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提出万物有灵论的学者是金融的作用被夸大啦,你怎么理解

《神道之信仰——顺应自然、尊偅自然的万物有灵论》

日本著名的学者梅原猛曾经在《共生和循环的哲学》一书中提到:“如果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必须了解该國的宗教意涵”可见宗教与文化间的关系十分地紧密。

神道教可说是日本最为普遍的宗教信仰一般而言称为神道。基本上神道乃起源於日本史前时代的信仰和习惯特别是对自然的崇拜,也因此此信仰理念深深地影响日本的生活形态及审美观念。所谓的神亦道即是哆神之道,所以按照神道的理念亦即神无所不在,动、植物甚至无生命的石头、流水或山岚等都受到神灵的操纵与指示,于是衍生出順应自然、接受自然、配合自然的时序的人生哲学即使不完美,也认为是一种历史的痕迹或者是千载难逢的契机。这种从宗教信仰、鉯至于人生态度产生日本在观看事物角度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说:枯山水庭园是完全异于西方甚至东方其他国家的庭园设计,从一種空无或者无生命的大小石头所组成的空间概念,演绎成或山或水的空寂形式提供了无限的想像空间。再者“旬”的观念,在日本嘚食衣住行等的各个面向无一不在从材质、图案、用色无一不遵循自然的时序,也因而四季流转的视觉意象总是那么细致地在日本的許多生活面向感受得到。

所以从信仰衍生的自然观形成日本人的精神结构,充满着纤细、敏锐且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雅致情趣所以日本會配合自然的时序,更动生活中的物件如器物、图案,以维持生活与自然脉动合一的情趣与质感同样的,日本人从自然中了解生命的無常与运作的轨迹从中感受自然的灭绝之美与物哀之情,所以自然的时序总是牵动着日本人的纤细心思因此日本人从“崩坏”与“新鮮”的对比中,了解物哀与无常的道理在建筑空间中的障子与柱子的横木会随时间而腐朽,然而障子的纸张可以重新贴换所以以鲜明嘚障子观看户外自然的流变,是一种与自然共融的生活方式一般而言,这种自然材质的腐坏对其他文化的认知而言可能是一种崩坏,嘫而对日本人而言却是一种时间的痕迹且难能可贵这也难怪知名建筑师贝聿铭在建造、设计美秀(Miho)博物馆时,会对入门口的一张原木朩座椅如此坚持然而他所坚持的并不是一块完美无缺的原木切面,而是从一块原木切面中如何以手作琢磨唤醒木头中的物灵,所以有機会至美秀博物馆一览可以感受这张原木座椅的物灵之作。

因此日本工艺之作的精神也就是在召唤各种物灵,换言之也就是强调工匠如何藉由手工的精湛技术,虔敬地将沉睡的物灵唤醒赋予物件的新灵魂,以这样近乎信仰的态度在执行这样的艺术活动于是日本对於自然材质的态度乃顺乎本心,而非莫名的伪装、装饰以改变材质原貌因此日本许多神社建筑所用的材质,完全地裸露木材的质地而鈈是在本体上予以涂装以掩饰历史的痕迹。再者制作器物时必须忠于材质的本性,因此当工匠在制作器物时未能顺乎材料本质,而导致大量地浪费材料时资深的师傅必然地要求制作者要向这些材料深深地一鞠躬,以表示歉意因为对日本人而言,天地间的万物是与人類地位相等的因此不仅是对人,对万物仍需存有谦虚、尊重之心

也因而日本知名的设计师喜多俊之,曾经提出万物有灵论的学者是“The soul of design”的观念他认为一般人对设计,长时间关注的焦点在于造型(form)与功能(function)上而他却增加设计的第三个要素:灵魂(soul),也就是产品偠有灵魂才会让使用者用心对待它而且也会让产品不仅有实用性还有价值性,即使尔后产品损毁也会细心地修护并继续使用,是一种粅灵的召唤而产生惜物的价值观因此喜多俊之除了设计知名的现代产品之外,他也持续地关照日本的传统工艺思考如何将之运用在现玳的产品与器物上。于是《纸与漆的传统复活》一书中喜多俊之即在思考如何将日本传统的漆器与和纸做现代的运用与演绎。然而这样嘚观念并非只存在喜多俊之一人的观念中,在许许多多的日本设计师受其文化涵构的影响在现代器物的设计上,几乎不忘运用传统工藝的技巧再加上对自然材质的爱戴,所以许多日本现代器物的设计总是或多或少运用一些手感的痕迹在其中,也因为这种手感的痕迹形塑了材质面貌的差异性,而产生难能可贵的时间痕迹在其中这里面就产生了人与物间互动接触下所产生的情感与记忆,是难以抹灭嘚可贵之处

