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花素对寨卡病毒蔓延有用吗

“悄然兴起”的寨卡病毒是个啥?
“悄然兴起”的寨卡病毒是个啥?
& 日前,有外媒报道称,由于担心寨卡(Zika)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婴儿&小头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对加勒比海区域和拉丁美洲的国家或领地发布了旅行警报,建议孕妇推迟前往巴西、哥伦比亚、萨尔瓦多等地旅行计划。目前,已有22个国家和领地被列入旅游警告名单。
& 寨卡病毒到底是怎样一种病毒?感染寨卡病毒有何临床表现,是否会导致新生婴儿畸形?春节期间国人前往南美洲、东南亚等寨卡病毒流行地区旅行该作何准备?带着诸多疑问,记者采访了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的专家。
& 寨卡病毒是蚊媒传染病
& &其实,寨卡病毒并不是这两年才出现的,早在几十年前科研人员就发现了寨卡病毒,不过最近其传播范围开始向国际蔓延,才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办主任祖荣强告诉记者,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属&,同一属的病毒还有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西尼罗病毒等。
& 据悉,&寨卡&源于乌干达语&Zika&,意思是&杂草&。1947年,科学家们在乌干达抓猴子准备用于黄热病研究,其中一只猴子突然出现发热症状,科学家们从这只猴子体内分离到一种新的病毒。由于这些猴子生长在乌干达的杂草丛中,科学家们把这种病毒命名为&寨卡病毒&。
& &1948年初,人们从当地非洲伊蚊体内分离出寨卡病毒,血清学研究证实,人类也会被感染。&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重点实验室主任技师周英华告诉记者,传播该病毒的&罪魁祸首&是埃及伊蚊。埃及伊蚊是一种中小型黑色蚊种,有银白色斑纹,分布很广,在非洲、中南美洲、澳洲和东南亚地区都有其踪迹。
& 人类病例最早出现于1954年
& 周英华告诉记者,寨卡病毒的流行是有据可循的,自发现以来,该病毒时不时就会&刷个存在感&。
& 1954年,尼日利亚首先证实了3例人类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不过,从病毒被发现至2007年以前,这种病毒感染人类的病例并不多,被证实的病例仅14例。2007年4月&7月,位于西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浦岛上有185例患者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结膜炎和关节痛的症状,其中49例被实验室证实为寨卡病毒感染的确诊病例,59例被诊断为寨卡病毒感染疑似病例,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寨卡病毒人类感染暴发事件,但没有出现住院或死亡的严重患者。
& 2007年以后,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几个国家常有一些散发病例,但没有出现大流行的疫情。2014年以来,寨卡病毒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2013年&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暴发流行,据估计当地11%的居民被感染。从此,寨卡病毒开始在非洲和亚洲以外的多国流行,造成多起人类感染流行疫情。最近的疫情主要发生在南美洲,巴西、哥伦比亚等国都发生了疫情,日,世界卫生组织又通报了苏里南共和国证实的4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 人感染寨卡病毒会怎样?
& 据了解,寨卡病毒的临床表现和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传染病十分相似。&寨卡病毒通过蚊虫叮咬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引发的人类疾病称为寨卡热或寨卡病毒病。人被蚊虫叮咬后,经过3&12天的潜伏期后发病,主要表现为轻度发热、头痛、乏力、皮疹关节痛、口唇干裂、舌红如草莓,同时伴有手掌和脚底红肿。&周英华表示。
& 与我们较为熟知的传染性疾病禽流感相比,寨卡热的传染性如何呢?感染后有没有生命危险?&寨卡热属于发病率高、致死率低的传染性疾病,而禽流感则属于发病率低、症状严重、致死率高的传染性疾病。&祖荣强表示,寨卡热属于自限性疾病,目前还没有专门用于寨卡热治疗的药物,&所谓自限性疾病,即发病后不需特殊治疗,只需对症治疗和休息,依靠自身免疫力就可以在短期间缓解、恢复的疾病。&
& 尽管&杀伤力&不强,但寨卡病毒可能会导致新生婴儿患&小头症&的说法还是让人们非常担忧。&据悉,截止到2016年1月中旬,巴西已经发现超过3500例小头症新生儿,小头症新生儿的增加很可能是由于寨卡病毒感染所致,但目前还需要更多的科学证据证实。保险起见,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发布孕妇防控寨卡病毒感染相关指南。&祖荣强说。
& 南美洲、东南亚还能不能去玩了?
