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天宫一号介绍(简要事迹的)!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及中国首个空间站建设资料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及中国首个空间站建设资料|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现场直播:三名航天员出舱 身体状况良好
现场直播:神舟十号飞船成功着陆
习近平同神舟十号航天员亲切通话
独家策划:梦圆神舟——幕后航天人亲历回顾
太空授课:航天员演示失重水滴 展太空“神功”[组图]
    神舟十号航天员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神十航天员、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王亚平担任主讲,天宫一号也成为中国“最高”讲台。
神十航天员亮相神十航天员出征神十飞船发射圆满成功天宫一号与神十自动交会对接 航天员进驻天宫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天宫一号与神十手控交会对接 航天员进驻天宫首次成功实施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神舟十号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航天员安全出舱
美国宇航员授课情况
神舟系列飞船
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
交会对接过程示意图
中国未来空间站图解
网友互动留言武平介绍天宫一号飞行的主要任务_时政频道_新华网
武平介绍天宫一号飞行的主要任务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
  新华网天宫一号快讯:武平说,天宫一号飞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等。
分享到: 分享
请点击进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您的位置:>>>正文
天宫一号转入自主运行 载人环境将提前建立(图)
  &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带动了其模型产品的热销。昨天,海淀区远大路一家航天军事模型店正接受顾客预订。图/CFP
  本报讯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消息,继昨天凌晨一次变轨后,&天宫一号&晚些时候二度&抬腿&,顺利进入在轨测试轨道。
  为把自己安顿到一个最舒服的轨道,昨天凌晨1时58分,&天宫一号&绕地球运行到第四圈,做了一个优美的变轨,远地点高度由346公里抬升至355公里。
  昨天下午4点多,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精确控制下,&天宫&二度变轨,近地点高度由200公里抬升至约362公里,从入轨时的椭圆轨道进入近圆轨道,为后续交会对接奠定基础。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陈宏敏介绍,近地航天器发射后,受高层大气阻力的影响,其轨道高度会逐渐降低。通过轨道抬升,预计可使&天宫一号&在&神舟八号&发射时,轨道高度自然降至约343公里的交会对接轨道,尽量减少发动机开机,节省燃料。
  据介绍,后续将对&天宫一号&的对接机构等分系统进行测试,持续7至10天,以确保满足交会对接要求。在&神八&发射前20天,&天宫&还将做3至4次轨道相位调整,迎接&神八&到来。
  有关专家表示,进入在轨测试轨道后,地面人员展开测试,检验&天宫一号&上的交会对接机构,及各分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稳定性,并利用搭载的有效载荷,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活动。
  载人环境提前建立
  据中国航天员中心介绍,&天宫一号&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已经启动,转入自主运行状态,在航天员入住前,&天宫&将提前建好载人环境。
  环控生保系统专家李英斌介绍,人在太空生存,必须依靠航天器提供适宜的氧气、湿度、温度和压力等。尽管历次神舟任务已在这方面积累了成熟经验,但&天宫一号&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很多产品要长期经受温湿度、振动冲击、真空低压、失重等多种特殊环境考验。
  &天宫在航天员第一次进入前,已经无人运行了好几个月,内部的设备、材料会释放微量有害气体&,李英斌说,长期在轨飞行,对舱内微生物指标和可吸入颗粒物指标提出严苛标准。
  为此,他们专门研制微量有害气体净化装置,带入微生物净化装置,采取综合手段对舱内气体高效净化,打造高度洁净的环境。
  宜直接用肉眼观测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昨晚在天文馆尝试观测&天宫一号&。他介绍说,以北京为例,目前有两次观测时间,大致在晚上6点左右和7点左右。但昨晚第一次过境时天色不够暗,第二次又飞行太低,均未看到。
  &天宫&每天飞过同一地方的时间均不相同,朱进解释说,因地球自转并非整24小时,&天宫&也会进行变轨、变速等,因此观测需精确到分秒,&守株待兔&。
  在天气好、光线暗、遮挡物少的地方,看&天宫&只需定点抬头,不必借助天文望远镜。朱进介绍,&天宫&适合直接用肉眼观测,天文望远镜能看到的范围很小,&天宫&一旦飞临上空,就几秒时间,很可能捕捉不到而错过。
  &比北斗星稍微暗一些,比国际空间站也暗,因为它要小得多,反射的天阳光照少&,朱进说,估计&天宫&在亮度上,类似于一颗二、三等星。接下来几天,天文馆将继续观测,并用微博等方式适时预报时间,让大家一睹&天宫&在夜空中的芳容。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24小时点击排行
24小时跟帖排行
环球今日推荐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新闻发布会实录 武平介绍基本情况(组图)
来源:中国网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发布会现场的媒体记者。  新  华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消息:9月28日下午,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介绍了任务的基本情况。  任务基本情况  武平介绍说,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将于9月底至11月中旬,相继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实施交会对接。发射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 T1火箭已于今天下午开始加注推进剂,将于9月29日21时16分至21时31分择机发射。  天宫一号飞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为空间站研制积累经验;进行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技术试验。  按照计划,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后,经两次变轨进入高度约为350公里的近圆轨道,进行在轨测试。