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门票江枫第一楼也是江河一润的旗舰店吗?

“江枫”是什么意思?
中华读书报
&&&&作者:
  今年9月22日,苏州寒山寺第六届文化论坛暨寒山寺建寺1510周年庆典隆重举行。唐代张继的七言绝句《枫桥夜泊》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此诗不但是文学名篇,而且还被改写成歌曲《涛声依旧》上了春晚,成为艺术金曲。但对于诗中“江枫”的意思近年来依旧众说纷纭,没有定案。
  第一种说法:水边的枫树。如马茂元先生的《唐诗选》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第二种说法:江边的枫树。如王启兴先生等的《唐诗三百首评注》一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再如徐有富先生的《重读〈枫桥夜泊〉》一文(中国社会科学报“后海”版日)。
  第三种说法:松江(吴淞江)边的枫树。如曾景忠先生的《张继诗》一文(中国社会科学报“后海”版日)。
  第四种说法:江桥和枫桥。如唐先田先生的《苏州三趣》一文(中国社会科学报“后海”版日)。
  第五种说法:江村桥和枫桥。如金红先生的《“江枫”意境新说》一文(中国社会科学报“后海”版日)。
  仅仅对于“江枫”一词就有以上种种均能自圆其说的解释,使我们不禁感叹古代诗歌意境的深奥悠远和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么,这些说法哪个更合理一些呢?
  众所周知,对于古诗发生意思分歧时,首先应当考察此诗的格律,看是否有押韵倒装等问题。此诗全诗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的体裁坐标为“近体诗-绝句-律绝-七言律绝”;格律为“起首句入韵?”,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诗中“江枫”一句符合韵律,无异常。
  无奈,只有查阅更多资料。在《唐诗宋词元曲300首》(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270页)中的“注释”说“【一】题一作《夜泊枫江》”,也是说,此诗的题目还被称作《夜泊枫江》。这启发我们联想“江枫”是否为“枫江”的倒装,因为在古诗中经常会有倒文出现。这种假设的求证从逻辑上要考察以下四个环节。
  一是从古代看,“夜行诗”中是否习惯以“江”为吟咏对象。查阅同时期的唐诗发现了两首同类诗全以“江”为明确对象。如比其稍早的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再如比其稍晚的杜牧的《旅宿》“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二是从现代看,是否才存在“枫江”。考察苏州地图,确实存在“枫江路”;考察寒山寺,内有著名建筑“枫江第一楼”;考察枫桥景区,“江村桥”简介中明确记载:“198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桥下是古运河经过枫桥古镇的枫江。”可见,“枫江”名称确实存在。
  三是从语法看,“枫江”是否可以修饰“渔火”。此诗除首句入韵外,后三句的前四个字均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即“江枫的渔火”、“姑苏的城外”和“夜半的钟声”。若是这样,因为“树”和“桥”均不能修饰“渔火”,所以从语法上看,前五种说法均不太合适。但若是“枫江”(“江枫”的倒装)来修饰“渔火”,则合乎语法一致的原则,也很合情合理。
  四是从必要看,“枫江”倒装后是否与全诗的文笔更连贯通畅。有趣的是,在《陆游诗今译》(宝文堂书店1988年版,第26页)中收录宋朝陆游《宿枫桥》诗:“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注释为“又‘半夜钟,据说是当时寺院中的习惯。’”由于七言律绝的的第二句和第四句为层次的收尾句,关联性更强一些。为了协调一致,则“江枫”也可能是“枫江”的倒装,以呼应“夜半”和“半夜”的倒装。
  其实,古人为了使文艺作品更有意蕴,即便不是因为格律押韵也经常出现倒装。比如京剧名剧《法门寺》中“好一个大胆的眉邬知县,把一桩人命案审问倒颠。”运用“倒颠”(颠倒)这种倒文,既未影响观众理解原意,又使作品典雅别致。从这个意义上讲,“江枫”和“夜半”有意识的倒装也很可能在追求这种效果。
网站编辑:江河一润旗舰店优惠券
江河一润旗舰店,简称“江河一润”,是天猫商城的店铺,店铺名:江河一润旗舰店。
江河一润优惠券,最新江河一润旗舰店
优惠信息、江河一润打折促销活动大全。
江河一润旗舰店,简称“江河一润”,是天猫商城的店铺,店铺名:江河一润旗舰店。江河一润不定期发放店铺优惠券,让利回馈新老顾客,敬请关注!&
享优惠是最值得信赖的优惠券网,每天为您提供5月最新江河一润优惠券和最新江河一润优惠信息。到享优惠领江河一润优惠券,畅享优惠!
