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书,上学~呵呵

综合性学习,完成下题。针对目前学生中出现的一种时髦现象——上学带手机,初三某班以“学生上学该不该带手机”为题,举行了一场辩论会。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支持学生上学带手-语文试题及答案
繁体字网旗下考试题库之栏目欢迎您!
1、试题题目:综合性学习,完成下题。针对目前学生中出现的一种时髦现象——上学..
发布人:繁体字网() 发布时间: 9:00:00
综合性学习,完成下题。  针对目前学生中出现的一种时髦现象——上学带手机,初三某班以“学生上学该不该带手机”为题,举行了一场辩论会。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支持学生上学带手机的同学搜集到了下面两则材料,请你从这些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作为依据,为正方写一段发言。要求说出带手机上学的好处,语言表达简洁明了。  材料一 中小学生使用手机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手机不仅可以代替手表掌握作息时间以利学习,而且还可以通过手机加强同父母的交流和联系。  材料二 顺应通讯工具发展的潮流,中小学生使用手机好处多多。首先是增加了同教师交流的渠道。平时一声问好,增进师生友谊。学习有困难,及时取得老师的帮助,一旦有过错,第一时间获取教师的谅解。其次是遇有特殊情况或突发事件,可以向家长、学校或公安机关报告,以便及时取得帮助。再次是可以加强同学间的交流联系,以利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正方发言后,由反方同学发言。他们搜集到了以下两则材料,请你根据这两则材料,拟写出一段辩论辞。要求写出反方的两点理由。  材料一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提醒人们,由于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比成年人更小、更薄,因此,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而一位从事职业病防治的教授也表示,青少年的免疫系统较成人脆弱,因而特别容易受到手机辐射的影响。手机辐射会对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导致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  材料二 中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如果学生在上课时间打电话或发短信,所带来的声响将直接影响老师授课的质量。有些学生的虚荣心较强,盲目追逐手机的新款式、新功能,更容易形成攀比之风。手机是贵重物品,上体育课或搞其他活动时难以保管,万一丢失就会给老师和学生增加不必要的麻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最后,由主持人做总结发言。请你根据辩论会的主题,综合正反方的意见,用上“学生”“手机”“正确使用”这些词语,帮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来源:四川省模拟题
&&试题题型:问答题
&&试题难度:中档
&&适用学段:初中
&&考察重点:综合读写
2、试题答案:该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解析内容如下:
(1)示例:我方认为:上学带手机可以让我们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及时与父母取得联系。(2)示例:研究表明手机辐射对青少年的身体造成的伤害更大,而且学生自制力较差,上学带手机还会影响课堂学习。(3)示例:听了正反双方代表的发言,相信同学们对上学带手机有了客观的认识。如有必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手机方便快捷的特点为我所用;如无必要,应尽可能少用手机,免受辐射伤害。作为学生,希望大家在上学期间都能正确使用手机。(意对即可)
3、扩展分析:该试题重点查考的考点详细输入如下:
&&&&经过对同学们试题原文答题和答案批改分析后,可以看出该题目“综合性学习,完成下题。针对目前学生中出现的一种时髦现象——上学..”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您对于考点“初中综合读写”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关该知识点的概要说明可查看:“初中综合读写”。
4、其他试题:看看身边同学们查询过的语文试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百度知道,完成任务,还要上学,还是小学,呵呵_百度知道
百度知道,完成任务,还要上学,还是小学,呵呵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我也是完成任务
其他类似问题
百度知道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上学那会儿有个同学跟我表白,我说我现在的任务是学习,他说我等你毕业,毕业后我说我不喜欢你,他说我会_百度知道
上学那会儿有个同学跟我表白,我说我现在的任务是学习,他说我等你毕业,毕业后我说我不喜欢你,他说我会
分手了他说终于等到你分手了,毕业后我说我不喜欢你,他说我等你毕业,后来我复合了,他说我会让你喜欢我,我告诉他我还放不下那个男友上学那会儿有个同学跟我表白,后来我恋爱了他说祝你幸福,我说我现在的任务是学习,他说看来你是真的喜欢他,好好珍惜,他说我会让你忘记他的
提问者采纳
错过一个真正爱你的,但是你要珍惜现在拥有的,过去的就让他过去。
不要让别人的爱左右你的生活,祝你幸福
我会好好珍惜现在的男友
好样的,要做个有智慧的女人,该放在心里的就让他在心里不要拿出来影响生活
嗯嗯,会的,毕竟我心理只能住下一个人,那个人就是我的男友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终于等到你分手了这句,怎么看的我那么不舒服呢,说明这人也不是真心喜欢你的,不过最后他还是觉悟了
你真幸福,这个男生很爱你
这个男孩很优秀哦!
有男人的坚持,有男人的大度,看着你幸福,他就放心了,他是真心爱你的,有一种爱叫放手,只要你幸福我就幸福,他应该就是这样想的
我男友对我也挺好的,表面很强势,但实际上什么都听我的,在他看来,我开心就好
表白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本帖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芜湖政府网观点。
&&&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芜湖政府网共同拥有,转贴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作者本人或芜湖政府网联系。
本栏目内容经芜湖政府网同意后,可能会在其他媒体发表。如果作者对此有异议,可在发言时注明或发邮件与我们联系。
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78044 
&时间: 12:43:44
我们这一届大学生,在中国共产党党史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上被称之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
在国民教育系列里,就比较简单了,“77级”――OK.&&
我们是日、10日走进考场,其后完成了初选、体检,到最后录取。日,我正式走进大学校门,开始了大学的课程。&&
“我们的一小步,中国的一大步。”可能是一个真的历史写照。&&
四年大学生活,我们经历了中国最伟大的转折点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经历了1978年那场罕见的旱灾――直接导致小岗村十八个红手印的故事。还经历了很多。。。。。。&&
。当然,顺便说一下,我就读的是当时位于宣城的安徽劳动大学。&&
直到今日,我还在为宣城遗憾。要知道,当年全省冠以大学校名的只有六所大学,即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以及安徽劳动大学。到如今,安徽也不过只有十一所大学冠以“大学”校名。&&
先出个引子,以后再慢慢聊。欢迎当年的校友(也欢迎有共同经历的同志、朋友)加入,捧场、吐槽都可以。(联系邮件或QQ号:)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78072 
作者: taniagui
&时间: 13:33:11
领导:那时候安徽还没有中国科技大学吧?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78091 
作者: JCFN
&时间: 14:44:40
文化大革命时,中国科技大学就从北京迁到合肥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从此灭失。合师院教师调到了安师大等省内院校。现在的合肥师范学院是安徽教育学院的前身。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78251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8:07:20
呵呵,一楼的朋友,这个问题不存在。&&
中科大成立于1958年,在北京。1970年前来合肥,二次创业。&&
我们刚进校,就听了一场录音报告。报告人就是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省长张劲夫(他也是中科大创始人之一)。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78418 
作者: 秦建平
& Email: 235.JPG
&时间: 12:27:46
以下所有的故事都要从这张照片开始――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78421 
作者: 秦建平
& Email: 53.JPG
&时间: 12:32:42
这张是背面的,拍得不好,不太清晰,好在是历史见证吧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78432 
作者: 得瑟123456
&时间: 13:48:52
上了几年不怎么样的学校,还和得意。呵呵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78578 
作者: 江城红雁
&时间: 17:29:20
话不能那么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能上的上大学已是状元级别的了!不似现在,在大街上随便圈圈点点就有大学生一箩箕!~~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78813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5:47:03
其实并没有什么得意,更无所谓得瑟。只不过我们是那一时代的亲历者,曾经的经历,使得我们有责任再做一次记录者。如斯而已。&&
本来想先说说准考证背后的故事,但上面二位的言谈很有意思,其实这样的争论早就有了。先说说这个话题吧:&&
我们于日入学,其时学校里尚有两届大学生在校读书,即75级、76级,统称为工农兵学员(其中76级又被称为“三来三去”,所谓工来工去,农来农去,哪里来哪里去)。&&
进校的第一天,就有矛盾了。&&
食堂打饭时,新生老生有了碰撞,雷人语言就此产生――&&
新生:我们是考进来的,正牌大学生。(一副天子骄子气派,全然不顾那些师兄师姐刚刚帮我们搬行李办入学手续,欢迎新学员的热情)。&&
老生:我们没赶上好机会,要是考试,我们才不到这样的学校来呢!&&
这样的矛盾一直持续到9月份78级入学之后,慢慢平息下去。&&
紧接着就是分地域分城市同学校友加强联系了(75、76、77、78级混为一体),学生之间一有矛盾碰撞摩擦,语言语音就是最好的分界线。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78943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9:56:47
