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MF的标准社会融资总额中国各行业占gdp比重的比重是多少

中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高于美国
中国今年大约是1.8万亿美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今年的GDP大约是 4.3万亿美元。前者占后者的比重约为42%。
美国今年GDP大约是14万亿美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大约是4.1万亿美元。后者占前者的比重约为29%。
(美国2003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4125亿美元,6年,估计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即,4.06万亿美元)。(2008年第四季度,经季节变化调整(未剔除价格变化),美国零售业销售总额估计约为9381亿美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是很常见的统计数据,它只统计商品的零售总额,不含服务性消费(比如理发、教育培训、请家政保姆、足疗洗浴等等)。它主要包括老百姓消费,政府消费,其它机构企业等的消费。一般认为,中国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有5-7成多是居民消费,余者为政府及其它单位。
中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高于美国。那么,为什么大家都说中国消费不足、美国消费过度呢?
谁来帮我解惑?有可能是
中美的统计口径不同,比如,美国只统计零售企业(百货公司、超市、电子商务网站、直销等)的销售额,没统计餐馆?但我感觉不会相差很大的,因为都是商品零售。也有可能是中国统计高估了中国的社会商品零售额,比如,一些商店、超市等上报的数字有水分,被夸大了?如果这个数字被夸大了,GDP也会同样被夸大。
若数据没有问题,我的解释主要是两点,但是,这两点又会变成支持中国消费被低估的解释:
1、中国职务消费多;公款消费多。这些公款消费其实也是中国居民的消费,只是由公家、企业、单位买单而已。换言之,中国百姓的消费可能被低估了,很多非货币收入、单位福利、公款消费、报销抵帐,都没有被统计成居民消费,但它们其实大多数就是居民消费。
政府、单位的一些非居民公款消费类支出,可能也有,比如买电脑、办公桌之类的,但中美会有很大的差异么?美国政府、单位也会买电脑、办公桌,只是更新较少,较为节约?但这个影响应该不会非常大。
2、美国的消费中,服务支出多,没统计到社会商品零售中。而服务,中国便宜太多了。美国贵太多了(据说理发要贵10倍)。所以,中国的服务支出就显得相对小,美国的服务支出就显得相对很大,夸大了美国人的消费支出。商品方面,中美的价格相差不大,汽车、化妆品等美国甚至比中国便宜。
所以,中国可能不是消费不足,而是GDP增长过快,投资、出口也增长过快,故相对来说,生产力提高不够快、自然资源及环境保护压力过大;同时,收入分配不均,贫富相差较大,对农民及城市贫民的社会保障力度不足,政府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福利过度。
(另外,中国出国消费应该不低于外国人在华消费。中国建材消费占商品总零售额的比重应该也不算高吧?这个比重中美应该不会有大的差异。而中国虚拟消费的比重可能比美国大,因为中国农民数量多,自给自足的比重也较大。)
居民消费指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支出。“全部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支出”指除了包括居民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居民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住户生产并由住户本身消费的货物,如农户生产并消费的粮食;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商业统计中的指标,它“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销售对象划分为两大部分,即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额。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与居民消费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为其中大部分直接构成居民消费,正因为如此,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计算居民消费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
两者之间也有许多方面的区别,这些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一)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售给临时来华的外国人、华侨、台湾同胞和外国住华使领馆人员的消费品,居民消费不包括这些消费品,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这些消费品包括在货物和服务的出口中。
(二)居民消费包括我国临时离境人员和住外使领馆人员在国外购买的消费品,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部分消费品。
(三)居民消费包括服务消费,如医疗保健服务、交通和通讯服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等,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些服务的价值。
(四)居民消费包括虚拟消费,即居民对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居民对自己生产的货物的消费,居民对自有住房服务的消费,等等,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部分内容。
(五)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售给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这类建筑材料属于建筑活动的中间消耗,不属于居民消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日08:33&&&&&&&&
赵洋&&&&&&&&来源:金融时报
  近期公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十二五”金融业改革的具体量化目标值,其中之一是:“十二五”时期,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保持适度增长。
  我们认为,5%目标值的提出,对于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既意味着金融服务业将正式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迎来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又说明这是一个适度目标,预示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将略高于GDP增速,却又与其基本匹配。
  众所周知,金融业增加值是指金融业的全部基层单位一定时期内新创造出来的价值之和。如果按照核算国民经济的方法之一——收入法计算的话,金融业增加值是金融从业人员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以及金融机构营业盈余等项目的总和。金融业增加值比重则是金融业的相对规模,反映了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金融业发育程度。
