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旅游民族恢复的办理都需要提交哪些证明材料

办理房产证流程
你还在为办理房产证需要什么手续,办理房产证流程,办理房产证需要什么材料这些问题而烦恼吗?你想要摆脱这些恼人的问题吗?很简单!那就跟着吉屋网小编一起到办理房产证流程的系列专题中走一趟吧。
一、房产证办理流程:适用范围(开发商或***公司代收代交契税、公共维修基金、印花税等税费的情况适用)第一步:签订委托协议通常《购房合同》中有关于委托开发商代办房产证的条款,这个条款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份单独的委托协议。此外,很多开发商还会要求购房人在《购房合同》以外另签一份委托其代办房产证,并同意入住...
1. 房屋购销合同原件及补充合同原件。2.商品房销售统一发票原件。3.房屋的外业测绘调查表及分层分户平面图原件。(若房屋测绘报告为旧格式的,则还需出具竣工验收单及填写房地产登记申请书,新格式只需提供房屋的外业测绘调查表及分层分户平面图原件即可。)4.完税凭证(契税缴款书)。5.⑴购房人已婚①双方身份...
(1)盖章的申请表;(2)房屋买卖合同;(3)签订预售合同的买卖双方关于房号、房屋实测面积和房价结算的确认书;(4)测绘图、房屋登记表、分户平面图两份;(5)专项维修资金专用收据;(6)契税完税或减免税凭证;(7)购房人身份证明(复印件核对原件);(8)共有的提交共有协议;(9)银行的提前还贷证明。...
1. 房屋购销合同原件及补充合同原件。    2.商品房销售统一发票原件。    3.房屋的外业测绘调查表及分层分户平面图原件。    (若房屋测绘报告为旧格式的,则还需出具竣工验收单及填写房地产登记申请书,新格式只需提供房屋的外业测绘调查表及分层分户平面图原件即可。)    4.完税凭证(契税缴款...
拆迁安置房屋需提交的材料:1、房屋权属登记申请书;2、单位安置房屋的所有权证;3、拆迁单位法定代表人的授权委托书及受托人身份证明;4、被拆除房屋所有权证;5、拆迁安置协议及已回迁安置的证明;6、被安置人身份证明;7、安置房屋产权单位的资格证明及单位法定代表人的授权委托书及受托人身份证明;8、其他必要...
43912位经纪人在线
关于“办理房产证流程”的问题张家口的少数民族文化来源:&&时间:&&字体:
自古以来,张家口就是北方各少数民族游牧和交融的地方,很早就有狄、戎、鲜卑、乌桓、匈奴、契丹、女真等民族在此游牧、定居生活。桑干河流域也是孕育北方各民族的摇篮之一,唐朝便有回族到此定居。13世纪,蒙古贵族统一中国,这里即成为蒙古族游牧地。在蒙古军队西征的过程中,一部分原居住在西亚的撒马尔干人来张家口一带居住。元朝灭亡后,蒙古族逐渐后退。为防御以后的袭击,明朝在宣化大量屯军,其中有不少的回族将士,明朝时还有从南方海路和西方陆路来中国经商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辗转到此留居后融入现在的回族。17世纪,满族统一中国,张家口驻扎大量八旗兵。清朝中后期西北回族起义失败,为生活所迫,有些回族来到张家口。清朝时的张家口是北方陆路贸易大商埠,回族善于经商,也有不少人因此来到张家口。总之,元、明、清的统一,奠定了近代和现代张家口少数民族以回、满、蒙古族为主的格局。一、回族文化(一)来源最早来张家口定居的回族的确切时间已无从考察。从有关历史记载推断,大致可以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据《涿鹿县志》记载,此时有来自西北的三户回族到此居住。又据《元史》载,成吉思汗西征始于太祖十四年(1219年),在宪宗三年(1253年)旭烈兀攻陷巴格达后,蒙古贵族先后已征服了葱岭以西、黑海以东的大片土地,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移到中国。专造“纳失失”(为军队战士制作衣服的一种麻)的荨麻林(今河北张家口西南洗马林)匠局,就是窝阔台时期3000户回回工匠建置起来的,其中大部分是撒马尔干人,元朝称这些人为色目人,地位仅次于蒙古族。之后,张家口回族来源,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因屯军和屯垦居住下来。元末农民战争中有大量回民参加了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徐达、常遇春(回族)率军攻入元大都(今北京),随即挥师北指,宣化西门外柳川河旁曾立一石碑,碑上书有“大明开平王常遇春尽卒处”。民国初年石碑为风沙所埋。据说常遇春曾率兵在这里与元军激战,得胜后因病死于柳川河畔,当时军中就有不少回族士兵。以后,明朝统治者为防御蒙古贵族的袭击,在此屯军驻守,士兵中有许多是回族。