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时我去强X那些恶意围观红楼的人会如何…...

凤凰名人外传_全文阅读_5-米花在线书库
凤凰名人外传_5
来后,同行的凤凰周刊副总编玛雅把此事写进了文章。老杨看了,好不恼火,他问:“玛雅,你就这么写我?‘这个荷花画得好呀’这么弱智?”  玛雅一时不知如何做答,老杨却扑嗤一声笑了。   “这”与“那”的差别  杨锦麟的旧同事、作家杨华写了一本杨锦麟传记,《杨锦麟这家伙》。杨锦麟在新书发布会上说,有人建议书名叫“杨锦麟那家伙”,那不行,太过色情,出版局会抓。  到会为杨锦麟捧场的佳佳和刘芳两个美眉,非常困惑:为什么为什么?“那家伙”怎么就色情了?  一边是狗嘴吐不出象牙,一边是夏虫不可语冰。  老杨如水  初见老杨,是在屏幕上。好像是“时事开讲”之类的嘉宾,坐在那里,夸夸而谈。谈不上太深的印象,只是直感此人颇有些张扬,而对于张扬之人,我往往“不敬且远之”。  再见老杨,是在台里的过道上。坐在嘉宾席还不显,站起来走路可就露了馅儿:身材不算高佻,相貌难说英俊。尽管身着中式对襟衫,却因了肚儿微有发福而不见我心仪的那种仙风道骨。于是,我只客气地招呼一声“杨先生”,想寒暄两句都找不出词来。  那么,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杨先生”质变成了“老杨”,而那“破冰之旅”又是经由我们两人谁的努力而达成的,我竟然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了,只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江春水向东流。哈,有点无厘头吧!其实前一句诗是我经常假模假式强调的“主持的境界”,后一句则是老杨认认真真每天挂在嘴边的吟咏,听的人永远一头雾水,弄不清他是风雅还是风骚。  不过这两句诗里面都有“水”(心有灵犀)。我是个喜水的人,看事情经常以“水”为参照系,于是我的朋友里既有“君子之交”,也有“酒肉狐朋”。那老杨呢?他可不是某一种水可以涵概的,他把我喝过的水几乎都占全了。  有时候,老杨是一杯清茶。在香港,时不时我们在主持人休息室碰到,老杨总能随意地说出我刚做的专题、采访的人物,让我觉得他简直就是我的粉丝,一期不落地追捧我的节目。随后而来的往往是他看了节目的感受,虽然只一两句,但真的是“一针见血,一字千金”啊,这时候粉丝又变脸为前辈和师傅,让你不得不服。所以,我喜欢在休息室碰到老杨,听他几句话,如品清茶,有时微苦,却满口余香。  有时候,老杨是一听可乐。你看他眨着那双狡谐的眼睛,摇头晃脑,一不留神,不知又冒出什么泡泡儿来。人多的时候,老杨尤其撒欢儿,一如五岁顽童,颇有些“人来疯”。我们主持人集体拍照,他永远是pose摆的最夸张的那个——不是孙猴子一样骑蹲在雕金镶银的古典椅上,就是贵妃醉酒般横卧在色泽明艳的沙发里。贵妃醉酒你就娇媚点儿吧,人家不,正当我们在欣赏他的美色时,老先生忽然气运丹田,双手一张:“来吧!”来干什么呀?众人喷饭,太可乐了!  有时候,老杨又是一杯牛奶。恐怕没有机会接触他的人还真的想象不出,那个电视上嬉笑怒骂的老头儿,竟然还有如此细腻和温情的一面。我生宝宝之前,他特意叮嘱:一要吃好,二要睡好。至于吃好,他开出一张糅合了“中医、婆婆、月嫂以及营养师”之智慧的滋补食谱,不仅教给我,还告诉了我妈妈,感动得妈妈从老杨的“粉丝”生生变为了“铁丝”。后来老杨还向我传授“相夫教子”之道,只不过“相夫”部分我“润物细无声”了,所以老公只觉身在福中却不知福从何来,而“教子”部分则因为幼子尚嗷嗷待哺,所以更是浑然不懂这教化来源之高深,否则,我们一家人都要成为“羊肉粉”了。  当然,除上述饮品之外,老杨还是烈酒,还是咖啡,还是老汤,还是鸡尾酒……他不仅是生活中的水,还是大自然中的水,时而涓涓细流,时而波涛汹涌。有道是:万物有了水,才有了生机。难怪老杨如此“活色生香”!这里祝愿老杨:永远——江春水向东流!(许戈辉)杨锦麟(3)  一只老公羊的第二次发育  在凤凰卫视2006年的节目推广会上,主持人谢亚芳用了一连串的“一”字介绍某个新节目丑陋而又智慧的主持人。他的丑陋直比雨果笔下《巴黎圣母院》的阿西莫多夫——对他钟爱的女人,他是一个圣人;对其它无害的人,他是一个长者;对他认为妨碍了他快意恩仇的人,他是一个暴君。  谢亚芳一个与世无争的小女子,对我们要说的这位主持人不仅没有半点恶意,反而曲意奉迎,极力吹捧,让被吹者也不免汗毛倒竖。以下是谢亚芳发言的录音:  “下面这个人,是凤凰卫视最划算的投资之一。因为,只要是他主持的节目,很奇怪,广告商愿意不计成本,一掷千金。他说话,往往是一针见血,评论也能一气呵成,读报呢,总是一目十行,思维总是一日千里。而他最奇怪的地方是,他总有一统天下的使命感,不知道是不是使命感太重了,所以经常看到他在公司里穿一身的唐装,拿着一个功夫壶,然后若有所思地迈着步伐,说一句“真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啊”,把大家听得一头雾水。他就是杨锦麟。他今年要为我们带来的新节目是《世界论中国》。”  亚芳说完,杨锦麟踱着方步走上台来,沉着地介绍道:应该说,我是一只老公羊正在第二次发育的途中,在这把年纪还能做这个事,要感谢观众的厚爱。这个节目当然也是物美价廉,是围绕着中国人和中国的新闻,更多地采集外国的评论,第三只眼看中国。咱们不多说了,只说一下节目的包装。《世界论中国》的包装是一个旋转的地球从远处飞过来,越来越大,当它停在我们眼前时,我杨锦麟正好一屁股坐在了地球上。但是有观众看了这个宣传片以后有意见,来信说,杨锦麟的屁股坐在地球上,一不小心排气系统出现了故障,这不污染了我们的地球吗?我告诉他,我屁股坐的这个地方是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好像污染的危害不太大。  宣传片里还有一个外国人,在那儿吹着萨克斯风。我原来想请克林顿来吹的,后来是公司要控制成本,说老克太贵了。所以,只好麻烦你们看现在这个鬼佬吹,然后他端着一杯葡萄酒和跟大家一起放眼世界。我呢,利用这个机会,捕捉一下节目的灵魂。”  