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齐“吴越争霸“四个字到哪淘金币兑换集分宝呀?

[转载]反弹琵琶:吴越争霸(转载)
春秋的末期,在古中国的南方,有两个大国悄悄地崛起了。
这两个国家,便是吴国和越国。
我们知道楚国在当时的人们眼中与夷有些相当,那么地理位置同样远离中原的吴国,越国,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又是怎么样的呢?
要说这两国的来历,那是非常的显赫。
周文王的爷爷叫周太王,又叫古公。古公这个人非常的了不起,当时有记载,说戎狄觊觎古公的财富,大举进攻古公,按照一般人的逻辑,这就是强盗来抢劫了,肯定要拼死保卫自己的财产吧?结果古公很干脆,你不要钱财吗?我给你,咱们不打仗了成不?戎狄拿到了钱财之后,可能觉得这个古公实在太软弱了,继续打,要抢夺古公的土地和人民。古公的人民就怒了,这帮强盗太可恶了,咱们和丫的拼了。结果古公说了一番话,民众拥立君主,是为了让君主给民众谋利。现在戎狄来进攻,是为了我的土地和臣民,其实这些属于我还是属于他都一样,你们要为我而战,会产生很大的伤亡,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当上的国君,我不忍心做。于是举家搬迁到了周原,把原来的土地让给了戎狄。这里有一点要说明的,就是周国实际上是在周原建国的,以地名为国名,所以叫周国。从这个角度来说,周太王实际上就是周国的开国君王。
这个举动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觉得这个古公肯定就是一软蛋,人家这么欺负他他都不反抗。跟着这样的人混太没前途了。可是当时的人跟咱们看法就不一样,他们会觉得,古公的气度太大了!为了不让百姓受到损害宁可自己吃亏,跟这样的人混才有前途。于是很多人就纷纷的跑去投靠古公,觉得古公这个人绝对是一个仁义之君。
如果说古公的行为给周国奠定了一个仁义之国的名声,那么他三个儿子的故事则更加的难得。
古公有三个儿子,太伯,虞仲,季历。季历这个人在三兄弟里的才能是最好的,古公于是就动了小心思了,按照传统,太子的位置是一定要长子来做的,可是这个季历这么能干,把王位传给他,周国才能更好的发展。可是不能因为自己的偏爱就坏了规矩,所以古公就很为难,这个位置传给他不传呢?
历史上有太多这类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小儿子的例子了,但这些例子几乎都是以父杀子,子弑父,或者兄弟相残而告终。权利的诱惑实在太大,大到可以让人为它抛弃亲情。
为什么我说古公的儿子非常的难得呢?因为当季历的两个哥哥明白了古公的心意后,为了不让老爸为难,自愿跑到荒凉的南方另建家园。
周武王灭商之后,想起了当年去南部搞大开发的他的大爷爷和二爷爷了。人都是顾念亲情的,周武王也想着,当年为了我爷爷当这个周王,我这俩大爷爷和二爷爷可是受了苦了。南方那是什么地方?毒蝎巨兽横行,蛮夷土著呆的地方。他们俩老人家到那去搞开发,太不容易了。头一个来说现如今我是一朝的人王天子了,我得好好的报答一下他们俩。再有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那俩爷爷开发的地方,也得算我大周朝的领土吧?其实可能主要是为了后面这个目的,于是派人去南方找,看看那俩爷爷开发的怎么样了。
武王派去的人在南方发现了一个疆域非常广阔的国家,叫吴国。再一问,这吴国管事是谁呢?居然就是古公二儿子虞仲的后代,叫周章。
武王一听,找到了,很高兴啊,我得好好的替我爷爷报答他们的后人。嗯,给钱……给钱就算了。国库里不怎么富裕。给土地……没那么多土地分了,当年和那帮人分赃都分得差不多了,土地也没富裕的。给什么呢?周武王很为难。想半天最后一拍脑门,得了,我给他一个爵位。
于是册封周章当了一个侯爵。
所以即使是身处边远地带的吴国,在当时的人眼里还是把他们视作华夏正统的。废话,人家可是周武王的亲戚,他们要是蛮夷了,周天子是什么?
