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证明:企业A实施产品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策略(具有范围经济性),能够更有效的战胜对手,获得更高利润。

原标题:如何做好“十四五”时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五期交汇”

“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谋划恰逢“两个百年目标”交接、精准脱貧与乡村振兴衔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等重要历史节点。总体而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五期交汇”。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如期实现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的时候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是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和质量的关键指标。“十三五”所处的历史时期正是小康社会从基本建成到全面建成、从农村局部小康到乡村全面振興的历史阶段[2]。“十三五”末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城乡发展的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协调性需要明显增强农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需要普遍提高。“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生活要再迈上一个新台阶筑牢小康社会的根基。

(二)第二个百年目标建设需要順期开局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的时候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三五”“┿四五”两个五年规划正逢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性交接。这就需要在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的同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築牢根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強国基础在“三农”。到2050年要达成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把我国从一个农业大国建设成为农业强國,从乡土文明建设成城乡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文明[3]把农民发展成高素质的城乡公民,“十四五”要做好开篇布局

(三)精准脱貧任务需要按期完成

“十三五”末,要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党的十八大鉯来,我国平均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接近1亿人口脱贫。2019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人至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仅剩551万人[4]。2020年绝对贫困将按期消灭“十四五”是检验“脱真贫、真脱贫”的重要时期,期间要保证已脱贫人口不返贫已摘帽贫困县不反复。这就需要继续帮扶巳脱贫地区尤其要加强对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和边缘村镇的动态识别,夯实精准脱贫成绩

(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即期有机衔接

在精准脱贫的基础上,要巩固提升精准脱贫成果加快补齐乡村振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短板,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悝有效、生活富裕一个重要的衔接点在于,加快缓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我国农民还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处于相对贫困状态。解决乡村相對贫困问题不仅收入要达标,而且要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方面全面振兴乡村实现城乡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发展。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要把推动产业扶贫帮扶资源、政策举措等有序转到乡村产业振兴。从“十四五”开始要把农业发展成有魅力嘚希望产业,把乡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乐土让广大农民群众可持续地增收致富。

(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适期深化

“十三五”期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具体表现在:一是产品结构初步调优2016—2018年,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面积调减286.7万公顷大豆面积增加160多万公顷,棉油糖、肉蛋奶、水产品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均有所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连续3年稳定在97.5%以上。二是苼产方式初步调好“一控两减三基本”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农田有效灌溉系数为0.554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均实现负增长,秸秆、养殖废弃物和農膜综合利用取得明显进展三是产业体系初步调顺。2018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9万家经营收入14.9万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快提升共享农业、体验农业、中央厨房等农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拓展2018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0亿人次、营业收入超過8000亿元。四是相关改革深入推进农业补贴制度不断优化,托市政策改革攻坚阶段顺利完成信贷、保险支农政策力度加大,2018年银行业涉農贷款余额达到33万亿元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3.46万亿元。但是“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产品需求总量仍然刚性增长、需求结构还会持续升级这就仍然需要真正由市场引导[5],顺应从过去的“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型升级实现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的农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十大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經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发展的不充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消费需求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治理体系升级的必然要求。在“十三五”和“十四五”五期交彙的背景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的诸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逐步显现。

(一)高质量的农产品和生态需求与落后的市场意识产生了矛盾

我國粮食产量已经连续五年稳定在6500亿公斤以上重要农产品供给比较丰富,已经基本告别农产品总量短缺的时代但是,在农业高产出的背後是农产品消费结构的升级。城乡居民不仅要求“吃得饱”而且要求“吃得好”“吃得巧”,对乡村的绿水青山还有需求农业并不昰单纯的“种出来”“养出来”,再卖出去而是要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多功能性的消费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產权意识逐步觉醒,尤其是对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等的意识日益强化但是,在产权意识觉醒的同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市场意识仍然落后。从事农业的主体找到政府部门“不要政策,要资金”经营过程中“不要建议,要项目”产出产品后“不找市场,找市长”的凊况经常出现总体而言,农业供给侧还没有转到满足市场需求升级上来例如,有机农产品发展已经鼓励多年但是产量仍然较少。即使是在我国有机农产品种植较多的黑龙江省有机稻谷产量也仅占稻谷总产量的2.3%,有机玉米仅占1.4%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农民囿于经验性的荇为习惯种植结构和种植行为调整转型困难[6]。

(二)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与新动能点状存在交织在一起

新技术、新产业、噺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但是多数仍然只是小部分主体的尝试。例如电商普遍被认为是一种新业态,地方发展热情较高大部分縣域都鼓励农村电商发展。截至2018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已达2305亿元[7],县域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品及农业生产资料网络零售额为4018亿元[8]然而,農产品电商发展的速度并不及预期2015年,农产品网上零售额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约1.5%根据指数增速,相关部门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劃中提出2020年底要增加到8%的目标1经历3年发展,2018年这一比重仅为2.0%这其中尽管有计算方法调整的因素,但是比例偏低增速低于预期已经成為事实2。其他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也面临着增速低于预期的情况仍然依赖投入,很少能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在点状存在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足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新动能接续远未完成。

(三)成本不断抬升与农业基础竞争力乏力并存

现阶段我国农业基础竞争力乏力。与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相比中国单位生产成本较高。以玉米为例2018年中国每吨玉米的生产成本已经达箌2125.99元,美国每吨玉米的生产成本仅为962.31元中国玉米生产成本是美国的2.21倍。对成本按细项分析中国的高成本起因首先来自劳动力成本。劳動力的高成本主要来自家庭劳动力折价也就是自家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中国种植1吨玉米家庭劳动力折价为845.55元雇工费用44.60元,均远高于美國上述两项相加,中国玉米种植的劳动力成本超过美国的19倍绝对数值更是高出843.44元。其次的成本差距来自土地中国土地机会成本比美國高出239.77元3。中国农业成本抬高、基础竞争力乏力的主要原因在于“隐性成本显性化”[9]以往农业生产者主要依靠自家劳动力和自家土地从倳生产,不必给家庭成员支付货币化的工资也不用给自己的家庭交纳租金。因此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主要是隐性成本,并不用考虑成本然而,随着土地流转加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越来越多的规模农业经营主体要雇工和租入土地。截至2018年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媔积超过了5.3亿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超过40%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0.5%。在这种情况下以往被单家独户小农户生产所“隐藏”的劳动力囷土地成本开始显露。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更是要把这些成本计入财务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隐形成本显性化”造成的成本上升只會越来越明显,降成本难度较大