三斤纸  杨锦麟主持的《有报天天读》节目,首开电视读报之先河。这位福建籍仁兄,乡音难改,把“吃饭”说成“吃换”,把“餐巾纸”说成“三斤纸”,同事们听惯了,倒也不以为意,若遇他出差,还会有人打趣“老杨,是不是坐挥(飞)机挥(飞)去挥(飞)回呀?”不想自称下岗再就业的杨锦麟,以读报为己任,竟然读出了名气,还连连获奖,又被观众评为凤凰卫视“最性感的糟老头”。  话说一次凤凰去马来西亚举行活动,一干人马到餐馆小酌,杨锦麟未进门便被数位马国华侨认出,将其团团围住,突围不得.待大家坐定许久,才见老杨悠悠然,飘飘然而至,告知众人“这儿的华人说喜欢看我读报,还热情地提出意见,说本人英语发音不准……”话音未落,已有同事拍案而起:“谁说杨先生英语不准?我要找他!”老杨一旁忙劝大家“息怒”,说观众也是好心,不必太过计较。不想那同事不酸不凉地说,“我要找他,是想告诉人家,杨先生的英语说得比他普通话好多了。”  唉,杨老师叹曰:同事面前无伟人,尽管我学富五车,在他们面前还不如“三斤纸”呀!  二麟斗法  杨锦麟的酒风和酒量,德高而望重,可凤凰偏偏就有不服气的,经常和杨仅近两年来当面叫板的,竟是他的福建同乡程鹤麟。  凤凰的同仁说起杨锦麟,大凡女生一律都是带着强烈感情色彩地仰慕、赞叹:难得有为锦麟兄,“他不是报人是超人”之类的,而年纪相仿的如曹景行、何亮亮客观持平,赞许之意已在其中。而年轻的同事们居然用话说长江的笔触,说说杨锦麟,董家耀竟然是“杨锦麟二三事,”陈保聪用了“带剑书生”,吕宁思则“老杨,英雄啊!”连老板也是锦麟兄长、锦麟兄短,唯独程鹤麟是个例外。直呼杨锦麟那厮。还为杨锦麟一度在香港亚洲电视所做的时事述评点题一个字:惨!  有人着书说道,程、杨两位福建同乡,均好酒、豪爽。程鹤麟自谦三十过后,自己豪爽尽失,只有“妩媚”,但论起喝酒,“杨锦麟哪里是我的对手。”“老杨豪爽是真,好酒是假。”这下杨锦麟赫赫在外的酒名,俨然“假冒伪劣。”真让人跌破眼镜。这是俩人之间一份特殊的情分。  杨、程俩人的较劲、针尖对麦芒不仅在日常的交往间,工作上也是如此。程鹤麟是少年得志的老电视人,过桥凤凰,很快成为幕后功臣,策划了不少响当当的栏目,《时事辩论会》就由他亲自操刀,一度还亲自披挂上阵,不同的观点交锋,七嘴八舌,十分热闹。对于老友的这档节目,杨锦麟直当成自己的事一样台前台后张罗,还客串过嘉宾。听到有人说,程鹤麟今不如昔,杨锦麟一夜未眠,感到非常不安,而程鹤麟居然毫不领情,“关你什么事,”一句话把杨锦麟噎出了几里之外。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影响俩人的交谊,也不影响他们之间思想的交锋和交流。当然也不影响他们常常在一起品茗把盏。据说,为了挽回各自的名声,俩人还曾有过约定,找机会决一胜负,对这场华山论剑或者说是把酒论英雄,许多的凤凰人充满了期待。(周英琦)杨锦麟(4)  吹牛不上税  杨锦麟谈起自己的工作,很有几分得意:“单田芳看了我的节目后,觉得自己也可以读报,他很想用这种方式来延伸自己的艺术追求。”杨锦麟表示,正因为自己的节目得到了如此多的肯定,他才心甘情愿地每天早晨五点上班,晚上七点下班。此外,杨锦麟还同时为多家报刊撰写专栏,他的稿费最高可以达到每个字7港币。但是他每周的发稿字数不会超过8000字,杨锦麟说不想写得太多,免得思考一个问题不能太深入。“如果别人只是为了杨锦麟三个字才找我约稿,我是不会写的,因为这不是冲着我的底蕴来的,而是我的名气。”  虽然很少有时间锻炼,但是杨锦麟笑称,在凤凰卫视工作已经是他最好的锻炼了:“在凤凰卫视,你很少会看到某个工作人员慢吞吞地走路,即使是在自动扶梯上,也会有人一阵小跑。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凤凰人在台里出现时,都像找不着厕所一样匆忙。虽然有消息说新闻从业者的平均寿命不高,但是我中气十足,还有活下去的条件。”  效仿白卷英雄  恢复高考的机会被杨锦麟死死抓住了。1977年夏天,在闷热的天气里,他发奋复习了二十天。用杨锦麟的话说,扇扇子只会浪费时间,最后连裤裆都捂烂了,真叫是苦不堪言。那时候的杨锦麟瘦得可以飘起来。  考试结束,竟然还没忘了像白卷英雄张铁生那样,给自己报考的厦门大学的老师写了一封信。信的最后,是四个字:我要读书!不过杨锦麟交的不是白卷,最低的数学考了11分,其它几门强差人意。终于被厦大录取。再后来,他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当了副教授。  杨锦麟那厮  我一直觉得,杨锦麟很像焦大——宁国府里的那个老东西。自以为比谁都忠,比谁都热爱那个宁国府,说话没遮没拦,没高没低,特冲,结果被人灌了一嘴马粪。他的那个《有报天天读》,一天到晚地月旦这个指点那个,常常是慷慨激昂面红耳赤。他自己倒是读得豪而且爽,节目编审和监制人则惊而且惧。有一次,监制人出差,我去替班。老夫拿过稿单,一口气删掉四五条。只见那杨锦麟,脸色越来越难看,最后是强压着满腔怒火,咬牙切齿地说:“好……好……算你狠!算你狠!”我常对他说:小心人灌你一嘴马粪。他也不睬,用我的话反问我:“关你什么事?”老话说:人各有志。真是一点不假:有人愿意喝酒,不想吃马粪;有人愿意豪爽,无惧吃马粪。  其实用“豪爽”来形容杨锦麟,有些失之粗糙。在我看来,杨锦麟不是豪爽是狂狷,还带着点儿“坏”——从来不好好说话,喜欢在肚脐以下三寸的地方遛达。  他说,凤凰卫视像“春药”,对他有“致命的吸引力”——好像他吃过春药似的。我真想问问他,对他有那么大吸引力的为什么是春药?他说,每天忙得很,步履匆匆“就像找厕所一样急”——我还真“见”过他忙碌中急着上厕所的事——某次程鹤麟正在公司厕所内侧出恭,只听他那中气十足的声音传进来:“……她啊,文章写得一般……人长得也漂亮……”,随着这声音,他的脚步声也进了厕所,估计当时厕所的外屋没别人,只听那厮居然一边撒尿一边“啊啊哦哦”地哼着唱着。尿憋久了终于得以一撒为快,就是这个样子了。天可怜见,天可怜见!  他说,对台湾的陈水扁,我们应该丢掉幻想,今天点题,一个字:丢,丢掉幻想的丢——如果就说到这儿,那就不是杨锦麟了。果然,那厮来了——“丢,不要用广东话念哦”。