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历史上 有过先回调3个跌停 然后 急速冲破历史中国股市最高点点 然后急速猛涨的股票吗?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把脉史上最大结构性逼空 A股有钱任性奔向何方
不知从何时开始,不论公交、地铁、餐馆,在这些热闹的地方,越来越多地听到人们大谈股市涨跌;不知从何时开始,券商营业部里,开户人群排起长龙,有券商更是打起了“开夜市”的算盘。
A股11月20日以来的快速、持续上涨创出了5年来A股最大涨幅,但这轮行情也是A股史上结构性分化最严重的逼空行情――蓝筹股持续拉升但小盘股跟跌不跟涨,两者形成鲜明对比。A股牛了,而且大象都起舞了,这让老股民不知所措,新股民无所畏惧。这头疯牛是怎么形成的?未来是否还能继续疯狂?
行情扫描二八行情犹如跷跷板 风格轮换特征明显新开户股民跑步入场、融资客全面做多、金融股大象起舞、成交额跨越万亿――A股再度迎来全民炒股时代。不过,分析人士认为,和以往的逼空行情不同的是,当前的牛市,既不像2007年的慢牛,也不像2009年的普牛,而是一轮结构化鲜明的牛市。一头极度结构化的“牛”/如果将“连续两个月月涨幅超过10%”定义为逼空行情,从2006年后到此轮逼空行情前,A股共出现过5次逼空行情。第一次是2006年4月、5月,沪指分别上涨10.93%、13.96%,中小板指数分别上涨14.41%、21.16%;第二次是2006年11月、12月,沪指分别上涨14.22%、27.45%,中小板指数分别上涨6.94%、8.17%;第三次是2007年3月、4月,沪指分别上涨10.51%、20.64%,中小板指数分别上涨12.76%、19.22%;第四次是2007年7月、8月,沪指分别上涨17.02%、16.03%,中小板指数分别上涨19.02%、12.53%;第五次是2009年6月、7月,沪指分别上涨12.4%、15.3%,中小板指数分别上涨3.66%、9.24%。其中,第一次、第三次、第四次逼空行情的权重股和小盘股涨幅相当,属于全面逼空行情;第二次、第五次的逼空行情属于结构化行情,即权重股远远跑赢小盘股。然而,上述两次结构化逼空行情较当前的逼空行情可谓是小巫见大巫。月,中小板较主板指数偏离度 (沪指涨幅÷中小板涨幅×100%-1)为64%;月,中小板较主板指数偏离度为53%。2014年11月、12月 (截至12月12日),沪指涨幅分别为10.85%、9.52%,中小板指数涨幅分别为0.53%、3.43%,中小板较主板指数偏离度却高达80%。也就是说,本轮逼空行情属于没有小盘股配合的蓝筹股单边逼空行情,这是结构化逼空行情的极致。逼空行情 且行且谨慎/如今的A股市场有一种让人激昂澎湃的感觉。以融资融券为代表的杠杆资金疯狂做多,股指期货空头一次又一次遭遇绞杀,股指期货升水一度高达百点;在现货市场,两市成交额从7000亿元到9000亿元再到突破1万亿元,可谓疯狂之极。从股民的参与热情来看,五年来的开户数新高、新股民排队开户、老股民重新回到股市,公共场所各类人群久违的谈股论金,这些情形都表明,中国或将迎来一轮全民炒股的时代。如今的A股市场也有一种让人迷茫后怕的担忧。11月底以来,蓝筹股的单边逼空,让持有中小市值股票的投资者如坐针毡。赚指数不赚钱、满仓踏空成为大多数股民的噩梦。12月9日,沪指超过8%的巨幅震荡,券商股从涨停到跌停的疯狂,中小盘股跟跌不跟涨的疲软,让新入市的股民充分感受到了什么是股市风险,也为此交足了学费。2014年年末的这轮行情,无疑是一场牛市。但这场牛市和2006年、2009年的牛市有着天壤之别。回顾历史,此前的两次结构化逼空行情后,市场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走势。2006年11月、12月的逼空行情后,蓝筹股开始休息,中小盘股开始接力;2007年1月,沪指结束逼空,涨幅回落至4.14%。与此同时,中小板指数的涨幅却在这个月达到了24.8%。整体来看,2006年11月~12月的逼空行情只是牛市的中段。2009年6月、7月的逼空行情后,蓝筹股引领市场见顶,而中小板经历短暂调整后走出了独立行情。2009年8月,牛市就此结束,当月沪指跌幅高达21.81%。与此同时,中小板却只下跌了14.48%。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了一个月的下跌后,虽然沪指也在随后四个月里持续反弹,但却未能创出新高。相反,中小板指数仅用了三个月就创出反弹新高,中小板的牛市在15个月后才宣告结束。第一次逼空结构性行情后是强劲的风格转换,第二次逼空后是单月第二大跌幅(仅次于2008年10月),结构化逼空行情后的走势总会让人抓狂,但唯一不变的是二八行情犹如跷跷板,当一头到达顶点后,也意味着另一头将到达底部。但历史上每一轮轰轰烈烈的牛市,都是由不同风格的股票轮涨推动的,如果我们正身处在牛市中,那么逼空之后、此前受冷落的板块和个股能否轮动将十分关键。板块表现“大象”风光无限好 小票冷漠遭人抛由于经济转型,远离夕阳产业、投资朝阳产业是近年来市场主要的投资方向。然而,在政策刺激、降息效应的发酵下,被遗忘的夕阳产业却成为本轮结构性逼空行情最牛的板块。相反,转型过程中衍生出的不少新兴不少产业遭到资金抛售,老树成功“发新芽”,让本轮直上3000点的逼空行情来得又快又猛。
