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有大人听不到的声音那个音频文件?

请问在众多音频格式中那个最好?
请问在众多音频格式中那个最好?
格式太多了wma/mp3/rm等等,这么多当中那个音质最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格式?谢谢先
当然是CD的音质最好!!资料:各种音频格式的出处,原理,差别以及音质表现回放不同的音频格式,是要对声音文件进行数、模转换,这个过程同样由采样和量化构成,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最低的频率是从20Hz起一直到最高频率20KHZ,20KHz以上人耳是听不到的,因此音频的最大带宽是20KHZ,故而采样速率需要介于40~50KHZ之间,而且对每个样本需要更多的量化比特数。音频数字化的标准是每个样本16位-96dB的信噪比,采用线性脉冲编码调制PCM,每一量化步长都具有相等的长度。在音频文件的制作中,正是采用这一标准。CD格式:当今世界上音质最好的音频格式是什么?当然是CD了。因此要讲音频格式,CD自然是打头阵的先锋。电脑中的*.cda格式,这就是CD音轨了。标准CD格式也就是44.1K的采样频率,速率14HK/秒,16位量化位数,因为CD音轨可以说是近似无损的,因此它的声音基本上是忠于原声的,因此如果你如果是一个音响发烧友的话,CD是你的首选。它会让你感受到天籁之音。当然要欣赏无损的音质对于回放随身听来说也要其支持!如果以为买了DISCMAN就可以听无损的音质那就大错特错了,现今DISCMAN防震都是不可关闭的,而且其防震功能为了达到能够预存足够的音乐数据,在存入缓存前是会对音乐数据进行压缩的早期的防震:SONY:ESP。。。无损压缩防震PANA:ANTISHOCK。。。无损压缩防震现在的防震:SONY:G-PROTECTION。。。有损压缩。。可变压缩率(压缩率在3:1到10:1跳动)PANA:ANTISKIP。。。有损压缩。。。固定压缩率。。。(压缩率4:1)ANTISKIP在CT800上支持无损压缩,好象是POS2,10SECONDSSAMSUNG:同SONYG-PROTECTIONIRIVER:原理同PANA。。。压缩率不祥WAV:它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一种声音文件格式,它符合PIFFResourceInterchangeFileFormat文件规范,用于保存WINDOWS平台的音频信息资源,被WINDOWS平台及其应用程序所支持。“*.WAV”格式支持MSADPCM、CCITTALAW等多种压缩算法,支持多种音频位数、采样频率和声道,标准格式的WAV文件和CD格式一样,也是44.1K的采样频率,16位量化位数,WAV格式的声音文件质量和CD相差无几,也是目前PC机上广为流行的声音文件格式,几乎所有的音频编辑软件都“认识”WAV格式。MP3:MP3格式诞生于八十年代的德国,所谓的MP3也就是指的是MPEG标准中的音频部分,也就是MPEG音频层。根据压缩质量和编码处理的不同分为3层,分别对应“*.mp1"/“*.mp2”/“*.mp3”这3种声音文件。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是:MPEG音频文件的压缩是一种有损压缩,MPEG3音频编码具有10:1~12:1的高压缩率,同时基本保持低音频部分不失真,有些网友关于“MP3高频低频都损失,而ATRAC损失高频”的说法实在可笑,低频信息所需带宽是十分窄的,这就是为什么5。1声道不叫6声道,因为低音炮信息带宽十分小,就不单独给出一声道,而只给0。1声道了。但是MP3牺牲了声音文件中12KHz到16KHz高音频这部分的质量来换取文件的尺寸,相同长度的音乐文件,用*.mp3格式来储存,一般只有*.wav文件的1/10,而音质要次于CD格式或WAV格式的声音文件。由于其文件尺寸小,音质好;所以在它问世之初还没有什么别的音频格式可以与之匹敌,因而为*.mp3格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直到现在,这种格式还是风靡一时,作为主流音频格式的地位难以被撼动。但是树大招风,MP3音乐的版权问题也一直是找不到办法解决,因为MP3没有版权保护技术,说白了也就是谁都可以用。其实说MP3音质次于CD仅在格式上,大家都知道真正我们听到的声音很大程度上是有机器的回放品质决定的,现在DISCMAN的回放品质普遍不好,事实上现在市场上的高端的DISCMAN的音质比高端的MP3还要差。MP3格式压缩音乐的采样频率有很多种,可以用64Kbps或更低的采样频率节省空间,也可以用320Kbps的标准达到极高的音质。用装有FraunhoferIISMpegLyaer3的MP3编码器(现在效果最好的编码器)MusicMatchJukebox6.0在128Kbps的频率下编码一首3分钟的歌曲,得到2.82MB的MP3文件。采用缺省的CBR(固定采样频率)技术可以以固定的频率采样一首歌曲,而VBR(可变采样频率)则可以在音乐“忙”的时候加大采样的频率获取更高的音质,不过产生的MP3文件可能在某些播放器上无法播放,不过这种情况现在比较少了,随着MP3继续不断扩大影响力,VBR作为MP3终极音质的代表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硬件DAC解码支持,现在的MP3播放机如果不支持VBR的话肯定必死无疑。回到话题,我们把VBR的级别设定成为与前面的CBR文件的音质基本一样,生成的VBRMP3文件为2.9MB。VBR里的音质设定有5档,不同档次出来的文件音质差别满明显,体积差别也厉害,这里不赘述了。MIDI:经常玩音乐的人应该常听到MIDI(MusicalInstrumentDigitalInterface)这个词,MIDI允许数字合成器和其他设备交换数据。MID文件格式由MIDI继承而来。MID文件并不是一段录制好的声音,而是记录声音的信息,然后在告诉声卡如何再现音乐的一组指令。这样一个MIDI文件每存1分钟的音乐只用大约5~10KB。今天,MID文件主要用于原始乐器作品,流行歌曲的业余表演,游戏音轨以及电子贺卡等。*.mid文件重放的效果完全依赖声卡的档次。*.mid格式的最大用处是在电脑作曲领域。*.mid文件可以用作曲软件写出,也可以通过声卡的MIDI口把外接音序器演奏的乐曲输入电脑里,制成*.mid文件。WMA:WMA(WindowsMediaAudio)格式是来自于微软的重量级选手,后台强硬,音质要强于MP3格式,更远胜于RA格式,它是以减少数据流量但保持音质的方法来达到比MP3压缩率更高的目的,WMA的压缩率一般都可以达到1:18左右,WMA的另一个优点是内容提供商可以通过DRM(DigitalRightsManagement)方案如WindowsMediaRightsManager7加入防拷贝保护。