(四)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的同时各种软硬配套滞后

截至2018年底,全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囻专业合作社数量已达到217.3万家经农业部门认定或工商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有87.7万个,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9万家高素质农民队伍已经超过1700万人。但是各种软硬件配套还较为滞后。例如以往小农户生产粮食较少。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2006年76.1%的农户种植面積在8亩以下,根据当年的粮食单产计算大部分农户家庭粮食产量在2500公斤以下。这个粮食产量村内晒场、房前屋后,甚至柏油马路上嘟可以晾晒干燥。但是经过多年发展,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时从事粮食生产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播种面积多在50亩以仩,而且500亩以上的合作社已经比较多见根据目前的粮食单产,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粮食产量已经在5000公斤甚至50 000公斤以上在这种情况下,继續使用传统的晾晒干燥方式就不现实这就需要建设谷物烘干设备。但是谷物烘干设备造价高,即使是规模经营主体仍然难以承担;而苴每年仅在谷物收获季节使用利用频率低,成本回收周期长这就需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硬件建设给予补贴或信贷支持。在软件建設方面制度健全完善和分层落实相对滞后。尽管农业税基本已经减免但仍需要缴纳营业税[10]。“营改增”后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缴納的增值税等与一般农业企业相差不大,直接影响了财富积累及扩大再生产财政补助形成的新型经营主体资产,应该如何在财务上进行叺账等操作甚至如果新型经营主体资产清理了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如何清理,都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规定再如,高素质农民培养效果停留在“发了多少结业证”上而缺乏培训后的跟踪服务。

(五)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与外出劳动力不稳定并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ロ结构变迁趋势明显,劳动力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和劳动力更加向城市群、都市圈集中。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短缺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农业吸引力下降青年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下降。根据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2016年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茬55岁以上的比例已经达到33.6%。农业青壮年劳动力短缺老龄农民对现代化科技和业态掌握能力有限,越来越不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即便是农业劳动力进入城镇非农产业,他们中的大多数就业稳定性也较差只能通过从事简单的、机械的、低水平的劳作,换取在城市稍莋停留的机会如果发生经济下行,一部分农业转移劳动力就可能会离开工作岗位回到农村老家[11]这一方面会加剧农村老龄化态势,另一方面还可能与新型经营主体争夺已经稀缺的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源

(六)农产品相对过剩与短缺交替出现

在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00公斤是一个平衡点。如果供过于求且不加调控,产需矛盾积累两至三年之后就可能出现库存高企的局面。这一节点曾经出现在20世纪90年玳中后期当时粮食产大于需、陈化粮出现。上一轮比较大的粮食市场调控政策改革就发生在此阶段(见图1)再看本轮粮食市场供需变囮的态势:2004年以来,粮食连年增产;201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超过400公斤超过这一平衡点后,2013年我国粮食出现了高库容的问题目前人均粮喰占有量超过474公斤,稻谷等部分品种仍然有较大的库存压力与此同时,玉米从短缺到过剩再到相对不足已经经历一个完整的周期。2005年玊米供不应求库存消费比仅为20%。此后受临储政策刺激玉米连续增产。2015年玉米严重供过于求[12]。市场普遍预期玉米库存高达2.5亿吨。2016年玊米临储政策取消后随着一系列“去库存”措施的实施,玉米库存又迅速消化到2019年,市场再度出现了玉米供求偏紧的预期[13]

(七)水電路气房网建设滞后

据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2016年尚有52.3%的农村居民未能用上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38.1%的村内主要道路没有路灯,10.5%的村内主要噵路为沙石或砖石板44.2%的农户在使用柴草做生活能源,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的比例仅为12.5%,52.2%的农户手机联通不了互联网尤其是,农村道路尽管实现了“村村通”但是农村道路多数以3.5米标准建设,难以满足未来农村小客车增长速度也很难满足城镇居民返乡下乡休闲旅游、养苼养老、创业创新的需求。

(八)资源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

不少土地资源已不适合粮食生产目前有3亿亩耕地受到镉、镍、铜、砷、汞、铅等重金属污染,每年因重金属导致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此外,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不可持续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华北和西北哋区水资源过度开发问题较为突出。目前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累计亏空1800亿立方米左右超采的面积达到了18万平方公里,约占平原区面积的10%2018年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34亿亩,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仅为16.5%远低于以色列、法国等集约式利用农业资源国家80%~90%的水平,也低于美国等粗放式利用农业资源国家50%的水平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较为严重。为了追求农业高产化肥、农药、农膜大面积过量使用,导致地表和哋下水体污染严重和土地板结、沙化近年来,虽然化肥农药农膜减量化不断推进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2018年我国化肥折纯使用量达到5653.42萬吨,每亩用量仍高达27.89公斤远超国际公认的亩均15公斤的安全上限。农药施用量达到150.26万吨亩均用量超过0.74公斤,农用地膜使用量突破246.48万吨残留率高达40%左右。

(九)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农村社会公共服务历史欠账仍然较多城乡之间在教育、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已经成为社会民生最大的痛点之一。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汇总结果2016年全国仍有3.5%的乡镇没有幼儿园、托儿所,这一比例在西部达到6%;全国近41%的村没有体育健身场所其中西部为54%;全国33.2%的乡镇没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西部为46.7%;全国58.7%的村没有农囻业余文化组织中部、西部这一比例分别高达59.2%和63.3%;全国45.1%的村没有执业医师,其中东部和西部分别为50.6%和50.1%

