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 贴图5贴图

来5发篮子,求真皮肤!下面上jb_dnf鬼泣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44,788贴子:
来5发篮子,求真皮肤!下面上jb
手机拍的,模糊请见谅!
恕瑞玛 id 兔子的阿狸耳...
今天终于盼到了我的SAO...
国际惯例1L不给图
刚充的求祝福
板砖2星期的钱 够买10个...
必虎WiFi共享经济,改变我们的上网体验.
出了直播吃香
这是要跪啊!
就不一一发了!
好了,宠物,武器都有了
托何以飘零去,何以少团栾,何以别离久,何以不得安   --来自炮姐蛋蛋的忧桑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经典]选择求真-择日【5】-
&&&&【提要】本篇《[经典]选择求真-择日【5】_》由66test小编特别为需要经典综合文库的朋友收集整理,仅供参考。
。今只言堆干而不及堆支者,以地支有月建转杀之弊。(按古课多用地支一气者,并无以建杀为嫌,此第举天干一气为例地支耳。)兼之龙雄带杀者忌用,故宜斟酌。&&&&拱禄者,如甲命禄在寅,四柱用二卯二丑,则拱出寅禄矣。但怕冲所拱(忌见申字)及填实(忌见寅字),亦要山头相关为吉,拱贵仿此。(按,命又禄贵,则八干山也有禄贵,俱依法仿此。)喜到山者,则指四柱之禄贵到山也,不言方向者,举山而包方向也。&&&&按,禄贵喜拱夹喜冲,唯马不宜,盖马冲则散,拱则不行,故下曰飞马临方。飞马又包禄贵在内,即活禄活贵活马之谓也。如主命以太岁入中宫顺遁本年者,以月建入中宫顺遁,或飞到山,或飞到方向俱吉,故曰临方。&&&&按,五种密窍遁贵人禄马,不论岁命,俱以冬至后用事顺遁,夏至后用事逆遁。然查《协纪》立成俱顺行九宫,并无以二至分顺逆也,只冬至后用阳贵为得力,遁至阳宫尤妙,夏至后阴贵为得力,遁至阴宫尤妙及考时宪书贵人禄马与天德月德,皆顺飞九宫,无二至之分焉。&&&&三元者,以干为天元,支为地元,纳音为人元。合格如堆干堆支、两干不杂、地支双飞、三合局及四纳音之类,皆要纯粹不杂,而又能补助龙山相主命,故为上吉也。&&&&财官是论主命,非论龙山。如甲命人用三四点己字为合财,己命人用三四点甲字为合官,以合为妙,不合不佳。查杨曾日课,凡用财官,皆十干合气也。然财官四柱也宜开露,即未露,也宜生旺有气。如郭公葬戊辰化命,用壬子年、壬子月、壬子日、庚子时,记曰:壬子一气顺流行,富贵旺田牛,不见官星何处出,财旺生官急,甲乙干头金板题,只为见官星。&&&&用支四柱地支宜作合会局,若互相刑冲,则彼此互伤而大凶,故曰不可有损伤。四柱中日干最重,须要旺相得令,若日干休囚,非贫即夭,而主子孙退败矣。故用干倘不得时合者,须取三干四干一气一帮扶之。如比肩即少,又不当月令,务必年上有印以生之,再用禄时以助之,也弱中变旺而为有力矣。&&&&然四柱虽得生旺有气,又必要与龙山主命相合,补龙补山补主命,是得众力之扶持也,吉何如之。若克龙克山克命,刑龙刑山刑命,冲龙冲山冲命,是受众力之搏击也,凶可知矣。故曰:生旺得令喜相逢,须避克破与刑冲,至此而造命之法无遗蕴矣。&&&&若四柱自相刑冲,则用支损伤之谓也。古八字也有自相冲者,冲即破也,如用辰戌局,丑未局以补土山之类。四墓之山不冲则不开。(按:辰戌丑未四山虽不甚喜冲,然岁冲亦凶,月冲次之,推日时内只以一字冲之无忌,若冲多也破而凶矣。其余各山最忌支冲,灾忌天干克山。书云:冲向不堪言是也。然有取太阳时到向者,如子山午向用午时,亥山巳向用巳时之类,究不若壬山兼子用午时上四刻,兼亥用巳时下四刻较为纯正,庶无冲山之嫌。但其法宜用昼时,不可用夜时也。)&&&&若冲主命,则断断不可。&&&&至于制杀,修方中等神杀,吉星可以制伏,然以吉制凶,则全看月令,必凶杀休囚之月,制神旺相之月则吉。如以一白水星,壬癸水星制南方之火,必待冬月水旺火衰之缺,或甲子月也可。故曰吉星有气小成大,恶曜休囚不作凶也。此指修方而言,若坐山休囚则又不吉矣。&&&&山家造命既合局,更喜金水来相逐,太阳照处自光辉,周天度数看躔伏,七个太阳三个紧,中间历数第一亲,前后照临扶山脉,不可坐下干支缺,更得玉兔照坐处,能使生人沾福泽。&&&&上言格局为造命之体,此言合吉为造命之用也。造命之法,造成八字已合格局,而后求诸吉曜,照临山向,乃为体用兼全,可以夺神功而改天命矣。盖天以五星为经,日月而外,莫尊于此。然火星凶烈,土木两星又能遮掩日月之光而蔽山向之明,故不可用。唯金清水秀,五星中之最吉者,若与日月同到山到向,谓之金水扶日月,大吉之兆也,但此必以台历日躔宫度者为真。至于升玄金水、周仙金水,终年守任一方而不运行者,不足信也。&&&&太阳也唯查台历者为真,外此有升玄太阳,都篆太阳,乌兔太阳,四利三元太阳,循环太阳,雷霆太阳,都天宝照太阳,虽是七个,尽属伪造也。且天无二日,岂有一太阳在东,一太阳在西,终年不动,有是实有此星,而又心无此理也。且择日而取日月星辰到山到向,喜山向之光辉耳。曾谓日月星辰中有神仙乎,彼昏不知,误以道家所称太阳帝君,太阴帝君,银河星君,逐各捏一玉皇以压之,以至纷纷不一,误罔极矣。&&&&又如尊帝两星,极言其吉,而考其起例甚无意。其年例以山元下元甲子起乾六,中元甲子起坎一者,盖自上元甲子年起乾六,至己未年而七周,庚申年又开值乾六,则中元甲子必起坎一也。又至己未年而七周,庚申年又值坎一,则下元甲子必起乾六也。然下元甲子六十年既尽而再起上元,则不能复至乾六,其与三元九宫周而复始之意全不相合。且即用九宫飞遁,而不用中五,益属非理。至月例,以阳年正月起艮八,亦即月九宫正月起八白之义。然年例即不合,月日时益不足信矣。于凶星,即有二十四巡山神杀焉,曰巡山罗喉、暗曜、土宿、瘟星(俱凶)、水星、财宝(吉)、金星、血光(凶)、太阳、吉星(吉)、火星、炎曜(凶)、紫气、荣光(
