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股市怎么千牛如何添加子账号银行账号

火红股市下的银行业_励志成长-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火红股市下的银行业火红股市下的银行业(原作者:本 刊)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中国股市的火爆表现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在中国的金融改革中,证券市场发展缓慢一直被各界所诟病,作为证券市场发展不足的一个直接结果,长期以来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一直担当着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融资主要渠道的角色。如今,证券市场的繁荣将对银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将借着这股东风抓紧完善自身的资本补充机制,还是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转变盈利模式;是借机提升盈利空间还是在风险管理上更进一步?无论如何,火红的股市已经燃烧到了银行业,何以应对,我们听听对此问题有着深入研究的几位年轻专家的意见。彭兴韵:客观看待银行业和资本市场的关系简单回忆一下,在国内,讨论股票市场和银行业的关系问题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事,这个话题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开始就被谈论过。过去,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非常严重,那时,人们认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的金融结构过于单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人就想到了股票市场。当时的观点是,居民把所有储蓄存款都集中在银行体系,使得银行体系承担了我们国家所有的金融风险,即所有的金融风险都集中到了银行体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要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将金融风险分散化。到了2003年左右,在股票市场非常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一个话题又被重提,希望通过发展资本市场进而能够促进不良资产包袱沉重的银行业的发展。我觉得,这种说法有些片面。因为,说到风险,人们就容易将它和损失联系在一起。所谓将集中在银行体系的风险分散到资本市场由广大投资者来承担,就容易变成是由广大投资者来承担损失。如果风险等同于损失,破烂的东西谁会要呢?只有当风险和财富的积累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市场才会有吸引力。所以,与其说要通过资本市场来分散银行体系的风险,倒不如说,应当把资本市场建立成为一个投资者、银行和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财富增长机制,可能更好。到了今天,我们已经看到,银行业和证券业的联系日益紧密,它们之间的关系远远超过了当初对金融风险集中与否的讨论范畴。一方面,银行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本金,不仅包括IPO,再融资,还通过发行次级债等多种方式,提高了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和稳定性,并通过资本市场来规范银行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了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银行入市也促进了证券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结构,银行业在我国股票市场市值的比重相当高,因而银行业股票价格的变化对整个市场指数的影响是明显的,2006年,工行、中行等国家控股的大银行股票价格的上涨引发了这一轮的牛市。回忆起来,我们似乎对股票市场的发展对银行业负债业务的影响的心态是矛盾的。如前所提到的,人们既希望股票市场能够分散集中在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1997年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之后的几年里,居民消费增长不上去,1999年出现了让人记忆犹新的5.19行情,于是许多人又提出了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寄希望于股票市场的大幅上涨来促使人们多消费,少把钱存入银行。而当人们真正大量地将储蓄资源配置到股票市场的时候,人们似乎又有所担心。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有所谓的存款搬家之说;今年居民储蓄存款净额出现了减少的情况,这又引起了当局的担忧,于是,我们看到,在这次提高利率的时候,存款利率上调的幅度就高于对贷款利率上调的幅度。事实上,我认为,居民资产结构的调整,即将储蓄存款配置一部分到股票或基金上去,并不会减少整个银行体系的资金来源,因为,无论怎样调整,资金总会在这个系统中流动的。举例子来说,居民购买了基金,居民在银行的存款是减少了,但基金管理公司同样需要将它存入到银行里去,这一增一减并不影响总的资金来源,只不过是同业存款取代了原来的储蓄存款罢了。尽管如此,这种结构调整对银行的负债成本还是有比较大的影响的。例如,居民活期存款的利率非常低,而基金管理公司在存款的时候,它要求的利率就可能比居民的活期存款要高得多。这或许是银行对股票市场的大牛市引起储蓄存款分流担心的真正原因吧。说起基金,我们又自然想到了股票市场的发展对银行业务转型的深刻影响。股票市场的发展不仅仅有利于银行业提高资本充足率,引进战略投资者,资本市场本身也在促进银行业业务的转型。过去,人们一直抱怨,中国银行业的收入来源太单一,主要依赖于存贷款的利差收入,这一盈利模式也极大地牵制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了保护银行的利益,我国一直保持非常高的存贷利差。资本市场的发展可能会积极地推动银行业的业务转型。有人说,银行业将是金融体系中的恐龙,这种说法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它在金融功能观下注意到了金融机构的分工会对银行业带来较大的冲击。但是,我们也注意到,金融分工的深化也给银行来带来了新的机会。众所周知,股票市场的大牛市带动了基金的热销,而银行从事基金销售正是一个有丰厚回报的中间业务。此外,我还注意到,股票市场的大牛市对银行信用卡的发展也有帮助。在大牛市的背景下,人们总是想赚更多的钱,于是,对于消费也是要先占用银行的资金。我身边就有这样做的朋友。我私下里觉得,这样做可能有些不妥,遇到市场逆转的时候,风险和损失都会太大,做投资和赚钱的欲望应当有所节制。但是,我们看看报道,中国人的确是有风险偏好的,这种国民特征给银行业在牛市行情里就带来了另外的业务机会,比如信用卡就是一个好的例证。说到了信用,就应当对此做进一步的分析。