享优惠由广州创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运营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钟声到客船
您现在的位置: >>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时间: 来源:
第一篇: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城外寒山寺
苏州的淡淡烟雨,寄托着一种思乡情趣,耐人寻味。苏州的园林古刹,更是令人难以忘怀,总 是有种“不可言宣,只可会意”的诗情画意。其个中之真旨,久参不破,犹若棘手之禅宗公案一般, 妙哉,妙哉!其无上之功用,足可令亲临其境者,窥谷忘返,望峰栖心。而地处京杭大运河畔之千 年古刹――姑苏城外寒山寺,亦不例外,以其钟声、诗韵、塔影、碑刻、书院而名闻四海。余自从寄幻身于空门后,99 年春来苏州灵岩山寺报考佛学院,读书四年。而后奉命挂搭于寒山 寺,并进寒山书院从事教学工作,至尽亦有四个春秋了。无心住在此寺中,穿衣吃饭两件事,青灯 古佛一卷经;鸟啼花落,钟鸣鼓响;随四时之运转,寒暑之易节,悠闲度日,自有无限之乐趣与妙 意。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楼一阁、一殿一堂,乃至清风明月、江枫渔火、画桥流水,皆为我人妙明 心中所现之物耳!细心玩味,自可全丑即美、全恶即善、全假即真也。为表聊心,故今作文以记之。一、古寒山寺名之由来 据《吴郡图经续记》《吴郡志》等典籍的记载,寒山寺创建于南梁?天监二年(公元 502―519) 、 , 初名“妙利普明塔院”,至今也有 1500 余年的历史了,可谓是千年之古刹名蓝也。寒山寺的前身是“妙利普明塔院”,招提名义,檀度因缘,皆以塔着。开山有塔,其来久矣! 顾名思义,此寺最初只是供养妙利普明菩萨舍利的一个塔院而已,其规模不甚恢弘。但地处枫桥繁 华区,邻居运河之要塞,为南北客必经之道,但在当时之影响颇为巨大。故自唐人张继题诗以来, 四方游士凡至吴,无不知有寒山寺者。寓贤羁客,临流抒啸,无非霜天钟籁。有史料可考, 寒山寺亦称“枫桥寺”, 最初名“妙利普明塔院”, 宋嘉佑中改赐名“普明禅院”。范大成在《吴郡志》中载:“普明禅院,即枫桥寺也。在吴县西十里,旧枫桥妙利普明塔院也。” 南宋绍兴年间() ,仍称枫桥寺(孙觑《枫桥寺记》。) 元代始复寒山寺之名,元顾仲瑛、汤仲友等诗均题名为寒山寺。其后明、清、民国至今,一直 均沿用寒山寺之名。之所以古寺由最初之“妙利普明塔院”而改名为寒山寺,一是为了拓建伽蓝;二是为了纪念、 追踪寒、拾之遗风。据明?姚广孝之《寒山寺重兴记》载:“唐元和(今注:当为贞观)中,有寒山 子者,不测人也。冠桦皮冠,着木履,被蓝缕衣,掣风掣颠,笑歌自若,来此缚茆以居。暑渴则设 茗饮,济行旅之渴。挽舟之人,施以草郑虼餐臁P蕹侄嘈猩跚凇Q坝翁焯ê遥胧暗谩⒎ 干为友,终隐入岩石而去。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如上之文,其意在于说明古寺得名之所以然,细想起来实有其深远意义与历史价值。关于普明
菩萨之久远劫前本事,广载于如来诸经论中。如《大宝积经》说,菩萨乃多宝世界,宝积佛前之弟 子。《首楞严三昧经》说,文殊菩萨未来世成佛,其名为普明。又《华严经》说,菩萨乃四十一位法 身大士之代表,作华严法会之参席众。《法华经》说,释迦文佛受记声闻弟子陈x如未来世成佛,其 名为普明。”又“八十八佛名”中,亦有普明佛之名号。虽则诸经论所言不尽全同,然其旨味亦甚 吻合,莫非是为了说明普明菩萨远本之难思难议。称“普明菩萨”,意谓菩萨乃倒驾慈航之佛位菩 萨,为辅弼王法弘化而示居因位;言“普明佛”,则知菩萨久远劫前早成正觉也。总之,“妙利普 明”的意思,就是说此菩萨能以光明普遍照破世间一切痴暗,使大地一切众生同沾妙利。关于“寒山子”高僧之示显人间近迹,虽则生卒之年不可考,但《史书》中确有其人其事之记 载,况且还有《寒山子诗集》的流传世间。明?姚广孝之《寒山寺重兴记》中亦言:“(寒山)方丈 则设寒、拾、丰干之像,不敢忘其所自也。”不过此三老不被世人所识,但其行持超特。据说寒山 子长年穴居天台寒岩中,不与世人争;丰干在国清舂米供众,骑虎游松门;拾得在国清为众烧火造 饭,心甘情愿。其三老之事迹,具载于《高僧传》《祖堂集》中。、 世人怀疑寒山子是否曾到过苏州寒山寺?则有诗可作证。如:“一向寒山坐,淹留三十年。昨来访 亲友,太半入黄泉。渐减如残烛,长流似逝川。今朝对孤影,不觉泪双悬。”这首五言律诗足以说 明寒山子晚年曾取道古运河来苏省亲的事实,不必疑尔! 菩萨遁迹,游化人间,处处示灭,处处示生,身无定相,居无定所,高深莫测。天台人见大师 合缝岩中,苏州人见大师缚峁枫桥。开山有塔,以显本地风光之久远,原以宝塔乃如来法身之象征与代表,以示佛法高深广博之不 可思议也。稀迁禅师拓建伽蓝,额名曰“寒山寺”,实乃遵循一大时节因缘,以纪念寒、拾、丰干 三老示显人间的悲心与用意,进而光大发扬其随意自在的解脱精神。从而使名胜道场与高僧事迹相 呼应,为古刹添光,为高僧谱写了光辉一页。可见,希迁禅师之良苦用心也。“妙利普明菩萨”显远本,“寒山子”明近迹;塔表如来法身常住世间,寺表僧宝和合同修共 住;开山建塔,以重法故;拓建伽蓝,因人名寺,以人显寺,以寺显人,可谓“道在人弘,非道能 弘”,开一大时节因缘故。元以“为本开迹”、“由迹显本”故,由塔而寺;更为令行人能尊重如来法宝,以“寒山子” 之精神秉法而行,以得证如来法身故,额名曰“寒山寺”。如是,则古寒山寺之得名由来,则有深 远意义也。
二、几多烟雨几多愁
