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海洋环境问题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沿海港口发展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
信息来源:
部评估中心综合业务部 &&&&
发布日期:
我国沿海港口发展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在进行全国沿海港口建设项目技术评估和参与港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查的同时,对重大港口建设项目进行了较为系统地调研。在调研中发现,&十一五&以来,沿海港口建设速度较快,在取得各方面的优异成就的同时,部分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下降,港口建设与海洋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局部海域环境风险增大,需要在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中予以重视。
问题一:部分港口空间布局同质化,影响岸线环境资源有效利用
港口扩张占用岸线的发展模式仍显粗放,岸线集约性利用水平仍然不高。部分地方政府希望以港口经济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局部地区港口建设过热,在岸线利用上没有统筹考虑,造成了局部区域港口空间布局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港区空间布局同质化问题,影响岸线和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
港口大宗货物运输的优势导致临港工业成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重点。黄、渤、南海沿岸部分区域石化、钢铁等项目分布密度较高,城市的发展、重工业企业遍地开花的布局方式与近岸海域环保工作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面临进一步恶化的巨大压力。
问题三:油品和石化码头数量与仓储量快速增长,环境风险加大
我国石油化工沿海仓储密集布局、船舶运量大幅增加将使得环境事故风险水平上升,航道、港口码头、仓储罐区和靠近海域的石化企业等对海域存在潜在溢油环境风险,一旦发生陆域溢油大量入海或重大船舶溢油事故,较难控制,将严重危胁到海湾的生态安全。
问题四:港口建设与近岸海域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加剧
港口建设占用大量滩涂、林地等自然生态用地以及大规模围填海活动导致的滨海湿地生境破坏,是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功能受损的重要原因。&十二五&时期,我国沿海港口将重点开发建设一批新港区,这些港区大多是在原有自然岸线基础上开发建设,对于沿海湿地,水生物种的保护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问题五:关键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进缓慢
港口行业中油品码头油气无组织排放、煤炭和矿石等干散货码头粉尘污染、船舶压载水外排等产生的环保问题较为突出,但相关环保措施的推进仍十分缓慢。油品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的建设停滞不前,煤炭和矿石等干散货码头粉尘污染治理推进缓慢,船舶压载水生物灭活技术储备不足,未建立完善的港口清洁生产指标体系。
问题六:港口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港口规划环评审查时序较为滞后,执行规划力度不够。审批后及运行期间的环境保护管理力度不足。总体上港口的行业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尚不健全,港口运行期间环保监督和执行力度不够。重审批、轻验收的情况普遍存在。由于缺少后评价工作,港口项目建设后,长期和累积性的影响在技术评估和管理要求上尚未有明确的要求。
鉴于沿海港口发展建设存在的环境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导,优化港口空间布局
完善港口群规划研究,对各港口群内主要港口的功能地位、组织模式、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统筹优化港口功能和发展规模,合理配置港口岸线。通过规划环评,统筹新港区与老港区合理分工和功能定位,合理利用和保护港口岸线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重新审视地方政府关于中小型港口规划的控制要求,实行备案制,并在规划中明确控制要求。进一步考虑公用和企业码头关于岸线资源和货物运输能力的占比关系,合理利用公共资源。
二、加大治污力度,防止港口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
应结合海域水域条件、环境承载力合理制订或适当调整临海工业布局规划,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控制新建石化项目,切实改变沿海地区重化工比重过大、过于集中的状况。在海域水环境质量较差的地区,通过综合整治努力实现海域水环境质量的好转。进一步加强港区陆域污染物处理以及船舶压载水、洗舱水和生活污水接收处理。减少围填海造地,防止因交换条件变差导致水域进一步恶化。
三、加强沿海溢油环境风险应急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海洋环境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对机制,修订完善相关应急预案。从运量、规模和布局三方面综合分析风险影响因素,联动多部门、多地区建立健全近岸海域重大污染事件风险预警及应急响应制度;建立近岸海域重大污染事件通报和区域潜在环境风险评估、预警及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区域突发海域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体系。
