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盛世云平台是什么意思网站平台,创建一个平台要多少经费

中山市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信息平台
努力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申报&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自评报告
中山市人民政府
  中山古称香山,自南宋绍兴22年(公元1152年)建立县制,迄今已有861年历史,是南粤大地一座蜚声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现辖24个镇区,市域面积18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15万。作为珠三角发达城市,中山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441亿元,工业总产值达6200亿元,外贸进出口335亿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1.9亿元。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环保生态示范市&等荣誉称号。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山已基本建设成为一座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富裕安康、社会和谐善治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的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程度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度。基于这一认识,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力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使中山教育综合实力不断登上新台阶,整体水平不断迈向新高度,基本完成了由农村教育到城市教育,由传统教育到现代化教育的双重历史跨越,走出了一路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均衡发展,体现教育公平;注重协调发展,实现结构优化;注重改革创新,追求卓越品质的教育现代化&中山路&。
  一、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进程与现实到达水平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进程,它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相伴相随。多年来,中山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一体推进并适度超前发展的工作方针不动摇,始终坚持教育现代化领跑城市现代化的地位不动摇,确保了中山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处于全省领先行列。中山教育现代化不断加速发展的历史轨迹清晰可见:
  &&1995年至1997年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启动阶段。1995年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提出教育现代化目标;1996年被评为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市;1997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同年中山被省教育厅定为全省唯一的素质教育实验市。
  &&1997年至2003年是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阶段。1997年中山正式启动教育现代化目标体系研究,确定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参照,决定以高水平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1998年普及了从学前3年教育至高中教育的15年国民教育;1999年,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正式出台了《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同年省教育厅在中山召开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现场会,确定中山市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试点市。2001年,中山再次被评为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市。2003年,中山第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完成,薄弱学校在中山成为历史,教育整体水平第一次实现历史性跨越。
  &&2003年至2005年是教育现代化提速发展阶段。2003年5月,市委市政府吹响创建&省教育强市&号角,举全市之力推动教育大跨越、大发展,第二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快速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2005年中山成为广东首批&省教育强市&,全市教育整体水平再次实现历史性跨越。
  &&2005年至今是教育现代化纵深发展阶段。中山教育现代化进入高水平优质均衡发展新历程,中山教育加快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发展转型。2010年底,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紧扣教育现代化的民主性、公平性、多样性、终身性、信息化、国际化等基本特征,清晰勾勒了中山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路线图&。  日,中山召开全市庆祝第28个教师节暨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动员大会,市委书记薛晓峰明确提出:全市上下要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力以赴,将中山建设成&人文底蕴浓厚,质量水平一流,优师名校众多,均衡程度领先,办学特色鲜明&的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将中山教育现代化水平提升到一个历史新高度。
  综观中山教育15年来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中山教育现代化进程确是一个步步升高,&跑步前进&的过程。发展到今天,全市共有幼儿园454所,在园幼儿110688人,适龄幼儿毛入园率114.2%。中小学324所,在校学生451464人,其中小学208所,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81所,毛入学率111.7%。普通高中19所,其中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1所,省市一级普高7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技校)14所,其中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3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7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05.4%,普职比为54∶46。特殊教育学校2所,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9%。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优质化办学,其中公办小学优质学位达98.6%,初中优质学位达98.8%,普通高中优质学位达99.7%,中等职业学校优质学位达97.9%。拥有全日制普通高校5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8.5%。以国内外公认的教育现代化显性指标为参照,中山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水平。