明洪武四年(1371年),为改变战争造成的土地荒芜、人丁锐减的状况,朱元璋颁布法令移山后六州(山西代县雁门关以北)人们到北京一带州县居住,补充人丁,开垦荒地,一部分回族流动到张家口居住。燕王扫北期间(1400年左右),“十八回王”助朱棣打天下。战争过去,河北村庄十毁八九,存之一二,张家口一带也遭到严重破坏。明成祖永乐年间为恢复河北一带经济,便让“十八回王”定居在河北南部。后来这些回王子嗣随明王朝迁都而北移,部分流落到张家口。宣化回民冯姓就是这样来的。冯姓中最早到宣化的是冯胜,他原来是明成祖手下的一位将军。这一时期来到张家口居住的大部分是军官或士兵出身,太平年代战争歇停,一些士兵解甲归田,娶妻生子,耕田经商,居住人口和聚居点逐渐增多。坝上回族大部分是清朝咸丰、光绪年间由陕甘宁各省迁来。光绪十八年(1892年)坝上大量开垦荒地,居住在陕甘宁各省的回民,由于人口较多,加之土地贫瘠,生活比较困难,有一批人便告别了亲族,携儿带女,来到当时人口稀疏、土地比较充足的坝上草原寻找出路,定居谋生。因避难逃荒而来。明朝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陕西回民由于饥饿先后发生三次暴动。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西北大部分地区的人们又因饥饿多次举行起义。这些事件均造成回民大量迁移。在东迁过程中,有的回民就来到张家口。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回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但由于清政府的残酷镇压都失败了,起义者为逃避官府追捕,遂隐姓埋名投往他乡。张家口新华街的回民有的就属于这种情况。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广大百姓无法生存,各民族纷纷揭竿而起,清政府下令官兵镇压各民族起义军。有一支回民起义军为了躲避清兵的搜捕,带领200多户回民由陕西西安逃亡到尚义县境内的西城夭村定居下来。因经商而来。明宣德四年(1429年)筑张家口堡(今堡子里),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筑来远堡(今市圈)。张家口在这两堡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当时北方的贸易中心,旧有“东口”之称。由于张家口有着处于与内蒙古和西北联系的交接地带的优越地理位置,几经发展逐渐成为牲畜、皮毛等商品转运和集散地。张家口上堡回民原是陕甘河州一带马、丁、谷、郭等姓回民挑挑子、做买卖、钉盘碗的手工匠人,当时他们单身来到张家口,原籍虽有家眷,但因路途遥远便不再回去,就重新娶亲居住下来。上堡清真寺,就是一个姓苏的阿訇贩牛羊赚了钱之后号召回民捐资建造的。他们到来的时间大约是在清康熙初年至乾隆年间(1662年―1795年)。现居住在宣化的回民也有一部分是此时从西北陕甘等地来的。尚义县三和城的回民是清代宁夏平凉一带的马贩子、羊贩子和赶趟子的做买卖留居下来的。这些回族定居后,就开始开垦土地,种植务农,建家园。随着近处荒地的大片开垦,人口不断地增加,为了生存和生产上的方便,一部分回族就迁移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开荒种地,像今日张北县的大河、西湾子、南号、西号、五号,康保县的大囫囵、兰家营子、米家营子、马家营村的回族,大部分是由尚义县的西城夭村迁移来的。回民来张家口居住除上述几种情况外,还有的是几种情况交织在一起的。如桥东区土尔沟回民大部分属于京东回民。清朝末年或民国初年,他们原居住地生活困难,便举家迁到土尔沟,有的卖苦力,有的做小买卖,之后,人越聚越多,就逐渐形成了回民聚居点。(二)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回族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伊斯兰教的教义成为他们生活行为的准则。同时,回族长期同其他民族居住在一起,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分,加之受分布区域的影响,便逐渐形成了张家口市回族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特点的风俗习惯。语言:张家口市回族通用汉语。居住在市区的大都说普通话,坝上的回族大都讲晋西北方言。但在民族内部和一些宗教活动中夹带了大量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常用的有:伊玛尼(信仰),安拉(真主),穆斯林(伊斯兰教信仰者),乃玛滋(礼拜),鲁哈(灵魂),垛子海(火狱),海里凡(清真寺里学习宗教知识的学生),尔林(宗教学问知识),伊玛目(掌教),海底叶(阿訇念经后的酬劳金),乜贴(宗教性施舍财务),多斯提(朋友),都世满(仇敌),利白力斯(魔鬼),白俩(祸患),属迷(晦气),口唤(同意、允许),讨白(忏悔)等。