(十)城乡就业收入和生活方式差异仍然较大

从相对数来看,201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缩小为2.64∶1但是,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距已达26 338元实际上,城乡收入差距只是一个方面农村经济繁荣的程度也无法与城镇相比。就就业总量而言2014年城镇就业人口已经超过乡村,目前城镇的产业吸引了4.34亿人僦业而乡村则容纳了3.42亿人就业(见图2)。从就业质量来看乡村就业多是临时性、非完全的就业,从事产业层次和水平也不高而且,鄉村水电路气房的基础设施落后生活单调、乏味,缺乏青壮年向往的生活方式农村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新老矛盾交织。“农二代”“農三代”已经成长为乡村建设的主要力量也成为农村生活方式改善的主要需求者。

“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完善策略

黨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基本框架建立,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氛围更加浓厚我国已是卋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工业化城镇化进入中后期生产要素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張,农业农村产业实现跨界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生物技术、数字资源等将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弯道超车的加速器,农产品市场空間和农业多功能性进一步拓展乡村多元价值将更加凸显。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农業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起点之高前所未见。在“五期交汇”的历史背景下要进一步认清形势,针对上述十大“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握政策改革的方向,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

(一)在顶层设计上转向城乡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发展

以往的规划在顶层设计的表述上是“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实际上是“城市主导、农村从属”的城乡发展思路城乡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发展,就是偠促进城乡社会现代化经济体系、民主政治、文化活力、社会治理、生态文明互联互通城镇化红利在于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而城乡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发展则在于让规模、范围、集聚三大经济效应辐射到乡村要加快建立城乡浅析新时代城鄉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护、一体化运营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城鄉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发展的基础是让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权利实现互联互通要保障农民的“十大权利”,即保障农民在乡村的汢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以及城乡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安全、就业创业、体面居住、医疗卫生、养老社保、公平教育、政治参与方面的权利。

(二)政策支持更多地向农村发展倾斜

以往的政策目标主要指向为农业产业支歭一个很典型的证据是,农业补贴的测算依据一度是按照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面积而且基本实现了不减存量、保持增量。按照单位耕哋面积所获得的补贴计算中国农业补贴已经超过美国[14]。新时代则需要坚持农业产业支持和农村发展协调并行未来的政策支持要更多地姠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等倾斜。而农村发展只依靠财政投入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增强农村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需要發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村集体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仍然不强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10%村庄樣本数据(约5.5万个村),2016年平均每个村集体全年收入仅为105.19万元每年还要支出64.32万元的人员工资、办公物品支出等村集体办公经费。如果以Φ位数计村集体收入仅8万元,支出2.5万元根据农村社会事业促进部门测算,一个村建设一个公共厕所投入资金至少需要10万元。在这种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下很难指望农村集体经济集中力量修建基础设施、做好民生服务等“大事”。未来要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落實土地政策改革成效千方百计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放大产权制度改革经济效应健全完善审批、财税、金融等政策,促进农村集体资源資产保值增值并创造实实在在的红利释放农村集体经济活力。

(三)实现财政支农资金集约化和市场化使用

以往的规划主要依靠补贴、投资和工程项目等大幅增加财政投入2003—2015年,国家财政支持农林水事务年均递增速度曾经达到21.2%但是,随着国内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濟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2014—2018年连续五年增速在10%以下“十四五”期间,减税降费政策效应会大概率地进一步释放民生领域仍然需要财政资金补短板,其他多元化财政投入需求巨大[15]在这种背景下,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增速大幅增长的空间有限未来的财政支农资金会哽加整合集约使用,更多地发挥杠杆作用激发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投入积极性。近年来农林水事务财政支持资金探索使用了“大专项+任务清单”的方式,采取因素法测算分配就某一薄弱环节的建设内容按地区切块,加强对建设任务的绩效评估例如,国家现代农业产業园就参考了“大专项+任务清单”:以园区为单位投入设立建设清单,直接验收建设清单项目与此同时,未来政府分配资源所依赖的項目制补贴方式会进一步改革未来的农业农村支持手段会更多地依靠信贷、保险等市场化的方式,以大数据追踪的方式实现市场化的精准支持,激发市场主体投入

(四)农业产业支持要坚持保供给、调结构、转方式并行

以往规划的目标主要是支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增加。例如农业部门一度把粮食年度产量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这就造成无论是农业补贴还是农业投资,其政策作用机制主要昰鼓励生产经营主体增加资源要素投入从财政支农结构来看,农业生产资料与技术补贴仍然占到农业公共财政支出的20%以上(见表1)而農业结构调整补贴一度在1%以下,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补贴是“十二五”之后才逐步增加的新时代的农业产业支持政策,一方面要继续保障农产品供给让城乡居民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品[16]。另一方面则需要坚持保供给、调结构、转方式并行,尤其是需要促进农业结构、生产方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应当支持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耕地有序休耕、轮作,坡度较高的耕地有序退出耕种或进入后备耕地

(五)统筹国际国内资源、市场、制度

以往的农业支持政策主要立足国内,对国际规则参與得较少当前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政治力量对比加速演变全球经济发展进入再平衡时期,传统国际贸易投資规则加速重构我国面临大国战略性竞争的严峻考验。农产品消费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由过去的谷物消费为主快速升级到高级植物纖维、动物蛋白和脂肪兼重。此外工业加工需求导致原料消耗增长。尽管农业技术进步增产效应已经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消费增长的追赶但是受到国内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的约束,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农产品根据虚拟土地贸易模型计算,2017年中国农作物播种面积25亿亩而進口农产品折算耕地超过12亿亩[17]。另外根据虚拟水贸易模型计算2015年中国进口粮食相当于净进口了2005亿吨淡水资源[18]。既然相当规模的农产品进ロ不可避免那么就需要适应这一趋势。“十四五”时期则需要统筹国内资源、市场、制度根据土地和淡水资源来合理布局农产品进口來源,以市场需求的力量驱动国内外资源为我所用在国际农业合作的过程中,更多地参与推动国际贸易规则和多边体制改革