四、建立港口行业环境准入机制,切实确保生态岸线
根据沿海区域海洋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和港口建设清洁生产水平,制定港口行业环境准入政策,提出港口行业环境准入条件,切实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港口&的建设。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划定生态红线,将一定比例、一定数量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划为生态岸线,作为港口建设和各类资源开发的&禁区&。港口建设要尽量避免大规模围填海造地等占用大量滩涂、红树林地等自然生态岸线。
五、研究解决突出环保技术问题,树立生态示范港口工程样板
开展治理油码头非甲烷总体无组织排放的相关研究,开展大宗干散货码头的煤炭、矿石采取封闭形式堆存措施的适用性和实施方案研究,加快船舶压载水生物灭活技术研究,促进港口油品储运类项目风险防范的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石油库设计规范和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的更新修订工作。积极探索生态型港口建设模式,制订生态港口指标体系,树立环保技术先进、生态和谐的&生态示范港口工程&典型,并推广经验。
六、建立新型港口环保管理体系,加强全过程监督管理
进一步健全港口环境管理工作机制、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提高规划环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同时强化新建港区环境监管,及时清理和整顿违法违规项目。注重环评审批后的监管,加强施工期环境监理。以竣工环保验收为抓手,倒逼港口项目环评措施的落实,搭建环评与环保验收互动的桥梁。通过环境影响后评价,为进一步加强港口项目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版权所有 &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号-2约有196146篇,以下是第1-10篇
我国海洋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海洋环境保护法,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洋环境,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科学,如何保护海洋环境,海洋环境保护论文,海洋环境污染...
我国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
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已 经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海洋环境法律制度,为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 有力的法律依据。然而,应当看到的是我国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很严峻,海 洋环境保护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
放特征十分显著,在实际工作 中普遍存在重开发、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的问题,根据国家海洋局历年来发 布的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一[4],近海环境质量逐年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已经严 重影响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
相对独立性和海洋环境利益主体的缺位,使得防治海洋工程污染的困难重重。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防治海洋工程污染海洋环境的法律规定,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关于海洋工程污染防治的国际立法的内容及对我国的启...
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了解当前的管理模式与方式,认 真分析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现状及相关管理措施和制度,提出了我国海洋渔业 资源管理现阶段所存在的误区与主要问题,并根据当前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 模式、手段对渔...
论了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部分是对基本问题的阐述,给出了海洋环境监测的概念与内涵、地位与作 用;第二部分总结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和发展,概述我国海洋环境 监测工作中各个发展阶段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
我国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 山东农业大学(自然科学版),):420-423 JournalofShand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 我国...
法律依据。然而,应当看到的是我国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很严峻,海 洋环境保护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解决我国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推进 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完善我国的海洋环境法律制度。完善我...