地产、航运“老树发新芽”11月20日是本轮行情的起点,但不少资金满仓踏空,部分投资者看着大涨,叹息“活在梦里”。回首本轮逼空大涨行情,若只将视线集中在热得发烫的券商、保险以及银行股身上,那只是看到了这轮行情的局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板块涨幅时发现,还有不少投资者尚未关注的大象股也在本轮行情中苏醒过来。央行降息,市场第一反应就是利好房地产板块。在2008年和2012年两次降息过程中,房地产板块表现均超同期指数走势。降息首周,以招商地产(行情,问诊)为首的房地产板块表现格外强劲,单周两次冲击涨停,累计大涨28.83%。随后,券商板块独唱大戏,但招商地产股价更一度涨至22.19元,若以降息前股价13.18元计算,该股最大涨幅达到惊人的68.36%,完全可与券商股媲美。房地产另外三大巨头――万科A(行情,问诊)、保利地产(行情,问诊)和金地集团(行情,问诊)整体平均涨幅也超过30%。若将时间回拨至2007年史上最长牛市,令市场记忆深刻的一定是船舶股的疯狂。当年“5?30”后,整个船舶板块在沪指6124点前累计涨幅超100%,在众多蓝筹股中引领风骚。在本次逼空行情过程中,船舶股作为曾经的王者,由于此前有过一段独立上涨行情,此次表现不算抢眼,但中国船舶(行情,问诊)、广船国际(行情,问诊)进入12月的连续上涨,也再度俘获不少资金“芳心”,成功实现“老树发新芽”。四大蓝筹板块轮动每一轮逼空行情蓝筹板块总会上攻。在2007年“5?30”后,煤炭、有色股率先发力,6月大涨;电信、证券股打响下半年首枪,7月领涨;船舶、水务股接力,8月推动股指前行;船舶之外、保险、钢铁助力,9月市场进入最后疯狂;金融最后独舞,中石化冒头。最终一切都在日盘中冲高至6124点后戛然而止。眼下,股指在冲击3000点的过程中,蓝筹轮动起舞的景观又一次上演。日,券商股上演阶段性疯狂高潮,强势接力的是大飞机、军工板块,洪都航空(行情,问诊)、中国卫星(行情,问诊)、中航飞机(行情,问诊)和哈飞股份(行情,问诊)这些曾经的牛股集体上扬。12月10日,被市场遗忘的环保和水务两大板块在政策刺激下成为资金新宠,碧水源(行情,问诊)、桑德环境(行情,问诊)和创业环保(行情,问诊)等10余只环保股集体涨停。12月11日,市场风向又转至钢铁和运输服务板块,长年破净、股价低位运行的表现让资金重现对钢铁股的青睐;而受益于国际油价的下跌,航空股全线涨停。到了12月12日,相比“双十二”购物节,A股投资者更关注股市,软件、互联网、电信、建筑建材和工程机械板块全面爆发,将蓝筹板块轮动上涨的大戏演绎到极致。业内人士指出,此轮逼空行情正完成大盘蓝筹股估值修复,同时也在挤出过去两年成长股的泡沫。当成长股中有价值的品种,通过股价调整凸显价值并再次处于较好的买点,自然会引起资金关注,因此轮动上涨也就顺理成章了。超500只小盘股下跌沪市成交金额从本轮行情前日均1500亿元水平,突然增至如今的5000亿元水平,资金蜂拥而入,推动大象股疯涨。那么,小盘股是不是也分得了一杯羹呢?毕竟推动小盘股上涨,只需要5000亿元的十分之一额度便可轻松做到。然而从行情启动以来的三周行情看,小盘股并未跟随大象股猛涨,反而不少小盘股都遭遇资金冷对甚至是抛售。近段时间,中小板日均800亿元成交、创业板日均350亿元成交,两者相加1150亿元的每日成交远低于沪市单边市场日均成交额。场外资金疯狂涌入,却没有好好“光顾”小盘股市场,这令不少投资者颇感意外,也导致不少资金满仓踏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统计小盘股涨跌幅后发现,即便在如此火爆的行情背景下,小盘股跌逾15%以上者也是大有人在。记者注意到,11月24日~12月12日期间,A股累计涨逾20%的个股有329只,抛开新股和重组股,两市一共有14只个股涨逾60%,其中宏源证券(行情,问诊)以93.41%的涨幅居首。但与此同时,沪深两市还有88只个股跌逾10%,腾信股份(行情,问诊)、步森股份(行情,问诊)、智飞生物(行情,问诊)、石英股份(行情,问诊)和海洋王(行情,问诊)等5只个股跌逾20%。不算近期上市的两只新股,跌逾20%的3只个股均为小盘股。此外,小盘股跌幅超过15%的也有10只之多,比如通鼎光电(行情,问诊)、隆基机械(行情,问诊)和荣之联(行情,问诊)跌幅均超19%,领跌中小板;金明精机(行情,问诊)和新国都(行情,问诊)跌幅在15%左右,领跌创业板。分析人士认为,本轮由券商股大涨主导的行情,如果踏空,可能将一直踏空,因为中小板和创业板并没有在主板之后跟进大涨,这也就导致中小板和创业板累计有超过500只个股在11月24日以来的三周时间都是下跌的。若对行情还抱有希望,也许需要转换思路,及时抛售小盘股,转向大盘股,才能享受行情之后上涨带来的投资收益,否则,持有小盘股的股东将不容易分享这波大涨行情。杠杆资金融资客出手打造暴涨 3周引来1800亿资金指数逼空式上涨无疑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融资融券显然是重要角色之一,尤其是其中的融资客。(行情,问诊)数据显示,A股融资客在日~12月11日近3周时间内,就暗地给市场输送了1803.96亿元的真金白银,尤其是对金融股的大涨功不可没。