佛说,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因缘的聚散,感召了人之生老病死,界之成住坏空。寒山寺作为 娑婆世界之一隅净土, 亦复如是。在自己古老漫长的 1500 余年的历史长河中, 烟雨稠缪, 迭经世变, 屡废屡兴。古寺之兴废,引发了后人的感慨与深思,几多烟雨几多愁,佛子之心可鉴也。君不见杜 牧有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寒山寺,自南梁?天监年间创建以来,至唐?贞观年间因有号“寒山子”的天台高僧取道古运 河省亲,在枫桥渔火湾“结茆以居”,以自己超特之道德与行持感化世人,奉行佛法,由是光大古 寺门庭,重树妙利宗风。唐?玄宗时,有宗门特眼知识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名曰‘寒山 寺’”,由院而寺,规模成具,接机安众,列天下丛林之一。“安史之乱”期间,诗人张继举棹返里,途经吴地,古寺钟声引发了诗人内心深处之感慨与警 觉,作《枫桥夜泊》诗以抒志。因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故,“天下传诵, 黄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也。”从是以后,寒山古寺名声大震,四海皆知,远至东瀛。北宋?国初(976―978)年,节度使孙承佑重建佛塔七层,为古寺增色。南宋?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古寺遭溃军肆意蹂践。《枫桥寺记》云:“寺僧逃匿,颓檐 委地,飘瓦中人。卧见天日,四壁萧然,如逃人家。” 南宋绍兴四年(1134),有长老法迁者,不明其所自来,亲率徒辈,扶倒补败,节衣缩食,铢 积寸累,艰苦备尝,惨淡经营,历时十二年之久,终使“栋宇一新,可支十世”。其见佛塔重修, 即费时三年。况又新建水陆院,严丽靓深,为龙象所到之处栖。古寺重修后,其规模之恢弘,远胜 往昔。元末,寺、塔一并毁于兵燹。明?洪武年间,僧昌崇发心重建。明?永乐三年(1405),深谷昶禅师接踵而修。据明?姚广孝之《寒山寺重兴记》载:“圣朝永 乐三年,深谷昶禅师老成有戒行,札授住持,赤手奋发,化募众檀,_荆榛,畚瓦砾,先建佛殿; 次立丈室、山门及说法之堂,楼禅之所,庖库溷,凡合有者皆备。” 明?正统已末(1439),郡侯况锺再建。明?嘉靖年间(),僧本寂禅师铸钟建楼,钟遇倭变,销为炮。明?万历四十(1612),晓山旭公发起募修,僧西流吾、松溪鉴二公建龙函阁。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大殿火,次年吾公、鉴公修复之。清?顺治初,凡为汛署,僧天一力守勿废。清?康熙五十年 (1711) 大殿又火。, 《苏州府志》 “旧有水陆院, 载经久湮坏, 塔亦莫知其迹。” 清?十九年(1774)甲午八月,住持僧宣能续建大殿、前轩。
清?道光年间() ,由于误食后园毒蕈,薛福成之《庸庵笔记》载:“寺僧之老着弱 者,住持者过客 140 余人,忽一日尽死。”从此,古寺一蹶不振。清?咸丰四年(1854) ,太平军兴,清军在溃败时纵火焚烧苏州阊门一带,一夕之间,寺舍化为 灰烬。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江苏巡抚陈夔龙、程德全先后主持修复,经二公之苦心经营,得以 古寺“几为吴下精蓝之冠”。民国时间,香客稀少,寺僧星散,门庭冷落,古寺处于危境。日军侵占苏州时期,古寺殿堂僧 舍一度沦为日军仓库马厩。至 1949 年解放时,千年古刹,已成一片萧条景象。文革期间,古寺一度成为造反派之刑讯逼供 牢房,寺院一切被查抄。直至改革开放,宗教政策落实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才开始修缮恢复圣祖道场。在性 空长老的苦心营造下,殿堂初具,宝塔耸天。由是,寒山古寺又焕发出了时代新气息化,勃勃生机, 盎盎春意。可见,寒山古寺在 1500 余年中,伴随着因缘的生灭时兴时废,几多烟雨几多愁。寺之兴废皆任 因缘,但道场之启建完全归功于有心人士的鼎力维持与苦心经营。虽说一切付出皆为“空华佛事、 水月道场”,不必执着在意,但每次重兴中之“众志成城,风雨同舟”之精神与“坚定不移、永不 退曲”之毅力,却不随因缘之生灭而有所改变,并天地永在,与日月同辉。
三、古迹 枫桥古迹有五:所谓的古河、古桥、古镇、古寺、古关。古河,即古运河,为隋炀帝所开凿的 京杭大运河。古桥,即唐代所建之两座单孔石拱桥,江村桥、江枫桥是也。古镇,即枫桥古镇,俗 云:“先有枫桥镇,后有苏州 城。”古寺,即寒山寺,创建于南梁?天监二年,可谓千年之古刹也。古关,即铁岭关,亦名枫桥敌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 ,巡按御史尚维持、知府温景葵、知县 安谦等人筹建。这便是枫桥之五古。寒山寺地处枫桥古镇,门临古运河,背面苏州市城西之阊门十里。其寺内之古迹亦有五:所谓 的古塔、古佛、古钟、古诗、古碑。古塔,即古寺开山之塔――妙利普明塔,始建于南梁?天监年间。古佛,即铜铸、窑变二像,叶昌炽之《寒山寺志》载:“寺中旧有铜铸、窑变二躯,相传已久。” 寺有铜铸、窑变之二躯古佛像是实,但年代不确,下落不明。古钟,即唐钟,此钟虽不明下落,但 寺在唐时警钟长鸣是实。古诗,即《枫桥夜泊》诗,为唐人张继所作。古碑,即历代所余留之断石 残碑,寒山寺已越千年,迭遭毁坏,碑刻散失,为数不少。其见诸史志者,有宋?王书张继《枫桥