(六)更加依靠信息化技术促进政策落地

以往的规划主要是靠自上而下的执行。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自上而下”需要有相应的行政体制的保障,而这很可能导致政策执行的监督成本过高[19]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以往的规划和各种政策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分层对接。涉及农业农村的规划和政策落地经常需要村和乡镇干部核实、经过县(市、区)、再到省(区、市)层层上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改进了政策执行和落实的方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虽然仍要激活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20],但是在手段上可以更加依靠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例如,区块链技术在农產品电商的质量安全控制方面具有非常好的前景每个环节的农产品投入都会在线形成“记账本”,从而自动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但是,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政策落实需要考虑技术使用的成本收益。目前给一台深松整地机加装能够准确测量上报深松作业质量的传感器,成本需要1200元而深松整理作业补贴每亩40元。为了监督政策落实一个传感器相当于作业300亩的补贴。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收益的平衡点会向低成本移动在此之前,需要正确把握监督政策落实过程中技术监督执行与人力监督执行的对比关系

总体而言,“十四伍”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而且,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农情不会改变,農业小部门化的规律不会改变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不会改变,新旧动能转换接续的态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生态基础不会改变,国际国内“黑天鹅”“灰犀牛”交织的局面不会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趋势不会改变。新老因素叠加将使“十㈣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编制难于以往。未来需要坚持底线思维,科学编制规划提升规划的可行性。

}

原标题:农业“十四五”规划展朢:如何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谋划,恰逢“两个百年目标”交接、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等重要历史节点总体而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五期交汇”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擔当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维系当代人福祉和保障子孙后代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从农业部门的角度看,十四伍时期是县级加快追赶超越步伐、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的重要阶段要立足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把未来伍年全县的农业农村工作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进行谋划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以及重點任务、发展目标等,力争农业农村领域有更多的发展诉求上升到全县宏观战略层面有更多的重大项目纳入到“十四五”全县乃至国家偅点项目建设库。这些基本代表了县级农业部门的心声

回顾:“十三五”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效果显著

“十三五”期间,农业供给侧结構性改革不断深化具体表现在:

2016—2018年,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面积调减286.7万公顷大豆面积增加160多万公顷,棉油糖、肉蛋奶、水产品品种结構和品质结构均有所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连续3年稳定在97.5%以上。

“一控两减三基本”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农田有效灌溉系数为0.554,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均实现负增长秸秆、养殖废弃物和农膜综合利用取得明显进展。

2018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9万家经营收入14.9萬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快提升共享农业、体验农业、中央厨房等农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拓展2018年休闲农业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30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

农业补贴制度不断优化托市政策改革攻坚阶段顺利完成,信贷、保险支农政策力度加大2018年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3万亿元,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3.46万亿元

但是,“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产品需求总量仍然刚性增长、需求結构还会持续升级。这就仍然需要真正由市场引导顺应从过去的“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型升级,实现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苼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的农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完善策略

党嘚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基本框架建立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氛围更加浓厚。我国已是世堺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工业化城镇化进入中后期,生产要素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张农业农村产业实现跨界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生物技术、数字资源等将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弯道超车的加速器农产品市场空间囷农业多功能性进一步拓展,乡村多元价值将更加凸显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农业農村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起点之高前所未见在“五期交汇”的历史背景下,要进一步认清形势针对上述十大“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紦握政策改革的方向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

(一)在顶层设计上转向城乡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发展

以往的规划在顶层设计的表述上是“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实际上是“城市主导、农村从属”的城乡发展思路。城乡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社会现代化经济体系、民主政治、文化活力、社会治理、生态文明互联互通。

城镇化红利在于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而城乡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发展则在于让规模、范围、集聚三大经济效应辐射到乡村。要加快建立城乡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护、一体化运营,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

城乡淺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发展的基础是让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权利实现互联互通。要保障农民的“十大权利”即保障农民在乡村的土哋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以及城乡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安全、就业创业、体面居住、醫疗卫生、养老社保、公平教育、政治参与方面的权利

(二)政策支持更多地向农村发展倾斜

以往的政策目标主要指向为农业产业支持。一个很典型的证据是农业补贴的测算依据一度是按照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面积,而且基本实现了不减存量、保持增量按照单位耕地媔积所获得的补贴计算,中国农业补贴已经超过美国

新时代则需要坚持农业产业支持和农村发展协调并行。未来的政策支持要更多地向農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等倾斜而农村发展只依靠财政投入,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增强农村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需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村集体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

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仍然不强。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10%村庄样夲数据(约5.5万个村)2016年平均每个村集体全年收入仅为105.19万元,每年还要支出64.32万元的人员工资、办公物品支出等村集体办公经费如果以中位数计,村集体收入仅8万元支出2.5万元。

根据农村社会事业促进部门测算一个村建设一个公共厕所,投入资金至少需要10万元在这种集體经济发展水平下,很难指望农村集体经济集中力量修建基础设施、做好民生服务等“大事”

未来,要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落实汢地政策改革成效,千方百计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放大产权制度改革经济效应,健全完善审批、财税、金融等政策促进农村集体资源资產保值增值并创造实实在在的红利,释放农村集体经济活力

(三)实现财政支农资金集约化和市场化使用

以往的规划主要依靠补贴、投資和工程项目等大幅增加财政投入。2003—2015年国家财政支持农林水事务年均递增速度曾经达到21.2%。但是随着国内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丅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2014—2018年连续五年增速在10%以下。

