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六壬课书网体中,气为首,然后是德。 看...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参观制碱厂后,获得以下信息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产品与原理】该厂采用“侯氏制碱法”生产化工产品--纯碱和化肥NH4Cl.生产原理是:将NH3和CO2通入饱和食盐水中得到NaHCO3和NH4Cl的混合物,反应为:NaCl(饱和)+NH3+CO2+H2O=NaHCO3↓+NH4Cl;分离出NaHCO3,加热制得纯碱.【生产流程】【相关资料】(1)NH4Cl═NH3↑+HCl↑(2)已知20℃时有关物质的溶解度如下(气体指1体积水中能溶解的气体体积)
0.9g【问题讨论】(1)操作Ⅰ、Ⅱ、Ⅲ中,相同操作的名称为过滤.(2)反应①中发生了两个反应,写出其中的一个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或Na2CO3+2HCl═2NaCl+H2O+CO2↑;.(3)溶液B中的溶质有NaHCO3、NaCl、NH4Cl、NH4HCO3四种任选两种(至少写出两种).(4)上述生产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是AB(填序号).A.挥发性气体C&&&&&&&&B.溶液D&&&&&&&C.氢氧化镁&&&&&&D.化肥NH4Cl【含量测定】
工业纯碱标准:(Na2CO3%≥)
98.0称取纯碱样品10.8g加入适量水,再加入过量CaCl2溶液,搅拌、过滤、洗涤、干燥后称得固体质量为10.0g,请通过计算并结合右表判断此纯碱样品等级为合格品.计算过程:98.1%(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总结反思】某同学认为,在上述纯碱含量测定中,将CaCl2溶液改为BaCl2溶液,测定误差会减小,其理由是等质量的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的碳酸钡沉淀质量大,所以称量时的(相对)误差较小..
【问题讨论】(1)欲使悬浊液变为溶液,可过滤掉其中的不溶物;(2)根据盐的溶解性可知,在第一次反应后溶液中只剩NaCl、Na2CO3、NaOH,所以在加入盐酸后Na2CO3、NaOH可与盐酸反应生成NaCl等;(3)根据题干中提供的侯氏制碱法的反应原理可分析得出答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NaHCO3不会全部析出,肯定会有部分溶解在溶液中;(4)挥发性气体C是二氧化碳,溶液D是可能含有NaCl等多种溶质的混合物,因为给出的信息不足无法判断其具体组成,但二氧化碳和氯化钠在上述生产流程中都可以循环使用;【含量测定】利用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纯碱的质量,用纯碱质量可计算出纯度,再与工业纯碱标准对照,即可知道属于哪类产品;【总结反思】等质量的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的碳酸钡沉淀质量大,称量时的(相对)误差小【问题讨论】:(1)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欲使悬浊液变为溶液,可过滤掉其中的不溶物,故操作Ⅰ、Ⅱ、Ⅲ中,相同操作的名称为过滤;(2)由图可知,反应①中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有NaOH和Na2CO3,故反应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或Na2CO3+2HCl═2NaCl+H2O+CO2↑;(3)由图可知,溶液B中的溶质有NaHCO3、NaCl、NH4Cl、NH4HCO3四种,;(4)挥发性气体C是二氧化碳,溶液D是可能含有NaCl等多种溶质的混合物,因为给出的信息不足无法判断其具体组成,但二氧化碳和氯化钠在上述生产流程中都可以循环使用,即;【含量测定】设Na2CO3的质量为xNa2CO3+CaCl2═CaCO3↓+2NaCl106&&&&&&&&& 100x&&&&&&&&&&&& 10.0g$\frac{106}{x}=\frac{100}{10.0g}$解得:x=10.6g;$\frac{10.6g}{10.8g}$×100%=98.1%,与工业纯碱标准对照,属于合格品;【总结反思】根据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BaCl2═BaCO3↓+2NaCl可以知道:等质量的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的碳酸钡沉淀质量大,所以称量时的(相对)误差较小.故答案为:【问题讨论】:(1)过滤;(2)NaOH+HCl═NaCl+H2O或Na2CO3+2HCl═2NaCl+H2O+CO2↑;(3)NaHCO3、NaCl、NH4Cl、NH4HCO3四种中任选两种;(4)AB;【含量测定】合格;98.1%;【总结反思】等质量的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的碳酸钡沉淀质量大,所以称量时的(相对)误差较小.大六壬的预yC理及大六壬探源第一节 六壬“天机”发端 何为发端呢?端者,始也。发端就是事物的开始和发生,或 者是事物在某一发展阶段上开始进行新的运动。 我们把事物的运动均看成是质点的运动, 则质点运动在时空 中便显出曲线型轨迹。设在曲线上任取一点为座标原点,则该点 的时空参量为O,以该点为圆心作圆,分别截取曲线上R和-R 为两个相反方向的线段,其线段之
和仍然等于O。 按照事物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任何事物都由两种相反或相敌 对的力量所组成,例如:前面新的力量要产生,而后面旧的力量 也不甘灭亡,必然要产生针锋相对的斗争。正象R和-R,它们 永远都是反向的、对立的。R和-R绝不可能单独存在,它们必 然要结合在一个原点之中,而统一成为一个完整的事物,这就是 我们所常说的“矛盾的对立统一”。 原点是O,向前的发展为1,这就意味着一种“无中生有”的 过程。O本身为无,但它是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来说的,它只是 取事物某一发展阶段上的一点,如果离开这一点,它便成为“有” 了。 有可以成为万物,同时万物也可以成为无,从无到有和从有 到无,均在于我们选择不同的时空点。 那么,我们如何来确定事物运动的“O”和“1”呢? 我们把任何事物的运动均设为质点的运动, 即把所要求算的 事物变成为1,这个1就叫做“太极”,太极在有与无之间,有可 能成万, 万又可以归一。 