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采访王健林赴仪拉克战地采访纪者都叫什么名字

中东市场妙趣横生的实物广告_贸易与投资_阿联酋_中东商贸
首 页‖‖‖‖‖‖‖‖‖‖
‖‖‖‖‖
Welcom To&&
当前位置:&&&&贸易与投资
中东市场妙趣横生的实物广告
17:35:41&&&&吴富贵&&阅读6825次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中东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适应中东消费市场走势和各国消费者心理,世界各国广告代理商精心策划出的立体化、实物化广告,别出心裁,创意新奇,妙趣横生,开创了中东阿拉伯国家广告业的新天地。
  当今中东各国随着石油资源的开发,石油收入剧增,物质生活现代化,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世界各国广告代理商,为争夺这块“沃土”,竞相利用商业广告这一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来打开这个2亿多人口的庞大市场。在世界贸易大循坏中,国际间企业竞争相当激烈,进入并占领中东消费市场并非易事。各国广告代理商不得不开动脑筋,潜心研究如何使产品更直接地与消费者见面,有些国家的广告公司把种类商品的实物悬挂在高大的建筑物上,有的将制作精美的产品模型,高悬于蓝天。
  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立体化实物广告,不仅从感观上强烈刺激着人们的视觉,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也使阿拉伯各国古代和现代情景交融的城市充满盎然生机。
  在埃及首都,日本一家生产运动鞋的体育用品厂为广招天下客想出高招,把两只巨大的充气鞋模型,在开罗街头放飞上天,鞋下面悬挂着该厂名称的英文、阿文条幅,以示鞋的质量高且轻便。巴西汽车有限公司广告代理商,为推销新型汽车,把产品模型矗立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汽车市场的中央,并在每个连锁店前高挂印有巴西轿车遍及世界的巨幅广告牌。漫步巴林国麦纳麦市的大街小巷,映入眼帘的是许多构思奇巧的可口可乐易拉罐巨大模型。据巴林朋友介绍,这些模型原来是专门出售卖清凉饮料的商亭,具有装饰、美化市容和街头广告的功能。矗立在科威特市海滨,成为今日科威特国象征的3座乳白色粗大圆柱型水塔的外壳,是用淡蓝和淡绿色赛璐珞块镶嵌而成,由瑞典和南斯拉夫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建造的。建造此塔的目的,是向科威特市内高层建筑物供水。而别出心裁的工程设计者们却利用建塔时机,为本国的建筑技术及建筑材料,做了一个不花钱的实物广告。
  1983年11月建成开放,耗资32亿美元的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国际机场,是按照法赫德国王“富有伊斯兰特色”的要求,由几家外国公司设计建造的。设计者们首先想到的是清真寺,于是,一座雍容 典雅,能够容纳5000人的清真寺成了机场的中心,又考虑到30~60度角是穆斯林传统的构思图案,于是,5个候机大楼平面呈5个等边三角形,屋顶也由许多等边三角形球壳组成。三角形还运用到构思细部和装饰图案。这样,从平面到空间,从细部到整体,既体现出伊斯兰建筑风格,又起到了设计施工单位的实物广告作用。吉达是沙特的港口城市,也是重要的金融、外交中心。作为距伊斯兰圣地麦加约70公里的转运港,吉达又是希贾兹地区唯一准许非穆斯林居住的城市。所以,沙特的外交部与外国驻沙特使节均驻在此。由于车多人多,气候炎热,道路十分拥挤,车祸不断。尽管交通管理局多次发布有关交通法规,可并未见效,交通事故仍屡有发生。怎么办?还是沙特国王大学的广告美术专家们有办法。他们在繁华的吉达市街头,建造了一座高大的正方形石台,把4辆不同型号的汽车模型分别雕塑在石台的东西南北4个方向,以告诫市民注意交通安全。广告设计者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巴勒斯坦人的起源
  巴勒斯坦人是谁?他们的起源如何?这是分析阿以冲突的第一步,有助于说明
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益,无疑这需从巴勒斯坦的历史变迁说起。
