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怎样消除负面情绪贴吧负面,如何做?

知道百度贴吧负面删除找谁做的吗_百度知道
知道百度贴吧负面删除找谁做的吗
你自己发表的帖子.自己就有权可以任意删除主题或者别人的回复,还是找一些专业做这个的比较好。亮5u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是在哪里,是一家专门从事网媒的机构,别的地方我是不知道的,四川的话你直接找万诚网络就可以了
现在,我的孩子都已经长大,离开了家.爸爸去世了,有些时候,睡在妈妈的隔壁房间.一次感恩节前夕的深夜,我睡在年轻时的卧室里,一只熟悉的手有些犹豫地
In my memory,for the thousandth time负‬面信‬息快‬速处‬理,一‬天搞‬定,加ϥϥ:290-0678-872
可以找我们当天解决。
专门做网络推广的人
小金鱼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我想消除贴吧负面,如何做?_百度知道
我想消除贴吧负面,如何做?
这个问题谁能解决一下?
提问者采纳
联系帖吧管理员删除信息。
看我id ,我也可以做的哈.
提问者评价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贴吧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心理咨询的来访者怎样消除由于对咨询师缺乏了解而产生的不安全感?
长期的来访者(动力学取向,一年+,持续中)。最近总觉得咨询慢慢进入了一个停滞期。具体的感觉是,越来越多地感到把很多事情、想法和感受说出来会让我觉得“腻味”,这种感觉很像对某人不小心“交浅言深”了之后的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感觉,一种隐隐的不安和焦虑。经过思考我觉得根本原因是我和咨询师在咨询中对对方信息的掌握过分不对等,如同我在明处而他在暗处。加上咨询师的表现(至少在我看来)相当的“滴水不漏”,越来越让我觉得这不是一种现实中存在的正常关系(也许本来就不是),怎么都觉得有些别扭,这种细微的感觉我控制不了。但,基本上我们还是相处愉快,无矛盾。古话说“人无癖不可与之交”,说明从古至今人们都对难以了解,又看不出任何毛病的人有防御和远离的心理。而咨询师恰恰像是这么一种人。未知会带来不安全感,这是本能反应。但我非常清楚来访者也不可能对自己的咨询师有多少了解,这是咨询的需要,其原因我在理智层面也非常清楚和接受。并且我并没有实质性地、真的想了解我的咨询师的什么特定方面,我的问题出于对“不了解”这个事实本身。也许正因为如此,我潜意识里很像是有个力量拽住我说”关系最多到这儿了,不敢再深入了”。我真的很好奇,“未知”一定会引起“不安”的本能情绪反应,而咨询却要让来访者既对咨询师“未知”,面对他时又充满安全感,我觉得十分矛盾。请问,要如何做到?另外我对我的咨询师还是非常满意的。我们近期也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只是一直处于无解状态。
按投票排序
[长文预警]首先,为了避免落入原本题主咨询师应该在的位置,容我将问题进行一般化地修改为:长程咨询/治疗中,咨访双方如何与咨询/治疗中期出现的,由于信息不对等导致的不安全感、停滞感工作?故此回答可视为基于咨询关系视角的长程咨询中期工作概述。先来定义一下几个概念: 长程咨询/治疗一般而言,长程咨询/治疗具有以下特征:咨询目标为涉及人格、生活层面的长远目标,比如人格的成长,人际关系的普遍改善,生活状态的好转,重大精神创伤的修复等等。咨询周期在半年以上,一般为两到三年。咨询有较为明显的初期-中期-后期/结束阶段过程。 咨询中期咨询中期一般出现在长程咨询工作的半年到第一年之后,此时来访者已经从咨询工作中得到一些获益,具体表现为生活状态、情绪上的改善。但作为一个人的人格和其人格相关的人际相处模式仍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并且随着咨询工作的进行得以逐渐暴露。各种“重复的主题”(咨询开始围绕一些看上去非常类似、甚至雷同的主题兜圈子)开始展露,咨询进入一个又一个的“僵局”。通常咨询进行至此会面临一个抉择:要么带着调节情绪的技巧和好转的生活状态结束咨询,要么开始通向更深层次的人格整合与成长。 动力学咨询/治疗目前在国内,除了面向人格障碍个案的图式治疗和辨证行为治疗以外,基本所有的长程咨询都是在动力学理论(精神分析及现代精神分析)框架下工作,加上本人的理论取向,补充下关于动力学咨询的说明。