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英雄事迹是不是英雄?

Powered by ,您的位置: &
岳飞文天祥是不是民族英雄
优质期刊推荐蝼蛐:破解“岳飞文天祥是不是民族英雄”
蝼蛐:破解“岳飞文天祥是不是民族英雄”
岳飞和文天祥的努力,非仅为一姓一族之兴衰,而是代表文明社会抗击野蛮落后势力的壮举,无论成败,都有推动中华民族成长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意义。
在中华民族的大框架下,岳飞文天祥是族群利益的代表,岳飞为了族群的利益战而胜之、文天祥为了族群利益不屈膝,仍然是值得宣扬。
出现岳飞、文天祥是不是民族英雄的争议,实因对民族、民族主义、民族英雄、中华民族这些概念理解不一所致。没看到在宋、元以后,中国各族所经过的融合。“中华民族”中的这个“民族”的概念为西方所未有。今天我们讲民族主义,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又陶世龙:从“岳飞文天祥是不是民族英雄?”说起
中国人民族意识的出现,是在受到西方列强侵略以后,此时有共同历史和共同利益的中华民族已经形成。在中国讲民族主义,必须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维护中国各族的总体利益并平等对待世界各民族。今天的中国人应该怎样看待岳飞、文天祥,当然是站在中华民族整体的立场上,如怕伤某些少数民族的感情而取消他们民族英雄的称号,不成理由。事实上,女真对岳飞、蒙古对文天祥都是很尊崇的另一方面,如保持他们民族英雄的称号,却仍仅以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为根据,还是贬低了他们的精神价值,也确实不易为其他族群所满意。我以为最重要的,在于发扬他们超越族群、国界的道德精神,认识他们的行为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看帖子有感,文天祥真的不是英雄吗?
27回复 1851浏览
引用13楼 @ 发表的:
不管再过多久,他还是英雄,就是英雄!
英雄永垂不朽!我也觉得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希望快船,骑士,辽宁能问鼎联盟之巅!!!!
先别急着说是不是英雄。太多历史上的英雄,被后人附加在身上虚假的东西太多,无论是不是英雄,都应该努力去了解更多真实的东西,而不仅仅是英雄的光环。文天祥敢死,应该还是英雄,只不过从前的光环没那么真实。
举个例子说个本地的英雄,五代越国末代国主钱弘m。当大宋开始统一战争,南唐灭亡后,钱弘m完全没有象南唐那般抵抗,很干脆的归顺,放弃自己王位权势。由此,浙江的百姓,也就少遭受了一场战乱之苦。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毕竟很多键党委员文也不能安邦,武也不能定国,一死还不能成名,不让他们酸多难受啊。
引用19楼 @ 发表的:
那哥们对英雄的意义是隐忍,苟且偷生那些成功人士。。
隐忍,苟且偷生,这些都只是过程,成功也仅仅是结果。对于英雄的认定我肤浅地认为是要看目的,英雄做事不问可不可能,要问应不应该
大西北永不干涸!!!!!!
看到大家都说文天祥是英雄,我就放心了。
希望快船,骑士,辽宁能问鼎联盟之巅!!!!
文天祥不是英雄 这是多想标新立异? 他只能从结果评论人 文天祥和那些他认为的英雄都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强大的精神力量 当然键盘侠眼里精神力量一文不值 殊不知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所以英雄都不可能成功
很多人都不懂英雄和枭雄的区别发自手机虎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
127人参加识货团购79.00元165人参加识货团购539.00元132人参加识货团购209.00元106人参加识货团购88.00元80人参加识货团购118.00元82人参加识货团购669.00元41人参加识货团购229.00元108人参加识货团购129.00元163人参加识货团购899.00元144人参加识货团购199.00元229人参加识货团购458.00元257人参加识货团购578.00元从文天祥的试卷上看英雄的成长轨迹
&&&&来源:&&&&
原标题:从文天祥的试卷上看英雄的成长轨迹
文天祥(资料图片)   文天祥是史上最有气节的士大夫,南宋末年,他坚持抗敌,在国家灭亡,身为俘虏之后,坚决不投降,最后慷慨就义。其气节不只是影响到古代的读书人、士大夫,而且还跳出了封建社会的范畴,对铸造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天祥的气节是怎么形成的?其源头在哪里?其实,在我们熟悉的诗文里就有蛛丝马迹,诸如最有名的《过零丁洋》里,就有这么两句“辛苦遭逢起一经”,“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读诗的时候,切不可忽略这两句。   “辛苦遭逢起一经”的意思是说他这些年的辛苦经历是从当初参加科举考试开始的。而“一经”是指宋朝科举考试要求考生必须熟悉的儒家经典。宋朝的科举并非纯粹的应试教育,还讲究教材对人的灵魂的铸造。那么,文天祥提到的“一经”给了他怎样的思想灵魂?那就是他牺牲之前写的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即儒家的“仁”与“义”,通过孟子“舍生取义”的途径,到达孔子提倡的“仁”,做到这一点,人生就“无愧”了。
  从这首绝笔再往上溯,公元1256年,20岁的文天祥参加南宋的科举考试,中了状元。据悉,他本来是第七名,宋理宗将其提为状元,因为他文章写得太好了,不光文采好,渗透在文字里的灵魂和思想也很深邃、感人。   文章是在集英殿答对论策时,以“法天不息”为题写的,一万多字,连草稿都没打,一气呵成,当时的考官就是《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真想不到,历史会有这样巧妙的安排,考官和考生都成了中华史上的经典人物。   宋理宗在出题说明中说,他一直致力于对于“道”的追求,但他发现越是执着于此,传说中的“道”反而跟他越来越远,这是怎么回事,“朕心疑焉”,请给个答案。   文天祥对此的回答大概是:我们所追求的道,无论是在宇宙天地间,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无处不在的,“天下无往而非道”,这种“道无处不在”的思想在后来的《正气歌》中有更明显的表达,“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从道的无处不在到正义、气节的无处不在,其实是民族的巨变,国家的外患让文天祥的“道无处不在”的思想更加具体,为早期的思想赋予了民族的内容,政治的内容。   儒家所代表的“道”在空间上无处不在,在时间上也是永不停息的,因此文天祥在试卷上还写道:“天地以此道而不息,圣人亦以此道而不息。”具体到后来的民族国家危机上,那种舍生求义的牺牲精神也是生生不息,流传不断的。文天祥认为,对于道的坚持,就是要以“不息”的心态去履行,“以不息之心,行不息之道”。   正是这种空间上无处不在,时间上古今无时不存的思想,让文天祥有一种长远的历史观念。他对于气节、正气的坚持,不仅是当时必须的,也是未来必须的,因此《过零丁洋》的最后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么一句,他认为不仅对当时要有一个交代,也要对未来有交代,这就是一颗“不息”的心。虽然文天祥已经逝去将近八百年,但这颗“心”似乎仍在跳动着。中国古代读书人有一个为人的标准,不仅要看当时,还要留意将来的历史评价,有大历史观,才有大人格。   文天祥后来就义的种种表现,以及那些慷慨激昂的诗文,其实在当初的试卷里就有了雏形,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英雄是如何成长的。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