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题:收入=消费+中国邮政储蓄收入证明+投资理念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假设I=IO=150,C=50+0.75Y,单位:10 (1)求均衡时的国民收入、消费、储蓄和投资各为多少?怎么求?
我不爱哥哥168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均衡时国民收入Y=C+I
Y=50+0.75Y+150
Y=800消费C=50+0.75*800=650投资I=150储蓄S=-50+(1-0.75)*Y=-50+0.25*800=150(实际上,当均衡时,储蓄=投资,所以不用算也是15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出自 MBA智库百科()
  (J M Keynes,1936)在其经典著作一书中提出并论证了著名的储蓄投资模型,即:
如果所得=产品价值=+投资;储蓄=所得—消费
那么储蓄=投资 即S=I
  上述模型表示,一旦储蓄与投资相等,即把储蓄全部用于投资,那么一国的就可以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达到总需求和的均衡。在经济意义上,该模型是凯恩斯进行理论推演和提出建议的枢纽,是其社会投资理论的核心。
  透过该模型,针对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的持续疲软和紧接着的世界性,一反教义,对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和对策,在理论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1)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瓦尔拉体系中的确定性假设,代之以和,提出了不确定预期概念,并将全部理论分析建立在这一概念之上。受(Hart)的影响,他明确区分了可计算的偶然事件和不可预知的不确定事件,也区分了宏观不确定性和主观的不同(黄奕林,1997)。
  (2)坚决批判新古典经济学市场自动均衡基础的“”—供给自动创造自己的,明确提出就业不充分的根源在于,同时提出问题。他使人们对经济波动的视角从传统的供给方转到了需求方,并提出的概念和思路。
  (3)认识到“”并非十全十美,明确提出要由政府干预来弥补的不足,提出政府扩大开支和举债操作的政策建议。
  (4)推进了对一国经济的宏观总量分析,提出了实现宏观均衡的基本条件,为政府政策提供了初步的宏观经验支持等。
  与理论上的巨大成就相比,该模型所隐含的不足同样显著,以致遭到来自多方面的批评。
  (1)完全依赖主观不确定的三大心理规律的有效性值得质疑,它们不能有效解释S&I时的情况(刘涤源,1997)。
  (2)假定他的的分析是正确的,通过增加投资来解决和,无意间他又走了萨伊的老路:投资决定,甚至是投资决定投资—原本意义上的变成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他看来,从长期看是稳定的,因此问题在于,它仅是由的预期所引起—这是他认识上的第一次错位(周学,1998;杜勇廷,2001)。
  (3)投资需求上的第二次错位,是对与商品存货投资间的不当处理。在他看来,正常的是不存在的,甚至也不应当存在,而现有的只是为了应付不测。因此他把企业的与资本投资混在一起,而且新的资本投资不会引起上的变化(科库特 A 埃图克,1998)。由于没有概念,他的是同质无限可转换、可分割的,且资本劳动比率不变。然而,他在这里赖以立足的技术不变的假设是不存在的。
  (4)问题上的第三次错位,是凯恩斯根本没有需求上的概念。在这一点上他比他的老师,甚至比都有倒退。因为至少在后两者那里,人的知识和技能都是一种积极的,也是一种,而且需要相应投资才能形成,即对人进行投资是值得的。在他的分析中子女教育仍然是其消费支出的一部分—尽管它能不构成,但需要储蓄—主观的、社会的。他忽视了的和异质性,而且除了和政府官员外,一般的工人都是被动的听候差遣的工具。
  (5)由于对维多利亚王朝的怀旧情绪,他一方面假设制度的有效性和不变性,在和分配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在自身系统内解决和波动问题;另一方面却又企图幻想消除食利者阶层使货币的利率降为零,从而提高的边际效率,以便增强企业家的预期,扩大投资,解决就业。制度不变的假设使他的“激进”思想处于痛苦的自我煎熬之中,导致他在理论上从解决长期静态增长中就业问题转入短期波动均衡,使长期变为短期分析,因为在他看来“长期以后,我们都死光了”(Keynes语)。
  (6)和是他的重要发现,这一发现是建立在递减、人口稳定从而消费稳定的假设基础上的。按这一发现进行长期政策运作的结果是一种发散的趋势,即需要越来越多的投资,直到有一天不能支撑为止—就像给一个破轮胎打气需要越来越大的打气筒,而最后再也找不到这样的打气筒了(吴健军等,2001)。
  (7)正当成为其主要贡献时,缺少微观分析基础也就成为显而易见的缺点,其旨在达到宏观效果的传导机制是极不充分的。在市场、消费市场、金融市场与之间缺乏坚固有效的桥梁,这已经成为不言自明的。
  “”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的大地震,而且余震不断以新的形式出现。凯恩斯理论取得在中的地位后,为弥补其不足,修正其错误,产生了与之相关的许多后裔,最亲近的有“新”(Neo-)凯恩斯主义、新(New)凯恩斯主义和,而也想与之攀亲结故。在20世纪70~90年代中期以前,曾被的复兴打得落马的,似乎在默默地萌发新根。但是,凯恩斯家族中前两者的界限并不清晰。“新”凯恩斯主义,也有人称,存在于上世纪50年代后半期至80年代初期之间,包括、和理性预期(冯金华,1997)。传统凯恩斯主义主要是从和的有效需求不足,而不是从的货币工资刚性来解释的。由(J R Hicks)概括、(A.Hansen)推广的所谓“”,是其主要的分析工具,而且上述三个流派仍然用ISLM模型来解释各自的理论观点。但是ISLM是否真实体现了凯恩斯的意愿颇受质疑,甚至有人认为这一模型无意中歪曲了凯恩斯的SI分析(陆家骝,1996)。同样,在关于过程内在稳定性的认识上,三派都把的不确定性概念中的主观部分去掉了,只留下了“未来宏观的不确定性”含义。在时限方面,他们放弃了传统的“短期”时限背景,而代之以长期的时限背景为立足点,“把现实经济过程的短期情况理解为对于长期理想均衡状态的偏离和特例”。与之相适应,的(F.Modigliani)等提出了关于消费支出的“”,(M.Friedman)的则提出了“”,由于假定完备信息和完全理解预期而直接把前两者的“长期的和”推演至短期(陆家骝,1996)。实际上,新古典综合派(Meo-ClassicalSynthesis)是把局限于传统的结构,发展为一个包括供给分析在内的、更加综合一些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否定了传统投资的低利率弹性和造成的说法,而用货币工资刚性来解释。和(R.Lucas)也是持类似看法,只是弗氏采用了,卢氏采用。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其代表人物主要有S 、J 、(K.)、G 、G (G.Mankiw)和()等。在理论上,他们试图将建立在坚实的微观基础之上,并在最大化原则和的假设前提下,以、不完全信息和等方法,借助相对价格刚性等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在上,他们主张“适度”干预的对经济“粗调”,用来消除,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他们用、近似理性、厂商声誉等理论模型来说明的微观机理,用分析对和收入水平的影响。在货币理论上,他们承认的不完全性,提出了信贷配给理论,把从个人需求转向了银行系统及其信贷机制,认为和利率一样都有的传导作用,货币政策的目标依然是和促进,利率是的基本目标。在上与凯恩斯本人的保护主义主张不同,他们倾向于战略贸易,即通过提高本国产品在上的。但是其理论还缺乏说服力,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虽有宏观行为的微观基础,但没有微观行为的宏观基础(冯金华,1997;甘文华,2001)。
