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note 与 PowerPoint 相比,优dota2优势路劣势路在哪

来自子话题:
太多了 你准备了多少钱?这样吧,我给你我的 Launchpad ,,,,这些只是我所有 OS X 软件的 1/3 不到,记得买啊,买不完以后不要再问了,,,&br&&br&1,Productivity &img src=&/bc27aa4d678cc02ce7d4_b.jpg& data-rawwidth=&3840& data-rawheight=&2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840& data-original=&/bc27aa4d678cc02ce7d4_r.jpg&& 2,Development&br&&img src=&/276a1f9c94a5c33df21b15df0721cfe2_b.jpg& data-rawwidth=&3840& data-rawheight=&2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840& data-original=&/276a1f9c94a5c33df21b15df0721cfe2_r.jpg&&&br&3,Design &img src=&/b9a998bbc658b85300e1_b.jpg& data-rawwidth=&3840& data-rawheight=&2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840& data-original=&/b9a998bbc658b85300e1_r.jpg&&&br&4,Social&br&&img src=&/8059beacb121786fad1aa8dedec0999d_b.jpg& data-rawwidth=&3840& data-rawheight=&2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840& data-original=&/8059beacb121786fad1aa8dedec0999d_r.jpg&&&br&5,System Utilities&br&&img src=&/898a476df8a969b562db3bae_b.jpg& data-rawwidth=&3840& data-rawheight=&2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840& data-original=&/898a476df8a969b562db3bae_r.jpg&&&br&6,Network Utilities&br&&br&&img src=&/b2bd606ccd440bb5aae85c_b.jpg& data-rawwidth=&3840& data-rawheight=&2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840& data-original=&/b2bd606ccd440bb5aae85c_r.jpg&&&br&7,&a hre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products&br&&br&&img src=&/da88cab4db343c8_b.jpg& data-rawwidth=&3840& data-rawheight=&2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840& data-original=&/da88cab4db343c8_r.jpg&&&br&8,UI Control and Multimedia&br&&img src=&/c49dc7ceb3d09bef9cb04_b.jpg& data-rawwidth=&3840& data-rawheight=&2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840& data-original=&/c49dc7ceb3d09bef9cb04_r.jpg&&
太多了 你准备了多少钱?这样吧,我给你我的 Launchpad ,,,,这些只是我所有 OS X 软件的 1/3 不到,记得买啊,买不完以后不要再问了,,,1,Productivity 2,Development3,Design 4,Social5,System Utilities6,Network Utilities7,…
来自子话题:
我进终端输入defaults write com.apple.appstore ShowDebugMenu -bool true就好了,网上看的
我进终端输入defaults write com.apple.appstore ShowDebugMenu -bool true就好了,网上看的
Air被我拿来当充电宝
Air被我拿来当充电宝
OS X 系统采用了 Unified Buffer Cache,空闲内存会被用来加速文件访问,也就是你看到的蓝色非活跃部分。正常情况下,如果有程序需要更多内存时,系统会从非活跃的部分释放空间出来。所以实际上蓝色部分是可以用的。&br&&br&内存是宝贵的系统资源,闲置【绿色部分】是浪费。让系统去管理就好了,不用操心。如果你实在想干涉系统的正常运作,可以打开终端输入 purge 命令然后回车,蓝色部分会显著降低,但代价是你之后首次启动程序、打开文件的延迟会显著上升。之后系统又会根据你的访问频次把这些文件缓冲在内存里面,然后蓝色部分又会增加。&br&&br&OS X 的早期版本的 UBC 管理策略不是很好,在个别情况下会造成 thrashing 从而严重影响系统响应速度。遇到这种情况,最简单彻底的解决方法是重新登录系统或者重启。感觉从 10.6 开始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极大的解决,几乎再也没遇到过由于 UBC 导致的无响应了。&br&&br&---- 以下内容仅对 OS X 应用开发者有意义,用户请忽略 ----&br&&br&如果你的程序需要访问大量文件但只需要一次性顺序访问不需要重复随机访问,比如复制文件这种应用,可以考虑用 fcntl 系统调用关闭文件缓冲,减少不必要的 thrashing&br&&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c&&&span class=&n&&fcntl&/span&&span class=&p&&(&/span&&span class=&n&&fd&/span&&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n&&F_GLOBAL_NOCACHE&/span&&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mi&&1&/span&&span class=&p&&);&/span&
&/code&&/pre&&/div&
OS X 系统采用了 Unified Buffer Cache,空闲内存会被用来加速文件访问,也就是你看到的蓝色非活跃部分。正常情况下,如果有程序需要更多内存时,系统会从非活跃的部分释放空间出来。所以实际上蓝色部分是可以用的。内存是宝贵的系统资源,闲置【绿色部分】…
既然你不需要,不如就尽快二手卖掉。尽量降低你当初非理性购物的损失。并且,引以为戒。&br&你现在的问题在于不知道一台闲置笔记本电脑该怎么用,这和 Mac 与否没什么关系。
既然你不需要,不如就尽快二手卖掉。尽量降低你当初非理性购物的损失。并且,引以为戒。你现在的问题在于不知道一台闲置笔记本电脑该怎么用,这和 Mac 与否没什么关系。
这种问题上粉苹果的才是高端黑。&br&&br&
首先说说操作逻辑问题,不管是剪切还是复制哪个更接近所谓更好的逻辑,我们都不能否认:Windows是我们现有时空中唯一曾经占据过绝大部分市场的操作系统,我们在操作文件的时候已经被Windows的逻辑先入为主了。如果看一下各种Linux发行版就会发现,Linux的各种文件管理器基本都是带剪切功能的。&br&&br&
当我们接受一种逻辑以后,我们会形成习惯,对于移动/复制文件这种&b&用户体验无法获得大幅度提高的操作,越接近我们的既有习惯,效率就会越高,用户体验也越好。&/b&更不要说这两种逻辑其实差别真的不大,Linux用户基本都接受了Windows的逻辑。绝大部分用户不会理会剪切是先复制再拷贝还是操作文件的时候只控制了一个引用,Mac上用这一套逻辑完全是反人类的——&b&学习使用Mac上的逻辑不会让你的操作效率提高,反而会降低你跨系统使用时候的工作效率。&/b&&br&&br&
所以总结来说,Mac这里的用户体验就是渣,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是乔帮主深谋远虑,为了让同行的程序员还有机会挣钱,不然你们以为TotalFinder的开发者都是喝西北风填肚子的吗?傻子才会花18美金降低自己的用户体验。&br&——————————————————————————————————————&br&看了一下其他的答案,添加一点内容。&br&1.不是所有人都明白文字操作和文件操作的区别,对绝大部分使用者来说,不需要区分这中间的区别。除Mac以外的所有系统都把这两种东西抽象成一套逻辑,简化了操作。当你们教爷爷奶奶用电脑的时候说的都是:剪切粘贴原来的东西就没有了,复制粘贴原来的东西还有。但是用mac的时候就会说:啊呀你要先区分你操作的是什么,文字和文件是不一样的啊……&br&2.无论操作文件还是文字,中间改变想法的几率很小。为了一百次操作都不一定发生一次的中途变卦,我要多按一个Opt键来区分剪切粘贴,真是好设计啊!多按一个键简直就是装X福音阿,你们每次只用两键组合的设计太反人类了,类似的操作有的按俩健有的按仨键才是好设计!你们确定不是高级黑吗!
