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捞沙赚不赚钱!酷划赚钱是不是真的必须得到政府同意

  2.2.1“龙门能跳,狗洞能钻”  外国人曾经这样评价温州人:一个中国北方的农民穿着破破烂烂的棉袄,虽然肚子都没有填饱,但他还是要缩在墙根晒太阳,而温州人永远不会这样,再艰苦的条件温州人也能找到机会,手中越有钱越是要挣更多的钱。这正是温州人与众不同之处。  如果抛开一些表象化的评价,如“天生的赚钱机器”、“市场天然跳蚤”、“经济动物”等等“绰号”,客观地看待当今的温州人,你不难发现,温州人的形象是中国改革群像中最不同寻常的一个群体,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开拓精神,引领了一个从蒙昧的精神胜利走向发奋图强的时代。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致富”作为时代精神正是温州人最先开创的。的确,温州人是最崇尚财富的一群中国人,而崇尚财富正是建设物质文明、改变命运同时刺激精神文明的动因。在创造物质文明方面,温州人有着执着的内驱力和自豪感。  时至当今,不同身份的温州人都会为自身的创造力而自豪,他们为此会提到同样的话:纵使有人把温州的全部财富拿走,只要有温州人在,我们还会再造一个温州!时至今日,已不会有人对这句话产生“虚妄”的怀疑。这也正是我们已经知道的:温州人的性格特质,正是他们敢于闯天下、纵横商界、创造奇迹的内在原因。浸透在他们血液中的商业因子,促使他们创造了财富的神话。  我们已经知道:温州人敢为天下先,在经商方面极具天才和想象力。在长沙经商的“胆大包天”的温州商人王均瑶就是一个例子。温州有了机场后,一直没有长沙航班,每年春节,大批温州商人困在长沙回不了家。农民出身的青年商人王均瑶在回家过年时大胆设想:大客车可以包,为什么不能包一架飞机飞温州?有人笑他做梦,他的回答却是:为什么不试一试?自从日一架“安-24”型客机降落在温州机场,这个农民出身的青年商人顺势扩大战果,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包机公司,承包了温州飞往全国各地的28条航线。而在温州,此外还有包江、包山、包旅游区的实例——永嘉县几个农民包国家级旅游区楠溪江,就是其中之一。  2000年7月间,温州人曾闹出过一个令人膛目的事件:法派服饰有限公司向白宫发出一封电子邮件,开价200万美元邀请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卸任后担任该公司形象大使。商业行为当然不能用政治观念来衡量,因而也无所谓合适不合适。法派服饰这一邀请虽然未得到回应,却不失为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佐证,显示了温州人百无禁忌的开拓精神。  关于温州人善于经商的原因,有人从眼、嘴、手、脚来加以总结。有句夸张的形容,说温州人只要往大街上一站,用鼻子闻一闻,就能闻出哪儿有赚钱的机会。不过,温州人的确有种天生的对商业的敏感,比如远在上海的一家酒店要转让,有温州人会不远万里跑去看看。他的想法是:“说不定能发现什么机会。”温州文化圈“四大闲人”之一的李涛在北京、上海逛“宜家”家居店,感觉这种产品有市场,立即找到家居店负责人谈代理,未料那位负责人开口便说了声:“你是温州人吧?”李涛惊讶不已,一问才知,原来自“宜家”开业起,便不断有温州人找上门要求代理,只是因为“宜家”不搞代理,一拨一拨的温州人才遗憾地作罢。“温州人眼尖”,北方人爱这么说。不仅眼尖,温州人的嘴也厉害——不是用于吵架骂街,而是用于人情攻略。  温州人的人情攻略十分了得。东北;家企业的负责人到温州找到生产鞋革机械的张老板,看货后觉得不错,只是价格双方没有谈妥。讨价还价4天,张老板死咬210万的底线,对方却坚持砍掉20万。当晚,张老板把东北客商请进酒楼,面对一桌丰盛的海鲜大餐,只说:“生意不成情意在。”夫妻二人两张嘴皮劝吃劝喝不消闲。情意难却,直吃得东北客商酒足饭饱,怎奈肠胃不争气,后半夜连跑好几趟卫生间,最后躺到医院里去了。张老板闻讯捧着鲜花赶到病床前,张太太连着几天送来人参鸡煲,东北客商感动得掉了泪,紧握张老板手:“大哥的情意都到这份上了,钱算什么。210,就这么着了。”