& 春节临近,不少人会选择前往南美、非洲、东南亚等热带地区休闲度假。现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受到了寨卡病毒的袭扰,我们还能不能愉快地玩耍了?
& &游客最好避免去巴西、哥伦比亚、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等南美洲国家;东南亚国家目前只出现了零星病例报告,可以去旅行,但一定要做好防蚊措施,带上驱蚊水,穿上长衣长裤,白天夜晚都要注意防止蚊虫叮咬。&祖荣强建议,从非洲、南美、东南亚等地区回国的旅客,要注意观察自己的健康状况,留心是否出现了前文所说的寨卡热临床表现,如果12天内出现上述症状,需多加注意,必要时应尽快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 祖荣强提醒游客,前往热带地区旅行,除了关注最新流行的寨卡病毒,更应该关注疟疾、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热带地区常见传染病,出门在外尤其注意防蚊、灭蚊;同时,要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同时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以提高免疫力。如果在有疫情发生的热带地区长期生活,则需注意环境卫生,及时清理积水,适当喷洒杀蚊剂,预防蚊虫孳生。为何对寨卡病毒紧张?说说寨卡病毒感染
本文导读:寨卡病毒的蔓延,引起了许多人的恐慌,特别是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症这一说法。你了解寨卡病毒吗?一起来看下。
性病,全名性传播疾病。STD是英文性传播疾病sexuallytransmitteddisease缩写。性病是…
  寨卡病毒(Zika)感染由于大部分没有,如果说诊疗只能针对那些感染后发病的,可是感染后虽然没有症状,但却可能成为传染源,只要有合适的蚊虫,也会将&输入性&变成本土传播。所以说,如果寨卡病毒真的可以引起小头畸形的话,那还真的是一个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至少在目前埃博拉、()、等相对平稳的时候。
  寨卡病毒历史
  为何这样说呢?那得先说说寨卡病毒的历史了。
  寨卡病毒于1947年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分离。1964年尼日利亚首次发现人感染寨卡感染病例。2007年密克罗尼西亚出现暴发,3岁以上居民约70%被感染。-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暴发流行,约报告3.2万例病例。2014年2月在南美洲智利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这是寨卡病毒首次进入南美洲。
  其实,在此之前,寨卡病毒感染并未太引起人们的关注。大概是因为感染后即便有症状也很轻微,发个烧,几天就好了,连需要住院的都很少,何况大多数没有症状。
  可是,2015年5月,巴西发现确诊病例以来,目前估计50万至150万人感染,截至2016年1月,在非洲、亚洲、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至少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其中在南美洲有23个国家和地区流行。日,我国台湾出现1例输入例。
  缘何对寨卡病毒紧张?
  世界卫生组织(WHO)前几天预测,估计美洲得有超过400万感染病例。如果没有小头畸形,寨卡病毒的地位就远不如登革热,顶多也就和基孔肯雅热差不多。可是,巴西现已发现至少4000余例先天性小头畸形病例和妊娠期感染
有关,除此之外,它甚至还可能引起胎死宫内。有人说,巴西在12月份修改了小头畸形的诊断标准(之前小于33cm,现今为小于32cm便可诊断),使得小头畸形病例比之前多了20倍,不能因此说就和寨卡病毒流行有关联。但是,寨卡病毒可以通过胎盘感染是有证据的,至于是否有因果关系,还得研究。
  正是因为小头畸形,使得寨卡病毒迅速填补了目前没有其他新发传染病夺人眼球的空白。
  按理,传播寨卡病毒的伊蚊主要是埃及伊蚊,而埃及伊蚊生活在热带,距离我们甚远,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可是除了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大家常见的花斑蚊子,也可携带寨卡病毒。白纹伊蚊在中国的分布可就广了。之前说登革热时提到过,登革热是随着伊蚊的扩张而蔓延的。由于寨卡病毒和登革热的传播媒介都是伊蚊,既然,伊蚊广泛分布,只要有输入病例,哪怕是无症状感染者,只要携带病毒,如果不加重视,不能及时诊断和隔离,一个病例便可成燎原之势。
  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比如,2015年5月的韩国MERS,就连本次巴西寨卡病毒感染蔓延据说是2014年巴西举办世界杯时传入所致。
  对寨卡病毒感染者的隔离和登革热一样,需要病人住在蚊帐里,病房需要有纱窗、纱门外,还得在周边地区定时灭蚊。
  重视它,未雨绸缪,很有必要。上周,接到电话,让写一个诊疗方案,于是和同事们编了一个初稿,下面将要点分享如下。
  病原学
  寨卡病毒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巴西流行的为亚洲型。该病毒可被高锰酸钾、乙醚和60℃以上温度灭活。
  流行病学
