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一下画的怎么样。

评论一下画的怎么样,素描刚学一节课_百度知道
评论一下画的怎么样,素描刚学一节课
//a.hiphotos://a.jpg" esrc="http&nbsp.baidu.baidu.hiphotos.baidu.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zhidao/wh%3D600%2C800/sign=cc43c970d588d43ff0fc99f44d2efe23//zhidao/pic/item/77c6a7efce1b9d16cdbaf464f0deb48f8c5464b1://a;<a href="/zhidao/wh%3D450%2C600/sign=b0ef46cbd905ae8f47dec/77c6a7efce1b9d16cdbaf464f0deb48f8c5464b1
提问者采纳
是我冒昧你画歪了。
恕我冒昧你画歪了。
这个我知道
画的有点歪
那不是有点二吧!
虽然不是学习的问题,但是点个采纳吧!
谢谢,谢谢,谢谢!
谢谢你指出错误的地方
现在有很多人都是都是回答我问题,他就不给点采纳了。
回答完之后就什么也不管了,真特不要脸。
受不了。就不能有点道德吗?
不聊了,我还要去帮别人
觉得帮别人挺开心的。
提问者评价
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谢谢!
来自:作业帮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素描的相关知识
其他5条回答
你的线画歪了,不过,才上一节课已经很不错了线要画直
很好我素描学了6年了,你一节课就这样可以了,慢慢来
六年级会用到立体图,所以现在学还挺是好的
有点歪,孩子,好好画吧!!?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克里姆特(Gustav Klimt )是怎样一个人,怎么评价他的艺术?
&img src=&/d0b321ff96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d0b321ff96_r.jpg&&看了电影《情欲克里姆特》,对这个艺术家非常有兴趣,现实中克林姆特是怎样一个人?又怎么评价他的艺术呢?
按投票排序
初识克林姆特原因很简单,跟多数人一样,是因为那张鼎鼎大名的《吻》。色彩的炫丽、对比的强烈、图案的精巧、设计感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然而这幅画打动我之处,除去上述那些,更是因为画面的剧情感。紧紧相拥的情人,金色的基调也仿佛在浓墨重彩地渲染感情的炙热,男子急切地想获得一吻。然而一切美好外表之下,画中女子却已经身处悬崖边缘。
她的面部没有克林姆特笔下女人一贯的妩媚挑逗的情态。沉默中暗暗攥紧的右手,仿佛在讲述一段隐秘的挣扎——为什么深情里依然有这样的身不由己,为什么身处爱人怀抱却依然需要独自隐忍。抵抗而又屈服,倔强却又顺从,她真正切切,像一个人回头看一段充满挣扎的爱情的时候,看到的自己。
除了这张画触发的感动以外,我也不能免俗地喜爱他对女人性感的描绘。尤其是Danae的题材。故事背景是希腊神话,大抵就是天神宙斯爱上了达娜厄,化身成黄金雨与之缠绵。
想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在大都会博物馆赶巧也看到了另一张巴洛克时期对于“黄金雨”这个故事的描绘,来自意大利画家奥拉齐奥·真蒂莱斯基。两张一对比,有趣之处就立显了。
前一张充满神圣,人物彰显着大众意义上纯洁与美丽,如同接受神的旨意;而第二张,却大胆放荡,无论是构图、内容、特写,都充满了赤裸裸的情欲、放肆的撩拨、享受的快感。
并不是说两张画有高下之分,毕竟时代相差甚远、作画心态也不同。但这里主要想说的是,对于情欲题材的把握,不得不说克林姆特真是无人能出其右。
这也让我联想到了为什么我一直喜欢在看画的时候同时关注画家的背景。对于文学,我总结过一句话:一个好的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是在观察人性、感受人性,绝对不是在判断人性。而用在此处则是:一个好的观众在观赏的时候,一定是先从揣摩作者入手,是用抱有关怀的视角在看画,而不是急着给作品好坏下定论。
之前看《一席》的讲座,一个艺术家说:“当我这个人活得很浅薄的时候,我做的作品就会很浅薄,自然会有浅薄的观众喜欢我的画。当我这个人活得很深刻的时候,那我的作品就深刻,那肯定就会有深刻的观众喜欢我的作品。但是你千万不能装,一装这个东西就假,一假就属于品质问题。”克里姆特最让我喜欢的,其实是他的诚实吧,他是什么样的人,他就画着什么样的画,毫不做作,好不掩饰。
9月3日,我又有幸看到了他另一组成名之作。上午在纽约现代艺术馆看过《鲍尔夫人肖像2》之后,一行人又来到了纽约新画廊观看那张最著名的《鲍尔夫人肖像》,金衣女人。
新画廊展的独特之处除了这张作品以外,还呈现出了当时克林姆特作画时“参考”的环境装饰物、首饰、生活用品,将它们的纹样与画中图案元素一联系,更觉奇妙。可见所谓画中的“设计感”也并不是脑中空想得来,当时的室内装换和首饰风格,已经潜移默化中成为克里姆特的“灵感”来源。
