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一人天津在家机加工里加工机台买要办什么手续吗?

一台机铣扁机可以做加工两台机的效率吗?
大家都知道现在人工费用高,五金加工的利润又很溥,如果用手工放料一人最多可以看两台机,不好放的料也就只能放一台机了,一天下来除掉人工,电费、刀具 还有其他消耗品,也没有什么利润的,企业这样下去只能生存,没有发展的,对于今年的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更是很无奈的。我们公司为了给客户带来那么一丝丝希望,最近研发了一款一台机能生产双倍效率的铣扁机。深受更多客户的好评!为大家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哦。有需要的朋友请速订购!
相关推荐:
东莞华煜自动化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一人分饰244角弱爆了,成就女王只需一种角色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一人分饰244角弱爆了,成就女王只需一种角色》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一人分饰244角弱爆了,成就女王只需一种角色》 精选一一大神级哥们凭借自己传奇的一生在知乎和微博迅速走红占领热搜排行榜!这哥们一人分饰244角色用生动翔实的“真实”经历给了相信他的人一记耳光这人生何其坎坷,让人不禁感慨:?所有那些可能都不是真的,同学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男同学...这位知乎大神传奇的人生轨迹↓↓↓1970年:出生1984年: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运动员1989年:读大学,陪酒4年1994年:入职香港皇家警卫队,在西双版纳做禁毒工作2001年:担任村长2003年:染上冰毒,为躲避非典在英国做驯兽师2004年:戒毒、在上海炒房2005年:山东烟台高考理科状元2006年:高中毕业在皮革厂上班,受小人加害,公司被窃走,工作中失去了手2007年:伊拉克战地记者,44%股份入股万达2008年:在NASA工作,在上海工作差点被潜规则得了精神病2009年:浙江一家鞋厂做保安,靠游泳治好了肺部肿瘤,离婚2011年:车祸中断了腿、娶了智障妻子、西伯利亚滑雪遭遇雪崩成唯一生还者2014年:心内科主刀医生,见义勇为落下十级伤残2015年:农夫山泉公司高管,和黄渤合作拍电影2016年:前往巴黎参加世卫组织会议,57岁,银行存款8000鹅鹅鹅...存款8000万你值得拥有丰富的人生但是哥们我想问:你来了吗?就你这经历8000万 不理财 迟早被败光相信小编8000万用来风涌时贷新手专享标7天 15%收益658元大赚钱之余手握抵押物投资无担忧躺窝三亚沙滩尽情享受阳光美女安心去过你的“真实经历”放心去再找个女王宠爱风涌时贷出钱女王拿去随便买买买女王只需一种角色买包包花票子这个福利女神们收入购物车风涌时贷专注车房抵押资产交易新手专享658元大红包7天收益15%专享标扫码关注开抢658红包《一人分饰244角弱爆了,成就女王只需一种角色》 精选二众所周知,小编是一个严肃的人。但前两天看到《去南极看企鹅,因上不能买机票回国》这篇新闻,还是给笑尿了。这个世界对那些信用不好的人类,真的是满满的恶意。吃瓜群众们别傻乐了,你以为只有土豪才会被所累?其实我们D丝的信用也很值钱。小编今天要写这篇文章,就是因为我的朋友刚刚中了一招,损失了26万!一年的砖都白搬了。小编的朋友一直生活在上海,跟大多数小伙伴一样,是个有为青年,只不过人有点儿不(cu)拘(xin)小(da)节(yi),也就为日后的悲惨遭遇埋下伏笔。话说几年前这哥们原本过着单身汪的幸福生活,一不小心就被人安利多办了几张,不过经常使用的只有一张。某一天,这哥们不知哪根神经错乱,就在便利店买东西的时候用一张不常用的信用卡刷了20多元钱,之后就彻底把这事给忘了。直到去年,这哥们终于被一位勇敢的女同胞降服,准备在魔都买房了。魔都的房价有多贵各位都明白,所以这哥们打算找银行贷500万,在办理时候,杯具出现了。两人工作和收入都还不错,八五折优惠本来是没问题的。但是银行在查了这哥们的个人征信报告之后,却立马变卦了,说这哥们有信用违约记录,八五折利率优惠别想了,最多给你九折利率。当时这哥们是一脸的懵逼,跟银行解释说我信用记录一直很好,从来没有欠债不还钱的事情啊,你们是不是搞错了?银行工作人员一脸冷漠地把征信报告给这哥们看,指出上面几年前的那笔20元的记录……理论了半天无果,这哥们没辙也只能接受了,还安慰自己说利率九折和利率八五折其实也差不了太多,直到女票冷着脸从手机里翻出……30年期限的500万贷款,按照原先 八五折算利率是4.17%,共需要支付利息376.5万元。但按照 九折算利率是4.41%,共需要支付利息402.4万元。也就是说,就因为当年拖欠了20块钱,这哥们买房的银行贷款,要多支付约26万元的利息!一年的砖都白搬了!从此之后,这哥们的拖延症不治而愈,从信用卡到水电煤气账单都会提前支付。这些生活细节,都有可能影响你的信用各位投友应该能够深刻体会到个人信用的价值了吧。的确,在全面互联网化的今天,信用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之中, 我们在、水电煤账单、电信费用、纳税情况甚至你为别人贷款做担保等各方面的信用数据都会被记录在案。所以,还不赶快去查查看!特别是那些打算买房子贷款的小伙伴们!互联网机构为您提供优质的,尽享高收益50元即可投资!安全可靠有保障!————————分享更精彩————————登录宁商手机App,注册认证、投资、即可轻松搞定!注册即送5元专享红包!,在宁商e贷有你的“一见钟情”客服电话:400-600-8356QQ:APP下载通道《一人分饰244角弱爆了,成就女王只需一种角色》 精选三也许有一天,信息和社区类产品创业者们都会被问一句话是:如果头条做了,你怎么办 ?8 月 29 日,在微博上传出一张知乎大 V恶魔奶爸的朋友圈截图,图中称,今日头条今年一口气签了 300 多个知乎大 V 并提供比普通白领更高的年收入,但签完后所有内容不可再发知乎。钛媒体在知乎检索恶魔奶爸发现,恶魔奶爸是知乎上的一位作者 ( 知乎 ID 为恶膜的奶爸 ) ,主要提供英语和职场攻略。该用户是典型的知乎超级大 V,目前拥有 45 万粉丝,一共获得了 66.5 万次赞同。消息传出迅速掀起热议。除了恶魔奶爸,目前还流传出其他知乎大 V 的类似朋友圈内容截图。不过,恶魔奶爸并没有透露今日头条签约的具体价格。部分钛媒体用户向钛媒体记者爆料,普遍传言的价格是一个月 3 万左右。还有消息显示,今日头条签走这些大 V 的价格是一年 20 万; 也有说法是今日头条开出的价码是每月 3 万元——这两种说法,无论哪种——至少可以确定的是都比普通白领工资要高。针对热议,今日头条创始人、CEO 张一鸣在昨日晚间做出了回应,称知识应该分享,我们只是鼓励创作。张一鸣的回应,恰恰是通过悟空问答发出。在如何看悟空问答签约大 V 答主的问题下,张一鸣用个人账号做出了回应:知识应该分享的,我们只是鼓励创作。一如既往我们会覆盖,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只要做好匹配。大家别吵了,上来答题吧。张一鸣在悟空问答回应此事这不是今日头条第一次挖大 V,这也不是知乎大 V 被第一次挖墙角。对今日头条而言,从挖角百度百家号,做起头条号; 到挖角微博大 V,做起微头条; 再到挖角 MC 天佑,做起火山小视频对标起了快手 ; 还有抖音对欧美音乐潮流社区 Musical.ly 在国内的围剿 ... 难以尽数今日头条最近一年多来的激进砸钱。它在扮演移动信息流产品的创新和行业领先者,包抄腾讯、百度等巨头后路的同时,也扮演起了追随、抄袭知乎、快手、musical.ly 等垂直领域创新者的新巨头角色。当然,正如业内人士所说,知乎不会因 300 大 V 被挖失血而死,却暴露了自己大 V 化后在知识变现上的无所作为 ; 而头条一口气签约 300 个知乎大 V,舆论造势与局势转换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今日头条,已经因过去一年的砸钱四处开火行为,成为了行业新公敌。它今天的四处树敌,与当年的腾讯并无二致。能用钱解决的,坚决用钱早在 2015 年 11 月,当头条推出千人万元计划时,头条的 PR 曾希望张一鸣说说对内容创作者支持的情怀,张一鸣说,我们还是谈谈。这成了业界广泛流传的一个段子,却显示出了头条极强的战术取向:能用钱解决的,坚决用钱。事实上在今年初,悟空问答就在各处撒钱。除了签知乎大 v 外,还对邀请所有头条号的知名作者参与到悟空问答中,甚至标注发表一篇原创问答内容将可获得 100 — 500 元不等的奖励。钛媒体作为优质内容提供方,也被邀请入驻悟空问答——这和新浪微博早期挖脚大 V、明星入驻平台采取了同样的路径,但显然补贴力度明显超过上一个微博时代。2016 年 3 月 10 日,今日头条成立 2 亿人民币规模的内容,同时启动头条号创作空间,第一期项目包括知识分子、新世相、住范儿、娱乐资本论等。2016 年 9 月 20 日,头条号创作者大会上今日头条再次提出,投入 10 亿人民币补贴给头条号上的短视频创作者。更是集结抖音、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等多条视频产品线,疯狂押宝短视频。所以,这次挖走 300 多知乎大 V,也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知乎为何被挖角:大 V 化的必然结果对知乎而言,这次被挖大 V 墙角虽然不是第一次,但之所以全网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挖角者不同于去年的分答,而是手握重金与数亿用户的今日头条,独家买断式挖角对于知乎无异于釜底抽薪。而头条的慷慨报价,更映衬出知乎这一免费知识生产平台的清贫处境,也映衬出知乎在知识变现这一年多以来的无所作为。这个事件虽然不会让知乎失血而死,却被很多人视为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更多人之所以坚信知乎并不会因为 300 大 V 的出走而伤筋动骨,乃是相信知乎的造血机制会源源不断培养出新的大 V,而脱离了知乎社区的大 V 们到了其他平台无异于无本之木,不仅水土不服,价值也会骤减。问题在于,从知乎开始做值乎、知乎 Live 的那一天起,知乎自己对造血机制的信心已经发生动摇,正如我在知乎 live 上线伊始就在钛媒体上发布了预言的那样:知乎出于商业化的考量力捧大 V,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变现的种种举措正在破坏整个社区的生态,正在动摇那些它赖以成功的基本理念。之后,当外界一次次为知乎知识变现的努力鼓与呼时,我则一直在关注着这个依赖认知盈余起家的问答社区,当从社交激励转向金钱激励时对知识生产氛围的破坏——大 V 的付费内容生产将会在知乎免费分享的根基上豁开一个缺口,针对大 V 和普通用户的两种激励方式将使二八效应变本加厉,将阻断新人替旧人的生态循环,而使社区的权力结构固化。