夜泊》诗碑,宋?孙觌撰书《枫桥寺记》 ;明?姚广孝撰写《寒山寺重兴记》 ;明?文征明书张继《枫桥 夜泊》诗碑;明?唐寅撰书《姑苏寒山寺化钟疏》等,所有这些碑刻,虽因年久剥蚀严重而自己难辨, 且弥足珍贵。此则为寒山古寺之五古。枫桥五古,则因河而桥、而镇、而寺、而关,河实乃人工所开凿,可谓人定胜天也。寒山寺五 古,则因塔而佛、而钟、而诗、而碑,塔亦乃檀信施资所建,可谓事在人为也。不论是枫桥五古、 还是寒山古,皆乃人工所成,并非天生与自然。可见,人乃万灵之真宰,有补天地参赞化育不周之 功能与力用,故以躯躯七尺之身,堪与天地并称“三才”也。枫桥五古、寒山五古,是古寺千百余年来的历史见证物,足以使古寺声传四海,名播寰宇,远 至东瀛。故有四方人士远道慕名而来,以寻千古所留之胜迹,慎思追念先祖开山之维坚,亦使自己 返朴归真,以求心灵的解脱与自在。
四、钟声 寒山的钟声,源远流长,贯见于唐人诗句中,特别是张继诗人的《枫桥夜泊》诗,久负盛名。“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从而使寒山的钟声从唐朝回到了现在,唤醒了世人的 灵智与觉慧。据说“唐钟炼冶精超,云雷奇古,波磔飞动,扪之有棱”。诗人张继因逢“安史之乱”返棹归 里,其途次之失意落泊情素实则难免,不料就在月落乌啼之际,江枫渔火之畔,因闻古寺夜半钟声 之悠扬,而将人生之归宿处寄托于霜天钟籁之中,由是化解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愁眠。原以“木铎徇于道路,周官所以警其顽愚;铜钟司其晨昏,释氏所以觉夫灵性。解魔王之战斗, 上振天宫;缓众生之悲酸,下闻地狱。”故自古以来,各大寺院于晨昏皆扣钟以警九界之昏迷。苏 州之地,在唐时皆以“夜半钟声”而着。古寺夜半之钟声,有警悟、提示、扣击物令、驱除烦恼、 增长智慧等多种意义。如偈云:“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 度众生。”又诗云:“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冥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 钟声是古寺的灵魂,她有勃勃生机、盎盎春意。1979 年以来,寒山寺每年元旦除夕夜举行“听 钟声活动”,四海高朋满座,九州岛岛岛岛岛岛岛嘉宾如流,更使古寺钟声起到促进、激发人们上 进、友好团结的功用,实为一大盛举。要知古寺之悠悠钟声,的能消除众生烦恼,增长菩提智慧,悉使一切人离苦得乐也。但欲得闻 钟真实利益,则贵在行人能摄耳谛听也。故愿凡来寒山古寺者,希能专心致志于悠扬婉转之钟声里, 自获无量妙利也。
五、诗韵 诗里钟声到客船,前朝称古寺;桥边渔火对愁眠,千载记名蓝。寺因诗着,诗因寺赋。明?姚广 孝之《寒山寺重兴寺记》载:“寺当山水之间,不甚幽邃,来游者无虚日。唐诗人张懿孙赋《枫桥 夜泊》 有‘姑苏城外寒山寺, , 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天下传诵。于是黄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也。” 有明文为证,寒山古寺之钟声确实与张氏有缘。钟声与诗韵的天然巧合,足以赢得天下人的青睐, 亦使千年古寺更创辉煌。故自张氏首唱以来,题咏寒山寺者,作者如林,不胜枚举。月落乌啼,暗喻了诗人的落泊失意,犹若满天飞霜;古寺钟声,唤醒了诗人的本觉灵悟,寻求 人生归宿。茶饭之余,闲话张继之《枫桥夜泊》。这首诗自始至终,似乎是一直在淘汰内在的“小我”形象,融通外界的“大我”位格。从语法 上看,不具主语资格的“我”落在了宾格的位置,元是以宾显主,寄物表志。从视觉角度出发,则 内在的“小我”彻底完全地融入到了外界的“大我”中,本为摄主入宾,全他即自。意谓在人生茫 茫大海中,惟有达到物我双亡的境界,方能脱离相对的二元意识,以至随意自在。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此中,“月落”,即是指中夜之月落映于古运河水中,并非是初晓时分之阶前落月也,贵在夜 阑人静之时。“乌啼”之“乌”,并非但指乌鸦、乌鹊二鸟之乱叫,其实水上之“水老乌”更符诗 意;原以水老乌,即乌鬼,又名鸬鹚。北方语区俗称水老鸦,吴语区俗称水老乌,粤语区俗称墨乌。杜甫之 《戏作俳谐体遗闷》 中有“家家养乌鬼, 顿顿食黄鱼”句。“霜满天”, 意谓时值深秋。“江、 枫”,确指跨古运河之对峙双桥,即江村桥与江枫桥也。上联以白描之手法,交代具体的时间、地点、环境,以月落乌啼、飞霜满天、古桥渔火之深秋 悲凉空旷之环境烘托出了诗人的自我流离颠沛之愁、官场失落之愁、战乱不安之愁,简直是愁得诗 人无法入眠。上联又以比兴之手法,巧妙地结合外界自然景物之明暗动静、天地上下、古往今来、泊舟游子 之映衬,表达了诗人由己思人的慈悲心肠与拔济精神,可以想象诗人势必会由自己之愁苦而联想到 无边众生之无尽愁苦也。愁之又愁,可谓是入愁谛三昧也。上联仅仅 14 字,破释题中之夜泊枫桥处所,更突出点明了“泊”字之深意。下联则采用倒装句式,先以“姑苏城外寒山寺”7 字,既整齐而又和谐有致地交代了钟声的发 祥地,先本后迹,由远而近。使文化名城与佛教古寺融为一体,成为历史的象征、文字的记载、禅
意的表达、 人们的向往、 精神的寄托。进而以“夜半钟声”为诗中意境之点晴语, 并交代题中之“枫 桥夜泊”的原由。可见,钟声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从而将人生之究竟归宿处寄托于悠扬钟声里,则 通身烦恼随钟声之悠扬而纷纷脱落。总之,诗之巧妙构思,犹若天成。对仗比兴,工整雅和。平仄压韵,错落有致。不但吟诵朗朗 上口,铿锵有力,如掷地金声,自能逸民适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开启智慧;而且其诗意超伦 绝比,吟出了寒山古寺之禅趣与韵味,为苏州大好山水更添秀色。从而亦使寒山古寺独享诗韵之盛 名,更使《枫桥夜泊》成为千古之绝唱。