更有意思的是,在回程途中朋友给我推荐了一部电影,《Woman in Gold》,看罢才懂得,这幅画作之所以出名的原因,除了美妙绝伦的画面之外,还有它波折的历史背景。
它曾经被德国纳粹掠夺,后成为奥地利美景宫的藏品,在鲍尔夫人的侄女七年不懈的努力之下,在最终通过法律途径追回画作的所有权。电影女主角因战争流亡美国,现在她也要让这幅画跟她一样,离开那个伤心地,重新在美国定居。影片中我还得知,克里姆特画中某个模特,甚至后来是死在纳粹集中营里的。
于是我发现时间的力量在于,让一幅画的意义不止于它本身。因为战争、因为掠夺,让这幅画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它从一张肖像,上升成了一种民族血液的延续和象征。
也就是如此,作品的题材内容,让我产生对人性的好奇;装饰性图案和当时流行风格的联系,让我产生对审美传承的好奇;以及从画作颠沛流离的经历,让我产生了对时代背景的好奇。我在艺术欣赏上依然只是个新手,但感谢我所知道的这些,让我更全面地看到了克林姆特,也看到了他的艺术超越表象以外的内容。
本来想随便写个答案的,结果一不小心搞大了,同时发布在专栏前一阵子去维也纳全面围观了克林姆特,发现这个人远远没有我之前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知道,一谈到克林姆特,第一印象就是金子,情欲女体,其代表自
然是那幅非常壮观的《吻》和充满传奇色彩的《阿黛尔》(又名《金衣女人》)。但克林姆特的价值是很丰富的,这两幅画集合了他大部分风格特征,再加上闪亮的
金子,所以显得尤为耀眼,但他的其他作品也非常精彩。
杰出的新古典主义画家伟大的画家不是瞬间养成的,克林姆特首先出道还是以一个学院派,新古典主义艺术家的身份。他一出道就极为成功,其学院派绘画的基本功极高。新古典主义绘画的两大主题,他都能驾驭自如。一是优雅的人体,要想从贵族和富人那里赚到钱,优雅的人像是必须的,他的功力可以从下面这幅画看出来:
《Idylls》1884
《Idylls》1884这幅早期作品具备一幅优秀的新古典主义作品所需要的全部特质,写实到位,男体健美,辅以古典均衡的构图,能画出这样的作品,订单如云是必然的。
《雕塑的托寓》1889
《雕塑的托寓》1889 优雅的女体,克林姆特也是随便hold住的,这幅《雕塑的托寓》正面呈现一个非常美好的女体,而女体的背后则是各种形式的雕塑,有古希腊神
像,浮雕,左下角的黑色雕塑是新时代的罗丹风格,手托新古典风格的胜利女神,囊括了从古到今各个关键时期的雕塑风格,业主不喜欢是不可能的。这种将托寓主题作为背景放到极大也是克林姆特非常喜欢的构图,后面还会反复出现,这种构图的背景营造了一种宏大的崇高感,和前景优雅的女体互为衬托,两种形态的美效果互相加强,富有张力。除
了对人体的掌握,另一个学院派艺术的功底就是对群像的把握了,群像是很难的,画零散的个人,可以画模特,从其他画上借鉴一下,群像就没那么容易了,每个人
姿势不同,人和人之间还有交流,还有业主特定的要求,只能靠速写和默画。克林姆特受当时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委托,为维也纳的城堡剧院
(Burgtheater)画装饰画。这幅《伦敦环球剧场》是其中之一,画的是伦敦环球剧场的一角,画中左侧是舞台,正在上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一个场景,
观众们正在很投入的观看。他这个群像画的着实好,关键人物个个出彩,舞台上朱丽叶正假死中,一袭白衣,头枕鲜花,很是美好,而罗密欧已经服毒自尽,伯爵已
经被杀倒在一旁。最精彩的还是下面的观众,这是剧情高潮的阶段,观众们明显被剧情调动了起来,前面那个黑衣观众甚至站了起来,身体前倾,恨不得扑向舞台。
《伦敦环球剧场》1888
《伦敦环球剧场》1888真
正厉害的群像还是这幅全景画,这是城堡剧院内景,色调温暖,场景宏大,金碧辉煌,人物姿势神色各异。除此,画面中的人物都注视舞台,但明显并不是剧中的场
面,可见必然有大人物在舞台上吸引观众的注意,这个人当然就是皇帝了,因为这幅画,皇帝为他颁发了金奖,代表上流社会对他的最高认可。
《老城堡剧院》1888
《老城堡剧院》1888除此之外,他为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画的装饰画也很出彩,这幅画绘于博物馆中庭宫门夹缝中,现场距离太远看不清楚。可以看出来克林姆特对风格是很敏感
的,这幅画是配合艺术史博物馆收藏的大量埃及文物,这幅画中的女子头饰,佩饰都是埃及风格,背景的大鸟也是古埃及的神像,下身的后方有象形文字等古埃及符
号。除了这些符号和装饰上的融合,我们可看到画中女子的妆容也极富埃及风味。
艺术史博物馆壁画,1890对当时各派风格的吸收要
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光有学院功底是不够的,依靠他的水平,他完全可以画一辈子新古典主义的画,像布格罗一样把新古典推向极致,名利不愁。然而克林姆特的
又一厉害之处在于能够打开思路,尝试当时流行的各路风格,这从上文中他为埃及馆创作的壁画就能看出来一些端倪,而且他对各种风格的探索仍然不妨碍他的画在
当时卖出极高的价格。
惠斯勒惠斯勒是当时欧洲影响很广的画家,他对克林姆特的影响主要在肖像画,惠斯勒的
画致力于对色彩搭配的探索,尤其是色彩的音乐性。他的《白色交响曲一号》和《玫瑰红和绿色:虹》对克林姆特这幅肖像画有明显的影响。构图和柔美朦胧的技法
