湖也在逐渐变浅,但面积仍不失为 3583 平方公里。鄱阳湖“后来居上”,洞庭湖只得屈居第二位了。水天相连的鄱阳湖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九江与南昌之间。北萦长江, 西屏庐山,周围岗陵起伏。它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又是长江沿岸的重要调 节湖泊。湖呈葫芦状,南北长 170 公里,东西最宽处达 70 公里,湖周约 660 公里,面积为 3583 平方公里。湖面海拔 21 米,平均水深 7 米,最深处 16 米左右,蓄水量 248.9 亿立方米。不过,洪水期和枯水期的水量变化很大, 年水位变幅平均达 7 余米,最大水位变幅达 15. 70 米。由于水位变幅大,所 以湖面积变化也大,汛期水位上升,水面辽阔,湖面陡增;枯期水位下降, 洲滩裸露,水流归槽,湖面仅剩几条蜿蜒曲折的水道,不足 1000 平方公里, 具有“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特点。  鄱阳湖自然景色优美。多水的季节,碧波千层,浩瀚万顷,水天相连, 渺无际涯。晴日浮光跃金,舟发鸟翔;雨时云水茫茫,风急浪高,朝晖夕阳, 气象万千。入江口处山丘直逼湖岸,西有奇秀甲天下的庐山,东有滨湖临江 的石钟山。石钟山是两座短矮的小丘,但却具有“水分林下清冷浪,山峙云 间峭峻峰”的秀丽景色。湖内著名的大孤山和蛤蟆石是山丘长期受湖水冲刷 分割形成的,是鄱阳湖风景最集中的地万。大孤山似浮在水面的一只巨鞋。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大姑的仙女坐在湖边洗脚,一只鞋顺水漂走, 从而形成这座鞋山。在孤山上,远看庐山云雾缥缈,近看湖中点点白帆,别 有一番情趣。蛤蟆石距大孤山不远,它是湖滨的一块巨石,半浸在水中,顶 波逆浪,好似一只青蛙纵身欲跃,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鄱阳湖的自然风光秀美,颇具江南水乡之特色,又是各种候鸟越冬的栖息地。每年到 10 月下旬至翌年 4 月中旬,各种候鸟从俄罗斯、蒙古及我国黑 龙江等地,不远万里飞来鄱阳湖越冬。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冬天来这里越 冬的候鸟多达 150 多种,10 万余只。其中世界珍禽就有 10 多种,达 9 千多 只,如面临绝灭的白鹤,据悉伊朗只有 10 多只,印度有 40 多只,而在鄱阳 湖却发现世界著名的白鹤群 1400 多只;还有属国家一类保护的白鹤、黑鹤、 白头鹤、丹顶鹤等,形成湖面满天候鸟,遮天蔽日穿梭般的壮观景象,吸引 了国内外大批游客和科学考察者络绎不绝来此观光和考察。国际鹤类基金会 考察团观后说:“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金库。”为了保护这些珍 稀动物,江西省人民政府已将吴城镇周围 2.3 万公顷范围,划为江西省鄱阳 湖候鸟保护区。为使国内外旅游者观赏方便,在此兴建了考究的中外宾客招 待所、标本室及科研机构大楼等设施,成为保护野生珍禽和进行环境科学研 究的重要基地。  鄱阳湖地处我国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盛产稻米, 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基地之一。湖内水产资源丰富、有鱼、虾、螺、蚌等各种 水生生物、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就有 10 多种,盛产银鱼、鳜鱼和虾,是我国 著名的“鱼米之乡”。  鄱阳湖具有调节长江水量、蓄洪、航运等多种功能。由于它有很大的容 积和贮量,并与长江相互吞吐,能调节长江的径流。在平常年份,鄱阳湖水 系的汛期比长江上中游的汛期早,洪峰互相错开,不影响长江的洪水,但在 有些年份,江湖洪峰碰头,这时鄱阳湖更显出巨大的蓄洪、滞洪作用。  