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同城交友网交友网比微信QQ危险吗

微信开放平台表达了张小龙怎样的世界观?
按投票排序
我只简单的谈谈张小龙的产品观吧,希望能够有助于大家了解这个人和这个产品:1、简单就是美,最原始的东西就是好的;2、产品经理和上帝一样,也会俯瞰芸芸众生,知道他们的欲望,然后给他们制定一些规则,让他们按照这个规则来运转;3、产品对用户产生黏性,就是让用户对你的产品产生贪,产生嗔,产生痴;在做一个产品的时候,我们在研究人性,而不是说在研究一个产品的逻辑;4、群体效应是不可预测的,虽然说我们可以凭经验、感觉它会怎么样,但如果要很客观的预测是不可能的;5、功能是做需求,定位是做一种心理诉求,也就是说定位是更底层的一些心理供给;6、用户要的不是了解你的参数、特性、技术指标这些东西,用户要的是你给他提供了什么新的体验;7、心中一定要有一个产品的架构在这里,而不是说这个产品就是一大堆功能的无序集合。写了好多,被我删掉了三分之一,毕竟是没有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就只说这些吧,我对张小龙还是比较钦佩的。大家可以去批判一个人的观点,但是希望大家不要因为不同意别人的观点就去批判这个人,那是文革遗毒~
微信是一个很恐怖的产品,让中国大部份移动互联网创业者颤抖的产品,它不仅仅是通讯工具。在国内创业,腾讯这个东西,抬头不见,低头也见。我们所做过的几款形态截然不同的产品,但最终都会跟微信踫上!这种情况也只有在中国才会出现!微信依赖其巨大的用户群体,在上面尝试和加入各种插件和应用都会显得合情合理(普通用户会这样想的!),它将会是人对人的聊天工具,应用对人、甚至商家对人的通知渠道,对,微信最后很可能重新定义收件箱,成为移动互联网上的消息出入口。届时,手机上只装一个微信足矣,不是吗?找人聊天可以找到,关注的事情插件可以推送给你,你甚至可以在里面给淘宝下单,可以给女朋友点歌。关于微信当前的整合能力和未来的想象力,我很佩服张小龙。他一定在想,以后手机上只需要有三种应用:一是内置应用,如电话,但短信可以不要,二是微信,三是游戏。作为创业者,现在微信的版图让我感到紧张,也感到兴奋,因为游戏难度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好玩了。
受人之托,替人保密,只能语焉不详的主观评论一下。李黎是真心崇拜,作为两个第一时间听到她转述拜访细节的人之一,我眼前浮现的是一个拿到了心爱的洋娃娃一定要找人分享的小女孩的形象,堪比当年去美国采访亚马逊总部。她的文章发出来之前我就看到了,第一个感觉是:膜拜,封笔一年多终于还是忍不住出手了。但是也觉得灰常的矫情,因为所有的商业方面的信息都必须略去,那剩下的只有深深的钦佩了。也担心会不会被人认为是软文,不过转念一想,这年头谁还这么费劲巴拉的写这样的软文啊,早就用更抖机灵而不是靠功力的病毒营销了么,再说,只要说人好话就会被说成软文,管他娘的呢,要写就写个最矫情的!李老师一句话最终打消了我的顾虑:“当年做记者都没写过软文,做投资了还要写软文么?”本来让我提修改意见,但是想了一下发觉,我只会写死理性派的分析类文字,在不透露任何信息的前提下,我也没法做到条理清晰,而且会破坏整个文章的文风,就原封不动的赞同了。确实真心赞同啊,一天就能搞出这么多引经据典出来,确实是前世界级的选手。所有怀疑她写的是软文的人也没有错,因为爆料贴/采访稿都需要更多的料,而不是这么多的抒情和故事。btw,我的赞同是冲着李老师的引经据典和遣词造句的!再说下微信反映出的世界观,其实真的很难总结,怎么说都有事后诸葛亮的嫌疑,但还是说下自己的分析:1 朋友圈并非个杀手级的功能,功能在一个月之后会变成什么样谁也不知道。如果它能反映世界观,反映的是随需而变,快速执行。2 和朋友圈相比,分享功能里边那个醒目而刺眼的“+”才值得关注。如果它能反映世界观,反映的是吞噬一切的决心。3 微信中的腾讯新闻和腾讯推荐在增多,如果哪一天在关注清单中出现了象新浪一样的企业认证帐户,大家也不要吃惊。如果它能反映世界观,反映的是挑战微薄的的壮志。4 微信是一个熟人的交流社区,即使它可以摇一摇,可以漂一漂,但这无法改变他是基于熟人的基因,陌生人,请上陌陌。如果它能反映世界观,反映的是对于熟人社交的专注。很少回答和腾讯相关的问题,但以后每次回答会都加上这句:“再说第一万零一遍,idea不值钱。”最后奖励一下所有认真阅读了我的回答的人,暴一个小料,据说张小龙认为手机上最多只有10个app会被经常使用,而他经常使用的前十个app当中,有一个是知乎:)