这样的准考证,应该算一个历史的见证了。据说,早年曾经有过这样的准考证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
然而,就是这张准考证差点成了我的噩梦――&&
2007年,芜湖市有关方面、媒体曾经策划过一场关于“高考三十年”的活动。跟大多数受访者不同,我的观点是“当年的考试并不难,难的是下参加高考的决心”,尤其是我们这批当年的知青,更是如此。&&
考试应该并不难,但录取过程中的波浪起伏,令我至今都不寒而栗。&&
问题就出在这张照片上,据后来招录我进校的老师介绍:当年看到照片,就认定我是一个芜湖小痞子。&&
就在可录不录的当间,看到我的成绩还可以,就勉强录取了。&&
大学三年级时,老师告诉我这个经过已经他的心路历程。在我离开大学三十年后,这位老师对我的评价是: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学生。&&
这件事告诉我:行成于思毁于随。小处不可随便。&&
据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老先生一般不大为人题字。后来有个人想了个点子,邀于老写一个“不可随处小便”的警示语。于老一想并不违反自己的原则(人家不可能将此警示语挂在大堂之上)。谁知,有心人拿到这个条幅,回家剪辑成了“小处不可随便”。于老后来听闻此事,很幽默地说了一句:“真的小处不可随便啊。”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79164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2:29:39
《我的高考》&&
(原载《大江晚报》日)&&
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我的耳朵里,是在1977年的10月间。我父亲写信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时候,我还是将信将疑。其时,我正在南陵县的一个小山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父亲再次写信催促,我才回到芜湖。回芜一看,熟悉的同学大多都在备战高考,看来确实所言不虚了。为了更好地复习迎考,我来到中学老师高嘉家中,高老师对我的到来,表示了极大的欢迎,要我和他的孩子一道复习。应该讲,重新拾起梦想,是困难的。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受“白卷”、“老茧”上大学的影响太深了,所以,在高老师家呆了一个星期左右,我提出,请老师帮我准备一些材料,回到农村复习。高老师对我的要求显得有点失望,他认为,要是放弃,就太可惜了。虽然如此,他还是给我准备了一些复习材料,鼓励我到农村好好复习,争取赶上高考头班车。&&
回到乡下,复习迎考的气息已经很浓厚了,当然,各人的高考目的就是一个:尽快跳离“农”门,但想法是各色各样的,其中就不乏有“以高考成绩为参照,以贫下中农推荐为依据,以劳动表现定标准”者,抱着投机心理参加高考者更是比比皆是。&&
各种各样的舆论信息也是时时包围着我们,其中一个最有群众基础的舆论是:知青一个都考不上。实情当然也是这样,因为我们毕竟中断了四年的学业。十年知青扎堆,更有新近毕业的新锐。即如同在插队锻炼,有的担任民办教师多年,基本上也没有离开书本。所以,对我来讲,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这个人偏不信邪。高考志愿,我一连填了三个本科,第一志愿是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还好当时没有人说我狂妄。要是知道当时在整个安徽省只招一名,打死我也不会填的。因为其他“插友”们大多填得比较低,以离开农村为第一要务。填过志愿,就是确定了基本方针、路线方向,我全心投入了复习。相比重拾梦想,文化课复习并不是太难,只是要记要背的东西比较多,有些内容,在中学时就没有学过,比如数学中的“复数”。一个月,在经历了烟熏火燎之后(没有电,点的是煤油灯;煤油很贵,烧的是柴油炉),我从小黑屋出来,脸是青的,鼻涕是黑的,但是,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基本得到了消化。所以,12月8日,我们乘公社派出的大拖拉机前往县城赶考时,公社领导热情话语的声音是:希望你们考出好成绩,接受党和人民的挑选;而窃窃私语的声音则是:这么多人,还不知道能考取几个呢?根据后来得知的消息,当时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理科25个取1,文科则是60取1,我报考的是文科。安排考场,50人一个教室,有人戏言,整个一个考场,可能还取不到一个。12月9日到10日,我们经历了中断学业四年后的第一场正规考试,至今,我还保留着那张准考证。由于成竹在胸,四场考试,我每场均提前交卷,其中最短的语文提前15分钟,最长的史地甚至提前了一个半小时。当时负责送考的教育干事还这样说:谁都有可能考取,就他肯定考不取。言下之意,该人考不出来嘛。只有我自己心中有数,因为考试期间,监考老师经常停留在我身边,并以一种欣赏的神情看我答卷。带着考后一身轻松的感觉,我就在农村等体检通知,连我父母催我回芜调整休息一下,我都没有答应。大约一个月左右,我就收到了体检通知,本公社一共初选六人,其中理科五人,文科仅我一人。当时,从公社到大队、生产队,都来祝贺。意思是你肯定录取,哪怕一个公社招一个文科一个理科,你也肯定在内。所以直到这个时候,关于高考的疑虑、误解的阴影还是客观存在。&&
再过了一个月,我接到安徽劳动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巧得是,被他们不幸而言中,本公社真的只录取了一个文科一个理科(安徽医学院)。到校之后,我有机会知道了我的高考成绩273.25分(当时总分为420分,280分就可以上重点了)。而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当过民办教师(无论小学、中学)的知青,劳动成绩也不是很突出,我的最终录取,成为当时一个最大的意外。&&
这是一篇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年征文,后来获了奖。但所谓奖品实在不敢恭维。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79465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2:51:34
实际上,入学以后,“皇榜中状元”的感觉在有些同学的心里是有的。据说,有的农村同学家里收礼,方片糕多的要用箩筐挑。我们这些知青为跳出农门也很高兴。但也有人并不尿这一壶。&&
我们寝室相对来讲,室友们年纪比较轻一点(多是54、55年的),其他寝室都有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顺便说一句,我们同学的年龄跨度为年)。&&
其实,根据学校分配的方案,我们寝室也有一个“老大哥”程同学,他是来自池州。程大哥来校之后,思想很不稳定,完全是一副不愿上学的样子。&&
后来经过打探,我们才知道老大哥在池州地委宣传部工作,家有贤妻幼子,舍不得热爱的工作更舍不得甜美的家庭生活。结果大约一个月左右,老大哥毅然退学回家了。&&
从我们目前同学的发展来看,据我们将对他的了解,老大哥如果学完规定的科目,参加工作之后,前程可能是无可限量。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0004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21:00:07
今天是毛泽东同志诞辰纪念日。&&
回想1978年的今天,我们正在举办纪念晚会,都是粉墨登场,第二天早上,天没亮,脸上的妆尚未卸净,我们就踏上了一个不平凡的路程,由于我是指挥部成员又兼途中指挥长,所以登上从宣城到芜湖的火车之后,我就受到了关注。&&
一个人跟我说:中央刚刚召开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当时对这个消息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影响是不甚了了。&&
现在看来,尤其是通过十八大的学习,它竟然是这一个半世纪中五个节点之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
当时的反映确实不肿么样。但这样的认识实在左右了我好几年,这在今后再详细叙述。&&
但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宋同学。这位宋同学来自滁州,已成家并有三个小孩。到校之后,他与前面所述程同学一样但更强烈。据了解,他是靠生产队工分过日子的,整劳力离开了,家庭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
宋同学最后选择了转学滁州师范,从本科自愿下降到了专科。&&
三十年后,有幸听到他的消息,他个人感觉还好,但作为同学,还是有点遗憾。&&
如果十一届三中全会早点开,如果小岗村的经验可以推广,宋同学家庭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不需要积攒工分,宋同学只需积攒几个休息日或者请几天病事假,就可以应付所谓的农忙,宋同学尴尬的境遇就可以避免。&&
关于1978年的特殊旱灾对我们的影响以致直接影响改革开放的进程(我亲身经历哦),以后会详细介绍。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0122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2:34:37
这里要说的是我的一个邻居。应该讲,他可能确实是一个天才,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使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变化,甚至有点惨不忍睹。&&
他是和我一样,以知青的身份通过高考走进大学校门的。但他的感觉和我大不相同,一句话:这不是他理想的大学。&&
一开始就闹情绪,经我劝说以后,稍微好点。然而很快他就不务正业了。他是茶叶系,但他却痴迷于文字改革,悉心研究拼音文字,他拟写的“方案”寄到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后,也收到过回复,对他的研究成果予以肯定。为此他还在学校自办讲座,很是风靡一时。&&
然而在没有进一步的回应之后,他又自暴自弃起来,借口学校食堂伙食不好,饭菜无法下咽。我再三劝说无效后,他办了休学手续。&&
我猜想:他可能想借助休学再重新考学(因为他理想中的大学是中科大、北大、清华。&&
休学期间,他回到母校,还兼职带过课(我去二中看过他)。&&
谁知,后来情况发生急剧变化,他的神经竟然出了问题,成了一个精神病患者。&&
再度复学,茶叶系已经停止招生,他就近转入农学系,而这时他的毛病已经很严重,基本生活上也出现了问题。个人卫生实在是邋遢不堪,严重影响了大家的生活学习,他的舍友们不止一次拉我到他们寝室。&&
后来,不得已的情况下,学校征求他家庭的意见及他本人的意见,将其做肄业处理。&&
回芜湖后,先是在他父亲所在企业的五七厂。企业倒闭后,就流落街头。&&
现在的状况,我都不能再说下去了。。。。。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0526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9:15:20
实际上,当时转个系也不是没有可能。&&
我记得,当时我们对门寝室有一名男同学,来自马鞍山市郊。他一心一意要学农科,一来就打听这方面的消息。恰巧,农学系也有一名来自马鞍山市区的女同学,要求转到我们系来。&&
结果一运作,两人均如愿以偿。&&
后来,又有一名政治系的学员转到我们班。&&
事实证明,转系确实给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那位转到农学系的同学,我不知道近况,但转到我们系的两位,一位官居正厅实职,一位供职中央媒体,发展都很好。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0808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6:24:49
这是一件发生在我们入学之初的迨拢盒醋魑摹&&
