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我,发微信口令红包怎么发红包.

晒红包写评价 你的朋友圈也有“微信乞丐”吗?-中新网
晒红包写评价 你的朋友圈也有“微信乞丐”吗?
日 13:26 来源:钱江晚报  
  金华姑娘“小猫”,最近爱上了一个在朋友圈里挺火的小游戏:你给我发个微信红包,我会把红包截图发到朋友圈,并说明你是谁,我们什么关系,我对你什么看法或感觉。
  “小猫”在朋友圈里发出了这个游戏邀请,很快,有几十个好友真的给她发来红包,虽然最大的一个红包也就只有6.66元,但总数也有200元左右了。接下来的时间,她几乎都用在了晒红包上,每一个给她发过红包的人,她都如约认真写出了对对方的评价。
  不过,这个让“小猫”开心的小游戏,却在朋友圈里引来很多非议,甚至有人因为她晒红包刷屏,直接把她拉黑了。在朋友圈里,已经有网友给像“小猫”这样的人冠了个称号,叫“微信乞丐”。顾名思义,就是在微信中到处求红包的人。
  你的朋友圈里,是不是也有这类好友?对于他们,大家都是怎么看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浙里金华”微信公众号这两天收到了不少评论。
  发红包是为了增加感情
  为什么要说成“乞丐”这么难听
  “小猫”自然是站在正方这边的,她觉得那些会给她发来红包的人,都是自己的好朋友。而另一位童先生,也是这个游戏的热衷者。
  这两天,童先生看见朋友圈的人都在玩“发红包写印象”的游戏,于是自己也发了一条游戏邀请。没想到,许久未见面的同学、朋友都给他发来了微信红包,这让他有些意外,又有点惊喜。“挺好玩的,可以增加朋友间的感情,给对方写评论、印象的时候,也会勾起不少美好回忆。”
  在朋友圈里,他很认真地写下了自己对他们的印象:“吕某某,资深美食专家,在我眼里,你一点都不胖,因为我比你还胖。亲,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友谊永存!”
  童先生是一家国有单位的中高层管理员,他对“微信乞丐”这个词并不认同。“可能有些人觉得我打扰了他的朋友圈,可是我看到朋友发的这些,还挺有兴趣看的,因为有些是共同的朋友,大家彼此了解下印象,加深下友情,在现在快节奏的社会里,挺好。”
  这种游戏适合私聊玩
  再这样刷屏朋友都没得做
  “这样要红包很讨厌!”
  “看到这样的人请拉黑!”
  在浙里金华微信号留言的粉丝中,也有不少明确地站在了这种求红包一族的对立面。
  70后的“vv”发了一条朋友圈吐槽说:“为什么玩微信红包印象的小伙伴们一定要晒朋友圈?发私聊不好吗,屏蔽得累死了。”
  网友小张说:“这种求红包就算了,最后还要刷屏,实在是不能忍,这游戏适合在你们自己的私聊里发,不适合在朋友圈里发,因为没人想看你们用这种方式赚钱,请不要再发了,再发就直接把好友删了。”
  感情好不好未必要晒出来
  但当成娱乐无可厚非
  相对立场鲜明的网友,更多人的态度比较中立。像网友“熙”就在我们“浙里金华”微信号里评论:平时相互发红包自己玩玩就可以了,如果想靠这个赚钱就算了。
  其实,记者自己也收到过不少类似求红包的微信,如果对方是自己比较要好的朋友,会很开心地发一个红包过去,图个乐呵;但如果是一个不太熟的朋友,也不会真的发一个红包过去。
  就像很多网友讲的,这些朋友之间的印象,私聊其实更好,不一定要晒出来。感情好不好,两个人自己心里清楚就好。
  朋友圈中的“微信乞丐”,有哪几种类型
  第一类:坑骗型
  简单的说,这些朋友就是骗红包。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你给我发一个红包,我给你一个大大的八卦”,等你真的把红包发过去之后,他会给你发一张很大的八卦图。真的是大大的八卦……
  第二类:攀感情型
  这种类型一般都是来和你谈感情。朋友1元、喜欢3元、情侣13.14元、知己99元……最后还会加上一句(你看着给吧)。
  第三类:节日型
  每个节日都会随机应变。比如最近中秋节快到了,就会群发微信:马上就到中秋节了,发3元钱红包给我买个月饼吃,可否。铁不铁,就看你的了。
  第四类:自由发挥型
  这种类型一般不太讲究,只要能让大家发红包就行。比如有人会发“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大家来赞助路费吧”,有些不走心的就直接说你能给我一个红包吗……
【编辑:刘湃】
>社会新闻精选: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48小时新闻排行
690875047923157190961657896609487780671736173
大家都喜欢看