这问题让我想起了毛主席评水浒……就做了一个open api,都扯世界观上了……
微信之所以为微信。在微信上线4.0版本以后,很多人都发现一个重要功能,朋友圈。我相信这也是微信被骂得最多的地方,不就是一个path嘛。有什么了不起。其实我并不觉得朋友圈真的是朋友圈,其实朋友圈有2个作用:帮助朋友之间了解朋友每天在发生的事情。其实在微博上充斥各种媒体内容的时代,我们的确需要一些私人的,仅仅是朋友之间的内容了。帮助陌生人互相了解。我想有多少在豆瓣看到一个文艺的妹子以后,第一个念头过去看照片的。有多少在漂流瓶拣到一个瓶子以后就过去看头像的。这其实是一个社会化的相册,肩负朋友之间的长期订阅内容的需求,也肩负了陌生人交友的相册需求。但是,我这里并不是希望说微信好,其实微信从第一个版本的开机画面我就没看懂,也不觉得那和社交有什么关系。更不觉得它的交互有多么多么牛x,也不觉得它的ui是如何如何的世界级。比如那个朋友圈的界面真的太一般了,再比如那些那么丑的非主流滤镜和weico+一比简直都不能称为山寨的。其实和qq相比,微信也有太多的不足了,比如我喜欢iphone上的qq界面更多过微信,再比如那个多容易被辨认的企鹅。但是qq今天已经是一个太复杂的东西了,tencent需要一个不一样的,轻量级的,以交流为核心的产品。回到题目,微信只所以为微信,我觉得绝大多数在于tencent的用户资源。这可能是微信成功的80%的作用。我从来不相信微信的团队可以在别的一个公司同样做出这样多用户的一款产品。或者说tencent换另外一波人来做,做不起来微信。因此我觉得并不于这件事情是谁做的,我也并不觉得张小龙这个人如何神话,我比较膜拜path,instagram的作者,他们的确在改变这个世界。但是孙子不是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社交这件事情上,tencent拥有太多的资源,太多的优势了,非一时可以扭转,需要的时某一个真的打破这个行业的新东西来打破吧。在现在的规则下,我觉得做这样的社交类产品,在企鹅面前,太难了。
1. 微信的缘起应该说是腾讯的基因,看到米聊火了,赶紧抢个地盘,“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2. 微信的开放也是腾讯的基因,“只要用户是我的,我都开放,当然不排除我会做出艰难的决定”。3. 腾讯有一点牛的地方,是学微软的,就是它抄的时候会有创新,而且比别人更努力,做的更好。所以,如果从世界观层面说张小龙,我觉得有点过了;但是从拿来吸收到再创新来看,张无疑是高手中的高手,充分体现了腾讯的文化。很多人说腾讯IMBA。但其实我们都做着抄袭别人-&被腾讯抄袭-&抄袭腾讯的循环。
看到这怎么热闹,我也来吐个槽。我不正面回答题主的问题,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叫问题。
首先,看到这个问题的内容我有点震惊,居然问的是一个产品体现了一个人怎样的世界观?哇塞,一下子到了谈论世界观的层面上了,这在我们平淡平常的生活里可常遇见,因为不是只有像乔布斯那些牛人或者更高侧面的伟人才可以说到世界观吗?看到这‘世界观’三个字,不知道详细情况的肯定第一感觉就觉得这个人一定实力非常牛,品德非常高尚,内涵非常丰富,否则怎么能跟世界观挂上钩呢?所以这个人必须是厉害的,然后必须是对这个人印象深刻,并且非常好奇,塑造一个高达伟岸的形象,这是不是题主把这个问题设计的这么标新立异的目的?
