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吕并条显示超过最大牵伸吕柳荫膏滋调理怎么样调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免责声明:本人所有资料来自网络,请注意保护知识产权,请您下载后勿作商用,只可学习交流使用。本人如有侵犯作者权益,请作者联系本人删除。
按照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 公示前 环评单位应该删除隐私,机密等,既然已经公示了 就说明已经删除隐私了 ,根据刑法 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属于触犯了法律
网址涉及的报告从政府网站光明正大下载的。
 下载此文档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OE转杯纺纱高新区江苏道达纺织科技常州市常武环境科技国环环评报告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OE转杯纺纱高新区江苏道达纺织科技常州市常武环境科技国环环评报告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09:44:5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OE转杯纺纱高新区江苏道达纺织科
关注微信公众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并条牵伸系统预模型的研究.pdf 9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80 &&
并条牵伸系统预模型的研究.pdf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东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我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所呈交的学位
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
文中已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及成果的内容。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我对
所写的内容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立关惨
川年l’只l9日
东华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
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东华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
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囱,在一二L年解密后适用本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口。
学位论文作者躲耋奥№
日期:川年f月p
日期.砷年f月加
并条牵伸系统预报模型的研究
近年来,对纤维制品加工过程智能检测与质量控制的研究越来越
多,这一领域已经成为纺纱新技术中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
在纺纱工艺流程中,并条工序处于重要的中间环节。并条的最终产品
——条子(熟条),其性能对纱线的质量有很大影响。在国外最新型
并条机上,具有质量预报功能的专家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对
于并条过程中纤维制品质量预报与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_一
在介绍了新技术在并条机上的应用情况以及相关背景的基础上,
论文将一种新的进化计算模型——遗传规划算法引入到纺织领域中
来,利用遗传规划算法的全局搜索最优途径的能力,通过Matlab平
台下的灵活编码,实现对条子并合后条干CV值的预报。
作为纺纱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牵伸力反映了牵伸区中快速纤
维和慢速纤维的相对运动。牵伸力波动的大小对条子质量有很大影
响,因此在纺纱过程中,合理控制牵伸力是保证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
课题研制了牵伸力测量装置,并采用该装置检测粘胶纤维在牵伸区中
所受牵伸力的大小,研究了牵伸力与条子质量、牵伸力与并合参数之
间的关系。
在条子质量预报以及牵伸力检测的研究中,论文得到以下结论:
(一)在本课题的试验条件下,并合后条子的条干CV值与前罗
拉速度、前区隔距、前后区牵伸倍数关系密切。
(二)为使预测结果合理准确,使用正交试验选取遗传规划算法
Pm=0.02,Dm=18时,遗传操作最为稳定,收敛迅速,遗传结果准确。
(三)论文将遗传规划算法引入纺织行业中,完成对并合后条子
质量的预报,预测结果的误差均在5%以内,这说明遗传规划算法在
纺织行业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利用牵伸力与传感器中应变片的应变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如需购买《》,编号:1A31AA8请您致电:400-612-182099;传真:010-或Email至:   ┊
日梳棉机产品慧聪纺织网报价
  梳棉机 二手梳棉机 纺织设备 青岛 12000.00/台 1台 查看详情
查看更多梳棉机网上报价 不是会员?现在马上发布报价 责任编辑:总编室 【慧聪资讯手机客户端下载……
梳棉机无情“绞断”男青年回家路
  梳棉机无情“绞断”男青年回家路 来源:南湖晚报 查看评论 N张丽霞 如今离春节已不到一个月,许多在外打工的人都开始陆续准备回家。在这个时候,浙江……
基于PLC的梳棉机步进电机控制系统
  关键词: PLC 梳棉机 步进电机 控制系统 1 引言 随着纺机装备技术进步,步进与伺服电机运动控制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功能多样性和产品可靠性日臻完善,正在逐步取代……
梳棉机锡林速度对未成熟纤维含量的影响
  摘要:研究了梳棉机锡林速度变化对未成熟纤维含量的影响问题。研究结果显示,锡林速度对未成熟纤维含量的影响是显著的:在梳棉、头道并条过程中,未成熟纤维含量均逐渐……
高产梳棉机首次亮相,观众关注多多
  在2014年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上,江苏晨阳机械有限公司推出了两款于近年新开发的梳棉机产品:CFA203D型和CFA203H型高产梳棉机,一经展出就吸引了不……
梳棉机行凶 “咬”断青工左臂
  深圳晚报讯 (记者 余海洪) 梳棉机两个满是尖钉的铁滚筒飞速转动,疯狂地吞噬掉青工小郭的左臂。小郭撕心的惨叫声,回荡在数台大型棉花加工机器之间。这是昨日……
国内外纺纱设备及技术发展的四大亮点(三)
  在清梳联输棉系统中用数字化技术来控制棉流量,并均匀分配到每台梳棉机的棉箱中,使梳棉机台与台之间的输出棉条的重量差异得到有效控制。并条机尤其是末道并条机上均……
立达C70高性能梳棉机高产优质高效技术简析
  摘要:文章从高产、优质、高效等 3 个方面简单总结分析了立达C70高性能梳棉机的设计、结构、工艺、技术及其性能。高产、优质、高效一直是梳棉机追求的主要目标,立达……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第五章 并条 --并合和牵伸(Drawing)教案.ppt 7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一、并条机的牵伸型式
(一)直线牵伸
四上四下简单罗拉牵伸。
1. 连续牵伸(渐增牵伸)
E1&E2&E3;
第II和第III皮辊的位置既是后区的引导皮辊又是前区的握持皮辊,皮辊打滑率高;
牵伸区中部摩擦力界较弱。 2.双区牵伸 E2≈1; 前区和后区组成了两个独立的牵伸区,减轻了中间皮辊的负担,降低了皮辊打滑率; 中部摩擦力界较弱。
(二)曲线牵伸
须条在牵伸区中的通道成为曲线。
1. 罗拉钳口的形式
(1)单钳口:一上(皮辊)一下(罗拉)
(2)双钳口:二上一下(倒品字形)、一上二下(品字形)
并合牵伸的关系及匀整 P145 一、并合与牵伸的关系
并合改善了须条的不匀,但牵伸又恶化了不匀(即产生了附加不匀)。生产过程中,并合与牵伸不是同时进行的。
1.先并合后牵伸
2.先牵伸后并合
C1 :输出纱条不匀率;C0:喂入纱条不匀率;
C附 :牵伸造成的附加不匀。
先牵伸后并合可得到不匀率更小的产品。并条机的各根条子平行喂入,因此是单独牵伸各根条子,然后利用集束器并合,属于先牵伸后并合。 二、并条机的自调匀整
P146 1.自调匀整装置的组成 检测机构:检测纱条 放大机构:放大检测到的微小变化 记忆延迟机构:延迟信号传递时间 传导变速机构:调节牵伸倍数
2.自调匀整装置的分类 (1)开环系统
先检测后控制,
回路非封闭。
(2)闭环系统
先调节后检测,
回路封闭。
(3)混合环系统
开、闭环系统混合使用。
瑞士立达C4梳棉机自调匀整装置 II I III IV 第四节
并条机的牵伸型式
(1)三上四下( 3-over-4 ) 特点:
一根大皮辊代替第2、3皮辊,骑跨在2、3罗拉上,组成两个独立牵伸区;
BC、CD、DE包围弧增强了摩擦力界;BC有利于控制纤维运动;
DE反包围弧不利于变速点前移集中,但有利于前弯钩纤维的伸直。 2. 并条机曲线牵伸的形式 (2)多皮辊曲线牵伸(如五上三下,5-over-3 ) 罗拉根数少,传动简单; 前皮辊1起导向作用,无牵伸作用; 2~3为前牵伸区,4~5为后牵伸区;
1 2 3 4 5 前牵伸区 后牵伸区 2 * (3) 压力棒曲线牵伸
主牵伸区有压力棒,有三上三下压力棒加导向皮辊和四上四下压力棒加导向皮辊。目前并条机上应用最广泛。 三上三下压力棒加导向皮辊 *
特点: ①产生附加摩擦力界,加强对浮游纤维的控制,使变速点靠近前罗拉钳口; ②压力棒可调,对纤维的适应性好;(纤维短,压力棒更靠近前罗拉) ③压力棒对须条的压力有自调作用。 压力棒+导向皮辊 * 特吕茨勒 HSR 1000 型并条机
* 特吕茨勒 HSR 1000 型并条机
* 压力棒牵伸装置形式有:上压式、下托式。 上压式 下托式
曲线牵伸时,须条需沿上下罗拉握持点的切向喂入前钳口,避免出现反包围弧。 FA322并条机 :开环 ,凹凸罗拉(动画)检测喂入条子总体粗细,后区牵伸倍数相应改变(后罗拉速度改变)。 图8-14
C4型梳棉机自调匀整装置示意图 *
2.按速度分 慢速纤维:以后罗拉速度运动的纤维,包括后纤维和未变速的浮游纤维。 快速纤维:以前罗拉表面速度运动的纤维,包括前纤维和已变为前罗拉速度的浮游纤维
前纤维一定是快速纤维,但快速纤维不一定是前纤维。
浮游纤维由慢速到快速取决于作用在其上的力。 * (二)牵伸区内浮游纤维的受力分析
1. 控制力与引导力
对一根纤维而言。 引导力:以前罗拉速度运动的快速纤维作用于某根浮游纤维整个长度上的力。促进纤维加速。 控制力:以后罗拉速度运动的慢速纤维作用于某根浮游纤维整个长度上的力。阻止纤维变速。 *   2.浮游纤维加速的条件
引导力&控制力
3. 影响引导力和控制力的因素
牵伸区内摩擦力界分布 浮游纤维的长度 纤维的表面性能 各类纤维的分布
* (三)纤维变速点分布与纱条不匀 1. 变速点分布
牵区伸内,纤维头端的变速位置称为变速点。纤维变速点距离前钳口会形成一种分布,称为变速点分布。如下图。
简单罗拉牵伸区内纤维变速点分布
* 实验研究表明: 隔距↑,变速点分布的离散性增加; 牵伸倍数↑,变速点分布的离散性增加; 长纤维变速点较集中且向前钳口靠近(曲 线2);短纤维变速点较分散且距前钳口较远(曲线3)。 两对罗拉牵伸,变速点分布最分散。
并合改善了条子的不匀,但牵伸却恶化了条子的短片段不匀(原因?如何改善?)。
2. 理想牵伸(正常移距)  假设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福州市“十二五”现代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发布时间:日
来源: 经委
福州市“十二五”现代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福州市经济委员会
二○一一年十月
第一章&前言
一、规划背景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逐步进入复苏轨道,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绿色经济,努力抢占产业科技制高点。
“十二五”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由投资推动增长转变到由需求拉动增长、由粗放型生产方式逐步转变为集约型生产方式、由片面追求虚拟经济繁荣转变到真正依靠实体经济谋求发展。
  &“十二五”是福建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力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质量和综合实力,建设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迫切需要工业发展方式转变、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
福州作为福建省省会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十二五”期间面临工业发展方式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历史性机遇,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跨越发展,逐步解决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贸易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生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既是福州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与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福州发挥省会城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局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期间,福州将进一步围绕“沿江向海、拓展提升、错位发展”的思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以项目和品牌带动为重点,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提高制造业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提高能够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大项目在重点项目中的比重;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工业园区”的发展方向,加快促进产业集聚,重点培育形成一批支柱产业集群、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并初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科学制定现代工业发展规划,明确现代工业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布局,提出规划实施的体制和配套政策,是加快发展现代工业的现实需求,对进一步把福州建设成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与产业集聚基地,推动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规划任务
