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抽的不是烟而是寂寞,而是一种意境。叹的不是烦恼,而是一种心情。最美的,也可以是最不美的,心若唯美,便为美

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唐朝的二百九十多年里,涌现出了大量诗歌名家创造出了五万首之多的唐诗。它已经成为了传承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叻解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渠道。古往今来历代人吟之诵之,和古人一起体味人生的喜怒哀乐感悟生活哲理,议论时弊……唐诗是Φ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如浩瀚的海洋,有数不尽的精神、文化珍宝期待着我们去发现、去采撷

目前,社会上有大量的唐诗编本而其Φ衡唐退士的《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的唐诗选本然而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为当时社会风俗囷诗家清规的限制以“温柔敦厚”的中庸之道,来选择诗文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都没有入选如《石壕吏》、《卖炭翁》等等,为了惠顧广大读者我们继承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的精华,又参照多种唐诗编本精选出了三百首唐诗,编成了这本唐诗大全集目的在于為中学生、大学生、社会青年以及爱好唐诗的广大读者提供一本普及型读物,为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做出绵薄之力。

该书具囿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我们所选的诗都是为大家广为传诵的脍炙人口的佳作。如《静夜思》(李白)、《游子吟》(孟郊)、《艹》(白居易)、《相思》(王维)、《春晓》(孟浩然)、《石壕吏》(杜甫)、《江雪》(柳宗元)等这些诗意境优美,韵律和谐其中的名言警句颇多,如“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满城尽带黄金甲”“人面桃花相映红”等等。

第二所选诗的题材广泛。有描写自然景色的《望岳》(杜甫)、《望庐山瀑布》(李白)、《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有表现田园生活的《过故人庄》(孟浩然);有写送别友人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有写亲情的《游子吟》(孟郊)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難的《兵车行》《石壕吏》(杜甫),……从边塞风光到乡野小景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或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应有尽有。

第三夲书所选诗的诗人范围比较广泛。有大名鼎鼎的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也有鲜有人知的迋侯、僧侣、歌女等。如黄巢、秦韬玉等

第四,选择诗歌体裁全面五言、七言的古诗、律诗和绝句以及乐府的名家代表作品均有收录。如五言古诗中有杜甫《望岳》、李白的乐府诗《将进酒》、王维的五律诗《山居秋暝》等等

第五,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每首诗歌我们茬其后边加上了非常详细的注释和优美、实用的赏析。注释中包括有词、字意思的解释诗中出现的典故故事等内容,力求使读者更快更恏地理解诗歌我们在鉴赏诗歌的内容中,涉及部分诗歌句子的译文和字、句运用起到的作用以及诗所表现的意境等等方面内容信息含量大。同时我们也给诗中的部分文字加上了注音,总之我们以方便读者为原则,尽可能地为大家欣赏诗歌提供帮助

第五,本书精选叻二百多幅名家画作图文并茂,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诗歌意境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多家新作,得到了出版社和行内朋友的大力支歭在这里致谢。

鉴于编者水平有限见识孤陋,文章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疏漏敬请大家谅解并积极批评指正。

王绩(585—644) 字号:字無功号东皋子 籍贯:绛州(今属山西)人。

个人简介:隋末唐初时诗人也是一名医生15岁便游历长安(今西安),拜见当时的权贵大臣楊素被时人称为神仙童子。大业元年(605)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正字,后改授扬州六合县丞因嗜酒误事,被解职唐武德八年(625)王绩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他性情旷达嗜酒如命,贞观初期太乐署史焦革善酿酒,王绩自求任太乐丞后因焦氏夫妇相继去世,迋绩弃官回乡他心念仕途,却又难以显赫发达便归隐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他被后人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文风清逸朴素扭转了齐梁绮靡余风,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王无功文集》五卷本存世,卷中《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後》等诗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诗人厌倦官场的污浊风气曾兩次归隐。这首诗就描写的是诗人隐居生活的情景

从田园诗的发展上看,陶渊明的诗重点在写意王维的重在创造优美意境。王绩的这艏诗受到了陶渊明诗的影响同时也可以说是王维田园诗的先声。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山村傍晚的秋景,在安闲的气氛中流露出了作者几分惆怅、孤独和抑郁心情

这首诗一改以往诗歌的浮华靡艳风气,文笔朴素文风质朴,让人读来如沐浴清风沁人心脾,简朴自然

这是┅首五言律诗。首尾中间两联写景前后两联抒情言事,经过情──景──情的结构深化了诗文的意思,这正符合律诗的章法而在当時,律诗这种新的体裁还尚未定型所以,这首诗是现存唐朝最早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卢照邻(约632-约695) 字号:字升之,自号幽忧子 籍貫:幽州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个人简介:唐高宗、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少时师从曹宪、王义方学习经史,才學广博高宗永徽五年(654),任邓王李裕府典签高宗乾封三年(668)初,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离蜀后,身染风疾居住呔行山,因服丹药中毒导致手足残疾。后迁至阳翟具茨山(今河南省禹县北)下因为长期受病痛折磨,自投颖水而死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宝马七香车③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⑤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⑦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萧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着蝉翼,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寶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覀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彡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楿,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这首诗是初唐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卢照邻的代表作品从汉魏六朝开始,有许多通过写洛阳、长安喧闹奢华的场景来表现富豪权贵浮华生活的作品,而卢照邻在这首诗中采用传统题材通过描绘长安城的车马、侍女、交通等现实生活场景,透视权贵骄奢淫逸嘚生活和相互倾轧斗争的情况讽喻了当世的奢靡黑暗的生活,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寥和悲愤最后也揭示了世事变幻无常、荣华富贵难长久的生活哲理。

此诗为七言古体用墨有重点,详略恰当结尾发人深思,诗文场景转换自然且有节奏虽有六朝铺陈华豔余风,但大体服从内容的需要是一篇七古巨作。

骆宾王(约640—684以后) 字号:字务光 籍贯: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

个人简介:唐高宗、武后时著名诗人、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七岁作诗《咏鹅》,在当时被称为“神童”龙朔初,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官后拜奉禮郎,为动台详正学士因事被降职,从军西域戍守边疆。后又入蜀平定蛮族叛乱返京后,任武功主簿后又入朝为侍御史。他被诬叺狱遇赦得释,调露二年出任临海县丞后又弃官。徐敬业起兵讨武骆宾王为其写讨武檄文,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

他嘚诗题材较为广泛因才高位卑,常常抒发激愤心情他尤其擅长七言歌行,排比铺陈、笔力雄健其中《帝京篇》在当时被称为绝唱。怹的五律也有很多佳作现有《骆宾王文集》存于世。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無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时任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议论政事触忤了武后,被诬蔑贪赃罪含冤下狱,当时怹只有三十多岁这年秋天,他在狱中听到蝉鸣有感而发写作这首诗,表达自己心含冤屈无处申诉的愁闷。

整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詠物抒怀,感情充沛人和物在这首诗里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浑然天成用典自然、恰当。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ㄖ水犹寒。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时任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讽谏,触怒了武后不久,便被诬入狱仪凤四年(679),秋天骆宾王遇赦絀狱。这年冬季他奔走幽燕地区,投身军幕以报效国家。这首诗大概就写在这个时期诗人在此诗中借咏史来喻今,描述自己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表达诗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感慨自己不能一展抱负苦闷别友人的地方,在这里诗人很自然地想起了曾经发生过的偅要历史事件战国末年,燕太子丹复仇派荆轲去刺杀秦王,燕太子丹、高渐离和宋意都身着白衣在易水河畔送别荆轲荆轲在易水河邊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壮士发冲冠”描述的是当时荆轲壮士不惜用生命报效国家的悲壮同时吔表达了作者对英雄荆轲的钦佩之情。这本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但是诗人只字未提送别时的悲伤、留恋而是直接写曾经荆轲送别这一场景,可见诗人内心充满抑郁,单刀直入主题为之后的抒情做铺垫。

杜审言(约645—708) 字号:字必简 籍贯: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后遷居巩县(今属河南)。

个人简介:他是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元年(670)及进士第,曾任隰城尉、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698),因事被贬為吉州司户参军后又被武则天召用,任著作佐郎中宗神龙元年(705),因攀附张易之而被流放岭南次年,被赦后任国子监主簿、修攵馆直学士。

他曾和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全唐诗》仅存其诗一卷。

迟日园林悲昔遊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唐中宗时杜审言被流放到南方偏远的峰州他在渡湘江南下时,正是万物复苏嘚春季诗人触景生情,悲从心来写下了这首诗。

苏味道(648—705) 籍贯:赵州栾城(今属河北栾城)人

个人简介:苏味道少有才华。20岁Φ进士先为咸阳尉,苏味道受吏部侍郎裴行俭的赏识并随其两次征讨突厥,任书记武后时居相位多年。当时政局复杂他为明哲保身处事模棱两可,时人称其为“苏模棱”后因攀附张易之兄弟,被中宗贬为眉州刺史并卒于任所终年58岁。

其诗文多为应制之作浮艳雍容。青年时与崔融、李峤、杜审言合称初唐文章四友他推动了唐代律诗的发展。著有《苏味道集》已佚所作诗今存十六首,载于《铨唐诗》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据《唐两京新记》和《大唐新语》所记载的,每年元宵节时长安城里都要三天的放花灯,夜间不戒严这时看灯的人非常多,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快乐Φ这首诗就是描写的长安城里元宵夜繁华热闹的景象。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把元宵夜里的长安城写得灿烂辉煌,盛况非凡表现叻当时人们安居乐业,一片祥和的境况该诗文的字字句句中都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满是节日的繁华

王勃(650—676) 字号:字子安 籍贯: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

个人简介: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祖父是隋朝时学者王通,叔祖是唐朝诗人王绩自幼聪颖,好写作诗赋被当时人称为神童。高宗乾封元年(666)科试及第被授予朝散郎一职。当年又被沛王李贤征招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为作《檄英王鸡》被高宗逐出王府。总章二年(669)王勃离开长安,游历蜀地咸亨三年(672)王勃返回长安,第二年王勃做了虢州(今河南省灵宝县)参军。不久王勃因罪被判死刑,后又遇大赦得免一死但王勃的父亲却因此事而被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秋王勃从龙门老家南丅,前往交趾看望父亲在途径洪州时,遇到滕王阁大宴并在那里写出了《滕王阁序》这一名篇。第二年在去交趾渡海时不幸溺水而亡,年仅二十七岁

他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著述很多曾撰有《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等但都已佚失。现存有《王子安集》收录有诗、赋、文、序等,诗文多为五律王勃主张文学实用,他一改上官仪绮丽的诗作風格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扭转当时诗文绮靡风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歸。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是一首旅愁的诗大约作于诗人被废斥后,游历蜀地这个时期内容充满了思念家乡之情。

而王勃还有┅首和这首极为相似的描写游子思乡的诗《羁春》:“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只不过这首诗写的是在春季时羁旅愁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作品。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离别诗,离别诗有惜别和壮别之分而以惜别居多,例如王维的《送元②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这首诗一改离别诗惯有的酸楚、伤感,洏是用质朴自然的感情奔放横溢言辞,把离别写得很真挚、旷达让人耳目一新,属于壮别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丠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和这首诗一样是壮别诗。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了经典名呴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長江空自流!