现在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说有人将房子做了抵押,从银行取得贷款后再去炒股,赚了不少的钱。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对个人的贷款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可能就是源于这个因素。这就是说,股票市场的牛市还给银行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信贷机会。当然,这里面有经济学的道理。股票市场行情的大幅上涨,也就是资产价格的变化比较明显的时候,与银行信贷业增长的变化以及银行业信贷风险的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经济学的都知道,银行业本身面临很多的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解决这个问题其中有一个就是净值抵押,包括房地产、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化,导致了我们净值和抵押价值在不断的上升,在净值上升的时候,就弱化了由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问题。因为资产价格上涨弱化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银行信贷大幅度增长,整个资产价格的增长,或者流动性的上升,又进一步导致资产价格的上升,如此形成一个螺旋。前一阵子我做过一个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的初步研究,其中搜集的一些国外的文献中,有人也谈过。有经济学家就区分了市场的流动性和资金的流动性,讲到的资金流动性就是资金的可得性,或者是银行信贷的可得性,市场的流动性和资金的流动性是螺旋上升或者下降的过程,在股票市场看好的时候,导致市场流动性进一步上涨,资产价格大幅度上涨,理论上分析是这样。在实际上,中国的情况就是这样。在国外也经历无数次实践的证明,经济大危机之前,国外股票市场和银行信贷都是交织在一起的。这是好的情况。在不好的时候,相反的作用也会发生。整个资产价格不好的时候,银行不良资产率就会凸现出来。从我们研究来看,中国银行业目前情况非常好,利润大幅度增长,不良资产增长率在下降,原因一个是宏观经济环境向好,企业现金流非常好,利润大幅度增长,还有就是因为资产价格的上涨给银行提供很多新业务的机会,银行信贷增长和市场之间形成螺旋上升的局面。正因为如此,我觉得从中国的股票市场目前的状况来讲,还是有一些非常多的危险因素,虽不至于说泡沫现在有多么严重,但这也应当引起银行的足够关注,不能说有了资产做抵押,就向投资者提供信贷让他去炒股,而忽视信贷风险管理问题。银行提供这笔信贷之后,他不仅要考虑将来贷款的本金、利息回收的程度,还要更多的关注它背后一些社会性的风险因素。(原作者:本 刊)从积极的角度来讲,如果说证券市场或者股票市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我想,中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现金流量都会有所改善,这对银行业发展是有好处的。银行业以前不良资产率大幅上升一个是由政府造成,一个是内部管理不善造成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本身资产比较差。如果是资本市场得到比较好的发展,企业治理结构得到改善,真正市场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起来之后,在我们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现金流量都比较好的情况下,银行的盈利性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银行资产质量上升了,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也有帮助。最后,我还想强调的一点是,目前股票市场的发展不仅改善了银行业务模式,提供了补充资本金的渠道,而且还可能会极大改变我们银行业特别是管理层的激励机制,这点非常重要。以前我们国有银行也好,其他的银行也好,对高级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银行经营者的激励主要体现在奖金和进一步的官僚职位的提升。现在就不一样了,有一些银行已经提出来了,但并不一定实施,就是通过股票期权的方式,这个办法可能对银行业本身的激励机制带来积极的变化。另外一方面,由于有了股票期权这样的计划,还要注意舞弊行为的产生,国外也有这样的教训,比如安然、世通,都是因为有股票期权的高管层做假账,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特别是在中国处于转型的过程中,在有特殊的历史、自然、文化背景下,所有业务都要依赖特殊的人脉关系的背景下,资本市场的发展,股票市场的行情,与银行业自身的发展背后的关系我觉得是相当复杂的,需要更多的讨论。(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宋效军:面对火爆股市,银行应有所作为最近由于股市的红火而导致商业银行储蓄向股市分流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多方的关注。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个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概念,那就是流动性过剩。有人认为流动性过剩问题导致了我国资产价格的快速上升,资产价格的快速上升导致泡沫的形成,在分析泡沫的成因时,又往往将此归咎于银行储蓄分流。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着眼长远,历史地看。十年前,大家都为中国的高储蓄率担心,纷纷献计献策如何减缓储蓄增长速度,拉动内需,使其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到今天,储蓄增长真的出现了回落,大家却又为此担心起来,这有点不合情理。从4月份的数字看,储蓄少增了1800亿元,居民贷款多增了1200亿元,大部分银行的储蓄都是负增长,从研究机构的统计看,资金基本上都流向了A股,流向了资本市场。但在银行看来,这未必不是好事情。至少对于我们以往以传统赚取利差为主的经营方式提供了一个外部转型的推动力。在财富效应驱动和实际负利率的背景下,仅仅是单独奉劝老百姓不要把钱投入到股市,这没有任何意义,何况也挡不住。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在储蓄回落这个现状下,转变银行的经营模式和收入结构。而且即便面对储蓄回落,银行还是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比如在考核上用中间业务收入考核替代对储蓄增长的考核,并且我们做过估算,商业银行通过代销基金,不但可以赚取中间业务收入,而且还能将约70%的存款以基金,理财产品等形式留在商业银行。那么如何看目前的股市风险问题?为什么现在的股市能够义无反顾地上涨,这里面有一个数字被大家忽略了。中国有16万亿元储蓄,与此对应的是中国股市的市值是17万亿元,但是能够流通的股票只占三分之一,尽管我们经过股权分置改革后国有股、法人股可以流通了,但是只是个别的法人股在减持,基本上没有国有股减持的情况。如果说今天以我们最好的上市公司,比方说我们的工行、中行、联通等等,再拿出10%的股票去供应市场,大家会发现什么问题呢?