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和中高速增长的区别

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国际经验和教训有哪些_百度知道
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国际经验和教训有哪些
提问者采纳
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变量是以标量的形式出现的。本文提出:经济变量实质上是一种矢量。但又不同于物理学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规律。资源的有效配置其实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一种形式。本文以一些实例对经济矢量合成的法则进行说明,并进一步阐述这一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的指导意义。(内容简介:经济学新理论)
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一个5吨的混恁土构件;一个缸的发动机、一个底盘、一个车身构成一辆轿车;一个显像管、一个复杂的线路和一个壳体构成一个精美的电视机;一个美容师半个小时的劳务加上对各种美容美发器械及化妆品的使用,产生了一个时髦的发型;一位外科大夫4个小时的手术以及四个同事的合作、医疗器械和各种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个心脏手术....这些都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吨和1吨盘钢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变量,像这样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经济变量,我们定义为经济矢量。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了一个5吨的混凝土构件,可以看成两种经济矢量的合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构件的用途决定的,而且这种比例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当然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如果现在有5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也只能构成5吨的混凝土构件,多生产的1吨混凝土在这一组合中是无用的。这就是经济矢量的合成法则。这个法则对于不同的经济矢量之间是不同的。这种经经济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个经济矢量中进行。例如一个发动机、二个车身、二个底盘也只能构成一辆轿车,其中的一个车身、一个底盘是多余的。以上例子已说明了经济矢量概念是客观的,也说明经济矢量是按一定法则合成而产生社会的综合效益。这种法则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取决于合成商品和劳务的质量要求,也取决于届时的生产水平。
通常,我们在经济学教科书中见到的资源的有效配置,实际上也可看成是一种经济矢量合成的实例,有效的含义就在于不进行多余的生产。当然一种商品和劳务是否是有效的,还取决于价格和周围的环境。例如:一辆奔驰轿车,就它的发动机、底盘、车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设施都是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万美元的价格,相对一般市民来说,就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而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却可以看成是一种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环境而言,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美国、西欧它可能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当然也不能超过一定的数量)。而在那些经济正处在发展中乃至落后的地区,它就不能算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国家,不管它是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面临着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不同程度的无效开发和无效配置,将造成有效资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乃至经济危机。
近20年来,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就实质而言,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开发,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国进行的下岗再就业工程实质上就是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活动。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某些地区、某企业、某产品基本上达到了某些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们认为,当这种有效配置的覆盖面达到50%的时候,由于经济活动的惯性,全国经济将出现全面好转,展示强大的生命力。就一个地区而言,整个经济活动达到80%的有效将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发达国家美国也至少有20%的无效生产,它需要通过调整,甚至破产来达到有效。
参考文献{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57.{4}克莱因:《凯恩斯的革命》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0.{5}罗宾逊、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2.{6}高鸿业、吴易乙:《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7}王见定:《国民经济行业排列的有序化与经济矢量》,第15届国际统计大会论文集,土耳其,1997.{8}王见定:《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第160-162页。.{9}王见定、李颖伯:《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社会和经济发展大会论文集,1998.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中国经济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厉以宁谈中国经济十大问题:长期超高速增长害处大_经济_宏观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N
当前位置:
个股查询:
厉以宁谈中国经济十大问题:长期超高速增长害处大
本文来源于 
第一是资源过度消耗,而且消耗得很快;第二是环境破坏;第三是低效;第四是有些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第五是错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
厉以宁列出中国经济十大问题,称长期保持超高速增长会错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主要著作包括《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等。
厉以宁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因为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奖,其中,包括&孙冶方经济学奖&等。他曾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转型&进行理论探讨,这些都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厉以宁教授还主持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
2015年伊始,3本厉以宁经济学专著&&《只计耕耘莫问收:厉以宁论文选》、《一番求索志难移:厉以宁论文选》、《非均衡的中国经济》(最新版)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应出版方之邀,1月12日下午,厉以宁在中国出版集团举办讲座,谈及当下中国经济的十大问题。厉以宁表示,长期超高速的经济增长给经济带来的害处很大,不仅会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并造成产能过剩,同时还会因此错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
什么是新常态?