如果是的话,我想题主可能是要好心办坏事了,张小龙是谁?在微信大火之前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名字吗?我想在腾讯公司内部几亿QQ用户大约也就记住了马化腾一个人吧?!那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现在那么出名呢?哦,是因为他带领团队作了一个很成功很牛逼的产品---微信,并且广受认可。。那问下这个产品是他发明创新的吗?不是,之前就已经有类似的了,可这个产品为什么那么火呢?跟他有很必然的关系吗?不是,那么大的用户基数放在那里,腾讯的产品只要不是太操蛋(比如QQ浏览器),只要合乎用户需求的,没几样不会火。那么真正的问题来了,这样一个跟他没多大关系的所谓“成功”产品,又怎么体现这个人怎样的世界观呢?什么叫胡扯?我觉得把两个不相干的东西硬扯在一块就是胡扯!
我不了解张小龙,也不是业内人士,但作为微信的用户,作为还是满关心产品体验的普通人来说,我想说,微信用着还行,至少没什么问题,也基本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个得谢谢小龙先生和团队,把这个创意带进了腾讯,同样也带给了我们,不仅避免了我之前用米聊得一个一个邀请好友注册的蛋疼行为,也着实让我跟我的朋友们有了一个全新的沟通方式,虽然还是用的手机QQ多一些。作为一个产品经理(马化腾也说自己更像一个产品经理),也许他的能力很强,可这完全跟世界观等等的东西搭不上边,网易的丁磊牛吗?当然牛,成功的人自然有牛的地方,可他创办的网易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世界观了吗?没有,连他自己回忆当初创办网易初衷的时候都说:“当时并没有老板的概念,只是希望按照自己的意图做事。”这跟世界观有半毛钱关系吗?不就是简简单单的个人价值观的一个体现?
而且与其说微信是一个成功的创新型产品,不如说是腾讯必然要有的防御型产品,目的更多是为了防止IT业出现一个可能撼动QQ和腾讯地位的产品和公司,防止互联网黑马的逆袭。没有张小龙,换一个李小龙,刘小龙,一样会出个类似的产品,那时候,微信也许不叫微信,会叫Q信或者其他什么名字。。另外说说朋友圈功能,说实话就是上传照片和朋友分享的功能,这功能手机QQ空间还有手机腾讯微博都可以做到,有什么吸引人的吗?反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以前我只要打开手机QQ空间就可以看到朋友照片,现在我全还要多打开一个微信朋友圈。。腾讯重复性的东西太多,QQ空间和朋友网,微信和Q信和手机QQ,等等,实在让人感觉蛋疼。
最后,回归主题,总结一句话,不分轻重的赞扬和美化一个人,是对他最大的伤害,捧得越高,摔得越重,过犹不及。
一家之言,欢迎探讨。
微信是个很了不起的产品,张小龙对通讯有非常深入的了解,我非常的佩服,虽然有很多借鉴KIK或者说Talkbox之类的功能点,但个人认为微信并不是一款所谓抄袭的产品,如果说所有功能和细节都要自己创新的话,这样产品即便有,全世界也屈指可数,以这样高的道德标准,那大家都是抄袭者,就不要互相指责了。
我自己也做过一款和微信类似的产品,从有想法到今天有好几年了,姑且不说产品最终如何,但是设计一个手机上通讯和社交产品思考实践了很久,因此能感受到一些普通用户很难体验的东西,微信在通讯这块理解和设计确实让我真心佩服,这是很多细节串一起的,如果自己没有真正去设计一款类似产品,很难理解,因为看起来功能都是大同小异。
同类中的竞品例如米聊之类,虽然也有一些不错的亮点,但整体上都不能赢得我的尊敬,因为单从设计角度,我觉得他们对通讯的理解并不比一般人高明,产品逻辑有很多混乱矛盾的地方,而微信在这些方面做的很强劲,和张小龙在邮件上的长年积累有关。
但是朋友圈的加入,个人保留意见,和微信一直的设计概念有很大冲突,我自己觉得是败笔,不对此进行辩论,直觉就是一个败笔,破坏产品的简洁,如果下一步没有走好,会成为一个笨重的产品,当然,很糟糕的产品在合适的时机和资源优势下,一样可以取得巨大成功——例如微博,这并不能成为评定一个设计是否优雅的依据。