  经济增长理论从的角度去修补凯恩斯理论的静态缺陷,并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经济学分支学科。(Harrod-DomarModel,H-D)是对S=I模型早期的动态化发展,提出在假定资本产出比不变的情况下,均衡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即。但由于该模型隐含的技术不变假设是不现实的,其难以持续稳定增长的结论也不符合西方经济增长的事实,因此(Solow)和斯旺(Swan)等人修正了其中资本产出比固定不变的假设,形成。该理论认为的变化不具有增长效应,除非能使边际产品增加。该理论还解释了各国经济为何存在趋同倾向,并强调技术进步是人均收入增长的源泉。然而该理论将作为而排除在之外,使它不能很好地解释各国经济增长中广泛存在的差异,假设又限制了该模型的解释力和普适性,经济自发运行在最优路径上导致的不符合经济增长中的现实,和总资本概念在逻辑上得不到支持,而资本的易适性假定否定了预期对的影响。为弥补新古典的这些缺陷,(P M Rormer)、(R E Jr.Lucas)、琼斯和真野惠里(L E JonesandR.Manuelli)以及雷贝洛(S Rebelo)等众多家将技术进步内生化,形成了所谓。该理论采用分析方法,认为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是内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来自有意识投资的内生技术进步则是这种的决定性因素;认为、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是实现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条件,因
  而和的国际流动会加大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在不存在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通常表现为一种社会次优,很可能影响经济的长期,因而一般情况下政府对研究和发展(R&D)进行资助有利于。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基本理论模型,许多假设条件还过于苛刻,因此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朱勇,1999)。
  旨在研究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问题,在其最初发展阶段,由于受到H-D模型的影响,存在唯资本论的倾向。在凯恩斯S=I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储蓄不足问题提出了一个开放条件下的:I-S=M-X。该模型表明了钱纳里和斯特劳特重点考察的储蓄约束和外汇约束,即I-S(投资与储蓄之差)为“”,而M-X(进口与出口之差)为“”。他们提出了调整两个缺口的积极的和消极的方法,前者是指利用外资,而后者是指依靠自身力量调节投资和储蓄,或控制进出口。进一步由发展的则指出了发展中国家最关键的约束条件是技术的缺乏,主要表现为缺少必要的技术、管理和企业家的才能。据此他提出了利用外资时的“一揽子”资源进口计划。从实践的观点看,这一缺口的弥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另一些提出包含“税收缺口”的“四缺口”模型,它进一步表明政府在公共投资上运作时的财力困难,而有些相应的政策建议未必能凑效(谭崇台,1989)。
王浩.凯恩斯储蓄—投资模型及其发展辨析.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第1期.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24685',
container: s,
size: '728,90',
display: 'inlay-fix'
评论(共0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凯恩斯储蓄—投资模型"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经常账户赤字:储蓄和投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专题报告:长期增长和利率研究】从经济增长与货币政策看长期利率的决定因素
来源:CITICS债券研究
作者:明明
【明明债券研究团队】
经济学家对利率问题的系统研究已经长达几个世纪,不同的利息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学派:实际利息理论和货币利息理论。实际利息理论着眼于长期的实际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资本生产力说、资本使用说、节欲说、时差说、不耐—机会说;货币利息理论则是一种短期利息理论,主要包括古典均衡说、可贷放资金说、流动性偏好说、IS—LM模型等。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有很多,短期来看,资金供求和流动性预期的作用较大;中长期的维度上,经济增速、通货膨胀以及受此影响的微观经济主体的资本回报率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货币政策不仅可以影响资金供求,更对中长期的基本面十分重要;但是货币政策对利率水平的传导渠道亦是十分复杂的。当前,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去杠杆”仍为进行时;从外部环境来看,美国处于加息周期之中,各国央行近期又相继释放紧缩信号。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之下,从中长期视角探讨应有的均衡利率水平对我国未来货币政策的方向以及债市未来走势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提出:10年国债收益率绝对水平是否应当与名义经济增长一致?