特别声明:[转载]郭生白伤寒六经求真&5
第八编&厥阴病概说
仲景以“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为厥阴病理界说。从这一界说中可以知道伤寒厥阴病是气机病位的阴性过程。厥阴与少阳是伤寒同一气机病位,依据机能盛衰与体液盈亏而分化的阴阳两性病理过程。
消渴一证,仲景在《金匮》中明确指出:“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是以多饮多尿为特征的。唐李郎中也曾说:“消渴者……每发即小便至甜。”《卫生家宝》指出消渴证小便的形质:“小便频数,其色如浓油,上有浮膜,味甘甜如蜜……此名消渴。”《医学心悟》又据多饮、多食、小便如膏之证,分为上消、中消、下消,而不及尿味之甜否。从历代中医对消渴证的认识与临床所见,消渴证尿味有甜的,但也包括尿味不甜的消渴。因此我们认为:中医的消渴,应包括糖尿病、尿崩证,而不局限于糖尿与尿崩。厥阴病之消渴,自当以仲景指出的多饮、多尿为特征。多饮即渴,多尿即为消。
渴感,在现代医学中是机体组织缺水造成感觉神经末梢的刺激。当饮水之后,组织得到水的补充,渴感也即消失,这是正常的生理活动之渴。
阳明病白虎汤证的渴,是发热汗出对水分的大量消耗而产生对水的大量需求,这虽然是在于胃肠的病理过程中,但水的代谢功能仍是正常的。五苓散与猪苓汤证的渴而小便不利,是泌尿系的炎性病变,这无关水的代谢机能。另外,大量失血的渴感,是体液过量丧失造成的。无论是体液的丧失或泌尿系的病变,都不是水的代谢调节机能的障碍。唯消渴证的渴感,虽大量饮水,水入即消,多饮多尿,而不能止渴,而且表现显著的形容枯槁、乏力、皮肤及黏膜干燥。但从多饮多尿而渴不止中,可以看到水的代谢调节机能的障碍。
机体对水的平衡是如何维持的呢?生理学告诉我们:“丘脑下部通过垂体后叶的分泌,直接调节了水的代谢过程。在正常的人体,垂体后叶在大脑皮层和丘脑下部的作用下,分泌适量的激素以促进肾小管对水分的再吸收。每当体内水分过多时,即通过脑中枢以抑制垂体后叶素的分泌于是尿的排出量增加,反之体内水分缺乏时,垂体后叶素的分泌就增加,以加强水分的重吸收。这样就调解了体内水分过多和过少。此外,肾上腺皮质的分泌能保持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从而保持着血液的正常浓度。排汗中枢对汗腺分泌的调节也帮助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当身体水分减少时,通过感觉神经末梢的刺激,引起大脑皮层水中枢的兴奋,因为只有渴感才能使体内水分得到补充。如果渴而饮入大量的水,渴仍不止,小便增多,这足以说明水的调节机制遭到破坏,在现代医学中,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的生成不足或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障碍而致碳水化合物代谢失常。尿崩证是脑下垂体后叶素的分泌障碍造成的。糖尿病与尿崩证都属于消渴,都是内分泌障碍造成的新陈代谢疾病,而且无论是在祖国医学中或现代医学中,糖尿与尿崩多是随一急性传染病后发生的。
以六经辩证的观念看消渴证的病位,既不是表也不是里,显然是属于脏腑经络功能的气机障碍为病。从现代医学中我们知道,植物性神经活动的障碍可抑制胰岛素的分泌。这与糖尿病是有直接关系的。《伤寒缵论》引张卿子说:“尝见厥阴消渴数证,舌尽红赤,厥冷脉微,渴甚。服白虎汤,黄连汤等皆不救。”张卿子的经验显然是伤寒气机病的阴性过程。
厥阴病气上撞心与心中疼热二证也是功能衰弱与体液缺乏状况下的气机障碍病理过程。气机是脏腑经络功能的总称,祖国医学认为:气以下为顺,以上为逆,以通为治,以塞为乱,不通则疼。今气上而撞心,更致热疼,足见气机之逆乱阻塞了。
在现代医学之中,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症状心悸,是一种强力撞击的感觉,并伴有心前区尖锐性的疼痛。在心肌坏死的进程中则有发热的感觉。同时此证也是发生于传染病之后,这与厥阴病的最终阶段是一致的。交感神经可使心跳加快,副交感神经可抑制心跳,植物神经失调是心悸即气上撞心的病理机制。厥阴病的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是不是赅括病毒性心肌炎,目前尚没有够的材料证明,但气上撞心确是强力的心悸,而且是与植物性神经调节障碍有关的。