此外,回族群众还经常用一些特殊的词汇,这类词汇由汉字组成,但在回族群众中有特定的意义。如把“逝世”称为“归真”、“无常”,遗体称为“埋台”,请阿訇到墓地念经为“走坟”,礼拜时戴的一种白色(或黑色)平顶帽称为“礼拜帽”等。姓氏:回族姓氏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使用汉字的纯回族姓,如闪、沙、哈、黑;第二类为带有其祖先(指阿拉伯或波斯人)姓氏痕迹的汉姓,如穆、马、丁、李、张;第三类改为纯汉姓,如张、刘、王、赵等。服饰:回族的服饰与其他民族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有一些老年人喜欢穿黑、白色等比较单一的服装,常戴一顶无沿小帽,在重大节日时戴,以表示对节日的庆贺。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喜欢蓄胡须。饮食:回族在饮食方面以米、面为主食。他们特有的一种面食是油香。油香的制作很讲究,分死面和发面两种,其味道精美可口。回族把油香当作珍贵的礼品,只有在过节日、办喜事或纪念亡人时才做。回族食用肉食有严格的选择,只吃经过阿訇宰杀的反刍类的牛、羊、驼肉和食谷类的鸡、鸭、鹅肉,严禁吃猪、马、驴、骡、狗和一切凶猛禽兽的肉,忌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物,包括牛、羊在内。礼仪:回族有很多礼仪,突出地表现在出生、婚姻、丧葬上。旧时,婴儿一出生就要请阿訇起经名,男孩多以圣人的名字为经名,如阿里、易卜拉欣;女孩多以努罕、法的麦等为经名。旧时,禁止同姓通婚,也不允许族外通婚。婚姻由父母包办,先是由男方父母备一支金簪和金头首饰,托一媒人送到女方家中,婚姻由两位以上阿訇主持。新中国成立后,男女之间开始了自由恋爱。回族辞世称无常。人无常后,一律实行土葬。亡人埋葬前要进行浴礼即净身,然后进行殡礼,即将死者放入事先挖好的洞内,再将口封住。入葬的死者没有陪葬品,一切从俭,一般不超过三天。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回民实行土葬的基础上划出一定地域建立回民公墓。张家口市内回民墓地在永丰堡南山。回族是个喜好洁净的民族。不论男女老少都要经常沐浴净身。一般人沐浴的地方在清真寺,清真寺内设有水房子沐浴室,穆斯林们在礼拜前或婚丧事以及请阿訇料理宗教事务时事先都要沐浴冲洗。回族群众见面,要互道“赛俩目”或互相握手叫“拿手”。一般先由年龄小的人向长辈问好:“艾赛俩目尔来昆”,对方答:“吾安来昆赛俩目。”意思为“真主赐福于你”,或“赐你平安”。“拿手”是一种较严肃郑重的礼仪,其动作类似握手,双方面对面,互捧对方右手,亮于胸前,晚辈双膝跪地,长辈身体前倾,同辈双方稍屈右腿,同时口诵“嘟阿依”。新中国成立后,后一种礼仪在日常生活中已消失,只有在会见阿訇或节庆喜丧等郑重场合沿用。节日:回族节日很多,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是回族的三个主要节日,俗称三大节。开斋节是在每年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九月是斋戒的月份,俗称斋月。在斋月,封斋的人白天禁绝饮食。斋戒月满,即举行开斋节庆祝活动。这天,到清真寺参加活动的人比往日多,人们沐浴礼拜,炸油香互相赠送,以示祝贺。这天还要请阿訇到坟地念经,悼念先人,以示对亡人的追思。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一般在开斋节后70天,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这一天,回族群众除要沐浴盛装、举行会礼外,根据各家条件,还要宰牛、羊、鸡、鹅待客或馈赠亲友,以示庆贺。圣纪节是纪念穆罕默德的日子,在每年的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举行。这天,大家自愿向清真寺捐赠香油、面粉、钱物。会礼后,由清真寺组织聚餐,招待穆斯林和前来祝贺的人们共度节日。(三)文化艺术与社会生活受京津等地文化的影响,张家口少数民族酷爱戏曲,尤爱京剧,普通百姓都能随口哼唱几曲。20世纪40年代后期出现了白科华等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白科华,回族,1946年加入上堡正堂京剧班,1959年主持排演了闻名全国的现代京剧《八一风暴》,进京演出受到北京市文艺界和中央领导的重视。