这种问题上粉苹果的才是高端黑。 首先说说操作逻辑问题,不管是剪切还是复制哪个更接近所谓更好的逻辑,我们都不能否认:Windows是我们现有时空中唯一曾经占据过绝大部分市场的操作系统,我们在操作文件的时候已经被Windows的逻辑先入为主了。如果看一下各…
来自子话题:
Preview&br&.
如果你知道 Android 是 Linux,如果你知道 ChromeOS 也是 Linux,如果你知道 Ubuntu 也是 Linux,如果你知道 Meego 也是 Linux,如果你知道 FirefoxOS 也是 Linux。如果你知道 MIUI/Flyme/锤子 都是 Linux。这个答案其实很简单的。&br&&br&您知道以上所有这些系统的开发者都需要招募熟悉 Linux 的开发人员吗?&br&&br&Linux 是一个内核,是一张菜谱,而如今,各种不同的产商和势力在其之上构建了不同的上层系统,并命名了不同的名字,但无论它们有多少个名字,它们都是 Linux 的不同的发行版而已。&br&&br&OSX 的市场份额这些年一直处于「持平」状态,当然你可以引用一些被选择性修饰的数据来证明它的所谓「节节攀升」,不过桌面操作系统的萎缩是不可扭转的现实,Windows 可以靠巨大的存量终端以及存量应用程序的优势抵挡这个萎缩的趋势,而 OSX 不能,它的份额其实将被自己的 iOS 挤占,除非将 OSX 与 iOS 计算为同一个操作系统,那么我认为它们的份额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br&&br&如果一定要有某个系统能取代 Windows 占据主流,我认为会是 Linux。如果具体说是哪个发行版,我猜测最有可能是 Android。&br&&br&不过,我个人认为以上的事情不会发生。因为巨大的存量应用以及存量终端将会导致 Windows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没法改变这个事实。
如果你知道 Android 是 Linux,如果你知道 ChromeOS 也是 Linux,如果你知道 Ubuntu 也是 Linux,如果你知道 Meego 也是 Linux,如果你知道 FirefoxOS 也是 Linux。如果你知道 MIUI/Flyme/锤子 都是 Linux。这个答案其实很简单的。您知道以上所有这些系统的…
作为经常要做 Keynote 的人,我说说当年自己学习 keynote 的一些心得&br&&br&1、关于技术&br&&br&不管是 09 版还是 13 版,keynote 的界面都算是比较直观的,但是所有的软件一样,keynote
也会有很多的按钮和隐藏功能。&br&&br&所以,首先,在你打开 keynote 之后,你应该想办法把所有能看见的菜单、能按的图标都点开一遍,并且看看它里面的功能。如果你不知道从何开始的话,那么请看下图:&img src=&/969f39d2f8b6b302086eae_b.jpg& data-rawwidth=&2370& data-rawheight=&2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70& data-original=&/969f39d2f8b6b302086eae_r.jpg&&&br&&br&只需要按一下“?” 就会出现提示,这是一个对软件的基本认知了。&br&&br&再熟悉了基本的功能在什么地方的时候(keynote 的界面其实比较简单),建议你看看乔老爷的 keynote 和演讲,试着打几个字,尝试一些动画效果,可以任性的进行添加,初学者都是很喜欢动画效果很多的方式的。&br&&br&之后,建议你好好研究一下这个界面下的内容&img src=&/f14ab3f43f64bbad705f90a23f7ad260_b.jpg& data-rawwidth=&1452& data-rawheight=&10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52& data-original=&/f14ab3f43f64bbad705f90a23f7ad260_r.jpg&&&br&&br&构建出现和消失的动画其实就那么多的选项,但是“动作”和右下方的“构建顺序”是能够做出很多组合动画的,不管是苹果还是魅族或者是老罗的 keynote ,其实都是有很多这样的方式完成的。&br&&br&比如:&img src=&/df5ab38f4db_b.jpg& data-rawwidth=&2346& data-rawheight=&13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46& data-original=&/df5ab38f4db_r.jpg&&&br&这个动画比较简单,但是他也是由时间和动效的组合来完成的,其实 keynote 里面的动画制作起来最多是麻烦,不是难,所以,从技术层面说,掌握 keynote 应该是不难的。&br&&br&2、关于内容&br&&br&我参与了魅族下半年四场发布会的所有 keynote 的策划,给我最大的感受是:&br&&br&&b&内容质量决定 keynote 水准(仅从内容角度)&/b&&br&&br&每次做 keynote,我一定会列一个大纲,把我要讲的东西列出来。顺序是什么,至于具体的案例,请参考我之前的回答:&br&&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评价 MX4 发布会的 Keynote 幻灯片设计及演讲水平? - Arnold Pei 的回答&/a&&br&&br&在每一页的 keynote 中,只需要放关键信息中的关键词,这一点可能是和 PPT 不太一样的地方,所以,keynote 的绝大多数能看到的内容仅仅是几个字或者几个图标,比如:&br&&br&&img src=&/b510c1d80f251d39ffc66_b.jpg& data-rawwidth=&1852& data-rawheight=&10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52& data-original=&/b510c1d80f251d39ffc66_r.jpg&&&br&或者这样:&br&&br&&img src=&/5a8ebb32f2c88b1333ad_b.jpg& data-rawwidth=&1836& data-rawheight=&9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36& data-original=&/5a8ebb32f2c88b1333ad_r.jpg&&&br&&b&所以 keynote 是用来展示,而不是用来给别人读的&/b&&br&&br&&br&因此,想要学好 keynote 一定要有非常清晰的演讲思维。&br&&br&3、关于动画&br&&br&我一直认为,keynote 中的动画是用来配合情绪表达的,而不是让你的幻灯片看起来很炫酷,所以,动画效果的使用一定要慎重,当然这是初学者都会走的一段路,不用着急。&br&&br&特别说一下“神奇移动”的转场特效,需要花大力气研究一下,而且一定要配合着呈现方式和演讲内容,我曾见过 Apple 的一个员工,用“神奇移动”和自动转场做了一个动画片,使用的方式参看乔布斯的演讲,另外 &a data-hash=&a56f0313dbaafa88a9c464& href=&/people/a56f0313dbaafa88a9c464&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a56f0313dbaafa88a9c464&&@许岑&/a& 老师也是高手。&br&&br&4、关于排版和审美&br&&br&我是个没有什么审美的人,所以这部分应该由 &a data-hash=&dc67a478aee& href=&/people/dc67a478ae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dc67a478aee&&@陈希 Chris&/a& 老师来好好说道说道。&br&&br&个人建议研究一下 PS 和 AE,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br&&br&&b&总而言之,想学好 keynote ,要学好设计、内容策划和 keynote 的基本技术,祝你成功:)&/b&&br&&br&利益相关:魅族员工,四场发布会的 keynote 制作人之一