  那么,此次规划提出了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左右,究竟有什么特别意味呢?按照国际通行看法,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需达到5%。比如年初公布的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将成长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就是按照占GDP比重达到5%的目标测算的。尽管此次金融业规划没有明确支柱产业的提法,但其意味可见。
  国际经验表明,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呈缓慢增长态势。美国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本世纪前10年平均为3.22%、5.59%、8.01%,日本上世纪80年代、本世纪前10年平均为5.79%、6.53%。从我国看,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前10年平均分别为4.46%、4.42%。对比这两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金融业规模与美国、日本的差距。
  其实,最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金融服务业已经成为部分经济发达省市的支柱产业,对这些地区的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比如金融总部云集的北京,2011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05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高于紧随其后的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北京的第一支柱产业。致力于成长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2011年更是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240亿元,较2010年增长8.2%。西部重镇重庆,2011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达到7%,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至10.6%。
  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过去几年,国家已经数次出台相关文件,促进其大力发展。就在最近一次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还研究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问题,提出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的发展自然备受关注。
  实际上,不少地方政府已经雄心勃勃的提出了未来几年金融服务业发展规划,力图打造为当地支柱产业,目标直指区域金融中心。比如金融大省广东在相关金融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金融业要发展成广东省支柱产业,金融业增加值占广东省GDP比重的8%以上,到2020年要达到10%以上。天津则计划金融业的增加值将由2010年的56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800亿元,占实际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0年的6.3%提高到2015年的9%,积极争取建立区域性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中心、融资租赁产业集聚中心、金融要素市场中心、人民币结算中心和标志性金融服务区。成都、安徽等多个省会城市也不甘示弱,均提出希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面对全国各地对金融业的高度热情,我们在欣喜之余,也要留一份清醒。本次金融业规划提出5%的目标,在给金融业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同时,其实还有进一步的含义,那就是它并非一个高速增长的目标,而是一个适度的增速。按照本世纪前1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比4.42%的平均值看,“十二五”时期5%左右的比重,虽然意味着金融业增加值的增速会高于GDP增速,但不会过高。也就是说,金融业的发展不应该是“大干快上”式的扩张,而是立足于实体经济,增速稍快,但与实体经济发展基本相匹配的一种增长局面。简而言之,即可谓又好又快,稳中求进。
  从未来看,金融业要实现5%的目标,实现适度增长,要做的事情很多。2万余字的《规划》有详尽表述,我们择其要而述之。首先,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其次,要坚持按照市场化方向推进金融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改革,完善金融运行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并进一步明确政府作用的领域和边界,减少政府对微观金融活动的干预。第三,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制和增资扩股,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此外,要坚持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永恒主题,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加强金融监管能力建设,有效防范经济与金融风险相互作用,金融与财政风险相互传递,外部风险向境内转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相关附件: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量指标
  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我国宏观调控引入了一个新的指标概念――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指标迄今已连续三年写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按照国务院要求,人民银行负责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发布工作。自2011年起正式统计并按季发布,2012年起按月发布,并在2012年9月公布了2002年以来的月度历史数据。  一、社会融资规模是我国金融多样化发展的产物  近年来,我国金融总量快速增长,金融市场多元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证券、保险类机构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加大,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表内贷款替代效应明显。