而知识变现,在知乎生态内也显得阻碍重重。一年多之后,得到这个只有 20 多个大 V 开的知识付费 App 估值已经超过了有 2000 位 Live 主讲人的知乎,知识变现效率由此高下立现。当知乎从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转型成为一个知识电商平台,就注定落入了不同平台间的大 V 争夺战,在以钱留人方面,知乎注定不是今日头条的对手。而互联网的知识生产从知乎时代的认知盈余 + 社交激励,演进到如今的知识社群 + 知识变现,正是这样的大势所趋,逼迫着知乎采取跟随策略、应时而变。这个趋势是如何发生的 ?从生产端来看,乃是这一波夺取了受众和话语权的免费生产者,到了兑现权力的时候。钛媒体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知识的免费化只是在野者夺取权力的一条必由之路。而从消费端来看,则是人们正在从众声喧哗的舆论广场退回到安全的咖啡馆。知乎的舆论市场虽然足够百花齐放,然而真假互现、靠谱不靠谱齐飞,让用户的筛选成本日趋高昂。而付费则是一种信息源过滤机制——先筛选出值得信赖的信息源,再从这些人那里接收信息,并且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问询。这也是为什么得到区区二十几个专栏作者,商业价值要高于知乎 live 的人海战术,也是为什么订阅制要优于单场付费制的原因。因为得到做的是筛选信源的事情,而知乎 live 虽然走付费路线,但并未降低用户的筛选成本,反而因为门槛过低导致 live 水平参差不齐,徒增用户分辨负担。而当头条、腾讯等纷纷将知乎的问答模式照搬过去,问答这种模式红利就不再由知乎独享了。我在钛媒体的一篇文章《万能的知乎:为何在行没有出自知乎》,曾引发热议,其中曾经条分缕析赞美过问答这种形式的万能性:知乎的鼻祖 Quora 发明了社交问答这一种机制,把个人化的知识、经验、见解激发出来。问答是个筐,什么都能装,一个问题可以发起一个话题、一场讨论、一项调查 ; 一个问题可以凿出一个树洞,聚集一次同题故事会 ; 一个问题可以开辟一块新闻评论区、专业讨论区、集体爆料区 …… 披着问答网站的外衣,知乎把自己打造成了中文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讨论社区。以往知乎模式的 copy 者之所以没有成功者,是因为人们不再需要第二个知乎。头条、腾讯新闻等新闻客户端把问答模式拿来,从而成为激发用户参与 ( 相比于低活跃度的新闻评论区,你怎看这种调查类问题的参与度显然更高 ) ,提高用户粘性与使用时长 ( 单篇新闻一扫而过,一个问题下面的几十个回答不知不觉能看半小时 ) ,提高信息整合与分发效率进而提高流量的一招妙棋。更会让提问者和回答者在此相遇,从而建立社交连接,弥补新闻客户端的社交短板。嫁接于海量的生产者与数亿用户之上,问答的威力得以尽显。头条、腾讯等的入局,必然会分流类似于《马云说了 30 年后孩子们都将失去工作,你怎么看》、《重庆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如何评价电影战狼?》等大众化议题的流量,乃至于情感、教育、育儿、医疗等这些大众知识领域,知乎独家问答平台的地位也会受到冲击。走内容免费、广告模式的头条,与高昂订阅年费的得到,正在从上下两个方向分化知乎的用户。一方面,学习型的用户会用付费来筛选信源,从而不再在互联网上漫无目的地遨游探索 ; 另一方面,追求娱乐消遣的用户会在头条问答上面刷之不尽,并不在意《有哪些比砒霜还毒的食物 ?》、《宋小宝为什么不上春晚 ?》这种问题的回答者是谁,回答好玩就够了。对于前一种用户,知乎是一个鱼龙混杂、良莠难辨之地,对于后一种用户,知乎又是一个不好好说话、人人百万年薪的装逼圣地。而知乎引以为傲的话题 + 人的双重关注体系,优势已然不再。由知乎站方和用户携力培育的话题树虽然对于知识溯源探索者大有帮助,但浏览效率与推荐准确性正在被算法分发所超越。而知乎的关注体系又没有微博那样强的分发效率与用户粘性 ( 这也是为什么微博 CEO 王高飞自信满满地说:俺们算了一下,把头部用户都按这个价,可以卖最少一年 1500 亿 ) 。虽然知乎刚刚推出了类 Twitter 的轻量级内容频道想法,然而尽管知乎别有想法,但为时已晚。头条的软肋:没有自造大 V的能力从目前来看,今日头条推悟空问答,百度搞百度问答,腾讯在做企鹅问答。和所有互联网产品一样,都是在围绕两个维度——流量和用户粘性。流量很好解释,知乎大 V 入驻悟空问答不仅能够吸引人气,关键是背靠今日头条数亿用户,能够为悟空问答带来海量流量。头条今天在各个平台挖大 V,和当年微博大战,搜狐微博、腾讯微博等重金签约新浪微博,也无两样。至于头条一口气签约 300 个知乎大 V,舆论造势与局势转换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更何况这笔钱和签约一个 MC 天佑也差不多。至于一些评论所担心的这些大 V 生产的内容能否比得上做号工厂中的实习生,头条心中自然有数。在钛媒体上一篇评论《算法为王,正让媒体沦为内容工人?》中,我曾描述过如今内容领域面临的局面:大量的媒体变成了今日头条内容工厂的一名工人,流量生杀大权、广告收入都握在了今日头条手中。这也就是今日头条为什么要给自媒体发工资的原因 ( 让至少 1000 个头条号作者,每月有至少 1 万元的收入 ) 。头条的金色橄榄枝吸引的只是那些甘愿做内容工人的内容生产者。至于野心在于粉丝运营、内容电商、知识付费的知识大 V,自然不会轻易咬饵上钩。头条的算法工厂属性不会因为这件事而改变,头条心心念念的社交体系也不会由问答而建立。在此之前,头条已经悄无声息地大规模挖角微博大 V 了。然而,我在钛媒体文章《挖角微博的今日头条能补上社交短板吗 ?》中做过分析:想知道微头条是不是能复制微博的成功,要看除了拉拢业已成名的明星、大 V 之外,它能不能培养出自己的网红。然而,微头条这种依靠算法推荐而不是自发传播的用户内容分发机制,只会强化名人围观效应,而无法让那些优秀的内容创作者收获自己的粉丝。头条如此大张旗鼓地网罗各平台大 V,却也暴露出自己的软肋,头条之所以手握重金四处挖角,恰恰反映了它只想走抄别家大 V的捷径,而没有能力培育出自己的大 V。头条如果想到这一点,应该会有所收敛吧。不过,它又何必在意工人们的感受呢 ?《一人分饰244角弱爆了,成就女王只需一种角色》 精选四文 /闫浩本文全文约四万五千字,分为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介绍知乎目前火爆的数据 ,引入全文(第二到第五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分四个角度介绍知乎为什么有这样火爆的数据,共四个章节第三部分:从内容和用户两个角度分析知乎特点,共三个章节第四部分:从内外部对知乎产品现有格局进行分析,共三个章节第五部分:探讨知乎商业化变现的可能,共三个章节第六部分是后记:简单讲述对知乎环境氛围「水化」的看法一、从第143名到第29名,知乎用了20个月――火爆的数据日,ALEXA显示,已经成为中国第29大网站,而此时距离知乎热门问题:“如何看待知乎成为中国第 40 大网站?”的提出仅仅过去3个多月。如果这样的对比还不够明显的话,在2014年8月一场关于知乎和人人孰弱孰强的论战中,知乎用户Leo Fang在《知乎超越人人:新旧社交平台的更迭》中关于知乎的数据是ALEXA中国区排名第143位,距今仅仅过去20个月。而在移动端,根据appannie 知乎 iOS 版本中国区排名显示,其在社交类app中国区下载量排名最近一年已基本稳定在10到15位之间,作为一款非典型社交类产品,达到如此成就已然卓绝。而知乎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是目前惊人的6000万注册用户数据的支撑。(此数据基于2015年3月知乎ceo周源接受媒体采访预估年底5000万到6000万注册用户的目标保守推算)2012年,豆瓣创始人阿北在创新工场演讲时说:豆瓣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品牌了。2016年的知乎,同样如此。二、为什么知乎会有这样火爆的数据?分四个角度介绍知乎为什么有这样火爆的数据:1、以问题为中心,形成有序的「公共领域」――问答模式的过人之处;2、「见解文化」――知乎独特的社区风格3、「社会化关系」――知乎运营的核心思路4、「自生长化」:人治→德治→法治――适时调整运营策略1、以问题为中心,形成有序的「公共领域」――问答模式的过人之处问答模式,是知乎作为一种非典型社交媒体迅猛发展独特之处;而作为新型网络「公共领域」,这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机制彰显出有序性的特征。1)「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的概念:公共领域是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地发表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看法、意见,不受政府的干涉,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并对其关系进行调停的领域。知乎的问答框架,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公共领域」,它更符合美国人魏菲德、黄宗智提出「管理型公共领域」或「第三领域」理论,是一种阉割掉政治批判功能的「公共领域」。2)知乎问答框架:以问题为中心带来的有序思辨流程。同所有传统媒体、社交媒体不同,知乎的核心内容来自问答框架,它天然的规则就是:问题就是中心,所有回答都必须围绕问题本身。在围绕问题的前提下,如果说传统媒体乃至新浪微博这种互联网社交媒体最终产出的内容是一个个单独的「议案」的话;那么知乎的这种问答框架可以完整的展现「议案」形成的整个流程:当然这套流程中颇为关键的地方在于:一个核心「议题」统领;由用户互动投票选择;「议题」最后并不一定会盖棺定论,没有哪个答案会因为他得到更多人点赞而成为终极标准;议题没有时间限定,尽管抢先回答往往占有先机,但原有高赞答案随时可能被新的答案超越。3)与之对比,传统媒体和其他社交媒体作为「公共领域」有序性流程的缺失。传统媒体:首先:PGC模式下,没有资源去兼顾众多「议题」;其次:视角单一,尽管对一个社会现象有可能刊发多篇不同视角的文章,但现实往往是一篇记者的报道就可以给一个事件定性;再次:互动环节缺失或作用微小,即使发展到PC、手机平台上,普通读者也基本不能对这些「议案」产生影响;最后:基本会随着时间而沉淀。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首先:产生的内容虽多,但不可能使关注某一「议题」的人看到所有相关内容;其次:大部分内容生产者不会主动添加话题标签;而即使主动添加,同一件事物用户添加的话题标签往往是不同的,也不可以像知乎的话题一样事后编辑修改;一个话题标签下的内容也往往是无序乃至有可能被话题开创者操纵的;再次:互动评论局限于一个单独的「议案」,用户充其量可以对单条「议案」产生影响;一个「议案」经常仅仅在片面的受众中获得高转发高评论高点赞就会对「议题」定性;最后:问题随着时间的流动就会慢慢沉淀下去。