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前,天宫一号降轨至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等待交会对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入轨后2天内,完成与天宫一号的第一次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组合体飞行12天左右,择机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结束后,飞船于1天内返回地面。天宫一号将升轨至自主飞行轨道,转入长期运行管理模式,等待下次交会对接。  天宫一号为全新研制的载人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约8.5吨,设计在轨寿命2年。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实验舱有效使用空间约15立方米,可满足3名航天员在舱内工作和生活需要,前端安装被动式对接机构,可与飞船实现对接。资源舱为空间飞行提供动力和能源。  发射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 T1火箭是在原长征二号F火箭基础上改进研制的,取消了逃逸系统,采用了新型整流罩,改进了助推器结构,提高了运载能力。火箭全长52米,起飞质量493吨,运载能力为8.6吨。  目前,执行天宫一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和空间实验室系统已完成综合演练。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已基本就绪。  实施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突破和掌握交会对接技术,是建设载人空间站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推进载人航天事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装配厂房的大门徐徐升起,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长征二F运载火箭组合体露出真容。 秦宪安 摄  任务的特点和难点  武平介绍说,空间交会对接是追踪飞行器和目标飞行器在预定的空间轨道交会,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体的过程。交会对接技术与载人天地往返技术、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技术是载人航天发展的三项基本技术。  概括讲,空间交会对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用于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运行和维修;二是用于为长期在轨运行的空间设施提供物资补给、人员运输和空间救援;三是用于登月和深空探索等航天任务。  与美、俄早期交会对接试验相比,我们专门研制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技术、经济等方面更具优势:一是目标飞行器可支持多次交会对接,减少发射次数。二是目标飞行器按我国后续的空间实验室要求设计,可在完成交会对接任务的同时,验证空间站部分关键技术。三是还可同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与载人航天工程前期任务相比,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具有四个方面的难点:一是技术要求高。发射神舟飞船的运载火箭入轨精度指标比工程前期有大幅提高;载人飞行器在轨寿命要求大幅提高。二是新技术采用多。突破了运载火箭高精度迭代制导技术,组合体控制和管理技术等。三是验证难度大。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地面仿真和验证试验,但由于受地面环境和试验条件限制,部分新研设备在空间环境下的功能性能指标无法得到全面真实的验证,尚需通过飞行试验考核。四是组织实施更为复杂。此次任务持续时间长,发射次数多,整体性、时效性和关联性强,交会对接过程关键事件多、决策点多,对任务组织指挥、各系统协同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长征二F运载火箭组合体开始转运。 秦宪安 摄  任务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武平介绍说,航天发射是一项高风险科技活动。据统计,1990年以来,世界航天发射1600多次的成功率约为93.7%,其中,中国航天近130次发射成功率约为94.4%。近期,国际上的航天发射活动相继出现了一些挫折,这些都说明了航天发射活动具有较高风险性。  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是航天领域公认的技术难关,在国际上已经进行的交会对接任务中,包括近期国际空间站的一些对接任务,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同样面临着高风险的挑战,为此我们作了艰苦的努力。一是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方针,对飞行产品的研制、生产和测试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二是对交会对接方案进行了充分的地面仿真与试验验证;三是针对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分别制订了200多种故障预案,并加强了故障处置演练。  特别是实践十一号04星发射失利后,由于发射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火箭与发射失利的长征二号丙火箭为同一系列,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对天宫一号的发射计划进行了调整,针对失利火箭的故障原因对长征二号F火箭采取了改进措施,并在工程全系统开展了全面的质量复查。通过上述工作,我们对即将发射的天宫一号也充满信心,充满期待。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长征二F运载火箭组合体到达发射架。 秦宪安 摄  何时进行载人交会对接试验  武平介绍说,神舟八号飞船是在前期神舟飞船基础上改进研制的载人飞船,由于飞船和发射飞船的运载火箭均进行了较大技术改进,出于安全考虑,神舟八号为不载人飞行,其主要任务是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首次交会对接试验,验证自动交会对接技术、停靠技术、组合体控制与管理技术,同时进一步考核飞船改进后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神舟八号飞船是在前期神舟飞船基础上改进研制的载人飞船,由于飞船和发射飞船的运载火箭均进行了较大技术改进,出于安全考虑,神舟八号为不载人飞行。其主要任务是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首次交会对接试验,验证自动交会对接技术、停靠技术、组合体控制与管理技术。最重要的一点,进一步考核飞船改进后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按照工程交会对接阶段的任务规划,神舟九号会不会载人,要等到神八之后对任务全面评估才能决定。神舟十号目前计划是载人飞行。目前,执行交会对接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完成了初步选拔,航天员正在按计划开展任务训练,训练的重点是手控交会对接技术。  