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 Apple Watch 的smart digital watchcrown 交互形式

干货速递!Apple Watch人机交互指南之UI设计基础(1)
优秀网页设计联盟-SDC-网页设计师交流平台-听讲座,聊设计,找素材,尽在优设网
& / & & / & 正文
Hi,我是优设小编
干货速递!Apple Watch人机交互指南之UI设计基础(1)
千呼万唤始出来!随着开卖的日子临近,我们终于等来了的官方文档(HIG)!发布会的时候,许多用户都对水果神教的智能手表的设计表示怀疑,为什么要这么设计?答案就隐藏在官方的这份设计指南当中。
重要提示:这是一份针对API或技术的初步文档。苹果公司所提供的这些信息,可以帮您规划文中所述的苹果公司的技术和编程接口。这些信息可能随时会被修改,根据这份文档所设计的软件和界面应通过最终版本的操作系统和软件的测试。最新版本的文档可能会提供更多测试版的API和技术。
Apple Watch 的设计专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个人。由于Apple Watch被设计为可穿戴设备,所以它的UI设计应该适应出穿戴者的存在。当用户抬起手腕的时候,(Apple Watch)应显示时间和提醒。数字触摸功能——尤其是心率和草图功能——提供了更为个人的全新沟通方式。内置的加速度传感器和心率传感器为每个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活动信息。从未有任何苹果设备能够像Apple Watch这样同佩戴者连接在一起。当你在为Apple Watch设计APP的时候,在脑中时刻保有这种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整体。Apple Watch 旨在模糊物理设备和软件之间的便捷。Apple Watch的侧面旋钮,也就是Digital Crown,是一个微小的硬件控制机构,能对软件进行细致入微的导航操控。内置的Taptic引擎能够针对提醒和屏幕交互产生精细的物理反馈。使用硬件控制物理手势的Force Touch技术则使得Apple Watch 的软件控制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Apple Watch所使用的Retina屏幕也使得UI设计的物理边界不再存在。体贴的APP设计使得硬件和软件的体验难以辨别。
?轻量级。Apple Watch上的APP应当具备有快速轻便的交互,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手腕上这块屏幕的优势。信息的访问、操作应该快速而便捷,确保私密性和可用性。Short Look 旨在为用户提供最小化的提醒,用户需要点击操作才能查看更多信息。而 Glances 则为用户提供了来自APP的易于访问,可滑动操作的界面。为Apple Watch所设计的APP应该遵循佩戴者的使用状况:简明、快速以及小屏幕显示。
Apple Watch上的APP应该是iOS APP的补充,而非替代者。假使你在iOS设备上进行一个操作需要几分钟的时间,那么你在Apple Watch上仅需几秒就可以完成。因此,交互必须简短,界面必须简单。
2、APP 剖析
Apple Watch的APP支持两种导航模式:
?分层模式(Hierarchical)。这种风格同iOS的导航模式一致,最适合与信息有层次的APP。在分层模式APP中,用户通过在每一屏上做出选择,逐层导航浏览找到他们要找的目标。当用户要找另外一个目标的时候,需要回溯部分页面,或者回溯全部,然后重新选择。对于相对复杂的APP交互而言,这种分层模式比起扁平的、用页码标识的页面模式来的更好。
?页面模式(Page-based)。通过页码标识的页面模式界面,用户只需要在页面间滑动来实现导航。页面模式适合包含简单数据模型的APP,每个页面的数据并不直接与其他页面上的数据关联。每个页面底部的圆点会指示出用户的位置。尽量减少页面数,这样可以简化导航。
你不能将分层模式和页面模式同时用到你的界面设计中。在设计的时候,你需要选择适合这个APP的模式,并且针对这种模式来设计。
不管使用哪种界面风格,内容的呈现都是模式化的。模式化的界面使得用户可以无干扰地完成任务或者获取信息,但是这种方式会暂时阻止用户同APP的其他部分进行交互,更多信息请参考ModalSheets。
?基于动作的事件(Action-based events)。单点手势是Apple Watch中用户与APP进行交互的主要方式。表格、按钮、开关以及其他的控件都需要通过点击来操作。这些点击随后会以代码的形式反馈到WatchKit拓展中。
?手势(Gestures)。你不能为你的APP添加手势识别,相反,系统会为你处理所有的手势,并且使用手势来执行标准操作:
?在竖直方向上滑动以滚动屏幕。
?在页面模式下,水平滑动以切换到上一页或者下一页。
?在左边缘滑动导向父界面控制器
?点击操作,表示选择或者交互。系统会处理点击操作,并反馈到WatchKit拓展中。
Apple Watch不支持多指手势操作,比如双指缩放(pinch)。
?按压触摸(Force Touch)。小尺寸屏幕屏幕上能容纳的控件非常有限,这就是为什么会在Apple Watch中引入按压触摸(Force Touch)这种全新的交互模式。正如屏幕能感应到触摸一样,Apple Watch的视网膜屏幕还能感知到压力。当按压屏幕的操作出现的时候,屏幕上会显示与当前屏幕相关的菜单,APP可以通过这个菜单来展示与当前内容相关的操作。
?Digital Crown,也就是侧面旋钮。Digital Crown是在不影响屏幕显示的前提下,为更细微的操作和加速滚动而设计的。它可以更为简单地滚动长页面。
3、Glances
在Apple Watch上,Glance可以让你快速预览一个APP中最核心的内容。理想状态下,Glance是即时的,且与环境信息相关。当你集中查看的时候,Glance是你最爱的APP的有意义时刻的合集。不同于系统主动推送的提醒,Glance更像是你主动获取的信息,所以,通常是佩戴者来决定是否访问它们。
Glance的特性:
?基于模板的(Template-based)。Glance拥有针对屏幕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单独模板。你可以使用Xcode来选择你需要的模板,并且根据规格设计你要的内容。
?不可滚动的(Not scrollable)。这意味着所有的内容都需要位于屏幕中。
?只读的(Read-only)。在Glance状态下,点击屏幕任何地方都可以打开对应的APP。
?可选的(Optional)。并非所有APP都需要Glance,并且用户可以选择需要展示哪个Glance。
Glance的底部区域预留给页面指示圆点。
基于用户当前环境配置Glance。过时或者不相干的信息会降低Glance的有效性,尽量借助时间和地点信息来反映当前与用户相关的内容。
Glance可以深度链接到相关的APP。Glance可以利用Handoff来通知APP,当用户点击Glance的时候会显示的内容。然后APP可使用该通知信息来展示一个不同的界面,或者相应地配置现有的界面。
Glance需要为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不要为用户提供一个仅仅引导用户打开某个APP的Glance界面。
4、通知(Notifications)
Apple Watch上的通知是一种快速而轻量级的交互,它主要体现为两种形式:Short Look和Long Look。当本地或者远程的通知需要呈现给用户的时候,Short Look会出现。Short Look 提供的信息相对较少也更为审慎——或者说更为私密。当佩戴者放下手腕的时候,Short Look的通知信息会自动消失。当佩戴者长时间抬高手腕查看通知的时候,或者点击Short Look信息的时候,通知会转为Long Look。在Long Look状态下,通知会呈现出更多的信息,提供更多的功能,这个时候需要佩戴者手动关闭或者操作。
所以,请谨慎地控制向用户推送通知的频率。如果通知频率过高的话,用户会觉得烦躁并且禁用你APP的推送。请务必确保推送的通知是用户想要的内容。
Short Look 通知
Short Look 通知会让用户知道是什么APP推送的通知,并且内容会非常简短。Short Look的界面是基于模板的,并且包含了相应APP的名称、图标以及所附通知的标题内容。系统所展示的APP的名称,会使用APP的关键色。
请保持标题简短而重点突出。由于展示文字内容的空间非常有限,所以内容请务必简短精悍,不要塞入通知的过多细节,包含简短的提示就好了。
自定义 Long Look 通知
Long Look 通知将会为用户带来更多细节。系统为默认的Long Look 通知提供了一个默认的外观,但是APP也可以自定义其中的图形和品牌。所有的Long Look 通知都拥有相同的结构。界面的顶部的空间可以叠加APP的图标和名称,最底部是系统默认的取消按钮,在两者之间的空间是可以自定义的内容。
APP的内容可以与顶部的空间交叠,也可以置于其下方。对于以文字为主的通知,可以在Xcode中使用直接通知内容的选项,让内容直接在顶部栏下展示出来。
对于自定义Long Look界面,APP必须提供一个静态的界面,并且可以选择性地提供一个动态的界面。动态界面比静态界面拥有更大的配置空间,但是两者其中能够显示的图片和品牌内容是一样多。静态界面提供了一个备用位置,以防止动态界面无法正常显示。
Long Look通知下,最多可以容纳4个自定义的按钮。Apple Watch中Long Look通知所展示的可操作的按钮,主要受到对应的iOS APP的影响。所显示的按钮会自动调用APP的通知栏按钮。
取消按钮是始终存在的,并且不算在4个按钮当中。
关于静态和动态界面的具体信息以及按钮操作和配置信息,请参阅WatchKit编程指南。
同样是,Material Design也值得你深入学习:
帮你挖掘中的秘密:
学霸帮你总结学习笔记:
靠谱素材带你加速设计:
原文地址:
优设网译者:
本文由优设网原创翻译,请尊重版权和译者成果,转摘请附上优设链接,违者必究。谢谢各位编辑同仁配合。
【优设网 原创文章 投稿邮箱:】
================关于优设网================
“优设网“是国内人气最高的网页设计师学习平台,专注分享网页设计、无线端设计以及PS教程。
【特色推荐】
设计师需要读的100本书:史上最全的设计师图书导航:。
设计微博:拥有粉丝量86万的人气微博 ,欢迎关注获取网页设计资源、下载顶尖设计素材。
设计导航:全球顶尖设计网站推荐,设计师必备导航:
———————————————————–
想在手机上、被窝里获取设计教程、经验分享和各种意想不到的”福利”吗?