六、塔影 墟里青烟白,夕晖塔影斜。古寺开山有宝塔,千载风雨话兴衰。现有之史料,已无从考证寒山 寺之“妙利普明塔院”最初所建之形制与层高。惟知大约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约 841―960),经 历唐武宗“会昌灭佛”及五代战乱,普明宝塔被毁。直到北宋兴国初,约在 976―978 年间,平江节 度使孙承佑重建浮屠七级,其塔“峻峙蟠固,人天鬼神所共瞻仰”。可在南宋建炎四年(1130), 金兀术率军进犯苏州城时,寒山古寺虽然逃过了兵火,却遭南宋溃军之严重破坏,寺破塔残。南宋 绍兴四年(1134)起,寒山寺法迁长老竟花三年之久,重修宝塔。元末(),徐达率军 围攻张士诚固守的苏州城,寒山寺再遭劫难,寺塔俱毁。从是以来,古寺日渐萧条,仅仅维持香火 而已,宝塔未能重修,淹没于长烟荒草之中。直到改革开放后,性空长老荣任方丈后,于 1991 年 2 月 23 日成立“寒山寺重建宝塔委员会” 起,至 1995 年 12 月 11 日上午竣工。历时四年之久,终使巍巍五层仿唐古塔从地而涌出,实为一大 盛举,古寺又添一色。关于宋元时寒山寺宝塔之风采,很有文字记载,只能在历来诗词中可窥见一些痕迹。如背诵张 师中诗曰:“岩扉横野桥,塔影落前浦。”南宋范大成诗曰:“竟日窑烟直,中流塔影横。”有“墙 上浮图路旁堠,松仁南北管离愁。”元汤仲友诗曰:“孤塔临管到,三门背运河。”元末明初高启 诗曰:“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 从古人的诗中亦可领略到当时宝塔之风采,实为古寺之一高大建筑,影响颇具。而如今所建之 普明宝塔,乃为仿唐木构之楼阁式佛塔,四方五重,由须弥座台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总高 42、2 米。此塔外形之轮廓,与日本之大德寺,药师寺等处的五重方塔完全相似,唐风于此大显。宝塔高 高,屹立于法堂前,犹如高僧说法之拄杖,象征如来正法永住世间。每当旭日东升之时,塔顶之刹
映射出万道红光,遍地生金;又四边芳草花卉围绕,碧池石碑,长廊回环。徐徐轻风飘来,则檐角 之 108 风铎叮当作响,把游人之思绪引入遥远故乡,悠然自得。又宝塔取景,与周围之建筑物及自然景致搭配得十分恰当,古河石桥,天山草木,白云村墅, 交相辉映,自合妙趣,富有禅意。不论是处在何山大桥上远眺宝塔,还是伫立法堂前仰望宝塔,远近高低,错落有致,自有不同 之乐趣,高处何如低处好。仁者见山,智者乐水。我愿来人,能登塔俯瞰大地之渺小,白云之缥缈,将身心陶醉于大自然之中,物我双泯,以体 验“物我同源”之感悟。更愿来人能右绕于塔,思维正道,御大白牛车直趋如来涅大城。
七、碑刻 千百年来,古寺之断石残碑记载了风雨之沧桑,时世之迭更。琳琅满目的碑刻,则是古寺创建 千年的象征与历史的见证,这最能突出地反映寒山古寺沉积的丰富文化底蕴,亦使历朝名家手笔供 世人饱目,更使古寺别具一格。寒山寺的碑刻到处皆是,数不胜数。从山门到普明塔院,不论长廊墙壁上,还是殿阁墙壁上, 凡能镶嵌处皆立石。如山门照壁之东湖陶睿宣所书之“寒山寺”三石。大雄殿之前院藏碑有章美书“寒拾遗踪”石、 程德全书“妙利宗风”石、 年久成无字碑之 《寒 山寺重建大雄殿碑记》碑等。碑廊藏碑有:宋岳飞题联碑、署理苏州府知府平翰禁占寺产碑、 《社仓事宜碑记》《吴县乡都义 、 役田记》碑、明唐寅撰书《姑苏寒山寺化钟疏》碑、明文征明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清邓石如 书联碑、万绳蚴⒂衢惺椤斗闱乓共础肥⒖涤形⒘鹾K凇斗闱乓共础肥取长廊藏碑有:梁同书书《阴骘文》残书、争寺基帖残石、俞樾撰《新修寒山寺记》碑、陈夔龙 诗碑、佛像砖刻碑等。大雄殿藏碑有:罗聘画寒山拾得像刻石、郑文焯指绘寒山子像刻石、程德全书历代题咏刻石、 程德全书《寒山子诗》碑等。寒拾殿藏碑有:南宋张即之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刻石、清石韫玉题“现千手眼观音菩萨” 像刻石等。钟楼亦藏程德全撰、道州何维朴书之《重修寒山寺记》碑。寒拾亭藏碑有:陆锺琦《重修寒山寺记》碑、邹福保《重修寒山寺记》碑、沧州张继书《枫桥 夜泊》诗碑等。普明塔院碑廊藏群碑,自 1996 年落成后,期间共嵌 60 余石碑,皆为当代名家手笔。如僧界之
茗山书“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碑;书法界代表如朴初之“寒山寺碑廊”碑、 启功之《枫桥夜泊》诗碑、催护自题诗碑等。除此之外,山门内还有雍正皇帝御制《寒山子诗序》碑、性空长老书《枫桥夜泊》大诗碑等。更值得一提的是,普明宝塔东西南北四门所悬之木匾,皆为赵朴初、谢孝思、费新我、沈鹏等著作 书法家所题。总之,寺院处处可见之碑刻,丰富了古寺之文化底蕴,记载了古寺之兴衰历史,传播了人间之 真情,使后来者知其梗概,以效法前人之精神,传灯续焰,弘扬佛法。这些断石残碑,道是无情却有情,她记载、传述、倾吐了千古不变之真谛,发挥了参赞化育之 功能,体现了历史的演变与陈迹,留下后人的深省与寻思。湛然大师倡导“无情有佛性”之说,古 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典故,我想寒山古寺之断石残碑已证实了这些。