  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做法、成效与体会
  (一)强化刚性措施,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中山市委、市政府为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从制度和经费投入等方面,采取多种刚性措施,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1.强化制度保障。为确保教育发展不停滞,教育改革不止步,中山市委、市政府从2003年开始正式建立了&六项制度&:一是党政领导班子任期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二是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工作实绩考核制;三是部门联席会议制和联合办公制;四是重点工作督查制;五是重大议题快速通&关&制;六是创优争先奖励制。六项制度条条带刚性,项项有力度,这些制度,使中山真正形成了&换届不换教育发展目标,换人不换教育优先地位&的良好教育环境,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保障。
  2.强化经费保障。市委、市政府深切认识到,投入教育就是投资城市的未来,城市大发展,首先教育要大发展。为确保教育发展的阶段性重大目标如期实现,强化经费保障是关键。中山规定市、镇(区)财政年度收入投入教育的比例必须分别达到25%、30%以上。  2007年&2012年六年间,中山年度教育经费投入从31.31亿元增加到84.07亿元,年均增长21.8%。其中,预算内教育拨款更是从16.47亿元增加到59.68亿元,几乎翻两番,年均增长高达43.73%。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上升,2012年达到27.72%。财政性经费的高强度投入,确保了实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确保了教育现代化的快速推进。
  (二)全力推动标准化建设,全面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现代化教育必定是均衡发展的教育,只有均衡发展的教育才能最大程度实现教育公平。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我市集中财力推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了三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行动计划,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中山变成了生动现实。
  1.实施小学标准化建设行动计划。我市1995年提出教育现代化目标,1997年正式启动教育现代化目标体系研究,随即确定了推动教育现代化的两项重点工作。一是确定以江苏省的教育现代化先进县评估指标为重点目标参照,二是确定以调整学校布局,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为重点推动工作全局。结合广东和中山实际,当时确定了学校建设的两条重要标准:一是基本标准。凡是学校原地改造必须达到&县一级学校&以上标准,教学辅助用房、仪器设备按&市一级学校&标准配备;二是发展性标准。凡是学校异地新建必须达到&市一级学校&以上标准。这两条&先人一步,高人一等&的学校建设标准,推动我市从1997年至2012年掀起了三轮大规模学校改造、新建高潮,总投入接近100亿。现在全市177所公办小学中134所为新建学校,新建比例高达84%。经过长达15年的小学标准化建设,城乡界限消失,相当部分镇区学校办学条件已优于城区学校。
  2.实施振兴初中行动计划。为进一步加强初中建设,壮大基础教育的&腰部&,把好义务教育的出口关,2004年市政府专门出台《振兴初中行动计划》,要求全市初中达到&市一级学校&以上标准,新建学校力争达到&省一级学校&标准。经过八年努力,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近30亿元,48所公办初中全部新建或扩建,其中新建初中20所。目前,全市除1所初中生均占地面积略有差距外,其余初中全部达到或超过建设标准。
  3.实施&春风行动计划&。从2010年起,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差距,我市实施&春风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系列示范工程,帮扶经济欠发达镇区学校进行建设与应用工作。通过示范带动,3年来市财政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拉动镇区投入1.2亿元。目前全市公民办学校专网接入率达100%,并实现校校通光纤;规范化校园网建成率达100%,100%中小学教室配置了多媒体教学平台和建立了网络视频互动虚拟课室,全面实现&班班通&。
  经过前后长达15年的不懈努力,上述&三项计划&全部实现,中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程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以教育部公布的《义务教育均衡县评估标准》为标尺,在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具体指导下,我市进行了严谨测算,目前情况是:全市小学综合差异系数小于0.3(国标0.65)、分项差异系数均小于0.5,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小于0.2(国标0.55)、分项差异系数均小于0.3,24个镇区综合差异系数、分项差异系数均小于0.4,中山义务教育处于高度均衡状态。&均衡&这个现代教育的高频词,在中山由理念、概念变成了生动现实。
  (三)真情关注特殊群体,不懈追求教育公平。
  现代化教育必定是追求教育公平的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山在大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总体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上,特别关注五大特殊群体,力求他们在机会、过程、结果上都获得教育公平。
  1.关注贫困家庭学生,确保&一个都不能少&。2004年,我市在全国率先正式建立了&全程资助,无缝覆盖&的扶困助学制度,设立专门机构,成立专项基金,制定政策措施,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市统筹、分级资助的工作机制,对从学前三年幼儿到大学研究生的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全员、全程资助。市扶困助学专项资金常年保持在5000万元以上,各镇区每年可支配扶困助学资金保持在1500万元以上。八年间,全市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中小学生6.4万人次,资助总金额7035万元;以&生源地助学贷款&形式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累计1347人次,涉及贷款金额1131万元,实现了不让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子辍学的目标。中山扶困助学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的充分肯定,被国家教育部称为&首开先河,领先全国&。