这个市场恐怕再下跌1000点都是正常的,就是因为目前老百姓想赚钱,质地好的上市公司资源稀缺,价格自然被不断的推高。这就是最简单的供求关系平衡问题。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上来讲,我们股票市场发展到今天,特别是在近期行情大涨的情况下,股民的数量急速上升,近3000万左右的股民还没有经历过一次像样的套牢。小股东赚钱没什么错,但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现在我们能够感受到的股民心态是,赚过钱的人已经在寻找新的投资途径,而刚进入市场的人,在取得初步的盈利之后,在想尽办法筹集更多的资金放进去,有住房抵押、消费信贷、典当各种途径。目前的监管当局非常高明,用了一个投资者风险交易警示。如果我们有更多的机构,包括银行在内能够给老百姓提供风险可以接受的投资选择,多一些理财产品和投资品种,恐怕就不会让我们今天有这样的担忧。那股市大涨对金融改革存在什么样的影响呢?资本市场的活跃直接促进了企业的直接融资,通过定向发行、IPO、短期融资券等筹集资金,在这种状况下,银行的信贷投放在前一阶段前急剧扩张的情况下,未来将会呈现出一个自然的下降趋势。而且,此前的信贷扩张大多来自于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资金需求,如果说要对信贷规模加以控制的话,我们能够控制的也只是那些我们国家能管的公司,而管不了的还是要让市场去管。怎么让市场管,我觉得有必要再次提及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运用差别化的利率政策来影响我们的信贷规模,这样就可以抑制我们今天某些领域的高投资的情况。所谓的差别利率就是对不同的贷款种类,主要是针对房地产实行差别利率。现在很多房地产企业都在找银行借贷,在差别利率下,可能会使得一部分企业转而向资本市场融资,同时银行也规避了这个行业的高风险。刚才说资本市场会出现信贷降低的趋势,而同时在人民币利率提高的情况下,银行的利差收入会逐步降低,商业银行未来可能将向企业财务顾问、理财顾问转型,自然而然会促进银行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来。目前对于商业银行,创新是大有可为的,政策面鼓励,市场也有这方面的需求。有人说,中国低利率政策导致储蓄向证券市场分流,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老百姓是没错的。在物价上涨,储蓄低利率的环境下,投资是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而且,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我们没有向老百姓提供不同风险、不同收益程度的产品。银行这几十年经历了起起伏伏,积累了成熟的管理经验,但仍然缺少对资本市场的成熟认识。所有这些都能从反面表明我们银行未来在这方面可以作为的空间是非常大的。(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张建春:从三方面谈证券投资基金与商业银行的相互关系第一,从金融制度上,证券投资基金将发展成一种与银行、保险相并行的金融创新制度。在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历史上,人们对证券投资基金的认识经历了由“资本集合体”到“投资与融资方式”进而发展到“金融创新制度”三个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基金数量和规模逐步扩大;基金品种不断丰富;参与基金投资的人数逐步增加甚至有些国家相当多的家庭通过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企业年金等养老金也通过基金方式进入市场;在政府监管下基金运作越来越规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基金的影响越来越大,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有将银行、基金、保险并列为“三驾马车”的说法。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第二条从运作角度概括了基金的运作流程、当事人,并将基金落脚为“以资产组合方式进行证券投资活动”。虽然没有明确基金是“投资融资方式”或是“金融创新制度”,但从国家法律的高度对基金产品进行了规范,有利于推动基金业的健康发展。近两年,在基金业发展的同时,基金的制度优势以及“赚钱效应”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可,相信在我国基金会大规模发展,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二,从基金和银行的竞争关系上,大体经历了“基金公司主导、银行主导,银行和基金公司共赢”三个阶段。从年,我国基金业以封闭式基金为主,交易所发行与交易,托管银行依据已有的技术、网络等优势,不用大规模的人力、物力投入就能够完成托管业务操作,也不用完成大量的代销任务,0.25%的托管费率有较大的盈利空间,因此,在二者关系上,基金公司起主导作用。2002年前后,随着开放式基金的推出,基金面临销售压力,由于基金公司没有独立的销售渠道、客户资源和网络优势等,必须依赖商业银行来完成基金的销售,加之商业银行的形象优势,必然成为基金销售的主渠道。此时,基金公司和商业银行的关系发生了转变,银行居于主导性的地位。近两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行情的发展,基金的制度优势以及“赚钱效应”得以充分体现,基金产品的逐步“热销”,因而,出现了基金公司和商业银行“共赢”的局面:银行通过销售基金可以赚取较多的销售收入,托管费也相应增加,基金也通过银行销售扩大了规模,对于基金公司来说,目前如果不通过银行这一销售渠道,将对其销售量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原作者:本 刊)那么从国外的趋势来看,银行和基金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在基金销售问题上,通过银行销售的基金大概占到40%到70%不等。比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多70%的基金份额都是由商业银行代理的。2002年初期,有观点说,券商可能成为基金销售的主渠道,但现在已经证实这种想法并不实际。现在和将来,基金的销售都离不开商业银行这个主渠道。目前,银行和基金都处于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好的基金公司找大银行、好银行;银行也找好的基金、大的公司。原来银行以托管为前提销售基金,担心客户资源的流失,希望托管和销售同一只基金。近来,银行愿意为基金销售搭建一个平台,大量引进多种基金产品,以方便客户选择,增加银行的整体吸引力。为什么呢?如果产品少了,投资人一看某个产品没有,就去其他银行购买。因此,银行愿意搭建一个平台或超市,客户来了什么都能买到,既保有存款资源,又吸引客户。第三,基金业发展对商业银行有什么样的影响?我认为,影响来自两大方面。宏观上,基金业发展可以改善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改变息差收入占比过大,中间收入占比较小的盈利格局,并带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同时,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也能成为商业银行介入资本市场的窗口。