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Latex中使用微软雅黑字体下载等其他字体

这么丑的宋体,似乎就是 Windows 自带的中易宋体(SimSun)了。&br&显然不是 &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eb22c545a7072ddf8dbc5387& href=&///people/eb22c545a7072ddf8dbc5387& data-tip=&p$b$eb22c545a7072ddf8dbc5387&&@WeiXY&/a& 说的ヒラキ?ノ明朝。&br&&br&如果连这两款字体都能搞混,那还是先少说话吧:&img src=&/fcfa6e54027_b.jpg& data-rawwidth=&202& data-rawheight=&21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2&&
这么丑的宋体,似乎就是 Windows 自带的中易宋体(SimSun)了。显然不是
说的ヒラキ?ノ明朝。如果连这两款字体都能搞混,那还是先少说话吧:
@Clerk Ma 同学最近邀请上瘾了,继续不感谢这话痨~( ̄▽ ̄)~&br&&br&其实他在命令层面上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继续加一些历史细节就可以。就补充一些东亚文字的部分吧。&br&&br&默认情况下,TeX 系统的字体选择机制很直接,就是直接读源代码中的 ASCII 码,看到反斜杠(“\”)则开始理解为控制命令。最初的 TeX 系统是为西文设计的,所以它认为字符集只需要八个比特就可表示(最初是七个比特用于表达128个字符的ASCII,后来 Knuth 老头子把它扩展到八个比特),正好和ASCII 编码和后来的扩展,ISO8859-1 相吻合。所以处理拉丁字符集时,这一招游刃有余。但就是这个限制,导致了后来 TeX 在国际化排版时吃了无数的苦头。&br&&br&第一个苦头就是东亚文字的字体。因为 TeX 假设一个字体文件的内容最多不超过 256 个字符,这一碰上东亚文字,就完蛋了。为了规避这个问题,TeX 前辈们引入了字体分区的概念,也就是把东亚文字和 Unicode 字体集分成若干个 256x 256的区块,每个字的索引用两个控制命令表示——是的,很接近 UTF-16 的表示概念。所以最初用 LaTeX 将 TTF 字体转换为 Type1 格式的同学们可能都会注意到,从单个 TTF 转换而来的 TFM 文件总是有一大串。&br&&br&注:虽然 LaTeX 宣称其支持 TTF 字体,但我没用过,也不知细节,@Clerk Ma 同学,你怎么看?&br&&br&字体有了,怎么表示呢?由于 TeX 总是假设字体编码为一个字节,直接用多字节编码的 TeX 源代码文件是无法识别的。所以当 LaTeX 的 CJK 扩展第一次开始着手解决中日韩字体问题时,它加了个抽象层。简单地说,就是在 TeX 引擎处理中文字符之前引入一个预处理的步骤。当预处理器看到东亚字符时,它就将这个字转换成一段连续的控制命令。这样生成的中间文件再转交 TeX 引擎处理。引擎看到控制字符时就会按照预定义的命令索引正确的字体。&br&&br&当年王垠同学的一篇文章解释了 CJK 的工作原理:&a href=&///?target=http%3A//www.math./ligangliu/latexforum/tex_cjk.ht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math./ligangl&/span&&span class=&invisible&&iu/latexforum/tex_cjk.ht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这个方法虽然简单有效,但麻烦很多。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它让调试变得不方便。因为 TeX 引擎直接看到的并不是源代码,一旦代码出错,TeX 打印的错误信息将完全不可读。另一点是,由于设计上的限制,CJK 没有把“编码”和“语言”这两个概念分开。需要知道文本的编码才能正确排版,而且它对不同语言的排版规则(主要是断字、缩进、行尾行头标点行为等)并不统一。比如它遇到 Shift-JIS 时会自动启用日文的排版规则,而 GB2312 则启动中文排版规则。如果一篇文章里又有中文又有日文,它就傻眼了。虽然从编码上我们可以选择 UTF-8 ,但排版规则却又变得不伦不类。&br&&br&所以实际上,大家并不喜欢这个解决方案。但 LaTeX 毕竟只是一个扩展包,受限于 TeX 本身这个引擎,我们都做不了什么,只能这么凑合。ConTeXt 是另一个扩展包,做法和 LaTeX 不同,但背后的原理是差不多的。&br&&br&这个时候群众的呼声是:神啊,换一个支持 Unicode 的引擎吧!&br&&br&第一个改革者出现了,Omega。这个项目最初也是从扩展包开始,但很快就露出了凶残的真面目:它打算重写整个 TeX 引擎使其支持双字节 Unicode 编码,还附带一个 LaTeX 的等价扩展包,lambda。但后来不知为何,开发渐渐慢下来,直到最后偃旗息鼓,居然就这么悄无声息地不见了。ConTeXt 虽然很牛,但作者偏安荷兰(它的代码里甚至有一部分都是荷兰文注释,完全没法看),也没什么太大的消息。其它的小打小闹,比如 CTeX,则基本上是 CJK 扩展的扩展,没有着眼于根本。日子似乎就这么过下去了。&br&&br&[注:本段内容有误。XeTeX 最初的引擎已经完整支持 Unicode,默默无闻了很久的唯一原因,是因为其第一个版本只支持 Mac,相对影响力较低。感谢&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5a799e9a973f2c4b3b9d4ccdab250a7e& href=&///people/5a799e9a973f2c4b3b9d4ccdab250a7e& data-tip=&p$b$5a799e9a973f2c4b3b9d4ccdab250a7e&&@江疆&/a& 指出。]&br&但救世主总是在不起眼的角落渐渐成长。正当大家以为咱们就得守着 CJK 过一辈子的时候,2004年 XeTeX 横空出世。坊间传言,XeTeX 是从 Omega 项目的代码发展而来,之后默默无闻地混了很久,直到真正重写了整个排版引擎让其支持 UTF-8 编码。所以 XeTeX 出现后,人们可以直接用它解读 UTF-8 编码的源代码文件。