  2.关注非户籍学生,新老中山人同沐优质教育阳光。一是率先在全国实行&积分入学&政策,为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有序进入公办学校提供制度化保障。三个学年,全市共有61490名非户籍儿童入读中山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目前,就读于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达76708人。201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拓展异地务工人员享受公共服务广度和深度的意见》,明确规定要逐步扩大公办教育规模,将满足户籍学生就学需要后剩余公办学校学位的80%以上用于&积分入学&,更多的新中山人子女将共享优质教育阳光。二是加强民办学校管理,帮助民办学校办学上档次、提质量,从教育过程上、教育结果上保公平。目前,全市86%的民办学校达到省规范化学校办学标准。
  3.关注残障儿童,助其在关爱中快乐成长。在办好原有2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上,新创建了公办福利院幼儿园。出台了《中山市关于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成立了中山市随班就读指导中心,推动实施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工程。开展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服务,开启残疾学生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山特殊教育正呈现出逐步向校内外两边延伸,向普职结合两端延伸,不断拓展特殊教育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的良好势头。
  4.关注农村学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006年,中山创办了全国第一所&空中家长学校&,组建了由30人组成的专家队伍,全天候提供在线服务,通过信息网络媒体,搭设起学生、家长与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之间无障碍沟通桥梁,实时为家长、学生答疑解惑,指导家长解教子&迷团&,引导学生解成长&烦恼&。到目前为止,空中家长学校共为家长、学生提供在线服务910万人次,回答问题8500多个。2007年,中山筹建了国内第一台IT资讯车&数码先锋号&,常年巡游到我市各镇区为农村学生和家长提供信息技能培训课程,受训人数约2万人次。
  5.关注教师群体,以真诚和情感凝聚人心。今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再次较大幅度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市镇两级为此增加投入3.5亿元,努力落实教师待遇&两相当&。为防止教师因患重大疾病而致贫致困,2005年市政府筹资8000万元成立了&中山市教师健康基金&,对患重大疾病的教师给予特别救助,让病困教师切实感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爱。该基金成立至今,共资助教职工6302人次,资助金额达2227.14万元。
  五大特殊群体,实质上是教育对象、教育主体中的弱势群体,关注他们并配置特定教育资源进行扶助,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更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自觉追求。
  (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突破教育现代化核心目标。
  现代化教育必定是以人为核心,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推进教育现代化。可以说,没有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
  中山早在1996年就制定了《关于在中小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工作意见》,1997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唯一的素质教育实验市。十多年来,伴随教育现代化进程,素质教育也被不断推向深入。
  1.抓住重点,深入推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一是坚持德育为先。一方面,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工作网络和机制,由市府办牵头,成立了由17个部委办局领导组成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全市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协调青少年校外教育。制订了《中山市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发展规划》,投入2亿多元建设体育健身广场,覆盖全市80%的居住社区。另一方面,建立了校园网上警务室、校外教育辅导站、法制教育宣传周、空中家长学校、万人家访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父母修身学堂、&绿色暑假 缤纷文化& 等系列活动。2007年6月,广东省德育工作现场会在中山召开,中山&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家校携手,社会协同;文化引领,教化育人&的德育模式得到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在全省推广。二是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切实保证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锻炼时间;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大力推广&三球三棋&,定期举办体育节和中小(幼)智力运动会。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能素质评价标准》,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6.4%以上。三是扎实推进课程改革。2004年2月,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我市举办,中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国家级媒体多次报道我市课改经验。近三年来,全市共有立项课题435项,其中省部级立项课题39项;校本研究课题1000多项;有近8000个模块式精品视频课例在全市共享;23次省级以上的课改研讨会在中山召开;219个课题获省教育科研成果奖,其中一等奖达29项,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量均居全省前列。四是建立素质教育督导评价体系。从1997年开始,中山就建立了分别以镇(区)教办、普通高中、普通中小学、教师个人为评价对象的素质教育年度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奖励挂钩。同时,积极开展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形成了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成绩监测、规范办学专项工作督导和管理绩效评价等&四位一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度转型。