这里引用一下Gabbard在其著作中的表格:(《》P2) 动力学取向长程咨询的中期特点:结合以上概念的理解,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具体的工作状态描述:来访者在过去的咨询当中得到初步获益。来访者的内在人格、思维以及人际相处模式开始成为工作的焦点。这些模式开始在咨访关系中呈现(移情transference)。由于都是些困扰来访者的核心问题,故看起来咨询时常走向僵局。咨询师将会不同程度地卷入到来访者的模式当中,体验身为来访者或者来访者身边人物的状态。同时激发起咨询师个人的情结(complex),产生大量的情感体验(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僵局的打破通常意味着重大人格或者人际模式的变化,通常伴随着咨询进一步深入到内在人格结构核心。重大核心问题的修通(work through)会带来人格层面的改变,给来访者的生活带来较为持久的积极影响。咨询中期咨访关系的不安全感接下来具体谈谈“由于信息不对等导致的不安全感、停滞感”这件事。原题的描述是“对咨询师缺乏了解而产生的不安全感”。这句描述背后的动机分析,大可参考其他回答,基本上被分析得七七八八了。故这里尝试讨论讨论下更为普遍的情形。首先,咨访双方信息不对等是必然的。但信息不对等是否意味着地位不平等,是否意味着存在上下级关系,就见仁见智了。信息不对等的根源在于心理咨询的设置、或者说服务业的设置:服务业的设置核心是“以当事人为中心”,故“节制、匿名、中立”这三个特征普遍存在于服务业当中。想象一下去一间餐馆吃饭,食客和厨师的关系通常不也是节制、匿名、中立么?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初心是什么?通常的情形是,来访者来到咨询师面前寻求帮助解决心理上的诸多苦恼,咨询师运用自己专业经验帮助来访者助人自助。这个过程里面,自然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但节制、匿名、中立是否是咨询师的伦理守则?不是。信息不对等不代表单方面信息屏蔽。咨询师不主动分享自身信息不代表不能表露自己。如同前面提到,长程咨询的中期工作重点就是通过理解发生在咨访关系中的事件对当事人的人格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理解。简而言之,和移情进行工作。同过去固执地认为“咨询师的情感应当排除在咨询工作之外”(早期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皆有这种倾向)不同,现代的心理咨询理论普遍强调咨询关系是二人关系,咨询中的二人是独立的两个个体(二人心理学与主体间模型)。故这里面必然存在咨询师的情感,且咨询师的个人情感反应常与来访者的面临的问题高度相关。因此,聚焦咨访关系互动的工作方式为现代心理咨询所提倡和重视。现在回到讨论的开端,谈谈信息不对称可能引发的不安全感。来访者一侧首先要承认一点:咨访关系作为一种特别的人际关系,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而对于大多数来访者而言,都需要在咨询当中学习和感受这种特殊而新的关系模式。学习新事物的时候最容易发生的事情是什么?用旧事物去理解新事物。在咨询当中,即用过去存在过的关系模式去理解咨访关系。故移情现象必然发生在咨访关系当中,且有其巨大的工作价值。咨询师信息上的有限性容易引发来访者对咨询师的神秘感和理想化。这种理想化既容易引发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爱慕和崇拜,也容易产生恐惧和不安。如同人们过去面对不熟悉的大自然,一方面将其拟神化进行神祗崇拜,另一方面对其充满敬畏。这里面有两个基本假设和延伸出来的感受:1、
咨询师是一个完美的形象,以至于来访者:1.1、产生情感隔离,认为咨询师不可能理解来访者的痛苦1.2、担心会被咨询师所控制而丧失自我1.3、有羞愧感,觉得自己配不上咨询师,无法坦白自己内心的痛苦,担心被咨询师抛弃1.4、对咨询师充满嫉妒(envy),想占有或者摧毁咨询师2、
