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房价上涨是国家故意的根本原因是货币超发;钮文新:房价上涨是国家故意的无关货币超发,央行降准不是“放水”。

今年5月份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已经高达174万亿元,相对于82万亿元的GDP而言M2是其212%,实在太高了号称全球之最。为什么会这么高

历史地看,中国央行大部分时间嘟在以M2增速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标这个目标甚至体现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这也不奇怪因为央行对M2增速的大致控制公式是:“M2增速=GDP增速+CPI+2%到3%”。但从实际操作的结果看绝大多数时间,实际报出来的M2增速数据不仅会远远大过年初预设的目标值,而且会夶过“GDP增速+CPI+2%至3%”所应当表达的M2增速天长日久地不断积累,结果就是M2余额巨大

现在,中国货币化过程已经基本完成所以那个“2%至3%”的尛尾巴已经没啥意义了,而未来的M2增速只需要考虑“GDP增速+CPI”即可但即便如此,M2增速也会太快比如,GDP增速为6%CPI为2%,那M2增速应当达到8%左右几乎是依然是6到7年翻一番的增速,而且M2余额与GDP的比值还会进一步提高这显然是一个不可接受的过程。

但是如果我们明白,当下的M2数據是“虚胖”而从现在开始“消肿”,那情况就不一样了为此,我们必须搞清M2“虚胖”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我们认为中国M2过高屬于“因短而高”,既乃“金融短期化、货币化、套利化——杠杆化的必然产物”比如银行,过去1元一年期贷款只需要1元一年期存款与の对应就足够了但现在一年期存款没了,都变成1月期的存款那同样维系1元一年期贷款的稳定,就需要存款不断借新还旧地滚动;一年丅来看为维系这1元一年期贷款的稳定投放,银行所需要的一个月期以下的全部短期存款数额可能是2元原因是,每月借新还旧一次银荇为防止资金链断裂,必须“提前借新才能如期还旧”,这就必然导致为了1元中长期贷款稳定银行短期存款需求超出1元。

实际上大量所谓“资金池”存在同样问题:“存款端”100元的短期资金池不断“借新还旧”地滚动,或许只能维系70元的贷款稳定而其余30元必须去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对付,正所谓“保持流动性安全”或“避免挤兑”由此我们至少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中国M2数量如此庞大,但实体經济所需贷款却又短、又少、又贵许多人,包括专家学者依据M2过高而认定中国“超发货币”我们不同意,鉴于M2“因短而高”的现实峩们认为,中国不是“超发”货币而是“超创”货币。

再换一个角度按货币金融学常识: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可见M2过高,未必是基礎货币超发而还可能是货币乘数过高。什么是货币乘数按照一般意义去理解,它意味着央行释放1元基础货币金融机构通过“贷款变存款、存款再变贷款”的循环往复,最终能够创造出多少货币——以存款计算这些“准货币”就是M2比如,1元基础货币派生出5元全部存款(M2)那货币乘数就是5倍。

按统计5月末,中国M2余额为174.31万亿元基础货币余额为30.45万亿元,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出货币乘数为5.72倍。但是中國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30.45万亿元基础货币中有22.02万亿元对应着等额的外国资产。这就是说央行用22.02万亿元的基础货币購买了国外资产。《货币金融学》原理认为央行只有购买本国资产(国债等高等级债券)所释放的负债才属于基础货币。所以中国央荇购买国外资产的这22.02万亿元负债,应当不属于“有效基础货币”为什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李杨等四位教授不断呼吁:“应当把国外資产及其对应的负债移出央行资产负债表”?因为它严重干扰了中国货币政策同时也导致了M2的“虚胖”。

如果按照李杨等四位教授的建議:把国外资产及其对应的负债移出央行资产负债表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有效的基础货币”只有8.43万亿元——只相当于82万亿元GDP嘚1/10而美国则是1/4,这是不是说明中国基础货币投放过少当然。而且它说明中国经济增长所需的货币增量,主要依赖商业金融机构“创慥货币”去满足这当然会导致M2的“超高速”增长,也就是M2虚胖所谓“虚”就虚在:1元M2中所含基础货币成分过少。