厥阴病是饥不欲食,是有饥感而无食欲。从现代医学知道,胃内食物减少时,胃的紧张度逐渐加强。当胃内将近空虚时,胃的紧张即至高峰,在这种缓慢的紧张性波动中,常发生胃的猛烈收缩运动。在猛烈收缩时就产生饥感。在正常生理活动之中,饥感和食欲是同时发生的,然而饥感和食欲并不是同一种的东西。当胃发生饥饿时,消化器官在正常生理活动中,就通过大脑皮层发生进食的要求。相反,如果消化器官机能障碍,胃虽时常发生猛烈收缩而产生饥感,但却不会有进食的要求。因为消化器官的分泌、运动、消化和吸收正好处于气机调节障碍之中,所以饥而不欲食本身就是植物性神经调节失常的病理过程。
厥阴病之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证,虽然出现在不同的组织部位,证状表现亦各自特殊,但它们都属于气机障碍,而且都表现器官功能衰弱和体液缺乏,它们都发生在伤寒病过程的最终阶段,所以厥阴病理阶段是伤寒气机病的阴性过程。
厥阴病与少阳病是伤寒气机病位依器官功能盛衰与体液盈亏而分化的的阴阳两性过程,所以它们也因功能的消长而相互转化。厥阴病与少阳病在病位上的同一性,从证状和病理的内在联系上可得到证明。厥阴与少阳病因机能消长而相互转化的性质,在《伤寒论》中有明文可援引。
从证状表现上看,少阳病已有转化厥阴的机栝。如少阳证之默默不欲饮食,在厥阴为饥而不欲食;少阳证之或渴,在厥阴为消渴;少阳证之或心下悸与或胸中烦,在厥阴为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在少阳之往来寒热,在厥阴为厥热胜复。如此等等证状,既不等同,又极相一致。不过,渴与消渴,心下悸与气上撞心,胸中烦与心中疼热,默默不欲饮食与饥而不欲食,往来寒热与厥热胜复,在少阳证轻病微,在厥阴则证重病甚而已。厥阴证与少阳证的极相一致正是因为它们是同一的病位,它们的轻重甚微之不同,正是它们阴性与阳性的差异。厥阴与少阳在证状表现上与病理的联系上,这样完全的一致性,绝不是偶然的,从中确实可以看到它们是伤寒在气机病位的阴阳两性病理过程。
《伤寒论》中,少阳证与厥阴相互转化的过程例如:“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饮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者,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再如:“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从上述两条中可以看出,少阳病脉弱见厥是向厥阴发展,因弱脉是沉细无细的体象,是气虚血亏的病机。发热而呕是少阳病,若更气虚血亏,出现厥冷,是气机病进入阴性病过程,即入厥阴阶段。若伤寒发热心烦不欲饮食为少阳病,如微厥而指头寒是进入厥阴境界。因发热而厥是厥阴证,若不欲食而发热心烦是少阳证,如果小便利而欲得食,是气机通调则病愈。若少阳发热而呕,更加胸胁烦满见厥,是向厥阴发展,因厥热胜复为厥阴证。由此两条看出:少阳病机能衰减即入厥阴,厥阴病机能恢复还出少阳,少阳与厥阴有着伤寒同一气机病位机能消长而相互转化的性质。
关于伤寒厥阴病,历来未见有允当的说法。正如陆渊雷先生说:“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往昔注家多以厥阴病为阴阳错杂、上热下寒之证。如舒氏指厥阴提纲说:“阴阳错杂之证也。消渴者,膈有热也;厥阴邪气上逆故气上撞心;疼热者,热甚也;心中疼热,阳热在上也;饥而不能食者,阻塞在胃也。”这样的解释是不能说明厥阴病的。章太炎先生说厥阴病为“回归热”,先生是看到厥阴病的厥热往复与“回归热”之发热期和无热期的周期交替相近似而说的。然而“回归热”是一个特殊的病种,不属于伤寒的范畴,其周期性交替发热与厥热胜复亦不相同。回归热不是伤寒厥阴病的内容。
《伤寒论》中厥阴病篇的内容常非杂乱。篇中条目冠有厥阴病字样的仅四条,除提纲一条标有证候以外,其余三条皆不具证候,文字甚简略,病理不明,难以理解。全篇之中,合于厥阴提纲所示病理的不过数条,其余皆杂凑之文。在玉函有《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一篇,把厥阴篇中不称厥阴病的条目悉收在内,与别本不同。于此可见,前人整理《伤寒论》在条目编次上是有不同的认识的。
厥阴病,仲景未出治法和方药,这是仲景的局限性,因为现在我们还没有证据说是别的原因。当然,这并无损仲景的伟大,任何人都不能超越历史的局限。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证,至今是否完全解决了呢?不用说,一切科学都在不断发展之中,《伤寒论》当然亦不例外,它也必然在人们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并完善起来。、