白科华在剧中饰演方大来,方大来就是周恩来的化身。白科华为现代京剧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辛克正,回族,1933年生于霸州信安镇,11岁参加晓钟剧社,学唱京剧。1951年9月到中国煤业建筑器材公司察哈尔分公司工作,之后经常参加文娱活动,演话剧、说快板、说相声等。1954年受北京市曲艺团团长曹宝禄启蒙,跟随张德芳学习相声。1960年调入张家口市曲艺队。1962年拜相声艺术家于宝林为师,同年8月挑头组建了张家口市相声队。1964年市曲艺团重建,辛克正归队。1971年又调入市文工团。1981年被吸收为中国曲艺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辛克正艺术生涯中说过许多有名的相声段子,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主要有《买猴》、《找对象》、《死里逃生》、《绕口令》、《大相面》、《对春联》、《黄鹤楼》、《训徒》、《捉放曹》、《婚姻与迷信》、《借东风》、《蚂蚁啃骨头》、《和时间赛跑》。特别是《买猴》这个段子轰动了全国。回族摔跤。张家口的回族尚武,更喜摔跤。回族摔跤是伴随着张家口商业贸易的发展而兴起和发展的,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张家口在20世纪40年代就出现了摔跤和娱乐的专用场地――南、北市场。南市场在今东河沿南边,庆丰影院的北面。北市场在今东河沿新新影院一带。40年代就涌现出一批摔跤能手,以李德全最为出名,绰号“大李五”,人称五爷,他最拿手的技术为“大德哈勒”。解放前,李德全为南、北市场的跤主。解放后又出现了摔跤高手张文忠、薛文禄、李永祯等人。张文忠,国家一级摔跤裁判,人送绰号“四和尚”,擅长“踹”,又称“穿堂”,属轻量级跤手,曾拿过省冠军。薛文禄,人送绰号“薛扒子”,擅长使“里、外扒子”,此技艺当时最负盛名,曾任市摔跤队教练。李永祯,外号“四海子”,属重量级跤手,曾拿过几次河北省冠军。回族俗语、谚语。主要有:挨着大树不着霜,挨着回回多吃油香。东口到西口,喇嘛庙(多伦)至包头。先有大二号,后有喇嘛庙。回民三把刀,宰牛、宰羊、卖切糕。回民经商甲天下。亡人盼土如盼金。回族歌谣。主要有:儿的娘,没主张,闺女嫁给烧炉匠,香的辣的吃不上,天天要洗油衣裳。老黄沟,晏庄堡,十户人家九家苦,富人朱门酒肉香,小崖山下见尸骨。大扇车,黑算盘,穷人欠债没个完,地主逼债虎狼狠,打尽豺狼换人间。回族民间传说。相传,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开始创教时,遭到以阿布?苏富扬为首的古来氏族部落的反对和迫害。后来他组织武装,不断同麦加贵族和麦地那的犹太教徒征战。经过多次斗争,终于在唐朝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占领了麦加城。当时全城沸腾,伊斯兰教徒个个喜笑颜开。为了庆祝这一胜利,一天,穆罕默德把许多教徒请来,商量如何庆贺,吃什么东西好。这时有人提出:用油炸白面。他说:白面本来就好吃,再用油一炸肯定就更好吃了。穆罕默德问大家:这个办法可以不可以?一时人们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于是就都表示赞同。便请人发了白面,然后用油炸。结果炸出来的东西黄橙橙的,又酥又脆。可是叫什么名字呢?这时有人尝了尝说:“嗬,还是油炸的香!”于是,“油香”这名字就叫起来了。由于教派的不同,在我国“油香”的做法也不一样,像宁夏、甘肃和张家口坝上一带,做的“油香”是用发面做的,不放盐,而坝下回民做的油香则是死面的,并且放盐。二、满族文化(一)来源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并迁都北京,标志着中国统一局面的形成。为巩固疆土,清政府在全国各地和险要关隘驻防,特别在北京周围驻扎了大量八旗兵。张家口位于北京北部,东、西、北三面环山,是扼守京城的战略要地,有京城“北大门”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八旗通志》(初集)载:“张家口等驻防,会典未设立年月,惟世祖(顺治帝)实录内载,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戊子设张家口、古北口满洲章京各一员。六月甲寅增设古北口、张家口、喜峰口守关章京。是初设于顺治二年也。今职官照会典开载,而补记于其初设年月焉。”可见,清军入关后,张家口就是满洲章京驻地。