  一、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巴勒斯坦就有人居住。此后,有许多不
知名的人种曾生活在这儿,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约公元前6000~前50
00年,巴勒斯坦开始受来自阿拉伯半岛闪族人迁徙浪潮的冲击。这股浪潮每隔千
年左右就有一次,每次都多少波及巴勒斯坦地区。
  冲击巴勒斯坦的闪族人第一次迁徙浪潮是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阿拉伯半
岛东部的阿穆尔人和迦南人同时迁往叙利亚地区(禽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和巴勒
斯坦)。其中部分阿穆尔人在巴勒斯坦定居下来,先后在其东部地区建立了两个王
国;还有部分阿穆尔人在该地区部及死海沿岸定居下来,陆续建立了一些城市。迦
南人则定居于叙利亚沿海及西南部(今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建立国家,其疆域即
今日巴勒斯坦,史称“迦南地”。有学者认为,公元前1730~前1580年,
统治巴勒斯坦地区的喜克索斯人即迦南人,他们曾建立了包括埃及和叙利亚地区在
内的王国,并在巴勒斯坦南部兴建了一批城市。
埃及少女的烦恼
  埃及亚历山大市的家庭管理研究学院与美国华盛顿人口发展培育中心入埃及1
2~20妇女的现状举行了一次研讨会后宣布,埃及家庭重男轻女现象十分严重,
农村更甚,这给埃及女青年带来难于克服的烦恼,具体表现在:
  生下就受歧视:埃及农村的女孩从生下时就受到歧视,生男孩,再穷的家庭都
要为其举办庆祝活动,而生下女孩便成了全家的懊丧事与负担,其原因是自女孩生
直,一家人就开始为其贞操担惊受怕,辛苦多年养大后,一旦成婚则成了夫家的人
,不像男孩那样是家庭未来的财源,家庭安全、稳定的基础。此外传宗接代,壮大
家庭势力也是重男轻女的原因之一,因此生男孩便成了刺激埃及人口增长的一个决
定因素,尤其在上埃及,如果家里已有两个男孩,夫妻一般就不想再生育孩子;如
一个男孩也没有,即便家中已有3个、5个女孩,也要继续生直去。妻子生不出男
孩,哪怕再娶一个妻子也要接着生下去,直到养出男孩为止。
  家庭受遇受歧视:埃及农村女孩从小开始作繁重的体力劳动,帮助母亲头负重
物,做饭烤面包,照看弟弟妹妹等工作。相反,男孩什么也不做,还有驱使、管教
姐妹的绝对权力。
  人格受歧视:女孩自懂事之时起就必须学习如何为家庭男性服务,做一切男性
瞧不起的工作。他们在家中常常受哥哥弟弟的欺负,父母不但不管束,反而还很赞
  饮食受歧视:埃及女孩子的营养自小就差于男孩断奶期大大早于男孩。在饭桌
上,凡好吃的、有营养的菜得首先分给男孩,剩下的才分给母亲与女孩,像鸡、鸭
、鱼、肉、奶酪等富于营养的食物,女孩子所得更少男孩,从而严重影响了她们的
正常发育与身体健康。
  医疗保健受歧视:男孩得病后,父母会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或请医生上门治疗,
并获得良好的护理。而女孩一旦生了病,就很难得到同等的待遇。
  教育受歧视:女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少于男孩:原因很多,一是传统习惯的原因
,许多农民在思想上就不愿意送自己的姑娘上学,即使上学的姑娘一接近成熟年龄
就辍学,这主要是父母们怕姑娘大了会出事败坏家庭名誉,成熟的姑娘必须在家做
前准备,学会如何服待丈夫,孝敬公婆,管理家务及理财的本领等。二是女孩子受
割礼也影响她们上演读书。埃及的女孩一般到7~10岁就要施行割礼,目前有7
5%的女孩子要施行割礼。三是早婚,埃及农村的女孩不满18岁就结婚的现象相
当普遍,许多女孩的荷尔蒙尚未发生转变就结婚生子,这不仅影响她们上学读书,
也直接影响了她们本身的健康并导致新生婴儿的大量死亡。四是农民的经济状况使
许多家庭无力送女上学。而女孩中唯一不受歧视的是新生女,女婴的死亡率大大小
于男婴,这或许是造成阿拉伯各国女人多于男人的一个主要因素。
  要减轻或消除未也年女子面临的烦恼与问题,研讨会提出下列建议,必须严格
执行埃及的基础教育法,确保广大未成年妇女的受教育权力;必须对埃及广大未成
年妇女作全面的卫生检查,让许多患病妇女在尚加重前就得到治疗;加强宣传教育
,作父母的要重视增加自己未成年女儿们的营养,严禁非法乱开出生证明,以阻止