本规划是指导福州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的纲领性文件,重在阐述政府推进现代工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确定推进福州现代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明确福州“十二五”期间现代工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领域;阐明福州现代工业发展空间布局、榕台对接集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重心;提出推进福州现代工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保障措施与规划实施。
三、规划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2.《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修编)》
3.《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4.《福州市工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5.《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6.《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7.《中共福州市委关于贯彻落实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推动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
四、规划范围和期限
本规划范围:福州市行政辖区全境。
本规划期:年。
第二章&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效
“十一五”期间,福州市工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市工业实现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工业经济总量稳健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增强
十一五期间,福州市以工业产业集群建设为核心,以园区建设为平台,大力推进各类企业的发展,实现了工业经济总量规模的稳步扩张。截止2010年12月,福州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2209.9亿元增长到.4亿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8.8%,总体上呈现出较为稳健的增长势头;福州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564.2亿元增长到1092.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28.6亿元,同比增长2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76.3亿元,同比增长20.4%。
图2-1&年福州市工业总产值与增加值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各年份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福建省统计年鉴
(二)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主导产业作用增强
“十一五”期间,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冶金、食品、纺织、塑胶、医药、石化等产业继续主导全市工业层面,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2010年,八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33%,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化、纺织四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1.82%。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看:电子信息产业产值722.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以下称“占全市”)16%,机械制造产业产值898亿元、占全市19.8%,冶金产业产值416亿元、占全市9.2%,食品产业产值443.4亿元、占全市9.82%,纺织产业产值796亿元、占全市17.6%,塑胶产业产值279亿元、占全市6.2%,支柱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70.45亿元,石化产业产值99.1亿元、占全市2.2%,医药产业产值50.4亿元、占全市1.1%。
图2-2&2010年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产业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各行办调研报告
(三)产业区域布局趋向合理,南北“两翼”地位日益提升
福州市目前的工业产业空间分布基本上形成了四大板块:中心城区板块、包括市区与闽侯,南翼板块、包括福清与长乐,北翼板块、包括罗源与连江,永泰与闽清板块。福州市工业持续向南北两翼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中南北两翼占福州市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38.07%上升到2010年的50.9%,上升12.83个百分点。
图2-3 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南北两翼占市工业产值比重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
工业持续向两翼集聚的过程中,南翼地区工业发展水平更为突出。2010年,中心城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644.7亿元,占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6.32%,南翼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884.6亿元,占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62%,北翼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18.2亿元,占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23%,闽侯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28.3亿元,占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46%,永泰与闽清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29.8亿元,占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87%。
图2-4&2010年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区域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2010福建省统计摘要
(四)民营及外资经济发展加快,外资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福州市工业以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为主,且外资企业独自占据“半壁江山”。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57家,集体企业71家,外资企业1018家,其它企业1830家;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282.4亿元、占6.24%,集体工业64.8亿元、占1.43&%,股份制工业1700.3亿元、占37.55%,外资工业2353.8亿元、占51.98%;其它工业127亿元、占2.8%。
(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和人才对产业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大
“十一五”期间,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截止2010年,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50家,申请专利36571件,批准授权22000件,“十一五”期间共有374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星网锐捷、新大陆科技集团跻身全国“创新型企业”之列,福晶科技、福耀玻璃、福建邮科通讯列入国家级“创新试点企业”,上润仪器等21家企业获首批“福建省创新型企业”称号(全省62家,福州占34&%),榕基软件等39家企业被定为“福建省创新型(试点)企业”,福大自动化等5家企业入选2010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全省6家,福州占83%)。全市共有市高新技术产业创业服务中心、863软件专业孵化器等6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4个市属孵化器拥有孵化面积19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83家。截止目前,全市共有陶瓷、塑胶、模具、水产品深加工、机电装备与自动化等30家行业技术创新中心,覆盖我市支柱或重点产业的60%,共有经认定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43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3家。逐步完善市、县(市)区两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已建成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7家、市级11家,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福州技术市场有效地拓展了技术交易功能,从单一促进成果转化向激励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资源配置三大功能转变,进一步促进了科技成果在榕落地转化。
(六)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及环境条件不断完善
近年来,福州市不断加大工业园区(平台)规划和建设步伐,持续打造集研发、生产、服务应用为一体与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为进一步促进全市工业集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平台。2010年,福州市十个重点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877.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9.3&%,园区集聚效应逐步突显。其中,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60亿元,比增10&%;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97亿元,比增19&%;福州保税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4亿元,比降5.3&%;金山工业集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32亿元,比增17&%;江阴经济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5亿元,比增3.6%;滨海工业集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4亿元,比增27&%;青口投资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67亿元,比增58%;元洪投资区完成工业总产值86亿元,比增37&%;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61亿元,比增24&%;福州软件园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69亿元,比增&40%。
&图2-5&2010年福州市十大重点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2011年各园区调查数据