从长期来看,名义经济增长决定资产回报,资产回报引导负债成本。那么一般来说,长期无风险债券收益率应当与名义经济增长一致——即走势一致并且绝对水平几乎相等。从中美两国情况来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美国债收益率的联动性明显加强,绝对水平的高低也相差不多。然而,中美之间的名义经济增长率却相差较多。如果以“实际GDP同比增速+CPI同比增速”衡量名义经济增长,那么美国10年国债收益率基本与名义经济增长走势及绝对水平基本相同;而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名义经济增长率趋势大体一致,但绝对水平却相差甚远。
从绝对水平来看,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实际GDP同比增速+CPI同比增速”基本一致,而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从2002年起便显著低于名义经济增长。那么如果美国情况符合通常理论,则中国利率被显著低估。我们认为,经济结构、货币政策目标的差异、中国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的利率管制以及刚性兑付或是中美间出现如此差异的重要原因。
中美利率与名义经济增长关系不同的原因
(一)中美经济结构辨析
1、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
对于开放型经济,国民总收入可以表示为Y=C+I+G+NX,其中C表示国内消费,I表示国内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NX表示净出口。而该等式也是国民生产总值(GDP)以支出法衡量的结果。由储蓄S=Y-C进一步可以推出S=I+NX,即国内储蓄等于对内投资与产出中作为净出口的那部分之和。对我国和美国而言,国民生产总值的需求结构呈现出十分明显的不同。
2、美国——高消费,低储蓄,低投资
从历史数据中可以得知,国内消费总支出占美国GDP总额的比例从1947年起一直处于80%的水平,并且21世纪以来有进一步的提高;而国内投资总额的占比则一直在20%左右,近年又有所下降;净出口从20世纪90年代起便一直为逆差,对GDP的贡献为负。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美国GDP现价为19.03万亿美元,其中消费占比83.17%,投资占比19.79%,净出口则为-2.96%。
在美国,经济由生产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超前消费、负债消费、低储蓄率是当前美国消费模式的主要特征。并且个人消费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最新数据显示,国内消费总支出中,居民个人消费占比82.91%;虽然政府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例较低,但是政府支出的81.19%都是消费支出。旺盛的消费需求和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则对应着较低的储蓄率。21世纪以来,美国总储蓄占国民总收入(GNI)的比重,即储蓄率持续低于20%。
根据可贷资金理论,美国储蓄率处于低位代表在可贷资金市场上的资金供给量较小,这代表着并不太低的均衡资金利率水平。但作为一个80%的经济增长靠消费支出拉动的经济体,美国的国内投资对国内储蓄的需求并不高,从而就无需维持过低的利率水平以降低融资成本,达到促进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3、中国——低消费,高储蓄,高投资
195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一直发生着变化:一方面,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逐渐下降,资本形成总额的占比则逐渐提高,但从2010年开始情况有些许改变;另一方面,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占比也有所提高,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所引致的全球经济危机造成国际消费市场萎缩,外需不振使净出口近年来的占比下降。彼时,在经济下行压力明显的背景下,“4万亿计划”出台以保持GDP的增长,主要被用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页使投资成为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这期间“投资驱动型”经济模式逐渐成型。
可以说,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一度为内需不足,并以外需和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建国初期至20世纪末,经济的总量较小引起的内需不足;第二,当前人均收入不高引起的内需不足。经过持续快速发展,当前中国GDP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依赖外需与外资的条件已经发生改变,但现实中仍然维持着依赖惯性,外需、民间投资与以赤字财政为标志的政府投资一道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总的来说,中国仍面临着经济增长中高投资、低消费的结构失衡问题。数据显示,建国以来,我国消费支出中,居民消费支出占比逐渐下降,而政府消费的占比逐渐提高,已由%提高至2016年的26.9%;此外,我国国民总储蓄率于2008年以后有所下降,但截至2015年仍为47.9%,处于国际中较高水平。2004年至2016年,民间投资占国内投资总额的比例逐渐提高,但金融危机之后增速下降,并且2016年后占比也出现下降;截至2017年5月,这一比例为61.03%。2016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6%,比资本形成总额高22.4个百分点,显示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驱动的局面有所改变,但离消费驱动型仍有一段距离。
根据国民总收入理论,首先,我国人均居民收入在世界上仍处中等水平,叠加居民消费意愿并不强烈使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储蓄过剩;其次,储蓄过剩代表可贷资金市场上资金供给较多,从而利率水平相对较低。在我国经济仍以投资为主要驱动力并且政府在社会投资总额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情况下,较低的利率水平不仅可以起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从而促进民间投资的作用,也可以降低政府负债成本,有利于政府投资和消费规模的扩张。