这种内置了版权保护技术可以限制播放时间和播放次数甚至于播放的机器等等,这对被盗版搅得焦头乱额的音乐公司来说可是一个福音,另外WMA还支持音频流(Stream)技术,适合在网络上在线播放,作为微软抢占网络音乐的开路先锋可以说是技术领先、风头强劲,更方便的是不用象MP3那样需要安装额外的播放器,而Windows操作系统和WindowsMediaPlayer的无缝捆绑让你只要安装了windows操作系统就可以直接播放WMA音乐,新版本的WindowsMediaPlayer7.0更是增加了直接把CD光盘转换为WMA声音格式的功能,在新出品的操作系统WindowsXP中,WMA是默认的编码格式,大家知道Netscape的遭遇,现在“狼”又来了。WMA这种格式在录制时可以对音质进行调节。同一格式,音质好的可与CD媲美,压缩率较高的可用于网络广播。虽然现在网络上还不是很流行,但是在微软的大规模推广下已经是得到了越来越多站点的承认和大力支持,在网络音乐领域中直逼*.mp3,在网络广播方面,也正在瓜分Real打下的天下。因此,几乎所有的音频格式都感受到了WMA格式的压力。其实我个人觉得WMA的音质优势只在低比特率的情况下,如果使用高比特率,其音质还是没有MP3好的,个人感觉192KB/S下,WMA音场和高频的细腻度都次于MP3,总感觉WMA的声音太硬,适合流行摇滚,但如果是古典或者纯人声的话,感觉有点生硬,但在低于128K时,WMA对于MP3拥有绝对优势!ATRAC格式:ATRAC是MD的压缩格式,全称为AdaptiveTRansformAcousticCoding,是一种有损压缩格式。ATRAC将16比特44.1KHz的数字信号以频率响应轴分成52个区段(在低频时分割较细而在高频时分割较粗),根据声音心理学的原理,将声音信号中人耳听不到和对人的听力影响不大的信息给剔除出去而达到缩小声音文件的目的。利用这种原理,ATRAC可以将录音的资料量压缩为原来的五分之一,即压缩比为1:5,这就是SP,LP2为1:10。早期的ATRAC格式音质受困于心片的解码速度其实并不理想,发展到ATRAC3后,MD音质有了质的飞跃。ATRAC最大的特色就是"噪音消除系统",它用来消除在人类听觉范围之外的声音,这样ATRAC只把大家耳朵可以听见的数字声音信号分离编码并加压缩。同时在MD录音电路中的"采样频率转换器"也同时将其它采样率(48或者32kHz)的声音自动转换成了MD44.1kHz的标准采样频率,以确保录音的品质。现今市面上可录音的MD一般都是使用Sharp或者Sony的ATRAC电路。目前Sony用的是ATRAC4.5版本的,Sharp用的是ATRAC6.0版本。两者之间是有一些区别的。Sharp以24bit解码挑战Sony的20bit解码,因此理论上音质要比Sony的好,可惜没法切身体会其区别。本人还是比较喜欢SONY的声音取向的,当然只在R909之前,N10,N910,E10现在SONYMD的音质本人认为实在垃圾!动了粗口不好意思,但实在觉得除了“垃圾”无法切实表达本人对于SONY音质退步的愤怒。还有,有人说MD是压缩格式,CD是无损格式,就此论断CD音质强于MD,其实,本人实在没有本事区别SP和CD的音质,而且光纤录音的LP2音质本人也觉得十分十分接近CD听感,而由于SONY在MD上普遍使用更优秀的云放电路,事实上现在MD的音质表现普遍要强于CDRealAudio:RealAudio主要适用于在网络上的在线音乐欣赏,现在大多数的用户仍然在使用56Kbps或更低速率的Modem,所以典型的回放并非最好的音质。有的下载站点会提示你根据你的Modem速率选择最佳的Real文件。现在real的的文件格式主要有这么几种:有RA(RealAudio)、RM(RealMedia,RealAudioG2)、RMX(RealAudioSecured),还有更多。这些格式的特点是可以随网络带宽的不同而改变声音的质量,在保证大多数人听到流畅声音的前提下,令带宽较富裕的听众获得较好的音质。VQF:雅马哈公司另一种格式是*.vqf,它的核心是减少数据流量但保持音质的方法来达到更高的压缩比,可以说技术上也是很先进的,但是由于宣传不力,这种格式难有用武之地。*.vqf可以用雅马哈的播放器播放。同时雅马哈也提供从*.wav文件转换到*.vqf文件的软件。AAC:APPLE在线销售音乐的格式,AAC是杜比实验室发明的一种高保真付费网络音乐格式.本人对此了解甚少,只知道它是基于AIFF格式改进的,这里顺便提一下由苹果公司开发的AIFF(AudioInterchangeFileFormat)格式和为UNIX系统开发的AU格式,它们都和和WAV非常相像,在大多数的音频编辑软件中也都支持它们这几种常见的音乐格式。OGG:开放音乐格式,低比特率下音质优于MP3,对此本人了解不多,也不多说了PCM:模拟音频信号经模数转换(A/D变换)直接形成的二进制序列,该文件没有附加的文件头和文件结束标志。在声霸卡提供的软件中,可以利用VOC-HDR程序,为PCM格式的音频文件加上文件头,而形成VOC格式。Windows的Convert工具可以把PCM音频格式的文件转换成Microsoft的WAV格式的文件。HIMD支持此种格式(本人认为意义不大)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多媒体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来自子话题:
你再数数。&br&&br&&a class=&internal& href=&/zc-anime-note/13年秋季TV动画新番介绍(1/3) - ZC的新番手记 - 知乎专栏&/a&&br&&a href=&/zc-anime-note/& class=&internal&&2013年秋季TV动画新番介绍(2/3) - ZC的新番手记 - 知乎专栏&/a&&br&&a class=&internal& href=&/zc-anime-note/13年秋季TV动画新番介绍(3/3) - ZC的新番手记 - 知乎专栏&/a&&br&&a class=&internal& href=&/zc-anime-note/14年1月电视动画新作介绍(1/3) - ZC的新番手记 - 知乎专栏&/a&&br&&a class=&internal& href=&/zc-anime-note/14年1月电视动画新作介绍(2/3) - ZC的新番手记 - 知乎专栏&/a&&br&&a href=&/zc-anime-note/& class=&internal&&2014年1月电视动画新作介绍(3/3) - ZC的新番手记 - 知乎专栏&/a&&br&&a class=&internal& href=&/zc-anime-note/14年春季(4-6月)电视动画新作介绍(1/3) - ZC的新番手记 - 知乎专栏&/a&&br&&a class=&internal& href=&/zc-anime-note/14年春季(4-6月)电视动画新作介绍(2/3) - ZC的新番手记 - 知乎专栏&/a&&br&&a class=&internal& href=&/zc-anime-note/14年春季(4-6月)电视动画新作介绍(3/3) - ZC的新番手记 - 知乎专栏&/a&&br&&a class=&internal& href=&/zc-anime-note/14年夏季(7-9月)电视动画新作一览(1/2) - ZC的新番手记 - 知乎专栏&/a&&br&&a