金融股成融资客最爱数据显示,截至12月11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达9345.12亿元,两融交易占A股成交16%~20%的比例已成近期常态。从指数表现看,11月20日正是沪指本轮大涨的起点,当日A股融资余额仅为7541.16亿元,11月2日~12月11日,A股融资余额累计增加1803.96亿元,增长23.92%,指数累计上涨19.37%,期间振幅高达26.82%。从板块看,11月20日至今涨幅最大的板块除新股外,券商股无疑亮眼,如中纺投资(行情,问诊)(600061,收盘价26.14元)因计划重组安信证券,期间涨幅250%;已停牌的宏源证券也三周时间内股价翻番。除券商板块之外,表现惊人还有地产、电力、有色和基建板块等。上述板块的火热与融资买入数据吻合。数据显示,11月20日~12月11日,非银金融期间融资买入额最大,为3860.91亿元;银行板块第二,为1876.17亿元。融资买入额上千亿元的还有房地产板块。若以融资净买入额统计,非银金融和银行板块仍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名,传媒板块居第三。融资参考峰值渐近面对不断刷新的融资数据,不少投资者都想知道:天花板在哪里?对此,瑞银证券给出了一个参考。中国台湾地区融资融券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持续快速增长,融资余额顶峰出现在2000年2月,融资余额占可融资标的流通市值的比例(以下简称融资余额占比)的顶峰发生在1998年12月(5%),而月融资买入额占可融资标的成交额的比例(以下简称融资买入额占比)的顶峰则出现在1996年12月(29%)。据瑞银证券介绍,中国台湾地区融资活动的快速发展与上世纪90年代股市的大幅上涨密切相关,指数在1990年代从低点到高点上涨3倍。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尽管股指在过去的13年中增长了一倍,但是融资余额占比和融资买入额占比均不断下降。《每日经济新闻》查阅统计数据后发现,12月11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为9345.12亿元,而当日有数据的两融标的流通市值约为23.25万亿元,融资余额占比4.02%。以12月1日~11日这个区间进行统计,区间融资买入额为12976.1亿元,相较区间内标的61990.28亿元的成交额,占比为20.93%。由以上统计可知,A股上述时点或时段内,融资余额占比以及月融资买入额占比均较中国台湾地区市场的参考数据要低。若以11月整月数据计算,截至11月28日,A股融资余额为8189.27亿元,当日可融资标的流通市值为21.22万亿元,融资余额占比3.86%;11月融资买入额为亿元,对应的可融资标的成交额为60777.69亿元,融资买入额占比22.7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12月至今,融资余额占比确实在逐渐靠近参考峰值的过程中,但融资买入额占比却有所下降。部分券商上调保证金比例从券商板块盘面表现看,12月9日~11日的3个交易日里,国金证券(行情,问诊)(600109,收盘价19.18元)回调幅度达20.25%,华泰证券(行情,问诊)(601688,收盘价21.39元)回调幅度也超过20%。3天时间,回调逾15%的券商股有9只。但从国金证券融资余额看,12月8日为35.65亿元,12月11日上升至39.62亿元,融资买入加权均价为21.69元/股,现价较之折价13%。换言之,回调的3个交易日中介入的融资客正经受着13%的浮亏。两融风险提升也引起了券商的警觉。12月5日,中信证券(行情,问诊)(600030,收盘价25.47元)发布通知,决定自12月8日起,将信用账户融资保证金比例由0.6上调至0.7。同期上调比例的还有方正证券(行情,问诊),该公司已将信用账户融资保证金比例由此前的0.5~0.55统一调高至0.6。除了主动提升融资保证金比例,不少证券公司还通过各种渠道对融资买入的投资者进行谨慎操作提示。国金证券在12月5日就发布谨慎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提示:“融资融券业务具有杠杆交易的特点,投资者需充分认识杠杆交易既能放大收益,也能放大损失,请谨慎参与融资融券业务”。