天下奇景“黄果树”  黄果树瀑布是我国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著名瀑布之一。它位于贵州镇 宁布依苗族自治县西南 15 公里的白水河上,又名白水河瀑布。那里是云贵高 原的一部分,地形复杂。当白水河流自东北山腋泻崖而下经过黄果树地段时, 因河床节节向下断落,形成了九级瀑布。黄果树就是其中最大的一级。  黄果树瀑布水量大时,宽 81 米,落差 74 米,湍急的水流在这里陡然跌 落深潭,水石相击,发出轰然巨响,势如万马奔腾,声传数里之外,十分磅 礴壮观。云垂灯接,万练悬空,细似珠帘,粗若冰柱,飞瀑跌落处掀起轩然 大波,浪花四溅,水珠飞扬,高达数十米,飘飘洒洒,纷纷扬扬,如濛濛细 雨,凉爽宜人。至盛夏,如遇太阳照射,瀑布激起的水雾便化作一道五彩缤 纷的长虹,霞光遍地,雄奇壮丽。此时远眺瀑布,如笼罩在轻纱薄雾之中, 忽明忽暗,幻影憧憧。夜晚,瀑布溅珠凝结下降,飞洒至公路两侧,人称“夜 雨洒金街”,景色十分迷人。黄果树瀑布以其声势浩大闻名于世。明代地理 学家徐霞客盛赞黄果树瀑布:“如蛟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不者不可以丈数 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  瀑布跌落的深潭名犀牛潭,因民间传说从前曾有犀牛从潭中登库,故名。 在瀑布后面的绝壁上有一处石洞,洞口水帘挂前,洞深 20 米,人称水帘洞, 洞壁刻有“雪映川霞”四字。瀑布对面的大峡谷深奥莫测,倾泻的激流由此 往南奔腾而去。在瀑布的斜对面的峭壁上建有观瀑亭,在此倚栏纵目,可正 面观赏飞流奔腾喷薄之状,俯瞰可见下游玉龙飞渡,峡谷回流,银滩轻泻情 景。亭下花木扶疏,岩高涧深,有一曲折磴道直抵河边,但见对岸石崖错落, 飞瀑纵横,雷奔云泻,是九级瀑布中又一奇观。瀑布附近还有天生桥,长 1000 米,宽二三百米,上有一片石林,或独立如松槊矗天,或连接成岭如屏风数 迭,有如月门洞开,有似七级浮图,有的头戴金盔,有的身披璎珞,千姿百 态神奇万状。黄果树地区是典型的岩溶地区,河谷中岩石裸露,裂隙众多,流水渗漏明显;地表水与地下暗河水流频繁交替,互相补给。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 随着河流下切、河道变迁、暗河塌陷、河流袭夺等作用的影响,致使河床几 级跌落,最终形成分布在白水流、打邦河、坝陵河、王二河等树枝状水系上 的众多瀑布、跌水、急流、滩濑等水流风貌。在这一带,有山必有洞,有水 必有瀑布。其中较大的地表瀑布有 18 个,岩溶洞穴地下瀑布 4 个,条条瀑布 各具风韵,把黄果树装点得如童话世界。  陡坡塘瀑布,河床岩层倾斜,岩体凹陷处受河水冲刷、溶蚀,形成个个 深潭,水漫滩坝,连成一片,景象奇特;天星桥瀑布,流水洞岩石裂隙渗漏, 在伏流入口处形成槽状溶潭,是落水沿型瀑布的典型代表;龙岩山瀑布,瀑 水从龙岩双峰峡口如巨龙喷水直射山岩,形成总落差达 410 米的七级瀑布, 最下一级瀑布高悬 130 余米,水势凶猛,称“高滩瀑布”;华石哨瀑布, 因断裂切割强烈、上源互相袭夺,造成峭壁处处裂泉,形成千姿百态的瀑布, 有曲瀑、有柱瀑、有帘瀑、有柳丝瀑,尽显其美。此外,螺丝滩瀑布、关脚 峡瀑布、鸡窝田瀑布、蜘蛛洞瀑布、龙潭洞瀑布、坝陵桥瀑布、千层岩跌水 等,有的壮观,有的旷达,有的飘洒,有的柔美,气势非凡。这就是素有“九 级十八瀑”之称的黄果树瀑布群,无奇不有,无处不景,雄壮秀丽,幽邃迷人。东岳泰山  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山以岳遵, 岳为东最”。自汉代我国确立“五岳”以来,泰山就居于“五岳独尊”的地 位。我国历代的封建帝王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封禅典礼,文人墨客在这里流连 观赏,吟咏赞叹。到泰山,既可以饱览历史文化的精品,又可以领略大自然 的神奇之美。