作为中文系大学生来讲,这不是一件难事,更何况笑眯眯地给我们布置题目的老师,一口桐城腔。颇像一个乡间的教书先生,一上讲堂就给我们讲了一个笑话,说抗美援朝期间,乡里有人写标语“坚决把美帝打成丑帝”。&&
完了之后,布置的作文题叫“来校途次”。&&
交作文的时候,人人趾高气扬,太小意思了。结果讲评的时候,大家都傻了眼。&&
结果是大家都不注意的这个“次”起了作用,很少有人正确的理解这个“次”,将“途次”理解成了“途中”。&&
老师讲过以后,大家捧起字典,才了解其中的意思,这个“次”是“停留的地方”,“途次则是来校途中停留的地方”。当然也有少部分同学侥幸得中,因为他们来校路途远,车站码头经过的多,遇到的事也多,于是侥幸。&&
而我呢,芜湖车站上车,学校门口下车,统共不过两三个小时,根本就没有所谓“停留的地方”.所以冤哉枉也!但这也好,让我们对大学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1060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5:53:24
实际上,我对于考上大学基本上信心满满,但在大学的选择上,则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甚至说过“狗窝大学都去”的话。毕竟是以跳出农门为第一要务嘛。&&
但录取通知书迟迟没有收到,有点让我吃惊。&&
参加完高考,经初选后体检,我回芜湖过春节等通知。临走前,我专门跟生产队和大队部打了招呼,一有通知,立即告诉我。但一直到春节边上,仍然没有接到通知,心情焦急可想而知。&&
我父亲也很着急,他跑到地区教育局(张家山后门处),查到录取消息,我才安心的在家过了一个春节。&&
春节之后,来到公社。公社秘书金文渊同志笑嘻嘻的拿出通知交给我,并迅速帮我办好户口迁移手续,以及粮油转移证明。&&
原来,公社很重视,怕录取通知书中途周转遗失(其他中专、技校的通知早就发下去了)。真的非常感谢!&&
等我回到生产队,大队、小队领导均有耳闻,前来祝贺,主动要帮我办理户口、粮油关系转移手续,我告知他们,一切都已特事特办,OK了。他们也很高兴。&&
离开农村,生产队专门派了一个同志送我回芜。他很有经验也很细心,不仅把我要带的、可带可不带的东西(甚至一个竹壳水瓶)都帮我打包,运回芜湖。&&
真的非常感谢!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1314 
作者: 秦建平
& Email: 78.JPG
&时间: 13:49:01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皇榜”――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2439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2:31:07
进大学读书,听教授讲课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我们日夜向往的。&&
但是事与愿违,开学有相当一段时间了,给我们讲课的全是讲师,也有部分工农兵学员留校的助教,这让我们很不满。于是学生向学校、系里提意见,要求教授到堂讲课,以满足我们的求知欲和新鲜感。&&
教授终于出场了。这是当时中文系唯一的一位副教授,老态龙钟。上课带了一张藤椅,藤椅上铺了一床被子,一位年轻的女助教帮他板书。&&
说实话,那堂课对我来讲,只是一个新奇而已。讲的内容听到最后就是十个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此而已。&&
实际上,那批讲师是蛮厉害的,他们都是文革前的讲师(合师院的),后来分别到安大、师大和劳大任教。只不过在我们学生心里,总是认为教授厉害。&&
后来,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晋升了副教授(后面再晋升就不是我们在校的时候了)。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3517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3:14:33
第一个暑假很快就来到了,1978年6月底,弟兄们都望眼欲穿地盼着放假。室友们一致提出:老秦离家最近,可以晚点回去(言下之意,就是要我留校看守宿舍),他们回家休假后再来替换我。&&
难辞弟兄们的“好意”,我只好留校。谁知竟然迎来了一个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长假(整整100天啊!)&&
原来,由于学校选址问题,学校用水主要靠水库,而水库来水主要是雨水。那年夏天,恰是百年不遇的大旱。附近的农民找水找出了至今颇负盛名的“龙泉洞”。&&
而我们坚守学校的近百名学生和教职员工则经历了严峻的抗旱斗争。&&
水库的水日渐干涸,底部的水呈现铁锈红,洗脸毛巾、澡巾都成了铁锈红。&&
日复一日,我们就这样傻等着,也没有任何一个留守学生当逃兵(因为校址直接与山地相接,极易发生被盗事件)。&&
而那些放假在家的学生有的实在忍不住了(包括那些被我校录取的78级学生),他们在家实在难受,每天都要面临亲朋好友的询问:你们学校是怎么回事?你们是怎么回事?难道你们上的是假大学?&&
结果,77级的学生陆陆续续返校,同我们一起参与抗旱斗争(而我看到同宿舍的同学回来后,即迫不及待的逃离了)。那些78级录取的新生则更尴尬,来校没人接待;不来吧,家里问的实在烦。&&
据说还真有新生前来报到,学校只好破例先行接待安排。&&
1978年10月上旬,学校正式通知开学,但水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这个原因后来直接导致学校迁离宣城。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4002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8:50:14
也许是学习的机会来得太不容易,我们这批学生进校以后,学习热情是空前的高涨。&&
不仅实在课堂上如饥似渴地学,课余时间也是毫不放松。&&
当时,正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课的日子,我们也就跟着收音机学习新的知识――我当时就是学习日语,第一册已经读完,第二册大约到三十几课,内容是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张思德同志是出生在一个贫农的家庭。&&
其他学生也是各人根据需求自学(跟广播学)。&&
1994年,我在获得副高级职称之后,准备向正高级职称努力。由于副高是考的英语,正高需要第二外语,所以自然又把丢掉的日语又捡起来。&&
最后,由于实行公务员制度,列为公务员单位(包括参公单位)不允许评聘职称,我的正高梦就此破灭。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4211 
作者: 秦建平
& Email: 4.JPG
&时间: 12:33:28
2011年,我曾经返校一次,那里虽然物是人非,但我们生活的印迹,劳大的余韵还是赫然在目: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4212 
作者: 秦建平
& Email: 9.JPG
&时间: 12:34:48
再来一张,老宿舍楼上的标语很让我们这些老人心动啊: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4653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3:00:49
和现在的大学生一样,我们进校的第一周就是军训(原定是两个星期,后来考虑学习任务应该很紧张么所以改为一周)派来协助开展军训的部队官兵来自广德的一支驻军。负责我们班(担任班长)的战士姓沈,浙江人,很精干也很和气。&&
除了队列、行进(包括正步),还进行了夜间急行军,实弹射击等活动。&&
说起来,我在乡下也有好几年,但竟然没想到夜间走路还有那么多讲究,比如泛白光(白的)地方,八成是个水坑,千万不能踩下去;行进中的队伍传口令,从头到尾就完全不一样了(前一阵子,上海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拷贝不走样”,可能创意就来源于此吧)。&&
持枪训练,练的是三八大盖、老套筒之类的破枪,实在提不起精神。但实弹射击用的是真正的半自动步枪,靶子距离50米,我因为近视看不清,又借了一副眼镜,还算不错,五枪四十一环。现在是无论如何也打不到了。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5078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7:53:14
劳动大学地处农村,偏僻的地方,消息当然不灵通,文化生活也很单调,但每周一场露天电影是可以保证的。由此想到,这与我们在农村插队时的情景很是相似,与现在文化下乡也是同一个路数。&&
每当操场上挂起荧幕,我们就知道要放电影了。消息灵通人士甚至可以知道要放什么电影。&&
我们会扛着椅子,先行放在操场上,吃过饭散过步再悠闲地坐下欣赏。&&
有一天,放的是《神女峰的迷雾》。第二天到饭堂打饭,竟然有很多校友打听我究竟叫什么名字?原来,昨天的电影上有一个演员和我长得很像(我们班同学也有同感,但他们知道我的名字,故没有去联想,谁知外系的却很感兴趣。因为当时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什么人都有,兴许有个把电影演员也不一定。我在学校就认识了几个校友,有省歌舞团的、芜湖市京剧团的,池州方面过来的一个唱民歌的,人称小姜秀珍,我也认识。)&&
事后,查了资料,该演员名叫侯克明,后来当了导演,人也胖了很多(与电影中吴新竹的扮演者差距颇大)。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5313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7:24:06
当时学校流行校园歌曲,大多是台湾流传过来的。现在记得的有《外婆的澎湖湾》、《走在乡间小路上》等。还有那首叫不出名字,但词还记得的:“蜗牛背着个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往上爬”,当时听起来 ,应该是很励志的。&&
当然,大范围的还有《八十年代新一辈》、《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一些前苏联的歌曲也很流行。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5586 
作者: 秦建平
& Email: 1.JPG
&时间: 13:16:56
放两张我们教学楼的照片,现在被一个新的学校装修了一下,但基本轮廓还在: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5587 
作者: 秦建平
& Email: 2.JPG
&时间: 13:19:04
这是我们当年的教室(包括自修),现在改成了一个多媒体教室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5595 
作者: 窦仁亮1989
&时间: 13:49:49
向曾经的老大学生致敬。。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5964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2:36:20
谢谢楼上的跟帖!&&
隐隐看到教学楼上的两根天线杆,我就在怀疑,这是不是当年我亲手栽下的。&&
说道这根天线,还有一个既惊险又曲折的故事――&&
那个年头,电视机还是稀罕物,全校只有几台,我们看到的是基础部、教务处有,其他的我们就不知道了。&&
教学中涉及到苏联文学,而电视台正在播放《静静的顿河》等一批苏联电影。于是我们几个同学一合计,准备下手弄一个电视机回来。&&
我们看准的是基础部的那台“金星牌”电视机,电子管的,体积很大重量也可观。&&
我们几个同学下课后就一起到基础部请教老师,乘老师不注意,就将电视机抬了出来,就放在了我的寝室。我有意无意的就成了放映员和保管员。&&
那时候,真是里三层外三层,每天晚上,我们寝室里就热闹非凡。时间长了,就有点厌了,我们就商议将其抬到教室去。我那时年纪轻,在乡下锻炼过后,应该讲还是比较灵活的。&&
我从楼道间的窗子钻出去,借助外墙上的水泥块攀爬上了楼顶,装上了电视天线。&&
从此,教室成了欢乐的海洋,晚上要么看电视,要么就组织舞会。&&
