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毁后的耕地占用税计入如何征收

安塞县 “十二五” 农村与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发布机构:经济发展局&&文号:&&nbsp发布日期:
&&公开方式:&&索引号:-
&&点击数:840
&&文字大小:【】【】【】
  为了有效推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根据《安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特编制《安塞县&十二五& 农村和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 一、 &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 &十一五&以来,我县各级农业干部、广大农民群众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团结奋进,顽强拼搏,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的各项主要任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 &十一五&期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也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主要表现是:
&&&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新增果园面积24万亩、瓜菜用地2万亩,在粮果粮菜争地矛盾十分突出、粮食播种面积减少近10万亩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品种布局、大力发展果园间套、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粮食总产仍保持在6.9万吨,人均产粮稳定在500公斤左右。苹果总产由2005年的2.9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6.13万吨,增长了2.11倍,年均增产8000吨以上,年均递增20.6%;蔬菜产量2009年达到15.27万吨,与2005年的11.32万吨相比,增长了34.9%,递增7.77%; 2009年,全县生猪出栏2.8万头,羊子出栏3.4万头,家禽出栏22万只,肉类总产量2419吨,蛋总产量1540吨,奶总产量92吨。
&&& 二是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亿增长到2009年的6.51亿元,增长49.3%,年均递增10.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399元增长到2009年的4646元,增长了2247元,年均递增18.9%,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保持稳定。
&&& 三是主导产业开发成效显著。发挥资源优势,按照&绿色产业富民&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统筹三大主导产业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棚栽业以科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适度扩大规模,打响特色品牌,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山地大棚,推广使用自动卷帘技术。&十一五&期间,新建大棚10247棚,引进推广了五型大棚,配套自动卷帘机8302棚,到2009年底,棚栽业累计发展到41841棚,其中大棚30841棚,形成百棚以上的种植点77个,其中200棚以上的示范点32个;草畜业合理布局,择优开发,按照小区示范、大户带动、小户覆盖、多元化发展思路,积极推行小区养殖和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把养殖业的重点放在发展养猪上,坚持&果、畜、沼&、&菜、畜、沼&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推动养殖业快速发展,2009年底,全县生猪存栏3.1万头,羊子2.25万只,牛0.85万头,家禽22.8万只,其中规模养殖户600户,人工种草保留面积20万亩,2009年牧业总产值6000万元;林果业生产按照&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管理科学化、生产标准化&的总体发展思路,坚持&优化品种、扩大规模、增加产量、提升质量、科学管理、争创名优&的发展目标,高标准、快速度推进山地苹果基地建设。2009年水果面积以发展到39万亩,水果产量达到7.1万吨,产值1.7亿元。苹果面积35万亩,其中挂果面积6.2万亩,产量6.5万吨,实现产值1.48亿元。形成了高桥、沿河湾、招安、真武洞等4个苹果专业乡,29个苹果专业村。林果、蔬菜、畜牧三大产业占农林牧总产值的比重由66.15%增长到70.3%,上升了4.15个百分点。
&&& 四是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围绕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等,大力推行开发式扶贫,成效显著。2009年底全县在册贫困人口由2006年的8396户、37784人减少到2675户、12040人,已脱贫5721户、25744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805元提高到1120元,解决温饱率稳定在95%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关键,牢牢把握&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基础突出、稳步推进&的基本思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总体要求,到2009年底全县共启动新农村试点村49个,占规划后村庄总数的40%。
&&& 五是农村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安塞、绿色安塞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生态建设,生态与环境建设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0.6万亩,新增封山育林面积4万亩,实施绿色长廊工程2.6万亩;完成43个村的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完成四旁植树446万株。到2009年底,全县有林地面积从2005年的69.84万亩增加到143.54万亩,净增73.7万亩,年均递增19.7%;活立木蓄积量从2005年的76.8万立方米增加到113.6万立方米,净增36.8万立方米,年递增10.3%;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266.07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0.1%,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15.78%提高到32.4%,增长了16.62个百分点。森林资源迅速增长,城乡绿化水平和水资源保护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完成县城、建制镇饮水工程10处,完成农村饮水工程328处,解决9.96万人的饮水困难。到2009年底,县城、建制镇、集镇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总供水量约为1485万立方米,人均用水量为89.4立方米。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十一五&期间,新修基本农田12.25万亩,加固提高4.8万亩,土壤改良2.8万亩,沟道造地和旧坝整治0.6万亩,使全县基本农田总量达到28.28万亩,人均基本农田1.88亩。