(给不懂广东话的读者一点提示,广东话里,“丢”字相当于北方话的“操”,可单字使用,亦可在后面加上挨骂人的母亲作为宾语,构成著名的国骂。)(程鹤麟)  杨锦麟的“京味儿”浓起来了  老杨在凤凰台的评论员里面,还算得一个人物。  大约三年前,老杨开了个“有报天天读”栏目,开播伊始,仗着香港资讯发达的优势,老杨搜罗各类当天报纸,左中右无论,英汉版不拘,点评两岸三地时事,大陆这边讥嘲两句,台湾那边讽刺三五,节目最后,往往点评一个意味深长的字作为收束,见出一种老猾的幽默。老杨靠这个节目老而红起来也。  后来就渐渐有些变调,大陆这边的事情说得少了,即使是人神共愤的时事,老杨也变讥嘲为幽默,化愤怒于调侃;而台湾那边的事,即使是鸡毛蒜皮,到老杨嘴里也添油加醋,尖刻共嘲讽齐飞,吐沫并恶言同来。  ___这变化大约是去前年的事。  今年以来,老杨又有了一个变化,那就是普通话里面的京味儿开始浓起来了。典型的字眼表现在“京、清、星”等字的发音上,老杨是南方人无疑了,南方人在发这个“十三辙”里的“中东辙”之归音方面,往往习惯于发“前鼻音”,而很难发出韵母的“后鼻音”来,诸如“经济”、“警察”“北京”等等,不要说一般的南方人,就是南方的专业播音员也非经训练则达不到标准。没想到老杨竟然认真起来,每逢这些字眼出现,老杨必把那韵母弄到鼻子里转一圈,“经济”读如“鸡应济”,“北京”读如“北鸡应”,“警察”读如“鸡应察”……诸如此类。——那个难受劲儿,诸位不妨略加注意便可品咂到老杨的如许“京味儿”。杨锦麟(5)  香港那地方也要以标准普通话考核老杨这样的电视评论员吗?大约是不需要的。香港或凤凰台的观众反感老杨的港味儿普通话了吗?大约也是没有的。结论似乎只有一个:是老杨接受了凤凰台内来自北边的播音员们的批评以后,自觉改正不良口音的。“朝闻道,夕死可也”,老杨从善如流且努力使自己的“京味儿”浓起来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啊。  于是,老杨的“天天读”在浓起来的京味儿中也变味儿了,咱们这边的事情眼看着越来越少了,所谓“点评”也能省就省了,而对岸那边的一地鸡毛,却被老杨鼓着腮帮子吹得跟雪花也似,同时伴随着老杨“北鸡应”、“鸡应察”“鸡应济”的香港京味儿聒噪着。哈哈!  ___老杨,“衣应雄”啊!马鼎盛(1)  马鼎盛,香港军事评论员。中国近代军事史学会会员。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  2003年在凤凰客席主持《军情观察室》。  民间军事评论家  1.我5岁就上学了,比同班同学都小,加上又是小广东小香港,所以吃亏很大,经常挨打、受欺负。我不怎么玩弹弓、打仗之类的游戏,更偏爱体育运动。我练跳高、打球,甚至练“块”,举重、摔跤、拳击什么的都练。我要从体育运动中找到自我,找回男子气概。  “文革”爆发后,我到东莞农村下乡,当了4年农民,接着又当了6年工人。那段生活很难熬,身体上的磨练是小意思,精神上的痛苦才是最大的。  闲暇的时候,我会一遍遍地看《资本论》,然后根据我在工厂当统计员的实践经验,找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错误的地方;我看历史故事,那里面有很多道理,看了长智慧。  2.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真是饿得直冒酸水。我的胃病就是那个时候落下来的,现在有时会胃出血,不是喷射性的那种,是慢慢出,感觉不到,出了两礼拜我才倒下。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希望可以把这10年替换成平平坦坦的中学、大学生活。是的,这段生活是一笔财富,但没有必要这么长,了解农村和工厂的生活状态,一年两年就足够了,也没有必要非得让城市的读书人离乡别亲,改造成为农村的种田人。  到知天命之年,对这段生活我更多的还是感恩。人活一次不容易,没有第二次,老觉得世界亏待你,就不会有幸福感。我常常这样劝自己。  3.我当上主持人,应该说是偶然。  1989年我到香港的时候,开始当的是报纸编辑,也写一些有关军事的报道和评论。碰巧赶上海湾战争,当时在香港有几个人讲军事,找了我之后,发现我讲得比其它人都好,就不断地找我讲了。  常常是这样,我先当嘉宾,当着当着就成了嘉宾主持人,紧接着就转正成了主持人。凤凰是这样,香港电台也是这样。  2004年,我正式加盟凤凰卫视,成为《军情观察室》的节目主持人,同时也担任《时事开讲》、《时事辩论会》及《时事直通车》等节目的时事评论员。面对着镜头,我一心想的是怎样讲好,没有感觉到压力。  4.王菁锳和董嘉耀是我在《军情观察室》的搭档,3个人各有特色。王是美女,对军事一窍不通,我的责任就是说得她懂,这样更多的观众就懂了;嘉耀是哥们和忘年交,我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指导员”。  有一次,我和王菁锳去上海采访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旗舰,手续很烦,最后一分钟却通知说凤凰只能有两个人上。一个肯定是摄像,另一个我让王上。王说我哪里懂,我说简单,你抓住那个军官,别人问你也把麦克风顶过去,也等于你问了,又给了她六七个问题让她问。她很紧张,也很兴奋,穿着高跟鞋就上去了。她是最后一个下来的,很有成功感。  嘉耀很会说笑,和我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工作执着,对节目的责任感和热爱,等等。基本上,嘉耀就是一个机器,办事有效率,很一板一眼。他做主持我做嘉宾的时候,会很规矩地把我要说的东西列出来。他很尊重我,但我有我的原则和风格,想起什么说什么,很多是即兴发挥。但说服嘉耀也不容易。我们两人一个是少年老成,一个是老不正经,有点火花。  有人问我,怎么能够把那么多军备的名称、性能和数据倒背如流的。我觉得这主要是兴趣的问题。喜欢一样东西,理解时欣喜若狂,那种快感无可比拟,金钱、美人、好吃的,都比不上,自然就记住了。  我一直说,《军情观察室》的成功是凤凰的成功,我是给老板擦鞋的。想法是他的,发创意奖给我的时候,我说这个应该发给你自己。