场外资金历史逼空行情:新开户数滞后行情1个月“有钱,任性”!央行降息直接引燃了A股市场这轮逼空行情,指数飙涨带来的巨大财富效应,让未能入场的资金心痒难耐。从11月开始,沪深两市开户数出现明显回升,而12月的首周,沪深两市更是新增了59.83万户股票账户数,创出了近五年来的新高,较前一周同比暴增61.66%。资金快速跑步入场的趋势十分明显。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历史上数次逼空行情对应的新增开户数发现,虽然新增开户数随着逼空上涨行情出现明显的增长,但新增开户数达到峰值时往往滞后于行情峰值约一个月左右。新增开户数创五年新高11月21日是央行降息后首个交易日,这一天也是此轮牛市行情起点,此后指数犹如一投疯牛,一直冲到3091.32点才停下了脚步。在强势上涨过程中,场外资金巨大的参与热情被彻底激发。根据中登公司日前披露的最新开户数据显示,2014年11月最后一周(11月23日~11月28日),沪深两市新增A股开户数就达到了37.01万户,相较11月前三个月每周平均20万户左右的新增开户数暴增了85%左右。12月首周(12月1日~12月5日),沪深两市合计新增股票账户数59.83万户,较前一周再度暴增61.66%,这也是自日~日单周新增开户数66.27万户后,近五年来单周新增开户数新高。事实上,A股新增开户数从10月开始就已明显放大。在此之前每周的开户数约为10万户,10月份首周(10月8日~10月10日)三个交易日开户数就达到15.49万户,接下来连续6周新增开户数都维持在23万户~25万户,直到11月最后一周突破30万户。相对滞后行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对比历史上数次逼空行情后发现,新增开户数的峰值恰好处于行情尾声时。2006年11月~2007年1月、2007年3月~2007年5月、日~日、日~日四次较为突出的逼空行情,新增开户数增长都伴随着上证指数的上涨,且较逼空行情前增幅明显放大,呈现逐月快速递增。不过行情涨幅趋缓接近结束时,反而会出现新增开户数新高的格局。分开来看,这四次逼空行情单月的最大涨幅分别出现在2006年12月、2007年4月、2007年7月、2009年7月,而从新增开户数当次逼空行情的最高值来看,四次逼空行情中新增开户数达到顶峰的月份分别为2007年1月的325.77万户、2007年5月的791.69万户、2007年8月的892.42万户、2009年的7月。我们发现,前三次新增开户数的最大值都分别滞后于行情涨幅最大月份,显示出明显的滞后性,而2009年的行情涨幅最大单月则与新增开户数最大值吻合。不过,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8月新增开户数217.20万户,与2009年7月仅差距19.24万户,但2009年8月上证指数暴跌了21.81%。相关人士分析认为,新增开户数往往是市场情绪对于行情的反映,大部分的市场情绪相较行情本身有一定程度的延迟。从现阶段的新增开户数来看,今年11月新增开户数突破100万户,且12月单周出现了近五年新高,但较2007年“全民炒股”时期超过500万户的单月新增开户数仍相去甚远,现在的新增开户数更类似于0万户左右的数据。并且从现阶段宏观经济形势未见乐观的背景下,谈 “全民炒股”的超级牛市似乎言之过早。
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接据记者采访时表示,周一股市跌幅较大,引起各方高……
0102030405
新闻直通车
01020304050607080910
证券之星十大名博,直播室全天直播大盘、指导股市操作。……
:各位股民朋友好!永辉国际T+0交易平台,股票可做多做空,...01年20日 11:11:$$ 11:10:26这是我们推荐的主升浪第二波行情,601000 ...01年20日 11:10:今天给大家介绍一家t+0在线开户,双向交易平台,可买...01年20日 11:10:@h型钢生产线设备 加Q提供暴涨股今买,明...01年20日 11:09:$$ 【股友互动】微雨燕双飞:两桶油和银行、保险都上...01年20日 11:09:$$ 11:08:43 #股海求生解盘#如果说昨晚管理层出面澄清...01年20日 11:09:$$ 11:08:23
对于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对于上市公...01年20日 11:08:$$ 上午11:05:45 【消息速递】
近日,银监会与国家发...01年20日 11:06:$$ 上午11:04:54 证监会否认打压股市,称融资账户不会...01年20日 11:04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 年以史为鉴:B股暴跌与经济拐点?原油领先于股市?