因此, 任何事物都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一” 来看待。 正象我们的天文学家把无论多大的星体都看成是小小的 一点一样。 我们知道, 六壬从太极开始, 太极为一, 这个一为 “虚一”。“虚 一”的含义既包括了万物,又什么也没有,而从“虚一”到“实一”, 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把事物赋予其中。 把事物变为一,这个一就不是“虚一”了,而是具有了某种实 实在在的内涵,即成为“实一”了。事物的一,就是该事物在某一 发展阶段上的发端或起始边界。“一”把整个事物包含于其中,正 我们小学的算术,设整体为1, 部分为分数,分数无论如何加减 , 都不能超过1(带分数除外) 。 对于这个实实在在的“一”, 古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 叫做“天 一”,或“太一”、“太乙”等等。因此,在六壬书上说:“天一统万 物,为万物之根本。”意思是说,天一为万物质点的中心,事物 都围绕它而运转,它也是万物产生变化的根源。 为什么叫“天一”呢?这是古人们假设了世界上最原始的宇 宙生成,即有形物质的产生和发端,他们设想了一个最原始的宇 宙蛋,其中孕育了一个盘古,盘古奋力劈开了宇宙,于是轻的物 质上升为天,重的物质下降为地,于是数便由此产生,天为一为 阳,地为二为阴,两种对立物质产生了。从天一、地二中又相继 产生了水火、山泽……于是“天一”便成为有形物质开始产生的起 点。这个“天一”赋予太极之中,便使空洞虚无的太极模型变成事 物演变的起点或者发端。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 太极的思想实际上就是从古人们的 宇宙生成观和物质运动观中抽象出来的哲学概念, 它可以包罗万 象--你赋予什么事物,它就成为什么事物;又可以虚无漂渺- -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又可以不含任何事物。它是事物运动 的最高原则和数理模型。 然而,我们所说“事物的发端”,并不都是从“盘古开天地”开 始,它也许是事物刚刚处于萌芽阶段而尚未发生;也许是事情已 经发生而去追踪它已逝的形象; 也许是从已经发生的事物中去探 求其未来的发展;也许事物根本就没有发生,等等。于是,这个 “天一”与“太极”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 我们如何把具体的事物与太极模型中的“天一、地二”联系起来 呢?或者说,如何把从太极到两仪、到四象、到八卦所反映的内 容与所要预测的事物相对应呢? 我们所遇到的是千变万化的事物群链和矛盾纠纷, 从表面上 看, 这些纷繁复杂的事情与太极模型中所反映出来的太极、 阴阳 、 五行、八卦等内容毫无一点瓜葛,太极模型的变化发展怎么能够 反映事物的变化发展呢? 现代自然科学, 总是千方百计寻找着自然事物的相互联系和 内存规律, 并且力图用一套完整的数学模型来描绘和精确计算这 种联系和发展,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将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性 质、类别、序列等进行综合分析,分别用各种字母或数字进行代 换,然后按照独特的公式公理系列进行演算,最后再把所代换的 字母还原成所要求算的事物。 这些公式公理的计算方法, 一定是建立在A类事物或B类事 物相似或相等的等量关系基础之上,它有一个先决的条件,必须 是用已知来求未知, 而且这些公式公理必须是经过严格的求证和 验证而得,并且在具体计算过程中决不能有半点的违背。这就是 严谨的科学逻辑,是科学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br& 然而,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符合这种逻 辑的,非此即彼的东西,总是被亦此亦彼的东西所取代;精确和 有序总是参杂着更多的模糊、混沌和无序;等量关系并不能满足 人们对世界认识的需要。 于是,更多搞科学的人,又把眼光转向了自己的老祖宗,把 几千年前就开始流行的古懂翻出, 从这里似乎又发现了一个新的 天地。 人们发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代数学, 只不过这种符号并不是 ABCD,而是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子丑寅卯和甲乙丙丁等等,它 们不仅仅是序数的代号,而且可以明确地反映时空、阴阳、五行 信息、能量等等更多属性,并且它还有个最大的特点,即它是处 理集合和模糊群发生概率问题的最有效的工具。 中国人的这种特殊符号,通过太极模型完整地表现出来,而 事物的代换形式,或者叫事物的先后生成关系,又通过河图洛书 的顺序加以反映。 如何反映呢?中国古人找到了一个连接事物和 太极模型的中间环节--象。 象就是现象、表象、抽象、虚象、实象等等,它属于经验范 围的领域;“象”还有性质、属性等含义,属性与气质又有直接的 关系,例如一个人气质刚毅、坚韧不拔,这和金的属性相同;一 个人长得很苗条、气质秀逸,这又和木的属性差不多,等等。任 何事物都有其象, 事物的象或者属性、 性质是可以相等和相似的 , 于是在事物和固定的太极模型之间便有了可以对应和等量的依 据,事物的代换便可以成立! 把整个事物看成为1,就和太极之1产生了对应。于是该事 物的整个情况,便可以通过截取其在空间运动轨迹中的某一点, 运用太极的时空和数理模型加以展开, 并且仍然通过其象的对应 和还原原理求算出该事物的现状和运动发展的趋势, 这就是我们 大六壬预测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那么,在现实的预测之中,我们如何截取那个关键的一点 呢?这就要回到我们太极发端的问题上来了。 太极发端乃天机发端也。 什么叫做“天机”呢?古人常说“天机不可泄也”,就是说事物 发展的必然之理,会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规范在向前发展, 而我们平常人觉察不到这种规律,往往违背自然的规律去办事, 必然会遭到挫折和惩罚。 这种自然规律往往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 转移的。如果人们知道了它而不会运用自然之理去适应和改变 它,就会盲动或消极,从而更加违背自然的意志,遭受更大的挫 折和灾难。因此,事情应顺其自然,在自然中求得平衡和发展。 不过,对于苦心钻研数术的人来说,“天机”就不为天机了,这个 天机就是我们洞察天地间一切事物发展机率的转折点, 或者叫做 “机变点”。 那么, 我们如何发现天机呢?