与吴国相邻的,便是越国。
越国的来历就更久远了,据传是夏禹的后代。经历了夏商周三朝。据考证越国原本呆的地方是在今天的山东菏泽附近。当然我们知道后来这个地方是被宋国鲁国卫国曹国这些个国家给瓜分占领了。越国是夏朝的诸侯,也接受过商的册封,惟独,就是没有接受过周的册封。所以那些周朝的诸侯没事就过来占个村子什么的,越国不干了,你们这太欺负人了,这么多国家都来抢我的地盘。但是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只好换地方。结果一路南迁,搬家搬到了今天的苏州附近,现在咱们总说上有天堂,人间苏杭。意思苏杭是好地方,漂亮。那是现在,要搁那会来说,却是非常荒凉的地界。勤劳勇敢的越国人民,就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重建家园。
但是越国在当时的人们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地位呢?蛮夷之邦,比犬戎夷狄强不到哪去,基本也属于半个野人的行列。
今天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叫远亲不如近邻,可是在春秋时期的国家之间,这句话就行不通了,尤其是对吴越两国而言。
我们知道,吴国的老祖宗是什么人?那是周朝的宗室,越国呢?自从周朝建立以后,就被那帮周朝的诸侯欺负,逼得没辙了,一路搬家到了南方。最后,两国成邻居了。
站在越国的角度来看,周肯定是他的敌人,那么周的亲戚,自然也是敌人。所以越国跟吴国虽然离的那么近,但是大家都有点不对付。
公元前510年,吴国突然大举入侵越国。在此之前,两国虽然也因为一些小事发生过一些摩擦,但是像这样大规模军事冲突,这还是第一回。那个时候越国的国君叫允常,允常这个人还是非常有本事的一个人,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个铸剑大师叫欧冶子,就是允常那个时代的人。可见在允常统治越国期间,越国在冶炼,铸造等方面的工艺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步,绝对是国际先进水平。
那么为什么吴国要攻打越国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当时中原的两大霸主国家是晋国和楚国。这两个国家为了争夺中原的话事权,从他们爷爷的爷爷那一辈开始就打起来了,这一打就打了八十多年,结果谁都拿谁没辙,反正谁实力稍站上风,谁就做中原霸主。但是屁股还没在霸主的椅子上坐热乎了,就又被对方一脚给踹下来了。
当时中原地区的其他国家是什么态度呢?一群二五仔墙头草,谁实力强就跟谁混。
晋国一看这样不行啊,我们是华夏正统,居然奈何不了楚国这个蛮夷?于是就开始拉外援,临近楚国的吴国是最好的外援选择,首先一个来说,靠那帮二五仔的国家是靠不住的,第二个,谁不知道你吴国和周天子是亲戚啊,我晋国名义上也算是帮周天子匡扶天下,你不帮我帮谁?
吴国一想也对,反正帮自己家亲戚肯定是没错,就加入了晋国华夏正统股份有限公司。
楚国不干了,晋国这帮小子别的不会,就知道喊外援。你以为就你会喊?我也会,于是就跟越国商量,咱们要说实力,要说文化,都不比他们中原那帮国家差,凭什么他们要把我们看做是蛮夷是野人?他们瞧不起咱们,咱们自己要团结,
越国一想也对,野人兄弟之间是应该团结互助,就加入了楚国边缘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晋国拉拢吴国是为了削弱楚国,而楚国拉拢越国,则是为了削弱吴国。
但是越国的实力说不上强大,虽然和吴国经常有点小摩擦,但是对于国家而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迫于吴国的威势,越国一度沦落为了吴国的属国。从广义的范围讲,吴国和越国这个时候是盟友。
当时阖闾提出的借口是,老子跟楚国打仗的时候,你越国怎么不派兵跟着我一起打?你是不是还跟你的老相好楚国暗送秋波眉来眼去的?