农村公路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整体服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截止2009年底农村公路总路程达公里,其中县道237.956公里、乡道135.4公里、通村油路301公里、四级沙石路338公里,实现100%的政村通公路。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呈辐射状循环&的县乡公路网络,为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 六是现代科技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大力开展农业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推广,玉米新品种应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蔬菜品种基本与世界水平同步,农业产业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编制了优势农产品无公害、绿色生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五个地方技术标准,组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广泛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工作,苹果管理&四项关键技术&、蔬菜生产&六大技术&等先进生产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应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在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以机械耕作运输、病虫(草)防治、饲料加工为代表的新型农业机械在全县逐渐普及。到2009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6万千瓦,各类农机具总量超过0.8万台(件、部),较2005年分别增长46%和41%。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加快,由2005年的1884口发展到2009年的8760口,覆盖了12个乡镇211 个行政村,8760农户受益,建成大中型沼气站1处,推动了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成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建成18个中心站,211个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站,100%的行政村都能及时地接收和发布农业信息,较为健全的信息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开展了 &电子农务&推广工作,农业信息服务逐步进入百姓家中。一部分生产大户、中介组织和专业市场已经能够通过信息网络直接受到农业信息服务。
&&& 七是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棚栽业的决定》、《关于加快苹果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草畜业开发的决定》、《关于加强农产质量安全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对构建农民增收的产业基础、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民生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进一步贯彻落实中省市促进农民增收各种便民惠农政策,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了中央强农惠农支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完成了194.9万亩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了农民靠山靠林致富的积极性;借助工业快速发展和财力不断增长的有力支持,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全县财政预算安排农林水事务支出1.96亿元,较上年增长32.7%,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持续稳定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开始步入统筹发展的轨道,工业反哺农业、财政支持农村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 (二)制约我县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
&&& 目前我县农业和全国一样,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些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交织出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农民增收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一是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不同区域农民之间收入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2009年我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223元,较农民人均纯收入高11577元,有产业的乡村与无产业的乡村收入差距越来越悬殊。二是与全国的收入差距依然很大。2005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399元与全国3255元(全省为2053元)相差856元;到2009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46元,而全国达到5153元(全省为3580元),相差507元,差距依然很大。三是农民增收的渠道依然单一,长期稳定增收来源不多、不广、不稳定。农民收入来源于土地收入还是占了绝大份额,来自商饮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二三产业非农产业收入比重增加缓慢。据农村收益分配年报统计,2009年,农民来自第二三 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34%,较2005年的26.40%仅上升了12个百分点。全县56462个农村劳动力中,有36392个依然捆绑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占到总数的64.45%。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20070个,转移出去的18685人,还有近两千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而外出农村劳动力转移效率比较低,也大多数局限在市、县以内,从事的基本都是体力劳动,以季节性输出占大多数,收入十分有限。