&2008-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豆丁网
扫描下载APP
扫描关注豆丁网
微信号:doudingwang
随时赢取精美礼品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 百度文库
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1.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列屿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及三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615平方公里,位于中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处。无论从发现占有权、还是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效的《大陆架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来看,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都是公认的和无可争辩的。
在古老的历史上,中国关于钓鱼岛的记载可追溯到千年前的隋朝,从隋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时间内,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是没有争议的。
1947年4月,联合国《关于托管前日本委任统治岛屿的协定》,委任美国托管“主权未定”的冲绳群岛。但当时中国台湾所属的钓鱼岛由于狭小荒凉、没人居住,于是,该岛被美军作为投弹靶场。1970年,美军把冲绳群岛的“施政权”转交日本,竟然有意或无意地把中国钓鱼岛的“施政权”也交给日本。这一无视中国主权的行为激起全球华人的极大愤慨,全球各地华人和台湾、香港、大陆,形成了波澜壮阔的“保钓运动”。这迫使美国不敢承认钓鱼岛主权归属日本,而只是说交给日本“管辖权”。
面对海内外华人的强烈义愤,当时作为代表中国担任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台湾当局,虽然对美国的行为“表示了不满”,但并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而此时中国大陆又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之中。由于上述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既没有以实际行动接管该岛,也没有提交联合国审议或告到国际法庭,这给了日本以可乘之机。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两国从发展中日关系的大局出发,同意搁置争议,将钓鱼岛问题留待以后解决。就在这一年日本军国主义阴魂转世的“日本青年社”登上钓鱼岛设置了灯塔。此后,日本经常出动巡逻艇和军用飞机骚扰中国渔民。1979年日本在钓鱼岛上修建了临时直升机机场,日,日本政府宣布接管钓鱼岛上的灯塔。至此,钓鱼岛问题愈演愈烈。
2、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
大陆架是指大陆从海岸向外延伸,开头坡度较缓,相隔一段距离后,坡度突然加大,直达深海底,坡度较缓的部分。如果大陆架中间深度超过2500米,就不算是大陆架的延伸了。专属经济区是指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如果海底的地形、地质满足一定的条件,能够证明是沿海国陆地的自然延伸,沿海国可以申请将大陆架的外侧界限最远延伸至350海里。沿海国对陆地领土自然延伸的大陆架内的自然资源享有主权权利,对大陆架上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对海洋科学的研究、海洋环境的保护享有管辖权,并享有为此采取一定措施的权利。
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条款看,钓鱼岛与中国台湾省属于同一地质构造。钓鱼岛与台湾、澎湖、舟山群岛同在一个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面上,而与日本辖下的琉球群岛相隔着2900米深的海沟。
按照国际公认的《大陆架公约》所规定的“同在一个大陆架上的岛屿归该国所有”的原则,我国对全部东海大陆架享有主权,自然也对坐落在大陆架上的钓鱼岛享有主权。但是日本不承认大陆架划界原则,而把专属经济区中间线,作为划界的原则,中日两国的分歧在此。
3、台湾问题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近年来随着日本加快迈向政治、经济大国的步伐,日台经济交往现实利益的增加和台湾当局对“挟洋自重”之策的倚重等原因,日本越来越在台湾问题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在对华政策上进行了调整。
首先,将日中、日台关系相提并论。在日本外务省的外交文件中,强调在发展日中关系的同
贡献者:寒冰_877(1)原油的泄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核(放射性有害物质)泄漏等(答出一点即给分)&&&(2)禁止直接向海洋排放废水等(合理答案均给分)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造成局部海域污染的原因和保护.解答时可以从造成局部海域污染的原因和保护海洋环境的措施和做法方面来切入.解答:解:(1)、近年来原油泄漏事故不断发生、石油污染了海水.隔绝了海水与空气的接触,造成水体缺氧,石油中还有有害物质直接危害动物,石油黏附在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表面,使动物无法呼吸,导致动物死亡.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体污染中.工业引起的水体污染最严重.如工业废水,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复杂,不仅在水中不易净化,而且处理也比较困难. 工业废水,是工业污染引起水体污染的最重要的原因,它占工业排出的污染物的大部分,工业废水所含的污染物因工厂种类不同而千差万别,即使是同类工厂,生产过程不同,其所含污染物的质和量也不一样.工业除了排出的废水直接注入水体引起污染外,固体废物和废气也会污染水体.农业污染首先是由于耕作或开荒使土地表面疏松,在土壤和地形还未稳定时降雨,大量泥沙流入水中,增加水中的悬浮物.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而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只有少量附着或被吸收,其余绝大部分残留在土壤和漂浮在大气中,通过降雨,经过地表径流的冲刷进入地表水和渗入地表水形成污染. 城市污染源是因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废气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的.城市污染源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其中包括厨房、洗涤房、浴室和厕所排出的污水.因此造成局部海域污染的原因有原油的泄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核(放射性有害物质)泄漏等.(2)保护海洋环境的措施有加强监督减少原油的泄漏、禁止直接向海洋排放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减少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防止核泄漏等.故答案为:(1)原油的泄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核泄漏等;&(2)禁止直接向海洋排放废水.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海洋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为了更好的实施动物多样性的保护,人们常常将保护对象迁移到原栖息地之外实施保护,这种保护措施称为 ( &&&)A.就地保护B.易地保护C.再引入D.野放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不详
题型:读图填空题