class=&internal& href=&/zc-anime-note/14年夏季(7-9月)电视动画新作一览(2/2) - ZC的新番手记 - 知乎专栏&/a&&br&&a class=&internal& href=&/zc-anime-note/14年10月电视动画新作介绍(1/2) - ZC的新番手记 - 知乎专栏&/a&&br&&a class=&internal& href=&/zc-anime-note/14年10月电视动画新作介绍(2/2) - ZC的新番手记 - 知乎专栏&/a&&br&&a class=&internal& href=&/zc-anime-note/15年1月电视动画新作介绍(1/2) - ZC的新番手记 - 知乎专栏&/a&&br&&a class=&internal& href=&/zc-anime-note/15年1月电视动画新作介绍(2/2) - ZC的新番手记 - 知乎专栏&/a&&br&&a class=&internal& href=&/zc-anime-note/15年4月电视动画新作介绍(1/2) - ZC的新番手记 - 知乎专栏&/a&&br&&a class=&internal& href=&/zc-anime-note/15年4月电视动画新作介绍(2/2) - ZC的新番手记 - 知乎专栏&/a&&br&&a class=&internal& href=&/zc-anime-note/15年7月电视动画新作介绍(1/2) - ZC的新番手记 - 知乎专栏&/a&&br&&a class=&internal& href=&/zc-anime-note/15年7月电视动画新作介绍(2/2) - ZC的新番手记 - 知乎专栏&/a&
你再数数。
来自子话题:
我来抛砖了( 〃 ω〃)
~&br&&br&&b&1.iPod系列的芯片什么的&/b&&br&&blockquote&我们知道在iPhone 5、iPod touch 5中使用了苹果向Cirrus Logic定制的数字功放芯片,这两颗芯片在苹果的代号分别为Apple 338S16,而从&a hre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的拆解来看,iPod nano 7中的类似芯片编号未Apple 338S1146。&/blockquote&&a href=&/doc/.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赵宇为作品 - Apple 苹果 iPod classic 三代 160GB音质测评报告&i class=&icon-external&&&/i&&/a& 。至于ipod shuffle&a href=&/doc/.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赵宇为作品 - Apple 苹果 iPod shuffle 4 测评报告 强烈推荐评级&i class=&icon-external&&&/i&&/a&这个看不到啊,在拆机里面看到零件都是集成起来了的。&br&&br&&b&总结一下就是一代,二代iPhone用的是Wolfson音频解码芯片,三代之后都是Cirrus Logic公司的解码芯片。iPhone 4和iPod touch 4的音频解码芯片分别是 338S0589 和 338S0859,而iPhone4s和ipc用的是338S0987,iPhone5的是338S1117 iPod touch5的是338S1116。 &br&&/b&&br&&b&2.iPod的音质什么的 &/b&&br&
然后讲一下我所接触到产品的音质,排除国砖和录音笔的话,在随声听里面的话,ipod的产品都是极好的。&b&怎么说,干净的声底,舒服的操作界面,方便的列表建立。夫复何求!更不用说万能的苹果借口搭配的各种好用的外设。&/b&&br&&br&
个人感觉是啊这个价位的产品都是很接近的啦,而且音质也没有质变。如果普通的聆听的话,iPod的产品倒是真的提供了很好的音质,比绝大部分安卓机,国产p3,p4都是要好的。如果小烧一下,搭配个1k到2k的塞子也是可以的。继续烧的话还有捆绑,这时候苹果机的好处就出来,各种外设,都是很方便的。所以说ipc或者touch什么的还是很好玩的~即便是烧在多的话~ipc也是能变成数字界面的存储器啊~wadia的设备就是把ipc当做存储器。想想吧,出门的时候拿着ipc,回家就把ipc放在wadia上听更高质量的声音~hifiman901的节奏........Σ( ̄(工 )  ̄lll) &br&
_(:з」∠)_我这么辛苦的卖萌~快来赞我~
我来抛砖了( 〃 ω〃) ~1.iPod系列的芯片什么的我们知道在iPhone 5、iPod touch 5中使用了苹果向Cirrus Logic定制的数字功放芯片,这两颗芯片在苹果的代号分别为Apple 338S16,而从的拆解来看,iPod nano 7中的类似芯片编…
来自子话题:
&img src=&/c9b00bce177ead657ea63e_b.jpg& data-rawwidth=&186& data-rawheight=&2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86&&&br&iTunes 大法好,谁用谁知道。每天晚上把 iDevice 往电脑一插,第二天早上拔掉就好了。
iTunes 大法好,谁用谁知道。每天晚上把 iDevice 往电脑一插,第二天早上拔掉就好了。
来自子话题:
CRT电视分辨率太低了,无法分别DVD和蓝光的画质。蓝光比DVD的好处,就在于细节多。分辨率太低,细节就没了。&br&同理,播放系统的分析力太低了,也听不出320k MP3文件和无损文件的差别。无损的好处也是细节多。&br&&br&听不出差别,不等于没差别。否则现代录音技术也不用提高到192kHz/24bit了——用这个规格录制的音乐,以WAV格式保存,一分钟有100多M,一首曲子容量可能上G。&br&&br&无损当然有真伪。APE、FLAC,甚至WAV,都只是文件格式。MP3文件也可以被转换成APE格式,但素质并没有提高。就好像一张320*320像素的照片,虽然被放大到640*640像素,也不会变得更清晰。&br&&br&一般所指的无损,其实是“用更小的容量无损失地保存CD音质”。由于CD格式本身有一定的缺陷,所以转成无损后这些缺陷仍然是存在的。&br&&br&很多常规软件已经支持播放无损了,比如foobar,用PC播放无损非常简单。&br&&br&直接用硬件播放无损,取决于硬件本身是否支持解码无损格式。&br&&br&无损音乐中,有些是用杜比和DTS进行编码的,需要专门的解码器。&br&&br&无损音乐能否播放,只跟音源处理有关,与功放和喇叭无关。&br&也与耳机无关。&br&几乎所有设计用来听音乐的耳机,都至少是立体声的,立体声就是两声道。有些耳机不仅可以播放两声道,还可以播放多声道。
CRT电视分辨率太低了,无法分别DVD和蓝光的画质。蓝光比DVD的好处,就在于细节多。分辨率太低,细节就没了。同理,播放系统的分析力太低了,也听不出320k MP3文件和无损文件的差别。无损的好处也是细节多。听不出差别,不等于没差别。否则现代录音技术也不…
来自子话题:
单反普及USB3.0是什么时候的事情?&br&键盘鼠标普及USB3.0又是什么时候的事情?&br&作为电子产品界的一朵奇葩,hifi本身的更新换代就非常慢&br&因为&b&新技术固然对hifi很重要,但是hifi界靠的更是技术的积累,是厂家长年累月养成的对音质的操控能力,调音能力,以及其品牌内涵对音乐独特的见解&/b&&br&这就造成了hifi的研发周期比一般的电子产品要长,在很多的产品上秉承“够用就行”的原则&br&题主可以去关注一下各类hifi播放器,除了索大的黑科技安卓平台播放器,其余的,尤其是国砖,大多数主控还停留在ARM11时代&br&我想晓龙800,退一步,晓龙400已经是很便宜了吧?&br&为什么不用?对得起动辄超iPhone的售价嘛?&br&没必要呗!&br&与其花那么多功夫吃力不讨好的设计复杂电路板,设计专属APP,还不如钱用在刀锋上,好好设计一下OPA627SM一类的电老虎怎么塞播放器里呢&br&USB3.0也是同样的道理,专门用它还要设计专门的转接电路,搞不好还要顾及兼容性一大坨东西,而且&b&很大程度上,电路设计越复杂,越不有利于音质的发挥&/b&,相比之下USB2.0速度已经足够,3.0完全是没有必要折腾的&br&其实仔细想想,单反也是同样的道理&br&记住,&b&并不是把所有高新技术堆砌到一个产品上,生产出来的就是好产品,那只是博人眼球的工具,真正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去优化新技术的,才是好产品&/b&
单反普及USB3.0是什么时候的事情?键盘鼠标普及USB3.0又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作为电子产品界的一朵奇葩,hifi本身的更新换代就非常慢因为新技术固然对hifi很重要,但是hifi界靠的更是技术的积累,是厂家长年累月养成的对音质的操控能力,调音能力,以及其品牌…
来自子话题:
会有很明显的区别。&br&我有一次在用网易云音乐听歌,因为是比较熟悉的歌曲,我听了一耳朵就发现不对,后来问了同事才知道,云音乐会根据你的网速自动选择码率,我连忙强制设置了播放码率,才感觉声音正常了。&br&槽点在哪里呢?&br&1、我当时用的Wi-Fi&br&&b&2、我人就在网易公司里啊!摔!&/b&&br&&img src=&/0f71de513fae5b_b.jpg& data-rawwidth=&306& data-rawheight=&31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6&&
会有很明显的区别。我有一次在用网易云音乐听歌,因为是比较熟悉的歌曲,我听了一耳朵就发现不对,后来问了同事才知道,云音乐会根据你的网速自动选择码率,我连忙强制设置了播放码率,才感觉声音正常了。槽点在哪里呢?1、我当时用的Wi-Fi2、我人就在网易…
国外一般用户基本就不需要什么rmvb的支持。&br&&br&mp4一定程度上算是中国这个盗版大国特有的东西。日本很少见到听到mp4的概念,顶多就是带一点视频播放功能的mp3而已,产品基本上也还是叫mp3播放器的。要看视频要么买/借/租 dvd/bd,要么付费在线/电视看。商场里从来没见过国内那样专门针对看本地视频的大屏幕播放器。能看视频的机子,都是些移动dvd播放机之类的……我也从来没见外国人用过国内那种mp4。本地看视频文件什么至少七八成就代表着是盗版,哪有企业愿意/敢去支持这种违法行为呢。我手机都不好意思在公共场所拿出来看动画什么的。我的导师,教授,怎么说也是个曾经搞编程搞多媒体的,虽然年纪大了点,但都不知道rmvb是什么格式,然后我继续发现他对mkv啊什么的也不知道……再问了同学也都基本不知道……尤其自从flv/mp4/h263等在线视频开始普及,也确实不太见得到real的身影了。&br&&br&就算自己收藏碟片弄到电脑里or自己的片子要转到电脑里,需要编码,现在也一般不会选real吧。&br&Helix Producer是共享软件,而且现在real media的优势也不是那么明显,谁要选啊。而国内一个mp4不支持rmvb准被人骂sb了。
国外一般用户基本就不需要什么rmvb的支持。mp4一定程度上算是中国这个盗版大国特有的东西。日本很少见到听到mp4的概念,顶多就是带一点视频播放功能的mp3而已,产品基本上也还是叫mp3播放器的。要看视频要么买/借/租 dvd/bd,要么付费在线/电视看。商场里从…
来自子话题:
这个问题涉及到好多方面了,要简化一下才好回答。下面假设你对比的音乐来源是相同的(比如,从同一张 CD 抓下来的),只是比较有损压缩方式和无损压缩方式的区别。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最终结果,下面列出比较重要的:&br&&br&&ul&&li&音源的特点。摇滚乐和交响乐的声音特性是非常不同的。压缩过程中对声音信息的不同取舍会导致结果很大差异。这个因素很难控制。大部分双盲测试都无法摆脱测试音源样本不同而导致的偏差。&/li&&li&压缩算法和编码器。使用不同的压缩算法得到的结果也很不一样。现在主流的两种有损压缩方式,一个是最流行的 MP3,另一个是正在逐渐兴起的 AAC。理论上说,AAC 的压缩算法要比 MP3 高级。但具体得到的效果怎样,又要因为编码器的不同而有差异。即便是同样的压缩算法,不同编码器得到最终结果也是不同的。MP3 年代更久,相关的技术更加成熟。目前最好的 MP3 编码器是开源的 LAME。它采用了多种复杂的声学、心理模型进行优化,使得用 LAME 编码得到的同样码率的 MP3 的效果通常远好于一些简单的 MP3 编码器。AAC 出现得年份比较晚,常见的 AAC 编码器也不如 LAME
成熟,有些双盲测试的结果显示 LAME 编码的 MP3 比同等码率的 iTunes 编码的 AAC 效果要好。这个是影响有损压缩的一个关键因素。另外就是同一款编码器的不同版本编码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比较参考网上的测试结果时务必弄清楚他们使用的编码器版本。&/li&&li&码率。码率有好几种,常见的有常数码率(CBR,每一秒的音乐占用的空间一样)、可变码率(VBR,复杂的音乐部分占用的空间多,简单的音乐部分占用空间少)、平均码率(ABR,有上下限的动态码率)。一般比较码率的均值就好了。通常的规律是,同一款编码器用同样的设置,码率越高,效果越好。请注意这个前提条件。比较不同编码器、不同压缩算法得到的音乐文件的码率通常是没有意义的,只能作为大致的参考。一般的共识是,采用 LAME
这样比较成熟的编码器编码 MP3,对于大部分音乐,至少需要 128kbps 码率才能实现对多数人来说『透明』,即无法区分压缩前和压缩后的音乐的区别。实际使用中,一般用 LAME 的优化档案 (profile)编码得到的 192kbps 的 MP3 文件的效果在非专业设备上是和原始音乐等效的。发烧友有些甚至采用了 MP3 最高的 320kbps 码率。个人觉得真的没有必要。如果要用高于 256kbps 的码率,还不如使用无损压缩来得省心。&/li&&li&声卡、耳机、或者音响。一分钱一分货,想要听最高音质的音乐,便宜的设备是肯定不行的。几十块钱的耳机和几千块钱的耳机效果完全不一样。大多数人的设备是根本听不出高码率(
