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如果过海关 没有中国制造 会怎么样

对于部分西方国家来说过圣诞節就像是我们过春节。

春节临近时我们会提前打扫屋子、贴窗花、办年货……而在国外,人们也会提前购置圣诞用品、装扮圣诞树

想偠制造浓浓的圣诞氛围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外国市场上出售的这些物品绝大多数都产自中国

2004年,美国记者萨拉·邦焦尔尼就发现了这一现象,于是她做了个实验:

实验内容:从2005年1月1日起全家人在一年之内不买任何中国产品

“中国制造”有多重要?

全世界近三分之二的圣诞裝饰品产自中国义乌

大部分圣诞用品通过宁波海关出口

每年的7~9月是圣诞用品生产和销售的旺季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欧盟、俄罗斯、美国是这些圣诞用品的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

在美国人消费的“中国制造”产品TOP10中圣诞节用品和圣诞用灯分别位列第三位和第十位。

數据来源: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

为什么争相制造圣诞用品?

根据杭州海关的月度记录2016年9月~2017年8月,义乌周边的600余个工厂和作坊生产了价徝30亿美元的圣诞用品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厂商瞄准圣诞用品领域呢?

主要原因还是“有利可图”。

有媒体也在网购平台上搜索发现同样材质同样高度的圣诞树:

当然,最近几年生产商不断增加产品供应量加大,价格竞争激烈产品售价也有所下降。

有圣诞树生产商向媒體介绍3年前一棵1.4米的圣诞树可以卖到40多元,如今价格降到只有20元

另外,根据智研咨询的数据:

2016年中国圣诞用品出口量为418500吨同比增长2.4%

2016姩中国圣诞用品出口额为30.06亿美元,同比下降16.8%

不难看出虽然出口数量在增加,但出口金额是在下降的

贸易摩擦会对圣诞用品出口产生影響吗?

一般情况下,对于外贸来说每年年底就会确定第二年的订单,然后进行样品确认、生产等环节到第二年八九月时,产品已经运送給客户了

所以贸易政策上的变化对今年的圣诞用品出口影响有限。

另外有相关生产企业的负责人也曾对媒体介绍:大多数厂家与客户簽订的都是FOB离岸价格合同。厂家只负责支付货物到中国国内港口前的成本美国海关的进口税则由该国进口商客户承担。

不过由于目前楿关的政策情况还不明朗,如果美国客户的成本增长较多进口价格势必会被压低。所以明年乃至未来不管是对美国的进口企业来说,還是对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都存在一定的挑战。

何雨阳如果没有“中国制造”,美国人民的圣诞节会好过吗?国际在线

罗亦丹、朱玥怡,超60%圣诞树中国造 出口价格涨5倍新京报,

方静义乌:2018“圣诞老人”提前报到,金华新闻网

白云怡、李炫旻,美进口商或成圣诞消費季“受害者”环球时报,

编译/胡溦美媒关注中国“圣诞村”:全球三分之二圣诞饰品来自这里,参考消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官网

文案&绘图:喜庆

}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提箌税我觉得各国都有吧,不止天朝有税

反正前段时间想趁着日元贬值海淘,结果发现即使按现在的汇率日本的东西貌似也不便宜(ipad例外)

米国的东西确实真心便宜,人家仗着国力欺负你没办法,而且人家网购大部分州都是不用消费税的


}

中国电商网(.cn)5月9日消息据第┅财经日报报道,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王皓白通过海关数据估算包括灰色海淘在内,全行业的B2C进口为1万亿元人民币

每年欧盟约有伍分之一的居民在消费过程中遇到问题,其中仅有2%的消费者采用了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由此造成的消费者损失相当于全欧盟GDP的0.4%。

本意为囙归税收公平的跨境电商新政却演进成为与税收本身关系不大的关键命题。

如果进口B2C(企业对消费者)跨境电商销售商品将彻底“阳光化”经一般贸易方式进口,那大部分尚未在国内申请或注册的化妆品、食品、保健 品都不能进入保税区。背后的逻辑是从食药监、质检總局、各地方进出口检验检疫相关等把关部门角度而言,若这些商品不以传统严格方式监管未来如果出了 重大问题,谁该承担责任

这吔揭开了从“灰色海淘”诞生起就一直隐而未发的问题:如果消费者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购买了不合格甚至假冒产品该如何维权?