添加 优秀网页设计 微信号:【youshege】优设哥的全拼
您也可以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快速添加:
订阅更新:您可以通过
【推荐!设计师必备网址导航】
我们的团队
大家在关注如何评价 Apple Watch 的 digital crown 交互形式_百度知道
如何评价 Apple Watch 的 digital crown 交互形式
我有更好的答案
果是善于利用人们操作工具的经验来做交互设计的,原先只在时间不准的时候偶.,这次applewatch能看出是基于传统手表的样式保留而crown,就像原先ios的拟物化设计一样,是为了调用人们相关的常识来来使产品更易入门和使用,但赋予的功能恰好相反.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GDC 大会结束了,苹果春季发布会也结束了,前两周如同打了鸡血停都停不下来,想必关注...
虽说iPhone SE和iPad Pro严格意义上并不能说是全新设计的产品,但不少消费者对于苹果...
这款游戏的核心就是玩家之间的战斗,从朋友列表中选出个对手就能打得酣畅淋漓。
这样说,那么如果一切都和6有关的话,也算是蛮有趣的~
今天iPhone SE正式开卖,你正在观望,想着要不要来一台?不着急,先看看我们的良心评...
跑分力压Galaxy S7和LG G5,中兴新手机表现能否和跑分一样那么给力呢?
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买就对了。
确实会让人联想到一起,毕竟都是改变~
刀塔的故事背景我想不少朋友已经很熟悉,再重复灌输难免显得有些啰嗦,详细的剧情小...
近日,游戏开发商 Adrian Kumorowski 在苹果商店当中推出了其新作《监狱和枪(Prison ...
近日,游戏开发商 Zero Games 在苹果商店中推出了新作《极限装置:爆破竞技场(Extreme...
本周,以该系列动画片为背景的冒险类手游《斯拉格精灵: 保护者战队》就正式登陆了苹果...
最早看到《葫芦娃》将被改编成手游的消息,其实小编的心情跟大家一样,是泪奔的。
最近 PagodaWest Games就用一款名为《SnapPals》(自拍乐趣)的游戏告诉玩家,小动物...
To-do 类应用是我们安排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对这类应用的功能和设计,估计经常玩 App...
3月23日极米科技在北京发布了全新的极米无屏电视H1。而威锋网也第一时间拿到了极米无...
苹果官方配件价格可能稍贵,但在品质方面也比较有保证,是这样吗?
在配件区推荐微软Office 365,这对苹果来说还是第一次,为了“生产力”几个字,苹果也...
购买 Apple Pencil 时额外附赠一个笔尖,如果你嫌不够现在可以购买替换笔尖了。
精织尼龙表带是全新的系列,共七种款式;如今 Apple Watch 最低只要 2288 元,该入手...
相比以往的 iPhone,这次 iPhone SE 配置不俗,价格还很亲民,国产厂商要伤脑筋了。
当然,首先你还需要一个售价 388 元人民币的 29W USB-C 电源适配器。
小尺寸当然要有小键盘,国行价格比 12.9 英寸 iPad Pro 所用的版本便宜 100 元。
难道只有我觉得digital crown有点儿松吗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1632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白苹果, 积分 5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14 积分
买了一白一黑Apple Watch Sport,我的黑色的还没到,老婆的白色的已经于24日首发当天顺利到手。
没事儿的时候拿起她的玩几下,感觉digital crown有点儿松,就像是我们在拧螺丝时螺丝快拧下来之前的那种感觉。
这样的感觉是正确的吗?看网上说有一定的阻尼,可是为啥我的感觉是完全没有任何阻尼呢。。。难道只有我发现这点了吗?
麻烦大家给下自己的使用感受,谢谢啦~~~~~~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1632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自己顶下。。。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652 小时 UID
帖子 精华1
主题帖子人气
我也这么觉得,记得上一块表玩的时候感觉是有阻尼的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10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松还倒好,关键是按下去完全没有回馈力啊!你们的呢?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106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是的,感觉松松垮垮的,完全没有阻尼约束,就跟车上调音量的按钮一样,按下去感觉就像按电视遥控一样的。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10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是的,感觉松松垮垮的,完全没有阻尼约束,就跟车上调音量的按钮一样,按下去感觉就像按电视遥控一样的。 ...
你的数码表冠也是这样吗?按下去没有感觉像下面的通讯录快捷键一样感觉脆脆的,反而是一点灭有回馈,弄不好就把siri按出来了,是这样吗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1632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是的,感觉松松垮垮的,完全没有阻尼约束,就跟车上调音量的按钮一样,按下去感觉就像按电视遥控一样的。 ...
觉得特别松,感觉快拧掉了一样。。。PS:而且论坛里已经有一位朋友的digital crown掉了……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106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你的数码表冠也是这样吗?按下去没有感觉像下面的通讯录快捷键一样感觉脆脆的,反而是一点灭有回馈,弄不 ...
是的,感觉没有宣传片上那么神,调节自定义表盘的时候很难选准确的选到自己想要的显示~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106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觉得特别松,感觉快拧掉了一样。。。PS:而且论坛里已经有一位朋友的digital crown掉了…… ...
看到了,那位仁兄已经退货了~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1632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看到了,那位仁兄已经退货了~
掉了的话应该是产品质量问题,估计是小概率事件。。
威锋旗下产品
Hi~我是威威!