天机就在人和事物开始产生变 动的一刹那或一闪念之中。 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人都是处于一定 的事物之中,事物的自然变动会对人的思维发生作用,而人的思 维运动也会对事物产生重要的影响。 故动则为机, 机的变化为动 , 通常人们说:“灵机一动。”就是这种“天机”的闪现。会捕捉天机 的人,才能真正懂得预测。 天机一动,要对某具体事物进行预测的信号便闪现出来。这 时,便存在了一个“机”,这个 “机”,就是该事物的“天一”、“太乙” 或“太一”,等等。将其代入太极模型,就形成了完整的预测。 第二节 太极展开、矛盾分化 我们要看清楚整个事物的发展和现状, 光把它变成一个质点 来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它分解开来,把它里面的每一个 部件、每一种成份都显现出来,我们才能得到更精确的结论。 如何分解呢?古人非常聪明地发现: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 对于它物而言的。如果没有开始,也就没有所谓的终结,没有好 的对比,就谈不上坏的。而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中,任何事物都离 不开天地的范围。于是,事物最早的两种成份就是天地。任何事 物都包融于天地之中。从太极的0或1中,最早分化出二,即两 仪的运动。 这就是六壬设立天地盘作为起变标准的最站得住脚的依据。 天地即立,事物轮廓即现,事物的第一层便被打开了。 二的出现,是一进化了一个层次,但它也是很粗糙的。毛泽 东经常说:“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我们看问题,总是要从两个 角度来看,所谓偏听则迷,兼听则明。阴阳对立的两种事物从大 体上可以反映该事物总的基本矛盾,这也是事物质点的一级分 化。 事物矛盾对立的双方,其总的对立的焦点只有一个,但它们 各自内部的焦点却是可以不断分化的,事物的矛盾运动,是一种 非常复杂的运动,它可以无限细分,也可以无限扩展,正象无产 阶级和资产阶级总的矛盾只有一个, 但它们各自内部的矛盾焦点 却是不计其数。矛盾分化一次,事物也就更深入一层,从一个中 心,分化成两个中心,又从两个中心,分化成四个中心,从四个 中心,又分化成八个中心,从八个中心到六十四个中心,事物分 化为六十四个层次,其发展的最细小环节也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事物的分化过程,具有着它的必然性,正象现代遗传学所研 究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由一个DNA大分子可以分裂成四种核苷 酸,这四种核苷酸就组成了遗传密码的四对碱基。而其中任何三 个碱基就构成了一组遗传密码, 由此而形成了分子遗传学中的六 十四个遗传密码。遗传密码构成基因,象英文字母构成文字,组 成了生物的细胞。而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是有序排列的。 这一重要的发现告诉我们, 自然界的一切有机的事物都是有 序的,无序就不能组成一个具体而完整的东西,而这种有序性正 是通过不断的矛盾分化而表现出来。 比如说, 我要建立一个公司 , 当我一切条件都不具备时,就只能说,它是一个虚的,或者叫混 沌,它没有一个实在的内容,它使“成立公司”这种事处于一个无 序发展的散乱状态。而当公司成立了,它的一切便按照正常的轨 道运行,如财政、工商、管理等各个部门都参入对它的管理和干 预,它必须每天按照一定的程序在运转,这就处于一种有序的状 态。“公司”本身便成了一个具体存在的“有机物”。 有机物的存在,必然有矛盾的分化,这种分化就是有序的具体表 现,这种序数就是矛盾由二到四、由四到八、由八到六十四等等 无限细分。这种矛盾的细分过程,也就是一种序数的演变过程。 那么,无序将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这就是著名的“熵增加原 理”。 所谓熵增加,就是事物随时随地都在从有序走向无序,从而 趋向于混沌和散乱,事物便逐渐的走向消亡。 不过,我们不必为熵的不断增加而感到恐惧,我们应该看到 还有一条更为重要的原理,即熵减原理的存在。所谓熵减原理, 就是事物在不断供给能量的情况下,会不断的从无序变为有序, 如人的新陈代谢等。 无序走向消散和死亡, 有序走向聚集和生长 。 现代分子生物学也告诉我们,有机物分子是在不断分化的。 如由一个分子分化为两个分子,由两个分子又分化为四个分子, 由四个分子又分化为八个分子......,这样,一共分裂到50次, 就再也不会分裂了。分子的分裂到了一个极点,就会走向死亡。 不过新的分子便会由此产生,正象旧的矛盾消失了,新的矛盾又 会接踵而来一样。 这个50之数,正是我们数术学所常说的“大衍之数”,它构 成了事物生死交替的循环。因此,我们从太极图上,便可明显的 看到这种阴生阳死,阳死阴生的圆圈运行轨迹。 所谓熵减和熵加,虽然是事物的有序与否和能量增减的趋 势,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它却是事物成功和消散的分水岭。熵 减则趋向于成功,熵增则趋向于消亡。 因此,在数术学上,历来强调旺相休囚和长生死墓,它们都 是事物能量增减的象征标志。 有序就必然有数,数体现了事物程序、次序和相互的数量关 系。有序则数显而明了,无序则数隐而模糊,为什么六壬起课事 散或事未成则数不现、 课不成, 以致于过三不问?就是这个道理 。 事物矛盾的分化, 是我们一步步深入打开事物和追踪线索的 基础,也是我们判断事物变化的依据,事无变则不发,事发则机 显,机显则事情端倪可见,预测可成。 第三节 太极环闭、四深定象 事物由阴阳的两重关系,进一步分化为四象的关系,其主要 矛盾的对立中心也被分化了。正反两方面的事物,分解成了主客 两方面各自的阴阳对立。事物内部矛盾又进一步深化。这时,四 象便把事物的现状较为完整的显现出来了。&br& 我们再来看看太极模型。事物从太极状态到展开的运动,是 一种周而复始的圆圈的运动,太极每展开一个层次,便把这个圆 分成了若干等份,这些等份,就分别就分别代表了不同事物所处 的不同位置,或叫地位,地位有主有次,有先有后,就象八卦中 所说的父母、六子关系一样。整个事物就在这诸多矛盾大杂烩中 进行运动。 古人聪明的把事物的太极运动关系与周围的时空关系相结 合,并把每一种事物都与相应的时空联系起来,而事物和太极模 型相联系的重要环节,就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关和相同的属 性,它们用八种具有普遍性质的基本物质,按照一年四季不同气 候属性与这八种物质属性相对应,而分立于八个方位,形成一个 圆周的运动模型。事物无论如何展开,只能把这个圆周分成更多 的等份,而总也逃不出这个太极圈的范围。 