八、书院 寒山书院,是在 2003 年秋季正式挂牌开学的,是经由江苏省宗教局、省佛教协会的批准,在苏 州市宗教局及市佛协的领导下,由寒山寺自办的一所教内汉语系男众佛学院校。学制二年,主要开设佛学与文化二科,为使佛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相融合,以彼此起到互相资补 的作用。毕竟佛学是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的,若离开世间法而觅出世之佛法,亦无有是处。所以, 这样开设课程,无非为使学僧以社会科学文化知识而更好地阐述、宣扬佛法,以利人天。在佛学方面的课程有:佛学概论、印中佛教史、丛林知识、二课合解、佛典选读、宗派研究、 戒律、现代佛教专题研究等。社会文化课程有:法律法规、古代汉语、阅读与写作、中国通史、中国书画、英语、计算机等。书院虽然刚起步,在师资、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尚未十分完善,但书院是培养佛教栋梁之 材的摇篮,是寺院的精神与灵魂的所在处,不可轻忽。在书院里,可以看到佛教未必的新曙光,但 愿越办越好,蒸蒸日上,更祝书院诸学子成贤作大师。
九、古寺风貌与寒山胜景 寒山寺,乃天监遗迹,江南古刹。以山门照壁、天王殿、大雄殿、寒拾殿、普明塔等高大建筑 为中心轴,逐渐向两边拓建延伸的,两边建旁殿为陪衬,并以长廊回环相连。从感观上说,保持了 传统丛林特有的对峙建筑古风,雄伟壮观;从美观上说,包含着江南水乡的园林建筑格调,富有地 方风味。殿前院,有观音殿与罗汉堂相对坐落两旁。寒拾殿中院,有大钟楼与闻钟亭相配。此前、 后院,有长廊连接,迂回曲折,彼此相通。
此中建筑,皆为明、清风格,甚有园林韵致。但又显示了古丛林之风范,山门、大殿、藏经楼 (即寒拾殿上阁)保持在一中轴线上。其整体建筑之山向坐东朝西,门临古运河,为坤山艮向。这 种面河背市之地理位置,十分扼要,为古今南北客必经之地,可以想见当时此地之繁华景象。普明塔院的建筑,则更是另外一番景象,全是仿唐之古建筑,其山向改为坐北朝南,为巽山乾 向。法堂正坐落于八卦乾字口,宝塔则屹立于前,塔院门前则配建双层高拱楼,遥遥对峙,犹如两 坐小城堡。红日高堂,宝塔巍巍,拱楼耸峙,碧池绿树,断石残碑,回廊拥抱,白云蓝天,风吹铎 响,人来鸟往。其意境与归趣,自有不可思议之妙哉! 最东边之方丈楼,门朝东开,面临苏州古城,为双层高大建筑。处处假山石峰,妙趣天然。遍 地铁钟,供人欣赏。实为古寺之一隅幽静处,令人坐而忘返。之所以将古寺之建筑分三段来说,其原因是各有别致,特别山向坐落不同。此三处之不同风貌, 便为寒山古寺之建筑风貌。关于寒山之胜景,处处皆是,信手拈来,俱可成诗入画。余住寒山四年来,便将古寺之胜景归 纳为:“古河夕阳”、“枫桥夜泊”、“山门照壁”、“枫江幽楼”、“霜钟雅阁、“曲径通幽”、 “宝殿庄严”、“千古诗韵”、“夜半钟声”、“石鼋佛碑”、“方丈书斋”、“听钟顽石”、“钟 房碑亭”、“群贤碑林”、“空堂塔影”、“碧池月色”、“观音峰石”等。
十、僧人精神 余来寒山寺四年,通过细心的观察,觉得有五点佛教之精神值得提倡与发扬。如演林老和尚的 上殿精神、性空长老的抄经精神、秋爽大和尚写字精神、昌意法师的密行精神等。记得刚来寒山之时,演林老和尚已是八十五岁高龄的老人,但他依旧每天坚持早晚上殿、过堂, 时时不辍。在如是四年里,天天如此,除非身体不佳之时才不参加。不幸的是,他老人家已于春节 前夕西逝了,但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依旧留在常住每个人的心中。退居的性空长老,身体欠佳,但他每天早、晚坚持拄杖散步、礼佛、扣钟。其余时间,则在房 间抄写经典,一笔一画,虔诚书写。抄完《金刚经》、《药师经》后,又抄《妙法莲华经》,继而 又抄《楞严经》。数十年如一日,终日不废。书写、流通如来之经卷,其功德岂可思议哉! 现任方丈之秋爽法师,在接待余闲之时,亦是泼墨挥毫不辍,以自己精湛之书法写字送人结缘。方丈书斋中,横七竖八,满目尽是和尚亲笔所书之墨宝字画。所书尽是佛言祖语,故和尚所书之字 画亦是佛法。这种权巧方便之弘法举措亦属罕见,这种终日挥毫之精神与毅力亦值得提倡与发扬。默默无闻,不求名闻利养的昌意法师,他与我是同坛戒兄弟。师自出家以来,严持过午不食戒, 深研佛典。不喜与世人往来,独自深居。自从甘肃移锡至苏州寒山寺后,五年来从未回家探望父母
过,一心念佛、读经、闭门潜修。每月之衣单钱,不是布施结缘做功德,就是敬请如来法宝。与世 无争,随意自在。他的这钟秘密潜修之行经,实在是令人景仰不已也。天下名蓝皆有其各自的特色,我本人觉得寒山寺的特色无非是:钟声、诗韵、塔影、碑刻、书 院五类布局。古寺以她独有之特色赢得了世人的瞩目,这已达成千百年来人们的共识。今写此文, 仅作余挂塔贵寺之纪念与感恩。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第一篇: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bó)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sū chéng sì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bó)
【唐 张继】
“枫桥”,桥名。
“夜”,点明了时间。“泊”,是停泊的意 思。点明了事情。
枫桥夜泊之客船
枫桥镇一景
姑苏:苏州。苏州西面有姑苏山。
寒山寺:坐落于苏州城外5公里处的枫桥 镇,始建于南朝梁,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 史。
寒山寺夜景