沪公网安备 29号 丨 沪ICP备号-1 丨 深公安网监备案号 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Powered by Discuz!,移动互联网 / 读书 / 网球
关于试戴流程已经有很多图文并茂的描述,就不再重复了,只说几点必须上手才能体会的Apple Watch特性,无论之前看Apple描述得如何magical、革命性,终究是百闻不如一见。&br&提前剧透:超越你的想象。&br&&br&&b&Taptic Engine&/b&&br&Apple宣称,能模拟轻轻拍打手腕的触觉,而非手机那种简单粗暴的震动音。&br&&br&实际效果:消息通知只会轻触一下手腕,很轻柔,确实不会惊到你,如果在设置里关闭声音,完全不会让旁人察觉。当接收心跳时,感觉就像手表里装了一个心脏在扑扑的跳动,没错,跟你摸着胸口感觉自己的心跳一样,但是更强烈,好像手就直接挨着这颗心脏。Taptic Engine模拟真实触感,简直就是magic,如果还不够冲击,请去再体会new MacBook的新触摸板。&br&&br&体验方式:因为试戴机不能操作,震动效果是在演示播放期间展示的,注意两个时间点:一是演示一开始,接收到一个信息通知,会发出一次震动;另一次是演示中段,演示手表好友间发送Digital Touch、心跳,当屏幕播放Digital Touch、心跳时,手表会发出相应的轻触和模拟心跳;另外,在桌面上的演示机,可以在Digital Touch界面双指按住屏幕,手表即发出相应的心跳震动,感觉很强烈。&br&&br&&b&Force Touch&/b&&br&Apple的形容是a new dimension to the user interface,光看文字描述,很容易疑惑,这个操作和传统的长按有什么区别,参见:&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Apple Watch为什么一定要用Force Touch而不是长按来呼出菜单?&/a&&br&&br&实际效果:Apple Watch上的Force Touch,就是为了让你感觉这块屏幕是个有真实弹性,能被用力压凹下去的玻璃。具体来说,真实的物体被按压下凹都有个过程,Apple很好的模拟还原了这个过程:当按压的时候,整个屏幕界面用动画呈现出被按压后凹陷的图像,你越压下去,界面越凹陷,直到出现菜单,同时,Taptic Engine给你一个触觉反馈,好像你把一个物理的按钮按下去了一样,这种触感和按压iPod classic的滚轮,MacBook的触控板挺像。整个体验完全和长按是不一样的,就跟你在真实世界按压一个机械按钮一样,非常自然。这背后是压力感应、动画模拟界面凹陷、Taptic Engine触控反馈的综合运用,生生在一块硬玻璃上模拟出了现实世界的弹性效果。你要说最终功效上(弹出上下文菜单)它比长按多了什么,还真没什么,但就是神奇到你宁愿相信这个模拟的感觉是真的,这个神奇同样运用到了new MacBook的新触摸板上。&br&&br&&b&Digital Crown&/b&&br&Apple认为它之于Watch,就如多点触控之于iPhone,是Apple Watch标志性的输入装置。&br&&br&实际效果:在手表大小屏幕上,相比手指触控的优势:滑动速度调整范围大,精度控制更细腻,另外不挡屏幕、双指操作不便这些因为太明显就不细说了。&br&&br&详细说一下滑动速度调整:如果要快速滚动一个页面,滑动手势就加快,反之就减慢,这个大家在触屏手机上都有体会,这个操作换到手表上时,你会发现手表触屏太小了,滑动手势完全施展不开,加速的控制远不如手机上顺畅。表冠就不一样,首先表冠只需一个手指放在上面,即可非常丝滑的滚动;手指轻轻拨动加速和减速的效果会加大反映在屏幕的滚动上,就跟猛蹬自行车,车轮的速度会加倍放大一样。另外表冠的这种机械式转盘,有非常细腻的顿挫节奏,很方便做精细的调整,以下两图分别是定时器和跑步距离设定,调整的范围在0-100之内,慢慢拨动表冠,数字会在个位一个个字的跳动,加快拨动,即可在十位数字跳动,非常灵敏。这些是手指拨弄屏幕很难精准掌控的,尤其在那么小的屏幕上。&br&&img src=&/40fbcaa051ba_b.jpg& data-rawwidth=&564& data-rawheight=&5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4& data-original=&/40fbcaa051ba_r.jpg&&&img src=&/98d21e8a5293ccd00f6e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98d21e8a5293ccd00f6e_r.jpg&&&br&&br&可以预见,Digital Crown带来的便利性,将给Apple Watch带来更大的发挥空间:&br&没摸到真机前,不敢想象在手表上看文章,刷微博朋友圈,是个多蛋疼的事情。直到真正在手表上看完了几个完整的邮件,完整的信息对话,才发现感觉非常顺畅。这得益于两点,App界面对屏幕空间的充分利用,和操控表冠快速浏览。并不是说真的可以在手表上看一篇艰深的文字,而是像信息、邮件、微博、微信朋友圈这些内容,往往是快速浏览的,如果你想时时刻刻保持及时更新这些信息,每小时看一次,每次更新几篇,那每次操作的时间也不会超过一分钟,我相信大多数用户是会上瘾的。&br&&img src=&/4cd47cf161ee23bbc918f9a542abefdf_b.jpg& data-rawwidth=&502& data-rawheight=&5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2& data-original=&/4cd47cf161ee23bbc918f9a542abefdf_r.jpg&&&img src=&/db1da9feeb907a808f6d7c_b.jpg& data-rawwidth=&466& data-rawheight=&5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6& data-original=&/db1da9feeb907a808f6d7c_r.jpg&&Android wear的思路是,手表太小,就只做个通知器就好了。Apple的野心根本不止于此,如果他们让操控变得足够方便,你是不是愿意尝试一下在手表上多做点事情呢。Digital Crown显然在此是个关键因素。&br&(参考:&a href=&/question//answer/?group_id=256640& class=&internal&&如何评价 Apple Watch 的 digital crown 交互形式?&/a&)
关于试戴流程已经有很多图文并茂的描述,就不再重复了,只说几点必须上手才能体会的Apple Watch特性,无论之前看Apple描述得如何magical、革命性,终究是百闻不如一见。提前剧透:超越你的想象。Taptic EngineApple宣称,能模拟轻轻拍打手腕的触觉,而非手…
我一般这样给人推荐任务管理工具:&br&&ol&&li&只是当备忘清单,想起的时候才用一下,就用系统自带的,比如iPhone的reminders;&/li&&li&用来提醒每天要做的事情,最好手机电脑同步:用苹果的还是reminders;Android的选Wunderlist;&/li&&li&如果用上一条,发现每天都有十几条任务,每次想做事的时候都苦恼于先做哪条;最可怕的是每天完不成的任务又推到下一天,每天都感觉有永远做不完的任务追着你;你该用GTD工具,让项目和情境来合理安排每天的工作,而不是让deadline截止日期的鞭子每天抽着你前进了,Things就属于入门级的GTD工具,给你不多也不少,刚好适合管理每天要做十几个任务;&/li&&li&想要规划自己一生的宏伟蓝图,从工作、到健身、到学英语、到照顾孩子……思维导图吧,绝对有成就感;&/li&&li&画完思维导图后,发现想完成的目标太多(二三十条一级项目以上),为达到目标,具体要做的事情太多(一两百条子项目以上),很苦恼每天醒来看着大图,还是不知道要做什么,你需要像OmniFocus那样的复杂GTD工具,你把一辈子想做的事情放进去都没问题,它的优点就在于能层层缩小范围,让你聚焦于当前应该做的事情上,还根据项目轻重缓急定期提醒你回顾一下,免得忘了做什么。具体实现方式,除了常规GTD的项目、情境、截止日期等之外,还独家提供了多层级任务、各种透视perspectives,聚焦focus功能等,绝对是处理大量项目和任务的利器,谁用谁说好,前提是你真的有那么多想做的事情,而且你是动真格的。&/li&&/ol&
我一般这样给人推荐任务管理工具:只是当备忘清单,想起的时候才用一下,就用系统自带的,比如iPhone的reminders;用来提醒每天要做的事情,最好手机电脑同步:用苹果的还是reminders;Android的选Wunderlist;如果用上一条,发现每天都有十几条任务,每次…