上文的关注点集中在利率对投资的影响,但是利率也可以通过影响储蓄意愿从而影响消费倾向:一般来说,利率较高在抑制投资的时候可以促进储蓄,利率较低则有相反的作用。那么为何美国相对于中国较高的利率水平并没有提高美国居民的储蓄意愿,而中国偏低的利率水平也并未进一步鼓励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呢?段全英(2012)通过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的居民储蓄对利率缺乏弹性。我们认为这与我国的金融体制、收入分配以及消费理念均密切相关。美国储蓄率持续处于较低水平也体现了美国居民的储蓄利率弹性较低,这与我国的情况共同决定了利率的绝对水平以及变动对投资的影响更大;也就是说,我国“投资驱动型”的经济结构产生了较低的利率水平,而较低的利率水平也是维持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相比之下,美国“消费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利率水平无需过低。总而言之,中美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当前两国在相对于名义经济增长不同的利率水平上各自达到均衡。
(二)中美货币政策目标辨析
传统来说,一国央行主要有四大货币政策目标: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但每个国家会根据各自的实际国情选择不同的目标内容,或者确定各个目标的先后顺序。例如,在四大目标基础之上,中国央行或将“金融稳定”也纳入目标体系,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而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维持价格稳定等。
斯坦福大学的约翰o泰勒于1993年根据美国货币政策的实际经验,提出泰勒规则——中央银行应当利用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当期值确定利率的货币政策规则。泰勒规则提出后得到了众多学者的修正和拓展,也对后来的货币政策规则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由于利率水平是名义经济增速和货币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认为中美利率绝对水平与名义经济增长的差异与中美货币政策目标的差异有关。
众多学者均以中国数据对“泰勒规则”在我国的适用性做了实证研究并得到不完全相同的结论。其中,刘金全、张小宇(2012)认为我国利率调整机制正逐渐由“相机抉择型”向“规则型”过渡,尽管传统“泰勒规则”模型和时变参数“泰勒规则”模型都识别出我国名义利率针对通货膨胀调整的证据,但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反应均不足,因此并不稳定。屠立峰,乔桂明,万解秋(2017)通过比较研究8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名义利率后发现,利率不能对通货膨胀缺口做出有效反应,而7天期名义利率对GDP缺口能产生有效的调控作用。我们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或更多地锚定产出缺口,而对通胀具有一定容忍度,同时以前实施的汇率管制制度也使面临“三元悖论”的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制约;相比之下,美国是典型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国家,并且1992年以前的数据表明美国利率水平与泰勒规则完美契合。既然利率是货币政策作用的结果,那么货币政策目标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力度与方向,也自然会影响利率的绝对水平。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以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为代表,我国利率形成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提高央行调控市场利率的有效性。自1996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推行了二十余年。1993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贴现与转贴现利率先后于1996年、1997年和1998年放开,此后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改革稳步推进。我国为了支持经济建设、拉动投资而进行的利率管制时期基本结束。然而,过去长时间的利率管制以及利率本身存在的惯性也使我国当前的利率显著低于“均衡水平”。
(四)刚性兑付与信用风险
一般来说,债券收益率的决定因子主要有六个:实际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利率风险溢价、信用风险溢价、税收溢价和流动性溢价。而国债利率是债券市场标准的无风险利率,因为有国家信用担保,在债券中利率定价也是最低的。近几年,和地方政府投资相关的一系列融资产品的利率,如政府相关企业发行的债券(城投债)、投资政府项目的银行理财、房地产信托产品利率等也成为主流的无风险利率。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产品中大部分都和政府项目相关,体现了政府信用的隐性担保,也体现了国家信用。这在理财产品或信托行业则称之为刚性兑付。除此之外,一些和政府项目无关的信托产品,受到政府的影响,也会被以各种形式进行无条件“兜底”,或被投资者理解为刚性兑付。除了政府相关项目外,银行理财、基金、网贷平台等也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刚兑”承诺以吸引投资人。在刚兑面前,投资者基本不承担债务人的违约风险,也就不存在信用风险溢价,那么要求的收益率便会降低。
目前,主流金融机构已逐渐打破刚兑,居民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已上行,银行的负债成本上升。理论上,负债成本的提高将倒逼资产端收益率的上行。但由于我国的传导机制并不完全畅通,银行资产端投资产品的收益率并未随之上行足够的幅度。而这也是我国国债收益率等众多利率水平被低估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经济结构长期为“低消费、高投资”,而美国则相反,为“高消费、低投资”。本文通过对中美经济结构、货币政策目标的比较,同时结合我国特有的历史上的利率管制和刚性兑付现象,发现我国“投资驱动型”的经济结构和基于此形成的货币政策规则是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绝对水平与名义经济增速之间关系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近年来,政府不断推进经济转型和供给侧改革,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随之不断提高,显示我国的经济结构亦在不断改善,但是仍然处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的过程之中。
短期来说,由于“去杠杆”带来的货币政策偏紧与监管趋严,当前利率上行的速度偏快,而在“去杠杆”已初显成效的基础之上,“温和”仍然为日后的主要基调。从未来中长期角度来看,经济结构的逐渐转型意味着未来经济增速的自然缓慢下降,同时当前着力解决结构性问题也意味着对增速波动的容忍度的提高。与之相对应,货币政策的目标与传导机制也将不断完善,在数量型向价格型转换的过程中,利率发挥的作用将更加重要。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的利率绝对水平在中长期也应逐渐缓慢上行,回到均衡。
对债市而言,当前监管政策仍然处于平台期;虽然央行近期连续暂停公开市场操作并且7月为缴税期,但总体流动性也较为充裕,我们认为国债收益率再次出现大幅上行的可能性较小,并维持10年国债收益率的区间为3.2%-3.6%的判断。
