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城上海二区的机械零件设计图驱逐者的设计图能卖...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中国的航母计划现在怎么样?
是否在建?
“狂风号” 中国未来航母满载排水量达6万吨,采用隐形设计外形将会比较简洁,舰身垂直面会有一定倾角,以减低雷达回波。动力使用引进以俄罗斯技术,最高航速可达30节以上,舰载机则以歼-10海军型或苏30战机为主。甲板跑道则采先进斜线布局以节省战机起飞距离,战机可由舰艏滑挑起飞。舰上主要雷达设备则引进俄罗斯“顶板”雷达,舰首和舰尾下甲板则安排各两组24发导弹垂直发射井,火炮设计则为37mm双管快炮。近防系统有可能安装国产先进激光炮。预计於2002年下水,但整体战力设备装设完成则要到2005年以後,
124.132.232.*
不可能拉,航母没那么快,现在重心还是在驱逐舰上
林内德梅山川
我国航母不能步美苏后尘。应采用最先进的中国方案:用多艘双体船拼接提供浮力,面积480米*20米,可放各式飞机104架,排水量至少12万吨,极易制造,年产3艘,全电子式弹射器比蒸汽的好得多,用核动力。
林内德梅山川
中国造航母不能步美苏后尘要用最先进方案:多艘双体船拼接提供浮力,面积480米*200米可放飞机104架,速度30节。好制造年产3艘。全电子式弹射器比蒸汽式好得多。排水量至少12万吨。战斗力特强!
回答数:113
注意风险,大盘不稳.
中国第一艘航母的舰名还没有取好,按海军舰艇命名条例,驱逐舰以上的舰艇应该用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民间有人建议叫&人民号&,但与条例不符,也有人建议用一个吉利的名称,如&成功号&又与台湾成功级舰艇撞车。我偏向于以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命名,如岳飞、戚继光、张自忠等,将来即使有第二、第三艘也能延续下去。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的主要指标:
  满载排水量:7万8千吨
  动力:蒸汽轮机(沪东厂引进俄罗斯TB12技术制造)
  最高航速:30节
  经济航速:20节
  舰载机:歼-11海军型&36 、歼-7海军型&18
  13架反潜、预警、搜救(由直8和直9或进口飞机改装)直升机
  甲板跑道:斜线布局舰艏滑挑起飞
  雷达:引进俄罗斯&顶板&雷达
  导弹:舰首和舰尾(靠近右侧)下甲板各两组6&2垂直发射井
  火炮:37mm双管速射炮
非常时期还是叫你同志吧!你大概看的太多了你累不累啊!买
不买也不是你说了算的?你说呢?
101.85.104.*
这图片怎么像是处理过的
盟军轰炸机
你那图看起来咋象老美的尼米兹
123.187.37.*
口号谁都会喊
123.187.37.*
大哥,你有没有去过明斯克航母呀,不知道没关系,可是你不能乱说呀1
天行者路克
这是那的照片
希望是真的
218.75.145.*
真的没必要吗?现在美国的航母在台湾附近的公海了。说是演习还不是怕大陆对台湾有所行动。如果中国有的话他敢吗?