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朝廷动支正项钱粮造八旗衙署3l所,营房1000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改设满洲、蒙古协领各2人,佐领6人,防御10人,骁骑校10人,步军尉2人,笔帖式2人,八旗满洲、蒙古领催、前锋各40人,马甲600人,步甲160人,养育兵160人,由察哈尔都统兼管。国家太平时期,军队就在这里屯田。屯田者起初只是士兵,以后逐渐发展到家眷和百姓。屯田的有满族也有汉族,他们跟军队居住在一起。驻守的士兵开始时每二至三年调整一次,清朝末年就不再调换,还可以携带家眷在营房居住生活。后来以此为基础在营房附近形成了满族人的聚居区。如桥西区的闫家屯村便是这样。清军入关,有程氏兄弟三人随军携带父母从东北白草村(现沈阳郊区)迁到闫家屯居住。之后陆续有吕、于等其他姓氏的满族迁来。到现在程氏定居者已达15代。程、吕二姓属镶红旗,于姓属镶黄旗,与闫家屯村相隔不远的高庙村的满族是继闫家屯程姓之后来定居的,现在高庙村的满族有高、郝、崔、关、王、谢、靳、姚八姓。当时满族八旗兵驻守的地方,已成为现在的街道名称,如桥西区上东营街、下东营街,以及用满族姓氏和官职命名的鄂家胡同和左司巷。满族入关后,在京畿实行了圈地政策,把北京500里的汉族土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等”。那时,张家口归宣化府管辖,宣化区河子西一带和今桥东区、桥西区南部过去曾是满族王爷、勋臣跑马占田的地方。凡占过的土地都要插旗,以此来表明土地的所有者。所以满族人的土地又称为“旗地”。据《宣化县志》记载:“康熙初年,宣化府即被圈占土地一万四千一百一十五顷,造成老幼嚎哭拥道”。在圈地过程中形成了几家较大的满族地主,如邢二宅、王大宅等。满族人自己一般不亲自耕种土地,而是雇佣他人耕种,按土地的多少、贫脊、肥沃、远近收取地租。当时他们占有大量土地,雇佣了很多雇农,在旗地附近建立伙房,以方便雇工劳作。后来以伙房为基础,形成了满族的居住村。所以宣化区河子西乡又称为“72伙房”。当时,旗地的主人不经常居住在这里,往往都有自己的代理人管理旗地,管理旗地的人叫“庄头”。后来,一些满族人也耕种土地。随着清朝的灭亡,原来的地主也沦为一般百姓。民国初年,有一部分满族又回到东北,留下来的满族就在过去的旗地周围居往下来,形成了现在的满族村。(二)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满族入关以来,逐步接受了汉族文化,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同时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其他民族,但至今还保留着本族古老的风俗习惯。满族服饰有自己的特点。辛亥革命前,满族男子留发辫,穿长袍、马褂,妇女梳板头、佩耳环、穿旗袍、不缠足。马褂有长袖和短袖之分。短袖马褂褂短到脐,袖长至肘,便于骑射。妇女多穿旗袍,上身穿“团衫”,黑紫或皂绀,直领。辛亥革命后,旗袍由宽袖改为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收回。满族男女喜欢穿坎肩。坎肩有棉、夹之分,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等式样。满族男子喜欢穿套裤,套裤只有裤筒,无裤裆,有夹有棉,有皮制也有布制,并有单腿和双腿之分。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满族男子多喜戴缎质瓜皮小帽,妇女爱戴大绒制作的平顶帽,两边镶有布耳,并扎有云头、花纹,俗称“老娘帽”。满族人现在的服装已经大众化了。满族人的居住颇具特色,房子坐北朝南,一般还有东、西厢房。屋子里设有“一”字形火炕,房屋多为土木结构,门窗做工精巧。窗户上有耳窗、吊窗之分,窗扇都要精心雕刻,十分美观。现在,人们都已建起了砖木结构的房子,有的还住进了楼房。满族的礼节颇多,十分繁杂。素有敬老重礼之风。晚辈对长辈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要按时给长辈请安。礼节中主要有请安和打千。晚辈每天早晨起床后和睡觉前,都要给长辈请安。妇女走亲串友或去娘家赴宴,要向公婆请假,回来后要问安。平时在途中或于市上遇长辈或相好熟人要问好,打千。如外出时间较长,遇长辈要行大礼(叩头),平辈人互致寒喧。满族人待客热情并讲礼仪。如有亲朋好友来家拜望,主人热情接待,互致问候,并要敬烟、敬茶,有的还拿糕点、瓜果,挽留吃饭。吃饭时长辈居上坐。媳妇既热情又稳重;未出嫁的姑娘则不受约束。满族人的婚姻直到清朝末年仍由父母包办,男女每到15岁左右就可以订婚结婚。满族娶亲也叫抢亲,意思是抢时在五更天。有钱人家娶亲雇四抬或八抬大轿,抬轿人一般是当地有名头的人。去的时候,轿子不能空,里边要坐两个小男孩,这叫压轿子,中途极少休息。