作为经常要做 Keynote 的人,我说说当年自己学习 keynote 的一些心得1、关于技术不管是 09 版还是 13 版,keynote 的界面都算是比较直观的,但是所有的软件一样,keynote 也会有很多的按钮和隐藏功能。所以,首先,在你打开 keynote 之后,你应该想办法把所…
来自子话题:
觉得各位大大们说的并不深入,深夜怒答。请原谅我熬夜回答的思绪混乱,有问题我回头睡饱了再修改。&u&&b&睡醒后已稍作修改&/b&&/u&(因题主的举例均为笔记本电脑,以下讨论内容主要为笔记本,范围:中国,我个人倾向于使用于Mac。)&br&首先回答问题,二者之中我会选择&b&Win8高配,原因MBP 13定位模糊,又没独显,又重,后面详述&/b&。&br&&u&假如我真要买电脑&/u&,我则会用8000元买一台&b&MacBookAir 13寸低配&/b&。&br&&br&我按照我的思想过程来说选择的原因吧。&br&首先,我会&u&按优先顺序&/u&列出我需要的电脑的&b&特性&/b&,当我是大一学生的时候,高配置是我对电脑的唯一要求,其他的功能对于能流畅运行大型游戏的电脑基本都是小菜一碟。大三的时候由于考虑到工作之后不可能安安稳稳坐在一个地方抱着电脑玩了,可能会不限时段、不限场地的使用电脑,所以&b&便携性&/b&和&b&续航能力&/b&是我最先要考虑(估计很多移动办公人士的需求和我差不多,这也是各种超级本出现的原因之一,为了迎合消费者口味)。网银方面因为平安银行木有网盾之类的东西,所以不用考虑网银兼不兼容的问题。&br&&br&然后,我就要知道各种品牌、各种型号笔记本的特性,从中挑选最适合我的。先简单说下Win和Mac系统的特性。&br&&u&Win系统&/u&:日常使用中想干啥干啥,没啥不能干的。&b&Win8配上触摸屏的话可媲美Mac引以为傲的Multi-Touch技术&/b&,木有触摸屏的Win8只能说是Win7的美化、优化版本(没怎么用过Win8,所以我打算及其简略的跳过,如有说错请轻喷)。毫不夸张的说在中国用过电脑的人就用过Win系统,冷暖自知,我就不班门弄斧了。&br&&u&Mac系统&/u&:一个网银就让它失去了一些使用者,虽然用虚拟机或BootCamp装个Win系统也能将就用网银,但毕竟还是麻烦。它的好处就是好看、运行流畅、几乎不会中毒、优化中文显示等等。软件方面,木有Win那么丰富,就像Mkv转其他格式的小工具我就没找到,各种论坛要我下载Final Cut。不过只要是Mac有的软件,各种破解版在论坛上伸手即有。囧,用习惯了Mac还真说不出来多少优点。各位就借鉴一下其他大大的回答吧,我可耻的换话题了。&br&&br&接着说MAC,因为该系列里面的电脑少(各款中的高配和低配型号对该款特性影响不大)。&br&&u&MacBook Pro 15寸&/u&:个人认为它有非常强大的处理能力,屏幕经过专业出场调校色彩还原度高,尤其雾面屏大幅度降低反光的可能性,而且续航能力方面表现出色,便携性尚可(我一直觉得它好重),价钱是最大的硬伤。我觉得它非常适合不能在固定场所办公和处理影像的人以媒体工作站的形式使用,举例:设计行业,影视行业,新闻行业等工作者。&br&&u&MacBook Pro 15寸 Retina&/u&:同上面那款相比,除了换了高清屏,还取消了光驱,并使用SSD,从而提高了它的运行速度和便携性,并迎合“云”概念的的发展。所以我觉得这款适合流动性更强的工作者和追求超高分辨率的人,如果嫌普通款重的人,也适合选择这个。不过价钱依然是硬伤,在Mac系统下面部分软件有针对超高清分辨率优化过,在Win下,就别想使用超高清分辨率了,累瞎眼睛不偿命。虽然配置很强大,但是不推荐以玩游戏为主的人选择(因为Mac系统下游戏不多,装Win系统散热量非常大)。&br&&u&MacBook Pro 13寸&/u&:除了没有独立显卡外配置和15寸相似,降低了对视频的处理能力,依赖于强大的屏幕它,处理图像的能力还是可以的。&b&随着Air性能的提高,这款Mac的定位越来越模糊&/b&,处理性能没有15寸好,运行速度木有Air快,而且价位和Air 13寸低配相当,非常不推荐(苹果店里的Genius就是跟我这么说的)。&br&&u&MacBook Pro 13寸 Retina&/u&:缺少独显所带来的影响和13寸非Retina相似,当时变轻变薄的它已经&b&和Air划清界限了,两者拥有相似的处理速度,但霸气的屏幕让Air望尘莫及&/b&。适合处理影像较少的人、追求超高分辨率和日常办公人士使用。&br&&u&MacBook Air 13寸(我现在用的)&/u&:超轻超薄,续航能力出色,非常适合各种办公人士使用。由于采用低电压处理器、集成显卡,对影像处理能力不是那么的强,玩稍微大型一点的游戏会卡,但是修改文档、浏览网页等日常使用还是非常的流畅、快速的。&b&休闲娱乐、居家旅行、商业办公&/b&等都可以驾驭。&br&&u&MacBook Air 11寸&/u&:功能上同13寸相似,觉得这款定位上更适合女性和流动性强的职业人士选择,回家可外接显示器使用。比上网本更快速,更美观,不足之处是字小。&br&&br&&u&另:所有MacBook型号的外接显示器功能都差不多,最大分辨率都是,显示流畅性视显卡性能。MacBook Pro with Retina可以外接三个显示器哟~&/u&&br&&br&简要说完MacBook系列的特性之后我来说说Win的,我把Win的电脑简要分成三类来说,高性能,中规中矩和超级本。(这部分的高性能和超级本可以与MBPRetina和MBA交叉对比,有很多相似之处)&br&&u&高性能&/u&:代表产品必然是外星人、镭波、MSI等,题主所说的华硕N56也在此范围内。个人认为买这类电脑基本等同于抱着台式到处换地方打游戏,这一类电脑的使用者除了是游戏玩家之外也有从事设计行业或摄影行业。这一类产品性能上比MacBook Pro 15寸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便携性和续航能力是硬伤,价钱一样是硬伤。推荐平时多数时间玩游戏的人而不想买台式的人购买此系列。&br&&u&中规中矩&/u&:这基本涵盖了笔记本市场上面绝大多数产品,代表产品各种集成显卡或低配显卡的一般笔记本电脑(不包括超级本),适合学生、办公人士等任何对配置需求不高的人群,应用面非常广阔。随着技术的进步,部分产品续航能力或处理能力比较出色,例如华硕X301上网时间可以达到6小时,这一类产品一直是最多人使用的,推荐对配置没有过多要求的人使用。&br&&u&超级本&/u&:特性和Air非常相似,轻薄,运行速度快速及续航能力强等优点,但是我觉得唯一不足之处是它没有Mac系统,相反Mac倒是可以装Win。这一类适合喜欢便携电脑的各种办公人士、学生等使用,尤其是适合那些想买MBA却因为系统等原因买不了的人使用。&br&&br&最后就很简单了,根据自身需求和电脑特性,选一个在可承受价位内最适合自己的电脑,例如题主提供的例子:华硕N56和MacBook Pro 13寸。很明显,&b&因为MBP 13寸定位比较模糊,木有独立显卡,价格昂贵,对我这个不玩摄影、摄像、设计的宅男来说功能中庸,还不如选择N56&/b&,至少还有些突出的功能,例如打打游戏什么的。&br&&br&我这个倒霉孩子在大二暑假被偷了一部华硕电脑,因为在学校用笔记本比较方便,所以经历了一个月的思想斗争之后选择了MacBook Air 13寸低配,以上基本上就是当时我做的功课,希望对题主和大家有帮助。困死了,睡觉去了。