来自于《玫瑰红和绿色》,甚至于裙摆的摆放和画中女性的姿势都一模一样;而色调搭配则取自《白色交响曲一号》,前景背景都是白色,色彩变化丰富,微妙,浓
眉大眼的女主和女主的头发为整幅画的焦点,窃以为这幅画的水平超越了惠斯勒的两幅画。克林姆特《Serena Lederer像》 1899
克林姆特《Serena Lederer像》 1899
惠斯勒《玫瑰红和绿色:Kinsella小姐》1894惠斯勒《白色交响曲一号》1862还有这幅《Sonja
Knips像》则有惠斯勒的《白色交响曲二号》的痕迹,尤其是构图和裙子的画法,还有背景点缀的花枝,少女手中的红书简直就是直接致敬。克林姆特《Sonja Knips像》1898 惠斯勒
《白色交响曲二号》1864
金特是另一位对克林姆特有影响的肖像画大师,克林姆特这幅《玛丽夫人》似乎有萨金特《X夫人》和《伊丽莎白夫人》的痕迹,萨金特的《X夫人》中的女主前胸
和胳膊袒露,并扭过头去着意突出她优雅的颈部和侧脸,非常耀眼,美则美矣,不免直白。《伊丽莎白夫人》的女主庄重贵气,目光坚定。而克林姆特这幅画则是萨
金特这两幅画的折中,服饰保守,同时也突出了美丽的前胸和颈部,风度矜持,完美的表现了一个有良好教养的淑女形象。这幅玛丽夫人背景和前景的色调选择有惠斯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背景的色彩区块化,不同颜色区块之间的关系有韵律感。克林姆特《Marie Breunig夫人像》1894 克林姆特《Marie Breunig夫人像》1894 萨金特《X夫人像》1884 萨金特《Elizabeth Winthrop Chanler夫人像》1893印象派
果说上文的画多少还是传统的,那接下来克林姆特就要脱离主流艺术圈的审美了。克林姆特的风格从那幅粉红色的少女肖像开始已经偏离学院派绘画的轨道,而印象
派的影响则拉大了偏离角。他对印象派的学习还是以风景为主,这幅《萨尔茨堡附近的艾格尔湖》就是很好的印象派风格作品。在这幅画里他似乎很想表达黄昏时天
空,湖面和远处草地的光感,笔触柔美而,气氛恬静。再看这幅画中远处睡莲的细部,基本可以认定他在尽力学习莫奈的睡莲,然而这只能算是相对保守的尝试,但
人家功力深厚,就算是尝试,一切扔在控制之下。
《萨尔茨堡附近的艾格尔湖》1899
《萨尔茨堡附近的艾格尔湖》1899
细部而这幅《阿特湖中的小岛》(1902)就完全是模仿印象派的技法了,我还不能直接说这是效仿莫奈,虽然近景的湖面确实和莫奈的
画法很像,但远处小岛的倒影却是点彩画法。但和莫奈极富动感,变化无穷的笔触不同,克林姆特的笔触总是排布的很整齐,这已经暴露了他的那颗装饰心,之后他
的风景画越发大胆,他对装饰性的偏爱也表现得越发明显了。
《阿特湖中的小岛》1902
《阿特湖中的小岛》1902
林姆特对艺术界的新动向很关注并且主动紧跟,1912年他的艺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吻》作于1908年),但他仍然在尝试梵高的风格,很显然他从画展上看
到了梵高的画,那个时候梵高已经出名了。这幅《Kammer宫大道》像梵高一样为大道两旁的树描上了黑色的轮廓线,树干和树枝的线条也更富动感,虽然和他
之前学习莫奈一样仍然相对保守,但他对梵高富有生命力的笔触显然是有所体会的。
《Kammer宫大道》1912雷诺阿克
林姆特对雷诺阿的借鉴并不明显,他们对裸女皮肤的处理有类似之处。一是笔触柔软,比起光滑的学院派皮肤,他们的笔触沿着身体方向流动发展,给女体的肌肤带
来柔软的感觉。二是他们笔下的皮肤色彩都有微妙的变化,呈现出一种宝石般斑斓的质感,雷诺阿主要是通过色彩实现这一点的;而克林姆特则是通过笔触本身的质
感,他画的每一笔皮肤都会故意改换笔触方向,从某一角度看,只有特定方向的笔触反光,移动到另一角度,反光的色块慢慢变化,由此形成了一种闪耀的质感,这
个感觉图片无法传达,只有现场移动观看才可以,就不放图了。
克林姆特《金鱼》局部,雷诺阿《沐浴后》局部象征主义象
征主义在克林姆特的艺术中占据了极重要的位置,所以要给克林姆特归个类,把他归为象征主义画家是没问题的。象征主义是源自法国的思潮,我们经常谈及的象征
主义画家雷东,莫罗都是法国艺术家。绘画艺术中的象征主义(下文中谈到的都仅限于绘画中的象征主义)虽然说是象征,但和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艺术中经常使用
的象征不是一回事,虽然他们会共享一些符号。巴洛克艺术中使用的比如沙漏象征时间流逝,骷髅代表死神之类的象征符号仅仅是纯文学意义上的象征,他们参与到
绘画艺术中来的形式其实是比较具象,生硬的。而象征主义艺术中虽然也从古典艺术中继承了许多符号,但他的主要目的已经不在象征本身的文学含义和文学化的审
美了,象征主义绘画除了使用符号来为绘画引入额外的理念之外,他还希望通过营造神秘,诡异,抽象的气氛让人基于这些理念展开联想。而因为绘画的形式非常晦
涩,所以这些符号和画作主题的联系往往并不直白,于是观众的联想就能趋于无限,在绘画中给观众营造无限,这是浪漫主义的理念,也是象征主义的理念。在浪漫
主义艺术中,无限是情感上的,视觉上的,他并不引入额外的内容给人去想象,浪漫主义希望人能直接从画作中的主题发散出去;而象征主义中的无限是理念的无
限,有时是带有情感的理念,他借由象征符号营造出无限的联想空间。象征主义是古典的象征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音乐》1895, 右上古希腊面具,右下斯芬克斯这