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完整反映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也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正是在这一新形势下,我国创新编制了社会融资规模指标。  一社会融资规模的定义和构成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这里的金融体系是整体金融的概念,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尝债券市尝股票市尝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社会融资规模由四个部分共十个子项构成:一是金融机构表内业务,包括人民币和外币各项贷款;二是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三是直接融资,包括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筹资和企业债券融资;四是其他,包括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小额贷款公司和贷款公司贷款。  二社会融资规模的基本特点  2002年至今,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有效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2年社会融资规模15.76万亿元,是10年前2002年的7.8倍;当年社会融资规模与名义GDP的比率为30.4%,比2002年上升13.7个百分点。据最新统计,2013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接近14万亿元,是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多元发展,融资体系趋于完善,主要表现为:  一是人民币贷款占比大幅下降。2012年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2.0%,为年度历史最低水平,比2002年低39.9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为52.1%,比去年同期低5.2个百分点,总体仍处于下降态势。  二是直接融资特别是企业债券融资快速发展。2012年非金融企业境内债券和股票融资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5.9%,比2002年高11.0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非金融企业境内债券和股票融资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2.1%。  三是实体经济通过金融机构表外的融资迅速增长。2012年实体经济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方式融资,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22.9%,而2002年这三项融资的占比几乎为零。今年前三季度这三项融资的占比为28.9%,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见表1。  三社会融资规模多角度反映实体经济融资状况  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兼具总量和结构两方面信息,不仅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而且能反映资金的流向和结构。  第一,反映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关系。社会融资规模由十项指标构成,它既反映实体经济通过金融机构获得的间接融资,也反映实体经济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获得的直接融资。近年来直接融资快速发展,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大幅上升,我国融资结构明显改善。  第二,反映实体经济利用各类金融产品的融资情况。社会融资规模既包括银行业金融产品的指标,也包括保险业、证券业的金融产品指标;既包括金融机构表内业务的指标,也包括表外业务指标;既包括信贷市场业务,也包括债券市尝股票市尝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的各类业务。因此,社会融资规模全面反映了我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和融资产品的多样化发展。  第三,反映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融资总量和融资结构。与货币量不同,社会融资规模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统计,比如分地区、分产业、分来源等等。因此,社会融资规模能从融资角度反映我国区域经济差别及产业发展情况。  四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但两者具有不同的经济含义。货币供应量从存款性金融机构负债方统计,包括M0、M1和M2,反映的是金融体系向社会提供的流动性,体现了全社会的购买力水平。而社会融资规模则从金融机构资产方和金融市场发行方统计,从全社会资金供给的角度反映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因此,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是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的关系,二者从不同角度为金融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支持。  二、社会融资规模是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统计的重要创新  一统计信息缺失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近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它不仅冲击传统的金融体系,而且涉及影子银行等金融新领域;二是传导快、影响广,大大超出决策者的预期。在危机传播过程中,由于缺乏及时准确的统计信息,决策者和市场参与者均无法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这些都最终导致了这次危机演变成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国际社会对此次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尽管在不少方面尚存在较多争议,但“当前主要国家存在严重的统计信息缺口”已是普遍共识。既有的统计信息既不能在危机前及时反映危机苗头,也不能在危机发生后准确判断危机的扩散程度和传染渠道。金融统计信息缺失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创新型金融机构和结构性金融产品统计信息缺失,二是跨区域、跨市尝跨机构风险传染的监测指标缺失,三是金融体系整体风险的测度指标缺失,四是监管机构信息共享机制缺失。  二国际社会积极探索新的金融统计指标  危机爆发后,国际组织和主要国家对现有金融统计体系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深刻反思,并提出了诸多建议意见,其中最重要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于2009年联合提出的《G20应对数据缺口倡议》。