觉得各位大大们说的并不深入,深夜怒答。请原谅我熬夜回答的思绪混乱,有问题我回头睡饱了再修改。睡醒后已稍作修改(因题主的举例均为笔记本电脑,以下讨论内容主要为笔记本,范围:中国,我个人倾向于使用于Mac。)首先回答问题,二者之中我会选择Win8高…
很多方面的原因,一条条来说,&br&&br&1,OS X 是一套基于鼠标指针操作(Pointer-based)的桌面操作系统,虽然进化到目前 10.9 但是依然不适合基于触摸(Touch-based)操作。从系统 UI / UX 来讲,要是使用触控操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就体验过装了触摸屏的 iMac,几乎就是一场噩梦。你可以自行体验下装了 WM 的 多普达 以及 Windows 8 在非 Metro 下的触摸体验。&br&&br&2,最初 iPad 的定位就是内容消费,而非内容创作。而且定位面向那些主要上网来获取信息的用户。所以 iOS 就是最好的选择。而且有 iPhone 两年多的打底,极易为市场接受。而且有庞大的开发者社区和 iTunes Store 支持。不选择 iOS 说不过去。&br&&br&3, 10年时的 ARM 平台性能无法支撑 OS X,无论从处理器,到内存,都远远不够,硬上 OS X 会极大破坏用户体验。而且,要做出适合触控操作的 OS X,Apple 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无力把它搞出来。并且,OS X 的能耗也是大问题,就算是即将上市的 10.9 能耗也不是一个平板电脑能够抗的住的。而且这还牵扯到使用 Cocoa 编写的大量 OS X App,要使得这些 App 符合能耗要求,不仅 Apple 要把 Cooca 重新翻一遍,所有开发者也要对他们的 App 重新翻一遍,Apple 还不能冒这个险。&br&&br&从技术上说,OS X 和 iOS 之间壁垒并不大,OS X 可以完美的跑 iOS App,反之也不需特别大的难度,而且从 10.7 开始,这两个系统有逐渐统一的趋向,虽然缓慢,但是有。未来的某一天,不排除 Apple 终于研究明白触控和传统基于鼠标指针的操作如何融合、平衡,那个时候也就离两个系统合二为一不远了。
很多方面的原因,一条条来说,1,OS X 是一套基于鼠标指针操作(Pointer-based)的桌面操作系统,虽然进化到目前 10.9 但是依然不适合基于触摸(Touch-based)操作。从系统 UI / UX 来讲,要是使用触控操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就体验过装了触摸屏的 iMac,几…
来自子话题:
应该是系统问题 重启成本还是很高的 可以试着重载声音驱动&br&sudo kextunload /System/Library/Extensions/AppleHDA.kext&br&sudo kextload /System/Library/Extensions/AppleHDA.kext
应该是系统问题 重启成本还是很高的 可以试着重载声音驱动sudo kextunload /System/Library/Extensions/AppleHDA.kextsudo kextload /System/Library/Extensions/AppleHDA.kext
一图胜千言呐 -。-&br&&img src=&/c0aac5dd3daeb41f5eea59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8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c0aac5dd3daeb41f5eea59_r.jpg&&
一图胜千言呐 -。-
来自子话题:
对于 iWork 和 Microsoft Office 的对比总是有很多,而其中 Keynote 和 PowerPoint 也是经常被代表的。要说两者的优劣势其实是间接反映这 Mac OS 和 Windows 的普及率和影响力而已。(以下观点仅基于个人体验,比对仅以同时期的 Keynote 09 和 PowerPoint 2010 或 PowerPoint for Mac 2011 作参考)&br&&br&对此我从五个方面来表明我的立场:模板、功能、操作、传播和兼容。&br&&br&&img src=&/d0a28429e88dbf5bb8f9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d0a28429e88dbf5bb8f9_r.jpg&&&br&一、模板&br&虽然不太喜欢拿模板说事,狠心地说模板是一个毒瘤,使用模板反而限制了思维的发挥。所以这里考虑的模板是指随附的省缺模板。我们看到 Keynote 09 的模板选择器是这样的:&br&&br&&img src=&/7bde4fe862ba7e5f968d2ec_b.jpg& data-rawwidth=&1081& data-rawheight=&7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1& data-original=&/7bde4fe862ba7e5f968d2ec_r.jpg&&&br&而 PowerPoint for Mac 2011 的模板选择器是这样的:&br&&br&&img src=&/7f58760bafbe_b.jpg& data-rawwidth=&1276& data-rawheight=&7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76& data-original=&/7f58760bafbe_r.jpg&&&br&骤眼一看感觉好像 PowerPoint 的模板比 Keynote 的要多且看起来也足够缤纷。但要知道这是 for Mac 版本的(不理解为什么微软 for Mac 版本的模板要比自家平台的好看...)。再来看看同时期的 PowerPoint 2010 的模板是这样的:&br&&br&&img src=&/02d9f21e4ad8da871c57118_b.jpg& data-rawwidth=&547& data-rawheight=&2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7& data-original=&/02d9f21e4ad8da871c57118_r.jpg&&引自:&a href=&.cn&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cn&/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然后对于这种感性的东西...(就没然后了)&br&&br&二、功能&br&&br&虽然本人并不赞同 Keynote 是靠 “炫” 来吸引眼球,但的确,在过场和动画这方面 Keynote 的确相较于同时期的 PowerPoint 过渡得更流畅。同时 Keynote 拥有不少很 “炫” 的动画如 “火焰” 、 “轰然坠落” 、 “弹出” 、 “漂移” 等,以及像 “神奇移动” 这类非常实用的过场效果。要说 PowerPoint 不能间接实现这些动画吗?肯定能!但总感觉有那么一丝卡壳。当然 PowerPoint 也有一些实用的进入效果是 Keynote 所没有的(简直不可理喻 —.—!)如 “轮子” (个人觉得写作 “顺/逆时针擦除” 意思更明确)。