微观上看,基金业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有以下几点:一是基金业发展推动了商业银行在基金业务盈利模式上的变化,即从过去以托管费收入为主转变到近两年以代销费收入为主;二是基金业的发展丰富了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产品类型和数量,提升了银行的整体形象,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向理财银行的转变;三是一些商业银行以基金为投资对象,设计并推出了银行的理财产品,从这一意义上,基金又成了银行理财的平台。从金融产品发展或托管业务发展角度看,基金的托管模式也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例如,近几年,保险产品、社保基金、资产证券化、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公司理财计划等都采用了商业银行托管的模式进入市场,也可以说,基金在运作模式上,对金融业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作者单位:中国光大银行)张耕耘:银行应该利用好资本市场繁荣发展的机会2005年年末以来,股票市场持续繁荣,大盘指数持续上扬,上证综指从1000点起步,目前已经上涨了将近3000点以上,沪深股市市值突破18万亿元。居民投资热情不断高涨,证券营业部开户出现排队现象,大量储蓄涌入资本市场,基金销售空前火爆。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其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逐渐加强。首先,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了银行发行上市和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繁荣的股市对银行最直接的一个好处,就是促进了大量银行上市,解决了银行发展中稳定、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问题,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保证了未来几年银行业务的正常发展。在股市低迷的时候,诸如银行股之类的大盘股一要上市就会造成市场的恐慌,为此诸如交行、建行,以及中行,都选择先在香港上市,主要的考虑就是当时国内证券市场的承受能力非常有限。在国家大力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政策的推动下,经过股权分置改革,投资者对中国股市信心大增,证券市场逐渐火爆起来,市场承受能力也相应增强,银行股等大盘股受到了市场的追捧。在此情况下,境外上市的中行、交行等银行股纷纷回归A股市场,工行更是开创了A+H股上海、香港同步上市的先例,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在国内A股发行时屡创申购资金量的记录。银行上市成功最直接的就是解决了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建立了长效的资本补充机制。同时,在银行发行上市过程中引进国外先进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有效促进了国内银行经营理念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银行上市后作为公众公司,公司治理水平将得到提高,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更适应市场变化。所有这些对银行的长期发展的积极作用将会逐步显现。其次,火爆的股市对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影响逐步显现。关于负债业务,从总量上来说,股市的火爆使得一部分储蓄向股市分流,例如今年第一季度居民存款同比就减少了800多亿元;从资金结构上看,进入股市的储蓄资金,多数是存放在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为方便操作,需要将定期存款转成活期存款,这样就会出现居民存款结构的转换,例如今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居民活期存款同比多增了近2100亿元,定期存款则少增了2900多亿元。资产业务方面,证券市场的繁荣导致企业直接融资量的增长,很多优质大型企业选择在资本市场上筹措期限长、成本低的资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降低,银行优质客户群体出现流失现象。那么,银行如何利用资本市场繁荣发展的机会呢?就对私业务而言,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理财产品,特别是跟资本市场有关联的产品。就对公业务而言,投资银行、财务顾问等方面的业务需求将会提升很快。例如通过代销基金产品从而获取手续费收入,通过第三方存管业务获得存管费收入等,都是与资本市场直接相关的中间业务收入。此外,资本市场发展也促使商业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发展。一是与证券、基金、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联盟,通过这个战略合作联盟强化银行代理销售、创新、客户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二是由银行主导,控股或设立非银行金融机构,形成整体合力,更为有效地配置内部资源。银行上市后资本实力大大增强,如何有效利用融来的资金需要深入研究,在积极扩大网点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方面加大力度外,对中小银行和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并购也是值得探讨的。(作者单位:中信银行)赵庆明:资本市场发展和银行转型有数字说中国现在有9000多万股民,占到中国人口的7%。考虑到一个家庭往往只有一个人开户,再剔除大部分农村地区无法接触股票以及城市中基本没有储蓄不可能进入股市的家庭,9000多万这个数字可以说是中国全民都炒股了。为什么这么多人进入股市?一方面是因为居民希望通过炒股赚钱,这是一个基本。因为中国目前大部分居民所拥有的财富还比较少,收入总体来说也还比较低;另一方面是居民自身要承担的消费支出以及预期的支出比较大。房价在不断上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也在上涨,尽管政府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增加,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居民的基本预期。在这两个因素的作用下,尤其在股市持续走高以及2006年有很多人从股市赚了大钱的示范效应下,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能够赚钱的地方和能够赚钱的机会。因此,很多人进入股市不仅是为了挣钱而且是为了挣大钱,仅仅百分之几的涨幅根本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很多人指望通过炒股赚房子和提高生活水平。