而这些流程的缺失,最为关键的就是没有以问题为中心统领全局,除了一些重大事件会形成「 特别专题」以外,大部分情况下传统以及社交媒体产生的内容都会呈现出无序的「散兵游勇」状态,用户没有一个核心入口(问题)去专注。1、「见解文化」――知乎独特的社区风格如果说问答体系是知乎外在的独特之处的话,那么「见解文化」则是知乎区分于别的网站的内核,甚至连知乎的母体――著名问答网站Quora也没有如此鲜明的风格。1)「见解文化」:知乎区别于豆瓣、果壳、贴吧的独特之处豆瓣是文艺、情感文化,果壳是科学、知识文化,贴吧是多元、八卦文化相比;知乎最大的社区风格在于在于他的观念、见解文化。知友“动机在杭州”在“知乎、豆瓣、果壳有什么相似之处?”中有对知乎的「观念流」有着这样一番理解:观念融合了我们自身的经历、感悟和由此沉淀下来的人生智慧,它是灵活的知识,是有思想的情感,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无法复制。而在回答中阐述观念的过程,也正是提醒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期待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过程。而这种社区风格成为知乎独树一帜的重要法宝。2)「见解文化」带来的用户归属感:从「发现更大的世界」到「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如果说知乎起初的宣传语「发现更大的世界」更强调的是知识和经验的话,那么随后的「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更在乎「见解」这个词眼。是的,来知乎,写答案,最核心的要点不是情感、不是知识、不是八卦,而是隐藏在情感、知识甚至八卦里的见解,每一个问题就像一道命题作文,你回答的要首要因素是传递你的观念、见解、你自己的独特领悟,一切的形式皆服务于此。在这种「见解文化」的包围下,用户对答案点赞可能不是因为他了解了这个知识,而是因为,他拥护答案背后的理念,他感受到答案独特的含蕴;你也许会觉得这种行为过于感性,但在这种「见解」的渲染中,用户的社区归属感油然而生。3)「见解文化」催生的社区代表性符号:「知乎体」知乎经典语录:「看脸」「人丑就要多读书」「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你不能评价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好像有了软肋又好像有了铠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还轮不到拼天赋」「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跳脱的想象力配合超凡的行动力来解决」知乎经典提问范式:「如何评价XXX?」「如何优雅地XXX?」「XXX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知乎经典回答体例:「泻药/谢邀/卸腰」「实名反对加没有帮助」「求折叠」「XXX的回答已经很完善了,我再补充几点。」这些「知乎体」作为「见解文化」催生下的代表性符号,像图腾崇拜一样在知乎风行一时后,又盛行在中文互联网的其他角落,类似「XXX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提问甚至已经成为各种文案百试不爽的标题词。4)「见解文化」的吉祥物:刘看山每个没有头像知乎用户的默认灰阶图像就是刘看山。5)「见解文化」的疏离:Quora与知乎渐行渐远两个问答社区基于用户结构、实名制程度、语言习惯,以及知乎「大V导向」和Quora「问题导向」等种种差异,产品风格已经大为不同,而这其中,最明显的不同就是二者「见解文化」的疏离。知乎与Quora的自两者诞生之日起就有很多比较:Quora上的问题:How does the Chinese QA website Zhihu compare to Quora?;知乎上的问题:知乎和 Quora 有哪些不同点?在我看来:Quora的答案更重视理性分析的过程,而知乎答案中理性分析虽然不缺市场,但「见解」独到、有趣、有内涵往往也深受欢迎。当然,知乎用户珞凌在“Quora 里的段子手和营销号目前是什么状况?”中所揭露的Quora用户「抖机灵」的现象不是个例;但总体来看,知乎中这种「抖机灵」、「段子手」、「政治正确」等「见解文化」的重要流行代表相对更容易得到正面反馈。3、「社会化关系」――知乎运营的核心思路1)知乎产品本身存在三种需求关系:第一是单纯的问答关系,我把它理解为类似于百度知道的「工具性」关系;第二是问答与用户的关系,我把他理解为「社会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问答需求是第一位的,但背后社交「弱关系」亦不容忽视。第三是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交关系」,QQ、微信皆如是。2)知乎内部在早期阶段对这些关系就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思考:知乎团队成远在“2011年什么原因会让你离开知乎?”的答案下,曾经这样说明当时知乎运营的重要性:按照重要性排序知乎应该是:1、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2、信息和人(包括个人经验、社区关系)的关系;3、人和人的关系。其实在知乎上最重要的是前两个,而且前两个很大程度靠UGC,第三个不是不存在,而是很大程度靠底层算法、信息设计以及前两大类数据,而不是人际互动。可以看到,「问答大于社会化大于社交」可以说是知乎早期的一个理念。而之后知乎团队黄继新的看法变得更加直接,在2011年6月“目前知乎的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回答中,他着重强调了知乎的「社会化」关系是其最大价值。知乎是新建社交关系的一个典范,而非映射或迁移现有的社交关系。因此,知乎最大的价值,与其说是人脉,不如说是知乎帮助用户建立人脉的这个社会化知识、经验网络。2012年,知乎重大改版之后,知乎CEO周源在“知乎团队的路是怎么走来的,知乎未来又将如何发展?”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以「连接」来作为知乎今后运营的主旨。但我想说的是,问答或许不应该是知乎的全部。知乎的使命是把人们大脑里的知识、经验、见解搬上互联网,让彼此更好的连接。所以,接下来我们既要提供工具,也要建设社区,我们在做问答,还会做搜索,做阅读,和更多的事情。连接才刚刚开始。而这种「连接」,就是要营造知乎用户的「社会化关系」。3)知乎运营核心思路基于「社会化关系」这个关键,知乎的运营核心思路可以总结为:通过UGC模式生产出大量以问答关系为主、专栏模式为辅的优质内容吸引用户;通过用户的自我筛选(筛选用户进行关注;筛选信息进行点赞)和主页推送机制,强化内容与内容生产者乃至内容传播者之间的联系;最终形成一种基于内容的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弱关系」。「弱关系」形成路径流程图:即“提问、关注问题;回答;浏览内容、互动;关注用户”这个几个环节的循环。「弱关系」形成路径简明图:如果将上述思维导图再归纳细化的话,知乎采铜老师2011年在个人博客网络图谱论“知乎”里所作的图更加简练。4、「自生长化」:人治→德治→法治――适时调整运营策略1)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知乎社区运营的发展脉络。知乎种子阶段(即2011年上半年)严格限制用户来源,必须通过邀请码注册;知乎官方运营人员直接参与大量问题的提出与回复;回答审核压力小,基本依靠人工模式。知乎内测阶段(即2011年下半年到2013年3月)依然实行邀请码制度,但用户来源扩大,已不受官方控制;知乎运营人员开始对一部分问题折叠或删除;回答审核压力加大。开放初期(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知乎官方运营人员基本退出了人工提问、回答的阶段,但依然对优质内容点赞来达到依靠影响力扩大传播的目的;知乎社区规范启用,大量依靠用户的力量对恶意答案进行折叠或删除;反垃圾系统启用,但仍处于雏形阶段,不堪大用;知乎社区公共志愿者广泛地参与问题编辑。开放中期(2014年4月至今)2014年4月回答审核机制上线,因为用户多次修改内容仍然不能正常显示,遭到广泛指责,形成知乎史上的「419危机」。2014年12月对回答引入新的排序算法(即威尔逊算法)2015年4月,新一代「悟空」反垃圾系统上线,成为知乎发展的一代里程碑2015年4月,引入知乎友善度机制,引起一定争议但效果拔群。2)脉络总结:人治→德治→法治前两个阶段(种子期和内测期),靠人治(社区管理人员);开放初期,靠德治(强调用户自觉性的社区规范);开放中期,靠法治(强化奖惩的社区规范,并用不断成熟的技术来维护)。知乎不断因时制宜调整运营策略,使社区迈入了「自生长」的良好运行轨道三、知乎的用户和内容特点从内容和用户两个角度分析知乎特点,共3个章节1、「金字塔」型――知乎的用户结构特点2、「大杂烩」化――知乎内容的发展趋势3、九大模式与一个缺失――知乎用户最愿意点赞内容的特征1、「金字塔」型――知乎的用户结构特点1)知乎著名用户苏莉安有两份广为流传的知乎民间分析报告:2014年8月:《第一次民间版知乎用户分析报告》2015年1月:《民间版知乎分析报告第二期――赞同背后的秘密》在他近300万的样本中,得出这样一些数据:有将近84%的用户是从来不生产内容的。而且,写过答案的人里,还有一半从来没得到过赞同、三分之一左右没有人关注;换言之,被别人点过哪怕一个赞同的用户,也已经在整个知乎排到了前8.77%内。零关注、零提问、零回答的「三零用户」占全体用户的59.65%。96%的人粉丝少于10人。65%的人只关注粉丝上千的3000多位「中牛」,近一半的人只关注粉丝过万的729位「大牛」之中知乎粉丝上万的大牛们路径长度仅为1.5,而普通用户的路径长度为5.65(路径长度是指某用户平均需要经过几个人可以与所有用户产生联系)在全部51,934,080次关注行为中,仅有1,291,626次是双向的,也就是不到2.5%(可以理解为回粉率,平均关注100个人才会有2.5个人回粉)2)知乎用户赵澈在《有哪些网站用爬虫爬取能得到很有价值的数据?》的回答里也相当专业地分析了知乎的一些数据。他虽然只有2.6万名用户的样本, 但是却具体研究了在此背后的461万条关注连接和72万个问题,结论与苏莉安不谋而合。知乎用户结构中「」非常突出,少数用户占据大量赞同、关注,而大部分用户是图中「长长的尾巴」里的一员大V「抱团」特征非常明显大V的关注网络是如此健壮,健壮到即使失去许多结点,对整个圈子的连通几乎毫无影响。(平均最短路径向你保证平均来讲这条路径很短,只有2左右。