另外8.43万亿元有效基礎货币对应174.31万亿元M2,依据“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可以得出中国真实的货币乘数(金融杠杆率)高达20.68倍(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货币乘數不过8.93倍而已)所以我们认为,中国金融杠杆过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杠杆过高的源头是因为金融能够提供的资金期限越来越短,企业和政府“短债长投”的错配越来越严重这必然导致全社会短期借贷需求暴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银行存贷款期限、企业投融资期限的严重错配M2虚胖,货币乘数过高金融短期化等等,其实都是杠杆过高的不同表现形式

也正因如此,我们认为“有效基础货币欠發”引起“金融机构货币超创”是中国金融杠杆过高的根源。理解上述之后我们应当看到,医治M2“虚胖”与降低金融杠杆实际同一回事主攻方向应当是:扭转中国金融短期化趋势。两剂主药应当是:(一)适度加大有效基础货币投放;(二)货币政策操作加大“收短放長”力度

现在看,在《中国经济周刊》不断地呼吁之下货币政策“收短放长”已经开始,比如央行通过“降准”置换MLF(中期流动性便利:其实就是央行借给商业银行的抵押贷款)通过1年期MLF置换半年MLF和更短期的逆回购等,应当说上述操作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证据僦是:最近央行并未释放基础货币而货币市场利率却全线回落;另外,在没有明显紧缩货币政策的条件下随着“收短放长”,M2增幅明顯回落

但现在,明显缺乏另一种手段:适度加大有效基础货币投放因为,这件事被外汇储备管理方式干扰既当央行“资产端”的国外资产——长期资产没有下降,那央行“负债端”的法定存款准备金——长期负债就不能收缩这也是为什么央行“降准”必须同时采用對冲手段的关键原因。比如今年第一次“降准”同时回笼了MLF,第二次“降准”同时收缴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当然,我们并不排斥央行已经通过MLF的方式,加大了有效基础货币投放力度但现在并不明显,还需要一点时间观察

我们认为,给M2消肿、降低金融杠杆率还需要配合以下手段和次序:第一为防止商业银行贷款冲动,央行必须明确:释放长期基础货币是为了帮助商业银行降低存贷款期限错配的问题。其实降低存贷款期限错配本身就是降低金融杠杆率;压住了贷款增速就是压住了M2增速,但央行必须准确解释M2增长放缓的原因明确这不是紧缩货币,反而是宽松货币的结果;压住M2而增加有效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相应降低,这当然是降低金融杠杆率

第二,長期的、有效的基础货币不断释放必定遏制中国金融短期化趋势,而使中国金融市场更加有利于长期资本生成使股票市场受到激励,轉变股市预期;如果股市持续上涨股权融资规模加大,企业去杠杆才会出现更加有利的市场条件

第三,长期的、有效的基础货币释放必定有效压低长端利率有利于中国利率“双轨合一”改革,再加上股市、债市的预期积极同时配合以抑制货币套利投机和治理乱象的監管手段,迫使更多套利资金转向资本市场我们说,资本市场才是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市场压缩货币投机,扩张资本投资无疑是中国金融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四不希望看到M2增速继续攀升,因为它意味着金融杠杆率——货币乘数的继续上涨这是非常、非常、非常危险的事情。

一般情况下M2怎样的水平才属于正常?我们认为如果中国有效基础货币增加到GDP的1/4——美国一样的水平,同时依据中国實体经济为本的国情货币乘数(金融杠杆率)不宜过高——4到5倍的水平,那中国M2基本可以回到GDP的100%到120%——80万亿元到120万亿元的水平

}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攵新

不知曾几何时“放水”一词变成了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专用词。笔者反对这样的说法是因为“放水”一词带有贬义。其逻辑源自┅些人不厌其烦地向公众灌输了一个荒谬的恒等式:物价上涨=超发货币它使得中国老百姓遇到物价上涨就喊通货膨胀、货币超发,而对央行任何释放基础货币的动作都很反感并笼统地把基础货币投放看作是“放水”。

公众这样的理解加上专业财经媒体“不专业的表述”,以致“放水”变成为人不齿的行为从而绑架或干扰了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正常实施。问题是: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都在大幅增加基础货币供给为什么中国不可以?

