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人像竺可桢一样给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句子自己的贡献

当前位置:
庆祝美国竺可桢教育基金会成立10周年
AZKEF十年力助母校师资建设
———写在美国竺可桢教育基金会(AZKEF)成立十周年之际
在求是园内,美国竺可桢教育基金会(AZKEF)并非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但是谈起基金会的第一任会长、浙大老校友汤永谦先生却是无人不晓。殊不知,AZKEF正是在汤永谦(化工1940届)、冯宗道(化工1943届)、赵广绪(化工1948届)、吕勇哉(化工1961届)等8位学长的全力推动下于1995年11月在美国成立。这也是继国内“浙江大学竺可桢教育基金会”在1994年1月成立后,由海外校友组成的一个公益慈善团体,两者可谓一脉相承。
基金会成立的目的非常明确:以投桃报李之心、集腋成裘之念,解囊捐资,支援母校未来的长远建设和发展。竺可桢老校长早在1936年掌校后就一再强调:“大学实施教育,教授人选最为重要”,“教授是大学的灵魂”,AZKEF也正是针对这个要素,决定尽海外校友的绵薄之力协助母校发展。在基金会理事会的章程上,明确写着AZKEF筹募的款项将用于下列三项:1、奖助浙江大学或原自浙大分出的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的教授赴美进修;2、聘请美国知名教授到浙大讲学;3、购赠与教学或研究实验所需的器材。这些都符合当初竺可桢先生接任浙大校长时所提出的办学方针。
时光荏苒,AZKEF在诸位校友的关爱下已经走过了10年,接力棒从汤永谦校友(1995-1999年任会长)、蔡亦钢校友(2000-2002任会长)的手中传到了朱承校友(82届力学系),由年轻的朱承校友接替基金会会长一职,这势必为AZKEF带来新的活力,但老校友们在10年间为浙大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对母校的爱将被求是学子深深铭记。
遴选优良师资赴美进修
资助母校优秀的青年教师出国访问和交流,这对于学校师资力量的培养以及提升浙大在国际上的地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997年以来,在AZKEF的资助下浙大每年都会选择不同学科的学术骨干出国访问,其中机能学院的骆仲泱教授、李伟教授,计算机学院的吴朝晖教授都与AZKEF结下了不解之缘。
“AZKEF提供了灵活的、更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
AZKEF在浙大资助的第一位老师是计算机学院的吴朝晖。1997年,作为包氏奖学金中分数最高的研究人员,吴朝晖得到出访美国Arizona大学的机会。
当然这并非吴朝晖老师第一次出国交流,因为学术成绩斐然的他早在1991年和1992年分别在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和法国科学院LAFORIA实验室学习,但1997年的这次出国访问与前两次有着很大的区别,几年后吴老师这样评价:“相比较而言,AZKEF提供了更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最主要的是灵活性。”AZKEF给了学校很大的自主权,可以选送当时急需的专业,这是其一;另外作为受资助人,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吴老师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国际化进程乃是大势所趋,吴老师因此认为大学的学术交流非常重要,在这个意义上讲,AZKEF提供的交流平台要比以往高得多。鉴于以往在国外学习的经验,吴老师提出过去去国外时会有一些盲目,有时候处于被动地位,但AZKEF这个平台要高很多。他进一步解释道,在访问期间认识了很多教授,大家在不同的领域展开合作,进而成为很好的朋友,并保持了一种衔接性,包括前几天在美国召开的WOCC会议大会主席、去年十月基金会邀请来的密歇根大学Kang G.Shin、以及AZKEF第一任理事王飞跃(力学1984)。在吴老师的眼中,王飞跃不仅在学术上非常出色,而且对于AZKEF事业很热心,两个人在很多领域都有合作,并合写过文章,smart&nice是吴老师对王飞跃校友的印象。
“一次难得的、能全身心地沉浸在学术研究内并有所作为的机会”,这是8年后吴老师对于在美国期间的经历的中肯评价;“他们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是第一位受资助者吴朝晖对于AZKEF的肺腑之言。
“AZKEF的建立延伸了求是精神传承的空间广度”
AZKEF在建立之初就强调了老校长竺可桢在上个世纪提出的“求是”校训。70年过去,浙大人仍然遵循着这个原则,并以老校长为我们一生行事的楷模,这其中包括在求是园内工作的老师们,当然也不乏侨居在北美的老校友们。
机能学院年轻的博导、教授李伟就是校园内的杰出代表,他于2000年得到AZKEF的资助赴美访问。李伟老师坦言,在浙大工作的十几年间,始终沐浴在“求是”校风的熏陶之中,有两件事让他印象最深:一是访问湄潭浙江大学老校址;二是受美国竺可桢教育基金会资助访问美国几所著名大学。