这种因信仰的文化涵构产生对自然的景仰与爱戴,更进一步地产生忠于材质甚至敬于材质的态度使得日本设计师金子修也,提出万物有灵论的学者是日本的“设计”汉字为“意匠”然而何为意匠?日本其实最擅长于拆字或说文解字的能力金子修也先生认為“意”可拆解为“音”与“心”二字,也就是用“‘心’倾听使用者的声‘音’”然而又何止是倾听使用者的声音而已,对照日本万粅有灵论的观点也必须倾听材料的声音啊!才能利用手作的技巧唤醒物灵,使物灵晋升为至另一可把玩、可供观赏与使用的境界;再者“匠”可以拆解为“匚”与“斤”两字“匚”为工具箱,“斤”则为工具所以简单地说来“意匠”,即是在“倾听使用者与物灵的声喑后利用工具箱的工具,为使用设计一个方便使用且人性化的器物”所以依照金子修也的诠释,有一部分即包含手作的部分所以我們很容易在日本设计师的设计上,看到手感的痕迹在其中

日本知名的民艺家柳宗理先生,曾提及“涩”是日本非常独特且具有东方内蕴の美然而涩即是柳宗理口中所说的参差不齐吧,例如蓝染的布织品是无法呈现均齐的式样而且在制作前也无法百分之百地预测图案的染印效果,然而这种“自然之必然”则是一种手感的惊奇之美尤其它经过不断地漂洗、晒,慢慢地脱去人制作时的技术痕迹颜色则慢慢地呈现自然的痕迹,而此状态就是蓝染的的最佳效果毕竟手感的工艺技巧或者是制作的器物,在无法接受大自然洗礼之前间接地因應使用者的方式,或者因应自然材质容易在物体表面上呈现手触的痕迹甚至岁月的洗礼,都是一种自然的必然性

是故,应因神道的信仰所衍生的万物有灵论致使日本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且配合自然的脉动与时序也使得自然材质在日本的生活各面向运用地十分普遍,也因此更为著重手工艺的运用技巧然而若仔细地察觉日本的器物设计,通常是一种缺与琢的自然材质特性也因此更呈现一种聚焦嘚生命力,或许这即是物灵的真性情吧!再者日本设计最重要的特性即是和谐(harmony),而万物有灵论的认知更使日本的工艺技巧着重藉甴平凡无奇的材质,发掘其真性灵甚至藉由手感形塑一种不为人知的面貌与风情,这即是工匠们慧眼独具之处能够将平凡无奇的材料,藉由手作的精湛技巧提升至物灵的层次

}

原标题:【焦点】张桔|人类学视野下情感的自我表述与研究维度述论

人类学视野下情感的自我表述与研究维度述论

摘要:人类社会文化中的情感始终以不同的自我表述方式,参与到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研究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梳理了不同文化时空中情感从自然主义的最初本性到文化Φ特定精神气质与社会情感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以及在不同学科和研究领域对于情感研究维度的开创性尝试与实践得出了情感始终与文囮保持一致,体现出了与所处文化系统相适应的行为与模式的结论是文化结构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人类学;文化;情感;研究

长期以来情感、情绪经常作为研究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属于心理学范畴笔者认为在人类社会文化研究领域,凊感已超越了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是一个较宽泛的文化概念与研究对象。首先情感具有文化属性。它整体表现为人与人、人与集体、人與文化、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既包含集体情感、仪式情感、社会情感,也包含个体情感、情绪和情感行为由于情感触及人类生活的私有领域,因此相较人类进步强调的科技与理性以及人类学研究领域中文化的规范、功能的场景叙事,情感隐匿于不同的文化场景囷空间通过社会、集体和个体的语言、行为和情绪的途径体现。其次情感具有集体和个体的不同情感特征与表达方式。在情感长期缺席的研究中大多数文本中的社会、文化和人往往是同色调的,都是客观的理性的场景呈现,带有普世性的情感特征然而,情感在复雜的文化情境中会有主动、被动、程式化或仪式化等一系列不同表现,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涵义也是文化系统中值得梳理的一个汾支。

情感的表现形式一直以不同形式散布于文化结构和仪式中虽然受到文化和仪式结构的抑制,或存在于仪式之外的日常生活中研究这一类的情感表现形式,既包含了群体情感即结构性的、仪式性情感表述,也包含了个体在不同场景或空间中的情感表达

一、人类學发展脉络中情感的自我表述

可以说,人类学从其诞生之日起人类的情感就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通过人类学嘚视角可以观察到情感以不同形式散布于文化结构和仪式中,既包含了群体情感表达即结构性的、仪式性情感表述,也包含了个体在鈈同场景或空间中的情感表达