东莞阳光网版权所有 &“发红包刷评价” 影响的不止是友情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本报评论员麦小迈“你给我发个红包,我截图发到朋友圈,告诉别人你是谁,我们什么关系,还有我对你的看法。”近日,这种发红包刷评价的小游戏在微信朋友圈走红。不少网友吐槽:朋友圈成为“生意场”、“广告圈”、“投票团”后,又变成“红包群”了,这会让友情变味。但也有网友认为,这是一种朋友间的正常互动。(9月22日《福州晚报》)从去年开始,抢红包成了微信朋友之间互动的一种新方式,甚至成了过年“新民俗”。仅仅是今年除夕至初五,6天时间微信红包收发总量32.7亿次,除夕当日10.1亿次,最高峰每分钟有165万个红包被拆开。甚至央视春晚也参与其中,增加了一个环节叫做“微信摇一摇”,互动总量超过110亿次,最高峰一分钟8.1亿次,让关注度逐年降低的春晚又一次成了除夕夜的焦点。也许是为了防止其中可能出现的腐败或违法因素,微信运营商随后采取了红包限额措施。但是不管怎么说,微信红包确实越来越普及,甚至成为一种支付方式,很多年节生日婚礼等传统红包也开始通过微信发送;直到今天,“微信抢红包”“红包接龙”在不同的微信群组中时不时就会热闹一阵子。但是“发红包刷评价”,把“抢红包”变成了“要红包”,微信红包确实变味儿了。这种娱乐和游戏的表象之下,有一种变相众筹的味道。有人问,这究竟是游戏,还是营销方式,甚或是新型骗局呢?骗局不可能——愿打愿挨的事,但是“发红包刷评价”确实增加了微信朋友圈的营销味道。此前,对于微信朋友圈存在的营销问题,主要指的是所谓微商,在朋友圈销售商品,这属于做熟人的生意,很多人看不惯,将朋友圈中的微商屏蔽;但“发红包刷评价”与一般的微信营销不同,这不是将朋友圈变成营销圈,而是直接把朋友关系变为营销关系。也许从目前这种的发展现状来看,这么说有点危言耸听,至少为时尚早,但问题是不独“发红包刷评价”,微信朋友圈目前各种来路不明的带钱沾腥游戏、段子、帖子越来越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朋友圈彻底变成营销圈乃至红包圈甚至金钱圈,应该只是时间问题。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可能?答案很简单,这是由微信这种互动应用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刚开始,微信仅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应用,但是第一,随后各种支付功能和营销功能不断增加;第二,微信和微博等公共自媒体平台不同,它是一个熟人圈。所以营销主导的模式+朋友关系的平台,得出的答案,应该越来越显明。举目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如果您能从手机上抬起头来的话——微信只不过是智能手机影响大众生活方式的一个缩影和典型,改变势不可挡,但如何善假于物而不困于所溺,应该是每一个有识者警醒并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yfs00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内容字号:
段落设置:
字体设置:
精准搜索请尝试:
评论:微信红包破了朋友圈下限
来源:作者:胡珉琦责编:远洋
2016年春节注定格外忙,两天后的红包发抢量必将妥妥刷新纪录。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6年之交的24小时里,微信红包收发量达创纪录的23.1亿次,分每分钟发出红包数量达到240万个。更不用提,进入年关,微信和支付宝过年红包演习着实攒足了人气。无论你是否愿意参与,“抢红包”都将再占春节关键词的头把交椅。红包很忙2016年的红包大战得从1月26日说起。当天下午5点,微信朋友圈推出了“红包照片”功能,照片加了一层雾化、磨砂玻璃效果,好友需要支付红包才能查看朋友圈照片、点赞或评论。于是,朋友圈迅速被朦胧照片刷屏,“现如今,想看清一个人还是得靠钱”“穷得连朋友圈都玩不起了”各种吐槽神句频频出现。尽管腾讯官方马上回应:“红包照片”仅是限时公测,发布的红包照片也将在当日24点被删除,可以想见的是,此功能在除夕夜正式开放以后,将掀起一场怎样的全民“狂欢”。而已经成功拿下猴年央视春晚互动平台的支付宝自然也不甘落后,紧接着推出了福卡玩法和小年夜红包演习。1月28日,支付宝春晚红包玩法“福卡”正式上线,集齐5张福卡,就有机会平分春晚2亿元大红包。但由于其中一张福卡数量稀少,居然出现有人明码标价转让该福卡的情况。到了小年夜的20点和21点,支付宝还进行了两轮抢现金红包与福卡的演习,结果共2016万份现金红包与福卡在3分钟内被网友抢完,总互动次数超过了298亿次。抢红包的高人气也延伸出了另一种神秘“黑科技”。此前,自动抢红包插件尽管人气很旺,但由于其本质上是一种作弊行为,且插件存在安全隐患,而遭到诟病。于是,今年这个拼速度的活动开始瞄准优化手机的运算速度和系统通知的速度。简单说,就是让红包显示更快,且开启红包提醒功能。除此之外,还有手机厂商推出智能多屏同时登陆微信和“微信分身”双倍抢红包的功能。让人不得不感叹互联网产品市场的“与时俱进”。最犀利的“心理学大师”这种新型红包之所以有着病毒式的传播效应,是因为其本质上就是一场经过精确计算的产品营销,产品经理对于用户心理的揣摩与掌握,让心理学工作者都直呼其为最犀利的“心理学大师”。中科院心理所教授祝卓宏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中国人的传统中,红包是一种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符号,它寄托了新年祝福和关怀,象征着来年的好运,容易唤起一种集体的情绪。“抢红包就好比婚礼时抢糖果、抢捧花,主要是为了图个热闹和吉利。”传统的红包一般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才会送出,但现如今,不仅在过节时,各大群上演一轮又一轮的红包游戏,即便在平日里,随手发个红包也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在祝卓宏看来,这是因为红包早已超出了红包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游戏。