早婚比例的扩大;普及对婚前妇女的卫生检查,为她们提供更多的受训机会,为未
成年妇女规定特别假期,以便她们有机会去青年中心受训;必须修建多一些专为年
轻妇女服务的影剧字,组织她们参加文化艺术方面的比赛,为她们排忧解难;加强
对未成年妇女的教育,让她们懂得应有的权利和如何去获得这些权利。
走近战区――赴巴格达采访记实
         “沙漠惊雷”一触即发
自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以来,海湾局势一直动荡不安,风波叠起,19
98年1月以来再次发生严重的危机,由美国前海军陆战队上尉里特率领的33
人武器核查小组11月13日前往巴格达对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进行核查。
但伊拉克以里特从事间谍活动及该核查小组被美、英垄断为由,拒绝他们对伊拉
克的8个总统府邸进行检查。美英立即表示要不惜使用武力迫使伊拉克无条件开
放所有场所,接受核查。1月24日,克林顿总统决定采取“沙漠惊雷”计划,
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2月15日, 克林顿分别与科威特和巴林领导人通电话,
明确表示要对伊拉克动武,声称不管伊拉克“最后时刻”是否作出让步,美国都
要对伊动武。
为了实施“沙漠惊雷”计划,美国在海湾地区作了积极准备。到2月中旬为
止,美国在海湾水域共部署了3艘航空母舰(尼米兹号、华盛顿号和独立号)、
28艘战舰、360多架飞机及近3万名士兵,此外,英国的无敌号航空母舰也
抵达海湾水域,加入美国航空母舰的编队,在美国加紧集结军事力量的同时,美
国的各种飞机从海湾国家的一些基地上起飞,对伊拉克进行日夜侦察。一时间,
美国的B-52号轰炸机、F-117隐形战斗机、F/A-18战斗机、爱国
者导弹、钛弹头巡航导弹、卫星制导导弹、重达5,000镑的GBU-28型
炸弹等都部署到位,作好了战前准备,海湾上空战云翻滚,沙漠惊雷一触即发。
但是,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这关键时刻开始了对伊拉克的历史性访问,以
其熟练的外交家手腕力挽狂澜,成功地缓解了伊拉克危机,使深受战争灾难的伊
拉克人民避免了再次生灵涂炭。科菲?安南访问巴格达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
各国新闻记者纷纷赶到那里进行现场采访报道。
       
一纸传真命我奔赴战区采访
多哈时间,2月18日上午8点,我来到办公室,收到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国际新闻中心发来的传真,命我立刻奔赴巴格达,及时报道海湾局势的最新动态。
读完传真后,我便以临战状态做好了准备工作。此日中午12点半,我乘上卡塔
尔航空公司的班机离开多哈,经两小时的飞行,到达安曼国际机场,然后改乘出
租汽车直奔约旦安曼市中心的阿卜达利亚长途汽车站。安曼时间下午5点,我踏
上了赴巴格达的征途。
          风雨兼程,连夜赶往巴格达
由于受国际制裁,长途800多公里的安曼一巴格达公路成了伊拉克与外部
世界的唯一通道。除联合国人员外,任何人进出伊拉克都必须走这条路,由于约
旦境内的路面状况很差,伊拉克境内缺乏安全保障,夜间常发生抢劫事件,因此
最好在安曼住一夜。但为了赶在安南到达之前抵达巴格达,我只能铤而走险,连
到达伊拉克边境站已是深夜12点多。由于受联合国长达7年的制裁,伊拉
克国内商品和药品奇缺,走私活动猖獗,进出伊拉克海关检查十分严格,旅客所
带行李都必须一一打开检查、登记,甚至汽车里外也要翻个遍。我所带的手提电
脑、采访机和照相机等随身物件都被他们打开仔细检查,并被带到办公室接受询
问,其间还不断被士兵、职员拦住强行索要小费。过海关的最后一项手续是,凡
第一次到伊拉克的外国人必须交50美元抽血费,做爱滋病检查。抽血化验要花
很长时间,我只得找一位海关负责人说明我的身份和任务,他倒很通情达理,从
我手中接过50美元塞进自己的口袋,在我的护照上签了字,盖了章,没抽血就
放行了。尽管这样,我过海关还是用了3个多小时的时间。进入伊拉克境内,全
是封闭式高速公路,路况比约旦好多了,但在夜间行驶仍然很不安全。快到巴格
达时,我在晨曦中隐隐约约地看到好几辆坦克停在公路两旁。经过16个多小时
风雨兼程的长途跋涉,我终于在20日中午赶在安南之前到达了巴格达。
        巴格达景色依旧,但已今非昔比