矛盾的分化,便形成了太极所持有的序数关系,于是按照圆 周的等分,便设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立于下, 和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立于上, 天干和地支原本都是序 号, 但后来又按照它们所立位置的不同分别赋予它们各种特殊的 含义。这些含义包括了世界上各种事物的普遍性质,从而使任何 事物都可以找到与天干地支相同的性质而与之产生对应关系。 四象的成立,不仅代表了圆圈中分割出来的四个相等的区间,而 且也可以表示在这四个区间中所发生的事情。 四象代表一个平面 的空间,它把所发生的事情和各种矛盾关系描绘在这个平面上, 让人们了解它的现状和处境。因此,四象只起到了一个定位的作 用。 为什么叫“四象”呢?我在《中国数术学数的概念》一文中, 较为详细地讲解了这个问题。所谓“象”者,形象或现象也,它的 存在,只能反映一种“象”的成份。在一个平面图形中,任何高明 的画家绝不可能使它变成一个真正的实物。 因为它只代表了两维 的空间,它反映的仅仅只是图象而已。 因此,四象只能为虚象,为定位,它不代表运动。而事物只 有到了八卦的层次我们才能真正看出它的运动态势来了。 在六壬中,四象就是四课。四课确立了主客的关系,以及主 方所具有的矛盾和客方所具有的矛盾。主方为干,干上神和干上 神之阴神。客方为支,支上神和支上神之阴神。 主客的矛盾直接体现在干上神和支上神之间。 干上神和支上 神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干上阴神和支上阴神,是主客双方本身所 固有的内部矛盾体现,这种矛盾虽然是次要的,但在它激化到某 种程度时,势必会影响到主要矛盾。因此,当我们在观察主要矛 盾时,不可不察及阴神,即次一级的矛盾冲突。 按照太极的普遍性原则(太极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主客 和其阴神都同样遵循着阴升阳降,阳升阴降的运动规律,故干支 上之阳神发展到极点就一定会向阴神发展,到最后,阴神则成为 其主要的判断对象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便被次要矛盾所取代。 什么叫阳神和阴神呢?所谓 “神”者,凡事物的出现都叫神, 人有人的精神,物有物的灵神。所谓“阳神”,出现的就叫阳神, 事物已充分的暴露在我们面前,或者已经发生过了,现在仍然继 续进行。所谓“阴神”,即没有显现出来的隐藏的事物叫做阴神, 阴神之极又转为阳神。 那么,有人会问,即然阴神和阳神是一对矛盾,那如果阴阳 之间是相生相合的关系如何解释?我说, 一对夫妻本来就是阴阳 矛盾的统一。如果他们光闹矛盾,那就无法共同生活下去,最后 只好吹灯散火,这叫“克”,就是对立。但如果他们非常相亲相爱 , 互相支持,这就叫“生”,就是合作。矛盾是一种对立的统一,它 即对立,又统一。对立的成份起主要作用,就成为克,统一的成 份占主要地位,就成为生和合,不能一概而论。共产党和国民党 打了许多年仗, 也还有合作的时候, 只不过这叫“合中有克”而已 。 因此也可以说互相促进的叫生,互相拆台的叫克。生克关系是判 断事物成败的关键。 如果说, 四象仅仅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张平面的、 静态的图象 , 那么,把这个图象打开,使其变成立体的,完整的动态事物,就 需要更深一层次的内容了。 第四节 太极变异 三传发用随着天地运转,五行变更,四课中的矛盾关系不断尖锐,终 于在某一个转折点上开始爆发了。这个爆发点,是在矛盾最尖锐 的地方,即相克最厉害的地方。它的爆发,将使事物走向新的起 点、新的环节,或者产生新的矛盾。 我们说,矛盾处于一个封闭的圆圈之中,它是不会前进的, 它们的运动永远是阳长阴消、阴长阳消的相互运动过程。它在事 物的发展进程中只能是稳定的、平衡的、渐变的、静态的、量变 的等等。然而,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人有生有死,事物有产 生和灭亡。它们总逃不脱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否定到否定之否 定的过程。前面我们从太极图上,已经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这种过 程。并且指出,太极的封闭状态只是一种常态稳定的状态,但这 种常稳不是恒定的,当事物产生突变和变革之时,它必然是打开 的,从而呈螺旋上升的运动趋势。 而当事物革故从新,恢复平静 , 太极又重新闭合。因此,太极的运动是开合运动,太极打开的运 动,就是一种变异的运动。 不过,事情有大变,有中变,有小变。大变有大数,中变有中数 , 小变有小数。那么,小的变革算不算是太极的变异运动呢? 我们说,太极也有大有小, 小到细胞分裂,大到宇宙的变迁 , 它们同样都在遵循着宇宙中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原则。因此,只 要是事物前进了一步,都可以把它称为太极的变异运动。 六壬三传的运动, 也正是这种变异运动的开始直到终结的反 映。 首先是初传,初传又叫发用。为什么叫“发用”呢?发用又叫 发动,事物的变迁由此发起。“用”即为“动”也。三传是由四深中 主客矛盾最尖锐的地方开始发起。这又叫“机”或“机变”。 什么叫“传”呢?传就是“相因”、即相互因果,上传为下传之 因,下传为上传之果。果可以为更下一传的因,因也是上一传的 果。因果是可以互换的。事物的这种传递关系,反映了事物质点 运动曲线上点的连续性和相关性。 传一般情况下,都是阳传阴,即阳神传阴神。但也有不传阴 神的,如伏吟、昴星、别责、八专、返吟五种形式。四课在有克 的情况下,都是阳传阴, 有克则机现,其因果关系就反映的明显 , 事物的转折就可一目了然。而无克,则说明事物仍处于量变发展 阶段,对于现存事物的否定尚未到来,或者即将到来。上面的的 五种形式是事物即将走到尽头,而进入最黑暗的时刻,它即将发 生变革又未能发生变革。因此它是最痛苦、事业最倒霉的时刻。 我们说,大六壬是专门算“机”和“运”的,所谓“机”就是事物 变化的转折点,所谓“运”就是事物随机的运转过程。机运的变化 就是事物走向转折的变化。 在大六壬中,天地盘和四课,表示了事物在稳定的量变过程 中所处的位置和状况。而三传则表示了事物走向变化,或者变革 的运动,它们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因此,判断三传的变化必须要 深通变机之理,晓万物之情,方可充足的把握,以求取精确的结 果。 第二传和第三传就是从动作即发用开始,一步步走向高潮, 再一步步进入尾声。事物将重新开始新的历程。 为什么是三传而不是四传五传呢?因为在数术学的基本原 理中有一条最重要的理论,就是“五行相生,遇三则变”。这些内 容,请见我的《中国数术学研究》 。 