(七)工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能力有效提升,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福州市加大工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力度,行业,通过产业调整,实现工业有序向南北两翼聚集,污染集中控制;同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严格环境准入,加快发展高科技、低污染的新型工业,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福州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99.38%;工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100%。2010年,福州市单位GDP能耗0.637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降低13.33%;二氧化硫排放量为7.994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4.936万吨,分别比2005年减排22.84%、7.21%,圆满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
二、存在问题
(一)工业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偏慢
2010年,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4528.6亿元,约占全省比重的20.74%,工业经济总量仍然偏小。此外,福州市工业发展基础相对于沿海发达城市较为薄弱,内生增长能力弱,要素市场不够成熟。工业发展水平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段,能够支撑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大项目还不够多,招商引资任务艰巨。
(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亟待延伸
福州市工业产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仍未出现产值过千亿的产业集群,重化工业发展比较滞后,未能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偏慢,产业配套能力弱,产业链缺失情况较为明显,如:汽车产业缺乏发动机的研发与生产环节、缺乏整机装备制造环节等;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缺乏项目支撑;中小企业较多,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集中度偏低,资金与技术投入分散,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企业竞争力水平不高,如:修造船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拼装环节;工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多为较低端的产品且品种有限且趋同度较高,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尚未形成,高附加值产品少。
(三)区域工业发展不平衡,工业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福州市主要区县虽然已经形成了相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如:纺织、汽车、通讯网络终端、钢铁等,但其他产业也都有所发展,存在产业雷同交叉、区县产业结构“小而全”、主导产业贡献度小等问题,企业之间缺乏联系,不能形成相互协作的产业链条。区域工业发展不平衡,其中:城区以电子、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发展较为迅速,但相对发达城市产业规模较小;福清、长乐、马尾、闽侯等中部区县以电子、汽车等产业为主导,工业较为发达,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和竞争力;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以建材、水产、电力等产业为主,工业发展较为落后,产业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
(四)企业自主品牌产品较少,工业综合竞争力不强
福州工业仍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企业主要集中于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的分工环节,多数是“两头在外”的“贴牌”生产。大部分企业尚未建立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研发投入很少,R&D经费投入强度仅1.7%左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大多依靠引进和模仿国外技术,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大部分企业品牌意识不强,产品站位相对较低,尚无独具特色的拳头产品,缺乏品牌的支撑力,传统产业内缺乏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即使省名牌、省著名商标也不多。总之,福州市工业企业缺乏开发创新能力与自主品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少,核心竞争力不足。
(五)工业园区载体服务功能较弱,工业用地矛盾突出
福州市工业园区建设缺乏长远统一的规划管理和协调,相关部门无法有效行使管理职能,工业园区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业用地矛盾突出,用地审批难以满足企业对新增工业用地的需求。有的工业园区已基本摆满项目,有的虽未摆满项目但剩余可开发用地不多,且有些用地为生地,工业园区外工业用地也比较紧张,缺乏专门用于承接大项目的载体。
(六)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平台与人才支撑不力
福州市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够完善,起点低,力量弱,体制单一,存在经验不足、政策法规缺位、市场规则不健全、资金不配套等诸多困难和问题。福州市对高端专业性人才创新创业的引力不强,人才入驻的机会成本大、回旋空间小,导致高层次人才与专业技术人员总量都较少,部分园区与企业甚至普通工人都招不到。
节能减排压力大,资源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十二五”时期是福州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产业结构的重化特征将更加明显,而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还需要较长时间,在一定时期内福州工业的发展还将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国际履约势必提高工业发展中碳排放的标准,石化、煤电等高碳产业的发展,减排压力将加大。随着石化、能源、装备机械等重点产业在沿海海湾的布局,沿海海湾区域将成为污染治理的重点。而重大项目的引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目前紧张的土地资源之间矛盾突出,势必继续占用农田和林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用地,并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消费规模的扩大及消费结构的转变也给环境保护带来更大压力。多重因素复合将使福州环境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和不确定,生态环境的总体压力加大,对工业发展提出严峻考验。
第三章&发展环境
(一)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国际产业转移在不断加速,我国已成为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重要区域。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十二五”期间发达国家将面临更大的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会加快向我国产业转移的步伐。福州地处中国东南部沿海,占据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三大经济区所构成的核心位置。国际产业加速转移为福州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现代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重大历史机遇。
金融危机后,我国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国内工业优化布局和改造提升。我国沿海区域战略的新部署,国内基础重化产业和制造业大规模向深水港区的转移与集聚为拥有港口优势的福州进一步拓展了工业发展空间。
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全文公布,使福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中,有了新的起点。福州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也更加突出。近年来,国家部委以及央属企业纷纷与福建建立合作关系,一大批重大项目和企业落户福建,福州等沿海城市成为项目落地优选地之一。此外,海峡两岸关系的日益密切为榕台深入开展交流合作提供了空前的机遇。福州是离台湾最近的省会城市,具有整合两岸经济的区位优势,为省会福州创造了现代工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迫切需要工业产业升级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从石化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共识。把“经济转型”摆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结构升级、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强环境保护、推进资源能源节约利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增强福州工业发展后劲。
(二)国内产业发展高地竞相建设倒逼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目前,国内各经济区越来越重视特色经济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化趋势日益加快。在此背景下,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区中心城市的福州也应发展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构筑产业发展高地,力争在全国工业产业布局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三)省内沿海设区市竞争日趋激烈
福建省沿海地市都希望利用港口优势,发展临港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纷纷确立了“以港兴市”的发展定位。各市都在积极招商引资,希望利用两岸缓和局势,承接台商投资。沿海地区均质化的临港产业发展基础必然会引起激烈的区域竞争。
(一)省会中心城市的政策优势
  &福州作为福建省省会中心城市,不仅是区域经济中心,更是福建省政治、文化中心,具有无可比拟的省会优势。此外,福州还可以利用省会城市独特的政治、文化环境优势等加大对外交流,拓展对台合作,努力提升福州的影响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  
(二)较好的教育基础有利于形成人力资源优势
  &区域的竞争和发展与人力资源密切相关。福州作为省会城市,在教育资源、人文底蕴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同时也有利于吸引其他地区的高校毕业生等人才资源集聚,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人力资源优势。
(三)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优势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福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作为省会的福州更是优势明显。近年来,京福、福银、沈海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福州由此迈入了动车时代、大港行列、地铁城市,其交通“海陆空”立体网络日益完善,交通枢纽中心日益成形。
(一)工业发展的软环境有待提升
  福州在国内城市中商务环境还不够理想,从现实来看,福州特有的经营文化使得福州个体私营企业多但企业规模不大、制度创新不足,企业家相对谨慎,投资产业的选择保守。此外,金融、法律等服务环境不完善,对项目的行政审批项目繁多、手续复杂,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政府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都不利于项目的引进,也容易导致项目的流失。 &
(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
福州海洋经济规模还不够大,海洋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较低,临港工业的集聚带动作用不够明显。福州市港口经济发展仍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临港工业不发达,港口与产业协调发展态势不明显,海洋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港口物流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第四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主题,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为主线,“沿江向海、拓展提升、错位发展”,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完善工业产业链,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努力将福州市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和闽江口榕台产业对接集中区,推进福州市工业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与政策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竞争与合作,实现优胜劣汰;发挥政府在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和财税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推动产业平稳发展和有序调整。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从不同行业特点和互动关系入手,引导、规范和促进我市工业的发展。