我理解是背后公司OmniGroup的基因决定的,大家基本不要指望他们会支持Apple之外的平台了:&br&&br&这个公司创立之初,就是做乔布斯的NeXT系统下相关软件咨询和开发;之后一直延续下来做Mac、iOS软件开发。目前的产品开发目标,还处在将几个主打产品在Mac/iPhone/iPad三个平台上全覆盖的阶段。公司保持着精干的小团队开发架构,单个产品的各个平台版本基本是同一个团队开发的,因此往往是Mac版大升级完一次,iPad版才开始大升级,此时其他版本都是例行维护状态。甚至,不同产品也存在人力重叠的情况,还不能所有产品同时全力开工。最重要的是,CEO说了:除OmniFocus外,其他3款主打产品还没有iPhone版,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开发他们的iPhone版,按他们惯例的开发进度,估计需要1-2年。&br&&br&那为什么OmniGroup不像现在流行的互联网公司一样,招更多人扩产品线呢?我想也是因为他们专注的领域是生产力工具,是专业市场而非消费市场:OmniFocus是个人事务管理,针对GTD死硬用户;OmniPlan是大型项目管理,针对大小公司管理大型项目,和微软project目标用户一致;OmniOutliner是大纲编辑管理,针对大型文档写作者等等;OmniGraffle是绘图,针对设计师,目标客户和photoshop一致)。这些工具做到了相关领域的很高水准,受到重度用户的喜爱。这些用户是拿这些软件做真正的工作的,完全接受5年才升级一个大功能版本,甚至更新太快用户反而无法接受;如果盲目扩张,并不能使这个市场成比例扩大,得不偿失。&br&&br&因此,OmniGroup在Apple平台专业生产力工具这个领域,活得挺滋润的,也得到业内足够的尊重,继续走好现在的路就很好,不必要盲目跟风互联网的疯狂。
我理解是背后公司OmniGroup的基因决定的,大家基本不要指望他们会支持Apple之外的平台了:这个公司创立之初,就是做乔布斯的NeXT系统下相关软件咨询和开发;之后一直延续下来做Mac、iOS软件开发。目前的产品开发目标,还处在将几个主打产品在Mac/iPhone/iPa…
我有和提问者一样强烈的需求,可能很多人不太能理解,是这样的:&br&1、我用evernote收集了很多资料,包括网上的文章、读书笔记、学习笔记等等,收集后会在短时间内通过笔记本、标签进行分类管理;但资料终归是要回顾、消化的,我就想找个时间分专题重新细读、标注重点,写写笔记;&br&2、我习惯用kindle阅读,原因(1)e-ink屏幕可长时间阅读文字不晃眼,pad看单调的文字一个小时眼睛就难受的不行,看网页、视频可能一直处在各种色彩亮度变化的刺激下,倒是没那么强烈不舒服,电脑、手机更不适合;(2)kindle轻便方便携带,不方便上网玩游戏,是让人专注阅读的设备。&br&因此,第1点所提的需求自然希望通过kindle完成。&br&&br&但是,找了很久,目前也没有看到很直接的方法。我的方法如下,能解决问题,但不算简洁优雅:&br&1、evernote电脑客户端,多选选中所有你要导到kindle的笔记,菜单-文件-导出-导出为单个html网页;&br&2、将html转换成epub或mobi格式,通过calibre等软件;&br&3、导入kindle阅读,正常做笔记、书摘;&br&4、如果kindle是最新的多看系统,书摘是云同步的,可以通过ios、android等多看客户端导出书摘到evernote,完成闭环,相当于就在evernote上做了整理了,因此推荐用多看。如果是kindle原版系统,就用它自身生成的myclippings.txt找到书摘,再手工存进evernote吧。
我有和提问者一样强烈的需求,可能很多人不太能理解,是这样的:1、我用evernote收集了很多资料,包括网上的文章、读书笔记、学习笔记等等,收集后会在短时间内通过笔记本、标签进行分类管理;但资料终归是要回顾、消化的,我就想找个时间分专题重新细读、…
update: &br&昨天再一次去专卖店,把玩了一个钟头Apple Watch,验证了之前对Force Touch的理解,甚至还超出了期待:&br&Force Touch响应速度确实可以很快,只要你用力又稳又准;但更多情况是,你会感觉这块屏幕是个有真实弹性的玻璃,真实的物体被按压下凹都有个过程,Apple很好的模拟还原了这个过程:当按压的时候,整个屏幕界面用动画呈现出被按压后凹陷的图像,你越压下去,界面越凹陷,直到出现菜单,同时,Taptic Engine给你一个触觉反馈,好像你把一个物理的按钮按下去了一样,这种触感和按压iPod classic的滚轮,MacBook的触控板挺像。整个体验完全和长按是不一样的,就跟你在真实世界按压一个机械按钮一样,非常自然。&br&我想这种对真实世界物理质感的模拟,才足以让Apple自豪宣称,引入了一种全新的操控体验。&br&&br&-----------原答案------------&br&原理上来讲,Force Touch是压力感应,长按只是传统的点按结合点击时长判断。&br&Force Touch可以在用户体验上,比长按有这些提升:&br&&ol&&li&响应速度,Force Touch是可以即刻响应的(目前没有Watch真机,去试试新发布的13寸MacBook Pro的Force Touch触摸板就知道了),只要比点按加大力度;长按要滞后个1、2秒,别小看这1、2秒,Apple Watch给开发者的指导原则是,做5-10s一次的查看操作,不超过30s的动作操作;&/li&&li&长按在以往的PDA上,已经约定俗成是界面控件的上下文菜单(相当于鼠标右键),原理上来说,长按的操作对象肯定是和点按一样,是一个链接、按钮等控件;而Apple Watch对 Force Touch菜单的定义是整个界面的上下文菜单,而不是界面上某一控件的上下文菜单,所以,Force Touch不会按到界面上任何控件,符合Apple Watch定义的操作的预期;&/li&&/ol&Force Touch结合Taptic Engine,是Apple人机界面交互的下一代关键元素,未来的MacBook,iOS设备都会配置,它的想象空间远不止弹出一个上下文菜单那么简单,比如按力度调节笔触大小的绘图功能,比如增加触摸操作的新组合手势(单指/两指用力按?),比如操作反馈(iMovie上已经实现,当视频剪辑拉到影片末尾时,会有触觉反馈提示),还有更科幻的,在玻璃触摸屏上,模拟各种实物材质的触觉反馈。
update: 昨天再一次去专卖店,把玩了一个钟头Apple Watch,验证了之前对Force Touch的理解,甚至还超出了期待:Force Touch响应速度确实可以很快,只要你用力又稳又准;但更多情况是,你会感觉这块屏幕是个有真实弹性的玻璃,真实的物体被按压下凹…
&p&更新:&/p&&p&今天印象笔记更新了Mac和iOS客户端,将原来的笔记本分享操作,直接改为在群聊中分享,更加统一了分享入口,“分享即聊天”&/p&&br&&p&以下原文:&/p&&br&&p&这两年,市场上涌现了很多协同工作产品;但仔细分析,不外乎都是将时下最流行的微博时间线、微信群聊等社交化功能,嫁接到文档共享、任务管理等协作应用中去。本文只讨论笔记类应用,印象笔记(Evernote)无疑是其中的领头羊,最近正式发布了全新协作功能,即工作群聊(work chat);而它在中国的追随者为知笔记、有道云笔记,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段,推出了类似功能。&/p&&br&&b&为知笔记=笔记+论坛&/b&&p&早在印象笔记群聊发布一年以前,为知就率先把业务重点转移到团队协作上,和印象笔记的个人笔记管理形成差异化竞争。为知笔记的笔记共享和QQ群文件共享很类似,先创建一个群组,加人;在群组里建文件夹和笔记,群里全体成员即可共享。&/p&&br&&p&为知笔记的协作机制比较简单,可以理解为BBS论坛。在这个比喻中,每个笔记就是一个论坛帖子,回复笔记可以通知到笔记作者,如果要提醒某个群组成员,可以在笔记或者回复中@此人ID;最近更新又未读的笔记,会在笔记列表中以特殊背景色标注。看起来是不是很像泡论坛?但是有点奇怪的是,这个论坛没有私信,群组成员之间要有什么悄悄话,可能还是得微信或电话吧。&/p&&img src=&/736c4e460de0c14f4dee3_b.jpg& data-rawwidth=&1425& data-rawheight=&7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25& data-original=&/736c4e460de0c14f4dee3_r.jpg&&&br&&p&为知笔记希望用户是这样进行协作的 (摘自&a href=&///?target=http%3A///biz-withoutemail.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官方指南&i class=&icon-external&&&/i&&/a&):&/p&&blockquote&&p&通过标题@功能,将工作任务、计划安排、多部门协作配合事务通知给相关人,执行人收到消息提醒,即完成了以往通过邮件进行的沟通,而使用评论进行回复或反馈,能够让领导、同事能够通过笔记了解沟通整个协作过程。电子邮件作为点对点的沟通工具,过程封闭,除收件人外,相关人无法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p&&/blockquote&&br&&b&有道云协作=为知+微博时间线+微信固定群聊&/b&&p&我个人认为有道笔记团队是很有情怀的,它的产品负责人多次在网上表达过产品设计背后的思考和团队努力(有&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关于在产品交互设计取舍上的思考&/a&,也有&a href=&///?target=http%3A//www.geekpark.net/topics/20615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关于协作产品设计的曲折历程&i class=&icon-external&&&/i&&/a&);此外,网易将云笔记作为其云计算战略的关键布局,丁老板在云协作发布会也亲自站台,决心和投入都不可小视。