综上所述,人们势必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六壬从太极发 端,到天地盘和四课三传,它们是不是正好就反映了所要求算事 物的现状和机变之点呢?你凭什么说, 这个课式正好就是截取了 事物运动轨迹上的一点, 并且通过这一点的情况来反映事物的转 折变化呢? 我们说, 太极模型是经过古人长期总结出来的一套完整的反 映世界万事万物循环往复运动规律的一个基本模式, 它是一个带 有普遍意义的模型。正象我们的数学公式,它是普遍适用的。当 我们空说太极模型时,它仅仅只是一套符号系统,并不代表任何 事物。而当我们把任何一个具体事物代入进去,通过某“象”或者 属性的对应,就可以看到事物间的各种“象”之间的影响和作用, 并且通过各种“象”所必然具有的时空方位和数的属性,便可确定 各种“象”在什么时空和空间中将产生作用。因为各种“象”在太极 模型中是圆周运动的,它必然有各种“象”的交会和矛盾。通过数 术学的一系列基本理论, 我们就可以大体地判断事物的发展趋势 了。这种认识论和方法论与现代系统论的黑箱理论、协同学说和 信息论等都是不谋而和的。 截取事物轨迹的点, 来作为研究对象, 是现代物理学最一般 、 最常用的基本研究手断。唯一不同的,就是物理学只研究质点的 运动速度、方向和空间位置,它是一种把大化小而并不考虑其内 部的质态、属性以及其内部的变迁等内容的。这种研究方法当然 是简捷明了,是科学研究所必不可少的手段。 然而, 当我们要研究具体的事物时, 这种方法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 科学的研究手段向来都是综合和分析相结合,既然有一个整体, 当然也就应该有解剖。我们必须把质点分解开来,仔细研究其内 部结构,才能叫做完整的研究。 太极学说就是这样一种既有综合又有分析的理论体系, 它截 取空间质点的方法虽然与现代科学方法有所不同, 但它们的实质 却是一样的,它唯独依据的是这样一条理论:空间无处不太极, 事物无时不太极,凡太极都有数,凡事物也都有数,有数就可以 对应,有对应就可以求算事物。数(或者是象,数和象是统一的 ) 是事物相互联系的表现。 至于事物的数和太极的数是不是正好吻合, 这个问题就成为 数术学到底是否科学的分水岭。 当我们在想着预测某一种具体事物的时候, 我们先设想了一 个或几个数, 这几个数是不是正好反映我们所要求算事物的具体 情况呢? 当我们把这些数字代入太极模型, 从而求出了一个空间运动 的几何点,由此点展开,变成天地盘、四课、三传。于是,我们 再把所知道的事物,哪怕上一两条信息,再代入到四深里去,我 们就会发现, 四深所反映出来的图象与我们所知道的部分事物图 象完全不能对应或者大体上不能对应。或者有的对应,有的不对 应,这就是说明按照我们所得出的数字求出的点,离实际事物所 要求测算的点还差一段距离,这个距离有大有小,距离太大,则 我们的预测就会完全不准确。距离很小,则我们就会基本上能够 看清该事物在这一空间区域内所受到的影响, 和它将会向什么方 向发展了。 因此,数术预测的准确与否,关键在于我们所求算出来的点 与实际事物的点的距离 (这里暂且完全除开经验判断和课式处理 技巧方面的内容) 。不过。我们求算出来的点与实际点只要处于 同一个区间范围之内,那么事物和模型的对应就可以进行,而且 基本上可以反映事物的运动态势。正象模糊数学中的模糊集合, 只要模糊信息群的对应,就会从模糊群产生的协变效应中,求算 出事物模糊群发生的概率。 因此,数术学算事物,仅仅只是算事物发生的概率而已,求 算的概率越高,事物就越准确,反之,则准确率就很差了。我们 可以作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的预测就象射击打靶,事物之点就 是靶子,而我们求算的点就是子弹,子弹击中了靶子,预测就可 以说是成功的。子弹打偏了,预测就失败了,至于打到几环上, 这是大体上几分准确的问题了。 现在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起数和找对应, 如何判断两个点 的差距等等,这都是数术学本身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具有经验和 技巧的成份,这里就不谈了。 不过,我们按照大六壬规定的起数方法去操作,一般都是不 会逃出大体的范围的,具体的准确与否,还必须积累更多的知识 和经验,以及数术学的哲学思想和事物机、运、命变迁的规律, 以及各种信息的处理技巧等等。 中国古代大六壬的预测方法,体现了一切数术预测的玄机, 它是一种非常科学的预测手段,数年来,经过我们的反复实践, 它的成功率是极高的,有的甚至达到了料事如神的地步。我们越 精通它,判断就越准确。这就不能不使我们想到,世界上一切事 物的运动,是不是都逃不脱某种必然的规律。任何一件事情,好 象早已经被规定好了一样。 由此,推动了我们更深入地研究,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命运之 学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赋予了全新的思想内容, 这些请详见其 它的书籍。 《六壬》作为《周易》的一个支流,从古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 了。它无论在名义上,组织上或内容上都把《周易》的义理及理 、 数、象、占思想溶于一炉,发挥的淋漓尽致,无所不周。无处不 闪耀着《周易》的光辉。对于它的研究,至今学术界同仁很少契 及。本人研究壬遁之学有年, 毫无深造独到之处,所幸偶有所悟 , 草此拙篇,旨在“以古论古、以古疑古、以古辩古、以古证古”的 思维方式,作为探讨壬学的路数,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一、六壬原始晚于《周易》 《六壬》之名,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 。 唐.许道符撰《大六壬心镜》说:“昔轩辕黄帝得元女降斯神 式,往授三篇(即太乙、六壬、奇门、本文作者注) ,既获之, 藏于金柜、计二卷……”。古人著书皆唱和之。给它披上了神秘 的外衣。 清四库全书《六壬大全》提要中说:“或谓出于黄帝、元女, 固属无稽。要其为术,固非后世方家所能造……”。又说:“考国 语伶州鸠对七律, 以所称上宫大吕, 上宫推之皆有合于六壬之意 , 然特以五音十二律定数,未可既指为六壬之源。吴越春秋,伍员 及范蠡鸡鸣、日出、日映、禺中四术,则时将加乘与龙蛇刑德之 用,一如今世所传。而越绝书载,公孙圣亦有今日壬午时加南方 之语,其事虽不见经传,似出依托。然赵煜,袁康皆后汉人,知 其法著于汉代也”。&br& 清朝未年民国时代的韦千里编《六壬秘籍》则说:“国语伶 州鸠之对七律,实其权舆。下逮春秋,子胥、少伯并以精于是术 著名,吴越春秋《越绝》书中,俱载其事,则由来远矣……”。 虽然《六壬》具体产生的年代已无可考。但根据上述这些说 法,我们可以初步推知,早在春秋时代或者更早它就有可能存在 了。