直径和半径则告诉你在最坏情况下,你们碰巧是整个圈子里相距最远的两位,道路的长度在2到5之间)(纵坐标是介性中性度:一个点的介性中心度较高,说明其他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很多甚至全 部都必须经过它中转;上图可以这样理解,大v之间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独立的,大部分大V互相关注)3)结论尽管这两位用户的研究数据或陈旧或样本数量太少,但是从中依然可以窥探到:知乎用户的金字塔结构非常明显,少数「知乎精英」几乎掌握着整个社区的话语权;这些大V用户「抱团」特征明显;知乎的「媒体」属性远大于他的「社交」属性,大部分人关注一个人只是为了订阅一个经过自己筛选的消息源。2、「大杂烩」化――知乎内容的发展趋势在知乎内测时期,知乎用户主要来自IT行业,热门内容也主要集中在这一领域;而随着知乎的开放注册,一步步发展壮大,形形色色身份和阅历的人不断涌入,其产生的内容可以用「大杂烩」来形容。钛媒体张远在2015年8月份发表的万能的知乎:“在行”为何没有出自知乎?中对知乎扮演的角色是这样描述的:它是互联网时代的《知音》、《故事会》,是解读一切新闻热点的评论网站,是从10元到1000万全面覆盖的导购网站,是影评、乐评和书评网站,是各学科的集合体,是可以搜索一切百度不到知识的社会化搜索引擎,是段子手和网络写手龙蟠虎踞之地,是中文互联网最大的UGC平台,是微博、微信上嗷嗷待哺的“搬运工”的救世主…在知乎用户赵澈的数据中,用户重点关注的热门话题分类是:调查类问题 3792, 生活 3096, 历史 1713, 恋爱 1464, 心理学 1432电影 1419, 人际交往 1404, 社会 1332, 互联网 1214, 情感 1197政治 1028, 两性关系 994, 教育 897, 中国 823, 人生 815游戏 805, 文学 772, 知乎 772, 法律 750, 音乐 738爱情 699, 文化 659,创业 628, 大学 621, 程序员 619心理 617, 你如何评价 X 609, 女性 604, 编程 585, X 是种怎样的体验 582而这也基本上与我们在知乎的个人感受吻合:3、九大模式与一个缺失――知乎用户最愿意点赞内容的特征1)知乎内容「大杂烩」化拓宽了热门内容可以触及的边界,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规律无迹可寻。黄继新在具备哪些特征的网络内容(音视频、图文等)比较容易被广泛传播?里曾经这样描述新浪微博的热门内容特征生活感悟类文字。不要小看知音体。写得好的笑话。情色。注意,不是色情。如果是若隐若现的暴露图片,配上情感方面的感悟文字尤佳。如果是视频,最好是搞怪,而非感悟。普通人会做、但某些人做得极其牛鼻的事情。比如把歌唱成《忐忑》,比如里维斯的空中转体穿仔裤广告。萌图。猫狗幼崽尤佳。带有争议性的突发社会事件或者包含社会责任感的内容。比如城管打农村老大爷的照片,上海高楼大火,以及儿童打拐照片等。经过名人转发的上面几种内容。而知乎同新浪微博相比,也渐渐大致趋同,目前知乎高赞答案(即热门内容)我总结出九大模式:主题积极:如 现实可以有多美好问题下的回答主题消极(令人愤怒、恐惧类回答):如何评价雾霾调查《穹顶之下》问题下的回答有趣(抖机灵、段子):如 知乎日报瞎扯栏目下的回答干货(各行各业的专业类回答):如 有哪些文化上接近 A 省,却在行政上被划归 B 省的城市? - 闫浩的回答有时效性、社会热点类回答:如 如何评价包贝尔婚礼上闹伴娘即试图把柳岩扔到水里的行为问题下的回答故事类回答:如 知乎用户银教授在如何看待 2016 年4月流行的让男朋友猜化妆品价格这件事问题下的回答总结类回答:如 如何评价电影《死侍》? -闫浩的回答爆照类回答:如 知乎妹纸爆照大合集收藏夹下的所有回答名人回答:如 李开复、徐小平等社会知名人士的回答这九种模式常常互相交织,频繁出现在知乎用户的timeline中。2)知乎高传播内容中最迥异的一环:视频和动图的缺失知乎现在仍然不支持GIF图和视频的播放,这使得知乎在被泛娱乐化冲击的互联网社交平台里显得格外庄重;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这亦成为知乎内容的缺憾。毕竟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很早以前就支持gif和视频直接播放了,而新浪微博更是有一半以上的热门内容以视频和动图形式呈现,在流量资费日益下降、短视频创业成为新一轮投资热点的今天,知乎该如何取舍?周源2011年在《发现在知乎上提问题不可以附上图或简短的声音、视频。请问以后会添加这样的功能吗?为什么?》中曾经这样回答:增加多媒体信息,对信息表达,完整性都绝对有用,我们一直在考虑中。目前知乎在文字问答上的用户体验还做得不好,还差得很远,我们也希望在提升当前的体验后,再来提供更丰富的体验。文字→图片→动图→视频,知乎会沿着这个已经被前人验证的道路走么?四、知乎现有的格局分析从内外部对知乎产品现有格局进行分析,共3个章节1、外部:什么将威胁知乎?2、内部:知乎产品格局之知乎问答3、内部:知乎产品格局之子集产品1、外部:什么将威胁知乎?1)知乎就是「京东」知乎的内容从最初的以IT领域为主进化到今天的分门别类样样俱全,从某种角度来看,知乎像极了京东(从以前的垂直领域做起到现在一个全面的阶段,质量相对有保证)。而从这个角度想下去:百度知道就是淘宝(全面但是存在低劣产品)豆瓣、果壳就是唯品会(某一个或某几个垂直领域,质量相对有保证)2)知乎的市场会不会被垂直领域的问答网站瓜分?当互联网很多大而全的产品比如58同城、赶集网的市场被二手车、二手房、等垂直领域 发展较好、较专业的互联网公司抢走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但,答案是不会,打败柯达的,绝对不是胶卷:首先,问答本身并不是一个普遍需求的产品;其次,问答的用户使用成本太过高昂,很多知乎用户现在也不知道怎么问一个好问题;再次,现有的垂直论坛模块本身已经可以解决很多问答需求了;最后,如何做到比知乎更加专业?3)但是成熟的社区产品借用问答的形式充当一个功能模块的模式将会威胁知乎以豆瓣电影为例:其实每个单独的豆瓣电影页面,就相当于一个知乎问题的入口:「如何评价XXX这部电影?」;短评就相当于「抖机灵」;影评就相当于「深度长文」而豆瓣电影推出了问答模块(热门电影问答)则可以涉及到「XXX电影有哪些有趣的细节?」这种具体小问题中:豆瓣电影的问答模块更加突出的一点是,相比知乎这种媒体属性重,大V掌握话语权的社区,的效果要更加明显。当然豆瓣电影问答也有他自己的一些问题:比如问题本身审核机制缺陷、用户不会提问题、回答偏向短评、进入问答模块的成本高等等。除此之外,未知的威胁,才是威胁:苹果一夜崛起 ,诺基亚顷刻坍塌,谁也不知道社交媒体的「苹果」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而如果梦魇成真,届时倒下的又何止知乎一个。2、内部:知乎产品格局之知乎问答知乎问答是知乎的核心,其他一切产品线都是对问答环节产生的内容以及内容制造者的再开发。笔者对知乎问答体系现阶段的主要困境和需要改进之处的思考如下:1)搜索知乎的成功离不开「运营驱动」,和初创时期「资源驱动」,但从本质上来看,知乎是一家「体验或者说设计驱动」的代表性公司,其最大的短板在于「技术驱动」的明显不足。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搜索。在Quora,随便输入「zhihu quora」搜索反馈是这样的:而在知乎,输入「知乎 quora」是这样的:这就是知乎最核心的技术痛点,也是广大用户最大的槽点,甚至某种程度上,用户不会提问都要归咎于搜索。知乎搜索工程师张前川在《为什么知乎的搜索功能如此之烂》中也坦承了知乎搜索的技术缺陷,目前看来,知乎搜索任重而道远;但同样也要认识到,这确实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解决的小问题。2)建站五年以来的知识沉淀问题――还是搜索在知乎,最常见的一个场景就是:自己曾经浏览过的某条内容就忘记收藏找不到了。为此,以下功能的推出可能解决用户的这一痛点。个人回答搜索机制用户产生的众多回答,自己寻找都很麻烦,更何况访客。而实际上,像新浪微博一样的搜索就是正确的发展方向。个人点赞答案搜索机制知乎同其他社交平台不同,对很多用户而已,点赞推送到自己主页是一种「收藏」手段。在做好回答搜索机制之后,紧接着要推出个人点赞内容的搜索,不仅可以搜索自己曾经点过赞的内容,也可以搜索别人点过赞的内容。个人收藏搜索机制与上同理增加「历史」栏目:浏览过的内容自动列入(*部分用户的痒点)解决了一个普遍的问题:我看过的东西忘记点赞、忘记收藏,再找的时候找不到了。个人回答排序机制(按赞数排序和按时间排序)(*部分用户的痒点)现有的个人回答排序机制是这样的:默认按赞数排序就是降序;默认按时间排序是由近及远。假设这样一个场景:用户因为一个人的优质内容点击进他的个人主页,想要查看他的历史回答,这时他会更倾向选择由远及近的浏览顺序,了解这个人在知乎的成长轨迹来做「关注与否判断」;再比如:用户想看这个人会不会推送一些劣质内容影响自己的timeline,那么他更倾向于采用按赞数升序机制了解他「最平常状态下」会生产什么样的内容。3)首页动态推送机制知乎对用户影响最大的一次改版,当属用户首页变化为「全部依靠用户点赞来推荐内容」的机制,而原有的按关注的话题、热门程度推荐内容的混合机制默认关闭,开启模式隐藏在设置中的「实验室」版块。可以说,周源力排众议推行新版首页推送机制是无比有先见的决策,他预料到知乎发展壮大之后内容的复杂程度,也深谙「马太效应」对社区别的优质内容的摧残。(新浪微博热门内容的「马太效应」,几乎全部都是娱乐明星)但主推「社会化关系」的首页模式也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大V成为另一种「马太效应」中的顶层。之前对知乎用户结构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大V掌握话语权,他发布的内容往往「自带500赞」;与此同时,通过其点过赞的内容才更容易被人关注,掌握着传播的节点;而大V抱团现象的出现,更是加大了普通用户和明星用户间的差距。带来产品简洁化的同时,也束缚了知乎的手脚。(首页不能尝试别的内容)用户点赞的内容具有不稳定性,且内容范围跨度也很大。目前理想的首页模式:适当增加首页多样化,告别全靠人推荐。话题分类这是知乎目前「根话题」下的子话题:理想状态下,首页可以分类看到不同父级话题,让用户可以选择专注于某一方向的内容(当然话题有部分问题重复的现象需要具体再研究)。4)可推出将关注的人分组功能尽管将一个人贴标签并不是一个「政治正确」的做法,用户生产、传播的内容也并不一定局限在某一领域下,但给用户提供这样的自主功能相对首页增加「话题分类 」技术难度要小很多。5)加强「社会化关系」方向的思考信息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提问限制:在知乎搜索机制不健全和用户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大量用户的无效提问,是否可以根据用户注册时间长短来确定每日可提问的数量。