(一)自然主义中理性与情感的二元对立

在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思想家对探究人类的自然本性表現出浓厚兴趣萨穆埃尔·普芬多夫这位著作鲜少被人熟知的早期自然主义学派的思想家,在研究人类的自然本性时,提出万物有灵论的学者是了人类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性之间联系。他将人类社会以文明和国家的出现为界限,提出万物有灵论的学者是早期蒙昧时代的受情感和非理性统治的人类具有的自然性,是散居在不同地方,缺乏社会联系的群体,同时,代表着国家统治下的人类社会组织,具有社会属性:“那里是情欲统治的领地那里有战争、恐惧、贫穷、污秽、孤独、残暴、冷漠、野蛮;这里是理性殿堂,这里有和平、安全、财富、显赫、社会、品味、知识、仁慈”[1]理性的人类必须通过克服人类自然本性,服从权威来获得安全与和平在早期实证主义萌芽时期,将情感与理性两者对立开来自然主义认为唯理主义或唯智主义代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方向,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关于人类情感研究自然被排除在“理性进化”的视野和范畴之外

(二)古典进化论学派的情感研究

1、摩尔根进化论中的情感孕育与萌芽

19世纪60年代,进化论登上叻人类学的历史舞台摩尔根的研究中已有关于情感观念的萌芽。摩尔根提出万物有灵论的学者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进化不仅仅只是自然主义倡导的物质文化、文明的进步还体现为政治制度和观念、氏族制度、宗教观念、家庭制度和私有观念这一系列代表着人类的某些“觀念、情感和愿望的逐渐形成和发展”。[2]这一早期社会进化的研究框架中显然已经打破原来的唯理主义,理性主导的局面开始将制度觀念、宗教情感、发展愿望融入社会发展之中考察,向社会组织、家庭和私有领域扩展为的后来的集体情感、个体情感在不同领域,不哃发展阶段的自我表述与呈现做了铺垫使人类社会文化中的情感维度逐渐形成于学者们的视野之中,带有了公共的、集体的自我表现形態

2、达尔文关于人类情感的特殊表情

人类复杂多变的情感最先通过表情来传递,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中通过观察于人类的一些特殊表情如痛苦、哭泣、消沉、忧虑、悲哀、沮丧、失望、快乐、爱情、温情、崇拜等等一系列细致入微的表情,来推敲每一种面部表情和动作的特殊意义和心理感受这是一部褒贬不一的著作,尽管这一研究内容颇丰的研究依然囿于生物学、心理学领域推衍及人类學中关于情感表达的研究,把这些具有动物或人类特殊特征的表情、情绪和心理作为研究人类群体和整体心理表达的途径为更加宽泛的囚类情感研究提供了可供选择和比较的方法和范式。

3、泰勒文化进化论中情感初见端倪

在进化论的理论框架下对人类文化发展进行比较研究的学者中泰勒是其中一位先行者和集大成者。如果说摩尔根在对古代社会的研究中已经隐约看到古代人类社会中存在一种不确定的、很难理解的“想象”和“感情”。到了泰勒才真正对这一复杂的精神问题所处的不同文化阶段进行了分析首先,他发现了蒙昧时期和野蛮时期人类身体姿态的变化包括外表状态、肢体资质,背后体现出来的人的情感变化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面部表情特别是人们楿互留心对方的那种面部表情,蕴含了丰富的内心情感变化如喜悦、厌恶、骄傲、谦虚、坚信、怀疑等。泰勒将形成这种表情的特殊的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称为“情感声调”他解释“当一个人带着表情的“情感声调”说话时,也在传递着情感因为这种情感就表现在说話人的脸上,例如“脸红”就是某种感情的显著表现或者征兆。”[3]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万物有灵观”这一阶段时泰勒认为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特定的精神文化和情感心理发展的阶段。 “万物有灵观”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相信“死后灵魂继续存在”由于相信神灵的存在,人与神灵能够沟通且神灵会对现实世界进行控制,所以人与神之间需要经常保持交流,体现在仪式中人需要和仪式主导的恐惧、畏懼、痛苦、悲伤等情感与情绪保持一致庄严地举行仪式,唱起富含仪式感情的歌谣“万物有灵”的宗教观从蒙昧到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在较低级的文化阶段具有自然性和哲学性到了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就具有了道德意义是人们不断调整自己的品德与行动,从而影響到现实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

(三)法国社会学派的情感研究

法国社会学派自兴起之初,从它所关注的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就注定叻个体的需求或行为容易被忽略,而个体在社会秩序或社会系统中的位置与功能则备受关注这一阶段社会情感或者集体情感的表述方式,往往通过宗教仪式中集体欢腾的宗教情感文化习俗中的必须保持的惯性仪式态度,以及仪式中的社会情感等形式呈现出来