&&& 2、农业基础条件较差。我县农业立地条件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6.7 g /kg-1-9.2 g /kg-1。土壤贫瘠,人均基本农田仅为1.88亩,尚未达到2.5亩的目标要求,且受退耕还林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影响,耕地特别是优质农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土地、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依然存在,水资源严重短缺,年均降水在500毫米左右,人均水资源量不足700立方米,加上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现状开发利用率较低,2009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8.6%,占全省人均量的56%,仅为全国人均量的30%。全县12040低收入人口还未脱贫,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通村道路、农业田间道路、灌溉设施等农田配套建设任务依然艰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农业防雹、防汛、防火、防疫、增雨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田间耕作、饲草加工、植保机具以及设施农业生产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等现代化物质装备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 3、农民稳定增收的产业基础尚未全面形成。从全县农村产业档案看,全县有产业户23325户,占总户数的73%,其中棚栽业2747户,林果业13876户,草畜业1465户,二三产业5237户,有27%的农户属产业空白户。据调查,林果业中有近万户暂时无受益,全县近一半还没建成稳定收入的主导产业。从我县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分布来看,苹果产业主要局限于南川、杏子川,北部丘陵山区尚未形成生产规模;2009年底,全县累计苹果面积达35万亩,挂果面积仅为6.2万亩;棚栽业因受地理条件、水资源等因素限制,主要限于川道地区,现逐步向山地转移。畜牧业由于受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资源利用等制约,发展长期徘徊不前,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难以提高。由于草畜业发展速度慢,规模小,果、菜、粮争夺有机肥源的矛盾日趋加剧,有机肥源的严重短缺,不仅提高了果、菜的生产成本,而且成为制约发展有机农业的瓶颈,导致农产品的质量提高难,农业产业效益提升慢。
&&& 4、农村经营体制有待探索和突破。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以苹果为主的林果业虽具有了一定生产规模,但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区域之间、农户之间在生产管理技术上差异较大,市场开拓能力不强。棚栽业生产规模较小,覆盖面不广,品种布局比较分散,批量生产尚未形成。草畜业在调整中逐步提高,养殖方式正在变革,品种布局特色还不显明,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二是现代农业经营理念没有形成,重生产轻营销、重基地培育轻组织化培养、重视规模扩张忽视品牌创建的问题十分突出。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产业普遍存在着以原始产品生产经营为主,产业附加值低,产业效益提升慢。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和农产品营销滞后是当前产业发展十分突出的薄弱环节。三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体制尚未建立,鼓励农民进城离乡的政策不完善、社会保障不健全、进城离土有后顾之忧;土地流转缺乏有效扶持和制度保障机制,耕种土地分散、零碎,难以成片,流转困难,没有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不利机械化生产,土地产出率和生产效率受到限制;生产要素流向非农产业的势头没有有效改观,农业产业投融资难严重地制约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民就业不稳定,兼业化普遍存在。
  5、农业技术水平提升缓慢。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后,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体制远远不适应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新技术、新成果应用转化率低。同时由于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现有农业技术干部知识结构老化,加上大量年轻农民进城打工,农业技术提升慢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潜在因素。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进入城市务工,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特殊群体为主的劳动力成了农业生产主力军,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影响很大,制约了农业科技的快速进步。
&&& 二&十二五&农村与农业发展规划
  (一)、总体思路
&&&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塞时的重要讲话及一系列指示、批示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应对形势新变化、落实发展新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力度,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创新、完善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城乡生产要素资源共享;大力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现代农业,有机农业发展水平,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改变人居环境为目标,加强生态与环境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水资源保护、农村道路建设为基础,实现收入多元化,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势头。
  (二)、发展目标
&&& 到201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9.35亿元,实现纯收入10.7亿元。其中草畜业产值达到4亿元,实现净收入1.16亿元,建成优质牧草基地30万亩,舍饲养殖存栏羊15万只、牛2万头、猪32万头,存笼鸡50万只;棚栽业产值5.22亿元,实现净收入3.39亿元,总面积达到8万亩,总产量达到29万吨,其中日光温室累计达到6万棚,产量20万吨,产值3.9亿元;林果业产值6.33亿元,实现净收入3.93亿元,总面积达到35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9万亩,总产量19万吨;粮食作物产值1.7亿元,实现净收入1.02亿元,播种面积稳定在35万亩,总产量8.5万吨以上;林业总产值达到2.1亿元,实现净收入1.36亿元;劳务输出等工资性收入1.2亿元;。通过以上综合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9年底4646元的基础上,前三年递增25%,到2012年底达到9000元以上,后三年以20%的速度递增,到2015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6万元。其中林果业占人均纯收入的33%,蔬菜产业占28.5%,草畜业占8.45%,林业占11.4%,种植业占8.5%,劳务等工资性收入占10.8%。
 (三)、发展重点