厥阴篇诸条文字,以仲景六经界说衡之:乌梅丸为治蛔之方,不是厥阴病的方剂。其中有少阴文字、太阴文字,亦有杂病文字。本篇在编次上使其各归所属。
&厥阴病纲领
1.“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本条为厥阴病提纲,仲景以为厥阴病理界说。凡伤寒见此证状即是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四证之病理见概说所述。
提纲中“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二句不是仲景文字,乃后人所加。因蛔虫并不是人人皆有,无蛔之人必不能吐蛔,而吐蛔与否与伤寒并无直接联系,吐不吐蛔不是病理的必然表现,所以吐蛔不能作病理界说。下之利不止是药物伤害造成的结果,也不作为病理界说。这是十分明显的道理。食则吐蛔与下之利不止二句,必是后人在临床中,见到饥而不欲食证有食则吐蛔的,而且误以饥不欲食为可下证而下之,下药伤害了胃肠有限生机而造成下利不止,自然要记取这个痛苦的教训,注文以告诫后来读者。同时,厥阴篇中有辩脏厥与蛔厥一条,而蛔厥属于寄生虫病,与伤寒无关。若误把蛔厥认作伤寒厥阴病,就难免以为提纲中遗缺蛔厥而补入“食则吐蛔”,食则吐蛔四字当是出于乌梅丸条中“得食而呕,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从仲景的厥阴界说——伤寒气机病的阴性过程来看,“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必不是仲景原文。
昔日注家对厥阴病以阴阳错杂,上热下寒为解说,其由来必是把“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看成是一个过程。以消渴与心中疼热为上热,为阳,以饥不欲食为下寒,为阴,于是便产生了阴阳错杂上热下寒的解说。然而实际并不如此,提纲中的四证是四个单独存在的病理过程。古今医学著作中及当代医家的经验中,谁曾见过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并发于同一个过程。仲景在少阳病中,对少阳主证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是气机病位决定的少阳病的特殊性质。厥阴病与少阳病为同一的气机病位,所以也表现这种性质,所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不是同时并发的一个过程,而也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自然,厥阴病也便不是什么也阴阳错杂,上热下寒之证候了。
2.“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本条既不言证状又与提纲之病理界说不相符合,只以脉浮不浮决愈与不愈,理不可解。旧注随文作解,皆无可取之言。此必别派医家附入之言论。
3.“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六经病各有欲解时一条,其理难解。想亦是别派医家之言论。
4.“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厥阴消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不可恣意饮用则是,但说少少与之愈则不是。陆渊雷先生说:“渴得水而愈,犹饥得食而饱,寒得衣而温,人皆知之,何劳告语。”厥阴四条,其三条皆无理,非仲景意也。
&&厥阴病势
伤寒厥阴病篇,没有厥阴病的具体证候。如果说是佚文虽然亦可,但哪能把所有的具体证候完全丢尽,而且说是佚文也并无证据。如果说仲景于伤寒厥阴病,本无成功经验,所以无可留于后世,于是厥阴病的证治内容只好缺如。提纲所示消渴等四证,自仲景之后,迄今也未见有成功的临床经验。从这个角度上看,说是仲景留给后世解决的问题,是极其可能的。由于本篇内容缺如,兹将论中合于本经病理的条目列为厥阴病势,姑备一格。
1.“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灸甘草汤主之。”
脉结代心动悸之证,虽不是伤寒过程中所独有之证,但却是伤寒发展过程中所确有的证状,结脉的节律中时而一次间歇。《濒湖脉学》之中说:“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诊宗三昧》说:“指下迟缓中,时见歇止,而少顷复来。”张介宾说:“多出气血渐衰,精力不继。”结脉在心电图中为房性或室性早期收缩。由于是早期收缩,排血量较少,所以在桡骨脉搏上不能明显表达,因而有一止复来之感。实际上心搏并未停止,只是此次搏动提前发生了。代脉,李中梓说:“结促之止,止无常数。代脉之止,止有常数。促结之止,一止复来。代脉之止,良久方至。”这说明结脉的歇止是没有规律的,代脉的歇止有一定的规律性,停搏时间间隔也较结脉为长。代脉有两动一止,或三动、四动一止的,正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二联律或三联律等。按《灵枢经·根结篇》说:“代则气虚”,表明脏气衰微。此条结代相提并论,可知脉搏之歇止无论有无规律,总不外是气虚血亏的病机。在伤寒过程中出现脉结代心动悸,自是因热邪耗阴,气虚血亏而致心气失常。