当然,基础部丢了电视,也知道我们拿的,但也没有办法。保卫处专门向公安局报了案。结果公安局认为是在校内发生的案件,由校保卫处处理。&&
保卫处也只好不了了之,这台电视机一直陪伴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怎么样,我也就不注意了。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6575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8:55:42
教学楼二楼是我们的教室(自修室),一楼是阶梯教室,如今可以称作为报告厅,是为举办开放性讲座使用的。&&
担任开放性讲座教师的,中文系老师格外受到青睐。&&
因为当时大量的伤痕文学,反思文革,给讲授者留下了巨大的空间。至今我还记得当年大课讲谌容的《人到中年》。&&
老师本身也是中年知识分子,所以感同身受,讲起来更是声情并茂,感染力极强。&&
说起来,老师评价我们中文系大学生有一句话,我觉得很生动。&&
他说:中文系学生绝不适合当兵。因为在军训中,枪上肩的动作是分解的,口令是“肩枪一”、“肩枪二”、“肩枪三”,三步完成。但中文系学生往往一步就完成。&&
这是因为中文系的学生反应比别人更加敏捷,对时代的冷暖反应更加激烈。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6802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2:51:49
我们入学的时候,正是所谓“伤痕文学”流行的时候――1977年12月,刘心武发表的《班主任》被视作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1978年8月,上海复旦大学学生卢新华发表的《伤痕》,正式定名。&&
上述两人,一个是在北京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一个在上海的《文汇报》上发表,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点地缘优势在里面。&&
实际上,发生在劳动大学的伤痕文学也是比较早的。&&
进校之初,班上几位文学爱好者就发起主办了《百草园》刊物,刊登同学们的习作。&&
一位同学发表了他的小说《耳轮》,大概的故事情节是:文革期间,一个小青年,无所事事,晚上与一帮小青年在路上轮奸了一个下班的中年女工。女工在挣扎中咬掉了其中一个小青年(小说主人公)的耳轮。等到女工从昏迷中醒来,艰难地回到家中,却发现自己儿子的耳轮被人咬掉――女工大惊失色,儿子得知真相后羞愧难当。&&
这篇小说,显然也是描述文革期间被耽误了的年轻人的经历,足以引起人们的反思。&&
但由于小说直接描写了文革,引起了人们对文革的反思,学校里曾经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其二,由于故事情节耸人听闻,情节描写难免有自然主义的影子(尤其是在当时思想禁锢的情况下,扣上这样的帽子理所当然)。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7195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2:41:23
由《耳轮》引起的绝对是一场轩然大波,因为其中有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
一场没有人组织的大辩论就此展开了,虽然没有面对面的唇枪舌剑,但小字报如潮水般涌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先是政治系的学生提出了质疑的小字报,现在想起来,其实里面是设了很多套:究竟是否定文革还是肯定文革。&&
具体内容我不再重述,抱歉,谢谢。&&
想当初,我也是加入战团之一。我用的笔名是“平林”。&&
一来,我的名字中含有这个字;&&
二来,这是一支农民起义队伍的名字;&&
第三,由于作者化名“凌开石”,取义“零开始”。我的意思是“评凌”谐音。&&
惜乎,这位“凌开石”同学英年早逝,大好前程就此夭折。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7303 
作者: 吴晓山
&时间: 14:55:20
天之骄子,77级大学生让俺好羡慕。 俺一生的遗憾,就是没参加文革后第一届高考。俺73年初中毕业,74年上了两个半月高中辍学了。77年借了几本高一数理化,还没看完就到了12月,只好参加中考。那年的中考好像是12月15日,语政一张卷子100分,数理化一张卷子100分。在考场上俺心态不稳没发挥好,再加上报考的学校在整个安徽只招7人,结果服从分配去了宣城师范。我一直不服气,若当年上完高中,我也会是77级大学生的一员(初中时上过两个中学,都是班中理科老大)。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7663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5:32:06
谢谢楼上吴晓山网友,你的一个关于小学课文内容的帖子被我收藏,引起诸多回忆。谢谢1&&
说起来,我当时应该属于是那种单纯、幼稚型的。&&
尽管我们也经历了文革,也经历了上山下乡,对于文革,对于农村应该有一定的了解,但怎么看?我还是属于那种“两个凡是”的。&&
文革的事情,我们家受到影响,但没有受到冲击,因此触感不强。&&
人家喊口号,我喊口号;上面叫上山下乡,我就上山下乡。&&
实际上,文革中国的许多事情,包括农村生活中许多事情,我们都经历过,但多没有细想过。&&
对于农村,早在中学初期(1969年),下迁疏散到农村去,就接触到有农民讨饭问题,上山下乡时,也有类似问题。要知道,这些地点都是被称为鱼米之乡、富庶之地的芜湖地区啊。&&
我们在农村时,就不断听到所谓包产到户的传闻和议论,也有农村老党员不满瞎指挥,离乡背井到外地去谋生的事情。&&
农忙插秧、双抢的时候,承包作业作为一种最主要的生产方式,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上大学以后听到的一些议论,也没有影响到我。1979年学习期间,我曾经回到插队的地方,一个大队干部问我,是否会全面实施分田到户,我还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还在“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体制内,没出来。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7749 
作者: 晴朗芜湖
&时间: 0:45:49
文革后首次恢复高考是77年底,春季招生。当时的安徽只有十几所本科院校和十几所专科院校。主要分布在合肥、芜湖、蚌埠等地。大学名称的只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芜湖)、安徽大学(合肥)、安徽劳动大学(宣城叶家湾)等五所。&&
大专院校分布在合肥的还有:安徽农学院、安徽医学院、安徽工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合肥师范专科学校。&&
分布在芜湖的大专院校还有:皖南医学院、安徽机电学院、芜湖师范专科学校、安师大芜湖市教学点。&&
分布在蚌埠的大专院校有:蚌埠医学院、安徽财贸学院、皖北农学院(现安徽科技学院)、安师大蚌埠教学点&&
设在淮南大专院校有:淮南煤炭学院、安师大淮南教学点,&&
设在马鞍山的大专院校有:马鞍山钢铁学院、安师大马鞍山教学点,&&
设在安庆的本科院校有: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分校,&&
设在淮北的本科院校有: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
还有设在六安的大专学校有:六安师范专科学校,&&
安徽师范大学教学点分布全省各地,&&
分别是安徽师范大学宿县地区教学点、&&
安徽师范大学滁州地区教学点、&&
安徽师范大学巢湖地区教学点、&&
安徽师范大学池州地区教学点、&&
安徽师范大学徽州地区教学点、&&
安徽师范大学铜陵教学点、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7817 
作者: 晴朗芜湖
&时间: 12:51:04
安徽省内当时还有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分校,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安徽师范大学的声誉和资格都明显高于合肥的安徽大学,合肥的安徽大学是1958年由当时刚刚筹建的合肥大学改名的, 其建校日期在《安徽省志》、《安徽省情》、《安徽大词典》都明确记载是,可是合肥的安徽大学改成了211工程后,建设校日期即摇身一变成了1928年了。真是无耻之极!&&
安徽师范大学才是真正的前《国立安徽大学》正源主脉,其建校日期一向就明显写作日。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7843 
作者: 沈思
&时间: 15:23:23
劳大,尽管我对它认识不够,但据我所知,芜湖有许多劳大的学子,在不同的岗位,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巧合的是,芜湖前后有两任市长是劳大的。希望秦兄牵头建一个群,共叙宣城叶家湾情谊。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8784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9:01:10
谢谢楼上的建议。&&
难得翘一次课,结果给了老师批评我的一个机会。&&
那天是写作课,由老师讲评作文《丙辰纪事》,主题是周总理逝世的怀念文章。&&
周总理逝世时,我在农村插队。清明节时,悼念总理,我还是在农村。&&
当时,我是有过这样的举动――在报纸上找到一张总理照片,细心地剪下来,又找了一张大一点的湖蓝色的纸张,将蓝纸做底,表现总理大海一样博大的情怀,将总理照片放在蓝纸正中,贴在房间显目的位置,并写了一行字“石压笋斜出”,表明总理顶住巨大的压力,坚韧不拔的精神。&&
有这样的经历,写一篇纪念周总理的文章应当不是难事。&&
清明节期间,正是乡下做秧田,准备插秧之时,犁田的时候,田野里吆牛的声音夹杂着拖拉机的轰鸣,本来这就是一个很正常的画面。&&
不知怎么的,老师对我的这段描写提出了质疑,并且在我翘课之时,对我进行了不点名的批评。&&
但有的同学知道是我的作文,下课后到寝室告诉我。&&
当然,后来的情况是,写作教研组组长老师找到我,邀请我参加系写作小组,首要的任务是参加由安大、师大、劳大三校中文系联合进行的项目,编纂《描写词典》丛书。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9242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9:03:06
我们的这一“壮举”引起了我的一位中学同学的兴趣,其时,他刚由杭州大学外语系毕业到某高校任教。&&
他从我这里借走了全套《描写词典》,时间不长,他的《英语文学描写词典》、《英语小说描写选段》(自然景观、人物等)相继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印刷出版。着实让我惊叹不已。&&
时隔多年以后,我突然想起索回这套书(心里想这套书八成是不在了),谁知他竟然保存得很好,时隔二十年后完璧归“秦”。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89540 
作者: 秦建平
& Email: 1.JPG
&时间: 12:24:14
这就是那一套书,展示一下: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0211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8:42:22
谢谢楼上的“晴朗芜湖”跟帖。&&
近日赴肥参会(当然不是两会),邂逅安徽农业大学有关领导,才得知由安徽农学院改安徽农业大学是1995年。所以当时安徽只有五所以大学冠名的学校,&&
继续上写作课。&&
老师布置每个同学创作短篇小说。&&
我是以知青生活为背景写了一个短篇。稍后不久,我就读到了竹林撰写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路》。&&
竹林老师真名王祖玲,她的作品与我们的习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据资料表明:这是文革后第一部描写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