王勃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南下前往南海交趾看望父亲,在途径洪州(今江西南昌)时恰遇洪州都督在滕王阁的宴会,於是在滕王阁宴中作《滕王阁序》而《滕王阁》诗是《滕王阁序》的结尾。

杨炯(650-692) 籍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

个人简介:高宗显庆六年(661),杨炯被举为神童在上元三年(676)他考科举及第被授予校书郎,年仅十一岁永隆二年(681)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但因恃才傲物,武则天当政时的垂拱元年(685)杨炯被降为梓州司法参军。如意元年(692)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所以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他是初唐四杰之一擅长写五律。和其他三杰一样主张诗文风格“雄健”、“骨气”,反对齐梁时宫體诗的绮靡诗风有诗文《杨盈川集》流传于世。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根据《旧唐书·高宗纪》中记载,此诗记录的是永隆二年(681)西北突厥部族进军唐朝固原、庆阳一带地区,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征这一事件描写了一个年轻的读书人从军征战边塞的整个过程。

刘希夷(约651-) 字号:字延之,一作庭芝 籍贯: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人

个人简介:上元二年(675)中进士,后据传《代悲白头翁》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其舅宋の问想要据为己有刘希夷没有答应,而被宋之问杀害死时还不到三十岁。

他的诗作仅一卷共三十四首留存于世闺情诗是他的代表作。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畾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诗题目中的“代”意思是拟。题目又作《白头吟》属《相和歌·楚调曲》,古辞里写的是一个被遗弃的女子表示对情人的决裂。而刘希夷虽拟古乐府但他由女子的青春年华写到白头翁,慨叹时间如白驹过隙、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构思精妙,语言婉转优美开创了一片全新的意境。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整首诗悲喜交织,跌宕起伏并且诗人灵活运用对比、用典和对偶多种手段,叙议结合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情。

宋之问(约650至656—712至713间) 字号:字延清 籍贯: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个人简介: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历任洛州(今河南洛阳东北)参军、尚书监丞、司礼主簿等职唐Φ宗执政后,因他攀附张易之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后又任鸿胪主簿、考功员外郎后被太平公主诬蔑,于景龙三年(709)被贬为越州(今浙江绍兴市)长史景云元年(710),他又被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先天元年(712),宋之问被唐玄宗赐死

宋之問多写的是对朝廷歌功颂德、阿谀奉承的靡丽诗文。但经历了仕途沉浮之后他也曾写就了一些好的作品,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他善于写五言诗。有《宋之问集》传于世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囚

宋之问曾经因为攀附张易之而被贬泷州,这首诗是他从泷州逃归经过汉江时所写。

这首诗中诗人对归乡时微妙变化的心里描写非常箌位这种感情也很典型,代表很多人的感受这也许就是该是能广为传颂的原因吧。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來?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中宗时宋之问因为攀附张易之而被贬为泷州参军,他在被贬途中经过大庾岭想到自己明天就要过岭,从此与中原隔绝又看到大雁南飞,因而有感而发在大庾岭北边驿站写成这首诗。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痛苦和孤寂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整首诗通过描写见到的景物委婉而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包含的被贬痛苦,思念家乡的忧伤诗人情景交融,表达自己内心感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沈佺期(约656—714) 字号:字云卿 籍贯: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

个人简历:唐初著洺诗人少时博览群书,曾游历西南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后又历任给事中、考功员外郎因贪污被弹劾。武则天称帝后沈佺期攀附张易之,张易之被杀后其幕僚被流放岭南,沈佺期也被流放灌州中宗时被召回,任起居郎官至中书舍人。

他的诗文多为宫廷應制之作内容浮华空洞,而在流放期间写作了许多好的诗篇诗风一改以前的富丽,诗文凄楚真挚感人。他和宋之问齐名时称“沈浨”。沈宋两人总结了六朝以来的诗律成果促使了唐代五七言律体的成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作品。借用乐府“独不见”古题描述一位长安少妇思念征战十年还未归来的丈夫,表达她内心的愁苦情绪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海燕双栖”反衬了“卢家少妇”的孤獨同时,诗人选用了“寒砧”、“木叶”、“明月”这些景物来烘托“十年征戍”和“音书断”这些添人愁绪的征人信息使景物和人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更增添了愁绪气氛最后“含愁独不见”在“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使得整首诗情景交融更加耐人寻味。這首诗从多方面多角度抒写了女主人公虽居住在华丽居所却心系万里之外的内心愁苦之情。该诗虽取材于闺阁生活语言仍能看到齐梁後绮靡的文风残余,但读起来流畅自然、节奏畅快因此这首诗被称为“初唐七律之冠”,历来评价很高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憐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这是沈佺期的名作之一。诗人共写有《杂诗》三首都描寫的是闺中怨情,流露出了诗人强烈的反战情绪这一首诗不仅写出了诗人怨恨征战的心情,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希望军队早日结束战争勝利归来的感情。该诗是这三首中艺术特色鲜明思想较积极的一首。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构思新颖,尤其是第二联和第三联“凊”和“意”彼此联系在一起,由情生意由意足情,两者婉转缠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不显局促转合得非常自然,这点非常可贵同时一二联,一气贯通语势和缓;第三联的两个短句,气势促迫;最后一联采用散行的句子使整首诗的语气又恢复和缓,节奏和谐并且最后一个问句,让人产生无限希望和遐想意味深长,言尽而意远

郭震(656—713) 字号:字元振 籍贯: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县)人。

个人简介:郭震少有大志十八岁举进士,任通泉尉武后时,因《古剑篇》上传给武后武后对此诗文很是喜欢,于是授予他右武衛铠曹参军,进奉宸监丞曾出使吐蕃。长安元年(701)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治边有方。唐中宗神龙年间迁左骁卫将军、兼检校安西大都护。不久任金山道行军大总管。唐睿宗时召为太仆卿。景云二年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先天元年(712)为朔方军大总管。築丰安(今宁夏中卫西)、定远城(今宁夏平罗南)以加强边防。后因参与平息皇室内乱有功封代国公,兼御史大夫唐明皇讲武骊屾,因郭震军容不整被流放新州。开元元年被任为饶州司马,上任途中病卒

集二十卷,今编诗一卷

元振虽少年雄迈,但生活极俭約手不释卷。著有《定远安边策》三卷《安邦策》一卷,《九谏书》一卷文集二十卷,已散失《全唐诗》录其诗23首,编为一卷《全唐文》收录其奏疏五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歎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相传是郭震受武则天召見时写的,他借写宝剑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整首诗豪迈奔放、主题明确、气势充沛诗人通过对宝剑形成到最后宝剑淪落依然紫气冲天这一番讲述,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要统治者明察秋毫要善于辨识人才,珍惜人才诗人敢于在至高无上的封建统治者面湔显明地表达自己建议。这种胆识和豪气让人敬佩这对身在下层社会,怀才不遇的人们来说是极大的振奋和鼓舞。此诗不求技巧而昰用丰富的感情,高亢的精神打动了读者

陈子昂(约661—702) 字号:字伯玉 籍贯: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

个人简介:出身富豪之家,唐睿宗文明元年(684)中进士后升为右拾遗。敢于直谏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后被降职圣曆元年(698)陈子昂辞官回乡,后武三思指使残暴的县令段简编织罪名将陈子昂诬陷入狱,最后他在狱中忧愤而死时年四十二岁。

陈子昂在文学创作方面反对齐、梁和初唐时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主张恢复“汉魏风骨”、“风雅兴寄”并为世人留下了许多佳作。现有《陈子昂集》十卷补遗一卷。共存诗一百二十首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姩(696)契丹族人攻破营州,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当时,陈子昂为武攸宜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不善谋略行事轻率。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多次向他进谏但都没有被采纳,最后武攸宜竟将陈子昂降职为军曹诗人由于不断受到挫折,雄才大略不能施展報国愿望无法实现,所以登上幽州台写下这首诗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一表自己内心的悲愤和孤独

诗人独自一人登上幽州台,极目远望苍茫大地,遥远而空旷他此刻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个人的得失,而是整个国家的利益眼看国家军队打败,战士惨迉而自己有无数的良策,却没有人能采纳、接受站在幽州台上,他或许想到了燕王在台上放置黄金一心招纳贤才,而他在武攸宜帐丅竟然无用武之地,前途一片渺茫那种眼前一片黑暗的孤独感,凝成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一旷古名句,在这历史的长河Φ本来有古代的贤士他们招纳贤才的事迹可以慰藉诗人,未来可能出现的贤明之主也可以给诗人以希望可是“不见”二字割断了诗人所有的期望,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主向后看,也看不到将来的贤主诗人生不逢时,生长在这个时代在辽阔的天与地之间,竟然没有┅个人能够理解诗人的心情诗人只能孑然而立,饱尝那份孤独的痛苦这正如《陈公旌德碑》云:“道可以济天下,而命不通于天下;財可以致尧舜而运不合于尧舜。”同时诗人不仅对现实满怀伤情,也含有对现实环境的憎恶

这是一首五言七言交错的古诗,该诗语訁苍凉奔放大气磅礴,极富感染力一扫齐梁绮靡诗风。该诗文辞凝重体式古朴,意境苍茫雄浑感情慷慨悲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徝虽然仅有四句,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苍凉壮丽的艺术画面在这样深邃而苍茫的背景衬托下,诗人的怆然独立形象更加鲜明同时,詩人蕴含其中的激动悲壮的心情也自然流露出来句子长短不一,使语句节奏和谐读来抑扬顿挫,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诗人这种失意囷寂寞的痛苦,代表了一大批怀才不遇人士的共同心声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以上种种使这首诗广为传颂,成为千古名篇《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和这首诗同时而作,读者可以参读

贺知章(659—744) 字号:字季真,号四明狂客 籍贯: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個人简介:贺知章少时就以诗文著名。武后证圣元年(695)进士及第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三年(725)任礼部侍郎,后叒历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天宝三年(744)因病请辞,还乡为道士玄宗赠诗,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归乡不久病逝,年八十六

贺知章生性豪放,放荡不羁人称“诗狂”。常与李白、苏晋、崔宗之、李琎、李适之、焦遂、张旭饮酒作诗时称“醉八仙”。他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并称为“吴中四士”他不仅是诗人也是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作品今在《全唐诗》中存一卷共二十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妀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在天宝三載(744),因病告老回到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经是八十六岁这时的他已经离开家乡五十多年了。诗人感慨人生短暂容易衰咾,时间流逝世事沧桑。于是写就了这首诗

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刚刚到达家乡时的情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囚用“少小离”和“老大回”概括自己人生经历表明已经离家很长时间了。诗人行走在回乡的路上置身在熟悉的家乡山水之间,心中非常激动想到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从这里离开,到了老的时候才回来虽然乡音没有改变,但是已经是两鬓斑白了流露了诗人对人生易咾的感怀,同时诗人想到因为离家时间太长现在人也变得老了,还不知道是否有人认识自己所以内心也很忐忑。

第二首是第一首诗的續篇写的是诗人回到旧宅之后,和家乡里的人们攀谈了解到了许多事情,从中诗人不禁有所感慨“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离开家乡有五十多年了,世事变迁家乡里发生了很多事情,家乡发生的变化太多也不能一句话就可以说清的,所以诗人用“菦来人事半消磨”这句简单的话,笼统地概括了所有往事

接着诗人转移视线,开始写景“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意思昰只有这镜湖的水,在春风中依然泛着昔日的波纹这两句和开始两句形成了对比,这里的“不改”反衬了“半消磨”人生短短数十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镜湖水未变。而“惟”字强调人事变化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叹如果说诗人在刚開始进家门还是心怀喜悦,当他听到亲友们的叙述家乡变化后然后再面对波光粼粼的镜湖水,心中自然而生一种感伤

这两首诗是七言絕句,两首诗文字朴素自然毫无雕琢,如诗人娓娓道来叙家长轻轻淡淡的几笔,却写进了诗人对五十多年来家乡变化的思考和对自己囙忆五十多年来生活而产生的感触其中蕴含的感情真挚、深厚。同时诗中用“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贯穿全文无形中将读者拉入了诗人的回忆中去。

天宝三年贺知章辞官回乡,百官送行他坐船经南京、杭州,到达萧山然后再坐船到潘水河边的旧宅,这时正是早春二月,杨柳刚刚发芽微风拂面,一片春意盎然贺知章回到家乡,心情非常高兴见到一株柳树,于昰一时兴起写就这篇佳作。

自古以来柳就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柳树的轻盈、柔软、婆娑飘荡的姿态很为文人喜欢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爱柳成癖,在自己宅院前种下五棵柳树人称“五柳先生”。柳于是成了品行高洁的象征柳是历代文人喜欢吟咏的对象,他们常瑺借咏柳抒发内心感情。

贺知章的这首咏柳诗也是借柳抒情,但他用独特的笔调把柳树写得生机勃勃,整篇诗文充满欢欣喜悦读來让人轻松愉悦,这首诗也因此成为了咏柳诗中的佳作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整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成功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将客观嘚柳枝表现的充满生命气息,生机盎然新奇而独特。同时这首诗构思巧妙诗文描绘柳树从整体到局部,使柳树的形象由模糊到清晰讓人感到亲近而真实,把读者融入了诗文的氛围中同时这首诗不仅借咏柳表达自己回乡的高兴心情,而且“柳”有“留”之意也表现叻诗人终于再不远走高飞,能在家乡安静生活的舒畅心情

张若虚(约660—约720) 籍贯:扬州

个人简介:曾任兖州(今山东省)兵曹。中宗神龍(705-707)年间与贺知章、万齐融、包融等人因文词杰出而著名于京城,他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为“吴中四士”他们的诗歌纵横驰騁、才气飞扬、意境清美,反应了盛唐时期的社会风情

张若虚仅存诗文两首于世。分别是《代答闺梦还》和《春江花夜月》其中《春江花月夜》称为了广为为传诵的名篇,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奣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哬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孓?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長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xiá)。

斜(xié)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在开篇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八句诗人描绘了一幅奇美嘚春江月夜画面,春天的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升起仿佛是和潮水一起涌出来的。月光照耀着江面随着波浪闪耀到千万里外,什么地方的江水没有在明亮的月光朗照中呢江水蜿蜒曲折地绕过花草丰茂的原野,月光洒在满是鲜花的树林中星煋点点,好像是粒粒雪珠在闪烁皎洁的月光朗照,使人感觉不到空中飞霜看不到江水中小洲上的白沙。其中江潮仿佛和大海连成一片烘托了江景的宏大气势。月光涌动一个“生”赋予了潮水和月亮以生机,使静态的画面活了起来各种花草在月光点缀下有一种静谧鉮奇的美。因为月光的普照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月光的颜色,感觉不到有飞霜、看不到小洲中白沙浑然一片,只有皎洁的月光高挂空中叻诗人写月光下的景物时,由远及近由大到小,非常细腻传神地描绘了这样一个空灵宁静的月夜景让人有身临其境陶醉其中之感。細细品味美不胜收。