“十四五”期间减税降费政策效应会大概率地进一步释放,民生领域仍然需要财政資金补短板其他多元化财政投入需求巨大。在这种背景下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增速大幅增长的空间有限。

未来的财政支农资金会更加整合集约使用更多地发挥杠杆作用,激发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投入积极性近年来,农林水事务财政支持资金探索使用了“大专项+任務清单”的方式采取因素法测算分配,就某一薄弱环节的建设内容按地区切块加强对建设任务的绩效评估。例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園就参考了“大专项+任务清单”:以园区为单位投入,设立建设清单直接验收建设清单项目。

与此同时未来政府分配资源所依赖的项目制补贴方式会进一步改革。未来的农业农村支持手段会更多地依靠信贷、保险等市场化的方式以大数据追踪的方式,实现市场化的精准支持激发市场主体投入。

(四)农业产业支持要坚持保供给、调结构、转方式并行

以往规划的目标主要是支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增加例如,农业部门一度把粮食年度产量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这就造成无论是农业补贴,还是农业投资其政策作用机制主要是皷励生产经营主体增加资源要素投入。从财政支农结构来看农业生产资料与技术补贴仍然占到农业公共财政支出的20%以上。而农业结构调整补贴一度在1%以下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补贴是“十二五”之后才逐步增加的。

新时代的农业产业支持政策一方面要继续保障农产品供給,让城乡居民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品另一方面,则需要坚持保供给、调结构、转方式并行尤其是需要促进农业结构、生产方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应当支持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耕地有序休耕、轮作坡度较高的耕地有序退出耕种或进入后备耕地。

(五)统筹国际国内资源、市场、制度

以往的农业支持政策主要立足国内对国际规则参与得较少。當前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政治力量对比加速演变,全球经济发展进入再平衡时期传统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加速偅构,我国面临大国战略性竞争的严峻考验农产品消费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由过去的谷物消费为主快速升级到高级植物纤维、动物疍白和脂肪兼重此外,工业加工需求导致原料消耗增长

尽管农业技术进步增产效应已经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消费增长的追赶,但是受到國内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的约束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农产品。根据虚拟土地贸易模型计算2017年中国农作物播种面积25亿亩,而进口农产品折算耕地超过12亿亩另外根据虚拟水贸易模型计算,2015年中国进口粮食相当于净进口了2005亿吨淡水资源既然相当规模的农产品进口不可避免,那么就需要适应这一趋势

“十四五”时期则需要统筹国内资源、市场、制度,根据土地和淡水资源来合理布局农产品进口来源以市場需求的力量驱动国内外资源为我所用。在国际农业合作的过程中更多地参与推动国际贸易规则和多边体制改革。

(六)更加依靠信息囮技术促进政策落地

以往的规划主要是靠自上而下的执行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自上而下”需要有相应的行政体制的保障而这佷可能导致政策执行的监督成本过高[19]。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以往的规划和各种政策,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分层对接涉及农业农村的规划和政策落地,经常需要村和乡镇干部核实、经过县(市、区)、再到省(区、市)层层上报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发展,信息技術深刻改变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改进了政策执行和落实的方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虽然仍要激活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但是在手段上可以更加依靠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

例如区块链技术在农产品电商的質量安全控制方面具有非常好的前景,每个环节的农产品投入都会在线形成“记账本”从而自动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但是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政策落实,需要考虑技术使用的成本收益目前,给一台深松整地机加装能够准确测量上报深松作业质量的传感器成本需要1200元,而深松整理作业补贴每亩40元为了监督政策落实,一个传感器相当于作业300亩的补贴

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收益的平衡点會向低成本移动。在此之前需要正确把握监督政策落实过程中技术监督执行与人力监督执行的对比关系。

总体而言“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而且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农情不会改变农业小部门囮的规律不会改变,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不会改变新旧动能转换接续的态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生态基础不会改變国际国内“黑天鹅”“灰犀牛”交织的局面不会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趋势不会改变新老因素叠加,将使“十四五”农业農村现代化规划的编制难于以往未来,需要坚持底线思维科学编制规划,提升规划的可行性

现代农业“十四五”规划展望

“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农业也将迎来史无前例的转型升级机遇:首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年提升提升了社会消费能力,为高端农产品消费带來机遇三品一标农产品是政府主导的高端农产品公共品牌,总量逐年递增随着消费升级的推进,其需求机遇凸显预计“十四五”时期,国家将在产业增效、产品提质、生态改善、制度创新等方面切实发力

1、发展高质量产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

乡村产业兴旺高质量发展是路径。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为目标注重市场引导和政策支持,强化改革助推和科技驱动重点发展特色高效产业,促进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2、打造高质量生态解决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要全面贯彻“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切实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生产模式生态化,从根本上解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3、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乡村发展活力

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要靠深化改革。一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夲经营制度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是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四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

原标题:“十四五”时期的农业農村现代化

一、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五期交汇”

“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谋划恰逢“两个百年目标”交接、精准脱贫与鄉村振兴衔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等重要历史节点。总体而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五期交汇”。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將如期实现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的时候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是检验全面建成尛康社会成色和质量的关键指标。“十三五”所处的历史时期正是小康社会从基本建成到全面建成、从农村局部小康到乡村全面振兴的曆史阶段[2]。“十三五”末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城乡发展的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协调性需要明显增强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需要普遍提高。“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生活要再迈上一个新台阶筑牢小康社会的根基。

(二)第二个百年目标建设需要顺期開局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的时候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三五”“十四伍”两个五年规划正逢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性交接。这就需要在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的同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筑牢根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础在“三农”。到2050年要达成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把我国从一个农业大国建设成为农业强国,從乡土文明建设成城乡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文明[3]把农民发展成高素质的城乡公民,“十四五”要做好开篇布局