月落/乌啼‖霜满天, (tiān) 江枫/渔火‖对愁眠, (mián)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chuán)
月落乌啼霜满天
【月亮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 鸦不停地叫着,到处都是寒霜。】
诗的首句,写了秋夜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江枫:江边的枫树。渔火:渔船上的 灯火。对:面对,眠是睡觉的意思。这 句诗的意思是:面对江边 的枫树和渔船 上的灯火,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到:是送到、传到的意思。】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半夜的时候, 姑苏城外寒山寺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上。听到着“夜半钟声”诗人会有什么感受?
月亮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 不停地叫着,到处都是寒霜。面对江边 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心情愁闷,久 久不能入睡。半夜的时候,姑苏城外 寒山寺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写了哪些景物呢? 见:霜、月、江枫、渔火、 古寺客船 闻:乌啼、钟声
(寂寞、孤独、愁苦 )
第一篇: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诗与寒山寺 枫桥夜泊》
(唐)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本来只是苏州城外一座小寺,自从张继此诗流传之后,成为一处名胜古迹。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天宝十二年(公元 753 年)进士。大历中, 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盐铁判官。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录至德元年至大历暮年诗 人 26 家的诗 132 首,其中有张继诗三首。高仲武评云:“员外累代词伯,积习弓裘。其于 为文,不自雕饰。及尔登第,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有道者风。如‘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 耕’,可谓事理双切。又‘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比兴深矣。”从评语看来,可知他 家世代是诗人。他的诗见于《全唐诗》者,只有四十余首,其中可能还混入了别人的诗。但 宋人叶梦得说:“张继诗三十余篇,余家有之。”(《石林诗话》)可知他的诗,在南宋时 已仅存三十余首了。
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如果这首《枫桥夜泊》诗没有 流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已忘记了他的名字。这首诗是当年张继进京考试名落孙山,归途中 夜泊枫桥写下的千古绝唱。他中了进士后,倒没有写出什么好诗。这首诗首先被选入《中兴 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以后历代诗选,都收入此诗,后来被收入《唐诗三百首》, 才使这首诗传诵于众口。我们知道,《全唐诗》收录 2300 多位诗人的 42000 多首诗歌!诗 作能被收入《唐诗三百首》着实不易。
对《枫桥夜泊》诗,曾有诸多疑问。关于这首诗的诗题,就有人产生了怀疑。有人 说,如果张继的船就停泊在寒山寺外枫桥下,那么他听到的半夜钟声,一定就从岸上寺中发 出, 为什么他的诗句说是“姑苏城外寒山寺”, 而且这钟声是“到”客船呢? 《中兴间气集》 选此诗,题为《夜泊松江》,应是此诗的原题。诗中第一句“乌啼”,有人以为乃寒山寺以 西有“乌啼山”, 非指“乌鸦啼叫”。此句中的“霜满天”, 有人说, “霜, 不可能满天。”
但 庾信《和裴仪同秋日诗》曰:“霜天林木燥,秋气风云高“。杜甫《季秋江村》诗曰“渭 琴将暇日,白首望霜天”。看来,“霜满天”似可理解为“满地是霜的深秋天气”。对第二 句的“江枫”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江,指寒山寺大门西侧的江树桥;枫,即枫桥。喻守真编著《唐诗三百首详析》谓,“霜满”、“江枫”,隐指时令为秋。陈新注《唐人绝 句选》 则谓, “江枫”, 水边的枫树, 枫叶经霜变红, 和渔船上的灯火都是鲜明的色彩。“江 枫”或是双关语。宋龚明之《中吴纪闻》作“江村渔火”, “江枫”已成“江村”。诗句 中的“愁眠”, 有人说是苏州的山名, 但清人毛先舒说, “后人因张继之诗, 始改山名愁眠。另外,对最后一句中“夜半钟声”,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唐人有云:姑苏台下寒 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他以为三更半夜, 不是打钟的时候,故诗句虽佳,却不符合现实。对于欧阳修的看法,许多人都不同意。且看 白居易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皇甫冉诗:“秋深临水月,夜半隔山钟。”温庭 筠诗“悠然旅思频回首, 无复松窗半夜钟。”宋代范元实又从 《南史》找到半夜钟的典故。《石林诗话》又证明南宋时苏州佛寺还在夜半打钟。清初孙枝蔚《枫桥》:“依旧钟声夜过 半,谁知张继善吟哦?老夫独少诗中画,始觉平生怨愤多。”说明直到清代,寒山寺仍半夜 鸣钟。看来,大家欧阳修也有疏忽的时候。