至今在宣化区河子西乡还流传着这样的谚语:“男大女小岁,坐轿五更娶,头戴如意帽,身穿五色旗袍,拜天地,射四箭,入洞房,挑盖头”,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当时满族娶亲的过程。满族人的丧葬很隆重,人死后要穿讲究的衣服,称之为装老衣服,有钱的还有许多陪葬品。如果死者生前是当官的,死后还要穿官服。人死后要停留几天再埋,停留时间视死者年岁大小确定,年岁越大停留时间越长。埋葬时从窗户抬出。满族实行土葬,坟穴底部要有水,埋葬时棺木悬在水上。满族人戴三点孝,即头戴孝帽,腰系孝带,鞋绷孝箍。满族信奉萨满教,建立清朝后又信奉佛教。因此,萨满教与佛教在满族中同祀供奉。现在农村中仍能见到萨满教的踪迹。(三)文化艺术满族骑射。满族是一个能征善战的民族。即使在太平年间也十分注重骑射训练,直到清朝末年(1910年)仍十分注重这种训练。曾任直隶省口北兵备道道台的成和,在职时从没停止过这种训练,同时还进行其他军事训练项目。他每年都要到所辖地多伦、独石口巡边一次,检查训练结果。其孙赵祁章存有成和生前练习骑射时所用过的“鸡血玉扳指”一个,练手功的玉手球一双。清朝乾隆年间,国泰民安,满族聚居的宣化区河子西乡各种文化活动十分活跃。规模较大的活动有胡神庙会、奶奶庙会、万柳庙会、秧歌等。当时每年西郊插柳会,百姓都手持柳枝或头戴柳编品,息憩柳林中,男女逛会后,女先归,男的则于林中席地而坐,开怀畅饮,直至黄昏后才归。满族艺术家有关玉峰,男,11岁学戏,曾拜河北梆子名丑张顺泉为师。20世纪30年代开始演出,并很快成名,人称“二秃子”。关玉峰善演文丑,代表作有:《猪八戒抬亲》、《石头人抬亲》、《诸葛亮抬亲》、《铡判官》、《打渔杀家》和《武松与潘金莲》等,塑造了不少栩栩如生的角色,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名丑。到了五六十年代其艺术生涯达到顶峰,演遍全国各大城市。1949年11月,张家口实验京剧团成立,关玉峰曾任编导室副主任、主任,一直在张家口从事京剧事业。关玉峰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张家口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市政协委员。其名字和艺术成就被收入《中国艺术家辞典》。赵金蓉,女,1923年生于北京市。1931年入中华戏曲音乐专科职业学校学戏。入校学戏时为“金”字辈儿。由于幼功扎实,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被安排到“和”字班学艺,并因成绩优异,又提前与“德”字班同年结业。1956年4月,赵金蓉从总政京剧团调来张家口市。赵金蓉一生演出了《玉堂春》、《凤还巢》、《孔雀东南飞》、《红鬃烈马》、《二堂舍子》、《二进宫》、《宇宙锋》、《满江红》、《强项令》、《八一风暴》、《箭杆河边》、《智取威虎山》、《红色风暴》、《红色交通线》等。她功底深厚,唱功尤强,得名家传授,自成风格。甚有文章评之为“女梅兰芳”,称得上是张家口市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萨和璋,男,镶黄旗人,祖姓萨喀拉察氏,1921年生于北京。1931年考入“北平市中华戏曲音乐专科职业学校,学习京剧表演艺术专业,以武净为主。1949年到张家口参加新中国剧院演出,协助筹备、建立察哈尔省张家口市京剧团,11月剧团正式成立,留任人事股股长,1954年任副团长。萨和璋一生从事京剧艺术事业,先后排演、新编了许多京剧。同时还编排了话剧、歌剧、评剧,主要有《三打祝家庄》、《闯王进京》、《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揭竿起义》、《东洋笨蛋》等大、中、小型各剧种、剧目近百部,特别为现代剧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1955年自编自演了《红色风暴》,改编了《火焰千里》、《苦菜花》等;1958年排演了《党的女儿》、《飞夺泸定桥》;根据《林海雪原》改编出剧作《勇夺锅盔山》、《奶头山》和《威虎山》等剧作。三、蒙古族文化(一)来源张家口历史上曾是蒙古族游牧的地方。明代时,蒙古族北移。清朝时,统治者为笼络蒙古贵族,防止民族分裂,派驻八旗兵到张家口,其中就有蒙八旗。蒙八旗的士兵祖籍东北,入关到达张家口后就居住在现在桥西区的蒙古营。清朝灭亡后,蒙八旗各旗兵丁后代大都走散谋生,回原籍的占多数,到现在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户。伪蒙疆自治政府统治时期,张家口成为其政治、军事中心。德王德年入中华戏曲音乐专科职业学校学戏。入校学戏时为“金”字辈儿。由于幼功扎实,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被安排到“和”字班学艺,并因成绩优异,又提前与“德”字班同年结业。