&&& &&种植业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35万亩,总产量8.5万吨以上,产值1.7亿元。培育年经营收入上千万元的龙头企业10&15户,其中省级以上流通型龙头企业2个,农产品销售能力达到全县生产能力的4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20个以上,建成省级示范社10个,市级示范社30个,50%以上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明显提升。加大土地经营权流转力度,力争到2015年,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26%;大力推行农业机械化,到2015年底农机保有量达到6.5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12万千瓦,全县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以上;加大农民培训转移力度,使50%以上农民脱离土地。
&&& &&棚栽业 按照土地流转、大棚上山、突出特色、争创品牌、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增加收入的原则,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以生产有机蔬菜为目标,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和&一村一品&示范工程。新建大棚、弓棚1.9万棚,自动卷帘设备达到4万棚。2015年蔬菜产业总面积达到8万亩,总产量达到29万吨,产值5.22亿元。其中,大棚蔬菜总产量达到20万吨,年产值3.9亿元,旧棚改造1万棚,认证有机蔬菜3个,绿色蔬菜5个。
&&& &&林果业 到2015年全县林果面积发展到40万亩,其中苹果面积稳定在35万亩,水果总产量达24万吨,产值实现6.33亿元,其中苹果挂果面积达到19万亩,产量达到19.76万吨,产值实现5.14亿元。果区农民苹果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果业从业户数占到总农户的60%以上。计划淘汰老果园、残败果园2.5万亩,新建果园2.5万亩,完成苹果幼园补植面积3万亩,建立150亩标准化苹果种苗繁育中心,新建名优杂果1万亩;改造新建果园生产道路800公里,果园集雨窖2.5万口,集雨窖覆盖率达90%以上。实施防雹网工程1万亩,推广无公害物理、生物防治面积5万亩。完成7个果树站建站工作。建成10个省级苹果示范园,20个市级示范园,100个县级示范园,标准化示范园面积达到5万亩。建成高标准苹果生态示范村10个,生态示范乡1个,生态示范园面积2万亩。创建18万亩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2万亩有机苹果基地。并完成无公害、有机果品基地认证工作,苹果优果率达到80%以上。苹果储藏能力达到总产量的50%以上,冷藏能力达到2.5万吨。培养100名果品营销专业经纪人。
&&& &&草畜业 力争到2015年,全县草畜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全面发展,草畜业发展方式更加科学,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养畜综合效益增强,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果畜结合、菜畜结合、粮畜结合的生态农业全面推进,把我县建设成全市标准化养殖示范县。到2015年,生猪存栏达到32万头,(其中能繁母猪2.24万头)年均递增50%,养牛发展到2万头(其中奶牛210头)年均递增20%,舍饲养羊发展到15万只,年均递增2万只。出栏肉羊6万只,生产羊绒30吨,家禽发展到49万只(其中肉鸡30万只)年递增5万只,出栏肉鸡30万只,年生产鲜蛋2500吨,畜牧业产值力争达到4亿元,农民畜牧业净收入1亿元。
&&& &&新农村建设 坚持不懈地抓好以三大主导产业为主的绿色产业,不断开发文化产业,繁荣农村经济,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完善基础设施,整洁人居环境,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发展社会事业,创建文明村镇,健康向上的农村新风尚普遍形成;健全基层组织,推进民主政治,乡村治理机制明显加强。按照&实出重点、带动一般&的要求,依据&线型布点,板块推进&的思路,全面实施市上提出的&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在&十二五&期间,每年抓建14新农村重点村,逐步达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居住社区化、农民工人化&的&四化&目标,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 &&扶贫开发 到2015年投入扶贫贴息贷款1亿元,完成项目建设投资14740.32万元,其中专项资金7440.32万元,地方配套2800万元,自筹及其它4500万元。完成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960户,3800人,完成210户,945人的危房改造;投资6000万元用于白于山区开发;投资3945万元,完成世行项目村建设任务37个;扶持发展三大主导产业农户5000户;实用技术培训达到6500人次;基本实现12040个贫困人口脱贫。
&&& &&水资源综合开发和基本农田建设 新建县城供水水源工程马家沟水库和徐家沟水库、沿河湾工业园区水源工程绣山水库、城乡应急供水水源工程,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展供水管网的维修、管理。新建堤防工程80km,污水处理厂13处;划定水源保护区,建水源保护区隔离工程16处;在山地果园大力推广发展雨水集蓄灌溉面积20万亩,发展大棚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有计划、按步骤修建骨干、中、小型淤地坝353座,新增淤地面积1375hm2;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15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4.69km2;新修基本农田8.85万亩,加固提高8.2万亩,土壤改良8.85万亩, 田间配套1万亩,沟道造地和旧坝整治1.1万亩。
&&& &&生态环境 到2015年,全县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3.5万亩,实施封山育林14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163.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9%以上,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46.17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到2.1亿元。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加大森林经营工作力度,加快低效林改造,重视中幼林抚育,提高森林质量,继续稳步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突出身边增绿,着力提升城镇和村庄等人口聚集区绿化水平,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0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植补造9万亩;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林4万亩,低效经济林改造3万亩,生物质能源林1.5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完成人工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三北防护林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封山育林4成亩;百里绿色长廊工程完成绿化造林4万亩,实施60个村的&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工程。&十二五&力争纳入国家级生态公益林34万亩;规划实施干果经济林建设2万亩,完成育苗7500亩(每年1500亩),保证为各项林业建设工程提供优质苗木。