心动悸一证,在伤寒过程中,有因发汗过多造成的心下悸,如桂枝甘草汤证;有因水停心下而心下悸,如茯苓甘草汤证。上述二者俱是心脏代偿性搏动之心悸,这类心悸不出现结代脉象,其心脏功能并无失常。唯心脏搏动的节律失其常度,表现为气机调节的失常。同时脉象结代证明为气虚血亏之证,才符合厥阴病理界说,即伤寒气机病的阴性过程。厥阴提纲中之气上撞心正是心动悸的强烈撞击之感觉。又按炙甘草汤为峻补气血、通阳化气之剂,亦甚合厥阴病理状况。所以脉结代心动悸应属于厥阴病的内容。
在现代医学中,风湿病引起的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之心脏病,也是以心动悸脉搏间歇为主要特征的。这与炙甘草汤证的脉证是毫无二致。而所谓风湿病与《伤寒论》之“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风湿”的症状相同。炙甘草汤证条文又首冠以“伤寒”二字,而仲景伤寒的广义又赅括风湿,同时风湿性心脏病又发生于风湿病后,所以本条脉结代心动悸与风湿性心脏病表现是相一致的。二十年来作者用炙甘草汤治疗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脉结代心动悸证每收良好效果。作者今将炙甘草汤证列入厥阴篇加以讨论,有待博者指教。
“炙甘草汤方:
炙甘草56克&地黄224克&麦冬100毫升&阿胶28克
人参28克&麻仁100毫升&桂枝42克&生姜42克&大枣30枚
上九味,以清酒1400毫升,水1600毫升,先煮八味,取600毫升,去滓,内胶烊尽,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本方以甘草地黄为主药。甘草通利血脉,并有镇静末梢神经的作用。地黄佐以麦冬、麻仁、阿胶峻补阴血。以人参、桂枝补气通阳,以姜枣调和胃气。方中地黄用量之大是任何方剂所不见的。地黄量大则害胃,俗谓之“泥膈”。用清酒久煮,以防害胃,以利吸收。清酒即黄酒,清酒本身也具有通血脉、厚肠胃、行药势的性能。清酒乃用黄米或糯米酿成,且不可用烧酒。麻仁即芝麻仁,捣碎用,性能滋补润养,并治风湿气,手及腰脚疼。此方为滋阴补血复脉定悸之剂。
2.“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此条是少阳病,病进则为厥阴,厥阴病退则为少阳的例。伤寒默默不欲食而心烦为少阳病,若呕而见厥,虽仅指头寒之微厥,亦是向厥阴发展。小便色白者是无热,为进入厥阴的见证。若小便色白而不见厥,欲得食,是少阳病解的表现。如果不欲食,厥而且呕,加之胸胁烦满的,是少阳病进向厥阴发展。“其后必便血”一句,可能是长期饮食减少,因气机障碍,消化吸收不良,引起复杂的病理变化导致消化道出血。
热少厥微的发展即是厥热胜复。昔日注家指此为阴阳错杂之证,因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厥热往复,发热而厥,即表现阴阳交替错杂之象。实际上这是体温调节中枢机能性障碍的表现,这正是气机障碍的病理特征,所以在少阳病过程中因而出现寒热往来。在厥阴病过程中因机能衰退与体液虚亏而出现发热而厥热胜复,这正是调节机能障碍,即气机病的特殊表现。
3.“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本条中身有微热而呕,是少阳证。少阳病脉弦细,今脉弱。弱为沉细无力之体象,病机为气虚血亏。少阳病功能衰退体液虚亏为厥阴过程。微热见厥是厥阴证。小便复利则知无里热,而厥不是热厥。脉弱和气虚血亏,小便复利知里无实热,而身热亦不是真热,此乃气机障碍的阴性过程,即厥阴病理过程,所以仲景说难治。“四逆汤主之”一句,或是衍文或为后人所加。因仲景凡言难治、言死的条文皆不出方治。今既说难治又说以四逆汤主之,文意相矛盾,仲景无此文例,况且四逆汤可治寒厥而不能通气机。身热而厥不同于格阳证,凡格阳戴阳之证皆表里虚寒之证候。此证呕而脉弱,身热而见厥,显然是气机障碍的阴性过程,四逆汤恐无能为力。呕而发热柴胡汤主治。少阳病四逆腹中疼四逆散主治。本条呕而身热见厥脉弱者,可与四逆散加炮附子一治,兹拟方于下:
“四逆散加炮附子方:
柴胡60克&人参28克&枳实14克&桂枝14克&附子14克(炮)
上五味,以水1000毫升,煮4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4.“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此条“又主久利”四字玉函无,千金作细注,从文理上看,是属于乌梅丸之药治效能的注语,与经文无关。