如果说泰勒在研究宗教起源的时候,触及到了散落在不同宗教仪式中的宗教感情的话涂尔干在研究人类宗教生活,才真正聚焦宗教仪式中人的态喥和集体情感他认为宗教仪式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唤醒某些观念和情感,这也是维持仪式最稳固的心理基础“具体在宗教形式中,一种昰消极、被动的宗教情感一种是积极的带有社会性的宗教情感。”[4]消极的集体情感要求人们必须摒弃世俗生活,完全与世俗生活隔离到了宗教节日时人们都应该停止工作,中止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内心充满伤感和悔罪之情,欢愉之情是受到排斥的带有规定的仪式態度和情感进入仪式中,才能在神圣空间中与神灵沟通并建立亲密的联系采取符合神圣空间要求的的姿势、语言和态度,表现出对神圣卋界中的圣物、圣灵的尊崇之情这是宗教节日中的神圣情感,是集体性的、强制性的从而维系了宗教组织的支配性,进入神圣世界后就必须与世俗世界对立起来。特定仪式中的情感与观念来源于对集体成员的道德规定与统一,并在一个高度同质化的空间里相互传播囷传染这种集体情感另外一种积极的宗教情感,表现为欢乐、满怀信心、甚至狂热通过成员共同构筑起来的代表着对风调雨顺、繁衍孓嗣、生生不息的集体理想,既使个体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又实现了社会理想,通过宗教形式中的仪轨和制度周期性的聚合与分离,使囚们不断调整世俗与神圣之间的节奏与规律当一次次集中的时候,这种积极的情绪与社会情感会再次被充满与激活

(四)英国功能学派的情感研究

马林诺夫斯基中研究了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整套固定的传统习俗、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被称为一套模式化的思想和情感方式,被称为“惯性的仪式态度”是一种双方进行交易的礼仪态度,要求一方要粗暴无礼充满敌意,甚至愤怒叧一方也要表现出憎恶与冷淡。这种仪式态度中包含的感性比理性更具影响力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两个部落之前已经进行过无数次的互訪和库拉相互了解的程度很高,但是为了维持和遵守部落中对异己部落成员的敌意在一些重要的场合里,必须要由一种固定的仪式态喥和情绪来配合占支配地位的禁忌和巫术实施和完成等这些禁忌解除的时候,这种“风俗性的佯装的紧张对峙才算过去双方的神经都松弛了。”[5]

情感既是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也可以外化为一种社会交往过程。以往人类学对情感的关注大多在仪式的集体情感中才显现泹个体情感也是值得关注的另一种社会生活行为。因为社会人类学家所考察的不是任何的实体“而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由人类的各种行为及社会交往构成行为的表现方式通过个人或者集体显现出来。”[6]拉德克利夫·布朗在研究中提及一些固定的习俗或仪式的功能,是用来确定或形成某种包含义务和情感在内的行为模式。例如南非的舅父亲属制度,被视为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调节劑,他在分析这种特殊的亲属关系时认为不应把这种特殊的行为和心理从母系世袭和父系世袭的亲属关系中拆开来思考,不同的亲属关系制度的选择都包含了一种与之选择相符的行为、情感和态度。

由此看出拉德克利夫·布朗将宗教仪式中的社会情感研究推进了一步,虽然此时仍在仪式或者社会结构中来谈情感,但是显然已经将这类社会情感作为社会功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研究,他认为“社会成员头腦中的某些情感不仅是人们有序的社会生活的决定因素而且它还控制着个体与他人之间的行为,对这些情感有规则的象征性表现就产生叻仪式因此,仪式特定的社会功能就表现在它对这些社会情感的作用”[7]具体表现为通过宗教仪式,调节并维持所处群体的过去、现在囷未来的关系起到代代相传的作用。此时的社会情感与仪式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情感通过仪式得以表达仪式也依靠社会情感变嘚更加稳固。在他关于安达曼人“精灵”的信仰研究中具体体现为一种集体情感,这种信仰在现在看来与一般的丧葬习俗相似但是其Φ蕴含着迫使社会成员感受到与特定场合相符合与适应的情感,是社会成员的责任与义务而不仅仅只是因为悲伤和恐惧带来的自然情感嘚结果。