考《左传》中无一语涉及《六壬》之辞,我们可以肯定它的 创作年代一定会晚于《周易》 ,这一点相信不会有疑议的。 二、 《六壬》创作根源于《周易》 1、立名宗《周易》之义 这本书,为什么要称作《六壬》呢?古人对此是作过许多讨 论的。 《壬学琐记》说:“六壬之名说者不一。有云水生于一成于 六,故名六壬者,宋人也;有云《周易》以乾卦为首,乾内卦纳 六甲,故奇门称遁甲,外卦纳六壬,故称六壬者。祝泌也;有云 天一生水,天五生土,合而成六。壬字上一撇斜者象水朝东,下 一画重者,象地之厚载,中一画长者,纵则为天地,横则为宇宙 。 六壬与天地宇宙同用,加以水土生育之功,有厚载之至德,故云 六壬者,未悟书中语也;有云乾为天属金,壬承乾属水,壬得天 之气,既泄天之机,故云六壬者,张江村也……”。 近代学者亦同意这些说法 如《大六壬探源》罗序说:“占卜之学原本于《周易》 ,由来 久矣……”。 又如清学者在《六壬大全》提要中说:“大抵数根于五行, 而五行始于水,举阴以起阳,故称壬焉,举成以该生,故用六 焉……”。 莫如《六壬视斯》所说最为中肯:“天干凡十,而课独取乎 壬者,盖壬乃阳水,天一生水,为数之始,壬寄在亥,亥属乾宫 , 亦易卦首乾之义。此立名之宗也”。 清朝末年民国时代的袁树珊、韦千里等大家皆从其说。 看来《六壬》之名义,已冠《易》义于其中,是显而易见的 。 2、组织本《周易》之义 凡一学识,皆有数个单位组织而成。 《六壬》之组织为:干 支、太岁、月将、占时、地盘、天盘、四课、三传、天将、遁干 、 年命、星煞等项相聚而成。在三式中, 《太乙》言数、 《奇门》责 干、 《六壬》则测重地支。它是以十二地支遁日干为推演依据和 基础的术数学。 《六壬》运筹,因“时”起课,月将加时而设天地盘,进而推四课 、 发三传、布天将、遁旬(时)干,填生克名词,推算行年与本命 而课成,再较量年月四时等信息,则吉凶休咎俱矣。余窃议,以 “时”(空)为天极,天地盘为两仪,四课者象四象,地盘镇八方 , 八卦俱矣。三传乃天、地、人(八卦生万物) ,无不皆该。乃易 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精蕴也。 适见《六壬》之推演模型,已具易之义理与理、数、象、占 于其中者。 再看由《六壬》之推演而产生的课体与《周易》之关系。 《六壬》以元首课、重审课、涉害课、遥克课、昴星课、伏 吟课、返吟课、别责课、八专课,共九课为纲,推演随“时”就正 , 千变万化,皆以其九课为依据,称之为九宗门、九宗元或宗门九 式。九式衍生六十四课为目,与《周易》之六十四卦相匹配。如 下胪列: 元首课(后皆删‘课’字)统乾、重审统坤、知一统比、涉害 统坎、遥克统睽、昴星统履、别责(卦体不明) 、八专统同人、 伏吟统艮、返吟统震、三光统贲、三阳统晋、三奇统豫、六仪统 兑、时泰统泰、龙德统萃、官爵统益、富贵统大有、轩盖统升、 铸印统鼎、斫轮统颐、引从统涣、亨通统渐、繁昌统咸、荣华统 师、德庆统需、合欢统井、和美统丰、斩关统遁、闭口统谦、游 子统观、三交统女后、 、乱首(不明) 、赘胥统旅、冲破统⒁ 失统既济、无淫统小畜、度厄统剥、无禄绝嗣统否、屯福统屯、 侵害统损、刑伤统讼、二烦统明夷、天祸统大过、天狱统噬嗑、 天寇统蹇、天网统蒙、魄化统蛊、三阴统中孚、龙战统离、死奇 统未济、灾厄统归妹、殃咎统解、九丑统小过、鬼墓统困、励德 统随、盘珠统大壮、全局统大畜、玄胎统家人、连珠统复、间传 统巽、六纯统革、物类(不明) 。 考诸书唯缺“临”、“无妄”、“恒”三卦所配课体不明。 3、课例阐《周易》义理 《六壬》的第一课叫元首课,如上所述它配《周易》六十四 卦之乾卦。我们先以此课为例,看它是如何发挥易理的。 元首课说:“凡一上克下,余课无克,为元首课。象天。如 君克臣,必顺其正,无动乱反常之理。为九宗之元,六十四课之首, 故名元首。君占则有伊吕之臣、臣占必遇唐虞之君,常人占之万 事顺利。大哉,元首。元亨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统乾之 体,乃元吉第一课也。象曰:天地得位,品物咸新,事用君子, 忧喜俱真……门庭喜溢,利见大人。如日辰、用神、年命、值旺 相气乘吉将,更逢富贵、龙德、时太、三光、三阳、官爵、高盖 吉课,有一助之则有乾之‘九五飞龙在天’云龙风虎相从‘大人’之 象也”。 请再看统坤卦之象的重审课: “凡一下贼上,余课无克,为重审课。象地……积善 者庆, 积不善者殃……至哉重审,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统坤之体也。象曰:顺天厚载,柔顺利贞……君子厚德,中道而 行,则有坤‘六五黄裳元吉’之象也”。&br& 六十四课目莫不如此发挥《周易》之义理。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 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乾坤又其《六壬》之门邪? 4、当《周易》万物之数 《六壬》由月将加占时起天地盘,布四课,发三传,而推演 出九式。九式又衍生六十四课目,以配易卦(已如上述) 。又由 六十四课目中(各别课目)产生出“格”来(格即支卦) ,它们是 : 见机格(后略“格”字) 、察微、缀瑕、蒿矢、弹射、虎视、冬蛇 掩目、帷薄不修、独足、自任、自信、杜传、无依、无亲、解离 、 涉三渊、三阳、出三阳、出户、盈阳、变盈、入冥、凝阴、溟蒙 、 冥阴、悖戾、顾祖、极阴、时遁、励明、回明、转悖、断涧,大 约三十三格。六十四课加三十三格,计九十七课格。 《六壬》以 九十七课格,而又统御七百二十课式。 这七百二十课式来源是:以六十花甲排日推演,则每日十二时, 每时一课。其课体有 60(花甲)(12(时支)=720 课式。是《六 壬》的最基本课式。七百二十课式分别是:一、贼克得始入 105 课,又重审 115 课,又元首 118 课。二、比用得 52 课,又知一 29 课。三、涉害 63 课,又见机 9 课,又察微 2 课,又缀瑕 1 课 。 四、遥克得蒿矢 40 课,又弹射 25 课,五、昴星得虎视 4 课,又 冬蛇掩目 12 课。六、别责得 9 课。七、八专得 16 课。八、反吟 得无依 54 课,又无亲 6 课。九、伏吟得不虞 6 课,又自任 24 课 , 自信 9 课,杜传 21 课。合之为七百二十之课体。 再加上其它的因素。如十二月将、十二来方、60 太岁、60 本命、60 行年,得 720(122(月将、来方)(603(太岁、本命、 行年)= 个信息单位“当万物之数也 ”。更何况一课 而兼数种课体,比比皆是者。 《六壬》以占时、三传、行年、本命、太岁、来方、日上、 辰上、较量与日干支之关系,谓之十事。又有占时为先锋门;月 将为值事门;日辰为外事门;三传为发端门;年命(即行年、本 命)为变体门;参与岁月日时之星煞作为“以通神明之德,以类 万物之情”的基本评断依据(此不赘述) 。 所以《六壬大全》提要中说:“由干支而有四课,则亦两仪 四象也,由发用而有三传,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 以至六十四课莫不原本仪爻,盖亦易象之支流,推而衍之者 矣……”。