异峰突起在华北平原大地上的泰山,山势突兀挺拔,气势磅礴, 颇有“擎天捧日”之势,通常被人们看做是崇高、伟大的象征,成为中华民 族的骄傲。  泰山位于山东省的中部。泰山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和鲁 山相接,它的主要山峰都在泰安境内,外围的低山丘陵一直延伸到历城、长 清、肥城和济南等地,起伏绵延达 200 多公里,总面积为 426 平方公里。人 们通常把泰  安境内的泰山主峰及其邻近的山地称为“泰山”,而把泰山及其外围的 低山丘陵总称为“泰山山区”,它是鲁中山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地质构造 分类来看,泰山属于“断块山”,它是在中生代,由地壳断裂上升作用形成 的。从红门宫以南的一天门起,泰山拔地而起,在水平方向仅 5000 米的距离, 垂直升高竟达 1300 多米;其间形成了三个明显的阶梯,一个在一天门,一个 在中天门,另一个在南天门。泰山是我国古老的变质岩系出露的标准地区之 一。它的古老岩系包括泰山群的混合变质沉积岩层,以及各种成因类型的花 岗岩类,基性侵入岩体和岩脉等,它们统称为“泰山杂岩”。泰山杂岩是太 古代的古老岩石,根据同位素测定,泰山群的年龄在 25 亿年以上,杂岩中的 岩体的年龄也在 22 亿年至 17 亿年之间。泰山主峰海拔 1545 米。名为“玉皇顶”,又称“天柱峰”,其相对高度为 1391 米,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大陆口的第一高山。它山势峻拔高挺,素有 “泰山天下雄”之誉。泰山有“丽、幽、妙、奥、旷”五大游览区,即山麓 的“丽区”、山顶的“妙区”、登山东路为“幽区”、西路为“旷区”,以 及分布在山后的“奥区”。岱庙坐落在泰山脚下,为泰山的正庙,创建年代久远,有“泰即作畤”、“汉亦起宫”的记载,唐、宋、元、明、清历代都有扩建和重修,从而形成 了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在规模设计上,岱庙仿照古代帝王皇宫建造,雄伟 庄严、金碧辉煌。天观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它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 孔庙的大成殿共称我国三大宫殿式建筑。我国历代有 72 个皇帝在这里举行过 隆重的典礼,给“东岳泰山之神”加冕封号。殿内现在还存在巨幅壁画《泰 山神启跸回銮图》,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东岳大帝出巡和回銮的情景,其场 面阵势浩大,人物形态逼真,是稀见的艺术珍品。岱庙中古碑刻石如林,书 法遗迹密布,其中最为珍贵的要数秦李斯小篆《泰山刻召》,它是秦二世于 公元前 209 年下的诏书,现仅残存 10 个字。  登泰山原有东、中、西三条路。自隋唐以来东路逐渐废弃,仅剩中、西 两路,于是原来的中路就成了现在的东路。到泰山的游客大多习惯从东路开 始登山,沿此线路自山麓的岱宗坊溯中溪至玉皇顶,行程近 10 公里,有约700O 级石阶可登。岱宗坊是东路登山的门户,其余文物古迹多集中在道路两 旁,主要景点有景色如画的王母池、富丽堂皇的红门宫,以及万仙楼、斗母 宫、三宫庙等;过了三宫庙,向东北拾阶而行,可达经石峪,这里有刻在大片天然石坪上的北齐石刻佛教《金刚经》,全文录书,字大约 50 厘米,字体 遒劲,被誉为“榜书之宗”、“大字鼻祖”,虽经 1400 多年的风雨侵蚀,现 在仍存留着 1000 多字。从经石峪折回正路,过柏洞后,山势渐陡,在群峰对 峙、峭壁矗立之处有悬崖欲坠的壶天阁,经“回马岭”、“峰回路转”石坊, 迈过步天桥,越十二连盘就是中天门。中天门也叫二天门,海拔 847 米,正 好为旅程的一半,它处在山腰间,仰观泰山陡立,云梯高悬,南天门遥遥在 望;俯瞰奇峰幽谷,松柏苍翠,汶河流水似一条玉带;东西中溪山群峰对峙, 西面凤凰岭蜿蜒起伏,令人心旷神怡。