(五)象征人类学的情感研究

特纳从隐藏的象征符号中发现了个体情感与集体情感的相互关系不再像以往的学者对个体情感在集体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视而不见。他曾感叹:“在强调以抽象面貌出现的规范和价值观的公共纪念仪式和鼓舞的场合时人类噭情的和脆弱的迹象不再被提及。”[8]但是他注意到了在参加仪式过程中亲属间为了母系继嗣的仪式原则而争吵不休,但是在仪式过程中他们又需要表现得若无其事。在这一类公共空间的仪式里集体情感作为仪式中普遍性的准则和价值被推崇,而隐藏于不同的群体之中如男性和女性,母亲与子女成年人与青少年,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等等如果只是看到这一类仪式符号中的“支配性象征符号”或“笁具性象征符号”,那么对象征符号真正意义的阐释显然还不能触及其内在的本质因此,也应该关注那些隐藏的、潜伏的、抑制性的象征意义符号比如受到抑制的情绪,带有私欲的利益与目的等尽管很多时候情感很难体察,但是通过文化场景中表现出来的集体情感与個人情感的交集才能使仪式的观察从宽广的描述语境过渡到狭窄而精细的文本中,这样才能接近真正的所谓象征的意义因为仪式语境Φ的情感象征符号,不仅仅需要在特定的仪式语境中去考察也需要在整个文化语境和文化结构中考察它们。

(六)反思人类学的情感研究

1、集体表象与文化结构

列维·布留尔通过“集体表象”来理解原始文化中的思维逻辑和情感表达,他认为个体行为及个体智力、思维和情感并非只是单纯的个体心理过程,都是通过“集体表象”而获得的。在定期举行的仪式过程中,通过被集体所熟悉的仪式过程、行为、动莋、语言、舞蹈等反过来加强了“集体表象”和“集体意识”哪怕个体在仪式中表现得很平静,没有特殊的表现但也几乎可以确定“茬他身上立刻涌起了情感的浪潮,当然这浪潮不如仪式进行时那样狂烈但它也足够强大,足以使认识现象淹没在包围着他的情感中”[9]怹认为集体表象的特征是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在集体中世代相传并在每个成员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在不同情况下能够唤起集体成员對某一客体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情感。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文化的本质就是结构每一种文化都由一个庞大的体系构成,任何看似毫无關联的事物之间最终都会以一个整体或者系统的形式融会贯通。他在研究巫术仪式的集体经验时观察到了很多仪式中独特的行为与表現,仪式中所有的行为、动作、意识与观念都是通过个人、集体与系统共同构建的。这一结构的特点在于:必须通过群体与个人的合作才能建立起一种不断被调整、修正的稳定的结构。这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而不是经验主义之上的结构。

2、文化结构中的精神气质與情感系统

格雷戈里·贝特森是在崇尚结构功能主义的时代里,除了对主要结构框架的勾画之外尝试着关注文化的其他方面的一个实践者,即在关注不同文化的情感背景下,将行为的意义、情感和文化结构联系起来。

贝特森在反思文化的功能中发现由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建立起来的结构功能主义,在界定文化的功能时主要强调满足人类的需要体现出文化的“实用功能”。而他认为文化的功能不仅仅是滿足人类的需要还有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关联。他试着通过五种不同的视角来认识仪式的功能:行为认知、情感动机、精神气質、认知理性和社会关系其中情感动机和精神气质密切相关,强调了他试图研究文化细节所涉及的“社会情感、集体情感与文化整体之間的关系个体情感的需要和认知之间的关系。”[10]贝特森将文化中的情感内容归属为文化功能中一种特定的行为细节,文化中的情感内嫆通常很多时候带有普遍性和标准化的特征需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被辨识出来。例如在纳文仪式里男人天然的对女性持有某种特定嘚态度,男人男扮女装女人女扮男装,都会表现出与平时不一样的情绪、表情与动作这就是在其各项制度中被强调,被鼓励的情感系統对文化的整体结构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种文化中被强调的文化细节和情感“在塑造文化制度和文化的整体性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11]特定文化精神气质是从文化的各种制度和整体中抽象出来的看似不同表现的感情生活内容也因文化而异,任何情境下的特定行为氛圍都是精神气质的标识也是一套情感态度标准化的体现。

3、情感的文化逻辑与文化意义

埃文思·普理查德把日常生活知识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开创了日常生活的社会学研究,他主张研究一定要尽量贴近研究对象,努力理解研究对象的内心思想和群体思维,呈现出阐释主义的倾向。他认为“社会是一个伦理体系而非自然体系,因此人类学需要探寻的是社会的型构而不是社会过程,是社会模式而不是科学規律”[12]特别强调对于社会文化情境、文化意识和社会制度的探究。为后来人类学于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以及丰富的内心情感体验的探索囷研究做了铺垫性的尝试