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 《六壬》之学,符合“《易》以道 阴阳”的理;体现《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数;契于《周易》仰观俯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象;适于 《周易》问断决疑的占。是《周易》衍生的庞大体系,更高层次 学(术)文。 三、 《六壬 》辨疑 《六壬》之学,为历代贤哲所喜爱,视为经典。据说明代禁 习阴阳五行之学,而《六壬》为士大夫所独钟,习而用之,得以 流传至今。古往今来代有著述,汗牛充栋。其论汪洋,均含精义 。 然亦因其年湮历久,历法之更替, 时代之差异,或学者各秉师承 , 或独具见解,其论纷纭,莫衷一是者时有所见。譬如:论天乙贵 人口诀;论旦贵暮贵(亦称昼贵夜贵或阳贵阴贵)口诀;贵人临 昼夜时刻分界之起例;次如月将过宫之定日时之例;又次如涉害 课式之起例 , 竟多见歧义。 使人如 坠云 烟, 弗知 适从 。 亦可谓 壬 》 《 学三大疑团。 《六壬大全》提要中说:“惟是六壬所重莫过于天乙贵神, 阴阳顺逆为吉凶所自出,如匠者准绳矩E。而先天之德起于子, 后天之 德起于未, 以五干德合 神取贵,承 学之士多未 究其 源……”。 就将其胪列,试以探讨,以就正于博览君子。 A:天乙贵神几多疑 (1)疑.天乙贵人口诀异同 a.《六壬视斯》说诀云:甲戊兼牛羊,乙己鼠猴乡。丙丁猪 鸡位,壬癸兔蛇藏,庚辛逢虎马,永定贵人方。 查《六壬大占》如上说; 《六壬卦课》亦如上说。 查命书《渊海子平》亦同上说。 b.《六壬类聚》口诀则如:甲戊庚牛羊,乙己鼠猴乡。丙丁 猪鸡位,壬癸兔蛇藏,六辛逢马虎,此是贵人方。 以上两诀所不同者一如 “庚”字;一如“兼”字;次如一曰“马 虎”,一曰“虎马”。学者皆当留意。 (2)疑.旦贵暮贵临干之异同 a.《大六壬心镜》说歌曰:“甲戊庚游大小吉,乙己神传昼夜 分,丙丁早亥暮居酉,六辛常午复来寅,壬癸立处于已卯,不降 天罡作贵人”。 并释之说:甲戊庚日旦治大吉;丑;,暮治小吉;未;;乙己日旦 治神后;子;,暮治传送;申;;丙丁日旦治登明;亥;,暮治从魁;酉;; 六辛日旦治胜光;午;,暮治功曹;寅;;壬癸日旦治太乙;巳;,暮治 太冲;卯;”(地支本文作者加注) 。 b.《大六壬探源》论旦贵说歌曰:甲羊戊庚牛,乙猴己鼠求 , 丙鸡丁猪位,壬兔癸蛇游,六辛逢虎上,阳贵日中俦。论暮贵: “甲牛戊庚羊,乙鼠己猴乡,丙猪丁鸡位,壬蛇癸兔藏,六辛逢 午马,阴贵夜时当”。 c.《六壬视斯》说歌曰:甲戊兼牛羊,乙己鼠猴乡,丙丁猪 鸡位,壬癸兔蛇藏,庚辛逢虎马,永定贵人方。 并释说:“日用上一字,夜用下一字。如甲戊日日占应用牛 字,便从天盘丑上起贵人,是为阳贵。甲戊日夜占,应用羊字, 便从天盘未上起贵人,是为阴贵……”。 查《六壬景右神定经》《六壬 大全》《大六壬 指南》同(a) 、 、 说; 《六 壬类聚》 《六壬摘要》 《壬学琐记》及《六壬秘籍》皆 、 、 宗(b)说; 《六壬大占》和《大六壬金口诀》均从(c)说。 d.《河洛精蕴.贵人说》则云:“先天之坤在子,后天之坤在 申。贵人者,甲与已合,皆以己所临之地而分阴阳二贵。阳(后 缺‘贵’字,本文作者注) ,己在子,庚以后皆顺行,辰戌不临,午 冲子不临,子不再临,而戊终于丑。阴贵,己在申,亦所以拱乎 天罡也。其曰天乙贵人者,天乙一星,在紫微垣门外也。叶九升 谓甲以己之所临为贵人,己以甲之所临为贵人,未确。与己同临 子申者乙也,非甲也。俗诀甲戊牛羊,庚辛马虎者谬也”。看来 江慎修先生亦有疑也,他似乎也未有说明白。 (3)疑.天将贵人临昼夜时刻分界异同 a.唐《大六壬心镜》“用昼夜长短分旦暮”,“以星没为旦(白 天) ,用阳贵;星出为暮(晚上)用阴贵”。 b.《银河棹》“以子至已为阳时,用阴贵人;午至亥为阴时, 用阳贵人”。 c.《六壬秘笈》“占时属于卯辰已午未申者为昼时用阳贵(即 旦贵)属于酉戌亥子丑寅为夜时用阴贵(即暮贵)”。 有关旦暮贵人临昼夜时刻之分界,诸书大约有如上三种说 法。 如上所述,我们得知: 天乙贵人口诀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甲戊庚牛羊……”。一 种是:“甲戊兼牛羊……”。 旦贵暮贵临十干口诀则有:①甲羊戊庚牛……为阳贵(即旦 贵) ,甲牛戊庚羊……为阴贵(暮贵) ;②甲戊庚日旦贵丑,暮贵 未;③甲戊日旦贵牛,暮贵羊……;④庚辛日旦贵虎,暮贵马; ⑤六辛日旦贵虎,暮贵马;⑥六辛日旦贵马,暮贵虎。 又可得知:天将贵人分别昼夜时刻分界异同,如上述三种情 况。①星没为旦,用旦贵……;②子至已为阳用阴贵……;③卯 至申为昼用旦贵……。 现在就让我们考辩有关天乙贵人诸异同之疑如下: 一辩: 六壬大全》提要中说 “……按吴越春秋所载子胥之占 , 《 三月甲戌,时加鸡鸣,而以为青龙在酉,是甲日丑为阴贵也。范 蠡石室之占,十二月戊寅,时加日出而亦为青龙临酉,功曹为腾 蛇,是戊日丑为阳贵也”。 按: 《提要》所说子胥、范蠡这两个课例,仔细思之,“青龙 ‘在’(临)酉”有误,推之应顺行在午、逆行在申。两“酉”字应作 “午”字或“申”字才对。要么就是以子午分阴阳,而且必须是阳逆 阴顺行天将,只有“丑加寅”一课,才有可能会有青龙临地盘“酉” 宫的情况。 思之终不解其意。 本文只强调古例之“甲日丑为阴贵”、 “戊日丑为阳贵”。学者于此亦可见一斑。 考上述课例,子胥、范蠡,是如何用贵运筹,有待研究商榷 。 二辨:袁树珊说:“贵人有日夜之别,先察占时,旋转有顺逆之 分,次观坐地。诸家议论略有异同,兹尊《协纪辨方》 ,庶可先 后一贯”。 此说有理。 考四库全书《钦定协纪辨方》天乙贵人说:“蠡海集曰,天 乙贵人当有阳贵阴贵之分。 盖阳贵起于子而顺, 阴贵起于申而逆 , 此神实得阴阳配合之和,故能为吉庆,可解凶厄也。阳贵以甲加 子,甲与己合,所以己用子为贵人。以乙加丑,乙与庚合,所以 庚用丑为贵人。以丙加寅,丙与辛合,所以辛用寅为贵人。以丁 加卯,丁与壬合,所以壬用卯为贵人。辰为天罡,贵人不临。以 戊加巳,戊与癸合,所以癸用巳为贵人。午冲子原不数。以己加 未,己与甲合,所以甲用未为贵人。以庚加申,庚与乙合,所以 乙用申为贵人,以辛加酉,辛与丙合,所以丙用酉为贵人。戌为 河魁贵人不临。以壬加亥,壬与丁合,所以丁用亥为贵人。子原 宫不数。以癸加丑,癸与戊合,所以戊用丑为贵人。此乃阳贵顺 取也。且如阴贵,以甲加申,甲与己合,所以己用申为贵人,以 乙加未,乙与庚合,所以庚用未为贵人。以丙加午,丙与辛合, 所以辛用午为贵人。以丁加已,丁与壬合,所以壬用已为贵人。 辰为天罡,贵人不临。以戊加卯,戊与癸合,所以癸用卯为贵人 。 寅冲申,原不数。以己加丑,己与甲合,所以甲用丑为贵人。以 庚加子,庚与乙合,所以乙用子为贵人。以辛加亥,辛与丙合, 所以丙用亥为贵人。戌为河魁,贵人不临。以壬加酉,壬与丁合 , 所以丁用酉为贵人。申原宫不数。以癸加未,癸与戊合,所以戊 用未为贵人。此乃阴贵逆取也……”。 《星历考原》曰“……曹震圭阴阳顺逆倒置者,则世俗并如 其说。考其根源,则以元女经有旦大吉,夕小吉之文故也。