btw:有人问微信对通信理解的高明支出在哪,因为不是互联网分析师,没时间去整理一篇文章来赞美对手的成功,就在这简单扯几点:1、没有送达、已读等标识,除了已读算双刃剑外(但还是不要为好),其他确实不需要,大部分KIK追随者都照抄了
2、通讯簿视为一个挖掘来源,而不是全部,虽然大家做不到整合qq离线消息与qq邮箱这样事情,但接入msn、gtalk、第三方邮箱也没见米聊之类做过 3、语音是借鉴talk'box,但明显放在战略高度,因为即时送达短期做不到,语音有明确的差异化,而米聊花了大量精力在手绘与表情上,高下立见 4、其他应用以类IM机器人插件形式接入,不破坏简洁基础上实现push center,对比其他做xx世界,类似社交的app center5、除了这次推出朋友圈,个人保留意见外,没有干过什么蠢事,产品至始至终逻辑清晰一致——这条看似废话,但只要做过产品的人,都知道有多么难——至少我自己没有做到
我只想说,楼上的楼上,得了四十几票的人,这篇软文真是太搞笑了,不是我过激。原因是这么简单的一项功能,你能吹到乔布斯级别,吹到什么德国的工业设计师的级别,你够牛了。这个所谓的照片分享概念,在我们使用者看来,跟腾讯的QQ空间,腾讯的移动QQ照片墙,我觉得根本是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不断的功能复制,功能捆绑,把几个功能叠加在一起,说白了不是产品经理多么牛叉,还是坐守江山不愿意进步而已。看到腾讯推送IOS微信4.0,我以为会增加多少创新有意义的东西,发现不过是移动QQ啊,腾讯QQ啊,换汤不换药的东西。然后是加入无数的腾讯功能插件,估计稍候腾讯的什么商城呀,拍拍的,恐怕也会入驻微信了。什麽叫开放性平台呀,开放性平台就是拍几张照片晒晒而已?腾讯微博也行啊,为毛一定是微信呢?真正的开放是IOS这样的开放,自己赚钱的时候别人也赚钱,并且你还逼着人按照你的规则玩,这才叫开放,全自己的产品,全自己的东西放一起,用户就上传几张照片能叫开放。你别吹得太厉害呀……。为什么中国没有创新,是因为一款产品抄袭了别人的,其他人就屁颠屁颠的追捧。这事儿真搞笑死了,就如同当时facebook进行IPO的时候,国内的某些所谓的评论专家说,这事儿对中国互联联网行业是好事儿,原因是人人的股票也跟着涨了。看客们,看看吧,估计马克扎克伯格看到中国人的高兴样子,得笑死啦。
在4月19日发布朋友圈之前,张小龙在微信签名里一直是“释放每个人被潜藏的摄影荷尔蒙”。每次在微信里看到他的签名,我以为他是个摄影发烧友。然而在朋友圈上线时,我明白了这句slogan的寓意。他让微信的每个用户都可以建立自己的生活相册,与朋友们分享每天的真实生活。这个时候,张小龙的微信slogan换成了“Weniger, aber besser.”(越简单,但越好),这是德国工业设计大师Dieter Rams崇尚的设计理念,也是乔布斯的“至繁归于至简”的精神。这,也是张小龙想要表达的微信朋友圈的理念。4月19日update微信4.0版时,我们打开的微信不再是蔚蓝星球下的孤独人影,而是璀璨迷离的夜色,在城市斑马线上行走的人影。它宣告着“如你所知,微信不只是一个聊天工具”。是的,它让你拥有了自己的相册,在诧异的一瞬间,那张华丽的夜景就像两扇门一样徐徐打开,像是引领你进入一段全新的奇妙旅程。没错,朋友圈来了。朋友圈里的张小龙的确爱拍照。他拍雨后的广州、拍雨中街头的情侣、拍同事、拍点缀着柠檬片儿的甜点。不是单反那般郑重,他的照片充满了生活气息。朋友圈是一款充满了极简主义的产品,主色调是蓝灰色,连表示赞这个动作时,都是非常Geek的蓝灰色桃心。在蘑菇街里,你要表达“喜欢”,就点一下sweet的粉色桃心。在Path里,喜欢是红色的桃心。朋友圈的设计非常简洁,你可以用右上角的相机按钮,拍下身边任何有意思的事物,写下当时的心情,还可以加上地理位置的标签。张小龙似乎不愿意让这简洁的界面被打破,以至于当你仅仅想写下纯文本时,需要长摁三秒相机按钮。它像一个需要破解的谜题,让那些无意之中发现的用户们拥有征服未知世界的快感。这很快成为了微信4.0版用户的一个新趣味,大家为发现这个小tips而洋洋得意。微信4.0新版刚推出时甚至没有滤镜,当网友们热议朋友圈没有滤镜功能时,张小龙的想法是希望这些照片真实、不加修饰地反映生活。