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利与弊状况是逆差还是顺差?

5月我国国际货物贸易顺差扩大近一倍
时间: 15:25:29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5月我国国际货物贸易顺差扩大近一倍
  新华网北京6月30日电(记者姜琳)国家外汇管理局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2481亿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3598亿元,较上月扩大近一倍;服务贸易逆差1117亿元,继续保持持续扩大态势。  专家表示,近期货物贸易顺差增长比较快,主要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和内需不振拉低进口造成的。按照商务部的测算,今年前5个月成品油、钢材、铜、大豆、铁矿砂、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导致外贸顺差大幅增加了将近800亿美元。  据外汇局统计,5月份,旅游贸易逆差为993亿美元,逆差额继续居各类服务之首,运输服务和知识产权使用费继续为逆差主要来源。从1至5月份数据看,1月份我国服务贸易差额827亿元,2月份受春节因素影响,逆差略缩小至778亿元,之后逆差持续扩大,由3月份921亿元扩大至4月份1061亿元,再到5月份的1117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持续保持服务贸易“逆差大国”,一方面表明服务业整体国际竞争能力不足,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端服务跟不上,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出国旅游和留学需求旺盛。  按照外汇局公布的数据,5月份,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收入12172亿元,支出9691亿元。月,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收入56329亿元,支出48306亿元,顺差8024亿元。  作者:姜琳
本文相关推荐
15-05-3015-05-1915-04-3015-04-3015-04-3014-09-192015年的十大超预期:美国经济强劲增长-美国经济 货币政策 国际收支双顺差 经济增速 国企改革-东方财经-东方网
&&&新闻热线:021-
2015年的十大超预期:美国经济强劲增长
原标题: 2015年的十大超预期:美国经济强劲增长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新年伊始,回顾2014年中国整体经济运行,不难发现有以下明显特征:一是基本面方面,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增长水平比以往有所下滑,全年GDP或将回落至7.3%,二是政策面方面,应对经济放缓态势,宏观政策并未采取过大干预力度,反而更加注意稳增长与调结构并行,在确保不会出现硬着陆风险的同时,加速推动改革。借助降息和制度性利好的相继释放,带动了一个中国资本市场小牛市。  展望2015年,中国经济仍将面临较大的挑战与机遇,特别是在2015年财税改革与国企改革令人期待。如果改革预期落实,2015年GDP增速或将超过7%,而从长期来看,制度红利无疑将提供更多机会。  超预期之一:美国经济强劲增长  尽管美联储已经退出了自2012年9月以来施行的第三轮量化宽松,市场对于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也进一步升温,但是,考虑到美国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财富效应下的消费支出拉动,笔者以为,美联储仍需观察更长时间才能够判断QE结束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而且,美国劳动力市场虽有恢复,但恢复质量仍然较低,在工资增速对美国的实际通胀压力不大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冒过早加息对美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的风险。按此逻辑,预期2015年美联储迅速提升短期利率的结论还为时过早。  超预期之二:欧洲央行大幅量化放松  欧洲的情形似乎不容乐观,当前诸多经济指标显示欧元区已有步入“日本化”的趋势,如经济疲软,通缩严峻,等等。更加值得警惕的是,当前在供给端,欧洲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结构改革迟缓导致全要素生产效率进步迟缓的问题;而在需求端,受制于区内成员国没有建立统一的财政联盟,内部成员国彼此之间利益难以协调,欧元区比较难于实施大规模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在这种态势下,欧央行已经承诺量化放松。虽然鉴于内部在货币政策上矛盾重重,欧元区QE的许多细节仍含混不清,但短期而言,欧元区经济没有欧央行的大幅量化放松可能难以为继,货币政策放松不可避免,甚至超预期可能性大增。  超预期之三:中国经济增长或将超过7%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但在全球范围分析,不难发现中国表现仍然不错,不仅是世界增长的龙头,而且结构改革进展迅速。如果考虑到美国经济转好,油价下跌,中国改革红利的继续释放,以及流动性整体放松和房地产市场复苏,预计2015年增长可能超过7%。  超预期之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  中国经济2014年持续下滑,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来源于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由于房地产市场遇冷,相关房地产投资、家具、装潢材料等消费,上下游企业生产都受到了明显影响。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也出现大幅下滑局面。还好当前金融系统并未出现风险,实际上,由于房产占抵押品的很大一部分,一旦大幅下跌,抵押品价值缩水引发的金融体系风险是不可小觑的。  超预期之五:财税改革全面深入  2014年6月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财税改革总体方案,此后全国人大批准了新的《预算法》,国务院也发布了《关于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和《关于地方债务管理的意见》等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可以看到,财税改革正在加快,而一旦2015年能够取得实质进展,困扰中国多年的企业与地方政府投资随意性强、透明度低且存在软约束的问题有望得到初步解决。  但是,也不可否认,短期财税改革恐将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的影响。