东北商人的肠肚子不服海味儿,有人为此猜测海鲜大餐里有张老板的“蓄谋”,不过是损话,温州人的心肠还下不了这样的狠招。  在温州人看来,但凡做生意,人情费是一笔很大的花销。原因何在?亲朋好友就是致富的门路。正是因为“血缘、地缘、亲缘”,遍布世界的上百万温州人,织成了一张密如蛛网的信息和销售流通网络。担任温州服装商会会长的庄吉集团董事长陈敏说:这张网是温州人最大的优势,别人再多钱也买不去。  温州人的企业多具有家族性质;就像一个事业单位,哥哥当老板,弟弟工作在哥哥企业;老公创业,老婆管财务;好友亲朋帮忙,生意总是放心些。由于发家源于家族裙带关系共同致力,不懂人情世故的人在温州别想做好生意。如此自然导致高昂的人情费,逢年过节,温州一户家庭的人情支出在万元以上者,已是见多不怪。一般的结婚礼钱都是千元,被不堪重负者戏称为“红色炸弹”。可温州人又离不开人情的天罗地网,他们明白,说不准哪天这张网就会带来赚大钱的机会。  温州人的双手更厉害。商品经济初期,温州家家户户有家庭作坊,除了8小时坐班,在党政机关里当科长、处长、局长者,业余时间也会在家里搞“来料加工”。据报道,在大名鼎鼎的北京浙江村,最早的开拓者是温州的裁缝师傅。  1983年,在包头做服装生意的卢必泽听堂兄说北京的服装生意好做,便带着家人落脚在京郊的南苑乡海户屯村,7个裁缝老乡紧跟其后,和卢必泽一起成了浙江村的创始人。如今,10万温州人办了成千上万的服装加工厂,把北京南苑大红门变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服装批发中心。温州人的自力精神也深刻影响了外地人。在康奈集团当过团委副书记的邓东华是湖北人,大学毕业应聘到康奈工作时,一开始他并不认同温州人的观念,觉得温州人太看重金钱,铜臭味大。  2002年初其父来电话说家乡法院要招人,要他回去,邓东华却不想回去了,说自己已爱上温州,温州人改变了他,他想在温州发展。原来小邓已有一个温州女友,家里挺有钱,但他不想靠别人,也计划自己当老板,要在温州大干一番。而在德力西工作的邵必华也是一名湖北青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系毕业的他,现在已是该集团公司的高级法律顾问。  正如我们前面所谈到的那样,四海为家找赚钱机会,是温州人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温州,如果哪个小伙子常年呆在家里,会被周围人看做窝囊废。温州人自古四海为家,推崇“天下的钱天下用”,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生存空间,被形容为追逐“金钱水草”而居的游商部落。有位意大利人第一次踏上中国国土时,曾幽默地对海关人员说:“虽然我是第一次到中国,但我有很多中国朋友,有在欧洲认识的,也有在非洲认识的,他们都是温州人。”  法国巴黎第13和第14区居住的温州人最多,据说已有8万人之多。这里原是犹太人的聚中居住区,现在这里最“牛”的却是温州老板,“牛”到使很多犹太人为他们打工。温州方言在这里几乎成了通用语,甚至连警察也会说温州话;温州新南苑宾馆总经理李涛第一次到巴黎,有天早晨散步时有位老外用流利的温州方言向他打招呼,李涛愣了半天没反应过来,原来那是个常为温州商人送货的犹太人。温州方言极难懂,连同属浙江的杭州人都听得一头雾水,何况老外!李涛为温州人在当地的影响之大感到吃惊。  有人形容创业的温州人“龙门能跳,狗洞能钻”。从经商精神来看,此言也非漫骂之词。在创业过程中,只要有希望,追求财富的温州人确能不畏艰险走遍千山万水。温州商人林良而今是重庆市工商联(总商会)浙江分会的副会长,也是重庆被服市场的“老大”——小林被服公司的领头人。到重庆创业前,林良已在深圳打了8年工,是一家床上饰品公司销售部负责人。  1991年,林良带着辛勤挣来的两万元资金单身闯重庆,当时他的想法比较简单:重庆人多,相对于沿海来说显得闭塞,因而肯定有市场。但在正式创业前他还是从做别人的品牌人手,当时重庆有一个相当出名的浙江牌子“赛丝绒”,意即赛过丝绒,便是林良看中的品牌。但林良的事业没有像这个名字一样风顺,仅过了一年多,林良就看出了其中的问题:路途遥远,供应商常拖客户后腿;仿冒严重,市场较混乱。