&/p&&br&&p&功能实现上,可以说有道云协作是在为知的论坛模式之上,搭了一层微博时间线+微信固定群聊。也就是说,为知有的,有道基本都有,而且还多了个群组消息广场(下图界面右边栏):&/p&&img src=&/b9de03aaac25_b.jpg& data-rawwidth=&969& data-rawheight=&6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9& data-original=&/b9de03aaac25_r.jpg&&&br&&p&这个消息广场的内容包括:群里所有的笔记更新、新评论和回复,以及在全群里聊天交流;可以想象,在一个真实的协作环境里,这里面的消息可能会多得看不过来,如果你要找谁聊天,也是需要@TA的ID,对方在个人通知里可以看到。&/p&&br&&b&不能私聊?&/b&&p&为知和有道的思路,是围绕笔记资料,发起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共同推动工作更好的完成。他们的设计能达到目的吗?&/p&&br&&p&泡过论坛的朋友会有体会,论坛的回复等互动,都是基于话题的你来我往,一旦一方停下来,基本就结束了,这种活跃性显然比起聊天工具不是一个量级的;相应的,论坛模式的为知能达到的互动效果,大概只能是下达任务,汇报进展这些管理性事务了。&/p&&br&&p&有道的大广场广播,且不说频繁的笔记修改等系统通知是不是扰乱视听,那种众目睽睽下吵哄哄的广场氛围,会是一个讨论工作细节的好环境吗?大家回头看一下自己的QQ群、微信群,是否总是少数几个活跃的用户在发声,其他人要不就是插不上话,要不就是干脆屏蔽消息了。&/p&&br&&p&很显然,一对一私聊、随意组合的群聊,是真正活跃的沟通形态,也是办公室内的常态(总比一个大嗓门在全办公室里大喊一声“谁订饭”要普遍吧)。难道以接地气著称的中国开发者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吗?个人觉得不是意识不到,而是不敢为之而已,因为聊天领域有微信、QQ两座大山,都是事实上大家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渠道,他们找不到任何理由让用户用自己的软件聊天,那何必费这个功夫呢?&/p&&br&&b&印象笔记群聊&/b&&p&表面上看,它和微信没有区别:一对一私聊,随意拉几个人快速发起群聊。与微信、Whatsapp、imessage等等即时消息应用正面对决,确实是个难题。在推出群聊的发布会上(&a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ODA4Njk2NjUy.html%3Ffirsttime%3D380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视频链接&i class=&icon-external&&&/i&&/a&),印象笔记CEO菲尔·利宾说,为准备这个功能,他们花了一年半时间反复推敲。那他们最后推出了什么杀手锏呢:&/p&&ol&&li&在围绕笔记进行讨论的场景里,创造出优于通用聊天工具的体验;&/li&&li&在打开的笔记、笔记列表里,实时显示正在查看或修改笔记的用户头像,激发用户沟通的欲望。&/li&&/ol&&br&&p&第一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的非面对面工作沟通痛点是:在通过聊天工具和同事沟通的时候,往往先要向对方描述清楚工作内容,这个过程事实上远比你以为的要复杂,包括:把工作内容导出成文件,或者截图;通过聊天工具或者邮件发给对方;如果对方只有手机、或者没装office等软件,又有可能打不开文件……每一步都很费时间,甚至可能因无法完成某一步,而导致沟通失败。&/p&&br&&p&印象笔记最大程度简化了上述步骤,可以理解为“分享即聊天”。当印象笔记成为你的工作空间后,你围绕笔记进行工作;不论笔记是在你的个人笔记本、还是在已经和对方共享的笔记本里,只需点击“分享”,指定一个或多个联系人,即发起了一个聊天;对方收到消息可以直接打开笔记查看,直接回复消息,继续沟通,一气呵成。请注意:这个过程不仅消除了之前提到的各种障碍,甚至没有建立共享群组、共享笔记本这样的步骤,这些在为知、有道里是必须的。&/p&&img src=&/20bc51ee2d0dbdd7323898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20bc51ee2d0dbdd7323898_r.jpg&&&br&&p&实现了更好的沟通体验后,再引导用户在一些场景里使用,是第二点解决的问题。这个功能背后的故事很值得玩味,以下摘录翻译自&a href=&///?target=http%3A///blog//evernote-goes-collaborative-work-cha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官方博客介绍&i class=&icon-external&&&/i&&/a&:&/p&&blockquote&&p&……我们认为(群聊)做得最棒的一点是:将交流和感知结合在一起——你能感知到身边的队友们都在忙着什么事。这就好比你停下电脑前的埋头工作,跟身边的同事打个招呼,问他在忙啥呢。通过知道别人在做什么事,可以在你们之间建立一种重要的联系,这样的联系每天都在发生,因此也应该让它在印象笔记工作空间里发生。……这些(笔记上出现的)头像提示你,他们也在看着你在看的内容……你可以在打开的笔记或笔记列表里看到头像提示,这样即使你只是在浏览笔记列表,你也能知道有同事在看着什么笔记,这样一下子你就有了和同事聊天的话题,或许你们可以聊聊他刚添加的内容。所有这些完全不需要离开你的印象笔记工作空间。&/p&&/blockquote&&img src=&/589bdbcb63fbeb60955f9a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89bdbcb63fbeb60955f9a_r.jpg&&&br&&b&小结&/b&&p&三个产品围绕着笔记功能做工作沟通协作,貌似功能点都差不多;都无非是从已有的论坛发帖回复、事件通知的时间线、即时通信群聊这些形态中提炼功能点,做些排列组合。所以,像评测网站那样列个表格逐一对比功能点的做法,不容易看出差异。对笔记应用这种前途还不明朗的产品形态来说,公司绝对实力也许并不是最后胜出的关键,而存活下来的模式,肯定是通过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并专注在一两个关键点上并做到极致而发展出来的。&/p&&br&&p&对比下来,印象笔记已经远远甩开其他对手。&/p&
更新:今天印象笔记更新了Mac和iOS客户端,将原来的笔记本分享操作,直接改为在群聊中分享,更加统一了分享入口,“分享即聊天”以下原文:这两年,市场上涌现了很多协同工作产品;但仔细分析,不外乎都是将时下最流行的微博时间线、微信群聊等社…
升级是顺手,降价才是根本。我认为是为6月WWDC发布全新架构超薄笔记本产品线让路,重新布局未来的笔记本产品线。我的预测是:&br&&ol&&li&全新架构的超薄笔记本,会采用A8芯片,Retina屏幕,更薄更轻(底座参考iPad Air),定价应在原来的13寸MBA的位置,稍低于pro;&/li&&li&明后年内,新架构超薄本将取代air产品线,pro外形也将缩小至现在air外形,形成ARM、x86两条笔记本产品线。&/li&&/ol&为什么推全新超薄架构?&br&因为air系列经过这么几年,已经不再是市面上最薄最轻的笔记本了,苹果需要再一次向业界证明自己的最酷设计能力、再一次定义笔记本电脑产品。&br&&br&为什么推A8 CPU?&br&因为这是苹果自己控制的CPU,A7的宣传口号“桌面级”,就显露了对未来进军桌面,一统天下的野心;也因为要同时做到长时间续航、retina、更轻更薄,这三项都满足苹果业已树立的业界最高标准,目前的Intel芯片和电池制造能力应该难以做到(反对者请自问:难道rMBP 13in 2013款不是目前Intel芯片的极致吗?),而A8轻松可以,iPad Air就是证明。&br&&br&A8 CPU架构有什么问题?&br&A8笔记本必然如suface RT一样,出现不兼容原来x86环境软件,以致可用软件少的问题,这个需要OS X系统改造兼容、第三方软件支持新OS X,起码需要1、2年的适配过程,必然导致市场接受程度受影响;但超薄、retina的吸引力足以抵消这些。&br&&br&为什么是原来13寸air的定价?&br&如果定价比pro还贵,那性能比pro还差,消费者会为了笔记本这样一种不再时髦的设备买单吗?这样的定价策略会白白浪费这一手新技术好牌。&br&原本我以为会定价低于现有的air,略高于iPad Air,显然这是可以做到的,这样将形成对现有PC市场的一场彻底搅局。但仔细想想又不可能,就像曾经普遍预测的廉价iPhone 5c一样。因为这样,是在短时间内销量不错,但也冲击了苹果既有的笔记本产品线,而且不再保证高利润率,对于苹果的长期发展来说,没有任何好处。&br&&br&以上猜测现在没有什么媒体爆料根据,包括国外网站,也仅仅见过一两篇比较坚定支持的;甚至媒体引用最多的爆料人郭明池断言今年不会出现ARM版MacBook。敢写下这些,完全出于自己的好奇心,综合各方面信息看,这个结果实在非常合理。