毕竟当前固定资产投资中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地方政府引导的基建投资,而早前这部分投资主要是在地方政府不透明的情况下以对外借款实现的。在未来财税改革给地方政府套上紧箍咒之后,国务院将大幅提高省级政府发行的地方债,以及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和提高财政赤字水平。以中央及省级政府财力为后盾的举债,来置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地方政府债务,将大幅减低整体政府负债的利率支出,理顺中央和地方财税以及财税金融关系,可能是2015年改革的一大亮点。  超预期之六:国企改革将改革引入深水区  改革步入深水区后,国企改革仍是难以逾越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国企改革一直以来便是利益博弈的关键,推动较为困难。相比于以往,2015年国企改革有望加快推进。目前已有报道称,我国已经成立了由副总理负责发改委、财政部、国资委、中组部等多部委共同组成的新的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国企改革的新方案也在起草设计之中,意味着2015年国企改革加快推进或可期。而如果国企改革方案可以深入下去,市场的力量必将推动微观主体效率提升,并为中国经济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超预期之七:利率市场化有望基本完成  对于货币政策选择,早前市场上一直有些争议,即有观点认为央行未来将更加注重创新型工具,而放弃常规性政策工具的应用。对此,笔者一直存有不同意见。笔者认为,通过创新手段实际上是货币政策承担改革发展任务下,面对结构性矛盾所采取的次优选择,只是过渡性手段,并非长久之计和框架性内容。在笔者看来,此次降息不仅是应对当前经济下滑、通胀较低、企业融资成本高企的举措,也预示着未来货币政策框架将需要沿着加速利率市场化,以数量型工具转向价格型工具的方向前进。  超预期之八:降准或推后,财政发力更关键  尽管从长期来看,中国准备金率过高的态势需要改变,而且货币政策转向价格工具也支持数量型工具不应过紧,但2014年底央行降息之后,资本市场通过加杠杆导致市场过热的超预期事实可能导致降准推迟。实际上,正如笔者早前多次探讨央行货币政策框架时,曾重点谈到货币政策的困境在于六大目标需要协调,但毫无疑问,协调是十分困难的,当前央行有极大的意图保证金融稳定,这也预示着央行采取降准的概率正在降低,以防止资产泡沫的形成以及资产价格变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超预期之九: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大  2014年市场对于中国货币政策转型的讨论十分激烈,在笔者看来,新框架应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含义:一是以汇率为导向的框架转向以利率为核心。二是上文提到的由数量型工具转向价格型工具。其中,汇率方面,虽然2005年7月以来,央行启动人民币汇改,但通过人民币浮动规律分析,不难发现,美元浮动实际上解释了人民币走势的90%,与美国所占中国贸易份额比重差别明显,说明汇改之后,人民币实际上仍然实行的是对美元爬行汇率机制。  笔者认为,2015年同样是加速汇率市场化的重要年份。可以看到,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收支双顺差局面已经有明显改善,经常项目占GDP比重已经由年最高时的10%以上,下降至如今的2%左右。  超预期之十: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加快  2014年以来,资本市场改革在加快推进。早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国九条”,为长期低迷的资本市场带来了制度性改革的希望,其在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强制退市、鼓励兼并重组等方面的论述都可以看到市场化的改革思路,是践行三中全会决定的重要举措,市场也对此反应积极。而年内沪港通的开通,不仅对本轮中资股上涨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更重要的一步,对于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引导A股价值投资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系瑞穗证谎侵薰径伦芫怼⑹紫醚Ъ遥2014年11月份参与李总理经济形势座谈会)  (第一财经日报)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2015年的十大超预期:美国经济强劲增长
日 07:5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原标题: 2015年的十大超预期:美国经济强劲增长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新年伊始,回顾2014年中国整体经济运行,不难发现有以下明显特征:一是基本面方面,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增长水平比以往有所下滑,全年GDP或将回落至7.3%,二是政策面方面,应对经济放缓态势,宏观政策并未采取过大干预力度,反而更加注意稳增长与调结构并行,在确保不会出现硬着陆风险的同时,加速推动改革。借助降息和制度性利好的相继释放,带动了一个中国资本市场小牛市。  展望2015年,中国经济仍将面临较大的挑战与机遇,特别是在2015年财税改革与国企改革令人期待。如果改革预期落实,2015年GDP增速或将超过7%,而从长期来看,制度红利无疑将提供更多机会。  超预期之一:美国经济强劲增长  尽管美联储已经退出了自2012年9月以来施行的第三轮量化宽松,市场对于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也进一步升温,但是,考虑到美国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财富效应下的消费支出拉动,笔者以为,美联储仍需观察更长时间才能够判断QE结束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而且,美国劳动力市场虽有恢复,但恢复质量仍然较低,在工资增速对美国的实际通胀压力不大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冒过早加息对美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的风险。按此逻辑,预期2015年美联储迅速提升短期利率的结论还为时过早。  超预期之二:欧洲央行大幅量化放松  欧洲的情形似乎不容乐观,当前诸多经济指标显示欧元区已有步入“日本化”的趋势,如经济疲软,通缩严峻,等等。更加值得警惕的是,当前在供给端,欧洲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结构改革迟缓导致全要素生产效率进步迟缓的问题;而在需求端,受制于区内成员国没有建立统一的财政联盟,内部成员国彼此之间利益难以协调,欧元区比较难于实施大规模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在这种态势下,欧央行已经承诺量化放松。