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债券之星》均在文章开头备注了原标题和来源。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号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
如有建议、投稿或商业合作,请加小编QQ:.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苹果/安卓/wp
百家姓王兄
百家姓王兄
积分 27890,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10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设置帖子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 签名中使用代码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 变色卡, 置顶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开心签到天数: 1 天连续签到: 1 天[LV.1]初来乍到
& &[原创论文]对IS-LM模型的分析
摘&&要:本文对IS-LM模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理解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也很有帮助。可以说IS-LM模型的形式并非只有一种,实际上应该有六种;所以当人们只用其中的一种探讨各种相关的问题时,必然会遇到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
关键词:IS-LM模型,利率,收入。
& & 一、引言
& & IS-LM模型是一个分析国民收入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图示方法,最早是由希克斯在1937年发表的《凯恩斯先生和“古典学派”:一种解释》一文中提出的,后又经过汉森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成为了完整的IS-LM模型,所以这也叫希克斯-汉森模型。当然,最先全面研究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正是凯恩斯,因此可以说有关国民收入决定的学说就是凯恩斯理论或主义的核心内容。但因为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一著作中对这方面的论述似乎很不完善,颇具争议,所以很多人就试图深入研究并重新表达出凯恩斯原有的结论。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除了希克斯提出的IS-LM模型的雏形之外就是汉森在1949年提出的简单的凯恩斯主义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这个模型经萨缪尔森的改进后就成了汉森-萨缪尔森模型,也叫汉森-萨缪尔森交叉图,或简称萨缪尔森交叉图。在此基础上经由新古典综合派的共同努力最终形成了完整的IS-LM模型,像是证实了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好像发展了凯恩斯的学说。所以学者们一般都认为IS-LM模型高度概括了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凯恩斯主义的标准解释,在宏观经济问题研究方面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这里面还存在着什么问题?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这些问题,以便我们重新认识IS-LM模型。
载入中......
百家姓王兄
本帖最后由 王志成2010 于
20:45 编辑
&&二、IS-LM模型
& & 下图(图1)就是一般形式的IS-LM模型,纵轴的单位是利率,横轴的单位是总收入或总产出。与需求曲线和供给需求曲线非常类似,IS-LM模型中的两条曲线实际上是由IS曲线和LM曲线绘在一起形成的。IS曲线上的任何一点表示的都是商品市场的均衡,即I(投资) = S(储蓄)。LM曲线上的任何一点表示的都是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货币需求) = M (货币供给)。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于E点,对应于E点的国民收入(Y0)与利率(i0)就是同时能使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的具体数据,除此之外其它的各点都不会满足这种要求。这样从图上不难看出,如果IS曲线和LM曲线都是已知的即确切的话,那么其交点E就不难求得。
20:45:36 上传
& & 在这一模型中,IS曲线的方向始终向下,其原因在于:人们认为,较高的利率会影响投资的积极性,这样会使收入减少,所以较高的利率理所当然地应该对应较低的收入;反之,较低的利率应该对应较高的收入。与之相对应的是,LM曲线上的方向始终向上,其原因是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得到的“必然” 结果:即当收入提高时所需的货币量会增加,这会迫使利率上升,因而从货币的角度来看似乎较高的利率理又该对应较高的收入;相反,较低的利率应该对应较低的收入。
& & 作为一种方法或模型,这就像运用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是要决定两种物品到底都应该买多少一样,那么根据IS-LM模型是否真的能够决定出收入与利率的关系呢?同样与无差异曲线的分析结果有些类似的是,结论是如此地简单明了,经济学家用此也从未决定出真实的、又是可信赖的收入与利率的对应关系并付之与实际,顶多只能在理论上进行定性分析而已。
对此我们还可以这么思考,凯恩斯对马歇尔式的图示分析方法并非不熟悉,应该说是非常熟悉,那么凯恩斯为什么就没想到这种结果呢?或者说,这确实是基于凯恩斯理论的必然推论吗?因为这些问题都与凯恩斯的理论有关,所以我们要先分析一下有关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百家姓王兄
三、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 &凯恩斯认为:
& & 收入 = 产量的价值 = 消费+投资
& & 储蓄 = 收入-消费
& & 因此,储蓄 = 投资[1]
& & 这意味着一个经济体只有当储蓄 = 投资时,它才处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状态中:其价格和就业都是均衡的,总收入也就可以确定下来。当然,就一个已经存在的经济体系来讲,这实际上是从定义到定义,并没有论证为什么非要如此均衡。之所以储蓄 = 投资,这是从两个定义收入 = 消费+投资和储蓄 = 收入-消费而来的,其结果只能如此。这就像凯恩斯说明的那样:“储蓄和投资系以如此的方式加以定义,以致它们在数量上必然相等,因为,对整个社会而言,它们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2]
& & 那么,这“必然相等”吗?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思考,把抽象的结果还原到具体的事实中去,这种相等究竟意味着什么必然的过程呢?