咨询师是个不够好甚至糟糕的咨询师,以至于来访者:2.1、认为咨询师没有能力理解和帮助来访者2.2、觉得咨询师不够坦诚,躲在咨询师的角色后面——认为其实咨询师也没有安全感2.3、认为不掌握对方的弱点而把自己的痛苦拿出来谈是一件很危险的事请2.4、需要确认咨询师是否配得上自己2.5、担心咨询师不能承受自己的痛苦,担心自己的问题会毁掉整个治疗关系。 咨询师一侧:“匿名、节制、中立”带来的神秘感同样容易引发咨询师对理想化职业形象的认同以及自我膨胀感,并对自我情感表露感到畏惧和担心。咨询师认同了来访者抛出的理想化形象同时也满足了自身内心中理想化形象的依附,此时咨询师通过咨询关系满足了内心的权威或救世主形象。此时,咨询师的对抗行为(拒绝情感表达、自我暴露等)确实有可能来自于个人情结的问题。比方说像前面提到的死死抱着权威的形象,哪怕咨询进入僵局也不放手。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出现处于反权威的个人情结问题而急于暴露自己的情感和个人信息,拒绝呆在来访者期待咨询师停留的权威位置上,否认信息不对等带来双方位置的差异。故咨询师在治疗中期表现出来的对于个人信息的坚守和暴露,实际上并不能代表咨询师是否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也说明了咨询师的具体工作策略,必须建立在对个案以及咨询关系的理解之上,而没有死板的“正确操作”。咨询中期的工作要点:终于到了讨论实际操作的部分,如同前面所提,咨询关系的工作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移情/反移情的运用和处理。需要重点强调的是:移情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正常心理过程,当讨论咨询关系中的移情成分,尽管时常会讨论到与当下或者过去事件、人物、经历、体验之间的联系,但发生在咨访二人间的情感必然是真实的——哪怕来访者在以喜欢过去恋人的形象和方式喜欢着咨询师,哪怕这种喜欢随着咨询的进程发生变化甚至消失,这份情感也不应当被视为虚伪。学会理解和承受情感的复杂面与多种可能并存,是咨询工作中最为珍贵的收获之一。下面依然分成来访者和咨询师的角度进行阐述。 来访者一侧:来访者需要明白,面对咨询师出现的各种感受自有其意义,不应轻易摒弃和忽视。倘若出现不安,则必然说明遇到了值得停下来探讨的主题应当尽可能地鼓励自己向咨询师表达自己的各种情感,哪怕是让自己觉得可笑的、害羞的。留意自己在表达过程中的抵抗,和咨询师一同探讨这里面的抵抗有何意义。如来访者想要表达对咨询师保留个人信息的愤怒,但发现自己说不出口,此时可以跟咨询师探讨:“我对你有个感受,但我发现我很难说出来,我想知道为什么”。关注自己表达前后的变化,有时候言语化表达出来的会和内心原本以为得相当不同。关注这里面的变化。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控制在言语范围的表达,而非付诸行动。如向咨询师诉说对其的愤怒,而非动手扇耳光或者愤然离开咨询室。咨询师一侧:咨询师需要明白,面对来访者出现的各种感受自有其意义,不应轻易摒弃和忽视。倘若出现不安,则必然说明遇到了值得停下来探讨的主题应当尽可能的聆听和关注来访者的表达,同时关注自己内心感受的变化,关注任何僵局的迹象,询问自己“来访者的抵抗看起来像什么,我的内心感受如何,何以有这样的感受?”留意自身感受、咨访关系和自身经历、个人情结间的关系,一方面与督导和分析师/治疗师讨论,另一方面询问自己“何以来访者的这个问题会激发起自己的个人情结?”通过对移情/反移情的理解与自我工作,梳理出合适的咨询策略与干预措施。如做出共情性理解的表达,呈现来访者的心理、行为冲突,指出发生在咨询当中的困境,将当下的状态与过去固有的经验、模式进行连接类比,讨论双方关系的中的正负面情感,关注来访在表达和深入上的抵抗等等。避免自己情感的付诸行动。小结长程咨询是一个迷人又折磨的过程,对于咨访双方都是如此。咨询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在讨论“痛苦的意义”(或曰“症状的意义”)。在咨询的中期,来访者不再像早期那样总是为生活中的紧急事件或者自身的糟糕状态所困扰,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能量去面对自己身上存在已久的种种特质。理解和直面这些,有助于让来访者看到,其实有更多的选择以及如何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对于咨询师,则要清楚与来访者一同深入的过程也是深入自己的过程,期望咨询的持续发展多少意味着要去面对自身固有的问题,而咨询的实质是咨访二人的共同成长:咨询师都将会面对喀戎(Chiron)的问题*。--------------------*注:喀戎被九头蛇毒液箭所伤的故事为C.G.荣格提出的“受伤-疗愈者”模型的神话背景。参考资料:,作者:
,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Nancy. Mcwilliams,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受伤-疗愈者:荣格学派的反移情工作模型介绍,作者:李孟潮-维基百科词条(初稿于,修改后收录于:)
多谢 的邀请!我喜欢看到来访者谈及咨询,以及对咨询关系的看法,这对咨询师理解来访者的真实内心很有实际帮助。让我们来聊一聊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规范,对心理咨询师提出很多要求,有时,心理咨询师对咨访关系的紧张程度,不亚于来访者,因他“身负重任”,对“主持大局”“言传身教”不敢掉以轻心,时刻担心自己做了违反规范的事,说了违反咨询教条的话,耽误了咨询计划的顺利实施,这样会对来访者不起,自己也会陷入被动局面。与其多言,不如倾听,偶尔加以澄清与解释,回馈信息,咨询师也不打算多做些什么,只是一味让来访者自己自由发挥,自己旁听,尽量减少卷入的心理成本。这样的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扮演的仍然是权威者、指导者、教育者的角色,默认了来访者的角色是被动的、顺从的、不可造次的、最好不要挑衅的,否则,容易打破关系的平衡。中国人对咨访关系双方的角色的理解,基本也是以权威的宣讲者与应和的听众模式代入的,这样符合中国文化对权力关系的期待,来访者和咨询师的关系,在这样的心理期待与角色扮演下,注定是不会真正平等的。这就是在咨询过程中,你为什么觉得谈感受谈想法会“腻味”,为什么咨询师在你看来“滴水不漏”,为什么会对“交浅言深”感到别扭,为什么会感到停滞、不安。因为咨访关系在更深层面存在的不平等,使你和你的咨询师不会有更为私人的情感的增长与融合,你们的关系的质量也就不会有提升,因为你们都会讲究交际的礼节,都自觉回避有可能发生的冲突,也就不会有冲突的尴尬,关系也就维持在这种相安无事的乏味水平上。你说的咨询师的“未知”,实际上指的是,咨询师对你的现实情况掌握着知情权,要求你什么都要和盘托出,他为你守密,而他是不需要向你做任何私人交待的,所以你会觉得不安。要去除不安,要怎么做呢?恐怕还是要增进对你的咨询师的信任和亲密度。是不是你单方面去做,就能增进对咨询师信任呢?当然不是,如果你的咨询师,放不下“权威者”的身段,无法进入“服务者”的状态,找不到和你做朋友的感觉,他就无法向你提供足够多的安全感,和你在情感上的亲密,就无从谈起。所以,在你和你的咨询师的关系里,只要你觉得相处愉快,而且真的是因为每一次的咨询都有收获有满足而感到愉快,那么,长期跟着咨询师一起成长,也是没问题的。但你在知乎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又似乎说明你不真的满足,至少不象想象的那样满足。你说和咨询师一起讨论,却无解,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讨论的,咨询师到底是否愿意真正的放下身段,也是他自己要去察觉的。用心理学的理论技术,去掩盖自己处理关系能力的匮乏,这也是他自己需要去领悟的。(我不了解他,只是出于对目前很多咨询师在关系中的保守态度的了解,而做的一个小小推测,不敢一口咬定你的咨询师是什么样的)欧文亚隆对咨询师们曾经提出过一个建议,让咨询师们在工作过程中忘掉空白屏幕(blank screen),增加自我暴露的成份,和来访者建立真诚的人际互动。而中国的咨询师们,不少人还在恪守空白屏幕的约束,在咨访关系中保持极端的价值中立,不敢越雷池一步,隐藏自己,让来访者把移情投射到空白屏幕上,咨询师是刻意要和来访者保持距离的,动力取向的咨询师,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自我暴露,适度卷入,是否真的那么可怕,这是需要咨询师自己在临床工作中尝试和检验的,如何向来访者展现真实的自己,是咨询师自己要考虑的。无论你怎么做,孤掌难鸣的事实,你是懂的,所以,你提出的问题,在我回答之后,也许不再会是问题,你无法让咨询师放弃权威架子,权威对咨询师来说,也是保护壳,除非你们真的能做到坦诚相待(主要是咨询师),关系还是有递进的机会。咨询师承诺了为你守密,关系维持了一年,彼此信任度还算是充分的,你可以在关系上枕着睡大觉,如果仍然觉得不安,还得再把我的答案多看几遍。