提问发现:用户问出一个问题往往石沉大海,非常挫伤用户的积极性,是否可以推出一个提问之后自动邀请机制?(当然邀请的用户可以不是大v)回答排序机制:新的排序算法带来了优点,也带来了很多缺点,最突出两点是,反对票对答案排序的影响过大;对新人回答不友好。回答排序重要么?究竟是通过关注问题进入答案界面的人多还是通过关注的人点赞推送到自己timeline进入答案界面的人多?这决定了回答排序重不重要的问题,因为后者常用的浏览习惯可能是光看这个答案就够了。回答发现机制:我注意到知乎关闭了早前曾推广的「首场秀」界面,主要原因是不堪低劣内容的骚扰;但是这带来了很多问题,新用户乃至普通用户的回答基本没有通道也没有节点被发现,挫伤积极性。在anti-spam技术相对成熟的情况下能否重启「首场秀」乃至「优秀新用户展示」?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私信功能的进化:表情包、图片、语音是可以慎重考虑的事情;对知乎来说,相对普遍的一个应用,私信中「个人名片展示」是否可以推出?私信群组:知乎网友线下有很多微信群、qq群,可不可以在私信添加用户群组功能?这样省得每次必须用微信、qq群联系群组成员,也没有id改备注的烦恼。(当然,这可能与知乎设计本质不符,但部分场景下存在合理性)评论机制:评论作为知乎社交体系的重要一环,可不可以纳入知乎搜索的一环?某些优质评论可不可以不用打开评论直接呈现在答案下?顺带解决知乎回复评论还需要打开的繁琐操作。(同样是与知乎简洁设计本质不符,但存在合理性的方案)一个加强用户关注答主意识的方案:一个场景:文章略长,用户看完答案之后,懒得翻上去关注答主。一个优秀前例:知乎app端将「点赞、反对」功能从右上方移到了左下角,解决了用户懒得点赞的痒点;一个方案:在答主回答或文章尾部加入答主id标符,让用户尝试关注如图,默认在文章尾部加入 「作者@用户名保留权利」字样加深用户关注意识。两个附加效果:长回答的答主和「抖机灵」答主在获得关注的资源上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有助于改善社区氛围;加强版权保护意识。3、内部:知乎产品格局之子集产品1)知乎专栏的问题知乎专栏是知乎于 2013 年 7 月 18 日上线测试的内容创作产品,2016 年 3 月 29 日面向全部用户开放写作。类似的产品首推国外的Medium,其次是国内的简书和十五言。目前知乎专栏最核心的问题在于他一方面依问答产生的优质用户来创造内容,而另一方面,却与问答体系产生了竞争关系。内容:用户有很多内容完全可以在回答体系中解决,而且相对更容易获得关注和传播,这就导致了知乎专栏里的内容是一些带有发散性或者不好定位为某个问题的杂文乃至散文;搜索:尽管新版知乎推出了专栏文章搜索机制,但是一方面本身搜索体验依然不顺畅,另一方面,问答和文章夹杂,搜索难度加大(何不单独开辟一个文章搜索界面?)投稿机制:用户不知道给谁投?(能否出一个征稿分类别集成页面);用户不知道投了以后多久才能收到反馈?用户投稿成功后能否强化作者属性?专栏?发现模块:目前仍然处于编辑推荐阶段,且本质上依然是大V导向,普通用户生产的优质内容与Medium、简书相比传播的难度太大(是否可以在推荐的位置放一些优质但是没有开通专栏作者的文章,或者「专栏?发现」模块本身就接受投稿?)用户激励:知乎商业化运作之后,可以采取类似youtube的广告分成模式:当然,现有的打赏模式也非常成熟了:群众吐槽很久的痒点问题:「收藏」 功能三年都未上线;富文本缺陷,不支持markdown(比如我发在知乎的这篇专栏的排版就很让人头疼)2)知乎电子书的问题:是否重启知乎阅读?2014年时知乎关闭了阅读界面(彼时更相当于一个热门内容阅读器),而后主推知乎日报;而知乎后来在电子书业务上的发展,展示出了知乎团队媒体人背景的优越性;当步入2016年后,知乎更是进入连续出书的高密度状态,不禁要问:知乎阅读是否会重启并且赋予他新时代的使命呢?这是目前知乎电子书业务的购买渠道:也许再做一个「知乎阅读」就现有的资源体量来说仍然不具备现实可行性,但倘若启动这个产品的话,就会解决两个问题:拯救目前不上不下的知乎专栏:将知乎专栏纳入电子书出版体系,一方面有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另一方面也适当解决了用户激励困局。给知乎自己的「版权、服务付费」体系打开一个通道,培养用户的「订单意识」。3)知乎日报、读读日报与知乎错综复杂的定位问题知乎日报与知乎的关系知乎日报是知乎2013年5月推出的移动媒体app:1.0阶段,相当于知乎热门内容集锦,编辑精选,小而精;2.0阶段,开放不同主题日报进行主题扩容,允许部分知乎用户编辑,尝试引入知乎以外的优质内容。知乎日报与读读日报的关系(读读日报是知乎日报的3.0版本):3.0阶段,「读读日报」,口号是「人人都是主编」,但此时更相当于一个全新的产品线,编辑扩大到每一个用户,主题可以无限设置 ,内容完全不局限于知乎。知乎日报为什么成功?知乎日报初期阶段仅仅依靠数位编辑就取得了两年1500万的装机量,可以说大获成功,而其成功的背后,最为关键地方在于:知乎日报和知乎是共生关系它及时地成为了知乎「见解文化」展示的最佳窗口,一方面,解决了知乎用户无暇应对社区产生的爆炸性优质内容的梳理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知乎彼时作为一个偏小众网站的「引流」问题,其默认绑定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就展现了这种目的。而如今,已经作为一个成熟产品的知乎日报,首先在ios客户端率先支持用知乎账号登陆,宣告一个「引流」时代的结束:读读日报现状:笔者2015年在知乎盐club现场率先试用了彼时还叫做「知乎日报 3.0 β」的「读读日报」的雏形,算是最早使用的用户之一。也许知乎官方也清晰地认识到,贸然把知乎日报直接升级为读读日报是一个完全不现实的事情,所以就有了现在颇为尴尬的两条产品线,一边是知乎日报2.0,另一边则是包含知乎日报2.0全部内容的读读日报。而appannie的数据显示,进入2016年以来,「读读日报」ios客户端下载量从「新闻」类目中的50名一直下探到100名左右,就算4月14日进入app store编辑推荐,也改变不了「过把瘾就下来」的现实。而同期「知乎日报」的数据基本稳定在「新闻」类目的十几名到二十几名的区间内。「读读日报」为什么不尽人意?读读日报和知乎的关系是竞争关系,这是核心原因;在此基础上:首先,就像我介绍知乎日报的成功时所说的那样,它「解决了知乎用户无暇应对社区产生的爆炸性优质内容的梳理问题」,而读读日报产生的爆炸性内容不仅包括知乎、还包括微信公众号、各大网媒,是一个大杂烩。某种意义上看,是一个比知乎还乱的「社区」。其次,用户的使用成本过高。在移植原有知乎用户的同时,还要再让他们学习一套新的使用逻辑。在知乎日报时代,用户进入app之后只负责看就对了,普通用户完全不需要学习,而在读读日报,用户要学会如何寻找内容;在知乎日报,不同主题分门别类很容易找到,而在读读日报,没有主题分类,只有一个个奇奇怪怪名字的主题;还有许多不会发生在知乎日报的问题,比如编辑质量问题、编辑弃更问题……再次,「读读日报」不是一个单纯的新闻类app,而更像一个社交app。除了知乎上原有关注流程之外,还多了「转推」功能,首页变得乌七八糟。(相比起来知乎首页要简洁很多)最后,「人工推荐」真的优于「算法推荐」么?黄继新在读读日报的竞争力在哪?这样描述「算法推荐」和「人工推荐」两种模式:第一种:创造一个「智能搜索引擎」,除了根据你输入的关键词输出内容,还能识别内容质量,按照质量高低、好看程度排序。第二种:依靠那些懂的人、了解的人来推荐。喜欢书籍的人,愿意其他爱书人的推荐;热衷生活的人,也更想得到其他生活家的筛选。读读日报无疑走了后者的路,但现状是,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算法推荐」制胜的资讯媒体占据了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并且越走越远。(图引自36kr一场血拼,已经开场:今日头条决战全国第一绕得过腾讯吗)其实又何止「今日头条」,13年以来一直被看衰的「新浪微博」也重视「算法推荐」的作用,用户打开微博发现界面,默认显示的是推荐页面,而不是按传统的热门微博榜了。而推荐的内容则完全跟你喜欢浏览的内容挂钩。「算法推荐」的质量不一定高,但现阶段,就效率和稳定性而言,比人靠谱多了。读读日报如何重生?首先,严格准入门槛,可以人人都是主编,但必须保证质量和更新的频率,建议增加审核机制乃至注销机制。(当然这要建立在编辑有一定激励的基础之上)以一点资讯的做法为例:最近两个月,一点资讯封掉了大概7000多个号。古玩、健康、财经等,都是重灾区。我们的竞争对手,在放宽入驻条件,但我们相反――高标准,并且实行严格的分级制度。从一级到六级,级别越高标志着你的内容越优质,这样你得到的展示量就越大。其次,削弱社交化因素,专注做内容。读读日报现在和知乎不是共生关系,而是竞争关系;改变这样的现状重点在于理清二者关系,把「社会化关系」的培养放在知乎,而读读日报专注做内容呈现;另外,「转推」机制应当慎重考虑,淡化人的重要性。黄继新在 「OFF2015?离线未来大会 」演讲中提到:这个时代,内容会和所有的角色融合,内容再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会三位一体然而 ,把内容实生产者(原作品),内容再生产者(转发评论),内容消费者(阅读)三位一体结合起来最理想的形式目前有且只有「弹幕」再次,碎片化阅读下,按领域分类势在必行。主编每推荐一篇文章,都要将其归入已经限定好的不同类别中,这对于用户的分类浏览习惯来说太重要了。最后,「算法推荐」要和「人工推荐」相结合。且算法推荐的内容和编辑推荐的内容不能割裂,要完全融合在一起。五、知乎商业化变现的可能探讨知乎商业化变现的可能,共3个章节1、广告2、从用户激励角度看:知乎赞助、招聘、咨询方向的发展3、知乎生态圈:由知乎电子书和职人介绍所想到的1、广告周源2015年接受好奇心日报的采访时这样看待知乎的广告:我们去年做了一些实验,从实验中能看到其中的一些变化。另外,如果广告都做不了的话,就不用想其他的了。在不同的介质上,广告会有巨大的差异。确实,做广告是知乎最自然而然的一种商业变现模式。1)知乎现在的广告业务布局在web端,知乎的广告一般非常考究,无论是配图还是字体都让人非常舒服,更为关键的是用户可以自己关闭这个banner;之后,知乎甚至连广告都不接了,只推广自己的活动或者电子书:在移动端,除了尝试过启动广告以外,知乎的子产品知乎日报的上曾经有「这里是广告」栏目,因为清新脱俗而备受好评。知乎的广告以品牌广告为主。某种程度上,同豆瓣fm的广告类似,培养用户对品牌的好感乃至信仰:2)更为激进的商业化广告的可能性不可否认,知乎对广告的克制极大程度上消弭了用户的不适感,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慢慢培养出了「洁癖」的用户习惯,而以后去除这种习惯必然面临困难。现在一个小小的的banner广告都怕用户接受不了,设置了「选择关闭」功能,假使有一天在用户动态首页上做广告,势必阻力重重。