幅《音乐》可以算是克林姆特初步尝试象征主义,画的主题是一个女孩子在弹奏古希腊里拉琴,用弹奏里拉琴的缪斯女神来象征音乐是古典艺术中频繁出现的主题,
而这幅画中用一个明显的现代人物替代了缪斯的位置。除此之外,画面的左下角还出现了一个人脸,这是古希腊戏剧的面具(如右上图所示),这指出了音乐这种艺
术形式的来源—古希腊戏剧。右侧则是一尊斯芬克斯造型的花瓶,斯芬克斯的含义非常丰富,一般表现为带翅膀的师身人面像,她有迷,人类的知识,秩序等等许多
含义。也正因为如此,她经常出现在象征主义画家的绘画中,比如莫罗(Gustave Moreau ,法国),雷东(Odilon
Redon,法国),费尔南德·赫诺普夫(Fernand Khnopff,比利时),弗郎兹.冯.斯托克(Franz von
Stuck,德国)都画过Sphinx题材的画。斯芬克斯出现在标题为音乐的画中,当然会引起观众的许多联想了,毕竟这并不常见。古希腊戏剧面具和斯芬克
斯花瓶同时出现在画中,两个在古典绘画语境中无甚关联的意向同时出现,带来了很强的神秘感,这也是很多象征主义绘画中经常出现的做法。除此之外,整幅画富有韵律感的的色彩和朦胧的笔触都让我们产生了音乐的通感,他大大的发扬了惠斯勒的艺术精髓,让这幅画在形式上具备了音乐性,精彩极了。再
来看这幅《朱迪斯与赫罗弗尼斯的头》(Judith),朱迪斯是圣经中一个美丽的寡妇,她通过自己的美貌结识了就要进攻自己家乡的亚述统帅赫罗弗尼斯,趁
他熟睡时割下了他的头,导致亚述军队溃败,拯救了自己的家乡。这个故事经常出现在古典绘画中,但克林姆特这幅可以说是别出生面了。画中的朱迪斯是克林姆特
的密友阿黛尔.布洛赫.鮑尔,也就是那幅著名的《金衣女人》的女主,她脸颊绯红,袒胸露乳,整幅画弥漫着情欲的氛围,而她左手提着的人头显然是她通过美貌
和诱惑得来的战利品。
克林姆特《朱迪斯与赫罗弗尼斯的头》1901 ,斯托克《罪恶》1893
克林姆特《朱迪斯与赫罗弗尼斯的头》1901 ,斯托克《罪恶》1893这
幅画明显摹仿自德国象征主义画家弗朗茨.冯.斯托克的《罪恶》。除了不具备克林姆特加入的装饰元素,斯托克这幅《罪恶》夺目的金色边框,对氛围的渲染都给
了克林姆特许多启发。他们的渊源还远不止于此,大家都知道维也纳分离派作为新艺术运动的一个分支很是有名,克林姆特则是维也纳分离派的创立者。但其实维也
纳分离派并不是第一个分离派,第一个分离派是建立于1892年的慕尼黑分离派,而斯托克正是慕尼黑分离派的创立者之一。慕尼黑分离派一声炮响,震到维也
于是维也纳的新潮艺术家们也于1897年成立了分离派,是年克林姆特访问了慕尼黑。然而因为慕尼黑分离派缺乏克林姆特这样的人物,慢慢的就湮没无闻了。斯
托克喜欢使用浮夸的金色画框,克林姆特直接摹仿斯托克的《朱迪斯》当然也会配备金色画框,除了这幅画,克林姆特还有一幅《雅典娜》也使用了金色画框。不过
金色画框只是克林姆特使用的各种金色元素中的一种,在此之前,他就尝试过了用金色边框对来装饰肖像画,不过这个边框不是实体画框,而是画上去的:
《爱》1895 ,《Josef Lewinsky像》1895
《爱》1895 ,《Josef Lewinsky像》1895左
边这幅画名为《爱》,右边这幅是演员约瑟夫.列文斯基(Josef
Lewinsky)肖像。这两幅画和上文中提到的《音乐》是同一年创作的,属于克林姆特转型期的探索性作品,已经表现出了他在象征主义和装饰两个方面的探
索和对金色的喜爱。《爱》的正面主题是一对情人的接吻,而他们头上的一排人头代表了人会经历的中年,老年,生病,变丑,死亡等一系列人生阶段,这些人都在
围观着这一对看似甜蜜的恋人,两人被两侧的树枝团团围住,而这些树枝仿佛是无形的大手紧紧地包围他们。克林姆特显然是在暗示爱所要经历的一次次考验,对人
生各个阶段的思考是克林姆特喜欢表达的理念之一,在后文中还会出现。列文斯基像的右侧也使用了类似的表达方法,右下角的炉子冒出来的烟飘到空中浮现出几个
人脸,其中一个女孩子拿着一个恐怖的面具,这些都是戏剧Clavigo中的角色,而列文斯基在画中则是以他在戏中扮演的Carlos出现。这幅画纯粹就是
懂的入了,了解这部剧的人,自然懂。诡异的浮在空中的人脸和这两幅画里美好的主角们并置,产生了神秘的气氛。此外这两幅画里面的装饰元素变多了,克林姆特把很大的画幅都让给了基本只用于装饰的金色边框,装饰所占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肖像画。装饰之
所以把维也纳分离派归为为新艺术运动的分支,主要还是因为其对装饰的重视。装饰和写实,是视觉艺术从原始时代起就一直存在的两大原动力,然而自文艺复兴
始,装饰艺术就一直不受待见,各路艺术家和美学家对装饰都是贬低的。十九世纪末期兴起的哥特复兴运动,新洛可可风再加上东方艺术的传入,一同催生了新艺术
运动的潮流,这也是装饰在视觉艺术中的最后一次,也可以说是质量最高的一次雄起。即便是到了今天,看到新艺术运动的作品的人没有不啧啧称赞的,然而这一潮
流只能算是装饰的回光返照,虽然当时影响极广,仍然没有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装饰不能在艺术中获得长久的话语权,原因还是在于他和审美中的快感联系太密
切,而视觉快感在艺术中的地位一直是很低的。对装饰的重视是从哥特复兴运动开始的,新古典主义长期占据审美高地,艺术家们开始回溯到从前的时代。对哥特时
期装饰艺术的发掘催生了新艺术运动,拉斐尔前派也是这一思潮的产品。和克林姆特同时期的艺术家如欧布里奇,摩泽尔都非常重视装饰,尤其是装饰花纹,克林姆