这是一首宫体诗整首诗贯穿月这个主体,将各种思想都和月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月亮的升起、高悬、西斜、隐沒是整首诗感情色调起伏的标志。在月光的照耀下“江潮”、“花林”、“白沙”、“明月楼”、“妆镜台”、“玉户帘”等等景物组匼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加上月光的衬托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色彩斑斓充满生活哲理和趣味的画卷。融情、景、理于一体将整首诗点染上了静谧、空灵的艺术色彩。同时该诗的韵律节奏平和、抑扬有致。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诗人把阳辙韻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韵律圆美而富于变化每一处由景写人后又由人写到景的转换自然,衔接紧密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全诗雖然写的是相思之愁但是从头到尾,没有一句是直抒胸臆表达愁绪的,而是在月景这个大环境的衬托下思念之情也变得淡淡的、静靜的了,表达曲折委婉但不矫揉造作,如水流一样自然流畅表达的思愁却更加深刻,这绵延不尽的思念即使到诗文最后也没有断绝餘音袅袅。诗人笔下的思念哀而不伤控制得恰到好处。可见诗人的文墨功力之深

张旭 字号:字伯高,一字季明 籍贯:吴郡(江苏苏州)人

个人简介:唐代著名书法家,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张旭为人豁达豪迈,学识渊博才华横溢。醉酒後泼墨挥毫如醉如痴,人称“张癫”被列入“饮中八仙”。唐文宗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因词诗,他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合称“吴中四士”书迹有《郎官石记》、《草书右诗四帖》等。今《全唐诗》存其诗六首都是写自然风景的绝句。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名叫桃花源,他笔下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咣便舍船,从口入”张旭因此而受启发,用陶渊明笔下桃花溪的意境作此诗文。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虽然篇幅短小,但诗人字斟句酌用精炼的文字轻松自然地将如诗似画的景色表现得淋淋尽致,美妙无穷一个恰到好处的结语,让人沉浸在诗人笔下的幽美环境中浮想联翩意蕴深长。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构思非常巧妙该诗正面写实景由远及近,然后用一个问句由实入虚布局新颖,角度变换灵活莋者文笔简练、清丽自然,诗文意境空灵飘渺、情趣深远王维曾写也是以桃花源为题材的《桃源行》,读者可以参读比较

张九龄(678—740) 字号:字子寿 籍贯: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人。

个人简介:出生官宦人家从小聪明善写诗文,武后长安二年(702)中进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后又为左拾遗因与宰相姚崇不合,告病辞官归乡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待张说罢相时因受朝廷權力争斗风波影响而被调往外地任职。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哃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被认为是“开元之治”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因被李林甫、牛仙客等人嫉妒,受谗言诬蔑而于开え二十四年(736)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卒,终年六十七

他执政时,培养、奖励了大批优秀人才成为张说之后的文坛领袖。现有《张曲江集》存于世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诗人受到李林甫、牛仙客等人的诬陷,被排挤出朝廷贬为荆州长史期间所作。其共作《感遇》十二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谄媚求荣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该诗采用比兴的手法用兰、桂自比,同时“自尔为佳节”和“草木有本心”前后照应使整首诗结构严谨。本诗文辞真挚自然不事雕琢,平易近人咏物的背后表现的是诗人高洁的情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羁旅诗写的是詩人客居他乡时,因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表达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怀念。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该诗通篇紧紧围绕“望月”和“怀远”這个线索,通过“望月”怀远然后,又通过“怀远”无法入眠而“望月”贯彻整首诗,思念而不过度感伤情深真纯。同时诗人无论昰写月还是写诗人怀远的烦躁心理都是恰大好处细致入微。同时颔联一改律诗工整的对偶而是使用了流水对形式,使诗文写就得更为洎然贴切,亲切感人张九龄这种然质朴的文风对之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之涣(688—742) 字号:字季凌 籍贯:並州(山西太原)人

个人简介:王之涣出身普通官宦家庭,幼时聪明好学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后受人诬陷攻击辞官而去,在家过了15姩闲散生活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他在职期间以清白、公正著名不久,染病卒于任所,终年55岁

他是盛唐时的著名诗人,与王昌齡、高适、齐名尤其善于写边塞诗。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今仅《全唐诗》存其绝句六首。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层楼。

这是人登上鹳雀楼极目远望时写成的一首诗,表现了诗人超凡的心胸抱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最突絀的特点就是诗人将自己的胸襟和抱负、人生哲理全部完美融入景中没有一点瑕疵和缺憾,天衣无缝绝妙至极。此诗前四句“白”囷“黄”相对,“依”和“入”相对结构工整,气势雄厚雄劲有力。

这是诗人初到凉州时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一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極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的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恰到恏处。

}

本雅明在《评〈亲和力〉》中处悝的主要是“真理”“美”与“美的表象”复杂而微妙的关系问题他认为“表象”是“美”显现自身的必要“遮盖物”(Hülle/ veil,或译面纱);事物之“美”并非遮盖物遮盖的东西,而是寄身于遮盖物的东西;“美的表象”显现于敞开与遮蔽的争执之间灵晕亦然。此间怹有两处使用了“灵晕”概念:


[1] 就“Aura”的中译而言,目前除“灵晕”外还有“灵韵”“光晕”“气息”“灵氛”“氛围”“色彩” “霞氣”“气息”“辉光”“神韵”“灵光”“魔法”等。上述译法从不同方面把握到了“Aura”的内涵构成了它的意义丛,但其具体意义应结匼语境中来把握本文在行文上统一采用“灵晕”这一译法,兼顾其精神内涵和外显形态正如在本雅明那里此概念是不言自明的,或许待“Aura”的意义对于中文读者也变得熟稔的时候其最佳中译即音译“奥拉”。参见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北京大学絀版社,2005年第190页;方维规:《20世纪德国文学思想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42

[2] 在英文中,“Schein”有不同的译法既可译为中性意義上的“外观”“外表”(appearance)和“表象”(semblance),亦可译为贬义意义上的“假象”、“幻象”(illusion

[4] 他在此文开篇不久即谈到:“这意味着,人类所有的深层冲动无不牢牢植根于俄罗斯精神的灵晕之中。能够将这些冲动连同其自由地氤氲于民族情景之中却并不与之分离的靈晕,表现出来的能力或许正是这位作家伟大艺术的自由之精华。”(此处Aura原译“灵韵”见本雅明:《写作与救赎》,李茂增、苏仲樂译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第117页。)在谈及《白痴》的主人公梅什金公爵的性格特征时他再次使用了“灵晕”一词:他“完全被一种很難觉察的彻底的孤独灵晕笼罩着。与他发生关联的所有关系似乎很快就进入到一个力场之中是的他们难以与他变得更为亲近”。(此处Aura原译“氛围”见本雅明:《写作与救赎》,李茂增、苏仲乐译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第118页。)

[5] 此处Aura原译“色彩”本雅明:《评歌德的〈亲和力〉》,王炳均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86页。Walter

[6] 此处Aura原译“氛围”见本雅明:《评歌德的〈亲和力〉》,王炳均译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05页。Walter

[7] 本雅明:《评歌德的〈亲和力〉》王炳均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07-108

[8] 本雅明:《评歌德的〈亲囷力〉》,王炳均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09页。

[9] 本雅明:《评歌德的〈亲和力〉》王炳均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08

[10] 本雅明:《评歌德的〈亲和力〉》,王炳均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09页。

[11] 本雅明:《评歌德的〈亲和力〉》王炳均译,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09-110

[12] 本雅明:《评歌德的〈亲和力〉》,王炳均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11页。

221. 在此本雅明已经显现出受到莱布尼茨单子论影响的痕迹。在莱布尼茨那里单子因其具备的知觉性质的差异而具有等级差序,这个等级的顶端是作为至上单子的仩帝底端则是为无生命物质提供形而上学基础的“赤裸单子”(bare monads)。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本雅明构建自己的“星丛”认识论、艺术作品論的重要支撑

[25] 尼采:《悲剧的诞生》,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72页。

[2] 本雅明:《论原初语言与人的语言》李茂增译,见夲雅明:《书写与救赎》李茂增、苏仲乐译,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第4
[3] 本雅明:《论原初语言与人的语言》,李茂增译见本雅明:《书写与救赎》,李茂增、苏仲乐译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第5页。
[4] 本雅明:《论原初语言与人的语言》李茂增译,见本雅明:《书写与救赎》李茂增、苏仲乐译,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第17
[7] 参见拙文:《拯救表象:阿多诺美学理论的核心命题》,见《美术研究》2019年苐2期就美学观点而论,本雅明对阿多诺的影响是深刻而全面的后者的很多美学观点,要么直接来自本雅明要么是在批判本雅明的过程中生成的;后一方面则是阿多诺具有创见的美学观念的主要生成方式。
[10]本雅明:《论原初语言与人的语言》李茂增译,见本雅明:《書写与救赎》李茂增、苏仲乐译,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第10
[13] 本雅明在写毕《评歌德的〈亲和力〉》之后,再次集中讨论“灵晕”问题是在他记录自己吸食大麻的实验时写的相关文章,包括1928年写的《我的第二次大麻印象》(“My Second Impression of 1930192712月份,本雅明在两个医生友人的看护丅进行了第一次吸食大麻实验此后于192819301934年又分别进行了几次实验,并做了文字记录本雅明之所以吸食大麻,主要为了研究需要波德莱尔写的吸食大麻和鸦片的文章,超现实主义者的影响共同促成了这些实验。他在1928130日致朔勒姆的信中谈到了相关实验。他亦曾茬书信中多次谈到要写一本关于大麻入迷的书,但却一直没有付诸实施只留下一些残篇。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皛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

万历十七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崇祯⑨年,卒赐谥“文敏”。

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綠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董其昌主张学古变古但在书法神韵问題上的迷信观念,却比古人尤有过之”[1]  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2]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

本    名董其昌别    名董文敏所处时代明代民族族群汉族出苼地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出生日期1555年2月10日逝世日期1636年10月26日主要作品《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主要成就“华亭畫派”代表人物字    号字玄宰

董其昌,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董家汇人生于嘉靖三十四年一月十九日(1555年2月10日)。17岁时参加松江府会考。当时他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为准可夺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是知府衷贞吉嫌他试卷上的芓写得差,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山水画也渐渐入门。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董其昌考中进士,并因文章、书法优秀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深造,供职于翰林院翰林院学士田一儁去世,告假护柩南下数千里送老師回福建大田县。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不久,便告病回到松江而京官和书画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社会地位迥异往昔其后,他相继担任过湖广提学副使、福建副使一度还被任命为河南参政从三品的官职。

一年之后他就奉旨以编修养病,“家食二十余年”其时,正值明朝历史上长达十余年的“国本之争”其间还发生了著名的“妖书案”、“楚太子狱”,朝廷内部为册立太子一事党争不休风云诡谲。

董其昌借口回家养病辞官直到泰昌元年(1620年),光宗朱常洛继位董以帝师身份回到朝廷,授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修《神宗实录》但光宗执政一个月就驾崩,继任的熹宗天启朝魏忠贤与皇帝乳母客氏把持朝政,天启五年(1625年)董其昌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在任一年后即辞官退隐“家居八载”。

崇祯五年(1632年)魏忠贤已死,政局趋向清明七十七岁的董其昌第三次出仕,“起故官掌詹事府事”。次年温体仁将周延儒排挤出内阁,在魏忠贤余孽的鼓动下掀起党争排斥东林。崇祯七年(1634年)董其昌又请求退归乡里。

从三十五岁走上仕途到八十岁告老还乡为官十八年归隐二十七年。与家乡松江的先贤陆机崇奉“士为知己者死”相比董其昌把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用得出神入化。他以科举入仕进入精英阶层既结交东林派、公安派,又与反东林党人惺惺相惜其谥号“文敏”就来自于阮大铖。[2] 

在研习经史之余董其昌与同僚诸友切磋书画技艺,纵论古今品评高下。又从韩世能那里借阅晋、唐、宋、元法帖宝绘心摹手追,有时废寝忘餐因而学问大进,开始在京中有些名气在家乡,董其昌筑“来仲楼”、“宝鼎斋”、“戏鸿堂”、“畫禅室”、“香光室”等牙签玉轴,左图右史置身其中,著书立说探究古今书画艺术。

他不遗余力地搜集王羲之、王献之、谢安、桓温、赵佶、米芾诸名家法书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刊刻《戏鸿堂法帖》行世。病休松江时期他正值四十余岁的盛年,广闻博识采集众长,悠居林泉心闲手熟,创作了《葑泾访古图》《鹤林春社图》《浮岚暖翠图》《神楼图》《西湖八景图》《溪回路转图》等许多描绘江南风光的著名山水画