回顾B股暴跌历史,预示经济转折点,真的是B股神通吗?油价过百与6个月后的百股跌停,真的是原油惹的祸吗?B股为什么是中国经济更为敏锐的风向标?中国企业在美国被查的悲剧,美国QE3是否会实施? 
今日关注:国兴地产、天房发展、际华集团、华昌化工、亚星锚链、青龙管业、内蒙君正、华平股份、碧水源.
相关博文: 
B股数据,是经过别人提醒,是从别人那里看来的。【提醒可以理解,但数据也要从别人那看?】
  1997年10月:月跌幅16.14%。亚洲金融危机始于7月,但是高潮在1997年10月,韩国韩币对美元从1997年10月再也撑不住了,2,3个月内贬值38%左右,房价大跌,白领流浪街头,对于韩国人来说,一切来得太突然。他们在1996年,才加入OECD这个发达国家俱乐部。
  2001年7月:B股月跌幅24.15%。2001年7月,中国股市泡沫从60倍市盈率的高处跌落,从此进入3,4年的去泡沫过程,大致经历的4波大的反弹,最后一波反弹是2004年的914行情。Sornette在2003年底分析认为,中国人保值只有两个去处,股市,或者楼市,(银行存款利率太低,无法作为理财或者保值手段),他认为2003年底,中国股市的去泡沫过程结束,马上迎来上涨。同一文章中,他认为年房价上涨,才是泡沫化的第一季度,更疯狂的上涨在后面,泡沫初步估计要到2008.80才破。
  2008年1月:
B股月跌幅17.33%。虽然A股的顶峰在2007年10月,但是正式被确认掉头,我认为还是在2008年1月。A股从此从70倍市盈率下跌,开始3,4年的去泡沫过程,一共也应该也有3,4波的大反弹。Sornette在2007年9月的香港对冲基金交流会上认为,香港红筹股的泡沫顶峰,在2008年1月。当时的主流是:奥运会前,不会大跌。
  日.短短的两天跌幅达到16%。2011.45,是日。黄金可能见2011年年内双顶,美元可能见2011年年内双底。
  附近,豆油,石油大跌,后来迎来了一波3,4个月的上涨。
  不知道中国专家怎么如此确信,中国通货膨胀就是2011年6月见顶。粮食和石油,2011年6月到10月,维持高位,甚至大涨的概率不小。商品市场,总是在确认经济衰退,需求大幅下降后,才最后下跌的。70年底更恐怖,经济衰退了,商品价格还是维持高位。从波浪分析看,通货膨胀,商品价格,还缺乏一段疯狂的行情。黄金过去两年的历史也表明,商品市场,特别是供应偏紧的商品的价格顶峰,比黄金迟4个月左右。
  众口一词,确认2011年6月的通货膨胀顶峰,很搞笑。不过不奇怪,他们在2010年上半年,也认为通货膨胀在2010年6月到达顶峰。  
【上图是近20年的B股与A股的周线对照图,可能是周线掩饰了B股的领先现象,但基本上B股跟A股是差不多同步的,并没什么预示作用。07年大顶B股是三重头,主要是没有基金去推高B股。】
  日附近,美元指数跌至历史低点70.68时,油价接近110美元每桶后,大跌到100美元左右,然后再大涨到140多美元。沪指才从6124点的顶峰跌到3820点左右,此后美元指数一路上涨,沪指跌了再跌。日,近800多股票跌幅超9%,第2天,大盘跌到了1664点。
  日,黄金涨到了金融危机前的最高点1033美元/盎司,随后黄金开始了持续7个月的下跌,跌到730美元左右(短期跌到过681美元)。石油与黄金价格在日附近结束了蜜月期。中国房地产降价潮3个月后来临。日,豆油跌停,其他几个商品也短期见顶大跌。
  2009年3月至2009年11月,美元指数从89点跌到74点,沪指从2198点反弹至3000多点,其间还创出3478点的阶段高点。日,近500只股票跌幅超9%。
  2010年上半年,美元指数从74点上涨至88点,2010年5月,疯狂的五月,美元疯涨,日,近200只股票跌幅超过9%,大盘随后见底2319点。2010年7月到日,美元从88点附近,跌到72.68点左右,沪指从2319点涨上去了,多次轻吻3000点。
  日,本拉登死了,白银价格暴跌,真的是暴跌。美元极可能已经见了2011年的底72.7点,黄金到达过1577美元。油价从110多美元向下回调到100以下,然后重新站上100美元。2011下半年,令人遐想无限,会不会第四年出现百股单日跌幅超9%?
难道市场大体走势,真的如此朴素简单? 2011年下半年见分晓。
  2010年,大量专家说中国的通货膨胀在2010年6月见顶。见了12个月,还没有见顶。
  2011年,大量专家说中国的通货膨胀在2011年6月见顶,理由是月的价格基数高,真聪明啊,不愧为专家。我认为,通货膨胀即使见顶,也不会快速下降.