& & 很明显,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人们一定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生产,这就必然有了产值即收入;同时人们为了生存要消耗一大部分的产品,这就必然有了消费。余下的当然可以储蓄,所以其理论的最大储蓄额就是:储蓄 = 收入-消费。从统计的角度来讲,不考虑进出口问题,收入 = 产量的价值 = 消费+投资这一式子也成立。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这两个式子都是关系式而不是方程式,其中的变量并不都具有惟一的对应关系。例如,在储蓄 = 收入-消费这一关系式中,当储蓄增加时我们不能反推一定是收入增加了或是消费减少了;只能说当收入-消费增加时储蓄一般会增加,反之则必然减少。同样的道理,在收入 = 消费+投资这一关系式中,我们也不能由收入的情况反推消费和投资的情况。在很多情况下,当投资增加时收入并不一定就增加;如果投资是亏损的,那收入就有可能减少。实际上这三个变量都有各自的独立性,只是在事后的数量上即统计上有这种关系。也就是说,如果实际的消费+投资就是如此的话,那收入必然等于这一数值。换句话讲,收入是由具体的生产决定的,这与消费和投资有关但并非完全直接相关。例如,我们投资了某一数额,其收入就未必仅仅是这一数额,这还要视具体的生产结构和市场的变化而定。对此可以概括为,投资了一笔资金,所得很可能要增加或减少一定的数额,其原因正是由生产的结构和市场的变化决定的。再比如,消费增加了一些(动用的是库存或储备),可同期并没有增加生产或不能增加生产,当期的收入就有可能减少。
& & 由此可见,凯恩斯推出的I(投资)= S(储蓄)只是一个关系式而不是恒等式或方程式,两者并不能任意决定。因此可以说,增加储蓄未必一定增加投资,只是随着储蓄的增加能为增加投资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最大额);反之,储蓄减少了并不一定意味着投资也将减少;如果原因是消费在增加,那正可以刺激投资。具体情况到底任何,完全要看市场的变动情况。至于其中的相等关系,显然只有在事后的统计中才总是成立。这就像高鸿业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 的“译者导读”中总结的那样:“最终的定论是:二者时刻相等系指事后的或统计数字的相等,但这并意味着事前的或意愿的储蓄和投资的相等。事实上正是由于事前的或意愿的储蓄和投资的不等,所以才导致了事后的或统计数字的储蓄和投资相等于不同的国民收入的水平。”[3]
& & 因此可以说,笼统地谈论I(投资) = S(储蓄)很容易出错,在一般情况下两者确实并不一定相等。
百家姓王兄
本帖最后由 王志成2010 于
20:49 编辑
四、新的分析
& & 在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中,特别强调了有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问题:即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应该递减,并且边际消费倾向会低于其平均消费倾向。不过库兹涅茨用统计资料证明,1869年~1898年、1884年~1913年、1904年~1933年的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0.867、0.867、0.879,还发现长期内的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一样,两者都相当稳定。这就与凯恩斯认为的消费“原理”相矛盾,所以成了所谓的消费函数之谜。如果把储蓄看成是某种意义上的为了“损失”的准备,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平均消费倾向应该是越大越好:即所谓的边际消费倾向应该是递增而不是递减才对。因为家庭储蓄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能够支付得起像子女教育费用、个人医疗费用、退休养老费用等各种各样的“损失”,再加上一些其它的考虑节省下一部分收入而进行储蓄是必须的。如果收入高的话,相对来讲为此所需的储蓄占收入之比当然会小一些,这样有可能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适当提高。假设市场是稳定的,价格也是合理的,平均消费倾向也就没有变动的必要从而也就相对稳定。
& &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如果生产能力很高的话,这就意味着投入产出比比较大,即通常讲的生产技术含量非常高,此时对于维持一定的GDP来讲当然就不必再增加那么多的总储蓄(M2/GDP会降低),所谓的储蓄率应该是越小越好。正因为不必再增加那么多的储蓄,所以就能实现很大的平均消费倾向。试想一下,如果平均消费倾向不是87%而是67%,两者的GDP相同,前者的储蓄率会低一些,后者的储蓄率无疑会很高,但哪个国家或地区更富裕呢?单看收入是一样的,似乎后者的可用于投资的资金会多一些,仿佛后者的发展潜力要更大。假设两者的生产结构相同,那说明这很有可能,即后者未来的发展潜力确实将更大一些;但要是生产结构不同,这就说明后者的生产落后,投资效率低,为了得到一定的GDP每年必然要积累那么多。当然,经过一定的发展后,落后的生产能力会提高上去,这也就意味着不必再增加那么多的储蓄了,平均消费倾向自然要上升到比如87%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储蓄率低而平均消费倾向高是很正常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说明生活水平提高了。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在1980年之前平均约为8%,“但从1980年开始,储蓄率开始下降,直到90年代末,储蓄率很少为正。”[4]其实这并不奇怪,储蓄率为负并不意味着人们没有(特别是以前没有)储蓄,像是把收入都花光了。只要储蓄率不是连年为负其总的储蓄额一定还在增加,只不过增加幅度要小一些而已。发达国家的总储蓄的绝对值都相当大,人均GDP就更高,这说明投资能力并不一定随着某几年的储蓄率为负而必然减弱。