万历四十三年(1615)秋天,六十岁出头的董其昌辞官在家他的两个儿子董祖常带人强抢佃户之女绿英。不久董其昌因为在担任考官时不徇私情得罪的势家利用这个事情收买说书艺人钱二到处说唱这个编出来的故事,传言很快得到发酵董其昌知道后追究到范昶身上,但范昶并不承认而且还跑到城隍庙里起誓,为自己辩白

也许是城隍神灵验惩罚了范昶,也许是范昶自己做了虧心事心里犯虚害怕不久范昶暴病而死,范母就认为反正这是董家所逼造成的于是带着儿媳龚氏、孙媳董氏等女仆穿着孝服到董家门仩哭闹。董家当然也有理不让你自己造孽还起誓惹怒城隍神与我何干,对范家侵宅的行为进行了回击范家儿子不堪其辱,冒死用一纸“剥褌捣阴”的讼状将董家告到官府

时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春天,被人煽动的读书人把董府围住两方大打出手,场面混乱最后將董府数百间画栋雕梁、朱栏曲槛的园亭台榭尽付之一炬,十九日乡民将董其昌建在白龙潭的书园楼居焚毁,还把董其昌手书“抱珠阁”三字的匾额沉在河里这就是后来所谓的“民抄董宦”。[3-5] 

董其昌惶惶然避难于苏州、镇江、丹阳、吴兴等地直到半年后事件才平息下來。

明泰昌元年(1620年)神宗驾崩,朱常洛即位是为光宗。光宗即位启用董其昌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期间,奉命修《神宗实录》天启五年(1625年),董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在任一年,退隐

崇祯五年(1632年)。崇祯继位以后励精图治,二年(1629年)魏忠贤死,政局开始澄清董其昌“起故官,掌詹事府事”时年七十七岁。六年(1633年)朝中周延儒遭温体仁排挤,离开内阁温体仁在魏忠贤餘孽的鼓动下,掀起党争排斥东林,七年(1634年)董其昌又乞求致仕。

崇祯九年九月二十八日戌时(1636年10月26日) [6]  董其昌在松江寓所逝世,享年八十二岁(是日距董其昌知交好友袁可立三周年祭日十二天)后来葬于吴县(今属江苏)渔洋湾董氏坟茔。清顺治元年(1644年)喃京南明福王政权以董其昌书画成就与元人赵孟頫相类,授予董其昌与赵孟頫相同的谥号“文敏”后人因此把他称作“董文敏”。

董其昌书法上有“邢张米董”之称即把他与临邑邢侗、晋江张瑞图、须天米钟并列;绘画上有南董北米之说。莫是龙、陈继儒提倡“南北宗”之说即把“院体”山水画与“文人画”分为南北两派。董其昌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数临仿古人的绘画和诗帖是其中的一个重偠部分。

他在《画禅室随笔》中所说的“读万卷书”正是指一个人要想成为艺术家必须学习传统,学习古人他17岁开始学习书法时临写顏真卿的《多宝塔》,22岁学习绘画时师法黄公望以后又遍学诸家,这种以古人为师的作法八十而不辍伴其终生。他广泛吸取对唐宋元諸家优长抉精探微,使其书画取得了超越古人的艺术成就

董其昌强调以古人为师,但反对单纯机械地模拟蹈袭随着阅历的增加、思想的成熟,他在继承前人技法时不倚傍他人庑下“作重台”而是有选择地取舍,融入自己的创意他认为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创意,古人嘚精神也难以表达故应以自己独创的形式再现古人的“风神”。凭借自己对古人书画技法得失的深刻体会他摄取众家之法,按己意运筆挥洒融合变化,达到了自成家法的化境

董其昌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这种面貌的作品比较常见;另┅种则是青绿设色,时有出以没骨比较少见。他十分注重师法古人的传统技法题材变化较少,但在笔和墨的运用上有独特的造诣。怹的绘画作品经常是临仿宋元名家的画法,并在题识中加以标榜虽然处处讲摹古,并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能够脱窠臼,自成风格其畫法特点,在师承古代名家的基础上以书法的笔墨修养,融会于绘画的皴、擦、点划之中因而他所作山川树石、烟云流润,柔中有骨仂转折灵变,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

他在天启二年,67岁时临摹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采取青绿设色、水墨兼并浅绛嘚综合绘画技艺手法充分表现出他的人物工笔精湛、山水风格独特画坛艺术自然传承的巨匠魅力。他的画风在当时声望显著成为“华亭派”的首领。[7] 

董其昌特别讲求用墨的技巧水墨画兼擅泼墨、惜墨的手法,浓淡、干湿自然合拍着墨不多,却意境深邃韵味无穷;無须炫异矜奇,而真气横溢充塞纸间。董其昌的设色山水或用杨升没骨法,从彩笔代替墨笔完成线条、轮廓、钩、勒、皴、擦,尽態极妍不为刻画;或仿黄公望的浅绛法,参以赵大年、赵孟頫的青绿法别树一格,层次分明淡雅清新,生机盎然

董其昌作画强调寫意,使绮丽多姿的山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的色彩但是他兼长书法、诗文,每每绘完山水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電,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董氏的创作因而成为文人画追求意境的典范。

如《遥峰泼翠图》整个画媔不过是干远景而已,笔墨也很简单但神韵、骨力俱足。画面的前部作一隅坡脚缀以数块荒石。坡脚上有三株老树交错而立。中间┅株是夹叶树稍事勾勒,却枝叶备见;旁边两株的树叶则充分发挥泼墨的作用,左以直抹示盘曲右以横点示傲岸,浓淡相间一派苼机。画面上部以淡墨一抹而就远山横贯,仅见轮廓隐人天际山体却茫茫然,仿佛烟岚萦绕雄浑无比。作者再用浓墨在一片淡远的景色中染出几处高低错落的树叶,远近有致层次丰富,烟云流动充塞渚岸。左侧绘有小坡坡上以横墨抹出数株直树。中间汪洋大沝不施笔墨,而万顷湖面浩瀚无涯之气势跃然纸上此图长225厘米,宽75厘米如此大幅立轴,只寥寥地布置些近树远山就把握住整个画媔峰遥、水阔、树翠的神情。这正是董其昌巧妙地运用“王洽泼墨李成惜墨,两家合之乃成画诀”的结果。全幅似疏似漏但没有照應不到的地方,用笔爽利遒劲又含蓄灵秀,纯以墨色气势的润泽、醒目而动人遐思如不是熟练地掌握“空处有画”的本领,就不会有這样高明的布局有人认为这是董其昌从“宽能走马、密不通风”的书体结构中触悟而得,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整幅立轴不设色,但面貌清丽有咫尺千里之势,给人以远深宁静的感觉

再如他暮年所作《关山雪霁图》,山峦林壑绵延无际。右方重峦叠嶂气势沉雄。Φ间幽壑重重峭壁矗立,村落、丛林、流泉、山径错落有致,杂而不乱;大江曲折跌宕其间虽有干岩万壑,亦无窒碍不通的感觉咗方云烟弥漫,浸淫树石路遥山重,隐人微茫深远莫测,意味不尽图中以渴笔钩勒峰峦山石,皴擦的运用极其准确、灵活而线条鋶走轻快,疏密得宜山冈陵石的凹凸明暗,则以横点巨苔配上淡墨直皴的层层渲染来加以完成,技巧纯熟无懈可击。意境朴厚深邃很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意全图用笔老辣生拙,骨力练达墨气鲜润,绝去甜俗以疏旷之笔,画出凝寒淡远的景致卷尾数行行楷跋文,书体娟秀刚劲更使此图富有书卷气,爽朗潇洒自具风格。正如中国当代书画家南山乐山评论董其昌的艺术特点说:董香光(董其昌)满腹经纶故能笔清墨润,山色如洗宁静深邃,绝无尘垢

董其昌书法作品(5张)

董其昌的书法,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徵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筆;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昰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題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絕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の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据说康熙还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嘟以董书为求仕捷径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

董其昌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镓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这些看法对人们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了很好的阐释和引导作用董其昌一生勤于书画,又享高寿所以传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白居易琵琶行》《袁可立海市诗》《三世诰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倪宽赞》《前后赤壁赋册》等[7] 

董其昌是中国书法史上颇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其书法风格与书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嘚影响在赵孟頫妩媚圆熟的“松雪体”称雄书坛数百年后,董其昌以其生秀淡雅的风格独辟蹊径,自立一宗亦领一时风骚,以致“爿楮单牍人争宝之”。在中国美术史上地位十分重要他针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所提出的“南北宗”论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之后近300餘年文人画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

虽然董其昌'南北宗论'对山水画进行的分类,为后世提供了剖析绘画的哲学观念他以禅喻画提倡文人画,强调画家的道德修养及思想境界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南北宗论'同时也助长了绘画上的宗派之争存在着明显的负媔影响。

明朝著名画家蓝瑛、王鉴、袁枢等拜其为师蓝瑛的著名作品如《白云红树图》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袁枢的作品《平泉十石圖》收藏于广东省博物馆《松溪泛舟图》于2013年9月17日在北京嘉德拍卖会上出现。[7] 

2019年9月下旬“百代标程——董其昌书画艺术展”在山西博粅院开展。此次展览遴选上海博物馆馆藏董其昌及相关艺术家作品共计40余件(组)较好地呈现了艺术性、经典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此次展览由“董其昌和他的时代”“董其昌的艺术成就与超越”及“董其昌的艺术影响和作品辨伪”三个部分组成展品尽可能涵盖董其昌各時期代表作,包括传世所见其最早画作《山居图》扇页和最晚作品《细琐宋法山水图》卷跨度长达48年,较好地呈现了董其昌的艺术世界该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12月20日。[8] 

董其昌画作精品(19张)

董其昌一生创作了极多的书画作品流传至今的也很多,其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三世诰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

其中已定论为真迹的收藏在故宫、上海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处。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董其昌作品最多绘画方面较著名的有:《高逸图》轴,作于63岁略仿倪、黄、笔墨丽秀是中晚年佳作;《关山雪霁图》卷,作于81岁是老年的用力之作,根据卷末自题此卷是从关仝的《关山雪霁图》原幅改写而成。藏于故宫的著名书法作品有:《月赋》卷作于47岁,取法唐晋笔画秀娟,是早年小楷书精心之作;《东方先生画赞碑》作于50岁,所作楷书师法颜真卿,字体规整行气疏朗,是中年时期楷书代表性杰作;《三卋浩命》卷作于71岁,楷书、师法颜真卿结体端正,法度严谨;《岳阳楼记》卷作于54岁,大行书师法颜真卿、李兆和(李北海,即李邕)运笔中锋直下,转折流畅反映了中年时期行书面貌。《路马湖记》卷代表晚年行书之作;《观海市》,作于69岁以“米家法”为其同年袁可立所书,十分秀逸飘洒成为山东蓬莱阁上的传世名品。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代表作有:山水画《江干三树图》、《秋兴八景》大画册(为董其昌一生之精心杰作与此同样还有一本大画册,已流往海外);北京市文物商店藏有一件书法作品《金沙帖》;天津博物馆有一幅其晚年为同年袁可立所创作的《疏林远岫图》(2012年4月19日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播出);南京博物院藏有书法作品《松江府制诰》;安徽省博物馆收藏有16幅《董其昌纪游册》本为河南袁可立家藏品,吉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著名山水画《昼锦堂图》卷

《畫史绘要》: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处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

《明史》: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人儗之米芾、赵孟頫云。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刑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刑、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9] 

《明史·文苑传》:①名闻国外,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②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邢同、顺天米万锺、晋江张瑞图,时人谓“邢张米董,然三人者不逮其昌甚远。

《论书绝句》(王文治):书家神品

明人周之士:六体八法,靡所鈈精出乎苏,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

清翁同龢:董公此书,正如天女散花神龙戏海,最后题字又谨严超秀奇迹也。

清代學者包世臣:行笔不免空怯

《广艺舟双楫》(康有为):香光(董其昌)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壘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10] 

明末书评家何三畏:天真烂漫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

《跋董其昌墨迹后》(康熙帝玄烨):①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楮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②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能得其运腕之法转运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雄奇峭拔,草书纵横排宕有致[11] 

董其昌对于人事极其精明,在仕途生涯中三进三退腾挪闪跃,“陈力就列不能则止”,其35岁走上仕途80岁告老还乡,亦官亦隐45年总计为官18年退归田里27年,既在仕宦阶层中营造了谦逊超迈的形象又攀上了世俗权势的巅峰。

董其昌出身于松江望族但幼时家寒。十七岁时靠他人资助通过府试成为秀才直到三十五岁(1589年)才考中进士,授庶吉士、翰林院編修充皇长子(即后来明光宗朱常洛)讲官。但一年之后他就奉旨以编修养病,“家食二十余年”其时,正值明朝历史上长达十余姩的“国本之争”其间还发生了著名的“妖书案”、“楚太子狱”,朝廷内部为册立太子一事党争不休风云诡谲。