谢邀 心理咨询中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关系和信息透露本来就是不对等,但却是均衡的。就算你知道了咨询师的很多个人信息,对你而言这又意味着什么?情感上、理智上等等,如果就这个更深一步呢?背后又有什么原因呢?当然,就像你所说目前处于停滞期,你也在跟咨询师开诚布公讨论这个话题,这很好。前面几位专业老师说的一些内容我也赞同,重复的话我就不说了,只不过对于停滞期,你的咨询师是否也认同这一点?这个都可以讨论。咨询师表现的滴水不漏这个至少在动力学上确实有要求,专业术语叫“节制”,即咨询师对来访者越是张白纸,来访者在这里画的图受干扰越少,画出来的就越真实,问题也更容易暴露和修复。但这种节制不是绝对的,我也不知道你所说的滴水不漏始终什么样的状态,有时候咨询师是需要适当反馈自己的情感状态,因为来访者画的这张图是包含了与咨询师的关系的。看完前面的几个长篇,写到这里,我又突然有种异样感觉。不知道对不对1. 你的问题大可跟咨询师直接谈,为何要上知乎上问其他的专业人员?问其他的咨询师某种意义上是对现咨询师的一种变相挑战,尤其是权威性。你的咨询师是否知道你在知乎上提问?知道后他如何反应?对于他的反应你又作何感想,以及为什么?2. 你的提问引来了很多专业解释,这些解释都告诉了你为什么会这样或者那样,相信有一定帮助但始终无法根除你的疑惑,那就是对关系不对等的突破诉求。感觉像是大战前的情报收集,以此来判断到底是突还是不突,或者以什么样的方式突。因为提问的时机很恰巧:“停滞期”,这个阶段前后一般都会有点事发生,就看发生什么了。3. 心理治疗中的关系模式,估计也带到知乎上来了。题主提的是感觉上的问题,但问法及其理智,得到的一些专业回应也很理智;这不得不让我想到你跟你的咨询师,你对他的形容词是“滴水不漏”,想必是不是也很理智的一个人?你们两的交流方式也是这么的:理智、且安全、且边界很清晰;但却有种想突破又突不破的壁垒。我是这么想的,不知诸位是否有这种感觉
谢邀!正因为不了解,所以更容易投射,而投射的内容则是心理咨询可以讨论与工作的部分。在题主的描述中,似乎咨询师成为了一个可怕的人(不真实的、滴水不漏的),这也许是题主把内在的敌意或坏客体加诸在咨询师身上的结果。题主强调说与咨询师关系很好,对咨询很满意,但咨询过程往往是带着不满。这种不满既既有移情的来源(把过去的针对某位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咨询师身上),也有现实的来源(每次要收费的,还得准时结束,效果又不明显等)。那么题主对咨询的满意会不会有防御潜在的不满呢?会不会把那些没有机会得到体验与谈论的敌意投射到咨询师身上去了从而对TA产生了奇怪的感觉呢?觉得咨询师很厉害,觉得咨询“滴水不漏”,是对咨询师的理想化,这种理想化防御着潜在的敌意。对于理想化的人,我们除了有兴奋或期待的感情之外,还会带着强烈的害怕。很多人第一次见到已经被神化的毛泽东时,都是带着强烈的恐惧的。在《叶公好龙》的故事中,当真龙来到叶公身边时,叶公害怕地逃之夭夭了。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访关系往往会有这样的发展:从最初的理想化关系(觉得咨询师很厉害),到之后逐渐的贬低关系(觉得咨询师很糟糕,觉得咨询没效果)。再怎么有经验或优秀的咨询师也会被来访者攻击,因为敌意与不满是人性的重要成分。贬低、不满、敌意等内容的呈现恰恰是咨询起效的重要机会:当这些负面内容被觉察、谈论和理解之后,有助于心理整合的进行,否则那些部分永远只能被分裂出去或压抑下去。所有的关系都有负面的内容(敌意、不满、讨厌等等),越是可以谈论负面情感的关系,越是真实与深入的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咨访关系等均不例外。太多的关系只是停留在跟表层的友好与合作,而避免去面对潜在的不满与敌意。但每一次建设性地表达负面情感的时刻,均是关系走向深入的时机。我觉得你们的咨询进入了后半阶段,是可以讨论负面情感的时候了。觉得咨询腻味也好,觉得咨询师不真实也好,背后均有可能是一种微微的愤怒。这个愤怒可能针对的是内在的过去的某个重要客体,比如一个总是提要求的父亲,或者一个充满着关心但背后又有控制的母亲等等,具体是哪种情况,是你们需要继续去探索的内容。我之前也曾在一篇回答中谈过,未知并非一定会带来不安,很多人对未知充满着期待。差别的原因还在于主观的投射:当你投射正性的东西时,将会充满好奇与向往(比如在咨询的前期);当你投射了敌意之后,便会有不安与不满了。总体而言,我同意 的观点,这是把那些压抑或分裂的内容谈出来的时机了。当然,这些内容并不那么容易出来,有时候甚至谈不出来,特别是婴儿期的一些创伤的成分。此时,你们需要去重构这些内容的心理意义,从而对自己有更好的理解。