林良下定决心开创自己的事业,他独立建厂,用了一个有意思的名字——“小林”作为自己的品牌名称,而今他已在重庆各区县布下了五六十家店铺,在太原、昆明、石家庄等城市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但在当年,林良和其他温州同乡一样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哪里有钱赚就往哪里行,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生存,顽强是自己的精神支柱。在重庆办厂,他吃住在厂里几年,没有床,晚上睡在纸箱板上,住房就是仓库,没有上下班的概念。谈到这一经历,林良说:“其实不少温州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他们的理由也差不多,多租一套房子就会多一份费用,多出一份力就多一份收获。”  在重庆解放碑商业圈,国泰通信城的老板、温州商人黄良明已是名声显赫的富豪。据说他是在1987年听了朋友的介绍后,揣上仅有的8000块全部财产闯到了重庆,最初在邹容路上租了两个柜台,做起了眼镜生意。经过10年拼搏,1997年黄良明成立了国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从第二年开始介入通信行业。当时传呼业异常火爆,黄良明也瞅准了这个机会——将国泰二楼的10多个柜台中划出了3个,专门做通信生意,其他仍然经营眼镜。1999年上半年;国泰全面转向经营通信产品。说起创业时的艰难,黄良明讲了一个故事:当时他身上一般是揣两包烟,一包四块多钱的“红塔山”用来招待客人,一包一块多的“山城”则是自己抽。  犹太人以善于经商而举世闻名,而温州人也被称为“中国犹太”。在经商方面,两者的确有很多共同的优点,他们追求财富,无不勤劳节俭、敢于冒险、自立自强、精明能干。诚然,与犹太人相比,温州人的业绩还远有差距,由于历史和文化的成因,中国温州人中还没有诞生洛克菲勒级别的超级富豪和索罗斯这样的金融大鳄,而且温州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产业——应当正视和承认的是,温州商人在企业层次和影响力方面较之犹太人还存在很大落差,而这正是温州人不断进取的意志,永不消逝的动力。  正如一位媒体记者所言,温州人群体给我们提供了探索成功之路的多样性方向和借鉴样本,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财富,创造着鲜活的生活奇迹,并把他们致富的梦想带到他们足迹所到的任何地方。  2.2.2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常说“无商不奸”,其实这话有很大的可质疑性。任何行业都有奸诈之徒,岂惟商界所独存?何况在日常生活中,说此言者多是出于一种夸张和调侃,所谓半真半假。商人之“奸”,多半在于对待顾客尤其是亲朋好友隐瞒了自己应得的一份合理利润而已。商人扎本做生意,无论亲朋故旧前来,少赚两钱可以,但要其赔本却是难以接受的,所以巧言以对,明明加了利润,却只说是进价;明明赚了(只不过少赚而已),却说是赔了。所谓“奸”者,大概如此。然而在此之下经商还是有诚信可言,有品格可论,这品格不仅包括诚信,更包括经营者的意志和精神。也许只有走近商人,与其朝夕相处,对这些万面方能有更多的了解。  为了商运长久,温州人非常重视自我品格的锻造,他们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失败,并不把精神品格看作是虚无飘渺的东西,而将其看作是经商之必需,做人之必具。长期经商实践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品格的存在可以产生真正的利润,产生物质财富。  出身农家的文成县女子王月香正是这样一个代表,她以其坚强的品格,演绎着温州人品格致富的当代传奇。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后,在西安长期做服装批发生意的王月香一心想干大事业,在一次旅途中她和丈夫因热心帮助一位丢失了钱包的地质教授而与其相识,此后在这位地质教授的鼓励下,王月香和丈夫做出了投资开采石油的决定。  大的生意当然需要大的付出,这一付出不仅是经济的而且有精神上的,甚至还有生命的代价,为王月香所始料未及。