然其 理良不可通。则亦未得以元女经有其文而可据信也。且大小二字 易以淆伪。安知非浅学之人转以俗说,改攥元女经,遂传刻袭谬 耶”? 又说:“其昼夜之分则或以卯酉为限,或以日出入为限,今 考其义自当以日出入为定也”(见《协纪辨方》第 811-351 页 )。 读者至此,已不难预知前贤所见之低昴。相信诸疑顿释,已 经了然胸中吧!至于前述,天将贵人昼夜之分界,不待三辨已自 明矣乎? 兹再将《考原》中所载天乙贵人口诀录于后,以为学者之矜 式,殊不致指鹿为马尔。 天乙贵人歌曰:甲戊庚牛羊,乙己鼠猴乡,丙丁猪鸡位 壬癸兔蛇藏,六辛逢马虎,此是贵人方。 阳贵歌曰:庚戊见牛甲在羊,乙猴己鼠丙鸡方,丁猪癸蛇壬 是兔, 六辛逢虎贵为阳。 阴贵歌曰:甲贵阴牛庚戊羊,乙贵在鼠己猴乡,丙猪丁鸡辛 遇马, 壬蛇癸兔属阴方。 B:月将过宫辨疑 月将者,太阳也。幽明之司,动静之机,祸福之柄。若入传 为福不浅。月建运天道而左旋,月将禀天道而右转,是以左为天 关,右为地轴……《六壬》以月将加时而设天地盘,尔后四课成 , 三传发。然诸书论月将过宫不同: 《六壬经纬》说:“正月在亥,二月在戌……” 《六壬探源》说:“每交中气,立即变更。正月雨水后在亥, 二月春分后在戌……” 《六壬摘要》说:“其法于每月中气之前,本月节令之后, 视月将出现之日支,定其阴阳。仿河图生成之数,阳从生数,阴 从成数,因其数而起之,乃真月将也。如亥将而待雨水后,则太 阳过后与寅不合,名落空,东西舛误,失顺时之道矣”。并举例 说“正月建寅与亥将登明合,视立春后几日是亥,即月将出现之 日支也。亥乃第六成数,即从本日起超六日,是辰。即以辰日亥 时起亥将。二月……”渐近奇门超接之法。 考《景v六壬神定经》只说正月征(登)明,二月天魁…… 无过宫须交中气之说。 如上述,使后学茫然,难以适从。 今试以辩之: 辨论一、 《六壬琐记》说: “交月将之法,古书间有异同,然 总在中气之后, 或一日二日或三日五日不等, 古人所用者恒气 (注 意‘恒气’本文作者按)每年二十四气匀派,而太阳行度有盈缩, 未必恰于交中气之时过宫。况其过宫又限定于某宿某度,是以有 一日二日三日五日之殊。今时宪书则以定气(注意‘定气’,本文 作者按)为主,故太阳即于交中气之日时过‘宫’,便换月将。此 正合天时之妙”。 这话的确有见识,学者思过半矣! 辨论二、考《钦定协纪辨方》日缠过宫论:“日缠每月中气 过宫。雨水日缠亥宫初度,是为埚ぶ危淮悍秩詹绻醵龋 是为降娄之次;谷雨日缠酉宫初度,是为大梁之次;小满日缠申 宫初度,是为实沈之次;夏至日缠未宫初度,是为鹑首之次;大 暑日缠午宫初度,是为鹑火之次;处暑日缠巳宫初度,是为鹑尾 之次;秋分日缠辰宫初度,是为寿星之次;霜降日缠卯宫初度, 是为大火之次;小雪日缠寅宫初度,是为析木之次;冬至日缠丑 宫初度,是为星纪之次;大寒日缠子宫初度,是为元枵之次。故 月将正月在亥、二月在戌、三月在酉、四月在申、五月在未、六 月在午、七月在巳、八月在辰、九月在卯、十月在寅、十一月在 丑、十二月在子。月建视节气,斗杓也。月将视中气,太阳也”。 C:古人起涉害课例之异同 《六壬》涉害课例,最难发用。当视所涉浅深,取为初传。 清.四库全书《六壬大全》所载古歌甚是。惜与复等课柔辰刚日 之说未能扫除。其附列《总钤》不合法者亦有十九课(前论涉害 课数均已 纠正之 )《指 南 》《经纬》《类聚》不论所涉深浅, 但 。 、 、 论所临孟仲,虽说简易,有失妙旨。 《寻源》辗转抄袭,谬误益 多。 《粹言》略知其法,而所载之图,仍未更正。 《说约》虽论所 涉浅深,而专视十二宫中所藏人元。如寅中甲丙戌,未宫乙己丁 之类,画蛇添足,尤难尽信。 为探讨明了起见录其古歌于下, 歌曰:涉害行来本家止, 路途多克初传取,孟深仲浅季当休 , 复等柔辰刚日拟。 解释:“四课中或二上克下或二下贼上,而与本日之日干, 或俱比,或俱不比,则就所克之处,由地盘涉归本家,以克多者 为发用,其克若相等,则以在地盘四孟上者为发用。如无孟,则 取仲上者为发用。如又无仲,则不取季上者。而阳日取干上神发 用, 阴日取支上神发用。 中未传之取法, 与元首、 知一等课相同 。 ” 其旨甚明。并无支中所藏人元之说。 就连堪称易学大家的近人韦千里先生于此课例, 亦有疏漏之 处。 兹举韦君《六壬秘藉》涉害课之一例: 四月庚子日申将戌时(课式略) ,“按一课午庚,火克金,第 三课戌子土克水,两课俱系上克下。庚金阳日,午戌亦皆阳神, 是与日俱比。故以戌土,由所临之子位,历归本家,子一重克, 至丑位,丑中有寄宫之癸水,又一克,次历寅卯辰已午未申酉, 以至于本家戌位,俱无克。再以午火由所临之申位,历归本家, 申金一重克,申中有寄宫之庚金,又一重克, (至酉又一重克, 本文作者注加) ,至戌位,戌中有寄宫之辛金,又一重克,以次 历亥子丑寅卯辰巳各位,以至于午之本家,俱无克。是戌土由子 位,历至戌之本位,只有二重克,午火由申位历归午之本位,有 四重克,午之涉害较深,故取以为用”。 (见《秘藉》卷一入门 篇 第十七页) 此课取例确实的当。 然韦氏在其卷二课体篇,第四页中,又以“庚子日戌时申将” 起例,则解其课曰:“涉害深浅相等,而无一在孟上,取仲上神 发用,名察微格。” 同一月将日时起课,则断辞成两种格体,是疏忽?难道韦君 也没搞明白么? 复观韦氏《秘藉》卷一入门补缀篇,第五十五页著有“十二支藏 干”,即子中藏癸水、丑中藏已土辛金壬水……”韦氏亦有画蛇添 足之嫌乎? 管见认为,涉害课由地盘涉历归本家,皆应以地支正五行相 克及“入手法”中所载“甲课寅兮乙课辰,丙戊课巳不须论,丁己 在未庚申上,辛戌壬亥是其真,癸课原来丑宫坐,分明不用四正 神”之寄干为用,至十二支所藏人元并不相涉也。譬如:寅加未, 涉归本家,寅克未土为一重克,未中已土二重克也,……至丑土 又一重克也, 丑中所藏人元已土则不论克, 盖因“丁‘寄’在未……” 之故也。学者至此当有所悟,殊不致妄用三传灾福异也。 又起行年之法,诸书异同,当尊《大全》 。 诸书又有误神为将,误将为神者;有以一昼一夜为一日辰, 而用旦暮贵者;又有以夜半子时交换日辰而用贵人者等等,不一 而已。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六壬、奇门、太乙皆本《周易》衍生之支流,然在三式中首 推《六壬》光耀《易》宗。无论在义理,还是象占方面,都把《周 易》发挥到相当高的水平。本人认为研其子而探其母,观其流而 溯其源,用心“体悟”(刘大钧提字)亦不失为“阐发易学精蕴, 贯通三才之道”(张岱年题词)之一门径。利用《六壬》描述自 然界周期运动变化规律的系统模型,把时空关系溶纳于其中,和 自然界合拍共振,以求得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达到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天人合一”的易学最高境界。
大六壬的预测机理及大六壬探源(简体)―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士有百行 以德为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