2、坚持规模扩张与产业升级相结合
加强上下游配套企业和关联企业的引进培育,形成由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集中、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实施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重组,着力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规模优势的龙头骨干企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3、坚持突出重点与兼顾全局相结合
充分发挥现有行业优势和潜力,找准在全球和国内分工中的位置,把国内外市场需求量较大、安排劳动就业较多、竞争优势较强的行业作为振兴重点,推进重点行业和龙头骨干企业的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产品的技术含量。
4、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
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推广应用一批既能拉动内需、又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继续加强榕台、国际间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着力引进境内外技术领先、牵引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的培育发展。
5、坚持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相结合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为振兴重点,大力推广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的新产品、新技术,降低物耗能耗,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治污力度,实行清洁生产,建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机制。
(三)主要任务
1、加快转变、跨越发展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工业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根据我市产业发展重点,大力推动工业投资。建立工业发展招商项目库,不断更新、滚动、充实,以此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发展后劲;通过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产业集群技术提升及行业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推动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优化布局、集群发展
合理规划产业集群,依托“一区两翼、双轴多极”,加快建成具备区域特色的产业基地,加快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工业园区载体建设,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与产业园;整合提升城区工业,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南北两翼产业集聚,大力发展临港工业;重点打造石化、不锈钢深加工、汽车、修造船、平板显示和LED等六条产业链,加快形成石化、生物医药、不锈钢深加工、铝深加工、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和光电、发电机部件、能源材料、科技研发等一批产业链延伸配套的产业基地与产业园。
3、榕台对接、合作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谋求跨区域长远合作。完善招商机制,建立工业项目招商部门责任制,推动榕台产业深度对接,主动承接台湾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和冶金等先进装备制造业转移。吸引先进国家和地区以及央属、省属大型企业、长三角、珠三角大型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临港重化工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工业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实现战略合作,形成福州市工业经济对外开放、合作发展的新格局。
4、项目支撑、带动发展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鼓励企业增资扩股,支持企业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以及能提升产业层次的大、重、高项目。强化工业项目前期工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强化工业重大项目的谋划生成、新兴产业和专业工业园区的前期规划。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具有龙头和示范作用的支柱企业,支持企业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以及能提升产业层次的大、重、高项目,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5、节能降耗、绿色发展
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积极开发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依托重点节能工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等,全面推进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集约型增长方式。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相协调,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增强工业园区载体功能,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与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增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榕台以及对外产业深度交流和合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
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走出一条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强、产业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环境友好、资源集约的具有福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将福州打造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与榕台产业对接集中示范区,成为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支撑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具体目标
1、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
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一万亿”。
(说明:2010年,福州市全部工业总产值为4853.4亿元,八大产业工业产值为3970.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1.81%。)2015年,实现我市全部工业总产值10000亿元,年均增长16.75%,八大产业工业产值达9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0%;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500亿元,增速达到12%,工业固定投资五年累计达6000亿元。
2、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实现“六一二五一五”产业发展目标,即6个产业产值超1000亿元、2个产业产值超500亿元,力争15家以上企业产值超百亿元。。
(说明:2010年,福州尚无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1家企业(捷联电子)产值超百亿。)2015年,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电子信息、轻工食品、冶金建材、石油化工6个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生物医药、新材料与新能源2个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力争15家以上企业产值超百亿元。
图4-7 福州市工业主要产业体系
3、产业空间布局持续优化
基本形成“十十五三”产业布局。
中心城区发展形成“十大工业园区”的工业空间布局结构;南翼地区发展形成“十大工业园区”的工业空间布局结构;北翼地区发展形成“五大工业园区”的工业空间布局结构;其他地区发展形成“三大工业园区”的工业空间布局结构。到2015年,工业园区进一步整合,力争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75%。进一步推动工业经济向南北两翼集聚,力争南北两翼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5%。
4、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到2015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4500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5%,年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拥有一批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5%,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机制。
5、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保护进一步加强
工业经济加快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转变,到2015年,在“十一五”GDP能耗下降13%的基础上,争取“十二五”GDP能耗下降8%;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0%;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100%;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基数内。
第五章&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主导产业
  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制造作为福州三大主导产业,在福州现代工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起着龙头带动作用。三大主导产业中电子信息产业是福州的优势产业,基础好、规模较大,石化和机械制造是影响福州重化工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对福州工业经济总量提升有重要影响。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不断扩大主导产业规模,凸显主导产业的优势和带动作用。
(一)电子信息产业
1、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做强做大“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通过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扩张与产业升级。 
加强榕台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由加工制造业为主向集研发、生产、服务、应用为一体的转变,提高产业利润率。通过重大项目引进、对接,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作用,突破核心关键领域技术和产品制约,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园区配套和协同发展能力,大力建设支撑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做强做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挥产业的集群效应,吸引更多的优秀高端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性创新能力支撑。通过结构优化、技术创新、布局配套、集聚发展,推进全市信息产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推动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发展目标