配合上 LaTeX ,不需要 CJK 的预处理器也可以正确显示东亚文字(注意:显示和排版还是有距离的,显示是引擎的能力,但排版规则还是需要 CJK 多年积累的规则)。&br&&br&&br&但这还没完,XeTeX的另一大贡献才真正解决了字体问题。XeTeX 添加了新的字体调用接口,支持直接读取系统的 TTF 文件,这一下我们不用转换也可以直接用 TTF 文件排版了。善莫大焉。&br&&br&另一个真正根正苗红的好汉纸是 @Clerk Ma 同学用的 LuaTeX。按说,它才是从 Omega 代码而来的,当然的正统继承者。甚至 XeTeX 的作者都曾说过,他很愿意等 LuaTeX 开发完毕,那时候他就考虑停止 XeTeX 的开发。可善良的愿望被残酷的事实打击得粉碎:LuaTeX 这货开发速度太慢。本来它的开始时间 XeTeX 差不了许多,但等到XeTeX 从只支持 Mac 到全平台支持完毕,LuaTeX 居然还没有大规模实用化。像我这种急性子显然就等不到了。虽说它引入了很多不错的机制,比如嵌入了 Lua 脚本语言进行扩展,但俺们这种俗人,还是安静地用 XeTeX 吧。&br&&br&以上。
@Clerk Ma 同学最近邀请上瘾了,继续不感谢这话痨~( ̄▽ ̄)~其实他在命令层面上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继续加一些历史细节就可以。就补充一些东亚文字的部分吧。默认情况下,TeX 系统的字体选择机制很直接,就是直接读源代码中的 ASCII 码,看到反斜杠(“\…
来自子话题:
刚刷新了页面,发现字体变了,原来不是我一个人。&br&微软雅黑很难受,尤其是加粗以后,感觉字都快连在一起了,求恢复!!!! &a data-title=&@周源&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e7e98eaf79e& data-hash=&e7e98eaf79e& data-tip=&p$b$e7e98eaf79e&&@周源&/a&&br&&br&恢复了,Nice!&br&&br&------ 临时恢复方法 ------&br&&br&Firefox 中的恢复方法,&br&安装 &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s%3A//addons.mozilla.org/zh-cn/firefox/addon/stylish/&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tylish :: Firefox 附加组件&i class=&icon-external&&&/i&&/a&(Add-on)&br&安装 &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s%3A//userstyles.org/styles/110016/theme&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知乎宋体 - Themes and Skins for Zhihu&i class=&icon-external&&&/i&&/a&&b&(注意!失效,已改为其他用途。)&/b&&br&&br&Chrome 测试同样有效,&br&安装 &a href=&///?target=https%3A///webstore/detail/stylish/fjnbnpbmkenffdnngjfgmeleoegfcff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tylish - Chrome Web Store&i class=&icon-external&&&/i&&/a& 即可。&br&&br&更新记录,&br&修正了关注和取消关注按钮的字体。&br&更新了可以直接安装的插件。&br&&br&直接用代码亦可,&br&&br&在知乎的页面点击它的「icon」,选择「编写新样式」-&「提供给 &a href=&&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br&然后添加如下代码「保存」即可,&br&&br&&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css&&&span class=&k&&@-moz-document&/span& &span class=&nt&&url-prefix&/span&&span class=&o&&(&/span&&span class=&s2&&&/&&/span&&span class=&o&&)&/span& &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nt&&body&/span&&span class=&nc&&.zhi&/span& &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k&&font-family&/span&&span class=&o&&:&/span& &span class=&n&&Arial&/span& &span class=&cp&&!important&/span&&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c&&/*搜索栏*/&/span&
&span class=&nt&&input&/span&&span class=&nf&&#q&/span&&span class=&nc&&.zu-top-search-input&/span& &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k&&font-family&/span&&span class=&o&&:&/span& &span class=&n&&Arial&/span& &span class=&cp&&!important&/span&&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nt&&button&/span&&span class=&nf&&#zu-top-add-question&/span&&span class=&nc&&.zu-top-add-question&/span& &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k&&font-family&/span&&span class=&o&&:&/span& &span class=&n&&Arial&/span& &span class=&cp&&!important&/span&&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c&&/*关注和取消关注按钮*/&/span&