进入巴格达, 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这座城市好象凝固在20世纪80年代,
尽管底格里斯河依旧穿过巴格达市中心,在郁郁葱葱、高耸挺立的枣椰树丛中缓
缓流过,但遭受了7年制裁的巴格达己今非昔比。在巴格达,见不到海湾国家那
种大兴土木、营造现代化城市的轰轰烈烈的场面,只有汽车的喧闹如故,但所见
好车不多。据统计,70%以上的小汽车前窗玻璃都是破的。巴格达的建筑物大
都建于两伊战争之前,几乎找不到新建的住宅区、办公楼和饭店。据了解,只有
市中心的无名士兵纪念碑(馆)和萨达姆纪念堂是在80年代为纪念在两伊战争
中死难的伊拉克将士化巨资建造的。尽管巴格达市区依然绿树成荫,但城市己变
得破烂不堪,与现代化大都市风貌相去甚远;居民区里的一幢幢住宅楼外观虽还
整洁,但多年失修,室内管道锈迹斑斑,墙皮脱落,一片脏乱;几座巴格达有名
的饭店也是如此,外表虽还挺拔,但内部的硬件和软件都己过时老化。如今到巴
格达采访的绝大多数外国记者下榻的五星级拉希德饭店,国际电话费高得惊人,
每分钟11美元,而且很难打通。市内电话虽然畅通,但大都要经总机转接。饭
店内的电视只有两个频道,都是伊拉克电视台的节目,饭店每天只提供两条用了
很久、已经有点发黑的毛巾。
多年的经济制裁,给伊拉克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商品奇缺,货币大幅贬值。
两伊战争前,伊拉克第纳尔比价很高,1第纳尔约可兑换3.28美元。而今1
美元的官价竟达450第纳尔,黑市可兑换1,500第纳尔。巴格达市民的生
活异常艰辛,如一位在新闻部工作的职员每月工资才4,000第纳尔,加上补
贴共8,000第纳尔,以黑市价计算不足6美元。现在市场上每公斤羊肉是3,
500第纳尔,这样一个月的工资就只能买2公厅羊肉。所以,他对我说他家己
经好几个月不知肉味了!
在巴格达的大街小巷,到处可看到一些脏兮兮的小孩在向外国人要钱。饭店
里,当班的经理也常常伸手向顾客要小费。在苦海挣扎的百姓为了生计,只好各
显神通,只要能挣钱,什么都干。摆小摊、打工或身兼数职挣外快。特别是那些
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开着破旧的小汽车,在街上拉客挣钱以维持生计,
或开间小店出售些小商品。有的政府机关职员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也只好拉下面
子,下班后开着自己早年购的“奔驰”车拉客挣钱。伊拉克危机期间,外国记者
云集巴格达,给出租车司机和拥有私家车的人提供了挣钱机会。
        安南不辱使命,驱散战争阴霾
此次赴巴格达采访,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一日谈判不成,再次发生海湾战争,
我就作为战地记者在现场作采访报道。所以,到达巴格达的第二天,我就上街购
买备战用的食品和饮用水准备坚守巴格达。中央电视台记者赴巴格达采访时,从
国内带来一套卫星传送设备,其中包括两台发电机,这样就是战争爆发,巴格达
停电,也能保证节目传送,此外,他们还配备了防毒面具和防弹衣。当时各国外
交人员和侨民己纷纷撤离巴格达,前往安曼躲避战火,各国赴巴格达采访的记者
普遍认为,“打”可能是最后选择。就在此时,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肩负重
任抵达巴格达,与伊拉克领导人进行了可以说是本世纪末最后一次极为艰巨的谈
赴巴格达前,安南吸取了前秘书长德奎利亚尔1990年斡旋海湾危机失败
的教训,从一开始就宣布他此行不是充当“信使”,更不是向伊拉克下最后通牒,
以争取伊拉克领导人对他的信任。安南抵达巴格达时说,他此次来巴格达与19
91年时不同,这次他负有重大使命。带来一揽子解决危机的办法,对谈判表示
乐观。到达巴格达的当晚,他即与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举行会谈。但在次日(2
1日)的会谈中,伊拉克方面拒绝了安理会口头达成的意见,强调伊拉克的主权
不容侵犯,并指责武器核查人员欺人太甚。双方在检查总统府邸问题上的谈判一
直拖到第二天凌晨也没有取得进展,这一天,巴格达的气氛骤然变得紧张起来。
与此同时,美国国务院警告说:美国对在巴格达采访的外国记者的人身安全不负
任何责任。22日上午,安南与阿齐兹进行第三轮谈判,经过几番较量,谈判终
于出现转机。中午,伊拉克用专车把安南和他的3名助手接到底格里斯河畔的萨