读过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随之给竹林老师写了一封信,谈读后感,谈自己的知青生活及感悟。&&
竹林老师很快就给我回了信,足足有四张信纸,与我互动交流。&&
遗憾的是,由于搬家,竹林老师的这封信被弄丢了(后来有一次看到王祖玲老师在新浪网上与网友互动,由于没有这封信,先天就缺了底气,也就没有参与了。)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0558 
作者: 死亡骑士
&时间: 16:46:13
怀旧情结,人皆有之,想必楼主今天已经发展的春风得意,也不是想回到过去贫穷的年代,只是怀恋下过去,感慨下光阴如梭而已,想想我的高考,历历在目,而我都30多了……唉!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0587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9:08:33
赞成楼上的“不是想回到过去贫穷的年代,只是怀恋(念?)过去,感慨下光阴如梭而已”&&
上课的事先摆一摆,说说我们的生活。&&
我们应该还是比较幸运的,上大学不要家里掏钱,学校还发生活费。&&
一开始是每月十五块,后来肉贴又加了两块五,应该讲,吃饭绝对是够的。&&
后来学校考虑过,取消这种生活费,采用奖学金和助学金结合的方式。&&
当时的老大哥系政治系就采取了这种方式,我们中文系主任考虑有一批农村学生,家庭还是毕竟困难,于是决定继续采用生活费发放制度。&&
后来,我们了解。这种生活费制度是针对师范生的,政治系学生不想到教育系统,就取消了这项“福利”。我们中文系的同学就一直拿生活费到了毕业。&&
当然,毕业后,也有少部分同学担任了教职,但数量很少很少。政治系学生当教员的也有一些。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0862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6:52:46
学校生活嘛,无外乎衣食住行、打水洗澡之类。&&
衣,自然不在话题之内,因为我们那时不提倡校服;&&
行,校内不存在,因为校园面积不大;回家的行,则在路途中。我们芜湖,离学校比较近,一票即达。&&
首先是住。&&
进校报到第一天,学兄学姐学长们讲我们带进宿舍楼,开始并没有感觉,待到收拾完毕,出门就傻了眼,我们怎么就住到女生宿舍楼里来了?&&
以下是示意图:&&
宿舍楼左ABCDE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0868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7:03:21
学校生活嘛,无外乎衣食住行,打水洗澡。&&
衣的问题不存在,那时没有校服之说。&&
食的问题很大。进校之后,曾经给家里写过一封信,汇报了食堂供应情况,当时应该讲是蛮“惨”的。因为离校比较近嘛,父亲厂里有车路过,于是父亲就带了一锅红烧肉过来。&&
事前,我就跟舍友打招呼,中午将饭打回寝室吃,我父亲会带菜过来。同学们打饭回来,面对着那一锅红烧肉,大家都谦虚不上前。我一看,显然是我父亲在寝室里,大家不好意思,于是就将我父亲支出去了。&&
我父亲到食堂那边转了一圈,回来之后,一锅红烧肉已经荡然无存。&&
我父亲回去跟我母亲描述:食堂里黄豆芽根须有一尺来长,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看到的。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0882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7:17:01
哎呀,上面操作失误,怎么也出来了,再补一下宿舍楼示意图:&&
宿舍楼左ABCDE
整个宿舍楼共两层三十个房间,中间用砖墙隔断,右边是男生宿舍,左边是女生宿舍。&&
我们的寝室就在左边的“O”间,二楼的15间和一楼的ABCDE五间就是女生宿舍,男生女生进出门是一样的。&&
当时也并没有什么尴尬。后来大约过了有一年多时间,75届师姐们毕业,学校调整宿舍,将农学系男生调上来,中间那道砖墙也拆掉,我们调整到了右“b”间。这才结束了那段很“濉钡纳睢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0941 
作者: woshiyaoji
&时间: 19:59:56
认真读完了楼主所写有关大学以及当时生活的一段回忆,很生动,虽然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但我读起来仿佛还能感受到楼主青年时的风采和大学生活的趣味。&&
我是学法律的,跟楼主一届或往后两届的法科学生到现在都已经是很知名的学者了,他们被公认学习刻苦、思想成熟、对底层社会的了解更为密切。然而也有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很少看到有当年红卫兵的忏悔,要知道,他们也一样经历了社会的动荡、甚至一度成为过动荡的源头之一。&&
但,我觉得我对楼主这个年代的绝大多数人,更多的还是敬佩。在个人的命运被政治随意左右的时代背景下,能成为第一批走入大学、告别农门的幸运儿,直至成为现在的中流砥柱,这本身就是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一个个被政治耽误了的青年又重新唤起对生活希望的人性之光。&&
有时候想想,也只有在处于社会大变革中的中国,我们才能体会多如此多的社会变化;人的命运才会在如此多的选择中影响一生。我想,这也是即使过去了三十多年,楼主还对当时的经历历历在目的原因之一吧。&&
希望楼主身体健康,生活美满!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1196 
作者: 窦仁亮1989
&时间: 14:18:12
安师大和安大的历史问题一直在争论。。。这事情不好讲,国立安徽大学在安庆,后来迁到芜湖,最后省会定在合肥。。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1214 
作者: JCFN
&时间: 14:55:42
我的两位老师1952年分别从江苏苏州和泰州考入国立安徽大学农学系,1956年从安徽农学院毕业。实在没必要说安徽农业大学的前身是安徽大学。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1237 
作者: 吴晓山
&时间: 16:03:54
当红卫兵(66-68年串过联、造过反的),楼主没赶上。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1639 
作者: 秦建平
& Email: 09.JPG
&时间: 13:17:22
当过红卫兵,没赶上串联、造反。&&
这是我当年的寝室,所谓“b”间。三十年后我重返故地,却发现,这座楼整个变成了女儿国。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1848 
作者: 吴晓山
&时间: 18:51:13
红卫兵一般指的是68年前的老三届。用亚虎的话仿照老三届,楼主是小三届高小,我是小三届初小,66年底俺们只能套个红小兵袖章。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2121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2:27:15
老三届和小三届(又称新三届)红卫兵的情况不太一样。&&
老三届的红卫兵开始是保卫红色政权保卫毛主席的青年学生组织,后来扩而大之,工厂机关社会各界都有红卫兵。再后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就演变为造反组织,必须也只有红五类及其子女才能加入。&&
小三届(新三届)红卫兵是政治组织,不是一般的人都能加入的。&&
说起来是我的寝室我的窝,但我住的时间并不多。&&
因为学校远离城市,所以家住合肥、芜湖的教师有课就来无课就不来,因此教工宿舍有很多空置的房间有简单的家具。一开始是一位芜湖籍教师回芜湖时,就叫我给他看房间。后来就给我安排其他空房间给我住。&&
所以我的住宿在教工区,上课在学生区,吃饭则两头占,都可以。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2745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8:29:57
我倒不是十分排斥住学生宿舍,但七八个人住一间房,个人生活习惯都不一样,肯定很麻烦。&&
比如,我是早睡早醒型的,但寝室里夜猫子比比皆是。那时也没有限电歇灯之说,为这事也曾有过争执,夜猫子们显然容易占优势,所以我选择回避。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3146 
作者: 秦建平
& Email: .JPG
&时间: 12:40:44
发一张当年食堂(餐厅)的照片,在这里也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3654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6:50:43
食堂(餐厅)是多功能的,不仅可以吃饭,还开会,还可以表演节目。我跟这个食堂有太多的故事。&&
首先,自然是吃的问题。固然是有当时供应困难的问题,但食堂供应的单调,实在让人无法忍受。&&
尽管供应紧张,但食堂每天也有红烧肉供应,但数量奇少。食堂的窗口每天都是拥挤非凡,身高体壮之人当然不存在问题,像我们这样的,只好盼着最后一节没有课,早早地在窗口排队,站第一个。&&
其他,就非常麻烦了。冬瓜能够连续吃几个月,我印象中,莴笋也是常备菜之一。那个根须一尺来长的黄豆芽也是每天的座上宾。&&
米饭也是质量很差,砂子也很多。后来有学生在食堂(餐厅)兼大礼堂的舞台上说相声:称赞劳大食堂职工是养鸡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因为鸡在进食后,需要有一些砂子来帮助消化。&&
前面,我讲的邻居兼校友就是不能忍受食堂的伙食而休学继而退学,造成终身遗憾。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3991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9:14:22
供应困难导致食堂伙食差,学生排演节目予以讽刺;激怒了炊事员,服务态度更差(我就碰到一次:因为早上迷迷糊糊,拿了个缸子就去打稀饭,回来吃得不对劲,稀饭里面有什么,、。原来是我自己的一块抹布放在里面了。抹布固然是我自己放在里面的,炊事员看到应该提醒一下嘛。结果,他也不管不顾,就将稀饭打进来了)。&&
后来学校发生了一群学生追打炊事员的场面。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4076 
作者: 联大商英Jack
&时间: 7:02:23
风华正茂的一代人啊!致敬!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4275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3:09:41
谢谢楼上顶贴支持。&&
食堂伙食差,服务态度差,怎么办?办法总比困难多!&&
第一,到附近的洪林桥打牙祭。洪林桥是洪林公社所在地,现在应该是洪林镇了,当时应该是蛮热闹的,小饭店也有好几家;&&
第二,自力更生,自己烧。寝室几位同学打平伙抬石头,自己买菜自己烧。舍友中有位同学带的是钢精脸盆,它就自然成了我们的炊具。煤油炉钢精脸盆,一到休息日,就有采买到市场上去买菜。当然主要是一个大荤。(有次,我们竟然买了一只鹅,红烧干掉了)当然,还有酒。&&
第三,就是周边的农场职工家属、农民到食堂来摆摊,卖卤菜、炒菜,素菜也有,主要是豆制品。详细情况下回再表。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4515 
作者: 老彭
&时间: 17:47:25
楼主弄错了。1978年时,安农还是安徽农学院。以后在1995年才和安医同时升为大学的吧。&&
1977的高考,近30人取一。比现在的硕士稀罕。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4607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9:47:44