允常就很愤怒,阖闾你丫太不象话了,咱们两家可是盟友,你怎么这么不讲信用,连自己人你都打?有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允常并未对自己不参与吴国对楚国的军事行动进行解释,而是单纯的从道义上谴责阖闾。所以他确实可能和楚国还有一腿。
到了真刀真枪要干仗的时候,嘴皮子再利索也没用,更何况心里还有点虚,这嘴皮子恐怕也利索不起来。说什么都是假的,那就打吧。
表面上看来,吴国进攻越国,好像是因为越国不老实,跟吴国的敌人楚国勾勾搭搭的。
但是实际上呢?
吴国的大夫伍子胥有一番话,我觉得完全可以作为吴国这一次大举进攻越国的真实心理写照。伍子胥说,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吾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车。这个话说的非常的浅显。我们吴国是水泽之国,我们和中原的那些国家打仗,我赢了也没用,为什么呢?因为咱们不习惯那里的生活方式和交通工具。咱们要打赢了越国,那咱们的人就可以住他那,用他们的交通工具,因为他和咱们一样都是水泽之国。
这句话可以明明白白的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吴国和越国之间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夺取土地和人民。第二,吴越之间的战争,最终将是一场灭国的战争。
越国理所当然的打输了。为什么说是理所当然呢?因为那个时候的吴国已经逐渐的开始强大了起来,而且吴国还有一个国宝级的孙武当将军,别说打你一个小小的越国了,打楚国这样的超级大国都是小意思。
输了之后的越国,义无反顾的投入了楚国的怀抱,想依靠楚国的力量来保护自己。
公元前506年,吴国和楚国开战。吴军长驱直入,五战五胜,短短十天时间就攻下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
楚国的一个叫申包胥的忠臣,为了救楚国,跑到秦国去求援。秦国那个时候的国君名字很不错,叫秦哀公。本来秦哀公是不想帮楚国的,结果申包胥就靠着墙放声大哭,耐力十足,连着哭了七天,也不用吃东西也不喝水。结果秦哀公太感动了,这个哥们太哀了,和寡人很合嘛。于是下令出兵。
吴军在楚国估计没干好事,连本来不得人心的楚昭王身边都有非常多的军民相随。可见大家是恨透了吴军的摧残,所以才会这么团结。而且在这场战争中,不仅活着的人饱受战火的摧残,连死了的人都不得安生。谁死了都不得安生呢?楚昭王他爸爸楚平王,被伍子胥从坟里扒了出来,bian尸三百。这一下伍子胥痛快了,吴军痛苦了。怎么呢,楚国人一看,你们连个死人都不放过,那还能放过我们活人嘛?拼死的反抗。
吴军在楚国境内遭到了楚国军民的激烈反抗,而且又面对着来自秦国的压力,处境非常不妙。
棒打落水狗,该出手时就出手。越王允常抓住了这个机会,不宣而战,从背后狠狠的给了吴国一下。《吴越春秋》里是这么说的,吴在楚,越盗掩袭之。估计还是偷袭战。
对于允常的这个行为,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勇气可嘉。吴军跟楚,秦两国的联军交战,失败了,只好暂时的撤出楚国。正没处撒气呢,一看越国送上门来了,心头火更大了,你越国算是个什么东西,也敢跟我这得瑟,非把你丫的打服了不可。
要依靠楚,秦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才能制服的吴军,根本没费什么力气就又把越国给打败了。
但是这个时候的阖闾,他一心想的是如何去称霸天下,越国这样的小国,他也没心思去理会,在公元前504年,他又一次大举入侵楚国。
楚国受不了了,这不才刚打完仗吗,你怎么又来了?干脆,我换地方,我迁都。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于是迁都到鄀。
这下阖闾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什么超级大国,在我吴国面前还不是望风而逃。
虽然胜利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骄傲自满的心理却并非一个胜利者应该有的心态。可惜阖闾并不懂得这个道理,在成功面前他一下子像是变了一个人,大臣说什么也不听了,整天沉溺于酒色之中,日益专横。
当领dao者每天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时,再强大的国家也会逐渐走向没落。孙武看到了这一点,于是找了个借口,说想回齐国探亲,从此一去不回。
据说孙武有一次和吴王阖闾聊天,阖闾问了这么一个问题,现在晋国是由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这么六个家族把持大权,先生你觉得这六个氏族里,哪几个氏族会灭亡,哪几个氏族会强大呢?