160kbps)压缩音乐和原音的区别的。&/li&&li&个人特质。每个人的耳朵敏感度是不同的。同一个人,童年时期耳朵的敏感度要比晚年高。这个因人而异,比较难比较。自己感觉好就好吧。&/li&&/ul&
这个问题涉及到好多方面了,要简化一下才好回答。下面假设你对比的音乐来源是相同的(比如,从同一张 CD 抓下来的),只是比较有损压缩方式和无损压缩方式的区别。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最终结果,下面列出比较重要的:音源的特点。摇滚乐和交响乐的声音特性是非…
我所知的原因,并非什么版权考量。而是这些播放设备的解码芯片,不会支持太多编码格式,否则成本要升高,能耗也变大。比如苹果的音频,就是做专了 mp3 和 m4a (Apple Lossless 其实一样)。移动视频芯片就是支持 MPEG 4 。(ipad 上的 VLC 等于调用 CPU 软解码,因此耗电。)另外,rmvb 解码无论软硬都需要Real授权,成本提高,而且这格式本身在全球范围内就是个过时的东西。&br&&br&手机上打的。乱。见谅。
我所知的原因,并非什么版权考量。而是这些播放设备的解码芯片,不会支持太多编码格式,否则成本要升高,能耗也变大。比如苹果的音频,就是做专了 mp3 和 m4a (Apple Lossless 其实一样)。移动视频芯片就是支持 MPEG 4 。(ipad 上的 VLC 等于调用 CPU 软解…
来自子话题:
1。技术上来说,aac 是比 mp3 更先进的压缩格式,能够在同等压缩率的情况下达到更好的质量,或者在同等质量下达到更好的压缩率。 ——这是不选择 mp3 的原因
&br&&br&2。实用上来说,由于 aac 编码本身就是 mp4 中最常见的音频编码格式,因此大多数芯片有对该格式的硬件解码支持,性能上也不存在问题。 ——这是不选择其他格式的原因,其他的格式当时还没有价格合理的硬件解码支持。而 iPod 能支持的硬件解码格式很有限。
&br&&br&有这两个理由大概就够了。
1。技术上来说,aac 是比 mp3 更先进的压缩格式,能够在同等压缩率的情况下达到更好的质量,或者在同等质量下达到更好的压缩率。 ——这是不选择 mp3 的原因 2。实用上来说,由于 aac 编码本身就是 mp4 中最常见的音频编码格式,因此大多数芯片有对该格式的…
来自子话题:
用xld转换成apple lossless吧
用xld转换成apple lossless吧
来自子话题:
苹果的竟然要吧classic给下架了。。。真是让人伤心。。。来更新下,算是纪念&br&先贴一段imp3上hifiman901评测里的话吧&br&&blockquote&由于智能型手机的流行,不少一般消费者开始使用手机来代替播放器的功能,也使得平价播放器市场萎缩,不过虽然平价市场萎缩,但是高阶市场倒是越来越蓬勃发展,继 iBasso 推出高价位的随身播放器、韩国 iRiver 旗下精品品牌 Astell&Kern 推出高质感的随身播放器后,后续也不少品牌前仆后继地推出高价位随身播放器,HiFiMAN 也藉由之前的设计经验加入随身 Hi-End 市场的战局。 &br&&/blockquote&近年的mp3发展主要朝着两个方向,一个是千元以下纯音mp3,一个是天价高端mp3,后者面向的是音乐有较高要求的有钱发烧友,而前者呢,自然是面向没钱的发烧友了……&br&除了索尼之外各厂商基本放弃了面向大众的消费市场,我认为这是mp3厂商探索出的一条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br&在我看来,mp3之所以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是因为它的替代品们还不够好,与手机相比,mp3的优势有:&br&1、音质&br&2、推力&br&3、续航&br&4、情(bi)怀(ge)&br&而因为成本的原因,智能手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是没办法和专业mp3抗衡的,而第四点的存在,使得mp3的市场永远不会消失(误)。&br&&br&--------------------------------------------------第一次用分割线好激动呢------------------------------------------------------&br&&br&除了 &a data-hash=&02f2d7e2f01a9c178faf47f& href=&/people/02f2d7e2f01a9c178faf47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Docus& data-tip=&p$b$02f2d7e2f01a9c178faf47f&&@Docus&/a&
,其他答主似乎都认为这个市场已经死的差不多了,我只好说,这些朋友们大概都对随身音乐设备完全没有关注过。&br&首先,我默认题主所问的MP3和MP4应该是指MP3和MP4播放器。&br&但是个人认为MP3和MP4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MP4播放器,按照一般意义上来说,主要的功能是播放视频,而用户对于播放视频的需求不外乎显示效果、屏幕尺寸、续航能力,而在如今平板电脑在以上各个方面都完爆传统MP4播放器的时代,MP4淡出市场应该是已成定局,但是MP3播放器却不一样。&br&正如 &a data-hash=&02f2d7e2f01a9c178faf47f& href=&/people/02f2d7e2f01a9c178faf47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Docus& data-tip=&p$b$02f2d7e2f01a9c178faf47f&&@Docus&/a&
说的;“MP3这个概念很模糊。”&br&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br&&blockquote&“&b&数字音频播放器&/b&,俗称&b&MP3&/b&,是一种可储存、组织与播放音讯档案的装置。常被称为“MP3播放器”(因为MP3格式的普遍性)。”&/blockquote&这里就说明MP3播放器不是指“只能播放MP3格式的音乐的播放器”。&br&好吧,绕口令到此结束。&br&MP3播放器的发展从最早的单色屏到彩屏,到添加视频功能、电子书功能、闹钟功能等等乱七八糟的功能,到现在回归本源,纯音MP3一枝独秀,特别是在hifiman、七彩虹等国产厂商的潜心研究下,悍然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quan)新(qian)之路,一个个颠覆传统审美、操作反人类、自带暖手功能的国产砖毅然决然的走上国&br&际舞台。&br&&img src=&/1be7d168cefef_b.jpg& data-rawwidth=&280& data-rawheight=&21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0&&&br&这款hiiman602,作为hifiman的准入门产品,淘宝报价在&a href=&te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新旧款区别)。