该倡议已由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审议通过,成为各国共同应对统计信息缺口的行动指南。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对金融统计指标做了很多有益探索。  第一,2009年12月巴塞尔协议Ⅲ正式引入杠杆率作为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补充措施。巴塞尔委员会将杠杆率定义为核心资本和风险暴露总额之比,并对资本和风险暴露的统计口径和计量标准进行了修订。杠杆率指标有助于抑制金融机构表内资产和表外业务以及子公司的过度膨胀,因而有利于控制银行集团的整体风险。  第二,2010年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广义信用的概念。广义信用囊括实体经济部债务资金的所有来源,即对拽和其他非金融实体提供的所有信用,而无论这些信用以何种形式以及由谁来提供。因此,广义信用不仅包括国内外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而且包括各种债务性证券。  第三,201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编制信用和债务总量指标。该指标主要包括各类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在此基础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尝试编制、测算了金融资产比率[注1]指标,以监测、评估金融市场杠杆率和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社会融资规模是危机后我国金融统计的新指标  社会融资规模是危机后我国金融统计指标编制的最重要成果,也是我国作为G20成员国为应对统计信息缺口而做的一项重要尝试。该指标具有跨市惩跨机构的特点,其统计符合危机后国际金融统计的新趋势。2013年8月,在深圳召开的BIS危机后金融体系变化的监测与评估国际研讨会上,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介绍了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的编制和运用,得到IMF、BIS、OECD和多国央行统计专家的肯定。越来越多的国际经济学家开始运用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来研究中国的经济金融运行和宏观管理。  三、社会融资规模不存在重复统计问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是各国开展金融统计的指导性文件。我国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主要依据该手册中的金融概览和资金流量核算框架编制。  一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原则  按照IMF的统计框架,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合并原则,就是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的交易都要进行合并处理,以避免重复计算。二是增量原则。社会融资规模是增量概念,为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或当期发行扣除当期兑付、当期发生额扣除偿还额的差额。按照这两个统计原则编制的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不存在所谓“重复统计”问题,也不宜用同比增速来分析其变动趋势。  二委托贷款并不虚增社会融资规模  委托贷款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企业或个人委托银行将资金贷给其他企业或个人,二是集团企业委托所属财务公司将资金贷给集团内其他法人机构,三是金融机构委托银行将资金贷给企业或个人。第一种和第二种形式的委托贷款应全额计入社会融资规模,第三种形式的委托贷款因为是金融业内部委托,需要扣除。  第二种形式的委托贷款,其资金可能来源于企业的盈利,也可能来源于银行贷款和债券发行。若来源于集团公司的银行贷款,则从表面看集团公司的银行贷款与集团公司发放的委托贷款似乎重复统计,但实际上这两笔资金借贷分别为银行与集团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借贷,具有不同的风险、不同的利率水平,应分别计入社会融资规模。若集团公司未通过委托贷款将资金借给子公司,而是将资金存入银行,也同样会派生银行贷款。这一类型的委托贷款实质上是集团企业金融化后信贷派生的实现形式,也是金融产品创新和企业融资链延长的自然表现,不应简单视为重复统计。  如果说第二种类型的委托贷款是“重复统计”,那么这种“重复统计”不是现在才有,而是从来就有;不仅在社会融资规模中有,在其他很多金融指标如贷款、存款统计中都有;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举例来说,甲企业得到A银行100万元贷款。甲企业可以将这100万元全部用于支付工资或购买原材料等,也可以只将其中一部分如50万元用于日常支付,而将其余部分即余下的50万元存入A银行或B银行。A银行或B银行又将这50万元贷给乙企业这里不考虑存款准备金问题。于是统计结果,全部贷款即为150万元。按照上述“重复统计”的观点,“应该”扣除50万元,全部贷款“只能”是100万元。事实上,这种所谓的“重复”行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这种“重复统计”在理论上无需扣除,在实践中也没法扣除,因为根本就无法统计每一笔贷款中这种“重复统计”的数额。委托贷款的情况也一样,无论委托贷款的资金来源于企业的自有资金,还是来源于银行贷款,都不存在所谓的“重复统计”问题。  进一步讲,说“重复统计”,实际上是对金融统计基本原理的误解。社会融资规模统计金融机构与其他部门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发生一项债权债务,就统计一次,所以委托贷款并不存在重复统计的问题。同样的道理,信托贷款也不存在“重复统计”的问题。说“重复统计”也是对货币金融学基本原理的误解。上述所谓“重复统计”实际上是信用创造的过程,就像货币创造一样。  三增量指标不宜用同比增速来分析  增长速度是量的变化率,年同比增长率为:“本年数量-上年同期数量÷上年同期数量×100%”。余额增长速度对应的数量是本期余额和上年同期余额。增量增长速度对应的数量是增量,增量本身为本期余额与上年同期余额之差。一般说来,增量指标变化率的波动幅度要高于余额指标。比如人民币贷款指标,2009年其余额同比增速为31.7%,而增量同比增速高达95.6%见图1。  社会融资规模是增量概念。从历史数据看,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速波动较大。今年1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速为58%,2季度迅速下降为2.6%,3季度为-3.5%。历史数据中明显高于或低于今年1季度同比增速58%的时期均很多。从季度数据看,年社会融资规模有11个季度的增速超过58%见图2,其中最高为2003年1季度的185.3%。从月度数据看,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速大幅波动的情况更为普遍,最高为2009年10月份的364.6%,最低时下降幅度超过300%。  在计算其他增量指标的变化率时,这种现象也经常出现。由此可见,社会融资规模作为一个增量指标,不宜用同比增速来分析。  四、社会融资规模符融宏观调控的需要  我们利用2002年以来的社会融资规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社会融资规模与主要经济指标GDP、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发电量、CPI和进出口总额关系密切。