1956年4月,赵金蓉从总政京剧团调来张家口市。赵金蓉一生演出了《玉堂春》、《凤还巢》、《孔雀东南飞》、《红鬃烈马》、《二堂舍子》、《二进宫》、《宇宙锋》、《满江红》、《强项令》、《八一风暴》、《箭杆河边》、《智取威虎山》、《红色风暴》、《红色交通线》等。她功底深厚,唱功尤强,得名家传授,自成风格。甚有文章评之为“女梅兰芳”,称得上是张家口市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萨和璋,男,镶黄旗人,祖姓萨喀拉察氏,1921年生于北京。1931年考入“北平市中华戏曲音乐专科职业学校,学习京剧表演艺术专业,以武净为主。1949年到张家口参加新中国剧院演出,协助筹备、建立察哈尔省张家口市京剧团,11月剧团正式成立,留任人事股股长,1954年任副团长。萨和璋一生从事京剧艺术事业,先后排演、新编了许多京剧。同时还编排了话剧、歌剧、评剧,主要有《三打祝家庄》、《闯王进京》、《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揭竿起义》、《东洋笨蛋》等大、中、小型各剧种、剧目近百部,特别为现代剧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1955年自编自演了《红色风暴》,改编了《火焰千里》、《苦菜花》等;1958年排演了《党的女儿》、《飞夺泸定桥》;根据《林海雪原》改编出剧作《勇夺锅盔山》、《奶头山》和《威虎山》等剧作。三、蒙古族文化(一)来源张家口历史上曾是蒙古族游牧的地方。明代时,蒙古族北移。清朝时,统治者为笼络蒙古贵族,防止民族分裂,派驻八旗兵到张家口,其中就有蒙八旗。蒙八旗的士兵祖籍东北,入关到达张家口后就居住在现在桥西区的蒙古营。清朝灭亡后,蒙八旗各旗兵丁后代大都走散谋生,回原籍的占多数,到现在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户。伪蒙疆自治政府统治时期,张家口成为其政治、军事中心。德王德(二)风俗习惯节日:蒙古族除与汉族共有一些节日外,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都要举行“那达慕”大会。“那达慕”系蒙古语,即娱乐或游戏的意思,是蒙古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引人入胜的歌舞。到这时,蒙族男女老幼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彩旗飘扬,牛羊欢叫,牧马嘶鸣,热闹非凡。尚义县的五台蒙古营至今还保持着这个节日,每隔一二年便举行一次。蒙古族还有祭敖包的习惯。“敖包”,也是蒙古语,即山头的意思。每年于夏季择定吉日,高搭帐篷,请喇嘛数人,念经三日,宰杀牛羊设祭礼祈祷,以求山神保护一方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礼节、称谓:蒙古族人管本族人叫旗门人。蒙古族是一个非常好客的民族,热情、直率。在茫茫的草原上没有旅店,但每一座蒙古包的主人都会愉快地留住那些素不相识的客人,端出奶茶,摆上羊肉,斟上奶酒,热情地款待客人。敬茶酒时,用双手。如果是贵客,在敬酒时还要唱传统的敬酒歌用以劝酒。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送出很远。蒙古族的礼敬用品,最上者为哈达,哈达的质料为丝绸、绢、布等几种,大多为白色。其长短不等,一般礼尚往来一尺至三尺,重大礼仪用三尺以上。解放前,蒙古族礼节比较重,每逢见面都问好,男人侧弯腰一手指脚,女人双手端在右腋下以示问好。随着历史的发展,蒙古族人民的礼仪表达方式也有所发展和变化。但尊长者、重礼仪却始终为蒙古族人民所恪守。婚姻家庭:蒙古族的家庭,一般由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儿子成亲后,通常住在父母蒙古包的附近,共同走“敖特尔”(游牧)。现在定居的蒙民与汉民的习惯相似。蒙古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实行同姓不婚的习俗。大多数人的子女由男女双方家长主婚。当男方到了成婚年龄,家长在向物色好的姑娘家提亲时,要邀请一位长者作媒人去女方家献哈达。女方家长接收了定亲之后,还要邀请一位长者到女儿姑舅家献哈达,以表明女儿已定婚事。举行婚礼的那天,祝领人用吉祥美好的词句祝福。祝领人祝福完毕,给新郎佩戴弓箭,尝口鲜奶启程。还要牵一匹马同行。到女方家后,新郎的兄长和弟弟们要带领新郎向女方的灶君和供神叩头祭品,向岳父和长辈们献哈达、敬酒、行叩头礼。然后进行整羊宴。到新郎家拜天地进入洞房后,新郎用系有哈达的神箭掀开新娘的面纱,随即婚宴开始。过去还有“抢婚”的习俗。