特也很重视装饰,不过他的装饰风格比较独特。比亚兹莱克林姆特的装饰风格当然也会受到时人的影响,比如英国的新艺术运动画家比亚兹莱这幅《鱼血》(Fish-blood,也有冷血,冷漠的意思)被认为是借鉴了日本的木刻版画,依我说受比亚兹莱的影响还大点,但其女体随着水流动的动态不对称构图则是克林姆特的基因了。
克林姆特《鱼血》1898,比亚兹莱《舞者》《芭蕾舞演员》
克林姆特《鱼血》1898,比亚兹莱《舞者》《芭蕾舞演员》除了这幅画,克林姆特为分离派杂志《圣血》做的插画也有比亚兹莱的影响,这幅画就肯定跟日本木刻没关系了。
克林姆特《圣血》插画,比亚兹莱 《桂妮薇儿修女》1893
克林姆特《圣血》插画,比亚兹莱 《桂妮薇儿修女》1893自然克
林姆特装饰元素的另一个来源是自然,这幅作于1901年的风景乍一看似乎是一幅印象派风格的作品,其实其中夹带的私货不少,书上五彩斑斓的色点不表现光
影,也不合成色彩,绝不是点彩派画法,纯粹就是克林姆特为了好看点上去的,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见他看到的实景必定也是斑斓的景色,激活了他内心蛰伏的装饰小
魔鬼。这幅风景作于1901,年代尚早,后期的风景体现的更为明显,不过那个时候他已经形成了成熟的风格,所以不太说明问题。这种密集的彩色装饰风格在后
来成为了他成熟风格的一部分。自然在新艺术运动中占据核心位置,这是哥特传统的复苏,哥特时期的雕花都是自然的藤蔓植物。和哥特艺术不同的
是,新艺术运动把线条处理的更为生动优美,增加了不对称性,克林姆特对优美的线条也有偏爱,但这不构成他艺术风格的核心。自然中五彩密集的形态和抽象成符
号的自然是形成克林姆特视觉风格更重要的元素。抽象的自然符号在上文中提到的《朱迪斯》已有表达,朱迪斯的背景就是抽象的树枝。
形成自己的风格虽然克林姆特一生都在探索新的风格,但他最终还是修炼成了他自己的风格,他风格的核心主要是象征和装饰。这
幅《死神与生命》是经典作品,死神题材从文艺复兴开始就一直很受各路画家喜爱,象征主义画家对其更是青睐有加,尤其是德国象征主义画家勃克林就有很多死神
周边的作品。克林姆特这幅画的主题,延续了前文提到的早期作品《爱》,在《爱》中,生老病死等人生各阶段注视着接吻的恋人,当然其中也有死神;而在这幅画
中,死神单独成为主角,在一旁手持大棒窥视,嘴角甚至露出了戏谑的笑。右侧是从婴儿开始的人生百态,象征着生命。
《死神与生命》1915
《死神与生命》1915 死神的身体,装饰以密密麻麻的黑色十字架,明显让人联想到墓地的意象,除此之外,从死神身体发散开来一种暗色,阴郁的氛围,把右侧的生命团团围住,死神显然更为强势。右侧的生命饰以五彩斑斓的图案,这些图案有的是单纯的几何形状,有的是花草的抽象图案。他们处于死神强大的统摄力之下,看面容表情并不愉快。这幅画题目虽然明确的告诉我们这是关于死神与生命的画,但其对这一主题的具体阐发并不明确,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死神和右侧众人的姿态表情,画面的气氛,都意味深长,极具象征主义绘画的魅力。克林姆特对画面空间进行的不规则曲面划分也是他的一大风格,每一团划分出来的画面子空间都高度集聚,自成一体,并且每个子空间内部仍然由曲线划分装饰空间。除
了传统的象征符号和密集的装饰,克林姆特另一为人津津乐道的特点就是对情欲的表达和喜用金色。这幅作于1904年的《水蛇一号》是这一类画中很成熟的作
品,作品的主题是两个金发女子缠在一起,他们的动作透露出了明显的色情意味,似乎是前面那个裸女的头埋在后面那个裸女的胸前?然后后面那个裸女明显一脸享
受的样子。题为水蛇,显然指的是这两个女子,她们在水下,被水草,鱼和鱼卵一样的密集圆形图案包围。水中和鱼一起游动的女子,是克林姆特画中频频出现的主
题,上文中提到的借鉴比亚兹莱的《鱼血》也是画了女子和鱼在水中游动,还有前文提到和雷诺阿的裸女对比的裸女,取自《金鱼》(右图),主题相同,此外这幅
画的姊妹作品《水蛇二号》主题亦同。《水蛇一号》使用了很多金色,有柔和的黄色进行过度,金色的水草和绿色的水草互相呼应,据现场观察,水草和头上那一片
应该是使用了真金。和其他大规模使用金箔的画相比(如《吻》),这幅画非常低调,内敛,摇曳的线条和配色让整幅画富有音乐性。此外,这幅画也使用了曲面风
格的构图,画面由一个一个的曲面区间构成,互相贴合。
《水蛇一号》1907 《金鱼》1901
《水蛇一号》1907 《金鱼》1901这
种构图其实比较现代了,本质上是将新艺术运动的曲线抽象出来用于构图。然而并没有获得话语权,最终三角,圆,矩形等简单几何形体主宰了现代艺术的构图,尤
其是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风格派,和以马列维奇为代表的至上主义,最终成为了现代艺术的主流,这里面当然不仅仅是审美的问题,简单几何形体适合现代工业生产
也是一大因素。然而不要小看了克林姆特,他不只会这一招,克林姆特画中用到的方形几何形体构成,理念非常的超前。这幅《里德勒夫人像》,作
于1906年,写实的人像辅之以密集的眼睛图案作为装饰,头部衬以类似埃及首饰的背景,有缀满宝石的效果,这些都是克林姆特惯用的装饰,但这幅画最耀眼的
还是背景的构成。这幅画划分成矩形块的背景像极了十五年后的荷兰风格派,右图既为风格派画家杜斯伯格(Theo van
Doesburg)1922年的作品《构成,22号》,无论是色彩搭配还是纯几何的构成,都极为相似,他们具有一样的审美内核,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的说,克