&br&&img src=&/e8a0f62dd672c8da7f854b_b.jpg& data-rawwidth=&280& data-rawheight=&21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0&&&br&这款七彩虹c4,淘宝报价在&a href=&te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br&这样的价格是不是和“死的差不多”有一些差距?&br&当然,如果只有国内厂商在折腾,那大概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br&&img src=&/c07fb30c75ec3d83f753026_b.jpg& data-rawwidth=&280& data-rawheight=&21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0&&&br&艾利和2014年新款,ak240,国行售价16888。&br&国内外厂商相继投入到高端MP3播放器的生产,正是说明了MP3找到了适合自身生存的市场。&br&1.面向的受众是音乐发烧友。虽然音乐发烧友群体相对小众,但是他们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舍得砸钱,购买力强劲,所以新的播放器不断用新的价格刷新我们对MP3的认知,同时也确定了高售价高利润的盈利模式。&br&2.高端音质MP3产品的独特性。虽然便携设备的音质被专业玩家吐槽无数,但是毕竟人不能天天在家抱着音响,因此,出街时对音(zhuang)质(b)的要求,使得高端MP3短期内不可能被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取代。&br&&br&&br&知乎首答,暂时先想到这么多,细看好不专业…算了还是发出来吧
苹果的竟然要吧classic给下架了。。。真是让人伤心。。。来更新下,算是纪念先贴一段imp3上hifiman901评测里的话吧由于智能型手机的流行,不少一般消费者开始使用手机来代替播放器的功能,也使得平价播放器市场萎缩,不过虽然平价市场萎缩,但是高阶市场倒…
来自子话题:
来自子话题:
Sony NWZ-W274S 八公里测试回来:&br&&ol&&li&8G容量,音乐格式可以播 MP3,WMA, AAC 或者 L-PCM。&/li&&li&普通耳塞和游泳专用耳塞各有四个大小,S/M/L/XL。只要把耳塞塞好,跑步时就不会乱动, &a data-hash=&abda3aabff8583cff7d4d4& href=&/people/abda3aabff8583cff7d4d4&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邵亚方& data-tip=&p$b$abda3aabff8583cff7d4d4&&@邵亚方&/a& 也不会乱撞后脑勺。人倒挂着也不会掉下来。它后面除了连接线还有一条皮筋可以调节松紧,不要以为索尼大法是虚的。。。我是梳马尾的,如果要梳莫西干头建议还是带耳机吧。&br&&/li&&li&耳塞被动降噪很管用,戴上基本上就听不见人声了。在山路上跑步时脚步声听不到了,鸟叫声听得到,蚊子在脸前的声音也听得到。坐火车时车厢里的说话声基本上可以消除,但是广播报站还是听得到的。&/li&&li&音质的话,跑个步你还要听什么发烧碟啊!&/li&&li&充电秒杀,听八小时没压力。唯一不方便就是只能用USB充电。&/li&&li&我买的黑色,戴上很低调的奢华 =“= &/li&&/ol&等下周去游泳再测试一下。。。哎?好像不在答题范围了。。。&br&&br&---------------------------------------------------骚尼初体验-------------------------------------------------------&br&&br&这周四sony NWZ-W274s刚到货!充电超快,满电周末坐火车足听了8小时以上的歌。&br&刚开始耳朵里塞着不太方便。估计是我的耳朵太贴头了,把线像广告里挂在耳朵上就会咯得慌。索性不挂线后舒服多了。&br&刚刚往里面拷歌m4a格式的有提示要不要转换了再复制。。。&br&&br&给我仨小时,我去跑一圈来答~
Sony NWZ-W274S 八公里测试回来:8G容量,音乐格式可以播 MP3,WMA, AAC 或者 L-PCM。普通耳塞和游泳专用耳塞各有四个大小,S/M/L/XL。只要把耳塞塞好,跑步时就不会乱动,
也不会乱撞后脑勺。人倒挂着也不会掉下来。它后面除了连接线还有一条皮筋…
来自子话题:
不建议有损转有损,AAC算是很优秀的音频编码,其实 iTunes 支持好几种格式的音频互相转码。&br&&br&打开偏好设置,点选导入设置。&img src=&/ae492e527d1b61fa50fb6de8141388ed_b.jpg& data-rawwidth=&658& data-rawheight=&6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8& data-original=&/ae492e527d1b61fa50fb6de8141388ed_r.jpg&&选择编码方式,设置那一栏可以选择不同码率,码率越高体积越大相应音质也更好,但是低码率转高码率没有提升。&br&&img src=&/947d1dbadb570f70ad10af1_b.jpg& data-rawwidth=&658& data-rawheight=&4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8& data-original=&/947d1dbadb570f70ad10af1_r.jpg&&在资料库找到需要转码的音频右键,创建XX版本。&br&&img src=&/e1ba5c2790ddeadb1e3cbdb_b.jpg& data-rawwidth=&267& data-rawheight=&48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7&&
不建议有损转有损,AAC算是很优秀的音频编码,其实 iTunes 支持好几种格式的音频互相转码。打开偏好设置,点选导入设置。选择编码方式,设置那一栏可以选择不同码率,码率越高体积越大相应音质也更好,但是低码率转高码率没有提升。在资料库找到需要转码的…