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消失时间,而且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弊病,据此回答:(1)垃圾在土中降解时,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是&&&&&&&,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属&&&&&&&(2)“垃圾袋装化”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污染,其原因是&&&&&&&;(3)世界上先进垃圾处理办法是将垃圾分类,再用不同方法处理,你认为好处有哪此?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草场的不合理利用,一般表现在A.破坏草原植被B.不合理的开垦C.过度放牧D.以上都是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进入二十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B.天敌过多C.动物病害D.人类活动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不详
题型:判断题
四爪陆龟不属于新疆特有的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不详
题型:读图填空题
(4分)海南岛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但是原始森林植被的破坏导致大量的野生动植物的减少,为了保护海南的动植物资源,海南省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请写出下列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的珍稀动植物类群的名称:(1)大田自然保护区:&&&&&&&&&&&&&; (2)尖峰岭自然保护区:&&&&&&&&&&&;(3)东寨港自然保护区:&&&&&&&&&&&&;(4) 霸王岭自然保护区:&&&&&&&&&&&&;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或措施不科学的是A.建立自然保护区B.颁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C.减小栖息地,引进外来物种D.建立濒危植物的种子库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不详
题型:解答题
2001年,我国已有自然保护区1146个,面积达到8450.9万公顷.______(判断对错)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行政管理
密 码:验证码:
招生信息、培训信息、免费注册发布
您所在的位置: >
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更新日期:日 来源:传播招生网整理 作者:不详 点击:357次
摘 要: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是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基础,科学有效的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对于促进我国现有的环境管理体制的发展,改善环境状态,推行可持续发展等政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现有的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论述造成我国目前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不科学、不完善的主要原因,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探寻实现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科学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环境管理体制;问题;对策。
  环境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有关环境管理机构设置、行政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它具体规定了中央、地方、部门、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以及相互关系,核心部分是关于管理机构的设置、各管理机构的职权分配以及各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等问题。一些西方学者在对环境管理体制问题进行讨论时,往往会把公众参与的问题考虑进去。他们认为,在环境管理体制的结构关系中,除政府的行为之外,还有社会利益团体和管理行为人,它们都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环境保护事业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具有较高的社会化程度,企业和公众在环境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较长时间以来,我们所说的环境管理体制仅指政府内部机构的设置,而公众的监督和参与则被视为是外部作用机制,一般不纳入进来。
  一、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是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由地方政府通过计划、组织、调节和监督,来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这一体制的优点在于能够很好地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国务院统一领导、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负责、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并逐步形成了“五级管理”、“四级机构”的组织体系。这种管理体制对于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自然资源相对较少,环境保护工作起步也比较晚,正处在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管理手段较为薄弱、环境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转轨时期,因此该体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它还存在着不少的弊端,部门分散、地方分割、条块分离的现象比较严重,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阻力。
  我国政府对于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大体上是一个倒“金字塔”的结构,即中央设置的环境管理机构数量较多、规模较大、人员充足、技术设备好,对环境监管的执法能力比较强;相对中央管理机构来说,各地方设置的环境管理机构,越往下数量越少、规模越小、人员越缺乏、技术设备越差,环境监管的执法能力也越弱。就拿我国的县级环境保护部门来说,它的技术人员编制较少,但实际工作人员的数量却严重超编,大多数人员没有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在机构改革中被分流到了环境保护部门,同时又没有较好的方法对人员进行培训。同时,环境保护部门的技术设备配置也比较落后,缺乏基本的监测手段,不能有效地对排污总量和违法排污现象进行监测,有些甚至还需要将监测项目送到市一级部门进行分析。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监管人员在现场进行执法主要依靠自己的感性认识和已有的工作经验,这样及时取证就有一定的困难。由于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与通信工具,一旦发生违法排污现象很难及时到达现场,从而做出快速应急反应[1 ] 。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以地域管理为主的环境管理体制,导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存在行为差异。