中山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经验引起了国家教育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2002年6月,教育部在我市举办了首届全国省、地级督导室主任培训班,推广中山经验,《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全国12家主流媒体纷纷刊载;2008年《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分别以2万字和8万字的篇幅报道了中山经验。2010年&中山经验&被评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的30件大事之一。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先后两次考察中山,对中山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和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确保了中山教育教学质量始终能&居高求进&。近年来,高考、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学生运动会等,中山均处于全省三甲之列。中山高考录取率连续八年稳居全省第一。高中奥林匹克竞赛等五大学科竞赛,我市获得省级一等奖人数连续多年在全省领先。在广东省信息学奥赛中,中山8次荣获团体第一名,创造了团体连续19年位列全省前三名的纪录。我市中学生体育代表团在第五、六、七届省中学生运动会上获得&三连冠&,在第八届中学生运动会上,我市中学组和中职组代表团团体总分在全省分别名列第三和第一,在第九、十届中学生运动会上,荣获团体总分一等奖。
  2.实施全民素质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全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一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我市3所市属普通高校和2所省属高校校区,涵盖大专和本科两个层次,覆盖理、工、医、经、管、文、法、艺8个学科门类。有国家级和省立项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共18个,其中国家级立项6个,省级立项12个。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市属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27433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我市加强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一镇一品一专业&的&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受到教育部鲁昕副部长的高度评价;以校企深度融合为特色&中山火炬模式&受到国家教育部、广东省政府、省教育厅的高度关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是国内首家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的独立学院,综合实力排全国独立学院的前列,其中,&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广东省特色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被评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积极搭建大学毕业生就业平台,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市属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8%以上。二是成人教育扎实推进。加强非学历成人教育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市、镇(区)、村(居)三级成教网络,基本达到&镇镇、村村有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目标。在全市24个镇区中,有广东省骨干成人文化技术学校8所;市级示范镇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6所,市级示范性村(社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93所,全市成人年培训量达20多万人次。我市广播电视大学在读学生达到11000人,在小榄、横栏、黄圃等8个镇区均设立了分教点;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成人学历在读人数5200人,为高新技术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继续教育机会。小榄、南朗等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为未达到高中以上学历的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免费的成人高中(中专)教育,提高了市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三是社区教育特色鲜明。我市各镇区社区教育有规划、有领导机构、有经费、有师资,初步呈现共青团、妇联、公安、教育、财政等多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社区教育的新局面。社区教育覆盖面广,内涵丰富,设施完善。近年来各镇区建立了&修身讲堂&,深入开展全民修身活动,提高了市民的道德文化素质,此举被国家和省级媒体多次报道;市团委在镇区建立了&青年社区学院&,对青年尤其是下岗职工开展技能培训或转岗培训。目前已有13个镇区创建成为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占全市镇区总数54.2%。四是远程教育与各类教育相互渗透。中山广播电视大学作为中山最大的远程教育单位,获评&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全国电大系统基于网络课程考核试点先进集体&称号。中山市教育信息港有多媒体课件15240个,课堂教学录像11147个,总容量近10TB的名师课堂、说课、专家讲座等视频,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共享。
  (五)全面优化教育体系,形成卓越教育品质。
  现化化教育必定是高质量、有特色、品质卓越的教育。基于这一认识,中山从四个方面对教育进行系统&锻造&,力求教育品质达致&炉火纯青&。
  1.实施优质化工程,提升教育整体水平。
  (1)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工程。一是建立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设立了市镇两级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市级财政投入从2010年的648万元,增至2012年的1489万元,增长了1.3倍。2011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户籍幼儿生均定额补助制度,对在幼儿园就读的户籍幼儿给予每生每学年500元的补助,目前共有81030名幼儿享受户籍幼儿生均定额补助,市镇两级拨付经费共计3000多万元。二是多途径发展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做好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与使用的管理,减免民办幼儿园相关经费,并对新建、改建、扩建的镇区公办和村集体办幼儿园给予经费补贴,切实降低办学成本,为群众提供了更多普惠性教育资源。2013年市委市政府将&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列入我市&十大民生实事&。三年来,共增加幼儿园学位近万个。三是强化督导,推动幼儿园创优升级。目前,全市有省规范化幼儿园360所,占比达到79.3%;有等级幼儿园153所,占比达到33.7%。