这个差距是很明显的,用电脑作播放器,100块以内耳机都能听出区别,这个区别不像320K和无损需要比较贵的设备才能分辨出来,当然设备越好这个区别越明显。320K的音乐就好像高画质的视频,192K就像低画质,虽然占用空间很小,但画面细节丢失的一塌糊涂无法分辨。&br&&br&可能刚接触这方面的新手最大的困惑是:到底哪种音乐才是好音乐。因为从没接受过相关的训练或学习,最简单的方法是用好一些的设备听一段时间高品质音乐,再去听低品质音乐,就会发现耳朵接受不了,甚至会疑惑以前为什么自己能接受这么劣质的音乐,这个时候320K的音乐和192K音乐的差别根本不用再问别人,自己就明白了。&br&&br&至于为什么192K免费而320K收费,我觉得这个跟视频网站是一样的,低清免费高清收费,提供高清资源或高品质音乐需要占用大量资源(存储资源、带宽资源等等),而192K的音乐占用合理范围内的资源而达到最大的传播度从而免费吸引消费者。这样一来高品质的当然要收费,获得更好的服务需要投入更多的钱,这也是很正常的。&br&&br&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网速和存储容量的发展,当这俩进一步发展的时候,说不定到时候就是320K免费无损收费了,当然这个应该算是次要原因了。
这个差距是很明显的,用电脑作播放器,100块以内耳机都能听出区别,这个区别不像320K和无损需要比较贵的设备才能分辨出来,当然设备越好这个区别越明显。320K的音乐就好像高画质的视频,192K就像低画质,虽然占用空间很小,但画面细节丢失的一塌糊涂无法分…
来自子话题:
首先ipod的概念太笼统。而且真的抛开品牌和外观从音质方面说性价比,ipod真心没什么竞争力。&br&分为ipod shuffle,ipod classic(旧的叫ipod video),ipod nano,ipod touch。&br&
就我看法来说ipc〉〉shuffle〉nano〉touch。&br&&br&&br&
iPod的音频解码器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是wolfson,从前几年年的classic开始才转为cirrus logic。以下是ipod video图,用得是wolfson的codec&img src=&/4bfe338f5eb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3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4bfe338f5eb_r.jpg&&&br&
而Portal Player的微处理器只负责把指令和待解码数据传送到wolfson的codec去而已,对音质有直接影响的是wolfson而不是Portal Player 。而主控芯片是三星。&img src=&/e8ba76b793cc0bab609fe4d19b569187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4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e8ba76b793cc0bab609fe4d19b569187_r.jpg&&&br&iPod在历史上,除了shuffle二代,两代classic,四代nano和二代touch以外,其他的音频解码芯片均由wolfson提供 。classic,最新的nano和touch的音频解码芯片是cirrus logic提供的,shuffle二代不太清楚,不过有可能也是cirrus logic。&br&&br&这是iPod touch一代的拆截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到wolfson的WM系音频解码芯片&img src=&/c5c310bf11c7e62c251ee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c5c310bf11c7e62c251ee_r.jpg&&也就是最左边的那个小方块,ipod video的芯片是WM8758,touch的是WM8758BG,似乎是多了两个字母后缀。中间两个是闪存片,右边的是微处理器。&br&&br&在MP3播放器中,解码芯片将存储在闪存或者硬盘里面的数据格式歌曲解码成数字信号,再通过模拟输出电路转化为模拟信号,并通过耳机播放出来”&br&&br&这个数模转换的过程,和“内核”是无关的,“内核”只输出数字信号而已,很显然“解码芯片”并不是三星、西格玛、portal player之类的“内核” 。&br&&br&&a href=&/ipod3.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owStuffWorks &iPod Hardware&&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ipod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owStuffWorks &iPod Click Wheel&&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ipod-shuffle1.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owStuffWorks &Inside the iPod Shuffle&&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ipod-touch2.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owStuffWorks &The iPod touch Screen&&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ipod-touch3.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owStuffWorks &iPod touch Processor&&i class=&icon-external&&&/i&&/a&
首先ipod的概念太笼统。而且真的抛开品牌和外观从音质方面说性价比,ipod真心没什么竞争力。分为ipod shuffle,ipod classic(旧的叫ipod video),ipod nano,ipod touch。 就我看法来说ipc〉〉shuffle〉nano〉touch。 iPod的音频解码器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并轨的时候&br&1)如果你的工程采样率,工程里的音频文件,和你要输出的音频文件的采样率是一样的话,并轨得到的文件就是每个轨的采样值的相加求和。这个是很显然的数字信号的原理。比如下面我临时用Logic和matlab做的例子。工程是44100,导出也是44100的wav,两个轨的文件也是44100。&br&&br&a.工程图如下,两个轨,放进去了两个音频文件。&br&&img src=&/278f32eb3e1434976afe6e9f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6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278f32eb3e1434976afe6e9f_r.jpg&&&br&b.