1社会融资规模与主要经济指标间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显著的因果关系和先行性,且这些相关性高于新增人民币贷款和广义货币M2与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2社会融资规模与GDP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3社会融资规模变动会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GDP和CPI产生显著影响。  第二,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主要操作目标基歹币、利率[注2]相关性密切,且这种相关性强于新增人民币贷款和M2与主要操作目标之间的相关性。社会融资规模与基歹币、利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基歹币和利率变动是引起社会融资规模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一 社会融资规模与主要经济指标的关系  1、与广义货币和新增人民币贷款相比,社会融资规模与主要经济指标相互关系更紧密,并存在明显的先行关系  利用2002年以来的季度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季节调整和标准化处理,以去除季节性波动和异方差对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指标间关系的异常影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与主要经济指标GDP、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发电量、CPI和进出口总额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且相关系数均高于M2、新增人民币贷款约0.1左右。  时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社会融资规模领先GDP、CPI、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及发电量约1个季度,滞后进出口总额3个季度左右,同步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动。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社会融资规模与主要经济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社会融资规模的波动能够一定程度上解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动,而社会融资规模与GDP、发电量、CPI和进出口总额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2、社会融资规模与GDP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社会融资规模与GDP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可以根据社会融资规模的趋势预测GDP的长期趋势,也可以根据GDP预期目标推算出所需要的社会融资规模长期趋势值。同时误差修正模型ECM结果也表明,短期内二者间均衡关系存在波动,需要进行短期动态修正。  3、社会融资规模增加会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GDP和CPI产生显著影响  利用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社会融资规模增加一个标准差,固定资产投资在6个月内趋于增加,之后小幅下降并震荡趋稳。2社会融资规模增加,在开始几个月内CPI上涨压力将趋于增加,之后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3社会融资规模对GDP的影响过程较为复杂。社会融资规模增加,半年内将引起GDP增加,之后影响逐渐减弱,并趋于平稳。这表明,社会融资规模增加会引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GDP的上升和CPI的上涨,这种影响在滞后二个季度时最大,之后逐渐减弱。  二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1、数据预处理  1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M2、基歹币、利率等变量均存在较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因此本文采用ARIMA模型进行季节调整。  2考虑到利率的相对变动即利率提高或降低的幅度对监测指标的影响大于利率绝对水平即利率值的影响,因此我们采用利率变动值[注3]代替利率绝对水平进行计量分析。同时,我们对利率变动值和社会融资规模这两组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3在计算利率与各监测指标的相关系数时,本文采取分段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因为2008年以后,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增加,这意味着对应同样的利率变动,社会融资规模会在更高水平上波动,因此需要分别计算年、年各自的相关系数。  4 本文对各指标月度数据时间序列、季度数据时间序列分别进行了计量分析。由于月度数据受不规则因素影响较大,其波动幅度明显高于季度数据,因此本文中的大部分结论来自季度数据的分析结果。  2、计量分析  1相关性分析  基于2002年1月至2013年8月的数据,我们分别对社会融资规模、新增人民币贷款、M2,与利率、基歹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社会融资规模与利率之间存在较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最大相关系数-0.75,社会融资规模与基歹币之间存在较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64。  与新增人民币贷款、M2相比,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主要操作目标之间的相关性更高。  2协整检验[注4]  协整检验分析表明,社会融资规模与基歹币、利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基歹币和利率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回归是有意义的不是虚假回归。  3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表明,基歹币和利率变动是引起社会融资规模变动的格兰杰原因。银行间市场7天期质押式债券回购利率变动与社会融资规模变动互为因果。银行间市场5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变动和基歹币变动都是社会融资规模变动的原因。  五、社会融资规模有着深厚的经济理论基础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著名的《拉德克利夫报告》就指出,对经济真正有影响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供给,而且是包括这一货币供给在内的整个社会流动性;决定货币供给的不仅仅是商业银行,而且是包括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整个金融系统;货币当局所应控制的也不仅仅是这一货币供给,而且是整个社会流动性。