&br&&br&&img src=&/ccefa655d9fea0b64b3adaed2d5bfc32_b.jpg& data-rawwidth=&879& data-rawheight=&1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79& data-original=&/ccefa655d9fea0b64b3adaed2d5bfc32_r.jpg&&要参考 “神奇移动” 的神奇效果可点击:&a href=&.cn/iwork/keynote/#animat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pple - iWork&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另外,得益于像 “即时 Alpha ” 和 “遮罩” 这类功能, Keynote 也比同时期的 PowerPoint 强大,当然升级版的 PowerPoint 也开始提供类似功能了。&br&&br&但是, PowerPoint 的 SmartArt 功能也是无比受欢迎的,因为它大大简化了关系图的制作,如同 “艺术字” 一样, PowerPoint 提供了大量现成的方案让用户选择,加快了用户制作幻灯片的速度,同时却 “固化” 了用户思维。当然 SmartArt 的关系逻辑其实就是用几个形状加连接线就可以实现了,在 Keynote 中虽然不提供现成方案但也是可以完成,只是像动画一样就是不省心。&br&&br&简而言之, Keynote 和 PowerPoint 都拥有各自很特色的功能,但这些功能并非不能被模仿,但是模仿的成本就是效果通常会打折。&br&&br&三、操作&br&&br&在操作上,我更偏向于 Keynote 的方式。举个简单的例子,在 Keynote 下,单击一个文本框是选中,单击并同时拖曳以移动这个文本框的操作是可能的;而在 PowerPoint 下,单击一个文本框是编辑,如要移动这个文本框,必须把指针移至文本框边框以出现移动标志。相较于 Keynote 双击才进行编辑的方式,我觉得 PowerPoint 这个小不同大大提高了操作难度和降低了效率,因为(于我而言)只做幻灯片更多是移动构件而非多次编辑文本(或者习惯用模板的 PPTer 有不同使用习惯 :-/ )。&br&&br&&img src=&/dfd319bc008a22e069ae_b.jpg& data-rawwidth=&230& data-rawheight=&34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0&&&br&在 Keynote 下,用户可以使用 “检查器” 和工具栏来进行几乎所有操作,而在 PowerPoint 下虽然有 Ribbon 面板,但对于常用高级操作如调节阴影大小位移透明度等必须调出新的面板,这也是一个降低效率的表现。而且有一点值得强调的是, Keynote 沿用 Photoshop 中 “不透明度” 的概念,而在 PowerPoint 下则变成 “透明度” 了。这么理解可能可以说得通, PowerPoint 用户和 Photoshop 用户没有交集。但是 “透明度” 真的就比 “不透明度” 更好理解和接受吗?&br&&br&另外, Keynote 无比丰富的智能参考线也使幻灯片创作变得容易。&br&&br&&img src=&/5dcfefb662f994dee52c5d_b.jpg& data-rawwidth=&454& data-rawheight=&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4& data-original=&/5dcfefb662f994dee52c5d_r.jpg&&&br&&br&四、传播&br&&br&而在传播上,得益于 Windows 的普及率以及 Microsoft Office 的装机率, PowerPoint 文件更容易在渠道内传播。&br&&br&然而 Keynote 也并非不下苦功,其支持导出为 .ppt 格式文档,以及以 .mov 文件形式通过 QuickTime 在 Windows 下播放也成为可能。当然效果可能不及源文件来得好。&br&&br&五、兼容&br&&br&兼容一直是 Mac 应用的软肋,特别是 像 Keynote 这类 Mac 自家的应用,除了自家的产品(和黑苹果)其他一概不能运行。&br&&br&这点上 PowerPoint 则大有优势,其除了自家系统支持外,连 iOS 上也有相应应用支持打开、阅读和编辑 .ppt 文件,甚至连 Keynote 本身也支持对 .ppt 的编辑。&br&&br&总而言之,两款应用各有所长。 Keynote 用起来爽,有人曾说 经常接触美的事物更容易创造璀璨的美,我认为用来形容 Keynote 不为过。而 Microsoft Office 的市场份额奠定 PowerPoint 目前市场王者的地位,其不过不失,不至于出彩却能满足大部分市场需要。&br&&br&Keynote 和 PowerPoint 就如同乔布斯和盖茨,前者是那么性情和不羁,后者却平和但不失平庸。&br&&br&One more thing ,对于 Keynote 和PowerPoint 的讨论,网友 Cat 诉诸 Keynote 如 tell stories (emotion) ,诉诸 PowerPoint 如 tell facts (rational) 。这又是另外一个不同纬度的思想,挺有意思,值得参详。下次做 presentation 之前,可以先问问自己,到底倾向于讲故事,还是列数据:&br&&br&&blockquote&Cat
12:45:21&br&我让你看 Steve Jobs 的 Keynote ,就是为了告诉你如何不用这些 chart & diagram 来传达意思。你还是太侧重传达 facts 了,你需要改变的是 mindset ──不需要传达那么多 facts ,更多的是要触动受众的 emotion ,让他们感到惊喜、被吸引等等。在你的 mindset 不改变的情况下, Keynote 确实没办法用,它不适合传达 facts 。&br&叫你去看 Presentation Zen ,道理也是一样的。 facts 应该通过讲稿传达,演讲应该侧重于 emotion 。在 emotion 方面做成功了,受众自然会仔细看讲稿上面的 facts ──因为他们感兴趣去看。你不需要在台上讲太深入的 facts 。&/blockquote&引自:&a href=&http://blog.zhaojie.me/2010/04/powerpoint-2007-vs-keynote-for-beginner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eynote,对不起,我爱的是PowerPoint 2007&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PS Keynote 现在只提供一种下载方式,就是通过 Mac/iTunes App Store 下载,地址如下:&br&Mac App : &a href=&/cn/app/keynote/id?mt=12&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cn/app&/span&&span class=&invisible&&/keynote/id?mt=12&/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iOS App : &a href=&/cn/app/keynote/id?mt=8&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cn/app&/span&&span class=&invisible&&/keynote/id?mt=8&/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对于 iWork 和 Microsoft Office 的对比总是有很多,而其中 Keynote 和 PowerPoint 也是经常被代表的。要说两者的优劣势其实是间接反映这 Mac OS 和 Windows 的普及率和影响力而已。(以下观点仅基于个人体验,比对仅以同时期的 Keynote 09 和 PowerPoint 2…
你用过和 MAC 同价位的 PC 吗?