孙武就说,范氏,中行氏会先灭亡,然后就轮到智氏。再然会就会轮到韩,魏。倒是赵氏不但不会灭亡,反而会强大起来。为什么呢?
在春秋时期,周将天下分封给各个诸侯国,而诸侯国的国君又封给那些大臣氏族封地。这个就有点类似于古代欧洲的骑士领主制度。在这些私人的封地里,赋税,田地的大小都由领主制定,甚至还可以在领地里自己招募军队,自己设定一些法律。晋国的这六个家族都有封地,但是其他的五个家族都是苛政重赋,只有赵氏的赋税是最轻的,田地的亩制是最大的。所以孙武就认为,只有宽政爱民的赵氏会强大。
果然,晋国的范,中行,智,逐一灭亡。而晋国最后也落到了韩赵魏三个氏族的手里,这个在历史上叫做三家分晋。
在这里还要提到一点,就是后来秦国灭六国的时候,先灭的韩国,然后攻下了赵国,赵国的公子嘉后来跑到当时的代郡,自立为王,如果认为代郡的赵王嘉也是赵国之君的话,那么秦灭六国的顺序就是韩魏楚赵燕齐。
秦完成灭六国的大业时,是公元前221年,而孙武呆在吴国的时间是公元前515年到公元前503年。大约差了近300年。
孙武不是先知,他当然不可能知道三百年后的事情,但是就仅仅凭着他的眼光,就能看得这么准,可以想见孙武对于国家政局的判断到了一种多么可怕的地步。
现在孙武摆明就是不看好吴国,所以急流勇退。
孙武离开之后,吴王阖闾却依旧如故,走就走吧,反正我吴国现在强了,用不着你了。可见骄傲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敌人,依阖闾的性格,像孙武这样的国宝级人物,要搁以前那都恨不得给他放庙里供起来,现在居然就这么放那个小子走了。
在公元前497年,越国举国哀悼伟大领袖允常的去世,他的儿子勾践,外表沉痛的即位为王。一般来说,咱们普通人家要是丧父,那是大哀。帝王家呢?大喜啊,终于轮到我坐这个位置了,等了多少年了都。有的性急的可能都觉得,这阎王爷办事效率太慢了,怎么还不招老家伙下去啊?干脆,我送他下去得了。
一个国家新王即位时往往国内局势会有小小的骚动。这个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个来说,当时的君主老婆比较多,所以孩子也多。大家兄弟几个都跟这等着呢,结果等半天你上去了,我们都白等,心里难免会起一些小小的波澜。至于波澜之后会发生点什么事呢,这个就不知道了。另一个来说,在国内总有一些先王的老臣,权利很大。他一看,你一个毛头小子上来当老大,你凭什么啊?老子现在位高权重,反倒要低下头听你一个年轻后人的话?天下惟有德者居之,我觉得我就挺有徳的。当然是不是真的有德谁也不知道,估计真有德也不会有这想法。于是也难免会在心中起一些小小的波澜。至于波澜之后会如何呢?这个也不好说。总之,想当老大的人多了去了,一个新即位的想让大家都服他,总得需要点手段,当然,也需要点时间。
虽然阖闾这个人到了统治晚期有些沉溺于享乐,但是基本的政治眼光还是有的。一看对面老大死了,新上来的是个二十来岁那么一个小伙子。你们家老爷子当年趁着我跟楚国那搞斩首行动的时候,偷袭我的大后方,连吃带拿顺走我不少好东西。总之一句话,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你爸爸死了我就找你,父债子还天经地义。
勾践肯定不干哪,吐出来?门都没有,你有本事自己来拿来。
阖闾火上来了,你以为我不敢来?看我不打死你小丫的。公元前496年。吴国大兵压境。越王勾践这个人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非常的狠。我们看黄易写的小说《大唐双龙传》,里面有个叫跋锋寒的,他的名言就是,谁够狠,谁就能活下去。估计这个跋锋寒很可能是勾践的粉丝。勾践的狠劲一上来,打就打,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谁怕谁。
于是吴越双方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火并开始了。
当时吴国的军队,甲胄贤明,武器锃亮,尤其经过一代军神孙武的调教后,上刀山下火海那都是小CASE。阵型整齐,士气高昂。而且还曾有长途奔袭楚国郢都完成斩首行动的骄人战绩。整只军队杀气腾腾,用现在的话说,这支部队本身就是一个大规模杀伤性的武器。