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利和肖提出了金融中介机构理论,指出金融中介机构不仅包括商业银行,而且包括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信用创造过程中具有类同性,货币和其他金融资产也具有类同性和相互替代性;货币当局不仅应该控制货币和商业银行,而且应该同时控制其他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这一次国际金融危机也证实了这一理论的正确,传统的中介目标已不能满足货币政策操作和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因此,2010年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广义信用的概念。  社会融资规模的另一个理论来源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信用观点理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从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两个角度分析,大体可分为货币观点负债方和信用观点资产方两大派。根据货币观点的理论,通过负债方的货币的变动,即可发现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及其效应,而无需考察资产方的信贷的变化。货币观点目前依然是占据主流地位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而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伯南克、施蒂格利茨以及托宾等经济学家陆续提出并最终形成了货币政策传导的信用观点。信用观点理论认为,以货币为代表的负债方并不能全面反映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及其影响,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影响商业银行信用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方,来影响实体经济。当然这些经济学家提出信用观点理论,不是为了完全否定和取代货币观点理论,而是试图对货币观点理论予以补充和完善。  此后,信用观点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经济学家们发现,货币政策除影响银行贷款外,还可以引起债券融资、股票融资等其他的资产方的变动,进而影响总支出水平。比如,托宾定义Q为:企业的市场价值 / 资本重置成本。当货币政策扩张时,利率下降,股票价格上升,Q上升因为企业股票市值超过资本重置成本。此时,企业发行新股票就有利可图,于是企业股票融资额增加,投资扩大,总支出水平上升。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也指出,影响人们消费的不仅是当前收入,还有未来收入,这些收入或财富也包括债券、股票、不动产等。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影响股票、债券和不动产价格,并导致个人财富变动,从而影响居民借款和消费行为,最终影响总支出。  上述理论已经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并为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所证实,也体现在各国对信用总量的认识以及不断发展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实践中。  注1:金融资产比率为金融总资产与GDP比值。金融总资产包括银行资产以及公开发行的债券和股票。  注2:综合考虑交易量、波动幅度以及与实体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等因素,本文选劝银行间市场7天期质押式债券回购利率”和“银行间市场5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这两种利率,分别计算它们与社会融资规模的相关系数,并进行协整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注3:利率变动值△TB=TBt-TBt-1。  注4:两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之间可能出现虚假回归。只有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时,它们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它们所做的回归才是有效的。
用手机登陆
随时随地看新闻
这里居然有'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量指标',这个新闻我找了好久终于找到!感激ing
都在说'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量指标',但是又有什么用呢,改变不了什么!在现实面前,显得有点苍白
看了'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量指标'真高兴,就应该这样,为咱们是太阳的儿女而高兴!
'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量指标'!?这样的事情让我一个小老百姓真的很愤怒!
为什么会这样呢?'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量指标',这样真的太让人难过了,谁来安慰我一下呢!
这么无聊的东西,'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量指标'这个就看看好了,别多想
'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量指标'必须要支持!我不顶顶谁顶顶!赶紧抢楼!
'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量指标'没啥好看的,我就是路过的,我就是打打酱油的,今天眼镜都没戴,看不清楚啊,一切都是模糊滴
暂无任何评论,你来说两句!
温馨提示:后发表评论可以获得际通币奖励,海量礼品等你来换。
请输入您的疑问
下次不再提醒
1888元交易通会员限量10名,更有价值6000元......
NO.135期 金融业变天or&...
NO.134期 2014那些让人...
NO.133期 春&劫&来了!你...
NO.132期 2014,你想&...
NO.131期 一票到手,回家不...
6800际通币抢
3800际通币抢
gtoba***刚刚领了2个际通币
qqqqq***刚刚领了2个际通币
w89h8***刚刚领了2个际通币
fa112***刚刚领了2个际通币
bjhgm***刚刚领了2个际通币
bjzhe***刚刚领了2个际通币
wangk***刚刚领了2个际通币
***刚刚领了2个际通币
jnhfj***刚刚领了2个际通币
fa112***刚刚领了2个际通币
popea***刚刚领了2个际通币
hebei***刚刚领了2个际通币
yuank***刚刚领了2个际通币
keele***刚刚领了2个际通币
fa112***刚刚领了2个际通币
qj602***刚刚领了2个际通币
***刚刚领了2个际通币
bjhgm***刚刚领了2个际通币
w89h8***刚刚领了2个际通币
q3202***刚刚领了2个际通币
际通宝推荐
国内经济相关资讯
产品检索:
际通宝(),专业电子商务推广平台,提供一体化的企业采购解决方案
际通宝官方微博: &&&&际通宝微信公众号:gtobalcom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各行业占gdp比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