并轨bounce导出后,在matlab里打开分别打开第一轨的音频文件wav,第二轨的音频文件wav,以及logic导出的并轨文件wav。我输出了每个文件的前10个采样值以方便你做对比。(以前10个数为例,文件采样值很多)&br&&br&c. 首先是第一轨的前10个采样值&br&&img src=&/437af14faeba37aa5081_b.jpg& data-rawwidth=&421& data-rawheight=&2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1& data-original=&/437af14faeba37aa5081_r.jpg&&&br&d. 然后是第二轨的前10个采样值&br&&img src=&/c241e55f550d7b6c62733_b.jpg& data-rawwidth=&422& data-rawheight=&2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2& data-original=&/c241e55f550d7b6c62733_r.jpg&&&br&e. 下面是logic并轨文件的前10个采样值&br&&img src=&/ef578a090ea3b_b.jpg& data-rawwidth=&397& data-rawheight=&22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7&&&br&f. 显然,bounce文件的采样值就是第一轨和第二轨的相加求和。下图是我把第一轨的值和第二轨的值相加得到的结果,这样你不用去按计算器了,直接跟上面这个bounce的采样值截图对比一下。&br&&img src=&/b9f5d765cc_b.jpg& data-rawwidth=&322& data-rawheight=&21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2&&显然是一样的。&br&(我居然花功夫来验证了一下这么一个基本的信号相加的概念,自己觉得有些好笑。)&br&&br&以上说明了工程采样率,文件采样率,和你bounce的采样率相同的情况。&br&&br&2)然后说一下,工程采样率和你要bounce的采样率不一样的情况。(你原本的音频素材文件拖进daw的时候,如果文件采样率和工程采样率不一样,daw会自动升采样和降采样。我们假设音频素材文件和工程采样率一样,音频文件的降采样升采样过程和bounce时候升采样降采样原理一样。我相信应该没人会bounce的时候选择比工程采样率更高的采样率,不过我不确定。比如工程采样率是44100,我什么时候需要bounce采样率问48000的文件,我想不出这种例子,不过这个是能做的,就是升采样,比如我这个logic工程是44100的,bounce是可以选择更高的采样率的。)&br&&br&这种时候就有可能要涉及一些信号上的算法。比如,我BOUNCE采样率是22050,就是44100的一半。那么输出的文件bounce22050,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是对原本44100情况下的并轨结果隔一个点取一个采样值,然后其他的扔掉了。真正做这个的时候,会在隔点抽取前先加一个低通滤波器防止aliasing(混叠),因为降采样时候会产生nyquist频率以上的成分(对22050来说,就是11025以上的频率)。这个是最简单的情况。因为降采样正好是整数倍。整数倍降采样的情况一般不需要插值,因为最终需要的采样是存在于原本的并轨里面的。&br&&br&假设我们现在不是整数倍的话,就又有新的算法引入,叫插值(interpolation),因为我们需要算出新的原本不存在采样值,可以理解为曲线拟合的过程,只不过最终得到结果不是真正的连续模拟信号,而仍是数字信号。最理想的插值是sinc插值(&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Whittaker%E2%80%93Shannon_interpolation_formul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hittaker&i class=&icon-external&&&/i&&/a&),各大daw的离线导出,如果在需要resample的时候(即需要插值的时候。。循环解释。。),理论上都会用这个sinc插值原理来做。比如FL STUDIO的选项里甚至可以选择插值方法。图中左下角。fl studio的help里也有针对这个quality的解释。无非就是那几句话。(这个页面往下拉的Quality介绍部分&a href=&http://www./support/FLHelp/html/fformats_save_wavmidmp3.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xporting Audio & MIDI&i class=&icon-external&&&/i&&/a&)&br&sinc插值在实时的情况下我猜可能跑起来有点费劲,这个具体我没测试现在CPU能不能跑实时SINC插值。。如果你在daw里做实时导出,我猜resampling它不用sinc做,而是用别的方法,比如fl studio里那个下拉菜单有个6-point hermite插值,这个实时应该是都能跑的。&br&&img src=&/5f9d201c815c6a8f5924b_b.jpg& data-rawwidth=&306& data-rawheight=&39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6&&&br&另,并轨的时候,如果一个轨是音频轨,那么参与输出的就是原本的音频文件的采样过了该轨效果器以后的采样(如果加了个软效果器的话)。如果一个轨是软音源轨,那么就是软音源算出来的采样值。
并轨的时候1)如果你的工程采样率,工程里的音频文件,和你要输出的音频文件的采样率是一样的话,并轨得到的文件就是每个轨的采样值的相加求和。这个是很显然的数字信号的原理。比如下面我临时用Logic和matlab做的例子。工程是44100,导出也是44100的wav,…
来自子话题:
你需要3K的耳机
你需要3K的耳机
来自子话题:
&img src=&/1c9774ced0c62c384c73_b.jpg& data-rawwidth=&1629& data-rawheight=&5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29& data-original=&/1c9774ced0c62c384c73_r.jpg&&这是我游泳时戴的MP3,能听2~3个小时
这是我游泳时戴的MP3,能听2~3个小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5岁听不到的音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