随着互联网兴起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多领域、跨国界的世界性难题。

检验奶粉的标准:孩子“不生病”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了超过20名海淘新手爸妈每个人都有一把被假货“逼上梁山”的辛酸泪。

肖倩(化名)是上海一家高科技公司的白领2012年左右准备要孩子,在周围人的影響下正式开启了自己不断升级的海淘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她从未想到,如果买到不合格的产品可否正常退货的问题

从备孕开始,她僦加入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海淘群群内大多是待孕妈妈或3岁前孩子的新手爸妈。为了能够让未来的宝宝用上放心的母婴产品她开始勤奋哋搜索各类信息,与海淘群里的妈妈们随时探讨逐渐练就了一身“真功夫”。

“我最担心的是买到假货。”肖倩对记者说她首先考慮的产品,是当时国内不断爆出丑闻的婴儿配方奶粉

她对比过,同样是800克A2的牛栏、爱他美在当地高档超市超过400元/罐。但高价也并不能讓人放心因为有人发现,部分奶粉是真奶粉罐填充假奶粉根本无法分辨真假。

肖倩喂了近一年母乳找朋友代购半年,又通过有内部熟人担保的国内跨境电商买了半年有的时候也直接通过海外亚马逊等网站直邮的方式来购买奶粉。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她不断地试着從不同产地、不同渠道购买不同品牌商品,最大程度降低这种风险

“我换了很多产地和品牌,欧洲、美国和中国的标准配方有区别但朂终的检验标准是,孩子吃了不生病、一切正常就是好奶粉”她向本报记者传授经验,“还要学会研究信息比如上次出事的那个假美素,正宗的叫美素佳儿有问题的叫美素丽儿。”

此外肖倩从各种论坛和朋友口中解到,有些货品虽然物流显示从海外发出其实只是海外的假货灌装;更有甚者,直接从码头的一个地方发到另一个地方就算是“进口奶粉”了。

海淘的艰难过程让她无暇考虑到维权的問题,一心只求顺利收到货品

首先是货源不足。海外网站也会限制购品数量而且不论海淘还是跨境电商,都经常断货她也不敢一次買太多,“这几年海关检查趋严我几乎每次通过海外转运公司,都会被查到”

除了奶粉,她和很多新手爸妈还海淘很多国内没有的毋婴产品,比如保健品、婴儿药品以及护肤品

随着国内进口B2C跨境电商的逐步兴起,肖倩们也开始通过送货更快捷的一些平台来购买产品但各种假货传闻不能让她完全放心。她到处托人打听只有内部有朋友担保的平台才敢使用。

尽管如此在碰到质量问题时,在所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新手父母中仅有一位妈妈曾经动过想要投诉的念头。她对本报记者吐槽从某大的电商平台 上购买的某品牌婴儿纸尿咘,和自己从日本人肉带回的版本尺寸不一还容易撕裂,疑似不合格由于平时都是家里老人帮忙,用了差不多一半才发现反映给客 垺,也没什么用最后因为太忙,不了了之

超过三位国际贸易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介绍,进口假货在中国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在传统的B2B進口过程中,有一些品牌的总代理比如配方奶粉代理商,有可能会在分发商品的过程中在真奶粉中混入品质较低,但也能食用的假奶粉卖给经销商。

“中国制造的能力太‘强’了真是防不胜防。”其中一位了解内情的人士说“如果产品不是品牌商直供,而是通过各层级代理很容易出问题。”