创业早期,王月香变卖了所有的财产,和她的丈夫来到延安地区油田,日夜守在钻塔前,和钻井工人一起工作,整天泥一身,水一身,白天风沙扑面,晚上裳不遮寒。担任总指挥的王月香同时还负责材料供应和后勤工作,整日穿行在黄土高原上。  由于疲劳过度加上中暑,他的丈夫丢下了正钻的三口井和妻儿,在创业途中先行病逝——人们创业致富,首先是为了家庭亲人的幸福,哪知最亲近的丈夫却一天福末享,在艰难日子中去逝了,这对王月香的打击太大,她当天就哭得昏厥过去了。之后,她改名王荣森,这三个“木”代表三座钻井架,意思是说她要拼上全力,把自己的命运同油井拴在一起。尽管有丧夫的悲痛和百万投资的巨大压力,这位温州女性并没有被压倒,而是坚强如初。接下来厄难还没结束,就在她丈夫周年祭日时,钻井的钢管突然被井壁卡住,无论什么办法都转动不了,480万元投资眼看付诸东流。一次又一次的打击都是做惯了服装生意的王月香从来没有经历过的。钢管被卡住的当天,王月香当时两眼发黑,脑中一片空白,但她还是暗暗叮嘱自己一定要挺住。经过奔波和努力,问题最终被解决,钻井也终于出油了——正所谓“天道酬勤”,这正是上苍对一个勤勉奋斗的温州女性的回报,她没有辜负自己和自己失去的爱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感觉到,扭扭捏捏、半遮半掩似乎是运气的常态。但它最终会偏爱那些具有坚韧品格的人,这却是被无数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真理意味的道理。它似乎要求那些希望通过艰难的奋斗来获得好运气的人:你必须忍辱负重,必须坚持到不能坚持的时候才能尝到上帝特意为你准备的糖果——它芳香而又甘甜,非常人所能体验。  温州人特别懂得经受磨难、忍屈负重的好处,这是因为他们懂得:只有荆丛中才有更大的甘果,只有荆丛中的甘果才会留给温州人——这枚甘果是别人不好摘、不敢摘、不愿摘、不肯摘的,命运决定摘它的只有温州人。王月香正是这样一个摘果人。  这里又有一个例子:有位温州姑娘,从不以补鞋为羞,有时还把摊位摆在路口的顶风处。冬天,北风凛冽,有人问她为什么不摆在墙脚边,她的回答是:“我坐在这儿,三方来的人都看得见我,挪到墙脚下固然暖和些,但那样一来哪里还有生意?”——这是另一个荆丛中的摘果人,这样的人在温州人群中比比皆是。温州人就是这样以负重的品格走上各自的致富路的。在忍受屈辱方面,偷渡到国外求发展的温州人体验尤深。在创业初期,许多温州客手里拎着温州出产的打火机在异国的地铁出口叫卖,遇到警察撒腿就跑。不少当代温州人就用这样赚得的小钱在国外立了足、扎了根。据说有位毕业于江南理工名校——浙江大学工艺美术系的学生到国外初期,生活毫无保障,就肩背画夹到一些旅游景点为游客画像。这样被警察追赶也是常事,他的做法不外乎是:你来了我就跑,你走了我还接着干。最后终于在闹市区开起了画廊。  温州人王建辉,在国内因为做生意亏了本,又急又气,导致胃部出血,医院里昂贵的医药费又使他人不敷出。王建辉并不因此灰心,又费尽心思地到国外发展。哪知祸不单行,遇到了歹徒,不但财物被劫还挨了残酷的殴打,幸得警察发现才捡回一条命。到另一国家治伤时,王建辉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当地药品很贵,原来那里不产药品。这一发现激活了他,使他找到了商机,自此他便开始从国内进口药品,生意越做越大。  三星财团的创始人李秉哲也是温州人。1961年由于国内政治动荡他滞留日本,当时他身无分文,又遭通缉,这是他第二次遇险。但他从没放弃自己追求的事业,在国外富起来后,对于国内的经济建设他的心仍是那么热。国内改革开放初期他孤注一掷返回故里力陈己见,要求政府鼓励创业家去搞实业。凭着一颗赤子之心,他的意见终被重视,李秉哲也得以从政治旋涡中摆脱出来。今日,三星财团已成为温州最大的财团之一。  优秀的温州商人的品格,确乎有些“千锤百炼出深山”的意味。作为处于早期原始创业阶段的生意人,温州人在现代商海尤其国外环境中经受了最大的尴尬,而这种尴尬又是每一个成功商人的必经阶段,只有程度的差别而已。现在,更多的温州人自然已经走出了尴尬,但也还会有年轻的温州人仍将面对和经受这种尴尬。现在经商的条件当然要好得多,但锤炼自己的意志、锤炼自己的精神,使自己具备吃大苦耐大劳的品格,这一点却是永远不会过时、不会有所变化的。  