是的,我在41楼有澄清。谢谢你。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4965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3:13:10
感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安徽农民吹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号角。这个荣誉历史地给了凤阳的小岗村。2008年,我在参与本市一些关于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活动中,惊讶的发现,芜湖的农村改革发起应该比小岗村更早一些啊。&&
当然,可能是区划的原因。芜湖市在有关史料中介绍:芜湖市是全省实施农村改革较早的地区,但依据资料是芜湖市郊区1980年的工作。实际上,是芜湖县较早的实现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同样,位于皖南山区的农民,也开始走上了解放思想的道路,开始多种经营,开始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
他们解放了思想,就给我们带来了福音。&&
食堂伙食不好,周边农场职工家属、农民就开始大举进攻,占领食堂,在食堂窗口对面摆了一长溜的摊点,俨然是一场对台戏。&&
当然,供应就很丰富了。由于计划经济的原因,猪羊牛肉比较少,但猪羊牛副产品相当OK,尤其是家禽部分就是丰盛无比了。&&
豆制品以及一些野味供应更是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
学生并不是用现金与摊点交易,而是直接用食堂的菜票交易。至于这些人拿了菜票如何与食堂、与学校后勤部门怎么交易兑换现金,这些就不是我们考虑的问题了。&&
有了这样的供应,寝室的聚餐就自然取消了。&&
学生们很满意,只是不知道对面窗口的工作人员是怎样的态度?当然,这也与我们无关。&&
我们是“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邓爷爷说的。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5724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9:29:37
十年前,送儿子上大学时,发现现在大学后勤服务很到位。&&
想当年,我们的后勤服务只能用糟糕来表示:开水炉每天定时开放,地方小,拥挤不堪,极易发生事故。&&
you’yu严重缺水,洗澡也成为一种奢望。地方小,开放时间同样有限。&&
洗衣服嘛,简单的衣服可以对付,复杂一点的带回家。困难的是被子,不仅要拆下来洗,关键还要缝上去。我的老组长(我后来接替他担任组长)是退伍军人,缝被子不是难事,可不能也叫他帮我洗被单啊。&&
于是就找学校附近的农场职工家属,付钱洗被子。&&
实际上,她们都是用石碱洗,不等毕业,被单全都烂掉了。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6394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8:57:09
放假了尤其是放寒假,因为紧接着就是春节,所以我们在回家的时候都要琢磨带一点什么东西回家。&&
由于学校处于皖南山区,海味没有,但山珍则是比比皆是。尤其是得益于党的三中全会,这里市场还比较活跃。比如带点家禽、蛋类还是很方便的。&&
当然。我主要是买野鸡、野兔带回家,价格也便宜,也就一元钱一斤。&&
其他冬笋也是带的比较多的物件。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6975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9:48:26
笑看玉龙翻腾去,喜迎金蛇狂舞来。&&
祝各位老师、同学新年好,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7028 
作者: 劳当劳
&时间: 12:56:11
新年好!向“77级”老大哥致敬。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7922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8:40:58
谢谢楼上劳当劳网友跟帖支持。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8159 
作者: 秦建平
& Email: 5.JPG
&时间: 12:41:26
放一张当年获奖证书的照片,提提气――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8752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8:46:33
伴随着这张证书,还有一笔奖金――8元钱(可以购买任何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凭发票到校团委报销),可谓精神奖励和物资奖励并重。&&
8元钱,在当时是一瓶正宗茅台酒的价格,也是10斤猪肉的价格。以酒来衡量,也是10斤普通白酒的价格(当时俗称“老八毛”)。&&
细想一下,当时的白酒与猪肉,普通白酒与茅台酒的价格差距就是这样。&&
同样都是副食品,同样都是白酒,其中的差距却越拉越大,这是为什么呢?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8880 
作者: 天使山人
&时间: 1:00:37
就69楼说两句: 因为现在人有钱了,商品的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可以佐证的:最近的茅台价格不是降了吗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9263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9:39:45
呵呵,中文系的大学生,成为作家应该是一个梦想,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甚至也可以说我们寝室的全体舍友差点就成了作家,而且还是一个(群)很不错的“作家”哦。&&
当时,我们正在上现代文学课,研究茅盾作品。其中有一部小说叫《腐蚀》。&&
《腐蚀》是作者以抗日战争期间为背景,以一本遗留在防空洞里残缺不全的日记,记录了一个女青年赵春明的心路历程(后来这部作品被拍成同名电影、电视剧)&&
本来这和我们成为作家并没有关系。&&
可是,就是在我们搬进新寝室后,我收拾床铺,发现了前学长遗留下的一扎信件,大约100封左右。&&
怀着好奇心,大家传阅了这些信件。这部分信件主要是由情书(占大多数)和家书组成。&&
连贯起来,故事情节还是比较清晰的:&&
学长的未婚妻是一名上海知青,学长的家是在皖南山区一个山村,学长的叔父是执掌一些权力的大队书记。&&
开始的情书、家书,就像我们见过的一样,没有什么了不起。&&
但围绕著女知青要上调回城,信件的内容相当纠结。&&
女知青盼着回城希望得到学长家人特别是那位执掌知青生死存亡大权的大队书记叔叔的支持;&&
学长家里来信生怕女知青招工进城会撇下那位“三来三去”上大学的学长(按规定,从农村来的还要回农村去),因此要动用家族势力特别是那位大队书记叔叔阻止女知青回城。&&
来来往往,几乎每天都有信件来往,双方的态度都很明朗也都很坚决。&&
当然,学长有回复,我们看不到,但字里行间还是能感觉到学长的纠结(既希望得到叔父的支持满足未婚妻的愿望,又担心女知青跳出农门另有发展。&&
这件事与我们刚刚学习的茅公作品《腐蚀》一联系,一个或者一群作家瞬间即可产生,要知道,本寝室除我之外,还有四名下乡知青,两名回乡知青(其中一名回乡知青的父亲正是大队书记哦)。&&
但最后还是集体决定放弃了。&&
尽管对于学长,我们并不认识虽有谋面但没有深交。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9374 
作者: 亮晶晶眼镜
&时间: 9:41:06
劳动大学,我是第一次听说。我还以为是网友们经常聊天的劳动大学、家里呆大学呢。哈哈,开个玩笑。&&
秦建平同学,是一个很认真的人,爱好资料档案收集。我也上过大学,80级的,除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什么也没有留下。&&
看电影是30年前我的最大爱好,除了学校每周两场电影之外,还经常到校外的电影院去看电影。学校也是露天电影院,银幕两边都可以看电影,也经常预先拿板凳去占有利位置。学校电影免费,校外影院1角钱看一次电影。&&
我是农村来的学生,助学金是甲等的,21元/每月,基本生活费够用。每学期评一次奖学金,也分一、二、三等奖,我的成绩除了英语之外,其它学科都是优秀的,总成绩始终处于班级前几名,但我8个学期都只获得三等奖学金。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我没有当班干部,而班干部是在每科平均成绩的基础上加了分的。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9386 
作者: 亮晶晶眼镜
&时间: 10:07:06
8个学期应该只评7次奖学金,最后一学期没有评,学校给分配在外地的学生发了派遣费。根据分配远近给线不一样,我拿了50元,基本够买去工作单位的汽车票和火车票钱。几次获得的奖学金从10元至30元不等。大学四年最奢侈就是用奖学金买了一双皮鞋25元,三接头的,当时很时髦,流行。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9477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2:57:38
谢谢楼上的帖子,回忆大学生活应该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昨天晚上发的帖子,是根据记忆写的,今天上网查了一下(其中主人公叫赵惠明,不是赵春明)&&
茅公作品《腐蚀》内容简介:&&
   《腐蚀》以1940年9月到1941年2月的重庆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女特务赵惠明的一段经历。作品以日记体的形式,透过赵惠明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记述,把“皖南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侧面表现出来,作品既描写了作为国民党女特务赵惠明的复杂生活和心理状态,刻画了典型形象,也集中抨击了国民党法西斯特务统治制度的罪恶。&&
这一束断续不全的日记,发现于陪都某公共防空洞;日记的主人不知为谁氏,存亡亦未卜。该防空洞最深处岩壁上,有一纵深尺许的小洞,日记即藏在这里。是特意藏在那里的呢,抑或偶然被遗忘,――再不然,就是日记的主人已经遭遇不幸;这都无从究明了。日记本中,且夹有两张照片,一男一女,都是青年;男的是否即为日记中常常提到的K,女的是否即为日记主人所欲“得而甘心”且为K之女友之所谓“萍妹”,这也是无法究明的了。不过,从日记本纸张之精美,且以印花洋布包面,且还夹有玫瑰花瓣等等而观,可知主人是很宝爱她这一片段的生活记录的。&&
  所记,大都缀有月日,人名都用简写或暗记,字迹有时工整,有时潦草,并涂抹之处,惟有三数页行间常有空白,不知何意。又有一处,墨痕漶化,若为泪水所渍,点点斑驳,文义遂不能联贯,然大意尚可推求,现在移写,一仍其旧。&&
  呜呼!尘海茫茫,狐鬼满路,青年男女为环境所迫,既未能不淫不屈,遂招致莫大的精神痛苦,然大都默然饮恨,无可伸诉。我现在斗胆披露这一束不知谁氏的日记,无非想借此告诉关心青年幸福的社会人士,今天的青年们在生活压迫与知识饥荒之外,还有如此这般的难言之痛,请大家再多加注意罢了。&&
  这些日记的主人如果尚在人世,请恕我的冒昧;如果不幸而已亡故,那么,我祝福她的灵魂得到安息。整抄既毕,将付手民,因题“腐蚀”二字,聊以概括日记主人之遭遇云尔。&&
                     一九四一年夏,茅盾记于香港。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9614 
作者: 天问1
&时间: 15:57:58
咨询秦先生:1.劳大后来是个啥样的结局?2.原校址现在干什么了?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799759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8:59:06
呵呵,向您报告一下啊:&&