林姆特在这幅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审美领先了一个时代。
《Fritza Riedler夫人像》1906 《构成,22号》1922
《Fritza Riedler夫人像》1906 《构成,22号》1922
哗,居然有人问到土豪金·克里姆特,而且居然出现在了我的时间线上。虽有珠玉在前,还是请允许我夹带一点私货来吧:)老实说,作为一个严谨认真的理科生,长期收获「清新」「自然」成就的少女,我平时并没有什么机会和人说起「喜欢克里姆特的画」这件事——你知道,用艺术家来装腔,其实是要看场合的。撇开专业人士不谈,大众如果只是随便看看,恐怕会觉得克里姆特是个「很黄很暴力」的角色——真的,比起达芬奇的深邃,伦勃朗的微妙,莫奈的丰富,夏加尔的游离……比起这些盛名在外的大画家,克里姆特的金光闪闪,玉体横陈,看起来是多么的赤裸、铺张、不怀好意啊。这也不能怪群众。克里姆特虽没有那么名声在外,但画的辨识度实在是太高了。提到他,第一时间想起的都是那些纸醉金迷的镶嵌结构,神秘妖冶的装饰图案,或是意乱情迷的模特的脸。然而他也并非生来就是这样的,不信你看他20-30岁的作品——(《寓言 Fabel》,1883年)(《寓言 Fabel》,1883年)(《Theater in Taormina》,年)(《Theater in Taormina》,年)(《玛丽布雷乌尼格的人像 Bildnis Marie Breunig》,1894 年。克里姆特32岁。算是他的肖像画中最后的「正常阶段」。)(《玛丽布雷乌尼格的人像 Bildnis Marie Breunig》,1894 年。克里姆特32岁。算是他的肖像画中最后的「正常阶段」。)——看起来是不是还满「正常」的?反正我这个外行人看来,说是新古典主义或者拉斐尔前派,我也是信的。当然了,这时候的克里姆特应该还没有穿上他那个人风格强烈的素色僧袍,也没有和诸多的女人开展画室内温香软玉抱满怀的亲密关系(首先客观条件就不允许,他这时候还属学院派的一员,貌似工作室还是跟人合办的)。作为一个家庭条件还不错,14岁开始作画,19岁已经加入权威美术协会的人,他在这一时期的经历和作品其实与其他很多画家一样:无懈可击——只是,这样的表现也同样意味着另外一种负面状态:平淡无奇。大概是命运的安排?又或者真·牛人天生就具备自我升华的能力?总之这段「平淡无奇」也并没有持续太久。30岁那年,克里姆特的父亲和兄弟先后去世,有人说是因为他三观受到严重冲击,也有人说是他需要开始考虑养家糊口的问题了——好吧,不管怎么样,克里姆特的画终于开始渐渐走向「不正常」了。怎么个不正常法?我引用一下别人的描述好了。1894年(32岁),克里姆特受委托为维也纳大学创作命题为《医学》、《法学》、《哲学》三幅天顶壁画。当他提交草稿时却遭受了巨大的非议,87名教授联名抗议,认为这么黄的作品不能登上大雅之顶,甚至导致了教育部长辞职。1905年,克里姆特被fire了。后来他以此创作了自己的三幅油画,在二战期间也被烧毁。(出自新浪微博:)有多「黄」?这是个好问题。。。——这是《法学》。鉴于真身已被烧毁,所以只有为数不多的照片可以看了。嘛,从照片来看其实也还好。。。以前西方人一路画裸体画过来的。克里姆特的这几幅作品与其说是「黄」,倒不如说是「淫荡」「妖孽」才比较像不登大雅之堂的理由。——这是《法学》。鉴于真身已被烧毁,所以只有为数不多的照片可以看了。嘛,从照片来看其实也还好。。。以前西方人一路画裸体画过来的。克里姆特的这几幅作品与其说是「黄」,倒不如说是「淫荡」「妖孽」才比较像不登大雅之堂的理由。接下来就不说了。克里姆特先生开始在「淫荡」「妖孽」的路上开始发足狂奔了。30、40岁的这一阶段,后来被认为是克里姆特创作的「金色时期」。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杰出作品大部分均在这一时期完成,也因为这些作品里铺天盖地的「土豪金」——这个出身金银工匠家庭的男人,开始疯狂运用他儿时所接触到,却并未引入主流绘画的各种元素——金饰,镶嵌,螺钿……加之大量填充的螺旋和几何图形,把画面堆砌得如尽带黄金甲一般,令人目眩神迷。(《生命树》,年)(《生命树》,年)他也开始画大量的女人——她们的表情要么为欲望控制,呈现出一种类似性高潮的「迷乱」「不知廉耻」,要么就沉堕于死亡和诡计之中,仿佛在酝酿着什么随时可以把观者吞噬的阴谋。对,无论什么样的女人,都是如此。(《帕拉斯·雅典娜 Pallas Athene》,1898年。当年第一眼看到的时候被吓了一下 ,戴着金色头盔的智慧女神从轮廓上看却很像一只骷髅。扑面而来的压迫感。)(《帕拉斯·雅典娜 Pallas Athene》,1898年。当年第一眼看到的时候被吓了一下 ,戴着金色头盔的智慧女神从轮廓上看却很像一只骷髅。扑面而来的压迫感。)(《朱迪斯 Judith I》,1901年。朱迪斯乃《圣经》中的以色列女英雄,为保家卫国,深入敌营,以美色诱惑敌军主帅并杀之。然而在这幅画里根本看不到什么与英雄色彩有关的舍身取义,只有一个淫荡而残忍的女人拎着死去的男人的头,仿佛是她肉欲的战利品。。。)(《朱迪斯 Judith I》,1901年。朱迪斯乃《圣经》中的以色列女英雄,为保家卫国,深入敌营,以美色诱惑敌军主帅并杀之。然而在这幅画里根本看不到什么与英雄色彩有关的舍身取义,只有一个淫荡而残忍的女人拎着死去的男人的头,仿佛是她肉欲的战利品。。。)(《金鱼》局部,年。