&&& &&农村公路 计划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324个1598.3公里。其中二级公路建设项目7个,243公里;三级公路建设项目11个,204.5公里;四级油路项目91个,439.8公里;四级砂石路项目251个,711公里。到2015年末,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公里,其中新建农村公路439.8公里,改造旧油路430.2公里。通油路自然村率达到85%,通砂石路率达到100%。
&& (四)、工作措施
&&& 当前我县农业发展格局正在以农业为主向农业和非农业并举转变,农村经济正在向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转变,我们要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用新的理念引领农业、新的思路谋划农业、新的方法指导农业、新的措施推进农业,不断推动现代农业、有机农业发展。
&&& 1、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现代农业、有机农业产业体系
&&& 按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的要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着力构建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努力把我县建设成全国有机苹果生产基地、有机小杂粮生产基地和西北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全市标准化养殖示范县。一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广泛采用国际、国内农产品生产先进技术标准,在大力推广市上已经制定的果菜粮生产的四个地方标准基础上,研究制定我县山地苹果和小杂粮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大棚蔬菜和畜禽养殖绿色食品生产标准,扎实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二是加大对农产品&三品&认证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创建和申报认定一批部、省级名优农产品。力争到2015年底,山地苹果通过绿色基地认证的面积达到18万亩,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达到2万亩;小杂粮通过有机认证的面积达到2万亩,蔬菜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面积达到3万亩;有30家养殖企业或专业户通过绿色认证;三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扎实推进示范村、示范园、示范田、示范养殖场创建工作,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发展路子。棚栽业上,规范建设50个蔬菜&一村一品&示范村,启动10个生态循环农业省级示范园建设,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林果业上,全面实施&四项&关键技术,推广&果、沼、窖、蓄、网&五位一体配套技术,积极推广&灯、板、带、芯&等病虫害物理与生物防治技术,规范建立高标准苹果示范园130个,其中,省级示范园10个,市级示范园20个,县级示范园100个,示范园面积达5万亩;创建苹果生态示范村10个,生态示范乡1个,生态示范区面积2万亩。草畜业上按照&突出猪、发展鸡、稳定羊、调整牛&的思路,紧紧围绕 &果菜基地发展猪、北川山区草食畜、城镇矿区奶蛋禽&的区域布局,大力推广&果畜结合&、&菜畜结合&、&畜沼结合&生态模式,逐步走上&以牧促粮、以牧促菜、以牧促果、以粮促牧&的良性循环农业发展路子。按照企业十农户的发展模式,建成标准化示范养殖场5个,带动建成&一村一品&养殖小区30个;粮食生产上要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宗旨,千方百计稳定播种面积,优先发展马铃薯、玉米等高产作物。适度发展优质小杂粮,充分调动种粮积极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保证总产,确保粮食安全。四是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制定和完善以主要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为重点的各项农业地方标准,扶持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以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种子、农药、化肥、地膜、兽药为重点,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强化投入品监管,开展投入品专项&护农行动&,采取严格的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探索发展全县农资市场统一配送,连锁经营模式,确保投入品安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定期巡查和督查制度,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确保主要农产品抽样合格率达到100%。
&&& 2、建立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 一是加强农产品营销。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农产品营销工作的意见》,切实把农产品营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树立营销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努力使产业规模扩张变为农民收入的实际增长;二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出台明确的政策,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对企业贮藏能力、农产品市场建设、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给予支持,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产能和流通能力建设,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三是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重点支持示范社建设,要借鉴日本农协和台湾合作社经验,开展合作社承担融资、承接农业项目和农超对接示范社创建活动,尽快扭转农业项目由各级政府部门承担的单一局面,加快推进合作社从一般的技术合作向资金、技术、营销综合合作推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四是加强品牌建设。积极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进行农产品&三品&认定(证)、商标注册、地理标志认定和知名品牌创建活动,提升产品质量档次,争创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
&&& 3、建立健全科学的项目实施监管体系,促进民生大改善
&&& 坚持&发展为重,惠民为本;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金捆绑,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基础设施为切入点,以主导产业开发和服务现代农业为着力点,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落脚点,重点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和人居环境差问题,促进民生持续改善。