丧葬:解放前,蒙古族丧葬,一般有土葬、火葬和野葬三种。野葬就是把死者放在车上,让马拉着木轮车在大草原上狂奔,直到尸体置于荒野为止,让狼和野鹰吃掉,认为这样死者的灵魂才可以升天堂。如七天后,尸体还在,就认为不吉祥,家里人就请喇嘛念经。如过数天还没有被吃掉,家里人就用羊粪砖垒起火葬炉,点燃火化。个别人死后骨灰送往五台山。服饰:蒙古族身穿蒙古袍,腰中束带,脚蹬马靴。一般男人腰挂短刀,头戴毡帽;女人头饰银器、珍珠、玉器叫头戴,有的一个头戴就有一斤多重。后来一般不戴了,但仍戴“包头”,挂耳环。解放后,服饰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的白茬皮袄,已罩上了布料与绸缎面,夏季改穿新式服装了。饮食:牧区蒙民仍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奶品有奶豆腐、奶酪、奶油、酸奶等,以粮食、蔬菜为辅。现在坝上四个蒙民聚居村还保持着每日“三茶一饭”的老习惯,即早、午共用三次奶茶,晚上吃一顿饭。多数蒙民有喝酒的习惯。而沽源、崇礼等县的蒙民其饮食已与汉民基本相同。住设:由于从事单一的牧业生产,沿守旧俗,过去一般是过游牧生活,哪里有草就到哪里去。一辆牛车,一顶蒙古包,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自定居后,在解放前还有部分户住蒙古包,现在蒙民都已定居,住蒙古包已成过去。行:过去,马像蒙民的两条腿,一出门就上马。现在大部分有了自行车、摩托车,个别生活富裕的人家还买了小汽车。蒙古族有自己的文字。由于长期同汉族居住在一起,张家口蒙古族已经通用汉语,他们的姓氏也不易看出原来的痕迹,大多使用汉语姓名、沿用汉族的称谓。(三)宗教信仰蒙古族大多数人信喇嘛教,家中供佛像。清代,特别是清乾隆以后,对喇嘛采取全面保护和奖励的政策,支持兴修寺庙,更使喇嘛教盛行一时。在清末,张家口有喇嘛庙九座,喇嘛四五百人。新中国成立时还有四座庙,有代表性的喇嘛庙有三座:张北县的奥来庙,曾有喇嘛百余人,日伪统治时期(1942年)被拆,多数喇嘛回到内蒙古;海流图庙,喇嘛百余人,1947年白旗上层分子自发地将庙拆除,迁往内蒙古白旗重建,喇嘛随之而去;菠萝素庙,在清代同时也是蒙古民族制作奶食品向皇上进贡的作坊,新中国成立初有喇嘛30余人,“文革”时庙宇全部被毁,12名喇嘛除1人病故外,全部返回内蒙古。现未开放。张北县海流图的崇禧寺,是一座较大的喇嘛教寺院,该院建于清康熙年间,当时由蒙古乌兰巴托“千单寺”派出七名“乔而基”(有学问的喇嘛)到京都翻译藏经,其中一位叫桑德格的喇嘛每年夏天到海流图避暑。看见这里的地理环境等条件适宜,便萌生了在此建寺院的想法。经朝廷准奏,在桑德格的主持下,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破土动工。先后建筑大小佛殿13座,院落36处。康熙皇帝赐名“崇禧寺”,并用汉、蒙、藏、满四种文字书写大幅匾额于主殿内。寺内有喇嘛250名,桑德格被推为一世活佛。至1945年共经历了七世活佛。由于多种原因,崇禧寺从1940年开始往内蒙古白旗搬迁,到1946年才迁走七个庙殿。此后由于形势混乱,战争频起,搬迁被迫停止,崇禧寺便分为两半,天长日久,庙宇破败,新中国成立时近乎于一座废墟。此前该寺有耕地3000多亩,完全出租给周边的汉族农户耕种,一般每年收租3万―5万斤粮食,供喇嘛食用。此外还有草滩3000多亩。该寺每年(农历)六月赶一次庙会,有白旗和明安旗的香客坐牛车到庙进香。一般进行七天左右,极盛时上千人参加,活动有佛事和跳鬼等带有宗教色彩的文娱表演。一次庙会可收牛羊数百头和很多金银。赶会时因外地香客人数多,不能进庙居住,都是自带蒙古包,在三台草滩上临时搭起,场面十分壮观。(四)经济文化生活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地区的蒙古族,其经济内容与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张北、尚义两县的蒙古族因与清朝设立台站有关,台站官兵都有薪饷,此外官府还分配有土地。从民国以来,外蒙古发生事变,台站就不再有任务,日常生计只能由土地解决。因为有广阔草场,仍保留着以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家家养牛羊,赖以生存。生活、取暖主要以羊粪、牛粪为主,食物以奶、肉、炒米为主。而居住在崇礼、赤城、沽源的蒙古族,与汉族杂居相处,历史较久,语言、文字、生产、生活特点已与汉族无多大区别,但蒙古民族的心理状态仍程度不同地保持着。
每日新闻排行
网友正在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家口暂住证如何办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