实际上,无论是正从本土走出的青年温州人,还是已在外面闯世界的温州客,他们从来不会心存侥幸,从不指望天上掉馅饼、有人会为自己赠送一份免费的午餐。为此他们早已有着足够的思想准备,去经受更大的波折,经过更多的弯路,钻过更多的荆棘,去把命中注定会有的至美甘果摘下来,装进自家的腰包,带给自己的亲人。  2.2.3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温州人做生意一上来就从“小”字起家。在温州人眼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否赚钱才是最主要的。正因为如此,温州人才四处闯荡,占据了外地人不屑一顾的那些领域,不声不响地富了起来。温州人追求自主、自立,人人都想当老板,且敢冒当老板的风险。温州人不论干什么,生活中总充满乐趣,而且敢于生活,善于生活,洒脱、顽强,从不失望。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角角落落都活跃着一群群浪迹天涯、不辞劳苦、精明肯干的温州人。最初他们并不起眼,人们只是从修鞋、小发廊、小商贩中认识他们的。而温州人除了江南人那般瘦小那般灵秀外,总是默默地干活、做生意,他们与其他地方的民工、商贩没有什么两样。但是,慢慢地,温州发廊、温州服装店、温州电子城、温州产品越来越多,各种温州产品包装、标牌、证书、徽章也越来越多。  一时间,温州货充斥全国。渐渐地,人们对温州人由漠视不屑到兴趣十足,到惊奇钦羡,到仔细探究:温州人咋的啦?这么多人,这么会赚钱!温州人做生意,注重从小处着手。他们非常能吃苦,意志非常坚韧,用他们自己通俗的说法是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他们务实苦干,只要有一分钱赚就会不遗余力地去干,从不好高骛远,从不好大喜功。即使是生意已经铺得比较大,温州商人仍会像初创时期一样拼命工作。那些看起来没什么钱赚的小生意,他们也不会嫌弃,往往是几分钱的螺丝螺帽、几角钱的小元件,他们都会认真对待,把小生意当作事业来筹划。  从零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一丝不苟,是温州人创业的共同特点,而不像有些地方的人大钱赚不来,小钱不愿赚,只好两手空空,一味抱怨天不助我。纽扣、标签、标牌、商标、小饰品、小玩具,这些外地人看不上、懒得做的“小玩意儿”,温州人都做,他们不怕赚钱少,就怕做不来。温州的小商品之所以遍布全国,在于温州人走的是小商品、大市场的路,他们办起企业来,也不像北京人、广东人那样追求大气派、大产品,同样也是从小处着手,不声不响地填补着全国小商品市场的空白点。这里尤以乐清县柳市的五金电器、永嘉县桥头镇的纽扣、苍南县金乡的小商品最为著名、最为典型。  温州人是有眼光的,当他们积蓄了资本后;就会把产品由小做大,最后从纽扣到服装、鞋子,从电子元件到成套电子设备,从日常用的小物品到高科技产业,并且涉人房地产、金融业,于是越做越大,越做越“牛”。由此可见,做生意先从小处着手是温州商人起家的拿手好戏,也是他们走向成功的秘诀之一。  生意场上事,看大而未必大,似小而未必小,小窟窿里能挖出大螃蟹,穷乡僻壤也能开出大市场。有人说得好:怕的不是“小”,而是不去找。如果仅仅是不会找,通过学习还可以解决,但如果不去找,不愿去找,就恐怕是好高骛远在做怪了。做生意,岂能以小而不为?俗话说“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李嘉诚从卖塑胶花挤入商场,霍英东由捞沙卖沙步入香港房地产业,曾宪榨由街头零卖走向领带大王。凡此种种,世界上许多富商巨贾,有不少就是从小商小贩做起的。正像本书许多篇章中所谈到或将谈到的那样,“小”是温州人经商的一个突出特点,正因为“小”起步,被经济学家称之为“小狗经济”或“小猫经济”。温州人的商品意识特别灵觉,在他们眼里,到处都是生意,什么都是商品,钞票处处有,关键在于如何去发现和赚取。  温州人具有从别人不曾注意、漫不经心或不愿从事处发现商机的本领。譬如纽扣就是再小不过的商品,温州永嘉县桥头镇人就是以纽扣为主导产品进行原始资本积累的。一对温州的叶氏兄弟漂泊在外,有天在一家纽扣厂门口发现一堆次品纽扣,他们觉得当废品扔掉可惜,便花了400元钱买走带回桥头镇,不弃陋鄙地摆出小摊试卖这些工厂打下来的次品,没想到在市场上大受欢迎,由此便做开了扣子生意。