&span class=&nt&&button&/span&&span class=&nc&&.follow-button.zg-unfollow.zg-btn-white&/span& &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k&&font-family&/span&&span class=&o&&:&/span& &span class=&n&&Arial&/span& &span class=&cp&&!important&/span&&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nt&&button&/span&&span class=&nc&&.follow-button.zg-follow.zg-btn-green&/span& &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k&&font-family&/span&&span class=&o&&:&/span& &span class=&n&&Arial&/span& &span class=&cp&&!important&/span&&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nt&&button&/span&&span class=&nc&&.zg-btn.zg-btn-unfollow.zm-rich-follow-btn&/span& &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k&&font-family&/span&&span class=&o&&:&/span& &span class=&n&&Arial&/span& &span class=&cp&&!important&/span&&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nt&&button&/span&&span class=&nc&&.zg-btn.zg-btn-follow.zm-rich-follow-btn&/span& &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k&&font-family&/span&&span class=&o&&:&/span& &span class=&n&&Arial&/span& &span class=&cp&&!important&/span&&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p&&}&/span&
&span class=&p&&}&/span&
&/code&&/pre&&/div&
刚刷新了页面,发现字体变了,原来不是我一个人。微软雅黑很难受,尤其是加粗以后,感觉字都快连在一起了,求恢复!!!! 恢复了,Nice!------ 临时恢复方法 ------Firefox 中的恢复方法,安装 (Add-on)安装
3 月 28 日版的《中文排版规范》(&i&Requirements for Chinese Text Layout &/i&(&i&CLReq&/i&)&i&,&/i&正式的中文题名即将变更为「&a href=&///?target=https%3A///w3c/clreq/issues/1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文排版需求&i class=&icon-external&&&/i&&/a&」),是编者草案(editor’s drafts)的初稿。&br&&br&&i&CLReq&/i& 的编撰本意,应是整理具有普遍参考意义的中文排版需求,结稿成文,以备国际化排版引擎开发及数字出版业人员参考。&br&&br&特邀编委席的一员、董福兴先生,撰文说明了该文档的缘起及起草背景:&a href=&///?target=http%3A///1/&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201&/span&&span class=&invisible&&5/04/9171/&/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3 月 28 日版的《中文排版规范》(Requirements for Chinese Text Layout (CLReq),正式的中文题名即将变更为「」),是编者草案(editor’s drafts)的初稿。CLReq 的编撰本意,应是整理具有普遍参考意义的中文排版需求,结稿成文,以备国际化…
来自子话题:
首先需要理解一些概念:&br&一、概述&br&&b&斜体&/b&是在正常字体样式基础上,通过倾斜和对&b&字体细节变形&/b&实现的一种字体样式。&br&西文中有两种形状倾斜的字体:Oblique type和 Roman type,倾斜后字形也发生的变化的是「意大利体」(Roman Type),而单纯将原字体向右倾斜而没有形变的称为「伪斜体」(Oblique type)。&br&&br&中文语境下通常把以上两种字体样式统称为「斜体」,这是翻译过程中的造成的问题,实际上真正的斜体包含以上两种样式,并且不是所有的 Roman type 都是倾斜的。&br&&br&汉字的斜体实际上都是单纯将字面从矩形改为平行四边形的「Oblique type」。计算机的普及给字体变形带来了极大方便,这才将西文这一习惯延伸到中文中。&b&但是汉字没有倾斜书写的习惯,在传统排版中,汉字通常也不使用斜体。&/b&所以无论是在网页还是印刷等领域都没有必要用简单的粗劣的系统渲染出来的「Oblique type」。&br&&br&二、历史&br&意大利体诞生于1501年意大利威尼斯阿尔杜斯·马努提乌斯的印刷车间,最初目的是为了在页面中排下更多的文字,减少篇幅。15世纪威尼斯的书记官官方记录使用的手写体为样本,弗兰切斯科?格里福 (Francesco Griffo) 雕刻的活字称为现在斜体的原型。这个时期制造的活字与现在的斜体写法不同,其大写字母是比升部高度更矮一些的正体(罗马体),而且拥有多大60种以上的合字。该字体逐渐普及,被后人称为「阿尔杜斯的意大利体」。在当时非常受欢迎,并频繁且不正确的翻刻。威尼斯元老院后来承认奥尔德斯的垄断使用权,而且也被当时教皇所承认,但仍无法影响仿造品的猖獗。