你用过和 MAC 同价位的 PC 吗?
你们什么公司啊,傻有钱的,而且还愿意招这种人?
你们什么公司啊,傻有钱的,而且还愿意招这种人?
继续引用名言:&br&「你见过晒车的,但是你见过晒塔吊的吗?」
继续引用名言:「你见过晒车的,但是你见过晒塔吊的吗?」
&b&如何评价:&/b&&br&&br&首先是战略方向,Apple要一步步统一iOS和OSX的用户体验,视觉当然是非常重要又最容易被感知的部分。Yosemite在视觉变化这一步走的比较明显,也算是挺成功的。&br&&br&为了达成体验趋同甚至统一的目标,Yosemite需要在UI设计上采取具体的手段:&br&&ol&&li&统一视觉语言,给人高效感觉适当去除部分装饰。从细节开始减少拟物痕迹,增加扁平化设计语言的使用。&/li&&li&强调色彩,减少灰度色。当然这也属于“去拟物化”和“iOS化”的一部分吧。&br&&/li&&li&很多单色图标变得特别细,也倾向iOS化,并且在R屏上更细的图标看上去更精致(在普通屏上效果就差。)&/li&&li&模糊效果的引入,使两个系统拥有一个共同的视觉基因或者说特色。&br&&/li&&li&在细节上增加更多动态效果,让简约扁平的界面并不呆板。&br&&/li&&li&为了避免步子迈得太大扯到蛋,该拟物的地方还是要拟物(这方面主要体现在一般用户非常在乎的图标上,因为换一个小的按钮可能大家不注意,但换一个桌面图标可能会让绝大多数人明显的感觉到。)&/li&&/ol&&br&总结就是“求同存异”,而且尽量是控制在用户可以接受的范围内。&br&&br&比如说,大家都喜欢3d的dock,讨厌扁平的dock,但当你真正开始使用Yosemite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这个dock的外观不论如何,并不会影响你的效率甚至忙起来的时候你也没时间看它到底长什么样。而如果激进得把图标都改成iOS的风格,那将会让大部分人不认识这个天天工作要面对的系统了。&br&&br&Apple善于培养用户的审美……当然前提是这些设计真的有可取之处……&br&&br&目前个人感觉问题最大的就是文件夹的颜色好鲜艳,每次在目录树中穿梭的时候我都感觉好刺眼……&br&&br&(评价均为个人观点)&br&&br&-----------------惭愧的贴图换赞分割线---------------------------------------&br&&br&&b&贴图对比:&/b&&br&&br&&ul&&li&顶部菜单栏的渐变和立体阴影被弱化。&br&&/li&&/ul&before(阴影可以接受但鼓得确实太明显)&br&&img src=&/f7dcf07d1de231ef75bdd6_b.jpg& data-rawwidth=&340& data-rawheight=&6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0&&now&br&&img src=&/f67b73d3621aba934aa6e81dc5f5623f_b.jpg& data-rawwidth=&204& data-rawheight=&5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4&&其实关于顶部我最不能忍的是这个菜单栏和应用界面之间的神秘缝隙:我们到底要付出什么才能把它填满???&br&&img src=&/2fe228efae7aefac7bc6a6_b.jpg& data-rawwidth=&488& data-rawheight=&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8& data-original=&/2fe228efae7aefac7bc6a6_r.jpg&&&br&&br&&br&&br&Yosemite图标优化效果还是很棒的。(有很多文章研究了Yosemite的图标设计,在这就不多说了)&br&&ul&&li&硬盘图标&/li&&/ul&before&br&&img src=&/531e33c38e335b1ff22bb_b.jpg& data-rawwidth=&244& data-rawheight=&27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4&&&br&now(小绿灯被去掉了,硬盘材质更冷,光泽感更强)&br&&img src=&/babc787efb5a54a103718_b.jpg& data-rawwidth=&151& data-rawheight=&19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1&&&br&&ul&&li&&br&挂载dmg之后的“硬盘”图标好像有问题。&br&&/li&&/ul&before(一切正常)&br&&img src=&/fbcfa5f6f5efc736f88089c2aadb9524_b.jpg& data-rawwidth=&250& data-rawheight=&60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0&&now(好大一张白板,dmg图标上的白补丁到底是干嘛的?)&br&&img src=&/ff783f083f0a696ba417f205ccc0ad49_b.jpg& data-rawwidth=&183& data-rawheight=&19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83&&&br&&br&&ul&&li&多桌面切换的预览界面看上去比以前舒服多了。&br&&/li&&/ul&before(一堆碎片,桌面缩小的感觉其实不好)&br&&img src=&/df43edff1149_b.jpg& data-rawwidth=&144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40& data-original=&/df43edff1149_r.jpg&&&br&now(轻便高效的感觉,比之前确实好,会感觉操作效率高了一点)&br&&img src=&/1555e5cebd83d0a52726_b.jpg& data-rawwidth=&2560& data-rawheight=&14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60& data-original=&/1555e5cebd83d0a52726_r.jpg&&&br&&br&&ul&&li&Finder中,选中文件的效果干掉了圆角&/li&&/ul&before(圆头的)&br&&img src=&/abf8bd86c1_b.jpg& data-rawwidth=&322& data-rawheight=&22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2&&&br&now(方块块。而且这个“正在取得”,经常出现,很烦有没有)&br&&img src=&/50c8fbe7daf_b.jpg& data-rawwidth=&461& data-rawheight=&1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1& data-original=&/50c8fbe7daf_r.jpg&&&br&&br&&ul&&li&标记的颜色变得更纯了&br&&/li&&/ul&before&br&&img src=&/b133c0fffedc6f_b.jpg& data-rawwidth=&372& data-rawheight=&11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2&&&br&now(感觉是新的好看尤其第一个红)&br&&img src=&/3b6b170a430b1a0831ccf_b.jpg& data-rawwidth=&199& data-rawheight=&5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9&&&br&&br&&ul&&li&灰度色彩被较多的改为明亮的纯度高的颜色&br&&/li&&/ul&before(其实我很喜欢这样灰灰的调性啊)&br&&img src=&/2cdd5624b56_b.jpg& data-rawwidth=&200& data-rawheight=&43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0&&now(我最亮我最亮)&br&&img src=&/8fbb7ba7205db608e881_b.jpg& data-rawwidth=&116& data-rawheight=&11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16&&两种颜色对比明显(上旧下新)差别很大不用给色值大家也都无法忽略这么大的变化尤其是文件夹多的时候……&br&&img src=&/beba0559d0cee01fce88_b.jpg& data-rawwidth=&252& data-rawheight=&19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2&&&br&&br&&ul&&li&某些小图标变好看了(airdrop)&br&&/li&&/ul&before&br&&img src=&/6f221d6579b3dced33c1baba84f62a8b_b.jpg& data-rawwidth=&196& data-rawheight=&17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6&&&br&now&br&&img src=&/a6ef1ee3b6a18d408b40a1d14130df1e_b.jpg& data-rawwidth=&237& data-rawheight=&6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7&&&br&&ul&&li&coverflow被彻底干平了你能忍?