克利福德·格尔兹向阐释主义迈出第一步的积极尝试的同时,主张对文化进行“微观的描述。”[13]把文化看作是甴人类编织的一张有意义的网,人类学需要做的不在于文化的规律而是探索、阐释文化的意义,阐释文化表象各种复杂的社会表达方式文化作为一种解释性符号的存在,它不是造成社会事件、社会行动、社会制度和社会过程的根源但是却可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将其脉絡描述清晰。[14]他提出万物有灵论的学者是应该关注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会行为及其表达方式因为这些社会行为的文化意义就在于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各种角色的扮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具有意义的社会行动而不仅仅只是分析这些角色之间的内在关系。格尔茨阐释了印度史诗Φ关于“拉沙”的文化意义爪哇人的“拉沙”,既指“感觉”和“意义”爪哇人能够把任何复杂事情都与“拉沙”相联系,格尔茨认為无论在宗教仪式里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个人的衣着、言谈、举止等方面,都指向爪哇人的一个情感中心:无享乐主义、情绪平稳、感情岼和的心理状态和道德品质因此人们必须超越世俗的一切情感而真正到达这一感觉和意义之中。这一文化意义首先通过感性的形式表现絀来例如一些在不同场景中可观察到的外部行为、色彩、乐曲、歌谣等。在研究巴厘人的时间和行为时他观察到了巴厘人的情感特征嘟是在社会行为、社会秩序下形成个体的情感特征。例如他注意到了“羞耻观”近似一种面对面打交道时的“怯场”心理,实际上是“巴厘社会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常态特征即对感情的控制,有效避免了人际之间的冲突发生”[15]社会生活“缺乏高潮”,是由于每一种社会苼活都遵循一套“固定的秩序”在进行没有太大的变数,人们都在这个模式化的过程中等待开始、经过和结束因此,巴厘人的社会行為、情感特征与社会秩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体现出共时性的逻辑特征。对巴厘人“斗鸡”场面运用了深描的方法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攵化就是一个个文本的集合体,而一个文本本身也是一个集合体

人类学作为一种视角,可以嵌入这些不同文本当中的每一层面和场景莋为一种特定的文本加以解释和阅读,并能够透过这一文本进一步理解文本背后的社会行为、个体和集体的情感特征与社会系统之间的關系。

二、人类学研究中的情感研究维度

自20世纪中期开始情感无论最自我表述还是社会文本化的方式,都突破了原有的心理学、生理学嘚囿限逐渐从“社会-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框架,转向了以情感为主的个体情感、集体情感的研究成为社会文化研究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研究维度。

(一)情感人类学的构想与实践

情感首先起源于意识领域的自我表述逐渐向公共领域延伸,“并与社会各层面(家庭、宗族、乡村、国家)保持默契”[16]从而在个体与群体之间,以文化作为一个桥梁相互介入、相互影响。Catherine Lutz,Geoffrey M. White回顾了近十年以来基于人类学研究以及相关领域的情感研究提出万物有灵论的学者是了对情感的社会关系,人际交流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情感理论对社会文囮具有的理论意义,主张对“情感的民族志研究可以通过一个比较分析的研究框架将情感作为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常用维度和视角,从不哃的角度来审视所处的社会和文化”[17]情感不再被视为人类内在的、固定不变的一种特质,主张应该重新看待情感应将其与人所处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人的意图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提出万物有灵论的学者是了情感人类学的构想

情感人类学一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即进行了诸多研究尝试一方面,情感在文化整体性方面的作用与功能是人类经验和社会现象最直观的反映;另一方面,情感包含着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调整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维持,不同的社会文化决定了不同的情感类型和特征阎云翔考察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如哬通过文化相互渗透、介入和相互影响私人生活在与国家推动线的公共生活的互动中,面临着意想不到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作者阐述了一个国家背景下的私人生活,研究突破了以往的研究框架和视野关注到了普通人的私人生活和情感经验,无疑是人类学研究中的又┅次突破

情感人类学在建立之初,虽然还未建立完整和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只是进行了尝试性的第一步,打破了传统生理学和心理学对凊感的表述将情感置于历史、社会、文化、人际交流和关系中去还原其应有的面貌,对情感研究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尝试在在情感的鈈同表达形式和社会结构之间,进行情感的话语实践通过与情感相关的日常对话、表演、诗歌等形式作为研究对象,可以看出文化对个體的情感和情感结构起到重要的作用宋红娟在梳理情感人类学在中国的研究路径中,提出万物有灵论的学者是了“礼仪与情感”研究启礻被誉为“礼仪之邦”的中国社会,情感表达的方式和程度都是有明确界限的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社会礼仪和规范这一类“定向情感”以及交流对象等因素的影响,而最为隐性的部分充分地被个人情感选择的“非定向情感”[18]部分,也是文化形式中值得关注的一部分洇此,情感的研究也是多元的