在他至简的理念里,真实的人生连修饰都是多余的。但是后来很快,朋友圈的照相功能里加上了滤镜,看起来,人们更爱修饰后的美好景象。而张小龙做产品的出发点,是要满足大众的需求。它是一款通俗的产品,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无线上的巨无霸。事实上,微信推出一年以来,已经是中国无线领域最耀眼的明星——作为一款纯粹的无线产品(没有PC版),微信成为首款用户过亿、日活跃比例超出市场上任何一款无线产品的杀手级应用。对于正在蓬勃生长的中国无线市场来说,现在的微信已然是巨头。这款大众的产品,却是从一个小小的需求出发,即强关系的熟人SNS。张小龙不爱和陌生人交友,他认为人的一生之中,真正的知己不超过10个。因此在微信的朋友圈里,你可以和熟识的朋友交流对话,也可以和这位朋友共同认识的朋友交流,却看不到你并不熟识的朋友的朋友。在这里,关系链很短。业界有人说这种SNS的关系模式没有确定性,有人说这会抑制UGC的活跃度,有人说没有完整的信息闭环,有人说很创新……无论别人怎么说,毋庸置疑的是,朋友圈是张小龙的世界观的表达——无论是做产品,还是交朋友,他都简单至上。一款有灵魂的产品,是能体现产品设计者的精神气的。这几年来,无数的产品在市场上出现,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跟风而动,往往来得快又去得快,比如前年以来一浪接一浪的LBS签到、手机团购、优惠券、近距交友……它们是大潮中的一瞬间,浪过去就消失了;一类是能抓住用户们的某个普遍性需求,并且以比较好的功能去满足,这样的产品往往能有不错的用户量,成长也快,这是市场上不错的产品。它们可能在商业上成功,却难以在你心中留下印记;而好的产品往往是和产品经理合二为一的,在引导或精准地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它融会贯通了产品经理的世界观,是产品经理与外界对话的作品。好的产品经理亦如此。近几年,市场上的明星产品,都体现了它们背后的设计者的精神所在:陌陌的唐岩有着浪子般的不羁内心(哈哈,唐岩不要生气,你的不羁风格的确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i美股的方三文在创业前,自己是个痴迷的美股操盘手;掌上春雨医生的创业者张锐,出生于中医世家,有着悬壶济世的情怀,因此在掌上春雨的病理查阅界面上,是类似于中医的人体五行经脉的表达方式,而非学科条目式的查阅方式;周源当年和我在一个栏目组时,一直是个爱思考爱提问、融合了Geek和文艺风的大男生,而知乎超强的内容运营能力和社区里的清新、分享、平等的精神,和周源的风格一脉相承……在中国第一产品经理张小龙的作品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世界观,见产品知人。从Foxmail到QQmail,再到微信,从工具到社交,从PC端到无线,他总是从红海的市场拼出蓝海的境界,凭借的却是极简的杀手锏。从微信很容易体会到他的风格,这是一款Geek风格的产品,没有时尚SNS的甜美色彩,没有通常SNS复杂的关系链,主色调蓝灰色是他常穿的Tee的颜色,也是他办公环境的颜色。他的愿景是以一款简单的产品构建一个庞大的系统,因此,微信是简单的,但是已经奔跑在路上的微信开放平台,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可以接纳各种应用和数据,用户之间可以简单地操作,就可以互相推荐和传送。在这个正在构建的庞大系统里,他是自信骄傲的。以前网上有人批评微信抄袭,他在微信3.0版上引用了MJ的话:“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对的。”到后来,他不再回应,微博上留下一句介绍:“我所说的,都是错的”。懂他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他不再解释。微信4.0版发布在4月19日,这个日子是for one night的谐音。