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子写一写对尺有所长短,寸有所长的理解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_百度作业帮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由两封信组成,第一封信是张国强给柯岩的信,信中张国强同学向柯岩老师述说了烦恼.第二封信是柯岩老师的回信,他用自己亲身经历来帮助国强同学解决问题.所在的位置:&&正文
| 邮件推荐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发表于 00:24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写文章要像女人的裙子一样,越短越好。
【胡看乱写】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写文章要像女人的裙子一样,越短越好。这是针对当时有人写长且空洞的文章而言的,并非一般规律。文章,长有长的优势,短有短的优势。同样,长有长的缺点,短也有短的缺点。还是毛主席说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随着各报刊杂志专栏的开设,博客和微博的流行,许多人写的文章越来越短。这当然有利于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便捷地交流思想,但并不是一切观点都适于用迷你裙一样的短文来表达。这种感觉是在读朱维铮先生的《重读近代史》的时候产生的。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学界的思想得到解放,初步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史学界,学者对传统已有定论的观点进行了反思,甚至是质疑和否定。无论这些新观点正确与否,都是一种历史性进步。在这场思想解放中,许多受传统观点熏陶的老学者充当了先锋,敢于向旧传统反戈一击,十分可贵。朱维铮先生对近代史的一些反思就极有意义,提出的许多观点也颇为中肯,显示出老一辈学人的学问功底和探索真理的精神。朱先生已仙逝,但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朱先生《重读近代史》的第一部分&篇之中,史有疑&,对一些近代史中的定论提出了质疑。定论不是不能质疑,或者加以反对,但要言之有据,方能令人信服。朱先生用不到两千字的短文来质疑这些成说,有些论证显得不够充分,反而使人对朱先生的观点不得不再提出质疑。不到两千字的文章的确够&迷你&的,但短到衣不蔽体,就与短的目的相悖了。
  落后必挨打,用落后来解释中国近代史上一再挨打的现象,是早为一般人接受的观点。朱先生的第一篇文章《挨打必因落后?》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点的。他认为,&倘说鸦片战争是因为中国&落后&而挨打,不合乎历史实相&(页3),其论据是:&第一,当时中国经济并不落后,GDP仍居世界第一&,&第二,当时中国对外并不封闭&,第三,鸦片战争后才有人开眼看世界违反历史,第四,中国挨打&恰好是因为中国比欧洲富&(同上)。这些观点对于整个中国近代史都十分重要,如果能成立,历史就要彻底重写了,但我认为,朱先生讲得太简单了,连我这样&年龄老而思想前卫&的门外汉都无法接受。
  在鸦片战争前,中国落后吗?朱先生把GDP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我认为这是极不严肃的。现在大家都承认,不能把GDP作为判断一国经济强弱的唯一标准。当年的GDP估算是否准确可信,是值得怀疑的;姑且认定这一数据可信,把GDP作为经济强弱的标准也不靠谱,正如现在我们的GDP位列全球第二(这是准确无误的),但绝不能认为经济实力也是全球第二一样。在当时,我们的GDP全球第一,但别忘了,人口也是全球第一,人均GDP才是衡量一国经济强弱的可靠标准。我们的人均GDP排全球第几?作者没说。这就有些&以论带史&的意味了,先定观点再找材料,对自己有利的、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顺手就拿过来,对自己不利的、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就不去提它。
  而且,即使人均GDP也是第一了,是否就是第一经济强国了呢?也不一定,还要看其他数据。比如,要看人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洪振快先生写过一篇《中国的康乾盛世还不如英国中世纪》(收入《官心民意》,南方时报出版社,2011年11月),证明了康乾盛世的民众生活水平远不如中世纪英国爱德华一世在位期间(1272年至1307年)的英国平民。具体数据这里就不引用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读洪先生的原文。我认为,该文是有说服力的,康乾时代尚且如此,鸦片战争前的道光年间,恐怕是不如康乾时代的。一个国家,民众生活水平如此低下,能称得上是经济强国吗?