本条是辨脏厥与蛔厥的文字,以蛔厥为主体,以脏厥作陪,不是厥阴病的内容。因旧注多以为本条为厥阴病,所以附于厥阴病篇讨论而删除它。
条文自“伤寒脉微”至“此为脏厥”一段,是说明脏厥的脉证表现。以下是论蛔厥的证治。伤寒脉微而厥,肤冷,躁扰至于无暂安时是亡阳危证。因脉微表明循环衰竭。肤冷即身寒。厥即四肢逆冷。躁为阴。无暂安时是其人神志不清手足扰动无暂时之安宁。这是脏厥的表现。脏厥即寒厥,是与热厥、痰厥、气厥、血厥、暑厥、虫厥相区别而说的。蛔厥是因蛔虫造成的复杂的病理变化而发生的,并不因伤寒与否。凡蛔厥病人,吐蛔是其主要特征,所以说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是蛔厥之证,与脏厥躁无暂安时相区别。蛔厥得食而呕,蛔从呕吐中吐出。文中称蛔厥为脏寒者,因古代称脏腑统称脏,脏寒指胃寒。凡蛔虫病致厥时,无不胃气衰弱的,所以说为脏寒。“蛔上入其膈”、“蛔闻食臭出”二句是古人对蛔虫证的摩拟解释,不可拘泥字句。
蛔厥之病,从病理上说,无关伤寒。从本条文理上说,是蛔厥之证治。脏厥只是用来鉴别蛔厥的文字。在《金匮》中载有蛔厥一条及乌梅丸方,与本条蛔厥的文字悉同。显然是后人把蛔厥与脏厥拼为一条而入厥篇的。然而有些注家以乌梅丸为厥阴病的主方,这是用不着说便知其错误的。
“乌梅丸方:
乌梅300枚&细辛84克&蜀椒56出汗&黄连124克&当归54克
附子84克去皮&黄柏84克&人参84克&桂枝84克去皮&干姜140克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合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按:乌梅酸涩杀虫制蛔止利。蜀椒辛温除六腑寒冷,杀虫止利。黄连、黄柏苦寒杀虫止利。附子干姜助阳温里。人参补气。桂枝、当归温通血脉。共为制蛔温厥止久利。盖久利多为阴性过程,若热利则不可用。
本章原为厥阴篇内容,但从病理上看皆不合厥阴病理界说。今另作一章讨论,以示区别于伤寒厥阴病。
1.“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也。”
此条是否为仲景原文颇为可疑。仲景在少阳篇中已明确指出厥为手足逆冷,又称四肢厥逆。今于六经篇末重复说厥者手足逆冷,实无必要。仲景文字言简意赅,绝无此烦冗文例。“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一句,其理不明。《素问·厥论篇》说:“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在伤寒过程中,有寒与热厥两类,在病理上是不同的。从现代医学之病理看,寒厥是由于循环功能衰弱,近心端之手足供血不足而厥冷。热厥是在阳性病理过程中,体温调节中枢发生机能性障碍,因而出现厥冷。而本条论厥无分寒热,概以阴阳气不相顺接为因,语意颇为浮泛难解。与素问论厥及伤寒热厥、寒厥的机理不同,疑为后人之言。
2.“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此条说一切四肢厥逆者皆不可用下法。然而四逆厥乃是一个孤立的证,它可能出现于阴性过程,也可能出现于阳性过程中,四肢厥逆有虚寒也有实热之厥。如少阴脉微身寒厥逆固不可下。若里实之热厥,如白虎汤证之厥与承气汤之厥,岂可一概斥用下法。若虚家虽厥亦不可下则是。仲景六经辩证论治,首先当知病因,察病性,据病位,依病势而立法用药,从无对一证不分寒热阴阳而立某法斥某法的例。此条疑非仲景文字。
3.“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本条说厥必发热,显然是指热厥。凡热厥则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先厥后热或先热后厥总是厥与热交替出现的。凡热厥无论深浅都是体温调节机制的障碍所致。“厥应下之”一句,是指里热结实之厥,如白虎汤证与承气汤证之厥。如泛指一切之热厥皆用下法也是错误的。此条说厥应下之,上条说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皆不是通论。如热厥里热结实应下不下而误发汗,必因用温药助热伤血而口伤烂赤。
4.“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此条说厥与热的日数相等,厥热交替往来,如热后不厥者自愈。但这种厥热周期交替的证在临床中从未见过。章太炎先生曾以回归热与此相印证。但回归热并无厥冷证状,同时发热与无热也无相当的日数。自愈的病理难以理解。
5.“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此条说先厥后发热者下利自止。这当然是厥与下利是并发的证状。厥止利也止,厥来利也来。这种厥热交替,厥利伴发的证候从未见于临床,理也难解。