达姆总统官邸一一一共和国宫,一向身穿军装的萨达姆总统一反常态,身着深蓝
色的西服对安南秘书长表示热情欢迎并与他一道合影。萨达姆总统与安南秘书长
就武器核查和最终取消对伊拉克经济制裁等问题进行了3个小时的谈判,最后双
方达成谅解备忘录。23日上午,安南与阿齐兹正式签署协议。安南在巴格达的
会谈前后长达15个小时,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场迫在眉睫的战争被暂时拔
掉了导火线,安南以他卓越的谈判才能赢得了世人的称赞。
        战争硝烟未起,另一场大战正酣
海湾地区的紧张局势使安南对巴格达的访问成为全世界新闻传媒密切关注的
焦点。这期间,巴格达演出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新闻大战。在安南到达伊拉克前,
世界上绝大多数新闻媒体的记者都己赶到巴格达,在海湾战争期间出了名的拉希
德饭店安营扎寨。20日,这家饭店已经客满,迟来的记者只好到其他饭店下榻。
据说,记者们之所以喜欢拉希德饭店,是因为这家饭店结构比较坚固。另外,C
NN、ABC、NBC、BBC等美英电视网的记者都住在这里,所以,即使美
国空袭巴格达,它的“智能导弹”也不会对准这家饭店。不过,美国的导弹并不
是百发百中,也有打偏的则候。1991年海湾战争时,美国的导弹就曾在拉希
德饭店附近爆炸,弹片穿进大厅,当场打死两名前台报务员。后来这家饭店重修
时,在大厅进口的地面上用瓷砖镶嵌了美国前总统布什的头像,并用英文和阿拉
伯文写上“罪犯一一一乔治?布什”字样,任千人踩,万人踏。这一次,为了防
止意外,不少记者除准备充足的水和食品外,还装备了防弹衣和防毒面具。
这些天,巴格达最热闹的地方就数伊拉克新闻文化部的新闻中心了,门前附
近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仿佛是一个大集市。一楼外的空地上和二楼的阳台上架
着形状各异的卫星天线,密密麻麻的电线像蜘蛛网一样爬满各处。各家媒体的记
者都自带设备,通过卫星线路将巴格达的消息及时发往世界各地。在巴格达,打
国际电话十分困难,更不用说传送电视新闻,记者没有自己的卫星通讯设备只能
望洋兴叹。
另外,总统府、总理府、外交部和各家饭店附近也很热闹。扛着各种摄像、
录音设备的记者像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窜。因为伊拉克新闻部很少贴出通知,告
知安南秘书长的活动安排,记者们只好各显神通,自已寻找新闻源。
21日下午,得知将在新闻中心举行安南与阿齐兹的联合记者招待会,记者
们便早早涌进新闻中心,抢占最佳位置。有的记者还因摆放摄像机和话筒的位置
而发生争吵。可是,一等再等,毫无结果。伊拉克新闻部一会儿宣布记者招待会
取消,一会儿又宣布推迟。记者们有的坐在地上打盹,有的拿出饼干和矿泉水充
饥,一直熬到深夜12点多。这次记者招待会最终还是被取消,后来得知是因为
会谈遇到麻烦。当时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有的记者认为,这次是必打无疑
巴格达的新闻大战在23日上午达到高潮。前一天晚上联合国与伊拉克就解
决危机达成了协议,23日上午安南与阿齐兹在《谅解备忘录》上签字后联合举
行记者招待会。10时,来自世界各地约300多名记者把新闻中心挤得水泻不
通,各种摄像机和照相机像一架架炮筒对准了主席台。主席台上贴着五颜六色台
标的话简早将会场准备的两个主话筒挤到了一边。11点,安南与阿齐兹等进入
会场,各自发表讲话。尔后由记者提问,由于大家争先恐后发言,全场乱成一锅
粥,谁也听不清。为此安南只好指定联合国一位官员当主持人,由他指定记者提
问。有的记者为了抢最佳角度拍照站了起来,马上招来后面记者的一阵喝叱。记
者招待会结束时,安南与阿齐兹一起站起来,面带胜利的微笑,紧紧握手。
23日晚,安南带着与伊拉克达成的《谅解备忘录》离开巴格达,返回联合
国。随着安南的离去,这场惊心动魄的危机宣告基本结束,巴格达的世纪新闻大
战也就此落下帷幕。
清真寺──穆斯林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重要标志。清真寺的主要职能集中体现在宗教方面,它是
穆斯林从事祷告和礼拜的场所,是穆斯林宗教活动的中心。
  清真寺一词,阿拉伯语叫“麦斯吉德”或“贾米阿”。
  “麦斯吉德”一词由动词“萨吉德”派生而来,意为“跪拜、叩头”。“麦斯
吉德”之所以被用来称呼穆斯林礼拜之地,就在于叩头是穆斯林礼拜时最重要的仪