之后该字体被传到法国,开始被称为“意大利体”。1540年代克洛德· 加拉蒙等将大写字母也加以倾斜,逐渐被接受。&br&&br&三、字形&br&由于意大利体起源于手写体,字形向右倾斜是其主要但不是所有特征。最初是与正文完全不同的独立字体出现的,现在电脑字体中已经作为在衬线体字体的一部分收入,在正体排版中需要强调、区别的时候使用。 斜体的英文是 Italic,在字体编辑软件中,往往以英文首字母大写「&i&I&/i&」作为斜体功能的图标,&br&例如 office:&br&&img src=&/417bfdb5e9a7e63cb0b2c0f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斜体的大写字母不是手写体的字形,和伪斜体的字形几乎一样。而小写字母的笔画多数是不一致的,主要是因为其省略衬线,适合连笔运笔的缘故。主要区别如下:&ul&&li&字母 a 上部没有弧线&br&&img src=&/47b4bcf3a9eb4fa592a00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13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li&&li&字母&i&e&/i&的拐弯弧度&br&&img src=&/b14fea402d96ebab8ec240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15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br&&/li&&li&字母 f 有长尾巴(即所谓的降部)&br&&img src=&/bb1d7c7a804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29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br&&/li&&li&字母 &i&k&/i&带圈或弧形&br&&img src=&/fb892a7c49ec54a5ea7841_b.jpg& data-rawwidth=&635& data-rawheight=&2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5& data-original=&/fb892a7c49ec54a5ea7841_r.jpg&&&br&&/li&&li&字母 &i&p&/i& 带有起笔&br&&img src=&/bd7c6ce61c49bded465d457_b.jpg& data-rawwidth=&471& data-rawheight=&1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1& data-original=&/bd7c6ce61c49bded465d457_r.jpg&&&br&&/li&&li&字母 &i&v&/i& 和 &i&w&/i& 带弧形&br&&img src=&/ac203c59fc6cebc9b4eb0f_b.jpg& data-rawwidth=&571& data-rawheight=&3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1& data-original=&/ac203c59fc6cebc9b4eb0f_r.jpg&&&br&&/li&&li&字母 &i&z&/i& 最后一笔带曲线&br&&img src=&/553a8ec808b0afcafc08_b.jpg& data-rawwidth=&398& data-rawheight=&17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8&&&br&&/li&&/ul&&br&最后,回到题目:&br&1.em、i 标签通常浏览器的默认样式为:「font-style:」;&br&2.中文字体通常没有专门设计优化过的 Roman type,而是通过系统渲染为Oblique type,由于汉字字形复杂,这种自动渲染的 Oblique type 往往不如西文字母的效果,损失了文字的可阅读性是得不偿失的,&b&所以在网页大面积中文排版的时候,是不推荐使用「font-style:」的&/b&,可以在全局重置为:「font-style:」。&br&&br&关于中文的 「Italic」可以看看 &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d33d38eafb73aec0c15612& href=&///people/d33d38eafb73aec0c15612& data-tip=&p$b$d33d38eafb73aec0c15612&&@許瀚文&/a& 在《汉字的字体排印目前可以做哪些研究》问题中的畅想:&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2055&/span&&span class=&invisible&&5847&/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br&以上。&br&&br&参考资料:&br&&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Italic_type&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n.wikipedia.org/wiki/I&/span&&span class=&invisible&&talic_type&/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6%E4%25BD%2593&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zh.wikipedia.org/wiki/%&/span&&span class=&invisible&&E6%96%9C%E4%BD%93&/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首先需要理解一些概念:一、概述斜体是在正常字体样式基础上,通过倾斜和对字体细节变形实现的一种字体样式。西文中有两种形状倾斜的字体:Oblique type和 Roman type,倾斜后字形也发生的变化的是「意大利体」(Roman Type),而单纯将原字体向右倾斜而没…