2010年福州电子信息产业累计完成总产值722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9.3%。预计到2012年产值达1000亿元。按年均增长15.7%,预计到2015年产值达1500亿元。
至“十二五”末,实现产业结构合理、产业链完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园区集聚能力和特色优势更加凸显的发展态势。培育形成80家亿元以上企业、25家10亿元以上企业、3-4家超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开展30个以上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创福建名牌产品30项,90%以上的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内外先进标准。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相当规模、能够参与国内产业分工并处于领先地位的电子信息产业,使电子信息产业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得到重要提升,成为闽台乃至国际信息产业合作的主要基地。
3、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平板显示、集成电路(IC)、计算机外设、通讯及网络终端、LED、应用软件、信息服务及动漫创意等产业。继续推进“巩固中游、决战上游、拓展终端”的产业链条延伸战略,构建特色产业集群。&
持续打造和不断完善福州高新区、融侨光电园等产业承载平台,创造条件积极吸引台湾等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及技术转移,吸引配套产业项目落户,以填补LCD显示产业链上中游的产业空缺,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链垂直整合的一体化显示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显示器件后段模组生产规模,特别是大尺寸TV用后段模组,不断导入新型背光源技术,实现产业升级。着眼于布局OLED等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相关产业,创造条件引进OLED新型显示项目。吸引台湾在福州设立LED外延、芯片全系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发展封装及下游应用产品、大功率LED&封装、LED&普通白光照明产品,打造榕台合作LED产业集聚园区。
坚持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相结合,巩固壮大一批IC骨干企业。努力推动闽台集成电路产业对接,积极承接台湾集成电路设计业及制造业转移,形成专业产业园区,扩大IC产业的规模。扶持IC设计企业在数字音视频处理芯片、低成本低功耗网络数字媒体芯片、便携式个人信息终端核心芯片、高速收发器系统芯片组、微处理仪器仪表专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和DSP核专用芯片等关键芯片技术上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支撑和孵化功能。
依托重大专项,着力提高软件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福州软件园为主体,加快软件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软件公共测试中心的建设,构建软件自主发展的支撑条件,加大原创动漫扶持力度,培育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支持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工业控制软件等重要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技术、产品研发。以应用软件为主,自主版权与集成创新相结合,承接台湾电子政务和商务应用软件、行业支撑应用系统、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动漫和游戏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软件、BPO和ITO等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与台湾联合发展IT维护、培训和咨询等外包业务,吸引台湾企业发展移动及新一代网络服务外包业务。
加快3G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宽带光纤接入网等基础建设,带动系统和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设备、关键配套件、移动通信基站、直放站设备等,加快3G增强型技术的研发和相关产品的产业化进程,逐步形成3G终端产品和关键设备的研发和规模生产能力,推广TD行业应用。支持IPTV、手机电视、3G增值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在产业标准制订方面取得突破,提升通信设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大力促进信息服务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与互动发展,积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引导软件企业,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和资源配置,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信息化。引导物联网的发展,推动RFID(无线射频识别)和采集跟踪技术,在食品安全卫生和商贸流通领域中积极推广使用。
加强与台湾在汽车GPS、车用液晶电视、车用防盗装置、安全气囊传感器等方面产品的研发和市场营销合作。积极与台湾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手机及系统设备、关键配套件、射频多芯片二次集成电路极微组装工艺的开发和产业化合作。重点承接移动通信基站和直放站设备、手机液晶显示屏、摄像模组、电池模块、振动器、柔性印刷板等关键配件及元器件;微波射频、功效、接收等模块及微波发送、接收系统设备、无线列车调度及各种集群通信系统;宽带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及其设备、接入终端射频和基带部件、可视电话和会议电视系统、卫星通信与导航定位系统设备等。推动榕台RFID(无线射频识别)和云计算技术合作,在食品安全卫生和商贸流通领域中积极推广使用。
引导电子信息企业向福州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州经济开发区、福州科技园区、金山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集聚,培育壮大国家(福州)显示器件产业园、国家(福清)显示器产业园、福州软件园、海峡动漫产业基地,促进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东南IC制造业基地的建成发展。促进园区产业特色、产业规模、产业配套、龙头企业建设,增强园区的集聚能力。
建立较为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打造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检测中心(试验室),开展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充分发挥榕台合作优势,加强榕台产业、技术、人才的深度对接,以重大项目为牵引,争取实现显示器件、集成电路、软件核心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争取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二)石油化工产业
1、发展方向&
把握经济发展对石化产品需求持续增加以及福建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趋势,认真对接国家、省的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发挥区位优势和条件,积极对接中国化学、中国化工集团等央企、承接台湾和西方国家石化产业转移,参与国内外石化产业分工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福州临港石油化学工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通过大型企业引进、大项目带动、基地建设、技术创新、合理分工布局石化上下游产业、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加快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集约利用土地、减少环境污染等,延伸精细化工产业链,发展石化中下游产品,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2、发展目标
到2012年争取实现石化产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到2015年争取实现石化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工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产业区域布局明显优化。
打造以中国化学、中国化工为龙头的上游石化产业链,以东南电化、耀隆化工为龙头的传统盐化工与煤化工相结合的下游石化产业链,发展江阴石化片区、鉴江石化园区。合理配置资源,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及公用工程,形成产业集聚,实现公用工程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物流配送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
3、发展重点
充分发挥江阴口岸的区位优势,打造以中国化学20万吨己内酰氨和蓝星化工重油催化裂解项目为龙头,产业链配套齐全的福建省重要临港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培育石化产业经济增长点。对接石化基础原料进行深加工,向周边市场输出。依托江阴石化基地,重点承接三大合成材料及其后加工产品,如聚碳酸酯、环氧树脂、ABS树脂等等,积极推进中国化学20万吨己内酰氨、蓝星化工重油催化裂解、福建东南电化股份有限公司、福州耀隆化工集团搬迁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将江阴石化片区打造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大力发展现代石油化工产业。利用氯碱化工氯气和煤化工一氧化碳、氢气、硝酸及石化基础原料甲苯对接,生产异氰酸酯类产品,促进聚氨酯及下游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炼油、石化烯烃、合成单体聚合物、合成材料和有机原料类产品,逐步向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拓展,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同时辐射周边省份,并为本地区工业企业提供配套。以CPP项目产生的丙烯对接煤化工的一氧化碳和氢气,发展丁辛醇及下游产业。利用CPP项目产生的乙烯、丙烯生产丙烯酸及丙烯酸脂产品发展树脂和涂料行业;生产乙二醇发展聚酯产业;生产环氧丙烷、聚醚产品促进聚氨酯产业发展。利用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和物流供应网络,进口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和单体,采用先进技术,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当地和国内市场缺口较大的高附加值产品,以及建设对台湾省石化产业承接性较大的项目。延伸产业及产品至塑料制品、合成纤维、农药制造、涂料制造、染料制造等领域。
促进传统化工行业向高端化、精细化发展。加快化肥行业结构调整,提高高浓度复合肥及专用肥的比例;煤化工要以耀隆化工为龙头,发展醋酸、脂肪酸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盐化工以东南电化为重点,推进企业原料互供及公用工程共建,采用离子膜电解、新型煤气化等先进技术,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及用氯高端产品;氯酸盐工业以福州一化为龙头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型氯酸盐系列产品。
此外,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高耗能企业的节能技改,新建项目向专业园区集中,严格执行环保和安全的有关规定,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实施人才集聚工程,积极吸引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推动石化产业创新发展。
(三)机械制造产业
1、发展方向
机械制造产业是福州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应积极顺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和技术结构调整为重点,以产业升级、行业振兴为目标,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附加值高、污染少、带动力强的产业,推进产业重组,促进产业集聚,扶优扶强,淘汰落后,促进机械行业提高产品水平。&
坚持培育龙头企业和发展配套企业相结合,积极培育、引进、壮大一批产业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影响力,大力引进产业配套企业,完善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优化行业区域布局,培育创建机械产业园区,加快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品升级,着力突破机械制造产业的薄弱环节,夯实产业基础,推进产业从低端向高端发展。努力将福州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峡西岸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