式。《古兰经》中多处劝戒信众为真主叩头:“昼夜与日月,都是他的迹象。你们
不要向日月叩头,你们应当向创造那些迹象的真主叩头”(41∶37)。“在你
的主那里的[众天神],不是不屑于崇拜他的,他们赞颂他超绝一切,他们只为他
叩头”(7∶206)。因此,清真寺又称叩拜寺。
  “贾米阿”一词由“加麻阿”(聚会)和主麻(星期五)演化而来。因此,“
贾米阿”指举行星期五聚礼的大清真寺。
  最早的清真寺出现于“希吉来”之后。“希吉来之前,穆斯林在麦加没有专门
礼拜的地方,穆圣的追随者私下聚会。先知本人据说偶尔在克尔白附近作礼拜”。
622年在迁往麦地那途中,穆斯林在离该城3公里处的库巴,首次修建了一个简
易的清真寺,即先知清真寺。有些资料认为,库巴清真寺是伊斯兰史上的第一座清
真寺,也有人认为先知寺第一。这两种说法都有它的道理。就时间而言,库巴清真
寺居先,从影响年,则应推先知寺。先知寺在基本格式和结构上是后来清真寺的楷
模,为后世所效仿。
  伊斯兰初期,穆斯林作礼拜的清真寺叫做“麦斯吉德”。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
和穆斯林人数的增加,逐渐出现了举行聚礼和会礼的大清真寺“贾米阿”。第二任
哈里发欧默尔开始命穆斯林在被征服地区建立清真寺,于是,伊拉克的巴士拉、库
法、埃及的开罗,突尼斯的凯鲁万等地先后都建起了清真寺。此后,穆斯林每征服
一地或在某地聚居下来,便在那里修建清真寺。随着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
伯帝国的建立,清真寺也遍布帝国各地。据历史学家雅古卜记载,891年,仅伊
拉克的巴士拉就有7,000座清真寺。雅古卜的同代人伊本?拉斯塔统计巴格达
城的清真寺多达3万。在史学家伊本?朱拜尔时代(1145~1217),埃及
有许多清真寺,亚历山大一城便有1万2千。阿拉伯帝国时期,是清真寺蓬勃发展
  作为穆斯林神圣的礼拜场所,清真寺所体现的宗教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
  其一,礼拜在伊斯兰教中的意义,充分体现出清真寺在穆斯林宗教生活中的重
要性。礼拜在伊斯兰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五大柱石。穆圣曾说:“伊斯兰建筑于五
项基础之上”。《古兰经》明确规定:“拜功对于信士,确是定时的义务”(4:
103)。
  穆斯林的一生,包括日常生活,几乎都与礼拜相连结。“儿童从7岁起必须学
习礼拜。如果他们到了10岁,还不愿意礼拜的话,他们必须受到惩罚,以便使他
们履行这些宗教义务”。穆斯林每日举行5次礼拜(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
礼).每星期举行一次聚礼(星期五主麻日),每年举行两次会礼(开斋节和宰牲
节)。除了这些法定的礼拜外,有些穆斯林还进行副功拜,其中人所共知的是夜间
行拜(萨俩特雷勒或台汗朱代)。此外,遇到特殊情况时也进行礼拜,如日食月食
时的礼拜(库苏弗、胡苏弗).久早不雨时的祈拜(伊斯提斯卡),为实现某种愿
望而进行的礼拜,做出重大决定前进行的礼拜(伊斯提哈拉)等。可见,礼拜也穆
斯林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伊斯兰教中意义重大。伊斯兰学者指出,“礼拜是伊斯兰
教的精髓。没有别的义务在范围和强度方面能与之相比,没有什么比礼拜秘表明的
虔诚更能标志真正的穆斯林的特征”。
  其二,重大的宗教活动和宗教节日通常都在清真寺举行。星期五的聚礼和一年
中两次最隆重的节日开斋节和宰牲节会礼,一般都在清真寺由伊玛目率领集体举行
。先知诞辰、伊斯兰教历新年,十叶派的阿舒拉节等也都在清真寺里庆祝。《古兰
经》明确号召和鼓励信士举行聚礼:“信道的人们啊!当聚礼日召人礼拜的时候,
你们应当赶快去记念真主,放下买卖,那对于你们是更好的,如果你们知道。”(
62:9)对穆斯林来说,在清真寺举行集体礼拜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一个人
与众人一起作礼拜,其价值是他在自己家里和露天作礼拜的25倍。”
  其三,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精神的象征,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从伊斯兰时代伊