到后来,桥头镇人群起效仿,与扣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扣子成了桥头镇人发财致富的主业。再到后来,一些人开始自己动手制做各种各样款式独特的扣子,使之形成了行业。乡里乡亲竞相跟随,家家生产纽扣,户户销售纽扣,前店后厂,生产兼批发,整个儿镇子都带动起来,开始了扣子大创业。  随着100多个家庭作坊式的纽扣工厂开张做活,桥头镇成了全国最大的纽扣生产批发市场,在一定时期内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纽扣市场。可以说,温州的小商品经济全由一个“小”字起家。当地的打火机行业开始时也是“小打小闹”,如今它在世界打火机市场中份量非凡,打个喷嚏国际打火机行业也会“感冒”。温州的富豪当年起步时也多是经营小生意,譬如,20多年前的一名小鞋匠开始时仅是坐在板凳上为柳市人补鞋,用自己挣来的毛儿八角钱起家,如今却创造了亿万财富,成为2001年度排名中国十大民营企业金榜前四强的著名企业家南存辉。  温州小商品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改变了整个地区人的命运。曾几何时,温州的农民购销员在14万人以上,像蝗虫一样满天飞,时称“十万大军闯南北”。乐清县柳市五金低压电器专业市场,有4000多名购销员常年在全国活动;在被誉为东方最大纽扣市场的永嘉桥头镇纽扣市场,有近万名农民购销员串成了一个全国性销售网;苍南县金乡徽章、标牌、塑片市场,有7000多人在外推销产品;宜山区再生脂纶市场,有5000多人跋山涉水,挑着一袋袋子的衣服走村串巷……  温州的农民小商品购销队伍由各种职业的劳动者转化而来。此前他们可能是耕地的农民、乡镇企业职工,还有村干部、复员军人、民办教师等,也有相当比例的人是从弹棉花等从事手工业等小生意转化而来。这些人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大河上下、长城内外的都市,用小商品经销在全国人面前勾勒着温州人的形象。他们经过风雨,见过世面,得到了锻炼;同时长期外出活动实践也培养了他们交往的才干,积累了经商经验,熟悉各地风土人情、生活习性及市场需求状况,建立了不少稳定关系的渠道,为购销活动的成功打下了基础,为温州农村小商品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温州人并不在乎生意大小,但凡赚钱的事,也不管自己以前熟悉不熟悉,都会去干,什么商品看好就推销什么,并且“十八股武艺”样样精通,什么管用就来什么招儿。正缘于此,温州人小商品才得以在全国各地畅销。  借助小商品销售,温州人开拓了全国各地的市场。山东青岛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很能说明问题。可以说大约从1980年开始,便有温州人到岛城经营温州出产的各类小商品。初期到青岛的温州人并不多,仅有数十人,而今这一数字已近4万,而且绝大多数都是“老板”,在青岛注册成立了逾万个企业,资本总规模在70亿元左右,所经营的商品已涉及服装、鞋帽、灯具、餐饮、食品、摄影、机电、印刷、包装、运输、建材、房地产、进出口等30多个行业。这些“腰包”鼓起来的温州老板,当初许多都是以“小货郎”的角色到青岛闯天下的,做的都是小本买卖,谋生的主要方式也是走街串巷、千方百计地推销温州生产的各种小商品。20年前怀揣着东借西凑的5000元来青岛推销温州小商品的吴可福就是其中的一员,现在他已是青岛玉环灯具装饰有限公司和青岛市灯具市场的董事长。吴可福说,温州人做生意都是从小处着手,钱要一分一分地赚,这是我们起家的拿手戏,也是温州人在青岛成功的秘诀。  对于“小货郎”推销温州产品的韧劲,青岛市许多商家有目共睹,用他们的话说,温州人从不怕碰壁,也从不怕别人不给好脸色看。正是凭借不起眼的“小生意”,他们用笑脸、用磨破的嘴皮、用磨掉的鞋跟,不仅把许多温州产品打进了青岛市场,而且完成了自身初级阶段的资本积累。