&&& 一是以消除贫困现象为目标,大力实施扶贫开发项目。要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最终目标,以贫困村基础设施为主体,以产业化扶贫和专业技能培训为抓手,认真组织实施好异地扶贫工程、外资扶贫工程、白于山区扶贫开发工程、科技扶贫工程、危窑危房改造工程、贴息贷款扶贫工程和千企千村扶助行动等扶贫工程项目,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 二是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发展为重、惠民为本;规划先行、基础突破;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循序推进;注重小城镇,狠抓中心村;创新机制、规范运作&原则,结合&发展新产业、营造新生活、建设新村镇、塑造新农民、完善新机制&建设新标准,建设一批产业兴旺、设施配套、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具有安塞特色的新农村示范典型,带动全县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实施过程中,集中力量抓好以水、电、路、气、房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它公共设施建设,动员农民改厕、改圈、改厨、搞好村庄院落环境整治,达到柴堆、煤堆、粪堆统一堆放,污水、洪水合理排放,垃圾集中处理,生活区、生产区、粪土区&三区&分离,优化人居环境;按照县城、中心镇、小城镇、中心村梯次格局的发展要求,把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有机统一起来,努力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做大做强砖窑湾、沿河湾、招安、建华、化子坪5个有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支撑的重点镇建设;按照社区化建设和管理的思路,重点做好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城郊周围的新农村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创建活动,促进和谐稳定。
&&& 三是以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为目标,大力实施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要以保持耕地总量不减,耕地质量等级不断提高要求,既要考虑到主导产业开发用地,又要保证城镇化发展建设用地需求,必须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要通过坡改梯、沟道造地和旧坝整治等多种工程措施提高基本农田标准质量,力争达到人均2.5亩高标准农田。对于空白村和人均不足2.5亩的村民小组,要在村周围的坡耕地上修筑水平梯田,对有条件的沟道进行填沟造地、淤地坝建设和旧坝维修加固,将近村、近水、近路适宜修筑基本农田的坡地上已栽植水保林的田块调整到远山高山预留坡耕地上,就近修筑水平梯田。对水毁严重、土地贫瘠的基本农田进行土壤改良,完善田间设施配套,不断提高耕地等级。
&&& 四是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搞好水资源的保持开发利用工作。水资源开发利用要充分挖掘潜力,大力治理各类污染水、多种工程措施畜水,积极调整结构利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科学布局基础水利工程,妥善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严格实行水资源保护,稳步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大力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基本建成以工业节水为龙头、以农业节水为核心、以生活节水为特色的节水型社会。围绕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开展水污染控制,水源保护区隔离工程和水环境监测工程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水源保护工程体系。
&&& 五是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文化林业、创新林业、和谐林业为着力点,坚持依法治林、科教兴林,深化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坚持全社会参与原则,生态优先、规划先行、统筹协调的原则,整体协调性原则,依法治林原则,促进我县林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总体布局以各乡镇(林场)退耕还林工程、重点生态公益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为主体,以百里绿色长廊工程延清高速(安塞段)、延定高速(碟子沟至王尧段)和安子省道建华至大里沟段等主要交通干线和河流两侧直观坡面绿化为框架,以城镇及村庄周围和工矿区等人口聚集区绿化为基点,以远山区为侧重面,构建城乡绿化美化相配套的的网状生态绿化体系,达到&城市森林中,人在绿荫中&目标。
&&& 六是以构建现代交通大网络为目标,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农村公路建设,以扩大公路网规模量提高公路网的覆盖与通达能力,优化公路网布局。完善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两个层次路网,重点推进农村公路(碟子沟至王尧段、303国道老沟岔至金盆湾段)升级改造,提升县乡公路等级,延伸农村公路通达深度,构建覆盖全县的公路运输网络;优化完善省级公路网布局,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完善和提高农村公路整体水平,重点推进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
&& 4、加强现代农业设备建设,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 一是加快农村新型能源建设步伐。在抓好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和&三沼&综合利用的同时,重点在大、中型沼气站、养殖小区沼气及联户沼气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利用,使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60%以上。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结合我县实际,按照整村、整乡推进的要求,重点扶持畜牧业、设施农业、果业和玉米、马铃薯播种收获机械的发展。&十二五&期间推广1万台饲草加工机械,1万台果园微耕机械,1万台大棚自动卷帘机和3000台大棚深耕起垄一体机,不断优化农机结构,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到2015年农村机械化水平达到40%以上。三是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不断完善&信息入村&工程建设的同时,办好&12316&&三农&服务热线和网上庄稼医院,做好信息人员培训工作,形成运行高效的农业综合信息体系。实施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建成示范乡镇5个,示范村30个;探索建立由基础信息采集、专家会诊构成的农业市场信息预警系统,不断提高信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四是抓好测土配肥、植保统防、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技术工程及流行性病虫害、苹果蔬菜重大危险病虫害、动物疫病等监测体系建设和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保障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五)、保障措施