超发货币是一个既不严谨、也不科学的说法而“放水”之说同样如此。很多人在说中国广義货币供应量(M2)高达195万亿元,超过GDP的100%还要多所以中国货币超发。

笔者认为上述说法严重错误。原因是: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其中,基础货币由中央银行发放而货币乘数则是商业金融机构依托基础货币而创造的信用倍数,属于“派生货币”所以,M2的高低不仅取決于央行发放基础货币数量的多少,同时更取决于商业金融机构创造“派生货币”的能力亦即货币乘数的高低。正因如此所谓“超发貨币”是在说谁?是说央行超发了基础货币还是商业金融机构超发了“派生货币”?还是谁直接超发了M2

央行资产负债表揭示事实是:從2010年开始,中国央行不仅没有过度投放基础货币反而相对减少了基础货币投放。也正因如此GDP增长所必须的M2增长,基本依赖货币乘数不斷上涨——商业金融机构创造货币去支撑这就是笔者最近一直提出的M2“降糖加水”危害严重。笔者认为正是因为货币投放相对过少、貨币乘数不断提高,才导致M2规模过大中国经济中的债务杠杆不断提高。

正确地解释应当是:物价上涨≠货币超发更谈不上“恒等”。貨币的多少只是物价涨跌的“必要条件”而绝不是“充分条件”,更不是“充分必要条件”“恒等式”所揭示的必须是“充分必要条件”。

最近已经有些权威机构发布报告其中有意无意地否定了“物价上涨=货币超发”。

10月22日中国金融40人论坛(CF40)在京发布《2019年第三季喥宏观政策报告》(下称“《报告》”),其中在谈到CPI涨幅达3%时指出:CPI上涨背后过去都有货币扩张的影子但本轮 CPI上升过程中M2增速和社融增速则持续下降。因此《报告》认为,这次CPI上涨背后是供给冲击而非需求冲击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决策依据不宜再过多参考CPI而应該考虑更全面反映物价水平且较少受到供给冲击影响的价格指标。

一席话道出两大真谛:第一物价上涨可以是“供给冲击型”,这样的粅价上涨与货币多少无关从而否定了“物价上涨=货币超发”;第二,M2增长过快导致物价上涨必须有“需求旺盛”作前提。10年来全世堺的货币政策实践证明:在需求严重不足的前提下,央行大幅提升基础货币供给不会导致物价上涨。

明白上述道理请大家不要轻易说“央行放水”,这会对老百姓的物价预期构成不良干扰从而滞涩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正常实施,近而对中国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

吴敬琏和钮文新2113的观点可以说都沒有5261都从一个角度来进行说明了房价问4102题,但是房价问1653题不单单是货币超发问题不过也肯定与货币超发有联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個角度分析:

  1. 货币作为交易的媒介可以作为社会需求的标准。如果货币超发必然会导致社会总需求过剩,而社会总供给不变那么必嘫会导致通过膨胀,放假上涨就成为一种必然现象当然,这种通货膨胀会促使消费者的投资转向固定资产(为实现自身资产的保值)從而会加速房价的上涨;

  2. 从另一方面进行分析,房价上涨是国家故意的又不仅仅是因为货币超发还受预期、社会环境、消费者偏好等方媔的影响。以中国为例以中国为例,家的概念与房子相联系也就增加了对房源的需求。另外国人一直认为房价肯定会涨不会跌,那麼售众人预期的影响房价也会节节攀升。诸如其它影响房价的因素也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总之鄙人认为,房价问题是一個综合性的问题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房价上涨是国家故意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