但目前在用户首页FEED流做广告的形式已经普遍化覆盖知名社交媒体web端和移动端:如最近刚刚试水移动化的reddit的广告:(标示ad,并用灰色背景突出)再比如雪球的广告:(设置企业账号,标示广告 ,推送到用户主页,用户浏览过一定次数以后自动屏蔽)2、从用户激励角度看 「知乎赞助、招聘、咨询」方向的发展1)知乎现有的用户激励:精神激励没有等级、积分、勋章、加V制度。知乎李奇2013年曾经在一个博客评论中这样理解知乎这套设置:积分、等级、勋章始终是社区产品无法绕开的三样东西,也是被各大社区采用的方式。这三样东西本质是拥有社区资源多寡的体现,当一个人在一个社区拥有更多资源,他就更加不易离开这个社区,目前知乎已经拥有了「准积分」,比如关注量,赞同数等,通用积分可被消费,而这类「准积分」则是永久的,它们的价值是远大于通用积分的,「准积分」带来的直接收益是自己作品的更大范围传播以及在擅长领域的更大话语权,这些都是通用积分无法比拟的。而Quora用实际行动证明,知乎当初一直保持这样的设置是何等的英明。2011年Quora曾经推出一套credit体系:每个新注册的用户自动拥有 500 积分。该积分可用于「支付」(邀请或是激励)可能知道问题答案的人来回答。因此,用户可以收到有质量的问题邀请,也可免受大量邀请信息的干扰。当积分低于 100 时,Quora 会不定时地充值到 100。与此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主动获取积分,比如:回答邀请者的问题、你的回答得到「赞」、其他用户主动「支付」而2015年8月,面对社区巨大的「贫富分化」或者说「」问题:「大V拥有几百万积分,而普通用户可能不足百」,Quora选择取消credit制度。但Quora在credit制度实行期间的意外收获是他的stats分析体系我注意到知乎曾经推出我的知乎五周年活动,将用户注册知乎以来的个人事件展示地极其清楚;有理由相信知乎做出类似Quora这样的分析体系已经在路上了。「 获得知识」:知乎的用户精神激励法用户之所以持续浏览知乎甚至在知乎回答问题最核心的驱动因素在于:其获得知识的收益大于分享知识的收益;这种情况下,用户正向的心理流程大概是这样的:而用户之所以不再继续答题甚至退出知乎最核心的原因也基于此:其获得知识的收益远不及分享知识的收益(物质和精神收益)。这种情况下,用户反向的心理流程是这样的:2)物质激励的加入会破坏精神激励原有效果么?在现有的精神激励法下,用户回答问题、撰写文章更多地接近于一种「感恩回馈」或者「赚取名誉」,其次才是「导流变现」。而物质激励的加入有可能使用户把「变现」当成首要目的。知乎物质激励的可能方式:知乎赞助功能:用户可对答案、文章进行赞助,由答主设定赞助金额知乎招聘:根据用户的答题来做评判其能力的一个标准范畴知乎咨询:类似于果壳的「在行」,知名用户收费线上/线下约见指导物质激励的破坏性:对用户生产的内容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指向性,如鸡汤类、苦情类等容易获得同情赞助的回答纷纷涌现,影响内容质量。用户对答案本身更加挑剔,用一种商品的眼光看待知乎上的答案。对招聘、咨询来说:仅仅根据知乎上的答案就评定专业能力不太可行。3)缺乏物质激励的负面效果短期来看,知乎成为了「材料发掘站」,更多起到了为别的网站引流的作用。大量知乎的好问题好答案作为源头,最后被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这种“吸血鬼”抢去,即使有针对侵犯知乎原创作者合法权益的微博营销号的声明,也不可能短期内阻断这种现象;知名知乎答主几乎都会在回答、专栏文章尾部放入自己的公众号二维码引流;知乎自己推出的知乎专栏功能影响力还是很小,弃更现象明显;即使保持更新,也经常是在别的平台发布过后再发布。部分用户铤而走险,比如「童谣诈骗」事件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知乎平台信誉。假设有物质激励:一方面,可能不会选择「诈捐」这样极端的方式变现;另一方面,知乎相对会对这些用户有基本的身份审核。4)物质激励在赞助、咨询、招聘上可能实现商业化运作的改良方式知乎赞助:继续开发类似愚人节时推出的「值乎」功能,借鉴知乎日报与知乎割裂的方式「赞助」功能要等同于「赞」:也就是说用户赞助之后,默认相当于他赞同了这个答案;当然也要凸显「赞助」标识。一方面刺激用户赞助,使用户更加自然地适应;另一方面出于对关注者负责的态度,内容质量也
可以相对保证。知乎咨询:专注线上咨询:可以仿照知乎初期曾经采用的向某人提问的方式,由用户自主选择开启此项功能,并由用户自行设置单次咨询费用;知乎对这些用户的资质进行审核单独开辟一个封闭区,进行「一对一」付费问答咨询,普通用户不可见。提问者选择赞同、反对、没有帮助来评价回答咨询流程结束之后,提问者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将此次问答公开,如果提问者选择公开,这时候这个问题和答案就和别的普通问答别无二致,别的用户可以继续添加答案。知乎招聘:专注做TO B模式:在用户编辑资料的页面添加一个我要上传简历功能,由用户自主选择自动投递或者精准投递;为猎头设立专门平台;知乎回答作为猎头评定专业能力一部分参考因素;部分技术实操类招聘不适用。3、知乎生态圈:由知乎电子书和职人介绍所想到的1)「知乎生态圈」「知乎生态圈」的引入。上文在论及知乎产品格局时,我曾经提到子集产品的地位:其他一切产品线都是对问答环节产生的内容以及内容制造者的再开发。「知乎电子书」如此,「2016年推出的「职人介绍所」也如此。知乎电子书:将社区优质内容集结出版;将社区优质用户集结为其出书提供平台背书职人介绍所:将社区优质职场用户集结, 产出视频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真的要从战略高度思量,这一套包装体系应该衍生到「生态圈」这个概念。即 「凡是社区产生的优质内容、优质用户,都应该提供一套针对的服务体系」知乎生态圈可以有什么?知乎阅读:前文已叙,做类「豆瓣阅读」的平台知乎版TED :类似盐club形式知乎版奇葩说:视频业务知乎用户个人项目发行平台2)具体商业化操作示例知乎阅读(略,详见第四部分第三节 「知乎电子书问题」部分)知乎版TED:2016年 「盐club」改为门票模式一售即空即是这一模式有市场号召力的明证;而在2015年,用户因不满「盐club」场地在北京而选择了在武汉、上海多地自行组织各地特色的类「盐club」活动亦反映了膨胀的市场要求。为推广读读日报,知乎已经尝试了在全国各大高校进行了宣讲;如果将知乎版的TED植根于高校,一方面解决了优秀演讲人的问题(如可以请大学部分学者),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场地乃至观众的问题。知乎版奇葩说:(知乎视频业务)在前文论述 「知乎问答模式的过人之处」时,我这样提到:在围绕问题的前提下,如果说传统媒体乃至新浪微博这种互联网社交媒体最终产出的内容是一个个单独的「议案」的话;那么知乎的这种问答框架可以完整的展现「议案」形成的整个流程也就是说,知乎是天然的议会,天然的辩论场。而知乎与奇葩说渊源颇深,先是《奇葩说》中出现知乎广告;而后有马东主持2015年「盐club」,并在现场招募选手;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退而求其次选择和《奇葩说》合作。那么知乎版奇葩说的特色在哪里?辩题出自知乎问题辩手来自知乎及其他社会渠道最终的视频展示在问题描述下,形成完美的融合知乎用户个人项目发布平台2015年,彼时刚上伯克利音乐学院的知乎用户Sherry Li在「盐club」上深情演唱一首《Video Games》,随后被音乐人发掘:(详见其个人专栏文章《我就这么出道了》)夏天给鹿晗写了一首歌词,秋天成了功夫熊猫3的官方中文推广曲也就是成为《海底 》这首歌的词曲作者。知乎用户梁边妖曾今在《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无偿分享知识?》中大方提及:从我2013年9月份左右开始在知乎写答案,慢吞吞答到了50题上下,也不过花了3个月的时间。然而单凭这50个答案,我获得的可列入统计的收入大概就超过了……84万rmb。其身份是编剧,而知乎为其个人能力展示提供平台。上述二者在知乎并非个例,能取得如此成绩的人自然天赋异禀,但知乎也为发掘他们提供了平台,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这引来这样一个衍生问题:做音乐的知乎能不能给他出一张专辑?做编剧的知乎能不能给他拍个网剧?如果为这样的个人项目提供发布平台乃至传播平台,又当何如?后记:对知乎环境所谓「水化」的看法一方面,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里说:尽管城市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的吸引力正变得越来越大,在一个城市人口占比较高的国家,居民更容易感受到快乐。假如从创新的角度去思考,就会理解这种快乐――一种对文明的向往。知乎是一座城市,他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元,坏的东西多了、好的东西也多了,但是人们还是会蜂拥而至。另一方面,Eli Pariser说: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个人都身处在一个过滤泡(filter bubble)中,它会为你过滤信息。知乎最特殊之处在于每个人都看到的知乎都是不同的,你关注了什么人,就决定了你看到的知乎世界。认真的人永远存在。本文为原创文章,发自作者闫浩的知乎专栏:/p/,个人微信:withYouDandan《一人分饰244角弱爆了,成就女王只需一种角色》 精选五 据哈佛一调查报告说,一个人无论贫富,一生中都有7次决定命运走向的机会,两次机会间相隔约7年,大概25岁后开始出现,75岁以后就不会有什么机会了。文|张二白很白,上市公司人事兼市场总监,银行圈的大龄职场老司机这50年里的7次机会,第一次不易抓到,因为太年轻;最后一次也不用抓,因为太老。这样只剩5次,这里面又有两次会不小心错过,所以实际上只有3次机会。庆幸的是我在第一次机会出现时,就不经意的抓住了。我是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遇到了现在的公司。3月1日正式入职,应聘的是销售岗,培训没多久后就开始了天南海北的出差。当时有个师傅带,他算是公司的总管,那会儿整个公司人就不多,他又负责业务,还负责一些乱七八糟琐碎的事。而我这段时间出差拜访客户,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当然也有沮丧和拒绝。不过忙碌却充实,喜欢这种感觉。 好景不长,我转正后没多久,差不多十一的样子,我那个师傅跟公司提出离职,自己去创业了。他这一走,之前跟的客户全压我身上,而我也就开启了野蛮式成长的道路,每天疯狂的加班,电话几乎一直占线,一个月甚至有半个月在火车上度过。 一天下来有时候就晚上吃一顿饭,就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我扛下来了,那会公司提我当主管。 