有人说微信的摇一摇和漂流瓶助长了陌生人交友和一夜情,可是张小龙却说,他设计这个功能的初衷是,都市里的人压力都很大,都有倾吐的欲望。没想到后来用户之间的互动就自发生长了。在广州的这个夜晚,我摇了摇漂流瓶,顷刻收到了几个瓶子。有几个男生的话混沌不清,像是外星人。一个女孩子的声音哀怨地说:“我最近很不开心很不开心,好郁闷好郁闷。。。”我忍不住的好奇,问她怎么啦?她就消失了,只剩下一只瞪着大眼睛的红色海星,寂寞地飘荡在暗黑的海面上。声明:我不认识腾讯PR微信PR,张小龙更是不知道我写了这篇文章。他是我最尊重的产品经理。所有的质疑都请针对我吧,欢迎拍砖,也谢谢大家的批评指正。
极简的世界观?腾讯(或张小龙)用最迅速也最直接的方式嘲笑着科技界对版权和创意的尊重,嘲笑着Facebook冤大头般的十亿美金。4.0的微信拙劣地融入了Path的时间线概念和Instagram的照片分享创意,这个四不像的怪胎在腾讯人引以为豪的庞大用户基数上显然会获得意料之中的追捧,腾讯这家公司用过去数十年里百试不爽的赤裸裸的抄袭,凭借着对神州大地数亿台电脑上的小企鹅的群众基础,一次又一次获得正牌山寨的胜利。有时,我真的会感到一股悲呛的寒意。
@李黎 的回答中关于滤镜从无到有的那一段,真有些无语,这可能真有个人崇拜,但一定会被人当软文。------------------------------Allen低调,估计从MJ的争议中看到很多,知道多说无益。他不上新闻、不上杂志,很多人不知道他长什么样。他想说的都写在了产品上,QQ邮箱登录界面MJ的那句“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就是他最直接的表达。作为看客,我们无法证明他的“错”,只能等着他来证明他的“对”。如乔布斯,背后苹果这样的奇迹,他所说的都成了圣经。偏执、刚愎、追求完美,但我们身边有多少这样的人被背后说作“钻牛角尖”、“不懂转弯”、“神经病”。屁股是对的,那他什么都是对的。但一个互联网产品,有各种成功之道,每一条道路上却都有能毁灭它的上千种细节,只能心里领会,无法完全总结。产品能复制,成功之路难以重走。我也不喜欢微信4的这次修改,但能理解Allen的团队。微信如果只作为一个通讯工具,已经做到了天花板(市场层面),但上亿的用户量不能丢在那里,借这个平台增加新的东西,让利益最大化,这种做法和QQ完全是一脉相承的,Allen在QQ邮箱里也一直在这么干。微信很早就做好了插件化,也是为这些准备的。中国一直还没有出现真正的全民SNS,微信朋友圈这种简单的形式,是一个轻巧的试探,成不成依然是市场说了算,未来成功的微信,已不是当年我们心中的狭义的微信。当然微信不是我们的,微信是Allen的,“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他早就直接表达了。至于微信开放平台,这是微信4真正的杀招,它的意义要完全超过朋友圈。现在的企业通讯,还有未来的物联网,再给点时间,微信不止是一个生活方式,微信很可能要接管你的生活。
时隔三年半,看看在微信刚刚推出的时候的大家的判断和反应
腾讯的开放平台,不管是 Q+ ,还是微博、还是电商。。。上面的应用优先级最高的是腾讯自家的产品,亲儿子太多,不好便宜了外人。假如Facebook也做那么多产品,现在也不会有那么大的规模。很难相信在腾讯的开放平台上,会出一个像Zynga的公司。--------微信这个产品的定位是个人信息的数据中心。传送门:从1.0到3.0,只是加了更多的功能或插件,但是4.0加了相册。相册是SNS产品的重要元素,也可以说是最基本的。Facebook也是自己做了相册这个产品。微信4.0可以看出,微信要做SNS了,而不是之前的定位。微信从前期的低调到现在的高调,不是做Kik、也不是TalkBox、也不是Path、更不是第二个QQ,而是移动互联网SNS。---------微信喊开放平台有可能是真,但是兄弟姐妹太多,吃香喝辣的都是自己人了,剩的鸡肋,大公司不稀罕,小公司怕那天做好了,腾讯也出同样的产品。历数下腾讯的移动端产品,你会发现比桌面端占有率更高,更重视。 微信可以说是基于QQ用户关系的产品,假如微信不是腾讯的产品,这时候腾讯才是真的开放,称的上伟大的公司。--------QQ邮箱和微信都是腾讯乃至国内难得的好产品。张小龙,这个长的超普通的文艺青年,做了连213青年都喜欢的产品。不过这开放平台喊的有点假,更多的是提高产品形象吧。