反正我是没见过还有哪个名画家用这种方式画肉体。)(《金鱼》局部,年。反正我是没见过还有哪个名画家用这种方式画肉体。)额。。就连给身边的女人画肖像也变成了与十年前大不相同的风格。(《阿黛尔·布洛赫·鲍尔一 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I》,1907年。赫赫有名的油画,因为拍出了史上最高成交价。)(《阿黛尔·布洛赫·鲍尔一 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I》,1907年。赫赫有名的油画,因为拍出了史上最高成交价。)而男人们,则集体缺席——要么根本不曾参与其中,要么只是化身为一个隐喻的道具,被遮蔽在重重的金光浓彩里。(《吻》,年。)(《吻》,年。)((《满足》,年)我一直觉得克里姆特在面对「女性」「死亡」时存在某种执念。像是某种征服欲,或者说,是因为必须要通过某种征服才能填补的恐惧。深不可测,无法自拔。谁知道呢?可以肯定的是,他总有办法把那些明明很端庄的、甜蜜的、义正词严的东西,和放荡的、绝望的、邪恶的东西糅合在一起,叫看的人忍不住羞赧,颤抖,无地自容。——也许他想要的就是这样的反应:想要让所有人和他一起,在纸醉金迷的包装之下,直面「欲望」「生死」这样本质的,却又难以控制的主题。50岁往后,克里姆特似没有那样执念了。画面向传统色彩回归,女人们的表情也逐渐温和起来。欲望、死亡仍然存在,手法却大不如从前那样鲜明激烈,更多的像是一种「混沌」。是金子玩腻了吗?(还是因为年岁渐长,开始渐渐承认生命中有些事情是无解的了?)(《Dame mit F?cher》, 年。对了,克里姆特也是一个非常喜爱东方元素的画家,背景中的凤凰图案便是一例。)(《Dame mit F?cher》, 年。对了,克里姆特也是一个非常喜爱东方元素的画家,背景中的凤凰图案便是一例。)(《新娘Die Braut》,年。这也是克里姆特的遗作,未完成。妖孽之风仍在,却没有当年那么凶狠了。)(《新娘Die Braut》,年。这也是克里姆特的遗作,未完成。妖孽之风仍在,却没有当年那么凶狠了。)克里姆特死于1918年,56岁。他一生风流无数,光是私生子就有十几个,却始终未婚。当然,我们也不是没听说过他身边有一些值得长久相伴的对象——比如他的小姨子(别闹!他兄弟死得早)什么的,然而没有就是没有。说真的,其实他也大可以像罗丹或毕加索那样,娶一个进门,然后再拥有诸多的情人。然而他没有。在这里允许我矫情一下,这个「没有」,和他的画一起,总让我觉得从本质来说,他并不是一个真的像看上去那样「醉生梦死」的人。至于我自己,作为一个三脚猫的看客,喜欢的也许就是这种醉生梦死背后的诚实,这种繁华和痛苦交织的「真」。一如我喜欢张爱玲,喜欢曹雪芹,固然也是喜欢他们的妙笔生花,字字珠玑,但叫我觉得最喜欢的,其实是他们看完繁华后的一双冷眼,那点绝不逃避,也绝不粉饰太平的「真」。在繁华绮丽的外壳衬托之下,这一点「真」更叫人欲罢不能。最后,奉上我很喜欢的克里姆特的一段话。时日长久,虽然我们不能确定这一番话是否真的出自他的口中,但我觉得比起那些大张旗鼓却缺乏创作能力的作者而言,这个被指责为「有伤风化」「离经叛道」的人,才算得上是业界良心。……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只是一个从早到晚天天作画的画家……不管是谁想了解我——作为一名艺术家,唯一值得注意的事情是——应该去仔细观看我的画,并试着从画中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做什么样的事。
你们呀,现在对克利姆特的金闪闪和肉体津津乐道。但总会有腻味的一天的。我曾经非常喜欢克利姆特带给人的sensation,现在不怎么感冒了。一方面是,克利姆特的画的确经不起狂轰乱炸的欣赏,很容易有审美疲劳(不像拉斐尔,不会看腻的);一方面是,吻被炒的过火,已经有点烦了。克利姆特是怎么火起来的呢?2006年,他的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I 在纽约Christie's拍卖行以135million刀的高价卖出(是克利姆特过去最高成交价的四倍多)。在此之前、大部分艺术评论家和史学者都会把他归入二流modern画家的范畴。现在,克利姆特和莫扎特、茜茜公主携手垄断着维也纳旅游纪念品行业…满大街满大街的金光闪闪…到处都是印着低清克利姆特的钥匙圈T恤马克杯书签巧克力购物袋…现在,克利姆特和莫扎特、茜茜公主携手垄断着维也纳旅游纪念品行业…满大街满大街的金光闪闪…到处都是印着低清克利姆特的钥匙圈T恤马克杯书签巧克力购物袋…尤其是吻,被炒的有点过了。有一句话叫"never leave vienna without a kiss."一般人说到克利姆特就知道吻、吻、吻。吻的真迹在美景宫,画前堵着一圈一圈的亚洲旅行团,场面堪比卢浮宫蒙娜丽莎(好在吻本身比蒙娜丽莎大得多,还是看得清的)。搞笑的是,隔壁房间就是雅克路易大卫的拿破仑,然而这幅拿破仑前一个人都没有…没有人在它跟前伫步。反观大卫的另一幅约瑟芬皇后加冕图,在卢浮宫里可是被旅游团捧为掌上明珠的呢。美景宫的另一栋楼里,有一幅我很喜欢的克利姆特的画,音乐。这幅画也是无人问津的…(这幅画本来存于慕尼黑的neue pinakothek,是最近被美景宫借来展出的)克利姆特的另一幅代表作embrace也被广大游客忽视了,展于MAK(museum for applied art,主要是展出19-20世纪的一些设计作品的,比如art deco的椅子啦之类的)。