  (2)小学教育特色化工程。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机制建设、课程特色、课堂教学、育人模式、文化建设、管理模式、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走内涵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的道路,全市涌现出100多所特色鲜明、师生认同、社会认可、市内外有影响力的特色学校。如,民众镇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抓手,科技创新活动有声有色,师生参加省市各类竞赛成绩斐然,全镇拥有学生发明专利近100项;东凤小沥小学、民和小学的艺术教育,大涌安堂小学的&恩情教育&、旗北小学的&激励教育&,沙溪龙瑞小学的&端本教育&,阜沙牛角小学的足球、中心小学的游泳和丰联小学武术等都已形成鲜明特色;三角镇在小学开设龙狮舞、麒麟舞、咸水歌等本土特色文化教育课程,学生在省市各类大赛上屡获佳绩;西区蓝波湾学校、昌平小学的课外德育模式获得2012年省德育创新成果一等奖。东升镇创新&以课题引领教研,以项目推动普及,以特色促进提高&工作思路,鼓励每所学校在体艺方面都有一个&单项冠军&,最终集成全镇整体优势,取得良好成效。该镇胜龙小学将咸水歌定为学校艺术特色项目,构建了以&咸水歌&为主体的艺术类课程体系,学校咸水歌队在广东及全国大赛中摘金夺银,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也吸引了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摄制组来学校采访、拍摄。
  (3)中学优质化工程。2005年,我市与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签订合作协议,聘请由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玉琨领衔,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18名教授、中学退休名校长和博士研究生组成的专家组进驻中山,以初中为主要对象,对我市义务教育段部分相对薄弱的学校进行为期五年的对口指导,帮助学校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此举被誉为&开创了中国基础教育先河,并将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上一笔&。
  (4)普通高中优质集群发展工程。一是创新&钱跟人走&经费分担机制。2009年,我市建立了高中阶段生均教育成本经费统筹调配机制,加大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统筹力度,打破生源区域限制,为普通高中优质集群发展提供机制保障。对民办高中公费招生部分给予同等经费补助,实现了公办民办高中教育共同发展。二是积极创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抓住省开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重大契机,全市投入20多亿元推动普通高中上规模、上档次、出质量、增效益,极大地促进了我市普通高中高水平优质均衡发展。目前,全市14所公办普高有11所建成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其余3所,分别为省、市一级学校,其中1所已停止招生),群众心目中的&名校&由1&2所变成了&一大群&,较好地实现了普通高中优质集群发展目标。三是从战略高度统筹高中教育发展。近日,市委市政府正研拟将全市所有普高收归市统筹办学,此举将极大促进全市普高从教学管理、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办学质量效益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5)职业教育创优增效工程。一是抓基础能力建设。近年来,市财政先后投入中职学校建设经费累计达16亿元,征用土地近4000亩,高标准建设了职教园区,新建、扩建校舍近50万平方米。目前,全市省级重点以上中等职校达85.7%,省级职业教育实训中心2个,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18个。2011年我市成为广东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二是抓内涵建设。早在1993年,中山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教师&双证书&制度。近年来,我市狠抓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中职学校办学模式各具特色,广受好评。如,沙溪理工学校创立的&立交桥式&模式,被称为&广东中职沙溪模式&;小榄建斌职业学校建立的&股份制合作&模式多次被《中国教育报》、《南方日报》等媒体报道;开发区理工学校开展&订单式&培养和&企业冠名班&培养,受到社会好评。同时,积极创新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的载体,在全省较早(1996年)开始举办中职学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每年定期举办全市职业院校技能展示和企业供需见面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水平和就业的机会。我市中职毕业生&双证书&率达98%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2012年为99.8%)。三是抓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一方面,推动中职学校开展成人教育和社会培训。如小榄建斌职业技术学校年社会培训量达到1万多人次。另一方面,推进中、高职衔接。我市中职毕业生每年通过5年一贯制、三二分段等升入高职院校的接近20%。2013年,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沙溪理工学校成立纺织服装学院,开创了我市中、高职衔接的新模式。
  2.实施强师工程,构筑教育人才高地。为尽快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教育管理专家,我市全面启动了&名教师、名校长工程&,并期望通过名教师、名校长打造一批名学校。为使这一工作能产生实效、长效,中山&四招并用&,整体推进&双名工程&,为教育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1)把好&入口关&,以增量优化队伍。坚持&凡进必考&、&凡提必考&制度。出台《中山市引进优秀教育人才暂行办法》,为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育人才铺设了绿色通道。近5年来,共引进各类优秀人才2346人。
  (2)用好&主阵地&,以实践促进成长。一是以业务指导拓宽专业视野。市教育局建立了&教研室-学校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三位一体&&的教研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二是以质量监测引导专业发展。从2006年开始,中山逐步建立并完善了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科学的反馈信息,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提高效率。三是以课程改革提升专业能力。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开展系列课程开发、课程审定和课程评价工作,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培养机制,有效提升了教师驾驭课程的专业能力。