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说,越国的军队是怎么也不可能打得过吴军的,毕竟双方的国力军力还有将领统帅力都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而且当时吴国的生产力水平应该是要高过越国的,前文曾经提到过吴国的老祖宗是周太王古公的儿子,他们的祖先是尧的农官后稷,所以吴国的农业水平应该也是非常的高的。所以吴国的军人的吃的营养肯定比较好,长得应该比较壮实。
而越国呢?居然还是刀耕火种那一套。在一个即将进入封建社会的时代里,这个国家还保留着远古时期的生产方式。所以我猜想大概越国人的营养水平肯定是不如吴国的。所以身体素质应该也要略逊于吴国人。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黑压压好几千甚至好几万人的战场上,两军对垒,双方都严阵以待。结果人家那边的人普遍比我们这边的人长得高长得壮,你别说打仗了,就是几十个人打群架,一看对面的都自己这边的都要壮,心里也得打鼓。
勾践心里大概也有点虚,但是到了这个地步了,硬着头皮也得打啊,就下令,进攻。于是越军战鼓擂动,发起了对吴国的冲锋。
这次冲锋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有条件的朋友可以拿个鸡蛋去撞一个石头,看看哪边能赢。
石头大概是不会输。
吴军估计都得这么想,这帮越国人太不知道死活了,就你们那小体格,我绑上一只手你们是个儿吗?你还敢向我冲锋?我打个喷嚏都吓死你。
越军冲了几次,勾践算看明白了,这仗这么打不行,得出奇招。
于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离奇的一幕出现了。
勾践想出了一个什么主意呢?
他让越军大队人马后退,然后选出了几百个死xing犯,一个人发了一把宝剑,让他们列队站到军队的最前面,大声冲对面的吴国军队喊了几句kou号。然后纷纷zi刎。
他们喊得什么kou()号呢,有说是我们来这就是si给你们看的,有说是我们违fan军ling甘愿()受si的。
反正不同的史书版本也不一样。不过我想,既然都要死了,没准也有几个喊什么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
这一下吴军就开始骚乱了,为什么骚乱呢?
有一种可能是学者认为,当吴国军队看到越国的那帮人自刎之后,可能是被吓到了,所以发生了骚乱。阵脚大乱。这个说法倒是有道理,俗话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
吴军硬是够硬了,打起仗来也可能不怕死。但是你让他自己拿把刀割脖子玩我估计还是有点强人所难。打仗无非打个气势,一看这帮越国人这么横,估计吴军当时心里就虚了。勾践一看吴军被吓着了,又下令进攻,这一回,越国人胜利了。
还有一种可能。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咱们()guo()人就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喜欢看热闹。
吴军虽然都是百战之师,但是两军阵前玩集ti自sha这种事情别说见了,听都没听过,太新鲜了。
今天出来可不能白出来,得瞧仔细咯,结果大家都往前挤着看,阵脚就乱了。越王勾践一看,吴军发生了骚动,好机会,打丫的,全军冲锋。吴军这边呢,有的是站前排的看见了,有的可能站的后面点没看见,一看,哟,你还来,刚才就没看到那精彩镜头,这回可不能错过了。还跟那挤呢,都没防备。结果越国人就趁机冲了过去,大败吴军。
当然这些都是我们后世人的推理想象了,人家一向号称严谨的太史公司马迁,对这件事就这么几句话。越王勾践使si士挑战,三行,至吴陈,呼而自刭。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败于槜李。