其实,目前这种全民炒股的局面与中国当前的国情相关。尽管中国的人均GDP已经不低,但是我国的GDP中投资占了接近一半的份额,居民能够从GDP中得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并不多。再从储蓄的角度看,近年来,居民储蓄的份额在下降,企业和政府的储蓄份额在提高。也就是说,居民得到的可支配的收入并不高,但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居民在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出不降反升。在面对房价上涨、物价上涨的压力下,并且短期内工资收入无望得到根本改善,既然有这么一个赚钱的机会肯定大家都要往里冲。从国际金融角度对中国股市进行一下分析和预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股市的快速上涨?近来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当前中国股市的上涨与全球流动性过剩不无关系,可以说中国股市上涨是全球流动性过剩在中国的反映。这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有两个基本诱因,一个是人民币升值,另一个就是中国资产价格上涨。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上面两个诱因导致国际资本大量流入我国。外汇资金进入中国之后,要结汇成人民币,并且将获得的人民币资金投资于房地产、股市等,这样既能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也能获得中国资产价格上涨的好处。由于未来人民币仍将持续升值,可以说这些国际资本是在获得无风险受益,他们怎么可能不来。在刚刚结束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中国政府同意把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额度从100亿美元提高至300亿美元,并且还取消了对新的外国证券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后,首先要结汇才能进行投资,而结汇后的外汇进入国家外汇储备,中国的外汇储备又要在国际上运用,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国际的流动性过剩。由此可见,国际流动性过剩与中国流动性过剩之间存在一定相互强化的机制。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仍未消除,中国的资产价格也仍有上涨空间。因此,国际资本仍会继续流入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理由看好中国股市的后市。(原作者:本 刊)(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王晓津:资本市场繁荣下上市银行的市值管理和股票估值最近看了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市值排名,前十名中,除了中国石化,其他上市公司全部都是金融保险类的。因此,现在提出市值管理的概念可能会对上市银行的发展有一些意义。事实上,在国外是没有市值管理这个词的,他们将其称之为价值管理。而我们都知道,在国外,企业经营追求的目标也是发生了几次变化,从最开始追求利润最大化,再到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到现在变为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企业的市值管理其实就是在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为什么这一概念现在在我们国家兴起了呢?这跟我们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有直接的关系。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以后,大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了,而且取消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限制,兼并收购因此成为企业做强做优的重要手段了。这种情况下,市值管理就凸现出了它的意义,在兼并收购过程当中只有一个市值比较大的上市公司才有实力兼并别人,并且在被别人兼并的时候才不能吃亏。双汇发展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此外,对管理层来说,市值管理也非常重要。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对国有上市公司来讲,一方面对管理层的考核过渡到了用市值考核的阶段,另一方面股权激励也成为许多上市公司对管理层常用的激励方式,因此现在市值管理就变成是比较热门的东西。但是但在市值管理的过程中,上市公司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时候就会出现操纵股价、内幕交易,不完全信息披露的问题。如何在市值管理中避免这样的问题从而不违背市值管理的初衷,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讨论研究。另一个是股票估值的问题。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关于股票估值的研究,在对海外二板市场和主板市场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其实每一个市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被高估的股票,这跟国家产业发展的逻辑和经济发展的脉络是有密切关系的。举一个例子,就是钢铁业,钢铁业在美国市盈率水平相对于偏高,因为美国对钢铁业有保护,所以有一个溢价在里面。同样的道理,和国际银行的经营水平和盈利状况相比,现在有人都在说银行业股价偏高,但中国银行的股价就一定要和国外看齐吗?我们国家上市的银行都是大银行,这些银行有着多多少少的垄断优势,还有隐含的政府担保在里面,这些优势很多海外上市银行是没有的,为此,是否也应该给咱们国家上市银行的估值有一个相对比较高的溢价呢?如果再细分到信息技术行业,我们就会发现,纳斯达克的互联网上市公司可以获得较高的市盈率水平,台湾场外交易市场的硬件类上市公司的市盈率较高,而韩国科斯达克市场软件类上市公司市盈率较高,因此,可以说各个市场都有各自受投资者追捧的细分行业。如果运用到我国,在对股市估值的思考当中,可能我们也要分行业来进行细分,然后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分析才会更加合理。(作者单位:深圳证券交易所博士后工作站)高莉:重在形成资本市场和银行业良性互动关系现在市场为什么这么热。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是落后于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的。在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的经济体制、财税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以后,我们看到近年来,有关金融体制改革动作频繁。