  粮价2011下半年是否泡沫化(几个月内涨30%,50%),超出了经济分析的范畴,我不相信2008年3月到10月,粮食需求有多么剧烈的变化。那主要看保值资金,投机资金(以及背后的人性)的疯狂程度。股市,债市上涨空间被限制后,哪怕很小一部分资金转入粮食,也会引起粮价大涨。
  无论如何,粮价起码在6月到7月上旬,要经历下跌震荡,一是因为这是玉米大豆走势的惯例(如果价格已经非常高,则6,7月下调几率大),二是众所周知的量化宽松二期的结束。粮食是个种类,大米,小麦,玉米,大豆,豆油与豆粕的走势,都不一样。最看好的,自然是大豆,但是要等国内大量进口,以及6月底美国大豆播种完毕,还有量化宽松二期结束。
  201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加息0.25,已经不太重要,一是加0.25,实在力度太小,二是市场已经反映了加息0.25的预期。
  201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如果不加息,倒是非常非常重要。期货市场将得到鼓舞,因为每两个月加息一次的惯例被打破,货币紧缩暂时因为害怕“经济下滑”而中断。所以,201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不加息对市场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加息0.25。
  维持负利率,在2008年,并没有阻止经济衰退的到来,因为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猛涨,其杀伤力,远远大于0.25的加息。剧烈的通货膨胀面前,没有两难。  
【油价过百会造成严重通胀、从而阻碍经济并抬高企业成本,从这点来说6个月后百股跌停倒也没啥不对。只是上图整体市场来看,原油对股市的影响并不明显,还不如说是美元牵动各个市场。】
     
★( 米兰小星星)
  中国那点事情,以后不多说了,就那么回事,该知道的,发现问题的,肯定已经早有准备了。还有一些依然沉浸于经济奇迹幻想中的人,觉醒也快了。B股跌成那狗样,媒体说是因为国际版,相信,如果我提出,B股是中国经济更加灵敏的风向标,估计又要被说。因为他们会说,是因为国际版,国际版影响了B股的人气。
  国际版是,国外资产在中国用人民币计价上市,B股是中国资产在中国用美元计价出售,这两者,连个屁关联都没有。有些人说,B股投资者希望B股并入A股中,我只会说,难道这些境外投资者买B股就是为了赌B股并入A股?如果是这样,这些B股投资者,病的不轻。
至于B股为什么是中国经济更为敏锐的风向标,下面用几十个字解析下。
  B股是中国资产美元计价,他隐含两层意思,资产价格的变化,二者就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假设一家公司,人民币计价估值是6500万,分成100万股,每股就是65人民币,按人民币兑美元汇率6.5:1算,B股股价应该是10美元。但是B股得承担两个隐含风险,1者是资产贬值,二者是人民币贬值,假设人民币贬值至10:1,那B股股价就变成了6.5美元一股了。因此,B股是可以同时反映人民币汇率风险以及资产贬值风险的,如果中国经济出问题,B股必然先跌。
  记得我购买指数互换基金的时候,面临一个选择,一个是做空纽约梅隆银行的ADR china select
index,这个指数的标的物是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也就是如B股这样的,美元计价的中国资产。另外一个选择就是做空香港的新华25指数,这个是港币计价的中国资产的指数,标的物是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当时我分析了这两个指数中涵盖的中国资产有哪些,ADR
里面,最大的权重是化石能源、通信以及互联网,当然也囊括了一些广告公司等等,而新华25里面,银行和地产的权重最大。从指数分析,我更应该做空新华25,但是我压根就不想得到港币利润,因为港币后面根本就是垃圾货币,在我眼里,港币跟越南盾是同一种货色,甚至连越南盾都比不上。而做空ADR指数,我就可以屏蔽掉中国资产贬值以及人民币贬值两重风险,当然,如果可以做空B股,我也会积极响应,可惜没那条件。
关于130多家中国企业在美国被查的悲剧。
  做假货做山寨,自己国内玩玩就好了,还拿去美国上市,当我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我是又无奈又好笑,一则,这些被查的公司,有几十家就在ADR指数里面,我看见当当网的股价,从发行那天开始,就他妈没涨过!2011年1月份在美国上市,第一周最高涨到36美元一股,后面狂跌,到昨晚,13.87。当当,你要美国投资者情何以堪啊!当然,去美国圈点钱回来中国增加就业,也未尝不是好事,我是担心,后面中国企业在全球,信誉可以说,基本上全毁了。居然当着N多投行的脸面做假账,玩财务手段,当然,别人抓住把柄,人家就可以把商业事件上升到政治事件,当然,这对B股,也有所影响,但是中国媒体不会说的,专家说是因为国际版。话说回来,我总感觉,当当网股价的走势,咋跟中石油那么像呢!