这是“求是”校训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不同方式的传承。1937年秋,浙大在竺可桢校长率领下举校西迁,行程五千余里,1940年初抵达贵州遵义、湄潭,进行了“文军长征”,半个多世纪过去,“求是”校训仍然牢牢地竖立在人们心中,求是两个字是与竺可桢校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与浙大人联系在一起的;在北美的校友们,也无时无刻不在缅怀着这位老校长,虽然他们未曾亲炙竺校长的教诲,虽然他们已离开了求是园,但在大洋彼岸校友们仍然遵循着“求是”校训。如果说抗战时期湄潭办校的历史代表了浙江大学人文精神的一种深厚沉淀,表明的是时间深度;那么北美校友建立竺可桢教育基金会正说明了求是精神传承的空间广度,他们使“求是魂”登陆北美大陆,并通过校友在异乡发扬光大。
多少年过去,北美浙大校友仍保持着务实求是的精神和对母校的浓情,这种感情对浙大老师也是一股无形的激励:浙大人是有情的,从为湄潭洪水捐资,到新时期浙江大学与贵州大学长期合作协议的签定;从校友们为母校捐款,到美国竺可桢教育基金会多年来为促进浙大与国际名流大学的交流进行的不懈努力,浙大人的真情流露不显山不露水却延绵长久、伴随终身!
“AZKEF的成员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对母校的热爱让我感动”
作为国内热能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特聘教授,骆仲泱老师于2002年荣幸地入选AZKEF的资助项目,并在2004年下半年出色地完成了对哈佛大学的访问。
骆老师坦言,从申请到访问期间始终没有和AZKEF的校友进行过面对面的交流,囿于时空的距离以及事务的繁忙,只能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的方式与其联络,但北美校友们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仍让骆老师感动不已。事实上骆老师在2002年就已经获得了AZKEF的资助,但是当年由于实验室的项目尚未完成,因此出访活动没有成行;2003年又赶上了SARS,好事多磨,直到2004年下半年才最终成行。AZKEF对于受资助人的出访有严格的规定,在骆老师因事两次推迟行程时,基金会现任会长朱承立即回信要求他做出明确的解释说明,然后及时和基金会其他理事进行电话会议,并在短短的几天内就答复了骆老师。
2004年,骆老师确定访问哈佛大学后,并把这个好消息告知朱承会长。朱承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给出了良好的建议,并鼓励说浙大出国访问的学校层次应该不断地提高,争取与世界一流高校有更多地接触和交流机会。由于时差关系,很多时候骆老师打过去的电话都是在深夜,也就是朱承的休息时间,这也意味着这些都是额外的工作,但朱承校友从没有把基金会的工作当成负担,而是发自内心地去做这份工作。骆老师如是说,他们给大家提供思想碰撞的机会,用这种最有效的方式来回报祖国,回报母校;他们完全是从浙大的长远发展来考虑,这种行为令人敬佩。
在AZKEF的帮助下,骆老师在哈佛大学的访问和交流非常成功。在科研方面,双方就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的课题达成了协议,并将和美国著名的阿尔斯通公司合作,共同研究和开发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在校际交流方面,通过哈佛大学这个平台,还和麻省理工学院以及斯坦福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有望在将来的科研领域以及学术交流方面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
资助“杰出讲座教授”来校讲学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大学校园内的学术交流也同样遵循着这个道理。在浙大老师走进国外一流高校吸取经验的同时,还需要引进更多的知名学者,只有这种互动式的往来才能提供更广阔的思想碰撞空间。
10年来,AZKEF已经资助浙大邀请了14所大学的18位知名学者,涉猎的学科范围广,学术报告的水平层次较高。邀请来的这些学者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独到的见解,通过演讲,他们把全球最新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大家,包括生物、医学、计算机、化学、物理、电子、经济等这些前沿学科,不仅开阔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更让大家领略了全球著名学者的风范,也为我校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基金会的努力,中美教授高层次的学术交流也是日渐增多。哈佛大学学者Charles Lieber被聘为学校名誉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学者Van C.Mow和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学者B.F.Spencer Jr.被聘为客座教授;我校机能学院杨华勇教授、信息学院刘济林教授等分别受来访学者的邀请访问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俄亥俄州立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信息学院也输送了8位学生赴俄亥俄攻读博士学位,其中一位博士后还参与了美国国防部DARPA项目。可见,与世界一流学者、一流大学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校教授对外交流的层次,在这个层面上讲,全校的师生都是其中的受益者,影响不言而喻。