估计是东亚地区字符集整合进 Unicode 所带来的历史遗留。&br&&br&全角字符最早出自日本方面的编码规范。而全角的拉丁字母及数字,大概是在排版环境尚较为简陋的时代,为了便于与汉字、假名等全角文字对齐而加入。&br&&br&和「方便识读」并无关联。
估计是东亚地区字符集整合进 Unicode 所带来的历史遗留。全角字符最早出自日本方面的编码规范。而全角的拉丁字母及数字,大概是在排版环境尚较为简陋的时代,为了便于与汉字、假名等全角文字对齐而加入。和「方便识读」并无关联。
dtp world杂志出的四本书
不错的。&br&&br&&blockquote&《DTPWORLD》隶属于日本Works Corporation Inc.。&br&&br&《DTPWORLD》是Works Corporation Inc.最受推崇的明星刊物之一,每月印量高达10万册,在平面设计、平面软件应用、印刷设计、书籍和包装设计等专业领域极具影响力,以其专业性、权威性、开放性和务实性而声名卓著。《DTPWORLD》杂志创办至今数十年,有无数活跃于日本乃至国际的顶尖设计师为其撰文,发表对设计的真知灼见和从业经验,成为日本及亚洲设计界思维、创意和理念交流的宝地。&br&《DTPWORLD》的不同专栏各有特点,很多人气专栏和特刊都曾集结出版。这些出版物以灵活的版面编排、趣味性的主题单元、轻松的行文风格和精彩绝妙的案例为特征,让读者摆脱沉重冗长的阅读,用翻看杂志的轻松心情去学习专业性知识。这些出版物推出后都广受好评。&/blockquote&&br&&br&&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688617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dea+打开设计师的创意百宝箱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698592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dea+提升创意力的设计诀窍书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688617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dea+10 (1)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 举一反百的聪明法则&br&&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688617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一计点睛的即效设计处方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
dtp world杂志出的四本书 不错的。《DTPWORLD》隶属于日本Works Corporation Inc.。《DTPWORLD》是Works Corporation Inc.最受推崇的明星刊物之一,每月印量高达10万册,在平面设计、平面软件应用、印刷设计、书籍和包装设计等专业领域极具影响力,以其专业…
用字体编辑软件改字体的命名信息。可以试试 FontForge.&br&&br&将 TTF Names 表中的 Preferred Family 更改为同一个值,比如在这里,「方正悠黑简体」;再对不同字重,分别设置不同的 Preferred Styles 值——比如「粗」、「细」、「准」等等。最后,根据字重,修改 OS/2 表中相应的 Weight Class 值。&br&&br&可能也要更改 PS Names 表中的值。将 Family Name 设为相同,Weight 根据字重设置。PS Names 表中的值应该只能用英文,且不能有空格、斜杠、反斜杠、星号这些符号。而且根据几年前修改字体的记忆,这个表对这方面似乎无影响——但还是改一改比较妥当。&br&&br&不妨用字体编辑软件打开多字重的字体,比如问题中提到的 Noto Sans CJK,看看字体信息是怎样写的,然后大概就懂得要怎么改了。若觉得载入中文字体太慢,可打开一个字重较丰富的西文字体看看。要注意的是,TTF Names 表有分语言,可能需要分别更改每个语言(比如,方正的应该会有 English 和 Chinese 两个)的这两个值。&br&&br&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程序对 Preferred Family 和 Preferred Styles 支持不好。这时候可能要相应更改 Family、Style 等值。但 Family 算是一个「历史遗留」的东西,只能支持最多四个 Style,所以对于更多字重的字体来说,在字体信息中要做一些特别的处理。&br&&br&&u&要制作用于 Office 等不支持 Preferred Family 的程序的字体,用于 Bold 的字重,除了需要改 Styles, 还必须在 OS/2 表中对 Weight Class 作相应更改;并且有更改 OS/2 fsSelection 值的需要。详见
&a data-hash=&d8cfc3bdeaa5f& href=&///people/d8cfc3bdeaa5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Palalove& data-tip=&p$b$d8cfc3bdeaa5f&&@Palalove&/a& 的答案,以及其评论。&/u&&br&&br&下面以 Source Sans Pro 这个西文字体为例,列一个表,以供说明。其中,黄色底色的四个 styles, 是在不支持 Preferred Family / Styles 的程序中能合并为一个家族的。而其余的,在这些程序中会和其 Italic 合为一族。对于中文字体而言,不妨在 Family / Styles 这一块的处理尝试采取两个字重一组的方法,或是只对最常用的作为常规体 / 粗体的字重进行处理——因为在 OS X 中对 Preferred Family 的支持也相对较好了。&br&&img src=&/1a7ccb2f9c3f7dd75b9b6_b.jpg& data-rawwidth=&651& data-rawheight=&5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1& data-original=&/1a7ccb2f9c3f7dd75b9b6_r.jpg&&