接着我自己去招人,面试,培训带团队,半年后又被提升为销售经理。那会距我入职还不到两年,却感觉过了很久。到2013年三月份,又被公司提拔为销售总监,那会公司已经在,我也被纳入,当时公司入股有三个条件:首先是要人品好,其次业绩突出;再就是带团队。经过一年的考察期,在所有老股东一致同意的情况下,我交钱入了股,成为公司一名,对我来说,也没什么变化,生活还是一样,工作照样忙碌,只不过带的人多了而已。 直到2015年年初,股市疯了一样猛涨,一路高歌猛进,根本停不下来,而我们在三月份的时候,算算身价,我已经六百多万了,也就在这个时候,大家都套现了一些。 我到那会才感觉到资本市场的魔力,还有那些股票是真值钱的,之前自己其实并没有太当回事。 到后来一切似乎都变得不那么真实,但不管你信不信,拿到手的钱是实实在在的。 1.最难的时候一定要坚持 坚持可以说是谁都知道的话,但是知易行难,真正在绝望无助,跌到深渊的时候,能不能咬牙扛过去才是关键。 我至今还记得2011年的那个冬天,凌晨十二点多干完活拖着个行李箱走在结满冰面空旷的哈尔滨大街上,没带手套,零下二十多度。拉一会行李箱换一只手,走了半个小时回到酒店都差点没了知觉。 当时就想着第二天不干了,回北京去。结果一觉醒来还是继续,只不过买了双手套。我们在最艰难的时候,只要还在坚持就似乎能听见身体里骨骼增长拔高的声音,同时还能以我们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2.选一个合适的平台 对于身处职场的我们来说,有时候平台比能力重要。与我而言,如果换个其他人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加入公司,或许做的比我还好。记得知乎上有这么一句话:能力能保证你有饭吃饿不死,但是平台,可以决定你是吃肉还是吃菜。希望我们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换取是选择吃肉还是吃菜的权利!3.老板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可见这我意义有多重大。如果不是我们现在的老板,那前面说的一切都是虚构,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我们老板是个有挺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做事厉风行但是脾气不好,动不动在公司破口大骂,但只对事不对人,一般骂的也都是领导。 说他传奇倒不是他的身价,也不是他的留学和工作经历,而是每天就吃一顿饭,甚至不吃饭,平常穿衣服极不讲究,不抽烟喝酒应酬,老婆孩子在加拿大。对物质没有任何追求,一门心思都在工作上。为了公司上市,他学习了所有上市公司的,学习了所有董秘的工作,学习了上市需要做的所有事情。为了融资,见了几百个。对于一个好学如命的人来说,似乎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而这些资本市场的事都是他在做,我们爱莫能助,只能干好自己的工作,不拖他后腿。 记得他有一次给我们开会,说过一句话,当时听完很心酸。他说:你们命有多好,就看我能活多久……所以说,跟对的人,才能看到更远的风景。对我来说也是如此,下一个人生七年,又有一次机会,而我正值而立,也刚成家。恰是建功立业的时候。 过去的不论是荣耀也好坎坷也罢,都只是画上一个短暂的逗号。在更多的机会面前,我需要做的就是学习,疯狂的提升自己的职场核心竞争力,我相信,未来可期!-互动福利-壕气的喵友们抛砖引玉不如也来分享分享您的人生第是如何赚到的吧?大喵还没有赚到,就等着听你们说打开APP,参与最新活动今日精选留言选 3 位喵友送 10 猫粮—上期中奖名单圆圈圈 | 小柠檬 | 园园(猫粮会在1-3个工作日内发放喔!)▼ 点击「阅读原文」领
元新手大礼包《一人分饰244角弱爆了,成就女王只需一种角色》 精选六励志文章和成功故事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他们一直鼓励我们“做我们想做的事”,但从来不告诉年轻迷茫的我们怎么去找到“我们想做的事”,通俗点讲,就是猛灌鸡汤却不给勺子。这片文章虽然很长,但小编希望你能耐心的读下去……今天是22岁的最后一天。几个月前,我从沃顿商学院毕业,用文凭上“最高荣誉毕业”的标签安抚了已经年过半百的老妈,然后转头辞去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跟一家很受尊敬的公司、还有150万的年薪道了别,回到了上海,加入了“刚毕业就失业”俱乐部,开始了一天三顿盒饭的新生活,开始创建一个叫做连客的小东西。中间许多精彩剧情暂时略过。我肯定不是第一个做过这样事的人,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所以在说自己的一些有趣故事前,我想借用大家(包括30岁甚至40岁以上的朋友)的一点时间和一点平和的心态,和大家分享过去一年以来一直没说的一些话。所以前两部说的是对于一些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关键词的理解和体会。他们是:欲望、外界、标签、天才、时间、经历、人生目标、后悔、和现实。这可能会是一篇科普文,也可能会是一篇长篇小说,但我不想这篇文章变成一篇励志文,大家都审美疲劳了。所以我想忽略阳春白雪,尽管信息量很大,但是至少说一些实实在在的经验和故事,说一些效果立竿见影的观点,再说说活捉林志玲什么的,总之让大家多看一点就多获得一点实际的价值。那些最容易被理解错误的事|关于欲望|▼这些是我们内心里和人生理想一样真实的东西:学历、工作、房、车、财富、以及爱。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为了这些欲望去付出,无论付出的是汗水、鲜血、还是身体健康、又或是其它你懂的。尽管我们付出的方式可能不被社会主流认同、可能没那么具有有戏剧性,但你和我、北大图书馆里的学生和网吧中奋斗的少年、职场杜拉拉和夜场里跳舞的小姐、韩寒和芙蓉凤姐(韩少躺着也中枪-_-),我们谁没有为了一个目标连续熬夜奋斗过呢?我们谁没有为了得到一样东西而撕心裂肺地付出过呢?谁没有过那种拼命得快受不了的感觉呢?所以我们最不缺励志的故事,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付出领域的专家。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跑得越快,越是无法考虑我们是否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奔跑。北野武讲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他说他没出名之前想有一天有了钱,一定要开跑车,吃高档餐厅,跟女人们睡觉。而真正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发现开保时捷的感觉并没有那么好,因为“看不到自己开保时捷的样子”。结果他就让朋友开,自己打个出租车,在后面跟着,还对出租司机说:看,那是我的车。我想说,过去几年里我认识的、深交的、共事过的所有人,包括身边一批又一批二十出头收入一百多万的朋友、三十岁左右收入几百万的前辈朋友、以及简历金碧辉煌得已经不在乎收入的大BOSS、以及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两件事:一,顶级学校的文凭、顶级公司的工作、顶级的收入、顶级的房、顶级的车、顶级的声望,这些都无法满足人类。二,无论是通过爸妈,通过运气,还是通过奋斗得到这些顶级的东西,人类都不会得到更多的幸福感。再就是投资了,比如。接着北野武的故事说下去。想象一下:你今天骑在一辆助动车上,一个小山村来的年轻人经过,说你的车好帅,你不会有任何的满足感。十几年的奋斗后,你坐在一辆你今天都叫不出型号的保时捷的驾驶位上,一个路人经过,说你的车好帅,相信我,你也不会有任何的满足感。你不在乎他,就像你今天不在说你助动车帅的人你的视角在变。每当我们考虑许多年后能够取得的成就,我们总是习惯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衡量幸福感和满足感。你今天的视角只是错觉,却让你相信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这是我们最容易跑错方向的时候。人类的需求是很奇特的。我们吃第一个面包的时候的幸福感,和我们吃第一千个面包的时候的幸福感,是差不多的,前者甚至比后者还多一些。同样的感觉适用于我们赚到的第一笔一万元和第一笔一千万元,第一辆十万的车和第一辆一千万的车,第一个女孩和第十个女人,第一个男生和第十个男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著名的马斯洛五大需求中,你从任意一个细分需求里获得的幸福感只能有那么多。我们清楚地知道快感和幸福感的不同,我们也知道欲望和需求是两个东西(你从来没有听说过“马斯洛五大欲望”对不对?),但是我们的不幸福却是因为不小心把快感当成了幸福感,把欲望当成了需求,而这就是因为我们常站在现在的视角去想象未来的感受。事实是,就好像我们不需要很多的面包一样,我们不需要很多的财富,不需要很多的爱。因为他们很难给你带来更多快乐。当然,我们也不需要去拔高理想和自由的重要性。你可以尝试着停下来思考一下,这五种需求是否真的有高低之分,思考一下,是否连最贫穷最饥饿的人们,都一直在生活中同时追求着这五个高低层次的需求。你会发现其实这五种需求一样真实,离你一样近,也一样远。然后你需要找到一个可以同时实现这五种需求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只属于你的奔跑方向。这篇文章会实实在在地帮你找到这个方向。但在这之前,我们先谈一些别的。|关于外界|▼外界带给我们生活最大的影响是嫉妒和比较。我们一直高估了嫉妒。举个例子,没有人嫉妒Lady Gaga。LadyGaga应该要比我们都更有名、更有钱、坐更好的车、住更大的房子,比我们更随心所欲,而且也比我们更有才华。但你不嫉妒她,对么?我们没有人嫉妒LadyGaga--因为她实在是太雷了。她奇怪得让我们完全不能把我们自己跟她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在名利和才华面前没有自卑,也没有嫉妒,更没有仇恨。反而,我们会去思考,觉得她挺有趣的,挺发人深省的,不是么?所以当你见到好事情发生在了那个他或者那个她身上,嫉妒的小火苗在你心中扑哧扑哧的时候,不如把TA当成那个很奇怪的LadyGaga吧。因为这样的时候,我们就会懂得抛开个人的杂念,去真正思考别人的亮点。至于比较(Social Comparison),我们可以选择努力向那个绩点4.0的同学看齐,努力向那个年薪几十万的旧识看齐,努力向那个不断得到提拔的同事看齐。或者,我们也可以选择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那些和我们一样年轻的人们。