新常态简单地说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
中国前几年经济的增长是超高速的增长,这种超高速增长并不符合经济规律。在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国家,可能有一段时间高,但是不可能长期这么高,因为这种超高速的经济增长给经济带来的害处很大。大体上有五个不利,第一是资源过度消耗,而且消耗得很快;第二是环境破坏;第三是低效;第四是有些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第五是错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都抓紧时机来技术创新,以便给经济找出一条新的途径。中国也应该如此,但是为了追求超高速的增长,忽略了这一点。
GDP的结构比增量更重要。我们现在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二位了,但是要论结构来讲,我们跟日本还有距离。为什么?高新技术产业占经济中的比重、占GDP的比重小于日本。
对出口、进口的看法需要调整
出口越多越好,这是计划时代观念,因为计划经济年代我们受到外部的封锁、抵制,外汇很少,出口越多赚取外汇越多,可以买需要的东西。
现在的情况变了,出口多,其他国家的进口就多了,出口就少了。这种国际贸易关系是不能持久的,所以应该转变,并不是出口越多越好,进出口基本平衡才最好。所以说观念要变,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大国了,而且在国际上有重要地位,要跟人家做长远的贸易关系,都是希望能够在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条件下来做。
另外,外汇储备也是应该根据国家情况考虑,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外汇储备越多,会带来几个毛病。所有的外汇储备都是用人民币换来的。企业出口创汇,然后根据国家结算外汇的办法,把外汇卖给人民银行,人民银行付你人民币。所以外汇的增加实际上表明了人民币出口越多。有的外汇就存在那不动了,造成人民币通货膨胀。
高就业未必和高投资有因果关系
过去总是认为,要增加就业就必须高投资,高投资就能够提供就业的岗位,就业岗位多,就业人就多,这个看法已经是过时了。
现在有些工地正在施工,要建一个现代化工厂,你到那里问问看,这个厂投资了多少亿,会增加多少人就业?他给你回答是你预想不到的,我不但不增加就业我还要裁员,全部用机器人,哪用那么多人。
跟新常态相对应的是适度投资,不是从前那样,投资越多越好、越大越好。
就业靠什么解决呢?靠适度投资,靠政策、靠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靠中、小、微企业发展。什么叫适度投资?含义是并不是全要国家投资,国家只投一部分,另外一部分靠民间资本投资。民间资本投资,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方向。中国大量的中、小、微企业都是民间投资,它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这种投资是精打细算,不会铺张、不会浪费,因为民营投资自己要付盈亏的。
高利率未必能抑制通货膨胀
过去对待通货膨胀,主要是什么办法呢?提高利率,货币流通量就减少了。但是现在根据中国一二十年的经验,已经表明了高利率不能够、未必能够抑制通货膨胀。为什么?因为在经济学里面,把国际传递的通货膨胀不算,就从供给需求各个方面来看,通货膨胀分两类,一类叫做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一类叫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遇到的通货膨胀,当时主要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进入21世纪以后性质变了,更多的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成本提高了,物价就跟着上去了。
记得在前年,一个月调整一次银行准备金率,全世界没有这样的,这个是很难动用的宏观调控手段,结果物价还是控制不了。所以要技术创新,现在2008年以后全世界都认识到了要治理通货膨胀,不能采取提高利率的办法,而是鼓励技术创新的办法,一定要把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放到重要位置。
市场可以创造
我们所面临的市场是一个动态的市场,而不是静态的市场。比如说扩大内需,扩大内需重在扩大民间消费,民间消费增加还是挺慢的。原因很多,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关键的,你在销售运营方面没有新产品出来。你要人家扩大消费,你得有新消费品。
我到服装店看,看来看去这个式样以前就有了,这个布料还是一样,我要这个干吗,我家里都有了,我买来干吗?市场要创造,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现在用的手机跟过去的手机不一样了,为什么?功能增加了。10来年前只是作为通话,现在的手机可以看电视、打电话、录音、照相等等。
要有两个假设、三种调节
现在谈两种假设,第一种假设是经济学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假设叫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都是自利的,最低成本、最小代价、最大收益,这是一个假设。这种假设并不错,但是现在显然是不够了,在今天的社会中一般都是认为应该是两种假设。一个叫经济人假设,第二种假设是什么?社会人假设,人不仅是经济人,人也是社会人。
为什么提社会人假设呢?因为很多事情都处于经济规律以外的。
比如说有两个城市,A和B,A这个地方如果你去投资成本低、销路广、利益广。B的这个城市成本比它高、盈利比它少,按经济人假设肯定在效果最好的地方投资,有些人偏偏要到B那个地方投资去。为什么呢?经济学不好解释这个问题的,社会学可以解释,因为实际生活中有各种考虑。
三种调节,市场调节是第一种调节,是用一只无形的手来支撑的。政府调节是第二种调节,政府用有形的手来支配的,有形的手包括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等等。现在有没有第三种调节?市场的出现是几千年前的事情,政府调节更晚了,是到国家形成了、政府出现了才出现。可是人类社会少说也有几万年了,在几万年时间没有市场、没有政府,但是人类社会存活下来,只能是道德力量调节,所以道德力量调节是第三种调节。
资源配置效率比生产效率更重要
在经济学里面,长期以来所强调的是生产效率。什么叫生产效率?经济学里就是投入产出的关系。比如说一个企业,它如果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效率提高了,这就是增加效率,或者在效益不变的情况下投入能够减少也是一样的。生产效率是有用的,也是值得关注的。
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现了第二种效率,就是资源配置效率。
假定投入总量不变,但是你可以用A方式配置这些资源,也可以用B方式配置资源。如果你用A方式配置资源,结果会得到A,用B方式配置资源于到方式是N+1,这就表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了。
这个排列出来以后,经济学发展的变化,生产效率固然重要,但资源配置效率是更重要的。
为什么?因为生产效率主要是在微观领域起作用,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等有微观性。从宏观角度讲,更重要的是资源配置效率。
以我们国家来说,国有资产有&好多万亿&,如果使用不好、配置不当,这就是损失。改革就是让国有资本,让国有的资源能够更充分发挥作用,更好利用。
需要重视产权激励制度
从经济理论分析,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承认一个原理,利润是物质资本投入者和人力资本投入者共同创造的,光有物质资本投入创造不了利润,光有人力资本投入也创不了利润。
既然如此,为什么利润的分配只是让物质资本投入者所享有,人力资源投入者不享有呢,只能从成本中的工资部分取得自己的报酬,这合理吗?