6.“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疼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必痹。”
此条也是厥利伴发,厥热交替。若发热无汗则利止,发热汗出则咽疼喉痹,发热利不止则便脓血。便脓血则喉不痹。这种病理机转虽难以理解,但看业不是空谈。本章论厥利证的十条,提示了厥利证的变化规律:一为厥与热的周期性交替;一为厥与利伴发;三为发热则利止,利不止则便脓血;四为发热汗出则咽疼喉痹;一为热少厥多为病进,热多厥少则病愈。但临床从不曾见过此病,不能理解。
7.“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知胃气尚在,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反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厥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本条亦是说厥与热周期交替之证。凡厥利皆不能食,反能食的或为除中,除中者死。除中乃病本不能食,突然暴食,食后烦躁不安的为除中。除中即消除中气之谓。中气即胃气,无胃气者死。厥利当不能食,反能食的,给以索饼,索饼即今天面条。食后不发热不烦躁是有胃气的表现,有胃气者生,所以可期待明天夜半病愈。本条大意如此,然临床中曾见有除中证以外,未曾见有厥热相应病愈之证。
8.“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撤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撤其热,腹中应冷,应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此条说除中的病理。“伤寒脉迟六七日反与黄芩汤”一句殊无根据。伤寒脉迟不大便是有硬屎,为里热结实证。若伤寒脉迟下利为里寒证。本条应为脉迟六七日下利,反与黄芩汤撤其热。如无下利证反与黄芩汤便无根据。因脉迟自下利为阳虚里寒,黄芩汤为治热利之药,反用于寒利,更伤害其有限胃气,造成除中,除中必死。
9.“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本条所说是厥与热周期交替之证。热多厥少为病愈的表现,若发热不去的必便脓血。此条与第6、7条之意略同。
10.“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上条说热多厥少病当愈,此条说厥多热少为病进。厥、热、消、长,病情进退之理,即阴阳消长对病情的影响。热多厥少乃阳长阴消,亦即功能增进,物质储备充足,所以能发热多而厥冷少。若厥多热少乃阳消阴长,亦即功能渐趋消亡,所以厥冷多发热少。所以说阴消阳长则病愈,阳消阴长则病进。
11.“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此条伤寒脉微厥逆烦躁是少阴亡阳之证,与以上厥热交替不同。本条证可与四逆汤、白通汤,但不及灸法可以济急。可先灸厥阴次服白通汤为好。如仅用灸法而厥不还者,未必即死。灸厥阴,常器之说可灸足厥阴经太冲二穴,武陵陈氏说灸关元、气海穴。
12.“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厥逆下利发热而躁不得卧,是少阴与太阳合并过程,阴盛格阳之证。此证脉当弱细。“躁不得卧”可见其躁扰无暂安时。躁为阴寒,表现神志不清手足扰动不宁。此条不是厥阴病,是表里虚寒亡阳之死证。
13.“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本条“下利至甚”是指日夜下利无度。“厥不止”是持续的四肢厥冷无止时。下利至甚厥不止是一个表里虚寒亡阳危证,而发热则为格阳。下利甚为阴气离决于下,躁不得卧为阳气离决于上,故同归于死。此条不是厥阴过程。
14.“伤寒六七日不便利忽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此条是下利亡阴,汗多亡阳之死证。伤寒六七日但厥冷不便利,并非无任何证状。因厥冷与下利常并发。所以说伤寒六七日不便利即有但厥冷之意。忽发热而下利,汗出不止,其来势甚烈。下利亡阴,汗多亡阳。阴气夺于下,虚阳亡于外,所以说死。有阴无阳即亡阳之意。此条亦不是厥阴病。
15.“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本条腹濡当是腹满之误。若腹濡则不结胸一句便无所承接。正因为有腹满,特先申明不是结胸,唯恐误下。若无腹满则无须告语不可下。因小结胸心下满按之疼,大结胸自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疼,此条腹满脉虚不是结胸证。因脉虚的体象为迟大而软,按之不足,豁豁然空。病机为血亏,主失血。若脉虚腹满厥冷者亡血证。亡血证不可下,误下亡阴则阳无所附而死。失血会导致虚燥虚满,厥冷是失血后体液不足,循环衰弱而致体温不足,远端供血减少而四肢厥冷。脉虚以表明腹满不是结胸,而为亡血证。此条亦不是厥阴病。