(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军事好比家人、家事  马鼎盛迷上军事,不像小说那样有什么离奇情节。1957年小学三年级起到1968年,他的整个青少年时期是在北京度过的。那时没有一个男孩子不拿解放军当偶像,没有一个人不想当兵。当时每个月零花钱才一两块,但一定要订阅《航空知识》。  马鼎盛在凤凰的正式称呼是“评论员”。每周有不同的工作,但花在《军情观察室》的时间不到其中一半。就像历史是个包罗万有的学科,评论的内容不可能总是军事,但都是互通的,没有对大形势的理解,光谈军事就比较苍白。香港有些人不理解他为什么也懂数学、几何。马鼎盛颇有几分得意地说,我不可能是外行,比如在解读军费问题上常常要用到。还有搜集军事数据和资料,能如数家珍,因为我把它真当成了家,军事好比家人、家事那样重要,公私分不清了。  节目点评  《军情观察室》开始的定位是个小众节目,就是给那些男孩子们,顶多中青年男人们看的。去年节目收视率在凤凰四五十个节目中一直排前十,有时冲到前三、前五。今年则一直在前三,一度排第一。要知道,凤凰还有那么多帅哥美女,还有引进的韩剧。这是为什么?马鼎盛自己都没想通。有人说他做节目像打直拳“啪啪啪”,每次开口虽然只给两分钟说话机会,但他自称有能力3秒钟就能把关键字表达出来,10秒内亮出观点。中文台执行台长刘春打电话问他的经验,他说,那收视率都是假的,别相信。后来,刘春写了一次节目点评,现摘录如下:马鼎盛(2)  有关“军情”,马鼎盛谦虚地说,收视率是假的。其实收视率不假,老马的谦虚是假的。我把它归结为:  1、强烈的新闻意识,永远从本周重大新闻出发,以军事的目光解读新闻,因此,在任何重大的政治新闻与军事动态下,我们都能看到退役少校王酉年、预备役上尉董嘉耀以及江湖军师马鼎盛所合谋的无事生非、杀气腾腾的分析。  2、强烈的本土关怀,军情关注点永远是围绕华人,围绕中国的利益,从亲近性传播原则出发,军情的题材牵动中国人的目光,台海、中日、中美是它的核心题材,那些与中国人八杆子打不着的军情,就进不了“军情观察室”。  3、强烈的宣传意识,军情的宣传片在王酉年的亲自关怀下,做得最好,悬念十足,气焰嚣张,仿佛天要塌下来,让人不得不看,王董等人好事好斗的风格一览无余。  4、大信息量与快节奏,军情每期网罗很多信息,又有海内外多方视点,即使是专题部分,也辅之以快节奏的音乐,制造出紧张氛围,其信息与节奏符合军事节目收视心理。  5、真正的军事“Show”,军情在某种意义上,更是一场秀,是老马与小董貌离神合的精彩表演,它让真正的军事信息与煞有介事的武装秀之间达到了一个有趣的平衡。要知道,真实的战争是灾难,虚拟的战争是游戏,也是娱乐。所以,军情告诉我们,电视需要恰到好处的秀。  6、强烈的互动意识,军情自然有一帮铁血粉丝,个个好斗,个个跃跃欲试,“军情”的互动环节十分充分,形成了最核心的收视骨干,下一步,军情可通过网络多设立一些俱乐部。  7、适当的“擦边球”,细看军情,经常有一些擦边球,可能是金门之战,也可能是中印之战,但恰到好处的包装与纯军情目光的解读,使它规避了政治风险,却增加了收视卖点。  马鼎盛对自己的描述是:大灰狼望着断崖上的小山羊,饥火中烧,嫉恨的说;“嘲笑我的不是你,而是断崖!”凤凰卫视就是我的“悬崖百丈冰”。对于老山羊来说,不用看收视率,只看观众的负面反应;批评越尖锐,说明观众素质高,我们闻过则喜,日有寸进。骂声高响入云,说明一边骂的还忍不住一路看,收视率低不了。老同事王菁锳、陈保聪半真半假地说董嘉耀、马鼎盛和导演冯浩祥是《军情观察室》断背山;说实在的,玩军情观察比吃喝玩乐过瘾得多。  印象深刻的失误  中国导弹驱逐舰167访港,一堆记者问 马鼎盛“168怎么样?”他按惯性思维回答:“应该是同一类型”,结果不是。老马检讨说,这次错在两方面:确实不是同一类型;不知道就不该说。这给我很大教训,所以现在遇到不懂的,直接说“抱歉,不知道”。  与美女帅哥搭档是一种挑战  马鼎盛一度与无任何军事常识的美女主持王菁瑛搭档,后者说她扮演的就是一般观众角色。马鼎盛称现在的常任拍档董嘉耀为“指导员”。  马鼎盛说:跟王菁瑛搭档是好事。让她也感兴趣我就成功了。要让她懂,就要用她的方式说话,她爱漂亮,就说武器装备造得跟飞鸟、鱼一样就是顺眼,要是像胡萝卜插两把刀肯定就不好,这也是一种挑战。而给董嘉耀起外号“指导员”,是玩笑,指在政治上把关。这方面他有把握。  他追求的是尽量把严肃问题讲得轻松。喜欢引经据典,引用数字,因为数字最没争议。 马鼎盛说,真理往往很简单,不要被专业人士搞糊涂。比如讨论国共的空战制空权问题,时间、地点都摆在那里,1958年国共一系列空战,仗是在福建、浙江以及沿海上空打的,制空权一定在国民党这边,不然就要到台北上空打了。  当然,老马也常常挨骂,他形容说,写电邮、信件来抨击、痛骂我的,天天都有。粤语有句话“袋钱入你袋”,就是把钱往你口袋里塞。这些我都收下,绝对不是门面话,是我50岁以后的体会。(胡群芳)  香港的女孩好战?  香港,一个讲股、讲马经、讲炒楼兴致勃勃的地方,马鼎盛居然能迷上军事评论而且在这方面搞出了名堂,已令人称奇;如果你知道他的父母原来就是粤剧大师马师曾和红线女,更要大吃一惊了。  马鼎盛写书作文,精练到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看上去就像一个穿着高质地西服的绅士,素面朝天,没有任何修饰的痕迹。而他的演讲也是妙语如珠,大珠小珠落玉盘,可惜没有美人识。日,马老到广州中山图书馆开了一场“中国军力世界第几”的演讲。遗憾的是,来到现场的几乎都是男士。马老他一再想把提问机会让给女士,但也只有一位女孩勇敢地站起来。事后马先生说:“我在香港的大学里办讲座,到场的女生几乎占到一半,难道香港的年轻女孩比广州的好战?”  马鼎盛涂鸦  1.程鹤麟;我们是“散友”。经常在凤凰总部楼下的海滨散步时相遇,“程台”两口加起来也有100岁了吧?举案齐眉的表情时时洋溢于表,最令人艳羡的是程小姐陪父母漫步的一道风景线,忍不住上前答茬,沾上一点天伦之乐的光;又不忍坏人家好事。  2.吕宁思;俄罗斯专家。岂止俄文娴熟,简直参透苏俄国情。