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多多少少可以解释目前为什么资本市场这么热,其中也有着前期改革滞后性的因素。那么目前资本市场“热”现象的背后,资本市场和银行业发展的关系,我想主要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否能促进银行业的转型?这个问题要取决于我们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而资本市场功能是否能发挥,又取决于资本市场内部自身的建设,以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表面上看,我国资本市场从1990年上交所的成立到现在已经经历过了初期的发展阶段,但我个人认为,较之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可以说仍未走出发展的初级阶段。一般来说,资本市场发展初级阶段的特征基本上有这么几个:一是上市公司重筹资;二是市场功能不完善;三是资本市场对整个国民经济贡献还比较弱。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功能发挥还是非常有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这两年的上市公司发展变化中看出。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我们的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重点关注的是什么呢?重上市、轻转制、重投资、重圈钱、轻回报。作为合格的上市公司,应该重视对股东的回报,应该对自身的发展有所规划,应该进一步规范内部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进一步还应该有社会责任感,至少对利益相关方应该有责任意识。所有这些,我国资本市场上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做的还不到位。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应该是相互促进的,也是互为发展的共同体。对应资本市场和银行的关系也是这样,一方面资本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上市银行转型,另一方面这两年通过银行上市也改善我们上市公司的整体结构以及资产质量。在资本市场发展的初期阶段,确实需要借助比较好的上市公司来提高资本市场的活力和吸引力。以上可以说是对目前资本市场热现象背后的思考。再回到资本市场和银行的关系问题,一个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对于商业银行的作用直观上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IPO筹资、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我们国内的上市公司一般强调的都是资本市场的融资和再融资功能,事实上资本市场对于一个上市公司意义最大的地方一定是在并购重组上。从国际经验看,已经经历了六次并购重组的浪潮,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融资能够解决自身发展的资金需求,但并购重组却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在我国,仅仅是搭建出了这么一个平台,对于这个功能利用的远不充分。对于银行来说,实际上现在走出的也只是第一步,并购重组还没有开始。资本市场对于银行,还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证券化的概念。从大的分析上来说,资本市场本质上也是一个国家证券化比例逐渐提高的主要场所。融资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提高证券化比例就是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直接融资的效果要比间接融资相对要好,也更具生命力。目前我国证券化的比例相对比较低,基本上不超过融资总额的30%,而在国外直接融资额已经超过GDP两倍多了。直接融资的比例越高,说明这个国家的证券化程度越高,相应的资产的流动性也会增强。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上解决了流通性的问题,现在需要的就是扩大资产证券化的比例。那么对于银行来说,如果能够利用资本市场这个平台,提高自身的资产证券化程度,以及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其资金利用效率将会得到提升。最后,在资本市场越热的情况下,就越要考虑金融安全的问题,越要强调资本市场更重要的还是保持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如何实现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除了内在的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是要有很好的上市公司。目前上市银行在我国资本市场中所占的市值是比较大的,因此目前也是资本市场和上市银行相互借用对方的优势实现共同发展的较好的时期。(作者单位:中国证监会)温彬:股市的火爆使得中国银行业面临一场深刻的变化2006年以来,中国股市的火爆行情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市场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等方面产生的深刻影响。从负债业务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存款增长减速,储蓄存款分流特征明显。2005年和2006年,各项存款增长率分别为17%和15%,其中企业存款增长16%和21%,而储蓄存款增长15%和9%。今年年初以来,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1~4月储蓄存款同比增长9.3%、13%、12.8%、11.3%,分别较上年同期回落11.7、5.2、5.4、6.9个百分点。特别是4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7.07万亿元,比上月减少1674亿元,同比多减2280亿元,再次出现余额净下降(2006年10月末余额较9月末余额净下降75.51亿元)。显然,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下降乃至负增长主要是因为股市火爆引发储蓄存款搬家所致。(原作者:本 刊)其次是储蓄存款活期化特征显著,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突出。由于本轮牛市行情的上涨空间和持续时间超出了以往经验,导致众多的机构和个人踏空。他们纷纷将资金以活期存款或通知存款的形式持有,伺机在股市回调时迅速进场或在一级市场申购新股,从而使存款活期化特征显著。2005年末和2006年末居民存款中活期比重为分别为34.59%和36.25%,到2007年4月末,该比重进一步提高到37.01%。