  中央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态度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把保护环境上升到了基本国策的战略高度。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由地区间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所带来的外溢效应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都意味着整个国家的环境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对于环境保护的态度就比较复杂,因为环境本身具有外溢性和跨区域性等特点,该地区对环境问题加大投入进行治理,可能得到收益的并不是该地区而是邻近的其他地区,这样就使得一些地区忽视环境保护而片面地只追求经济效益。在发展与环境的目标选择上,地方的目标函数与中央存在差异。中央政府强调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而地方政府的目标则明显偏重于局部、眼前的经济发展。在环境保护政策的决策与实施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存在着“讨价还价”和“对抗”的倾向。地方政府在落实环境管理的具体政策时,会与中央政府的要求产生一些矛盾与冲突,而地方政府则会凭借自身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和信息优势,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式,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自身利益的损失[2 ] 。所以,在环境管理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存在一定的行为差异。有学者认为,从环境保护的纵向管理上来看,我国是以地域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只对本级政府负责,在环境保护机构内部上级与下级之间只是一种业务指导关系,上级对下级缺乏应有的制约力,执法过程中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3 ] 。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也不相同,因此,在资金投入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有些地区投入了较多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而有些地区则投入较少。这种现象必然造成地区之间环境管理力度上的不均衡,时间一长可能就会导致一些原来重视环境保护的地方政府向不重视环境保护的地方政府看齐,减少资金投入。即使某些地方政府一些有远见的官员真的下大力气治理本地区的环境,但由于环境的特殊性,我们也很难全面衡量其治理环境的业绩,这就使得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流于形式。
  (二) 地方环境管理机构在设置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目前全国有不少环境保护部门,特别是县级环境保护部门仍挂靠在城市建设系统上,仅属于城市建设系统的一个部门,这种现象给环境保护的执法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城市建设往往引发一定的环境问题,而作为城市建设系统内的机构自然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环境监督管理,环境监管难免会流于形式。因为没有独立的机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问题也都难以保障。有些地区环境保护部门内的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或者根本没有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而环境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反映在机构的设置上,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都应该进行强化,不能侧重于任何一方。有些自然保护任务非常繁重的资源或农业大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有的省有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但力量薄弱。在一些县和农村,环境和自然保护工作仍然很繁重,但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编制则远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甚至还有些地方出现了没有人管理这方面的工作的情况。 [论文网]
  (三) 行政区划的地方环境管理体制,不利于跨区域环境问题的协调。
  环境问题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区域性,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其他地区,往往会超越行政区划的边界,不受行政辖区界限的限制,如酸雨污染、流域水污染、海洋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等问题,都具有跨行政区域的特点。针对这一现象,设置相应的强有力的流域环境管理机构,同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流域环境保护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还很不够。虽然在几个大的流域建立起了水资源保护委员会,但从隶属关系、职责、权限的配置和法律地位上来看,该类机构并非强有力的流域环境管理机构。而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环境管理体制,地方环境保护局隶属于地方政府,这就使得一个有机的整体被这种体制分层切块,个别地区为谋求经济的发展而不惜损害其他地区的利益以及阻碍环境管理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部门之间的协调不畅,跨区域执法难度比较大[4 ] 。
  (四) 中央政府监督乏力,难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制。
  依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负责。也就是说,环境质量的好坏,地方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但相关法律既没有明确规定政府部门如何履行其责任,如何保证其履行责任,也没有明确规定如不履行职责应承担何种责任[5 ] 。在经济增长水平仍然是衡量和反映各级政府和领导政绩的主要标准的情况下,考核干部实行的是自上而下、以GDP 增长为依据的体系。在对地方政府官员进行政绩考核时,各种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仍然是重要的内容,尤其是GDP 的增长,把本地区的经济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企业规模、招商引资情况等作为衡量政绩的硬性指标,而对于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与党的建设等方面则没有硬性要求。这种考核体制某种程度上鼓励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热情,挫伤了地方提供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的积极性。