别斯兰惨案周年,水落而石未出;宁思重访战地,播出大段官方人士声明后,他到别斯兰惨案的墓园,清点出的墓碑数量与官方公布的并不一致。观众心中自有公论。马鼎盛(3)  3.董嘉耀;早在1999年五十年国庆大阅兵时,他爬上人民大会堂屋顶拍摄,差点摔下来;中外传媒人就知道;凤凰卫视的疯子董嘉耀。在《军情观察室》节目;他一个个字背诵稿子,五六百字、七八个概念、十几个专业名词,只要一字之差,他决不苟且;哪怕NG八九次,不停地自责、道歉,一定做到100分。闻过则喜,择善而从,令他健步迈入管理层,却从不放弃台前的工作——活该他干电视台。  4.吴小莉;她的招牌笑容应该是与生俱来。哪怕是早机来、晚机返;留在香港10个钟又做新闻又录像,还要陪吃饭、做公关;水米未打牙,偷偷打哈欠。一对着摄像机,马上神采奕奕,笑容可掬;个中甘苦,不足为外人道。同她合作《快闻快语》节目,她比新同事更认真开地预备会,一切了然于胸之后,嫣然一笑-——吴台长收货了。  5.胡一虎;5年前,他加盟“凤凰”时已经蜚声台湾,如今更享誉中华、闻名世界。公认的“全能运动员”,却是越做越虚心。他常请教同事一些专业问题,还自谦是念新闻出身,缺乏知识深度,要多读些书。在“纪念诺曼底60周年”和一虎合作时,却找到做《军情观察室》节目的感觉,不知是他的功课做得好,还是在“国军”生涯的存货。  6.阮次山;谁说他老人家像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哪有阮先生的天伦之乐?他的案头贴满了家庭照,你说他的宝贝小孙女像他;老阮一定掀须大笑。你说他太太也像他;老阮更是乐不可支。阮先生每逢发现军事新闻,总会精选推荐给左邻的在下,凤凰咨询台总编绝非虚衔。  7.郑浩;身为凤凰专题组负责人,郑浩做记者、做领队、做撰稿、做摄影----无所不包;要是中国的基层干部都学郑浩,下岗的哥们非上街不可。记得刚到凤凰不久,浩哥抓拍工作照,我只是走走、坐坐;摆个悠闲姿势。郑浩则是攀高俯低,一口气报销了6筒胶卷;电池都要换了,6呎大汉连汗也不擦。住半山豪宅的中年专才,还冲到切尔诺贝利核废墟去玩命,不是电视狂是什么?  8.陈晓楠;2003年美伊战争突然爆发,我在凤凰客串的拍档,赫然是温文尔雅的陈晓楠。匆匆忙忙窜上高凳,还没坐稳就提出一大堆问题,毫不掩饰她对军事的外行。两个小时的直播下来,晓楠早已气定神闲,随口提个问题,及配合画面,又搔到嘉宾的痒处;顺手提醒在下,凤凰的美女主播是靠脑子吃饭的。我一直在等着,晓楠何时进驻《军情观察室》呢?  9.邱震海;我们“识于微时”。当时他任职一个平面媒体,鄙电台是香港最弱势的频道,请他做嘉宾;大家都很奇怪,弱势媒体怎么请得起一位德国博士?一般的博士其实是非常专门的人才,邱博士到凤凰后,马上表现出多面手的才华;一天之内粉墨登场四五次,评论的话题包括“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最多那天好像进了六次录播室;网上的粉丝奇怪地问:凤凰的评论员都请假了吗?  10.朱文晖;年轻的博士加入,把凤凰评论部的平均年龄从54岁半拉低到52 岁,挂了多年的“老干部活动中心”的牌子,差点让朱博士给拆掉。新加盟凤凰的兄弟,一般都长膘——在发达国家,肥胖是贫困阶层的特色。文晖的试用期好像还没过,就一口气掉了十斤八斤肉。不过是切了几钱重的阑尾,居然造成明显的纤体效应;难怪有的女同事艳羡不已说;放大假!减肥!我中意啊。  11.严力耕;偶尔和力耕神侃几句,马上收到一封长信。行书,半文言,久违的毛泽东时代语言,掩不住字字语重心长。读罢不知所措,就便请教同车的吴副台长小莉;小莉淡淡的说:“力耕的长信我也收过。”天生的新闻播报员嗓子,长年值夜班而满面红光,如此特异功能,凤凰人可不止一个。  12.杨锦麟;杨锦麟这家伙,神人也!他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有报天天读》从清晨5点上班,编导演一肩挑,忙到中午1、2点,正常该下班了,可是杨锦麟连午饭都没空吃,嘴里塞着面包抡指如飞地赶稿。其它节目经常请他客串,5、6点出录像棚,大客户请吃饭可不是次次推得掉的。周末加班不消提,节假日飞往内地应酬也是舍命陪君子。我曾送他一本书,敬请“天天读”一下;第二天杨锦麟认真地问;“你练过拳脚?”这一目十行的功夫也见过,但是,杨锦麟这家伙就不用睡觉吗?  13.沈蓓蓓;官衔是凤凰卫视主持人事务经理,实际上我们评论员的值班也归她调度。做凤凰12钗的“妈妈生”就够她悲喜交集的,“老干部活动中心”的管家婆也要举重若轻的领导艺术。入乡随俗,我跟着主持人称她蓓蓓姐,她郑重其事地宣布:“我比你小啊!”从此我名正言顺地叫她“靓女”——讲真格的,凤凰12钗再过若干年,谁还有蓓蓓姐这般风韵?  14.何亮亮;《汪道涵传》《江泽民传》《戈尔巴乔夫传》《香港廉政公署》等专着的作者,温文儒雅。经常向通事推荐新书,网络数据和DVD——绝对是正版货。何亮亮观点鲜明,表述平实;曾有网民愤青不满他对西安日本留学生事件的评论,乱扣“卖国”帽子,甚至破口。亮亮付之一笑。他参加“中日辩论会”不卑不亢,话不多,点到即止;日本的“中国通”不怕老专家高叫,却对何先生刮目相看。在下是无条件的反日派,撰文点评“中日辩论会”,责其软弱,拙作送给亮亮看;对我的微词,他很坦然。马鼎盛(4)  15.马鼎盛;西方故事,大灰狼望着断崖上的小山羊,饥火中烧,嫉恨的说:“嘲笑我的不是你,而是断崖!”凤凰卫视就是我们的“已是悬崖百丈冰”。对于老山羊来说,不用看收视率,只看观众的负面反应;批评越尖锐,说明观众素质高,我们闻过则喜,日有寸进。骂声高响入云,说明一边骂的还忍不住一路看,收视率低不了。老同事王菁英、陈保聪半真半假地说董嘉耀、马鼎盛和导演冯浩祥是《军情观察室》断背山;说实在的,玩军情观察比吃喝玩乐过瘾得多。李炜  李炜,凤凰卫视特邀嘉宾,参与凤凰的多个谈话类节目。  李炜比李嘉诚强  如果说,作为凤凰雇员的吕宁思是超级替班员,那么,作为凤凰之友的李炜,就是一位超级嘉宾。吕宁思自己说,凤凰除了女厕所,他什么地方都去过了,用这话来说李炜大约也差不多。《时事辩论会》上强词夺理,跟人争得脸红脖子粗,《锵锵三人行》里风花雪月,跟窦文涛一起瞎扯,《凤凰全球连线》,《直播大中华》里评论时事,连《凤凰早班车》,《凤凰子夜快车》他都搭乘过一二回,还出任过两次德语同声传译(这哥们是德语翻译出身)。  