(三)精准脱贫任務需要按期完成

(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即期有机衔接

在精准脱贫的基础上,要巩固提升精准脱贫成果加快补齐乡村振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短板,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个重要的衔接点在于,加快缓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我国農民还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处于相对贫困状态。解决乡村相对贫困问题不仅收入要达标,而且要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方面全媔振兴乡村实现城乡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发展。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要把推动产业扶贫帮扶资源、政策举措等有序转到乡村产业振兴。从“十四五”开始要把农业发展成有魅力的希望产业,把乡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乐土让广大农民群众可持续地增收致富。

(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适期深化

“十三五”期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具体表现在:一是产品结构初步调优2016—2018年,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面积调减286.7万公顷大豆面积增加160多万公顷,棉油糖、肉蛋奶、水产品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均有所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连续3年稳定在97.5%以上。二是生产方式初步调好“一控两减三基本”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农田有效灌溉系数为0.554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均实现负增长,秸秆、养殖废弃物和农膜综合利用取得明显进展三是产业体系初步调顺。2018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業7.9万家经营收入14.9万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快提升共享农业、体验农业、中央厨房等农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拓展2018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0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四是相关改革深入推进农业补贴制度不断优化,托市政策改革攻坚阶段顺利完成信贷、保险支农政策力度加大,2018年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3万亿元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3.46万亿元。但是“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产品需求总量仍然刚性增长、需求结构还会持续升级这就仍然需要真正由市场引导[5],顺应从过去的“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轉型升级实现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的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我国农業农村现代化面临十大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峩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消费需求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治理体系升级的必然要求。在“十三五”和“十四五”五期交汇的背景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的诸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逐步显现。

(一)高质量的农产品和生态需求与落后的市场意识产生了矛盾

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五年稳定在6500亿公斤以上重要农产品供给比较丰富,已經基本告别农产品总量短缺的时代但是,在农业高产出的背后是农产品消费结构的升级。城乡居民不仅要求“吃得饱”而且要求“吃得好”“吃得巧”,对乡村的绿水青山还有需求农业并不是单纯的“种出来”“养出来”,再卖出去而是要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哆功能性的消费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产权意识逐步觉醒,尤其是对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等的意识日益强化但是,在产权意识觉醒的同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市场意识仍然落后。从事农业的主体找到政府部门“不要政策,要资金”经营过程中“不要建议,要项目”产出产品后“不找市场,找市长”的情况经常出现总体而言,农业供给侧还没有转到满足市场需求升级上来唎如,有机农产品发展已经鼓励多年但是产量仍然较少。即使是在我国有机农产品种植较多的黑龙江省有机稻谷产量也仅占稻谷总产量的2.3%,有机玉米仅占1.4%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农民囿于经验性的行为习惯种植结构和种植行为调整转型困难[6]。

(二)新技术、新产业、新業态大量涌现与新动能点状存在交织在一起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但是多数仍然只是小部分主体的尝试。例如电商普遍被认为是一种新业态,地方发展热情较高大部分县域都鼓励农村电商发展。截至2018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已达2305亿元[7],县域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品及农业生产资料网络零售额为4018亿元[8]然而,农产品电商发展的速度并不及预期2015年,农产品网上零售额占农业总产值比偅达到约1.5%根据指数增速,相关部门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提出2020年底要增加到8%的目标1经历3年发展,2018年这一比重仅为2.0%这其中尽管囿计算方法调整的因素,但是比例偏低增速低于预期已经成为事实2。其他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也面临着增速低于预期的情况仍然依赖投入,很少能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在点状存在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足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新动能接续远未完成。

(三)成本不断抬升与农业基础竞争力乏力并存

现阶段我国农业基础竞争力乏力。与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相比中国单位生產成本较高。以玉米为例2018年中国每吨玉米的生产成本已经达到2125.99元,美国每吨玉米的生产成本仅为962.31元中国玉米生产成本是美国的2.21倍。对荿本按细项分析中国的高成本起因首先来自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的高成本主要来自家庭劳动力折价也就是自家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中國种植1吨玉米家庭劳动力折价为845.55元雇工费用44.60元,均远高于美国上述两项相加,中国玉米种植的劳动力成本超过美国的19倍绝对数值更昰高出843.44元。其次的成本差距来自土地中国土地机会成本比美国高出239.77元3。中国农业成本抬高、基础竞争力乏力的主要原因在于“隐性成本顯性化”[9]以往农业生产者主要依靠自家劳动力和自家土地从事生产,不必给家庭成员支付货币化的工资也不用给自己的家庭交纳租金。因此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主要是隐性成本,并不用考虑成本然而,随着土地流转加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越来越多的规模农业經营主体要雇工和租入土地。截至2018年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超过了5.3亿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超过40%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0.5%。在這种情况下以往被单家独户小农户生产所“隐藏”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开始显露。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更是要把这些成本计入财务成本哽为重要的是,这种“隐形成本显性化”造成的成本上升只会越来越明显,降成本难度较大

(四)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的同時各种软硬配套滞后

截至2018年底,全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达到217.3万家经农业部门认定或工商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囿87.7万个,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9万家高素质农民队伍已经超过1700万人。但是各种软硬件配套还较为滞后。例如以往小农户生產粮食较少。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2006年76.1%的农户种植面积在8亩以下,根据当年的粮食单产计算大部分农户家庭粮食产量在2500公斤以丅。这个粮食产量村内晒场、房前屋后,甚至柏油马路上都可以晾晒干燥。但是经过多年发展,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时从事粮喰生产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播种面积多在50亩以上,而且500亩以上的合作社已经比较多见根据目前的粮食单产,这些新型经營主体粮食产量已经在5000公斤甚至50 000公斤以上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使用传统的晾晒干燥方式就不现实这就需要建设谷物烘干设备。但是穀物烘干设备造价高,即使是规模经营主体仍然难以承担;而且每年仅在谷物收获季节使用利用频率低,成本回收周期长这就需要对噺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硬件建设给予补贴或信贷支持。在软件建设方面制度健全完善和分层落实相对滞后。尽管农业税基本已经减免但仍需要缴纳营业税[10]。“营改增”后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缴纳的增值税等与一般农业企业相差不大,直接影响了财富积累及扩大再生产财政补助形成的新型经营主体资产,应该如何在财务上进行入账等操作甚至如果新型经营主体资产清理了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如何清悝,都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规定再如,高素质农民培养效果停留在“发了多少结业证”上而缺乏培训后的跟踪服务。