从中天门起山势越来越陡,过造型古 朴的云步桥,经古树幽雅的五松亭,走如石如窟的朝阳洞,这里既能看到“斩 云剑”、“飞来石”等奇异山石,观赏“迎客松”、“五大夫松”等景致, 又能品味历代题字刻石。据《史记》记载,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乃遂上泰 山,??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  树为五大夫”,人们就称它为“五大夫松”。据说原树已在明乙历年间 毁于山洪,现在的松树是清雍正八年(公元 1730 年)补植的。后人因将五大 夫松误认为五棵松树,就补栽了五棵,还修一个亭子,名“五松亭”。现在 这五棵松树也只剩下了三棵。在五松亭上面的山崖上,有一株古松,传说它 是秦始皇封“五大夫松”的见证,它有“俯望”、“迎人”之态,因名“望 人松”,也就是泰山迎客松。五松亭北的朝阳洞,因其朝阳而得名,再往前 就是对松山,也叫“万松山”,这里双峰对峙,万松叠翠,下临千仞深渊, 上蔽千年古松,乱云飞渡,观松听涛,景味异常,乾隆曾称之为:“岱岳最 佳处。”从对松山到南天门,行程不过 1000 米,却要攀登石阶 1954 级,相 对高度达 400 米,几乎垂直上下,这就是登泰山的最艰险之处——十八盘, 三个“十八盘”称之为“慢十八,紧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十八盘始悬 梯直立,令人望而生畏,当地有一名俗语:“到了十八盘,游人心里寒。” 屹立在十八盘之首的就是南天门,是岱顶第一名胜,唐代大诗人李白有 诗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回首俯视,“天梯”高悬,云涛汹涌, 凉风徐徐,游人似觉悠悠欲飘,进入“仙界”。岱顶景色雄奇壮丽,有碧霞 祠、唐摩崖石刻、玉皇庙、日观峰、瞻鲁台、探海石和月观峰名胜古迹。登 泰山极顶,可尽赏“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 盘”四大奇观。当年孔子游泰山时,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誉。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著名诗句更是脍炙人口。  岱顶以北的岱阴,有幽径清溪,怪石突立的后石坞,挺拔奇秀的天烛峰, 尤以“石坞松涛”最佳。这里幽深雅静,人迹罕至,素有泰山“奥区”之称。 黑龙潭是泰山西部的重要名胜,三道瀑布飞泻直下,瀑以潭名,叫龙潭 瀑布。潭上的长寿桥宛若长虹横跨西溪,桥下悬岩百丈,溪水奔腾,像倾倒 万斛珍珠,水花四溅,如雨似雾,水声如击鼓撞钟,山鸣谷应。清光绪年间, 泰安知县毛蜀云书一幅楹联云:“龙跃九霄云腾致雨,潭深千尺水不扬波。” 普照寺位于环山路以北古柏蔽日、宁静幽雅的青山怀抱之中,是泰山现 存最好的佛教寺庙。位于泰山西北麓玉符峰的灵岩寺,始建于晋,兴于北魏, 盛于唐宋。现在的灵岩寺是唐贞观中至大宝初,高僧慧崇所建。千佛殿是寺 内的主体建筑,殿内有尊宋代大型彩色罗汉泥塑,它无一般佛教造像的固定 程式,每尊塑像的姿态不同,性格各异,肤色、表情、动作、衣着均不雷同, 神态逼真,气质刻画入微,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寺周有“一线天”、 “对松桥”、“五步三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雪”等  胜景,难怪明代学者王世桢称“灵岩为泰山背最幽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 成其游”。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肥城龙山中学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