有一次《凤凰全球连线》主编沈向阳请李炜来做“备份”嘉宾,说万一上海那边没话说,您就说;可是要是上海那边说够了,您就不说了。李炜认认真真化了妆,打着精美的领带,乖乖坐在演播室等候,直到节目结束,一言未发。这是凤凰开播以来,绝无仅有的事情。  编辑部有人问他,李先生,你平时都忙什么?没什么,就忙着给你们凤凰做嘉宾。那你的生意怎么办?我的生意一年就忙几天。既然如此,那就加盟凤凰做一个评论员算了,曹景行和董嘉耀做他的工作,邀请他出任某个节目的常年评论员。李炜说,我奋斗了这些年,就奋斗出一个不用上班的日子来。原来,他是做客可以,当主人就不行。《时事辩论会》的许多嘉宾,编辑部的许多同事,都对李炜的生活状态羡慕不已:这么活着,比李嘉诚都强啊。  他们也是凤凰的主持人?  厦门大学香港校友会举办活动,校友会副理事长、《时事辩论会》嘉宾林贡钦请了辩论会的几个主持人参加活动,同样是凤凰嘉宾的李炜也被请到。  李炜刚一坐下,就有人走过来套瓷:“你是李炜,我常常看你和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  身边坐着刘庆东和吕宁思,李炜不好意思一人独享凤凰的荣耀,赶紧介绍说,他们都是凤凰的。  那人冲刘和吕点点头说,幸会幸会,主持人都离不开你们做幕后工作的。  李炜说,他们才是真正的主持人。  那人:他们也是凤凰的主持人?  刘庆东:我们是主持会议的。  吕宁思:请问你知道洗手间在哪?  ……  那人走后,李炜赶忙安慰刘和吕:这人他只能看到中文台,所以不认识你们。梁文道  梁文道,凤凰卫视评论员,主持《网络天下》节目,亦是《锵锵三人行》主要嘉宾。生于香港,于台湾成长后返港。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梁文道少年早慧,兴趣广泛,涉猎各方,在实验剧场当编剧、导演和演员。在观众见面会上,许戈辉称他为“帅哥”,他说,电视这玩意,往往给人造成相反的形象。连我妈都嫌我长得丑,现在却成了帅哥。  凤凰印象  1.与凤凰的第一次接触?  1998年的某一天,上《锵锵三人行》讲日本漫画。观众认为这人样子很像一休,文涛觉得这也是个形象。  2.最想对老板说的一句话?  谢谢,真的。  3.在接受的表扬中,您最受用的一次?  我被表扬过吗?  4.最难忘的一次出镜?  非典期间,去香港沙田威尔斯亲王医院做专辑。看见医生护士进进出出,自己都忍不住感动起来。  5.最念念不忘的一期/一档节目?  我从不回头。  6.最遗憾的一次采访?  我没做过采访。  7.出差最辛苦的一次?  也很少出差。  8.最受益匪浅的一次批评?  更没受过批评。  9.最激动人心的电视经历?  发现德国的电视台居然可以播四级成人片。  10.迈向下一个十年,最期待的是?  期待中国有天也可以。  (梁文道)郑浩(1)  郑浩,凤凰卫视专题部副总监。凤凰的“全才”记者。原是文字记者,因老爸是著名的摄影艺术家,他的血脉也自然流动着来自家族的血液,对摄影如醉如痴。他的英语和德语水平亦获公认。“9.11”凤凰进行直播,郑浩被临时推上主播台进行同声传译,一播就是几小时。他曾赴印度尼西亚,一人身兼编导、摄像、记者、主持人外加后期制作和配音,搞出了一部纪录片。深入战争中的阿富汗、伊拉克,……驾“凤凰号”航海重走当年郑和之路……“十全十美”的郑浩也有被传为笑柄的段子。据揭露,郑浩曾在一次节目中这样开场“观众前的电视机,晚上好,现在是《新闻今日谈》节目。”  在阿富汗捡条命  您要单看这题目,怪吓人的。但它确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往事。谢谢老天,经历过这件事的所有哥儿几个还都健在,也还时不时提起这件险些令我们都归西的事儿。  2001年12月底,美英联军开始攻打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活跃于北部山区的当地反塔利班游击队“北方联盟” ,在卡尔扎依的领导下,也开始向首都喀布尔发动猛攻。眼瞧着塔利班政权是摇摇欲坠,没几天蹦头儿了。也就在这时,几乎全世界的媒体把目光和镜头都对准了喀布尔。凤凰卫视自然也不例外。我和在北京工作的凤凰著名摄像师魏永林接到任务后,匆匆准备了一下,就取道巴基斯坦再搭乘联合国的专机直奔喀布尔。  由于当时喀布尔正处在战争状态,市内仅有的几家旅馆早就关门大吉了。唯一一家还壮着胆子半营业半躲闪敢宰老外美元的 “洲际酒店”,也都一早被西方媒体垄断了。说实在的,要让我们住在这家经常断水断电没伙食不说,还设有三道岗八个哨的酒店里,别说根本无法展开采访工作,那感觉也跟被本.拉登抓着了当人质没甚么两样! 所以,我们干脆住进了当地一个颇有势力的土老财家里。哎哟,就这老家伙,那叫一个黑! 一间除了有窗户还飕飕透风其它一应俱无的房间,每天收费130美元,赶上五星级酒店的价了! 没办法,我们俩再加上新华社的三名记者,只得先安顿下来再说。  12月底的喀布尔还真它娘的冷,白天零下15度,晚上零下25度,每天不知刮的是西南风还是东北风,总之是那种小刀子割肉的风。还好,一早我们就料到了这趟阿富汗之行绝不是甚么善事儿,所以都带了羽绒衣等一大堆能招呼抵御风寒的衣裤,还有睡袋。老魏当过兵,浑身上下一身儿野战军装备,还特别通过关系,搞了几箱野战食品,有红烧肉、加热面条、白米饭等,感觉就像是在发起最后猛攻的前夜最后再大搓一顿安慰安慰的那种。  土老财是个肥头大脑、留着满腮胡子的中年人,他有个特长特难念的名字,我们干脆就叫他“周扒皮”。话说这天“周扒皮”来到我们的屋里,眼见着哥儿几个吃睡工作全他娘的在地上,于是“善心”大发,赶紧着吩咐小管家,把原来的那个不大的煤油炉子,换了个稍大点的,还接了一股节烟囱。炉子大了,屋子里也暖和了,我们的腰包自然是又缩水了。但谁还顾得了钱呀,太给咱中国人掉价了!能基本生存干活花多少钱就是它了。  出事就出在这个烧煤油的取暖炉上。它的设计是这样的: 炉子高大约是1.10米; 粗呢,比家用煤气罐粗两圈儿有限。炉腰上装有一铁皮盒子,有两个饭盒那么大,内装煤油。铁盒子一端通有流油管和一个小水龙头。