  (3)搭建&成长台&,以培训提升素质。一是培训投入大。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培训经费,在进行市内、省内培训的同时,特别注重境外培训,为教师拓宽视野。二是培训机制新。在全省率先完善了&新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专家&五级梯队培养机制。近年来,全市共有260多名骨干教师分别被派往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培训。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到中山开展百余场培训。三是培训模式多。通过&市级、镇区、校本&三级联动的研训模式,切实有效地促进了全市教师的专业成长。
  (4)鼓励&上台阶&,以业绩彰显能力。一是搭建竞赛平台,引导教师追求卓越。建立了全员、全目标(包括师德、理论素养、教学艺术、教学效果和经验总结)教学竞赛制度和以&面向全体,注重素质&为核心价值的全员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凡是教学竞赛或教学质量评价的一等奖获得者,在符合师德规范的前提下(即师德一票否决),即认定为当年市优秀教师,并规定,凡教师业务性或专业性荣誉称号的授予对象必须是教学竞赛和教学质量评价的获奖者。二是搭建激励平台鼓励优秀骨干脱颖而出。2004年,制订了《中山市名教师、名校长评选奖励办法》,评选出第一批&中山市名教师&8位、&中山市名校长&5位;2010年,又评出&中山市名教师&17位、&中山市名校长&9位,都受到了市政府重奖。三是搭建展示平台,引导名师传帮带。选派名教师作为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相应学科的特聘教师;建立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并对名校长、名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给予经费资助;制订了名校长、名教师访问讲学制度,充分发挥了其示范带动作用。
  通过实施&强师工程&,全市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显著,中山教育领军团队基本形成。全市中小学现有省基础教育系统名校长4人、名教师7人,省特级教师38人,市名校长、名教师共39人,市级名教师名校长培养对象共76名。市级骨干教师138人。教师的学历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公办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占97.74%,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96.35%,普通高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99.35%(其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占28.19%),职业中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98.52%(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占13.92%)。
  3.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有效带动教育现代化。中山是全省首个建立教育城域专网和开通教育门户网站的地级市,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信息化试点示范项目&,在全国首届教育门户网站评比中荣获&地市级五十佳网站&称号,率先建立了全省首个教育云计算资源中心,汇聚了1300TB网络数字空间供全市师生免费共享。在云计算平台的支撑下,逐步形成了以&中山教育信息港&门户网站为核心的&一站式&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港内整合了三维学区、视频互动、空中家校、协同办公、综合平台、校园安防近30项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使全市的教育管理工作基本实现数字化。2008年9月,中山推出全国首个免费的官方教育视频网&中山教育视频网(v.zsedu.net)&,截至2012年底,该视频网站累计编辑专辑1574个,视频7万多段,每天点击量近1.4万人次。同年12月开通了中山教育手机报和手机网。2013年,推出全国首个基于三维地图的校园综合信息地理查询系统,为全市学校统一建立了校园门户网站,将各校优质校本资源和校园信息融会贯通,每年的教学资源和信息发布量超过2万条,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机关网站信息发布最多、最快的网站之一。同时还建立了中山教育城域专网综合监控中心,将全市校园出入口、校车运行、饭堂运作、各级各类考场等视频监控全部整合到监控中心,统一平台实行24小时实时监控,建立了全市学校安保长效机制。
  (六)构建&交流合作平台&,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现代化教育也必定是面向世界,开放交流合作的教育。我市通过构建三大平台,有效促进了全市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一是构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加快引进各类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先后与美国檀香山、三藩市、日本守口市、加拿大本那比市等多个国外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着力培养理解多元文化、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广泛开展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合作研究、专业共建,积极引进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证书、优质教材和先进教学方式。电子科大中山学院等3所市属高校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在合作办学、学术交流、学生交换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
  二是拓宽培训研修平台,多渠道支持师生出入境学习培训。积极为国(境)外人士子女提供就学服务,目前在我市学校就读的国(境)外学生共7313人,其中外国籍学生670人。近年来先后有260多名专业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赴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海外高校进行高层次培训。2010年5月,承办了由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与英国文化协会举办的2010&汉语桥&&英国中小学校长访华之旅&活动,并与英国博尔顿市建立了长久的互助合作关系,在博尔顿市8所中小学探索设置汉语教学课程。积极引进A-Level等国际高中课程,有2所公办高中、3所民办高中开设有国际部或国际班,毕业生直接申请国际名校,为中山学子到海外求学提供便利,每年均有100多名高中毕业生进入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境)外高校深造,为我市教育国际化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今年3月,成功承办了&中外名校长中山论坛&数字化教学&论坛,来自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的18名校长、教育专家参会。先后选派教育考察团赴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希腊、波兰、新加坡等国进行教育考察交流,提高了我市国际理解教育水平。