应邀!恭喜题主和心理咨询师的关系在一年的交往下安全感足以到让某些压抑的内容出来,建议就此和心理咨询师多沟通,特别是联想、幻想,梦……
不请自答,其实又不想答,此刻我也是挺矛盾的。想答也是想提醒你想一想自己在这儿提问的潜在动机,这一行动对你和你咨询师双方的意义。不想答是因为我想让本属于你们咨询的,仍然留在咨询中。
很可能一开始你的咨询师没有真正的走进你的心里吧。其实sign of bonding 不在于你向对方揭露了你的多少信息 也不在于对方告诉你多少他的信息 更不在于你在他面前能展现多少脆弱 而是在于你开始询问他 好奇他。虽然一年+的咨询 很可能现在才开始bonding 也很可能永远都建立不了。这样的结果是 尽管你和咨询师都觉得你们共同成长了 进步了 咨询师也会感觉"帮助"到你了 你会在某一天结束了这个咨询关系后 去找另一个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在关系上是不对等的,前者起引导作用,后者处于被引导。对于有心理问题的求助者,咨询师会通过各种治疗技术帮助求助者成长、领悟和理解。在此过程中,会采取共情等态度。这种态度,会给人一种平淡的感觉。求助者会觉得咨询师对我不关注、不尊重,会有点情绪低落。话说回来,咨询师如何把握咨询的态度也很考验他的水平和技术。过于亲近,会移情;过于疏远,会让求助者难受。我觉得,在咨询关系中,咨询师应当适当地自我开放,不要过于沉迷于咨询技术之中。在谈到某种核心问题之时,可以适度地引用自己的过去和经历,来和求助者敞开心扉的进行沟通。尤其是这两年,随着咨询增加以后,我发现咨询技术的运用变得不是特别重要,长程的咨询,往往良好的咨询关系才是维持心理咨询的关键。双方的交流会有个瓶颈期,因为太熟悉。就像夫妻一样,双方同塌而眠、同枕而卧、同病相依、同饭相吃,在所有的面前,都没有任何距离感。太了解,反而失去了兴趣和吸引力。人有一个特点,不管做什么事,时间久了会有疲倦感,有些人会选择继续坚持,有的人会选择逃避,还有的人会消极面对。你可以跟你的咨询师商量这个问题,有不安全感是不用怕的,尤其是长程咨询,在付出精力、金钱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完善人格更为重要。我相信,能和求助者坚持做完一年多咨询的咨询师而且还能让你感觉满意,这个咨询师一定会是个专业、能把握分寸并且很有责任感的人,我深信不疑。
这位来访者同学你真是,你都咨询了一年+多了,你到底是要干嘛呢?想做的事情做完了吗?想达成的咨询目标达成了吗?你说“你在明他在暗”,你是在跟咨询师较什么劲吗?比武啊?咨询师面目模糊点,是因为咨询的本质就是要以你的问题为中心,解决你的问题和困惑,然后你付钱。说白了,咨询师就是帮助你自我成长的工具。现在你对这个工具本身好奇啥?如果咨询师向你吐露他未解的心事,你帮他开解,他还颇受启发,那你俩到底谁给谁付钱呢?这位咨询师老师你也是,你让来访者感觉到你也是七情六欲活生生的人,也有自己的心理困惑,也在发愁孩子的奶粉钱从哪里来,也在对这个来访者投入真实的情感和困惑,真的会损害到你不食人间烟火的专业形象吗?其实不需要说“移情”这样的精神分析名词,说到底,心理咨询的关系也是一种真实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中当然也有权力序列,咨询师处于权力上层而来访者处于下层。这种权力序列在心理咨询中是普遍存在的,在精神分析中更甚(因为要分析嘛)。来访者需要向咨询师袒露心机,咨询师帮来访者分析成长经历和可能的问题,还得付钱给咨询师。既然讲权力,就要讲权力来源。咨询师之所以能获得这种权力,是因为他有一个隐形承诺:他承诺能围绕着咨询目标提供给来访者必要的帮助。如果咨询偏离了咨询目标,那来访者必然就会提出疑问,凭啥你来扮演高高在上无所不知的咨询师,我来扮演千疮百孔的来访者还一遍遍回忆我的痛苦经历?凭啥是我告诉你我的秘密,你不告诉我你的秘密呢? 从外人看来,这很合理啊!当然咨询师也有咨询师的说法,这个说法常常是对咨询师有利的,那就是“移情”。也就是,来访者你把和别人相处的模式,对别人的愤怒和攻击带到我这里来了。这不是我的错,是来访者,你有问题啊。我觉得来访者做得很好的地方,就是你准确地意识到了这种感觉,并是和咨询师讨论这个问题。和别的关系不一样,咨询最好的地方在于,鼓励大家把问题摊开来说。这既能帮助咨询师成长,也成为你们构建更真实的关系的新起点。但仍然需要问自己一句,你当初来咨询,是想干嘛?
