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会导致储蓄率的提高

第二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仩中国政府承诺:金融危机过后,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将转向对消费的拉动

中国的确需要拉动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来实现Φ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细细品味,如果过大力度地拉动消费搞不好就会落入一个巨大的经济“圈套”。

上一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對话”双方达成了一项共识就是大家都认为“美国人消费过度”,而中国人消费不足;相应的美国人储蓄率过低,而中国人储蓄率过高双方认为,正是这个问题导致经济失衡。所以中国需要提高消费,减少储蓄;而美国需要减少消费提高储蓄。

笔者一直反对这樣的看法表面上看,中美两国的统计数据确实存在这样的“反差”中国储蓄近30万亿人民币,而危机前美国的储蓄是负值。但是我們究其原因后不难发现,这其实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按照央行行长周小川的分析,美国本轮低储蓄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而東亚国家储蓄率提高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储蓄率上升更是在2002年以后两者并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

为什么美国会出现过度消费儲蓄不足?这与美国实体产业大量转移而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消费所致,更重要的是美国可以印钞票购买别国商品――也就是“美元霸權”的直接后果。相反中国的储蓄过多、消费不足只是表面现象,这是省吃俭用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保障不足等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真得储蓄过多吗笔者认为不是。首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主席樊纲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储蓄大都不是居民而是企業创造的2002年之后中国储蓄大幅增长就是这个原因;其次,中国20%的人创造了80%的储蓄稍加计算便可以得出中国80%的人储蓄不足6000元,有人甚至沒有储蓄所以,中国不是储蓄过度、消费不足的问题而是大多数国民根本没有消费能力。而认为中国储蓄过多导致美国消费过度的说法完全是牵强附会。

而且增加消费的前提是增加收入。如何才能有效增加中国人的收入政府可以做一些事,比如增加社会保障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最低工资标准,给予消费者一些补贴等等但是,这些做法除了增加社保以外其他必须是“适度而为的事情”,基本属於短期政策

尤其是提高工资标准问题(这是很多国人关心的),如希望借此“拉动消费”则面对的是一个悖论。我们必须明白中国的國情第一,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第二,经济以制造业为主体;第三出口加工占比非常大,也是中国大量劳动力的主要收入来源基於这三大国情,中国人的国民收入不可能快速提升因为那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大幅提升。

上游的劳动力成本提升后下游的资源价格却控制在美国人手里,如果国内劳动力价格再形成上涨刚性之势结果会使中国实体企业的成本大幅提升,如果最终消费品价格受到产能过剩的制约那中国企业势必大量倒闭。

所以中国如果依靠大幅提高国民收入去拉动消费,其后果是国民将更大程度地失去工作,失去收入失去消费能力。

我认为中国的经济总量很大,但人均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消费社会的阶段从人均GDP角度看,也仅仅是极个别的城市达到人均3000美元以上的水平所以,中国的经济构成主体依然是投资最多是以投资带动消费的结构,而绝不可能是以消费为主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必然也自然的选择。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钮文新知名媒体人,资深财经评论员现任CCTV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