升级是顺手,降价才是根本。我认为是为6月WWDC发布全新架构超薄笔记本产品线让路,重新布局未来的笔记本产品线。我的预测是:全新架构的超薄笔记本,会采用A8芯片,Retina屏幕,更薄更轻(底座参考iPad Air),定价应在原来的13寸MBA的位置,稍低于pro;明…
Evernote笔记本不是个很好的公开分享工具,用作内部协作工具还可以,理由:&br&&ol&&li&不是很方便按内容组织信息:默认一个笔记本内的笔记是按更改时间排序,没有置顶,笔记本之间不能排序,作者难以引导读者阅读顺序;&/li&&li&Evernote本质上是个快速收集知识的地方,容易大量收集原始信息,往往还排版粗糙;读者想看的是内容完整的、排版整洁的文章,比如博客、新闻、专题等,&/li&&li&没有便捷的传播机制和内容发现机制(相比微博等),没有读者,没有和读者的交互,会让作者没有成就感,不是一个激发作者创作欲的地方。&/li&&/ol&不是说Evernote不好,只是定位确实不是做公开发布内容分享内容的平台。
Evernote笔记本不是个很好的公开分享工具,用作内部协作工具还可以,理由:不是很方便按内容组织信息:默认一个笔记本内的笔记是按更改时间排序,没有置顶,笔记本之间不能排序,作者难以引导读者阅读顺序;Evernote本质上是个快速收集知识的地方,容易大量…
收藏的资料再多,不提炼出精华并变成自己的思想,还不如不收藏,有事再问google。&br&具体来说,我这样做:&br&&ol&&li&分三个笔记本,分别用于:原创笔记、收集材料、精选过的材料:&br&&/li&&li&一段时间内限定自己只阅读和收藏有限的几个主题,每个主题对应一个tag,来给收藏的资料分类;&/li&&li&收藏的文章,统一先放入“收集材料”笔记本,&/li&&li&定期(几日以内)按主题(tag)精读“收集材料”笔记本的最新内容,用马克笔功能做摘录和心得,放入“精选材料”笔记本,没做任何摘录和心得的笔记,大部分可以删掉了,或者继续留在“收集材料”笔记本,以后再精读&/li&&li&利用碎片时间,回顾“精选材料”笔记本,时间少可以只看摘录和心得&br&&/li&&li&对某一主题按上述步骤整理了足够多材料时,可以找个专门的时间,在“原创笔记”笔记本里,自己梳理一遍知识结构,形成自己对该主题的思路。&/li&&/ol&
收藏的资料再多,不提炼出精华并变成自己的思想,还不如不收藏,有事再问google。具体来说,我这样做:分三个笔记本,分别用于:原创笔记、收集材料、精选过的材料:一段时间内限定自己只阅读和收藏有限的几个主题,每个主题对应一个tag,来给收藏的资料分…
我想从一个日程管理和任务管理普遍的误区,来谈谈这个问题。这个误区是,可以用日程管理来替代任务管理;它的另一种形式是,在任务管理软件中,为每一个任务定下具体执行时间。&br&&br&以下展开论述:&br&&br&说到时间管理,我们想到最多的应该就是日程表,我猜这得归功于陪伴我们从小到大的课程表了吧。日程表,具体来说就是给每一个待办任务安排好执行的起止时间,然后在一张时间表上直观的排列出来。课程表、传统的纸质台历、电脑和手机上的日历软件,都是实现这个功能的工具。这是最直觉的时间管理方式:每一个空闲的时段就是一个坑,任务就是一个个萝卜,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仅限于纸上谈兵,这个解决方案是完美无缺的。我把所有时间都合理的分配给了任务;分配的时候,我肯定还仔细考虑过任务的轻重缓急,确保过没有重要的任务被遗漏;执行的时候,只管让日程表提醒我,一项任务要开始了,然后我只需专注地做这项任务就好了,不用再来考虑一遍上述问题。一切井然有序,还有更完美的世界吗?&br&&br&但是现实终究是残酷的,我们必须接受不完美的世界:领导临时安排我去接个人,只能赶紧停下手头的工作;一直打不通客户的电话,没法确认这次重要会面的时间,而一周内接下来的时间安排都要让位于这次会面,只能苦等;本想今天花半天思考一下明年的工作规划,结果白天没人打扰,却只做了一些不费脑筋的例行公事,到了下午以为可以静静思考,却每隔10分钟就有电话或者同事有琐事来找,结果什么也没写出来……理想世界中,我们以上帝视角沾沾自喜的审视着规划得完美无缺的日程表;现实世界中,一个个安排好的日程因为各种自己的或别人的原因,没有完成,只能推延,安排到明天,明天的事情不得不顺延后天,后天的事情又顺延……;推延的同时,我还得重新考虑,是不是明天的事情比这件事更重要,不能推延;最后还得通盘想一遍,全部任务都推后了,会不会遗漏了什么不该遗漏的事情……&br&&br&显然,越依赖日程表管理任务,我的日程表就越充实,可调整的余地就越小。看似完美实则僵化的日程表,最终却成了严谨的时间管理实践者的噩梦。我本来是想让它像个秘书一样,做好计划后就放心的交给她,她会适时地提醒我到时间该做什么事了;至于其他还没开始的任务,暂时还不需要占据我的头脑。据说焦虑很大程度来源于对现在不可把握的未来的恐慌,有效的时间管理可能是解开这种焦虑的钥匙:专注当下,让未来可预期。显然日程表没能做到。&br&&br&值得一提的是,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没在用日程表,实际上还是在用日程表的方式来做安排。比如使用其他待办任务软件,包括outlook、gmail的任务管理,iOS上的reminders,跨平台的Wunderlist等。它们都有设定任务执行时间的功能,和日程表的区别是可以设定到天,而不一定要到小时。虽然调整的灵活度更大了,但是如果还是仅仅按照执行时间属性来安排任务,终究还是容易陷入拖延、重新调整的怪圈。&br&&br&那么,有没有其他方法,有效管理时间、缓解焦虑呢?也许我们将任务执行时间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本身就错了。那我们就回到原点再出发。这个原点就是,我们有很多要做和想做的事情,我们想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尽量多地完成优先级更高的事情。下面介绍的GTD方法,转变切入点为任务的重要性,以及当前是否具备任务执行的条件;不再强调一次性的全盘规划,转而关注计划执行过程中,是否有足够的灵活性进行调整。&br&&br&未完待续……
我想从一个日程管理和任务管理普遍的误区,来谈谈这个问题。这个误区是,可以用日程管理来替代任务管理;它的另一种形式是,在任务管理软件中,为每一个任务定下具体执行时间。以下展开论述:说到时间管理,我们想到最多的应该就是日程表,我猜这得归功于陪…
个人揣测,根本原因在于:印象笔记非常犹豫是否继续支持多级标签,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br&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印象笔记最看重、更新最积极的iOS App,从来就没有加入过多级标签功能,这让大量使用了多级标签的用户,在使用iOS App时非常难受,结果就是如果用户严重依赖移动App,就只能选择放弃多级标签。&br&放弃多级标签也不无道理,手机应用就是要强调快速高效,功能上必须简洁,必须大胆做减法。既然未来要放弃多级标签,当前就必须保持每个标签之间的独立性,不要再增加任何标签间的依赖性。&br&&br&但是,印象笔记的功能非常完善,可塑性非常强,题主的困惑依然有workaround,我是这样做的,希望能有帮助:&br&&ol&&li&标签在命名上就标明从属关系,比如一级标签叫IT,二级标签叫IT.mobile、IT.O2O等,这样在移动App上,依然能按照多级的方式排列标签;&/li&&li&关键来了,要实现题主的要求,搜索IT及其子标签下所有的笔记,语法为 tag:IT*&/li&&/ol&
个人揣测,根本原因在于:印象笔记非常犹豫是否继续支持多级标签,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印象笔记最看重、更新最积极的iOS App,从来就没有加入过多级标签功能,这让大量使用了多级标签的用户,在使用iOS App时非常难受,结果就是如果用…
对比1.x版本,除了表面上外观更新了,最重要的改变其实是:&b&重新思考了底层无比复杂的数据、功能逻辑结构,以应用场景出发去重构软件,但仍保持原有的高度可配置性。&/b&&br&&br&1.x版本最大的问题,就是逼迫用户像程序员一样思考:&br&&ul&&li&主界面,相当于直接把一个Excel表格扔给了用户自己爱怎么玩玩去;&/li&&li&各种高级功能之间配置环环相扣,逻辑关系复杂无比:比如聚焦focus,如果在各个透视perspective里设置不当,完全就不知道是干什么的;&/li&&li&透视界面的设置,如图每个选项,都充分体现了Geek程序员只顾着自己爽,对用户不说人话:&/li&&/ul&&img src=&/ebe5b324a887d75c09d5_b.jpg& data-rawwidth=&356& data-rawheight=&41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6&&&br&2.0版本,数据结构是完全与1.x版本一致的,所以本质上是同一个东西。但从内建的几个透视和功能的优化,就可以看到背后的以用户、使用场景为中心思考:&br&&ul&&li&Forcast perspective 预测透视:增加日历显示,以及系统日程表集成;&/li&&li&Review perspective 回顾透视:改进为逐个项目显示的回顾模式,优化顶栏显示:包含上次回顾日期等相关信息;&/li&&li&focus 聚焦功能:直接应用于所有视图,不再可配置,简洁明了。PS. 我用了2.0之后才知道focus功能是怎么回事&/li&&li&透视设置的简化:上面那幅图的所有配置简化为下图,这回终于看懂了:&img src=&/052dfebb9b46f28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052dfebb9b46f28_r.jpg&&&/li&&/ul&