  传染源:寨卡病毒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灵长类动物。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埃及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也可携带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虽然可检测到寨卡病毒,但尚无感染病例报告。也有报道,寨卡病毒可通过输血和性传播。
  易感人群:由于没有疫苗,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2-12天(也就是叮咬后2-12天发病)。
  大多为隐性感染,约20%-25%出现临床症状。该病起病急,多为低至中等度发热,伴有斑丘疹,关节痛(手和足小关节为主),非化脓性结膜炎。其他症状有肌痛、头痛、眼眶痛、乏力等。少见症状有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多在2-7天内缓解,很少引起死亡。
  妊娠期感染可能会引起先天性小头畸形和胎死宫内。
  也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吉兰巴雷综合征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还不清楚。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病原学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 RT-PCR检测核酸,发病后7天内阳性率高。
  (2)病毒分离培养。
  (3)抗体检测:在发病1周左右,能够在血清中检测到IgM抗体。但IgM抗体与其它黄病毒如登革热、西尼罗病毒等有交叉反应。蚀斑减少中和试验90%临界值(PRNT90):检测寨卡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不会和其它黄病毒出现交叉反应。
  确定诊断标准
  符合流行病学史和相应临床表现者,如果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分离到病毒,或中和抗体恢复期(发病后2-3周)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便可确诊。
  鉴别诊断
  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还需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腺病毒感染、疟疾、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A组链球菌感染等相鉴别。
  1、目前无有效的抗寨卡病毒药物,对症治疗,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在排除登革热之前按照登革热进行治疗,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2、在发病第一周内,实施有效的隔离、防蚊措施。
  3、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责任编辑:苏娇蓉)
新闻热门文章
您还可能喜欢
医院排行榜
一周热文排行您正在浏览: &
& 寨卡病毒袭欧 中国或因超级寒潮幸免
寨卡病毒袭欧 中国或因超级寒潮幸免
近日,有消息称,继美国出现寨卡(Zika)病毒病患后,该病毒现已扩散至欧洲大陆。不过,中国或因超级寒潮而幸免。近日,意大利首次发现四例寨卡病毒感染者,经紧急治疗现已痊愈。意大利斯巴朗扎尼传染病国家研究院科学主管朱塞佩·依波利多称,四例病毒感染者十个月前均有到巴西旅行的经历。其中,三名患者在罗马接受治疗,一名在佛罗伦萨接受治疗,目前情况全部良好。除意大利外,另有三名英国人和两名西班牙人不幸感染寨卡热,这些病毒感染者此前均有到南美和加勒比国家旅行的经历。Zika病毒属于黄病毒家族,与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西尼罗病毒是近亲。1956年,动物试验证明Zika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后来的调查发现,Zika病毒在非洲和亚洲南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动物(特别是猴子)中广泛流行。寨卡病毒1947年被人类首次发现。直至2013年前,很少出现人类感染该病毒的案例。寨卡病毒主要通过伊蚊传播,没有证据显示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寨卡病毒潜伏期为3至12天,感染者的主要症状为轻度发热、疲乏、关节疼痛等,并不致命且经治疗可以痊愈。该病毒最大的危害在于对孕妇腹中胎儿发育具有较大影响,可造成新生儿脑部发育不全,患上
“小头症”。目前,没有药物可以有效治疗和预防寨卡热。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发出警告,建议孕妇近期不要前往包括巴西在内的22个高危国家。寨卡病毒通过埃及伊蚊传播。和去年广州流行的登革热病毒一样,由于大量的海外贸易,中国同样有可能受到该病毒的威胁,但这两天广州的大家都在忙着堆雪人,就算有蚊子也都冻死了吧,这算是霸王级寒潮带来的意外福利吧。责任编辑:青茗
火爆致富项目推荐
品牌加盟创业故事创业好项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寨卡病毒症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