近4万温州人在青岛创办的逾万个企业,已为青岛经济发展注入了毋庸置疑的活力,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提供了约15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许多在青岛事业有成的温州人,已经把这里当做了他们的“第二故乡”,有近万温州人已在岛城买了房子,安了家,而且还不断地在青岛扩大着投资。在厦门,也有一些温州商人从经营手工作坊开始,逐步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比如一个目前在厦门非标准件制造领域占有相当市场份额的温州商人,当初只是借了几千块钱,仅凭几台普通机床起家,雇了三五个员工,在七八年的时间内,发展到雇工400人的规模,装备了数控机床,如今正准备盖自己的新厂房。在内地市区,温州商人的扩张模式通常是这样的:由经营一家小店开始,精心塑造品牌形象,逐渐发展连锁经营。这方面的例子以华视眼镜店最为典型:温州人在厦门开的眼镜店大大小小有数十家,规模最大的就是华视眼镜店。由一家店面起家,华视眼镜如今已经在厦门开设了十几家分店,而且经营地域拓展到福州、三明、龙岩、泉州、漳州等地。小产品、小作坊闯世界的例子古今中外都不乏其例。  据有关资料报道,在日本东京葛饰区龟有街上,有一家工厂,名叫“野田鹤声社”。社长是野田员弘老人。这家工厂很小,从业人员包括野田老人70多岁的哥哥和嫂子在内,总共才6个人,可以说是个名副其实的街道工厂,所生产的也是一种在别人眼中不起眼的小商品——哨子,但这里生产的哨子却吹响了世界。野田鹤声社是由野田老人的父亲于1919年开设的,当时是生产对美国出口的儿童口琴。开始生产哨子是在1968年,那已是野田老人继承父业后的第8个年头了,仍是对美国出口,算是体育用品,这项业务做起来以后情形不错,出口数量持续稳步增长。  这时老人将目光瞄向了欧洲,想往那边试一试。5年后在当时的西德科隆市举行了世界体育用品展览会,老人报名参加并展出了自己的哨子。广阔的音域、清脆的音色,再加上精致的表面加工,立即获得了与会,者的好评。一家法国哨子制造公司找上了野田先生,并于次年开始了每年定货15万个的业务。由于法国这家公司的配合,在几年时间里,野田鹤声社的产品悄无声息地在法国站住了脚,占领了市场,用户遍及各行各业。像法国巴黎警视厅、国家警察、国家铁路,甚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机关、部队都使用上了野田鹤声社的哨子。后来又普及到了阿尔及利亚等北非国家。又是应这家法国公司的要求,野田鹤声社自1977年起又开始生产足球比赛用的哨子。高超的品质赢得了用户的喜爱,也赢得了市场。野田鹤声社——一个毫不起眼的街道小作坊,30多年来竞靠手工制作,生产出1800万个哨子:销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让野田老人自豪的是,这样一个小厂的产品竞有幸多次被世界上最大的体育赛事——世界杯足球赛选做执法工具。在地偏一隅的温州,“野田员弘”式的效应在温州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有谁说他们不是中国的“野田”呢?  说足温州人在“小”商品开发上倾注的心血,可谓感人之至。靠纽扣发家后,永嘉县桥头镇人并没因此停步。由于一时扣子厂众多,造成市场上供大于求,销路不畅。一些精明的纽扣生产商便干方百计地在新产品、新花样上做文章,以求赢得客户的青睐。譬如,有人在扣子上弄个小洞,向小洞内注入香水,使之能进不能出,香气却时时逸出,经久而不散。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种“香水纽扣”新产品投放市场后,女士们欢迎,男士们乐闻,产品由此供不应求,批发交易全用现金支付,企业也由此扭亏为盈。一个新点子,加上可靠的过得硬的制作,就赢得了市场,赢得了效益,经商就这么简单!  怕的不是“小”,而是不肯找,这话说得好!温州人正用数不清的成功事例证明着经商致富的这一金字秘诀。  [本书首发来自17K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特别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边城外烤全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