劳大在1981年正式解体,其中中文系整体迁往安庆师范学院,部分教师转到安徽大学、师范大学;政治系整体转往安徽大学,部分教师到师大。农学系留守,后转往合肥成立安徽烟草学院,再后来并入中国科技大学(我的一个同学当时留校,后转往烟草学院,再转往科大,现在是科大教授了。这真是始料不及的。)&&
原校址现在是一个职业技术学校,2011年我再访时,曾拍过几张照片,在前面有所展示。但该校自诩为劳大的传人,实在有点......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00028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3:01:00
接上面:我们七七级的在劳大没有搬迁,一直坚守到1982年元月毕业。毕业证、学位证都是由安徽大学颁发,校长孙陶林。七八、七九级搬到安大,继续学业(有没有八零级,我不记得了)。&&
其实,我与茅公还有一信之缘。&&
大学期间,现代文学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鲁迅及鲁迅作品及思想研究。&&
我们在中学期间,曾经学习过鲁迅的杂文,其中记忆犹新的是《资本家的乏走狗》《友邦惊诧论》,其语言之犀利、思想之深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研究鲁迅生平的过程中,除了大家熟知的“广平兄”、“HM”之外,我看到了关于朱安女士的记载,这对于我来说,感到十分震惊也十分新奇也不得其解。&&
因为,在我眼里,鲁迅先生是圣人,怎么可能会是这样呢?&&
于是我冒昧地给茅公写了一封信,询问有关情况。&&
这个情况,当时我并没有说。后来与任课教师交流时,涉及到这个话题,顺便提到写信的事。大家都认为这是石沉大海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呢会回信的。何况问的又是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
没想到的是,茅公竟然真的给我回信了。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00437 
作者: 天问1
&时间: 11:02:36
感谢秦先生在76楼的答复。忽然想起再容我问一下,劳大的诞生是不是与当年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有某种联系或者受此启发?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00668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9:27:39
谢谢楼上提出这个问题,上百度搜索一下,还真有,准备打印下来保存。&&
茅公给我的回信很简单:一是解释我所问的问题,他不太清楚,建议我向周建人先生请教;二是解释自己眼睛不好,信是秘书代写的。落款沈雁冰。&&
当然,我不可能再向周建人先生(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因为我后来看了郭沫若先生的生平,并且详细研究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这个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后来,参加工作之后,看到《人民日报》征集茅公书信、手迹、作品等,于是我就将该信寄去了。&&
前几年到浙江桐乡县,听说该县将茅公所有作品手稿均运回来了,不知我的那封信命运如何?&&
实际上,这一段的学习对我的影响有多大?&&
前两年,芜湖《大江晚报》知名记者董金义送我一本书,是关于鲁迅研究的。我问他,为什么送我这本书?他说,我觉得你对鲁迅研究蛮深的,讲话中也有那么一点味道。&&
我接过书来,竟然发现该书的作者正是我的老师程致中,网上有介绍,专门研究鲁迅的。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00993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2:20:47
转一个关于劳动大学的帖子,采访里面有我的老师,有我的同学,读来倍感亲切――/p/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01034 
作者: 劳当劳
&时间: 13:56:16
翻过《鲁迅全集》有20集,其中包括书信的集子。周氏三兄弟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和周建人。鲁迅的小说《故乡》一直是日本初二语文的课文。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01633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9:56:06
七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提出过:“读点鲁迅”。&&
毛提出这一观点与毛自己的读书爱好有关。胡耀邦同志曾与毛的图书服务员交流过,毛喜欢读些什么书?答曰:马列著作、哲学书、鲁迅文章、史学、文学、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书,当然也包括其他方面的书,涉猎十分广泛,但鲁迅的文章摆在比较重要的位置。&&
实际上,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毛曾经评价他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当然,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为了打鬼,借助钟馗”的现象时常有,鲁迅往往就是最好的“钟馗”。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02305 
作者: 秦建平
& Email: 5.JPG
&时间: 13:55:12
如同上面劳当劳网友所说,是有《鲁迅全集》的,但那时后来才知道的。&&
我实在大学期间开始收集鲁迅先生作品的,后来通过购买、朋友赠送以及在旧书摊上淘,收集了一部分包括鲁迅书信、日记、年谱之类。&&
三十年来,清理书架多次,但这些没有被清理掉。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02335 
作者: 劳当劳
&时间: 14:40:38
青楼白桦,唐诗色纸&&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鲁迅的小说《故乡》,自1953年以来,就被选作日本初三语文的课文。昨天特意翻了一下语文课本,还有这篇。记得以前跟同事聊天,经常听到的中国人名是曹操,关羽和“老金”。日本人喜欢《三国志》,都熟悉鲁迅(“老金”是鲁迅的发音)。鲁迅早年留学日本,先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他不仅描写中国“吃人”的封建社会,也率先把日本的白桦派文学介绍给中国读者。天真质朴的日本初中生,很难理解小说的一些细节,闰土为什么会把老爷家的盘子和碗藏在稻草灰里呢?甚至怀疑它的真实性。鲁迅翻译了日本《白桦》杂志上的文章《阿末的死》和《与幼小者》,使小说家有岛武郎在中国很有名气,今天他的粉丝也不少。读完他的两篇小说,心里很难受。《阿末的死》中,姐姐的孩子因和阿末一起吃生黄瓜,得了赤痢而不治。为此十四岁少女阿末一直内疚,最终服毒自杀。而《与幼小者》则是有岛武郎写给三个早早没了母亲的幼子的信,语言类似遗言。小说触动人心,是成功之作。鲁迅的《伤逝》中小两口被迫离开的悲剧,也给读者同样的感受。&&
创办《白桦》杂志时,有岛三兄弟一起参加。有岛武郎的另外两个弟弟是生马和里见。三兄弟出身上流阶层,武郎留学美国写小说,生马则赴欧州学习洋画。生马回国后成为《二科会》的创立会员。武郎和情人波多野秋子一起在轻井泽的别墅自杀后,生马抚养了他的儿子森雅之。森雅之也是演黑泽明导演作品的名演员。生马活到91岁,他的纪念馆留下很多珍贵的字画作品。《白桦》是明治时期传播新思想小说和西洋画的杂志。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停刊。而《二科会》创立近百年,现在还影响很大。今天日本的艺术家,其作品只要能在《二科会》获奖,他也就出世了。东京银座有个帝国饭店。一些大公司在这里租上一层楼作为办公室。也有的公司仅借一个房间作为东京联络处。比如中国电信就在这里有间办公室。以黄金色调装璜的写字楼的一层大厅里,有个拐角常年展出《二科会》的油画。专业人士和来日观光者可以去看看。那里自由出入,有沙发可坐。画家有岛生马有个号叫“十月亭”,除了油画,他的作品中有一种日本叫色纸的东西。色纸就是标准尺寸的硬纸壳,四周涂成金色,纸面有淡淡花纹。色纸多用来画个似颜绘或用毛笔抄一首诗。这景致在上野公园门口的台阶上每天都能看见。以后贴一张有岛生马亲笔写的唐诗色纸,摘自薛涛的《春望》。一个留学欧洲的日本人画家,怎么又懂唐诗呢?这个问题或许就不是问题。读了这首青楼诗的全文,感慨二奶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薛涛《春望》: &&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
若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
槛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
风化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02337 
作者: 劳当劳
& Email: 5.JPG
&时间: 14:45:01
青楼白桦,唐诗色纸.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03128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20:05:20
办公室还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正在做一个专题用。&&
鲁迅杂文集的收集越来越困难了,同样《辞海》分册本的收集也很困难。&&
我是在1980年1月大学读书期间购买的《语词分册》上下,后来又陆续购买了哲学分册、历史分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和考古学)、地理分册(历史地理)、医药卫生分册、语词增补本等。&&
后来因工作、生活需要,专门购买了《辞海》缩印本,即全本。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03291 
作者: 劳当劳
&时间: 9:09:12
现在有价值的旧书的确难收集了,收集的范围可以扩大一些。最近买了一本旧书,是民国六年一个日本高僧的旅游日记。日记中有的地方细到年月日时分,完全可以根据它拍一部电演。举几个例子吧,和尚在北京见到了当时的大总统冯国璋和财政总长梁启超,冯就是相声演员冯巩的曾祖父。也有和尚投锚芜湖的记录,说芜湖是安徽唯一的开放港口。他还见了曾任芜湖地方法院院长的梅光羲。记录了民国六年天津遭遇了大洪水,怎么杀猪杀鸡,商店挂满盐水鸭等等。和尚的日记都是用汉文写的,诗词也工整。他的老师和弟子的头像都上了日本的钞票,有个弟子还给鲁迅送过书并有合影照片。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03634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8:46:03
中文系的学生,舞文弄墨好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当时的学生,写稿投稿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有写小说的,有写新闻报道的,也有写诗的,新体诗旧体诗都有,还有写剧本、相声作品的。&&
当然,发表的概率都不高。&&
我也曾经给当时上海的《文汇报》投过稿,得到一个不错的评价。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03998 
作者: 秦建平
& Email: 97.JPG
&时间: 12:50:35
这是《文汇报》月刊编辑部给我的回信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04002 
作者: 秦建平
& Email: 8.JPG
&时间: 12:52:13