这件事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越王勾践的狠,一般人估计没有这么硬的心肠,叫自己人阵前富士康给敌人看的,也就勾践能做的出来。
总之这场战争因为一个很戏剧化的奇招,出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越国赢了。
越国不仅赢了,而且在战斗中还取得了一个重大的战绩,不可一世的吴王阖闾,被弓箭射中了,虽然只是射中了他的大脚趾。其实这个伤应该说不是很严重,但是就在当天阖闾居然就不幸去世了。关于阖闾的死因,一般都认为是因伤去世,那估计就是伤口感染了。但是仔细想想,似乎其中另有隐情。史书上记载,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临死之前,阖闾告诉他的儿子夫差,一定不能忘了越国。不能忘了越国什么呢?不能忘记了我们被越国打败的耻辱,也可能是,不能忘记了你父亲我是死在越国的手上。所以你夫差一定要替我报仇。
在今天长沙的湖南大学的校园内,有一个非常古老而著名的学院,叫做岳麓书院,正门口挂着一副对联,八个大字,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南人民对这八个字非常的骄傲,但是外人看了就很不爽,怎么就惟楚有才了?难道除了楚国别的地方就不出人才了吗?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这个对联是北宋的宋真宗赐书。惟字其实是一个语气助词,其实对联正确的含义应该是楚地出人才,因而兴盛。
不过,在春秋末期,虽然楚地出人才,但楚国倒并未因此而兴盛。大家都听说过一个成语叫楚才晋用,实际上不光是晋用,而且也为吴用,为越用。
吴越争霸,实际上就是几个楚国人之间的斗法。在这里也小题一句,虽然惟楚有才这几个字写在湖南,不过那几个楚人倒是与湖南没什么关系。
究竟是哪些楚人在影响着天下的走势呢。有三个人,伍子胥,范蠡,文种。
伍子胥非常的有本事,套用某非著名相声演员的台词,文能安邦定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很得吴王阖闾的赏识,被封为相国,甚至据说在阖闾去世之前,曾托孤于他,让他好好辅佐吴王夫差。
范蠡是今天的河南人,文种是今天的湖北人。范蠡这个人和伍子胥可以说是非常的像,也是文韬武略,而且胸怀大志。但是范蠡在当时是一介平民,而在楚国想从政,必须是贵族。所以范蠡空有才华却不能施展。范蠡我们大家都知道他后来跑去做买卖,也赚了大钱,可见很有商业头脑。在两千多年前,他就用了一招咱们在二十一世纪才学会并且大规模应用的手段来推销自己——通过作秀来自我炒作。他是怎么自我炒作的呢?每天一会抽疯一会清醒,有的时候还喜欢玩一个咱们小时候都玩过的叫我是木头人的游戏,把自己当做一个木头人,什么都当没看见没听见。而且他还经常性的和别人宣称自己有治国治军的本事,智比圣贤。大家一听,都点点头,嗯,明白了,这孩子疯了。当时范蠡住的那个地方的行政长官就是文种,文种听说自己的治下还有这么一个人,就派人去看看,这个人究竟是怎么回事。手下人去看了看,回来报告,没什么奇特的,就是一个有疯病的狂人而已。文种一听就笑了,我听说有本事的人都喜欢装疯。文种的这个话恐怕有点主观,按他的说法那当时有点本事就装疯是一种社会风气,虽然现在的人非常喜欢山寨炒作手法,但是那个时候的人估计没那么前卫。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文种决定亲自去一看究竟。
在很久很久以前,也有一个靠作秀自我推销成功的案例,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姜子牙。姜子牙据说经常在河边钓鱼,用一个直钩,离水面三尺。口里还念念有词,鱼啊鱼,你要愿意呢,就自己上钩吧。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嘛。结果当时的周文王就听说了这个消息,派了一个士兵去查看,姜子牙一看,来了个小兵,就说,鱼儿不上钩,虾米别捣乱。文王听到回报后,心想大概这个人是有所指的,那就派个大臣去看看吧。姜子牙一看这回来了个大臣,级别不够,就说,大鱼不上钩,小鱼别捣乱。这个话一传进文王的耳朵里,文王明白了,这是要我去请他出山啊,于是亲自去请姜子牙。