不过和美景宫、Albertina、Leopald Museum之流比起来,MAK本身就没什么人气,空荡荡的,这幅画也没什么观众也没什么匪夷所思的吧。说到Leopald,诶呀,这也是旅游团喜欢跑的一个地方呀…Leopald有一层楼专门展出分离派(主要是克利姆特和席勒)(这些展品也是Leopald最引以为豪的),反而下面一层的大批20世纪德国表现主义大师都没人看了…还有一个secession building,也是粉丝们要去圣地巡礼的地方。今年去的时候,看到“锦绣春江”四个字,吓了一跳,还以为改装成了中餐馆= =。后来才知道是我国当代艺术家曹菲的个人展出,我觉得蛮好玩的。这是她参展的装置艺术作品RMB city,做的非常用心。展出的另一个作品stranger。当然,大部分游客面对当代艺术,看一眼,觉得莫名其妙的,就走了,转身去寻找贝多芬饰带。不以分离派为卖点的馆,不会有太旺的人气。比如和Leopald隔一条马路的艺术史博物馆。人家明明有着大批的拉斐尔、布鲁盖尔、维米尔、鲁本斯…Albertina也是,明明有印象派,有丢勒,还有当代,还是战不过区区一个吻。
克里姆特的一生分成环城大道时代、分离派时代和黄金时代。第一个时代克里姆特是一个自由主义时代的维也纳艺术家,处理这传统的题材,为美术史博物馆这样一系列自由主义者兴建的宏伟建筑作装饰。然后功成名就的克里姆特成为分离派的旗帜,而分离派和自由主义者在这一阶段提出的“审美民族”也就是用艺术、审美来弥合已经严重分裂的民族矛盾的事业的主要工具。也就是说克里姆特从为自由主义政府服务的艺术家变成了自由主义政府力挺的艺术家。但克里姆特自己却对自由主义的信念本身失去了信心,教育导致自由和审美民族这些自由主义的理想开岁对克里姆特失去吸引力,分裂的社会让克里姆特感受到压迫感和无望,以及传统的自由主义方法的无能。他和自由主义者的裂痕就是维也纳大学天顶画。结果是克里姆特开始退出运动的风口浪尖,退回到他已经跻身其中的维也纳上层社会里去,强调他的作品和作为手艺的绘画,不再强调给他惹来麻烦的思想。
你们说的都对,但是我最喜欢的一幅油画是最不“克利姆特”的。
克林姆特,土豪,喜欢金色,喜欢性爱,艺术家第一次知道克林姆特是因为黄金雨,其实黄金雨被无数画家画过,但真正用黄金的只有他!多么实诚阿!传说克林姆特画画都不穿裤子的,凉快,方便~多么实诚啊~传说克林姆特有几十个孩子,但没有一个老婆,不给任何女人无谓的希望多么实诚阿~克林姆特画的女人基本都沉浸在爱情的欲望,纠结,压力之中,表情基本都洋溢着幸福又伴着苦难,压抑的内里却又用最亮的色彩表达。总的来说,实诚!
对克林姆特,我们的公众号正好写了一篇文章可以贴过来看看。基本上几个字就可以覆盖克林姆特的所有特点:人帅、多金、死得快 叫啥:古斯塔夫.克林姆特 (不是克林姆林宫)干啥: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维也纳分离派的创导者,是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第一任主席。分离派介绍: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批艺术家、建筑家和设计师声称要与传统的美学观决裂、与正统的学院派艺术分道扬镳,故自称分离派。喜欢啥:画女人,画好看的女人,画裸体的好看的女人,喜欢用金粉画裸体的好看的女人 (说一句,他是金匠的儿子所以画画喜欢用金粉,反正钱很多)个人口号:给全世界的吻(作品《吻》)和“为时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分离派纲领个人成就:在37岁死之前就已经很牛有趣版本请见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文章:我们的口号是3分钟让你搞懂艺术装逼
一看《吻》我就起鸡皮疙瘩
我个人觉得Klimt和他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 暧昧。只要和他的门生Schiele一对比就更加明显。 他们两人可以说是志趣相投的,都喜欢裸体工口的主题=。= 席勒早期的作品更是有克里姆特的影子,但是当席勒继续发展时两人风格就分道扬镳了。席勒的画线条很硬,色彩暗,表达感情直白。你常能看到他的画里模特做着羞羞的姿势但是眼睛直视观者。克里姆特的线条柔,颜色鲜亮(主要他贴金啊。。。),模特表情性感眼神暧昧,姿势自然而慵懒,而且很少正眼看“镜头”。席勒画情人兼模特的Nally时大胆无所顾忌,情感热烈,秀一手好恩爱。后来画他的妻子,很收敛,衣着基本整齐(也可能出于对妻子的保护。。)席勒有迹可循的爱人大概只有她俩。克里姆特,如果先不找他妻子的身影,你会觉得每个模特都是他的情人(实际也差不多。。),每个身影都充满画者的爱意。克里姆特的有迹可循情人,据说有十几位,还有私生子啥的。。。表现爱情的时候,克里姆特画吻,席勒画做爱。。两个都是英年早逝的才俊。但是你先别看他们的介绍直接看画,就会觉得席勒的画里有荷尔蒙,大概出自一个青年之手;而克林姆特的画里都是柔情,你会觉得这仿佛是出自一个。。。。情场高手(误。。。)上次终于去维也纳狂看了他俩的作品,爱上席勒小神童了XD(歪楼了)。个人拙见~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水画评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