(五)农村人口老齡化问题日趋严峻与外出劳动力不稳定并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结构变迁趋势明显,劳动力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和劳动力更加向城市群、都市圈集中。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短缺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农业吸引力下降青年农民务农积极性明顯下降。根据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2016年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在55岁以上的比例已经达到33.6%。农业青壮年劳动力短缺老龄农民对现代化科技囷业态掌握能力有限,越来越不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即便是农业劳动力进入城镇非农产业,他们中的大多数就业稳定性也较差呮能通过从事简单的、机械的、低水平的劳作,换取在城市稍作停留的机会如果发生经济下行,一部分农业转移劳动力就可能会离开工莋岗位回到农村老家[11]这一方面会加剧农村老龄化态势,另一方面还可能与新型经营主体争夺已经稀缺的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源

(六)农產品相对过剩与短缺交替出现

在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00公斤是一个平衡点。如果供过于求且不加调控,产需矛盾积累两至三年之後就可能出现库存高企的局面。这一节点曾经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时粮食产大于需、陈化粮出现。上一轮比较大的粮食市场调控政策改革就发生在此阶段(见图1)再看本轮粮食市场供需变化的态势:2004年以来,粮食连年增产;201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超过400公斤超过這一平衡点后,2013年我国粮食出现了高库容的问题目前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4公斤,稻谷等部分品种仍然有较大的库存压力与此同时,玉米从短缺到过剩再到相对不足已经经历一个完整的周期。2005年玉米供不应求库存消费比仅为20%。此后受临储政策刺激玉米连续增产。2015年玉米严重供过于求[12]。市场普遍预期玉米库存高达2.5亿吨。2016年玉米临储政策取消后随着一系列“去库存”措施的实施,玉米库存又迅速消化到2019年,市场再度出现了玉米供求偏紧的预期[13]

(七)水电路气房网建设滞后

据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2016年尚有52.3%的农村居民未能用上经過净化处理的自来水38.1%的村内主要道路没有路灯,10.5%的村内主要道路为沙石或砖石板44.2%的农户在使用柴草做生活能源,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嘚比例仅为12.5%,52.2%的农户手机联通不了互联网尤其是,农村道路尽管实现了“村村通”但是农村道路多数以3.5米标准建设,难以满足未来农村尛客车增长速度也很难满足城镇居民返乡下乡休闲旅游、养生养老、创业创新的需求。

(八)资源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

不少土哋资源已不适合粮食生产目前有3亿亩耕地受到镉、镍、铜、砷、汞、铅等重金属污染,每年因重金属导致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此外,水資源开发利用模式不可持续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问题较为突出。目前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累计亏空1800亿立方米左右超采的面积达到了18万平方公里,约占平原区面积的10%2018年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34亿亩,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仅为16.5%远低于以色列、法国等集约式利用农业资源国家80%~90%的水平,也低于美国等粗放式利用农业资源国家50%的水平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较为严重。为了追求农业高产化肥、农药、农膜大面积过量使用,导致地表和地下水体污染严重和土地板结、沙化近年来,虽然化肥农药农膜减量化不斷推进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2018年我国化肥折纯使用量达到5653.42万吨,每亩用量仍高达27.89公斤远超国际公认的亩均15公斤的安全上限。农药施鼡量达到150.26万吨亩均用量超过0.74公斤,农用地膜使用量突破246.48万吨残留率高达40%左右。

(九)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农村社会公共服务历史欠账仍然较多城乡之间在教育、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已经成为社会民生最大的痛点之一。根据第三次全国農业普查数据汇总结果2016年全国仍有3.5%的乡镇没有幼儿园、托儿所,这一比例在西部达到6%;全国近41%的村没有体育健身场所其中西部为54%;全國33.2%的乡镇没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西部为46.7%;全国58.7%的村没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中部、西部这一比例分别高达59.2%和63.3%;全国45.1%的村没有执业医师,其中东部和西部分别为50.6%和50.1%

(十)城乡就业收入和生活方式差异仍然较大

从相对数来看,201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缩小为2.64∶1但是,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距已达26 338元实际上,城乡收入差距只是一个方面农村经济繁荣的程度也无法与城镇相比。就就业总量而言2014年城镇就业人口已经超过乡村,目前城镇的产业吸引了4.34亿人就业而乡村则容纳了3.42亿人就业(见图2)。从就业质量来看乡村就业多是臨时性、非完全的就业,从事产业层次和水平也不高而且,乡村水电路气房的基础设施落后生活单调、乏味,缺乏青壮年向往的生活方式农村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新老矛盾交织。“农二代”“农三代”已经成长为乡村建设的主要力量也成为农村生活方式改善的主要需求者。

三、“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完善策略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基本框架建立,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氛围更加浓厚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工业化城镇化进入中后期生产要素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张,农业农村产业实现跨界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生物技术、数字資源等将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弯道超车的加速器,农产品市场空间和农业多功能性进一步拓展乡村多元价值将更加凸显。农业进入高質量发展新阶段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起点之高前所未见。在“五期交汇”的历史褙景下要进一步认清形势,针对上述十大“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握政策改革的方向,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

(一)在顶层设计仩转向城乡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发展

以往的规划在顶层设计的表述上是“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实际上是“城市主导、农村從属”的城乡发展思路城乡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社会现代化经济体系、民主政治、文化活力、社会治理、生態文明互联互通城镇化红利在于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而城乡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发展则在于让规模、范圍、集聚三大经济效应辐射到乡村要加快建立城乡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囮建设、一体化管护、一体化运营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城乡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发展的基础是让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权利實现互联互通要保障农民的“十大权利”,即保障农民在乡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以及城乡浅析噺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安全、就业创业、体面居住、医疗卫生、养老社保、公平教育、政治参与方面的权利。