范蠡肯定也听过这个故事,所以来了个小兵,不理他。文种来了呢,可能觉得文种不过一个小官,级别不够,于是继续装,汪汪地冲文种学狗叫。结果没想到的是,文种一看他这个样子,下车向他就行礼。范蠡不理他,又汪汪叫了两声,跑开了。不过我猜范蠡的内心里应该也明白,文种向他行礼,实际上就是看穿了他的作秀,这个人一定也不简单。
可能他当时和文种用某种方式交流了一下,也可能范蠡这个人精通占卜之术。到了第二天,范蠡就跑去对自己的嫂子说,大嫂,今天又贵客要来,借我一身体面的衣服好吗?从这一句话来看,范蠡当时应该比较的穷。又穷又疯,穷疯。果然,文种又来了。这回范蠡不抽疯了,一举一动非常的有君子风范,很讲礼仪。据《越绝书》记载,两人“终日而谈,疾陈霸王之道,志合意同。”当时的范蠡大概是二十岁左右,文种应该比他稍微大几岁,两个年轻人在一起聊了一天,指点江山,聊的都是如何能称霸天下的治国之道。聊得很投机,相见恨晚。
作为两个年轻人,尤其又是两个有着满腹才华不得施展且心怀大志的年轻人,他们非常的希望能有一个舞台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做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但是当时的楚国君主昭王很不得民心,而且贵族重新把持了朝政,想在楚国有所作为很不容易。所以俩人就约好了,咱们一起移民,去国外闯闯。
去哪呢?有说法是这俩人算了一卦,发现东南方有霸王之兆。于是决定,一起去吴国碰碰运气。我一直很羡慕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出国都不用签证,想去哪去哪。俩人就动身了,结果到了吴国,发现吴国的管理层岗位竞争太激烈,又是伍子胥又是孙武的,等排资论辈到自己上位黄花菜都凉了。而且伍子胥这个家伙跟楚平王有杀父之仇,这小子天天吵吵着要带兵杀回楚国报仇雪恨。虽然打定了主意要移民,但是楚国毕竟是自己生长的故土,两国一开战哥俩岂非里外不是人?这时候范蠡就跟文种说,其实咱们俩可以去越国啊,越国跟吴国风俗也差不多,地理环境也差不多,霸主之兆反正是在东南,东南就这么两个国家拿得出手了,能当霸主的不是吴国就是越国,干脆咱们去越国得了。
在吴国大家上岗得靠实力竞争,在越国上岗其实也不容易。当时越国有个大臣叫石买的很有眼光,一眼就看出这两个人的厉害。我们今天常常做人有眼光是一件好事。其实这个倒未必,如果有眼光的是一个君子那自然是天下之幸,可是如果有眼光的是一个小人,那可就大大的不妙了。石买就是这么一个有眼光的小人,《越绝书》记载,曾经有人这么评价他,夫石买,人与为怨,家与为仇,贪而好利,细人也。从这里可以看出石买这小子是一个习惯跟别人结怨并且目光短浅的人,只顾自己的利益。所以他虽然看出了两个人的才华,但是他并没有站在国家的角度上来考虑问题,而是担心这俩人一来自己的位置就不保了。一个合格的小人通常都具备口才好这个专业素养,石买的专业素养就很高,他跑去跟越王允常说,大王,我听说卖弄风骚的女子不守贞洁,自我夸耀的士人没有信义。这种周游列国自己找上门的,往往都没什么本事,要不这俩水货怎么到哪都没有国家任用他们呢?大王明鉴。赶紧让他们俩滚蛋吧。
从石买的话里看,估计范蠡到了越国之后没少跟别人说自己有多大能耐,但是也可以估计到他没有被越王任用,要不然也不至于到处宣传自己了。
但是允常还是给了文种一个官当,毕竟文种是来自当时的发达国家楚国的官员,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至于范蠡,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加上可能在越国装疯落下了点后遗症被允常看到了,面试不通过。所以现在的毕业生朋友在求职的时候如果看见招聘企业要求工作经验,不要觉得心里不平衡,人家范蠡那么大本事的一个人,不也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而被用人单位拒绝了吗?