  三是拓宽中港澳台合作平台,促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市先后与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签署友好合作备忘录,并于去年底与澳门科技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框架协议,计划依托澳门科技大学资源,在中山市板芙镇创办一所独立设置的综合性大学,共建高起点、国际化、创新型及可持续发展的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市教育局与香港中文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从2009年起每年双方互派教师到对方交流研讨。积极为在中山就读的港澳同胞的子女入学提供多渠道选择,并制定专门措施予以保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万能科技大学、台湾山技术大学等多所技术院校签订合作协议,近三年先后派出6批次120多人进行专项师资管理培训,取得良好成效。
  推进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党委、政府如何驾驭这一复杂系统,使之有序运转并朝正确方向、既定目标快速推进,我们主要有四点体会:
一是树立教育现代化领跑城市现代化的新观念。只有树立了这样的现代教育观,才会真正认识到投入教育就是投资城市的未来,才会真正产生推进教育现代化就是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也才会真正长期不懈地把发展教育当民生实事来办。教育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地位也由此真正确立。
  二是选择 &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基本工作方法。中山教育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各级各类教育、各方各面工作,始终处于全省领先位置,没有明显落后全省水平的&短板&,就是我们始终坚持&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基本工作方法不动摇的必然结果。坚持好了,&均衡程度高&、&整体水平高&也会是必然的结果。
  三是秉承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中山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率先&、&第一&无不是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结果。我们认为,党委、政府的政策制度保障、经费投入保障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外在动力,改革创新则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二者缺一不可。
四是形成不尚空谈,注重实干的工作作风。&实干闯未来&是中山的文化传统,&看准前进方向,脚踏实地前行&是中山的基本行为模式。中山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项工程、一个个行动计划、一条条改革措施无不在实干中得到落实,没有一项工程&烂尾&,没有一项计划&泡汤&,也没有一条措施&落空&。可以说,中山教育现代化就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三、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永远生长着的时代命题,作为一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追求,作为一个目标将不断生长起崭新的内涵。尽管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山教育仍面临着一些重大课题需要有效破解。总课题是: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城市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具体重大课题至少有四个:一是如何深化职业技术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与城市产业结构协调匹配,与城市重大产业深度融合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二是如何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有效破解市镇、公民办双重二元教育结构,实现更高程度的教育均衡,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三是如何统筹谋划教育新发展,积极应对城市常住人口机械性增长过快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压力;四是如何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办学模式多样化,学生学习方式个性化,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等。因此,推进教育现代化永远只有&进行式&。
  (一)坚持&三个先&:一是坚持&优先发展&不动摇,确保教育适度超前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咬住&率先发展&不放松,既要把准存在的问题补&短板&,又要看准发展趋势赶进度。三是保持&领先水平&不懈怠,勇于改革创新,深度推进教育内涵式转型发展,打造中山教育的&升级版&。
  (二)力求&三个好&:一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按照和美中山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推进新一轮学校标准化建设,形成与人口分布相协调的学校布局。二是教好每一个学生,坚持立德树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规范办学行为,深化课程改革,创新培养模式,造就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三是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更加重视教育人才资源的投入、开发、使用和柔性化管理,加快构筑教育人才新高地。
  (三)突出&三个化&:一是坚持把办学模式多样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活力之源,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和引导学校创特色、树品牌,形成&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生动办学局面。二是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个性化学习,有效破解&因材施教&难题,形成万千需求&一线牵&的生动学习局面。三是坚持把教育国际化作为中山教育的重要特色来铸造,做强一批国际教育交流品牌学校和项目,让更多的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的能力,力争把中山建设成为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教育名城,形成&万方&求学&此登临&的生动交流局面。
  总之,教育现代化进程就是城市现代化进程,教育现代化水平也就是城市现代化水平,它们互为动力,同向同行。中山是和美幸福之城,现代化教育就是这座城市和美幸福之花的绚丽绽放!
  对照《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督导验收方案》,经过严谨细致的自评,我市自评结果为:在55个三级指标中,51个达A、4个达B,已达到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督导验收标准。提请省人民政府督导验收,予以认定。
粤ICP备号 版权所有 中山市教育信息中心 业务邮箱:
All Right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公经费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