红包游戏的最大卖点在于“抢”和“猜”。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红包,每个红包的金额有多有少,会拉开档次,于是,有比拼速度的,有比拼金额的,人们能从这种游戏的奖励机制中获得快感。除了游戏心态,他认为,这种产品形式本身带有强社交性,更是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在一个死气沉沉的群里,发一个红包能迅速激起一片涟漪,看到那些资深“潜水客”也忍不住冒泡,简直是对发红包者莫大的鼓励,人们甚至会因此与长久不联系的朋友重新建立沟通。即便是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一点等同于一杯咖啡价值的微薄回馈,也可以适时表达某种心意,而被对方自然地领会。不得不承认,真实的货币让本来的虚拟社交增加了一定的实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被迅速拉近。相较而言,在各种红包形态中,“红包照片”可谓是把营销心理“玩”得最为极致的。祝卓宏的研究团队在“红包照片”推出后的第一时间就发布了科普帖,其中一个经典的描述是:发一张朦胧暧昧的照片,再配上一句与照片主题差十万八千里的标语,等待有人发红包查看自己的照片。这种感觉就像一个情窦初开、待字闺中的倚窗少女等待着被关注。“有多少人肯花钱看我发的照片,意味着我的受欢迎和受关注程度,这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检验朋友圈的‘真’朋友。”他解释道。当然,最重要的是,模糊的照片死死抓住了人们的好奇心,每次点击随机展示一小块清晰的部分,又再次勾起人们的窥探欲。大部分用户无非是因为好奇而默默发出了红包,当然,结果多半会后悔。“人类的这些内心需求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应该被得到尊重。”祝卓宏说,一项技术或者一个产品如果不是满足了人们内心的某种需要,是不可能被广泛接受的。“需要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前提是,这种需要获得满足的形式与环境以及道德、法律之间不发生冲突。”不要只顾低头娱乐红包游戏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多数人对于这场“全民狂欢”是抱以“玩儿过就行”的轻松心态的,但自从“红包照片”出现以后,有越来越多的网友认为,微信还是突破了朋友圈的下限,这种带有投机和裹挟性质的游戏,是在助长一种“拜金主义”的风气。在北大哲学系教授、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看来,这种新型红包本质上还是离娱乐和社交更近,而与金钱更远的。“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新的互动和交往形式,并不会对人们真实的经济状况产生影响。”“不排除有少数个体是为了借机敛财,以破坏规则的手段抢到更多的红包,这种行为是需要被抵制的。除此之外,没必要对一种大众娱乐休闲方式‘上纲上线’。”陈少峰说。事实上,不管你是否愿意看到,这已经是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娱乐即本质、娱乐即生活。可即便如此,陈少峰认为,当娱乐遇上互联网,确实也需要人们提高警惕。一方面,正如有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所言,电子信息环境正在使成年消逝,人们的精神意识可能发生“孩子气”的蜕化降级;另一方面,由于社交方式的拓展,人们的时间、注意力、情感关注度都必然会分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深度会变浅,因此也才有这样的吐槽“一夜之间,微信红包势头盖过了春晚,赛过了朋友聚会,抢了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风头”。祝卓宏认为,面对这种时代变迁而导致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关键在于人们对尺度的把握,而这与个体的自我觉察息息相关。娱乐不能替代严肃的工作和生活,虚拟社交或红包也不能替代对现实中亲人、朋友的祝福、关心和感谢,更不足以维系这些重要的关系。“人们需要判断,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分配多少精力,在娱乐和网络社交中才是最适宜的。”这个春节,当你低下头时,记得提醒自己:你将看不到你错失的机会。
大家都在买
软媒旗下软件:||||||||
IT之家,软媒旗下科技门户网站 - 爱科技,爱这里。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鲁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发红包限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