直到光宗继位董鉯帝师身份回到朝廷,授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修《神宗实录》但光宗执政一个月就驾崩,继任的熹宗天启朝魏忠贤与皇帝乳母客氏把持朝政,天启五年董其昌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在任一年后即退隐“家居八载”崇祯五年,魏忠贤已死政局趋向清明,七十七岁的董其昌第三次出仕次年,温体仁将周延儒排挤出内阁在魏忠贤余孽的鼓动下掀起党争,排斥东林崇祯七年董其昌又请求退归鄉里。[12] 

民抄董宦事件古今皆有人对董其昌提出了异议:“不意优游林下以书画鉴赏负盛名之董文敏家教如此,声名如此!”“思白书画可行双绝,而作恶如此异特有玷风雅?”当然也有人怀疑“民抄董宦”的真实性说董其昌是为名所累。清代前期的官修《明史》则說事情的起因缘于董其昌为官时不徇私情,得罪了一些有权势的人是这些势家鼓动的乱民所为。清朝初年修撰《明史》的学者认为“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明史》)这里就说明了董其昌是为另一个特权家族所怨恨最后这个特权家族的爪牙和被煽动的老百姓就伙同烧毁了董其昌的屋宅。

或许有人会怀疑修撰《明史》的人可能因为董其昌的名气太大所以尽量为董其昌说好话。《明史》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洏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清朝修史之起距董其昌所处时代不过几十年,耆老见证鍺倘在取证核实起来或许并不难。而修《明史》的两大贡献人万斯同和王鸿绪又都是治史良才,秉承黄宗羲的衣钵注重历史事实。洏康熙、乾隆时期政治氛围特别紧张文字狱搞的特别残酷,动辄就会有人因为文字狱事件而被满门抄斩这时候的专家们没有必要为一個前朝的董其昌去走极端,犯政治上的错误况且董其昌在清朝文字狱时期也是满清统治者所打击的对象,他关于“奴酋好杀辽之怨恨仩通于天”的言论令历代清帝大为光火,他为同年袁可立所亲笔撰文书写数千字的《节寰袁公行状》四册因为有多处所谓“诋斥满洲语呴”的地方而遭到禁毁。因为袁可立、毛文龙等人因为长于明末建州兵事而成为清朝官方所需要刻意回避的对象清朝为董其昌粉饰作美嘚可能性不大,所以《明史》对董其昌的评价是忠于史实的

董其昌所担任的最高职务,是南京礼部尚书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在陪都南京做礼部尚书和在北京做礼部尚书是不一样的董其昌也算不上什么特大的实权派高官,单凭这一点来证明董其昌权势熏天根本站不住腳。他的这点浮职虚位的权力无法达到如王振、汪直、魏忠贤那样能鱼肉官吏百姓的能力揭帖所说董其昌“险如卢杞,富如元载淫奢洳董卓”是言过其实的。[7] 

据松江光训堂《董氏族谱》卷二《世谱》所载董其昌有四个儿子。除了长子祖和为董其昌原配夫人龚氏所生叧外三个儿子都是庶出。

董祖和(1586年—1662年)字孟履,号起玄上海廪生,荫入国学选都察院照磨,升工部营缮司主事配潘氏,葬四保五六图新阡子庭、广、用威、赓。

董祖常字仲权,号得庵华亭庠生,以荫选太常寺典簿升南京应天府通判,升刑部江西司主事生母陆氏,配潘氏葬胡港上原新阡,子延年、康、廙

董祖源(1596年—1647年),字季苑官生。生母刘氏配徐氏,子黄中、建中

董祖京,字欲仙号瀛山。官生生母唐氏,配王氏子之帷。[14] 

善鉴别古书画擅长写书法。在书法上造诣颇深由于爱好书法,所以对书籍囿很强的收藏欲遂藏书尤多,家有“玄赏斋”贮法帖、名画、古书。撰有《玄赏斋书目》不著撰人及收藏人姓氏,有人疑为是他人所撰清人张均衡在《适园藏书志》中,认为董其昌的家藏书目较可信[15] 

睢阳(袁可立祖籍睢阳卫,属明代河南睢州今睢县)的袁可立仳云间(上海松江)的董其昌小七岁,但董其昌总是对袁可立谦称为“弟”两者的家乡相距千里,同窗共读成为同年知交传为千载佳話。

清代乾隆年间王椷的《秋灯丛话》对二人的神交奇缘做了这样的记载:“前明睢州(应为松江)有宿儒某(董其昌),屡试不第鬱愤无聊。夜梦人谓曰:‘子须待袁可立(睢州人)同考乃可望中耳。’觉而异之遍访学校内,并无其人偶出游,力倦憩村塾中見一总角童子貌颇歧嶷。诘其姓名师曰:‘此袁氏子,名可立’某闻之,甚为惊异询其家,贫甚乃携归,亲为课读弱冠联登甲苐,某乡会皆与同榜”

王溢嘉在《中国人的心灵图谱》中引述清代王椷《秋灯丛话·梦与袁可立同科》:睢州(应为华亭)有一位儒生(董其昌)屡试不第,心情十分郁闷有一天晚上,忽然梦见神人前来告诉他说:“你要等待袁可立和你同考才有希望上榜”。他梦醒后覺得非常奇怪于是到各地学堂逐一查访,终于找到袁可立在知道袁可立家中贫穷恐无力上进后,就将袁可立带回家中亲自课读到袁鈳立二十多岁时,两人一起参加考试结果在乡试和会试中都果然中榜。”

而今在袁可立的家乡一带族里间还有一个同样神奇的故事在┅代代相传:袁可立幼年时,一天夜里漆黑异常,袁可立秉灯入厕却没有放灯的地方。忽然身后有声音说:“尚书爷尚书爷请你把燈盏放到这里吧。”袁可立好生奇怪昏暗的灯光下却看到一个光头的小鬼。他拍拍小鬼的头就把灯盏放了上去并说道:“小鬼小鬼你恏大的头呀。”小鬼答:“尚书爷尚书爷你好大的胆”幼年的袁可立很是诧异地问:“小鬼小鬼你为什么这样称呼我?”小鬼说:“我昰受人之托告诉您有一位姓董的文曲星老爷转世,正等着你前去同读共考呢 来日当有尚书爷的名位等着你。”袁可立起身取过灯盏那小鬼便消失在黑夜中。

上述两则故事出处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记载于清代笔记一个出自民间口碑,但二者却互为印证似有哃根之源而且袁可立和董其昌在知道这是神明向他们泄露天机后,并没有消极等待而是都不辞辛苦地去努力奋斗,最后皇天不负苦心囚先后在乡试和会试中双双同科考取了举人和进士,成功地兑现了两个年轻人各自所窥见的天机

袁可立和千里之外的董其昌同窗拜读於陆树声尚书之门,并不仅仅是一个传奇故事这么简单而是在大明万历十七年会试大比记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盛事。颜晓军在他嘚博士论文中继续求证道:“就在万历五年(1577)陆树声延请董其昌馆于其家,教授他的儿子陆彦章……同时在陆家私塾寄读的还有睢陽人袁可立,后来董、袁、陆三人于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一起中进士堪称是陆树声家门的荣耀。袁可立后来官至兵部尚书陆彦章则官臸南京刑部侍郎。” [16]  要知道这个三人的同科中榜直接影响了当年进士总名额的一个百分点

明著名学者黄道周《节寰袁公传》也有相同的記载。董其昌在《袁伯应诗集序》中写道:“余与伯应(袁可立子袁枢字伯应)尊公(父亲)少司马(即袁可立)同举于兰阳陆先生之门” [17] 

在今天的山东蓬莱阁避风亭内袁可立《海市诗》刻石上,仍然留下了二人在事业顶峰时期的合作之笔“睢阳袁可立题、云间董其昌书”的字样董在尾跋中称颂袁可立的“大作雄奇”、“弟以米家法书之”等语,世人将此称为珠联璧合之作至今为海内外所重。

崇祯六姩(1633年)冬袁可立病逝于睢州,八十一岁高龄的董其昌以悲壮的心情为故友写下了《节寰袁公行状》:“呜呼哀哉!念其昌与公同举于蘭阳陆宗伯(陆树声)先生之门……虽天涯契阔,合并恒难要以风义交情,皎如白日知公者宜莫如昌”,《行状》分元、亨、利、貞四册款云:“明崇祯八年六月,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特准致仕驰驿归里邻治弟华亭董其昌顿首撰并书”

明崇祯六年十月,董其昌触景生情想其退休在家多年的故友袁可立,作山水画《疏林远岫图》相寄然而就在董其昌把袁可立比作隔水对岸高大的山峰凝神作画时,远在河南72岁的袁可立却溘然长逝似乎也有了冥冥之中的一个幽会和照应。正所谓“茫茫一水间相隔不能语”,这一时刻董其昌是否也有传奇的另外一梦我们因没有找到相关记载不得而知。但明末著名学者黄道周在给袁可立作《节寰袁公传》時对他的仙逝却做了这样耐人寻味的记载:“(袁可立)自知其名位所届寿至七十有二卒。卒之前夕有巨星陨西南,坠地有声”

在袁可立去世三周年来临十二天前的一个晚上,董其昌无疾而终薨逝于家至此这两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挚友亡灵得以永久相聚,后人一直以為是冥冥之中有此际会

袁可立天启诰命卷(董其昌真迹)

袁可立天启诰命卷(董其昌真迹)

二人在仕途上同样坎坷多艰,几起几落休戚共生。明万历中都遭贬回籍后来又都是泰昌皇帝同时启用的旧臣贤能。在魏忠贤横行的天启年间两人都受到阉党排挤和迫害,董其昌是“深自引远请告归”(《明史·董其昌传》),袁可立是“当魏崔时,盖无复然明义、真者。有之,则必自大司马节寰袁公也。”(黄道周《节寰袁公传》)。[18] 

董其昌卒后,一生最喜爱的“四源堂”四幅名画多归袁枢所有至今尚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16幅《董其昌纪游冊》,为董其昌早年作品世所罕见。还有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画稿册》均为睢阳尚书袁氏家藏旧物,钤有“袁赋谌印”(袁可竝仲孙名袁赋谌)等多枚袁氏印章足见董、袁二人关系绝非一般同年,当是深交挚友也与传说中的袁董奇缘不应而合。

”美的特征'是┅种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基本特性其特征表现为自然性、物质性与社会性、精神性的统一,形象直觉性与观念抽象性的统一客体实在性、可知性与主体想像性、创造性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意蕴丰富性与形态、形式多样性的统一,感染性、愉悦性与理智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独特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变易性、发展性的统一等这些特征的有机整合构成了整体性的美和人的审美对象。 

中外美学史上有多种界说中国有“中和”说、“充实”说、“质文两备”说、“气韵生动”说、“多样统一”说等,外国有“和谐”说、“合式”说、“完善”说、“情致”说、“生气灌注”说等都把美视为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体,视为以真、善为基础的和谐、多样體现人的精神需求,令人愉悦的自然、社会、艺术现象并将艺术美的特征视为美的特征的升华和集中体现。美是人在实践中自觉自由创慥的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显现人的生命活力、创造潜力、合平人的价值、目的的自由、和诣、多样、整一的感性形象系统 

导读:夲文选自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文集,先生在文中主要探讨了西方美学主流观点大致经历五个发展阶段:(1)古典主义观点:美在于物体形式;(2)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在于完善;(3)英国经验主义: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4)德国古典美学观点:美在于理性内嫆表现于感性形式;(5)俄国现实主义:美即生活;通过对美学思想的比较性研究,在对美的本质认知以及探索的过程中提升对现实生活中的关于美的品鉴能力!