这小水龙头就负责往炉子里滴油,开大点儿,火就旺点儿,屋子就暖点儿,当然啦,我们的钱也就烧得快点儿。  话说这天晚上我们采访归来,大伙都特累特冷特饿。新华社记者刘洪从国内带来一瓶白酒,还有点儿牛肉干咸鱼片儿之类的零食,老魏贡献出来一罐红烧肉,我用买回来的又干又硬的馕,加开水鸡蛋大葱,煮了锅“大馕汤”,哥儿几个就围着煤油炉子,呼吸着带有强烈煤油味儿的空气,听着窗户外“呼呼”做响的狂风,边吃边喝边聊边忽攸,自娱自乐。  酒过三巡,我们就各干各的活去了。老魏算得上是能喝上几口的人,可那天不知怎的,或许是酒菜不够丰富不太对路吧,亦或许异国他乡孤独所致,没一棵烟的时辰,老魏感觉天旋地转了起来。只见他的脸涨得通红,说话也越来越混沌,不靠谱,剪片(我们带了编辑机)的速度也严重失准。见此状,我就叫他到外面拿几瓶煤油回来,一是想让他吹吹冷风醒醒酒,二是为了取暖,反正到了下半夜也得往盛油的铁皮盒里加油,不如趁早就备着省得后半夜再跑出去取了。  不知老魏是不是真的听懂我的话了,哼哈着出去了。通常呢,“周扒皮”把油都摆在离我们的住房大约20米的墙根儿处,那里有个挺大的煤油发电机,整天 “轰隆隆”地发电。发电机旁边有两三个大煤油桶。老管家人挺善,怕我们从大桶里往小瓶里折腾煤油费劲还糟蹋,就干脆每天为我们准备好了几瓶放在哪儿,所以桶边老有几瓶已经灌好了的煤油瓶子。可那天也真叫邪了门儿了,不知道是谁把两瓶汽油也放在那了。“周扒皮”家哪儿有专门装煤油汽油的塑料桶啊,全是青一色的废玻璃瓶子,只有大小颜色不同,没有标注之差。  喝得有点儿高的老魏,他人回来得到还挺快。只见他进了屋不声不响地拧开一瓶就往铁皮盒子里灌。我当时就坐在炉子边儿,那哥儿三也离炉子不过4、5米的距离,大家当时都在忙着写稿发稿,谁也没撩眼看老魏在干甚么。直到一股强烈的汽油味扑鼻而来,我才下意识地抬起头并问老魏:郑浩(2)  “你倒的是甚么呀? 怎么有股汽油味儿?”  “你说的!哪儿来的汽油呀?!你喝多了吧你?”  “喔…….,不对!绝对是汽油味儿!!”  “嗄……,是有味儿,哪来的呀?”  “老魏!快点儿!停!别他妈倒啦!!!!”  这话音还没等落地,我一个地蹦高蹿了起来,一把夺过瓶子,凑在鼻子尖一闻,他奶奶的,果然是汽油!还是纯纯的那种!!我真急了,出口就是这句:“老魏!!你丫找死呢你!赶快出去!!! 刘洪!! 还等甚么呢!!”  之后他们是怎么跑出来的,我全没看见,因为我是扭头第一个蹿出去的。等我出去有个7、8秒了,那四个才前后脚的跑了出来。可就在这时候,我一个扭身两个跳跃,又窜回屋了。为甚么?还不都是为了拧死那个正往火里滴油的小龙头!  当您看到这儿或许要发问了,汽油那可是一沾火星子就着呀,你们前后夺命而逃,再怎么快也得有个十秒半分的,那炉子怎么没见炸呀?问得好!这次我们侥幸没交代在阿富汗喀布尔 “周扒皮”家,全都因为那装煤油的铁皮盒子里还有多一半儿的煤油!老魏倒进去了汽油这一点儿不假,可极为万幸的是,刚倒进去的汽油还没沉低儿,还没流动,也还没滴进炉子里。否则,唉,别提了!  等我们在外面等了好一会儿,不见有爆炸动静,这才战战兢兢的往屋里回。这时老魏的酒也全醒了,唉哟,那叫一个彻底,先是麻溜儿地拆下铁皮盒子,然后就跑到屋外倒掉里面的“混合油”,接着又猛用我特意带的、为数可怜的那几卷珍贵的厕所纸(其实过期的当地废报纸就在他眼前),里外擦了个晃人眼睛,就是销赃灭迹的那种,生怕里面沾有星点儿汽油。后来,连那“周扒皮”见了这个铁皮盒子还说呢:“这盒子还能用呢,不用你们花钱买新的送我,中国人民就是好,真是阿富汗人的好朋友!”这都哪儿挨哪儿呀!  您可能又问了:如果那天你们都那个了,这悼词儿刘老板他怎么写呀?因公殉职?意外伤亡?还是不明死因?说实在的,这问题也困扰我几年了,但还是没得出个所以然来。不过有两点我可以肯定,第一,如果那晚那炉子真的炸了,不仅我们五人肯定归西“光荣”了,恐怕连那房子顶也得炸飞了。而“周扒皮”能否逃过一劫,全凭他的运气了;第二,第二天的报纸外电肯定会在一个比较显眼的位置,注销这样一条消息:  “喀布尔x月x日电:昨晚10点零八分,位于首都喀布尔xx地区的一间民宅,突然发生猛烈爆炸,当场炸死5名来历不明的中国人。据在现场勘查的英美联军特别行动指挥官蒙喳喳少校透露,现场已捡拾多部损毁的照相机、摄像机和手提电脑,另外还找到数罐尚未开启的中国军用食品罐头、药品和多件军人衣物。由于现场死者的证件可能已经焚毁,或不排除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证件,联军暂时未知他们的来历及目的。蒙喳喳少校还透露说,联军总部已将此事及时向白宫和国防部做了通报,布什总统已经下令彻底调查这起不明爆炸事件。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也责成有关部门,调查爆炸是否与塔利班恐怖袭击有关。拉姆斯菲尔德表示,这种袭击手法早已经发生过多起,故不排除是一宗有针对性的恐怖袭击。中情局的一个特别调查小组已于美国当地时间今晨六点启程飞往喀布尔,组长傻傻得出发前向媒体表示,将全力协助蒙喳喳少校调查此案。另一方面,中国外交部和国防部均对此事件反应沉默,但据中国消息灵通人士逗文套(译音)透露,中国政府正在内部展开调查,查询是否有新闻媒体记者前往该地区进行采访活动。但据最新消息来源透露,这种可能性已被排除。”  不管怎样,我们还都愉快地活着。只是每当我再见到老魏时,只要他手里拿着酒瓶子,我都会出自本能地离他远点儿…….( 郑 浩)闾丘露薇(1)  天真闾丘  闾丘露薇是个坦率的人,坦率是个挺好的优点,起码让人放心。但是,坦率有时也不好,会让别人尴尬。比如,孩子就可能在客人面前说,妈妈,这就是你说的那个坏叔叔吗?  2004年夏天,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部门请闾丘去给学员讲课,讲完后,大家对她都很崇敬,尤其是她对自己在伊拉克战火中的采访轻描淡写,更让人佩服。从课堂出来,北大的人客气地说,吃完饭再走吧?本来人家是句客气话,她却应道,好呀,反正我也没地方去。今天起晚了,连早饭也没吃。席间,人家问她以前是否到过北大,她楞楞地说,来过。昨天晚上我就来了。人家眼一下睁了好大,问她来干什么?她说,我和我一个同学做梦都想上北大,结果成绩不够,没有上成。