所以很多经济学家提出这样不合理,明明是共同创造的,为什么我们只能从成本中的工资部分取得报酬呢?所以提出要分享,分享有各种办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办法就是产权激励制度,人力资本投入者根据贡献的大小能够分享利润。
宏观调控重在微调、预调
进入新常态以后,宏观经济调控是不可缺少的。宏观经济调控一定要以微调、预调为主,不要动不动就大起大落、大升大降、大摇大摆,这是有害处的。
最大的害处在哪里?就是养成了宏观调控依赖症,没有宏观调控就不行了,削弱了市场调节的作用。经济应该是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但是毕竟是辅助性的。
经济中本来是有内生机制的,宏观调控太多了、太频繁了,给抹杀掉了。从宏观角度讲,一部分人有小业主意识不是坏事,平衡了社会。宏观调控不可少,但它必然是走向这样一条路就是微调、预调。
经济低碳化是新目标
任何一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都有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现在来看,要升级到第五目标。因为人们的环保意识在增强,现在的环保概念与30年前不同。30年前只是有毒的不让排,现在的环保概念改了,二氧化碳也不让多排。
所以现在提出了第五个目标,就是经济低碳化,这对我们的长远发展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谈话整理/新京报记者 张弘
(编辑:caoshaonian)
财经网微评论(人参与)
说说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条)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财经网联系。未经财经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407号] 京公网安备号Copyright 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怎样看待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_百度知道
怎样看待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
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把握在7.5%—9%,表明我国经济已从高速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其含义是:第一,从世界范围看,7.5%的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然是较高的速度。第二,从国内看,与过去30多年实际经济增长趋势曲线8%—12%区间相比,下限由8%下降到7.5%,下降0.5个百分点,上限由12%下降到9%,下降3个百分点。7.5%—9%的区间可称为中高速增长区间。这体现了我们主动将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使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转方式和调结构,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三,我国经济增长刚刚从过去30多年经常冲到10%以上的高速路走下来,社会各方面(政府、企业、居民个人等)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如果经济增长率过快、过急地大幅度下降,不利于转方式、调结构,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经济增长先从高速转入中高速,分阶段地逐步下降是有利的。第四,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正在向纵深发展,国内市场和需求的回旋余地很大,加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推动,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转变政府职能,我们有条件实现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表明我国经济已从高速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相对应的GDP增长率为8、农业现代化正在向纵深发展,相对应的GDP增长率大体为9%。7,为了容易形成共识和容易在宏观调控实践中把握.5%条件下,社会各方面(政府、城镇化,使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转方式和调结构。关于适度区间的上限.1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预期目标为3,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7,可以把GDP增长率9%作为适度区间的上限。其含义是,而二者一般是密切相关的。第二,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工业化。因此、人口众多的国家,我们有条件实现经济的中高速增长,相对应的GDP增长率为9,托住了底.5%的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然是较高的速度.32%.5%。第四。借鉴这一历史数据,经济增长由过去经常冲出上限转变为要守住下限,分阶段地逐步下降是有利的,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今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期目标为7,更好地转变政府职能,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从实践看,从国内看。经济增速下降具有惯性、居民个人等)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下限由8%下降到7.5%,相对应的GDP增长率为9。根据过去30多年的历史数据计算;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条件下,充分释放改革红利,不利于转方式,有进一步下滑的危险.5%—9%的区间可称为中高速增长区间、过急地大幅度下降:第一。如果经济增长率过快,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下降的换挡期,加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推动,由此,我国经济增长刚刚从过去30多年经常冲到10%以上的高速路走下来。第三、调结构,对下限的把握成为宏观调控中的突出问题.5%—9%。经济增长先从高速转入中高速,下降3个百分点,可从物价上涨率把握,上限由12%下降到9%。那么,从世界范围看、信息化,下降0,国内市场和需求的回旋余地很大;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与过去30多年实际经济增长趋势曲线8%—12%区间相比。  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把握在7,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条件下.5%,在国内外新的经济环境背景下,宏观调控就实施了一系列“微刺激”政策,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长率降到7,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究竟应把握在什么范围呢,可作为适度区间的下限?从现实国情出发.5%,一种选择是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的预期目标为参照系,在当前和未来5年左右的时段里现在,也可从经济增长率把握.5个百分点.93%、企业,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体现了我们主动将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