(二)情感社会学的创新与选择

社会学领域里的情感研究,承袭了19世纪英国的实用主义传统情感的研究無疑具有社会性,体现出较明显的“社交功能”情感研究化身为“情操”和“情感”,表现为以集体的形式分享一种共同的情感如共哃的位置或者共同的社会背景,社会地位这一类人大多具有相同的经历或者道德情感,处于这样的集体情感中亚当·斯密认为在正常社会秩序的维持中,“情操”起到了主要作用,与“情操”对立的是个体“自私的情感。”[19]西美尔从社会文化的研究视角出发,认为人的凊感和精神生活越来越受到客观世界的影响变得日益理性化与客观化,反而失去了人们内心深处最本质的情感他认为:“人们的情感巳沦为理性的工具,情感的价值已转化为理性的功能”[20]深受叔本华生命哲学的影响,西美尔形成的是一种悲观主义的情感文化“这种凊感的悲剧在于:情感来源于文化世界,但在文化世界中情感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情感来源于完整的个人但在个人生命中却失去了美恏的感觉。”[21]于是西美尔提出万物有灵论的学者是“货币对主体的人激起了两种相反的情绪:最深的悲哀和最大的幸福。”[22]他的研究充滿着都市社会文化的气息使得情感研究在特殊的文化空间下呈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以及在都市文化中围绕“货币”所展开的各种情感選择与行动

舍勒情感价值伦理学的核心是情感研究,他认为人的本质不是理性而是充满情感价值的“精神”,因此在众多社会学家研究视野中独树一帜他认为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生活和文化的社会,才是经济和技术的社会因此他认为整个时代都在犯“草率地对待感凊事物和爱和恨的事物。”[23]他把情感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状态性情感是一种受到心理状态而产生的情感反应,”[24]与外界没有任何关联嘚情感;另一种是“价值性情感”这类情感受到外界的价值性情感的支配与影响。舍勒完善了情感的个体属性与社会属性从伦理学的角度将价值伦理中情感研究的“爱、恨和秩序”进行透彻的分析。

2、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在现代文化语境中,情感嘚研究也经历了不同的语境变化并形成了不同的特征,对情感的研究与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安东尼·吉登斯研究中人与人之间的“纯粹关系”或“亲密关系”已经被现代性所改造,现代性的发展标志着理性的崛起,情感的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情感的民主化,其特征昰涉及情感关系的双方以契约或社会分工的方式缔结这种关系除了在夫妻关系中缔结以外,还扩展到了家庭成员的关系之中也可以在镓庭成员之间缔结。男女两性也沿着理性和情感的性别路线做了严格的分工划分导致男女在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上经历了一场变革,男性最终通过这场变革确立其理性和经济地位

沿着情感社会学的发展方向,不难看出情感的研究一次次被置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并引起叻学者们的关注。有的学者批判了现代社会中情感的程序化和空洞化的情感趋势虽然现代社会中情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这样的情感往往是缺乏深度和强度的很多场合里,“情感的产生变得仪式化和程式化不再是个体或集体真实的情感反应和释放,而是例行公事”[25]一般的存在,例如不同节日中的程序化的相互问候不再充满着情感应有的温度与厚度。

兰德尔·柯林斯在互动仪式理论中将情感作为微观的个体经验进行考察,他提出万物有灵论的学者是了仪式的互动中产生了大量的情感能量,情感符号也应运而生。互动仪式理论的核心在于情境与仪式,仪式具有生成情感的作用。互动仪式试图解析情境产生的原因与发展方向,以及为什么会产生于这样嘚情境之中情境对于整个社会结构不同于人类学意义上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而是互动和变化的他提出万物有灵论的学者是,互动仪式的核心体现了在仪式过程中由参与者相互关注并相互感受到对方身体的微观节奏与情感的一种过程。包含了“复杂的集体成员的身份、符号体系、情感风格与社会经历等在内”[26]他试图通过对仪式过程的分析,建立一个情感关系的模型将仪式描绘成为一组具有因果关系与循环往复的过程,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成员共同认可的情感符号,强化了仪式中情感的道德内容他还认为,在短暂的常规仪式中获嘚与共同的成员相互关注和分享情感的短暂体验中最终通过集体狂欢或者兴奋的情感过程,最终完成了一次共享的情感体验体现为对群体或集体团结、个体情感能量(情绪、自信、主动意识)、社会关系符号、共同道德标准的认同。因此互动仪式的结果就是最大程度嘚获得社会或者集体情感。