用字体编辑软件改字体的命名信息。可以试试 FontForge.将 TTF Names 表中的 Preferred Family 更改为同一个值,比如在这里,「方正悠黑简体」;再对不同字重,分别设置不同的 Preferred Styles 值——比如「粗」、「细」、「准」等等。最后,根据字重,修改…
来自子话题:
大体上肯定是系统默认的,因为这个QQ内部一定做过很多实验了,这样的字体,大小,颜色是最能够唤起你的打字和聊天欲望。默认的东西不是那么好确定的,只有经历过无数考验的才是真金。&br&个别人群之间特殊爱好除外。
大体上肯定是系统默认的,因为这个QQ内部一定做过很多实验了,这样的字体,大小,颜色是最能够唤起你的打字和聊天欲望。默认的东西不是那么好确定的,只有经历过无数考验的才是真金。个别人群之间特殊爱好除外。
问题其实有两个部分:内插和外推。&br&内插方面,现在基于距离场的插值方式有不少,距离场和中心线树都有应用,而且这种内插是无视拓扑结构的,意思说笔画沾上了照样内插 [1][2]:&br&&img src=&/adf8bcffec640e5aa67547_b.jpg& data-rawwidth=&1479& data-rawheight=&2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79& data-original=&/adf8bcffec640e5aa67547_r.jpg&&相比之下外推就困难的多了,因此用 W3 和 W6 插出 W4 应该是可行的。&br&&img src=&/1a9eaf4e34275fdd5ecb5_b.jpg& data-rawwidth=&902& data-rawheight=&5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2& data-original=&/1a9eaf4e34275fdd5ecb5_r.jpg&&上面是用 8SSEDT 距离场简单内插的结果,效果还是能忍的……&br&——————————&br&[1] &a href=&///?target=http%3A//www.math./yxn/papers/fieldmetamorph.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math./yxn/pap&/span&&span class=&invisible&&ers/fieldmetamorph.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2] &a href=&///?target=http%3A//gaps-zju.org/mlchai/resources/weng2013rigid.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gaps-zju.org/mlchai/res&/span&&span class=&invisible&&ources/weng2013rigid.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问题其实有两个部分:内插和外推。内插方面,现在基于距离场的插值方式有不少,距离场和中心线树都有应用,而且这种内插是无视拓扑结构的,意思说笔画沾上了照样内插 [1][2]:相比之下外推就困难的多了,因此用 W3 和 W6 插出 W4 应该是可行的。上面是用 8S…
凡事如果要达到“深入”理解的程度,一切有相关的知识当然都值得了解。何况CSS受到传统排版的许多影响。&br&&br&另,这里许多人存在误解,认为排版这件事情是设计师的,跟前端无关,这种想法未免过于简单。CSS是一种领域语言(DSL),如果你对这个领域完全不懂,你又怎么能准确使用正确的技术达到设计师的目标呢?比如两端对齐、标点压缩、分栏、环绕、字体kerning等等,在新CSS3规范里提供了大量高级文字和排版特性,如果你都不懂这些,你怎么写CSS?就好像不懂3D模型,你怎么写WebGL?&br&&br&要明白,&b&设计师做的是设计决策&/b&,而&b&前端做的是设计实现&/b&。一个工程队队长可以没有审美,但是他必须懂设计师的语言,否则他怎么沟通?怎么准确的施工?当然在团队中可以有分工,比如做WebApp的业务逻辑的,不懂排版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就好像泥水匠不用懂电工。另外,如果你已经做到了team的leader,或许也不用懂,嘿嘿。
凡事如果要达到“深入”理解的程度,一切有相关的知识当然都值得了解。何况CSS受到传统排版的许多影响。另,这里许多人存在误解,认为排版这件事情是设计师的,跟前端无关,这种想法未免过于简单。CSS是一种领域语言(DSL),如果你对这个领域完全不懂,你…
来自子话题:
Akzidenz Grotesk是其中一系最古老的無襯線(san-serif)字款,前身是刻字師 Ferdinand Theinhardt為皇家普魯士科學研究院 (Royal P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科學印刷刊物而設計的Royal Grotesk, 所以於百多年前英國的潮流還在維多利亞時期的粗肥slab serif, Royal Grotesk是十分前衛的作品:整潔,理性,科學化。在H.Berthold收購Theinhardt的著字廠,並將他旗下設計不同的一堆Grotesque字型組成Akzidenz Grotesk後(因此可見家族各組字款的風格都略有不同)一直到今時今日。&br&隨著鑄字技術的進步和照相排字的發明,出現了基於AG改進的設計如Neue Haas Grotesk (即日後的Helvetica),也促成了更細緻、清晰、感覺更科學化的Univers, 以及日後輪廓字發明後數之不盡的grotesque分支。比較之下,AG的優點反在於其古舊的grotesque風格(橫直對比細,看上去有點模糊,不如Univers般清晰,但西方設計師都稱這為Charming clumsiness笨重的吸引力),個別磅重的特別設計(如著名的medium磅重,在瑞士風格盛行的時期廣為大師所採用),以及其不完美所產生的美感。
Akzidenz Grotesk是其中一系最古老的無襯線(san-serif)字款,前身是刻字師 Ferdinand Theinhardt為皇家普魯士科學研究院 (Royal P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科學印刷刊物而設計的Royal Grotesk, 所以於百多年前英國的潮流還在維多利亞時期的粗肥slab …
来自子话题:
问题不成立. 比如知乎的网页字号就是 13px.