产品和世界观有关系,但不会那么复杂的纠结。说到微信的成功,不如说说QQ为啥成功。作为一款IM即时通讯工具,QQ的本质是什么呢?抛开腾讯附属的各种应用插件,QQ的核心就是沟通,QQ是一条沟通的渠道,在97年以来开始申请QQ号、开始上网的人群来说,原来还有这样的一种沟通方式是我们可以使用的。这也和SMS类似,SMS的成功在于他开创的是一种沟通的方式。QQ同样也是。然后QQ确实也老了,QQ的新奇感对用户来说10年已经逐步消失,到现在,人们用QQ沟通的诉求开始转变为必需性需求,而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你多久没在QQ上找一个陌生人,加她/他,跟他说话了?沟通的障壁已经开始在QQ上出现了,原来人们不知道怎么和陌生人说话的时候,有了QQ。可是现在人们在QQ上也不知道怎么跟陌生人说话了,于是有了微信。微信确实是腾讯的一款战略级产品,它延续的是QQ初创的思路,需要打开的是陌生人交往的沟通渠道,没有新的朋友认识,没有新的冲动,通讯产品就是一潭死水。图片,只不过是交互的语言,在现在的时代发展的速度中,人们已经更多的喜欢看图,胜过于文字,随手拍照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但随手写下些别人愿意看的文字未必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我想才是微信要打开的沟通渠道入口。
唉,谁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就事业;凭什么只有他们能抄,能后发制人,这本身就值得深思;固有观念不打破,只能固步自封!悲夫!更可气很多人,你不同意观点,你就说理由,大家心平气和讨论就好;上来就给人家扣屎盆子,说是软文,欲加之罪!如此戾气,知乎的环境也在恶化呀!
大家一看到腾讯,首先就套上了抄袭的名号,然后就成了过街老鼠。我敢问说这些话的人,你给我举例说说真正中国自己搞的,而且极其有原创性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除了豆瓣,这个腾讯没有抄袭,除了DISCUZ!这个被腾讯收购了!说真的,有时候大公司真没必要去收购那些自称很有创新的小公司,其实,不过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个漂亮的UI就叫核心竞争力?一个比别人先从美国抄袭过来的东西就是你的创意?
1、微信是山寨KIK的,当然,微信做得很不错2、朋友圈是抄Path的,当然,目前来说抄得很烂,除了在国内速度快点外。3、开放平台也是抄KIK的,基本照搬过来的(我原以为会开放插件的接口的,例如朋友圈就是一个插件形式的存在)所以,你认为这有什么世界观可言么?当然,这不妨碍微信成为一个成功的产品,因为它是腾讯的。
目前微信对我来说还是一个“通讯工具”,从未视为一个有粘性感的社区交友方式。
哎哟。。抄袭也是学习啊,抄袭都不会,咋创新啊??何况创新,需要创新机制生态结构。。性保护,而非割裂了全面视角,去指责其中任何一个人或一个角色、或一个要素!!讽刺的是:张小龙憋着一股劲的,人家这款产品并非出自腾讯无线事业部(正牌手机业务部门)。。这说明什么问题??成功具有偶然性呗,难道人家腾讯内部,无线事业部的人就不会抄???。。。可为什么广州研发中心的微信项目成功了??现实并不那么乐观啊。。即便腾讯内部,创新亦是个问题啊!创新有那么简单么?抄????金庸早说了:吸星大法练多了,像吸毒会有瘾!哪天没有可供抄袭的了,咋办??没毒品吸了,就会自残!就会自伤!!腾讯问题是:马化腾在未来,有机缘得到易筋经么??不然,腾讯现在处于大爆炸ING,但是,系统成本引力某一天会让它承受坍塌内敛之苦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q交友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