可以向大家透露的是,我国首次选拔的女航天员也正在进行交会对接任务训练,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能看到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太空飞行的英姿。  港澳科学家是否参加本次任务  一直以来,港澳同胞对我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十分关注,并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工程的相关系统与香港的一些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已经合作开展了一些基础研究和学术交流,在后续的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建设中,我们欢迎港澳的科学家更多地参与到这个工程中来。11时38分,发射塔架开始关闭,等到发射前40分钟才能打开。 秦宪安 摄  国际合作和中国航天对国际航天格局影响  我们一贯主张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包容性发展。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我们与俄罗斯、德国等国家以及国际宇航联等国际航天组织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神舟七号飞行中,2名中国航天员分别穿着“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从俄罗斯引进的“海鹰”舱外航天服实施了出舱活动;此次天宫一号上,将搭载300面国际宇航联合会(IAF)会旗;在今年即将发射的神舟八号飞船上,中德将联合开展空间生命科学实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还参加了俄罗斯组织的火星500试验,包括中国王跃在内的6名志愿者将于今年11月初完成为期520天的模拟火星飞行试验,返回地面。  中国载人航天一直按照中国政府在1992年制定的“三步走”战略逐步发展。按照规划,在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后,我们将进入到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建设阶段,相比美、俄航天强国,我们仍然是处于突破载人航天基本技术阶段。计划建设的中国空间站,一方面将满足中国在近地轨道上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需要,另一方面,也将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为人类探索并和平利用太空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空间碎片及应对措施  人类自开展航天活动以来,就不断产生空间碎片。目前可观察到的、尺寸约10厘米以上的空间碎片就有一万六千余枚,观测不到的更是难以计数。如何妥善处理此问题,确保各国外空活动安全,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中国一直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参加有关国际组织关于空间碎片问题的讨论,并愿意与国际社会一道,为妥善解决空间碎片问题作出努力。中国将进一步加强空间环境保护工程、空间碎片监测预警工程和航天器防护工程的建设与应用,对任务后的航天器和运载器积极采取空间碎片减缓措施。  此次天宫一号任务,我们采取了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了空间碎片的监测和预警;二是天宫一号采取了防护和规避措施;三是在其寿命末期,将主动离轨,陨落指定海域。这是矗立在发射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长征二F运载火箭组合体。 秦宪安 摄  关于发展规划和载人登月  按照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在今年完成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后,后续任务的规划是:  1、2012年底前,完成无人和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试验,突破和掌握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2、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  3、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本体质量60吨级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载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技术、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载人登月是载人航天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世界载人航天发展的热点。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星体,把人送上月球,一方面可以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同时也可为人类探索更远目标积累经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嫦娥奔月的美好传说,我们相信,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中国人一定会实现登上月球的梦想。目前,我们已经组织专家开展了载人登月的有关概念研究和综合论证工作,但尚没有列入政府的计划,也没有具体的时间表。这是矗立在发射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长征二F运载火箭组合体。 秦宪安 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同志简介  武平,女,1957年11月出生于北京,汉族。 1981年12月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原航天部,曾先后从事运载火箭总体、固体发动机强度分析和试验等工作,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1991年调入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从事航天规划计划管理工作。 1993年调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从事载人航天工程科研管理工作,历任副处长、处长,科技计划局副局长、局长等职。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Newshoo)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高清影视剧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
数字之道:
搜狐论座:
慢画慢活:
搜狐侃事:
这样逛街图什么呢……
近期热点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要事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