对比1.x版本,除了表面上外观更新了,最重要的改变其实是:重新思考了底层无比复杂的数据、功能逻辑结构,以应用场景出发去重构软件,但仍保持原有的高度可配置性。1.x版本最大的问题,就是逼迫用户像程序员一样思考:主界面,相当于直接把一个Excel表格扔…
在问题&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Evernote的tag功能如何使用最有效?&/a&里回答过,也是针对笔记本和标签如何协调使用的理解,这里再贴一遍:&br&&br&我的理解:笔记本(目录)是笔记物理存储的组织结构,一个笔记只能存在一个笔记本中;标签是逻辑上的组织结构,一个笔记可以有多个标签。标签和笔记本同样可以是树状,但evernote的设计中,标签可以有多层嵌套,笔记本组只有2层,我觉得evernote的设计思想是引导用户在做复杂分类时多用标签。&br&&br&我在日常使用中是这样做的:&br&&ol&&li&用少量笔记本对笔记做唯一的归类,比如工作中的项目跟踪、日常生活信息记录、网络资料收集、个人思考等,这些是互相没有交集的领域,分不同笔记本,互不影响。&/li&&li&标签因为上述的灵活性,我用来做主题分类。主题可以是:&ol&&li&&b&知识结构体系&/b&:这个类似知乎的“话题”,实践中每个人关注的重点肯定不一样,不可能设置成知乎那样的大而全,比如我很关心IT,我的“IT”标签下,还可以有子标签“社交网络”“电子商务”“mobile”等等,“社交网络”下又可以分子标签“微博”“微信”等等;但对我不那么关心的领域,比如体育,可能记录了包括跑步、打羽毛球、健身等等方面,但也只记录了十几条笔记,也就没必要细分子标签了。这是可以随着笔记的长期积累不断调整的。&/li&&li&&b&临时性主题&/b&:比如要写一篇文章,做一次活动,需要收集很多资料,这些资料同时也是上述知识结构体系里的,这时用标签就很灵活。举个例子,做一个去青海湖的骑行摄影计划,涉及青海湖当地旅游信息、收集的游记、自行车维修保养相关知识、西部风光摄影技巧等等,这些分别都用标签或笔记本分类记录过、或是即将按这些分类去收集,用“2013青海湖骑行计划”标签对整个活动相关笔记打标记、并不影响上述相关笔记固有的分类结构。&/li&&li&&b&时间管理&/b&:比如标注重要性,GTD相关的属性等等。&/li&&/ol&&/li&&/ol&这些是我根据自己需要做的设置,肯定还有更多可能性,就当抛砖引玉吧。
在问题里回答过,也是针对笔记本和标签如何协调使用的理解,这里再贴一遍:我的理解:笔记本(目录)是笔记物理存储的组织结构,一个笔记只能存在一个笔记本中;标签是逻辑上的组织结构,一个笔记可以有多个标签。标签和…
我很赞同 &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徐涛& data-hash=&219525accbb7f7f822c4ee0bdaeb3c1f& href=&///people/219525accbb7f7f822c4ee0bdaeb3c1f& data-tip=&p$b$219525accbb7f7f822c4ee0bdaeb3c1f&&@徐涛&/a& 的用法:用Evernote给GTD软件做归档&br&&blockquote&Evernote 是收集整理知识的容器,同时也可以对你的GTD中的项目或者Goals进行管理,进行归档和记录。&br&比如我的Evernote里专门有个笔记本,和Toodledo中的Goals一一对应。用来记录所有正在执行或者已经归档的项目。每一条笔记又可以链接许多的参考文档。在GTD执行过程中,可以随时在Evernote里进行记录和总结。&/blockquote&GTD流程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回顾”,但我发现目前的GTD软件都在强调给todo事项划分context和project的功能,而回顾功能却看不到。“回顾”这个环节,需要软件如何去更好支持呢?下面举些例子:&br&&ol&&li&我们工作上一般都会每周总结,回顾是否有未完成的重要计划,每天的工作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总在被动的做着“紧急而不重要”的无用功,而不是在做着真正重要的事情。对应在软件上,应当有一个“已完成”列表,能够按照完成时间排序;如果再能比较一下前一周,前几周的完成情况,就更好;&br&&/li&&li&对某一个project,也许执行的时间跨度很长,但回顾的时候不仅希望看到最近完成的步骤,肯定也希望看到之前每个步骤的完成时间、完成情况;&/li&&li&对于更远大的目标跟踪,比如提高自己的精神状态,又可以分为很多项目,比如定期锻炼、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多参加野外活动等等。&/li&&/ol&上述这些需求,需要GTD系统能保存历史上所有任务、所有项目的完成情况,并且能按日期、按项目等方便的排序查看。而现在的GTD软件,更侧重于一个todo list,以便最快速的知道当前所要做的事情,做完就打钩标记完成,需要的是越简洁越好,即保存的任务、项目越少越好,和“回顾”的需求背道而驰。&br&&br&Evernote本来就是用来做长期记录的,很适合给GTD软件做归档。&br&我试过一些和evernote整合的todo/GTD应用,比如any to do等,发现他们的思想无非就是做一些简单映射的同步,把GTD项目对应成evernote笔记、GTD任务对应成evernote任务等,evernote并未给这类应用带来任何增值的地方。希望以后有GTD应用能将归档功能和evernote结合好。
的用法:用Evernote给GTD软件做归档Evernote 是收集整理知识的容器,同时也可以对你的GTD中的项目或者Goals进行管理,进行归档和记录。比如我的Evernote里专门有个笔记本,和Toodledo中的Goals一一对应。用来记录所有正在执行或者已经归档的…
一定要用好记账模板!&br&比如经常在iPhone AppStore上买APP,就设置一条支出模板,金额6元,账户选择信用卡,选好支出分类等等,每次记账的时候,只需:点开随手记-点击模板按钮-点击这条模板-点击完成,4次点击完成;当然,需要修改金额、或是备注买了什么app,需要在“点击模板”后的记账界面内,再进行额外操作。&br&只有足够的便利,才可能及时记账;只有及时记录,才不会事后想不起来怎么花的钱,无法准确记录消费;只有记录准确每一笔账,才能进行准确的报表分析、预算控制,达到记账的目的。&br&&br&BTW. 吐槽一下挖财的模板,只能修改数值,很多不便:如果我要记录注释,就得重新输入密码,然后到流水里找到刚记录的条目,再修改;我也不能设置一条“信用卡消费”的模板,使用时不用再选择账户为信用卡,只需写金额和支出分类即可。
一定要用好记账模板!比如经常在iPhone AppStore上买APP,就设置一条支出模板,金额6元,账户选择信用卡,选好支出分类等等,每次记账的时候,只需:点开随手记-点击模板按钮-点击这条模板-点击完成,4次点击完成;当然,需要修改金额、或是备注买了什么app…
声明一下,我一直是很严肃的在回答这个问题:&br&&br&首先,Evernote笔记组织的逻辑,本质上和操作系统没有什么不同。Evernote的笔记本、标签等组织形式,都是很开放的设计,没有数量限制;这跟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是类似的。我自己现在记有近2000个笔记,组织的方式是:十几个笔记本(分组),50个左右的标签(分层);看到很多朋友以笔记本为主进行分类,几十上百个笔记本,这数量可不比我们实际在电脑里设置的文件夹少。&br&&br&操作系统对文件夹提供按名称、时间、大小等排序,&b&注意并没有手工排序&/b&;Evernote在手机客户端上对标签是有按名称、笔记数排序的,不排除未来版本里,笔记本也可以有这样的多种排序方式,这是可以类比操作系统的。为什么没有手工排序?我认为:&br&&ol&&li&对数量不限制的条目进行组织,最简洁有效的方式就是上述的方式,提供多个维度,每次按某一维度自动排序;&br&&/li&&li&手工排序,与自动排序体系是不相容的,举个有点绕的例子:设想windows的某个文件夹下,有3个文件夹X、Y、Z,初始是按名称排序的,这时,我把Z手工排序到最前面,顺序变成ZXY,然后我新建两个文件夹B、A,系统应该把它们排在哪里呢?注意排序已经变成手工方式,只好按创建先后排在最后,即ZXYBA;假设从头再来,不手工排序了,直接新建两个文件夹B、A,系统又应该把它们排在哪里呢?应该是按名称顺序排列,即ABXYZ,是不是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用户的困惑;&br&&/li&&li&如果“自动排序”能满足90%用户需要,是必选项,则再增加“手工排序”方式满足10%的用户呼声,就是让习惯了“自动排序”的90%用户增加了负担,我想那10%的用户感受到了上述麻烦之后,还能不能坚持老看法就很难说了。&br&&/li&&/ol&&br&当然我们也可以换种思路,不追求那么完美的解决方案,反正一般情况下,我们就按名称排序,文件夹名加个01、02的前缀,手工排序想达到的效果也就解决了,也没有那么多麻烦事。&br&PS.我相信99%的Evernote用户不会这样命名笔记本。&br&&br&&br&&br&------被折叠前的答案-----&br&建议问问微软,windows文件夹为何不可拖曳排序。&br&鉴于windows出到8了,也没改进,大家都知道文件夹名加个01、02的前缀,自行解决了。