我认为在设计并建造。但首先可能定位为小型航母。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类型:元素生物
等级:54-54
生命值:10132
加入版本:1.11.1
请对该NPC所在地图[进行选择]:
正在载入数据中,请稍等......导弹驱逐舰总设计师 潘镜芙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导弹驱逐舰总设计师&潘镜芙
 (-)。船舶工程专家。浙江省湖州市人。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七院第七O一研究所研究员。主持设计中把国内新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以系统工程观点更新设计观念,做到全舰有机协调、综合性能兼优,在研制电磁兼容等新技术领域作了开拓性工作。它的研制成功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对提高我国海上防御作战能力起着重要作用。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驰骋大洋――国产驱逐舰总师访谈录  在我海军现役水面作战舰艇中,驱逐舰以其庞大的身躯和强大的火力,成为中外人士眼中的亮点。在国产驱逐舰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位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我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总体设计主持人之一,新型导弹驱逐舰总设计师兼作战系统总设计师。潘镜芙浙江湖州人,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他长期从事舰船总体设计研究工作,在舰艇总体设计中,他着眼全舰综合技战术性能优化设计。采用作战指挥自动化、电子对抗、柴燃联合动力装置等新技术并获成功;在作战系统、电磁兼容等领域做了开拓性工作。使全舰能实现早期预警、集中指挥、软硬武器综合使用,为中国海军装备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秋十月,我们在上海采访了我国第1代导弹驱逐舰的设计师潘镜芙院士。
  记者:潘总您是学电机专业的,而您却是中国驱逐舰的总设计师,这中间的差异是怎样转变的?  潘总:我赶上了船舶局大发展的好机会。日中苏签订了“六四协定”,有5型舰艇由苏联转让咱们中国自己造,为此在上海专门成立了船舶局产品设计分处,我在1955年被调到产品设计分处工作,被分配做扫雷舰的电气负责人。开始的工作是翻译、整理大量的苏联提供的图纸、资料。虽然看了不少资料,但对造船怎样安装设备,龙骨、桁板等都是个什么样子还是不很清楚,没有什么概念。我于1955年10月到武昌造船厂,当时扫雷舰正在建造,扫雷舰的总建造师是尤子平。扫雷舰的2个重要问题一是消磁,二是电磁扫雷具。为了让我们搞懂这2个问题和舰艇电气安装工作,苏联专家斯洛乌希给我们上课。我们学习热情很高,斯洛乌希也尽心尽力辅导,对我帮助很大,使我们很快就掌握了扫雷舰电气部分的基本知识。用斯洛乌希的话来说就是要“学以致用”。接下来我在武昌住了4个月,一直盯着扫雷舰的建造。到1956年夏天,扫雷舰开始在舟山定海试航,我也一直跟着试航。这一段时间对我的帮助是非常大的,怎样消磁都了解了。苏联专家别克夫说:你是设计部门惟一一个从建造到试航跟到底的人,这一段经历对你一生搞造船一定很有好处。
  记者:您是在什么情况下受命开始中国第1代导弹驱逐舰的设计工作的?  潘总:那是在1961年舰艇研究院(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简称七院)成立后,七院负责海军舰艇及其武器装备的研究设计并解决引进中的技术问题。李复礼和我负责作驱逐舰的方案。我们都想搞咱们自己的驱逐舰,作了几十个方案,几次都想上,但因国家实力不行上不了。直到1966年6月,为了适应洲际导弹全程试验海上护航、警戒的需要,中央军委批准自行研制第1代导弹驱逐舰,701所承担总体设计任务。那时我正在苏北盐城搞“四清”,任务是李复礼接的,我没有参加方案设计工作。1976年3月开始做技术设计,我加入到第1代导弹驱逐舰的设计工作中。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和李复礼都靠边站了,但还管驱逐舰的设计工作,李复礼负责总体、船体,总负责;我负责电气、武备、机械。
  记者:大家都知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很乱,没有正常上班的。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潘总:最困难的是怎样才能拿到设备资料。因为1艘舰上的设备很多,设计单位、生产单位多,要把这些资料都拿到,协调起来,很难,许多单位都找不到人,都“闹革命”去了。为了解决问题,我到航天部三院商讨技术问题,开了几个很有质量的会,其中一个是确定导弹系统组成的会,也参加了。在会上讲:舰是一个大的系统,舰上有很多分系统。导弹系统是一个系统,不仅要自己设计好,还要跟舰配合好。以前我对系统的概念认识没有这么深,钱学森的讲话对我启发教育很大。于是,在七院副院长邱建休的主持下,为驱逐舰成立了武器系统组,负责主炮系统、副炮系统、反潜系统设计(舰舰导弹系统由航天部三院设计),701、713、716等所都抽出人来,到武器系统组作系统论证,这一步很关键。我在产品设计工作上主管武器系统和新的电子设备,如雷达、搜索声呐、攻击声呐等。
  记者;可不可以这样说,第1代导弹驱逐舰是系统工程的首创?  潘总:应该说第1代驱逐舰(国外称作“旅大”级)是第1个在国内使武器从单个装备发展成系统的,这具有开拓性,实现了从无到有,线型、排水量都取得了成功。外界评价,“旅大”级航速最高达到37.95节,基本上与苏联的“科特林”级的航速相等。“科特林”级没装导弹,我们加装了导弹,舰长增长了,动力装置功率相同,说明“旅大”级舰线型和总体设计成功。我们的第1代驱逐舰有3个新的突破:一是加装导弹;二是形成武器系统;三是布置了许多新设备(新雷达、声呐、指挥仪等)。外[1]&&&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械零件设计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