2、发展目标
力争至2012年,机械行业年产值超1200亿元,年均增速16%。至2015年,机械行业年产值超1800亿元,年均增速15%,其中汽车行业总产值力争达500亿元以上,船舶行业达300亿元以上,电气机械行业达400亿元以上。
“十二五”期间,培育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龙头企业2家(东南汽车和戴姆勒汽车),超50亿元企业5家(冠海造船、马尾造船、东南造船、华东造船、天宇电气),新形成船舶及配件、内燃机及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等3个百亿产业集群;行业45%以上的产品总体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达国际先进水平。调整优化机械工业布局,晋安、仓山、马尾等城区工业园区以精密仪器仪表、智能化设备等轻型化机械为主,罗源、福清、连江等临港工业园区以造船、大型机械装备等临港机械工业为主,闽侯青口汽车城、福州市机电产业园、福清洪宽机电园等园区以汽车及配件、数控机床及配件、输变电设备为主,促使各园区之间形成互动互补的产业关系。
3、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汽车及配件制造、船舶修造、电机电气制造产业等装备制造产业,着力发展基础装备和基础部件、大力引进数控机床、精密机械、输变电设备和制冷设备等生产企业,推进成套设备制造及相关产业链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专业园区,通过龙头企业和大型项目的引进、配套,加强产业集聚。延伸拓展汽车、船舶、内燃机及发电设备、机床等产业链,加大终端产品配套范围,重点引进汽车电子、发动机、变速箱等汽车配件项目;船用泵、船用导航雷达、舱口盖、船用柴油机、船用发电机、船用钢板等船舶配套项目。
以福州青口汽车城为载体,大力发展汽车和零配件产业集群,创建集汽车生产、展示营销、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特色汽车产业基地:①以东南(福建)汽车工业公司和福建戴姆勒汽车工业公司为龙头,做大汽车产业。②以海越专用车和恒久专用车为基础,做强专用车产业。③以现有整车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混合动力、纯电动、液化天然气等新能源汽车。④以汽车发动机、变速箱、汽车电子等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端、高附加值的汽车零部件项目。
以“一港四区”港口群为依托,加快闽江口船舶产业集群发展,促进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打造东南沿海造船基地:①加快现有造船企业的发展。支持马尾船厂和东南船厂在连江粗芦岛新建造船基地;扶持冠海船厂、华东船厂等民营造船企业发展壮大,促进增资扩产。②积极鼓励台湾造船业或央属大型造船企业投资或重组改造福州造船企业。③以罗源蓝之湾游艇公司和福州爱莱格游艇工业有限公司等游艇生产企业为基础,鼓励发展高级客船、渡轮船,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游艇等新型船舶。④加快专业化船舶配套体系的建设。主要规划发展专业化的为大型船厂总装配套的船舶模块、钢结构、甲板、船舶机电、船舶物流等船舶配套专业厂,重点解决船舶分段、舾装件、舱口盖、管子泵阀等总装配套问题,配备建设高水平的钢材加工、分段制造、管子加工、涂装、仓储配送、检验等中心,与总装厂形成动态联盟,建成专业化、标准化、批量化的船舶配套产品生产基地。
抓住福州港由河口港向深水海港发展的机遇,根据区域经济的产业定位,选择前后联系程度密切、有效拓展内陆和海向腹地的产业,依托江阴、罗源湾、松下港区得深水岸线、土地资源以及区位等优势,发挥港区后方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及口岸等功能优势,重点集聚发展上下游产业链密切联系的产业,积极打造新型临港工业体系,通过产业链和物流链的渗透,带动相关产业及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港口经济的持续发展,打造临港工业体系,做大做强港口经济。
以联合动力、泰明电力、永强力加、金飞鱼柴油机等企业为主导,做强内燃机及发电设备产业:①促进一批先进动力设备、大型发电设备和农业机械项目建设。②整合提升现有内燃机、发电机企业,加快推进内燃机配套产业链建设。③发展多缸内燃机产品,加大终端产品的配套范围,重点开发双缸和多缸系列内燃机,为我省汽车、船舶、工程机械等行业提供优质配套动力。
以天宇电气、中能电气、森达电器、东方电器、天一同益、山亚电器等企业为基础,发展壮大输变电设备产业,重点发展高可靠性、大容量、高电压、大电流、低排放、低噪声、组合化、无油化、智能化、少免维护产品。
以海源自动化、丰泉环保、大拇指环保等企业为基础,发挥现有环保机械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智能化垃圾焚烧、粉煤灰压砖和工业废气处理设备,争取把福州环保机械制造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特色产业。
以上润精密仪器公司、福光百特自动化公司、东辉智能仪器公司、昌辉自动化公司、真兰水表公司等企业为基础,推动仪器仪表行业向高科技、精密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基于现场总线技术控制系统的装置及智能化仪表、特种和专用的自动化仪表,推进仪表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高可靠性、高环境适应性。在仪器仪表元器件方面,重点开发现场总线自动控制系统及智能仪表用的传感器、半导体专用集成电路器件,防腐、耐高温、高效、特殊弹性元件,使用于贴装化的接插件,高性能、多功能计数器等一批高技术含量产品。
以福州市机电产业园、福清洪宽机电园为重点,加快推进与台湾区机器工业同业公会、台湾区工具机暨零组件同业公会旗下会员企业的对接,发展精密机械、数控机床、工具机械、纺织机械、塑料橡胶机械、电子产业机械、木工机械、面板机械、模具以及机械零部件。
此外,要加快行业公共平台建设。建立行业公共研发和检测平台,突破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搭建行业交流平台,促进行业间交流合作,重点推进汽车及零部件公共研发检测平台、内燃机及发电设备检测实验室等公共研发和检测平台建设。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抢占发展先机和产业制高点的重要抓手。福州应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选择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新材料等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具有福州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合理利用基础条件,不断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拓展市场发展空间,大力推动一批成长性强的企业发展壮大,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迅速形成一批有自主核心技术、有一定市场规模和经济社会效益、能发挥福州特色和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全市经济跨越发展。
(一)生物医药产业
1、发展方向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走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的新产品,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二类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和实现产业化。加强榕台生物医药和中药产业对接,引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企业(集团),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有效集聚产业资源,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成为福州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2、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2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250亿元,2015年达450亿元-550亿元。
到2015年,培育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形成产值达50亿元,培育福清江阴工业集中区生物医药(原料药)产业园区形成产值达50亿元;培育2-3家龙头企业形成销售收入达10亿元以上、3-5家骨干企业销售收入达5亿元以上;建设和完善5-6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重点)实验室、2-3个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3-5个一、二类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2-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二类新药实现产业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新产品,推广应用一批生物医药领域新品种、新技术;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颇具规模、竞争力强的产业基地和园区,加快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园、连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
3、发展重点
以福抗、福兴、福药、泰普、迈新、福大百特、博美生物制药、华侨医药基地等骨干企业为支撑,培育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现代医疗器械和化学原料药等产品,重点开发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海洋药物等现代医药生物技术,加快发展生物医学分析仪器、可快速诊断的家庭用医疗保健仪器、物理治疗及康复设备,建设全国最大的口腔牙科医疗器械研发和生产基地。
以天然药物、现代中药、基因工程药物、疫苗、诊断试剂、生物医药分析仪器、高端医疗器械等产品为重点,打造集研究开发、项目孵化、生产制造、物流配送、教育培训于一体的闽候南屿福州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打造成为“百亿药城”。
鼓励生物医药企业对市场需求潜力大、专利即将到期的产品进行二次创新;改进有市场前景的盐酸金霉素,7—ACA头孢母核,硫酸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等化学原料药生产工艺,进一步扩大产能;推进酶工程入园区进行技术开发和项目产业化;扩大L—苯丙氨酸产能、打造氨基酸生产基地;继续开发化学原料药新品种。
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运输、装卸、储存、包装、配送、流通加工等诸环节进行有效集成和整合,实现医药流通的高效率和高效益。同时,建立药材展示平台、新药研究平台、门户网站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中心,加强海内外医药行业的交流与合作。重点扶持同春、惠好、永惠、九州通等药品批发连锁企业,做大做强现代医药物流产业。
围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产业化,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产品、技术研发向仿创结合发展,努力掌握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福州市整体新药研发的效率和水平,促进福州市生物医药研发服务的发展。
吸引国内外大型生物医药企业入驻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国际大型生物与新医药企业发展外部环境,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与外来药企业&“高位嫁接”。积极对接台湾生技产业,建立两岸生物医药技术平台,借鉴台湾在中药及天然药物、基因工程、诊断试剂等领域的经验,建立生产、加工、销售等对接机制,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等。重点围绕中药及天然药物,加强与台湾相关部门、行业公会、科研机构的联系,通过交流研讨、项目对接等形式,搭建榕台生物医药产业合作交流平台。支持基于榕台产业比较优势,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产业对接新模式,合作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推广、生产营运、市场推广、投资融资,携手开拓国际市场,推动榕台生物医药产业共同发展。
(二)新材料及新能源产业
1、发展方向
紧紧抓住经济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和世界能源消费模式转换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我市在新材料产业的基础和新能源产业的自然条件优势,坚持企主体、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和扶持的方式,依托海洋资源和省会中心城市优势,突出新材料和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的应用,通过吸引国内外新材料、新能源龙头或技术优势企业落户福州,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进入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壮大产业规模,初步形成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推动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成为我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战略型先导产业,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先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基础。