&& 1、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 一是认真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高于,三个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农新要求,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尤其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各级农业科技、农业综合开发、能源、水利、公路等部门,要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倾斜安排配套项目。二是认真落实和完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 、农资综合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补贴政策,结合实际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品种,提高补贴标准。探索将农产品仓储、运输和加工纳入补贴范围,积极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增加政府农业改革性保险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灾害分散能力和保障水平。三是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改革。面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的新形势,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农产品的特点,制定出台具体的农产品市场调控办法,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保障农业经营收入稳定增长。四是加强以税惠农的政策,完善农产品销售、农产品加工、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技术服务 增值税营业税改革,实行更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流转税政策;完善土地使用税征收改革,即适当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扩大征收范围,缩小减免税范围。
&&& 2、不断推动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 一是把良种繁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继续加大新品种引进的支持力度,实行良种引试补贴制度,形成农业产业良种体系。拟建立马铃薯组培实验室和原种、良种繁育基地,谷子、名贵杂豆等常规种良繁和提纯复壮基地,蔬菜、苹果新品种引进试验基地,良种绒、肉羊繁育基地,原种猪良繁场、蛋肉鸡父母代场及良种牛繁育场,以提高全县良种覆盖率,充分发挥良种的增收效益。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以区域性农业技术综合服务机构建设为重点,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以苹果、蔬菜为主绿色产业开发需要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加强新型农民培养工作。加大农村人人技能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实施力度,提高农民自主发展产业的意识,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围绕主导产业开发,整合各种科技要素,综合应用多种先进成果,抓建一批集方法大综合、措施大集成、创新具有推动性、带动力的农业现代产业示范园区,引领和带动产业开发升级提效。
&&& 3、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确保&十二五&规划如期实现。
&&& 按照大开放,大开发、大循环、大发展的理念,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投资是硬拉动,项目是硬支撑,形成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格局。全县上下要以加快特色产业开发,提升县城经济综合实力为主线,抓项目、强招商、调结构、增收入,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首先要紧跟国家、省市投资方向,精心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其次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依托资源区位优势,精心包装项目,积极组团参加招商推荐活动,有针对性地吸引一批大企业落户安塞。第三是全力以赴抓好&十二五&农业和农村发展建设项目的沟通,对接争取工作(详见附表)。
&&& 4、依靠科技,强化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 各项工程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含量,提高治理质量和水平。一是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二是加强科技培训,实现科学治理,标准化治理,提高治理成效;三是大力推广实用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加强科技示范点建设,发挥典型示范辐射作用;五是规范工程管理,实行资金报帐制、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和责任追究制;六是专项资金做到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截留、挤占、挪用和扩大开支范围等违法违纪现象发生,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及时纠正违法乱纪行为。
&&&& 5、强化目标考核。
&&& 要把发展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列入各级政府和部门任期重要目标,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要做好农业和农村发展指导计划分解落实,并将其列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分解任务、签订责任目标,严格督查考核,保证任务按期完成。
&&& 6、加强组织领导。
&&& 各级党委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完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中、省、市的要求落实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干部配备等方面上,不断提高农村工作领导水平。要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下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机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强化服务意识,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 安塞农业局
&&&&&&&&&&&& 二0一0年八月十六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