关于美国QE3,第三轮刺激计划是否会实施。
  现在很多人认为美国还会印钱刺激经济,因为上次刺激经济的行动,会在6月末结束,也就是说,美联储7月份就不会通过印钱回购美国政府的国债了。换种说法,就是美国国债的支撑会在7月份开始消失掉,后面,就到我们的1万多亿美元债券开始浮亏了。
  我并不认为美联储会出QE3回购更多美国债券,最极端的就是只回购短期联邦票据,但是绝绝对对不会回购美国长期债券。
  很多人说,美联储的刺激计划目的是刺激经济,其实不然。一个非常实在的问题,如果美联储真的需要刺激经济,搞基建不就得了,而且还能把失业率压下去,还能创收,干嘛只印钱回购美国国债,而不印钱修铁路,修高速公路。那QE1,QE2用于刺激经济,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吗?美国央行难道连中国央行都不如吗?
  就我现在观察到的,美国的QE2,主要是压低美国债券以及美国联邦票据的利率。利率下降,可以压低市场融资利率,最终使得背了债务的个人以及企业有一段喘息的机会,顺而偿还债务。当然,压力利率,在某些角度讲,引导资金从金融体系流出来,进入实体经济,但是就过去对全球市场的分析,这些资金几乎全部变成套利资本,进入全世界每一个角落,追逐大宗商品以及风险资产收益率,几乎没有进入美国实体经济,从美国的失业率看就马上可以看出问题了,如果资金进入了实体经济,美国失业率不可能依然维持在9.0%以上。试问,连我这种不是读商科的人,都知道这个情况,美联储的银行家会不知道?说实话,别人骂我不要紧,但是有人连美国最顶尖的银行家骂得连我都不如,这就不合道理了。
  如今美国发债已经触及债务上限了,已经无债可买了,还要QE3干嘛,修高速公路吗?要修,09年就修了,要等到2011年再修吗?而时到2011年,如果发行QE3,继续把美国市场利率压低,后面就是通胀了,看油价和粮价就知道了,如果失业率9.0%以上,美国如果通胀一起来,后面就是滞涨咯,就是1930年的情况了,每个人,只要读读经济史,都知道滞涨意味着什么了。
下面看看美国要干嘛
  现在,全球经济泡沫最怕就是美国市场利率上升,如果美国利率上升,后面就是套利资本的杠杆交易成本大幅度上升,全球美元就得在各国股市以及大宗商品市场平仓,也就是风险市场去杠杆化,最终酿成巨大悲剧。 其实在2010年10月后,美国国债价格,基本就是靠QE2回购美国国债支撑着。
  如今,美国国债已经触及发债上限,如果再往上调高2万亿,也就是美国国债的规模达到16.3万亿美元,换句话说,就是美国政府需要再往美国国债市场抛售两万亿美国国债,在市场上回收两万亿美元现金,美国国债能不跌么,当美国国债价格下跌,收益率就开始上升,最终酿成的悲剧就是,美国的市场利率随之上升。首先,从市场回收两万亿美元,必定造成市场出现通缩,市场缺血。二者,美国国债属于固定收入资产,当无风险资产收益率上升,投资者,特别是投行,就会通过低利率拆借美元,买入无风险资产,享受利差收益,而大量的低利率拆借,会导致市场更加缺血,最后推高拆借利率,导致海外的风险套利成本上升,到时候就是,风险套利资本平仓,进入无风险套利行业。
举个例子:
  如今的30年美国国债收益率是3.5%,美国1年期融资利率是1.1%,我手上有100万美元。我会用95万美元进行流动性抵押,向美国的银行贷款500万美元,年利率为1.1%.然后我用500万美元买入美国长期国债,然后用5万美元买美国30年国债的1年期做空期权,屏蔽掉国债价格下跌,导致自己无法套现资金还给银行的风险,我的收益率为:3.5%-1.1%=2.4%
一年以后,我的收益就是:500万美元*2.4%=12万美元。
  也就是说,我用100万美元,通过杠杆交易,外加期权对冲,得到了12%的获利。如果美国国债价格下跌,收益率从3.5%下跌至4.5%,同样的手段,得到的收益率是:4.5%-1.1%=3.4%
一年后的收益是:500万美元*3.4%=17万美元,收益率是17%,是不是爽过放高利贷呢?