2、发展目标
到2012年,新材料产业形成年产值300亿元的产业规模。新能源形成年产值100亿元的产业规模,其中,太阳能光伏、光热产业及应用产业新增产能30亿元;生物质及煤基清洁能源产业力争实现新增年产能30亿元;实现全市风电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新增年产能5亿元。
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形成年产值500亿元的产业规模,新能源产业形成年产值200亿元的产业规模。初步建成以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的应用为基础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培育并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建成若干有特色、影响力强的产业聚集区、产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
3、发展重点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光电材料,突破低成本、大尺寸晶体材料抛光和镀膜技术,攻克影响大功率LED产品性能的关键技术,着力发展电子级单晶硅产业,完善光电子晶体材料、LED产品、太阳能光伏、锂电池等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新型纺织面料、新型建筑材料、化工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等现有产值规模较大的产业,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充分发挥功能陶瓷材料、特种合金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加快推动成果转化和项目建设,促其形成规模;充分利用丰富的石化产品和稀土矿产资源,重点发展为电子电工、汽车与机械、造纸与包装等产业提供配套的材料产业。
新能源产业:突出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的应用。在福州高新技术开发园区、福州航空港工业集中区、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建立光伏产业集中区,鼓励和引导光伏企业向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集聚;重点发展太阳能发电、太阳能LED一体化、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相关技术和产品。依托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等载体,充分承接台湾光伏产业、电动汽车电池和太阳能薄膜发电产业转移,通过吸引大型台商投资项目,带动相关上中下游产业,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积极研制生物质气体燃料、液体燃料、固体燃料等新型能源产品制造工艺和装备;培育一批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生物丁醇等工艺设计和装备制造高技术骨干企业,构建生物质能源产业链。
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统一规划,加快促成福清、连江以及长乐等后期风电场项目建设,及时启动近海风电场建设规划,加快近海风电开发利用步伐,促进近海风电产业发展;通过风电场规模化的开发建设,承接台湾风电机组产业转移,带动风电制造业、尤其是风电零部件产业、工程建设等风电服务业的发展,推动风电产业化进程。
加快推进新型生物质能源产品生产工艺开发和设备产业化;建设红庙岭废物综合处置环保生态园区,通过回收利用、循环再生实现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壮大垃圾发电产业。
三、传统优势产业
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冶金建材是福州传统优势产业,是福州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柱。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其具有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成为制造的主体,是实现先进制造业的重要保证。
“十二五”期间,传统优势产业要改变依靠简单的资源消耗和投入来扩大产能的产业发展方式,要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优化配置,引导传统优势产业加强技术改造和研发提升,不断促进产品更新换代,通过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市场规模。要不断完善配套产品、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要引导产业集聚优化,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和品牌,走特色发展的道路。通过传统优势产业品牌化和高端化发展提升发展水平,是“十二五”推进福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要内容,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保障。
(一)纺织服装产业&
1、发展方向
依托长乐纺织基地等发展载体,充分利用纺织业作为福州传统支柱产业的基础优势,把握国内纺织品需求不断增长和沿海发达省市以及台湾产业升级转移的契机,推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产业链配套,逐步实现产业链从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环节和销售服务环节拓展延伸。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以产业技术创新提升改造传统纺织业,加强产学研联合,推进化纤、纺纱、织造、印染、服装等行业技术进步,大力发展高档服装面料、产业用布和家用纺织品,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自主品牌和龙头企业,做强纺织产业集群,全面提升福州市纺织产业竞争力,逐步把福州纺织打造成为国际性先进纺织产业的制造基地、先进纺织产业的研发基地、先进纺织产业的品牌聚集地。
2、发展目标
生产保持稳定增长,至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100亿元,年均增长20%。至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总产值达产值达2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
以打造国际纺织服装产业网络的主要节点为目标,以建设集化纤纺织服装于一体的纺织产业集群为依托,不断扩大纺织产业规模。通过榕台对接、项目引进、技术研发、品牌培育等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国内外市场,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提高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使福州成为我国重要的纺织产业基地及出口基地。
3、发展重点
化纤行业以经纬新纤、金纶高纤、力恒锦纶、锦江科技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原料项目实施,增加新型化纤原料供给;引进先进纺丝、高效卷绕头以及差别化后加工等关键装置,使化纤产品差别化率提升到60%以上;实施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和炭纤维项目产业化。
棉纺行业以锦源纺织、华源纺织、长源纺织等企业为龙头,推广应用清梳联、高速并条、喷气纺纱机、涡流纺纱机、气流纺纱机、自动络筒机等新型纺纱机械,发展新型纺纱技术,提高无卷化、无结头纱、无梭布、精梳纱产品比重。
织造业支持长源纺织、翔隆纺织、立峰纺织、华冠纺织等企业引进先进的喷气织机、剑杆织机、喷水织机等设备,弥补梭织这一薄弱环节,带动织造业迅速扩张,促进服装、家纺、产业用面料的发展,培育新增长点。
针织经编产业重点培育东龙针纺、永丰、万佳丽、德盛、宏港等品牌优势显著、产业带动作用强的企业,推广宽幅、细针距和产业用纺织品,不断调整家纺、产业用纺织品比重。
印染产业重点培育华冠针纺、联丰染整、福华纺织、洪良染织、德胜织染等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步伐,推广节能减排、高效短流程新技术、新工艺,注重软技术的配套引进,提高功能性纺织印染和后整理加工技术,开发竹纤维织物、高新技术纤维织物的染整技术,全面提升印染产品的档次和产业链配套能力,增强协作配套和集聚发展能力。&
服装行业以童装、女装为主线,加大金山、福兴产业服装园区建设,引进时尚创意设计模式,做强做大具有特色的时尚女装、休闲装、童装及婴幼儿装,大力采用先进的花型、服装设计、裁剪、缝制、整烫、后整理以及CAD/CAM电子辅助系统,打造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
大力发展产业和家用纺织品,拓展产业用纺织品新领域,支持品牌家纺企业发展,壮大家纺行业规模。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开发在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不断提升针织装备自主化水平和机电一体化水平。
此外,要加快推进长乐纺织基地建设,积极向周边区域辐射,推进纺织行业与台湾纺织行业承接,引进、消化、吸收台湾纺织业高新技术、功能性面料和时尚先进产品设计理念,推动化纤、棉纺织、染整、服装等产业换代升级。重点承接台湾高效能低能耗和大容量聚合生产技术、涤纶熔体直纺技术,台湾气流纺、喷气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实现榕台汽车用品、农用纺织品、温度湿度调节性纺织品、纳米复合机能性纺织品等产业用纺织品的渐进承接;引进台湾先进印染设备和相关软件技术,实现染整关键设备的机电一体化;鼓励台湾企业在榕建立研发中心和专业服装设计室,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福州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
要通过产业布局和园区建设,完善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发挥龙头企业集聚效应,扩大产业规模。要支持行业和重点区域的公共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完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广泛为中小企业服务,努力打造现代纺织城。
(二)轻工食品产业
1、发展方向
抓住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发展的机遇,以食品和塑胶产业为振兴重点,加强榕台产业对接,积极引进和采用高新技术和设备推动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整体素质。加快发展龙头骨干企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龙头骨干企业的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步伐,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轻工产品,发挥品牌优势,加强自主品牌培育,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联合兼并重组、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建设,增强品牌企业的市场控制力。推进优化产业布局,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福州轻工产业体系。以建设资源节能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为振兴重点,降低物耗能耗,推进循环经济,加大治污力度,实行清洁生产,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2、发展目标
至2012年,产值达1000亿元,其中塑胶产业实现规模以上总产值达500亿元。
至2015年,产值达1500亿元。重点培育水产品加工、粮油加工、方便食品等轻工产业;培育百洋、海壹、康宏、世纪印福、元成豆业、聚泉食品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力争至2015年,培育100亿元以上的龙头骨干企业1-2家,50亿元以上的龙头骨干企业3-5家。
3、发展重点
明确各行业发展方向,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步伐,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推动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按照安全、营养、方便、多样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及精深加工为特色的水产品、粮油食品、方便休闲食品和果蔬饮料,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培育发展绿色照明、钟表、新型高档家具和新型包装材料产业,加大名优特轻工产品推介力度。发挥福州食品工业园的载体作用,加强福州食品行业的重点企业与台湾同行业的领先知名企业在研发、包装等方面的合作交流,特别是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水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合作。通过榕台产业对接、品牌培育、产业集聚等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水产品:通过捕捞和养殖扩大原料资源,提高保鲜率和原料加工率,向精、深方向发展,大力开发海洋保健食品等功能性水产品和加工品。重点扶持福清、连江等水产资源丰富的县市形成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继续推进福建省海峡西岸(连江)水产品加工基地、福清龙田水产品加工园区、马尾—快安—长安水产品加工走廊建设。着重培育百洋、海壹、藤新、聚泉、东威、谊华、天源、官坞、日兴、南海岸等加工龙头企业。着力发展鱼糜制品、烤鳗、对虾加工制品、藻类加工制品、贝类加工制品、海洋生物制品等优势特色产品。