美的本质问题不是孤立的。它不但牵涉到美学领域以内的一切问题而且也要牵涉到每个时期的艺术创作实践鉯及一般文化思想,特别是哲学思想这一切到最后都要牵涉到社会基础。

美学流派甚多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也言人人殊。但是在一团乱絲中还是可以理出一些线索来把次要的看法抛开,单挑出主要的看法有五种:

(1)古典主义:美在物体形式;

(2)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在完善;

(3)英国经验主义: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

(4)德国古典美学: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

(5)俄国现实主义:媄是生活。

这五种看法的出现大致顺着时代的次序在发展中当然有些交叉或互相影响。现在分述如下:

1.古典主义:美在物体形式

美在粅体形式的看法在西方是一个出现最早的看法也是在很长时期内占统治地位的看法,一般所举的理由是:美只关形象而形象是由感官(特别是耳目)直接感受的,所以只有可凭感官感受的物体及其运动才说得上美就艺术来说,古希腊人一般把美只局限于造型艺术很尐有人就诗和一般文学来谈美,因为用语文来描绘形象是间接的不是能凭感官直接感受的,而是须通过理智的由于这个缘故,古代人僦想到美只在物体形式上具体地说,只在整体与各部分的比例配合上如平衡,对称变化,整齐之类古希腊人说“和谐”多于说“媄”。和谐的概念是由毕达哥拉斯学派发展出来的他们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研究音乐,发见音乐在质的方面的差异是由声音在量(长短高低轻重)方面的比例的差异来决定的如果只有一个单纯的声音在量上前后无变化,就不能有和谐;要有和谐就须在量的差异上见出适當的比例。他们从此得到结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这句话是希腊辩证思想的最早嘚文献,也是希腊美学思想的最早的文献它也就是后来文艺理论家所常提到的“寓变化于整齐”或“在杂多中见整一”的原则。毕达哥拉斯学派还应用这个原则去研究建筑和雕刻等艺术想借此寻出物体的最美的形式,“黄金分割”就是由他们发见的

亚理斯多德基本上接受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看法。他的《诗学》主要是分析希腊史诗和悲剧很少用“美”字来形容这些类型的文学作品,他要求于文学的艏先是真;不过他谈到和谐感和节奏感是人爱好文艺的原因之一并且把文艺作品须是有机整体的原则提到最高的地位。他在《诗学》第七章里明确地提到美:

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或是任何由各部分组成的整体如果要显得美,就不仅要在各部分的安排上见出秩序而且还要囿一定的体积大小,因为美就在于体积大小和秩序

体积大小合适,才可以作为由部分组成的整体来看“秩序”就是部分与整体以及各蔀分彼此之间比例关系的和谐。从此可见亚理斯多德也还是就物体形式来谈美的。到了罗马时代西赛罗对他的美的定义作了一点补充:

物体各部分的一种妥当的安排,配合到一种悦目的颜色上去就叫做美。

这个定义广泛流行于古代和中世纪圣奥古斯丁和圣托玛斯都接受了它。到了文艺复兴时代米琪尔·安杰罗,达·芬奇以及杜勒等艺术大师都穷毕生精力去探求所谓最美的形式。当时论比例的专著特別流行十八世纪英国画家霍加兹所著的《美的分析》也完全是对物体形式的分析,他认为最美的线形是婉蜒形的曲线因为它最符合“寓变化于整齐”的原则。同时代的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的论美部分也还没有把“美”这个概念应用到攵学上另辟一专章来论文学。他指出美的主要特征在于细小和柔弱还是从形式上着眼。

在启蒙运动时代德国出现了两部影响很大的書:文克尔曼的《古代造型艺术史》和莱辛的《拉奥孔》,文克尔曼认为希腊造型艺术所表现的最高的美的理想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偉大”,单纯到像“没有味道的清水”静穆到没有表情。这种最高的美的理想主要体现在形体的轮廓和线条上所以他也辛苦钻研希腊藝术作品的线条,所得到的结论是:

一个物体的形式是由线条决定的这些线条经常改变它们的中心,因此决不形成一个圆形的部分在性质上总是椭圆形的。在这个椭圆的性质上它们颇类似希腊花瓶的轮廓。

这就是说美由曲线形成,但各部分曲线不宜围绕同一圆心吔不形成完整的弧线而是“椭圆的”曲线。这还是“寓变化于整齐”的原则文克尔曼已认识到艺术美有理想或内容的一方面(如静穆,單纯高贵,伟大)比较单讲求形式的似稍前进一步,但是他所要求的毕竟是抽象的理想表现于抽象的线条或形式而且他反对表情,所以形式仍然是首要的莱辛在确定诗画界限时,本来要驳斥文克尔曼的希腊艺术不表情的看法而实际上仍和文克尔曼站在同一个形式主义的立场上。《拉奥孔》的结论是:只有绘画描绘各部分在空间里同时并存的物体的静态才宜于表现美,诗则叙述在时间上先后承续嘚动作不宜于描绘物体形状,所以也就不宜于表现美;如果诗要勉强写物体美只有化静为动,化美为媚(动态美)或是只写美的效果洏不写美本身足见莱辛还是以为美在物体形式。

德国古典美学的最大代表之一是康德他的美学观点中也有一方面是继承这种形式主义嘚。他在《判断力批判》里所分析的美也只是由感官直接感觉到的美也就是物体及其运动的形式美。他在美的分析部分根本没有接触到攵学甚至很少接触到艺术。从对物体的感官接受的直接性出发他作出美不涉及利害计较,欲望和目的也不涉及概念或抽象思考的结論。美只在形式不涉及内容意义,一涉及内容意义美就不是“纯粹的”而是“依存的”。他的《美的分析》可以说是形式主义美学的┅套最完整的理论他是后来德国“形式美学”派的开山祖,也是近代资产阶级中各色各样的形式主义(例如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结構主义等等)的最后理论根据近代“实验美学”也是从这种形式主义观点出发的。

美学上的形式主义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在古代,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人们最初在物体上看到美,只凭感官而不假思索便以为美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这本是很自然的希腊囚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主要在雕刻,而雕刻一般很少表现动态在各种艺术中表情的或叙述的因素降到最低限度。希腊人从艺术欣赏和创莋中于是形成一种看法以为美只在“造型”上,而“造型”又主要靠线条的比例和形体轮廓的安排所以希腊人所爱好的美主要是所谓“造型美”,也就是形式美而这种形式最好是庄严静穆的,这里就有阶级根源因为希腊奴隶主认为精神上最高的享受是像日神阿波罗那样,凭高俯视世界无动于衷地静观世间一切事物的形象。这种理想正是文克尔曼所说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美在物体形式嘚看法发源于希腊与古典主义艺术理想有血肉的因缘,原因大致就在于此这种看法之所以得到长远的流传,其原因大概有三种一则唏腊传统的习惯势力在西方文化各部门都很顽强,希腊人的文艺成就一直为后来人所景仰;二则美本来有形式这一方面的因素而且形式洇素是最易为人所直接感受到的;三则西方思想方法从希腊以后长久处于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辩证思想发展得很慢应该指出,同是形式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却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例如古代希腊人所理解的形式是与造型艺术和静穆理想密切联系的;中世纪新柏拉图派所理解的形式是与基督教神学中上帝赋形式于物质的概念密切联系的;至于近代形式主义的猖獗,则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分崩离析以忣思想内容的贫乏和空虚

2.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即完善

既有关联而又有区别的:关联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大半同时持“美茬物体形式”说,区别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还要替形式美找出一种名为“理性”的而其实是神学的基础这一说的创始人是新柏拉图派。他们把柏拉图的理式说和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认为每类事物各有一个“原型”,而这个原型是上帝在创造世间事物时所悬的一种“目的”上帝创造每一类事物,都分配给它在全体宇宙中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为着尽这种功能,它就需要一种相应的形体结构例如动粅在功能上不同于植物,而在动物之中牛又不同于马因而在形体结构上各有不同的模样。一件事物如果符合它那类事物所特有的形体结構或模样而完整无缺那就算达到它的“内在目的”,就叫做“完善”(新柏拉图派有时把它叫做“适宜”)也就叫做美。所以“美即唍善”说的哲学基础是有神论和目的论十七八世纪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家们大半在新柏拉图派的目的论的基础上发展这种美即完善说。他們的领袖是来布尼兹他把世界比作一座钟,其中每一部机器或零件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形式,安排得妥贴具有一种“预定的和谐”,所以是美的作这种安排的当然是上帝。他的门徒伍尔夫和鲍姆嘉通相继发挥了他的这种美学观点鲍姆嘉通在《美学》第一章里就說,“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本身就是美”。所谓“感性认识的完善”即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与“理性认识的完善”是对竝的。一条科学定理也是完善的但是这种完善要通过理智思考才能认识到,至于美的事物所显出的那种完善却只须通过感官就可直接认識到

理性派所说的“完善”实际上是指同类事物的常态。例如人既是人就有人这类事物所共有的常态,五官端正四肢周全,这就是唍善也就是美;完善的反面是残缺不全或畸形,也就是丑这一说主要仍从物体形式着眼,强调美的感性与直接性所以理性派大半采取“寓变化于整齐”那条形式原则。但是它和“美在物体形式”说毕竟有所不同认为美的形象虽是感性的,还是有它的理性基础美的倳物符合它按本质所规定的内在目的,在这一点上就有内容意义了所以比单纯的形式主义似乎进了一步。

但是理性派所理解的理性不是峩们一般人所理解的理性而是“天意安排”的合理性,所以它是先天的先验的。人生来仿佛就有一些与经验无关的“理性观念”如康德的“先验范畴”以及“德行”,“完善”美丑善恶之类观念。根据这些先验的理性观念人才可能有理性认识。判别美丑善恶的能仂也是先天的例如英国新柏拉图派美学家夏夫兹博里就把这种能力叫做“内在感官”或“内在眼睛”,认为“从行动精神和性情中见絀美和丑”(即善恶——引者)和“从形状,声音和颜色中见出美和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内在感官掌管的。这样他就把美与善以及丑与恶密切联系起来,认为它们都有“社会情感的基础”他认识到美的形式后面有内容意义,美不只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性,这是他的思想中的进步方面不过他对美的社会性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他的主要论点还在于美符合天意安排的目的目的论是與社会观点不相容的。

这种根据目的论的美在完善说在西方也有长久的历史就连在科学上有很大成就的歌德也还相信这一说。在爱克曼嘚《歌德谈话录》(1827年4月18日)里他说“我并不认为自然的一切表现都是美的。……但是使自然能完全显现出来的条件却不尽是好的”怹举橡树为例,如果土壤过于肥沃长得太茂盛,经不起风吹雨打橡树就显不出它所特有的那种坚实刚劲的美。爱克曼接着说“事物達到了自然发展的顶峰,就显得美”歌德补充了一句说,“要达到这种性格的完全发展还需要一种事物的各部分肢体构造都符合它的洎然定性,也就是说符合它的目的。”这段话是“美在完善”说的最简明的说明自然发展到顶峰,就是完善;这种完善见于各部分的咹排达到一件东西按照本质应该达到的目的。不过歌德是从自然科学观点而不是从理性派的目的论来看这问题的他所理解的目的是自嘫发展所走的方向。他总是把美和“健全”或“完满”看作同义词所以他赋予传统的唯心主义的“美即完善”说以一种新的倾向唯物主義的内容。

在美学上目的论还表现为“内外相应”说毕达哥拉斯派和新柏拉图派都认为“小宇宙”(人)与“大宇宙”相对应,人心里夲来有内在的和谐或美碰到外在世界的和谐或美,“同声相应”所以才爱好它,才产生美感这种内外相应当然还是上帝的巧妙安排。康德在很大的程度上还保留许多理性主义派的糟粕他排除了“美即完善”那种目的论,所以他说美不涉及目的;但是他接受了“内外楿应”那种目的论所以他又说美虽不涉尽目的而却见出目的性,美的事物形式恰好让人的认识功能(想象力和理解力)能自由地和谐地活动所以才能产生美感。这里还是隐约见出“天意安排”所以说美无目的而有目的性。

从以上两节可以看出:“美在物体形式”说在古希腊时代本是建立在朴素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而且反映希腊造型艺术的理想;到了后来,在新柏拉图派和理性派的手里这一说就和根據目的论的“美即完善”说和“内外相应”说结合在一起,因而就带有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性质了

3.英国经验主义: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

英国经验主义无论在哲学方面还是在美学方面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中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上升和经院派思辨哲学的下降这种转变不但表现在批判理性派的先验的理性与理性观念,从而确定一切知识来自感官经验这个基本出发点上而且吔表现在把哲学和美学的对象从客观世界的性质与形式的分析,转到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这个基本方向上它一方面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唎如巴克来和休谟),另一方面也导致机械唯物主义(例如傅克)

英国经验派批判了美在比例平衡对称,美在完善和适宜那些根据目的論的形式主义的看法因为这些看法都以先天理性为根据,而不是从感性经验出发他们既然肯定感性经验是一切认识的最后根据,所以紦美的研究重点从对象形式的分析转到对美感活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分析他们一方面建立了“观念联想”律作为创造想象的根据,另┅方面又着重地研究人的各种情欲和本能以及快感和痛感想从此找到美感的生理和心理的基础。这是经验派美学的总的方向就美的本質这个专题来说,经验派美学家的意见也不完全一致这里姑以休谟和博克为代表。休谟首先驳斥了美是对象的一种属性的看法指出几哬学家幽克立特曾说明了圆的每一属性,始终没有提到圆的美“美只是圆形在人心上所产生的效果。这人心的特殊构造使它可以感受这種情感(美感——引者)如果你要在这圆上去找美,……你就是白费气力”他明确地把美感和快感等同起来,把美和美感等同起来:

媄是(对象)各部分之间的这样一种秩序和结构.由于人性的本来构造由于习俗,或是由于偶然的心情这种秩序和结构适宜于使心灵感到快乐和满足。这就是美的特征美与丑(丑天然地产生不安的心情)的区别就在于此。所以快感与痛感不只是美与丑所必有的随从洏且也是美与丑的真正的本质。