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占比不断提高,2005年末和2006年末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的44.92%和47.28%,2007年4月末该比重又上升到47.3%。尽管存款活期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但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的比重不断提高,使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非常突出,这不仅给当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一旦经济上升周期逆转容易导致中长期贷款的风险暴露。从资产业务看,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规模有限,风险尚在可控范围。为了金融体系安全,监管部门规定禁止使用信贷资金炒股。但是在牛市赚钱效应的刺激下,不排除部分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的可能。分析渠道有三:一是企业把闲置资金投向股市,再从银行借入流动资金满足日常生产经营的需要;二是对那些有银行债务的企业或个人来说,由于股市投资收益大于银行贷款成本,因此即使在他们现金收入增加时也不会用于提前偿还贷款;三是个人以循环贷款等方式借入短期消费贷款投资股市。对于前两种渠道难以判断是否属于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的范畴,也难以进行直接监管。但应对第三种个人短期消费贷款的过快增长加以关注。自2006年4月开始,个人短期消费贷款同比涨幅持续攀升,今年年初以来其平均增长幅度更是超过50%以上,并且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也不断提高。截至2005年末、2006年末和2007年4月末,这一比例分别达到0.66%、0.86%、和0.96%。由于这类贷款大多属于不指定用途的个人循环贷款,因此流入股市可能性较大。部分银行及其下属支行为了发展资产业务也存在诱使或漠视个人贷款炒股的现象。对此项业务亟待加强监管。就信贷资金流向股市的风险而言,如果仅限于在一级市场从事新股申购,那么这部分资金基本可以获得无风险收益;但若进入二级市场买卖股票,则潜在风险很大。然而,目前银行如何在操作层面上掌握其规模、监控资金流向方面还有较大困难。我认为,目前中国股市正处于强势整理之中,尽管短期内会出现技术性和结构性调整,但本年内沪深股指仍将再创新高。总体而言,用银行信贷炒股的规模有限,股市的短暂回调也不会对其构成较大威胁。但应对当前快速增长的个人短期消费信贷进行适当的控制,减少此类贷款信用发放的比例,增加相应的担保和抵押。中间业务方面。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减少对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的过分依赖是中资银行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但长期以来,中资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步履艰难,收效不大。2006年以来,火爆的股票市场尽管给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却带来了与股票市场相关的中间业务收入的强劲增长,主要包括:基金代销和托管的手续费收入,利用网上银行交易的手续费收入,“打新股”等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手续费收入等。各家商业银行上述收入平均增长超过1000%,其占各项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5%左右,成为仅次于结算的第二大中间业务收入来源。总之,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结果必然导致金融脱媒现像的出现。国际银行业发展经验表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是应对金融脱媒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分业经营的体制下,应抓住当前股市发展的机遇,加快人民币理财业务的创新,增加与股市相关的中间业务收入。(作者单位:中国银行)许明宇: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是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关键所在资本市场的发展将增加企业的直接融资比重,降低优质企业对银行体系的依赖度,同时增加居民直接投资的比重,降低银行储蓄存款的比重,这一趋势在我国资产市场(主要是股票市场和短期融资券市场)近年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表现明显。据统计,2006年发行短期融资券2920亿元,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通过股票市场的融资额达到了2246亿元。截至2007年3月末,金融机构居民户人民币存款余额1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同比降低5.7个百分点。上述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传统的大型企业贷款业务和居民储蓄存款业务受到了资产本市场发展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商业银行生存空间的减少。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为商业银行开展创新业务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办理债券、股票承销、基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多种业务提升了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比重。根据对2006年10家上市银行年报的统计分析,资本市场的活跃对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提升形成了极大推动。短期融资券发行带来银行顾问咨询费的增加;基金发行、证券交易的活跃提升银行代理和托管收入。以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为例,招行2006年代理证券业务收入2.27亿元,比上年增加近4倍;代理基金业务收入2.1亿元,比上年增加442%,而短期融资券、财务顾问与咨询等投行业务则已成为交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利润分别达8844万元、6487万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倍和13倍。这些数据说明,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开始适应市场结构的变化,转变业务模式,在贷款业务继续增长的同时,代理基金发行、短期融资券发行、发行理财产品、财务顾问与咨询等业务成为新的利润来源。