& & 如果不恰当地认为总的投资必须与某一年所增加的总储蓄相等就会得出表面上看似非常正确而实际并非如此的结论,即形成合成推理谬误。例如,要是投资不足就不会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而事实却可能是:以提高生产能力为主的投资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提高效率的投资反倒会增加失业人数。如果不考虑具体情况只在总量上计算投资的数额,那很可能因重复建设带来生产过剩并且也未必很好地解决失业问题。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或企业都是很聪明的,总会自觉不自觉生产一些不同的东西,由此也就基本上解决了生产与消费的对应问题。
& & 从储蓄的角度来讲,所谓的总储蓄不过是已经货币化了的记在账面上的资产,并不一定就代表着这一经济体的总资产。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假设总储蓄是46万亿元,这只是有账可查的或者说是经过了交易的资产或资本存量,显然这并不包括很多自然资源所值的货币数;这一货币数也没法估算,即便估算出来了也只不过是一时的数量。我们真的无法判断一片海域能值多少钱,但只要在此开采石油并为此投入了10亿元的话,那这一片海域起码有了10亿元的资产。因此可以说,通过投资到底能得到什么一定与具体的生产情况有关,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有关。这要受到总储蓄的限制但不一定直接相关,而与利率就更不相关。比如,一间已有的地下室或车库可以用来存放物品,但要是经改造后用来开发跟计算机有关的产品那就不得了;很多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IT企业就是如此诞生的,一间房间加技术就远不止原来那么区区几千美元。
& & 当然,从一般的收支核算的角度来讲收入确实与利率有一定的关系。不过我们会发现,当利率较高时,往往对应着价格上涨的时期,即便是减掉较高的利率利润也未必会降低;有时反而会更高,收入当然会相应地提高。当利率很低时,这说明经济有可能是处在不景气中,价格往往呈下降趋势,即便是有了低利率的优惠政策投资利润也会很低,收入自然会相应地较少。因此可以说,IS曲线真要是存在的话,除了像供给曲线那样有一条方向向下的(静态的)还应该有一条方向向上的(动态的),这样收入与利率的关系就是同方向变化的。如下图(图2)所示,其交点E0的意思为:高利率对应着高收入和货币膨胀。在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过程中,利率、收入和货币量就呈现出这种典型的变化特征。
20:49:51 上传
& & 如下图(图3)所示,其交点E0的意思为:低利率对应着低收入和货币紧缩。在一轮经济周期的下降过程中,利率、收入和货币量就呈现出这种典型的变化特征。
20:49:51 上传
& &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LM曲线,看看其真实情况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凯恩斯是这么具体分析由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对货币总量M的需求的:“用M1表示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持有的现款数量,M2表示满足投机动机所持有的现款数量。相应于这两种类别的现款,我们会有两种流动性偏好函数L1和L2。L1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而L2则主要取决于现行的利息率和预期状态之间的关系。这样:M = M1+M2 = L1(Y)+L2(r)。”[5]
& & 对于M与r和Y的关系凯恩斯是这么认为的:“M的改变可以被认为是能影响r的,而r的改变会部分地通过M2的改变和部分地通过Y的改变,从而通过M1的改变导致出新的均衡。处于新的均衡位置,新增加的现款(新增加的M)在M1和M2之间的分配将取决于投资对利息率的的降低所作出的反映,以及收入对投资的增加所作出的反映。由于Y部分地取决于r,所以M的一定量的改变必然会使r具有足够程度的变动,以便使M1和M2所作出的改变的总和等于M的上述定量的改变。”[6]
& & 具体说来,根据货币数量公式,因为Y = M?V,凯恩斯认为应该用M1定义货币流通速度V,这样自然就能得到:L1(Y) = Y/V = M1。[7]
& & 这样规定就等于肯定了既有的事实,一定的国民在总产值或者说收入(GDP)当然要对应地发行一定的货币,可这到底是由高利率引起的还是由低利率引起的,问题也就无处可查。这就像高鸿业在注脚中说明的那样:“这意味着,凯恩斯认为,L1的形状基本上不取决于r(利息率),而是取决于Y(国民收入),也就是说:L1 = L1(Y)。”[8]
& & 对于函数L2(r)与r的关系凯恩斯已经明确地表示这很不确定,还要看“群众的流动性偏好”程度:“因此,一定量数值的M2和一定量数值的r之间并没有固定的数量关系。”[9]只不过就像凯恩斯认为的那样:“虽然如此,还存在着两个理由认为:在既定的预期状态下,r的下降会导致M2的上升。”[10]当然,在静态当中或许如此。
& &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M也与利率没有什么太直接的关系,要说有关系的话那也不是调控者的本意反倒成了一种被裹挟的结果。人们之所以认为LM曲线的方向是向上的,是基于一种并非真实的或者说想象的静态的假设之上了,“反映出中央银行有既定的M”控制政策,同时还得承认利率受供求关系影响。这样当收入增加时,所需的货币也会增加,由于货币增加(余额)是有限的,利率会随着对货币的需求而增加,于是收入与利率变动就是同向的。或者套用公式M = L1(Y)+L2(r)可以这么说明:当利率增加时,L2(r)会减少,这样L1(Y)就会增加,于是收入就增加。
& & 但问题在于,当收入增加时为什么要控制货币的数量而不是根据实际需要相应地增加呢(需要多少就增加多少)?很明显,真要这样做在理论上根本就没必要调整什么利率。只不过现实情况往往是这样的:当对货币需求突然间变得很强劲时,这其实是因为价格上升引起的,如果不能有效地抑制价格上涨那任由货币增加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人们又认为要想控制货币数量似乎调控利率是一个很有效的手段,结果就形成了犹如想要拉住奔跑的马匹却不得不跟着“奔跑”的同步局面。可想而知,这不是什么正常的情况,即理论上本不该如此。我们用实际数据也很容易证明,当处在通货膨胀、特别是严重的通货膨胀过程中,利率与货币数量同向增加但实际收入未必一定会增加。这样LM曲线要是存在的话除了有一条方向向的上(静态的)还应该有一条方向向下的(动态的),这同样会使收入与利率的关系又变得很复杂。如下图(图4)所示,其交点E0的意思为:高利率对应着低收入和货币开始紧缩。在一轮经济周期的由上升到下降的拐点处,利率、收入和货币量就呈现出这种典型的变化特征。