这是编辑部给我的信件照片: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05717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5:43:45
关于劳动大学的帖子,准确的来讲,应该就是劳大中文系的帖子,快速浏览了一遍又慢慢品味了一遍,使得离校三十年的我又一次浮想联翩,心潮澎湃。&&
石象斌先生是劳大子女又是劳大学子,更是劳大中文系老师之子(猜得不错的话,应该是石云孙先生的儿子)。&&
我未曾想到,劳大中文系竟然有过那么一段经历:林家岗时代。但我确实感觉到,中文系的老师非常朴实,对待我们学生非常热情客气。学生遇到困难,老师都会积极地予以帮助。&&
我还清楚的记得,在我摔伤胳膊,康复期间,许锡文老师邀请我和陈荣毅同学到他家去,许老师特意在饭桌上摆了一碗炒花生、一碗黄豆,要我左手用筷子夹;毕业离校后,因要改派,晚上到了学校,夏其富、许明炎老师热情的接待我,帮我安排食宿,还有臧维熙、夏老师夫妇也是很热情,。。。。。。&&
当然,我还是觉得中文系的一股文人之气,一批才华横溢的专家学者。唐诗宋词的臧维熙教授,明清文学的傅继馥教授、近代文学的麦若鹏教授(毕业考试前夕,我右胳膊受伤,担任古代文学主考的老先生特别嘱咐我,答题时要点即可。他希望我按时参加考试,不要影响毕业,可谓用心良苦),语言文字的石云孙先生(他教授训诂,提到的两个人名王念孙、王引之是我的家乡先贤,所以特别有印象)。&&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当代文学沈敏特教授,讲课直击社会时代弊病,联系实际,叫座又叫好,实在是劳大品牌之一。&&
据传石先生有一段故事:石先生因为课程太熟悉了,故上课根本不备课也不带教案,被工农兵学员批判指责为不负责任(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石象斌先生所提到的工农兵学员也有爱好学习的)。后来石先生就带一个讲义夹,里面放一叠白纸,别人也看不出来。&&
治芳老师(著名诗人王多治)在我离校之时,谆谆告诫一句:不要书生气太足。离校15年之后,1997年我再度遇到他时,他还是那句话:书生气不减当年。诚哉斯言,我自认也是书生气不减当年。&&
实际上,王先生在校期间,我们接触的并不太多,但他对我的了解以及对我的前景预测,也深深体现了“文学即人学”的含义,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鞭辟入里的分析了我们。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06381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9:16:28
当年我们高考的时候,是没有考外语的。后来的79年(?)高考是考外语的。&&
事实上,如果当年将外语开始纳入其中的话,我的同学可能就有新的变化了。&&
大学一、二年级,是有外语课的。可怜我的同学,竟然有的连外语都没有学过,二十六个字母都念不周全。&&
我的外语成绩一直不错,从初中到高中在学校都是名列前茅。对于大学期间从字母开始的学习自然不是很困难,因此也引起了我们外语教师的欢迎。&&
教我们英语的老师分别是夏老师(臧维熙教授夫人)、赵忠健老师、安烈鹰老师。&&
其中安烈鹰老师给我印象最深,包括安师母,也是在校期间对我最为关心的老师家属,包括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安老师的英语造诣非常高,是英美文学的高手。在校期间,他曾辅导我翻译了好几篇英文小说,比如《直立梯》、《家庭女教师》等等,他还推荐了好几本英文原著给我阅读。&&
我在毕业改派期间,他也多方帮我联系。往返学校与省会之间,也借宿在他家。&&
除了英文教学方面的联系之外,安老师当年全家下放的地方与我上山下乡插队的地方都是南陵县,所以颇有故人之感。&&
我到芜湖工作以后,安老师还到我家来过一趟。遗憾的是,我不在家。那时我还和父母亲住在一起,我父母亲安排他吃了一餐饭,留宿他也不愿意。&&
此后,便没有安老师的消息了。他一女二子都很优秀,当年老大老二都考取大学,老三应该也不会太差。&&
很想念安老师。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06723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3:35:12
前面说到,学生们在校期间,创作欲望都很强烈,而且百花齐放。&&
我一开始是顺延了中学期间的爱好,写相声演相声(中学阶段,我还专门买过关于相声创作的书籍作参考)。&&
当然,我们主要在年级和系里演出,学生活动自娱自乐而已。&&
但我们的相声主要是歌颂型的,后来也是中文系低一级的同学创作的相声,讽刺食堂情况的,并且就在食堂(55楼餐厅又是大礼堂)的台子上演出,演出反响很大,风头盖过了我们。&&
而我们也因为学业紧张,而止步了。&&
但我们的同学创作的独幕话剧却使得我在学校舞台上再创一段辉煌。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06760 
作者: 劳当劳
&时间: 15:00:10
79年开始考外语了。按10%记入成绩。外语考30分则高考成绩加3分。对于“孙山”同学来说,这3分决定天上人间。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07861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3:18:36
同学写的独幕话剧剧情:农村青年马远被某大学录取。到校之后,就被同班漂亮女同学露露吸引,遂展开追求攻势。正当两人情意绵绵之时,马远在农村的未婚妻素素找到了学校,三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
我就是扮演马远,同班两位女同学分别扮演露露与素素。&&
对台词走台步应该讲都比较顺利,基本的舞台经验还是有的。很快就在学校大礼堂公演。&&
学校大礼堂的演出环境实在不敢恭维,舞台上四处漏风。原先在设计动作时,考虑到增加一个马远抽烟的动作,因为在舞台上,如何安排好两只手实在是一门学问。&&
冬夜,四处漏风的舞台上,点烟吸烟是一个考验人的活。&&
第一个火柴划燃,被风吹灭,台下立刻噪音四起。我很镇定地划燃第二颗火柴,顺利点燃香烟,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里有一个前提解释一下:在校期间,我是不抽烟的,但我在上山下乡期间,是抽烟的。广阔天地大风起兮云飞扬,点根烟是寻常之事。&&
演出取得圆满成功,我也很高兴。&&
若干年之后,可能都快二十年了。有校友看到我,还饶有兴趣地说起往事。&&
后来,这出独幕话剧走上了更为高远的舞台,这是后话再叙。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08381 
作者: 秦建平
& Email: .JPG
&时间: 13:28:49
获奖照片(1981年安徽省首届大学生之春文艺汇演)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09044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7:40:53
1981年春节过后,学校接到通知,要求组织节目参加安徽省首届大学生之春文艺汇演。&&
经过推荐挑选,我们那个独幕话剧入选,同时入选的还有一个双人舞(我们中文系77级一名合肥女同学和政治系77级一名芜湖男同学合作)。&&
但我们的节目演员显然不符合要求了。&&
我是芜湖人,普通话勉强对付但不过硬。露露的扮演者来自黄山屯溪,嗲嗲的音不标准也还讲得过去,要命的是素素的扮演者,按剧情应是农村女青年,然而扮演者却是一名上海女知青,神色腔调明显不搭。&&
经商量,由中文系全体挑选,结果一名来自芜湖京剧团的78级男生取代扮演马远,素素由本年级一名合肥女生,露露则是78级淮南女生扮演。为增加舞台气氛,又在79级挑选了两名漂亮美眉参加。&&
我因为有过演出经历,原来三名主要演员就留我参加剧组活动,协助演出。&&
学校也专门从省话剧院请来一名吴姓老师现场指导。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09223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8:46:58
会演安排在安徽农学院(简称安农),非常遗憾的是,我在开篇时还将其误写成安徽农业大学。&&
我们在合肥的前方营地是位于大西门的冶金招待所,剧组集中住在这里。&&
我真是佩服那些具有艺术细胞的同学校友们,他们把整个招待所弄了个天翻地覆(当然有时也是排练的需要)。&&
服务员过来提醒,他们说:我们不折腾,你们干什么?你要我们学雷锋,你们干什么呢?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09240 
作者: 苏文
&时间: 10:08:57
安徽劳动大学如果办到今天,肯定对安徽,皖南的发展都是大有脾益的,对安徽的教育高等教育布局的发展也是显而易见的。可惜可惜!!!!!!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09744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2:12:16
当时,全国上下有一场著名的讨论:&&
先是1980年,有一个潘晓发表了一篇文章,大概是关于人生观的方面的内容。&&
1981年,全国学联、团中央发起“五讲四美”活动,时值三月,正是雷锋同志落户的日子(所谓“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所以招待所服务员以此批评我们剧组。&&
而我们剧组那些”牛人们“讲的那番话,就是当时最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谬论。&&
这项活动在我们离校之后达到了高峰,安徽于1982年3月开展了“五讲四美”宣传月活动。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10132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2:41:54
安农的礼堂果然不同一般,我主要负责舞台效果,灯光、音效方面的杂务。&&
演员化了妆,这不像我们在劳大演出时的素面朝天。&&
演出效果当然很好,俨然有正规演出的范儿。不像我们草台班子演出的草根戏。&&
但马远没有抽烟,因为台面不一样、场景不一样,当然主要是演员本身不一样。&&
主要演员来自城市,缺少了农村青年那一种木讷中隐含的狡黠,也少了那么一股痞气(从我来看,严重不像)。&&
因为我们是在广阔天地里锻炼了多年,近距离的接触了农村青年,加之我们看了学长那扎来往信函,再加之中文系研究文学就是研究人学就是研究心理学。&&
所以总体来讲,我是不太满意的。&&
得了奖,得的是优秀奖,当然是鼓励成分居多(是否有等级奖,我不知道)。因为奖杯是学校根据省里通知自己制作的。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13294 
作者: 闲逛之人
&时间: 19:04:08
作为昔日麻姑山下人劳大校友,顶一个!赞一个!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815792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8:53:35
最近为一个专业职称考前培训班上辅导课。&&
为了避免教材的枯燥,也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备课过程中,我大量运用了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知识,例举了大量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以及当代文学作品中事例、故事,也列出了历史文献方面的记载,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讲课过程中增色不少。&&
感谢大学生活。
回应:我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ID:1925755 
作者: 秦建平
&时间: 12:54:50
祝各位星散在全国各地的老师:教师节快乐!
&&&&&&&&&&
法律支持:
主办:芜湖市人民政府 承办: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习任务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