  当然,交易者不可能用那么高的杠杆,或者他们只会贷出300万美元,这个规则,得去问问美国的银行了,哈哈,但是游戏就是这样玩的。
  而如果全球的风险资产的潜在收益率是15%一年,那拆借500万,到全球套利,得到的潜在收益率就会高于投资于美国国债的潜在收益率。
  但是,如今大宗商品已经见顶了,中国房地产市场也涨不上去了,风险资产的潜在收益率在走下坡路,试问如果美国国债价格下跌,收益率上升,后面就是风险套利资本开始平仓,回流美国做无风险套利。从宏观层面,我们并不知道美国国债问题,最终会形成何等的影响,但是从操作层面上,这种影响显而易见。
  而对于我,可能会在美国政府确定提高债务上限的时候,通过一些渠道通过做空美国长期国债捞点油水,仅此而已。
  对此,我又得说一个我经常说的人,这人的幻想水平蛮不错的,还自称在摩根大通工作过,我很感兴趣的是,他干的是神马职位。
  此人说,中国很牛逼,很快就会超过美国,因为中国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只要一抛售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美国就得完蛋掉。
  难道一个在摩根大通做过的人,不知道这种那么显而易见的套利交易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这世界的人,很奇怪,一些真傻,一些假傻,我不清楚他是真傻还是假傻,如果假傻就是过来帮小朋友洗脑,误导中国人。如果是真傻,就是。。。。了。
说下中国佬抛售美国国债会出现什么情况吧。
  中国如果把1万亿美国国债全部卖掉,我们先看看过去6个月,美联储6000亿买入美国国债,收益率从越4.5%下跌到3.5%,1万亿砸下去,充其量就是把美国国债的收益率拉抬到5.3%的水平,乐观点算,到5.5%。美国国债总规模14.3万亿,一万亿砸下去,就把美国砸沉?中国股票市场很多股票,一天交易量都超过10%,难道就沉了?
  同样的交易手法,看看5.5%的收益率会衍生出神马东西。5.5%-1.1%=4.4%,4.4%*500万美元=22万美元,无风险套利收益率达到22%,比温州佬放高利贷还爽,我担心到时候,温州佬都跑去炒美国国债了!
  中国佬把全球的无风险收益率拉抬到22%,结果就是,全球资金都涌向这个超级大金库,美国完蛋了吗?我担心是美国没完蛋,中国房地产倒是崩盘了,黄金、铜各种市场全部崩掉,最后全世界国家指责中国政府乱来。
  我们看看日本,手上也是8000亿美国国债,现在沦落到一只狗差不多的境地,人家那么多国债,难道不嚣张?我们看到,日本地震+核危机,人家都不敢卖美国国债筹钱重建,为什么?如果美国国债的收益率被砸到5%,日本长期国债收益率约在2%左右,可以说,全球的无风险套利资本全部都将撤出日本国债市场,狂奔去美国国债市场套利。而日本国债收益率维持在2%的关键,其实就是日元升值,持有日债套利的关键就是可以享受日元升值的附加好处,仅此而已。所以,如果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最终日本政府会因为融资成本上升,出现破产危险。
  而如果中国抛售美国国债,日本绝绝对对跟中国交恶,这想都不用想。
关于黄金:
  美国国债价格下跌,黄金有什么影响。还是套利的分析,美国国债收益率上涨,黄金就得暴跌。首先得了解黄金拆借利率这个东西。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拆借黄金来融资。当一个银行有黄金实物,他就可以把黄金借给别人,收利息。另外那家伙,就可以在市场上把黄金卖了,然后买一份黄金远期多头合约对冲反补黄金时,黄金价格上涨的风险。然后拿到资金后,还是买固定收益率资产
  假设,一个家伙,手上有100万,拿其中90万做抵押,贷出来400万美元当量的黄金,在市场上抛售了,然后买入一份5万美元价值的远期多头合约屏蔽掉黄金上涨的反补风险。拿到400万,然后买入400万美国国债,再买一份5万美元的国债空头对冲价格下跌的折现挥发风险。国债收益率是3.5%,黄金一年拆借利率是0.6%,最终的收益就是:3.5%-0.6%=2.9%,2.9%*400万=11.6万美元,11.6%的收益率。
  因此,国债收益率上升,会使得更多人抛售黄金融资买国债,这是必然现象。如果黄金价格因为抛售而下跌,反补的时候,价格更低,还能赚取黄金下跌的做空收益,实实在在的获利,而且风险系数很低。
  而像我这种人,可能在美国国债收益率达到一个目标值的时候,开始做空黄金,仅此而已。
关于美国的债务重置问题:
  美国佬应该如何把手上的债务冲销掉呢?我几乎可以肯定,当美国国债收益率上涨到一个区域时,中国国内的热钱就会撤出中国。
  而关键在于,美国政府如何把还债成本降低呢?估测的操作应该是,长债转短债,拉大长短债的利差,引导资金回流美国市场。所以,后面的美国佬,基本上就是发行长期债券,然后拿钱回购快到期的,或者市场的短期债券,把还本金的时间往后推。减轻这两年衰退期的还债压力。把非套利资金固定在短债市场,然后通过美国后面的高速发展期的加息,引导资金从短期债券市场流出来,进入实体经济。
  因为加息会恶性拉抬利率,会导致短债利率和银行存款利率利差缩小,资金就会流出,进入存款市场。
  中国的长期国债,这次悲剧,是注定的,因为后面是浮亏的,如果中国一卖出,基本上就是亏钱,基本就是惨剧。  
近期博文:  
秘密会社:   
人口控制:  
经济金融:      
外星宇宙:  
文明起源:        
2012轮回:    
技术图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市最高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