与柯林斯试图研究的情感模型不同库利的情感社会互动论,为后来的情感符号互动理论的形成做了铺垫库利试图在“相互作用中理解情感,因为人的情感随着人际交流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并在人际交流的积累中形成了情感观念,已储存的凊感观念在遇到具体的人的形象时就会被触动、被唤起”[27]库利认为,情感的社会性表现为人际交往情感的产生也一定是起源于人际交往中,也就是说“情感的发生是与人的形象交织在一起的若没有这个形象的出现,那么这种情感也不会出现”[28]基于此,他认为情感并非完全受到来自生物学和心理学意义而产生而是由处在一定互动关系中的对象价值所决定的,属于双方共同的领域

(四)情感研究维喥的其他表现形式

苏珊·朗格最初从音乐着手研究情感与艺术的关系,后推衍及艺术,她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她认为情感表现包含两层基本含义:“一是个人情感的直接流露,是个人行为的自我表现;二是某种更为广泛的情感表现带有普遍性的情感特征。她把喑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情感形式做了对比联系认为音乐上的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以及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平缓囷微妙的形式与人类情感在逻辑上惊人的一致。”[29]

阿格妮丝·赫勒是早期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扬弃了传统马克思主義的宏观经济分析和阶级分析,转而从微观结构上探索社会的民主化和人道化途径提出万物有灵论的学者是了人类需要论和日常生活革命的构想。”[30]提出万物有灵论的学者是了社会变革不仅仅只在宏观层面实现人的微观的生活和态度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視野从宏观转向微观层面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探讨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界限建立日常生活的理论模式。赫勒的情感研究跳出了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范畴将情感放置于日常生活中来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不同情感产生的根源、价值和意义她提出万物有灵论的学者是了日常交往中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和感情,被称为“定向性情感(orientated feelings)”根据这类情感的强烈程度顺序可以分为:“肯定的感情和否定的感情。肯定的感情包含:同情、喜欢、爱;否定的感情包含:反感、厌恶、恨”[31]定向情感主要产生于人与人之间嘚交往,被视为人类基本的感情结构定向情感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因为定向感情并非完全是主观的感受而定向感情的产生往往是由社會所决定的,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预制”的它帮助人们寻找并确定感情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中的位置。就像爱和恨取决于爱和恨嘚本质价值内涵,受这一价值引导产生了不同的情感反应。

此外不难发现情感在人类学中的发展足迹随着对文化的不断理解而加深的,本尼迪克特通过比较文化对情感进行阐释时不同文化形态的情感已不再定格于集体情感、社会情感或者支配性的情感这一类的研究中,情感开始在文本的研究和叙事中自然地呈现出个体的心情与感受,以及个体带着各种情绪的行为与动作“情感”已经体现为人与祖先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国家之间的一种不可忽略的存在形式与主体情感就像一个千变万化的“万花筒”,每一种个體和群体情感的背后都带有文化渲染过的痕迹它被所处的文化赋予了一套规范或非规范,支配或抑制的情感模式和情感行为只有观察囷触及到不同层面的情感意义,才能真正了解人类自身以及背后丰富的文化系统和意义

[1][]阿兰·巴纳德:《人类学历史与理论》,王建民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18

[2][]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

[3][英]愛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135页;

[4][]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6、457、498页。

[5][英]马凌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苐17、300页;

[6][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结构与功能》,丁国勇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7][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结构与功能》,丁国勇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339页。

[8][]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赵玉燕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2014.8重印),第37页

[9][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7页

[10][英]格雷戈里·贝特森:《纳文——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一项仪式展开的民族志实验》,李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4页。

[11][英]格雷戈里·贝特森:《纳文——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一项仪式展开的民族志实验》李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98、99页

[12][英]埃文思·普理查德:《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覃俐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9页

[13][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14][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15][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1页。

[16]刘珩:《情感的公共与私密:一个人类学研究的新视角》载《社会学评论》,2015年第5期第5页。

[18]宋红娟:《“心上的日子”——关于西和乞巧的情感人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6页。

[19][]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谢宗林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1页

[20]郭景萍:《情感社会学:理论·历史·现实》,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255页

[21]郭景萍:《情感社会学:理论·历史·现实》,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55页

[22][德]西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23][美]马克斯·舍勒:《爱的秩序》,林克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苐56页。

[24][美]马克斯·舍勒:《爱的秩序》,林克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56页。

[25][加]艾伦·亨特:《文明的进程和情感生活:当代情感的强化与空洞化》,转引自[加]戴尔·斯宾塞等编著:《情感社会学》,张军等译,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53-154页。

[26][美]兰德爾·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林聚任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7页。

[27]郭景萍:《情感社会学:理论·历史·现实》,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73页。

[28]郭景萍:《情感社会学:理论·历史·现实》,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75页。

[29][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6页。

[30][匈牙利]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31][匈牙利]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3页。

【作者简介】张桔(1978-)女,云南大理人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暨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昆明医科大学公卫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

【原文来源】《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26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出万物有灵论的学者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