20:49:51 上传
& & 如下图(图5)所示,其交点E0的意思为:低利率对应着高收入和货币开始膨胀。在一轮经济周期的由下降到复苏的拐点处,利率、收入和货币量就呈现出这种典型的变化特征。
20:49:51 上传
& & 如果把IS曲线用方向向上的(动态的)表示,同时把LM曲线用方向向下的(静态的)表示,也可以得到有交点的结果(如下图6)。但这已与原来的根据完全相反了,可结果的“均衡”意思似乎没什么变化。
20:49:51 上传
百家姓王兄
本帖最后由 王志成2010 于
20:44 编辑
& &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用IS-LM模型的分析方法不可能得到确定的收入与利率的关系;因为它们原本都是被决定的对象,彼此到底呈现出什么关系还要看其决定性的因素将怎样变化。
& &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人们为什么需要货币,正是为了投资具体的生产。没有货币也不影响投资,只要用签了字的纸条代替物品就可以。当然,这种纸条在其功能上也就等于货币。因此只要投资本身具有必要性,那就非投资不可;货币不是问题,没有货币确实可以临时创造出任意形式的“货币”。此时除非把投资的必要性降下来,人们对投资的热情就绝不会减退。所以当需要额外增加投资即需要增加货币时,中央银行就会以它固有的能力责无旁贷地帮助投资者把货币印好并发行出来。作为一般银行来讲,当有人需要贷款时,只要抵押品可信,银行就不会寻找什么别的理由而不愿意把资金贷给对方。
& & 如果银行的资金贷得已经不够了,这很好办,中央银行正是在此时可以用贴现的方式发挥其功用——只要一般银行愿意向中央银行申请贷款且又符合某些规定。货币是怎么发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以这种方式发出来的:即一般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贷款额就是所增发的货币量。此外,政府发行的债券也是或多或少地在间接地增发着货币。当然,作为中央银行来讲,都会制定出一些规定以在必要的时候能够阻止一般银行的有可能是不顾风险的“申请”。问题在于,还没等触及到这种像是上限的规定之前,仅仅在中央银行经常动用的像公开市场业务,提高利率、提高准备金的操作之内,增发的货币有可能早就超出了预期。因为一般的银行没有控制货币数量的责任,其经营目的同样是为了利润;只要有人愿意贷款,在规定范围之内,银行就会为客户提供满意的贷款服务。利率与贷款数额没什么直接关系,只与贷款时间有关。也就是说,不是利率高到不行了人们才会停止贷款,而是不需要再投资了即已无利可图了也就无须去银行申请什么贷款,货币会随着贷款的过度增加而自动增加,直到不需要再增加为止。只要是市场经济,货币就必须满足也一定能够满足需要;可惜的是,这也包括由投机形成的价格上涨部分的泡沫“需要”在内。如果中央银行真想控制住货币的数量,通常的那些工具是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的,除非把“窗口”连同大门一关了事;或者像中国政府做的那样,对银行的贷款规模进行总量管理(但常常会轻易突破)。
& & 由此可知,投资的变动与利率并不直接相关,收入也与利率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所谓的IS曲线和LM曲线本身并没有什么内在的决定关系,自然其交点处的所谓均衡也就没有太多的意义。另外还在于,这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想要用IS-LM模型决定出国民收入Y与利率r的定量关系根本就不可能。即便是进行定性描述的话,那也需要把上述的情况都分析到。
& & 如果非要用图示把国民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表示出来的话,可以用下图(图7)的方式表达一下。这实际上应是同一条曲线,而且是一条水平的直线。对于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确实应该有一个稳定的利率i 0,其它都是不均衡的,对应着这一利率收入Y0是可以自由变动的。只是当收入增加时,或者说一个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增加了,为了适应相同的价格波动所需的利率就相对会降低一些。
20:44:32 上传
--------------------------------------------------------------------------------
[1]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0页。
[2] 同上,第82页。
[3] 同上,“译者导读”第16页。
[4] 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7版,萧琛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第374页。
[5]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05页。
[6] 同上,第206~207页。
[7] 同上,第207页。
[8] 同上,第207页;译者注。
[9] 同上,第207页。
[10] 同上,第207页。
I am new in learning economic,
It is strong.
不过经济增长会带动边际储蓄倾向降低?
原创,顶起。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凡事包容 ,凡事相信 ,凡事盼望, 凡事忍耐 。
我认为,王志成2010版主分析的有道理,对《通论》的理解也是正确的。
所谓IS-LM分析,就是希克斯和萨缪尔森等人对凯恩斯经济学的庸俗化。
他们认为,只要用数学分析,就是发展了凯恩斯的经济学,
岂不知他们是在祸害凯恩斯的经济学。
客观性是科学存在的前提
太强大了!
三级伯乐勋章
三级伯乐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特级信用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费投资理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