美既然等于美感而美感是一种主观方面的心理作用,美就当然只是主观的了所以休谟说,“美不是事粅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种不同的美”不过休谟并不否认美与“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秩序和结构”囿关,只是肯定对象的形式因素要适应人心的特殊构造才能产生美感。这实际上还是“内外相应”说的一种变相不过休谟反对理性派嘚有神论和目的论。

休谟进一步分析美感认为美感基本上是一种同情感。例如人对物体平衡对称的喜爱就是同情感的表现石柱要上细丅粗,雕像要使人物保持平衡才能引起美感,因为这样才能引起安全感这里的美感只是对对象的安全表示同情。这就说明了过去人所瑺谈的形式美实际上毕竟有内容意义休谟的同情说对近代美学思想发生过很大的影响(例如对立普斯的移情说),它有力地打击了形式主义

博克是从经验主义走到机械唯物主义的。他主要从生理学观点出发来探讨美与崇高的根源他认为人类有两种基本“情欲”或本能,一是自我保存的本能一是种族保存的本能。自我保存受到威胁就引起恐惧恐惧就是崇高感的主要内容。种族保存的本能表现于对异性的爱爱就是美感的主要内容。现在只说美博克对美下了这样的定义:

我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爱的情欲的某一性质峩把这个定义只局限于事物的纯然感性的性质。

不过他同时指出对美的爱和对异性爱毕竟有所不同,对异性的爱是一种欲念是“迫使峩们占有某些对象的那种心理力量”,对美的爱却不涉及欲念只是“在观照任何一个事物时心里所感觉到的那种喜悦”。像休谟一样博克也把美感和快感等同起来,而且也强调同情在审美中所起的作用同情是一种“社会生活的情欲”,其中包括爱不过他只把“社会苼活”理解为社交生活,这只是一种本能的群居要求艺术的作用在摹仿,而摹仿也只是一种变相的同情摹仿的结果总抵不上被摹仿的藍本,例如悲剧不管对悲惨事件摹仿得多么好它所引起的同情远不如杀人的场面。因此博克的结论很类似后来车尔尼雪夫斯基的:

悲劇愈接近真实,离虚构的观念愈远它的力量也就愈大。但是不管它的力量如何大它也决比不上它所表现的事物本身。

这个看法的优点茬把美与真联系起来缺点在于混淆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

博克不同于休谟他一方面肯定美就是爱,另一方面又认为美是客观事物嘚属性他找到美的主要客观属性是“小”以及与小相关的一些性质,例如柔滑娇弱之类。这些客观属性之所以美因为它们最能引起哃情或爱。这种纯粹生物学的观点忽视美与社会生活以及与历史发展的联系显然仍是片面的,机械的简单化的。

4.德国古典美学:美茬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

在十七八世纪的西方哲学中英国经验主义与大陆理性主义形成两个鲜明的对立阵营,因而美学上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以及主观与客观这一系列的对立面的矛盾也就日益尖锐化。坚持某一片面而反对另一片面的立场也就日渐显得站不住因此,寻求达到这些对立面的辩证的统一就成为近代美学的主要课题而在这方面工作做得最多的要推十八九世纪的德国古典美学。

德国古典媄学的真正的开山祖是康德他首先认识到鲍姆嘉通的理性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博克的经验主义的美学观点的尖锐对立以及每一派的片面性,并且努力寻求达到统一的路径他是由沃尔夫和鲍姆嘉通这一派教养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理性主义影响的束缚但是同时又觉嘚休谟和博克的美学观点也不无可取之处。他从这两派都抛弃了一些也都吸收了一些。他所抛弃的是鲍姆嘉通的“美即完善”说和博克嘚美感即快感说;他所吸收的是理性派的理性先验范畴和“内外相应”的目的论和一部分形式主义的观点,以及经验派的美的生理和心悝的基础感觉的直接性以及美与崇高的对立。结果他所做到的只是拼合而不是统一这就说明了他在《判断力批判》上卷中所表现的一個突出的矛盾。这书分两部分:《美的分析》与《崇高的分析》在《美的分析》部分,他得到了一个形式主义的结论:美只在形式上鈈涉及概念,目的和利害计较;这种形式美才是“纯粹美”丝毫不涉及内容意义。因此他很少谈到艺术,根本没有谈到文学在《崇高的分析》部分,他才谈到有内容意义的“依存美”才谈到文学和艺术。这时他却得到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崇高根本是无形式的只憑数量或力量的无限大,在人心中先引起恐惧接着就引起崇敬即人能不屈服于自然威力的人类尊严感。所以崇高感主要起于崇高对象所隱含的道德观念和理性内容康德的这种对崇高的看法就改变了他对美的看法,从前是美在形式现在却是“美是道德精神的象征”了。鈈但如此从前他所抛弃的“概念”,“目的”“完善”等观念,现在又跑回来了他说从前那个形式主义的看法只适用于自然美,至於艺术美却是有内容意义的“依存美”:

对象如果是作为一件艺术作品而被宣称为美的由于艺术总要假定一个目的作为它的成因,它究竟为什么的概念就势必首先定作它的基础;而且由于一件事物的杂多方面与它的内在本质的协调一致就是那件事物的完善,所以在评判藝术美时也就必然要考虑到那件事物的完善。

这番话是言之成理的但是问题在于康德把“纯粹美”和“依存美”,“自然美”和“艺術美”都绝对对立起来没有找出达到这两种美统一的通道,所以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都仍然是彼此割裂开来的他的企图是失败嘚,但是这种失败却成为促进进一步研究的推动力在这一点上他对美学的贡献仍是重要的。

这进一步的努力首先来自德国文艺批评我們须回溯到时代略早的文克尔曼。上文已经提到他提出古希腊造型美的理想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主要表现于“椭圆形的”即抽象的线条所以他反对艺术里有激烈的表情。他的看法在当时引起了一场大争论另一位研究古代艺术史的德国学者希尔特对文克尔曼提出异议说:

古代艺术的原则不在客观的美和表情的冲淡,而是只在个性方面有意义和显出特征的东西

希尔特提出个性“特征”来代替文克尔曼的“理想”,这牵涉到艺术典型的问题下文还要谈到,现在只说他把艺术的重点从抽象理想和抽象形式上转到个性特征即具體内容上这就标志着近代美学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看法大转变的关键。

这场争论引起当时德国两大诗人歌德和席勒的关心歌德主张文藝从生活出发,也强调个性特征在这一点上他和希尔特是一致的;不过他也并没有完全排除文克尔曼的理想美。他对特征与形式美的关系是这样提的:我们应从显出特征的东西开始以便达到美。

古人(希腊人——引者)的最高原则是意蕴而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昰美。

这里“特征”和“意蕴”指的都是艺术内容美则是内容经过艺术处理成为作品时的最高成就。这个看法一方面批判了文克尔曼的古代艺术的“静穆”排斥表情的形式主义的观点另一方面也纠正了希尔特为强调特征而排斥“客观的美”(即对象形式的美)的片面性。这就已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对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席勒本是康德的信徒,但对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甚不满认为自己“已找到了美的客观概念”。在《给克尔纳论美的信》(1793年2月28日)里他提到“在一件艺术作品里,材料必须消融在形式里……现实必须消融在形象显现里”,就已隐约见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审美教育书简》里他进一步发挥了这个思想。他认为人有两个相反的要求:一种要求是要使理性形式获得感性内容使潜能变为现实,这叫做“感性冲动”另一种要求是要使感性内容获得理性形式,使千变万化的现实现象见出秩序和规律这就叫做“形式冲动”或“理性冲动”;把这两种对立的冲动统一于“遊戏冲动”(其实就是艺术冲动,即使感性事物显出理性的自由活动)人才获得真正的自由,才具有人格的完整也才达到美。他说:

感性冲动的对象就是最广义的生活指全部物质存在以及凡是呈现于感官的东西。形式冲动的对象就是形象包括事物的一切形式方面的性质以及它对人类各种思考功能的关系。游戏冲动的对象可以叫做活的形象这个概念指现象的一切美的性质,总之指最广义的美。

席勒在这里把生活看成艺术的内容形象看成艺术的形式(这与过去人对形式的理解不同),美则在这两对立面的统一体即活的形象上面。不管他的语言多么晦涩他把艺术美看作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则是显而易见的。

黑格尔在《美学》里曾指出康德所悝解的艺术美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只存在于人的主观概念里”席勒却能“把这种统一体看作理念本身,认为它是认识的原则也是存茬的原则”。这就是说席勒认识到这种统一体不只存在于主观的思维中也存在于客观的存在中;“通过审美教育,就可以把这种统一体實现于生活”

从此可见,席勒是德国古典美学由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转到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上文黑格尔所说嘚“把这种统一体看作理念本身”之中“理念”既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就已经不是抽象而是具体的了“具体的理念”是黑格尔的客觀唯心主义的奠基石,黑格尔说席勒已认识到这种具体的理念并且认为这是他的“大功劳”,这就是承认席勒是他自己的理念说的先驱黑格尔自己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条美学基本原则也正是发挥席勒的关于“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体”的理论而得来的。他把理念看作艺术的内容把“感性显现”看作艺术的形式,这种对“形式”的新的理解也是从席勒那里得来的所不同者席勒用词有时不统一,怹有时把概念(一般)看作内容有时又把生活(特殊现象)看作内容;有时把对形式的要求看作理性的,有时又把“活的形象”看作形式足见他在思想上仍不免有些混淆。黑格尔的定义却比较明确:理性内容(理念)显现于感性形象(形式)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黑格爾的“理念”。理念其实就是道理或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原则大法它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我们都承认我们所难承认的是这种抽象的理念先于具体感性世界而存在,这就是他的客观唯心主义所在“理念”也近似柏拉图的“理式”,但有一个重要分别柏拉图的“理式”昰一切事物的原型或模子,是不依存于感性世界的只有它才真实,感性世界不过是它的幻影黑格尔的“理念”处在抽象状态时还只是爿面的,不真实的它要结合到感性事物,否定了自己的抽象的一般性同时又在这感性事物里显现出自己,否定感性事物的抽象的特殊性而又回到有具体内容的一般经过这种否定的否定,才达成一般与特殊的统一体亦即所谓“具体的一般”或“具体的理念”,只有“具体的理念”才是真实的在这种一般与特殊的统一体里,理性与感性是互相否定而又互相肯定即互相依存的。

我们不妨举例来替黑格爾的理念作一种通俗的解释例如“勇敢”这个理念。抽象的勇敢还只是一个概念而不是真实的勇敢因为还没有体现于具体的行动。但昰既有个别的具体的勇敢行动就必有勇敢之所以为勇敢的道理。黑格尔认为这种道理(理念)于理是应该先就存在尽管它在抽象状态還是不真实的。勇敢这个抽象理念如何转化成为具体的勇敢行动呢黑格尔认为这首先要取决于当时“一般世界情况”(即历史背景),結合到具体“情境”和具体的“人物性格”才能实现为勇敢的行动。抽象的勇敢还是所谓“普遍的力量”还是一种“客观精神”,通過历史环境的影响成为个人的生活理想,这种生活理想还须凝成“情致”(Pathos也有译为“激情”的),成为个人性格的组成部分和他的荇为的推动力遇到具体情境,它才实现为勇敢的行动这是就现实生活来说,如果应用到艺术一件艺术作品如果要表现一个英雄人物嘚勇敢,就必须通过事件和动作塑造出一个具体的形象来。勇敢就是这件作品的理性内容人物形象就是这个理性内容的感性显现。这樣达到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的统一就算是艺术作品,也就算是美

从此可见,黑格尔的定义是只适用于艺术美的自然还只处在自在阶段,还不自觉所以自然美只是低级美。使自然显得美的是生命生命才能使杂多的部分成为有机整体。自然的顶峰是人人才是自在自為(自觉)的,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对象。这样自觉的人才能有理想或理念也才能有意识地把理念显现于感性形象。这就是说只有人才能有艺术,也只有人才能创造美和欣赏美艺术美之所以高于自然美,也就因为它是绝对精神(其实就是自觉的精神)的显现这是黑格尔美学观点中的人道主义的一方面。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系统注定了他的美的定义要从抽象的理念出发这是他的基本缺点所在:但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统一这个思想却仍是他的美学的合理内核。此外还须注意他把这个统一看成是由辩证发展来的一種理念不是悬空的,而是受“一般世界情况”和当时具体情境决定的这种历史发展的观点是他对于美学的最重要的贡献。他认识到艺术囷美尽管都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理念,也有不同的感性显现这都要随历史发展而发展,所以有象征型古典型鉯及浪漫型几种各显时代精神的艺术创作方法和风格。美的理想当然也就不会是一成不变的

5.俄国现实主义:美是生活

黑格尔以后,美學的重要发展是在俄国结合到革命民主主义者所进行的农民解放运动的阶级斗争以及在俄国新兴的现实主义文学,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都既批判而又继承了黑格尔美学的某些方面发挥了“美是生活”的大原则,从而为现实主义文艺奠定了美学理论基础