&br&&/li&&/ul&before&br&&img src=&/cf5adbda626a1f80b2599df_b.jpg& data-rawwidth=&1136& data-rawheight=&5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36& data-original=&/cf5adbda626a1f80b2599df_r.jpg&&&br&now&br&&img src=&/33a0b8e7f842b0aa83dda61d92f51c28_b.jpg& data-rawwidth=&969& data-rawheight=&4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9& data-original=&/33a0b8e7f842b0aa83dda61d92f51c28_r.jpg&&&br&&br&&br&&ul&&li&登陆界面有点简陋,但很多人说好喜欢……&br&&/li&&/ul&PS: 登陆界面可以把屏保效果也模糊显示,比之前高端一点点。&br&&br&&ul&&li&Dashboard 终于不那,么,难,看,了!&br&&/li&&/ul&now&br&&img src=&/35c5bbce347f3d0b6fc3cae_b.jpg& data-rawwidth=&516& data-rawheight=&4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6& data-original=&/35c5bbce347f3d0b6fc3cae_r.jpg&&&br&&ul&&li&下拉箭头等系统控件的蓝色太纯了,在用设计软件时弹出保存文件对话框时感觉对话框里零零散散到处是亮蓝色的小点。&br&&/li&&/ul&before(挺普通的)&br&&img src=&/24bff93eef696fdc58add_b.jpg& data-rawwidth=&503& data-rawheight=&4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3& data-original=&/24bff93eef696fdc58add_r.jpg&&&br&&img src=&/313df812f3b48d22d8ea67b_b.jpg& data-rawwidth=&291& data-rawheight=&60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1&&&br&now(点点点点点点点点,可以把蓝色主题调成灰色但蓝色是默认,举例就以默认的模式为准了)&br&&img src=&/e8a06f67e14c0c5eab81_b.jpg& data-rawwidth=&482& data-rawheight=&4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2& data-original=&/e8a06f67e14c0c5eab81_r.jpg&&&img src=&/ac09db40d0b45348cacf890b34ba4fd5_b.jpg& data-rawwidth=&294& data-rawheight=&58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4&&&br&&ul&&li&Tab切换视觉扁平化,略区别于之前的拟物阴影来表现层级的手法。&br&&/li&&/ul&before&br&&img src=&/0f3a47fcd6ea62eb377eb0_b.jpg& data-rawwidth=&1262& data-rawheight=&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2& data-original=&/0f3a47fcd6ea62eb377eb0_r.jpg&&now&br&&img src=&/a43357cabbe6f1c25f03e597d5d936a6_b.jpg& data-rawwidth=&668& data-rawheight=&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8& data-original=&/a43357cabbe6f1c25f03e597d5d936a6_r.jpg&&&br&&ul&&li&计算器统一使用了iOS的设计,比之前好多了。PS:可以在侧边栏加入计算器,对于算像素的设计党好方便。PPS:侧边栏通知中心滑出的时候终于不顶开当前界面了。&br&&/li&&/ul&before(丑,上世纪的感觉)&br&&img src=&/2abe03a3e0_b.jpg& data-rawwidth=&496& data-rawheight=&6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6& data-original=&/2abe03a3e0_r.jpg&&&img src=&/c538bd4a71b162ad5edf078_b.jpg& data-rawwidth=&384& data-rawheight=&55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4&&而且在不同地方外观还不一样,摔&br&&br&now(Dashboard里面的计算器还是不一样,算了,有了侧边栏谁还用Dashboard……)&br&&img src=&/d1dad6ddc36f25406aa7e_b.jpg& data-rawwidth=&314& data-rawheight=&24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4&&侧边栏&br&&img src=&/bcd6dff8c27b638b6ddc_b.jpg& data-rawwidth=&258& data-rawheight=&35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8&&&img src=&/3eee96ec6909_b.jpg& data-rawwidth=&144& data-rawheight=&1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44&&&br&&ul&&li&还是怀念立体的Dock,但当你开始专于工作时会感觉到现在的设计更简洁干净也不是什么不能接受的问题。已运行程序图标下方的提示点,好像太明显了吧,不够好。&/li&&/ul&before(原来的小白点发光效果也因为太拟物被干掉了,但我觉得这个起码比较不那么扎眼)&br&&img src=&/4c85d2c98b172fee926d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1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4c85d2c98b172fee926d_r.jpg&&now(safari的图标好看了不知道多少倍,小黑点生怕你注意不到它)&br&&img src=&/ff77a5b69a6d38a1cce3632_b.jpg& data-rawwidth=&418& data-rawheight=&15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8&&&br&&br&有时间再补……&br&&br&------------------------------------------------------------------------------------------------&br&&br&&a href=&/people/zhong-zhe-79& class=&internal&&钟哲&/a& 的答案也很认同,现代unibody的Mac配上这次彩色鲜艳的升级确实有一点点违和感。
如何评价:首先是战略方向,Apple要一步步统一iOS和OSX的用户体验,视觉当然是非常重要又最容易被感知的部分。Yosemite在视觉变化这一步走的比较明显,也算是挺成功的。为了达成体验趋同甚至统一的目标,Yosemite需要在UI设计上采取具体的手段:统一视觉语…
来自子话题:
首先得祝贺我大 Mac 平台在这次战胜了 Windows ~ &br&&br&除非是微信团队产品高层来回答,不然在战略方面的说法我觉得都只能算瞎猜。。。&br&&br&那么作为一个工程师来说,从非战略角度来说,我觉得这次 Mac 版比 Windows 版早出也主要是因为技术执行方面的原因了。&br&&br&总的来说:&b&Mac 版的开发比 Windows 版的开发简单。&/b&&br&&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r&先来看下这次的 Mac 版微信&br&&img src=&/f3a8dcacd24e_b.jpg& data-rawwidth=&297& data-rawheight=&13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7&&再看下 Mac 版的 QQ&img src=&/58dde68c3e15b246ed9c88c1ff28717e_b.jpg& data-rawwidth=&430& data-rawheight=&1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0& data-original=&/58dde68c3e15b246ed9c88c1ff28717e_r.jpg&&最后对比以下 PC 版的 QQ&br&&img src=&/abf05ad4757_b.jpg& data-rawwidth=&241& data-rawheight=&11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1&&&br&发现区别了不?Mac 版的两款都写明了支持到某个系统版本。而 Windows 版的根本不写。。。因为 Windows 版的几乎默认就要支持所有的系统版本。这次 Mac 版微信,最低支持到 OS X 10.7。 OS X 10.7 是2011年推出的,但是只支持到10.7,几乎没什么问题,因为 OS X 的升级率很高。但是对比 Windows,就算是只支持到 2009年推出的 Windows 7 ? 分分钟被喷到死。&br&&br&到底支持的系统版本不同对开发来说,影响多大,这个话题太大,这边说不清。只能说,影响非常大!&br&-----------------------------------------------------------------------------------------------&br&然后就是开发人员的问题了。&br&&br&OS X 和 iOS 因为底层一致,设计模式一致,所以一个优秀的 iOS 工程师转 Mac 开发的话,是一件不算那么难的事情,大量的非 UI 层面的代码都还可以直接用,开发工具,编译环境也都是一致的,所以近年来,大家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出 Mac 客户端了,一大原因也是因为 iOS 工程师现在不少了,大家也基本都有 iOS 客户端了,再转做 Mac 客户端,成本不是很高的。而微信团队,我相信绝对不缺优秀的 iOS 工程师,做 Mac 客户端是妥妥的。&br&&br&但是转 Windows 开发就不是那么一样的一件事了,像腾讯的产品现在基本都支持所有 Windows 版本,那么他们采用的 API 必然是非常底层的,基本的,然后再自己封装。这和开发现有的微信的移动客户端都不太一样的。不过像腾讯,像微信团队这么强的开发实力,人员储备,这也不会是个太大的问题,所以不是也有消息说 PC 版也快了么,但是毕竟还是更难。&br&&br&------------------------------------------------------------------------------------------------------&br&另外扯点题外话,有人说这个 Mac 版功能也就这么点,和网页版没啥区别。&br&&br&* 独立的 Dock 图标,未读数标记&br&&img src=&/96aff891f59bc1b1a5fa172a41704dff_b.jpg& data-rawwidth=&210& data-rawheight=&12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0&&* 右上角的 Notification Center 提示&br&&img src=&/3e663e392a90ad93f1c4bc7f60f8661a_b.jpg& data-rawwidth=&394& data-rawheight=&11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4&&* 独立的 Menu Item&br&&img src=&/d8e04c903fd2b8a90aa4d26ebc33df86_b.jpg& data-rawwidth=&211& data-rawheight=&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1&&&br&就冲这三点,就甩网页版几条街了。。。&br&&br&&br&&br&========================================================================&br&诶,评论里有些人说 Windows 版早出了,上了知乎日报,日报里很多人也是这调调。大哥大姐们,你们所说的那个“Windows 版”也是别人第三方写的,但是不是腾讯出的好吗。。。那能叫官方客户端吗?再说了,如果真是早出了 Windows 版,这个问题还有存在的意义?会有人提吗。。。不要随便质疑别人的智商啊。。。&br&&br&&img src=&/7ff78aa08a3fda747c83eb270f3c7dd9_b.jpg& data-rawwidth=&971& data-rawheight=&3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1& data-original=&/7ff78aa08a3fda747c83eb270f3c7dd9_r.jpg&&&br&这是腾讯的微信官网,日,的下载页面,哪里有 Windows 版啊?
首先得祝贺我大 Mac 平台在这次战胜了 Windows ~ 除非是微信团队产品高层来回答,不然在战略方面的说法我觉得都只能算瞎猜。。。那么作为一个工程师来说,从非战略角度来说,我觉得这次 Mac 版比 Windows 版早出也主要是因为技术执行方面的原因了。总的来说:…
听说有人找我?&br&&br&写的软件不怎么强,三个软件曾经同时杀进中国区前三,也进去过美国综合区前五。&br&&br&写的文章不怎么强,就是本最好的 OS X 中文书籍而已,&br&&br&&br&==========================================================================&br&&br&以上是造成以下46个评论的回答。&br&&br&本来已经不想关注这个Thread了,但是我这人特较真儿,无法不去关注一个讨论我自己的Thread。左右还是得回来说几句。&br&&br&==========================================================================&br&&br&我知道为何有人不爽,也知道为何有人觉得不忿儿。但是对不起,爷就是这么一个人,你不爽,不忿儿,如祥林嫂般到处絮絮叨叨诉说我对你的不公,我看见会感觉非常高兴,高兴的原因就在于我戳到你难受的地方了。而我回这个帖子也说明我不爽了,所以从这里来说,事情是对等的。&br&&br&我做人的原则就是我一定要让我觉得行的人过得去,绝对让我看不过眼的人过不去,这是第一要务,不管你们说什么,所改变不了的事实就是,我写的软件有一批人喜欢,我写的书有一批人喜欢,我的Podcast上过中国区大首页主题推荐,我这人本身有一批人喜欢,这就足够了,至于说你们觉得如何不重要,我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对吧。其实每次我跟别人在网上对掐的时候,我总是要比较一下我是否有能力,有资格跟别人对掐,我是一特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说,各位在与我对掐之前,也请先掂量掂量你自个儿有几斤几两沉。首先,如果你是程序员,在跟我对掐之前想想你自己靠一己之力写了什么软件,卖的怎么样,用户反映如何?自己的收益是否到位?获得过什么拿得出手的成就?别把你在公司时候内点儿破事儿翻来覆去的嘚瑟,内不是你一个人搞的。其次,在说我写的是破书之前,先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写,写了有没有人看,有没有出版社愿意给你出版,你最后能不能卖的出去?挣的钱够不够你买个神州牌破电脑的。所以如果觉得我书写的不好,那你一定是个Mac用户,你来写写我看,咱们也可以比比销量,收益,和续作合同。要是以上太难,你也可以来点儿简单的,比如做个 Podcast,咱们比比下载量,比比评价,比比能不能上首页推荐,我都不要求你大首页,分类你能上去就不错了。最后还有更简单的呢,你看看是否有人在知乎上或者类似地方讨论你这个人,问问你到底是谁,有没有对你本人的疑问。所以这都是直接拿数据说话的事儿,我随时恭候各位大驾。&br&&br&扯淡谁都会扯,做事儿不一定谁都会做。另外,我就是一没有工作的人,天天跟家窝着,可我有医保,有社保,有吃有喝有房住有车开,天天睡到自然醒,没人敢逼我干啥事儿,我天天光着屁股蹲在椅子上写代码,写书。试问你们这帮班儿逼有什么可得瑟的我就纳了闷儿了,天天除了像只狗一样上下班,对着领导摇尾乞怜,你们还剩下点儿什么呢?在你们堵在上下班的路上,下雨下雪打不到车,如丧家之犬一样的杵在路边儿的时候,哥们在楼上喝着茶把你们当个乐子瞧,,,,,,,,,,,&br&&br&呵呵,,,,,,你猜,,,,,,往死里搞,,,,,,,,&br&&br&==========================================================================&br&&br&突然间发现,知乎原来也有删除评论这种奇葩功能,实在是太好了,连对掐都省了,直接删除评论好方便。
听说有人找我?写的软件不怎么强,三个软件曾经同时杀进中国区前三,也进去过美国综合区前五。写的文章不怎么强,就是本最好的 OS X 中文书籍而已,==========================================================================以上是造成以下46个评论的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优劣势分析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