问题不成立. 比如知乎的网页字号就是 13px.
来自子话题:
泻邀。在做APP界面的时候,没有刻意的去栅格。&br&&br&‘栅格系统’。最早出现于印刷,简单的说就是运用固定的格子使界面排列工整简洁。后来延续到web设计,其中比较有名的是&a href=&///?target=http%3A//960.g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960 Grid System&i class=&icon-external&&&/i&&/a&。目的也无非让网页布局的更合理、易于阅读等。&br&&br&quora上面有过关于lz问题的讨论,&a href=&///?target=http%3A///Is-there-a-grid-system-for-the-iPhone-similar-to-the-960px-syste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s there a grid system for the iPhone similar to the 960px system?&i class=&icon-external&&&/i&&/a&&br&从我的理解来说,基于界面的栅格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设计产出的质量,尤其对于刚入行和经验不足的设计师。目前我在做界面时候,更多的是考虑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比如页面中主要内容的模块与次要内容模块的比例是否合适,这个比值是否是一个合理的数值(简单说16:9,4:3等)。至于单个模块是否符合xx最小单位的栅格,我觉得这基本会成为一个合格设计师的基本修养,至少你不会出现179、391这样的像素值。当然,特殊情况另外考虑。&br&&br&鉴于现在IOS的界面也出现了大屏,Android的屏幕碎片化一直就存在。栅格的界面,对不同屏幕的适配是否更有优势,这点我没有研究过。不过根据现在开发中auto layout的使用以及安卓一贯的适配方法,我觉得更合理的比例会利于开发更好的复现你的设计稿。&br&刚才趁开发大叔有空,问了一下,得到的回复肯定的。但是具体好在哪里,没有展开讨论。这里还得大神来补充。&br&&br&ps:现在做设计稿标注,以及很少会把具体间距、尺寸放上去,更多的是模块之间的比例一类的,反正开发说这样挺好的,尤其IOS现在开发时候也不是写死的。哈哈,一切为了适配o(╯□╰)o&br&&br&看没人回答,抛砖引玉了。&br&&br&完。
泻邀。在做APP界面的时候,没有刻意的去栅格。‘栅格系统’。最早出现于印刷,简单的说就是运用固定的格子使界面排列工整简洁。后来延续到web设计,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目的也无非让网页布局的更合理、易于阅读等。quora上面有过关于lz问题的…
来自子话题:
我猜的,可能是在模拟……打字时出现的下划线光标提示。
我猜的,可能是在模拟……打字时出现的下划线光标提示。
首先,中文标点符号的出现比计算机进入中文世界要早得多。所以,因为在计算机上使用不便,就废黜通行已久的一样既存事物,是不可能的。中文标点的使用不便应当由技术的发展去解决。&br&&br&而抛开计算机的使用不谈,中文也没有必要完全沿用西文的标点。事实上,即使是同样基于拉丁字母的语言,也有不同的标点样式。譬如英语、法语、德语的引号样式不同,西班牙语的问号使用方式与英语大相径庭,等等。即使是英语,根据地区不同甚至个人习惯,亦有不同的标点使用方法,比如单引号和双引号的使用顺序。因此,现代的中文标点符号,在基于西文的标题符号体系上,创造特有的形式,比如直角引号和句号,亦无不妥。&br&&br&至于中文与西文标点符号中形式相同的标点(如问号、感叹号、逗号等)为何不直接沿用西文的对等标点,相信是源于对规范的考虑——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台湾的规范,都有对标点符号占用宽度的要求[1]。其中,问号、感叹号、句号等等标点符号要求占用一个汉字宽度的空间(虽然现在不少书刊的排版亦会使用标点挤压,这些标点符号不一定占到一个汉字宽度),而西文标点则不然。所以,出于对规范的考虑,在设计计算机中文字符集时也会为中文标点提供相应的位置。&br&&br&------&br&&br&[1] &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6%25A0%%%25E7%25AC%25A6%25E5%258F%25B7%23.E5.B8.B8.E7.94.A8.E7.9A.84.E6.A0.87.E7.82.B9.E7.AC.A6.E5.8F.B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2 常用的标点符号&i class=&icon-external&&&/i&&/a&
首先,中文标点符号的出现比计算机进入中文世界要早得多。所以,因为在计算机上使用不便,就废黜通行已久的一样既存事物,是不可能的。中文标点的使用不便应当由技术的发展去解决。而抛开计算机的使用不谈,中文也没有必要完全沿用西文的标点。事实上,即使…