对母校师资力量的培养以及协助开展的学术交流只是基金会所做贡献的冰山一角。因为美国法律规定基金的运用和支出必须在美国,不得汇出国外,且“个人特别捐款总数不得多于教育基金会之总收入的三分之二”,所以限制了很多尚有余力的学长,比如汤永谦先生。以汤先生为代表的学长进而转向了其他方式:汤先生在1997年以来先后为母校捐资设立和兴建“永谦学生活动中心”、“永谦教学大楼”、“文琴艺术总团”等项目,2000年又特别设立了“浙江大学汤永谦学科建设发展基金”;余永芳学长捐赠、纪念她先生的“浙江大学姚先正助学金”;熊全治学长捐赠、纪念他太太的熊余文琴女士设立了“浙江大学熊余文琴助学金”……这些都得益于AZKEF。
为把母校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这就是AZKEF的理念:这个理念基于校友们对祖国、对浙大深切的爱,基于校友们对竺可桢校长的怀念与儒慕,更是基于“求是”校训的薪火相传。半个多世纪过去,身在异乡的校友们非但没有忘记母校的恩泽,反而用实际行动反哺母校,加倍地在各个领域回报母校,这种精神在北美大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同时这些校友们在商界、学术界、教育界等都崭露头角,也鼓舞了国内一大批年轻教师,他们将以这些校友们为楷模,在未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感谢AZKEF,这个校友团队是支持我们前进的坚强同行者,浙大为有如此的校友而自豪。也正因为他们的爱校、荣校行动,浙大在向世界一流大学前进的道路上才可以走得更远。我们衷诚地希望美国竺可桢教育基金会可以在海外源远流长,让年轻的校友们不断加入这个社团,继续为这一个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
AZKEF,相对于他所承载的期望和使命,10年只是一个起步而已。
(附:美国竺可桢教育基金会1997—2004年资助的“杰出讲座教授”)
联系信箱:zuaa@ 地址:杭州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校友总会 邮编:310058
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 浙ICP备号
为了您的安全及获得最佳浏览体验,建议您使用IE8、Firefox4、Chrom20或更高浏览器&&技术支持:  竺可桢()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他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1910年赴美,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竺可桢在开创中国气象教育事业,筹划组建早期的中国气象观测网,特别是创设高山、边远地区的气象站,开展中国高空探测和天气预报业务,组织编印中国气候资料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了气象研究所。30年代,竺可桢研究中国气流的运行,特别是东南季风和中国雨量的关系。首先指出,夏季季风带来的水汽,是中国大陆上雨泽的主要来源;又指出,季风强盛时,长江流域主旱,华北主涝,季风不强时则相反。他还研究物候和天气的关系,组建中国物候观测网,注意物候知识在农业中的应用。
  竺可桢长期搜集整理古代有关物候的文献,并依据历代物候记载,研究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其成果对气候变化研究有着重要贡献。
  竺可桢共发表论着270余篇,属于气象方面的重要论着还有:《中国气候区域论》、《中国气流之运行》、《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中国气候概论》、《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竺可桢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编辑:夏 茁
频道头条 Big News
ArpAdPro_Date_End -->
24小时新闻排行
各地要闻 城市趣闻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为社会都做了哪些贡献?_百度作业帮
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为社会都做了哪些贡献?
观察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的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更清楚的了解这个世界。说叨网()人人小站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