中国经济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怎样看待中国经济由高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_百度知道
怎样看待中国经济由高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正运行在7%~7.5%的增长区间,这种增长尽管远比年平均10.2%的增长降低一个台阶,但也正在经历一个“提质增效,挤出水分”的新阶段。
高增长之后需要“换挡”
最新公布的中国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同比增长7.3%,增幅创下22个季度以来的新低,固定资产投资受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拖累继续放缓,发电量也出现内年首次同比下跌,但这些数据的下滑并不代表中国经济“衰退”,“硬着陆”,甚至是“崩溃”。
的确,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下滑18个季度,为改革开放以来时间最长的下滑周期。但全球范围看,高增长之后的“增速换挡”是一种必然趋势。根据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统计,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经济体只有不到10个国家,这些国家都是小国,而其余经济体在经历过20年的发展后均开始减速,并且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大幅减速。世界主要经济体,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走过的道路也都说明,一国经济在经历一段高速增长之后,需要有一个调整期。增长速度会回落一些,但这种回落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波动式的。
过去中国增长模式的鲜明特点是“高速增长”和“结构失衡”,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高投资”和“强出口”。从动力转换的角度看,旧增长动力的退出是波动性的,新增长动力的发力也不是平稳的,因此,未来三五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都会出现波动,这并不奇怪。在这种新常态之下,中国一方面需要接受经济数据的波动,一方面需要尽快完成结构的优化升级。那种经济下行压力一增大,就寄望政府出台刺激政策“烫平”周期的论点和做法是一种短视,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并无裨益。
世界需要以新视角看待中国经济增速变化
世界需要以新的视角和思维来看待中国经济增速的变化,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有两大发展目标:一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中高收入发展阶段;二是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形成内生性增长机制。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700多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或者说中高收入发展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的战略性任务就是防止经济发展中出现增长动力“真空”、收入差距扩大、产业升级困难、技术创新缓慢、社会矛盾激化等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在于如何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和替代动力,而不是短期依赖于政策刺激。
事实上,增长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为什么不为?中国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这意味着必须刺破过去GDP导向下盲目吹起的泡沫,挤出经济增长的水分。中国宁可发展速度慢一些,也不再依赖过去的外延式增长。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去杠杆”,“挤水分”的过程从未停止过。
首先是挤投资水分。去产能的过程中,新政府通过收缩非标融资、信贷窗口指导等方式断了产能过剩领域的水源,实际上相当于挤出投资中的水分,使稀缺的资源更多的投向有利于转型升级和服务民生的领域。其次是挤消费水分。2013年以来,反腐浪潮大大压制了政府消费和奢侈品消费。再有就是挤出口水分。从2013年5月的外管局20号文开始,主管当局严打隐藏在经常账户下的套利资本流入,虚假贸易的水分被大幅挤出,中国经济增长也回归理性和常态。
将从“规模红利” 转向 “效率红利”
增长速度放缓的背后,人们很少关注到结构失衡的纠正。一是官方数据已经反映而学者也大都接受的变化,如经常项目盈余缩小;二是官方数据有反映但一些学者不接受的变化,如收入分配的改善;三是官方数据没有反映但部分学者根据分析猜测的变化。比如,在生产领域,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明显好于传统制造业;在消费领域,网购、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增势明显。2013年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9.9万亿元,2017年有望超过20万亿规模;在投资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势头良好,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投资明显高于工业平均投资增速。第三产业比重在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三产占GDP的比重是46.6%,增速持续快于工业,占GDP比重继续提高。中国东部沿海许多地区基本完成工业化,需要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这些新的结构性变化都在持续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
当前,中国经济的确有很多值得担忧的问题,但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也许经济增速放缓恰恰是中国经济转型也必须经历的代价,以及迈向新增长模式的开始。“新常态”之下,中国经济增长将从“高速”转为“常规”,而增长的动力也将从“规模红利”转向为制度和生产力的 “效率红利”,发挥生产率对提升总供给的根本作用,才能打破影响中国经济的供给约束,真正释放生产力。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换挡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