“这就促使一些地方将完成经济指标作为本地区发展的首要任务,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地理解为以GDP 为中心,把发展才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GDP 增长才是硬道理,不顾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盲目上项目,搞投资,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现象十分严重”[6 ] 。地方政府中的部分领导从个人和本地区的短期经济利益出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缺乏紧迫感,甚至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错误认为要大力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就会阻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政绩目标的实现,甚至出现干扰环境执法行为,明目张胆地保护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在地方政府的默许甚至支持下,一些企业采取暴力手段阻止环境执法,甚至抗法。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是否依法履行对本辖区环境保护质量负责的义务,是否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仍然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手段进行监督和制约。
  二、实现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科学发展的思路。
  (一) 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部门职能。
  国家应将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由微观管理转为通过宏观调控进行指导和服务,转变工作理念,由单纯的管理转为真正的为基层和企业服务。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总局在宏观决策管理方面的职能,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单位的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环境保护部门与经济发展部门的关系,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行政运行规范。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运用必要集中和适当分散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标准等的制定权集中到中央,同时又要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根据各个地区发展存在的差异,环境标准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而对于跨区域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的处理权限都应该集中到中央,将局部性的环境问题,如噪声、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问题的处理权限放到地方,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问题其处理权限应该放到中央,而环境保护合作项目则可以放到地方,环境主管部门在工作中所起到的只是引导或指导的作用。
  (二) 加强人员和机构方面的建设。
  精简机构主要针对的是非政府部门职能的部分,而政府部门职能的部分不但不能精简,反而要不断加强。从整个国家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在对其他国家机构进行精简的情况下,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国家机构应该不断加强。因为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只注重发展经济,对于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导致环境污染欠账较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对环境问题进行治理,但环境的改善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现有的生态环境可能还会进一步不断恶化,在将来的20 年甚至30 年里,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可能仍然不会有明显好转,所以,从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要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强环境保护。
  (三) 健全环境保护跨部门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协调机制。
  环境保护政策离不开部门发展政策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而不单单是某个部门的职能。要把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纳入统计指标,使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建立国民经济绿色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不仅要有经济指标,而且也要有环境指标、人文指标,用这些指标来衡量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全面、科学、合理地评价地区、单位和干部的业绩。要改变不平衡的管理体制,形成综合权力机构,就需要顺应政府机构改革的潮流,通过计划、预测,综合考虑潜在影响因素,协调各部门间综合处理经济、环境和社会的问题,加强跨部门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在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上,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存在一定的矛盾,健全环境保护的中央与地方的协调制度就显得尤为紧迫。
  参考文献:
  [1 ]胡双发,王国平。 政府环境管理模式与农村环境保护的不兼容性分析[J ] . 贵州社会科学,2008 , (5) :91 - 96.
  [2 ]邓志强,罗新星。 环境管理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博弈分析[J ] . 管理探索,2007 , (5) :19 - 21.
  [3 ]游霞。 环境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讨[J ] . 科技管理研究,2007 , (10) :58 - 59.
  [4 ]孙志燕,高世楫。 环境政策存在的若干问题与调整思路[N] . 学习时报,2007 , (11) .
  [5 ]沈晓悦。 变“环境风暴”为长效机制[J ] . 环境经济, 2007 ,(8) :9 - 12.
  [6 ]张玉军,侯根然。 浅析我国的区域环境管理体制[J ] . 环境保护,2007 :44 - 48.
特别说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侵权,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Copyright&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张媾 
合作加盟: VIP会员: 链接交换: 电子邮件:
地址:中国-广东省广州天河区中山大道西8号天河商贸大厦11楼室&&&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均由本站注册会员免费发布,如涉及版权问题或虚假信息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一直在追求真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洋环境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