声明一下,我一直是很严肃的在回答这个问题:首先,Evernote笔记组织的逻辑,本质上和操作系统没有什么不同。Evernote的笔记本、标签等组织形式,都是很开放的设计,没有数量限制;这跟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是类似的。我自己现在记有近2000个笔记,组织的方式…
参看官方文档,说得非常清楚了:&a href=&///?target=https%3A///zh-cn/HT20466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有关您心率的方方面面,如何在 Apple Watch 上一览无余。&i class=&icon-external&&&/i&&/a&
参看官方文档,说得非常清楚了:
之前的这些答案都是纸上谈兵,Apple产品向来是实际使用体验比看图和数据要强的。&br&&br&先说结论:根据近期在专卖店试戴试玩的体会,我认为Digital Crown(以下称表冠)在Apple Watch(以下称手表)界面的上下滑动、放大缩小的体验上,绝对优于触摸;并且因为这些体验的提升,使得手表在快速浏览长内容方面更加便利。由此摆脱消息接收器的定位尴尬后,智能手表才可能有更大的未来。&br&&br&&b&上下滑动优势:速度调整范围大,精度更细腻&/b&,另外不挡屏幕这点因为太明显就不细说了。&br&速度调整是指,如果要快速滚动一个页面,滑动手势就加快,反之就减慢,这个大家在触屏手机上都有体会,这个操作换到手表上时,你会发现手表触屏太小了,滑动手势完全施展不开,加速的控制远不如手机上顺畅。表冠就不一样,首先表冠只需一个手指放在上面,即可非常丝滑的滚动;手指轻轻拨动加速和减速的效果会加大反映在屏幕的滚动上,就跟猛蹬自行车,车轮的速度会加倍放大一样。另外表冠的这种机械式转盘,有非常细腻的顿挫节奏,很方便做精细的调整,以下两图分别是定时器和跑步距离设定,调整的范围在0-100之内,慢慢拨动表冠,数字会在个位一个个字的跳动,加快拨动,即可在十位数字跳动,非常灵敏。这些是手指拨弄屏幕很难精准掌控的,尤其在那么小的屏幕上。&br&&img src=&/40fbcaa051ba_b.jpg& data-rawwidth=&564& data-rawheight=&5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4& data-original=&/40fbcaa051ba_r.jpg&&&img src=&/98d21e8a5293ccd00f6e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98d21e8a5293ccd00f6e_r.jpg&&&br&&br&至于放大缩小,你知道两个手指放到42mm Apple Watch屏幕上就已经占完整个显示屏长度了吗?在Digital Touch中传递心跳是两个手指按压在屏幕上,这个动作失败的概率非常大,因为总是会误触到屏幕边缘的其他按钮。所以两个手指的操作想都别想了。和滚动时的细腻一样,表冠在放大缩小上可以快速放大到最大,缩小到最小,并且随时在中途进入精准的细腻调整,这点在相册应用上有充分表现。&br&&img src=&/aa057cabf757_b.jpg& data-rawwidth=&472& data-rawheight=&5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2& data-original=&/aa057cabf757_r.jpg&&&br&&br&没摸到真机前,不敢想象在手表上看文章,刷微博朋友圈,是个多蛋疼的事情。直到真正在手表上看完了几个完整的邮件,完整的信息对话,才发现感觉非常顺畅。这得益于两点,App界面对屏幕空间的充分利用,和操控表冠快速浏览。并不是说真的可以在手表上看一篇艰深的文字,而是像信息、邮件、微博、微信朋友圈这些内容,往往是快速浏览的,如果你想时时刻刻保持及时更新这些信息,每小时看一次,每次更新几篇,那每次操作的时间也不会超过一分钟,我相信大多数用户是会上瘾的。&br&&img src=&/4cd47cf161ee23bbc918f9a542abefdf_b.jpg& data-rawwidth=&502& data-rawheight=&5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2& data-original=&/4cd47cf161ee23bbc918f9a542abefdf_r.jpg&&&img src=&/db1da9feeb907a808f6d7c_b.jpg& data-rawwidth=&466& data-rawheight=&5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6& data-original=&/db1da9feeb907a808f6d7c_r.jpg&&&br&&br&Android wear的思路是,手表太小,就只做个通知器就好了。Apple的野心根本不止于此,如果他们让操控变得足够方便,你是不是愿意尝试一下在手表上多做点事情呢。Digital Crown显然在此是个关键因素。
之前的这些答案都是纸上谈兵,Apple产品向来是实际使用体验比看图和数据要强的。先说结论:根据近期在专卖店试戴试玩的体会,我认为Digital Crown(以下称表冠)在Apple Watch(以下称手表)界面的上下滑动、放大缩小的体验上,绝对优于触摸;并且因为这些…
印象笔记目前不能直接满足。&br&推荐一个iOS app:TextGrabber,OCR非常强,支持将OCR后的文字导入印象笔记。可以满足题主的需求。&br&PS. 目前我用这个App做纸质书的书摘笔记,保存到印象笔记
印象笔记目前不能直接满足。推荐一个iOS app:TextGrabber,OCR非常强,支持将OCR后的文字导入印象笔记。可以满足题主的需求。PS. 目前我用这个App做纸质书的书摘笔记,保存到印象笔记
肯定可以但不实用。在很多没上CRM的小企业,我们甚至都能用Excel做销售pipeline管理。&br&&br&Evernote团队自己也不认为这是一个可提倡的用法,看看他们最新的一个尝试,就是和Salesforce做整合,详见 &a href=&///?target=http%3A///business/uses/salesforce/%3Futm_expid%3D.uDDJlX6mRVWCY_Zl7Fz3jQ.1%26utm_source%3Den_blog%26utm_medium%3Den_blog%26utm_campaign%3DTrack%2520Customer%2520Relationships%2520with%2520Evernote%2520Busines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vernote Business for Salesforce&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97edae16d979c678d309ef29c1aeff54_b.jpg& data-rawwidth=&741& data-rawheight=&4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1& data-original=&/97edae16d979c678d309ef29c1aeff54_r.jpg&&&br&思路是:在 CRM记录/客户信息 里附加Evernote栏,Evernote的作用相当于提供一个多媒体知识库,用户可关联Evernote笔记到该CRM记录中,作为CRM记录的补充。&br&&br&想想还是很有用的,传统CRM软件都是一个个栏要填写,很生硬,没有哪个员工有兴趣去主动再添加些更生动的信息上去,举个例子,一些关于客户的网络报道剪贴,即使有也不知道往哪儿填。这种整合方式我觉得意义在于,试探性的去改造传统企业管理软件,使其更人性化和贴近移动互联网。
肯定可以但不实用。在很多没上CRM的小企业,我们甚至都能用Excel做销售pipeline管理。Evernote团队自己也不认为这是一个可提倡的用法,看看他们最新的一个尝试,就是和Salesforce做整合,详见 思路是:在 CRM记录/客户信息…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igital crown怎么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