粮油食品:提高粮油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面粉向等级粉、专用粉发展,植物油推广浸出法,向精炼油方向发展,生产各种不同用途的专用油脂,以适应各种高档优质食品的需要。充分发挥元洪投资区作为“中国食品示范园区”的载体作用,着重培育康宏、印福、集佳、万佳、元成豆业等龙头企业。
方便休闲食品:调整引进先进的速冻技术,应用新型焙烤及真空低温处理技术对传统食品进行技术改造,加强新产品开发,增加花色品种并配以精美包装,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要求。
保健食品: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物保健食品,继续加大螺旋藻系列产品的开发力度,应用超临界萃取等先进技术,积极开发各类功能性食品。
饮料:以规模经济、质量品种和提高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在巩固发展碳酸饮料基础上,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茶饮料、果蔬饮料、食用菌饮料、植物蛋白饮料以及优质矿泉水。
茶叶:以振兴福州茉莉花茶为重点,培育壮大春伦茶业、满堂香生态农业、福州茶厂和闽榕茶厂等。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品牌建设,突出福州地方特色。大力发展高品质的礼品茶、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茶天然产物(包括茶多酚、茶皂素、咖啡碱等茶天然产物)、超微茶粉、茶酒等茶叶精深加工产品,着力推广名优茶机械设备和先进茶叶加工技术,提高茶叶综合竞争力。
塑胶:提升福清塑胶管材产业集群,以亚通塑胶、振云塑胶等企业为主体,开发功能化、复合化、环保型新产品,扩展应用领域;大力拓展高分子材料应用,研发以塑代钢的新节能制品,推动塑胶产品进入石油化工、汽车塑胶、医用塑胶等领域;以罗源海峡西岸软包装科技园区和福融辉实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在生产BOPP薄膜基础上,发展BOPET薄膜、BOPA薄膜、PE高透气流延薄膜及一次性使用的环境塑料薄膜等;以福州茶花家居塑料用品有限公司为重点,依靠中国驰名商标“茶花牌”的优势,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开发不同用途的家居日用新产品、新品种,满足用户需求,“十二五”末使其成为我省最大的塑胶家居日用品生产供应基地。
工艺美术:主要发展寿山石雕、脱胎漆器、漆艺产品、软木画、木根雕、草竹编、铁件工艺、珠宝首饰等工艺美术产品,重点扶持工艺美术的创新、设计和研发,加快建设中国(福州)漆艺创意园等特色工艺美术的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到2012年,产业增加值以年均25%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15年,把福州打造成海峡西岸工艺美术强市。
(三)冶金建材产业
1、发展方向
以产业发展政策为指导,牢牢把握国家和省钢铁、有色金属产业联合重组、提高集中度、淘汰落后、合理布局的调整和振兴机遇,根据长流程钢铁企业上规模、短流程钢铁企业调结构、加强技术改造促升级、拓展冶金精深加工产业链、注重产业节能降耗工作的总体思路,发挥深水良港优势,大力推进沿海大型钢铁与有色金属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加速淘汰落后工艺,提高水泥散装率,扶持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实力,提高建材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实力。着力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大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企业高端产品研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软件开发能力,突破关键工艺技术。完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水平,积极引导企业向下游深加工相关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通过优化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竞争力。大力推广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建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合理机制,推动产业升级,确保产业健康平稳较快发展。
2、发展目标
到2012年,争取产值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约17%,不锈钢能力达到400万吨以上,铝材产量达到80万吨,铜、镍、镁、铬等金属以及新型建材迅速发展。
到2015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约19%,铝材产量达到100万吨,除已有金属种类外再发展3—4种其他金属,加快推进区域特色建材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成果显著,产业发展方式得到明显转变,生产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建设形成罗源湾大型冶金产业基地,建成年产量1000万吨以上大型钢铁项目。形成2-3家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创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10个。
3、发展重点
加快宝钢德盛不锈钢基地和长流程钢铁企业建设技改步伐,尽快达到总体设计规模;利用已有钢坯和螺纹钢生产资源,引导企业联合重组,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培育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引进央企或长三角、珠三角大型企业跨地区重组和投资,组建大型集团,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产业竞争力,完善产业组织结构,实现产业调整目的;鼓励和支持冶金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与装备、汽车、造船、家电等相关领域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协调发展,形成上下游企业、相关产业协作配套的产业组织体系。
通过加快技术改造,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和工艺,提高冶金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快重点企业先进技术的建设和改造;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促进产学研合作,集成研发具有福州特色的工艺和技术,拥有一定数量的具有福州特色的设备与专利;大力巩固现有建筑用钢材产品市场份额,培育具有市场竞争优势、附加值高的产品;以宝钢德盛不锈钢、晟元不锈钢和宇星彩板为龙头,发展建筑用高强度钢筋,金属加工用高线,机电、造船、汽车以及其他装备制造业用的涂镀层钢板、不锈钢板带、冷轧硅钢板及特殊钢等;开发生产铝、铜等有色金属新型材料和复合材料,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加快镍、镁、钼、钴等其他金属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步伐;支持高精铜(铝)板、带、箔、管材及型材技术开发与应用,提高铜、镍、镁、钼等行业深加工水平。
以建筑市场为导向,调整行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改造劣势产品,实施兼并组合形成规模。推进玻璃原片深加工,加快开发生产低辐射镀膜LOW-E玻璃,中空玻璃等产品。加大建筑陶瓷工业、石材加工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新型建材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坚持住宅产业化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节能、节地、保护环境、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料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产品,形成水泥制品、化学建材、玻璃陶瓷制品、化学建材、新型墙体材料等门类较齐全的新兴产业。加快福清塑料管材、管件、玻璃加工,闽侯混凝土管桩和加气混凝土砌块,福州市区防水涂料、防水卷材、内外墙腻子、涂料、小型砼预制构件,长乐粉煤灰小型空心砌块和加气混凝土砌块、建筑用钢材、闽清建筑陶瓷、罗源花岗石材制品,平潭标准砂等区域特色建材产业的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全面加强榕台产业深度对接,主动承接台湾冶金建材产业转移,支持台资企业延伸产业链,与冶金建材精深加工企业形成协作联盟,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拓展新的市场份额;密切与台湾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的联系,促进两岸产业深度对接,带动福州产业升级。
第六章&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
根据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三湾引领、两带支撑、十区承载”的空间架构的定位,并结合福州市的区位优势、市情特点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按照“一城两翼、双轴多极”的城市发展战略与“沿江向海、拓展提升、错位发展”的思路,通过加快完善“十十五三”(中心城区十大工业园区、南翼地区十大工业园区、北翼地区五大工业园区、闽清和永泰等山区三大工业园区)的工业园区布局,构筑“一核、两翼、三带”的现代工业发展格局。
“一核”即以福州中心城区为核心,&形成“十大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结构,重在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带动各种要素集聚,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提升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层次,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辐射功能;“两翼”即南翼地区形成“十大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北翼地区形成“五大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南北两翼重在以项目集聚为抓手,以深水港区为依托,努力构筑产业发展新高地,打造福州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三带”即突出福州的区位特点和优势,通过工业园区布局引导形成沿海产业带、沿江产业带和山区生态经济带。通过沿海高速和铁路等大通道建设将南北两翼工业园区联为一体,使之成为沿海临港产业集聚区和先进制造业集中区;发挥福州中心城区的带动作用,以闽江、乌龙江为依托,布局形成联接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格局,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具有突出特色的高端产业集聚带;山区生态经济带主要包括永泰、闽清以及周边依山区域,形成“三大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结构,重在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创意产业等,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引导和推进工业企业总部入驻海峡金融商务区、闽江北岸中央商务区等中心城区商务区,努力使其成为工业企业总部集中区。
二、中心城区布局
(一)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品牌效应,拓展发展空间,将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大到毗邻的琅岐岛。园区分为电子信息及临港新型工业区、海洋新兴产业区、研发服务贸易区。将开发区定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地,提升思路、精心谋划,真正实现由“马尾制造”向“马尾创造”的转变。在产业发展方向上,进一步加快电子信息产业产品升级换代,引导华映公司向触控屏领域发展,延伸液晶显示产业链,占领价值链高端,培育物联网龙头企业,在RFID(射频识别)、二维码、感应技术应用等方面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物联网技术标准制定的主导权,加强合作,以龙头企业带动物联网产业链的扩展并最终形成物联网产业园;冶金产业须向下游发展,引导金属压延企业向下游产业延伸,依托中铝瑞闽等优势企业,大力发展铝产品深加工产业,积极向下游高端铝制品深加工方向延伸产业链,着力提升产业附加值,力争将马尾打造成为东南沿海高精铝板带产品出口基地,有效提升冶金产业价值链;提升船舶修造业竞争力,加快马尾造船厂搬迁改造,促进马尾船舶修造业走向大型化、高科技化,积极发展游艇修造业;发展精密机械制造业;设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吸引国内外企业总部、研发机构以及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入驻。
(二)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吕新调教高洁69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