待业青年兼愤怒青年范蠡很失落,很忿忿:你丫太没眼光了,不用我是你的损失,我这么一身本领不愁找不到工作!
理想是美好的,志向是远大的,能力是超群的,现实是残酷的。
范蠡到处求职,可惜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过了很久还是没找到好丅工作。
好丅工作虽然不好找,但是好朋友更难找。尤其是像文种这样讲兄弟义气的好朋友。
文种一看,俩人一起出来的,当初说好了要一起打拼,结果自己在这当个白领吃喝不愁了,好朋友那么有能力,却因为面试没通过现在待业了,心里也颇不是滋味。于是就跑到允常那,又搬出自己那套有本事的人都爱装疯卖傻的理论,引经据典,连《易经》上都说了,本事超越世俗的人,肯定就有不能适应世俗的毛病,大王你就给范蠡一个机会吧,这个人真的是个人才。允常大概是不想驳了文种的面子,那行吧,我就勉为其难给他安排个岗位吧。
工作倒是都有了,不过都是从底层做起,范蠡和文种太明白了,自己新来的人家肯定不敢重用,何况上面还有个石买这样的小人打压自己。心里也恨得慌,石买你太不是人了,我们哥俩跑那么老远来打拼容易吗?于是天天想招对付石买。
二十年光阴如箭。
我们再把镜头切回到夫差的身上。夫差为了鞭策自己,每天睡在柴草上,还命令手下人在宫门外等着,每次他一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大声问道:“夫差!你忘记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了吗?”夫差一听眼泪就下来了,也大声喊:“不,我不敢忘!”
除了精神和肉体的激励之外,夫差还吩咐伍子胥和另外一个伯嚭的大臣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报杀父之仇。
练兵三年,夫差认为报仇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亲自率兵攻打越国。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个时候的夫差是一个大约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麾下精兵猛将无数,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吴军来势汹汹,锐不可挡。第三次吴越战争,爆发了。
还是那句老话,骄傲是最可怕的敌人。
越王勾践在三年前用下三滥的手段打赢了吴军,气死了吴王阖闾。如此骄人的战绩对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人,确实是值得骄傲的,但是勾践骄傲的过了头,自我膨胀到了极致,他完全忘记了前次胜利并非是靠越军的战斗力强大,而是靠了下作的手段,只是觉得,吴军也不过如此。人在年轻的时候往往容易头脑发热,根本不顾及实际情况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判断和行为。到如今这样的人也依然存在,大家都管他们叫fen青。
除了越国zui高ling到人勾践外,越国国内的fen青们也很激动,吴国小丫的还敢来找si?
他们高呼着kou()号,地质(du)吴国(du)HUO!爱国无罪!一个小时占领吴国全境!
勾践很高兴,太好了,咱们国家的青年太有血性了!咱们必胜!于是决定让石买率军在野外迎击吴军。
虽然当时越国的大部分人都处于打了鸡血的亢奋状态,但是还是有理智的人的,比如范蠡。范蠡那个时候已经四十岁了,他看得很明白,虽然三年前那一仗是越国打赢了,但是并非是靠自己的实力赢得胜利,更何况夫差是为什么来的?为报父仇,也就是说吴军实际上是一只哀兵,《老子》里有这么一句话,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如今自己这边轻敌不说,人家还是哀兵。更何况本来咱们这边论实力确实还不如人家强,你去跟他打野战不是作(作一声)呢吗?
就建议勾践,人家吴国军队练了三年兵,大王咱们还是坚守城池,不要和他们打。估计打不过……
结果坏了,这句话叫越国粪青们听见了,他们大喊,打倒越奸!范蠡懦夫!从古至今有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千万不要得罪粪青。否则他们会先给你扣上一个X奸的大帽子,然后尽自己所能想到的世间最恶毒的词语统统砸到你和你的家人身上来,有的甚至连你十八辈的祖宗都不放过。
范蠡一看,得了,我闭嘴吧。我这装疯的哪是真疯子的对手啊。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淘金币兑换集分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