始,清真寺作为礼拜之地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便牢固的建立起来了。《古兰经》赋与
清真寺以神圣而崇高的地位,将其视为“真主的寓所”,是“真主允许建立之,并
允许在其中颂扬他的真名”(24:<BR&常叮┑某∷?《古兰经》规定:“只有笃信
真主和末和,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并畏惧真主者,才配管理真主的清真寺。”
(9:18)“阻止人入清真寺去念诵真主的尊名,且图谋拆毁清真寺者,有谁比
他们还不义呢?”(2:114)据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说,先知穆罕默德也说过
:“真主最亲近的地方是清真寺”,“如果谁为真主建造一个清真寺,真主就会为
他在天堂建造一栋房子”。
  《古兰经》中还规定了一系列严禁冒犯和亵渎清真寺神圣庄严性的法度。如禁
止信士在清真寺与妻子交接:“你们在清真寺里幽居的时候,不要和她们交接。这
是真主的法度,你们不要临近它”(2:18)。禁止在清真寺内吐痰,或弄脏清
真寺。禁止尖叫或大声沙闹。禁止精神病和幼小生灵入清真寺。入清真寺礼拜者要
脱鞋,以衣遮体,施小净和大净,保持清洁,“信道的人们啊!当你们起身去礼拜
的时候,你们当洗脸和手,先至于两肘,当摩头,当洗脚,洗至两踝。如果你们是
不洁的,你们就当洗周身。如果你们害病或旅行,或从厕所来,或与妇女交接,而
得不到水,你们就当趋向清洁的地面,而用一部分土摩脸和手”(5:6)。
  此外,清真寺的结构和装饰也充分表现出伊斯兰教的神圣和庄严。恩格斯曾指
出,“伊斯兰教建筑如星光闪烁的黄昏”,使人敬畏。法国大作家戴尔民赞叹道:
“当我们来到苏里曼清真寺的宽大的拜殿中央,在那高高的圆顶之下,前面是饰有
黄金的钟乳石状装饰的神龛,其上有从五彩窗子投射下来的象在哥特式教堂内一般
的半暗半明的神秘光线,这时我们所产生的情绪是强烈而难忘的。”
  总之,清真寺与伊斯兰教密切联系在一起:它是伊斯兰教产生和发展的产物,
伴随伊斯兰教的产生而兴起,并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而得以发展;同时,它又是伊
斯兰教的象征和体现,是穆斯林宗教活动的中心,是伊斯林教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基
地。清真寺的历史也就是伊斯兰教的历史。
改变埃及历史进程的六次外族入侵
何英琴 马育英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在漫长的7000年文明史上,曾被众多民族所入
侵、占领,如波斯人、利比亚人、亚述人、犹太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
“十字军”东征的基督教世界的西方人等。但改变埃及历史进程的大规模外族入侵
  第一次是发生在公元332年的亚历山大大帝率领马其顿帝国的铁骑全面占领
埃及。数千年光辉灿烂的法老文明,从此夭折。法老文明时期的语言、文字、宗教
、民族、政治经济体制等,统统地被新兴勃起的古希腊文明所取代。埃及变成了古
希腊文明的肥田沃土,名列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和迟迩闻名的亚历山
大图书馆就是历史的见证。
  第二次发生在公元前30年的东罗马帝国对埃及的占领。强大的东罗马拜占庭
帝国,借口捉拿安东尼与他的爱妻克娄巴特拉(前69~30年,埃及历史上最著
名的女王,曾是凯撒之妻。她的风流艳史,经莎士比亚的笔而闻名西方),发重兵
占领埃及。从此,埃及开始了长达600多年的罗马时期。此时的埃及人民,信仰
基督教,学习拉丁语,成为基督文明最早的崇拜者与播种人之一。东罗马帝国在昼
大维的指挥下,占领埃及的历史,使法老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相互溶合
,形成东西方文化的第一次大汇合的高潮,其影响远远超出埃及。
  第三次是发生在公元641年的阿拉伯人对埃及的征服与占领。阿拉伯伊斯兰
帝国的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584~644),看准被战争折磨得软弱无力的埃
及,发大军征讨,最终占领埃及,结束了古希腊─罗马帝国对埃及近千年的统治。
经过两个多世纪,埃及完完全全地阿拉伯伊斯兰化了。基督教被伊斯兰教取代;罗