几位写的其实已经很深刻 我过来主要是想说一个事,一般咨询不会同时找两位咨询师,这是设置不许可的状态。题主你现在让我们通过一段文字来推测你们的咨询状态,窃以为这对于你和你的咨询师未必是什么积极事件,题主不如把这些感受同咨询师好好谈谈吧。另外我善意提醒题主和各位其余的咨询师们,咱们也不要过多进入这一段咨访关系吧,大家给的建设性的分析已经很到位了。毕竟又不是咨询师过来寻求督导~
刚刚来到知乎,很高兴看到一个跟我们的行业相关的问题。我以我切身的经验来尝试回答下吧。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我本身是做动力去向的心理咨询的,参加了许多相关的培训,包括持续三年的精神分析项目的培训。我自己有超过两三年的个案,同时,在自己的体验老师那里也持续了将近两年的个人分析。
我想说,你提出的这个疑惑,我也曾经体会过,也在我的来访者身上看到过。在长程的分析当中,我们非常容易对咨询师产生这样的困惑,不平等的感觉。对我们而言,他/她非常重要,知道我们的很多事情,可是对他/她而言,我们只是他众多来访者当中的一个,这是多么损伤我们的自恋的一件事情!不过,这本就是心理咨询职业本身的特点,这是一种工作形式,不是普通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咨询关系就意味着,在这里,分析的是我们的问题而不是咨询师的问题,讲述我们的事情而不是咨询师的事情。在咨询里,看到的都是来访者的需要,咨询师的需要÷了费用之外,不应该呈现在咨询室之中。这就是咨询师作为一个镜子的功能。如果你的咨询师在你的咨询时段里谈论他的事情,那是对你的一种剥削。
所以我要恭喜你。你遇到了一位比较专业,设置也比较安全的咨询师。并且,你进入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此时,很渴望了解对方的一切,渴望对对方来说很重要,这就是一种移情了。可能这种移情跟我们小时候都希望自己是父母的唯一的一样。另外这可能也呈现了,你特别需要控制什么来维持你的安全感,但是往往越是控制,关系越是不能深入。我们跟人相处,本来就不可能了解别人的很多信息,除非他愿意。难道这样就不建立关系了吗?所有的关系本身都是由一定程度的风险的。咨询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忍耐不确定性,能够忍耐失控的感觉,因为真相就是很多事情,很多人我们无法掌控,许多人却一直幻想着要控制,所以很焦虑。
了解的情况不多,所以我的观点可能会片面并且不一定适合你,只是结合我自身的经验谈谈。希望能够对你有帮助。
可以给你一些建议。当时我也是这么做的,并且也会鼓励我的来访者这么做。就跟你的咨询师谈谈你的自由联想,谈谈你此刻的这些想法,这些感受。在你们共同谈论它们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跟自己的潜意识有关的大量的幻想或者需求,你也能够感觉到他跟你互动的过程。最最重要的是在咨询室中互动的过程啊。这种停滞的时刻,往往就是一个突破之前的阻抗。在我们更深入了解之前,总是会有很多的恐惧的。能够坚持做长程的分析的人,都是很勇敢的。在这点上,我很佩服你,觉得你很有勇气,并相信你过了这个坎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这是咨询人员的问题,不是来访者的问题。
不了解自己就想了解别人,自己没有成长就想帮助别人成长,不可能。
咨询师也各有各的角度,很有意思。
首先,咨询师和来访者对彼此信息的掌握是一定不对等的。其次,定期咨询一年多出现停滞是正常现象。这里有两个可能,一是咨询起效果了,但是来访者或者咨询师一时舍不得结束咨访关系,只好重复话题。二是咨询到了突破前的关键点,来访者犹豫是否要进一步打开,这时就会渴望更了解咨询师,或者说希望再次确认咨询师是值得信任的,从而各种试探。无论哪种情况,都可以和咨询师讨论。如果仍然不舒服,不如直接停止咨询,好好想一想。
你好!我觉得自己是个边缘型人格的人,想和你聊聊可以吗?我的微信:nana