16.“伤寒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发热而厥是发热的同时出现厥冷,此为热厥,不是格阳证。若是阴盛格阳证无延至七日不死的。此证热厥为气机障碍,若七日不解而更下利以温药治利碍于热,以寒药治热碍于利,所以说难治。
17.“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促脉的特征是脉率较快而快慢不定。在阳性病理过程中为阳邪内陷,在阴性病理过程中为真元衰惫。此条手足厥逆脉促是真元衰惫。若无他证可用灸法。常器之说可灸太冲穴。促脉在现代医学中是心房纤维性颤动的表现。
18.“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日人和久田氏说:“有下利清谷证,四肢称厥冷。冷者属内之词,此云厥寒。寒者,外来之气,属外之词。”此说甚是。按少阴篇文例,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阳虚表寒证,是四逆汤所治。本条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是与四逆汤证有区别的:一不言少阴,二脉细与脉微不同。不言少阴则无身寒欲寐,但说手足寒则但限于远心端部分,不及其他部分。脉细欲绝是脉管收缩变细,血循环功能减低,因而手足厥寒。此证不是伤寒病理过程,当属于杂病。日医用此方治冻疮大有效验。作者尝以当归四逆汤治冻脚冻手,效果果然极佳,如有不能服药的,用此方煎汤洗冻手冻脚极有效验。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42克&甘草28克&大枣25枚
桂枝42克&芍药42克&细辛42克&通草28克
上七味,以水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渣,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本方为温通血脉之剂。当归养血活血为主,桂枝、芍药、甘草为通阳解表的桂枝汤,细辛辛温散寒利窍,通草通九窍血脉关节。本方为通阳利窍活血脉祛寒之剂。
19.“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此条承上条而说,若其人即指手足厥逆脉细欲绝之人,若更内有久寒者,久寒指胃中寒痰冷气吞酸胃疼之久不愈的。所以当归四逆汤治脉细厥寒,加吴茱萸生姜以治内寒。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42克&芍药42克&大枣25枚&桂枝42克&甘草28克
吴茱萸400毫升&通草28克&细辛42克&生姜112克
上九味,以水1200毫升,清酒1200毫升,煮取1000毫升,温分五服。”
20.“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此条是大汗亡阳表里虚寒证。大汗出后内拘急是腹挛疼,四肢疼是大汗、下利脱水而致骨骼肌痉挛性疼痛。热不去而下利肢厥恶寒是阴盛格阳,内真寒而外假热。此证自应以四逆汤回阳温里。本条证脉当微细沉,因证已足说明为表里虚寒格阳之证,所以脉便从略了。
21.“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若”字作“或”字解,即大汗或大下利而厥冷者。大汗出而厥冷是大汗亡阳,是津液与体温大量丧失而致体温低落、四肢厥冷,应以四逆汤回阳温厥。若大下利亦造成津液暴脱体温丧失而厥冷,与大汗出虽然路径不同,但造成津液与体温的大量丧失是一致的。大汗亡阳,阳亡阴亦脱。大下利亡阴,阴亡阳亦脱。阴阳是相互依附的东西。即功能与物质的相互依附关系。旧说为阴阳互根。在伤寒过程中,大汗而厥冷的为少阴病,大下利而厥冷的为太阴病。此条大汗与大下利是平列的词,由于造成结果一致,治法相同,方药相同,所以相提并论。
22.“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伤寒厥冷而心下悸的是阳虚停水。凡停水皆有小便不利。宜先用茯苓甘草汤通阳利水,再治其阳虚厥冷,治厥以四逆汤。若不先治水,恐水气渗于肠胃而下利。但阳虚停水之证,宜以真武汤或茯苓四逆汤治之,既可回厥又可行水定悸。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42克&桂林28克&甘草14克&生姜42克
上四味,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真 贴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