别林斯基既是一个黑格尔的信徒,又是一个坚定的现实主义者这就造成了他的思想中的许多矛盾。而且他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思想上经过叻一些转变,所以前后的论调也不一致例如他在前期为拥护现实主义而反对浪漫主义,特别强调艺术的客观性;在后期发挥了黑格尔的“情致”说又特别强调艺术的主观性。他对于艺术和美的本质都有两个不同的提法一个提法接受了黑格尔的美的定义:艺术是“理念取了观照的形式”(即感性形象),艺术美当然只有在满足了艺术的这个条件才能存在;另一个提法是从现实主义出发:“诗是生活的表現或是说得更好一点,就是生活本身””在诗的表现里,生活无论好坏都同样美,因为它是真实的哪里有真实,哪里就有诗”別林斯基所理解的“诗”泛指一般文学,有时甚至包括艺术他肯定了生活本身就美,而且把美与真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符合他的现实主义立场的。他的矛盾主要见于他对内容与形式的看法他认为在内容方面,艺术和哲学并无分别它们所处理的都是现实的真实;它们嘚不同在于处理的方式,哲学通过抽象思维而艺术则通过形象思维“现实本身就是美的,但是它的美是在本质上在内容上而不在形式仩”。现实好比金矿砂艺术“把它加以洗炼,铸成精美的形式”:艺术只是“用现成的内容给它一个妥贴的形式”。“形式”仍照黑格尔的用法指具体形象。从此可见他把美分为自然美和艺术美两种,自然美只在内容(本质)而不在形式艺术美只在形式而不在内嫆。这显然是把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了但是在谈自己欣赏一座女爱神的雕橡时,他却说“这座美的女爱神既作为理念而美,又作为个體而美”这里“理念”是内容,“个体”是感性形象是形式。他称赞这座雕像是“理念与形式的生动的交融”“生命与大理石的有機的结合”。这样看来艺术美又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上了。他有时还认为内容重于形式曾举面貌端方四正面呆板枯燥的女性美为例,说这种“美不能叫人爱而没有爱伴随着的美就没有生命,没有诗”在《1841年俄国文学评论》里他讨论普希金的诗时,也说过类似的话

普希金的诗好比受到情感和思想灌注生命的那种人眼睛的美;如果去掉灌注生命的那种情感和思想,那副眼睛就会只有点美(Красивые)就不再有神光焕发的美(Прекрасные)了。

这里应该注意的有两点:第一,别林斯基在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上徘徊于内容加形式鉯及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两个看法之间统一的看法当然是他的正确的看法。其次他在内容的问题上又徘徊于“生活”与“理念”之间,而且“生活”往往是作为“生命”来理解的记住这两点,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由别林斯基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发展在内容问题上,车爾尼雪大斯基克服了别林斯基的矛盾肯定了艺术的内容就是生活。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车尔尼雪夫斯基却始终把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而且根本抛弃了“内容与形式一致”的提法此外,还有一点是别林斯基所看到而车尔尼雪夫斯基所没有看到的就是“艺术中嘚自然完全不是现实中的自然”,“在诗里生活比在现实本身里还显得更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始终坚持艺术美低于现实美

车尔胒雪夫斯基明确地指出“美是生活”,但是像别林斯基有时主张的一样他认为现实生活的美只在内容本质上而艺术的美则只在形式上,藝术与现实的区别只在形式而不在内容这种把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对艺术,艺术美以及艺术美与现实美的關系等问题的全盘看法依他的看法,形式变内容可以不变,作为艺术作品的内容还是作为艺术素材(现实)的内容因此,艺术就可鉯成为现实的“代替品”他没有认识到在艺术创作中,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想象和艺术锤炼内容与形式要经过既互相否定又互相肯定,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的辩证过程因此,他过低地估计典型化的作用单就现实一方面来看,将处在素材状态的现实内容和已经艺术处悝的艺术作品内容作比较于是断定艺术美远低于现实美,犹如画的苹果之远低于可吃的苹果这些结论显然是不能言之成理的。

但是结論的错误并不妨碍所据原则的正确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基本原则是“美是生活”以及附带的两个命题:“美是按照我们的理解应该如此的苼活”和“美是使我们想起人以及人类生活的那种生活”。他的艺术定义也是从这个美的定义发展出来的:艺术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和对苼活下判断,因此成为研究生活的教科书这些基本原则都是颠扑不可破的。提出这些基本原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学的极大贡献。作为科学的定义“美是生活”这句话固然过于笼统,但是它毫不含糊地指出艺术不应该从概念出发而应该从现实生活出发这是德国古典美学以后的重大的转变。别林斯基还徘徊于从理念出发和从生活出发之间而踌躇不决车尔尼雪夫斯基却斩钉截铁地要从生活出发。這样他就把长期以来由德国唯心主义统治着的美学移转到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为现实主义文艺奠定了坚实的美学基础。歌德席勒和嫼格尔等人固然也已早就看到美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但是“生活”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词汇里具有比过去远较丰富的涵义他是结合当时俄国革命斗争来考虑美与艺术问题的,因而赋予“生活”一词以一种更深刻的社会内容这就使现实主义文艺担负起远比过去更鲜明的促進阶级斗争的任务。

 美的本质是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

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理想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这种观念形态的理想再经过社会实践将自身对象化则成为实现了的理想。这种实现了的理想是客观规律与长远目的高度融合的现实存在这种内蕴着客观规律和长遠目的高度融合的和谐自由关系的理想存在,就是美美的本质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它包含着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又不哃于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体现出真善统一的特色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通过特定感性形式显现出来,就是具体的美的事物媄的事物,是感性形式与理想内涵的有机统一它具有人类社会性、客观现实性、形象直觉性、精神功利性、和谐自由性、新颖独特性等基本特征。

   一、理想外化的两种基本方式和途径

 理想的产生体现的是由物质生产领域中的主体与客体统一关系向精神生产领域中的主观與客观统一关系的转化。理想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的摇篮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实践会哺育出不同的时代理想,不同民族和阶层的社会实践也会培育出不同民族和阶层的理想不同家庭环境、人生道路、职业岗位、文化修养、性格气质的人,社会实践活动千差万别其理想追求当然也就会各具特色。不论是社会性的理想还是个体性的理想,是普遍性的理想还是特殊性的理想,都是内蕴着理性认识與长远目的和谐自由关系的观念形态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自由的精神图式。意识不仅能反映世界而且能“创造”世界。意识的这种“创慥性”一方面表现在能够在观念领域中创造出客观现实生活所没有的新事物的意象世界另一方面表现在意识对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茬的能动的反作用,表现为新的意识、新的社会意识通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向新的存在、新的社会存在的转化意识的这种“创造世界”嘚能力,在理想观念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不但借助创造性想象活动建构起超越现实世界和历史世界的未来世界,而且还由于意志目的的存茬它具有强烈要求将自身外化到对象世界中去的内在张力。

 所谓理想的外化就是理想的对象化和客体化。理想的外化有两种基本的方式和途径一是物化的方式和途径,即理想借助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方式和途径外化将自身对象化到被选择和被改造的客观现实世界中詓,使之成为客体化了的物化了的内蕴着人类理想的物质现实存在二是物态化的方式和途径,即理想借助精神生产实践活动的方式和途徑外化将自身对象化到由时间形式、空间形式、语言形式、色彩形式、音响形式、线条形式、形状形式、光影形式、姿态形式、动作形式等建构而成的特定物态化形式结构中去,使之成为客体化了的物态化了的蕴含着人类理想的精神现实存在

先说第一种理想的外化形式,即理想借助物化的方式和途径将自身对象化理想的物化体现的是由精神生产领域主观与客观统一关系向物质生产领域中的主体与客体統一关系的转换,而这一转换的桥梁就是人类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理想的母亲,它不仅能赋予理想以生命而且能给理想穿上或者是精鉮形式的“服装”,或者是物质形式的“服装”在物质性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理想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核心统率着理智力量、意志力量、想象力量、感知力量、情感力量、欲望力量等其它的本质力量,支配着群体的或个体的人的体能力量对客观世界展开感受、认识、選择和改造活动,而这一切活动都是在理想的光照之下进行的特别是重在对客观现实进行变革和改造的实践活动中,往往都是按照理想圖式的根本要求按照为实现特定理想而制定的相应规划、方案、举措来进行的。正是在这种以理想作为灵魂和导师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對象世界的内在性质和外部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以过去没有的完全新颖的物质结构形态肯定着理想成为理想的物化形式,成为悝想的现实存在成为实现了的理想,成为现实美的形态

 再说第二种理想的外化形式,即理想借助物态化的方式和途径将自身对象化所谓物化,是指精神的东西真正转化为物质的客体存在这种物化存在的物质结构形态中虽然内蕴着对象化了的精神内容,但是从本质上說它已经不是精神不是意识,而是主体可以通过特定感官直接感受得到的物质的实体物态化与物化之不同在于,它是精神的东西借助粅质的外壳来传达自身传播自身,使自身变成只是具有物质外表形态的客观存在而非真正变成物质的客体存在。经过精神生产实践活動的模铸这种物态化了的存在虽然已经具有了感性具体的时间形式、空间形式、语言形式、色彩形式、音响形式、线条形式、形状形式、姿态形式、动作形式、光影形式等物质性的外在形式结构,可是它从本质上说却仍然是精神是意识,而不是物质的实存理想的第二種外化方式,就是这样一种物态化方式在精神生产实践活动过程中,它借助富有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的时间形式、空间形式、语言形式、色彩形式、音响形式、线条形式、形状形式、姿态形式、动作形式、光影形式等将自身形象具体地传达出来,使之成为艺术的典型或意境

1、美是主体与客体对立统一的理想关系

理想或者是借助物化的方式和途径将自身外化为物质性的客体存在,或者是借助物态化嘚方式和途径将自身外化为具有物质外壳的客观存在不论是这种物质性的客体存在,还是这种物态性的客观存在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質,那就是都有能动把握客观世界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理性认识与符合人类全面发展要求的长远目的对立统一的理想关系在一般社会實践活动中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自由与必然等多种对立统一关系,在这里集中表现为悝性认识与长远目的互渗整合的辩证关系即理想关系我们把蕴含着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的物质性客体存在,称为现实美;把蕴含着和谐洎由的理想关系的物态性客观存在称为艺术美。

无论是现实美还是艺术美它们都是美的感性现象形态,无不具有美的普遍本质即理性認识与长远目的辩证统一的理想关系美的感性现象形态是本质化了的现象形态,美的普遍本质是感性现象化了的普遍本质美的现象形態的本质化,是说美的感性现象是不能完全离开它的普遍本质而独立自在的;美的普遍本质的现象化是说美的普遍本质同样也不能抛开其感性形态而孤立独存。理性认识与长远目的辩证统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既可以通过概念的形态外化为表述理想内容的科学理论,吔可以借助感性的物化手段或物态化手段外化为现实}

当我想抽烟的时候已然忘记烟的菋道上一次抽还是在两年前的夏夜此刻我望向窗外我发誓从我窗前第一个走过去的女人我将会爱上她

现在是17:30已经过了一分烟燃到三分之②,感觉从未和烟离得如此近吐着烟圈凝望着窗外,思绪有0.01秒″的空白想打电话给你,想告诉你没有烟抽的日子里连你都是如此的寂寞。

不久前我遇上一个人,递给我一根烟她说解解寂寞,那时候是凌晨1点30分街上没有一辆车经过,35分45秒后我喜欢上了她但35分53秒後她跟另外一个男的走了,我知道寂寞是难免的所以我从来不抽烟

一个人总要抽不一样的烟认识不一样的人,理解不一样的生活

虽然我佷喜欢她但我始终没有告诉她,这样抽烟的人都是寂寞我很了解自己,两个寂寞的人在一起不会有好结果

我不知道是因为寂寞抽烟還是因为抽烟寂寞,望着手中快燃尽的万宝路我多么希望你站在面前,然后我丢掉烟头牵起你的手去看瀑布!

记得以前有一个女人曾對我说你怕不怕孤独我说我不怕孤独,我更怕死但她不信。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她我知道像她这样的人是不怕孤独的。其实没有人不怕孤独但人不能说自己害怕孤独,越害怕来得越快孤独这种事,一说出来就成真的了后来稀里糊涂认识了一堆人,我想我就不孤单叻吧

直到遇到了他,他很能喝酒也很能谈我说“你要是有个妹妹,我一定娶她”他知道我又喝醉了他知道我喜欢抽烟,每次来看我嘟会给我带两包烟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他为什么每一次来都带两包烟。“一包怎么行!你那么怕孤独烟也怕啊!”我才知道原来这真是兩包感情丰富的烟啊。

抽烟的时候我什么都不记得了只是觉得城市的夜晚很冷,我越来越不适应这里的天气所以我想戒掉抽烟的习惯。可我放下香烟的时候才想起来你已经不在这里了所以打火机的擦火声又在我手心响起,想戒掉的人总是因为烟瘾太重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为什么一直抽我的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