看上去像是有30岁阅历的阿呆Adele,19岁时出了张白金专辑《19》,21岁时出了全销量1200万张的专辑《21》,拿了两座格莱美。她出生于1988年。眼神和心态似乎已经像中年人那样淡定的杜兰特和德里克罗斯,两个毫无疑问的超级球星,他们也出生于1988年。如果你喜欢实用一点的,那么iPhone上用户量最大的个人开发第三方浏览器猛犸浏览器的开发者,是一个1992年出生的北京少年。如果你的视线中有一个世界舞台,那么你会看到上面的人物已经越来越接近你的年龄。我们不需要去看齐,我们只需要去“看”。去看到这个世界除了你现在正处在的那个若干平米的封闭空间以外,还有许多许多精彩的事正在发生。当你发现这个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你就会发现你跟你身边的那些“同类人”根本没什么好比的。这个世界太大了。你不是你自己的标杆,别人也不是。谁都不是你的标杆,这是一个没有标杆的时代。我们要做的是试着不去嫉妒,不去比较,更不要批判,但要试着去观察、去倾听,然后去思考、去沉淀、去让所有外界的信息在你大脑里经历一个长时间的处理过程。在你的大脑还没有沉淀出你自己对一件事的观点前,不要发表观点,不要给出你的定论。我们可以不断在大脑中质疑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我们可以不断挑战自己的想法、挑战任何理所当然的存在,只要我们保证我们的大脑一直在思考,独立地思考。要记得,你和世界上所有人都不一样。那些最重要的事|关于时间|▼时间是唯一的货币。你所拥有的财富很重要,因为你可以用它用来换很多东西。你所拥有的时间远远更重要,因为你可以用时间来换这世界上的任何东西,包括财富,包括成就感,包括幸福感,包括其他那些我们都清楚的、比财富更让我们的生命有价值的东西。是的,每个人拿时间换每样东西的汇率都不同,有些人可以用很少的时间换到很多的财富,有些人需要用很多的时间换到很少的幸福。但是事实是,只要你愿意花时间,你可以换到任何东西。所以你要想清楚,你到底要用时间来换取这世上无限可能中的哪些。打开你的视野,你会发现有太多经历和体验可以让你去换取。但你的时间银行里每天只存了24个小时。你可能以为你还有一辈子的时间去做一些你想做的事,但事实是,没有人可以保证明天上帝是否会往你的银行里存另一个24小时。所以,你要想清楚。|关于经历|▼如果你今天能从这篇文章中带走任何一样东西,我希望会是接下来关于经历的这一段。经历的英文叫什么?如果你曾经玩过角色扮演类游戏(RPG),你会知道有一个概念叫EXP,全称叫Experience,这就是经历的英文。人生就是一场巨大的RPG,你扮演你自己。你唯一升级的方法,就是不断地积累EXP。我们都了解那些故事,我们都懂那些道理,看了那么多励志贴,我们甚至都快知道为什么乔布斯会成为乔布斯。但只有经历才能让我们真正把那些道理变成意识。那些改变我们一生的道理,都是不是别人教会的。所以即使你有最完美的理论,你都没有把握说服那些还没有开上保时捷的人们,让他们懂得保时捷不是他们想要的,也没有把握去说服那些还没有在投行工作过的孩子,让他们懂得去放弃投行(更何况,对于那些热爱金融的孩子来说,你的劝诫极有可能是错的)。所以哪怕这篇文章非常努力地想要往实用的方向靠拢,可能你看完以后还是没有任何领悟。这一切就像你无法说服还没有吃过很多很多面包的人们,让他们懂得吃一千个面包是要反胃的。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只有我们已经拥有的那些经历,决定了我们下一步会做什么。所以很多时候,你只要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去体验不同的经历。去爱,去恨,去在热恋中没心没肺地笑,去在失恋后声嘶力竭地哭,去翘课,去打架,去拼了命的读书,去让自己真的领悟那些道理。你所尝试的事,你所认识的人,都是你经历的一部分。他们帮助你去理解你一直知道但是不曾真正理解的事,他们帮助你去看到一直存在着但是你不曾看到的世界。但是,你的人生很短,你的时间货币只有那么多。所以除了乔布斯已经告诉你的“不要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你还要记得,永远不要重复一样的经历,因为你不会从第二次一样的经历中收获到更多,更因为这个庞大的世界有太多有趣的人等待着我们去认识、太多截然不同的经历等待着我们去体验。这篇文章也会实实在在地帮助你探索不同的经历。你只要记住,如果你每个星期都在做着差不多的事情,那么一年以后你还是一年前的你,只是老了一岁。如果你愿意每个星期、或者每个月都去尝试一种新的体验,或者认识一个来自完全不同背景的朋友,那么一年后你和一年前一样年轻,只是比别人多活了一年,多了一年的阅历和对世界的认知。过去一年里我的个人故事|辞职前的故事|▼我2010年暑假结束,拿到回黑石的offer后,就开始了寻找自己人生目旅程。2010年的9月到12月,我过得挺糟糕的。因为我每天起来都在想我接下来这辈子要干什么。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如果我接受了那个offer,我未来两年的前景。我们办公室里有一个韩国人Jay,我实习的时候是他做分析师的第三年。每年的反馈中,他都是黑石他那一届全球所有分析师里最强的那一个。我没有怀疑自己能够成为这届最好的分析师,但同时,我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J是我能成为的极限。但仔细想想,J也不过只是那样,像永动机一样地在办公室努力工作,像尊贵的孩子一样在夜店潇洒地玩耍。J是最出色的,但也是黑石所能创造的最出色的。后来我想到了环境的局限性,想到了密集网络。我在上中的时候,我这届最好的学生去了北大和清华。而在沃顿时,最好的学生去了高盛直投、贝恩资本、凯雷、KKR、Jane Street等买方。我想到我们是不是已经成为模式化思维的牺牲品(victims of stereotypes)。我们的社交圈里都是与我们同类的人,我们互相交流、竞争、鼓励、启发,处于所谓的密集网络。我们自以为我们充分见识了整个世界,但其实我们只是在重复肯定同一类信息。所以如果你是“最出色的”那一个,那么你极有可能就是所有和你同类的人当中最出色那一个。但这也就是你的极限。而有另外一群人,他们只是想和别人有点不一样,他们想去外面看看,去见识见识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大,他们想要找到自己独特的生活。对于这些人来说,天空才是极限。说实在的,所有当年选择DIY出国的朋友们,如果今天你有幸拿到了让那些当年去北大、清华的那些同学羡慕的Offer(再次向躺着也中枪的北大、清华同学致以崇高的歉意),如果你有了比同龄人更多的见识,那绝对不一定是 因为你比他们更出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那个出国还没有像今天一样流行的年代,你没有被那个上北大、上清华的模式化思维所套住。所以老天很弄人,因为所有一直在追求“出色”和“卓越”的人最后都在他们最坚信的标准上“输”给了那些只是想过自己独特生活的人。当然,2010年末的时候,我只是确定了自己是被老天玩弄的人哪。但幸好我还有一年时间,我决定一定要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目标,然后坚定地走下去。一开始,我和很多人一样,觉得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多走走,去见识这个世界,活出自我。但后来我发现这个目标其实只是说着好听,但是其实不能给人带来持续的动力,然后我就很伤心。再然后,我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有点与众不同的目标,就是“做个有意思的人”(Be an interesting person)。因为对我来说,这是我当时能给另一个人的最高评价。但后来我又想了想,这个目标用管理学的标准来说,就是太不具体太不精确所以很难提供持续动力。然后我就更伤心了。所以从九月到十二月的四个月里,每天起来就因为找不到人生目标而痛苦。因为自己跟自己的内心对话太多,经常一不小心就错乱了。当时也没有人告诉我什么20分钟就可以找到人生目标的这种好事。于是我就上了很多奇奇怪怪的课,和各种奇奇怪怪的人交流,希望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一些启发。那段时间我过得真的很彷徨也很烦躁,好在我坚持了下来。我谈判课上的教授成为了我很重要的一个导师--尽管他从来没有一对一给予我任何指导。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些改变我们人生的道理,都不会是别人教会的。进入到十二月以后,我的目标慢慢找到了我。四个月里经过无数内心挣扎之后沉淀下来的思想最终被我总结成了两句很简单、看似和“做个有意思的人”一样不具体、但对我而言包含了丰富含义的话:To grow and to help others grow. To live and to help others live.成长,并帮助别人成长。体验和经历生活,并帮助别人体验和经历生活。这两句话就成了我的人生目标。它能让我感动得哭,也能让我感动得笑。最重要的是,尽管这两句话在外人看来可能莫名其妙,但我发现这两句话解释了过去二十多年里自己做的许多事情背后的原因,其中包括了我为什么从小一直都不好好读书,为什么选择出国,为什么一直逃课,为什么在2009年和一群朋友一起创建了BIMP这样一个神奇的项目,等等等等。|关于辞职的决定|▼在确定了人生目标以后,我的思路和视野都变得清晰了很多。我很快找到了我想要做的事。和身边许多的朋友一样,创业也曾经是我大脑中的考虑过的一个想法。但我一直想不到任何我愿意用我几乎所有的时间货币去换的一个创业项目。但在确定了人生目标的今年一月份,我几乎没有花什么时间就确定了一个项目的大方向,这个商业项目的创意像是奔着我而来的。然后再通过不断的完善从一个不成熟的产品渐渐变成一个成熟的产品,一个真正可以持久给所有人带来价值的产品。所以,可能和许多我很尊敬的朋友不同,我的出发点并不是“慈善”和“义务服务”,“创业”也从来都不是我的目标(一个学了四年金融的人怎么可能一直心存“创业”这个目标呢),我的目标就是实现“成长,并帮助别人成长。体验和经历生活,并帮助别人体验和经历生活。”简单的说,我的内心并没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你一定要创业、你一定要创业”,只是碰巧创造一个商业化的项目是实现这个目标最好的方式,而创立一个商业项目这件事碰巧叫做创业。而另一方面,在黑石工作可以帮助我“成长”和“经历”,但是我觉得在黑石的一个暑假实习里,我用20%的时间经历了接下来的两年里可能会经历的80%的体验,对我来说已经很值得了。我也一定会“成长”,但是未必会比创业成长得更快、更深刻、更理想、更多样化(比如说我就没有办法做我一直很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家办什么加工厂赚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