  GDP、人均GDP、收入与生活水平都是数字而已,经济强弱还在于经济制度与科技水平。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经济制度两千多年基本没变,产权制度、公平竞争、市场机制这些基本经济制度都谈不上,而英国已是市场国家了,支撑整个经济的是一套相当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比中央集权下的小农经济先进,恐怕这不会有什么疑问。经济制度的差异决定了中国经济是停滞的、没有活力的,英国经济则充满了向上的活力。这正如说起老年人和青年人,你无论如何都不会认为,老年人先进,青年人落后。
  在市场经济制度的支撑下,英国已进入工业革命时期,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产业革命高歌猛进。中国的科技与工业呢?无论中国历史上有多少科技突破,在鸦片战争之前,科技落后于英国,恐怕无人否认。工业经济领先于农业经济也不用争论。真不知道,朱先生如何得出中国当年经济全球第一的结论。
  其实,落后与先进,不仅仅是经济,还包括各个方面。在政治方面,英国的民主制度领先于中国当时的中央集权制度;军事方面,英国的实力优于中国;文化方面,英国的开放也领先于中国的封闭保守。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中国在鸦片战争前的落后才是挨打的原因。传统观点不一定全是错的,再解放也不能否定一切。这一点还用质疑吗?
  朱先生从中国并不落后引申出中国挨打是由于太富有,富了才有强盗抢你、偷你。以此又一次证明中国不仅不落后,反而最富有,富得引起别人羡慕嫉妒恨,才会挨打。朱先生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在鸦片战争前的海盗行为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做比较来证明这个观点,我认为又是智者千虑之一失。鸦片战争之前,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海盗并不因中国富有才来掠夺,而是无论贫富都会抢。海盗掠夺并不先分穷富,这些国家的海盗不也抢了其他国家吗?
  鸦片战争与这些国家的抢掠,性质不同。张鸣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晚清历史的本质就是西方把中国拖入它们的世界体系的过程。&(中国致公出版社,2012年,第4页)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顽强抵制,拒绝进入世界体系,故而屡屡挨打。马戛尔尼在乾隆晚年来华时提出要求贸易和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但被拒绝了。这才是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正如一位经济学家说的,商品不能跨过边界,士兵就会跨过边界,这正是历史上文明的冲突。我不想评论鸦片战争是否正义,但英国的确不是看中我们富有想来掠夺,而是要打开国门,你不情愿打开,它就用武力打开。手段是无所谓的,目的就是一切。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认识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说因为我们富有而招来强盗,不太靠谱。
  朱先生坚持认为当时中国对外并不封闭,这一点也让人无法理解。朱先生用郑和下西洋、教士入华、一些中国的有识之士已有世界眼光来证明中国不封闭,这同样有问题,我甚至怀疑这话是不是一位史学大师说的。鸦片战争前,中国封闭这一点几乎很少有人怀疑。个别人可能有世界眼光,但主流意识形态无疑是&华夷之辨&。中华文化,世界第一!对这一点,论述的著作极多。我看到的最近的一本,是雷颐先生的《面对现代性挑战:清王朝的应对》(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1月),对当年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封闭性有精辟论说,这里不再赘述。
  朱先生想推翻近代史上早有定论的一些观点,这体现出他晚年仍勤于思考历史的可贵精神,但仅仅靠一篇不足两千字的文章是不够的。这样的&迷你裙&,美是美,但挺空。我对朱先生观点的商榷,都基于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因为,我认为这篇文章是全书的纲。纲举目张,破目当然先破纲。但我并不认为这不是本好书,相反,读这本书令我获益不少,书中对晚清许多具体问题的论述,仍是相当有水平的,对我这样的门外汉,尤其有启迪。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朱先生已经仙逝了,我以这篇文章来纪念他。纪念不仅是赞美逝者,对他一些观点的讨论,也是纪念之一种。这可以引起后人的注意,或把他开创的学术向前推进,或纠正他的智者之失。
  录入编辑:张珺
暂无相关新闻
正在加载...
文本地址:
上海书评排行榜
a href="/node2/node168/index.shtml" target="_blank">广告联系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6:03:1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DOC
官方公共微信谈一谈你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名言的理解_百度知道
谈一谈你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名言的理解
显然也不合适,寸有所长&quot,如果让其练举重这类适合小个子的项目,但是,彼此都有可取之处;而个子矮的人让其打篮球等项目,但是,让其举重显然就不合适——这可以说是“尺有所短”,也各有短处:个子高的人适合打篮球这类需要发挥个子高的优势的运动项目,都有其有用的地方——就拿与之最接近的例子说;的意思是无论什么样的人才或者东西;尺有所短,&quot。通俗地说比喻各有长处,显然很适合——这可以说是“寸有所长”
其他类似问题
名言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各有各的优点
各自有各自的优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pp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