虽然鉴于内部在货币政策上矛盾重重,欧元区QE的许多细节仍含混不清,但短期而言,欧元区经济没有欧央行的大幅量化放松可能难以为继,货币政策放松不可避免,甚至超预期可能性大增。  超预期之三:中国经济增长或将超过7%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但在全球范围分析,不难发现中国表现仍然不错,不仅是世界增长的龙头,而且结构改革进展迅速。如果考虑到美国经济转好,油价下跌,中国改革红利的继续释放,以及流动性整体放松和房地产市场复苏,预计2015年增长可能超过7%。  超预期之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  中国经济2014年持续下滑,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来源于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由于房地产市场遇冷,相关房地产投资、家具、装潢材料等消费,上下游企业生产都受到了明显影响。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也出现大幅下滑局面。还好当前金融系统并未出现风险,实际上,由于房产占抵押品的很大一部分,一旦大幅下跌,抵押品价值缩水引发的金融体系风险是不可小觑的。  超预期之五:财税改革全面深入  2014年6月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财税改革总体方案,此后全国人大批准了新的《预算法》,国务院也发布了《关于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和《关于地方债务管理的意见》等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可以看到,财税改革正在加快,而一旦2015年能够取得实质进展,困扰中国多年的企业与地方政府投资随意性强、透明度低且存在软约束的问题有望得到初步解决。  但是,也不可否认,短期财税改革恐将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的影响。毕竟当前固定资产投资中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地方政府引导的基建投资,而早前这部分投资主要是在地方政府不透明的情况下以对外借款实现的。在未来财税改革给地方政府套上紧箍咒之后,国务院将大幅提高省级政府发行的地方债,以及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和提高财政赤字水平。以中央及省级政府财力为后盾的举债,来置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地方政府债务,将大幅减低整体政府负债的利率支出,理顺中央和地方财税以及财税金融关系,可能是2015年改革的一大亮点。  超预期之六:国企改革将改革引入深水区  改革步入深水区后,国企改革仍是难以逾越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国企改革一直以来便是利益博弈的关键,推动较为困难。相比于以往,2015年国企改革有望加快推进。目前已有报道称,我国已经成立了由副总理负责发改委、财政部、国资委、中组部等多部委共同组成的新的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国企改革的新方案也在起草设计之中,意味着2015年国企改革加快推进或可期。而如果国企改革方案可以深入下去,市场的力量必将推动微观主体效率提升,并为中国经济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超预期之七:利率市场化有望基本完成  对于货币政策选择,早前市场上一直有些争议,即有观点认为央行未来将更加注重创新型工具,而放弃常规性政策工具的应用。对此,笔者一直存有不同意见。笔者认为,通过创新手段实际上是货币政策承担改革发展任务下,面对结构性矛盾所采取的次优选择,只是过渡性手段,并非长久之计和框架性内容。在笔者看来,此次降息不仅是应对当前经济下滑、通胀较低、企业融资成本高企的举措,也预示着未来货币政策框架将需要沿着加速利率市场化,以数量型工具转向价格型工具的方向前进。  超预期之八:降准或推后,财政发力更关键  尽管从长期来看,中国准备金率过高的态势需要改变,而且货币政策转向价格工具也支持数量型工具不应过紧,但2014年底央行降息之后,资本市场通过加杠杆导致市场过热的超预期事实可能导致降准推迟。实际上,正如笔者早前多次探讨央行货币政策框架时,曾重点谈到货币政策的困境在于六大目标需要协调,但毫无疑问,协调是十分困难的,当前央行有极大的意图保证金融稳定,这也预示着央行采取降准的概率正在降低,以防止资产泡沫的形成以及资产价格变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超预期之九: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大  2014年市场对于中国货币政策转型的讨论十分激烈,在笔者看来,新框架应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含义:一是以汇率为导向的框架转向以利率为核心。二是上文提到的由数量型工具转向价格型工具。其中,汇率方面,虽然2005年7月以来,央行启动人民币汇改,但通过人民币浮动规律分析,不难发现,美元浮动实际上解释了人民币走势的90%,与美国所占中国贸易份额比重差别明显,说明汇改之后,人民币实际上仍然实行的是对美元爬行汇率机制。  笔者认为,2015年同样是加速汇率市场化的重要年份。可以看到,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收支双顺差局面已经有明显改善,经常项目占GDP比重已经由年最高时的10%以上,下降至如今的2%左右。  超预期之十: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加快  2014年以来,资本市场改革在加快推进。早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国九条”,为长期低迷的资本市场带来了制度性改革的希望,其在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强制退市、鼓励兼并重组等方面的论述都可以看到市场化的改革思路,是践行三中全会决定的重要举措,市场也对此反应积极。而年内沪港通的开通,不仅对本轮中资股上涨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更重要的一步,对于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引导A股价值投资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系瑞穗证谎侵薰径伦芫怼⑹紫醚Ъ遥2014年11月份参与李总理经济形势座谈会)  (第一财经日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顺差和逆差的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