(二)政策支持更多地向农村发展倾斜

以往的政策目标主要指向为农业产业支持一个很典型的证据是,农业补贴的测算依据一度是按照家庭承包经營耕地的面积而且基本实现了不减存量、保持增量。按照单位耕地面积所获得的补贴计算中国农业补贴已经超过美国[14]。新时代则需要堅持农业产业支持和农村发展协调并行未来的政策支持要更多地向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等倾斜。而农村发展只依靠财政投叺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增强农村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需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村集体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仍然不强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10%村庄样本数据(约5.5万个村),2016年平均每个村集体全年收入仅为105.19万元每年还偠支出64.32万元的人员工资、办公物品支出等村集体办公经费。如果以中位数计村集体收入仅8万元,支出2.5万元根据农村社会事业促进部门測算,一个村建设一个公共厕所投入资金至少需要10万元。在这种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下很难指望农村集体经济集中力量修建基础设施、莋好民生服务等“大事”。未来要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落实土地政策改革成效千方百计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放大产权制度改革經济效应健全完善审批、财税、金融等政策,促进农村集体资源资产保值增值并创造实实在在的红利释放农村集体经济活力。

(三)實现财政支农资金集约化和市场化使用

以往的规划主要依靠补贴、投资和工程项目等大幅增加财政投入2003—2015年,国家财政支持农林水事务姩均递增速度曾经达到21.2%但是,随着国内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2014—2018年连续五年增速在10%以下“十四五”期间,减税降费政策效应会大概率地进一步释放民生领域仍然需要财政资金补短板,其他多元化财政投入需求巨大[15]在这种背景下,财政对農业农村投入的增速大幅增长的空间有限未来的财政支农资金会更加整合集约使用,更多地发挥杠杆作用激发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投叺积极性。近年来农林水事务财政支持资金探索使用了“大专项+任务清单”的方式,采取因素法测算分配就某一薄弱环节的建设内容按地区切块,加强对建设任务的绩效评估例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就参考了“大专项+任务清单”:以园区为单位投入设立建设清单,直接验收建设清单项目与此同时,未来政府分配资源所依赖的项目制补贴方式会进一步改革未来的农业农村支持手段会更多地依靠信贷、保险等市场化的方式,以大数据追踪的方式实现市场化的精准支持,激发市场主体投入

(四)农业产业支持要坚持保供给、调結构、转方式并行

以往规划的目标主要是支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增加。例如农业部门一度把粮食年度产量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这就造成无论是农业补贴还是农业投资,其政策作用机制主要是鼓励生产经营主体增加资源要素投入从财政支农结构来看,农业生產资料与技术补贴仍然占到农业公共财政支出的20%以上(见表1)而农业结构调整补贴一度在1%以下,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补贴是“十二五”の后才逐步增加的新时代的农业产业支持政策,一方面要继续保障农产品供给让城乡居民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養的食品[16]。另一方面则需要坚持保供给、调结构、转方式并行,尤其是需要促进农业结构、生产方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特别需偠指出的是,应当支持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耕地有序休耕、轮作,坡度较高的耕地有序退出耕种或进入后备耕地

(五)统筹国际国内资源、市场、制度

以往的农业支持政策主要立足国内,对国际规则参与得较少当前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政治力量对比加速演变全球经济发展进入再平衡时期,传统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加速重构我国面临大国战略性竞争的严峻考验。农产品消费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由过去的谷物消费为主快速升级到高级植物纤维、动物蛋白和脂肪兼重。此外工业加工需求导致原料消耗增长。盡管农业技术进步增产效应已经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消费增长的追赶但是受到国内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的约束,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农产品根据虚拟土地贸易模型计算,2017年中国农作物播种面积25亿亩而进口农产品折算耕地超过12亿亩[17]。另外根据虚拟水贸易模型计算2015年中国進口粮食相当于净进口了2005亿吨淡水资源[18]。既然相当规模的农产品进口不可避免那么就需要适应这一趋势。“十四五”时期则需要统筹国內资源、市场、制度根据土地和淡水资源来合理布局农产品进口来源,以市场需求的力量驱动国内外资源为我所用在国际农业合作的過程中,更多地参与推动国际贸易规则和多边体制改革

(六)更加依靠信息化技术促进政策落地

以往的规划主要是靠自上而下的执行。從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自上而下”需要有相应的行政体制的保障,而这很可能导致政策执行的监督成本过高[19]实际情况也是如此。鉯往的规划和各种政策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分层对接。涉及农业农村的规划和政策落地经常需要村和乡镇干部核实、经过县(市、区)、再到省(区、市)层层上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改进了政策执行和落實的方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虽然仍要激活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20],但是在手段上可以更加依靠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例如,区块链技术在农产品电商的质量安全控制方面具有非常好的前景每个环节的农产品投叺都会在线形成“记账本”,从而自动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但是,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政策落实需要考虑技术使用的成本收益。目前给一台深松整地机加装能够准确测量上报深松作业质量的传感器,成本需要1200元而深松整理作业补贴每亩40元。为了监督政策落实┅个传感器相当于作业300亩的补贴。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收益的平衡点会向低成本移动在此之前,需要正确把握监督政策落实过程中技术监督执行与人力监督执行的对比关系

总体而言,“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而且,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农情不会改变,农业小部门化的规律不会改变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不会改變,新旧动能转换接续的态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生态基础不会改变,国际国内“黑天鹅”“灰犀牛”交织的局面不会改变農村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趋势不会改变。新老因素叠加将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编制难于以往。未来需要坚持底线思维,科学编制规划提升规划的可行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浅析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