昨天晚上,我和她一起到这个梦寐以求的地方看看,了却心愿。没想到,这个学校太大了,走着走着走不动了,就买了个西瓜,用拳头砸开,坐在路边吃了。  北大的朋友听了,问她,有人认出你吗?  没有。  下次你来时提前说一声,我们陪你参观。  闾丘说,不用了,看过了,不会再来了。  不久,闾丘又与王纪言、阮次山、陈鲁豫、陈晓楠一起到传媒大学(广院)与学生对话。主持人张绍刚非常客气,优先请不是传大校友的阮次山伯伯和闾丘先讲话。阮伯伯高调评价了传大与凤凰的关系:没有传大就没有凤凰。传大万岁!轮到闾丘,话音儿就转了调。她说,在香港,管我的人都是广院的,来了北京好一点,我管的都是广院的。我觉得广院的学生,包括我的这些领导,我现在共事的同事,对电视的了解和操作比我好很多,但是,如果让我选择的话,到目前为止我倒不太愿意选择广院的学生。这是我的一个感觉。因为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对新闻的把握和判断不太好。  闾丘这一炮,让广院的学生不太受用,也让广院当年的副院长王纪言笑得有点不自然。马上就有学生问,你认为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出现你所说的问题呢?  闾丘说,对一个记者来说勤奋很重要,积累知识很重要,培养你自己敏感的观察力更重要。另外一点,健康也很重要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他在展示新闻素求的同时,他的其它方面也在向世界展示。  又一个女孩站起来说,我当时听她的播报,不看图像,觉得她很一般,但如果看她的播报,就觉得还不错,这是为什么?  主持人张绍刚对闾丘说:她的意思是:你的报道一般,你说的话一般,但是当你受了伤,把头发弄乱,然后弄一点血,这就非常成功了。这个记者这么就弄成功了。  女孩说:我觉得张老师有点歪曲我的意思,但就这么着吧。  闾丘拢拢头发,沉着作答:你说的这个现象有的。原来我在台湾的那家电视台,台湾的新闻竞争很激烈,我们经常会发生一些事情,比方说台风来了,记者要做现场,做现场只是十分钟的时间,如果那一瞬间风不刮了,雨也不怎么下了,有一些现场报道的记者,就跳进水里面抱着电线杆,自己身上洒一些水,出来的效果非常好。还有一次,我采访99年西雅图的暴乱,我其实在现场呆的时间最长,香港的其它记者他们一直没有下来,但是在电视上现场有火光了,马上冲下来拍,后来我看他们的新闻效果,发现他们片子的冲击力比我做出来的冲击力大很多。做电视的时候,确实要掌握到这样的时刻,你确是需要知道怎样的环境当时的运用出来的效果是怎么样的,完全是不一样的。我当然不赞同真的跳到河里面去,拿点泥水弄在身上,这是作假了,这是不一样了。这也不是说在伊拉克我是故意要把头发弄乱,这一点应该告诉大家,因为沙尘暴,我剪了短头发,我们觉得短头发在那种情况下出镜效果是最好的,后来发现更麻烦,风一吹根本没有办法,如果像现在这样扎起来可能更好一点。即使在那样的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虽然我们没有时间睡觉,也没有水洗脸打扮,但是在每次出镜之前,我的摄影师还是会尽最大的努力把我的头发弄好,擦点口红。这一点你要记得,你作为一个记者站在镜头面前,要在有局限的情况下,尽最大的努力把自己最端正的一面展现给大家。电视这个东西其实是蛮骗人的,有时候只是把大家的目光集中在一个点上面,并不是全部的情况。我每次给大家看到的只是一个很大框框里面的角落而已,大家在看电视的时候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做记者我们心里也知道,我们不可能把全部的东西都给大家看,所以……谢谢。  最抢风头的明星  凤凰赴阿富汗采访小组中只有闾丘一人是女的,在那样一个闭塞的国度,大家都认为当地人肯定对闾丘这个出头露面的女人最为注意。但是,采访归来,他们才知道自己错了。原来,闾丘虽然耀眼,但却被同组的摄像林明抢了风头,无论走到哪儿,他都会引起当地人的围观。弄得闾丘颇为不解。后来才知道,林明抢风头完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他下巴上一根胡子也没有,在那个大胡子成堆的国度里,人们对这种现象感到好奇,纷纷上前围观,猜他到底是男还是女,林明无意中成为了明星。  喀布尔的鸡闾丘露薇(2)  闾丘露薇阿拉上海人,不吃牛羊肉。她冒着枪林弹雨奔赴阿富汗采访时,与三个男同事“同居”一室,由于她生性活泼,性格豪放,常常使男同事们有些羞涩,比如人家换衣服,她就笑着说,哈哈,看见了,看见了。也不知到底看见了什么。但是,逢到吃饭,看到别的同事大吃大嚼牛羊肉,她就蔫了,直叹自己没有口福。一天,她忽生一计,告诉大家,为了保证自己在采访时有充沛的体力、良好的屏幕形象,必须搞到几只鸡吃。大家看她把吃鸡提高到了与工作质量有关的高度上,知道此事非常必要,立刻分头行动。然而喀布尔时逢战乱,物资匮乏,鸡并不好找。于是,大家每每在采访结束时会问上一句,您能买给我们一只鸡吗?还有的同事在街上一看到鸡,就两眼发亮,要不是纪律严,恨不得立刻抓了给闾丘吃。虽然直到采访结束,闾丘也没吃到几只鸡,但是,由于兴师动众找鸡抓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传出的段子就变了味。后来,有公司同事很认真地问闾丘:听说喀布尔的鸡被你吃完了,是真的吗?”卢宇光(1)  手雷买一送一  记者的勇敢是什么?就是既能采访到东西,又不被劫持,不被打死。这是卢宇光的勇敢观。2005年2月,伊拉克大选,他前去采访,表面上看很豪爽,其实心里挺哆嗦的。他一到那儿就发回两张照片,一张是在帐蓬里照的,题目是:“这儿安全吗?”另一张是与几个老外在一起,题目更悲观:“也不知道追悼会何时开?”卢宇光的驾驶员是个神通广大的人物。他把老卢拉到巴格达后,第一句话就是说,你不买支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鲜阅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