马文明被伊斯兰文明替代。埃及的阿拉伯伊斯兰化,无论对基督世界,还是对伊斯
兰阿拉伯世界的影响都是空前的。
  第四次是公元1517年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入侵与占领。繁荣近千
年的阿拉伯伊斯兰的埃太,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统治了300余年。在此期间,埃及
的政治地位、经贸水平、军事实力江河日下,在世界上无立足之地,变成了列强争
夺的猎物。土耳其人对埃及的入侵,使埃及倒退了数百年。
  第五次是公元1798年拿破仑对埃及的军事与文化的全面占领。拿破仑以武
力结束了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黑暗统治。拿破伦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民权的
口号,使苦难的埃及人民为之震惊。《拿破仑法典》的精神,使贫穷的埃及人民领
悟出地中海对岸的欧洲大陆上,强百倍于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人权
等,同样可以荡漾在尼罗河畔。拿破仑的占领使埃及开始了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
、文化感到震惊,进而于以吸收是民族觉醒的现代时期。
  法国人的占领,在漫长的埃及历史长河中是短暂的,但在埃及人民的心灵中的
影响很深刻。因为,拿破仑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
会的推毁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38页)。
  第六次是1882年,英国对埃及的全面占领。
  埃及在1882年由青年军官阿拉比领导的革命失败后,英国人公开出兵占领
并统治埃及。埃及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长达70年。英国人以各种方式,盘剥埃
及人民,掠夺埃及的财富,驱赶埃及军队为自己的全球战略而打仗。尽管埃及于1
922年获准独立,但只是形式上的,实际上英国仍享有对交通、国防、外交、少
数民族及苏丹的处置权。
  埃及人民在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萨阿德?扎格卢勒(1860~1927)的
思想指导下,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反对英国占领、要求独立、埃及属于埃及人民
的口号声,响彻尼罗河两岸。最终埃及人民打倒了国王,建立了共和国。从此,埃
及彻底地赶走了英帝国主义,收复了运河、土地和一切外国在埃及领土上的财产。
  埃及的独立,犹如黑暗中的灯塔一样,照亮了被英法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占
领的其他阿拉伯国家,在阿拉伯世界掀起了反抗外国占领,要求独立的民族解放运
动的新高潮,其影响是划时代的。
  综观埃及历史,我们可以从改变埃及历史进程的六次重大的外族入侵中,领略
人类文明史的兴衰,悟出人类文明的光辉灿烂是建立在强大的军事统治与繁荣的经
济实力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法老文明、希腊──罗马文明、伊斯兰文明,还是法
英的资产阶级现代文明,都说明任何一个民族,一旦强大繁荣,必然产生具有深刻
影响的文明,这种文明必将以各种途径或借口冲出自己民族的界线向外扩张与传播
,这几乎变成恒古不变的真理。所以每一个要立足于世界各民族前列的各民族与人
民,必须不断的强大自己,光大民族精神,保持民族的精神与实力,才能永远立于
不败之地,才能克于被征服,被奴役。
  此外,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改变埃及历史进程的这六次外族入侵,都发生在埃
及人民的水深火热之时,都发生在埃及政权处在内乱的风雨飘摇之际。所以,民族
的团结统一确为抵抗外来入侵最基本的条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央电视台采访张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