张继借寒山寺使他的诗作得以更广泛的传播, 寒山寺因《枫桥夜泊》诗而驰名。可 谓“诗以寺传,寺以诗名”。寒山寺内还珍藏着宋代、明代、清代、民国年间以及现代文人 学者写的枫桥夜泊诗碑。由清代经学家俞樾(曲园)写刻了一块诗碑,保存完好。俞曲园这 块碑正面写张继诗,后附跋语三行。这块诗碑极为中外人士所珍视,拓本流传甚广。日本旅 游者,来到中国,必去寒山寺观光,顺便买一张俞曲园写的诗碑拓本回去作纪念。诗碑中还 有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 30 岁时用行草书写的《枫桥夜泊》诗。2005 年 11 月苏州著 名书画家与寒山寺僧众共同举行弘法联谊活动。活动中, 寒山寺法祖和尚性空长老为大家作 了开示,书画家们为寒山寺题字、作画。这是颇具品位的活动,但是似乎并未留下令世人注 目的佳作。
寒山寺位于苏州阊门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502―519 年)。寒山寺最初的名字叫“妙利普明塔院”。后来在唐代贞观年间, 这里来了两位天台山的高僧 寒山和拾得,才改名为“寒山寺”。传说寒山、拾得分别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后来被 人识破, 两人就双双乘鹤而去。又传说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钟, 飘洋过海东渡日本,
到了一个名叫萨堤的地方,传播佛学和中国文化。
寒山寺景区拥有&古寺、古桥、古关、古镇、古运河&。古寺即寒山寺。古桥指寒山 寺两侧大运河上的江村桥和枫桥,即张继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江、枫这两座桥。古关 指大运河和上塘河交汇处的铁铃关,建于 1557 年,为明代抗击倭寇的关隘,城楼雄伟,现 设抗倭史迹陈列室。铁铃关、 浒墅关、 白虎关是历史上有名的&苏州三关&。古镇就是枫桥镇, 粉墙黛瓦,一派姑苏水乡风光。古运河即开凿于隋炀帝时的京杭大运河,全长 1794 公里, 从寺前流过。
流行歌曲 《涛声依旧》 也增加了寒山寺的知名度。, 著名词曲作家陈小奇, 年就读于中山大学中文系,1983 年开始从事歌曲创作,至今已在大陆、台湾、香港等数十个 唱片公司录制出版歌曲作品约两千首,其中作曲约两百首。《涛声依旧》是陈小奇最好的作 品。好处并不在他化用了唐诗《枫桥夜泊》,而在于他注入的现代质问:“今天的你我能否 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在当今泛滥“爱得死去活来”流行歌 曲的歌词中,其语言的品位显得格外脱俗而淡雅。
寒山寺的钟,历来受到诗人们的题咏,这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相传张继诗中所涉 及的钟,历经沧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友人四处探寻,欲将此钟归还,但终无下 落,便募捐集资,在日本明治 38 年由小林诚等一批工匠精心铸成一对青铜钟,一口留在日 本观山寺, 一口送来苏州寒山寺, 在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史册中写下了美好的一页。在日本,苏州寒山寺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除夕寒山寺聆听 108 响迎新年钟声活动是苏州经久不衰的活动。唐代大智禅师怀海 创立“百丈清规”佛教典仪中规定在晨昏二时鸣大钟 108 声,以“觉醒百八烦恼之迷梦”。“洪钟初叩,宝偈高吟,上彻天堂,下通地府”。根据我国佛教经典和风俗,108 响钟声有 3 种含意:第一种含意是因为一年有 12 个月 24 个节气 72 个候(“五天为一候”),把 12、 24、72 相加正好是 108,既代表一年,又符合 108 种烦恼之数。所以要听 108 下钟声,表示 回顾旧岁,迎接新春的意思。第二种含意是表示对佛门 108 位长老的怀念。第三种是说人生 祸福相依, 沉浮无常, 一年中有 108 个烦恼, 佛经上有“闻钟声, 烦恼清, 智慧长, 菩提生”, 所以敲一下钟声能除去一个烦恼,敲 108 下,就除尽所有烦恼。每年除夕夜半,寒山寺僧敲
钟 108 响,最后一个钟声正好是新年零点开始。除夕钟声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人士。
我虽无缘聆听寒山寺除夕钟响,但心中回荡着神圣而悠扬的钟声,诚心祝愿普天下 苍生新岁平安、吉祥!
????????????????????
() & 201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州寒山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