国际领先银行的发展经验也证明,商业银行将从快速发展的资产市场获得新的市场空间,能够适应市场结构变化的商业银行通过购并和自身业务转型,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都能得到快速的发展。以摩根大通为例,从90年代初到2006年,资产业务的贷款比例和负债业务中的存款比例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该银行的整体资产规模增长了13倍,资本回报率2006年达到了20%的较高水平。虽然资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业务转型的机会,但国际先进银行发展的经验表明,风险管理水平是否能够适应业务转型的需要将是决定商业银行业务转型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以摩根大通为例,2006年实现非利息收入401亿美元,占到了全部净收入的65%。在全部非利息收入中,直接承担风险的业务达到了207亿美元。这些业务中信用卡业务和贷款业务涉及信用风险,而自营业务更多的涉及利率和汇率为主的市场风险。巴林银行也正是因为在衍生金融产品交易上的巨额损失而倒闭的。以承销股票和债券为主的投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本身往往不涉及信用风险,但这些业务却往往是与风险业务紧密关联的。例如,在大型优质企业融资重点转向资本市场后,向大型优质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如为其承销股票和债券则是商业银行在这一客户市场的重要收入来源,但为获得这些业务,商业银行往往需要为这些企业提供银团贷款、项目融资,风险集中和贷款长期化使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集中性风险。如2001年5月,花旗集团同其他几家公司一起,赢得了世通公司的债券发行业务,发行总额为118亿美元,但获得这一业务的前提是向世通公司提供贷款。事实上,花旗集团是该公司贷款及信贷额度主要安排人之一。综上分析,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增加非利息收入的市场空间,但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在资本市场不发达的环境下经营,偏重于对信用风险的防范。而在主要以资本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的金融活动主要建立在资本市场基础上,银行的主要风险将来自于市场和基础资产价格的不确定性。因此商业银行在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这样才能确保商业银行业务模式转型的成功。(原作者:本 刊)(作者单位:中国民生银行)黄金老:银行应成为有序、安全地转换资产结构的载体首先,目前股市的火热是由人为的低利率造成的。存款是中国居民最基本的金融资产,作为一种资产获得正的回报是最起码的要求,但存款负利率已断断续续持续了四年,同时,现在企业投资收益率多在15%以上,房地产价格涨幅也在10%以上,在各类资产持有中,存款是最不值得选择的一种资产形式。在低利率的环境下,一旦出现了较好的投资渠道,集体性的投资冲动必然出现。不仅居民如此,政府也需要改变1.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结构,由低收益的美国公债投资变成高等级的公司债券投资甚至股权投资;企业希望把手中不可交易的资产都转变成可交易的资产,所谓资产注入或重组。简言之,我们面临一个大规模资产结构急速转换的时代。国内所谓的流动性过剩,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国利率太低。在加息之前,一年期存款税后利率是2.5%左右,相当于40倍的市盈率。而美国利率就是5%~6%左右,所以对应市盈率就是20~15倍。存款是中国居民的最主要金融投资渠道,应该给予正的2%~3%的回报,因此,现在合适的存款利率应是5%~6%。可见差距之大。提高利率后,企业的利润增长率下降,股票价格自然就拉下来了。对于企业来说,动不动就业绩预增50%、100%, 也应该承担早就该承担的较高的资金成本了。还有人担心,提高存款利率后,由于贷款利率相应提高,按揭买房人受不了,但实际上这几年很多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上涨都是100%了,这么大的投资回报(尽管可能是账面的)应该可以承担微小的利息增加。还有一个老观点,提高存款利率,会导致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升值,多年来我就不赞同这一观点。因为游资或者说热钱,进入中国市场绝对不会持续地存在银行的。因为他们比较的是境外与中国的金融投资收益率。中国的金融投资收益率高于香港和其他地区,那么大量的热钱一定会流入中国。而存款利率是中国市场的基本利率,它的提高就会导致整个金融投资收益率的下降。所以提高存款利率不但不会促进人民币升值,还会把人民币汇率往下拉。通过加税政策来抑制资产价格上升,不是一个好的政策。这两年,对房地产市场征了很多税,就没有抑制房地产价格的上涨,税收多被买房人承担了。就资源的利用效率而言,藏富于民的政策应该坚定不移地执行。这几年我国的税收收入增长已经很快了,税收政策有刚性,特别是在中国,当年就不该征收的利息税已经征收了八年,很难取消。现在又有人提征收资本利得税,又是个错误的主意。其次,需要合适的载体或代理机构来有序、安全地转换资产结构。当大家都要把手中的资产转换成另一种资产的时候,由谁来接呢?现在是由资本市场来接。但是这里面又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资本市场能不能接得下来?这是个容纳能力、管理能力的问题。去年全国的基金规模是8500亿元,今年若是不加限制,很容易就会达到3万亿,但优秀的基金经理、投研团队人数能否扩大三倍呢?显然不可能。二是现有的监管水平是否能够对资本市场中的内幕交易加以识别,这关系到资产转换的公平公正问题。现在看来,资本市场有发展潜力,但目前它还不足以成为资产转化的主渠道,银行的转换中介作用仍应是最主要的。数十年来,我国的银行从未损失过一笔合法存款人的存款本息,信誉第一,同时上市之后的内控和监管也达到了良好标准。问题是银行产业还要竭力提高创新能力。第三,资本市场火热对银行存款的分流作用不可避免。今年,定了存款指标的银行目前估计都完成不了。也有人认为活期存款的减少对于银行的影响并不大,但存款毕竟还是很多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根本,特别是在中国货币市场、公司债券市场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从银行整体来讲,还不存在资金闲置的问题。第四,银行必须参与资本市场大发展。资产结构转换是个大趋势,银行只能适应。在分业经营模式下,虽然银行不能直接买卖股票,但可以把自己的很多理财产品和股票市场进行挂钩,收益率大致也在5%以上,所以很有吸引力。再就是广泛的代理和体制调整,体制调整突出的就是考核制度,把存款和其他的基金代销等资本市场产品做一个替代,例如把存款和基金销售之间计算一个替代比例。(作者单位:中国银行)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励志成长好评励志成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账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