不邀自答,看到题主你的题目我很触动,所以就想写些东西。我很为你的咨询师感到幸运,你发现了自己这一感受,你们都在积极讨论。而我在面对我第一个客户的时候,就发生了这样的情景,那位客户不像题主你这么冷静了,却是突然发起火来,不断得在挑我的刺。我又惊又怒,拼命压住自己,跟她周旋了多个回合,终于挨过了这五十分钟,结束之后立马跑到老板那里,眼泪都要下来了。彼时我经验尚浅,还颇为心高气傲,这位客户是我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被老板赶鸭子上架接的,哪里招架的了。但偏偏我不服输,那一瞬间就觉得我今天招架不了,下次就一定要搞定!我老板那什么段数!见我这样,一句话尤如五雷轰顶,却又如醍醐灌顶,他说:你较什么劲呢!是啊,我较什么劲呢?我这是在和来访者较劲呢!这还是咨询么!而这,是我的客户,来访者自己挑起来的,如果她不是突然发起火来,我们会继续平静的咨询下去,她说感受,我倾听,安抚她。我们一起探讨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去分析,找解决办法。我们甚至聊到她的童年,她的人际关系,正努力将这些做联结。她一直表现得很柔顺,脆弱,我们进行得很顺利,她的情况也有了明显改善。可是为什么,这时候,她却突然发生火来?我将这些疑问抛给老板,他同样是我的督导。他的回答老套但又十分准确,“移情”,他淡淡的说。“移什么情?”我问。“你自己问啊。”老板答。得,我自己搞定吧。不过经他提醒,我是霍然开朗了,我突然就想到,依那位客户所说,她的生活中其实没有多少人会刻意为难她,相反,由于她是个漂亮姑娘,却有不少人优待她,可是她的生活依旧一塌糊涂。而于此之前,我就隐隐觉得她对于别人,就算是那些爱护她的人,总有一丝怨气。那么对我,是否也产生了这样的怨气?我正在想的时候,老板说:“主动给她去个电话,解释下今天的事,否则她可能就不来了,你知道,你一个新人,接单子不容易啊。”“……”要不是老板,要不是他长得帅,我真想踢他一脚。事实上,我老板总是嘴欠说真理。我给她打了电话,她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我主动道了谦,并告诉她下一周我们还会谈到这次情况。再之后的日子里,她告诉我,她想不到咨询师会给她道歉,错的是她,而且她觉得她深深伤害了我,觉得我不会再原谅她了,她准备换个咨询师了。再后来我在咨询室里让她给了我一个拥抱。她比我高十几公分,在她的怀里我就显得十分娇小。我问她感觉怎样,她说她抱着我就觉得在抱着一个小妹妹,完全不像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咨询师。高高在上的咨询师。无论我强调多少次,咨询是个互助的过程,是平等的,更阻止她叫我老师。而在她心中,我仍是高高在上的,她甚至都忽略了自己年龄都是比我大的。而我对于此,真的没有责任么?我一开始就介意她比我还大这个事实,故意做出老成有经验的样子。而每每让她焦头烂额的那些事只要和我讨论之后,总能得到有效的建议。我还总是那么温柔体贴地对待她。是如此无懈可击的姿态。而她,怨恨的正是这样的无懈可击!就像她的老板,她的同事,甚至她的母亲,这些人虽然都很温柔地对待她,却更凸显得她除了漂亮一无是处。而那些男人,除了看上自己的外貌,再也看不上她的任何。她是如此地不甘心,可是偏偏自己就是这么平庸!恨,她的心中隐藏着巨大的怨恨。可是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而现在,她接受到了一个咨询师的道歉,咨询师和犯了错误,而这个犯了错的咨询师在自己怀里也是如此弱小。似乎,没有那么了不起。再到后来我们聊了很多,包括这一段插曲,她逐渐明白到,这是隐藏在她心底的一种比较之心,像是一种恐怖的执念,当这种执念被激发的时候,她完全忘记了自己来咨询的目的。不过,这些讨论过程并不轻松。时至今日,这种执念仍盘踞在她的心理,但她至少已经清楚她的所在,也终于慢慢去适应它,寻找到与它和谐共存的方法。至于我嘛,我的这种执念早被我的老板虐成渣渣了好么泄漏太多,也有虚拟部分,于是匿了,希望不要被老板撞到
如果已经咨询了一年+ 咨询师也还没有结束治疗 那么说明他不是适合你的咨询师 要么是你自身心理不好矫正 要么就是他的专业不到位 倒不如重新找一位 与他建立一个你认为相对舒适的关系再进行治疗 况且 说实话 你的这位咨询师确实是没有任何义务告知你他的生活情况 并不是神秘 而是在咨询中主角是你 他的生活和你和你的治疗没有一点关系 难道你想付他钱听他给你唠他自己的嗑?
咨询师的原则就是不过分参与,当然会有陌生感,如何消除呢,这实在是咨询师要回答的问题,可是咨询师作为听众,又能说什么呢,这本是矛盾的事情,如果咨询者有了陌生感,而且造成了困扰,那么换个异性的咨询师也许不错,这样异性之间本属正常的陌生感就适当地填充了咨询师和咨询者之间的距离
刚看完心理医生…收获颇大大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芝麻信用负面消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