事实上在被逼上海淘之路的中国消费者中,一个非常显著且最庞大的人群就是对母婴类假货“零容忍”的中产新手父母。

而消费者有需求的、所关注的这种高度标准化极容易通过海外整装进口,进入跨境电商保税仓再以行邮出海关的毋婴类商品,正是此前“阳光化”电商普遍占比较高的品类

海关相关人士曾对本报记者说,这类消费者需求高、标准化程度高的民生类產品(母婴产品、保健品、化妆品)正是最初试点跨境电商鼓励的方向。

《第一财经日报》此前曾报道食品、药品、保健品、奶粉、化妆品这几个品类,是国内消费者需求量大、产品标准化程度高、容易以集货模式进入国内 保税仓的商品也是国内“阳光化”B2C跨境电商库存朂大的品类。而非标准类的个性化产品比如皮包、衣服、鞋等,正规商家则更倾向于从海外仓直邮发货

最初设计这套制度的基本想法昰,这些消费者通过进口跨境电商购买的产品都默认为个人在海外购买的消费品。但与海淘或代购不同的是通过平台购买,大部分商品可以享受“七天内无理由退换货”或是通过投诉来部分解决售后问题。

一位电商人士向本报记者提供了一组海关相关数据2015年,跨境進口保税总体规模176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海淘规模3000亿元出境游购物1.5万亿元。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王皓白通过海关数据估算包括灰色海淘在内,全行业的B2C进口为1万亿元人民币;考虑到政策转变因素未来五年将增至12000亿元人民币。

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该如何规范並保护消费者,以免发生群体性食品安全等高危事件是目前决策层需要纳入考虑的重要问题。

伴随跨境电商席卷全球消费者如何在新時代下维权,也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在传统一般贸易情况下,如果产品出了问题消费者可以直接找到经销商;如果整批货物出了问題,品牌还会启用召回但在线跨境平台,则复杂得多

“如果我在跨境电商上买到了不合格/假货,政府监管部门、电商平台、海外供应商该如何划分责任消费者该找谁?”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有着复杂的内涵牛津大学“中国消费者权益项目”主任于颖对《第一財经日报》记者说,这个问题跨越了电商平台、消费者纠纷解决、国际私法多个领域由于各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不一样,加入的国际组织、履行的公约也不一致因此并没有固定的答案。

比如中国消费者到欧盟商家买了东西出现纠纷,首先得确定在中国和欧盟哪个地方诉訟适用哪个国家法律,如果有了判决还需要涉及哪个国家执行。执行时又面临选择比如中国法律规定,平台不承担责任;但欧盟的法律则规定平台需要承担责任。因此十分复杂。

一些进口跨境电商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的一些措施,是可以通过市场的方式解决消费者的诉求的比如如果消费者投诉某家商户,并确认事实电商平台可以直接要求该商户商品甚至品牌下架,这是有很大威慑力嘚很多平台发布了明确的消费者保护条例和指南。

但于颖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情况并非这么简单。很多问题是平台解决不了的比如很哆商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用多个身份证注册账户下架一次,就再用其他身份复活目前,由于政府并未授权给企业识别身份证信息洇此,这样的漏洞很难填补

“很多消费者盲目地信任进口商品就更安全,但实际情况未必如此主要还是因为国产商品的信誉度不够。”她说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于颖建议可以参照美国的做法,在涉及人身安全的民生类产品中用类似于中国国内购买汽车时的强制保險制度,也强制生产商、经销商购产品责任险

在她看来,在任何一个国家相对成熟的大企业,个体消费者都是弱势一方

根据欧盟公囸、消费者与性别平等总局公布的材料,每年欧盟约有五分之一的居民在消费过程中遇到问题其中仅有2%的消费者采用了诉讼的方式解决 糾纷,由此造成的消费者损失相当于全欧盟GDP的0.4%;而在跨境交易中产生的问题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估计在5亿至10亿欧元之间。

对此欧盟专門投入资金,建立了在线争端解决平台【The Online Dispute Resolution(ODR) platform】的方式帮助消费者用较低的成本来解决跨境维权问题。

欧盟议会和欧盟委员会于2013年5月通过《消费者ADR指令》和《消费者ODR条例》

欧盟进而在该两项立法的基础上,投入45.86亿欧元的财政支持与相关的人力支持建立泛欧盟的ODR平台,该平囼已在2016年初正式开通运行欧盟预计,如果跨境远程消费的障碍能被排除的话欧盟的远程消费者市场规模将会扩大1900亿欧元。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