&ol&&li&假定设备物理尺寸或屏幕分辨率已知/固定。比如你针对桌面、平板和手机有三级响应式设计。&/li&&li&希望每行文字数量固定。按照 Elements of Typographic Style 的建议 (参见 &a href=&///?target=http%3A////technical-web-typography-guidelines-and-techniques/%23tt-measur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echnical Web Typography: Guidelines and Techniques&i class=&icon-external&&&/i&&/a&),是一行 45 到 75 个字符之间,个人印象是汉字信息量更大、因为没有空格分词所以更密集,所以可以酌减,35 到 45 应该是比较合适的。&/li&&li&字体大小可以由上面两个因素以及选择的左右边距确定。&/li&&li&行间距离和字体大小比例没有固定公式,应根据字体风格而定,同时每行字数多则用更宽松的间距,每行字数少则用更紧凑的。&/li&&li&选择行间距时还要保持“垂直韵律” (参见 &a href=&///?target=http%3A////technical-web-typography-guidelines-and-techniques/%23tt-rhyth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echnical Web Typography: Guidelines and Techniques&i class=&icon-external&&&/i&&/a&),这样可以进一步缩小可选值的范围。&/li&&/ol&
假定设备物理尺寸或屏幕分辨率已知/固定。比如你针对桌面、平板和手机有三级响应式设计。希望每行文字数量固定。按照 Elements of Typographic Style 的建议 (参见 ),是一行 45 到 75 个字符之间,个…
我觉得,如果这些问题都有所谓量化的标准「答案」的话,那么自人类第一次在材质上刻出衬线始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br&____________________&br&8.2 补充:&br&关于题主补充的内容,作答如下,才疏学浅,班门弄斧,恨无法做到许瀚文老师般简洁扼要。&br&1.关于衬线字体完美比例的事情,罗马正体从诞生至今从未有「完美」一词。就如同时尚一样,经历着「革新」与「复古」的不断循环,从脱胎于「雕刻」的 Garamond 到突出活字风格的 Caslon 活字,再到传奇的 Baskerville……到了20世纪,至今仍饱受赞誉的「洗练」的 Sabon 却又是基于 Garamond 的。革新一方也不乏 Optima 这类仿照雕刻文字却独具匠心,无法归类却又充满雅致的「新字体」。如果字体真如题主所说有「黄金比例」这类东西的话,那么我想上面所述的这些字体都不应该存在,或者说销声匿迹,而被统一的「美学」而取代。但事实是我们每天都在享用着这些字体,而且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异样。&br&2.罗马正体的美感不能量化。帕乔利和丢勒这些文艺复兴巨匠都曾经用尺规作图研究罗马字体的构造,如今字体设计却仍始于千年前的扁头笔绘图;斯坦利·莫里森研究了斜体的美感,尝试用标准斜45°的字体代替意大利斜体,以构造「理想的斜体」,最终他放弃了这一理想,转而在他的新字体中加入意大利斜体——难以想象单纯以精确的角度值倾斜的 Times (New) Roman。&br&3.图拉真( Trajan ) 是按照古罗马时代的铭文而作,仅有大写字母,并且是没有 「J」等字母的,而后来的小写字母,只是由大写字母的简写演变而来,决定其形状的,不是运算,而是习惯。
我觉得,如果这些问题都有所谓量化的标准「答案」的话,那么自人类第一次在材质上刻出衬线始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____________________8.2 补充:关于题主补充的内容,作答如下,才疏学浅,班门弄斧,恨无法做到许瀚文老师般简洁扼要。1.关于衬线字体完美比…
是被滥用了,而且在大陆严重滥用。&br&(不过有些人看到的微软雅黑其实是它的孪生字体族方正兰亭黑系列。)&br&&br&微软雅黑/方正兰亭黑的设计理念比较夸张(膨胀、宽扁、字距紧凑),加之微软雅黑为屏幕准备的标点符号设计很傻(「口」之类的细节字形设计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不怎么看得出来),所以微软雅黑在印刷品中天生很受限。&br&但业余设计者大多对字体排印不敏感,把天生受限的微软雅黑当万能字体用,又无力处理微软雅黑过强的黑度(两个字重的笔画都偏粗,字距也小),更无力根据作品风格来挑选字体,所以经常会整出微软雅黑灾难。&br&&br&用仿粗体(伪粗体)的情况没必要讨论了,这种设计者自己的基本功缺陷和微软雅黑无关。
是被滥用了,而且在大陆严重滥用。(不过有些人看到的微软雅黑其实是它的孪生字体族方正兰亭黑系列。)微软雅黑/方正兰亭黑的设计理念比较夸张(膨胀、宽扁、字距紧凑),加之微软雅黑为屏幕准备的标点符号设计很傻(「口」之类的细节字形设计对大多数人来…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软雅黑字体下载xp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